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舞蹈藝術鑒賞論文范文

        舞蹈藝術鑒賞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舞蹈藝術鑒賞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舞蹈藝術鑒賞論文

        第1篇:舞蹈藝術鑒賞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高校 舞蹈教育 綜合素質

        論文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僅需要大學生有豐富的知識,更需要他們具備各方面的綜合素質。舞蹈教育對人的個性心理特征和品德的形成與培養具有重要作用,能促進人格的態度特征、意志特征、情感特征和理智特征的形成與發展。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在向學生傳授知識文化的同時,通過一些措施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是很有必要的。

        素質教育重視人才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人才個性的發展,重視人才綜合素質全面提升。而藝術教育,尤其是舞蹈教育對培養高等院校綜合型人才的素質教育能起重要作用,它能真正開啟人的身體和靈魂,培養人的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力。

        一、舞蹈教育的重要性

        舞蹈藝術是以人體為媒介、用人體動作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形象、直觀的藝術形式。而舞蹈是一種人體美的無聲語言,通過美的動作、美的姿態、美的造型來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一部優秀的舞蹈作品能使人在欣賞美、享受美的同時,受到很好的思想教育,使人們在美的熏陶中感情得到提升。同時,在對舞蹈藝術的審美過程中,人們可以提高審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可以說,舞蹈在使學生在舞蹈動作的學習和訓練的過程中逐漸培養美的概念、美的標準,從而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并且具有感受美、鑒賞美、表達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使之擁有矯健的形體、高尚的心靈、非凡的氣質。舞蹈藝術對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質等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

        通過舞蹈教育所帶來的身體律動教育、美學教育、表演意識教育、心理素質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有助于塑造大學生的情感和靈魂,可以培養他們的藝術氣質、審美修養以及團隊意識、集體主義精神,提高他們的抽象思維和發散性思維能力。

        此外,由于人們在學習和表演舞蹈的過程中,需要身、心、腦全方位的配合,如肢體對音樂節奏的感知,對藝術形象的反映,對空間意識適應等外化現象,使肢體動作語言化、情感化,人腦在這種運動中會得到全方位的鍛煉。對于大學生來說,當他們的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相互滲透時,可以深入地理解所學習的知識,激發自己的創造力。

        二、如何使舞蹈教育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

        1.轉變教學觀念

        如今,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藝術教育的重要功能,大多普通高校沒有開設針對普通大學生的舞蹈教育。因此,必須首先轉變教師與學生觀念,讓他們充分認識到在校大學生通過藝術教育和藝術實踐,可以提高他們的藝術品位和審美鑒賞能力,擴大知識面,深化人文知識結構,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與能力。普通高校的在校大學生本專業課較重,教師要讓他們認識到,對他們進行藝術教育的教學目的是為了提高其藝術審美鑒賞能力,提高其人文修養和對文化的思考能力,讓大學各個系科、不同專業的學生掌握美化自身形體的舞蹈方法和學會正確欣賞中外不同舞蹈作品,了解不同舞蹈形態特征,了解不同民族舞蹈形式的生態環境,進而提高自身藝術修養的能力。

        2.采用豐富的教學形式

        舞蹈課程的設置應以科學性、生動性、趣味性相結合為方針,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為目的,并盡量做到邊教、邊學、邊實踐。舞蹈教師可以采用一些新的教法,比如利用電化,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電視教材可以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準確地表達教學內容,使學生獲得充分的感知,激發學習興趣,加深理解和記憶,這種教學方式可重復再現的功能優勢,為學生提供了模仿動作和對照練習的有利條件。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隨意做幾拍動作,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和動覺,乃至全身心的投入。再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舞蹈意識來加以美化,分析動作節奏的幾種可行性,進行常規動作與反常規動作的體驗,打破一般的思維定勢,創造出不同的節奏型。另外,學校還可以通過組織開展舞蹈比賽、舞蹈知識講座等多種形式,使學生更多地參與,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優化其知識結構,如:“怎樣欣賞舞蹈”“民間舞蹈發展歷史”等。還可以鼓勵學生自發創辦舞蹈社團,由他們自身去推廣舞蹈,自己組織進行舞蹈成品或舞蹈片段的排演,豐富大學校園文化生活,或組織到社區表演,讓他們更深刻地感受舞蹈的作用和意義。這些活動既能推動校園文化的開展,又能提高學生的藝術水平和綜合素質。

        3.開設舞蹈鑒賞課

        對于非專業性的大學生而言,教師設置的舞蹈課應偏重于賞析,即欣賞大量的舞蹈藝術作品,在學生欣賞與老師講解的情況下對舞蹈藝術進行一定的分析和探討。通過對中外舞蹈作品的欣賞和講解,使學生在舞蹈的動作和情感中,產生一種“內模仿”,這樣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在情緒的帶動下去嘗試舞蹈帶來的身心愉悅,讓學生體會到舞蹈藝術的特殊表達方式,舞蹈真實、率真及油然而生的情感所帶來的巨大沖擊力,使學生產生共鳴和心靈的顫動。把舞蹈作品放在歷史和文化的大背景來欣賞,把舞蹈的源流文化結合起來,讓各方面內容融為一體,調動大學生頭腦里的知識儲存,激活豐富的想象,使舞蹈的審美價值得以實現。

        4.重視形體訓練

        氣質是指一個人表現在心理活動、速度和靈活性方面典型的、穩定的心理特征。氣質受個體生物組織制約,具有穩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氣質是可以經過教育而加以塑造的。在進行舞蹈訓練過程中,教師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 根據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點,進行一定的形體塑造訓練,糾正不良的行為習慣(駝背、佝胸等),塑造學生昂首挺胸、充滿自信、朝氣挺拔的健康形象,通過舞蹈使學生的身形更加挺拔,身體的各個部分更加協調地發展。

        結語

        舞蹈藝術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集體能、藝能、智能、氣質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高等學校的教育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知識教育、智力教育和創造力教育,它更應該是一種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因此,普通高等學校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加強藝術教育,使舞蹈教育在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其應有的認可,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資料:

        [1]林洪桐.表演藝術教程[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

        [2]吳曉邦.新舞蹈藝術概論[M].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

        [3]王克芬,隆蔭培.中國近代舞蹈發展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第2篇:舞蹈藝術鑒賞論文范文

        辦刊特色:

        本刊與中國音樂文學學會、中國音樂家協會的著名音樂家們為繁榮我國藝術文化事業,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為宗旨而構建成的藝術文化傳播平臺而舉辦:中外名家藝術大講堂。將平面媒體與娛教互動結合的方式,在于為愛好藝術的有志之士,提供一個與國內知名藝術專家全方位學習、交流、展示的空間,并將其打造成為繼《藝術人生》、《百家講壇》之后國內第三個與著名藝術專家、學者接觸的精英品牌。“舉藝術名家之力,興藝術教育之火!”是我們全力辦學之宗旨。理念是學習、交流、傳播、發展!以學習為基礎、以交流為中心、以傳播為方式,以發展為目的,本著對藝術的傳承發揚精神,為愛好藝術的學者們打開學習之門,培養創作新人,給有夢想有才能的未名者創造成功的機會,為能更多的發掘出潛在的優秀藝術人才及作品。

        目標群體

        藝術創作的人 創作精神的人 談論藝術的人 享受精神的人 敢于創新的人 關注音樂的人 愛好音樂的人

        發行渠道

        主渠道:全國各大書店、全國高等院校圖書館(音樂專業院校)、郵局征訂、報亭等特殊渠道

        共贏傳播:央視娛樂欄目合作、央級音樂電臺、多家網絡聯盟、明星官方fans網站、唱片公司、星級寫字樓、高檔娛樂休閑場所、度假村等。

        主要欄目

            封面人物:音樂人物、藝人新秀等音樂人才!美術書法名家、教授!讓更多人了解到你的風采!體會到你的優越!

            譜樂聲音:各院校及廣大音樂愛好者詞曲原創作品展示臺,讓“伯樂”看到你的存在,讓優秀作品為更多人共享交流,詞作可尋譜者,譜樂尋找佳詞的互動平臺。

            校園沙龍:展示校園最新動態、招生、活動資訊,各大院校“名師高徒”專訪,校園留言,讓師生之間更為了解!

            資訊:選登各影院、劇院上演信息,專輯發行等文藝快訊!

            音論樂坊:音樂類相關評論,內容涉及音樂研究、科研成果,介紹學習樂器的方法、挑選、保養等專業文章,音樂歷史解析、音樂現象評論、音樂理論創新,品評音樂風格,分析中外音樂差異,影視歌曲、戲曲、藝術歌曲、西洋歌劇等作品賞析、評論類文章及音樂創作過程等相關音樂專業文章!

            執教文壇:相關教育類、文學類評論解析文章,內容涉及音樂、藝術類教學教育淺析,文學評論等教育類文章!

        第3篇:舞蹈藝術鑒賞論文范文

        一、教師應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

        美術鑒賞包含鑒別與欣賞,在美術鑒賞中,人們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根據一定的審美理想、審美標準、審美趣味,從作品中獲得對于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和體驗,展開聯想和想像,并伴隨一系列的情感反應,從而對作品作出某種審美評價,得到某種精神上的滿足,即審美享受,因此,美術鑒賞在具體要求上 ,比美術欣賞要更高一些,是在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中“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基礎上更高層次的拓展與延伸。也就是說,教師要通過美術鑒賞內容系列的教學,使學生們不僅能欣賞一些古今中外的美術作品,同時也能運用感知、經驗和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并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因此,作為一名美術教師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主要有兩點:

        1、要通過閱讀美術理論、美術史、美學等方面的理論著作或學術論文,提高對美術學科的認識,如:“什么是美術”這個具有探索性的問題,就要通過查找資料,閱讀文獻,找到“美術”這個詞演變的軌跡,并綜合有名學者的觀點,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就可以對“美術”一詞作出自己的解釋了。

        2、從多種渠道接受美術信息。高中美術教師應該經常參觀美術館、博物館所舉辦的展覽,除了關注經典美術作品外,還應該關注當代的發展動向,了解當代美術的特征,思考其原因,從而學會鑒賞,學會評論,以加深對美術的理解 。也可通過上網查閱,獲得各類美術信息,以開闊自己的藝術視野。此外,還應積極思考,加強交流,在與他人思想火花的撞擊中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以迎接高中美術課程改革提出的挑戰。

        二、教師要改變以往的課堂結構

        傳統的課堂結構是由“組織教學——檢查知識——講解新知識——鞏固新知識——布置作業”五個環節組成的,在這五個環節中,沒有一個不是教師在指導的,學生的一切活動都是在教師的“精心導演”下完成的。

        這種以教師為中心,重教不重學的教學模式對于以應試為目的的傳統教育來說或許是有效的,但對于美術學科來說,這種教學方式實在是過為死板,更何況是面對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針對美術特點,應該變“以教為主”為“以學為主”課堂結構,建立“賞、問、議、講、練”五個環節(這五個環節互相之間并無固定順序,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優化組合)相結合的新課堂結構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轉貼于

        三、教師上好美術鑒賞課的幾條原則

        1、要將重點放在學生身上。教師的任務不是教會學生理解某一件藝術作品,而是為學生提供機會促進他們自己獲得對作品的理解。這種對作品的重要性是不能教會的,而只能通過學生在理解一件藝術作品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努力而獲得。

        2、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創設課堂情景,激以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上好鑒賞課的前提。如:在上西方現代繪畫欣賞時,以著名油畫《蒙娜麗莎》為例,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把臨摹好了的一張全開的《蒙娜麗莎》油畫掛在教室里,雖然學生們以前也在很多印刷品中看過這幅畫,但從來沒有看過如此大的、真實的畫面,許多同學站在畫的面前,津津樂道,甚是驚奇,在學生們止不住地發出嘖嘖的贊嘆之際,求知欲望被激發起來。這時教師適時地向學生介紹油畫的特點和技法。介紹《蒙娜麗莎》的作者、創作年代、所表現的內容,思想感情等等,以及作品給觀賞者帶來感受,在認真分析研究以后應采取什么樣的態度等等,使學生感到美術作品的背后還有豐富、有趣的內容。學生有了學習美術鑒賞的興趣,從而為上好美術鑒賞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要注意平時的搜集整理。在中國民間美術鑒賞教學中可要求同學們到農村、街道去搜集舊的年畫、剪紙、民間玩具、草編、竹編等,從報刊雜志搜集有關圖片資料,并按類別、作者、創作年代、風格等整理出來,加以文字說明。同學們在搜集過程中親眼見到民間藝人熟練的剪紙工夫,不用草稿,一幅代表喜慶氣氛的《五谷豐登》和一幅生動活潑的窗花《喜鵲》躍然紙上;還有質樸自然的草編的蟲、魚等玩具;皮影戲和春節時期張貼的年畫等等,這些都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課堂教學,學生不僅能獲得甘醇美酒般的民間藝術的熏陶,而且被勞動群眾的質樸、熱情和醇厚的情感深深打動了。

        第4篇:舞蹈藝術鑒賞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成教生;藝術素養;教育

        藝術素養是人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發展在社會實踐中逐漸發展成熟的,通過對人的情感與心理的訓練和培養而建立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包括藝術感知力、藝術想象力、藝術創造力和藝術表現力等。

        一、成教生藝術素養的現狀

        成教生主觀上對藝術的重要作用認識不夠,從整體上看藝術素養較低,亟待有效提升。

        1.成教生的審美意識不強。相當大的一部分學生對藝術的重要性的認識不夠深入,不能從促進入的綜合發展的高度上去認識藝術,造成了主觀審美意識不夠強。

        2.藝術基礎知識不扎實,藝術能力不高。只有少部分學生能說出藝術名作的作者或著名藝術家的代表作。在對藝術作品的進一步認識和理解上,很多學生的表現都不理想。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接受過系統的基礎性的藝術學習。

        通過對某地的7所高校藝術素養教育情況的問卷調查顯示,高校學生藝術素養不容樂觀。如會五線譜的學生只占調查人數的7.9%;非藝術類學生人學前接受過美術教育的僅占20%;在問及對自己的審美能力有無信心時,只有34.8%的學生認為有信心;21.7%的學生不知道中西方美術的區別,71.9%的學生對中國美術和西方美術了解很少。

        二、成教生藝術素養教育的目的

        藝術素養教育,可以稱為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實施這種教育的目的,為培養和提高人們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感知能力、鑒別能力、創造能力和表現能力,幫助人們樹立崇高的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和健康向上的藝術情趣,從而使人們獲得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自身和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

        1.積累豐富藝術知識。藝術是包括文學、繪畫、雕塑、建筑、音樂、舞蹈、戲劇、電影和曲藝等門類的學科,是一定社會生活在人們頭腦中反映的產物。進步的藝術,從實際生活出發,塑造典型形象,反映一定的生活本質,具有認識社會生活和鼓舞、教育人民的作用。積累藝術知識,不完全是一個量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一個質的問題。判斷一個人是否有某個藝術門類的豐富知識,最為主要的是要看他是否掌握了該門類藝術的感受與鑒賞的正確的審美標準;廣泛的閱覽有助于較好地掌握這種標準,但大量的、零散的藝術知識不等于這種標準本身。

        2.提高藝術鑒賞力。鑒賞力是指對審美對象的欣賞評判能力,既包括對審美的美丑識別,也包括對審美對象的審美性質的深刻理解,還包括對審美對象的類型、形態的領悟和欣賞程度,并能給予恰當的審美評判。藝術素養教育在內容上包括藝術創造和藝術欣賞兩個方面。二者中一個側重創造實踐,一個側重欣賞活動,途徑雖然不同,但達到培養審美能力的目的卻是一致的。特別是在藝術素養教育中,藝術欣賞比藝術創造運用得更為普遍。藝術欣賞活動是藝術素養教育的主要途徑,藝術欣賞能力的高低也是藝術素養高低的主要標志。

        3.培養審美人生態度。審美人生態度指的是人們對生存環境的事物由愉快的情感而產生的親切和悅的認同,這種愉快是精神的而非物質的,是靈魂的而非肉體的;這種認同的指向是事物普遍的形式而非特殊的質料,因而它是自由而無羈絆的。培養審美人生態度關鍵是要有一個與萬物融為一體又高于萬物的人生境界,這就要求人們對人生、對世界、對人類的歷史與未來的本質有宏觀、恰當的體認與把握,簡言之,就是要把遙遠拉到眼前,而又把眼前放置遙遠;把歷史看成現實,又把現實當成歷史;把瞬間當成永恒,又把永恒當成瞬間。我們對現實懷抱著一種審美的、藝術的態度,于是生活中的平凡、艱難、瑣屑、索然就變得美好、神奇、富有魅力。

        三、成教生藝術素養教育的具體內容

        1.哲學知識普及活動。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對青年成教生進行哲學教育,增強其理論思辨能力,有助于他們高屋建瓴,把握整體,突破各具體學科的局限,超越人文與科學認識的界限。把哲學教育作為“求美”文化藝術活動教育的主要內容,有助于引導學生通過哲學思辨,去探究超越于現實功利的人生意義、理想、信仰與終極關懷,構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文藝鑒賞教育活動。文學藝術是借助語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意識形態,屬于社會意識形態。它包括語言藝術(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文學)、表演藝術(音樂、舞蹈)、造型藝術(繪畫、雕塑)和綜合藝術(戲劇、戲曲、曲藝、電影)等。文學藝術作品包含人們對不同時期人的生存狀況的描寫和反映,同時也體現人們對人生問題的深刻思考,不僅能引發成教生的思考,而且能夠升華成教生的人文關懷、潤澤成教生的心靈、促進成教生人的本性的覺醒和提升。通過引導成教生進行文藝作品鑒賞,能夠讓他們領悟美的真諦,培養成教生欣賞美、體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意識,進一步提高成教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使他們對文學、藝術作品有一定的鑒賞和評論能力,能借助文學、美術、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能將追求完美的意識滲透到生活和學習中去。

        3.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靈魂和根基,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標志,是一個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堅強后盾。中華綿延五千年的文明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明,顯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加強對我國文化及思想方面的知識教育,不僅有利于成教生認識和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能讓學生重塑民族人文精神,樹立奮進圖強的民族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與高度的民族責任感。

        4.世界文化教育活動。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成和發展有共性和普遍規律。不同民族經濟政治和地理因素等決定了民族文化的差異,沒有民族文化的差異就沒有世界文化繁榮。通過對世界文化的教育,成教生對世界文化及思想有系統、全面的認識,可以讓學生了解和認識世界各國人民的歷史,掌握歷史發展的脈搏,讓學生在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中保持清醒的頭腦。

        四、成教生藝術素養教育的基本措施

        目前,高校藝術素養教育已受到人們一定程度的重視,但仍存在不少問題,如培養目標不太明確,缺乏系統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與實施途徑,缺乏科學的管理和充足的師資等。可以說,高校進行藝術素養教育仍是任重而道遠。

        1.堅持整體教育觀。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必須有全面的教育。藝術素養教育通過培養“會審美的人”在整體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僅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產生熱烈的感情,最基本的就是他必須具有對美和善的鮮明的辨別能力。在社會發展的現階段,對人的個性、心理、人格的要求不斷提高,藝術素養教育作為促使個體素質提高、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作用也在不斷增大。

        2.規范教學管理。藝術素養教育要具有較高的質量和水平,規范化的教學管理、嚴格的教學要求是其關鍵的環節。藝術教學應和其他教學一樣,列入教學計劃,有一定的考核,并計入學分。國外高校進行藝術素養教育的某些做法值得借鑒和學習。如在美國,不少綜合大學中的藝術院系所開設的部分課程都面向全校,各系學生可以自由選修,得到學分,而有些大學則將藝術列為必修課。

        3.師資隊伍是保障。許多高校藝術方面的師資隊伍基礎相對薄弱,高校要采取多種措施,積極在有限的資源里狠挖潛力,建立一支實力較厚實、結構較合理的藝術師資隊伍。

        4.開展高雅文化進校園活動。每年可請高水平文藝團體來校演出。倡導高雅文化,凈化校園環境,讓嚴肅、高雅的藝術筑起校園文化的殿堂。對網絡文化、流行文化要加以引導,加強管理,做好流行文化的宣傳、介紹,提高廣大成教生的鑒別能力。

        第5篇:舞蹈藝術鑒賞論文范文

        (一)對實施公共藝術教育重要性認識不足近幾年,我國理工科院校公共藝術教育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其仍然是素質教育中最薄弱的環節,而且這一現狀并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離它所能發揮的功能還有一定的差距。軍校教育管理部門與學員對公共藝術教育都不夠重視。首先,管理部門僅僅把軍校教育視為專業教育、崗位任職教育,沒有理性認識到公共藝術教育在全面素質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有的理工院校開設了公共藝術教育課程,也只是簡單選取一兩門鑒賞類課程,只有在上面教育檢查的時候臨時整理一些資料應付,以致其在發展中一直處于邊緣化地位。比如,第二課堂在一定程度上背離教學目的,成為展示學校藝術素質的“窗口”。學員普遍認為軍人只要有強健的體魄、過硬的業務素質就夠了,他們從內心排斥公共藝術課程,即使選修了課程,也只是應付了事,并未真正投入精力學習。

        (二)師資力量的薄弱與人文知識的欠缺《方案》中明確提出:“各校擔任公共藝術課教學的教師人數,應占在校學生總數的0.15%—0.2%,其中專職教師人數應占藝術教師總數的50%。”按國家規定的正常藝術教育編制來看,理工科院校藝術教員人數嚴重不足。理工科院校基本沒有設立專門的教研室或管理部門,未配備專職藝術教育教員,主要靠學校少數幾個藝術教員和人文學科的教員來兼職。藝術教員主要從藝術院校畢業,受培養模式單一的影響,造成重技能、人文知識淺薄、藝術素質欠佳、藝術理論功底薄弱等缺陷。有的還聘請一些藝術專家來兼職,走走過場,教學效果不佳。由于藝術教育師資配備存在許多缺口,藝術課程的安排自然也就十分簡單,很多院校沒有能力和精力開設較全面的公共藝術課程,導致了學員選擇的余地不大,無法滿足學員的需求。

        (三)沒有形成合理的課程設置與評價方式公共藝術課程是院校實施美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實施途徑,合理的課程設置及質量把控是實現公共藝術教育的關鍵。然而,理工院校在課程設置時,往往出現課程設置不全、教學內容單一、教學隨意性較強、課時不足、缺乏總體評價體制、對開課的效果少有認定、選修學生不普及等問題。此外,還存在著因人開課的現象,教員往往依據個人的研究領域和專長來要求公共藝術課程的教學內容,很少考慮學員藝術素質的差異性和層次性。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理工院校公共藝術課程總體設計上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

        (四)課程學習、體能訓練與參與藝術實踐存在矛盾學員的課程學習、體能訓練、公差勤務等壓力相對較大,學員沒有更多課余時間參加藝術實踐活動,感受不到藝術實踐帶給學員的美感和藝術享受,出現學員理論課程學習與藝術實踐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直接影響藝術活動質量和藝術教育效果,也對學員藝術興趣培養有極大的影響。

        二、加強理工科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思考

        (一)重視公共藝術教育的作用教學管理部門要在廣大師生思想上確立公共藝術教育能培養審美情趣、提高藝術鑒賞水平、增強思維創造能力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確公共藝術教育的育人價值。正如,麻省理工學院院長查爾斯•維斯特所說:“藝術使我們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事物;科學也是如此,它改變著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和生活的方式”。“科學和藝術在于把這兩個看上去沒有關系的現象聯系在一起,從而得到一些新東西,而這些新東西常常會大大改變我們的生活;我認為這也是藝術的基本特征:尋找聯系,揭示真理,從而改變甚至創造世界。”

        (二)重視教員隊伍建設既然公共藝術選修課已經成為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就要逐步建立專門的藝術管理機構、教研機構。其功能是組織和承擔全校的藝術課程教學和藝術教育科研,并配備全職教職人員編制和其他教學資源,根據學院、藝術教員自身的需求,組織藝術教員外出學習、參加函授等形式進行深造,提高藝術教員的理論水平。也可以向藝術院校、專業藝術團體聘任專職教員或資深的兼職、客座教授,相對固定一批師資,面向全校指導藝術教育。

        (三)進行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建設規范、科學合理的公共藝術課程是開展教育的關鍵。首先,《方案》指出,普通高等學校應將公共藝術課程納入各專業本科的教學計劃之中,專科可參照執行。每個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至少要在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中選修,并且通過考核。對于實行學分制的高等學校,每個學生至少要通過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的學習取得2個學分;修滿規定學分的學生方可畢業。筆者認為,院校可以參照《方案》執行。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包括“藝術導論”、“音樂鑒賞”、“美術鑒賞”、“影視鑒賞”、“戲劇鑒賞”、“舞蹈鑒賞”、“書法鑒賞”、“戲曲鑒賞”。限定性選修課程定位在以鑒賞為中心,以審美為主線,融合藝術基礎理論和作品鑒賞分析,讓學員初步了解我國和世界的優秀藝術文化,培養濃厚的藝術學習興趣,提高審美能力,為下一步任意性選修課打下良好的基礎。其次,理工科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特點既有公共藝術教育的一般特點,又由于其存在于教育的特殊背景下,面對著有鮮明理工科特色的學員群體,公共藝術教育有著區別于其他類型院校的特殊性。院校可根據本校學科建設、所在地域、等教育資源的優勢以及教員的特長,開設各種具有特色的藝術任意性選修課程或系列專題講座,以滿足學員的不同興趣和需求。教學內容應結合理工科學科特點,達到藝術與藝術、藝術與人文、藝術與科學相融合,由開設單純的藝術課程到增設一些理科、工科與藝術相融合的課程,如“戰爭藝術”“科學與藝術”“偽裝藝術”“計算機媒體藝術”“建筑美學”等,促進學員藝術思維與科學思維的共同開發,促進創造性思維的構建。再次,大力拓展第二課堂空間,創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挖掘第三課堂空間,利用社會公共藝術教育資源,如藝術專業院校、藝術團體、美術館、博物館等。總之,在課程類別設置上,應充分利用現有師資和引進師資相結合,兼顧理論、賞析、技巧等多個層面,體現院校的特色和個性,理論與實踐結合。教育管理部門,在課程設置上,應當給予充分的時間保障。

        (四)建立和完善公共藝術教育的評價方式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應該有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避免整齊劃一的學分考核,應注重考察學員學習的過程和學習中發生的變化,不應用同一標準來量化學員的學習結果。理工院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考核評價需要樹立多元的評價理念,從多角度對其進行考查,考查方式盡可能多樣化,成績評定盡可能多元化。首先,加強公共藝術教育管理,學院要組織專家系統地聽課、評課、觀摩教學活動,努力提高公共藝術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其次,對學員藝術教育水平的測評,包括對學員的學習過程評估、學習結果的評估等。注重評價學生在情感態度、審美能力和創新精神領域的發展水平,要把靜態的評價教學結果與動態的對課程實施過程進行分析評價結合起來。動態成績包括課堂討論、案例教學的互動、課后習題等。靜態考試采取調研報告、論文、筆試、口試答辯、表演等多種形式。上述評價方式只是一個初步的構想,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加以完善。

        第6篇:舞蹈藝術鑒賞論文范文

        關鍵詞:服裝表演專業舞蹈課程

        目前,國內很多院校的服裝表演專業都開設了舞蹈課程,并不同程度地加大了舞蹈課程的開設比重。但各校的情況不盡相同。就筆者所在的學校服裝表演專業,立足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比較重視舞蹈課程的開設,充分利用本系專業的師資條件,除了在第一年必修的基礎上,還在以后的兩年分別設置了不同層次內容的舞蹈課程,并且為有一定基礎和有興趣的學生還設置了較深層次內容的特色舞蹈班,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辦學途徑。

        然而,任何問題都有兩面性。存在的問題表現在:(1)缺乏專業舞蹈教師,有些院校的舞蹈課是由服裝表演的老師兼任。(2)缺乏合適的教材。就服裝表演專業舞蹈課程使用的教材而言,國內目前尚少見有出版過一本合適的面對高校服裝表演專業的舞蹈課教材。(3)開課學時偏少。從舞蹈作為一門基礎課來看,大多數學校的學時安排還相對有限,加之真正實施時還會因其他活動的沖擊影響而打折扣。(4)生源基礎差。長期以來,舞蹈教育一直處于附屬和依從的地位。就生源基礎來看,雖然服裝表演專業的學生自身體形條件較好,但絕大多數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從未接受任何形式的舞蹈教育,對舞蹈的認識幾近空白。(5)重視程度還不夠。有些院校舞蹈課僅作為服裝表演專業中副設的專業基礎課,對舞蹈修養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利用所學舞蹈知識進行服裝表演編創能力的培養還不夠重視。

        總之,在面對社會新時期復合性人才的需求,筆者所在的學校服裝表演專業在制訂教學培養計劃時,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借鑒其他專業服裝學院的教學經驗,對服裝表演專業中舞蹈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大綱內容的編排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形成了自己具有特色的教學優化體系。首先,根據學校專業辦學培養復合性人才的方向和特色,對2007本科培養計劃中有關舞蹈課程的設置進行了大幅度調整。既考慮到開設具有實用意義的課程,如舞蹈基訓、形體訓練,又兼顧到學生的基本素質和舞蹈理論學養的提高,盡量使學生在有限的學時內,更多地了解掌握不同風格、不同舞種的典型素材以及編排能力。調整教學培養計劃時依據“一專多能”“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則,改變以往服裝表演專業學生學習舞蹈走過場的誤區。在夯實專業基礎的前提下,形成了以“舞蹈基礎,舞蹈素材,舞蹈鑒賞,舞蹈編導,T臺表演編創”為線索的學習板塊。這些課程可分為三個學段來實施完成。第一學年為基礎階段,第二學年是提高和積累階段,第三學年除了繼續進行不同層次內容的舞蹈作品鑒賞外,學習重點則轉為舞蹈編排并結合專業進行T臺表演編創,達到學以致用。此外,又因本校地處江西贛南,贛南有客家風的贛南采茶戲,贛南采茶戲有著動聽的音樂,優美的舞蹈。因此在舞蹈課時,我們也增加了贛南采茶舞,讓學生更多地了解了客家生活情態,也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這樣,不僅使服裝表演專業的學生在T臺上能走“貓步”,還能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畢業后走進社會的實際需求。

        我們在合理修訂教學計劃的基礎上,進而對舞蹈課教學大綱進行了妥善細致的修訂:舞蹈課程教學大綱內容是為服裝表演課程奠定基礎。例如根據服裝表演學生舞蹈知識技能欠缺,但理解能力相對較強的特點,通過對一些有深刻主題寓意和表現手法獨特的經典作品賞析,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知識學養和鑒別能力。如根據學生基礎較差且大學生入校年齡在18歲以上,骨骼發育基本定型(比較硬,軟度差)的生理特性,加上服裝表演自身的專業特點,在舞蹈課上更多要求形體的訓練、身體韻律和協調感的訓練,而非專業性較強的技能技巧訓練。使學生能夠完成大部分規定的基本動作,了解舞蹈訓練的基本步驟、方法和要領,適度地淡化或刪除專業性較強的高難度動作要求,培養學生利用舞蹈課所學的舞蹈知識,充分運用到服裝表演當中。

        大綱內容的編排要有明確的計劃性和目標性。就本校服裝表演專業三個學年分設的舞蹈課程教學內容來看,如何合理分配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需要認真思考,第一學年具體內容安排應以基礎訓練為主,這樣才能使教學獲得實效。到了第二學年,課程內容的設置要體現層次性。應在繼續加強形體訓練的同時,著眼于舞蹈素材的學習和舞蹈創編(流動造型訓練、結構訓練、組合編排等)能力的培養,為服裝表演時不同的服裝展示奠定基礎。此外,還將舞蹈賞析的內容始終貫穿在教學過程中,以培養學生鑒賞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審美能力。在課堂授課練習的基礎上,還要引導學生把舞蹈課程中所學的創編知識融合到服裝表演的編創中,創編出學生自編自演的節目,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各種有益的藝術實踐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鍛煉,在實踐中體驗,達到學以致用。

        堅持因材施教與循序漸進。要充分考慮到教學對象的生理、心理的個體差異,不能“一刀切”。在施教中,要盡量考慮確定某種讓絕大多數學生都能接受的教學方式和教學進度,既不能按照舞蹈專業的舞蹈課內容來教學,也不能當作是業余愛好課程來對待。在教學形式上,除了集體課外,也可以組織學生走出教室,觀摩優秀的演出。此外,在教學中采用鼓勵欣賞、揚長避短的原則,可以增強學生自信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鑒于服裝表演舞蹈課程教學內容和培養目標的特殊性,在施教中選用合適的教材非常重要。至今,我國還鮮見有專用的服裝表演專業舞蹈課的統編教材,但我們可以借鑒高、中等院校專業舞蹈教材,也可以根據服裝表演專業的特點和實際需要,并結合以往教學經驗,自己編撰適合本專業實用的教學講義。

        參考文獻:

        [1]舞蹈論文:高校音樂專業舞蹈課程開設探索.三十二路音樂網.

        第7篇:舞蹈藝術鑒賞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體育舞蹈是融舞蹈、音樂、服裝于一體的運動項目。它既能增進健康,塑造美的形體,又是陶冶情操、豐富生活的大眾健身方式,更是培養德、智、體、美合格大學生不可缺少的體育教學內容。體育舞蹈作為體育美學的組成部分應如何運用到體育教學中,本文從體育舞蹈教學與審美教育的關系,體育舞蹈教學中審美意識和能力的培養等方面進行論述。

        

        一、體育舞蹈教學與審美教育的關系

        審美教育也稱美感教育。從體育美學的觀點來看,體育教學中的審美教育主要是指協調發展的身體、勻稱的體態。熟練敏捷和優美的動作,以及開朗的個性、豐富的創造力、想象力和高尚的情操。[1](P.87-88)體育舞蹈這個項目既有增強體質的作用,又能較好的體現體育美學的個性,是充分體現健與美的有機結合。體育舞蹈是以全面、多樣、直觀的方式展現人體之美的,作為一項最能體現人體美的新興運動。它不僅可以展現出體育運動矯健的輕松感,而且還展現著藝術動作誘人的韻味感。選手通過軀干和四肢部位的動作及其相互配合,以人體表現出美的形體、姿態、造型、表情。同時,選手又可以運用舞姿、舞步、轉體、升降、跳躍等豐富多樣的人體運動方式,展示人體之美。在觀賞過程中,選手們勻稱的體形、優美的舞步、純熟的技巧、默契的配合都可使人從中受到美的感染,獲得美的享受。由此可見審美教育能夠滲透到體育舞蹈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比其他項目更加符合審美教育的要求,更加有利于審美教育。

        因此,體育舞蹈是進行審美教育的一個良好手段。在體育舞蹈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會更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審美觀、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促使她們具有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學習興趣,培養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

        二、體育舞蹈教學中如何培養審美意識和能力

        (一)對學生美感的培養

        美感是審美的重要條件,美感與審美者的條件有關,審美能力可以通過美育來培養。人對事物的認識是從感知開始的,審美當然也需從感知開始,通過感知形成表象,進而激起美感,產生心理愉悅,享受美感。教師自身必須具有一定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具備更為深廣的藝術素養、文化底蘊和人格魅力,充分體現其藝術美。教師要善于從教材中感受美、提煉美。以自身特有的形體美、儀態美、教態美、情感美通過教學融入到學生掌握知識、技術、技能的過程之中,做到語言美、內容美、動作美、效果美。

        在體育舞蹈教學中首先進行的是“啟發教育”,讓學生了解體育舞蹈的發展史,通過觀看體育舞蹈表演的影像資料掌握體育舞蹈的相關知識,從視覺聽覺上去感知體育舞蹈的形體美、動作美、音樂美、服裝美等,繼而對體育舞蹈產生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感興趣了才能用心去學習。體育舞蹈是體育、舞蹈和音樂集一身的一項競技和表演運動。挺拔的形體,協調的動作,是學好體育舞蹈的前提之一。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采用科學的方法并按照一定的客觀標準和要求,通過合理的訓練改善學生身體形態,培養高雅的氣質和風度,讓學生充分感知到舞蹈的形體美。在對美有了初步的感悟以后,我們才可以進入審美的高一級階段,即通過比較辨析,鑒賞美的不同類型、風格和層次。

        體育舞蹈運動表現出的剛健有力、挺拔伸展、瀟灑、優美的和諧動作,襯托出美的形象,給人以信心和賞心悅目的享受,所以在體育舞蹈教學中,在“啟發教育”下,必須注重動作美、造型美、示范美,以美的魅力引導學生的審美意識傾向。這是所謂的“示范領悟教育”,教師通過示范,靠美的形象打動人,最適合大學生的特點,能使他們心情舒暢地去接受美的教育,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高尚的情操,獲得精神的愉悅和滿足。通過體育舞蹈的動作示范,正確的樹立起學生對美的感悟,從而才能培養學生在實踐動作中提高審美的能力,并在今后的體育舞蹈道路上追求美、崇尚美和表現美。

        (二)對學生表現力的培養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喜歡表現美。體育舞蹈對身體姿勢及動作表現技巧有特殊的美的要求。所以在舞蹈練習中必須用自信心帶動情緒和表情,抒發內心情感,真正的將情感投入其中,才能理解體育舞蹈的風格內涵,進入美的境界。[2](P.111-113)在體育舞蹈教學中,大多數學生在初學階段,由于運動技能的差異和缺乏自信心,加上害羞心理較重,怕做得不好別人笑話,往往不敢表現自己展示美的能力。在這樣種情況下,教師的鼓勵、贊賞、暗示往往能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和表現力都要及時加以肯定、引導和贊賞,鼓勵學生大膽、自如地抒發內心情感,自信地去表現動作美感,使學生獲得心理滿足,增強自信心,提高表現美的能力。由于學生的氣質特性不盡相同,在體育舞蹈教學中也會遇見各種難題。因此教師應善于觀察和分析學生的氣質類型,針對不同類型的人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盡量去鼓勵學生通過學習體育舞蹈大膽地去表現美,去感知美,去享受美。 轉貼于

        在體育舞蹈教學中,多數是男女配合進行練習。因此對身體姿勢及動作表現技巧有較高的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正確引導和鼓勵,使男女舞伴達到和諧統一,使學生領悟配合的美、和諧統一的美。這也是體育舞蹈形式美的高級層次。很多時候我們的教學注重的是完成教學任務,完成一次表演,完成學生的技能技術練習,忽視審美教育中鼓勵學生表現美的教育,致使很多學生無法從中享受美表現美,即使盡力去表現美也不是發自內心情感,是一種僵硬的故作做作的表現,從而失去了審美教育的目的性。因此在體育舞蹈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如何去體驗美的同時鼓勵學生如何去表現美,通過舞蹈去表現內在的美和外在的美。這是體育舞蹈追求的美,也是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最應該注意的一個環節。

        (三)對學生創造美能力的培養

        藝術的本質在于創新,藝術家的藝術生命也在于創新,創新是保持藝術家生命長青的最好方法,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就應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去創造美。[2](P.111-113)

        首先,在學習體育舞蹈的過程中,教師不只是教授動作,還要引導學生積累素材,展開藝術想象,打開創作思維,培養學生創作美的能力。一般在體育舞蹈教學中容易忽略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會一味的模仿,沒有自我創作的欲望和表現。因此,創造美的活動應該貫穿在教學過程的始終。

        其次,在課堂上,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特點,結合具體的內容,誘導他們開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創造活動。教師講解編排技法和要求后,可以讓學生自找音樂,自我設計,自我創作,也可以分組進行互相合作,調節課堂氣氛,調動每個人的參與性,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和表現力都要及時加以肯定、引導和贊賞,鼓勵學生大膽、自如地抒發內心情感,自信心地去表現動作美感。使學生獲得心理滿足,增強自信心,提高學生創造美的能力,更加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綜上所述,體育舞蹈具有美化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培養人的團結友愛精神,增進人的的身心健康,提高人的自身素質等作用。所以體育舞蹈已列入我國普通高校的體育課程中,并且不斷的發展和壯大起來。通過體育舞蹈的教學,不僅增強了學生體質,使學生的氣質、姿態、動作更加優美。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對美的感受、理解和追求,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健康的審美觀和學生對美的感受力、鑒賞力、創造力。馬洛斯將審美需要看成是人格的最高價值和最高追求,美有利于人變得更健康。一切藝術的終極目標都應該是追求高尚的人格形象,高雅的生活情操和完美的精神世界,追求真善美。[3](P.72-73)因此我們在進行體育舞蹈教育中要注重審美教育,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知美、鑒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和鍛煉學生的鑒別、欣賞和創造美的能力,使學生審美價值觀不斷提高,從而推進素質教育的全面開展。

        參考文獻

        [1]張澤金.試論體育舞蹈教學中的美育\[J\].體育科技,2000,(4).

        [2]秦曉松.體育舞蹈美的欣賞與創造\[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8,(4).

        第8篇:舞蹈藝術鑒賞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對高校舞蹈素質教育中過多的強調舞蹈實踐,而忽視了舞蹈欣賞在普及型、大眾化舞蹈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闡述,讓高校學生在欣賞中更加了解舞蹈這門藝術,從而學會發現美,欣賞美,體驗美,向往美。

        舞蹈教育可以分作兩個部分,一是舞蹈實踐,即指人直接參與,用肢體語言來表達情景、情緒、展現形態之美;二是舞蹈欣賞,即人們觀賞舞蹈作品時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整個過程,是一種精神活動。在我國大多數的普通高校中,舞蹈實踐的開展僅僅局限于各學校所組織的舞蹈隊中的極少數學生,而它是為學校的文娛活動服務的,是學校的形象工程,其他學生參與的機會相當少。舞蹈欣賞課程則很少有學校開設。這一現狀是與我國提出的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極不相稱的,導致了絕大多數學生對舞蹈基礎知識和舞蹈美的欣賞是一片空白,經常將不同舞種混為一談。

        自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國家一直倡導對高校學生進行藝術素質教育。舞蹈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走進大學課堂,使許多關心舞蹈教育的人感到欣慰,同時,怎樣使舞蹈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真正地發揮作用,也是每個從事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人都在思考的問題。

        舞蹈教育作為藝術素質教育的一部分,目的是為社會發展培養更加優秀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而不是單純的培養學生的舞蹈技能和表演能力。從這個視角出發,我國高等院校舞蹈教育在素質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舞蹈素質教育在普通高校中更多的是從事實踐性教育,普及面不大。目前普通高校的舞蹈素質教育的教學內容一方面是舞蹈作品的學習;另一方面是為豐富校園文化活動的節目排練。由于受年齡身體條件的限制,許多非舞蹈專業的學生對舞蹈課的學習沒有信心,害怕學習舞蹈,特別是在理工科學生身上尤為嚴重。所以單一的從舞蹈作品的學習上進入教學顯得尤為困難。而在校園文化活動中,舞蹈更多的是讓學生觀賞,參與性不強。如果對舞蹈的欣賞能力不強則很難產生共鳴,進而舞蹈的受益人群不如其他藝術門類,在高校素質教育中和其他素質教育課程相比受重視的程度就不夠。

        2、普通高校舞蹈課的內容設置沒有與創造性人才素質的培養相結合。目前,普通高校舞蹈素質教育的課程設置更多的是技能性的培養,沒有與提高學生的藝術認識與創造性人才的培養相結合,很難提高學生的藝術思維能力。普通高校培養人才大多以科學思維能力為重點,而藝術思維的形象性,則可以完善并且影響和促進科學的邏輯思維。雖然科學思維嚴謹、抽象,與藝術思維的感性化、形象化有本質區別,但事實上,人的思維方式是復雜的,非線性的,特別是具有發散性質的科學思維僅有抽象化的、邏輯性的性質是不夠的,它應是復雜的、具有復合性質的思維。藝術思維具有感性、形象的特點,當其與科學思維相結合時,兩者的有機結合、互相作用,更能拓展人的思維空間,啟發與彌補邏輯思維,有助于科學思維獲得成功。

        在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飛速轉型的今天,藝術教育不僅要重新調整其在高等院校的地位,而且擔負著藝術素質與科學素質有機結合并良性互動的重任。舞蹈在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下應當確立明晰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形式,更好地為素質教育做出應有的貢獻。

        3、舞蹈教育與其它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相脫節。普通高校舞蹈素質教育在培養大學生藝術技能的基礎上,更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藝術評價能力以及對事物特有的藝術洞察力,還應該將舞蹈與其它人文社會學科轉化成綜合的感受力,即舞蹈素質教育的重點應從舞蹈本身轉移到與其它學科的結合上,如與美學、哲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體工程學的結合。劉青弋教授曾說:“舞蹈的跨學科理論主要包括舞蹈與人文社會學科相關的交叉學科(舞蹈美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教育學)的理論以及與自然學科相關的交叉學科方面的研究。”例如:在實踐課上要強調舞蹈知識普及;在欣賞的課堂上,當我們講完作者、創作動機、表現內容、結構欣賞后,應將課堂內容再延伸一步,啟發學生將自己的感受從藝術學、藝術社會學、藝術心理學、藝術哲學的角度闡述出來,達到拓展大學生的藝術視野,加深大學生藝術修養教育的程度,從而豐富、完善舞蹈藝術素質教育的內容。

        4、普通高校舞蹈素質教育未在藝術類教學體系中確立明晰的地位。由于舞蹈素質教育尚未在普通高校藝術教學體系中確立其明晰的地位,高等院校的舞蹈素質教育還要有一個發展階段,因而高等院校舞蹈藝術選修課的教學效果普遍令人擔憂(如:至今我國仍未有一套普通高校舞蹈素質教育統一的、完整的教學大綱和考核標準)。目前,有部分高等院校開設了藝術門類課程,均只采用選修課的形式,舞蹈課程更是如此。較為重視藝術教育的學校在新的教學計劃中已將藝術門類課程列入到限選課或任選課的范疇中,其中舞蹈課程是眾多藝術門類課程中的幸運兒,已經占有了一席之地。但在實際操作中,多數學校要求學生在大學階段任選一門以上的藝術類選修課。實際上對一個非藝術專業的學生進行藝術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分程度地任選一門藝術類課程所達到的效果是蜻蜓點水式的,其收效甚微。將舞蹈類課程作為高等院校的選修課之一,對于提高大學生的藝術素質而言收效也是不大的,這一方面是由于沒有遵循人的藝術素質形成與發展的內在規律,將藝術教育建立在“興趣”而非“素質”之上;另一方面也使大學生藝術教育缺失了應有的標準,使他們在心理上視藝術類課程可有可無、可選可不學的點綴。多年以來,高等院校的藝術教育的教師主要集中在藝術院校,舞蹈教師的主流大部分也不在普通高等院校。未形成藝術教育的氣候,藝術教育成長的土壤尚待培育,舞蹈教育成長的土壤尚待培育。

        現代人已意識到,藝術世界是奧妙無窮的世界,藝術經驗對豐富人生是不可缺少的要素,藝術與人性中最深層的東西息息相通。在人類歷史的每一個關鍵時刻,藝術都給人以希望和勇氣,使人類的天才和智慧得到充分的發展和施展,并保證了人與人之間必須的交流。一個沒有藝術的民族和社會是不可思議的。正如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一樣。舞蹈這門藝術不僅能表達感情,使人的藝術創造性得以最大施展,而且能提高大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表現能力、交流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在藝術世界里學到其它學科領域學不到的東西。藝術教育對高等院校學生的審美和形象思維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舞蹈教育是普通高校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舞蹈教育又不是孤立進行的,它必須與其它的人文社會科學相配合,才體現出其教育的真正內涵。有助于大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表現能力、交流能力的綜合培養。而綜合素質的形成一方面離不開藝術教育,另一方面又必須將藝術教育與其它人文社會科學結合起來。

        高校的舞蹈教育是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大眾非常樂于接受,并且樂于參與的藝術形式,因此,舞蹈教育的普及也必然會有一個良好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 屠燕萍. 舞蹈教育與人格素質培養. 蘇州教育學院學報, 2000年6月

        [2] 余秋雨. 關于舞蹈美學的思考. 舞蹈藝術. 總27期

        第9篇:舞蹈藝術鑒賞論文范文

        關鍵詞:藝術院校;文化課;結合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124(2013}01-0091-04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專題審議和通過了《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建設“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作為培養社會主義文藝生力軍的藝術院校,理應在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肩負起使命,藝術院校的文化課教學也應在培養高素質藝術人才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教育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全面發展的藝術人才不僅應是德藝雙馨、身心和諧的,同時還應是“專文并舉”的,即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兼具良好的文化素養。然而不爭的事實卻是:藝術人才普遍存在著“文化短腿”現象。觀照培養藝術人才的主要基地——藝術院校,學生文化基礎普遍薄弱(文化錄取線比普通院校低了近半),學校又“重專輕文”,文化課難教,文化課老師處于游離、邊緣化狀態,缺乏歸屬感、成就感,文化課教學缺乏實效性,這些長久以來成為困擾藝術院校領導和文化課教師的一道“難題”。

        如何破解這道“難題”,讓藝術院校的文化課變得對學生富有吸引力,提高教學實效性,使我們培養的人才能擔當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任?筆者以為,關鍵在于藝術院校的文化課教學一定要與學生所學的專業結合,讓學生所學的文化知識與專業知識相輔相生。那么,藝術院校文化課教學應如何與專業有效結合呢?

        一、建立正確的認知系統,充分認識到文化素養對藝術人才固本強根的重要意義,消除“文化無用論”,從源頭上解決學習的精神動力問題

        學習的動力一般源于對興趣和利益的追求兩個主要因素,馬克思早就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People are fighting for everything to do with their interests.)“interest”在英文里恰恰兼有“興趣”、“利益”的含義。藝術院校學生之所以普遍重專輕文,就是認為自己是搞專業的,文化課對他們沒多大用處;加之文化基礎不好,專業學習辛苦,因此如果教師缺乏招數,逃課、瞌睡、開小差現象就成為家常便飯,教學效果可想而知。要改變這種狀況,首先就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和體會到文化素養是他們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質,學好文化之于他們、之于專業有很大的輔佐、促進和提升作用。所謂“文藝不分家”,文化理論知識與藝術專業知識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相輔相生的,它們之于藝術工作者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可以說,“文”是“藝”的基礎、土壤和養分,藝術工作者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蘊作為支撐,就不可能有好的藝術感悟力、表現力和創造力,最終充其量只能是個“藝人”、“匠人”,不可能獲得全面、長久和持續發展,更談不上藝術造詣,所謂“音樂在音樂之外,舞蹈在舞蹈之外”便是這個道理。另一方面,作為一種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藝”本身也是“文”的一個重要領域和表現形態。文化人類學鼻祖泰勒(Edward·B·Tylor)就是這樣定義“文化”的——“文化或文明是這樣一個復雜的整體,其中包括了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因而藝術反過來又會促進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形象性”與“審美性”是藝術的基本特征,其豐富與形象的表現形式——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繪畫、雕塑等等都可以成為文化課教師取之不盡的教學源泉和靈活生動的教學載體。因此,藝術院校的文化課教學與學生所學專業是完全可以找到有效結合點的,是完全可以教好、教活,教出藝術特色的。

        二、激活與創新管理體制,把文化課教師的人事管理放在專業院系,形成文化課教師融入專業教育的良好機制

        在藝術院校,文化課教學機構一般都是獨立設置的,叫“基礎課部”或“公共課部”,屬于學校二級教學職能部門,負責安排、承擔全校文化理論課教學工作。這種機制的主要優點在于,在文化課教師自身專業圈子內容易形成凝聚力,方便開展同行間學術交流。這在一般的大中專院校沒什么問題,但在藝術院校,這種體制的弊端卻顯而易見——文化課教師無形中與專業教師、專業教育“楚河漢界”,相互隔離。在專業藝術院校,專業首位是鐵定法則,這本無可厚非,但這樣一來,也易助長學生“重專輕文”,文化課教師覺得自己在學校沒地位,屬于“第二、三世界”人群,久而久之,就慢慢邊緣化,找不著歸屬和成就感。改變這種狀況的有效舉措:把文化課教師的人事管理歸屬到專業院系。筆者所在的湖南藝術職業學院在這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經驗。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為了打破專業與文化的藩籬,提高文化課教學的實效性,我校進行了大膽的體制改革與創新,把文化課教師的人事管理權限從基礎課部劃歸到各專業院系。在這種新體制下,文化課教師和專業院系雙向選擇,專業系自主聘任,文化課教師開始成為“某某專業院(系)的老師”,主要在所屬專業院(系)承擔教學,教學量不足再酌情跨院系教學(基礎課部架構仍然存在,但人事管理權剝離,只總體統籌、指導、協調各文化課教研組的業務教學)。一開始,改革受到很大的質疑,主要來自文化課教師自身的反對,他們覺得自己這個群體本來就沒地位,現在被“四分五裂”,擔心更勢單力薄,更沒有歸屬感,甚至連小群體的歸屬感都會喪失殆盡。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和磨合,這種體制的優勢卻日益凸顯并被實踐證明:首先是打破專業與文化人為割裂、不相往來的局面,這種舉措能有效實現人力資源優化配置,達到優勢互補,專文相濟。其次,文化課教師利用自己學養和管理水平較高的優勢參與到專業建設、藝術實踐和學生管理中,增強了專業院系的人文氛圍,提高了專業院系師資隊伍的文化水準和管理水平。其一,文化課教師通過教學、兼任班主任、參與專業建設和藝術實踐等,服務專業建設和學生的發展,也會慢慢覺得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可小覷的,從而感到越來越有成就和歸屬感。在一些專業,文化課教師甚至同時也就是專業教師,如語文課教師之于編導專業,英語教師之于播音主持專業的雙語主持方向等等。其二,文化課教師還能在與專業教師、專業教學實踐地融入中吸取養分,積累教學素材,提高藝術鑒賞力和審美水平。其三,文化課教師與學生的接觸機會無形中也增多了,對學生的了解更加全面了,與學生的距離更近了,在學生中的親和力、感染力、影響力陡增,教學效果自然容易提高。此外,當專業教學、藝術實踐與文化教學發生沖突時,在一個院系也便于協調解決,防止出現專業教學沖擊文化教學的現象。

        三、文化課教師要做有心人,不僅要主動了解專業知識,努力提高自身藝術素養,還要熟研教學內容,善于尋找二者融通的結合點

        首先,要積極主動地了解專業知識,提高自身藝術素養,成為對藝術能略知一二而不是完全外行的人。教師要主動了解學校的專業設置、培養目標,了解各藝術門類特別是所教專業的概況、藝術特點、代表藝術家、代表作品等等。同時,主動培養自己的藝術愛好,積極參加學生的藝術實踐活動,這樣,在教學中貼近專業的例子便能信手拈來。其次,要熟研教學內容,善于尋找專文融通的結合點。從課時分布來看,語文、思政、英語是藝術院校三門權重較大的文化課程,筆者就以這三科為例闡釋說明。文學本來就是藝術的重要構成,因此在各門課程中,語文無疑和藝術是最為貼近的,只要有意留心,結合點可以說無處不在。有位優秀的年輕教師,提出了將語文課定位于“人文藝術”課程的理念,認為語文教學應力圖尋求藝術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的“雙贏”,筆者很是認同。這位教師在教授戲曲文學作品如《牡丹亭》、《雷雨》等課文時,采用“讀、演、評、創”的教學方法,甚至將表演教師請人課堂,協作完成課文教學,這種教法實在令人耳目一新,效果不好都不行。思政課是大專院校一門重要的必修課,看似與藝術相距甚遠,結合點不好找,其實不然,藝術與政治同屬社會意識形態,同在上層建筑范疇,兩者是密切聯系的。例如,在導言課講述課程學習的重要性時,就可以列舉諸如電影《建國大業》、《建黨偉業》,電視劇《亮劍》、《潛伏》,歌曲《走進新時代》、《北京歡迎你》等等深受大眾喜歡的高品質藝術作品來闡釋主旋律之于藝術的關系,讓學生輕松理解藝術與政治的關系,心悅誠服地認可課程學習的意義。在英語教學中,根據課文內容選用恰當的英文歌曲讓學生欣賞與學唱、兩人或多人分組帶表演地誦讀課文、英語短劇排演等,都能自然地達到專文結合。

        當然,需要強調指出的是,文化課緊密結合專業進行教學,這一結合應是“有機”的,即教師在教學中結合的專業知識必須與所傳授教學內容之間存在著某種內在聯系,而不能為了結合去簡單地生拼硬湊、生拉硬扯,更不能為了一味迎合學生口味,把文化課上成說唱逗趣的“仿專業課”,實際上這也是做不到、做不好的,更會偏離文化課本身的價值功用。

        四、大膽進行教學改革與創新,從中尋求文化課教學與專業結合的有效載體和途徑

        改革與創新是當今時代潮流所在,也是一切事業進步與發展的不竭動力。藝術院校文化課要實現大的突破必須改革與創新。教學內容的改革應以教材及教學內容的選取為突破口,以切合專業,貼近學生為準繩。目前藝術院校文化課使用的教材大多為統編教材,脫離藝術院校學生實際較遠,不能很好適應藝術院校教學,尤其是語文和英語這兩門主科。因此,教師要適當調整教學目標,善于取舍教學內容,以現行教材為藍本恰當做好“內收”和“外擴”工作,即根據所教專業的特點、學生的專業職業發展需要來選取教材中的內容并適當增補教材外的內容。這樣才能避免文化教學跑偏、脫離專業、脫離學生的狀況。如果條件具備,還可以教研室(組)為單位開展教改與科研公關,整合現行教材,確定貼近專業、貼近學生的教學內容,形成適合自己的校本教材;更高層面上,可加強校際同行合作與交流,共同編寫適合藝術院校使用的統編教材。

        如果說教學內容改革是教學改革的前提與基礎,那么教學模式、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則是教學改革的關鍵。尤其是藝術院校的學生,他們往往從美的角度而非純理性的角度去看問題,因而教學更要強調方法和藝術。各門文化課在教學方法上既有基于學科特點的個性,也有同為文化課程的不少共性。筆者以為,以下幾點值得共享:第一,“藝術”地導人教學。即運用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藝術專業知識,如歌曲欣賞、影視劇作點評等來導入教學,如在思政課講授改革開放內容時,筆者以明星校友張也演唱的《走進新時代》導入教學;講科學發展與和諧社會內容時則選擇了明星校友雷佳演唱的《領航中國》。第二,善用教學策略與藝術,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教師首先要注意培養自己的親和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設活躍、開放的課堂氣氛。這就要求教師多運用啟發式、探究式、實踐性、情境式等各種教學模式和方法,讓學生勤思考、會動腦、能動手。20世紀批判教育理論作家保羅·弗萊雷曾指出:“離開了探究,離開了實踐,一個人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人。”以筆者經驗,藝術院校文化課教學中恰當運用的提問法、角色扮演法、任務驅動法、實踐體驗法等都是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的好辦法,如語文教學中的課本劇排演創評,英語教學中的表演猜詞、英文歌曲欣賞學唱、英語短劇排演,思政、歷史課的課堂小辯論、三分鐘演講、情境模擬與表演、社會調查等等。第三,充分運用以多媒體為代表的現代教學技術與手段。多媒體集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各種信息于一體,形象生動,視聽沖擊力強,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舒緩聽課疲勞,提高教學效果。制作精美的課件還是一種審美教育,甚至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專業教育,尤其是美術設計、動漫設計、計算機音樂制作、影像等專業。因此,教師一定要學會多用、善用。第四,改革考核與評價方法。與很大程度上受“分數”指揮棒強烈影響的基礎教育不同,大中專院校尤其是藝術院校完全可以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羈,徹底更新考評觀念,改革考評方法。科學的考評應“立足過程,促進發展”,即立足于綜合素質教育的過程,為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服務。這就要求我們從過于強調考評的甄別與選拔功能轉變為重視考評的改進與激勵功能;從注重終結性評價轉變為過程性評價,將學生的日常學習、品德表現、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納入考評體系;從以紙筆閉卷考試為主的單一考評形式轉變為筆試與口試相結合、閉卷與開卷相結合的開放的、靈活的、多樣的考評形式;從單一的教師評價轉變為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多主體評價并行;從考評標準一個模子的要求轉變為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像思政、歷史等就可以采用答辯、調查報告等形式來考查學生的分析、綜合、歸納、信息收集等能力;語文、英語等就可采用口試、作文、展示等形式來考察學生的語言表達、理解和應用等能力;各門課程都可采用全開卷、半開卷和小論文的形式來考察學生的知識轉化、應用、自學等能力,而紙筆考試則宜用于考查學生對常識性知識的把握。

        五、創造性地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打造藝術院校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品牌;建立和完善文化課選修制度,適當開設一些與專業相關的選修課

        在“天天都是藝術節”的藝術校園,校園文化鮮活透亮,但同時也欠缺些人文底蘊。因此延展文化課堂,創造性地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可謂一石多鳥,既能延伸、鞏固課堂教學內容;又能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調動學生學習文化的積極性;還能拾遺補缺,營造良好的人文氣息,給校園文化增添一抹底色。文化教研組和廣大教師一定要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來,要根據學科特點,結合藝術校園的實際,聯手團學部門,引導學生建設文化社團,廣泛開展社團文化活動,在校園中培育一種人文精神;要重點指導建設讀書協會、文學社、英語沙龍、演講協會等人文類學生社團,開展演講比賽、大學生辯論賽、青春詩會、英語劇匯演、文史知識搶答、讀書征文活動、影視劇作薦評、專題研討等切合藝術院校實際的第二課堂活動,并逐漸形成藝術院校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品牌,讓學生從中接受文化與藝術的熏陶,感受藝術與人文的交融。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午夜日本永久乱码免费播放片 | 久久精品伊人久久精品伊人 | 亚洲中文字幕视频国产 | 一本一道久久综合天天 |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看 |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