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植樹看圖寫話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首先明確寫話的最基本要求。
即五個要素:什么時間、誰、在哪兒、干什么、結果怎樣(或心情如何)。
2、從以下三步來寫:
第一步:看 ----仔細觀察圖片:誰在哪里干什么?
第二步:找 ----時間、地點、人物、事情各是什么?在圖上找出來。(小明、小紅、小亮各在干什么?他們的動作各是怎樣的?)
他們分好工,李明扶著樹苗,李華培土,李紅提水。你看,李明把樹苗扶的直直的。那一棵棵小樹苗像站崗的士兵筆直地立在那里。李華小心翼翼地用鐵鍬把土培在土坑里。李紅提水來讓小樹苗喝得飽飽的。
他們討論著植樹的方法,李明說:“咱們一定要認真栽好每一棵樹苗,齊心協力保證每棵小樹苗都能成活。”李紅說:“是啊,我們栽的小樹一定會像我們一樣成為有用之才。”李華聽了他們的話,會心的笑著,贊許的點點頭。雖然他們累得滿頭大汗,但是心里卻樂開了花。
碧藍的天空中飛來了兩只小鳥,它們看著新栽的小樹苗好像在說:“我們又有新家了。”地上的兩只小白鴿也好像在為他們加油鼓勁,遠處的小樹好像在向他們招手呢!
陳禹錫
春天來了,有一只害蟲爬進了森林中的一棵大榕樹里。大榕樹痛苦地喊:“哎喲!”
不久,大榕樹的葉子慢慢發黃了。又過了一會兒,一陣風吹來,大榕樹上掉了許多葉子。過了一陣子,一只啄木鳥飛了過來,啄出了那只害蟲。
關鍵詞:低年級;看圖寫話;指導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3-390-01
看圖說話寫話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加強說話、寫話訓練不僅能有效地發展兒童的語言,提高觀察能力,思維能力,促進智力發展,而且能為今后的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具體操作呢?
一、明確目的,培養觀察
小學生注意力的發展是由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逐步發展的,在課堂教學中,我要求學生不僅注意自己感興趣的事物,而且必須學會擺脫一切不相干的事物引誘,使之服從預定的教學目的。看圖說話、寫話教學,首先要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力,但是低年級學生還缺乏觀察能力,觀察事物無目的、無順序,這就要求教師要在指導學生看圖上下功夫。讓學生掌握看圖的方法,讓學生通過仔細看圖,判斷事物發生的時間、地點,了解畫面所反映的主要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在要求學生進行觀察前,我組教師們總是先提出明確的教學目的,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本學期陳嵐老師執教《離群的小雞》是看圖說話寫話相結合的綜合練習課。陳老師在揭題后,提出具體要求:仔細看圖,理解圖意。“這四幅圖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學生首先從整體上通過觀察把握了圖的意思,然后教師又指導學生一幅圖一副圖的觀察,抓住了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讓學生仔細看圖,再通過自己的語言把它表達出來,最后引導,離群的小雞這樣做對嗎?從而讓學生明確一個道理。學生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一步步完成教學要求,逐步培養了他們認真觀察的能力。
二、加強引導,螺旋漸進
小學生感知能力的發展是從無目的到有目的,從籠統到精細,由表面到內部的過程。所以,我們在研討中發現,開始教看圖說話時,應該從感知圖的整體入手,步步深入。例如:有一次我在講述看圖寫話《植樹》時,我先讓學生完整地觀察圖,理解圖意。由于低年級學生缺乏生活經驗,觀察能力差,掌握詞語少,說話時往往詞不達意或沒有明確的中心。對此,我就設計了步步深入的問題,先讓有過植樹經驗的同學講一講:“你平時是怎樣植樹的”,然后通過學生的回答板書“挖坑、種樹苗、培土、澆水”等植樹步驟的相關詞語,同時讓學生用詞語或幾句話完整、連貫地把圖的大意講清楚,從而培養學生概括事物、表達事物的能力。同時,我們發現低年級學生在表述一副圖時,常常東一句、西一句,不一定能清楚、有序的說出來。這又是一個教學的難點。怎樣指導學生把一段話寫說完整,說清楚呢?一是要教學生恰當地用詞。如教學《掃雪》時,一位學生寫道:“下課了,老師帶領同學們到操場掃雪,有的同學用掃帚掃雪,有的同學用鏟子鏟雪,有的把雪堆在大樹腳下,還有的把雪倒在小推車里,運到別的地方去。”這句話中的“掃、鏟、堆、倒、運”就用得非常恰當,把同學們怎樣掃雪說得具體、確切。二是運用一定的句式引導學生寫好一段話。有時候,學生表達事物時會在組織語言上遇到一定的困難,話說不清楚,這時,老師就是適當引導。如期末復習的試卷上有《課間十分鐘》的看圖寫話,我是這樣引導的:下課了,同學們有的在…有的在…還有的在…看,這邊的小男孩在提足球,只見他…瞧,那不是最喜歡踢毽子的李同學嗎?只見她…這樣給學生一定的句式,二年級的學生就較順利地把幅圖意表達清楚了,語意很有條理。三是訓練學生把一句話說正確、具體。如我在指導看圖寫話《讀書》時。
三、帶著問題,訓練寫話
二年級學生只有七八歲。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觀察事物只停留在印象和輪廊的層面上,加之識字有限,要把句子寫通順、連貫,是不易的,所以可以先寫一句話或幾句話。此外,在寫話中還要注意兩個序:(1)看圖的序。如由遠到近,由近及遠;由左到右,由右到左;或從上到下。(2)寫圖的序。寫圖雖然只有幾句話,但也要注意把事物寫清、寫連貫。如在教《小貓畫魚》時,我要求學生給每幅圖寫一句話,要求學生在本上空兩格,標點占一格,圖一寫出時間、地點、誰在干什么?圖二要寫出誰想干什么?圖三要寫出誰在干什么?結果怎樣?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寫,不但培養了學生的有意注意,而且也讓學生容易按教師要求寫出句子。低年級小學生表現欲強,喜歡展示自己,我就采取寫話后讀給大家聽或講給父母聽的方法鼓勵他們,這樣,學生看到自己的寫作得到肯定,也就有了興趣,今后的學習也就有了動力。
四、大膽想象,激勵創新
一、指導細致觀察,把握圖意重點
由于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的觀察能力十分欠缺,觀察事物很籠統,無目的、無順序,容易忽略主要的東西。所以觀察的過程中,教師要教給他們觀察的方法。
1.順序觀察,理清條理。如果是在單幅圖里,可按“整體——部分——整體”的步驟進行。如教學單幅圖《拍照》,我先讓學生把整個畫面總的看一看,圍繞“圖上畫了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一句話說出簡單的圖意,然后要求學生按從遠到近的順序將遠處的亭子、假山、柳樹等景物以及近處的人物的動作表情看清楚。最后再回到整體上來,把各部分內容聯系起來觀察,概括出具體的圖意。在看一幅圖的基礎上過渡到看幾幅圖。在多幅圖的教學中,我沒有讓學生先忙著一幅圖、一幅圖地看,而是先引導他們統觀幾幅圖,看這幾幅圖合起來主要講什么內容。如在《小兔過河》的教學中,我讓學生連續觀察三幅圖,總體看看這些圖連在一起講了一件什么事,學生很快就說出主要講小兔要過河,烏龜背它過了河。學生把大概情節抓住了,對圖畫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然后指導學生按觀察單幅圖的方法,逐幅圖仔細觀察,看懂每幅圖的內容,最后回到整體,將幾幅圖聯系起來,進行觀察思考。
2.理解圖意,抓住重點。首先讓學生認真推敲提示語,以此把握圖畫重點。在低年級的看圖寫話中,通常配有這樣一段提示語:“圖上畫的是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人在干什么?想一想他們會說什么?請用幾句話把圖上的意思連起來寫一寫。”這段文字很重要,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圖意,其實也提示了寫話的重點,所以要提醒孩子們細細推敲,認真觀察圖畫,從圖畫中找出各要素,切不可一看而過。其次,可以從題目入手進行分析。題目是圖的眼睛,圖畫的題目往往揭示了圖的主要內容,所以抓住題目分析,很容易掌握圖意。如《小貓釣魚》一圖中,題目本身就向我們提示了圖畫的重點,所以要把圖中小花貓釣魚時的動作、表情、心理等盡可能地寫得詳細些,以此突出圖畫的主要思想內容,這樣就能表現出圖意的重點。
二、啟發合理想象,充實畫面內容
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看圖寫話的畫面是一個個靜止的人或物,只是描繪出了人物的動作、表情,而與之相關的人物的語言和心理卻無法體現出來。由于缺乏一定的想象,導致孩子們寫話的內容過于空洞,僅僅是就圖說圖。因此教師要根據畫面中的情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大膽、自由又合理地聯想和想象。剛開始,可以通過老師適當的提問為支點,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想象。如指導學生觀察《公園里的花是給大家看的》一圖,我提出以下問題啟發學生想象:“這個小弟弟可能做了什么事?媽媽搖著手可能對他說什么呢?小弟弟聽完媽媽的話后,會怎樣做呢?”一石激起千層浪,經過這一系列的提問,孩子們的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了,靜止的畫面也動起來,活起來了。在孩子們有了一定想象的經驗后,就可以引導學生抓住圖畫中人物的表情、動作想象他們的語言和心理。此外,還可以引導學生根據畫面內容,把不會思維的想象成為會思維的,把不會說話的想象成為會說話的。如《植樹》一圖,可以引導孩子們想象天空中的小鳥好像在說:“太好了,我們有了新家了!”“你們真是保護環境的好孩子啊!”孩子想象的翅膀一旦展開,腦中會浮現出新穎、生動的意象,單調的畫面也就充實豐富起來,筆下之言也就栩栩如生了。
三、引導充分說話,表述完整清楚
葉圣陶先生說過:“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這“文本于語”就簡單地說明了“說”和“寫”的關系。因此在每次寫話之前,我都要先指導學生練習說話。由于低年級學生表達缺乏條理性和連貫性,說起話來常是前言不搭后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讓他們按順序說話,說話時要有基本內容,還要抓住圖畫重點,表達要完整清楚。要做到以上幾點要求,就要引導學生抓住圖上事物,結合四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再按一定的順序、一定的內容連貫起來說話;有時我也會提供一些聯接詞幫助他們把話說得更有條理。如《植樹》一圖,為了幫助學生有條理地說出植樹的過程,我給學生提供了這樣一組聯接詞:首先……接著……然后……最后……。有了這些說話的“引路石”,孩子們說話時就“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從而把話說完整說清楚。
四、鼓勵個性寫話,表達具體生動
看圖寫話的終極目的是寫話。由于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及識字量的限制,寫話訓練時,要求不能過高,但無論寫得好與壞,有個前提,那就是要把話寫準確。慢慢地隨著學生閱讀量的增加,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的提升,再指導學生把話寫具體生動。
1.重視提示,把圖畫寫準確
每篇寫話的提示語句往往內容都差不多,都是提醒同學們觀察圖畫,看看是什么時間,什么地點,誰在做些什么。我們可以指導學生根據這些提示語,仔細看圖,找到提示語的答案,這是寫話內容準確的重要開端。
2.填空擴句,把圖畫寫具體
低年級學生往往不知道該如何把句子寫具體,所以我采用填空的方式指導他們把話寫具體。如《課間十分鐘》一圖中,大部分學生這樣寫:“下課了,同學們在操場上做運動。”雖然表達的意思是完整準確的,但顯然不夠具體。于是,我給他們出了這樣的填空題:下課了,同學們來到操場上做運動。他們有的——,有的——,有的——,還有的——……你看,他們玩得……經過這樣一訓練,孩子們不但具體寫了同學們在做的運動,還寫了他們的心情,并且掌握了“有的……有的……還有的……”這組聯接詞,一舉多得。
3.運用詞句,把圖畫寫生動
低年級學生是以形象思維為主,色彩鮮明、形象生動的圖畫最能引起他們有注意。所以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同時結合多媒體、圖書等課外資源,調動學生表達的熱情,讓他們樂于表達,不由自主地表達。在看圖說話的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幫助他們了解圖畫中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關系,也可以借助畫面大膽想象。同時教師再教給學生一定的方法,如從上到下,從遠到近或由近到遠的觀察方法,讓學生把觀察到的內容有序的表達出來,從而提高學生看圖說話的能力。教學《螞蟻和蟈蟈》看插圖,提出問題:圖上畫的是誰?他們在干什么?第二步,讓學生逐一回答。再按“誰,什么時候,在干什么,結果怎么樣?”的句式練習說話。再如學完《三個小伙伴》,除了引導復述外,再出示一幅幾個人共同植樹的圖畫,讓學生看著圖,可以運用學過的句式“有的……有的……還有的……”也可以說他們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他們心情怎么樣?
二、從訓練想象入手
想象是創造的源泉。小學生天生就愛奇思妙想。要讓他們把這一天賦充分發揮出來,教學中我們就要為他們提供想象的時機。比如,學習《雨點》一文后,讓學生想象寫話:小雨點還會落到哪里?在那里做什么呢?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他們說落進花叢里,在花叢里捉迷藏;還有的說落到屋頂上,在屋頂上滑滑梯;還有的說落在水盆里,在水盆里游泳。學生的思維打開了,說出了許多優美的句子。讓他們快點把想法寫下來,他們讀著自己寫的詩,我夸他們:你看你們就是小詩人了。他們高興地笑著說:寫詩真簡單。在學習了《狐假虎威》以后,讓學生想象狐貍第二次遇到老虎的情景。學生把這些精彩想象寫出來,就是佳作呀。課文就是一個例子,運用好這個例子,抓住時機讓學生進行說話、寫話訓練,閱讀教學就應該這樣為寫話鋪路架橋。
三、結語
關鍵詞:低年級學生 寫話 起步訓練
新課標在對低年級的要求中,明確提出了“對寫話有興趣,樂于把自己想說的話寫下來”的目標。寫話是作文的基礎,我們可以把“寫話”理解為低年級的作文。那么應如何進行低年級寫的起步訓練呢?我認為:盡管教材是從二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四”開始安排看圖寫話,要求學生“看圖寫幾句話”此時才明確提出要求,但我們絕不能從這才開始訓練學生寫話,而應把新課標對寫話的要求落實到每一課、每一個“語文園地”,由易到難,由寫一句話到寫兩句話、由寫兩句話到寫三句話……如果平時前面“寫一句話”都不去訓練,那么到“語文園地四”怎么會寫幾句話呢?我們要充分利用人教版教材極其重視“積累”這一顯著特點,為寫話服務。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積累,在積累語言中進行語言實踐,下面結合人教版二年級教材,介紹幾種如何進行寫話的起步訓練。
一、從課文插圖入手,引導學生寫話
根據學生年齡特點來看,直觀生動形象的東西比較容易激發他們寫話的欲望。因此,寫話起步階段可以從圖入手,人教版教科書圖文并茂,教師完全可以挖掘圖中的寫話資源,為學生所用。如教師可以在規定的范圍內,讓學生選一幅或一幅圖中選其中部分內容寫一寫,至于寫什么,怎么寫,寫多少,大可不必提要求,這樣降低難度、純粹憑個人興趣、愛好和感受去寫話,不受任何約束,學生就愿寫、樂寫、愛寫,寫出的內容也頗具個性。如上完《秋天的圖畫》就可設計“把你從圖中看到的最喜歡的景色寫下來(一句、二句都可以)。又如《小柳樹和小棗樹》一課有兩幅圖可選其中一幅,既可寫充滿綠意、婀娜婆娑小柳樹,也可寫掛滿累累果實的紅棗樹。可以說每篇課文的插圖都是我們進行讀寫結合的最佳資源和有效途徑。只是我們是否想用和怎樣用心設計的問題。
二、發揮課文的示范作用,讓每個學生成為小詩人、小作家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模仿是兒童的心理需求,是學習寫話的必要手段。如教學《假如》就可以引導學生仿照課文的表達方式再寫一段或幾段(例句見教材)。“小詩人,你們學著課文的樣兒把下面的詩補充完整吧!
假如我有一只馬良的神筆
我要……
又如,《植物媽媽有辦法》就可這樣設計“你還知道植物媽媽還有什么辦法送出自己的孩子嗎?如果不知道,可以回家問問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再按書中樣子說一說、寫一寫。不會寫的字用拼音代替。寫好了,你就是個大詩人了。”
三、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每個學生放飛想象
學生正處于做夢的年齡,喜歡幻想是兒童的天性。教師要充分根據兒童這一心理特點,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學生的思維想象和語言表達相結合。自由想象、自由表達,會大大激發學生寫話的興趣,降低寫話難度。如教學《黃山奇石》可設計讓學生仔細觀察“猴子觀海”,想象并描寫猴子觀海時的頑皮動作等。又如,《拔苗助長》可設計“種田人看到禾苗都死了,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說一說,再寫下來”,許多課文結束后,都設置了類似這樣的極富思考性的拓展題,要求學生充分展開想象,以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些問題都用黃顏色涂上圈,以此提醒學生的注意)。因此,我們都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有選擇地作為讀寫結合訓練點。
四、充分利用節假日資源,拓展寫話空間,形成系列
我國是一個傳統節日較多的國家,在各個節日中人們總是會有一些傳統的活動。結合節日 的活動,讓學生們更多地感受祖國傳統節日的巨大魅力,感受生活本身的豐富內涵,也是我們語文教學不可忽視的一項課程資源。如“教師節”這天就可設計“教師節,你想對老師說些什么?”“六一兒童節”你玩的愉快嗎?請用幾句話把他寫下來。“植樹節”給小樹寫警示語。環保日可設計:觀察你家周圍的環境怎樣,有什么想法?把他寫下來。母親節可設計:“給媽媽寫句悄悄話”或“母親節你想為媽媽做些什么?”端午節可讓學生寫一寫端午節“端午節的習俗”……這些活動如果能積極發動家長參與,教學效益將事半功倍。
五、關注新聞,留心生活
在這個信息的時代,時時處處有新聞。報紙、電視、寬帶網,社會現象……新聞是小學生進行習作訓練永不枯竭的資源。我自任教低年級以來,就要求學生每周都要摘抄1~2條新聞記在自己的小本子上,每周一各小組選代表在班上與同學們交流,這樣學生的知識面豐富了,思想品德高尚了,識字多了,錯別字少了,寫的興趣濃了,習作的能力提高了。
六、走進自然,訓練寫話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自然萬物,氣象萬千,那里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習作源泉。春天百花齊放、爭香斗艷;夏日驕陽似火、樹木蔥蘢;秋季大地金黃、瓜果飄香;冬時寒風刺骨、白雪飄飄,均可成為學生的寫話內容。只要我們事先去安排,精心去設計,引導學生細心去觀察、用心去感受,學生自然有興趣去寫、有東西可寫。如在上完二年級下冊第一組課文后設計了:《春天的發現》并要求學生利用休息的日子由家長帶領學生到野外去觀察春天并把觀察到的景色用一段話寫下來。上完《雷雨》一課后,教師及時組織學生進行了觀察天氣并指導學生寫出了觀察日記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七、從課外閱讀入手
什么是說話教學的遠期目標、近期目標?教學中又如何落實呢?
我認為,近期目標是指學生在每節說話課中所要達到的基本要求。如第二冊的《說說兩幅圖哪些地方不一樣》,其近期目標就是通過觀察比較兩幅圖,找出異同點,并按一定的順序,用完整、通順的句子把觀察到的講出來。其遠期目標應該是從具體的訓練中掌握觀察方法:先弄清兩幅圖各自的內容,再進行比較,在比較中辨清異同;同時滲透邏輯思維能力,認識事物能力的訓練。
遠、近目標在實際教學中,既具有獨立的行為指向,又是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的。這里,為理解的方便,分開闡述。
一、設境激趣,讓學生樂說,落實近期目標訓練。
創設樂說情境,能喚起學生的表達欲望,激發學生的說話興趣,從而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達到預定目標。
1.以事設境,以情激趣。
兒童自己喜歡的事情,往往蘊含著兒童自己個中的無限樂趣。教學中可充分利用教材,適時抓住機遇,創設“事境”,從而激發學生的情趣,練習說話。如有位教師教《學打電話》一課,課前,他請另一位老師幫忙:在上課鈴聲響后,給教室隔壁的教導處辦公室打個電話,并適當延長鈴響時間。按約定,這位教師待上課鈴響后走上講臺準備上課,隔壁教導處辦公室的電話鈴響了,并響了好一陣,這清脆的鈴聲引起了學生的全部注意,且部分學生臉上露出想去接電話的愿望。教師抓住這一時機,問:誰愿意去接電話?一句話,讓幾十雙手齊刷刷地舉了起來。此時鈴聲已停。教師順勢說:“鈴聲已停,我們不用再去接了,有誰知道電話怎么打嗎?”待學生充分發言后,教師揭示課題“學打電話”。接著,教師順“事”激趣,交待學習任務,明確學習目標:“這么多同學會打電話,真了不起!為了把這件事做得更好,我們請課本當老師,教給我們正確的打電話的方法。大家一起認真學習,誰掌握了方法,誰能摹仿課本中的園園給媽媽打電話,老師就帶誰去辦公室給自己最喜歡的人打電話。”學生聽后個個躍躍欲試,整堂課始終處于積極思維,主動學習的狀態中。在歡樂的氣氛中,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
2.以物設境,以欲激趣。
“物”是最直觀、最形象的說話媒體,若能充分地、恰當利用它,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觀察的興趣,又能使表達的內容形象而具體,初步訓練言之有物。如教學第二冊《說說夏天水果的形、色、味》一課,可先向學生展示出一幅畫有多種水果的掛圖,讓他們認識哪些是夏季收獲的水果,接著將準備好的夏季水果實物一一擺出,讓他們說說自己最喜歡吃哪種。這時,說話氛圍已形成,教師可以刺激學生的獲取欲望為手段,調起“說話胃口”:“如果誰能把自己喜歡吃的那種水果的樣子、顏色、味道說清楚,老師就把這種水果送給誰。”這一手段能緊緊抓住孩子們的心,因為它帶給他們的,不僅僅是自己欲得的一種水果,而且能使他們充滿自豪感——“老師”“送”的。不難想象,孩子們此時的心態一定是生怕自己沒有說的機會。
3.以玩設境,以樂激趣。
由于低年級學生受生活經驗、年齡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如果采用教師講學生學的方法,學生是被動的。若能適時創設玩樂情境,可有效激發積極性,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在玩中練說話,在玩中發展語言,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如教學第三冊《我喜歡的課間活動》,在課前,組織一兩次內容豐富的課間活動;課中先調動全體學生向別人介紹自己的玩樂情景——低年級學生樂于表現自己,定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待充分發言后,相機提出要求:說得好的,可參加下次的校外活動。這一刺激,調動了學生想說好的愿望。至此,教師再指導怎么將自己參加的活動說得有條理,學生一定會“洗耳恭聽”,決不會開小差。
總之,在說話課中,準確把握小學生的年齡、情感、心理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激發說話興趣,讓學生始終處于想說、愿說的狀態中,那么每節說話課的教學目標就能有效到位。
二、引路教法,讓學生會說,落實遠期目標訓練。
喜歡說是基礎,是開端,會說才是目的。因為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教師要通過具體教材,利用每一次說話課,引導學生“上路”,教給“走路”的方法,培養舉一反三的本領,一步一法地落實遠期目標訓練。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引導觀察,理清思路,訓練思維的條理性。
口頭表達的條理性、準確性是建立在觀察事物的周密性的基礎上的。要使學生的思維有條理地發展,就要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即先看什么,再看什么。通過多次訓練,讓學生明確:觀察的順序可依觀察的對象不同而定,或從上到下,或從遠到近,或從整體到部分……
2.指導完整說話,訓練語言的連貫性。
“完整的話”,不僅指一句話結構完整,也包括一段話的結構完整和句與句之間語意的貫通。低年級學生所接觸的語言有限,生活的環境有限,因而說話丟三落四、顛三倒四的現象比較嚴重。所以,說話教學一開始,就要充分利用教材,適時指導練習把話一句一句說完:告訴學生,一個意思完了,才能講另一個意思。如教學第四冊《植樹》一課,可按課后提示(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干什么),先指導學生將這幾點要求所表示的內容,按一定的語言邏輯順序連起來,說出一句結構完整、語意連貫的話;然后再抓住圖畫重點,練習把主要內容講具體。這一訓練,應在組織觀察一次實地操作后進行,讓學生在觀察中了解植樹過程:挖坑放樹苗培土澆水。課中,指導敘述這一過程,可教給學生用上表示順序、連接語意的詞來表述圖意的方法,如“先……接著……然后”等。
3.教給聯想的方法,掌握變“靜”為“動”的本領。
進行作文教學十多年來,開放性作文所提出的“提前起步,整體發育,練筆育人”的原則,為我們指明了作文教學改革的方向,同時也為培養塑造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有競爭意識,“懂得合作”,“學會生存”,學會關心的人打下堅實的基礎。
多年來,我一邊探索,一邊實踐,在進行開放性作文教學中結合農村實際走了以下路子。
一、結合學生心理特點,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學生由“怕寫”變為“樂寫”、“愿寫”
(1)消除學生寫作的恐懼感。通過長期仔細的觀察,我了解到許多學生平時說話頭頭是道,講故事、講日常瑣事滔滔不絕,可一作文,就無話可說。其根源在于學生對作文懷有一種恐懼感。因此,消除學生作文的恐懼感是學生想寫作文的首要條件。在指導低年級學生看圖寫話時,如果這樣指導,先請同學們觀察這幾幅圖,再將這幾幅圖的內容寫成一段話,學生可能會嚇得無話可說。教學時換一個方式,請小朋友跟老師看這幾幅故事圖畫,看誰能說說這幾幅故事圖?在老師指導下,學生回答令人滿意,接著再激發他們——哪個小朋友能將這個故事講給爺爺奶奶聽,再將這個故事寫下給爸爸媽媽看呢?寫得好的學生,老師獎勵一朵大紅花。這樣根據兒童好奇好勝好強的心理進行教學,學生積極性很高,表達得也流暢。高年級作文,老師告訴他們:作文就是用筆說話,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有意義的內容用文字表達出來,怎樣說就怎樣寫。又根據他們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讓每個同學準備一本“悄悄話”或“新聞記錄”本,寫自己的所見所聞,然后進行交流、評選,久而久之,就積累了大量素材,學生作文就可以信手拈來,讓他們切身體會到作文就是反映生活,反映社會,向別人傾吐自己的真情實感,從而消除了學生作文的恐懼感。
(2)讓學生嘗到作文成功的喜悅。樹立每個學生寫好作文的信心是寫好作文的基礎。信心是每個人成功的內驅力,一旦有了信心,他們就會迎難而上。近年來,我班自辦了一本《小學生作文天地》,刊出了不同層次的學生寫出的好作文。如《老師,我想對您說》、《這件事不是我做的》、《風波》、《媽媽,請聽我說》、《我為女孩爭光》、《后母,我的再生母親》等,老師及時地將這些作文在班上傳閱,還推薦到學校大隊部主辦的黑板報上,讓師生欣賞,讓小作者嘗到寫作成功的喜悅,他們自然就樂于寫作,提高了學生寫好作文的積極性,由怕作文而愛作文,有些甚至成了“作文迷”。
二、結合實際,引導學生從生活中來,到寫作中去,解決學生“寫什么”的問題
開放性作文一個重要原則是引導學生接觸生活,到生活中捕捉寫作材料。城市自然景色優美迷人,生活內容豐富多彩,這是寫作的源泉。針對學生對所經歷之事聽而不聞、視而不見的情況,我首先引導學生去觀察、體驗生活,讓學生有話可說,有物可寫。
(1)讓學生明確觀察與說寫的關系。烏申斯基說:“兒童不會觀察,就不能學會思考,就不能積累起明確的物體觀念,善于觀察的學生,他手中的素材就豐富,有素材,有話可說,就會產生強烈的表達欲望,他就不怕作文,寫作文的興趣就濃,勁頭就足,寫出的作文內容就充實具體、有細節、有感情。”觀察是說寫的基礎。它可以為寫提供材料,觀察得好,才能說得好,寫得好,這里有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觀察時要分析事物、認識事物。在觀察與思考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寫觀察日記,積累材料,這樣可以取得“下筆成文”或“出口成章”的效果。
(2)指導學生細致地觀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引導學生捕捉生活中的閃光點、新鮮點是學生收集寫作素材的必要途徑。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觀察,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同時,教給學生觀察方法。要指導學生學會有順序地觀察。如觀察冬景,可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地觀察,觀察中要指導學生抓住事物特點,如觀察動物可以抓住動物的生活習性進行,指導學生學會全面觀察。這樣,學生觀察有方,說寫也就自然得法,順理成章。
(3)結合實際,引導學生先做后寫。開放性作文教學改革的實踐使我們認識到讓學生去觀察體驗生活,獲取題材是極為重要的,隨著作文教學探索路子的拓寬,小學作文教學打破了以往那種“閉門造車”的舊模式。作文教學,有時把“做”和“寫”結合起來。讓學生先做后寫,即先指導做,再指導寫,在做前列出做的順序,讓學生留心做的環節各有什么特點,這樣既增強了他們參加活動的興趣,又提高了活動效益。學生做后,胸有成竹,心有所感,寫起來內容自然充實。結合我校實際,我們開展了各種活動,如做針線比賽、制作貓頭鷹蛋殼玩具,參加植樹等。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獲取第一手感性材料,并使學生在做中受到教育,解決學生“無什么可寫”的困難,同時達到練筆育人的目的。
三、結合實際,引導學生從書本中來,從“讀”中學方法,把“讀”和“寫”結合起來,解決學生“怎樣寫”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