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生心理活動比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活動月;情景體驗式;形式與內容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14-0166-04
近年來,隨著高職大學生群體極端事件不斷報諸于新聞媒體,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動態變化日益受到社會關注,全面提升高職學生的心理素質,避免或杜絕極端事件的發生已成為每一所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我院借助于“5?25學生心理健康活動月”這一平臺,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系列活動,已成為學院心理健康工作的一大特色。
我院學生心理健康活動月的目標定位是面向全體、兼顧個體、參與體驗、重在發展。這一目標可以提高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意識,通過學習了解、活動參與、體驗領悟等,學會聯結心理學知識與日常行為,逐步改變不適應,優化心理適應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全面提升學生心理健康素質。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月一般安排在每年五月份舉辦,每次歷時約1個月,自2009年起已舉辦三屆。
一、學院開展“心理健康活動月”的形式和內容
在開展每一屆學生健康活動月時,均會根據目標定位、心理協會會員的調查、學生心理需求及心理健康工作計劃,設置不同的活動形式和活動內容,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心理需要。以2012年為例,心理健康活動月主題是“我愛我:愛心靈、話成長、幸福你我他”,在5月2日至30日期間,開展的活動形式及內容有:啟動“心”導航(5?25心理健康活動月啟動儀式暨專家講座)、培養“心”舵手(2011級心理委員培訓)、共話“心”成長(心理手抄報比賽)、展示“心”魅力(笑臉征集)、體驗“心”世界(“5?25我愛我”活動日系列活動)、常懷“心”感恩(母親節感恩活動)、共享“心”收獲(5?25心理健康活動月閉幕式)等7個活動版塊,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和理念,營造積極向上的環境氛圍,提高學生自幫自助的心理能力和報效社會的感恩情懷。
學院近年來心理健康活動月的活動形式及內容具體表現為:
1.課外培訓類。①專家講座。為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邀請省內知名專家講授“大學生抑郁情緒的識別及調節”講座,與全院師生共同學習抑郁情緒對個體的雙重影響,掌握抑郁情緒的調控方法,盡快走出抑郁情緒沼澤地,迎接陽光燦爛的新生活;②學生培訓。為充分調動學生心理委員的參與性、積極性,充分發揮心理委員的信息聯絡作用,面向一年級各班心理委員開展封閉式團體心理培訓,圍繞“如何開展班級心理活動”、“如何提升心理工作技能”、“心理案例討論分析”等主題展開,采用實操訓練、情景模擬、心理游戲等形式,幫助心理委員盡快掌握工作方法,全面開展工作。培訓過程中嚴格考勤并組織考核,考核通過者將在活動月閉幕式頒發結業證書;③師生講堂。為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識,學會“助人助己”,由學生主講、教師點評,分別從專業心理分析、學生自我體驗等不同角度,與全院學生一一探討如何了解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成就美好未來。
2.現場活動類。①感恩母親節。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天,都離不開身邊人的指導和幫助,母親、父親、師長、朋友等,對于他們的感激之情、感恩之心常常珍藏在心,無以言表。在母親接到來之際,提供一個機會幫助同學表達感恩之心,“手工制作”、“信鴿傳遞”等環節可以幫助傳遞心聲;②5?25活動日。5月25日,分別在兩個校區同時開展心理漫畫展、心理健康知識、心理手抄報部分作品、心理游戲、心理電影賞析、許愿樹、心理涂鴉等活動版塊,宣傳心理健康月,營造活動氛圍。據統計,當天學生參加人數超過千余人,學生熱情地參與了各活動板塊,活動現場氣氛熱烈、緊張有序;③沙盤體驗。借助于一盤細沙、一架玩具、一瓶清水,在心理咨詢師的陪伴下,在輕松、安全、溫馨的氛圍中盡情創造自己內心世界呈現的畫面,在玩中體驗、感悟日常生活中忽略的信息,加深對自我的了解和分析,成為溝通內心與意識的橋梁,完成內心與現實的對話。直觀形象的咨詢方式吸引了近百位學生的駐足、參與,并預約下次沙盤體驗;④心理電影展播及征文。精選經典心理電影,如《美麗心靈》、《心靈捕手》、《蝴蝶效應》、《春風化雨》、《我是第一名》等影片播放,并邀請相關專業教師點評,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表達自己對電影所反映主題的思考。電影征文稿件評選出一、二、三等獎,并給予相應獎勵。
3.知識競賽類。心理手抄報比賽。在5月2日至20日,圍繞活動月主題,以班為單位參賽。要求內容健康,積極向上,結構新穎,布局合理,圖文并茂。評出一、二、三等獎,并頒發證書及獎品。
4.創意設計類。①“開心笑臉”照片征集。為引導學生微笑面對生活,保持健康的心理,征集原創單人或多人開心笑臉照片,從作品中評選出開心獎、魅力獎、感染獎、創意獎,并頒發證書及精美獎品;②心理海報創作比賽。5月6日至27日期間,以宣傳活動為目的進行設計,展現健康、積極、陽光的大學校園生活、大學生心理精神追求等。原創入圍作品評選出一、二、三等獎,并頒發證書;③心理美文征集大賽。5月6日至18日期間,以活動月主題為基本思想,內容充實健康,符合主題,突出大學校園生活,如學習、人際、實踐、情感等各方面的心路歷程。征文活動將評出一等獎2名,二等獎4名,三等獎8名,并頒發證書及獎品。
二、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活動月”的調查分析
自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活動月以來,創新活動形式,豐富活動內容,力求讓學生在心理活動系列中能有所收獲,有所觸動。因此,每年的活動現場都組織學生進行現場調查,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了解學生關注的焦點問題,為活動組織提供有力支持。以2012年學生心理健康活動月的現場調查為例進行分析。
1.學生對開展心理活動重要性認識的調查。
圖1顯示:在2012年開展心理健康活動月的活動現場,隨機調查的1499名學生中,1358名學生認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可以幫助自己更好地體驗活動中的輕松,感悟心理點評帶來的觸動,具有重要意義,占91%;僅有31人(2%)認為是否開展活動不重要,關鍵在自覺。
2.學生對“我喜歡的心理活動”投票的調查。
圖2顯示:2012年開展的心理健康活動月系列活動中,僅就幾項心理活動進行摸底,調查學生的歡迎程度。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學生都喜歡這些輕松、簡單、易投入、具有創意性和專業性的活動形式,部分學生對所喜歡的多個活動項目進行投票。心理游戲、許愿樹、涂鴉等有現場指導或解答的活動更受學生歡迎。這些活動形式也是我院開展心理健康活動月的保留項目之一。
3.學生對參與心理活動后主觀反饋的調查。
圖3顯示:在調查“學生對參與心理活動后的主觀反饋(收獲、意見或建議)”的主觀反饋條目中,95%的學生表示“有收獲”、“在活動中認識到新朋友”、“在活動中對自己有了新發現”、“存在同樣的問題但處理方式不一樣”等;約30%的學生表示“自己希望能接受有關心理活動的培訓,便于在班級中操作”;也有14%的學生提出“希望能在平時也組織類似的心理活動內容和項目”。
三、開展“心理健康活動月”的成效及經驗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我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經取得初步成效,至目前為止,尚未發生學生群體或個體的極端事件。學院的心理工作人員能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并對之進行系統的專業心理咨詢與輔導,將校園不穩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狀態,為建設和諧校園做出貢獻。根據近年來心理健康活動月的活動總結,可以看到:
1.“情景體驗式”先進教育理念的導入。“情境體驗式”的基本教育理念是:在吸收行為主義、認知主義、人本主義理論的基礎上,通過“情境――體驗――認知”的活動模式,讓學生在活動情境中充分體驗,感受互動雙方的尊重、理解,充分發揮自我主動性,面對活動情景需要,進行人際關系的協調,引導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氛圍中捕捉心靈碰撞的火花,探尋及建立適應,促進心理的健康發展。
我院2009年心理健康活動月的實踐表明,情景體驗式的教育理念大受學生歡迎,在此理念指導下各種活動內容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在2009年以后的各年度心理健康活動月的方案策劃中,有意加重了“情景體驗式”活動形式的比重,包括許愿樹、心理游戲、心理涂鴉、師生講堂、心理手抄報、心理海報、沙盤體驗等活動內容。這些活動的開展,有效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熱情,“樂在其中、感悟心中”,甚至有不少學生提議平時也要多開展類似的活動,也有學生建議進行專業的培訓,學會掌握后便于班級活動的開展。
2.學生心理健康活動月開展具有重要意義。根據《2010~2011年大學生心理健康報告》數據顯示:九成多的大學生飽受心理問題的困擾,其中人際交往壓力、就業壓力、自我管理能力不強是造成心理困擾的重要原因。87%的大學生會開導身邊存在心理問題的朋友。而約38%的大學生遇到煩心事或感到壓抑時不向任何人訴說。這反映了部分學生對心理健康問題還是抱“諱疾忌醫”的態度,不愿暴露自己內心深處的問題。部分學生找不到與他人溝通的契機,無法傾訴自己的煩惱,在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有待提高。而心理活動的開展可以幫助學生很快融入活動場景中,在愉悅、輕松的氛圍中,調節壓抑的情緒,感受愉悅與輕松;在多人互動中可“以人為鏡”,通過他人與自己的互動進一步了解自我;在活動的互動中,可以直接觀察學習他人的言行,逐步認同自己與他人,將自己的問題“常態化”,從而減輕心理負擔。
3.學院高度重視、組織實施有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離不開學院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每年心理健康活動月的啟動儀式、閉幕式、各活動現場,分管學生管理的院領導、學生處處長、副處長、系書記等領導都會親臨現場,與學生共同參與各種心理活動,體驗心理活動的樂趣,傾聽學生的心理需求,有效縮短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開展心理健康活動月所需的人力、物力也得到學生處、系等部門的大力支持和積極配合,盡可能將資源進行調配、組織、并付諸于實施,才使得各年度心理健康活動月的開展越來越充滿活力。
4.心理協會、學生心健骨干發揮了重要作用。心理協會是由學院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中心進行專業指導的學生社團組織。心理協會除平時開展各類心理活動外,在每年的心理健康活動月的活動中,都付出了辛苦的汗水。各年度心理健康活動月的策劃方案由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中心制定,之后心理協會的成員就參與進來,根據活動方案,安排活動場地、借用活動儀器和設備、準備活動物品、布置活動現場、提供現場服務等。可以說,心理健康活動月的順利啟動、活動系列安排、圓滿閉幕等環節都離不開心理協會的參與和支持。
學生心健骨干是學院心理健康工作隊伍的重要環節,也是學院心理工作的“一線人員”,學生心健骨干隊伍的培養一直是學院心理工作的重點。每年的心理健康活動月期間,都會組織學生心健骨干(班級心理委員、宿舍長)進行專業培訓,通過明確角色定位、了解工作內容、培養工作技能等方面提升學生的心理服務能力。通過專業培訓,學生心健骨干能及時發現班級、宿舍同學的心理動態變化,并及時聯系心理輔導中心進行心理咨詢或心理干預。
綜上所述,我院學生心理健康活動月的開展卓有成效,值得在以后的工作中繼續推廣,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借鑒其他兄弟院校的工作思路,逐步成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大亮點,推動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進一步地開展。
參考文獻:
[1]宋建軍.淺析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與職業,2010,(6).
[2]王新等.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與對策研究[J].科技資訊,2010,(30).
一、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活動月”的調查分析
自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活動月以來,創新活動形式,豐富活動內容,力求讓學生在心理活動系列中能有所收獲,有所觸動。因此,每年的活動現場都組織學生進行現場調查,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了解學生關注的焦點問題,為活動組織提供有力支持。以2012年學生心理健康活動月的現場調查為例進行分析。
1.學生對開展心理活動重要性認識的調查。在2012年開展心理健康活動月的活動現場,隨機調查的1499名學生中,1358名學生認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可以幫助自己更好地體驗活動中的輕松,感悟心理點評帶來的觸動,具有重要意義,占91%;僅有31人(2%)認為是否開展活動不重要,關鍵在自覺。
2.學生對“我喜歡的心理活動”投票的調查。2012年開展的心理健康活動月系列活動中,僅就幾項心理活動進行摸底,調查學生的歡迎程度。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學生都喜歡這些輕松、簡單、易投人、具有創意性和專業性的活動形式,部分學生對所喜歡的多個活動項目進行投票。心理游戲、許愿樹、涂鴉等有現場指導或解答的活動更受學生歡迎。這些活動形式也是我院開展心理健康活動月的保留項目之一。在調查“學生對參與心理活動后的主觀反饋(收獲、意見或建議)”的主觀反饋條目中,95%的學生表示“有收獲”、“在活動中認識到新朋友”、“在活動中對自己有了新發現”、“存在同樣的問題但處理方式不一樣”等;約so%的學生表示“自己希望能接受有關心理活動的培訓,便于在班級中操作”;也有14%的學生提出“希望能在平時也組織類似的心理活動內容和項目”。
二、開展“心理健康活動月”的成效及經驗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我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經取得初步成效,至目前為止,尚未發生學生群體或個體的極端事件。學院的心理工作人員能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并對之進行系統的專業心理咨詢與輔導,將校園不穩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狀態,為建設和諧校園做出貢獻。根據近年來心理健康活動月的活動總結,可以看到:
1.“情景體驗式”先進教育理念的導入。“情境體驗式”的基本教育理念是:在吸收行為主義、認知主義、人本主義理論的基礎上,通過“情境—體驗—認知”的活動模式,讓學生在活動情境中充分體驗,感受互動雙方的尊重、理解,充分發揮自我主動性,面對活動情景需要,進行人際關系的協調,引導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氛圍中捕捉心靈碰撞的火花,探尋及建立適應,促進心理的健康發展。我院2009年心理健康活動月的實踐表明,情景體驗式的教育理念大受學生歡迎,在此理念指導下各種活動內容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在2009年以后的各年度心理健康活動月的方案策劃中,有意加重了“情景體驗式”活動形式的比重,包括許愿樹、心理游戲、心理涂鴉、師生講堂、心理手抄報、心理海報、沙盤體驗等活動內容。這些活動的開展,有效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熱情,“樂在其中、感悟心中”,甚至有不少學生提議平時也要多開展類似的活動,也有學生建議進行專業的培訓,學會掌握后便于班級活動的開展。
2.學生心理健康活動月開展具有重要意義。根據《2010一2011年大學生心理健康報告》數據顯示:九成多的大學生飽受心理問題的困擾,其中人際交往壓力、就業壓力、自我管理能力不強是造成心理困擾的重要原因。87%的大學生會開導身邊存在心理問題的朋友。而約38%的大學生遇到煩心事或感到壓抑時不向任何人訴說。這反映了部分學生對心理健康問題還是抱“諱疾忌醫”的態度,不愿暴露自己內心深處的問題。部分學生找不到與他人溝通的契機,無法傾訴自己的煩惱,在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有待提高。而心理活動的開展可以幫助學生很快融人活動場景中,在愉悅、輕松的氛圍中,調節壓抑的情緒,感受愉悅與輕松;在多人互動中可“以人為鏡”,通過他人與自己的互動進一步了解自我;在活動的互動中,可以直接觀察學習他人的言行,逐步認同自己與他人,將自己的問題“常態化”,從而減輕心理負擔。
3.學院高度重視、組織實施有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離不開學院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每年心理健康活動月的啟動儀式、閉幕式、各活動現場,分管學生管理的院領導、學生處處長、副處長、系書記等領導都會親臨現場,與學生共同參與各種心理活動,體驗心理活動的樂趣,傾聽學生的心理需求,有效縮短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開展心理健康活動月所需的人力、物力也得到學生處、系等部門的大力支持和積極配合,盡可能將資源進行調配、組織、并付諸于實施,才使得各年度心理健康活動月的開展越來越充滿活力。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學;心理健康;功能與途徑
Abstract:Thearticlemainlythepsychologicallyhealthyeducationquestionwhichdevelopedtothesportsteachingaspecthascarriedonthediscussion,onthepresentuniversitystudent''''spsychologicalcondition,elaboratedtheuniversitysportsteachingtothestudentpsychologyeducation''''sspecialfunction,andproposedraisedthestudenthealthypsychologyinthesportsteachingthemethodandtheway.
keyword:Universitysportsteaching;Psychologicallyhealthy;Functionandway
前言
近年來,大學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礙等原因不惜傷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時有發生,且有上升的趨勢,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深刻反思。大力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為擺在高等學校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體育學科在幫助學生改善心理困擾,糾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礙,開發心理潛能,提高心理品質等方面,具有其它學科無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載體和工具。
一、心理健康的現狀
學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社會所需要的身心全面發展的跨世紀人才。聯合國世界性組織(WHO)認為:“健康,不但是沒有身體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完整的心理,心理狀況和社會適應能力。”那么,我國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如何?2006年在“5.25”大學生心理健康日之際,浙江理工大學信息電子學院心理素質拓展中心開展了一次有關大學生心理壓力的隨機調查,此次調查結果顯示:近六成大學生心理壓力大。在廣東高校中,如果算上郁悶、焦慮等輕微癥狀則高達40%。如此驚人的數字提醒人們,大學生的心理教育問題已迫在眉睫,不容忽視,心理教育勢在必行。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根據高校體育特點,結合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通過高校體育教育手段來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這一方面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二、體育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功能
高校體育活動主要包括體育教學及各類競賽等,是指學生在體育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掌握系統的體育衛生保健知識技術與技能,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促進健康、發展個性,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學習與實踐活動統一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及心理負荷,人際交往頻繁,使學生在生理健康得到提高的同時,也對心理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高校體育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功能與作用:
(一)調控情感情緒,及時發現和消除學生心理障礙
情緒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學生在體育活動過程中的行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現是其心理狀態的真實反映,在運動中很容易發現存在不同心理障礙的學生。通過體育鍛煉,可以減緩和治療某些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使緊張、憂愁、焦慮、壓抑、沮喪等不良情緒得以宣泄,使人輕松愉快,心情舒暢。目前國內外研究認為運動鍛煉能改善人的心理狀態,消除心理障礙和治療心理疾病。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對大學生作跑步試驗,發現跑步能成功減輕大學生在考試期間的焦慮情緒,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普遍體會到,打打球、跑跑步、練練拳等,會使緊張的情緒得到松弛。
(二)改善機體健康狀況,為心理健康提供物質基礎
體育運動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身體運動的方式直接改變人在安靜狀態下生理、心理活動方式。促使身體各機能系統進入積極活動狀態,從而使全身血液循環加快,各器官處于高度興奮和活躍狀態,把安靜時處于長期關閉狀態的毛細血管、肺泡、肌纖維和神經細胞盡可能地激活起來,從而使各器官的血液獲得充足的氧氣和營養物質。健康的機體、良好的神經系統和各部分機能系統是人的心理發展的生理基礎,也是保證人們心理健康的一種物質前提。
(三)培養良好心理素質,促進意志品質和性格特征的發展
學校體育通過教學和各項體育競賽等身體活動形式,采用公開的、共同認可的方式和規則,進行挑戰極限、超越自我的競爭活動,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體驗生命存在的價值、生命延續的價值和超越生命的價值,使他們承受挫折與失敗的能力得到鍛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紀律性與自制力,培養人的勇敢果斷、堅毅頑強的意志品質,培養公平競爭與創新意識以及團結協作與開拓進取的精神。這些都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
(四)發展認知能力,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通過運動可發展認知能力,減少認知障礙,改善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維護心理健康。同時從社會學角度看體育游戲、競技體育和體育競賽實質上是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一種模擬,體育精神是現代社會精神的縮影,許多教學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實質上就是對社會生活的一種模擬。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將獲得成功與失敗、優勢與劣勢、群體與個體、合理與不合理等種種體驗,將對學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確立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方法與途徑
(一)用教師良好的心理品質感染學生
學生心理健康與否同教師的心理健康與否有著密切的關系。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師,才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學生。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質,應具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敬業精神;要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他們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了解學生的運動技術水平,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師還要具有良好的言談舉止、規范的動作示范和熱愛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在與教師的交往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二)精簡競技體育內容,滿足不同學生心理需要
由于競技體育內容大多對身體素質要求很高,技術的結構比較復雜,學生很難掌握,且易發生運動損傷,造成很多學生對此望而生畏。因此,在選擇教學內容時,要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減少競技體育的內容,降低動作技術難度,突出體育課程健身與娛樂的功能。內容要少而精,易于掌握,易于開展,利于終身鍛煉,并且效果明顯,使更多的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獲得最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從而達到鍛煉身體!促進身心健康的目的。
(三)以學生為主體,豐富教學形式,落實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
作為一名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要研究學生的身體狀況、運動技能和教學內容的特點,更要研究學生的心理,掌握他們的心理活動規律,要把學生的“身”、“心”統一到體育課上來,從而使體育課能向著更完善的方向發展。教學中要體現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應著重培養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學生只有對學習本身發生興趣,才能主動而愉快地去學習。因此,在安排教學計劃時,我們可以選擇適合他們的生理、心理特點的運動項目。青少年學生的肌肉及體力均在逐年增長,骨骼尚在發育之中,因此,對學生要開展多種項目練習,運動量逐漸增大,避免對身體造成大的生理負擔。青少年男、女生在體力、生理特點上有顯著差異。因此,鍛煉項目、鍛煉時間及進度的安排都應分別對待。這就需要教師采用多種教學形式,創造寬松環境,營造良好氛圍,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如采用教學競賽、教學評比、活動性游戲及音樂伴奏等教學形式,并在學生情緒高漲時,有意識地加大運動量及運動強度,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會提高教學質量。其次,我們還通過有意識地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有目的地引導學生,促進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比如,在快速跑游戲中,教師不分組、不定項目,可讓學生自由組合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自己確定比賽內容和方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來選擇比賽的內容和方法,這不僅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也提高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四)樹立體育教師身心健康的新形象
新型的體育教師應更新觀念和認識,在確保自身身心健康的同時也要加強心理健康、衛生保健等方面的學習和研究,鼓勵其在教學中進行各種積極嘗試,提高體育教學的科學化水平,以健康的身心和豐富的知識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宣傳、教育工作,切實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惑,緩解心理壓力。
四、結論和建議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和關注。高校體育要確定相應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更好地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使他們擁有健康體魄、健全心理和完善人格,以便更好適應急劇變化的社會環境。
1.學生健康問題是人才培養的關鍵問題。學校體育不僅在健身方面,更在健心方面和適應社會能力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
2.學校體育教學活動和運動鍛煉能及時發現學生心理障礙或心理缺陷。因此要求教師在教學訓練過程中多注意學生的心態,并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治療。
3.建議高校將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和標準與體育學科的特點有機結合并具體化,制定出適合各種學生群體,各個年齡階段,具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心理健康檢測和評量。
【參考文獻】
[1]王啟明,等.體育與心理潛能開發[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
[2]蘭自力,等.學校體育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報,2002.
關鍵詞 大學生 體育運動 健康 關系
一、體育與健康
(一)健康的重要性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無論從事什么工作都要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否則一切都將是徒勞。有一個比喻可以形象的來說明健康的重要性,我們將身體看成1,而金錢、地位、子女、房子等都看成0,只有1健康的存在,那么才有后面的若干的0,如果沒有了1,再多的0也將代表不了什么。雖然這個比喻很通俗,但它卻深刻反映出健康的重要性。
(二)體育與健康的內涵
隨著社會競爭日益激烈,人們逐步意識到擁有一個健康身體的重要性,體育運動已成為人們在閑暇時間必不可少的活動。但是多數人對健康的認識還停留在身體健康的基礎層面上,認為只要身體好沒有疾病就是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早在上世紀已經提出了三維健康觀,即身體的健康、心理的健康、良好的社會適應。合理的膳食、運動量等是通過運動來獲得健康的主要方法,無論哪種方法我們都要考慮到“量”的因素,所謂量變引起質變,我們不能否認某種方法在對促進健康上的作用,但要控制好“量”,否則會危害到身體健康。
關于體育的概念解釋有很多種。目前,較統一的解釋為“體育是一種以身體運動為基本手段促進身心發展的文化活動[1]”。其中身體運動是基礎,促進身心發展是目的,文化活動是形式。根據體育的定義我們可以將體育分為三大類。1.競技體育,其以取得比賽的最終勝利為目的,在比賽中不斷挑戰人類的生理與心理極限。2.大眾體育,其以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為目的。3.表演類體育,其以促進經濟發展、公益等為目的。我們常說的學校體育可以歸類到競技體育和大眾體育中去。體育運動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由于其背后隱藏著巨大的價值,因此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青睞。
二、影響大學生健康的因素
(一)不良的生活方式
作息時間不規律、飲食不規律、缺乏體育運動等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導致當代大學生身體素質持續下降的主要原因。據相關調查,大學生的肥胖率和近視率分別為29%和13%,且呈現每年穩步上升趨勢。分析其成因,我們可以總結出兩個原因:1.缺乏體育鍛煉。2.不良的生活方式。作為個體來說這兩個因素我們都可以人為控制,但多數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后,自律能力嚴重下降,對于自己不能嚴格要求,課余時間基本都花費在打網絡游戲上,每天休息時間較晚,不進行體育鍛煉,連每周一至兩節的體育選修課也不去上。正是這種不良的生活方式導致當代大學生的身體素質不斷下降。鑒于上述原因,建議學校加強考勤管理制度,對曠課達一定次數的學生給予嚴厲的懲罰措施。其次,學校將可以組織學生跑早操,盡可能的組織學生參與體育運動,從而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
(二)吸煙喝酒
據相關調查顯示,在當代大學生中有28%的學生吸煙,其中男性占據了絕大多數,女性僅占極少部分,在大學生吸煙群體中有部分學生的煙癮較大,每天吸煙量在一至兩包,甚至更多。吸煙不僅危害個人的身體健康,同時還會危害周圍的人,可謂百害而無一例。目前,每年因吸煙引發的肺癌患病率逐年增長。適量的飲酒可以增進心血管血液流動,對人的健康有一定的幫助,但過量飲酒、酗酒對身體的危害都是巨大的,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們很難掌握住這個“量”,往往過量飲酒。學校應加強對學生的相關教育力度。同時,作為學生也要加強自控能力,盡量戒煙戒酒。
(三)心理因素
相關調查顯示精神疾病患者的年齡逐漸趨于幼齡化,高校學生中患有心理疾病的學生大約有20%,多數學生處于亞健康狀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仍與我國的應試教育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學生從小到大都是在“分數論成功”這個定式思維中長大,從小到大只知道學習,課余生活基本被各種補習班所占據,沒有時間去接觸社會,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也都由父母來解決,自己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考個好分數。這樣一來當進入大學后,學生需要自己解決很多問題,例如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等等,一些學生處理不好這些關系,導致心理上出現問題。因此,家長在關注孩子學習成績的同時,也要適當的增加孩子的社會實踐能力,使孩子逐步接觸社會,慢慢適應社會,而不是做一個只會考試其他什么都不會做的人。其次,學校也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最后,作為學生個體來說也要明確,我們唯有增強自身的心理承受力,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當下取得成功。
三、體育運動與大學生健康的關系
(一)體育運動可以促進大學生的身體健康
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我們不能否認任何一種體育運動對促進身體健康的作用,只要體育運動是科學合理的,在一定“量”的范圍之內,其就可能對促進身體健康有積極地作用,但過量運動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損害。因此,人們在進行體育運動時要嚴格控制運動量,同時也要掌握一些必要的運動原理。
身體健康的測試指標有很多,但形態和機能是最直接、簡單的指標。形態即身體各部分的比例。通過有針對性的練習,我們可以改變相關部位的肌纖維,從而塑造健康的形態。機能即人體的系統的工作能力,體育運動是促進人體機能全面發展的最佳手段,任何一種體育運動,不僅是我們所看到的外在的肢體運動,其內部多種系統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例如長期進行耐力練習能改善呼吸系統運輸氧氣與二氧化碳的能力。體育運動可以使各個系統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全面發展。
(二)體育運動可以促進大學生的適應性
適應能力的發展是在后天的生活中不斷鍛煉而得到提高的,體育運動則可以有效的促進大學生的適應能力。體育運動不僅可以改善人的生物狀況,同時還能消除由于不適應而帶來的負面影響。當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有些人會將它憋在肚子里,自己生悶氣,最后導致身心都遭到了損害,而體育人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多數采用運動的方式來調節自己的心情,在球場上奮力奔跑、大吼大叫,以此來發泄自己的情緒。運動過后心情舒暢,自己心中的不快早已拋到九霄云外,從而以飽滿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三)體育運動可以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
人的任何一個有目的、有社會傾向性的活動都必須通過心理活動來調節[2]。心理活動是三維健康觀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任何體育運動中都會產生心理活動,心理活動的好壞取決于體育運動的強度,當體育運動的強度適度時,可以使人興奮,精力旺盛。體育運動的內在精神是努力拼搏、永不放棄,在一場比賽中經常可以看到雙方為了一分拼盡全力,永遠不放棄,即使輸了比賽也要讓對手對自己豎起大拇指。長期進行體育運動可以使大學生的意志品質、自信心得到鍛煉,其自信心、心理抗壓能力不斷提高,這在一些耐力項目、同場競技項目中表現的更為明顯。一些團隊項目也能增強大學生之間的溝通能力,同時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這在當今比較火爆拓展訓練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四)體育運動與大學生健康的辯證關系
唯物辯證法指出事物具有兩面性,體育運動在對促進大學生健康上也有兩面性,因此在平常生活中我們要盡量取其利而避其弊。適量的體育運動可以改善人體各部分機能,起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作用。超負荷運動或者采用不科學的練習方法會損害人們的健康。因此在進行體育運動時大學生要根據自身情況來選擇科學的適量的練習方法,當自我感覺運動強度較大時,可以進行一些小強度的鍛煉或者停止鍛煉,以避免過量運動帶來的負面影響。
四、結語
健康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決定的,體育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大學生健康水平,在參與體育運動的同時大學生也要摒棄自身不良的生活方式,加之適量科學的運動,可以使自己獲得更加健康的身體。
參考文獻:
[1] 楊文軒,楊霆.體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 賈莉莉.體育運動與健康研究[J].搏擊體育論壇.2013.4(4):40-41.
[3] 田金華.體育運動與健康促進[J].中國體育科技.2003(1):37-39.
[4] 吳秀云.有氧運動與心理干預對改善大學生體質健康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3):102-104.
【關鍵詞】心理污名;求助行為;責任推斷;羞恥感
1.問題提出
人們往往對有心理問題乃至具有心理疾病的人持有偏見,認為他們在生理、心理、道德、行為上存在缺陷,視其為“精神病”“瘋子”、“變態”,從而歧視、拒絕、回避這些人群。早在1963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Coffman就將“污名”一詞引入心理學領域,Vogel等人將“心理污名”定義為尋求心理幫助的個體感到自我和社會不可接受的受損身份,由于污名使人們對求助者持有負面印象,這就導致了個體不愿意暴露他們的心理困擾,并且逃避心理咨詢或治療。隨著高校擴招和就業壓力的逐年增加,大學生們的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高校普遍都建立了一定規模的、具有專業資質的心理中心,用來加強心理知識的宣傳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盡管大量的研究表明心理問題會給個體的生活、學量消極的影響,并且心理咨詢和治療會有積極的療效,但是主動尋求心理幫助的大學生比例仍然很小,對專業性研究機構,如綜合醫院心理治療科、校心理中心的使用率并不高,由寧波某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已有的統計數據可見,主動尋求心理幫助行為的大學生占心理關注對象比例很低,而相關研究均表明大學生在遇到心理問題時,愿意尋求心理咨詢幫助的只占1.46%,持模糊、矛盾態度的占40.6%,另有4.8%的學生明確表示“否”。為什么“潛在的求助者”難以成為“現實的求助者”,其主要阻力在于社會長期對精神疾病、心理疾病、心理問題的混淆、歧視與偏見,使需要求助于心理咨詢的大學生擔心他人的負面評價的“心理污名”。因此探索“心理污名”如何影響大學生尋求心理幫助行為,以及如何減少“心理污名”對求助行為中的責任推斷,羞恥感的影響將對高校心理工作尤其是心理咨詢中心的工作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2.研究設計
本研究首先采用《心理求助污名量表》和《心理求助行為量表》進行問卷調查,探究心理污名對大學生心理求助行為的影響,并在實驗結果的基礎上,建立污名對心理求助行為影響的關系模型;其次,根據實驗得出的結構模型,引入角色扮演、情境w驗、經驗分享、演講等多樣化形式,改革固有的團體活動形式,建立團體干預方案,并利用專家訪談,最終確定團體干預方案;再次,使用RCT實驗設計(隨機對照組實驗設計),對已有的方案進行實驗組、對照組前后測實驗,評估干預方案對求助行為改善的水平,進行總結歸納,完成干預實驗;最后,查找相關資料,在已有的實驗結果的基礎上,為降低心理污名對求助行為的影響提供應對策略,改進目前狀態下單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實驗結果
通過對污名影響的相關分析和路徑分析,可以得到污名影響求助機制的四條路徑:一是污名直接對求助的影響,即污名心理求助;二是污名通過責任推斷間接對求助產生影響,即污名責任推斷心理求助;三是污名通過羞愧間接地對求助產生影響,即污名羞愧心理求助;四是污名通過責任推斷和羞愧的共同作用對求助產生影響。
對污名、責任推斷、羞愧、求助傾向的效應分解上面分析,對求助傾向的直接負面影響效應是最大;污名通過責任推斷和羞愧兩因子對求助產生的間接負面效應大于污名分別通過責任推斷和羞愧因子對求助傾向產生的負面間接效應;污名對責任推斷因子的直接正面效應大于污名對羞愧因子的直接正面效應。
在個體在求助源的選擇傾向上,當問及被試自身的心理問題時,其選擇求助傾向排在第一位的是向朋友和同學求助,接下來依次為向心理老師求助、根本不求助、向班主任求助和嘗試以別人的名義求助。
4.干預方案
參考樊富珉等人團體設計活動,引入角色扮演、情境體驗、經驗分享、演講等模式,設定多個內容,邀請在心理學專業研究和教學上具有10年以上、博士學位的心理學專家進行專家訪談,圍繞心理污名對求助行為有重要影響作用的內容設置團體干預方案:
活動目的1:提高大學生對心理幫助需要的自我認知
活動方案:活動之前兩個星期給學生布置作業,要求準備1000字演講稿,演講內容主要圍繞以下三個問題:(1)心理咨詢主要幫助人們解決什么問題?(2)什么樣的人需要心理咨詢?(3)什么問題需要進行心理咨詢?
A熱身階段:連環自我介紹,并進行分組
B討論階段:“奇葩議會”,各組對各自觀點進行辯論會,分成正方和反方,對“去心理咨詢就是有病”這個主題進行辯論。
C演講階段:“超級演說家”,每一個組在已有的認識基礎上,推選一位必須結合他人的觀點和想法進行超級演說家比賽,與全班分享觀念,在此過程中,如果有遺漏,必須讓第二個人補充,第二個補充的同學必須在第一個同學的基礎上,說出第一個同學表達的所有觀點,再補充剩下的。、
D總結階段:老師對大學生目前普遍存在的認識不足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總結。
活動目的2:提高大學生人際開放性
活動方案:
A熱身階段:小兔子跳
B自我表露階段:用公開量尺讓學生在永遠保密――隨時公開選擇事件寫在尺上,(1)最怕發生的事情(2)最不敢想的事(3)最不容易忘記的事(4)從未告訴過別人的事
C總結階段:填寫自我隱藏表,并對案例進行分析和總結,小組進行討論。
活動目的3:減少大學生對尋求心理援助的污名
活動方案:
A熱身階段:OH卡片進行故事聯想
B角色扮演階段:對4個已經設定的關于心理求助的案例進行角色扮演。
C討論階段:角色扮演結束,通過交流理清學生思路,討論遇到問題時,你會怎么辦。
活動目的4:提高對心理咨詢的信任
A熱身階段:尋找你覺得的優秀的心理咨詢師應該具備的品質有哪些
B討論階段: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將大家達成共識的10大優秀品質得出,然后選代表進行解釋。
C總結階段:小組做成小論文形式,將咨詢師特質、咨詢過程相聯系。
通過RCT實驗設計后,結果表明,此干預實驗是有效的。事后比較發現,實驗組被試的尋求專業性心理幫助的污名量表得分較對照組顯著下降,而尋求專業性心理幫助的行為意向、態度、應對效能和預期效用量表的得分較對照組顯著上升。
5.建議
采用多種宣傳方式讓學生了解心理學,曾在咨詢屆流行一句話:中國社會不是民眾不懂心理咨詢,而是他們不懂心理學,所有在基本的心理問題的解讀上要專業,同時通過新媒體進行宣傳,拓寬心理健康教育手段,開設豐富有趣的心理活動內容,讓大家啊了解學校心理咨詢的本質是發展人,而不是治病。同時,應該加強學校心理咨詢機構人員的專業素養培訓,建立高度的信譽和正面形象,通過培訓合格的咨詢人員,鼓勵咨詢師進行專業培養等,推廣優秀,善解人意的咨詢師形象來為學校心理工作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關鍵詞】普通高校;體育教育;隱性效果;精神環境
Recessive Effect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Ordinary Universities o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Environment
JI Hui
【Abstract】A healthy mental environment is helpful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good state of mind and improve their interpersonal skills, so as to better face the competition and pressur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environment and easily occurred problems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It considers that recessive effect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has significant effect on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environment quality and gives relevant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ordinary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recessive effect; mentalenvironment
收稿日期:2013-09-13;修回日期:2013-09-28
作者簡介:計慧(1979-),女,漢族,講師,主要從事運動訓練方向研究。
引言
大學教育作為高等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最終階段,大學生的自學能力已經相當完備,學生們在參與體育活動時的收益也不應只側重于提高身體素質、培養運動習慣的顯性效果,大學體育教育的隱性效果應當得到足夠的重視和強化。
1大學生精神環境易產生的問題及其特點
11精神環境的特點
如果說中小學是利用規則規范來培養學生共性的階段,那么大學教育就是一種相對自由的環境,沒有了中學時代的各種高壓和約束就相應放寬了行為的要求。這種現象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從好的方面來看,大學校園里寬松與自主并存的學習環境、統一與獨立并存的生活環境和多彩與嚴謹并存的課余環境,可以充分培養每位大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這種自由的學習生活模式既是對大學生意志精神的磨練,同時也是一種考驗,若未經得住考驗,做好學習與生活節奏中的自我約束,也就難免會懈怠了學業,荒廢了青春。但總的來說大學自主的精神環境能激發學生的個性發展。他們在大學校園里更多的是提前體驗社會的多元性和人的多樣性。
大學生雖然是高等教育的受益者,但同時也受知識文化的影響較大,具備著較高智商和情商的他們,對于精神環境的依賴要大于常人,同時他們也具備普通學生的共性和特點,單純、善良,易受環境影響、同化〔1〕。怎樣才能合理定位是每個即將走出校門步入社會的大學生亟待解決的問題。
12易產生的問題
121心理健康方面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適應社會所應當具備的堅實心理基礎。面對壓力和未知,他們的精神環境非常的脆弱,易焦慮、壓抑、封閉、孤獨、迷茫、扭曲。不僅國外,即便是國內也頻發各種校園暴力事件。〔1〕除去社會與家庭方面的因素,不少人認為學校具有不可開脫的責任,管理制度、校園環境、教師的教學態度等方面的弱化,在對學生的控制能力上就出現了“真空地帶”。依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和高校要充分認識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見》明確指出了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要有針對性地講授心理健康知識,開展輔導或咨詢活動,幫助大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素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幫助他們處理好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
在大學階段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固然重要,但相應的德育、誠信、責任教育不能缺少,并且要充分做好心理障礙的疏導工作,及時有效地發現、疏導大學生精神環境方面的壓力,能夠有效避免其在校期間、畢業之后的諸多社會問題的發生,使他們積極、陽光地面對生活。
122社會適應能力方面
這里說的社會適應能力主要指的是合理的自我定位以及與他人交往的能力。在當今社會,畢業對于很多大學生來說意味著失業,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一方面是因為社會因素,大學畢業生增多導致相應的學歷貶值,另一方面由部分大學生畢業后自視較高,不能很好地自我定位,缺乏社會經驗的他們又缺乏自我展示的能力,最后導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況。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沒有最好的工作,只有最適合你的工作。良好的評估定位自身能力是大學生做好就業、創業的首要因素,只有根據個人能力、興趣、價值觀三要素的綜合考量做出正確的選擇,才能全面認識自己的特點、價值取向、氣質、性格、組織能力、協調能力等內容;全面認識自己,是做出客觀的自我評價及職業規劃的基礎,是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的前提。
學生是社會中一個特殊的群體,而大學生則是站在這個特殊群體中最靠近與社會銜接的邊緣地帶。他們有著有形的自由學習生活方式,但同時他們的面前也充滿著無形的社會壓力與未知的挑戰,他們所面臨的是作為眾多高校中的一個個個體,需要清醒思考在大學的生活節奏中應該怎樣去學習,怎樣去鍛煉,怎樣去提高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人們的社會生活等各方面都不斷發生著飛速的變化大學生們需要在變化中努力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但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不適應環境的變化,并由此造成了心理重負。由于心理問題造成的休學、退學、自殺、兇殺事件不斷增多,大學生精神環境健康應成為每個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而作為高校體育工作者,我認為大學體育教育具有十分有效的疏導和預防效果。
2高校體育教育的隱性效果
追求健康的體魄是每個體育活動參與者共同的目的,參與體育活動帶來的力量素質、耐力素質的提高也是最容易看到的直接效果。但體育既是身體活動的過程,也是心理活動和社交活動的過程,體育不僅能給人帶來健碩的體魄,而且對人的心理環境以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都會有很好的改善。
如果說身體健康、無病的狀態是外在的、顯性的,那么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則是潛移默化的、隱性的。隱性的心理健康與顯性的身體健康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精神支柱,身體健康則是心理健康的物質基礎。通過參加體育活動,以體育活動的過程作為橋梁的作用來維持隱性健康和顯性健康的提高,不僅在生理上有利于人體骨骼、肌肉的生長,增強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的機能狀況,有利于人體的生長發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強有機體的適應能力,在心理上也具有調節人體緊張情緒的作用,改善生理、心理狀態,恢復體力和精力。從而達到和諧促進身心健康的目的。
21大學體育教育對大學生心理環境的影響
211大學體育教育的育德效果
規則意識,公平競爭。現如今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界限鮮明,競爭也一觸即發,越是到了畢業之際越是容易出現各種惡意競爭的問題,如果想要合理地解決這種問題,光靠相關教師進行德育工作教育會收效甚微,利用體育運動的規則性原則能夠收到不錯的效果。體育是身體活動的過程,在活動的過程中充滿了各種規律、規則,如果想要達到活動的目的,就必須遵守規則。一場比賽過后,鍛煉的不僅僅是學生們的身體,對學生們的團隊協作、理解包容、規則意識方面更是一次洗禮和強化。
212大學體育教育的育美效果
提高品質,懂得欣賞。每一個血淋淋的故事的主角幾乎都會抱怨社會的黑暗和骯臟,他們一步一步被社會的負能量充斥了內心。但其實美是想通的,我們要懂得欣賞。就像我們在欣賞一幅美麗的畫卷一樣,我們在觀看體育比賽時,也會對每一個漂亮的動作、優美的姿態、勇猛的意識而感到震撼、為之叫好甚至是吶喊。美好的事物能使一個人感到心情舒暢,從而凈化心靈,于是學生們在參與體育活動過程中,美的不再是形態上的表現,更是情緒、情感上的美。
213大學體育教育的育心效果
宣泄情緒、舒緩壓力。有人說壓力就是動力,這其中是有一些道理的,但是壓力一旦超過了人的承受范圍,其對人的破壞力是毀滅性的。面對壓力,如果不能學會釋放,極易造成人格的扭曲、變形。聰明的大學生都會在課余時間參與一些社團活動,一方面來豐富自己的課余生活,一方面舒緩學業帶給自己的壓力,但比起其他活動,體育具有更好的釋放效果,也更加健康。其實參與體育活動很簡單,人多可以進行籃、排、足大球活動,人少可以進行乒、網、羽小球對抗,即便是自己一個人也可以選擇游泳、跑步、跳繩等健身方式。只要心情舒暢了,精神環境也就健康了〔2〕。
22大學體育教育對大學生社交環境的影響
開始了大學生活也就意味著精神環境的獨立,對家庭環境的依賴逐漸演變為對社交環境的依賴,能否順利地結交朋友也是融入校園生活的標志〔3〕。但不少大學生缺乏與人溝通的能力,內斂、低調,在中學時代看起來非常乖的學生反而不能在大學校園得到更多的機遇,人們更多的是愿意看到那些心理素質過硬、敢于展示自我的學生。
在我看來,經常參與體育活動的學生,不僅是在語言表達,心理素質上強于他人上就是在執行、組織、管理能力也具有優勢。除去一些跑步、游泳等單人健身活動,大部分的體育活動都是多人參與、團結協作才能進行的,那么在活動的過程中就必須和其他人進行交流〔4〕。小型的活動可以是即時的,而大型的賽事就必須進行組織溝通,例如參賽隊伍的報名,時間、場地的安排,觀眾贊助商的引入,比賽過程的組織等各種人力、物力的統籌〔5〕。這些看似簡單的過程,其實就是對未來“職場”的預熱與排演,學生們按照自己的能力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讓他們在進行活動的同時明白共同協作才能完成目標。
3 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環境具有客觀存在性,并且能夠影響人的行為從而改變人的心理,作為大學生必須學會適應才能逐步地改善環境。體育作為一種健康的調節方式,對于精神環境的改善意義重大,體育教育工作者對此應當給予足夠的重視和強化。
32建議
321重視大學體育教育的隱
體育教師教師應當增加課內、外活動內容,多開展各種形式的趣味活動、運動會、競賽等。特別是野外拓展活動,更能強化學生們的動手、自理、自立能力,在德育、美育、智育提高的同時開闊視野、釋放壓力、激發正能量。
322強化大學體育教育的隱性效果
在活動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參與組織、管理工作,教師應當給予相應的技術指導,同時放寬權限,降低學生在處理問題時的依賴心理,讓學生們充分體會到能力的釋放以及更多的成就感,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完善良好的社交環境,更好地幫助他們走進社會。
參考文獻
〔1〕胡啟先.當代大學生社會心理問題及其對策〔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2〕〔4〕李清瑩不同體育鍛煉項目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實證研究〔D〕陜西:陜西師范大學,2006
〔3〕祝大鵬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與社交能力的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04
〔5〕仇麗琴體育專業大學生心理狀況與個性發展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2(3):70
【關鍵詞】高校體育 排球 運動員 心理訓練
排球是集技、戰術為一體、對抗性極強,技術要求較高,集體共同參與的項目。研究表明,身體素質、運動技術和心理素質是決定大學生排球運動員訓練和比賽成績的三個不可分割的因素。大學生排球運動員在身體素質、技術水平差距區別不大的前提下,心理因素成為了決定因素。比賽中經常出現一個運動隊即使身體素質、技術水平、戰術水平都較高,而發揮優勢的心理素質較差,在比賽中卻輸給低水平但心理素質因素較好隊的情況。因此,在排球訓練中,教練員要把心理訓練作為一個重要內容來對待,要有目的地培養運動員在完成訓練和比賽任務時所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心理品質,并能逐漸學會調節心理狀態。
1 排球運動員的心理特征
排球的各種技術動作和戰術行動是在規定的場地上和競賽規則的限制下,與對手的心理直接接觸以及與同伴的積極配合協作的活動。具有短時間內完成一次高強度運動與短時間內的一次間歇相交替組成的,以記分定勝負,不受時間限制等特點。隨著排球運動向著技術全面精尖快速、能攻善守全能化、戰術綜合突變化、技術風格大打法類型多樣、競爭對抗白熾化的趨勢發展,比賽過程中完成任何一種技術動作和戰術行動都必須與運動員的情緒、意志和個性品質相聯系,都必須與運動員生理與心理上的緊張程度相聯系。
1.1技術動作感知節奏過程的心理特征
排球活動中各種形式的擊球,具有不同的種類與特點。而所擊出的球的種類與特點,是由擊球的速度、擊球的高度和擊球的力量所決定的。為了運用某種擊球技術動作或實現某種戰術意圖,任何一種形式的擊球過程,都應該準確地感知和判斷隊友與對手的空間站位、擊球的姿勢、擊球的高度、角度與力量,以及來球的速度和不斷變化著的各種時間、空間關系。
1.2注意力集中穩定的心理特征
排球技術動作門類繁多,戰術多變,比賽過程速度快、變化多以及比賽不受時間限制,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決定勝負。它對運動員注意力的強度和穩定性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比賽中,來自場內外的干擾甚多,若無法將注意力集中在比賽場上,技、戰術水平的發揮嚴重失常,則很快就會輸球丟分。因此,注意活動的強度大而且穩定性高是排球運動員必備的心理特征之一。
1.3戰術思維靈活模式的心理特征
排球比賽的特點決定了運動員對運動情景的分析、判斷和自己即將采用的技、戰術行動的抉擇,是在瞬間進行的,這就要求運動員的思維活動必須具有敏捷和靈活性。思維敏捷的運動員,能在情勢危機的情況下當機立斷,及時和迅速地依據場上情況的變化而機智、靈活地運用各種技、戰術,巧妙解危,并創造有利的攻勢,變被動為主動,抓住戰機,出奇制勝。
1.4情感意志的心理特征
排球運動員的情緒是受到各種主客觀因素和排球運動本身固有的特點所制約的。運動員參加排球比賽的任務是要戰勝對手。比賽過程中各種主客觀條件變化大、節奏快,活動甚為劇烈,機體要忍受極度緊張。比賽時順利與困難常常并存并迅速轉換,記分與戰局常常起伏不定,場外的觀眾又表現出各不相同的態度與評價。所有的殘酷現實與運動員對比賽意義的認識、期望,以及同當時的生理狀態交織結合,便產生著各種復雜多變的情緒體驗,并作為一種最活躍的因素影響著運動員的競技水平的發揮。一場比賽的最后時刻,雙方隊員都處在極為疲勞的狀態中,要取得比賽的勝利,技、戰術水平已不是最為重要的,而隊員的抗疲勞、抗干擾能力和所具備的堅強意志品質則成為取勝的關鍵。
2 影響大學生排球運動員心理的因素
2.1主觀因素
2.1.1比賽中個人情緒不穩定。比賽中當自己或隊友扣球成功直接得分時,往往會表現出亢奮不已、士氣大增、斗志昂揚,若當自己或隊友接發球或扣球連續失誤時,擔心教練不滿意,隊友責怪,往往打得小心謹慎,士氣低沉,害怕再次失誤。結果是越怕越發揮不好,失誤越多,情緒影響越大。
2.1.2害怕對手(強手、平手或從未交鋒過的對手)。總認為對手很厲害,實力很強。比賽還沒開始心理上就先輸給了對手,缺少了自信心。
2.1.3想贏怕輸。對對手的實力估算不足,結果輕敵,放松了斗志,造成被動挨打、主動丟分的局勢。
2.1.4賽前失眠、焦躁不安,情緒過度緊張,缺乏比賽信心,不想參加比賽,比賽前思維混亂,不知做什么。
2.1.5易受觀眾(或家人、朋友、戀人等以及不友好觀眾)的影響,注意力難以集中。
2.1.6關鍵時刻急于求成。在比分領先的情況下,以為穩操勝券,總想一下子置對手與死地,該運用的技戰術不能正確運用,結果自己失誤增多,甚至白送給對手有利可圖的反擊機會。
2.2客觀因素
2.2.1比賽規模的大小。規模越大,運動員的情緒就易于激動,躍躍欲試,易產生高度的情感和強烈的榮譽感,同時運動員自身也感到壓力較大。特別是大學高年級的運動員,將是最后一次代表學校出戰,情緒就會顯得激動高漲,訓練也比以前更加刻苦認真。多年來的事實證明,每次重大比賽,運動員們都是以高昂的斗志、飽滿的熱情參加比賽。
2.2.2訓練水平和比賽經驗。訓練水平高,經驗豐富,運動員就會產生愉快的增力情緒,此時盡管對方身高、身體素質、技術方面都占優勢,但具備了扎實的技術和較豐富的經驗,最終會取得勝利。反之產生減力情緒。一些新運動員在初次參加比賽時,總是不能很好地發揮自己的水平,免不了出現緊張、分神等現象,經常出現扣球、發球不過網(或出界)、墊球不到位等等,特別在對方連續得分,又有;拉拉隊的助威聲中,顯得更是手足無措。
2.2.3比賽雙方實力接近。在比賽勢均力敵,比分呈交替上升狀態,運動員能發揮最佳水平甚至超水平發揮。多次的比賽證明,雙方實力相當,比賽緊張、激烈、精彩的情況下,誰的心理素質好,誰的技、戰術水平就能正常發揮,取得最終勝利。
2.2.4外界環境的干擾。由于異地作戰或對比賽場館、燈光、地板、場外觀眾的吶喊助威等一時難以適應,運動員的技、戰術水平的發揮將受到很大影響。如果場地適應情況良好,就易產生奮發的情緒,提升自信心,活躍比賽氣氛,技、戰術水平就能充分的發揮,甚至超水平發揮。反之,比賽氣氛冷淡,場地無適應感覺,運動員就不易調動積極性更談不上發揮出高水平。
2.2.5技術動作的變形、失調,隊員之間戰術配合的失誤,往往會造成運動員心理上的障礙,產生臨場過敏、心理疲勞、運動感覺遲鈍等,這些情況的出現,將嚴重影響到運動員技、戰術水平的正常發揮。
3 心理訓練及其作用
3.1心理訓練
有人把心理訓練定義為:對大腦或心理進行的專門化訓練的過程。有的學者認為:廣義上的心理訓練就是有意識、有目的地對運動員的心理施加影響的過程;狹義上的心理訓練就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來形成運動員良好心理狀態的過程。
3.2心理訓練的作用
心理訓練引入排球訓練和比賽所起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2.1有助于提高心理活動水平和控制心理活動強度
對于運動員來說,心理因素是控制自己的生理活動和技術動作的重要因素。若運動員實際心理活動水平低,就不能進行有效的控制。為此,必須用心理訓練的方法提高心理活動的強度,以達到能進行自我控制的水平。 轉貼于
在運動訓練中,運動員要掌握技術動作,自身應有一定的活動強度。若強度不足無法實現對身體和技術動作的主導作用。但也不能太強,否則會對身體素質及技術動作的調節造成失誤,因為技術動作的完成要求身心力量平衡。
3.2.2有助于提高情緒調控能力
運動員比較突出的情緒問題是在比賽時的過度緊張,以及有恐懼、害怕、消極的心境等。通過在訓練過程中對運動員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訓練,可以逐步提高他們的情緒調控能力,有效地解決這些情緒問題。
3.2.3有助于運動員增強意志品質
意志品質薄弱是一些運動員在比賽中表現不好的原因之一,在訓練過程中加強對運動員的心理訓練,能使他們在積極參加訓練中改善他們體質狀況的同時,培養出他們良好的意志品質。
3.2.4有助于運動員掌握和改進動作技能
動作技能的形成一般是通過運動員反復多次的身體練習來實現的。如果把表象訓練與身體練習結合起來,更有助于運動員掌握和改進相應的動作技能。由于心理練習基本上不受時間、地點和器材等方面條件的限制,而且身體幾乎不會產生疲勞,因此在訓練過程中可以廣泛采用。
3.2.5有助于運動員消除身心疲勞和消除心理障礙
在訓練和比賽中,運動員由于技術動作失誤,往往會造成心理上的障礙,如臨場過敏、心理疲勞、動機不足、運動感覺遲鈍等,對此需要采取專門性的心理恢復和治療措施。研究表明,心理訓練(如放松訓練等)不僅有利于恢復心理上的疲勞,而且也有助于恢復身體上的疲勞;在大運動量訓練后,做5分鐘的放松訓練,其身心恢復情況幾乎和1小時的自然睡眠或傳統的恢復手段相同。
4 大學生排球運動員心理訓練的方法
體育訓練中的心理訓練是多方面的。它包括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的訓練和個性特征的訓練,以及記憶和注意的訓練等。
4.1平時常用心理訓練方法
4.1.1感、知覺的訓練。通過對墻進行傳、墊、扣等熟悉球性的練習,傳、墊不同重量、弧度、距離球等本體感覺練習,目標性傳、墊、扣、發的方位感練習,促進“人與球”和“人與網”在空中合理位置的“空中感覺”練習等進行限制性或誘導性練習等。
4.1.2集中注意力的訓練。使運動員學會全神貫注于一個確定目標,不受任何外來刺激的影響和內心雜念所分散,始終把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于當前的活動任務上。教練員平時注重加強場外的干擾,讓運動員反復地對某個動作進行練習,還可以采用同一訓練課中變換訓練的內容來調節運動員的注意能力;運動員可結合日常基本技術動作訓練在腦中回憶動作形象,使注意力始終集中在動作形象上,穩定在單個或連續動作上。
4.1.3心理演練。使運動員通過對運動的想象或回憶某種運動動作,在腦中運用動作技術練習時形成的準確動作表象,選用簡單而明確的術語進行暗示,在想象中完成動作。
4.1.4培養意志品質的訓練。教練員在訓練中,根據運動員的承受能力,不斷地變換增加訓練的難度,并通過說服教育、榜樣作用、自我命令等,要求運動員按要求完成。在運動員疲勞的狀態下,可采用改變負荷大小、練習難度、要求的高低和環境的改變等方式來鼓勵運動員堅持到底,完成任務。這樣既保持了運動員一定程度的心理緊張,又培養了運動員的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
4.1.5設置情境目標的訓練。可以在訓練過程中設置相應的情境,有意識增加任務的難度,讓運動員在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對自己的能力更為自信,有效消除自卑挫折感,從而養成敢于正視現實、勇于挑戰的良好意志品質。在集體練習中增加互動的機會,有效發展運動員的協作能力,使其掌握人際溝通的基本技能。
4.2臨賽前心理調節訓練的方法
4.2.1確立比賽動機。可采用激勵、誘導、命令、表揚和懲罰等教育方法來改變訓練環境和條件,客觀分析可能取勝的原因,利用訓練任務的有效刺激、利用傳媒的宣傳和發揮榜樣的力量等來激發運動員的比賽動機。
4.2.2賽區心理適應訓練。這是促進運動員與比賽環境之間保持心理協調的心理訓練方法。包括適應場地設備的訓練、適應食、宿生活的訓練、適應觀眾的訓練、適應裁判的訓練、適應比賽氣氛的訓練等。
4.2.3模擬訓練。這是通過了解比賽雙方的情況和運用模擬訓練等幫助運動員做好參賽心理準備的訓練方法。例如,預先了解對方情況及各種與競賽有關的資料,做好心理上準備;并模擬訓練,用語言、音像資料等因素來描繪比賽情景,亦可采用模擬對手特點的實景模擬對抗訓練。
4.3賽中心理調控的方法
4.3.1自我暗示。運動員在賽時出現情緒不穩定時,教練員通過語言來提示運動員用自己的思想和詞語對自我的心理施加影響,以達到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提高注意力的目的,使運動員在訓練比賽中不斷地建立良好的心態,全身心地投入到訓練比賽之中。運動員也可充分利用第二信號系統的知識,以意念為主的反向活動來調整、控制機體的神經、生理變化到適宜的程度。用它來激勵自己,放松和穩定自己的情緒,堅定自信、奮力拼搏。
4.3.2集中注意力。當運動員在賽時遇到諸如觀眾、對手、裁判或同伴等劣性刺激時,立即找出適合于自己集中注意力的對象,排除所有外界刺激,運用深呼吸和使肌肉緊張起來的方法,把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將要完成的比賽中。
4.3.3教練員的榜樣作用。教練員應在比賽中做到鎮定自若,處世不驚,真正成為運動員的“主心骨”。比賽的關鍵時刻,也是運動員最容易極度緊張的時候。此時運動員總會向教練員投來探尋和求助的目光。教練員會通過語言表情、身體動作表情向運動員傳遞教練員的思想。或者一個鼓勵性的語言、表情,亦會使運動員信心倍增。而一個無可奈何的搖頭,哪怕只是一晃而過,亦會使運動員感到大勢已去。因此,教練員應有效地利用暫停、局間休息和換人等途徑,根據臨場運動員的情緒變化充分發揮語言指導的調控作用。
4.3.4抗干擾訓練法。大學生運動員的自制能力不穩定,容易受外界的干擾,場外的叫喊聲,嘈雜聲,對方的加油聲直接影響到運動員的動作發揮,教練員在平時的訓練中要多用語言來不斷反復地提醒運動員排除干擾投入比賽。
4.3.5驕傲心理預防法。隨著訓練成績的迅速提高,自信心的增強,過高估計自己的可能性會不斷的擴展。盲目自信、目中無人等毛病可能會出現,適當地加以開導還是非常必要的。讓運動員明白只有虛心好學才能不斷地開闊眼界、排除狹隘的自私欲望。但教練員切不可隨意傷害運動員的上進心、自尊與自信。
5 結語
大學生運動員心理訓練的水平與其個人表現出來的道德品質和性格密切相關:如誠實守信、虛心好學、沉著冷靜、機智靈活、果斷自信、頑強拼搏、勝不驕、敗不餒等優秀品質,在關鍵時刻或重大比賽中就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能動性,促成比賽的勝利。而這些優秀品質,不是想要就能立等可取的東西,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輕易得到的,必須在專項訓練時花大力氣來培養,并最終使之滲透到運動員的各個領域。
參考文獻
[1]梁紅秀,許衍菊.淺析高校運動員賽前心理訓練.醫學與社會,2005,(11).
[2]王金云.大學生心理訓練概論.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08.
【關鍵詞】非智力因素;大學生;高校德育;創新方法
“非智力因素”由美國心理學家亞里克山大于1935年在其《具體智力與抽象智力》一文中首次提出來的。在此基礎上,美國人韋克斯勒于1943年提出了“智力中的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對非智力因素問題進行了較深入的探討,這是心理學界認定非智力因素概念正式誕生的標志。
廣義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記憶力、觀察力、思維能力、注意力、想象力)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而狹義的非智力因素指的是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包括人格因素和個性因素的心理意向活動。而在心理范疇內,以思維為核心認識過程的心理現象之外的一切心理現象均屬于非智力因素這個概念。
一、大學生非智力因素在其成長中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雖然不直接參與大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具體活動,卻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起著重要的抑制或者促進作用。
(―)非智力因素對大學生學習、生活方面起促進作用
大學生學習、生活過程中任何行為的產生,都必須由非智力因素來激發和啟動,進而轉化為一種心理需求,當這種心理需求與一定目標結合時,就會產生為達到目標而努力行動的動機,激勵大學生采取積極的行為。
(二)非智力因素對大學生人生選擇有定向和引導作用
大學生在選擇活動目標和活動途徑時,確立了志向,奮斗才會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從事學習和生活活動時才具有明確的指向性,才能排除干擾,朝著活動目標積極邁進。
(三)非智力因素能維持和調節大學生心理活動
非智力因素使人能夠堅持達到目標為之克服困難,堅持不懈,當活動偏離已定方位時,能合理調整心理或者行動,以期能夠實現目標。廣泛的興趣指引可使大學生接觸和注意多方面事物,為聯想、想象活動提供有利條件;良好的意志品質對大學生一生都會有積極的影響;情感是人素質系統里的重要組成部分,激情能打破思維的慣性,使人爆發極大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調動出智力因素,提高認識效率;性格中的責任心、事業心對大學生所承擔的社會、歷史使命體現著自覺態度,而勇敢使大學生可以不怕失敗,獨立性可使大學生勇敢質疑權威,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自信心使大學生堅持信念,直到成功。
(四)非智力因素在大學生學習、生活中起的消極作用
學習過程是一個智力與非智力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又以非智力因素起決定作用的過程,在大學生學習、生活過程中因為物質生活條件的優越,家長的過度保護等,引發大學生產生畏難心理、焦慮心理、膽怯心理、自卑心理等消極心理,大學生非智力因素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因此在高校德育工作中,應該正確引導學生,發揮積極的心理作用,抵御消極的心理作用。
二、大學生非智力因素與高校德育工作之間的聯系
高校的道德教育工作不但是要培養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政治方向、科學的世界觀,培養社會主義的基本道德、法紀觀念和文明行為習慣,還要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使大學生全面發展、人格完善。加強高校德育工作就是要加強和重視德育中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培養。
而大學生道德行為的最終形成具有傾向性,必須從情感、信念、意志等方面轉化為實際的行動,不斷進行鍛煉和培養才能成為一種道德行為習慣,從而反過來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得到鞏固,大學生的道德認識借助非智力因素得以不斷吸收和內化,所以高校德育工作的過程也是培養大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過程,非智力因素既是高校德育工作的組成部分也是重要基礎。
可見,科學的做好大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落腳點,在其實踐活動中,應當突出其地位和作用,提升其價值,實現高校德育工作的創新。
三、大學生非智力因素對高校德育工作的作用
(一)有助于強化高校德育工作的主體性觀念
主體性教育強調大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從人的主觀能動性這一角度看,大學生具備這一特性,因此在其受教育過程中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和教育選擇,是在其已有的認識基礎上主動進行的,在吸收內容的同時內化為自己的行為規范和準則。
(二)有助于強化高校德育工作的生活化觀念
在學業困難、就業壓力、生活問題逐年增多的情況下,高校德育工作不應只滿足于灌輸理性的教育,而應該給大學生以深入生活、深入心理、深入思想實際的指導,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指導、學習指導、人際關系指導、生活指導、就業指導、人生指導等,努力讓大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交往,學會適應大學生活,學會熱愛生活,使高校德育工作回歸生活,務實生活。
四、應采取的具體措施
(一)以不同年級情況特點為實際,針對性的開展工作
對大一新生要抓好學習和生活習慣養成教育,轉變其學習態度,加強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生活上悉心關心指導,使大學生能快速適應大學生活。對大二學生要抓好專業學習和職業規劃教育,清楚自己在學習什么和自己專業的未來前景等。對大三、大四學生做好職業教育和實踐指導,對畢業積極做好準備。
(二)以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為核心,抓好各項品德教育
高校德育工作要注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創造意識,培養責任精神;要培養頑強的意志,培養不怕困難、百折不饒的心理品質;還要培養勵志勤學的自學精神,鼓勵大學生不斷進行觀念創新和實踐創新;培養艱苦奮斗、甘于奉獻的精神,教育大學生要有崇高的理想追求,繼承中華傳統美德,自覺抵御貪圖享受,不沽名釣譽、迷戀權力;培養大學生敢于質疑,勇于批判的精神、積極思考的能力。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嚴謹認真的務實精神,勇于創業。
(三)以科學教育為主導,不斷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應設立心理咨詢室,組織專業教師針對所有學生實際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引領廣大學生關愛自己,掌握自我調試方法,增強克服困難,承受挫折的能力,樹立起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要對新生進行心理普查,開展自我成長、兩性情感和人際關系等專項指導講座,放映經典心理影片,開展各項學生活動,吸引廣大學生參與,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
(四)以大學生活動為陣地,完善社團系統并定期舉辦活動
高校社團是培養大學生各種積極興趣和鍛煉團隊合作能力的良好平臺,對于引導大學生參與集體生活,塑造健全人格有巨大作用,定期舉辦活動和開展比賽,利于培養大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進取心,激發學生的成就欲望。
(五)以協調自我與社會關系為導向,注重培養寬容品質
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過程中應正確認識自我和社會的關系,一方面,大學生自我合理利益與要求應得到滿足,尊重大學生權益,調動其行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大學生作為社會一員,應教育其對社會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應培養大學生關心幫助他人,寬容的接納社會和他人。
(六)以不斷提升教師素質為要求,加強師德教育
教師的職業素質和生活準則對學生的影響深刻,因此要求教師須身體力行,引導學生,要加強自身修養,寓道于教,用良好的品行影響學生。
綜上,非智力因素對大學生的成長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基礎。引入非智力因素,可以更新高校德育工作觀念,明確高校德育任務,豐富教育內容,促進大學生各方面的潛力發揮。
參考文獻:
[1]董玉剛.培育非智力因素對提升大學生就業影響研究[J].長江師范學學報,2011(7).
[2]張幼冬.大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開發與培養研究[M].中國成人教育,2010(10).
[3]張榮彬.論非智力因素培養與責任教育[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3).
[4]莫雪玲,閆雪梅.非智力因素與高校德育工作創新[M].傳承,2010(11).
素材展示:
想象力比智慧更重要
湯凱婷
美國有一則新聞報道:在高速公路上,有兩臺車輛因為些微的擦撞,兩位駕駛員一言不合,就在道路邊打起來。
這兩位駕駛員,一位是普通人,一位是空手道冠軍。交手不到數分鐘,結果出來了,而且登上了美國頭版新聞。
空手道冠軍輸了!
報社的記者在標題上注明了空手道冠軍輸了的原因:空手道冠軍有一個習慣,就是不打頭部,腰部以下也不打。可是普通人沒有學過,因此沒有受制度與規范的束縛,直直的一拳就擊在空手道冠軍的鼻梁上,讓冠軍就此倒地不起!
這則有趣的故事,讓人想起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
想想看,當我們第一天上班時,沒有很多的專業知識,但我們有旺盛的想象力。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的年資越來越增加,我們工作所學的專業知識越來越多,但我們的想象力卻如青春流逝般很難再恢復。
也許,我們已讓專業知識及一些固有的模式主宰了我們的思考,我們已漸漸失去了突破與改變的勇氣。
素材點撥
重要的還不只是想象力
眾所周知,空手道是技擊的一種,而且實戰性很強,說白了就是:練過空手道的人,打架肯定厲害。一個空手道冠軍與普通人對打居然輸了,這結果不僅有新聞性,而且有戲劇性,還真是該上頭條。而作者由冠軍的失利談到了固有模式對我們的負面影響,繼而申明想象力的重要性,可謂有理有據。這樣的文章當然就是一條不錯的素材,也許你已經急著要往自己的素材庫里放了。但是且慢,讓我們一起再來審讀一下這條新聞,看看是否能有些別的發現。
我們先來探究這則新聞的一個小細節:高速公路上如果發生事故,幾乎很難是“些微的擦撞”,往往會產生相當嚴重的后果,當事人恐怕顧不上言語爭執乃至打架。當然,這個問題不必揪住不放,我們還是重點關注這場打架吧。
打架的一方是空手道冠軍,但究竟是一個什么級別的重量和什么級別的賽事,文中卻并未說明。假如這個冠軍在一個不入流的比賽中獲得,并未掌握空手道的精髓,那輸了就不足為奇,因為他沒有“真功夫”。又或者這個冠軍是50公斤級別,而對手是個體重100公斤的壯漢,那輸了似也不足為奇,因為現實不是電影,實力相差過于懸殊的話,單靠格斗技巧是無法彌補的。從這里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啟示:細節對全局影響極大。我們在閱讀時要對那些被有意無意模糊掉或者忽略掉的細節信息格外注意,因為那些很有可能就是問題最關鍵的所在,是影響你判斷和結論的重要砝碼。譬如說,一則新聞標題是:“在校大學生心理問題嚴重,某校女大學生心理疾病患者高達30%!”讀者一看當然吃驚:“這還了得?大學生心理問題實在太嚴重了。”其實這所學校是工程機械學院,女學生本就寥寥無幾,恰巧近期又有一些人因心理問題向老師求助,于是一則爆炸性新聞就誕生了。你說新聞不真實嗎?不能。但是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就真那么嚴重嗎?未必。而類似這樣的手段,恰恰又是現在許多媒體所慣用的。認真審視細節,用常識和邏輯去體會個中奧妙,可以使我們的知識積累更加高效。
品讀了這些細節之后,我們再來假設:這個冠軍是貨真價實的冠軍,打斗雙方身高、體重也并不懸殊。冠軍之所以輸掉,就是被規則束縛,擊打對方都是無關痛癢的部位,而對方一拳就擊中自己脆弱的鼻梁骨,于是倒地不起。這時我們就該問一句:冠軍被規則束縛,究竟應該被視為可笑的迂腐還是該被看作可敬的自律?
看過武俠小說的同學肯定知道,凡是名門大派,門規一定森嚴無比,不許這不許那,有時候簡直是迂腐可笑,一旦違背,相應的懲罰還很是嚴厲甚至殘酷,令人難以理解。而現實中無論是武術散打,還是跆拳道、空手道,教練―再強調的也是紀律和守則,要忍讓,甚至要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比不學的時候還窩囊,這也讓許多學員覺得難以接受。
小說和現實這種驚人的一致是為什么?就是因為:擁有超越常人的力量就必須被超常嚴格的紀律束縛。格斗技巧可以使人具備超越普通人的能力,說白了就是打人會有更加嚴重的后果。兩個普通人打起來還經常頭破血流,假如―方受過專業訓練,那么一怒之下很可能會給對方造成極其嚴重的傷害,甚至可能致命,所以也必須嚴加約束。筆者所在的城市就曾發生過這樣―起案件:―個騎摩托的小伙子和一個蹬三輪的撞到了一起,兩人爭吵起來,小伙子赤手空拳,三兩下就把蹬三輪的打翻在地,后來送到醫院搶救無效身亡。公安局訊問時才知道,這小伙子是散打運動員,市級省級比賽都拿過名次。可拳腳再厲害也不能逃過法律的制裁,等待他的只能是漫漫無期的鐵窗生涯。幾句爭執而已,結果一人身亡,一人身陷囹圄,這樣令人嘆息的結局,足以讓我見識技擊的威力和自律的必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