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生個人調研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經濟困難學生;就業社會實踐;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812-2485(2013)09-013-04
隨著高等學校的擴招和收費制度改革的并軌,高校經濟困難生不再是個體現象,已成為一個群體,迫切需要社會的高度關注。目前,高校幫困助學政策體系日趨完善,資助類型豐富,幫扶周到而有效。但從幫困工作的長效機制來看,對經濟困難生的關注不應僅停留于此,經濟上的幫助只是輸血式的,現實中這一群體的綜合能力不容樂觀,單薄的物質基礎導致教育起點的落后,自卑的心理導致在各種能力的試驗場“缺席”,甚而在來自各方面壓力的情況下出現嚴重的心理障礙……解決經濟貧困是經濟困難學生改變人生的必要途徑,但絕不是唯一目的,提高這一群體的綜合能力,才能解決幫助的有效性和持續性問題 。
目前,昆明理工大學冶能學院的經濟困難學生總數為471人,占學院學生總數的34.12%,為幫助他們發展綜合素質、順利成長成才,我們專門針對經濟困難生提出提高其綜合素質的社會實踐模式,組織經濟困難學生深入企業進行就業社會實踐即為該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研究提高經濟困難生綜合能力模式提供了有益探索。
1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現狀
經濟困難生大多來自偏遠山區,因受地域教育條件限制,他們接受的教育模式往往比較單一,社會適應能力、表達能力相對欠缺。同時帶來自信心缺乏、人際交往被動等心理特征。
1.1 心理狀態分析
由于經濟困難生這一群體特殊的成長環境、沉重的經濟負擔、面臨的學習壓力、就業壓力,使得大多數經濟困難生的心理健康呈現出亞健康狀況。承受了來自社會和自身的雙重壓力,經濟困難學生無法形成自我認同。首先,家庭負擔重、經濟拮據、社會的偏見及關注、貧富差距落差大等都一定程度地造成了經濟困難生心理自卑,缺乏自信。同時,由于經濟困難學生群體整體能力較非困難生群體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看到他們多才多藝,再想想自己的一無所有,他們很容易產生自卑感,形成對自我的否定,缺乏信心。【1】由于經濟困窘,有些經濟困難生擔心被別人看不起,不敢在人前暴露自己的家境,不由自主地在內心深處設下屏障,拒絕與人交往,害怕參加集體活動,表現為自我封閉,不合群,從而失去自我,成為一個“沉默者”。近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關心經濟困難生的生活和學習,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以保證他們順利完成學業,這種幫助也使部分學生產生等、要、靠的依賴心理。
1.2 人際交往能力分析
過度專注于書本知識學習造成了知識面的狹窄,加之經濟上的困難,使得經濟困難生缺少精力和經濟實力參與社會交往活動的機會,視野比較狹小。
人際交往能力的欠缺是影響經濟困難生人際交往的主要原因。這些同學想關心人,但不知從何做起;想贊美他人,卻怎么也開不了口或詞不達意;交友的愿望強烈,卻總感到沒有機會;內心想表示溫柔,言語則是硬邦邦的。這些情況都是人際交往能力欠缺的表現。為此,幫助經濟困難學生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正視和解決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問題,塑造自身形象,以積極的態度和行為對待人際交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至關重要。
1.3 學習能力分析
學習能力方面,相比家庭優越的孩子,經濟困難生計算機、英語、普通話等工具性知識或能力較為欠缺。同時,作為一個“特殊”群體,性格比較內向,加之周圍人的偏見,導致他們很少參加各種社會實踐也自己放棄了很多實踐機會,這又造成了他們后天學習能力偏弱,多種因素導致了學習能力不強。
學校有組織的實踐活動是經濟困難生參與實踐的主要途徑,而在自主實踐方面,經濟困難生參與更多的是不需要金錢投入的活動,他們還往往希望能通過實踐活動賺錢補足生活費用、減輕家庭負擔。
2 提高經濟困難學生綜合能力的意義
“授人以魚”的同時如何“授人以漁”?近年來,我校在建立健全以“獎、貸、助、勤、補、減”等為主要手段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的同時,大力開展以提高貧困生個人能力為核心的教育培訓和實踐活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適應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大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關調查顯示,與非貧困生相比,貧困大學生的學習能力略強,創新能力略弱,人際交往能力、適應能力和實踐能力處在兩個極端的比例均高于非貧困生中相應比例;除了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之外,經濟貧困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眾多經濟困難生能力的發展;要真正促進貧困大學生的發展,僅僅依賴經濟上的資助是不夠的,要給他們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專業發展的機會。高校不僅要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還需注意實踐內容與專業的相關性、實踐活動實踐的安排、活動的系統性和持續性等問題,避免實踐活動流于形式。
學院擴大資助面提高資助力度的同時,注重幫助經濟困難生擺脫心理問題、掌握專業技能、學會社交、提升綜合素質,開展提高經濟困難學生綜合能力項目,堅持“扶志與育人”相結合、“提高能力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專業知識與實際動手能力”相結合、“學生近期期望與長遠發展目標”相結合、“創新創業教育與就業能力提高”相結合的原則,使經濟困難學生綜合能力得到提高。
3能力本位型就業社會實踐模式探索與實踐
為滿足經濟困難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現實訴求,調整他們社會實踐的價值取向,努力構建適合高等教育大眾化要求的能力本位型經濟困難大學生就業社會實踐教育模式,讓他們了解國情、關注行業動態、感悟成才真諦,讓經濟困難大學生從在校時期開始就努力縮短與社會的距離,學好為社會服務的本領。
3.1 能力本位型就業社會實踐模式的提出
“能力本位”中的“能力”是指適應職業崗位需要的本領或才能,而非單一指“技能”。能力本位教育主要任務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從業能力,而非知識水平,以全面分析職業角色活動為出發點,以提業界和社會對培訓對象履行崗位職責所需要的能力為基本原則,強調學員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學員具備從事某一職業所必需的實際能力。
能力本位教育的指導思想是與社會實踐教育的目標和功能是相適應的。第一,能力本位型社會實踐模式符合以人為本的原則。在大學,以人為本首先應當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著力解決學生成才的需要——綜合素質提升。以人為本還體現在社會實踐重視學習者個性化學習需要,注重“學”而非注重“教”。第二,能力本位型社會實踐模式符合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訓練結合起來,可以有效地應對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大課堂提升自我的需要。第三,能力本位型社會實踐模式符合現代教育教學的規律,它打破了僵化的學科課程體系,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3.2 能力本位型就業社會實踐模式的建構
高等教育新形勢下的大學生能力本位型社會實踐運行新模式構建主要體現為“組織指導全員化、實踐內容課程化、活動場所基地化、運行方式項目化、考評機制多元化”。
3.2.1 組織指導全員化。
引導經濟困難大學生開展就業社會實踐活動是一項系統工程,這就需要政府、社會組織、學校、家庭形成共識、形成合力。第二個方面是受教育者的全員化,即社會實踐需要全覆蓋。概括起來說,就是要實現“政府重視、社會參與、學校組織、家庭支持、個人實踐”。
3.2.2 實踐內容課程化。
(1)實現課程化要注重課程意識的轉變。課程意識轉變的主體一是組織者、管理者,二是學生。其中,組織管理者的課程意識轉變是重點,學生課程意識的轉變主要還是受到組織管理者的影響的。
(2)實現課程化要注重課程內容向多層次、多樣性轉變。實現課程化,就要根據不同年級、專業以及學生的思想和身心發展的特點,確定活動的主要內容,有目標、有計劃地展開。
(3)實現課程化要注重師資結構向多渠道轉變。社會實踐課程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指導教師隊伍建設必然是多元的,師資結構必然是多渠道的。要廣泛動員每一位教師廣泛參與指導大學生的社會實踐。
(4)實現課程化要注重課程取向向能力本位轉變。在社會實踐課程體系的實施中,要不斷強化能力本位的取向。它至少包括四方面內容:一是從事本專業和跨專業工作的能力。即既能成為某一特定專業的合格勞動者,又能從事與之相關或相近的崗位群的工作。二是具有適應勞動力市場行情變化的能力,即能適應市場激烈競爭等情況,主動尋找新崗位,并較快適應、站穩腳跟。三是具有現代人生存所必需的人際交往能力、應變能力、創新能力等。四是具有良好的做人道德、助人為樂的思想情操、積極樂觀的價值取向和健康的個性品質。
3.2.3 活動場所基地化。
社會實踐基地是與所學專業相關聯的一系列教育活動的穩定載體,是大學生社會實踐由“游離式”向“定點式”、“分散式”向“集中式”、“精英化”向“大眾化”、“形式化”向“有效化”轉化的重要途徑。學生在基地中通過接觸人與事從而認識社會、研究社會,或者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或者從社會的需求中認識自己的不足。簡言之,學生在這些基地中受到鍛煉,從而為全面發展提供動力。
3.2.4 運行方式項目化。
主張大學生社會實踐運行方式的項目化,就是要在社會實踐的深入調研、重點立項、公開招募、加強培訓、動態管理、實績考核等各個階段大力推行項目申報制,實現組織方式的項目化、經費支持的項目化等等。項目申報制指學生根據學校社會實踐總體要求以個人或者團隊名義申報社會實踐項目,學校根據申報情況通過一定方式確定社會實踐立項課程,并給予經費支持的運作方式。
3.2.5 考評機制多樣化。
在社會實踐的考評、激勵機制的建立中,要照顧到學生和教師兩個主體,既要制定一系列規章制度對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成果及獎勵做出具體規定,激勵競爭;又要注意對教師以及各個院系管理部門的激勵機制建設,院系部、教研室應制定考核措施,將教師工作量、干部業績、個人經濟利益要與其所承擔課程特點評定社會實踐應當完成的工作量、每學期完成的社會實踐指導工作量、工作效果掛鉤,使激勵機制形成從上到下的完整體系。
3.3 能力本位型就業社會實踐模式的踐行
2011年1月8日冶能學院申報了昆明理工大學的“提高經濟困難學生綜合能力”項目,提出了踐行了“提高經濟困難學生綜合能力的社會實踐模式”,組織經濟困難學生深入企業進行就業社會實踐模式作為其中的一個子項目,以“走進企業、了解就業、提高能力、指導成才”為主題,旨在學習優秀企業文化及企業精神,了解用人單位的現狀和需求;培養我院經濟困難學生的調研能力、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通過與校友學長交流,了解他們工作中的心得體會,以及他們的學習和工作的經驗,從而加深學生對本專業就業情況的了解; 拓展視野,豐富學生的社會實踐經驗,提高經濟困難生思考總結能力、語言和書面表達能力,培養主動探索知識的意愿,強化專業認知度為學生畢業后的發展積累寶貴的經驗。
就業社會實踐主要針對低年級同學分為兩種方式進行,一是學生自行組隊申報,確立“選題——組織學生團隊——活動申報——確定指導教師——方案設計——技術培訓——活動實施——總結考評”的實施環節;二是學院集體組織,統一安排,2011年4月28日至5月1日到廣西某鋼鐵公司參加實踐,具體流程如下:
3.3.1 活動前期——準備、動員。
(1)聯系目的地,溝通接洽事宜,購買火車票,預定住宿。
(2)確定帶隊教師,選拔參加活動的經濟困難學生代表。
選拔原則:學生自愿報名,根據學生遞交的活動策劃、調查問卷和問題提綱進行篩選,最終每班選出一人作為代表參加活動。
(3)匯總學生個人遞交材料形成團隊活動的策劃書、調查問卷(針對公司員工)和問題提綱(針對公司人力資源部一份,針對校友學長一份),再要求參加活動的學生廣泛征集同學們迫切關注和期望了解的問題,形成學生個人的問題提綱。
(4)集體動員,強調紀律,分工分組。將學生分成3個小組(調研組、編宣組和后勤組),選出組長,做到盡快熟悉本組成員,以便集體行動,小組查人,信息暢通,保證安全。同時又分工協作,各司其職。
3.3.2 活動中期——實地參觀、座談交流。
(1)參觀與學生專業相關的熱電廠和煉鋼廠,公司安排工程師負責引導、講解和安全事宜。學生切身體驗工作環境,并與負責人具體提問、交流。
(2)與公司人力資源部人力計劃科領導和我院相關專業的校友進行交流,了解公司現狀,公司需要什么樣的大學生以及招聘面試注意事項等,了解校友的學習、工作和成長經驗,指導學生更好地規劃好大學生活,盡快成長成才。
(3)與人力計劃科招聘負責人和校友共進晚餐,繼續深入交流,委托校友向同事發放調查問卷。
3.3.3 活動后期——分析總結、遞交報告、進行宣講
(1)學生進行活動總結,每人遞交一份不少于2000字的調研報告,老師提出指導意見后進行修改。
(2)對調查問卷進行整理,并對所涉及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匯總,得出問卷結果,開展調研匯報。
(3)把學生各自的調研報告和調查問卷分析結果匯總整理為團隊的調研報告,開展調研匯報。
(4)學生根據調研報告和活動照片制作調研匯報的PPT,由老師組織學生統一進行預匯報,老師提出意見后學生對PPT進行修改,之后在所在班級班會或團日活動時進行宣講,與同學分享活動成果,交流心得體會。
(5)根據個人調研報告、調研期間的表現和調研結果的宣講情況,最終評比出調研活動優秀個人一、二、三等獎,并給予獎勵且頒發證書。
3.4 實踐效果及存在的問題
就業社會實踐活動較為全面地鍛煉了參與學生的各方面能力,真正實現了綜合能力的全面提高。例如:通過學生代表的選拔,廣泛鍛煉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策劃思考能力;通過廣泛征集同學需要了解的問題,鍛煉了學生的信息收集和溝通能力;通過分組分工,鍛煉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分工協作能力;通過參觀,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加深了專業知識的認知,增強了學生的實踐經驗;通過座談交流,鍛煉了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和調研學習能力;通過晚餐交流,鍛煉了學生的交際能力;通過撰寫調研報告,鍛煉了學生總結思考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通過問卷的統計分析匯總,鍛煉了學生的分析匯總能力;通過PPT宣講,鍛煉了學生的材料整理,PPT制作和公開表達能力。
作為首次嘗試,就業社會實踐活動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例如:由于經費有限,尚未實現組織指導全員化,不能讓學生全員化參與,不能實現社會實踐全覆蓋;由于對教師以及各系的激勵機制尚不健全,導致指導就業社會實踐的師資結構向多渠道轉變尚未形成,不能充分調動專業教師參與指導的積極性,僅限于輔導員組織帶隊;由于時間緊迫,就業實踐前期準備略顯倉促,導致全盤統籌考慮不周,在一些細節留有遺憾;為了避免影響學生的在校學習,參觀調研實際時間較短,學生感覺意猶未盡,就業社會實踐應安排在寒暑假較為適宜;由于都是經濟困難生,交際表達能力比較欠缺,顯得學生總體主動性不強,應在實踐前進行充分培訓和深入動員。
參考文獻
1 英楠,牛棟,楊秀秀.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群體能力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時代教育,2011,(5):51-52.
2 艷.貧困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狀況的研究[D].碩士學位,河北師范大學,2007.
20xx應屆畢業生個人鑒定范文一
悄然溜走的歲月,轉瞬即逝的年華。曾有的美好,今朝的夢。懷想是因為離別的鐘聲已經敲響。大學,我以拼搏的汗水洗凈了知識的塵埃,卻忘記到了作別的長亭,離去的碼頭。暮然回首,得失之間。惆悵與歡悅羈絆著前行的心。惟有追憶,方覺擁有的永恒!
收獲是對奮斗的饋贈,四年的點點匯集,四個春夏秋冬的孜孜以求,日以夜繼的孤身書海,心領神會的傾聽慧語,兢兢業業的投身事業,我學會了珍惜,懂得了追求。失去,是因時間的無情與付出的匱乏而酸楚,。獨思的天性,丟失了對智慧的交流,對精華的吸收。
時光已逝,良晨難在,獲取超于失去,何樂而不為,大學畢業生簡短的自我鑒定。憧憬,是因為新的夢想在開啟斗士的豪情!
20xx應屆畢業生個人鑒定范文二
本人性格開朗、穩重、有活力,待人熱情、真誠.工作認真負責,積極主動,能吃苦耐勞;喜歡思考,虛心與人交流,以取長補短.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和團體協作精神,能迅速的適應各種環境,并融合其中;社會責任感強,踏實肯干,主動爭取鍛煉機會.不斷地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質.在學好專業課與公共課的基礎上,還閱讀了大量的課外書籍,不斷地增加新知識,陶冶情操、開拓視野.不僅如此,本人還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各種文體活動,培養了本人一定的組織與社交能力.本人熱愛籃球、羽毛球、跑步、下棋、唱歌.所謂人無完人,目前本人發現自己有時候地確很難控制自己地情緒,很多時候處理事情有點感情用事, 不夠理性.經過仔細分析,本人發現這是由于自制能力不夠造成地,本人決定在以后地學習,生活中克服這個毛病.做一名優秀地大學生.
20xx最新大學生自我鑒定200字三
在校期間擔任學院團委副書記,擔任浙江省優秀社團負責人,擔任學校社團聯合會社團管理中心主任。曾多次帶領團隊完成社會實踐,包括調研項目和創新創業項目,曾多次起草策劃校際活動,影響效果良好,得到多數媒體報道。成績優秀,學科基礎扎實,獲得學校二等獎學金。大學期間的學習工作,拓寬了知識面,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具備較好的溝通能力、組織領導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責任心。熱衷奮斗事業的同時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生干部、學生黨員。
20xx年大學生自我鑒定200字四
珍貴的大學生活已接近尾聲,感覺非常有必要總結一下得失,從中繼承做得好的方面改進不足的地方,使自己回顧走過的路,也更是為了看清將來要走的路。
【關鍵詞】網絡社群 自主學習 績效分析
一、績效分析方案
(一)項目簡介
調研大學生網絡自主學習的現狀,深入了解大學生在網絡學習中的體驗以及對網絡學習環境的期望。分析大學生自主學習現狀和期望值間的差距,探討網絡社群中大學生自主學習存在的績效問題并分析總結績效問題的原因。
(二)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
問卷在《媒體與教學》課程開展的第八周發放,總共發放47份問卷,回收40份,有效問卷37份,回收率85%,有效率為92.5%。
2.訪談分析法
對學生的訪談提綱內容是: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學習熱情、學習態度、網絡社群的影響、對平臺的認可度、滿意度、改進意見等;對助教的訪談提綱內容是師生交流的深度、教學資源、活動管理,主要了解教學策略設計、教學管理、教學評價等內容。
(三)績效期望值分析
1.學習過程:在老師的引導下或在網絡社群學習同伴的比較中,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學習特征,有自己清晰的個人學習目標;學生能夠通過心理暗示等方式激勵自己學習,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養成相對穩定的學習習慣;學生能夠通過對個人學習計劃的反思、網絡社群中同伴學習進度的同步比較,監控自己的學習過程,及時調整學習策略和學習計劃;學生能從網絡社群中獲得社會性的情感支持和技術支持,排除網絡自主學習的孤獨感,及時調節自身的情緒。
2.學習資源:學習平臺的界面設計友好,資源豐富,模塊劃分清晰,易于學習者操作,為學習者提供有效的學習支持和引導;學習者能夠自主地充分利用網絡學習資源。
3.教學行為:教師的教學計劃清晰,教學內容安排合理,學習任務安排適量;教師對學生的討論、疑問以及作業上交等給予及時的答復反饋;教師根據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調整教學資源的設計,并在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協作學習的過程中給予及時的關注和引導。
4.協作交流:在網絡社群中學生能夠隨時了解同伴的活動進展;學習同伴間能夠開展深度的交流;在網絡社群中溝通良好并積極開展小組內部和小組之間的協作學習。
5.評價反饋:學生能通過平臺了解自身的學習現狀,獲得事前提示或及時提醒;學生能從網絡社群中得到同伴間共同關注的學習資源推薦、能力水平分析等具有整體特征的分析數據的反饋。
二、績效分析工作的開展
(一)問卷調查的結果與分析
1.相比較傳統的學習方法,如上課、培訓等,你是否愿意在學習平臺的網絡社群中進行在線學習?由調查的數據分析可得,有30%人表示愿意在學習平臺的網絡社群中進行在線學習,但仍然有近3/5的人對網絡學習方式抱著不確定的心態,還有超過7%的人不支持這樣的學習方式。由此可見,在網絡學習日益普及的今天,怎樣讓學生更好地接受在線學習這種方式,成為當前學習方式變革的關鍵環節。
2.對于在線學習平臺,哪些方面是你最關注的?由調查的數據分析可得,學生在利用學習平臺的主要目的還是獲得學習資料,并沒有很重視平臺的交流功能、評價功能,而大部分人對于網絡社群學習的認知還是停留在比較初級的階段(視覺層面),網絡學習社群也沒能在平臺上發揮充分的作用。所以,我們很有必要進一步完善在線平臺的建設,為學生互動交流提供更多即時工具,為學生的在線學習提供更多個性化反饋。
(二)訪談的結果和分析
從訪談的結果分析,總結得出網絡社群中大學生自主學習的現狀主要存在三方面的績效問題。第一,大學生自主學習的元認知能力不足。第二,網絡平臺不能提供個性化的學習環境。第三,網絡社群中大學生對社群關系的觀念淡薄。通過對深度訪談結果的進一步剖析,總結得出存在此績效差距問題的原因有以下三方面:1.知識與技能方面。學生自主學習的元認知能力有待提高,缺乏對學習目標的規劃、對學習過程的監控和對學習效果的反思,在網絡學習中對老師的依賴較多,自主性不夠強。自主學習并不意味著獨自學習,但是據調查學生的協作交流多數在小組內開展,部分學生也不太關注小組間合作以及網絡社群中學習同伴的學習進展。學生對學習社群里社會關系的意識還比較淡薄,是學生網絡學習中存在的關鍵性問題;2.學習動機方面。學生網絡學習的自我效能感不強,學習多為老師的任務驅動,學習過程較為被動,3.組織環境方面。網絡學習平臺的建設不能提供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環境和技術支持。網絡學習平臺為學生提供的反饋不及時,沒有充分利用網絡社群的群體數據特征。
三、績效差距原因分析
(一)知識與技能方面
1.學生自主學習的元認知能力有待提高,缺乏對學習目標的規劃、對學習過程的監控和對學習效果的反思,在網絡學習中對老師的依賴較多,自主性不夠強。
2.自主學習并不意味著獨自學習,但是據調查學生的協作交流多數在小組內開展,部分學生也不太關注小組間合作以及網絡社群中學習同伴的學習進展。學生對學習社群里社會關系的意識還比較淡薄,是學生網絡學習中存在的關鍵性問題。
(二)學習動機方面
1.學生網絡學習的自我效能感不強。
2.學習多為老師的任務驅動,學習過程較為被動。
(三)組織環境方面
【關鍵詞】大學生;勤儉節約;現狀;對策
勤儉節約一向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然而在物質文化不斷提高的今天,一些大學生一味地追求品牌,生活上出現攀比及鋪張浪費等現象。筆者認為,在大力提倡勤儉節約、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當下,對大學生群體中存在的鋪張浪費現象進行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一、大學生鋪張浪費行為的基本狀況
隨著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一系列問題得以顯現,在現時代大學生身上則表現為節約意識趨于落后。學生進入大學校園后,經濟上有了更多的自,消費結構及消費品種出現多樣化,與此同時,伴隨著攀比和浪費的現象。筆者對此進行調研,發現當問及大學生最常見的浪費現象時,“食堂剩飯、不合理網購以及日常水電資源的浪費”高居榜首。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現時代大學生勤儉節約的觀念較為薄弱,同時易受身邊環境的影響。
二、大學生鋪張浪費行為的原因
實地的觀察和訪問往往能得到最直觀的數據。筆者在食堂隨機采訪到一些剩飯的學生,“其實這樣挺浪費,但把剩飯帶回宿舍怕同學笑話,沒面子。”還有同學表示,“阿姨給的量太多”、“食堂飯菜不合口味”。他們的回答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代大學生浪費行為的部分原因。通過筆者的實地觀察和個案訪談,并加之文獻資料的整理,對于大學生的浪費行為總結出以下幾點原因。
(一)節約思想認識不足,節儉觀念淡薄。現時代大學生成長環境優越,對貧苦沒有直觀體會,對勤儉節約的認識自然變少。加之近些年來社會媒體對勤儉節約的宣傳力度減小,甚至個別媒體極力鼓吹人們學習西方國家高消費、超前消費以促進社會需求,這些論調都影響了大學生的消費行為,導致其勤儉節約意識的淡化。據筆者了解,部分大學生由于沒有樹立節儉和儲蓄意識,生活費常常超支。
(二)鋪張浪費嚴重,攀比之風盛行。近年來社會上一些大款揮金如土,一些機關單位或領導公款吃喝,一些個人對自然資源肆意浪費等不良現象和風氣,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造成其對勤儉節約認識的偏差,從而產生了不切實際的消費方式,攀比、趕時髦和鋪張浪費的現象也日益嚴重。
(三)缺乏正確的價值觀和消費觀。我國當前正處于市場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人們的物質資源雖得到極大滿足,但市場運作法規和秩序尚不健全,加之受社會上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影響,使得部分大學生的消費觀開始傾斜,導致大學生在消費行為上容易迷失自我,形成不良的生活習慣。
(四)學校部分基礎設施不夠健全。水電資源的智能化管理已在許多高校得到應用,聲控光控燈、智能化水電設備在現代化的大學校園中應成為常見設備。如今學校大多把精力放在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上,學校的管理除了教學外,還應該包含學生生活方面的管理。
三、改善大學生鋪張浪費行為的對策
我國當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發展過快導致人心浮躁,部分大學生信仰缺失,價值觀有所偏差,對西方一些腐朽的價值觀及本土的享樂主義、等不正之風盲目追隨。另外,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當下,現時代大學生的消費結構以及消費觀念均發生轉變。為引導大學生樹立勤儉節約意識,學會科學消費、綠色消費,結合實踐調研的成果,我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以改善大學生鋪張浪費的行為:
(一)樹立科學消費觀念,學會理財。要改善大學生鋪張浪費的行為,首先應當使其增強節約意識,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其次,大力宣傳建設節約型校園的重要性,增強大學生的時代緊迫感和責任感。最后,引導現時代大學生學會理財,科學地處理個人財務。
(二)合理利用新媒體平臺,加強節儉美德教育。如今,新媒體已成為大學生生活社交的重要平臺。大學生往往通過網絡獲取信息,關注熱點并及時參與討論。網絡對于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學校應在校內報刊、網站上大力提倡節約作風,利用網絡的強大影響力來增強學生的勤儉節約意識,通過美德教育,促使學生個人成為可以進行有效宣傳的自媒體。
(三)開展特色活動,進行宣傳教育。通過對在校大學生的采訪,大多數學生表示,校園內的文藝活動層出不窮,但關于“勤儉節約”之類的宣傳活動卻少之又少,即使舉辦也很難達到活動的預期目的。學生社團作為與學生群體息息相關的公眾性組織,應當承擔起這份責任,積極開展相關活動,如舉辦宣講會、貼標語、開辦跳蚤市場、組織學生進行參觀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帶動更多大學生樹立勤儉觀念。與此同時,學校方面也應該開展相關活動,進行宣傳教育。
(四)實行合理有效的獎懲制度。增強大學生在勤儉節約方面的行動,既需要道德制約,更要有制度保障。實行合理有效的獎懲制度,一方面,靠制度來鼓勵節約行為,利用年度之星評比等方式,以部分帶動整體,在大學生群體中形成良好風氣;另一方面,通過學生監督、學校管理的有效途徑,切實減少鋪張浪費的不良行為,加強對資源浪費的遏制。
(五)加大廢品資源的回收利用。節約理念應當貫徹到大學校園的各個領域,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教師的教學科研,乃至校園行政與后勤集團,只有最大限度地進行資源節約,提高資源利用率,才能獲得較大的辦學效益,才能真正做到實踐上的勤儉節約。
參考文獻
[1] 何春玲.高校大學生消費文化現狀分析及思考[J].湖南社會科學報,2009.
[2] 高楓華.論大學生正確消費觀的形成[J].宿州學院社會科學報,2008.
[3] 姜曉玲.當代大學生節儉意識及行為的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9.
[4] 張大方,姜萍萍.當代大學生勤儉觀狀況的調查與反思[J].大連大學學報,2008.
關鍵詞:大學生社區就業;現狀;成因;推進措施
課題來源:保定市2010年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保定市大學生社區就業問題研究”(課題編號:201002090)
中圖分類號:C913.3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大學生社區就業作為基層就業的有效形式,正在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2010年4月,國家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提出實施“高校畢業生社區就業計劃”,力爭全國每個社區至少配備一名高校畢業生,指明了社區就業工作方向。為此,筆者選取保定市為調研目標,在2010年暑期帶領學校社會實踐小分隊走訪在校大學生、社區就業學生、街道辦(社區)主任、人事局負責人等,對保定市大學生社區就業情況進行了深入了解。
一、大學生社區就業現狀
(一)在校生了解程度低、積極性差。雖然國家已經推出大學生社區就業政策,但了解這一政策的大學生并不多。通過對8所駐保高校的調研,對該政策比較清楚的大學生人數僅占20.28%,58.43%的大學生處于一種模糊狀態,還有21.29%的大學生表示在此之前從未聽說過該項政策。調研中,有49.49%的在校大學生表示畢業后有可能會選擇去社區就業,剩余超過半數的被調研大學生表示沒有到社區就業的意向,其中有39.66%的在校大學生沒有考慮過社區就業,還有10.85%的在校大學生不會選擇到社區就業。僅有不到10%的大學生明確表示畢業后愿意到社區就業。當被問到對社區工作的了解時,被調查學生更是知之甚少。可見,社區就業是在校大學生選擇就業方向的盲區。
(二)招聘崗位數少,專業限制高。河北省自2007年開始招聘社區就業大學生,2007~2010年共設置大學生社區就業崗位210個,保定市招聘49名,占到了近1/4。無論是河北省還是保定市,招聘的崗位數和龐大的社區數量相比,無疑是鮮明的反差。招聘專業上有嚴格限制,集中在中文、醫學、經濟等少數幾個學科,更多的學生被擋在了社區就業的大門外。
(三)社區工作當“跳板”,頻頻跳槽成普遍。“目前全日制大學生到社區工作的不太多,真正干下來的人則少之又少。”在采訪過程中,保定市紅星社區韓麗萍主任明確提出,大學生進社區無疑是給社區管理工作注入了新的“活水”,這說明社區建設工作非常需要大學生這樣的人才。然而,選擇并留在社區就業的大學生多因出路不明確、待遇水平不理想等原因最終離職跳槽。
(四)“社區時代”來臨,社區呼喚大學生。自民政部《關于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頒布以來,社區迫切需要一批年輕的、專業化的工作人員,以適應“社區時代”的到來。通過調研走訪保定市社區,工作人員紛紛表示,大學生到社區,優勢很明顯,思維活躍,創新能力強,對推進社區建設起著很好的推動作用。
二、大學生社區就業問題的成因
大學生到社區就業,原本是一個雙向共贏的舉措,但大學生不知道、不愿意去,社區需要人才而要不到,這種尷尬局面的形成,大致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原因:
(一)政府重視程度不夠,貫徹落實不到位。目前,河北大學生社區就業主要是附加在“三支一扶”計劃來實施,但與大學生村官單列計劃、單獨組織考試相比,大學生進社區就業工作的實施開展顯得有些底氣不足。通過實地走訪紅星路街道辦下屬的紅星社區、四中社區、東勝社區中,僅有四中社區有2008年、2009年畢業大學生,其他社區本應到位的大學生都以高層次人才身份留在了上一級街道辦。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保障政策不到位。調研中,保定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錄用調配處的工作人員針對當前大學生社區就業的選拔等做了詳細介紹。隨著到社區就業大學生的數量逐步增多,在有限的條件下,大學生社區就業基本上都是通過考試考核來進行選拔。對于進入到社區就業的大學生,日常的管理及服務期滿后的去向沒有明確規定。社區工作者的“工資”是由民政部門發放的“生活補貼”,只有975元,僅僅能滿足大學生個人的日常生活需要,因此大大降低了大學生進社區工作的信心。社區工作發展空間有限,不能為大學生提供培訓及進修的機會也是大學生不愿到社區就業的一個原因。
(三)個人期望與社區現實需求“落差”大。剛邁出大學校門的大學生缺乏處世經驗,實際協調能力不強,缺乏與居民認真溝通的耐心,多數面臨工作難以“深入”的問題,這些現實情況與大學生的工作預期相距甚遠,導致大學生產生茫然和難以施展自己抱負的負面情緒。
(四)現行管理體制不完善制約了社區發展。目前的社區工作,大部分還是執行政府指令,“行政化”傾向比較嚴重,本應得到強化的服務功能不能被很好地發掘,社區服務的社會化、產業化局面尚未成熟,缺乏可借鑒的成功模式,直接導致了社區工作服務內容單一、受益面窄、崗位數少等結果。
三、大學生社區就業推進對策
為切實保證大學生社區就業政策的落實,必須克服影響社區發展制約因素,集“政府、社區、高校”三方合力,采取一系列措施推進:
(一)國家加大宣傳力度。通過開通就業咨詢熱線電話、編寫有關社區就業指導宣傳材料、開設職業專題講座、進行個案咨詢等有效手段,使大學生對社區就業政策有一個全面而正確的認識。要注意挖掘先進典型,總結經驗,充分發揮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的作用,積極宣傳在社區工作大學生的先進事跡。通過典型引路的方式,推進“一個社區一名大學生計劃”全面深入實施。
(二)完善政府保障政策。各級政府針對大學生基層就業出臺的優惠政策和激勵機制很多,貴在落到實處,方能激勵人才、留住人才。可以適當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進一步增強社區對高校畢業生的吸引力,確保提高大學畢業生到社區就業的比例。例如,增加工資補貼、加強保險范圍;各種福利政策增設專職專人落實到位;推薦公務員,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有社區基層工作經驗的大學生;對于表現優異的大學生,服務期滿時可以優先考慮轉正或者納入正式編制,充實社區工作力量,解決后顧之憂。以此來達到大學生社區就業的“一條龍”保障體系。
(三)多舉措放寬大學生社區就業的門檻。就社區部門領導及工作人員反映,專業對口與否并不影響其在社區工作。各社區應當根據實際需要,明確崗位要求,吸引更多優秀大學生發揮其優勢,更好地為社區建設服務。政府部門在招募時適當放寬專業要求,加強崗前培訓,并通過社區工作資格考試等幫助社區就業工作人員增強職業技能,促進社區工作的職業化和專業化發展。
(四)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大學畢業生應認清社會形勢,樹立良好的擇業觀念。社區工作作為一種國家鼓勵性政策,大學生應當積極響應。要端正思想態度,強化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富有熱心、愛心和足夠的耐心,真正深入基層,融入到群眾中去,在社區工作中尋找自身價值。
四、對于大學生社區就業問題的思考
(一)大學生進社區就業壓力重重。畢業生剛剛走出大學的象牙塔,對未來充滿憧憬和想象,志存高遠,往往不愿接受類似在社區服務的基層工作崗位。即使選擇了進社區,也背負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害怕被外界誤認為是沒能力的表現。這樣的心理負擔自然使他們在精神上感到孤立無援,若不能及時端正態度,再加之初期的工作壓力,很多人會選擇退縮。要解決這個問題,也需要有關方面提高社區工作人員的社會認可度。
(二)大學生到社區,定位很重要。大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綜合性全面發展的人才。因此,大學生真正走進社區之后所參與競爭的不該是所有崗位。對于一些對能力要求相對不是很高的職位,應該留給合適的年齡、教育水平的人群去做。這樣才會使整個就業環境趨于穩定與和諧。這就需要有關方面在制定招收大學生進社區的計劃時全面考慮與衡量,將真正合適大學生去做的崗位留給大學生。而不是單純地響應國家政策,擠占了原本就有限的基層工作崗位,同時又給大學生定錯了位。
(三)社區崗位分工,亟待規范。實地走訪中,通過切身感受社區工作,發現社區工作分工不明確,職責劃分不規范。若想切實提高社區工作效率,強化管理,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務、更好地接納大學生,與時代接軌,社區服務站就應該積極引入管理模式、借鑒管理經驗、創建高效的工作氛圍。而大學生在這一方面無疑存在優勢及可發揮特長之處。可以鼓勵大學生將所學、所想積極投入實踐,探索出切實可行的管理體制,在提高社區工作效率的同時,使大學生學有所用。
(四)完善社區功能,增設專崗。眾多社區的功能有待完善,在健全社區功能的同時,開設適合大學生工作的崗位。例如:增設社區文化員,負責社區圖書館圖書的閱覽、借閱、查詢等工作;增設社會保險管理人員,負責社區保障室、低保、失業保障等工作;增設心理咨詢師或心理醫生,負責心理咨詢室心理咨詢、保健、教育等工作;此外,還可以增設法律咨詢師、老年大學活動負責人、就業培訓教師、老年公寓全托護理員等。既可以完善社區功能,又可以吸納大學生來盡己所能。
(五)鼓勵大學生創業進社區。隨著“挑戰杯大學生創業大賽”在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地開展,大學生的創業熱情被點燃。結合社區人口密集、人群穩定等特點,大學生進社區創業不失為解決大學生就業一條不錯的路徑。早在2008年3月,信陽大學生就曾啟動家教進社區的活動,法律進社區也不再新鮮,還有杭州女大學生針對百姓對網上購物的不放心,走下網絡進社區為自己的創業項目做宣傳。因此,鼓勵大學生進社區創業也為大學生創業方向提供了新方向。
(六)拓寬政府融資渠道,加快社區就業步伐。社區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是加快大學生社區就業的基本前提條件。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社區居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對社區基本建設和管理者的素質水平要求不斷提高,僅靠政府財力支持,難以滿足社區持續快速增長的資金需求。因此,拓寬政府融資渠道,增加對社區工作資金支持是改革方向。要通過各種方法壯大政府財力,引進社會資金和利用市場機制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幫助社區服務實現產業化和社會化,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加快推進社區就業。
總之,保定市大學生社區就業工作有一定的典型性,認真總結推進落實這一基層就業政策,方能真正做到幫助大學生在基層得到鍛煉,推進社區乃至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
(作者單位:河北金融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關于實施2010高校畢業生就業推進行動、大力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通知(人社部發[2010]25號).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2010.4.
從全球范圍看,學生發展理論在美國的研究最為完善和深入,研究美國學生發展理論的思路和內容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示。美國學生事務是以“學生發展”理念為導向,以學生發展理論的形成為標志,快速走向專業化發展道路的。美國職業指導的不斷發展,美國教育理事會對專業學會的建設、對學生發展的關注,以及各類專家對學生發展的研究,為學生發展理論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基礎。1972年美國大學人事協會(ACPA)推出的《明日高等教育工程》強調了學生發展的重要性,將“學生發展”定義為人的發展理論在教育中的運用,它使每一個人能完成越來越復雜的發展任務,達到自我實現和自身獨立。它探討學生發展作為一個職業的哲學基礎的可能性,提出學生事務工作人員要以學生發展為指導,努力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此后,米勒和皮恩斯將該理論應用于實踐,強調了學生發展的工作目標,提出幫助學生實現發展目標的建議。之后,溫斯頓等人又提出一系列評估學生發展成果以及學校環境對學生發展影響的方法,從此,“學生發展”開始有了較為系統的理論支撐。1994年學生發展理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美國大學人事協會在《學生的學習是當務之急——學生事務的含義》報告中提出了SLI理論,認為“學習”“全體職員的發展”“學生發展”是互相交織和密不可分的,學生事務應以學生學習和發展為中心,與學術事務進行融合和合作。該理論已逐漸成為目前學生事務工作的指導思想。學生發展理論受到了心理學、哲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發展的深刻影響,其重點集中在如何理解大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影響因素上。學生發展理論確定了學生發展的各個側面以及影響學生發展的因素,主要回答了四個方面的問題: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將發生怎樣的變化?人際關系將發生怎樣的變化?大學環境中哪些因素促進或阻礙學生的成長?學生將在大學獲得哪些發展?美國學生發展理論可以帶給我們如下啟示:
1.學生工作研究應該有深厚的理論支撐。
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結合價值觀、認知和人格等方面的內容,將學生作為統一整合的個體來研究非常必要,唯有如此,學生管理工作者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發展的規律和學生發展的需要,從而有助于教育和管理者制定適合學生發展的政策和方案,優化學生發展路徑。學生發展理論的支撐,使得研究更加科學化,有助于幫助我們理解現象背后的原因。
2.學生工作應從以管理為主轉向以服務為主。
學生工作應該在充分理解學生發展需要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更好地發展。從目前我國高校學生工作現狀看,我們往往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內在需求,把學生視為被管理者,這樣的教育管理理念明顯滯后于學生發展的需要。實現學生工作從以管理為主轉向以服務為主,不僅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而且可以促進學生工作的專業化。學生發展理念使學生工作中的管理、服務和教育功能得到全面發展,同時也對學生事務提出了專業化的要求。學生事務工作者要學習學生事務相關理論,在實踐中提高工作技能,使自身工作向專業化方向發展。
二、學生發展理論的理論前提和主要構成
學生發展理論強調大學期間的學生發展具有以下規律:一是發展的不平衡性。學生發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以獨立思考的能力、比較穩定的自我意識和個性的形成為標志的心理成熟的不平衡和發展速度的不平衡。二是發展的階段性。學生發展的順序性和不平衡性使不同學生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三是發展的個別差異。學生發展存在著很多個別差異,這些差異是由遺傳、家庭環境和社會教育等多種因素造成的。正是認同發展的不平衡、階段性和個別差異性,研究大學生發展性問題才成為可能。學生發展理論主要由兩個理論群組成,即社會心理發展理論和認知結構發展理論。
1.社會心理發展理論
社會心理發展理論包括一般社會心理發展理論和職業發展理論。埃里克森強調,發展是伴隨著一系列的年齡段發生的,每個年齡段都有一些被稱作發展任務的特殊問題日益突顯。馬西亞、喬塞爾森、奇克林、銳瑟爾等人發展了埃里克森的理論,開始關注大學生的發展。
(1)角色認同。
奇克林在經過大量調研的基礎上得出:角色認同的確立是大學階段發展的中心環節。角色認同即個人的態度及行為與個人當時應扮演的角色相一致,一個人接受角色規范的要求、愿意履行角色規范的狀況稱為角色認同。對于大學生而言就面臨這樣的疑問:“大學生是什么?”“大學生身份對我意味著什么?”“我為什么上大學?”“我的未來和前途在哪里?”這些都是角色認同需要討論的內容。大學生如果角色認同出現問題,就會出現“同一性混亂”(陷入內心與外界的不平衡和不穩定狀況)、“消極同一性”(出現的情況,拒絕對他的身份要求及所有象征)、“社會心理延期性”(個體不能把握自己,需要借助外界實現自我綜合)等情況。角色認同的解決取決于個體,而每個學生解決角色認同的途徑也不一樣。角色認同情況直接影響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和成長,奇克林和銳瑟爾總結了七個對角色認同的形成具有貢獻的向量,即“能力的發展”“情緒的發展”“由獨立到相互依賴”“發展成熟的人際關系”“確定角色認同”“目的的發展”“完整性的發展”,這七個發展向量是相互影響的。它們都可以在高校的教育環境中幫助大學生完成,如教育管理的專業化程度、師生的合作程度、課程的設置、學生團體組織的發展、學生服務的情況都會對大學生的角色認同產生影響。引導大學生完成角色認同,是高校學生管理的一項重要任務。
(2)職業發展。
在職業教育中,真正關涉發展理念的是舒伯的職業發展理論。舒伯的職業彩虹圖描述了個體在其生命的全過程中可能承擔的九種相互交疊的角色,包括兒童、學生、休閑者、公民、工作者、配偶、家長、父母以及退休人員。每一個角色都對個人的生命有影響,并在不同階段的生命中占有不同的比重。這個彩虹圖表明了社會因素和個人因素的相互作用會影響人們可能承擔的角色以及他們的自我觀念。舒伯還研究了通過生命線理論來認識過往的經歷,探討這些生命事件的重要意義。關于職業發展,舒伯把它分成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成長期(0-14歲)。第二階段,探索期(14-24歲),個體對可能選擇的職業進行調查,對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有了認識和了解,學習必要的技能以求得到一份職業。這一階段也是高校開展職業教育的重要時期。第三階段,建立期(25-44歲),慢慢熟悉工作和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第四階段,維持期(45-65歲),在工作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技能以維持工作能力并為退休做打算。第五個階段,也是最后一個階段,衰退期(65歲以上),包括適應合適自己身體條件的工作和掌握獨立生存的資源。大學生應積極利用這個探索期理論,在人生的轉折點上做好準備。當然對整個生命而言,職業只是生命中的一種角色,應該學會協調好不同角色之間的關系。
2.認知結構發展理論
認知結構發展理論包括一般認知結構、認知過程和道德發展。認知結構發展理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大學生獲取信息、認知體驗等一系列復雜過程,進而了解學生發展的認知機理。
(1)意識層次。
凱根介紹了五個“意識層次”,用來描述精神的結構體系,它可以控制人們如何構建自己的感覺和經驗、如何思考、如何感知、如何將自我和他人聯系起來。第一層次是兒童階段,以自我為中心,行為比較沖動。第二層次是通向青春期的兒童晚期,個體開始區分自我與他人。第三層次是大學生所處的階段,這一階段抽象思維的能力提高,會考慮他人的需要和觀點。第四層次則是可以客觀地評估關系的質量,并用雙贏的方式來逐步平衡。第五層次,個體可以接受矛盾是生命的一部分。隨著意識的發展,人們能夠更好地對他們之前的經驗進行反饋以更好地了解自我內在和外在的意識及存在。
(2)認知過程。
不同個體的認知過程體現出一定的差異性,這些差異性在學生學習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徘瑞專門研究學生在構建知識過程中那些與年齡和教育相關的因素。學習者建構知識的方法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
(3)道德發展。
科爾伯格建立了一套道德觀形成過程的六個階段的模型。該模型以正義為中心,根據個人和社會規則的關系,提出了道德思考的前常規期、常規期和后常規期。學界在對科爾伯格理論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存在兩種引導人們作出道德判斷的思考方式,一種是基于正義與權利,另一種是基于關懷與責任。研究表明,大學生活,包括課程作業、組織活動及社交網絡,對道德觀發展具有顯著的影響。總之,社會心理發展理論更關注學生在想什么,這些問題是如何形成的,除了關注個人的部分外,也關注環境的影響因素。認知結構發展理論關注的是學生如何看待社會心理危機,以及由此會帶來什么樣的轉變。學生的心理和認知相互影響,因此需要教育者從整體的角度,從學生發展理論出發,根據學生的發展程度和層次,開展多樣性的服務和指導。
三、學生發展理論的運用及思考
理論的價值最終體現在對實踐的指導上。學生發展理論為高校學生管理人員提供了理論支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學生所面臨的成長問題,從而完善學生發展服務項目和優化管理模式。其在實際工作中的運用,大致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深入開展我國大學生發展現狀的調研。
目前高校有不少關于學生狀況的調研,但是總體上缺乏明確的理論支撐,學生發展理論在很大程度上為我們提供了研究的理論基礎。學生發展理論的基本目標就是解釋大學生怎樣發展成為具備復雜成熟的認識自我、他人及世界能力的個體的過程。所以,高校除了要重視學生的某類行動和思想動態,還應該根據學生發展理論,對當代大學生的發展現狀,尤其是對學生的角色認同度、職業成熟度、意識層次、學習策略和道德發展等做深入的調研。
2.對大學生發展問題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評估。
高校不僅需要對大學生的發展現狀進行調研,還需要開展詳盡分析,對大學生認知水平、職業發展、道德發展、情感處理、思維方式、學習風格等方面的差異進行原因分析,從而深入理解大學生發展的性質、特點、規律以及環境對學生成長所起的作用。這些分析可以使學生工作者深入了解學生的變化和需求,從而適時調整教育活動和項目,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多樣化的服務。通過預測各種類型的學生在高校環境中可能的發展情況和趨勢,為高校調整和制定適合本校具體情況的發展規劃提供決策依據,這對專業性較強、特色突出的院校來說尤其重要。
3.對大學生發展問題形成初步的思考。
高校可以在學生發展方面有所作為,比如:如何讓學生成為同一性獲得者?因為學生對某一角色的認同感越強,其參與行動的動機就越強。如何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生涯教育?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能力和個人素質,嘗試扮演各種角色,幫助學生進行自我探索和探索外部世界,從而做好職業決策和職業準備。如何鼓勵學生提高認知能力?只有提高了認知水平,才能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更深入地理解他所處的環境。如何幫助學生建構認知結構?只有調整認知的結構,才能優化學生學習的策略,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如何幫助學生提高道德水平?只有建立正義的道德理念,才能讓學生更完善地理解人生。對這些學生發展問題的思考,不僅有助于幫助我們更好地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求,還有助于推進學生工作的專業化。
4.理解并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越來越多的不同地域、民族、家庭背景的學生接受高等教育。這些學生進入大學前的情況和基礎多樣,需求各不相同,發展的目標也會是多樣化的。每個不同的個體發展會表現出不同的發展路徑和模式,個體發展的各要素之間的發展也不會整齊劃一。高校可以利用學生發展理論,在充分了解學生個性發展的基礎上,優化服務內容,提供多樣化的服務項目,如不少高校試行根據新生興趣來劃分學生宿舍就是一種很好的嘗試。
5.不斷推進學生工作專業化。
學生發展理論深化了學生工作的內涵,促進了學生工作理論的發展,從而構成學生工作專業化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學生發展理論要求學生工作應更廣泛地發揮專業協會的作用,從學生的需要出發開展工作。在就業指導、資助服務、職業教育、心理咨詢、社團活動和學習輔導等學生工作的多個專業化方向上,以學生發展理論為指導,為學生提供專業化的服務,培養學生的自我認同感、社會責任感、團隊合作精神等,幫助學生豐富人生經驗,適應多樣的社會生活。
6.改進學生管理模式。
為了解河北高校大學生課余文化生活狀況,河北調研團隊利用假期對石家莊、保定、唐山等河北主要高校所在地進行了實地走訪,并通過與大學生面對面交流、電話訪問、問卷調查以及利用微博、QQ、Email等現代通訊工具開展了全方位、多層次的調查,匯總數據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較強的參考性,現把本次調研情況總結如下:
第一部分 基本情況
一、 調研地點選擇分析
本次調研主要對河北石家莊、保定、唐山等三個城市在校大學生進行了課余文化生活調查,石家莊作為河北省會,是河北高校主要集聚地,駐石高校約占全省高校總數1/3多,對其調查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可信度;此外保定、唐山也是河北高校主要所在地,所以選擇以上三城市作為本次調研地,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較強的指導意義。
表1:2012年河北省及調研三市高校數量及比例
二、 調查方法
調研河北高校大學生課余文化生活調查小分隊明確分工深入到三地主要高校進行調研,調查方式主要采取面訪、電話隨訪以及問卷調查三種方法,為保證調查質量,前期對一線調查小分隊成員就調查方式和調查內容進行了集中培訓,以保證本次調研有效性和可信度。
三、 樣本描述
本次調研共選取24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8所;高職高專8所;獨立學院和民辦高校8所,占三市高校總數的40.0%;調查樣本中研究生20名;本科生280名;專科生300名,共600名學生,其中男生400名;女生200名,調查對象分布在三地不同高校,涉及不同的專業和年級,調查樣本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第二部分 調查情況
一、 分年級調查
本次調查表明,當今大學生課余時間比較充裕,除了學校安排的課程和活動以外,大學生平均每天都有2-3小時的自由支配時間,尤其是周六日更是許多大學生想方設法填補的空白時間,調查顯示,下面是當今大學生課余文化生活主要內容見圖1:
同時調查還發現,不同年級大學生課余文化生活差異較大,其中低年級學生受學校活動或課程安排影響較大,而高年級學生課余生活自主性比較強,文化活動主要根據自身興趣決定。
通過圖2可以發現,低年級學生課余文化生活相對比較豐富,其中參與各種社團活動占到1/3多,尤其是大學一年級學生,由于他們剛從緊張的高中生活脫離出來,進入大學全新的生活,當面對各種社團的納新,許多學生熱情高漲積極參與其中,有的甚至一個人同時報名參加兩個或三個社團,但是進入大學二年級后,參加社團學生人數明顯減少,大三以后參與社團活動人數更是寥寥無幾,由此可見,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年級的升高,學生參與社團的熱情逐漸減退。
圖3顯示,大學生課余時間上網占到被調查人數的近1/4,已成為大學生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高校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許多大學生在寢室就可以實現自由上網,但上網主要以娛樂為主,其中看電影、玩游戲、網絡聊天位居前三名,利用網絡輔助學習的學生僅占8% ,有的學生甚至沉迷于網絡不能自拔而荒廢學業,因此,如何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網絡,是我們應該思考的顯示問題。
圖4表明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閱讀的占17%,但閱讀的內容比較單一淺薄,由于市場經濟社會競爭激烈,客觀上對高校大學生閱讀內容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其中高達36%的學生熱衷于閱讀勵志成功類書籍,以此來樹立榜樣汲取力量,此外網絡小說,時尚雜志等也非常受大學生喜愛,課余時間閱讀相關專業書籍的只有19%,由此可見,文學性的,史學性的書籍以及中外名著對當代大學生吸引不大,這一現象應該引起我們重視。
高年級學生隨著入學初新鮮感的衰退以及面臨就業升學的壓力,他們日趨理性,與之相對應的課余文化生活也發生了轉變,根據本次調查,高年級學生課余生活逐漸變得單一,其中考證、兼職、為專接本、考研做準備占據了他們大部分時間。
二、分性別調查
本次調查顯示,男生和女生的課余文化生活存在較大差異,其中女生課余時間主要有逛街、購物、聊天以及上網看電影(大部分比較愛看青春劇、韓劇等);男生課余時間參加體育運動、玩網絡游戲、兼職、睡覺是常態,由此可見,由于性別差異,男女生的課余文化生活也大不一樣。
第三部分 調查分析與建議
一、課余文化生活單一 皆因活動不夠精彩
調查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趨向,即7成大一新生積極參加社團活動,但到了大二以后,大部分學生漸漸少了參加社團活動的熱情,到了三年級或四年級,鮮有學生參加社團活動,同時調查發現,有近八成學生對自己學校的社團活動評價為“一般”,對自己的成長“沒有什么幫助”。
建議:重視選聘優秀指導教師,提高社團品味與質量,精心策劃活動內容,努力服務學生成長成才。一個社團是否受學生喜愛,指導教師的作用不容忽視,我們最好選聘一些德高望重,業務精湛,熱愛學生工作的人來擔當;其次活動內容一定要精心策劃,寧缺毋濫,切實提高社團活動的質量,滿足學生的口味和需要;最后社團活動的目的與人才培養目標必須相關聯,為學生成人成材助力,只有這樣,社團活動才能重燃學生熱情,吸引學生積極參與。
二、就業深造競爭激烈 文化生活被嚴重擠壓
隨著就業競爭壓力的增大以及就業招聘時用人單位對相關證書、學歷很看重,于是許多大學生在課余時間忙于考取各種證書或考研,特別是英語四六級考試,占用了大學生的大部分時間。保定某高校的大二學生李某說,她身邊的很多同學課余時間都在備考英語四六級、普通話、計算機等級證書,幾乎看不到有人看“閑書”。
建議:大學生活是人一生最美好的時光,本應豐富多彩,當代學生如果“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為考證書”,必將是一種短視行為,大學生應該正確處理考證深造和文化生活關系,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充實自己的文化生活,鍛煉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才是競爭立業之本。
三、實用功利傾向增長 快餐文化趁勢而上
現代大學生接受新事物快、獨立性強,善于運用新媒體獲取各種信息,加之現在學生的學習目的過于功利化,社會上的浮躁氣息也侵入校園,學生靜不下心來讀書。于是淺度閱讀,快餐式的閱讀出現,經典讀物逐漸退出大學生的視野。“像磚頭一樣厚的書,我不愿意看。經典讀物是對提升文學修養很好,但是上了一天課,實在提不起興趣。還不如上網看看帖子,找部輕松電影休息一下。語氣中加了一點嚴肅,石家莊某高校大一學生小李說。
建議: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營造恬靜濃郁的校園讀書氛圍,使學生遠離社會的喧囂與浮躁,靜心學習、潛心研究,踏踏實實做學問。
四、學校氛圍潛移默化 影響學生文化生活
在“你認為校園文化與你文化生活有如下哪些關系”的調查中,有70.73%的學生選了“校園文化的發展和自身文化生活是相互決定,相互影響的”。
建議:重視校園文化大環境建設,積極影響學生個體文化生活,因為面對生活還須磨礪和鍛煉的大學生而言,學校的引導、評價和管理直接會影響高校良好學風、教風和校風的純化。不僅高校的宗旨、校訓、傳統會對學生有多方面的影響,而且師生們認同的價值觀、世界觀、方法論等,也會在學校生活的各個方面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關鍵詞】大學生;時間規劃;規劃執行情況;建議
“時間就是金錢”這是放之四海皆準的準則,而對于大學生而言,這一準則更加重要與實際。大學是一個自我學習、自我管理的地方,合理安排時間、有效執行時間規劃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然而當代大學生的時間規劃實際情況怎樣?是否每位大學生都能制定合理的規劃并嚴格執行?為了幫助同學們更好地規劃自己的時間,有一個充實的大學生活,本次特意開展了“大學生時間規劃現狀及其執行度” 的調查。
一、調查對象及方法
本次調查對象是全日制本科大一到大三的學生。由于條件的限制,就以西華師范大學為例進行問卷抽樣調查。調查發放問卷240份,回收有效問卷186份,回收率77.5%。
二、結果及分析
(一)時間規劃的現狀。調查結果顯示,根據自己的目標任務,“每天都有合理規劃”的人僅占總人數的5.9%,“有大致規劃”和“沒規劃,但是會為目標而努力”的人,占總人數的38.2%和39.8%,“沒有時間規劃,每天總不清楚該干什么”占總人數16.1%。這一現象表明大多數大學生在實現目標的道路上缺乏明確、合理規劃,反映了廣大學生群體缺乏合理安排時間的意識和方法。
(二)時間規劃的執行情況。調查從“每周的課余時間有多少是在執行自己的時間規劃”以及“每周時間規劃的完成情況”兩個方面入手,考察了82位有時間規劃的同學的用時情況、完成情況以及效率三個方面。分析數據可得出兩個信息:1,有時間規劃的同學其時間規劃的完成情況差強人意,75.6%的同學完成度在30%-70%;2,花費的時間和完成的程度呈正相關,表明大家的效率并不是很高,這并不利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影響時間規劃執行的因素。影響因素的可選擇項從內、外因素兩方面設置,但對82位有時間規劃的同學的調查結果卻指出內在原因是影響時間規劃執行的第一因素。在排名前三的影響因素為“自己懶散”、“學生活動”、“時間規劃本身不合理”。由此可以看出,惰性是實現時間規劃的勁敵。此外,從問卷反饋的信息來看,幾乎所有被調查者都受多因素共同干擾。
(四)沒有制定時間規劃的歸因。在本次問卷中,針對沒有時間規劃的104位同學提出了“沒有制定時間規劃的歸因”(可多選)這一問題。根據統計結果顯示三個票數最多的原因依次是 “時間規劃有必要,但主觀上自己不想規劃”、“規劃了難以順利執行”和“不知如何規劃”。從各選項的票數可以看出,許多學生沒能充分意識到合理有效的時間規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認為“難以執行”和“不知如何規劃”則反映了當代大部分大學生缺乏制定合理時間規劃的科學方法。
三、大學生時間規劃的建議與策略
(一)樹立時間規劃的意識。進入大學,大量可供自由安排的時間決定了樹立時間規劃意識的重要性,它是當代大學生度過充實大學的第一步。而意識觀念的培養要根植于內心,這就需要學校與學生個人共同努力。
(二)必要的時間規劃輔導。獲得較合理的時間規劃方法可以從學生和學校兩方面實現。一方面,學生可以參考時間管理的書籍,參加時間管理輔導訓練,用理性科學的方法指導時間規劃。另一方面,學校可以開設一些關于時間規劃講座、邀請優秀大學生分享經驗,幫助學生樹立時間管理理念,制定合理有效地時間規劃。
(三)將時間規劃設計為合理有效、可執行的時間表。規劃得以實施依賴于科學的時間表。因此在制定時間規劃的時候要堅持以下兩個原則:(1)結合“生物鐘”,區分重、難點。把難度大、重點的事情放在對自己來說價值最高、效率最高的時間段來完成;(2)分解目標,步步擊破。將大目標切割為每天可完成的小目標,步步為營地執行小任務不僅能夠讓每一天的生活過得充實,而且能夠在一段時間后體驗成就感。
(四)建立長期的反饋、修正制度。我們還應該注意到,在現實生活中,有時由于多種原因規劃的執行進度可能會有所變化。按部就班、不變通只會徒添煩惱、影響計劃。我們可以在時間規劃執行期間收集影響計劃進行的資料,及時清點計劃執行的進度,還要在完成一定的時間規劃后總結經驗,調整下一步計劃的制定。
(五)營造強烈的惜時氛圍。懂得時間的價值才會珍惜時間。學校、教育工作者應該把惜時觀念滲透到教育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和校園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班會、演講比賽、征文比賽等各種形式營造珍惜時間、追求高效的氛圍,讓大學生時時刻刻都體驗到“時不待我”、“莫等閑”的感覺。
四、結語
時間對于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但是人們對時間的態度卻會結出不一樣的果。珍惜時間、合理規劃時間不僅能使大家實現目標,度過充實、豐富的大學四年,也能磨礪大家的品質,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競爭力,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那么,就讓我們珍惜時間規劃時間,發揮每一分鐘的最大價值!
參考文獻
[1] 朱岑昀,周敏.淺析當代大學生課余時間安排的問題[J].中國市場,2011(10).
[2] 方寒晗,戚萍,朱杰.大學生課余時間利用情況調查報告[J].職業圈,2007(08).
近年來,我國各高校高職院校進行擴招,學生在校園生活過后直接面對社會競爭壓力,通過雙向選擇、自主就業的方式進行就業,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據調查2015年大學生人數超過700萬,連續出現幾年“史上最難就業季”。但調查中還發現,我國大學生總供給并沒有大于總需求,部分崗位仍存在著人才短缺,地域性就業差距加大,技術崗位空缺等情況,呈現就業結構性矛盾日趨尖銳的狀況。
二、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設置不合理。高校和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往往更偏重于熱門專業,影響力資源合理配置,造成人才的供給大于社會需求,部分專業長期擴招,給學生升學造成思維定勢,認為熱門專業具備社會前景,方便就業。但事實上根據調查,市場上這類型專業的人才已經趨近飽和,對人才的專業要求也高于高等教育階段人才的培養能力。
(二)教學模式脫節。學生的教育教學應該以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為目的,當前我國教育主要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注重理論教學忽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與社會多樣化需求矛盾,大部分學生停留在紙上談兵的程度,無法面對社會對人才綜合能力的要求。
(三)就業指導落后。目前我國學校就業指導工作主要針對畢業生進行,對新生的就業指導較為忽視,很多學生直到學校生活結束才出現就業危機感。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社會環境下,應該及早引導學生影城就業意識,從而在學校生活中不斷充實自己,培養個人能力,而當前教育就業指導很明顯從學生入學之初弱化了其社會適應能力,真正成為了“象牙塔”。對于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僅限于如何選擇工作和如何應對面試,忽視對畢業生職業素養和品德的培養,導致學生無法融入職場環境,空有才華無處施展,嚴重影響學生工作積極性,甚至快速進入職場會使學生產生功利心里。
三、對策建議
(一)合理設置專業。學校應通過對人才市場的實際調研,組建評估小組,客觀分析當前市場人才需求方向和層次,進而合理規劃專業設置。對專業盡可能的進行細化,以滿足社會對人才針對性需求,例如山東大學外語類專業英語專業細化出應用英語專業,同英語專業各有側重,以滿足市場對英語專業人才不同方向的需求。政府應通過政策法律手段規范專業設置監督,針對部分高職中職院校開設的專業進行評估,確認符合市場要求和教學標準再批準開設。加強對冷門但市場崗位空缺的專業進行宣傳,改變學生傳統就業觀念,使學生意識到行行出狀元,如農、林、水、地、礦等專業。
(二)改善教學模式。改善教學模式有以下幾點建議:
1.學分制教學。學分制教學的主要優勢體現在靈活性,學生可以延長畢業時間,通過自主選擇選修課程的方式增強自己的專業技能和綜合能力,滿足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需求,亦可以在工作之后重新回到學校充實個人知識儲備。
2.搭建實踐平臺。搭建實踐平臺可以通過教師帶隊實踐、校企合作等方式進行,例如華中科技大學同武漢鋼鐵(集團)公司展開校企合作,一方面使學校的教學方向工具針對性,學生能夠通過實踐積累經驗,提升個人技能和職業素養;另一方面有利于企業選拔人才,吸引學校中的優秀學生進入企業任職,形成學校、學生、企業三贏。
3.與國外高校聯合。部分高校同國外高校聯合,開展學校聯合項目,促進學生朝著國家化方向發展,不斷開拓視野,吸收國外先進理論,以滿足自身專業素質的提升,符合社會精英人才需求,例如北京大學國際合作部同國外多所高校聯合開展寒暑假交流項目,3+1留學生互換項目等等。
(三)健全就業指導體系。就業指導應作為一項日常工作在各個年級學生中展開,對新生和畢業生應該同等重視。就業指導工作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1.組建就業指導隊伍,分析研究當下就業形勢和就業特征,根據不同專業的就職特征總結擇業方式、面試技巧、面試心理等指導課程。
2.建立健全全國人才信息網,為學生提供招聘會、宣講會和企業實習機會,為學生就職提供機遇。
3.加強學生職業素養和政治道德德育教育,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促進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以服務社會為宗旨,將素質教育始終貫穿于學生教育教學中,引導畢業生正確選擇專業,培養職業道德感和責任感。
四、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