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網絡文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網絡的介入可以說是對傳統文學的一種顛覆,不論是在載體還是創作模式上,亦或是傳播方式以及表達形式上,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都存在諸多不同。
(一)載體不同
傳統的文學作品主要通過竹簡、書本、雜志等予以承載,基本無法更改,而且載體的容量相對有限。而網絡文學則以符號的形式存儲于電腦甚至是云端中,這樣就使文學創作本身更具隨意性與開放性,且可隨時對內容進行更改。
(二)創作模式不同
傳統文學的作者要基于個人的生命體驗感悟,經過長時間的磨礪以及藝術構思,才能打造出一部優秀的作品。作品不僅是為了抒發作者對生活與境遇的一種感慨,更多的時候是為了向人們傳遞一種觀念。如曹雪芹歷經10載,批閱5次,才寫出我國4大名著之首的《紅樓夢》,還有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記》更是經過三十四個春秋才得以完成。網絡文學則不然,它為我們每一個人在文學層面上都創造了平等的機會,只要有想法、會使用計算機,人人都能成為“作家”,而且寫作具有隨意性。
(三)傳播方式不同
傳統文學的傳播方式是線性的,也就是作者將作品通過媒介傳遞給讀者。由于在網絡中傳遞信息具有即時性及方便性,因此網絡文學的信息傳播方式是環形的,作品在將作品傳遞給讀者之后,讀者又將自己對于作品的感悟反饋給作者。甚至有些時候,網絡文學的作者和讀者的角色是可以互換的,二者通過在網絡上的交流,讀者將對作品的欣賞變成了創作,而作者又變成了新作品的欣賞者。
(四)語言的表達方式不同
傳統文學特別注重情感的表達、景色的渲染以及氣氛的烘托,受作者生活背景及文化傳統的影響比較大,用詞上文學氣息濃郁,時代感強烈。而網絡文學由于受眾面廣,在語言的表達方式上更加追求簡單、直觀,一些用語的縮寫以及符號的運用逐漸變成網絡文學的發展趨勢。
(五)方式不同
在文學創作中,以往那種伏案疾書的寫作方式已經逐步地被輕松自由的網上寫作所代替。當作品需要發表時,作者可以非常方便地將作品通過網絡發送至對方的郵箱或者網站特定欄目下,而不必再像以前一樣通過郵寄信件的方式,既方便又快捷。對于這種變遷,美國的保羅•利文森認為“:計算機以及它對寫作的影響可以被看成是寫作缺陷的一種補救。”
(六)結構不同
網絡文學的娛樂性、隨意性更強,注重的是作品能否給網民帶來愉悅與放松,因此在結構上常常顯得松散、不規范。而傳統文學注重作品結構的層次性及合理性,因此在結構上顯得更加緊密。
(七)創作的目的不同
傳統文學作品或是對社會生活的反映,或是作者所處年代的縮影,亦或是鼓勵人們與罪惡進行抗爭,所要體現的是一種精神與期望。如詩圣杜甫的《春望》,詩人以長安城內草木叢生、人煙稀少來襯托國家殘破的景象,表達了一種歷史的滄桑感。又比如屈原的《離騷》中“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意欲借詩歌來抒發一種憂國憂民的思緒。而相較于傳統文學,網絡文學絕大部分的創作直接目的就是為了營利、渲泄和自我娛樂。
二、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融合發展
網絡文學雖然與傳統文學在諸多方面都存在著差異,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網絡優勢的進一步凸顯,越來越多的人都轉向了網絡文學的創作。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傳統文學的發展,其實則不然,網絡文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學模式,它在許多方面都是在傳統文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并且是對傳統文學的一種繼承和豐富。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一樣都還屬于文學的范疇,二者只有融合發展才能促進文學的進一步發展。
(一)網絡文學豐富和發展了傳統文學的表現方式
隨著網絡文學的不斷發展,以往根植于我們思想里的傳統文學藝術表現形式也在發生著變化,由于網絡中的類型多種多樣,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將文學的類型進行了拓展。例如在關于愛情的網絡小說《火星之戀》中,作者在描述故事的同時,還加入音樂、圖像等,這可以說是對傳統文學形式的一種拓展。同時網絡文學還有其它表現形式,比如超文本鏈接:傳統文學是一種平面展示,而超文本鏈接則在平面顯示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展,將多種平面文本疊加,呈現立體化開放性網狀結構。
(二)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方式的融合發展
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在方式上雖有不同,但二者各有特點,相互間取長補短才是文學發展的關鍵所在。傳統作家在不斷地將自身作品按以往方式的同時,也通過建立博客,在網上進行作品的宣傳以及與讀者進行交流;而一些網絡作家在將作品放到網上的同時,也將作品印刷成書或者期刊,以此來獲取傳統文學的認可。因此,不管是網絡文學還是傳統文學,這種改變都使作品的生命力得到了加強。
(三)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思維觀念的融合
文學批評在文化發展的早期時,它們幾乎都是以句子的形式寄生在先秦的古籍之中,這就是所謂的古代批評性文體的寄生性。古代傳統批評的這種特點在作品中最直接的表現便是文學批評與文學文本(即批評與對象)二者合二為一,二者一起構成了文學批評文本。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評點式的批評方式。評點式的批評是對詩文和小說、戲曲作品進行的評賞。它們迥異于現代紙媒批評的長篇大論以及邏輯性的思維和思辨性的語言,首先它篇幅短小,有時候甚至只是一句話;其次它不對文章做深入探究,只是遵從自己的內心世界,由直覺出發來點評。所以他們寫出來的批評大多是是一種對文章的欣賞或者賞析,類似于我們現在說的讀后感。在正統文學批評中,這種短小、靈動的文學批評已經絕跡,但是在新興的網絡文學批評中我們又可以看到這種文學批評方式的復活。例如下面對滄月的《七夜雪》的評論:“我喜歡妙風。他不爭不搶,卻是最后陪薛紫夜到人生終點的人。我喜歡他的和煦溫潤喜歡他的與世無爭喜歡他的風雅冷傲。我知道他是幸福的,他在薛紫夜的故居走她走過的路,他不會后悔。其實我不喜歡這樣的結局,我不希望他救瞳(薛明介),他是一只從一開始就抱著反噬之心的毒蛇,他會成為霍展白的敵手,會領導西域魔宮掀起再一次的武林血腥。我更恨他帶走我最愛的紫夜,你們不會明白,我到底有多喜歡那個兇惡霸道的死女人。她有雪懷,有那個抱著她給予她最后溫暖的男子。她有霍展白,有那個陪她喝酒一醉方休劃拳直至盡興的過命藍顏。她有雅彌,有那個永遠帶著一臉和煦如春風的微笑的人,他會一直愛著他直到生命終結。所以她是幸福的。我知道她是。”[6]這種點評式的評論方式已經成為網絡文學批評的主流方式,它沒有了學院式文藝批評所宣揚的鴻篇論述與嚴密分析,剩下的只是一種讀者本身的切實感受。因此,古代文學批評和網絡文學批評具有一些共同點:首先在篇幅上,二者都相對較短;在結構上,它們都崇尚自由松散;在創作方法上,二者都是以敘述、抒情為主。但二者也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差異:古代傳統文學批評其文本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藝術水準,它們在欣賞別人的作品的同時其自身也成為了一部作品來供別人欣賞,比如說,蘇軾在《評韓柳詩》中說:“所貴乎枯淡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7]嚴羽說:“詩者,吟詠情性也。……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
相比之下,網絡文學批評雖然偶爾也能出現如此佳作,但是在總體上卻很難達到這樣的高水準。這主要是因為兩者批評主體的文化程度差異所致,古代文學批評主體是精英階層,而網絡文化批評的主體則主要是從一般群眾中誕生,兩者的文化層次決定了批評水準的不同。再者,專業文學批評家所謂的精英意識與網絡文學所宣揚的自由精神是矛盾的。這樣一來,專業文學批評家是很難融入到網絡文學批評里面來的,網絡文學批評沒有了專業文學批評家的參與,自然就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網絡文學批評家。再者,網絡文學批評其本身就具有反權威、反理論的特點,它重在對網絡文學做一種感性的批評,伴隨而來的便是缺乏一定的理性分析,從而難以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網絡文學批評家。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專業的文學批評家有意識地進入網絡文學批評領域。正如葛紅兵所言:“一個有眼光的批評家應當有發展的視野,應當能透過事物發展的點滴跡象窺見它未來的可能性。網絡文學目前正是需要這樣的批評家。”
二、意象化的詩性語言
與西方所宣揚的認知、思辨的批評方式有所不同的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更加注重一種體驗式的感悟,這種感悟與需要妙悟的詩歌有著許多的相通之處。西方的文學批評更多的是需要條分縷析的邏輯性語言,而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則通常需要意象化的詩性語言直指作品最本質。因為古代文學批評的主要對象是詩歌,即便明清時期小說也加入到了其中,但是詩歌自始至終的主導地位沒有改變,受這一主體對象的限制,中國古代文學批評語言主要為詩性的語言。如司空圖有名的《二十四詩品》,其本身就是耐人咀嚼的詩篇,如其第一品:“大用外排,真體內充。……持之非強,來之無窮。”這種感悟式的語言一般不會直截了當地將批評者內心的感受說出來,它需要讀者再去進一步地感悟,通常對于批評者的批評讀者也可以得出幾種結果出來。這種批評方式是受到禪宗思維的影響,以佛祖拈花一笑為例,摩訶迦葉會心一笑,但是迦葉究竟明白了什么,這是語言說不破的。禪是作為一種個人體驗存在的,若以名言相傳,即使存在下去也是沒有意義的。中國傳統文學批評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采用了意象化的語言去表現自我的感受,這也就形成了文學批評如詩歌般“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特性,這其中的奧妙也不是言語所能演繹得出來的,必須“自家實證實悟”。正是由于用意象化的詩性語言入文,使得古代文學批評本身也是一種作品,顯得玲瓏剔透。如朱權《太和正音譜•古今群英樂府格勢》云:“商政叔之詞,如朝霞散綵。范子安之詞,如竹里鳴泉。徐甜齊之詞,如桂林秋月。楊澹齊之詞,如碧海珊瑚。李致遠之詞,如玉匣昆吾。鄭庭玉之詞,如佩玉鳴金。劉庭信之詞,如摩雲老鶻。吳西逸之詞,如空谷流泉。
秦竹村之詞,如孤云野鶴。馬九皋之詞,如松陰鳴鶴。”這種意象化的語言在注重條分縷析的傳統文化中很少見到,但是在網絡文學批評中是可以尋到的。如:“讀金庸的小說,很難放下,常常不自覺地發笑,讀完后,一片輕松,便似雨后天空,更有十分的清澈。看古龍的小說,也很難放下,但卻常常從小說中跳出來,自覺承不起主人公的寂寞和無奈。讀完仍回味那烏云雷電的壓迫。金庸的小說便如一首江南的采蓮曲。古龍的小說似一幅塞北的孤旅圖。”———十三少帥《讀金庸看古龍》雖然網絡文學批評中的這種語言還不成熟,水平遠不及古代文學批評,但是我們從中可以看到網絡文學批評確實在有意無意地借鑒古代文學批評,并且結合當下文學現象,保留了自己的特征,就像金庸小說中的“北冥神功”吸取別人的長處又沒有丟失掉自己的優勢。在對待文學作品的態度上,兩者卻是一致的。它們都將文學作品視為一個整體,一個自由的整體,所以錢鐘書先生才說:“這個特點就是,把文章通盤的人化或生命化。”[12]我們把文章看成我們自己同類的活人。兩者進行的都是感悟式批評,這種批評作為一種個人體驗,很難用語言說清楚或者說即使說出來別人也未必懂得,因此不如直接用一種來營造一種整體風貌,這種風貌不能用邏輯性、思辨性的語言來表達,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中國古代文學批評中意象化語言的出現,而網絡文學對傳統文學的繼承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依附于網絡文學而產生的網絡文學批評就一定會對古代文學批評有所繼承,相對于前面提及的兩個繼承,這種語言的繼承相對來說是比較明顯的。
三、結語
網絡文學進入文學史,是歷史的必然發展。2009年,由中國作家出版集團與多家媒體共同完成的“網絡文學十年盤點”表明,在短短十年中,網絡文學作品數量遠遠超越當代文學紙質作品六十年的數量。互聯網上擁有中文文學網站數千家,每年誕生20萬余部小說,以每年20%的增長速度發展。“網絡制造”的類型化小說占據了文學圖書總量的近一半,占據暢銷書榜的半數以上。據統計,中國已擁有5億網民,其中有2億多網民經常性瀏覽文學網站,各種文體的網絡業余作者超過一千萬,全國文學網站簽約作者超過一百萬,網絡媒介在中國已成為最具影響力的新型文學載體。網絡文學創作者與已有文學體制之間的交流、融合也在不斷增強,安妮寶貝、蔡駿、當年明月、千里煙等作者先后加入中國作協,各地作家協會向“網絡”敞開了大門,廣東、陜西、浙江等地作協成立網絡文學委員會,中國作協參與主辦蔡駿、血紅、跳舞、我吃西紅柿、唐家三少等網絡小說作者的作品研討會,開辦多期“網絡作家培訓班”,開展傳統作家和網絡作家結對子活動,將網絡文學創作選題列入扶持范圍,給予經費上的支持。
2010年第五屆魯迅文學獎準入網絡小說參賽,2011年第八屆茅盾文學獎修改了評獎條例,將網絡小說納入評獎范圍。網絡文學在中國的特殊性在于,中國當代文壇長期是主流、精英文學的文壇,幾乎沒有產生有廣泛影響的通俗小說作家。十多年來網絡掀起了都市情感、奇幻武俠、懸疑推理、軍事歷史、校園、盜墓、穿越等通俗題材作品的一波波熱潮。這是在網絡媒體出現后,通俗文學在中國的膨脹式發展。通俗類型小說在網絡上繁榮繼而對圖書及影視市場的占領改寫的是中國當代文學的版圖。網絡文學匯集了豐富的底層生活體驗和民間智慧,開拓了當代文學的表現空間。如同現代文學報刊的出現催生了中國現代文學的產生和發展,作為一種傳播媒介,網絡沖擊了目前已有的由作協、文聯及其所主辦的純文學期刊等組成的文學體制。網絡讓文學的寫作真正的多元化,網絡文學面向的大眾面與純文學期刊所面向的小眾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網絡文學的價值在于它的生長根植于自由的網絡精神。
1996年約翰•P•巴洛在《賽博空間獨立宣言》中宣稱:“我們正在創造一個新世界,人人、處處可以表達他或她的信仰,無論這種信仰是多么古怪,而不再害怕被強制沉默或強制一律。”網絡文學自由書寫、自由創造、自由想象、自由發表,是新媒體對虛構藝術創造力的解放和激活。其寫作注重作品的娛樂功能,不同于構建“民族國家共同體”的現代啟蒙文學,它在宏觀上與時代的主導觀念并非相悖,抵抗卻在日常生活的微觀層面展開。“信息超級高速公路和虛擬現實的技術特性已經夠清楚的了,足以引起人們注意到它們促成新的文化形成的潛能。實的質疑和反抗,其中有一種渴望沖出現存體制結構的沖動。”③網絡文化是一種青年文化,一種探索的文化,一種自娛自由的文化,“一種以先進技術為支撐的文化,具有世界性、開放性、平等性、實時交互性等獨特的性質”④,這是現代民主、自由文化的新的生長,它不是來自知識界的啟蒙,而是來自民間的自覺和反抗,這是網絡文學有無限生機的內在保證。英國學者約翰•費斯克認為,民眾并不是被動無助、無分辨能力,因而靠工業巨子的經濟、文化和政治恩賜過活的一群。網絡文學的娛樂化不能簡單地看作是一種現實的逃避,也包含對于新的文化和文學形式的創造。
網絡媒介發展了小說的形式,如網絡小說結構的變化,篇幅的拉長和內容的混雜,語言的借用與創新,對細節的不厭其煩等。互動小說、多媒體小說、游戲小說、手機小說、超文本小說等小說新形式蘊含著小說藝術發展的新的可能。優秀的網絡文學推動了影視、動漫、游戲等文化產業的發展,網絡小說是文化產業的重要題材庫。網絡小說已成為文化產業鏈條上的重要環節。據統計,一部優秀的網絡小說在改編成影視劇、網絡游戲、衍生文化產品方面涉及的資金流可達數十億元。網絡成為未來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媒介,進而與民族國家的基本戰略目標聯系起來。
網絡小說在產業化方面已有一些成功的經驗需要總結,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的發展部署也必將推動網絡小說的發展。互聯網上的網絡寫作多是業余的,在網絡上的寫作者也將隨著年齡而成長,他們的生活也將因為寫作而豐富,寫作不能延長他們的生命長度,但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因為網絡寫作的業余性,在藝術上也因其不成熟,網絡小說作者更多的是靠生活底子和激情來寫作,作品中有豐盈的生活世界和來自個性的精神力量,在文學來源于生活,文學為心靈寫作的意義上,網絡文學是真正的“生命寫作”。
傳統文學是網絡文學的母體,網絡文學是對傳統小說的繼承和發揚,通俗文學的手法、純文學的趣味、主流文學的立場、先鋒文學的實驗意識在不同的網絡小說中閃耀著靈光,網絡文學并沒有脫離傳統小說,而是傳統文學在新的空間中的生長。對于廣大網絡文學寫作者來說,其寫作的創造力如同英國學者米歇爾•德賽都所描述的,他們會用“偷獵”、“盜用”、“偷襲”、“為我所用”等方式創造性地改造已有的文學傳統。網絡文學的發表是面向世界的,它要求不同國家、民族和文化之間應相互尊重、理解和寬容。網絡文學作者群體是全民性的,它書寫的是更廣大寫作者的精神體驗和藝術想象。網絡文學與時代的關系,是一種帶有生氣勃勃的時代氣息的關聯,詭異的想象,戲謔的方式,個體化的時代精神體驗在網絡文學中以不同的方式存在著。
媒體的發展歷史表明,長篇小說只能出現在現代印刷技術和報刊成熟的時代,印刷體制時代產生了狄更斯、巴爾扎克、陀斯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普魯斯特、喬伊斯等偉大的小說家,與此相應,在新的寫作機制和文化空間中,網絡小說經典作家、作品將應運而生。網絡文學的發展歷史和趨勢表明,這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領域,也是一個必然要進入文學史研究的領域。
網絡文學入史的問題
網絡文學必然進入文學史,并不意味著自動解決網絡文學入史的問題,網絡文學入史需要面對的問題需要充分的認識和討論。文學史寫作的基礎是要有重要的作家、作品。“文學理論不包括文學批評或文學史,文學批評中沒有文學理論和文學史,或者文學史里欠缺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這些都是難以想象的。”⑤文學史是對一個時段文學創作的提升和總結,并不是每一個作家都能進入文學史,進入文學史的作家都是經過文學批評篩選的作家,只有那些創作上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作家才能得到批評家的關注,才能進入文學史。網絡文學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網絡作家與傳統作家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大多是非職業化的寫作,其寫作的起點低,寫作的作品通過網絡媒介的放大,在讀者群中有很大的影響力,但他們的作品可供文學分析的“藝術含量”并不高,很多作者是“玩票”寫作,有些作者是曇花一現的寫作,有些作者寫了很多作品,但并沒有多少文學成就可言,如《第一次親密的接觸》作者痞子蔡的寫作就是如此。還有些作者是由一部文學作品成名,其后續創作尚未可測,如創作《明朝那些事兒》的當年明月,寫《藏地密碼》的何馬,都是如此。
還有些作者是在網絡上成名,但其后期的寫作力圖擺脫網絡的影響,寫作的作品也不再在網絡上首發,其寫作的網絡特色已經淡化了。如安妮寶貝和寧肯,前者是早期中國網絡文學創作的代表性作家,曾與李尋歡、寧財神被稱作是網絡文學的“三駕馬車”,安妮寶貝的作品主要發表的途徑是實體書的出版,主要走市場銷售路線,但其創作的純文學色彩越來越濃,其文字的思維力度和憂郁色彩愈益濃烈,也贏得了更多的讀者,有研究者撰文的題目為《安妮寶貝:路為什么越走越寬?》⑥,批評家郜元寶評論安妮寶貝的文章題目為《向堅持“嚴肅文學”的朋友介紹安妮寶貝———由〈蓮花〉說開去》。
⑦寧肯的《蒙面之城》曾自由投稿到幾家大型的文學刊物,被拒絕,后來在新浪網上連載,好評如潮。《當代》文學雜志找到寧肯,以頭條刊發,并加“編者按”,認為這部作品的出現標志著網絡文學的創作水平已達到了與純文學比肩的地步。但寧肯后來的創作并沒有走網絡路線,而是承續80年代先鋒小說的路向,追求思想和藝術形式上的先鋒探索性,其寫作有意識地面向小眾讀者,其作品《天•藏》入圍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前20強。早期通過網絡成名的作家慕容雪村后來的創作的作品網絡文學的特色也漸漸地淡化。
2003年,起點中文網的vip收費成功,網絡寫作者在網上發表作品就可以獲得收入,在網站推舉、宣傳、排行等機制的刺激下,網絡們日更新數千字甚或上萬字都是家常便飯,這樣高密度的寫作,讓寫作成為一種“碼字”生活,寫作者不能及時充電,不能有更多地思考期和猶豫期,沒有藝術的沉淀期。在學術界,網絡作家常被稱為是“網絡”,唐家三少、跳舞、血紅、我吃西紅柿、南派三叔、滄月、天下霸唱等人的作品市場效應很好,但幾乎沒有批評家評論他們的作品。
“五四”以來的中國新文學開創了“為人生”的“啟蒙”文學的新傳統,而最有網絡文學特色的是玄幻、盜墓、YY、穿越、修真等題材的娛樂化小說,這些小說中思想的含量和藝術的含量似乎都很稀薄,禁不起讀者的反復閱讀,特別是經過一個世紀多世紀的文學史教學傳統影響的評論家和研究者,很少會有人把網絡類型化小說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認為這樣會是誤入歧途。一位批評家在評價玄幻小說的時候認為,“中國文學已經進入裝神弄鬼時代”⑧,這樣的評價很明顯是帶有明顯的純文學趣味的。筆者曾于2009年1月16日00∶00點用google搜索引擎對主要的現代知名作家和網絡作家的名字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從所搜到的網頁數量看,天下霸唱高于張愛玲,六六、安妮寶貝、當年明月高于王蒙、賈平凹、莫言等文壇名家,但相應的在中國知網中所搜到的學術期刊論文,天下霸唱、六六、樹下野狐、玄雨、明曉溪、流瀲紫為0,當年明月為2,安妮寶貝為55,而王蒙、賈平凹、莫言等作家的研究文獻數都在數百篇,張愛玲有2168篇,魯迅有15854篇。
我于2006年開始致力于網絡文學研究,所寫的作家、作品專論式的文章,被很多的學術刊物拒絕。當代批評家也很少有人去用心像研讀一個傳統作家那樣去研讀一個網絡作家的作品。這里有文學趣味的變化,有研究體系的轉變等諸多問題。只有經過了文學批評家所評價過的作家作品,才有可能進入文學史,其文學的價值也只有在眾多的批評家的關注下才能逐步得到發掘。因為沒有作家論、作品論的支撐,對建構當代的網絡文學史成了一個學術難題。它使得當下的文學史教材中,多將網絡文學作為一個拼貼的板塊而存在,其進入文學史的也只能是宏觀的總體概覽性的章節,對作家作品的介紹也只能是相對粗略的簡單介紹,不可能給網絡作家開設專門的章節。網絡文學的評論主要是由千萬的網友讀者完成的,在網絡文學發展的過程中,傳統的網絡文學評論基本上不起什么作用,而網絡文學的讀者跟帖評論大多是一種印象式的,帶有個人特點的,“往往有很真切的個人性情和才情,屬于一種感悟性的人生閱讀評論”⑨,評論者的文學素養也不是很高,但其中不乏真知灼見的高論,從“讀者反映論”的角度看,是文學研究可供借鑒的資料。如何利用這些文學資源,有個需要除渣去蔽的過程。
網絡文學進入文學史的難度還在于,為網絡文學寫史的作者,在面對網絡文學作品時,需要付諸巨大的精力,要保持高昂飽滿的熱情去從事這項工作是很不容易的。網絡小說動輒數百萬字,閱讀量是很大的。而閱讀只是寫作的第一步,因其作品藝術含量的稀薄,注定了網絡文學研究是一項廣種薄收的工作。文學史寫作是文學作品不斷經典化的過程,寫作文學史是建構文學經典作品運動軌跡的過程。而網絡文學的寫作是向下的,不是朝著經典化的方向走,而是沿著大眾接受的路向上走。在國外,《飄》這樣的通俗文學作品也是被嚴肅作家所瞧不起的,不能進入美國文學史的。這意味著,要勾勒網絡文學的發展全貌,要對其發展的藝術線索進行描述,是很難的。網絡寫作與市場、讀者的聯系,與通俗文學的聯系,比與藝術發展的演進層面的聯系更鮮明、更有代表性。對網絡文學作品的評價會成為一個問題存在,意味著要建立新的評價體系,才能很好地評價網絡文學在文學史上的價值。“所謂有個性的文學史,說到底是有獨特文學史理論建樹的文學史。”“用一種拼接的形式將其容納進文學史框架,則不注意整個文學史的思路與框架充滿了矛盾與不和諧。我們沒有給通俗文學、淪陷區文學(包括日治下的臺灣文學)和舊體文學等現象充分的文學史定位和理論探討,就將其朝原有框架的文學史里塞進去,結果必然造成文學史的邏輯混亂和大雜燴的內涵。”⑩
這意味著網絡文學入史是全新的探索,而不僅僅是文學史板塊的一個補充延伸。如《現代中國文學通鑒》已有較好的實踐嘗試,它通過文學與文化的關系,將現代中國文學分成“政治文化”、“新潮文化”、“傳統文化”和“消費文化”四大板塊,將網絡文學看作是“新潮文化”和“消費文化”滲染的文學形態,使“網絡文學”與電影、電視劇、古典詩詞等一同融入現代中國文學史的有機整體之中。
網絡文學入史的難度和尷尬還在于網絡文學自身的合法性問題。網絡文學自誕生之日起,就受到了來自多方的質疑?網絡只是一種傳播媒介,網絡上寫作與紙上的寫作并無二樣,如果“網絡文學”是一個偽概念,網絡文學研究也沒有存在的合理性。如果“網絡文學”是個實際存在的概念,如何區分網絡文學與非網絡文學?除了首發的媒介不一樣,代表網絡文學的是以懸疑、盜墓、玄幻、穿越、修真為題材的幻想式作品嗎?如果是,那么這些作品在藝術上對傳統小說的發展在哪里?網絡小說對中國當代文學貢獻了哪些藝術上的東西,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網絡文學進入文學史的難度還在于網絡作家多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早期成名的第一代網絡作家,現在也不過近不惑之年。這些寫作者成熟的作品還沒有出現,但他們的創作成名作往往就是其代表作,他們所走過的創作道路和傳統的作家有很大的區別,他們和影視、圖書市場之間、作協體制之間也比傳統作家復雜得多。這些問題常常遮蔽在媒體批評的“唱盛”或“唱衰”簡單的對立評價之中,網絡文學入史,既期待著更多成熟的網絡文學作品出現的歷史時機,也需要對這些問題展開深入研究。
網絡文學入史的意義
網絡文學入史是當代文學史寫作的必然任務,對當代文學研究者來說,及時地對新出現的文學現象進行研究,對有價值的網絡文學作品進行跟蹤、評論,使之經典化,探討其文學史地位,有其重要的意義。韋勒克的《文學理論》中曾探討研究現存作家的問題與意義,對于研究網絡文學頗有啟發意義。“反對研究現存作家的人只有一個理由,即研究者無法預示現存作家畢生的著作,因為他的創作生涯尚未結束,而且他以后的著作可能為他早期的著作提出解釋。可是,這一不利的因素,只限于尚在發展前進的現存作家;但是我們能夠認識現存作家的環境、時代,有機會與他們結識并討論,或者至少可以與他們通訊,這些優越性大大壓倒那一點不利的因素。”網絡作家多是70后、80后、90后作家,他們的創作正處于成長之中,非常期待有批評家對他們的創作展開評論和交流。作為感同深受的當代研究者,和網絡寫作者一樣,享用著網絡文明的成果,網絡寫作者的文化創作背景、文化資源吸收,所面對的文化難題,與批評者之間的溝通并無障礙,而這種交流,也是有利于網絡文學的繁榮和進步的。研究網絡文學,對于大多數從純文學領域轉換到網絡文學研究領域的研究者來說,其實是一件有挑戰性的事情,其知識的轉換,對通俗文學作品的閱讀,網絡上閱讀習慣的改變,參與網絡寫作的實踐活動,都意味著研究方式的改變。在評價的知識、價值體系上要更新,對作品要有新的洞察力,要有能力和網絡作家展開深入的對話,而不是簡單地以純文學的標準去貶低網絡文學。
柯林伍德在《歷史的觀念》中認為,歷史事件是客觀的,但歷史寫作是思想的產物,不同的思想體系造就不同的歷史,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因此歷史研究的對象是思想,“史學的任務在于表明事情何以發生,在于表明一件事情怎樣導致另一件事情。”網絡文學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文學的版圖,影響了文學的發展走向,豐富、擴大了文學的表現力。對這樣的歷史進程,當代文學史必然是要記錄和書寫的。這也是當代文學研究必然要面對的任務。而對于網絡文學來說,網絡資料保存的不穩定性、可刪除性,也加大了這項工作的意義重要性。“人不僅生活在一個各種‘事實’的世界里,同時也生活在一個各種‘思想’的世界里;因此,如果為一個社會所接受的各種道德的、政治的、經濟的等等理論改變了,那么人們所生活于其中的那個世界的性質也就隨之而改變。同樣,一個人的思想理論改變了,他和世界的關系也就改變了。”網絡文學改變的是文學的發表機制。改變了文學的生態環境,也必將改變文學的觀念,在這個意義上,網絡文學入史的問題,將面臨的不只是簡單的文學史領域的擴大化的問題,而是對文學觀念的根本性調整,文學作品的評價體系也將因此而改變。也許,網絡文學和純文學之間的分級化態勢將更加明朗,其相互融合的程度也將大大提高。
網絡文學入史的問題,其意義大于少數民族文學、臺港文學、古典詩詞入史的意義,其意義不僅僅是文學史領域不斷增容的問題,而是關系整個當代文學體系變化的大事。“什么是文學史家的史識?我的理解中,就是文學史家有能力解讀史料文本,有能力創造出新的理論假設來解釋文學現象,推動文學史研究的深入和原有文學史理論的提高。”在文學研究領域,古典文學積淀甚于現代文學,現代文學又甚于當代文學,當代文學的活力正在于其當代性,即其開放的視野。這種不斷延展的當代性,使當代文學史的寫作總是比別的學科震蕩更大,新的學術體系建構更具有多種可能性。網絡媒體的出現改變了寫作的發表機制,擴展了文學的表現領域,擴大了寫作的群體陣容。文學的大眾化問題因為新媒介的出現而出現新的局面,通俗的、幻想的文學大放異彩。
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市場機制與文學之間的火熱關系在網絡媒介的推動下風生水起,感性解放的身體寫作,顛覆崇高的“低化”寫作,傳統通俗小說敘事的波瀾曲折,底層生活的生動體驗,機制的制造,它意味著“A•馬爾羅想象中的博物館”式的文學史的產生,意味著文學多元化的歷史運動將以具體的形態建構起新的理論構架。在談到五四白話文學的時候,認為中國文學有“死”的文學和“活”的文學的區別。韓愈、柳宗元、許衡、姚燧、虞集、歐陽玄、李夢陽、何景明、王世貞、方苞、姚鼐、惲敬、張惠言、、吳汝綸等人的文學是“死的文學”,而用白話寫作的《水滸傳》、《金瓶梅》、《西游記》、《醒世姻緣》、《儒林外史》、《紅樓夢》、《鏡花緣》、《海上花列傳》,“三言”“二拍”的短篇小說,以及《擘破玉》、《打棗竿》、《掛枝兒》等小曲子是“活”的文學。瑏瑥的觀點有些絕對,但對于我們認識網絡文學不無啟發。網絡文學的生氣來自對多元文學敘事的寬容,一種粗糙的但有生活力度的寫照,一種小說閱讀機制的重新獲得。小說對生活的模仿,既是歷史現實的,也是想象的,還是夸張的。網絡歷史小說不做嚴格的歷史考證,按照內心的期待去想象。
對比那些“僵尸般”的“精英”小說,網絡小說無疑是“活的文學”。網絡文學充滿了對傳統文學體系的解構和顛覆。德里達認為文學是一種無所不寫的建制,解構來自文學內部,不是外部的,是對主流中心規范的必然反抗。這種寫作的夢想,在中國網絡時代開始慢慢變成現實。自己解構自己是文學發展自身的特性,使文學得以豐富性的發展,網絡為文學的這種內在的發展機制提供了可能。網絡文學評獎中,有很多的中國當代批評家的身影,他們參與作品的審讀、評價,給作品寫評語,為寫作者頒獎,促進了網絡文學的藝術發展。隨著網絡寫作者的日漸成熟,為網絡文學作者寫評論的作家、作品越來越多,這將為網絡文學入史提供更好的基礎。
作為成長的網絡作家,在獲得了很好的讀者市場效應的時候,他們的創作獲得了空前的自由。市場機制的推動,個人人生閱歷的提升,個人藝術修養的沉淀,都將讓他們的寫作獲得更廣闊的精神天地。網絡文學經歷了一個歷史的草創期,其寫作的門檻也將為前期的寫作者所墊高,那些沒有寫作根基的網絡大神必然隨著歷史的推移而隕落,只有那些不斷堅持寫作,勇于挑戰自我,有更好的寫作天賦寫作者才能建構起豐富的網絡文學世界。隨著歷史進程的推移,網絡文學必將產生更多的優秀作家,更多的優秀網絡文學作品,這將為網絡文學入史提供了直接的基礎。網絡文學領域所存在的問題,其實是中國現當代文學所面臨的問題的放大。比如文學大眾化的問題。20世紀40年代以降,這是中國文學的方向性問題,受西方文學影響的“現代派”文學雖有其歷史發展的合理性,中國的歷史現實又決定著呼喚“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作品的必然要求,并成為一個時代的文學規范,這種文學規范與政治化的要求相結合,影響了文學的豐富性發展。
80年代以來的“文學回歸”運動,先鋒文學的崛起與衰落,文學失去了轟動效應,“純文學”的邊緣化在市場經濟時代語境中開始日益突出,文學市場機制開始出現,娛樂化文學開始粉墨登場,文學大眾化問題面臨著新的歷史語境。網絡文學的出現及其繁盛,不過是這一文學內在脈絡的延續,新的媒體通過技術手段使文學普及覆蓋讀者,大眾化的網絡文學真正成為“人民的文學”。再如感性解放的問題,中國新文學以來,是一個個體體驗與感性感官越來越受到尊重的時代,文學通過感性解放釋放革命的力比多,文學以身體解放為藝術變革鳴鑼開道,網絡文學以解構宏大敘事,驅動感性解放建構一個俗化與神化混雜的文學世界。再如雅、俗融合的問題,如何融合,如何在普及文學的同時提升讀者的審美感知力,網絡文學的經驗和現狀值得深入探討。再如文化產業的問題,面對“文化超市”
的當代文學發展現實,市場經濟的手段如何介入文學的發展,文學作品的藝術性和市場價值如何兼顧,網絡文學在影視改編、游戲改編、衍生文化產品等方面已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網絡文學的出現使當代文學的發展出現新的歷史機遇,也對當代文學史的寫作提出了新的問題和挑戰。“文學史是通過文學與社會之間復雜關系的考察來研究文學發展規律,也是一個時代人文精神的流布與發揚的見證,文學史研究是需要擺脫單純的審美而進入對社會歷史變動、政治環境、經濟發展以及人文精神演變的綜合考察。”
網絡教學帶來了教學模式上的重大突破。在網絡環境下出現了諸如個性化語文學習、交互式語文學習等教學模式。網絡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匯集大量信息資源的數據庫,學生通過網絡可以了解、學習語文教學領域的最新知識,并能得到專家提供的“個性化”的教學指導;語文教學的內容、教材、教學手段及考試等,都可以因人因需而異,充分實現語文的個性化學習。同時,網絡把文字、圖形、影像、聲音、動畫及其它多媒體教學軟件的先進技術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可以模擬現實環境;甚至師生無須見面,就可以利用網絡講座、E—mail、BBS等信息技術進行語文教學。那是否意味著語文教學已經可以拋棄傳統的教學模式,而走向全面網絡教學呢?
我想答案應該是否定的。語文教育是科學,是藝術,是人文熏陶。它更多的注重學習中人文精神的熏陶與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讀者,以形象喚起美感,以意境領悟主旨,以培養語言意識和語文習慣為目標。只有在教學中把握好這些因素,才能叩擊學生的心弦,點燃智慧的火花,使其產生求知的欲望,最終實現語文教學的目的。特別是古詩詞的學習,那“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澀,“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氣魄,“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凄婉,這其中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是網絡難以演繹的。我們不能因為有了多媒體,有了網絡,便拋棄以前所有的教育手段、教學措施,千萬不能在倒掉澡盆里臟水的同時,把澡盆里的孩子也一起倒掉。
如果我們細細研究,不難發現,大多數網絡時代所謂新的教學模式,都是基于傳統教學模式這個發展平臺的。從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到個性化、交互式等語文學習,乃至一些激進的理論家所認為的:“學校教育將會消失,教師的地位不復存在,因為互聯網可以實現最大規模的遠程教育,互聯網就是一位全知全能的教師。”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無數次的實踐的檢驗。在我們未能確定網絡教育的“巨大價值”之前,匆忙之間去否定業已成熟的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明智,更不現實!君不見:網絡多了,大師卻少了。熱鬧多了,讀書卻少了。真不知蘇軾是怎么學成的!
有經驗的語文教師都應該會有這樣的體會:真正能吸引學生的,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多媒體課件如何漂亮,如何讓他們上網,而是教師對文章鞭辟入里地分析,高屋建瓴的講解,讓學生從中體會到關公戰秦瓊的奧妙。因此我們在教育手段、教學措施的“推陳出新”上,否定什么,肯定什么,應該少一點盲目,多一點理智。
二、語文網絡教學中如何避免不良內容的影響?
互聯網以其無所不容的氣度包含了所有你能想到的信息,可以說,在互聯網中,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互聯網上沒有的。當然,這一方面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提供了豐富的信息,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閱讀對象,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有選擇地進行閱讀,有利于學生個性和特長的培養與發揮,可以真正實現學生的自主閱讀,拓寬了“大語文”教育的天地。但同時,信息的豐富對教學來說又不是好事。巨量的信息旁逸斜出很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容易使學生養成浮躁的心態。而且大量不健康信息的存在不僅要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對學生的身心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這些讓很多教師無所適從。
另一方面的影響來源于網絡用語。據一晚報刊載,一位語文教師在學生的作文中看到這樣的句子:“7456,TMD!大蝦、菜鳥一塊兒到偶的烘焙雞上亂灌水,這些水桶真是BT!哥們兒用不著PMP,到底誰是好漢,光棍節過招。”看到這樣的話你會有什么感想?你一定會大吃一驚:這是什么話?他想說什么?這就是網絡用語,一種伴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逐漸在網絡空間中形成的一種自成體系的語言,它被越來越多的中國網民所使用著,并大有廣泛普及之勢頭。它對語言文字的規范化表達形成沖擊,對學生良好的讀寫習慣的養成造成極大的影響。
可以說這兩點是在語文網絡教學尤為突出的方面,不解決這個問題,就無法真正地實施語文網絡教學。
我認為首先應加大宣傳力度,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明白自己應該做什么,哪些語言表達方式才是自己應該掌握的。另外可以輔助一些技術手段,如可以利網站下載工具WEBZIP將網站下載到校園網上,利用Dreamweaver或FrontPage刪除網站上可能對教學產生負面影響的材料,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或者關閉校園網的對外出口,不讓學生有瀏覽與課堂教學無關內容的機會。
三、語文網絡教學中網絡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目前,我們可以大膽地說:網絡教學將流行于教壇。不管你眼下承不承認,接不接受;再過一段時間(二三年甚至更短),你就要不得不承認.不得不接受。這是社會所需,也是形勢所趨。于是,很多地方都大手筆投入到網絡教學中,不管是否具備外在條件,也不問是否承在內在可能性;反正“命令滿天飛”:“你要計算機過關”“你要xx年過x級”;更有甚者,直接把網絡教學的能力作為評優的重要條件,或干脆寫進相關“標準”,簡直到了“網絡教學才是教學”“無網絡就無教學”的地步,象是要把網絡教學推上神壇——可我要潑冷水:千萬別把網絡教學推上神壇!先借用人教社周正逵先生的一個意思,周先生在談課程改革時說:“心要熱,頭要冷。”我想大意是指:我們要有熱情參與課程改革,但不可狂熱;而要客觀.冷靜地看待。對課程改革如此,對網絡教學不應如此嗎?
有一個問題我們必須首先明確,語文網絡教學是語文教學而不是網絡教學。因此我們在設計網絡教學課時首先要問一下自己:這節課還是語文課嗎?如果這節課不用網絡,一樣能達到我的預期效果,為什么還要用網絡呢?美國大眾傳媒學家施蘭姆曾說:“如果兩種媒體在實現某一教學目標時,功能是一樣的,我一定選擇價格較低的那中媒體。”也就是說,選擇媒體必須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則。
我認為好的語文課是一桌豐美的大餐,不光要好看,更要能填飽肚子。教學是一種互動的過程,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網絡教學只是輔助手段,網絡只是輔助語文教學的工
具,它和粉筆、黑板本質上并沒有區別。所以我們要合理的使用網絡教學,注重實效,聯系學生的實際。
四、語文網絡教學如何解決德育教育?
語文教學不僅是字、詞、句、章的學習,更要通過內容、思想、人物形象、社會意義等,對青少年進行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的教育。小到文明習慣舉止,遵守社會公德,大到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最終使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文明的行為與習慣、良好的思想品德,這是語文教學不可推卸的重任之一。
這種教育應當是面對面的,不一定要長篇大論,有時三言兩語,有時一個動作,甚至一個表情,一個眼神,都能使師生之間進行良好的交流,建立彼此的信任與關愛,進而達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目的。盡管這種教育方法看起來有點象灌輸,但就思想教育而言,“給學生進行必要的‘灌輸’還是必要的”。而一旦將語文教學放到網絡中去,德育教育無疑將會顯得“無能為力”:首先,失去了德育教育所必須的合適的課文,有些網絡文學本身就帶有明顯的封建思想和錯誤意識,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其次,沒有老師的點撥與指導,學生一時又缺乏甄別能力,無疑使得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德育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不斷地積累和實踐才能起作用。而網絡中,聊天室的混亂,的泛濫,以及大量的信息垃圾卻時時刻刻影響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報載“成都××中學高2003屆1班同學在網站校園錄留言簿上相互攻訐的主要內容竟是一些‘黃色攻略’、葷段子、性描寫……其言詞齷齪不堪、令人瞠目結舌”。甚至有些學生長期沉溺于五光十色的數字化在線空間,不能實現客觀現實和虛擬環境的角色轉換,最終造成人格障礙和認知惰怠。這樣的事情雖不代表全部,但有一起就足以為我們敲響警鐘了!
近年來隨著相關學科的發展,醫學的新知識、新理論不斷增加,醫學生的學習壓力也隨之增加。《醫學免疫學》知識的更新尤為迅速,使得教學內容激增,而教學學時數減少,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提出了更大的挑戰;而且鑒于《醫學免疫學》學科的特點,大部分的內容都要求學生理解記憶,在傳統的總結性評價(SummativeAssessment)體制下,很多醫學生平時不深入理解知識點,都通過在考試前短時間死記硬背來應付考試,這導致醫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少興趣和熱情,考試結果不能真正反映醫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形成性評價是在免疫學教學活動中,監控醫學生對醫學免疫學知識與技能的獲得。這種進行當中的評價提供有關學生知識與技能獲得情況的關鍵信息,既幫助學生與教師監控記錄學生的學習進展,又幫助教師在制訂《醫學免疫學》教學計劃時做到有的放矢。然而,有些高校在實行《醫學免疫學》形成性評價的過程中卻偏離了形成性評價的宗旨和初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在申請實行形成性評價的伊始
并沒有深刻意識到形成性評價對醫學教育的意義和價值,只是為了增加教師的工作量和應付教學改革的要求。
2.在準備環節
教師在個人和集體備課的過程中沒有充分斟酌形成性評價的題目,沒有考慮題目對學生自學和創新應用能力的培養作用,題目缺乏考核的細節和相應的評判標準。
3.在實行環節
教師在課堂上沒有有效的提示和引導,不能調動醫學生課后完成形成性評價作業的興趣和熱情;而且形成性評價的作業只是以學生小組提交,十多個人的小組有時只是一兩個人在參與完成一份作業,而小組所有的醫學生成績都一樣,這樣缺少對每個醫學生積極性的調動,在評分上也有失公平。
4.在作業批改環節
任課教師在布置形成性評價作業后,不能及時地批改作業,不能把學生的成績和問題及時有效地反饋給學生,甚至在學生的追問下也只是敷衍地回答,最后是在學生期末考試結束后,在錄入成績前集中處理堆積一學期的形成性評價作業。以上的不足使得形成性評價不僅沒有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而且也使學生對形成性評價本身失去了興趣,增加了醫學生的敷衍態度。如何有效地克服以上的種種問題,真正以學生為本,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如何真正發揮形成性評價在醫學免疫學教學中的作用和價值,是每一個參與形成性評價教學的教師都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
二、結合網絡教學平臺學習醫學免疫學的特點和應用中的不足
結合網絡教學平臺進行《醫學免疫學》教學,與傳統的課堂學習有著明顯的不同。學生的學習活動一部分基于網絡實現,不受課堂教學時空的限制。學生的學習更多地依靠自身的主動性、學習動機、自主意識和自控力的保持。我們在前期建立《醫學免疫學》網絡教學平臺的過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可以有效地滿足學生的自學要求,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輔相成,然而卻只有一部分同學從中受益。醫學生在網絡教學平臺的使用中表現出各種不適應網絡學習的特征,尤其是在自主性和自控性方面不能很好地適應網絡學習的要求。英國遠程教育專家伯納狄特•羅賓遜的研究指出,中國學生的整體特征表現為“缺乏自主性、獨立性,缺乏自我控制學習能力”。我們在《醫學免疫學》的教學過程中也發現,許多學生在網絡學習面前普遍缺乏必要的準備和有效的引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學生的網絡教學平臺登入率和使用率不高
大多數學生沿襲了中學時代以課本為中心的學習方式,沒有養成通過網絡自主學習的習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在課本上劃重點其實是一種比較懶惰的學習方式。在網絡信息化日益重要的今天,如何通過自學網絡上的優質資源,形成自己對重要理論知識點的深入理解,是醫學生亟待提高的一種技能。
2.很多教師本身也缺少相應的能力和熱情
教師不積極主動地把課程相關的優質資源整合到網絡平臺,就不能有效吸引學生;教師不通過網絡平臺提出啟發性的問題,不積極通過網絡平臺上的答疑板塊或者教學郵箱解答學生的提問,也不會促進學生通過網絡平臺自學的積極性。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培養在信息時代的自我學習能力,進而提高學習醫學的興趣和熱情,并輔助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是每一個關注現代教學改革的醫學教育工作者關切的課題。
三、網絡教學平臺和形成性評價
在教學中結合的重要性結合以上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和醫學教育工作者所關切的課題,我們在《醫學免疫學》教學中,做了將網絡教學平臺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的初步嘗試,對這種結合的重要性和意義有了深刻的理解。
1.網絡教學平臺使形成性評價具有時效性和多元性
在每個新學期教學開始的時候,教師們首先在網絡平臺上傳與形成性評價和網絡教學平臺學習相關的好文章,并在第一堂課積極介紹和鼓勵同學們有選擇性地閱讀其中的一兩篇,而且其他的文章學生在整個學期都可以隨時下載來閱讀。這樣使得師生對整個學期的醫學免疫學教學活動在思想上有認同,有利于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配合和互動。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布置形成性評價的作業,一方面可以使教師充分準備形成性評價作業,確保形成性評價的全面性和系統性;并且每一次都可以通過生動形象的案例、圖片以及視頻給學生多元性的引導和提示。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生及時和長期反復查看相關的作業要求,在作業考核細節的引導下充分系統地預習和復習相關的理論內容,培養其自主學習和應用理論知識的能力。通過登陸網絡教學平臺批改作業,教師可以及時批閱學生的形成性評價作業,及時獲悉學生對布置作業的理解,并可以在下一個班級課堂講解中進行充分的闡明。學生通過網絡也可以在第一時間獲知自己的分數和教師的評語,獲得在下一步自學和課堂學習中的個性化指導。
2.網絡教學平臺使形成性評價具有人文性和可展示性
網絡教學平臺,可以使每個學生方便地通過個人的賬戶提交自己的作業,使形成性評價更加重視醫學生在學習醫學免疫學過程中的個性化反映。這樣也可以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特點,每個學生可以選擇通過文字描述、圖片或者動畫來表達其對作業內容的理解和自己的創新性觀點。這樣才能通過評價促進醫學生的全面發展,并將學生作為有個性特征、不同興趣和需要的個體,對他們的知識、智力和情感等因素進行全方位的考察。結合網絡教學平臺,教師可以方便地把學生具有代表性的作業通過下載或者截屏集中保存,并在課堂上及時展示。這樣一方面可以作為教學素材,解答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學生彼此學習,欣賞思考問題的不同角度和解答方式,有利于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其創新性思考和學習的能力。
3.形成性評價可以調動學生通過網絡平臺學習的自主性
針對網絡學習的特點及我國學生的整體特征,在網絡教學平臺的利用中需要構建一定的約束、激勵和監控機制,以保證其輔助提高教學質量的效果。因為形成性評價的成績與總成績息息相關,所以要求學生通過網絡教學平臺提交形成性評價的作業,本身就是一種約束和激勵;而網絡平臺技術本身具有對學生登陸和使用網絡平臺資源的記錄和統計,這種監控機制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掌握學生對網絡教學平臺的使用,因勢利導地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和自主思考的能力。從我們的教學實踐可以看出,及時地對學生的作業進行批閱,并將評價成績和評語及時在網絡上,這樣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登陸并使用網絡教學平臺的積極性,進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我控制學習的能力。
4.通過網絡平臺實現的形成性評價更具準確性和科學價值
傳統形成性評價的作業只是學生小組提交一份紙質的報告,十多個人的小組中所有的醫學生成績都一樣,這樣缺少對每個醫學生積極性的調動,在評分上也有失公平。而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個人學號賬戶的提交,可以激勵每一個同學進行獨立的思考,對相應問題形成自己的見解,深入理解相關的免疫學理論知識。對相似性的把關也可以防范學生簡單地復制和粘貼,這樣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自己經過付出應當有的分數,體現了公平性。而且,網絡教學平臺自身的統計和分析功能可以幫助教師方便地從多角度分析學生的成績分布和答題特點,更好地掌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對相關的教學改革成果進行科學的分析。
四、結語
要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有一對矛盾值得注意,即網絡從學生入學開始就深入到了學生的生活而網絡專業的特色課程進入學生學習過程的時間卻較晚。為了從整體上提升網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可以從這對矛盾入手,讓網絡工程專業的學生盡早地正確全面認識計算機網絡。我們認為,解決這個問題并不一定完全靠加強學習理論知識和強化對專業知識的訓練,讓學生在學習基礎課程時就認識到網絡積極的一面,體會網絡的各種應用和實踐活動,同樣能夠達到使學生盡早認識專業的目的,并且比理論教學更能激發學習興趣。當然,這種方法需要網絡軟硬件系統和相關教學資源的支撐,甚至需要改革教學管理制度。
2具體內容與方法
我們從幾年前開始探索網絡應用系統在網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中的運用,并在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課程考核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嘗試和實踐。
2.1網絡應用系統在理論教學中的運用
對于理論課程的教學,我們主要采取以下兩種方式來利用網絡應用系統:一是開發與課程有關的網絡應用系統;二是使用現有的網絡教學資源平臺。在開發與課程相關的網絡應用系統方面,我們目前主要是制作網絡化的教學軟件;嘗試將教學內容制作成為開放式、可擴展式的網絡教學軟件,并將其掛載到Web服務器上。教師在課前通知學生把要講授的教學內容及相關教學材料添加到此課件中。學生在上課前可以通過瀏覽器預習相關的內容。在我們的網絡教學課件中,除要介紹的知識外,還增加了留言板、教學互動等功能,便于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狀況和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這方面的實踐發現,部分學生可能在課堂上或課后不愿意當面向老師提問,但卻能夠在網絡課件中提出自己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表明在網絡深刻影響人們的交流方式的情況下,部分學生把網絡交流作為學習方式之一;有些接受得較好的學生甚至在教師回復前給出自己的理解,因此這為師生之間的交流增添了有效的渠道。在使用網絡教學資源平臺方面,我們積極利用學校或公共的教學資源平臺來開展教學活動,例如河南科技大學的網絡教學綜合平臺、公網上的數字大學城等,這些平臺支持上傳和訪問教學課件、布置作業、提交和批閱作業等。在使用這些網絡系統的同時,我們注意提及與專業相關的背景知識和技術,在某些課程(尤其是涉及開發的課程)中還提及相關的實現方法,并引導對它們感興趣的學生開展自學。通過網絡系統的應用,使學生提前接觸到網絡工程相關專門知識,無形中強化了學生的專業意識。
2.2網絡應用系統在實踐課程教學中的運用
讓學生在實踐中通過網絡應用系統參與基于網絡的處理事務過程,能進一步深化學生對網絡技術的認識,因此我們花了許多精力來探索和實踐網絡應用系統在實踐教學中的運用。在這方面的工作中,首先面臨的是在哪些課程中應用的問題。在網絡工程專業人才的能力結構中,大部分能力都是以程序設計能力為基礎的,而程序設計能力的培養取決于對C語言程序設計和數據結構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的程度。因此,我們選擇C語言程序設計和數據結構這兩門課程的課程設計來開展網絡應用系統的運用探索。其次是網絡系統的選擇問題。在兩年前,我們已經嘗試在C語言課程的實驗中使用基于校園網的在線判題系統來實驗內容,用競賽評價機制來判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這種改革取得了較明顯的效果。從近兩年開始,我們進一步擴展在線判題系統的功能,將在線判題系統引入到C語言程序設計和數據結構課程設計的集中實踐課程中,并設計了專門的教學內容與之配合。考慮到作為才學習完C語言和數據結構理論的初學者,學生要馬上完成較系統的課程設計內容是存在一定困難的。因此,我們所設計的教學內容包括一部分與課程設計內容相似、難度較低并貼近教材中相應章節知識的題目,將它們先給學生去熟悉,從而避免了部分學生對實踐內容不知如何下手的情況。在實踐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需要引導學生分析課題、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幫助學生解決一些具體的知識運用問題。其他的事情,例如判斷程序正確性、運行過程及結果的評測等,都由在線判題系統來實現。由于有了網絡系統的協助,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能夠了解班上所有學生完成課題的數量,同時還能獲得所完成內容的時間信息和代碼的執行信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隨時可以通過系統的統計功能了解自己的排名,無形中就有了競爭的壓力,培養了競爭意識。借助這兩門實踐課程是開設在大一的有利時機,我們在指導學生的課程設計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將部分注意力集中到在線判題系統本身的結構和運行機制上,讓學生及時認識到網絡應用系統的基本架構、使用的主要技術及其與當前實踐課程和后續專業課程之間的緊密聯系。從目前的效果看來,將程序設計競賽網絡系統應用到實踐課程教學中能帶來以下好處:一是形成競爭氛圍,學生整體完整的任務量比前幾年增加不少;二是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認真開展課程設計的情況明顯好轉;三是通過對網絡系統的應用,學生在一年級對網絡應用系統有了具體的認識,對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興趣增強。
2.3網絡應用系統在課程考核評價中的運用
在某種程度上,課程考核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因素之一。傳統的課程考核一般有兩種形式,試卷形式和課程報告形式。前者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后者則很難保證學生是自己完成相應的內容。此外,由于兩種方式都是紙質形式,對于網絡工程專業中占多數的設計類課程,如果要教師在評閱時先判斷答案或作品的正確性,這是一項困難且繁重的工作,現實中難以執行。無紙化考試是未來考核方式發展的一個趨勢,它經濟環保,其技術基礎之一就是網絡技術。既然網絡系統在理論和實踐教學中起到了有效的輔助作用,我們嘗試將其應用到課程考核和評價中。目前,我們主要通過以下三種途徑進行相關實踐:一是將課程考試直接在網絡系統上進行。一個網絡應用系統要用于考試,它需要有在線判題系統相關功能和考試所需的成績處理相關功能。我們在前面提及的在線判題系統中擴展了成績處理相關的功能,使其能夠滿足對考試的有關需求。之后,我們對C語言程序設計實驗這門易于進行嚴格的數據測試的課程通過這個系統直接進行考試,通過試用我們發現這種方式能夠較好地反映學生的動手能力。二是將網絡系統應用于集中實踐課程的考核。我們將第一條途徑所獲得的系統進一步用于C語言相關的程序設計類課程對應的集中實踐課程的考核中。集中實踐課程的考核與單純的課程考試之間有區別,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表現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為此,在設計教學內容時,為了兼顧學生不同能力層次,我們設計了基礎部分和綜合應用部分。前者為必須完成的部分,后者為選做部分。在課程結束時,系統將學生完成的任務量、能夠反映工作的質量的相關信息(如時間、任務正確完成前的錯誤提交次數等)都匯總起來,形成一個初步的成績統計表。指導教師以此表作為重要依據,進一步根據學生的其他實際情況進行最終的判定。進行判定的方式由教師自己把握,可以直接使用系統的判定,也可以增加一部分類似考試的限時設計內容,或者選擇學生完成的任務中的部分內容進行問答式考核。三是將網絡應用系統作為理論考試之外的部分考核工具。大多數理論課程的最終成績一般分為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兩部分。對于平時成績部分,由于一般不易于量化,往往都是由教師根據對學生的印象進行粗略的判定,從而不能較準確地反映學生表現的差異。鑒于網絡應用系統提供的便利,我們嘗試利用它們對學生的平時表現進行考核。主要的方法是利用前面提及的網絡教學應用系統中的作業、在線提交、在線批閱以及相關自動記錄、統計功能來分析學生完成課外任務情況的相關數據。有了這些數據,根據一定的分值比例和評分標準就很容易得到這部分的成績,從而形成比較客觀準確的判斷。
3結語
1、符合學員個性化學習的教學資源建設,需要有相互適應的網絡學習平臺為基礎。根據現如今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看出,教學資源的建設要有利于學習者學習,幫助學員在最短的時間內學習到最有價值的知識。如課程學習視頻可以設計為一個問題一段視頻,一個案例一段視頻,文本可以設計為一個問題一段文字,一個案例幾段文字等。把課程“切割”成有內在聯系的點、面呈現給學習者,把課程中最精彩、最重要的內容推薦給學習者,方便學習者觀看、方便學習者閱讀。
2、網絡課程和課件是教學資源建設的重點。提高網絡課程和課件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必須要保證資源的針對性,網絡學習資源建設必須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這就需要網絡課程在制作過程中要有趣味性、幽默感,使學習者看到推介的學習內容就會產生一定的“誘惑”性、吸引力。通過情景的創設和體驗,激發學習者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把學習者從外部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加工者,從學習資源的被動接受轉變到課程學習資源的建設中來,發揮優秀學習者學習、創建網絡資源的積極作用。
3、要開發適應學習者在各種環境下都可以進行學習的學習方式,來推介課程學習知識。為學習者提供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只要想學習,都能使用手邊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來進行學習的活動方式。比如學習者如果在手機或PC上安裝了開放大學的客戶終瑞,就能隨時參加到課程學習的隊伍中來,也可以收到與自己所學專業有關課程的小提示、小文本、小視頻等推介內容,學習者可隨時閱讀、隨時觀看、隨時交互討論。現代信息技術為開放教育學習創造了更便捷的手段和方式,為服務模式的轉變提供可實現的條件和手段,關鍵在于進行切實的實踐探索。要建設先進的信息技術平臺,以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應用為策略,開發出具有動態性和交互性的數字教材,在數量、質量、完整性,導向性、與考核目標一致的新型教學資源。
二、創建教學管理、教與學、教育評價等多功能網絡平臺
國家開放大學需要一個統一的、規范的、高標準的遠程教育服務體系來為社會公眾提供社會化的學習支持服務,必須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建設國內功能完善的網絡綜合平臺,形成功能齊全、服務優質、自成系統的國家開放大學網上校園。
1、網絡平臺要能滿足遠程教學、教學管理、教學評價等需要。多功能的網絡平臺
要能把招生管理、教學管理、學習者成績查詢、形成性考核作業、學習者學習行為的記錄、完成畢業論文等功能充分體現在一個平臺上,形成一個全新的綜合網絡平臺。特別是能自動記錄學習者自主學習過程、作業完成過程、參與網上討論過程等一系列學習行為的平臺,并把這些內容作為考核學習者是否完成課程學習任務的一部分內容進行考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杜絕人為考核學習者學習行為過程的繁瑣性、隨意性。
2、要把課程的實習、實驗,做成學習者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常規模擬實習、實驗,使其成為畢業集中實習、實驗前的模擬實驗前奏,加強學習者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可以把會計專業的會計實驗、法學專業的旁聽庭審、法庭、水利水電的課程實驗、數控專業的金工實習等做成虛擬的模擬實驗,增強學習者分析問題能力。
3、在網絡平臺中要設置學習咨詢、作業提醒、考試服務、終身登陸等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終身學習的公共服務體系。學習者一旦在網絡平臺注冊學習,就會有終身的登陸帳戶和密碼,當參加專業注冊學習時,給他們提供學習專業知識的各課程學習服務,咨詢服務等,當他們不參加專業學習時,可以給他們提供除本層次專業課程學習的服務外,多提供一些其它信息服務,如生活服務、軟件下載服務等。當他們需要更高層次的專業知識學習時,可立即轉為更高層次的專業課程學習。就樣就能有效的實現學習者終身學習、終身受益的學習狀態。
4、遠程開放教育服務體系要與多所高校合作,要盡可能地占有全國最豐富的高校和專業資源,為學習者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學習者可以在眾多的合作學校資源中按需選擇,并且有專業的輔導老師進行指導。
5、國家開放大學網絡平臺要能覆蓋全國的學習中心,建立規范的校外教學站點,加強招生、教學過程和考試的管理、監控和服務,提高對學習者學習支持服務的水平,促進網絡教育資源優化、整合、共享和綜合利用,促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為學習者提供從報名、錄取、注冊、選課、學習、作業到考試等在線學習全過程的咨詢和回答,學習者可以獲取各種信息咨詢和信息服務。呼叫中心對學習者所咨詢的問題可以進行最快的歸納和整理,快速地反映出學習者的主要需求,及時幫助學習者解決在學習活動中各個環節中遇到的問題。還可以及時接受學習者的意見和建議,相對于傳統的咨詢電話服務,服務要更具針對性、及時性。
6、平臺要方便學習者隨時隨地可以學習,也會得到更專業、更周到的教育支持服務。一方面,學校可以通過這個網絡平臺實現面向學習者的教學服務、管理服務、校園文化傳播、教材發放、信息咨詢等一體化服務,保證與學習者之間信息流、物流直接溝通。另一方面,教師要能將各類教學資源和教師輔導通過網絡直接傳送給遠程學習者,使學習者在網上自主獲取信息和資源,方便、快捷地與教師進行實時或非實時的信息交互,及時接受指導和幫助,為學習者及時提供動態資源、作業批改、測試評價,并了解學習者學習行為進行指導、監控。在網絡平臺中設置學習咨詢、作業提醒、考試服務、終身登陸等公共服務體系。
7、開放大學的教育評價主體主要是學習者,我們通過對學習者學習行為的監控,一方面把學習者的學習活動行為作為平時考核的一部分納入終結性考核中,成為學習者獲得學分的條件之一,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對學習者學習行為的分析,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服務改進,對遠程教育服務的結果質量、交互質量和環境質量進行感知進而評價整體服務質量。因此,遠程教育服務質量應以學習者學習的全過程作為評價基礎,網絡綜合平臺應能自動記錄學習者學習的全過程,并能自動作為學習者學習考核的一部分,成為學習者學習任務完成的部分指標。
三、配置合理、高效的基層教師
開發課件或指導學員學習合理高效的基層教師管理隊伍建設是發揮好國家開放大學網絡平臺功能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國遠程開放教育的一個實際問題就是少量的教師要面對數量龐大的學生,大多數諸如招生、管理、面授教學等任務在基層。因此,基層教師隊伍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1、組建教學團隊,讓不同類型教師充分發揮其不同的功能、給予學生足夠的學習支持和服務。現階段學員的基礎能力、文化素養、知識結構等明顯下滑,工學矛盾越來越突出,而學員接觸最多的就是基層教師,其隊伍建設影響著開放大學的辦學聲譽。如果組建教學團隊,將基層的教師納入到課程建設隊伍中來,實現共同建設,是一項加強基層教師管理隊伍建設的好措施。
伴隨著網絡及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教育信息化的步伐逐漸的加快,遠程教育已經成為人們很熟悉的一種教育途徑。在遠程教育中,網絡教學資源直接的決定了教學的內容和質量。盡管近些年來我國一直再不斷的探索網絡教學資源的建設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整體上看,教學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就網絡教學資源建設的現狀來講,還有著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還需要對網絡教學資源的建設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財力,增強資源的規范性,提高網絡教學資源質量,進而達到提高網絡教育質量的目的。根據目前我國網絡教學資源建設的現狀來看,應當結合遠程教育的特點及規律,開發更加高效、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具體,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2給予遠程教育準確的定位,積極開發和建設網絡教學資源
隨著國家及社會對網絡教學資源重視程度的提高,近些年以來,我國在網絡教學資源的建設及開發共享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在精品課程的評估方面。但是,就目前我國網絡教學資源建設的現狀來看,不管是在資源的質量上還是數量上,同網絡學習著的需求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整體來看,我國目前的網絡教學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目前還存在實用型及共享性差、教學設計粗陋的問題。另外,網絡教學資源建設還受到觀念以及資金方面的限制。網絡教育的目的就是充分的借助網絡的優勢,為廣大學習著提供一個幫助他們學習的平臺和環境。而在網絡教育中,教育的核心就是網絡教學資源。因此,網絡遠程教育要想得到更好的發展,必須要結合遠程網絡教育的自身特點及規律,積極的建設和開發網絡教育資源。在建設和開發網絡額資源的過程中,應準確的把握網絡學習者的學習需求,準確的定位遠程教育,規范網絡上繁多的教學資源,加強其規范性及共享性。要充分的了解到網絡教學同傳統教學之間的區別,網絡教學并不僅僅只是表面上的將書本的圖文信息轉變為數字化的音像信息,在教學內容方面及教學形式上也發生了很多的變化,具有著網絡所特有的特點及優勢。針對我國現代網絡教育教學資源重復性比較嚴重的問題,在資源的建設過程中應嚴格的遵循現行的行業規范來進行開發和設計,為了方便于教育資源的共享,國家及地區應整合優質資源,建立完善的資源庫,在此過程中減少重復性資源的建設。同時,為了確保網絡教育教學資源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建立符合遠程教育特點及發展規律的資源共享機制。
3重視網絡課程教學設計,加強網絡課程教學設計人員培訓力度
網絡課程是網絡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網絡教育能夠得以實施的核心資源。網絡課程不僅能夠體現出網絡教育的教學內容,同時還體現出了網絡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學設計等內容。就目前我國網絡教學資源來看,很大一部分的網絡教學資源都是教材的電子版或者網絡版,復制傳統課程的現象非常嚴重,缺乏課程教學的設計。在建設網絡教學資源的過程中,應當將網絡課程教學設計作為重點,并加強對開發流程的規范化管理。網絡課程資源的開發及建設過程應該嚴格的按照規劃、設計、開發、集成、測試,這五個步驟來執行,在開發及建設過程中結合網絡教育中師生時空分離的特點,圍繞“以學習活動”這一中心來建設課程資源,并且嚴格遵循網絡教育教學資源的相關建設標準,確保網絡教學資源建設的規范化。在建設網絡課程教學資源的過程中,應當充分的借助先進的教學手段及方式,重視資源信息的交互性,通過網絡教育技術的運用,圍繞學習者,為其開發和設計更加合理的學習資源和活動。在選取媒體的形式時要充分的考慮學科的內容以及不同學習者之間學習條件上的差異性,為學習者提供多樣性的學習資源及傳播途徑。同時遠程網絡教育應當借助網絡的優勢達到指導學習者們學習活動的作用,同時給學習者們創造一個網上自主學習以及彼此間協同學習的條件,因此,網絡教育資源的建設必須要把握好課程導入、學習活動、學習支持和教學評價等關鍵環節。遠程教育的教學設計是一項技術性及應用性都非常強的工作。就我國目前的基本情況來看,在高校的遠程教育中,教師普遍是有其他教師兼職,很少存在有著很多遠程教育經驗的專門的網絡課程教學設計的教師。為了讓網絡課程教學設計更加的合理和完善,高校必須要加強對網絡課程教學設計人員的培訓,增強他們的專業素養。同時應該對主講教師進行培訓,幫助他們更好的掌握網絡授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在對遠程教育教師培訓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他們網絡教育理念的培養,同時還要加強他們教學方式以及教學設計方法方面的培訓,積極的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及教學方式,并進行設計實現,使其更加符網絡學習者的學習特點,以更好地促進網絡教育的發展。
4加強遠程教育教師師資建設
就我國目前遠程教育的現狀來看,遠程教育教師普遍都是普通高校的教師兼職擔任,很少有專門從事網絡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而遠程教育對教師的要求同傳統高校教師相比有著更高的標準,它要求教室們不僅要擁有良好的教育教學能力,同時還必須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合格的遠程教育教師不僅要能夠完成知識的傳授,同時還應當具備自主設計和開發網上教學課件的能力,同時還要能夠對網絡學習者進行合理的管理,并根據不同學習者的能力及學習進度給予一定的指導和評價。所以,普通高校的教師兼職很難達到遠程教育的目的。因此,為了使得遠程教育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有所保障,必須要有一支合格的遠程教育教師團隊。為了確保遠程教育教師綜合素質達到遠程教育的需求,必須要建立起合理完善的培訓制度,不斷的提升其教育素養。同時,還需要建立起一系列激勵制度,提高教師參與到網絡教學工作的積極性。制定出更加完善合理的能夠與當前教育模式相匹配的教學評價制度,幫助老師更好的協調好教學同科研之間的關系。
5嚴格把控網絡教學資源的質量
網絡教學同傳統教學相比有著信息量大、交互性強、靈活度高、跨地域和跨時間等特點。通過網絡教學,學習者可以方便的獲取到自身所需要的信息。在眾多的網絡資源中,如何把控網絡教學資源的質量一直是人們探索的問題。筆者認為,應當依據目前我國現代遠程教育的規律及學習者對教學資源的需求,制定出合理的網絡教學資源建設方案以及教學資源規范化標準,明確網絡教學資源建設的基本要求,并成立網絡教學資源建設領導小組和專家督導組,嚴把網絡教學資源建設質量關。同時還應該建立健全遠程教育網絡教學資源建設的評審和獎勵機制,以評促建,促進網絡教學資源建設不斷發展。
6完善遠程教育教學資源建設的激勵及評價機制
目前,國家教育部已經給予了網絡教育資源建設足夠的重視,將網絡教育資源的建設成果納入到了教學評估、教學成果獎、教學名師獎的評估指標中。但是,在高校中還沒有很完善的遠程教育教學資源建設的激勵和評價政策。因此,高校也應當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勵教師們參與到網絡教學資源的建設中,并將教室們對網絡教育技術的掌握能力列入到教室的評級考核中,建立完善的激勵和評價機制,進而提高教室們對遠程教育技術的學習積極性及網絡教育教學資源建設的參與性。同時,還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網絡課程評審機制,建立學生評教制度,實現以評促建的良性循環。
7加強對遠程教育教學研究工作的重視
在遠程教育教學工作中,網絡教育教學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它對于教學的改革以及教學質量的提高等方面都有著很大的幫助。因此,學校應當給予遠程教育教學研究足夠的重視,將教研活動納入教學工作計劃中,根據教學計劃制定出合理的教研方案,積極的開展教研活動。在開展教研活動時,應該明確教研活動的主體,把握好活動的整體方向,做好資料方面的準備工作,同時確定好中心發言人。教研活動中各參與人員應當進行積極的討論,最終對討論結果進行總結。教研活動的形式有很多種,因為網絡的跨地域性及實時性等特點,提倡開展網上教研活動。
8結束語
(一)獨立學院的網絡入侵攻擊
獨立學院因網絡經費大部分投入硬件設備,缺少對管理軟件系統投入的認識,缺少對有限技術人員的培訓,缺乏軟件管理系統規范、安全性;導致信息管理網站經常遭受口令入侵、網絡監聽、特洛伊木馬、欺騙攻擊、拒絕服務攻擊等。如果此現象沒有及時采取相關措施完善,一旦受到惡意攻擊就會使網絡服務器出現癱瘓或者變成裸機,網絡信息系統將無法正常使用,信息資源也會外泄;對外信息系統將無法穩定運行,影響獨立學院穩定、健康、發展。
(二)網絡用戶安全意識薄弱
獨立學院網絡用戶主要服務對象是教師、學生、教學輔助的人員、后勤管理人員、行政管理人員。無論是專業教師還是學生都對計算機與網絡不熟悉;也沒有參加或者主動學習計算機與網絡應用知識;造成很多教師出現電腦上網中毒,死機等現象,個人電腦基本沒有設置登錄口令,沒有安裝殺毒軟件,訪問不良的網站,使個人電腦中毒木馬植入或成為服務器,造成對其他計算機入侵、竊取、泄密。大學一直是文化知識傳播的陣地。大學生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實踐渴望都很強,思想活躍且求知欲非常強烈。學生們當現實無法滿足或者受到挫折或想利用所學的知識進行施展技能時,便向虛擬的網絡世界進軍;做出如惡意攻擊、侵入他人機器、盜用他人賬號信息等違背道德的事件來,造成網絡安全管理隱患,給獨立學院網絡安全管理工作帶來極大的不穩定性。
(三)缺乏對網絡資源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大學生是網民的主要組成部分,網絡不僅為獨立學院大學生帶來溝通成本的降低,更大大提高了信息傳播的速度,也讓獨立學院教育教學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但是在享受網絡帶來的諸多便捷的同時,由于缺乏對互聯網資源的有效管理和控制,眾多獨立學院的網絡資源被無序濫用,一系列效率和安全問題開始影響網絡正常使用。在師生群體中,不乏有些用戶濫用網絡資源,克隆網卡信息、非法共享網絡收費資源、非法利用黑客軟件、購買服務器、用戶使用P2P上傳下載等情況,如不對帶寬進行限制,這樣占用了大量的網絡帶寬,影響校園網的穩定運行。
(四)不良網絡信息傳播
現代對外宣傳的方式有多種渠道如報紙、媒體、網絡等;網絡信息傳播較為廣泛,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學生們可能群體通過各種渠道,如微博、貼吧、社交網站等對學院教學、管理、生活等相關細節方面進行放大,登上各大媒體新聞報道;一些校園歪曲信息,不僅影響學校形象,大范圍地轉發,也影響校園和諧穩定,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對這些不良信息學校應加強控制。
二、分析獨立學院網絡安全存在的問題
網絡資源、網絡用戶、二層交換機、終端計算機是構成校園網的組成部分。其中網絡用戶對于網絡安全管理影響最大。事物都有兩面性,網絡也一樣。師生們在享受快捷便利的網絡時,有些經常操作不規范,不會使用計算機網絡、瀏覽非法網站中病毒等行為給穩定運行的網絡帶來許多繁雜的問題。
(一)殺毒軟件利用不當
絕大多數的網絡用戶對殺毒軟件過度信賴,殺毒軟件能起到一定的防御、殺毒作用,但針對新的網絡木馬蠕蟲病毒,殺毒軟件自身的病毒庫都還沒有,更談不上查殺。獨立學院的教室多媒體、學生機房、打印室是病毒常光顧的地方;這些地方接觸外部設備如U盤、移動設備比較頻繁,病毒相互感染。針對這些現象可在經常病毒感染區安裝殺毒軟件或者還原增霸卡對其系統進行保護,減少病毒對硬盤數據和校園網絡的破壞,引發局域網內相互攻擊,使整個網絡癱瘓,影響正常教學科研。
(二)網絡拓撲結構框架優化不合理
科學合理優化規劃的網絡體系能使師生們享受快捷便利的網絡服務;反之,會出現端口使用不規范、樓層之間訪問權限的不合理,網絡地址分配或標識不合理等情況;網絡故障出現時,排查就相對比較困難。
(三)缺乏外網對網站信息門戶的防范意識
大部分的信息網站直接放置外網區域,加上防火墻等,但還是容易受到外網SQL嵌入、黑客入侵等攻擊;所以應該增加如防御的設備來鞏固防火墻的作用,如果這道防線沒能守得住,不僅影響網絡的穩定運行和服務器數據的安全,嚴重時還影響獨立學院的對外宣傳形象和聲譽。網絡用戶使用的操作系統存在漏洞得不到及時升級,為黑客、木馬病毒、網絡蠕蟲提供可乘之機的機會。
(四)P2P軟件大量使用,造成上傳速率大于下載速率,影響總帶寬利用率
如何利用這些資源并不是每個獨立學院都能做到的。常用的下載軟件如P2P軟件、BT軟件等嚴重占用網絡帶寬。師生們在使用互聯網下載資源或瀏覽網絡信息時,也將網絡病毒帶入校園網內,不僅占用學院總帶寬,也使自身終端緩慢或者死機同時對校園網的安全有較大的影響。
三、應對獨立學院網絡安全問題的對策措施
針對上述部分關于我國當前獨立學院網絡安全存在的問題,筆者對我國當前獨立學院網絡安全問題的有效解決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對策措施,提供可借鑒。
(一)技術措施
1.定期對服務器和計算機系統漏洞檢測和修復為減少系統漏洞、端口漏洞帶來的黑客攻擊,應該定期及時更新系統補丁和密碼策略,防止口令密碼被破解,對服務器或終端的控制。欲提高網絡管理效率的工作,網絡系統管理員對服務器及終端密碼進行安全、有效地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2.入侵檢測系統部署采用獨立學院網絡監控措施及安全隔離措施,如配備入侵檢測系統、入侵防御系統、安全監測系統、網絡監聽系統等等,增加內部網絡監控機制,將內外網有效地完全地隔離開來,最大限度地保護網絡資源。增強網絡安全的自我適應性和反應能力,提高網絡抵抗黑客攻擊的能力和系統的安全性,從而保證獨立學院網絡服務的正常提供。
3.校園網實行上網行為監控和實名認證當突發輿論事件、校園安全事件發生時,如何去快速跟蹤和解決處理問題事件?這除了需要防微杜漸,還需要核心軟件硬件設備支持,如校園網內所有網絡用戶必須實名認證,且對應網絡認證帳號、IP、MAC、交換機端口都關聯起來;授權相關權限可對不良用戶上網行為進行監控、追蹤、查詢;對網絡中可能出現的故障做一些策略,如當網絡用戶電腦中毒自動向其它主機或者交換設備發數據包時,交換機就會自動把這些用戶強制下線,待解決故障后可重新上網。
4.做好核心設備和接入層的安全策略對于核心的出口和三層匯聚設備做安全策略,如ACL、策略路由、設備的訪問控制等,增加敏感端口過濾,如屏蔽蠕蟲病毒常用的端口。另外,在出口和三層交換之間增加IPS,保證重要服務器的安全,如門戶網站、學籍系統、圖書借閱系統等網站免受攻擊的風險。最后,在接入層交換機里劃分VLAN的方式,減少內部廣播包,提高帶寬的利用率的同時也保證了數據傳輸的安全。接入層交換機端口添加屏蔽ARP和蠕蟲病毒的攻擊,這樣為客戶端的電腦又增加了一道屏障。
5.服務器及終端重要數據的備份與管理服務器的重要數據是高校網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作為網絡管理人員,在確保網絡服務器硬件正常情況下,要做的是盡量減少被攻擊和破壞,定期對網絡管理系統,網站群系統進行本機份,異機備份。一旦發生緊急安全突發事件,能及時還原數據,確保在短時間內恢復對信息系統的訪問。
(二)管理措施
1.修訂規范網絡安全管理制度制定規范管理制度體系,是網絡管理的關鍵。規范管理制度從下面幾方面做起:一是部門分工細分,規范自己的行為責任;二是不斷提高網絡管理人員技術水平;三是針對日常網絡用戶的信息,實行實名審核、錄入、網絡日記備份;四是加強對廣大師生的網絡知識培訓,提高大家動手操作能力。
2.制定校園網手冊,傳播網絡基本知識,提高網絡用戶的安全意識針對日常網絡管理中,用戶經常出現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歸檔、建冊、印刷、分發到網絡用戶手中,增強用戶網絡安全知識方面的宣傳和普及,提高用戶的認知水平。
3.建立校園網絡安全應急機制網絡安全面臨網絡環境威脅問題無時無刻地在我們身邊,對服務器重要數據進行定期網絡備份和異地備份,確保數據安全;建立完善的校園網絡安全緊急預案是防御網絡攻擊,是保障網絡安全穩定運行的重要舉措。
4.建立一支高素質網絡安全管理技術人才隊伍數字化校園、智慧校園,這一概念的提出對校園網功能要求不斷增強,如不及時跟上時代步伐,必將影響獨立學院未來競爭力。這迫使網絡安全技術人員不斷要提高自身業務水平,還要敏捷發掘接受新網絡信息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對網絡用戶進行網絡安全教育和培訓,提高上網用戶的安全意識。
四、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