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公共危機論文范文

        公共危機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公共危機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公共危機論文

        第1篇:公共危機論文范文

        從專業角度來說,公共危機是社會生活中突然發生,對社會秩序產生嚴重影響,給社會造成嚴重損失的事件。政府與社會的常態化管理,并沒有將公共危機囊括在內,針對此,需要政府與社會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應對。通常情況下,公共危機被分為兩類,即自然災害與人為因素引起的事件和人類社會生活產生的沖突和災難。公共危機有以下幾項特點:第一,突發性,在短時間內出其不意地發生;第二,危害性,直接造成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嚴重情況下還會影響社會發展;第三,不確定性,公共危機的發生并不是常態,且處于動態發展過程;第四,緊迫性,在公共危機發生時,政府需要立即采取應對措施,如果延遲,將會造成嚴重損失;第五,雙從性的結果,一旦發生公共危機,不僅會給社會發展帶來一定影響,還會增加不安定因素。在此過程中,逐步建立相應的體制,將有利于完善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發展。在我國,普遍將公共危機信息管理看作在特定情況下,運用信息管理理論、技術、方法及手段,收集、分析、組織公共危機信息,為危機管理提供解決方案的過程。實行危機信息管理,必須在全過程獲取信息的基礎上,處理并利用好取得的信息,以提高危機管理效率與決策的準確性。危機信息管理系統的建立,可以為社會公共管理部門提供準確、快速、經過科學分析的信息。因此,公共危機信息管理在社會和諧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危機信息管理要以信息管理支持危機管理為基本原則,從中可以看出,危機信息管理開始從危機管理與信息管理中分離出來,逐步發展成為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并逐步成為危機管理核心。

        2加強政府公共危機信息管理的措施

        目前,政府公共危機信息管理還存在較多不足,如缺乏信息預警機制,政府信息法制建設落后等。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政府公共危機信息管理。

        2.1完善信息預警機制

        當前,我國各級信息機構危機信息監測、信息收集能力與預警能力相對而言較為薄弱。這主要是因為危機信息監測、預警與收集工作制度不完善,信息監測技術和方法相對落后。針對此種情況,需要采取相應解決措施。首先,要建立激勵機制。激勵機制的建立有利于強化政府部門服務人民的意識;其次,開發新技術和信息預警方法;最后,提高信息人員鑒別信息真偽的能力。完善信息預警機制,有利于在危機信息處理過程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關注危機信息源頭,做好調查與訪問工作。

        2.2擴大政府信息公開途徑

        政府是危機信息管理的主體,要加強危機信息管理,應當擴大信息公開途徑。首先,在應用傳統形式基礎上,結合現代技術手段,將兩者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把傳統公開方式與現代化技術手段,如互聯網、電子郵件等相結合,保證信息公開的及時性。其次,建立健全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政府部門要逐步建立新聞發言人與相關部門和地區的責任問責制度。如果新聞發言人在發言時公布不準確的信息,或故意隱瞞真實信息,相關部門要追究其法律責任,以保障信息公開透明化。最后,充分發揮第三部門的作用。從目前發展形勢來看,第三部門對政府部門與社會的影響逐步擴大。因此,在公共危機信息管理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第三部門的優勢。

        2.3建立健全國際化信息溝通與合作機制

        在社會形態不斷發生變化的過程中,國家化形式也發生改變。目前,任何一次大型公共危機都有可能演變為全球性災難。在社會關系越來越緊密的過程中,各方依賴性進一步加大。因此,政府部門要以全球化眼光看待公共危機,與國際組織在危機信息管理方面進行擴展合作。在危機管理過程中,積極爭取國際性與區域性組織在人員、教育與資金方面的支持,加強與國際組織間的溝通,通過協商建立合作機制。

        3結語

        第2篇:公共危機論文范文

        (一)風險的普遍性。

        現代社會風險的廣泛存在是人類在走向現代化和邁向全球化進程中所遭遇到的共同問題,是一種普遍性的團體反應。在全球化的趨向下,整個世界正在日益成為一個緊密聯系、密不可分的“地球村”。任何局部性的風險或突發事件都可能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很快傳導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在2008年發生的世界金融危機中表現的淋漓盡致,可以說現代風險社會事實上已成為貝克所說的世界風險社會。

        (二)風險的突發性和難以預測性。

        與傳統社會對比,風險社會中的風險是極其復雜,難以控制和預測的。風險的來龍去脈已不再是單單的線性關系,經常出現“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的情形。風險爆發的具體時間幾乎是無法精確預測的,或是一剎那間發生,也有可能是延遲出現或反復出現。正如吉登斯所說,對于人造風險,歷史上沒有為我們提供前車之鑒,我們甚至不知道這些風險是什么,就更不要說對風險的精確計算了。

        (三)風險的人化性。

        傳統社會危害首要來自物質匱乏和自然災害等外部性危害,好比饑饉、貧苦、疾病等。而現代風險社會中的首要風險是人化性風險,最主要包含三種范例:“一是人為風險,即這種風險純粹是人類社會活動的結果,如環境污染、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等;二是社會化自然風險,即由人類活動導致的自然風險,如沙塵暴、溫室效應等;三是制度化風險,即由社會制度本身的漏洞、不合理而導致的風險”。

        (四)風險的破壞性和高危性。

        現代風險社會中的風險傳播速度極快、擴散性極強、破壞性極大。它所造成的的破壞性有時是局部性的,或是在某些特定領域發生,有時甚至可能是全局性的;它的發生可能是周期性的,也可能是連續性或繼發性的,但不管怎樣,它一旦發生蔓延,輕則造成經濟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重則將導致社會恐慌,國家傾覆,甚至是社會解體。風險的高危性根源于我們對那些具有嚴重后果的風險知之甚少,正如吉登斯所說,“嚴重后果的風險擁有一種特殊屬性。它們包含的危險越多,我們對于所冒風險的任何真實經驗就越少”。

        二、風險社會下我國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的困境

        目前,我國正處于具有高風險的社會轉型期,具備了風險社會的很多特征,作為風險社會的實踐性后果,近年來由各種風險引發的公共危機事件越來越多,政府在處理這些突發事件的過程中積累了許多經驗和方法,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政府在公共危機管理方面還存在許多困境和挑戰。

        (一)大眾危機意識薄弱,危機管理理念落后

        危機意識和科學的管理觀念是決定政府危機管理能力的重要因素。我國政府長期將重心放在經濟建設上,甚至以犧牲生態環境來發展經濟,忽視了危機意識的培養和宣傳教育,公眾對突發事件沒有準確的認識,基本的應急經驗也不足。同時,政府的危機管理觀念比較滯后,對危機管理認識不足,認為公共危機管理主要在于公共危機爆發后的應對和恢復,而忽視對危機的預防和預測,這主要體現在公共危機預警機制的缺位上,我國目前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危機預防預警機制。

        (二)公共危機信息流通不暢

        在現代信息社會中,危機事件的及時上報和危機信息的透明度、公開度是公共信息管理的基本要求。然而,目前我國政府的信息報告制度卻不標準、沒有詳細的規定,缺乏一個順通敏捷的應急信息呈報體系。有關部門并不明確大量信息中哪些需要上報,何時上報,向誰陳述。對于信息上報不及時或有誤,也缺乏相關處罰管理規定,這樣更縱容了信息流通不暢現象的存在。此外,政府在處理危機事件時,往往會出于各種目的對一些危機信息采取封閉、掩飾和隱瞞等做法,這就導致信息流通不暢,信息的透明度、公開度大打折扣,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危機的爆發或錯過處理危機的最佳時機。

        (三)公共危機管理體系不健全

        從目前我國政府的危機管理體系來看,主要在兩方面存在嚴重缺陷。一方面,相關的法律保障體系尚不完善。我國雖然制定了不少的關于處理公共危機事件的法律法規,如自然災害方面的《防震減災法》,公共衛生方面的的《傳染病防治法》和安全事故方面的《安全生產法》等,但這些立法是以分散的形式存在且大多是單行法,只適用于一種緊急狀態,對于許多并發型、復合型危機卻束手無策,急需一部綜合性的緊急狀態法律來解決;另一方面,組織體系不夠完備。目前的危機管理主要依賴于各級政府行政設置,通過建立臨時工作小組來應對處理危機事件,缺乏獨立和常設性的危機管理綜合協調機構,導致在危機處理中各部門通常各自為政,各行其是,工作缺乏必要的計劃性、協調性和延續性。

        (四)公共危機管理主體不完善

        現代風險社會中,因為危機事件的突發性、綜合性、災難性等特點,僅僅依靠政府的力量已經無法快速、靈活、有效的應對,這就需要管理主體的多元化,最大可能的吸收社會各種力量,使危機處理具有更大的高效性和靈活性。然而,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大政府、小社會”的格局,使得政府往往對非政府組織和公眾缺乏足夠的信任,忽視非政府組織和公眾參與在危機管理中的積極作用,沒有給非政府組織和公眾提供充分參與公共危機管理的空間和制度保障。

        三、提升政府公共危機管理能力的相應對策

        風險社會下每一次公共危機的發生和處理都是對政府的重大考驗,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的重要性與日俱增。針對上述對政府公共危機管理面臨的困境和挑戰的分析,具體提出以下相應對策。

        (一)健全危機管理預警機制,增強對公共危機的預見性

        轉變危機管理觀念,強化危機意識是提高政府公共危機管理能力的關鍵。政府應明確危機管理的核心在于預防,在于平時,而不是等到公共危機發生后才忙于緊急應對,還應明確管理的目標是“利用少許錢防備,而不是花大量錢醫治”,防備是應對突發事件的最佳方式。因此,必須建立全面的危機管理預警機制。一是政府要通過教育和培訓提高公眾的危機意識,危機意識是危機預警的起點,同時還要通過創作通俗易懂的防災減災科普材料進行宣傳和教育,堅持日常的應急演練,強化公眾的應急技能。二是政府應該建立一套危機識別和監測體系,實時搜集、分辨剖析和處理各類信息,對導致危機的關鍵因素和危機征兆進行持續的監測。一有險情發生,當即發出危機報警,同時宣告進入突發狀態,并采取應急辦法,力圖將危機化解在萌芽狀態。

        (二)完善信息管理機制,提升危機信息管理能力

        當社會發生重大公共危機時,如果信息流通不暢,公眾會出于對危機的恐懼和對危機事件的不明而產生心理緊張和恐慌,甚至會發生群體性的騷亂,影響社會的穩定。因此,應完善危機信息管理機制。一是健全信息上報機制。嚴厲限制險情上報的準確時限,接到下級呈報的相關部門應立刻組織人手對呈報事項舉行調查核實,必要時,對瞞報、緩報、謊報、漏報的部門和個人采取相應的處罰措施。二是確立危機信息剖析和公布機制。在處理公共危機的過程中,政府應建立規范的信息統計分析制度,并采取多種形式及時公布真實信息,以獲得公眾的廣泛支持,共同應對危機。

        (三)健全公共危機管理體系,增強危機管理的法制性和權威性

        第一,盡快制定一部公共危機法。該部法律應該從國家安全的高度來制定,能夠應對各種自然和人為危機事件,并且詳細規定危機狀態下不同政府部門應對危機事件的相應職責和權力。同時,還應明確政府與公民之間的關系,在保障政府充分、有效地行使行政緊急權力的同時,也要更好地保護公民的一些基本權利不因緊急狀態的發生而遭到侵害。第二,成立危機管理常態化的綜合協調機構。公共危機的處理需要政府各部門協調配合、相互合作。在國家層面上,成立具有權威性、決策性、常設性的危機管理綜合協調機構,統一安排危機處理相關事宜。在地方層面上,成立隸屬于中央公共危機管理常態化綜合協調機構的執行機構并邀請各界專家介入,形成從中央到地方的常態化危機管理機構體系。

        (四)完善公共危機管理主體,提高危機管理的有效性

        風險社會下,為了有效應對和處理各種危機事件,需要管理主體的多元化,營造全民積極參與危機管理的氛圍。一是,加強黨委和政府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的領導地位,發揮其在權力資源、物質資源、人力資源和技術資源等方面的調配能力,保證短時間內完成社會動員以有效應對公共危機。二是,把非政府組織引入到公共危機管理之中,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明確非政府組織在危機管理中的職能、權利和責任,并且在政府和非政府組織之間建立溝通機制,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在危機管理中的協調作用。三是,大力鼓勵公民參與到危機管理中來,通過支持和發展壯大各類社會組織,如非政府組織、志愿者組織、社會團體和社區組織等,為公民參與到危機管理中來提供平臺。

        四、結論

        第3篇:公共危機論文范文

        一、傳染病病種的確定權

        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國務院可以根據情況,增加或者減少甲類傳染病病種,并予公布;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可以根據情況,增加或者減少乙類、丙類傳染病病種,并予公布。這一規定將增加或者減少甲類傳染病病種的權力賦予給國務院,將增加或者減少乙類傳染病病種的權力賦予給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從這次“非典”的流行情況看,如果省級人民政府依法也可享有傳染病病種的確定權,那么對于地方政府依法及時、有效地控制“非典”在廣東進而在全國的蔓延將會產生積極的影響。但實際情況是,直到2003年4月8日衛生部才下發了《關于將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征)列入法定管理傳染病的通知》。也就是說,直到此時傳染病防治法才適用于防治“非典”,顯然是滯后了。因此,我們建議至少應將乙類或者丙類傳染病病種確定權下放至省級人民政府。

        二、傳染病疫情的報告和公布

        根據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衛生防疫機構作為組織報告的主體在發現傳染病等疫情之后,應當立即報告當地衛生行政部門,由當地衛生行政部門立即報告當地政府,同時報告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關于疫情通報和公布,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及時地如實通報和公布疫情,并可以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及時地如實通報和公布本行政區域的疫情。雖然法律用“應當”、“及時”、“立即”等詞表達了國家對傳染病防治的高度重視,但是該法并沒有設置具體的程序制度給予充分的保障。因此,我們建議以現代行政公開理念構建傳染病疫情的報告和公布的程序制度,確保公民的知情權得以實現。

        三、傳染病疫區的宣布及其緊急措施的實施

        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甲類、乙類傳染病暴發、流行時,縣級以上地方政府報經上一級地方政府決定,可以宣布疫區,并在疫區內采取法律規定的緊急措施。經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決定,可以對甲類傳染病疫區實施封鎖;封鎖大、中城市的疫區或者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疫區,以及封鎖疫區導致中斷干線交通或者封鎖國境的,由國務院決定。宣布傳染病疫區以及采取各種緊急措施對于防治傳染病的流行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行政緊急權力與公民合法權利之間的張力如何緩解?該法律沒有作任何規定。因此,我們建議應當在確保行政緊急權力有效行使的前提下,引入行政法上比例原則的法治精神,設置公民參與行政緊急權力的行使過程,將行政緊急權力對公民的不利影響減少到最低限位。

        四、預防、治療傳染病中的財產和人力的征用

        第4篇:公共危機論文范文

        然而,也有專家指出,我國的現實情況是大量的OEM(代工生產)使企業不斷喪失設計能力;國內工業設計水平可以說普遍比較低,抄襲、模仿比較多。我國工業設計的長遠發展,需要尋找合適的突圍之路。

        設計賦予產品競爭力

        陳東亮介紹說,在現代社會,有競爭力的產品必然是有優良設計的產品。綜觀當今世界各國,無不以設立國家設計獎項作為促進設計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德國有享譽國際的“紅點”、“IF”設計獎,美國有“IDEA”設計大獎,日本和韓國則分別有“G-Mark”和“GD”好設計認證。設計獎不僅告訴國民什么是好的設計、什么是優秀的品質,還能引導消費趨勢、提升本國產品競爭力。

        事實上,在此之前的10月18日,《中國計算機報》也組織召開了“2006中國數字產品工業設計年會”,中國計算機報社副社長盧山指出,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需要對具有實用價值的科技成果進行后續試驗、開發、應用、推廣直至形成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發展新產業等整個過程。而工業設計作為一門技術與藝術交叉的綜合型學科,可以通過創造性的設計活動,將最新的科技成果轉變為實用、美觀的工業產品。工業設計是技術價值轉化過程中的關鍵,是高新技術與日常生活的橋梁,也是企業與消費者聯系的紐帶。

        據了解,我國工業設計已走過將近30年的歷程。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方針指導下,國內設計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鼓勵發展專業化工業設計”被寫進“十一五”規劃,國家多個文件提到“設計產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給予重點發展。

        工業設計不是簡單模仿

        據介紹,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摩托車、汽車等交通工具制造業領域,一些企業具有非常專業的工業設計中心并吸引了大量人才。國內信息產業領域主導企業不僅成立了自己的設計機構,還委托國外的大型設計機構進行合作設計,迅速提升了設計的質量和層次。

        但是,我國的工業設計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陳東亮指出,我國大量的OEM使企業不斷喪失設計能力。在引進外資中,大量OEM生產雖然使我國產品出口總量大幅度上升、GDP迅速增長,但同時也使我國企業在產品設計中形成對國外的依賴。在一些產品中,即便是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但核心設計仍然是從國外購買的,這在汽車、機械以及計算機等高新技術產業很普遍。

        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系教師劉長宜也指出,目前國內工業設計水平,可以說普遍比較低,抄襲、模仿比較多。不僅是工業設計,其他行業的設計也是如此。

        業內人士指出,長期以來,工業設計在我國一直沒有專門的政府管理部門,行業協會也基本處于松散狀態,且資金來源嚴重不足。政府缺乏對工業設計的資金投入,既沒有專項撥款,也沒有建立設計基金,工業設計并沒有引起廣泛重視,僅僅憑借個別企業的資金推動是不夠的。

        陳東亮說,許多大企業對設計缺乏專門的資金投入,更缺乏自己的設計師隊伍。這也是我國制造業一直沒有走出引進—模仿—生產—再引進—再模仿的怪圈的原因。

        專業設計人才培養亟待加強

        據了解,目前我國工業設計行業已具有一定規模。國內工業設計行業從業人員約30萬人,工業設計年產值約為300億元人民幣,占2005年世界創意產業產值的1.27‰,相當于200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19‰。

        但是我國仍然面臨工業設計產業化程度低、工業設計人才匱乏的問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主任蔡軍指出,我國整個設計市場人才匱乏,從工業設計專業公司來看,我國目前設計公司有數百家,但普遍總體規模小,基本處于散亂經營狀態,且設計產品基本在低端,缺乏具有世界影響的設計公司和設計師。

        蔡軍說,設計師進入企業花了很多時間培訓,但缺乏對設計知識本質的深入了解。現在企業對設計經驗、創造能力、品牌策劃非常強調,這就要求設計師既要有策劃能力,還要有產品開發管理能力,但這兩方面的人才培養正是我們所欠缺的。

        第5篇:公共危機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結合目前工程機械維修工作的實際情況,對工程機械維修工作的性質與特點、原則與方法、維修制度等進行了較深入的探討,提倡“預防檢修制”的工程機械維修制度。

        科學技術進步和交通基本建設的需求,為工程機械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特別是在高等級公路施工中,機械化大生產已完全取代了傳統的生產模式。高效、低耗、優質是工程機械使用性能的體現,是實現高等級公路建設目標任務的重要保證。為使工程機械在施工中充分發揮效能,對機械進行正確合理的維修保養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如何管好、用好、維修好工程機械是機械設備管理的主要職責。尤其應在如何抓好機械維修這一重要環節上下功夫,以確保機械處于完好的技術狀態。多年來,在機械設備管理上習慣于把維修工作看作簡單的技術管理工作,很少研究機械維修的經濟管理,使機械維修工作的發展受到了制約。這種管理理念,不能適應公路高速發展對機械化施工企業的管理需要。為此作者就機械維修工作的性質與特點、指導原則、制度等有機的結合,進行分析探討。

        1機械維修工作的性質與特點

        機械維修,并非一種簡單的零部件更換的重復勞動,而是通過采取相應技術措施,使機械達到、恢復和保持其技術性能及可靠性、耐用性,使之發揮最大的機械效能的重要手段。工程機械的快速發展,新技術、新結構、新材料、新工藝在工程機械上的普遍應用,使機械的整體性能得到了很大提高。這種科技含量的增加,給維修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應針對工程機械使用的特點,在配置上、措施上全面提高維修技術水平,建立一種高效快速的維修機制。

        高等級公路建設施工,在北方地區受氣候條件的限制,每年僅幾個月的施工期,給野外作業環境惡劣的工程機械在點多、面廣、線長的情況下增加了作業難度。為有效減少無效的作業臺時,減少機械的故障頻次,應有針對性的在施工計劃安排、人員配備、機械配件的供應保證、檢測手段的完善、保養作業時間等方面給維修保養工作及技術保證合理的組織。

        由于受季節性影響,在施工淡季,往往會對技術狀況下降的施工機械視情進行恢復性維修(我公司習慣稱機械冬修,以下簡稱冬修)。冬修不同于施工現場的搶修保養,它是輔之以廠房設施,工具儀器設備等由具有一定維修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的人員予以完成。這些集中進行修理的工程機械因機型復雜、結構不同難以實現流水作業,往往采取就車修理法。這種修理方法,要求維修人員技術相對全面,卻對維修質量的保證或提高帶來不利因素。來自技能的、責任心的、機配件的、工藝裝備的諸多影響,客觀上把質量擺在突出位置。應通過強有力的組織手段形成有效的質量檢驗體系,嚴格技術規范,利用先進的修理手段,改進作業方式并不斷總結加以完善,以達到實現維修質量目標。這一維修質量的要求與通常所說的質量沒有本質區別,但就工程機械而言,使用條件的苛刻,應該說在程度上更為嚴格。

        2機械維修工作原則

        維修工作不是簡單的通過各自的技術勞動,解決具體的技術問題,而是需要不同類別的專業技術人員共同進行解決一些帶有共性的問題,并拿出最佳方案,以最經濟的方式予以解決。

        機械維修工作原則應從原則規定和技術(具體)要求兩個層面理解。首先,所規定的維修原則必須能保證工程機械通過維修達到使用要求,且可靠性、耐用性達到標準要求;同時,必須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較短的時間消耗達到這一要求。從以上兩方面看,第一個方面主要是維修工作應達到的目標;第二個方面是講經濟性的問題。制定機械維修原則,不僅要考慮應達到的目標,而且必須考慮其經濟效果,這不僅有利于機械維修工作的開展,也是機械設備管理的主要內容。

        長期以來,受傳統觀念束縛,機械維修工作偏重維修技術,忽視經濟管理,為了扭轉這種不利局面,機管部門大膽探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先后出臺了《機械維修成本考核辦法》及《機械統計核算細則》等。經過一段時間的運作,通過掌握的第一手資料,就如何強化機械管理,加強薄弱環節工作力度,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時,收集整理的原始數據為開展企業的經濟分析提供了可靠依據。

        機械設備管理,倡導以經濟效率為中心的管理理念,力求減少機械壽命周期費用的投入,在施工中對機械進行合理的技術使用,并提高維修工作的經濟性。從實際出發,針對不同的生產條件,采用不同的維修方式。在定期維修的基礎上,推行狀態監視維修,努力提高維修質量與效率。

        人是機械維修的行為主體,因此在機械維修原則中涵蓋的主要內容是人的因素,任何一項工作的完成,人是第一位的,圍繞維修對象——機械,核心是提高人的綜合素質,要通過切實可行的培訓計劃,使維修人員的質量意識和維修技能適應現代化機械的維修要求。

        3機械維修制度

        第6篇:公共危機論文范文

        工程機械維修、保養及管理工作的主要因素有四個,它們分別是:

        第一,工程機械設備的使用不規范,導致工程機械設備磨損老化速度加快。在進行工程機械設備的操作時,部分人員沒有做到對施工技術的熟練掌握,對眼前所使用的工程機械設備的使用知識又知道的很少,這樣的現狀使其在使用工程機械設備時不能科學操作,影響了工程機械設備的維護。另外,在操作人員中總有一些短期聘用人員,這些人員的技術素質相對較低,一則他們不熟悉工程機械設備的操作規范,有時候,即使知道,往往也不注重具體的施工條件和作業方法,而只是為了趕工期、搶進度,超負荷地使用、操作工程機械設備。有時,工程機械設備已經“生病”,也沒有被停工檢修,而仍然帶”病”作業,從而加速了機械設備的磨損老化。除了在工程機械設備的使用過程中不按規范操作,很多時候在工程項目結束以后,本來該進行及時維修的設備并沒有得到認真的保養和維護。“帶病”的工程機械設備在被調配到新的工程項目后,出現故障就成為不正常的正常現象了。為了使工程機械設備重新開始工作,不得不花費較大精力和高額費用再去進行整修,這樣一來,正常施工工期又遭到了嚴重貽誤。

        第二,工程機械設備的管理力量比較薄弱。在工程施工過程中,工程項目通常點多面廣,工程機械設備的管理作為一個“稍顯次要”的工作自然沒有其它項目更受重視。思想上的忽視加上機械設備管理人員調動頻繁的客觀因素,還有一種情況也不得不說,即工程機械設備管理部門有時候會盲目地精簡機械設備管理機構包括管理人員,導致工程機械設備的管理層與操作層之間聯系不上,致使工程機械設備的管理力量更顯薄弱。此外,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有相當一部分施工企業在工程機械設備管理方面根本就沒有形成完整、嚴格的制度,導致工程機械設備的管理工作非常混亂,工程機械設備的管理臺賬一點也不健全,上述種種管理現狀給工程的正常施工造成了嚴重影響。

        第三,工程機械設備的維修技術力量比較薄弱。目前,工程機械設備維修技術人員首先數量偏少,其次流動性大。維修人員這樣的弱勢致使一些工程機械設備在維修中不但勞動強度大,而且機械化程度低,修理質量難以保證。目前,進行工程機械設備維修時,主要憑經驗、靠感官來判斷工程機械故障的部位,這樣的判斷方法使得工程機械設備的故障程度也很難得到確定。工程機械設備的疑難問題自然更難以得到解決。

        二、工程機械設備的維修、保養及管理的對策

        針對工程機械維修管理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應對癥下藥,做好工程機械設備維修、保養及管理。

        第一,提高操作人員以及維修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加強工程機械設備使用人員以及維修技術人員的培訓。目前,越來越多的新型工程機械設備已經投入使用,不會用、不會修、不會管的問題日益突出。工程施工對于工程機械設備的操作人員以及維修技術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盡量減少工程機械設備使用過程中磨損加速的人為因素,要加強工程機械設備操作人員的技術培訓,保證其能最大限度地懂得并嚴格按照操作規程對工程機械設備進行操作。為此,不妨積極探索施工培訓的新路子,如工程企業與院校聯手對工程機械設備的操作人員以及專業維修技術人員進行培養,大力抓好在職職工的培訓。此外,廣泛開展技術比武、崗位練兵等活動,在競賽中提高工程機械設備使用人員以及維修人員的維修水平。

        第二,加強工程機械設備的維修、保養及管理。首先,在工程機械設備配件的采購以及供應方面要做好工作,充分了解工程機械設備的技術狀況、使用情況以及配件的消耗量,除此之外,還要了解該配件的采購供應時間、周期等。其次,要協同有關部門,充分掌握近期的工程機械設備的施工和訓練任務,然后再根據具體情況編制配件采購計劃,爭取做到以最小的庫存量,滿足對配件的最大需求。再次,要收集和整理好維修檔案資料。為了搞好工程機械設備維修資料的總結,要管理好工程機械設備的使用和維修資料,以便為日后的工程機械設備的維修、保養和管理以及對其日后的故障分析提供可供借鑒的經驗。

        第三,加強工程機械設備維修、保養和管理技術的研究。首先,針對工程機械設備品種多、型號雜的特點,要注重搞好工程機械設備的維修技術研究。要積極推廣工程機械設備的維修新技術、新工藝,還要搞好工程機械設備的技術開發、消化以及革新。其次,在現代化的工程機械設備的維修中,要采用先進的檢測及維修技術,充分利用現代化的監控檢測儀器,搞好工程機械設備維修的預防。為了針對工程機械設備零部件的不同磨損速度開展適時修理,在工程機械設備的維修、保養及管理中,應積極采用先進的監控檢測儀器,以便有效避免因盲目性造成的損失,也盡可能地縮短維修時間。

        三總結

        第7篇:公共危機論文范文

        在實際工程中,標識起著提供指示信息,提醒工作人員和運行人員注意安全的作用。因此工程設計中就必須保證標識的有效性。在標識有效性的評價中,一方面對標識信息的位置和可見性進行評價,如在電氣操作部門就規定,“禁止合閘,有人工作!”類似這樣的標識牌應懸掛于一經合閘即可送電到工作地點的開關和道閘的操作把手上。這種依據標準規定進行靜態效用評價的方法認為標識已達到懸掛位置的合理性和可見性要求。另一方面對信息可讀性、可接受性進行評價,也是基于信息本身的功能,規定在滿足可見性情況下,上述標識符合人的思維習慣。而實際中,這些經傳統評價方法證實合理性的標識并不一定能引起人員注意,尤其是當操作員在實施具體任務或受外界干擾時,很可能無意地忽略了標識內容。因此這些評價方法沒有正確反映標識在實際應用中的有效性。

        任務是由一系列子過程組成,傳統評價方法是將任務子過程獨立出來,對其中目標對象的屬性和功能等進行逐一靜態評價。而基于任務的工程設計評價方法,是指在評價過程中要考慮對象實施者所在的環境及其任務,需要在整個任務實施過程中評價目標對象。

        文中設計了“開門指示標識”的有效性實驗,通過數據說明了基于行人具體任務及其所處環境的評價方法能更好地反映標識的有效性,從而進一步說明基于任務的評價方法的合理性。

        實驗設計

        1實驗目的

        通過觀察人們在標識信息變化和實施不同任務情況下進出門的推拉行為,揭示傳統靜態評價方法的局限性,驗證以任務為導向的評價方法的合理性。

        2實驗布置

        實驗中假定出入門的行人操作受正常意識指導。為了使實驗結果更易于實際推廣,在任務、環境變化和被測對象的特征等方面有較理想的實驗結果,本實驗采用實地研究的方法,實驗地點是上海交通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實驗中所用標識為兩張分別印有264號黑色宋體的“推”、“拉”的方形紙片(10X10cm2)。實驗正門內外均可推拉,且受出入口門禁安全管理系統的控制,其中刷卡器和門禁開關分別為進門和出門的控制器。攝像監視器可清晰拍攝到正門出入情況,錄像存儲在控制中心。如圖1所示,左圖為進門正視圖,進門需刷卡;右圖為出門正視圖,出門需按右墻上門禁開關。

        3實驗對象

        特定時間段內任意進出航空航天學院正門的人,共214人,年齡在20~60歲不等,是完全的隨機樣本。

        4實驗步驟

        1)將印有“推”字和“拉”字的方形紙片分別貼在正門兩面的把手邊。

        2)利用攝像監視器記錄中午11:00-12:00,下午5:00—6:00人們進出門高峰期時的推拉門行為。

        3)回放錄像并記錄數據,數據包括進門推,進門拉,出門推,出門拉四種情況的人數,以及行人未按標識提示操作的原因。

        4)將門上“推”字與“拉”字對換。

        5)重復步驟2)和步驟3)。

        實驗結果

        通過整理實驗數據得到人們在標識變化的情況下推拉門的行為表現,如表1所示。行為指出門或進門,具體動作指推或拉,正確操作的人數比反映了標識有效率)從數據表中可以發現,對每一時間段內兩列數據的水平方向進行比較,如11:00—12:00(am)期間出門情況下的四個數據,從貼“推”字改為貼“拉”字,推的人數比重從0.94降為0.76,而拉的人數比重從0.06升為0.24。這說明部分人們已經感知到了“推”“拉”這一標識的變化,并做出了行為的調整。此結論符合常理,驗證了本實驗方法的合理性。

        依據傳統的評價方法,從推拉標識信息所張貼位置及其可讀性、一致性和可接受性等方面來評價,該標識符合可視性標準,預期的實驗結果應是人們100%按照標識提示來操作。但從表1實驗結果來看,人們在各種情況下的操作正確率都低于100%。這表明傳統的評價方法并不能正確反映標識有效性。事實上,人們對標識的認知能力受環境及其進行任務的影響。

        1)經觀察總結,實驗中人們操作受環境因素影響:

        a.人們刷完卡或按下門禁開關后,身體離門的水平距離很近,如果拉門出入,則需要先后退才能拉門,所以長時間以來很多人養成了進出門推的習慣。

        b.進門刷卡器與出門開關均在離門把手約一米遠的墻上,人們刷完卡或按下開關后可能未能完全注意到門上的標識,故多根據自己習慣和動作的方便程度來選擇推拉動作(可參見圖1)。因此,標識需要考慮標識本身所處的靜態環境,以及環境使人養成的操作習慣。

        2)人們推拉門的行為還與人們當前任務有關系。表2為人們在不同任務復雜度情況下進出門的行為情況,其中正確操作與錯誤操作比一欄中為實際人數比。此處任務復雜度高表示人們進出門過程有多余動作,如打電話,搬物品,多人一起聊天等,即除去單人直接推拉進出門的任務低復雜度情況。每個人在特定環境下的推拉門動作都是一個具體的任務,表2說明人們對信息的獲取和執行受任務復雜度的影響。表中顯示無論在“推”還是“拉”情況下,人們在任務復雜度低時的正確操作率都明顯高于任務復雜度高時的正確操作率。因此,任務是評價過程中必須考慮的要素之一,在具體任務中來評價標識有效性更具合理性。

        討論

        首先,本實驗結果的合理性,得到了證實。從結果看,大部分人們感知到標識發生變化,并作出了行為調整,這符合常理。第二,指示標識的有效性須通過行人操作的正確率來反映,在上述推拉門操作任務的實驗中,標識有效率低于100%,分析原因是人們受到了環境因素和任務的影響。而依據傳統的評價體系,通過靜態評價標識的字體、大小、顏色、張貼位置等滿足標準與否,得出的結果可以達到100%,這說明基于任務的評價方法更合理地反映了標識實際有效率。

        第三,實驗中結果表明,任務復雜度高低會影響標識有效率高低,再一次反映出任務對評價結果的影響,證明在任務實施過程中來評價更為合理。由于這種方法涉及到任務,因此適合功能屬性以及人機工效等的評價。任務是這種評價方法的核心,故在后續研究和應用中,具體任務場景的設計是關鍵。設計原則有:任務要涵蓋待評測的子任務,或系統某一屬性要在任務實施過程中得到體現;在任務的實施中,需要利用以往的單一屬性評價方法,來為每一個待測評的系統或屬性制定出在任務中的權值體現;任務的實施結果,要反映出待評系統或屬性的評價結果。

        傳統的“以功能為導向”的評估體系,只是從系統本身功能和特征考慮,無法細致描述和評價其使用對象或服務對象與系統的交互細節過程,缺乏在交互過程中對人的任務進行全面綜合考慮。當代工業設計標準要求系統設計所要解決的不是單個子系統的具體功能和形式,而是與其相關的完整“系統”。這就要求在系統的事后評價中,無論在選擇評價方法或設計評價方法時,都要考慮到整體效應,不能單一靜態地進行功能評價。

        基于任務的評價方法在很多工業領域中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如民用飛機駕駛艙人機工效評估。2008年,EASA頒布了<CertificationSpec-ificationsforLargeAeroplanes:CS-25>(簡稱25部),其中的1302條款就引入了“以任務為導向”的設計理念,探討了機組使用的系統和設備的人為因素問題。因此,在飛機適航評審中,通過設定飛行任務,根據飛行員完成任務情況來進行評價,可以更好地發現設計中隱藏的問題。

        第8篇:公共危機論文范文

        社會組織以一種看起來很正常的方式不斷的運作著,當利益相關者間的利益關系由于環境的變化隨之發生改變的時候,公共部門管理者與公眾都認為現存解釋模式、程序、規則等足以避免風險,于是對危機的到來嚴重估計不足。這些往往體現在管理者對風險警覺的微弱退化、對危機減緩與反應能力逐漸地衰退等方面。當有關迫臨危機的大量信號被忽略時,觸發事件就此發生。觸發事件常常是因為對威脅信號的不重視,管理者沒有提前介入研判分析而導致。從信息的角度分析,危機其實就是當條件發生改變時危機信號沒能被有效接收,反饋信息沒有得到及時變更所導致的組織系統整體應對失調的一種狀態。可見,危機信號的預警監控與評估反饋對于有效避免危機的發生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而危機信號的不被接收有多種可能性存在:一些細微的威脅信號可能本身就不易被察覺或是偵查發現,可能他們常常包含一些新的、非常規的信息隱藏在大量常規的信息群中難以被發現;偵查也可能受到新環境的變化而遭中斷;組織也會因為某種原因對危機信號的傳遞設置障礙,比如下屬往往向上司“報喜不報憂”。由于這種失真可能性的存在大大限制了危機信號準確向上傳遞的能力。觸發事件的到來加快促進了危機發展成嚴峻的局面。觸發事件首先暗含了危機初始時期的很多信息,包括起因,規模,類型等。其次是觸發事件一旦爆發,即會引起組織內外的強烈關注,包括新聞媒體,社會各界的公開化的注意。其效果也具有兩面性:要么對于觸發事件束手無策,事態借著媒體的宣傳愈加嚴重化;要么獲得管理者的足夠重視,立即采取了相關應對方案和減緩措施來降低其破壞性。可見,危機事前的溝通改善可以具體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1)危機信號的預警和信息數據庫的建立。(2)信號傳遞中人為干擾的規避。(3)媒體干預。(4)“三大意識”(風險意識、法制意識、參與意識)的培養。(5)民意的早期收集。首先,危機信號的預警需要一個雙向溝通的模式來進行。基層組織及時將一線的有傾向性的危機信號進行甄別與篩選,梳理出達到一定危機等級的情報上報給上級部門進行決策判斷與支撐。上級部門在收到下級的情報后應及時的分析研判并及時反饋于下級部門,以便于作出下一步有針對性的預警工作部署。在此溝通期間積累的信號群應形成數據庫,以供將來具體的分析、匯總和研判。其次,上級部門要通過積極主動的正面溝通,向基層灌輸危機意識、法制意識和參與意識,來扼殺一些可能會出現在危機爆發初期時的因盲目自信而忽視微小危機信號的苗頭性思想。要通過間接的側面溝通,從群眾的走訪和輿論的報道中獲悉危機信號的源頭,來掌握那些可能已經被掩蓋或是隱瞞了的觸發事件,從而有機會作出及時的補救措施,來有效規避危機信號傳遞中的人為干擾。

        二、危機事中階段的溝通現狀與改善建議

        觸發事件的爆發標志著危機進入第二階段。這一階段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高度的不確定性,也正由于高度的不確定性,管理者與公眾可能會感到困惑、驚訝、震驚、緊張甚至迷茫。隨著利益關系的變化,公眾心理也產生了極大的波動,激動、害怕、憤怒、悲傷、失落等情緒充斥其間,起伏不定。管理者面對著公眾失控的情緒,即將瓦解的信任關系,必須在不確定的環境下作出緊急決策,并采取積極的行動來回應公眾。然而,畢竟是在信息極度缺乏的混亂情景下作出的判斷,管理者面對著不為熟知的新環境常常會感到無可適從,呈現出反應遲緩,應對不及時的現狀,進而失去了采取行動的黃金時間。有的管理者沒有開拓思路,妄想用以往的常規思路來解決新出現的危機,實際上卻很少能夠奏效。因為危機本身就是對新的異化信號沒有及時反饋而導致的現有應對系統失調的一種情境,常規方法早已失去了應有的協調能力與作用。公眾情感波動的產生與利益關系失衡、信息不對稱有一定的關聯。尤其是后者,當公眾對信息的急切需求隨著觸發事件的爆發而中斷,原有的解釋模式不再奏效,公眾與政府等社會組織的信任關系就此一步步的瓦解。因此,優化信息傳播渠道成為了重中之重。信息可以讓參與的公眾觀察他人在危機中如何表現,聽取他人作出合理的解釋,來對危機的威脅程度的進行精確化判斷。同時信息也可以通過增強管理者的信心來使其直面危機,相信局勢還是在參與者的控制之下的,從而提高應對能力。由于不確定性,危機管理者通常不得不在缺乏信息的情況下作出反應和采取應對措施,這些反應的實施形式可能會加劇損害也可能會有利于后續的積極行動。但是不管何種效果,管理者只有在做了以后才能理解一項決策的效果到底怎樣?而這些實施的形式通常體現為:管理者的公開承諾,具體的解決能力,公眾對政府的期望這三個方面。觸發事件以后,管理者最初的反應與解釋可能成為公開承諾,通過媒體的傳播不斷得到固化。而這些公開承諾常常體現為一些不可更改的斷言,一些有關技術、操作及能力公開的看法發表。承諾一旦做出往往就難以撤銷、難以否認甚至難以修改。倘若因為履行承諾的能力不夠或者公眾的期望過高導致信任關系的變化,那么公共部門只能被迫地不遺余力地支持原先的承諾,并為這些承諾提供辯護和解釋,但是卻不能撤銷、否認或是修改。經過上述分析,本人認為在危機事中階段可以在以下五個方面改善危機溝通:(1)多部門間的相互配合與協作。(2)公共信息的披露與輿論的正向引導。(3)公眾訴求渠道的拓新與利益的協調。(4)公眾情緒的疏導與理性化處置。(5)職責的準確界定與執行力的有效提高。首先可以增強部門間的溝通與合作,將引起危機的利益矛盾梳理清晰,形成一種多部門整體配合,協同處理的機制,集中“診斷”,聯合治理,從而達到疏導民怨,化解矛盾的效果。對于民眾傳遞合理訴求的渠道也要保證暢通和多樣化,以免民怨因一時無法疏導而致日后的聚集爆發。其次,加強政府部門面向公眾的溝通機制建設。面對重大事件和突發事件,要有及時主動披露的習慣,要有一套完善的新聞發言人制度,來正當的引導輿論的走向,充分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對于公眾正當的情緒波瀾要通過溝通及時的把控,并作出理性的處置。甚至要建立一支具有心理疏導專業資格的專家團隊來服務群眾,以及時消解不良情緒的蔓延。第三,對于危機事件的處置過程也要加強上下溝通,和平行溝通。對指揮中心的指令要領會和恰當的執行,對處置中的突況要及時的分辨和上報。對于鬧事群眾的處置行為也要合情合理,疏導為主,暴力控制為輔,嚴格限定在法律的框架下執行。

        三、危機事后階段的溝通現狀與改善建議

        第9篇:公共危機論文范文

        1.會計工具的披露。ISBA基于公允價值的會計改革及重塑加強了會計工具的披露。它要求在財務報表的附注里要用精準的描述說明公允價值的信息,這些信息的內容包含量:要用三個層次以上的取值方法說明公允價值的計量;要求用標準的方法說明各類金融項目運行的情況;要求能用標準的數據模型說明資金運營的情況,且給出該模型計算時采集的數據;要求在公允價值下披露將受到影響的各類金融信息。ISBA強化了會計工具的披露,可以使投資者了解資金的流向、資金在運營時可能會擔負的風險、得到與財務相關的原始憑證等。它既是融資者重要的融資依據,也是在必要時進行法律問責的重要憑據。

        2.會計計量的準則。不同的國家,其公允價值下的會計準則不一,如英國是以交易的金融作為會計的準則;美國是以資產的金額作為會計的準則,我國公允價值的會計準則有數種標準。目前會計可用的準則無法統一為一個標準,然而它的使用有一個共同的標準,即要尊從會計職能本身的原則,應用公允價值的屬性,ISBA要求該計量方法能準確的反應出資金構成的原貌、目前資金流動的情況、資金目前構成的情況、資金可變的凈值和現值等。只要能夠體現出這種計量的效果,則可根據各地的情況進行操作,不需將計量的標準強行統一。

        3.會計操作的標準。關于非資產類的資金流動與債務重組的情況從原則上來說,不需依公允價值進行估算,這是由于他們很難被界定和估算。然而為了讓會計操作能夠準確的反應出企業資產的情況,ISBA公允價值的會計改革和重塑要確定出一套標準的操作方法,使會計操作不受主觀性的影響。目前的會計操作標準依照經濟交易的實質,即以上兩個情況,若只要參與了經濟交易,就要并入會計計量中,用會計的計量對它進行評估。為了避免會計操縱會計計量的情況,目前會計操作的標準已經作出詳細的規定,即同樣的經濟事項必須采取同樣的會計分類方式處理方法,用同樣的標準進行計算。為了簡化會計的操作,公充價值的會計操作對套期操作和對套期項目撤消的時間也有明確的界定。

        二、后危機時代公允價值會計改革與重塑的方向

        1.逐漸完善基礎設施。要讓后危機時代公允價值會計改革與重塑逐漸完善,就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基礎設施配合會計的操作。它包括需要完善互聯網的建設、數據庫的建設、各類數據模型的建設等,使會計改革與重塑的透明性與公正性能夠得到體現。

        2.逐漸完善模型構建。目前公允價值會計使用的會計模型存在一些問題,其中預期損失模型與風險模型反應出的問題比較大。比如目前人們使用的巴塞爾新資本協議開發的違約模型只能預測出一年的數據;現行的預期信用模型只能計算出違約的概率卻無法計算出違約的詳細事件,這都影響資金的融入和流動。

        3.逐漸完善獨立審計。目前公允價值會計使用的預期損失模型的計算目前存在著問題,比如它模糊了金融資產減值損失的各類前提條件,這使預期損失模型的計算變得具有模糊性,如果應用該模型進行審計,則極易引起計量的糾紛,它使獨立審計難以實現,完善該模型的計量方法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4.逐漸完善會計內控。在公允價值下對會計準則標準化、對會計計量明晰化的目的,就是為了加強會計體系的內控,它要求會計給出的報表、給出的附錄能真實的反應出每一筆資金流動的情況。然而要完善會計體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未來公允價值的改革和重塑將更重視資金計量的精準性和披露的透明性,以便加強會計體系的內控。

        三、結語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精品 | 中文字幕羞羞视频网站 | 午夜人成视频在线男人每天 | 综合欧美亚洲日本 | 中文字幕一级二级 | 午夜影视在线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