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校文化建設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校長是一所學校的領軍人物,不僅是學校關鍵的管理者,而且是學校先進文化的領導者,應該在學校文化建設中扮演文化領導、文化伙伴和文化侍者三重角色。在文化領導角色方面,校長要注重學校文化建設遠景的研究和展望,注重吸引和激勵全校師生參與學校文化建設,注重學校文化建設的方法、策略和路徑等方面的對策研究,等等。在文化伙伴角色方面,校長要力求成為全校師生員工的“三友”:工作和學習中的“戰友”,業余時間中的“朋友”,幫困解難中的“親友”。在文化侍者角色方面,校長要在建設學校文化的過程中做好服務,力求做到全員、全面和全流程的服務。
二、提煉形成學校的主流價值觀
主流價值觀是學校多數成員共同擁有的,反映了師生的基本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是學校文化的核心,它包括辦學理念、管理思想、職業道德,等等。而提煉形成主流價值觀則要思考學校教育要教給學生什么的問題。當前我們的教師缺什么?教育又缺什么?缺的主要是責任。要讓教師真正肩負起教書育人的責任,有了責任才會有愛,才會有對學習和事業的執著,才會遵守規則,才會克制自我并戰勝和超越自我。因此,學校主流價值觀的內容應該體現出讓全體師生勇于面對現實,并承擔相應的責任,對自己負責,對他人、事業、集體負責,對國家負責。
三、加強對教師的培訓
一所學校要讓主流價值觀真正根植于教師的內心,并體現在行為方式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加強培訓,倡導樹立全新的責任與目標理念,實現目標認同。將“團隊發展我發展,團隊發展我受益,我為團隊作貢獻”、“自動自發地工作”、“不為薪水工作”、“把敬業修煉成一種習慣”、“快樂地工作,幸福地生活”、“把工作和事業內化為生命和生活的必需”等理念,內化為全體教職工的自覺行動;在全體教師中開展教育理論學習活動,進行“文化富腦”,加強教學內功訓練,內化教學文化,落實導師制,加強文化帶動,走出去,請進來,為教師繼續教育和終身發展插上雙翼。通過培訓學習,把學校文化的改造、發展和全體參與者的發展統一起來,使具有不同性格、情感、價值追求的學校成員認同并接受學校文化理念。
四、不斷踐行主流價值觀
——溪東中心小學三年特色文化建設規劃
古往今來,松、竹、梅被譽為“歲寒三友”,而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可見竹子在我國人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竹子以它挺拔清秀、青蔥翠綠、疏密有致、剛勁而富有韌性的形象,給人以藝術的享受,同時被賦予幽雅、脫俗、堅貞、正直、謙虛、剛強、堅韌、不畏艱險、無私奉獻、勇于突破等品質。這些品質正是學校教育所需要達到的目標。
溪東鄉地理位置優越,各種竹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漫山遍野的竹子、遍地開花的竹產品加工廠、隨處可見的竹制生活用品,讓我們仿佛徜徉于竹海之中,隨處可見的竹資源為我們開發竹文化特色課程提供了資源保障。大自然、大社會是知識的主要源泉。在這一思想的引導下,我們把目光投向了溪東中心小學周圍的生活環境。全校的老師和孩子經過熱烈的探討,發現我們愛吃的筍、裝東西用的竹筐、睡覺的竹席……,身邊吃、住、用的許多東西都來源于我們本土的材料——竹,因此我校嘗試開展“竹文化”建設,本著發展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學校的理念,提出了“竹色蒼翠伴我成長,竹節堅毅教我奮進”的“竹文化”目標。制定了學校《“竹文化”建設的初步設想和三年規劃》。
一、挖掘“竹”之神、節、品、韻
我們將“竹之神、竹之節、竹之品、竹之韻”,與我校“團結、進取、求實、健美”的校風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竹心相連,竹意綿延。團結悠長,友愛昂揚。清朗風神,百竿而修。”是團結的竹之神;“立根于深,直指碧空。千磨萬擊,經霜沐雪。堅韌不屈,竹葉長青。”是進取的竹之節;“叢叢疊疊,浩渺無邊。漫山錦繡,盡入詩話。品竹之雅,求真務實。”是求實的竹之品;“亭亭玉立,傲骨錚錚。四季蒼翠,生機盎然。竹韻輕揚,健康美好。”是健美的竹之韻。通過“竹文化”建設,為學生的成長、教師的提高和學校的發展,創設良好的人文環境與和諧的發展氛圍,使校園成為師生健康成長的樂園。
二、創設環境,凝聚師生,營造“竹文化”氛圍
具有生命力的校園文化環境對人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圍繞我校的“竹文化”建設,我們將充分挖掘教師的潛能,發揮教師的特長,用人之長,以“竹文化”凝聚教師的人心、凝聚教師的智慧,共同營造“竹文化”的育人氛圍,將校園環境特色化、藝術化。
“讓學校的每塊墻壁都會說話,讓校園的每個角落都融入‘竹’的元素。”經過反復推敲,我們設計了“景觀體驗式”校園文化墻,各樓層的墻面,分別以“形、聲、影、意”,確立了“識竹翠、品竹韻、賞竹美、會竹意”的主題畫面。將學校的校風與竹子的特性和內涵相結合,營造出“團結·竹之神”“進取·竹之節”“求實·竹之品”“健美·竹之韻”為內容的“竹文化”育人氛圍。 “竹文化”校園環境的創設,將為我校師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工作、生活環境,給人以藝術感染和美的享受,營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圍。而充分發揮每個教師的特長,在工作中鼓勵團隊群策群力、取長補短,也激發了教師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性。
三、“竹文化”建設推動教師發展
校園文化是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師生為主體,以學校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并且向外延伸的群體性文化。它對學生的知、情、意、行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對我們完成育人的任務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竹文化”建設的推進,全校師生人人都是參與者。為此,我們會將“竹文化”的建設與教師的校本培訓相整合。有針對性的對教師進行培訓。
培訓中,我們首先對學校開展“竹文化”建設的設想、意義等進行詮釋,讓教師充分了解學校“竹文化”建設的規劃和要求,以增強教師對“竹文化”建設的認同感。隨后,我們將發動教師人人參與,集思廣義,通過書籍、網絡等有效途徑搜集“竹”的相關資料,并對“竹”的種類、特性、詩詞、美文、圖片等資料進行歸類整理,使教師對“竹文化”的范疇、內容、內涵有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接著,通過多種形式的培訓,引導教師感受“竹”的世界,探究“竹”的精神,挖掘“竹”的育人價值,進而提升教師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能力。
四、“竹文化”內涵引領學校教育教學工作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在全面實施國家新課程的背景下,校本課程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又一新課題。以教師為主體,積極開發具有獨特性、多元性的個性課程,是實現和形成校園課程文化的支柱。
為此,我們鼓勵教師發揮自己的學科特長,先在相關基礎學科(音樂、科學、美術、語文、品社、體育)中,挖掘與“竹”文化建設相關聯的教學內容,初步展開學科滲透,共同體驗其文化內涵。然后,根據不同年段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們將以上內容分解成各年段要達成的指標要求,逐步開發校本課程,將“竹文化”的建設與學校科技、體育、藝術、語文學科及德育主體活動等有機整合,使學校各項工作都融入“竹文化”的元素。
1、“竹文化”與學校德育主體活動相整合。
如每學年按年級開展的“筍牙尖尖,快成長——一年級入隊儀式”、“翠竹青青,領巾飄——二年級入隊儀式”、“竹色蒼翠,伴成長——三年級十歲生日主題隊會”、“竹海暢游,我爭光”——四五年級主題班會”、“踐行竹之品格,揚起理想風帆——六年級畢業典禮”系列主題活動,圍繞“竹色蒼翠伴我成長,竹節堅毅教我奮進”的“竹文化”目標,結合學校的中心工作,將“竹文化”的元素融入其中。
2、“竹文化”與學校的語文閱讀課相整合。
利用升旗儀式,介紹與竹子有關的詩詞、美文,要求師生理解含義、挖掘品質,熟記于心。學校按年級制定了有關詩詞、美文學習的內容和要求,在語文閱讀課上加以落實。通過推普周、讀書節、紅領巾廣播等形式,展示學生學習的成果。
3、“竹文化”與學校的科技活動相整合。
挖掘自然學科中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探究竹子的種類、生長習性、用途,挖掘竹子的品性,并制定明確的分年段認知目標。通過興趣組、科技節、校內外各類競賽等活動,讓學生參與實踐,親身體驗,成為“竹文化”建設的主人。
4、“竹文化”與學校藝術工作相整合。
開設竹笛校本課程,學校成立校笛子隊,使一批在笛子吹奏上有潛力的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為學生特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開設關于竹子的刮畫、版畫、水彩畫、中國畫等美術課程,開展學校竹子美術畫展。在書法課和書法社團中展示贊美竹子氣節的書法作品,并每學年專題展示一次。
5、“竹文化”與學校體育活動相整合。
創建學校特色品牌的一個亮點,精心打造以跳竹竿為主旨的大課間。讓大課間活動突出了竹文化與體育學科的融合,孩子們在體育鍛煉的同時也接受了竹文化的熏陶。
五、三年發展目標與措施:
(一)第一年
1、成立學校“竹文化研究”活動領導小組,制定年度工作計劃和方案。領導小組負責在管理、資金、課程、人員等方面的保障工作。
2、著眼長遠,立足現實,加強培訓學習,分析和研究,對規劃作進一步的細化。
3、在校園中引進栽種5種左右有特色的竹子。
4、嘗試開發校本課程,制定校本課程開發方案。
5、通過櫥窗展示,版面展示,竹子工藝比賽等,對學校竹文化活動進行宣傳,選擇部分學生作品進行校園環境布置。
6、利用學校廣播站,建立竹文化專題廣播,對竹文化活動進行宣傳和展示。
(二)第二年
1、在上一年拓展型課程教學的基礎上,開發出比較完善的校本課程,爭取全校部分年級進行常規教學。
2、繼續充實、完善校本教材。
3、嘗試開展探究性活動,積累一定的資料。
4、繼續在校園環境布置上體現“竹文化”特色。
5、開展竹文化美術展,竹文化書法展。
(三)第三年
1、舉辦“竹文化藝術節”,建成校園“竹子博物館”雛形。
2、形成一種以竹子精神“虛心、堅韌”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在“竹文化”中提煉出與學校校風、學風、教風相融合的內涵,使之完全與學校的教育教學融為一體,成為體現學校教育教學思想的靈魂。
3、形成內容充實、體系完整、符合學生需要的比較完善的校本課程,通過審核并開始在各年級實施該課程。探究性活動的開展進入更深的領域。
4、規劃并建成校園“竹文化長廊”。
5、舉辦以竹文化為主題的拓展型課程教學展示活動。
“竹色蒼翠伴我成長,竹節堅毅教我奮進!”全校師生在這些實踐活動中不斷去感悟竹的品質,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正直的人,像翠竹一樣身形挺直,寧折不彎;使自己擁有一顆奮進的心,像春筍那樣破土而出,永往直前;使自己永遠保持謙虛的品格,像青竹那樣虛懷若谷。同時,師生在學習、思考、探索、實踐的過程中將會體現出無窮的創造力。
一、關于傳統文化的傳承
20世紀以來,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性認識和價值評價是有分歧的。21世紀以來,新的文化形態不斷生成,文化態勢比以往更加嚴峻和復雜,呈現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主流文化與亞文化、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以及網絡文化等多種文化形態共生共存、相互交織的局面,對文化傳承提出了新的挑戰。與會代表主要就以下4個方面討論了傳統文化的內涵與傳承問題。
1.傳統文化的內涵
北京師范大學石中英教授對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了界定,并對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進行了辨析。他認為;傳統文化是指在傳統的生產方式的基礎上所形成、傳承、分享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在中國農業社會中形成的文化系統,而文化傳統是指在傳統文化的系統里,那些被不同時代的人們挑選出來并加以繼承,闡釋、創造性轉換的要素。傳統文化是文化形態學、文化分類學意義上的概念,與現代文化相區別;而文化傳統重在講文化發展觀,文化發展的歷史繼承性,是基于價值判斷和選擇的歷史維度上的概念。
2.傳統文化的價值
學者們普遍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重要的精神財富,在當代仍然有生命力,在學校文化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和作用。如華東師范大學李政濤博士認為:傳統文化在教育思想、管理及道德方面均有可借鑒的價值。中國的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如若追求其原創性,則必須要向傳統文化汲取營養。
石中英提出:傳統文化對校正今天學校的功利主義價值取向和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有重要價值。今天教育最主要的問題是價值觀教育的缺失或錯位。價值觀的核心是怎么對待人我關系,怎么對待得失,怎么對待物質和精神等。現代社會把自我放在集體的前面,導致個人主義膨脹、自我中心日益泛濫。學生今天學習的價值、發展的價值在于獲取未來盡可能多的發展機會,占有更多的社會資源,獲得更高的舒適度。這些都是外在的東西,學生更需要的是怎樣駕馭這些外在的東西。傳統文化的精華在于講怎樣做人(人怎么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生與死、苦與樂、得與失)、怎樣做事。儒家如此,道家和禪宗也是如此。傳統文化拒絕承認孤立的、抽象的和原子的自我概念,把自我放在倫理關系里面來考察和關懷。在傳統文化中,自我不是獨立的實體,而是關系性的存在。我們的自我在經驗和實踐層面上是各種關系的一個中心,正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倫理的堅守,我們才能獲得自我的實現和自我的意義。因此,傳統文化在糾正現代自我概念過于褊狹的毛病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治療、心理治療的作用。人們閱讀傳統經典的最大收獲是對自身經驗進行批判性反思,傳統經典著作中最能夠打動我們的文字也是那些能夠觸發我們進行批判性反思的文字。
3.學校如何傳承傳統文化
(1)學校傳承傳統文化的功能
石中英教授、廣東大學的王衛東教授認為:學校是傳承傳統文化的主渠道、主陣地,學校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的功能是強大的。華中師范大學羅祖兵博士認為:對現代人來說最重要的是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學校對學生著重進行的是現代知識的教育,所以很多傳統的東西并不是靠學校教育就能實現傳承的,學校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的功能是有限的。
(2)如何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
南京師范大學張新平教授認為:應全面、辯證地看待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對學校文化建設有一定的消極影響,如傳統文化中講輩分、講等級、講官本位的思想對學校教育和學校管理有消極影響,學校應努力克服它的消極影響。
北京師范大學王本陸教授在回答我們是否需要傳統文化這一問題時指出,傳統文化作為文化中的一個“板塊”,應予以保留。王本陸認為,如何傳承傳統文化涉及一個選擇標準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應持有的立場是兼顧以下三個方面。即傳承功能、育人功能與社會利益。他同時提出,傳統文化是作為知識體系(門類)進入學校還是作為生活方式進入學校同樣值得我們思考。中山大學黃崴教授強調指出:要從是否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是否有利于社會的進步、是否有利于傳統文化的保存等方面出發,對傳統文化進行篩選。
有學者從適應性角度討論傳統文化的繼承性,他們認為,適應現代社會的就是精華的,不適應的就是糟粕的。黃崴認為:討論傳統的時候一定要考慮現代,不能與現代割裂。在看待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方面,石中英認為;二者都是資源,取舍的標準是怎么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怎么有利于實現教育目標,怎么有利于培養理想的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是互補的,是建構自我的不同模式。 在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上,李政濤引用了錢穆先生的話:對歷史要懷有溫情和敬意。為什么把“溫情”而不是把“敬意”放在前面?李政濤認為,因為“敬意”可能會導向敬而遠之、敬畏,所以我們更需要“溫情”。為什么不用“激情”?因為“激情”容易喪失理智,且不能長久。“溫情”即溫和、溫潤、溫暖:溫和之心能貼近人心、貼近傳統;溫潤、溫暖之心能感動人心、潤化人心。在探討我們和傳統文化究竟是什么關系時李政濤認為:在討論傳統文化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重建今天。我們創建怎樣的今天,就是在重建未來的怎樣的傳統。廣西師范大學高金嶺教授認為:優秀的傳統文化就像金子,我們的工作就是要找到發光的金子。
(3)傳承傳統文化的方式和途徑
廣西師范學院李強老師引用了涂友光先生的話:國學經典的學習就是要灌輸,灌輸的對象應是低齡的孩子。涂友光借助牛胃的反芻理論說明,將經典灌輸給低齡的孩子,被灌輸經典的人會在具有反思能力的階段體會經典,在更高的掌握階段應用經典。
寧波大學陶志瓊教授身體力行、滿腔熱忱地傳播傳統文化。在她看來,對少年兒童來說,傳統經典的學習是要靠灌輸的。她倡導“素讀”的方式:不追求理解所讀內容的含義,只是純粹地讀。
這種做法的終極目標體現在積累上,在蒙童時期輸入大量的文字,以期達到將來厚積薄發的效果。
大部分研究生代表認為:在學校教育中,對于文化的傳承應采取浸潤或濡染的方式,而不是強制、灌輸的方式。
寧波大學孫玉麗教授從微觀課堂的視角出發,倡導通過建構課堂審美文化的方式傳承傳統文化。她認為,課堂審美文化中的自由與和諧分為三種:一是學生的主體自由,集中表現為“智慧”;二是師生主體間的互動自由,其核心在于“對話”,三是學生的個性自由,是學生反觀自身時與自我鏡像之間的和諧,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心靈“愉悅”。由此就演繹出課堂審美文化內涵的三個維度和要義:智慧、對話、愉悅。
北京師范大學王晨博士在介紹了美國兩種名著閱讀方式(大眾化、精英化)后,提出了關于中國經典名著閱讀的幾個問題:對進入教育中的經典的解釋方式是忠實于傳統還是適應現代社會和生活;對于經典的教育傳播方式,應該是大眾化的普及性解說和商業化運作還是精英性、傳承性和文化性的陶冶,抑或探尋兩者結合的可能性?
石中英認為,教育的途徑有多少,文化傳承的途徑就有多少。學校原來即有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如傳承和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的精神,做人誠實、勤奮等。我們今天倡導的是有計劃地加大傳承傳統文化的力度:開設有關傳統文化的選修課程、校本課程,通過語文、歷史等學科滲透傳統文化的精神,從建筑、制度到活動(如書法、繪畫、武術、詩歌),多渠道地體現傳統文化的因素。
(4)中小學傳承優秀文化傳統的問題、成因及對策
王衛東教授認為,當前,我國中小學校在優秀文化傳統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沒有充分認識到學生在優秀文化傳統傳承中的主體地位,教育的接受性差;沒有充分認識到學校教育在優秀文化傳統教育中的獨特價值,教育內容流于膚淺;沒有充分運用根本的教育途徑,方法流于形式。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小學對于文化傳統傳承的實質和意義認識不到位,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和挖掘不夠;中小學培養目標存在偏差;教師的文化知識修養難以勝任優秀文化傳統教育的任務,缺乏外部應有的保障等。為此,要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以提高中小學優秀文化傳統教育的實效性。比如;端正學習優秀文化傳統的態度,關注學生身心發展的順序性和階段性,提高中小學教師的文化修養,充分調動和利用學校、社區及家庭的教育資源等。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譚細龍教授對當前傳統禮儀教育的丟失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對當前中小學禮儀教育的缺失進行了反思,并指出了原因,一是對禮儀教育缺乏應有的重視;二是教材建設的藩盾《優秀的傳統禮儀沒有反映到教育內容中來,如《弟了規》、《三字經》等,三是教師的素質存在問題。他指出,在早期教育中應通過制度規范加強禮儀教育。
4.關于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當前,有一部分少數民族文化面臨衰變甚至失傳的危險。代表一致認為;應加強對民族文化的保護,發展民族文化。在民族文化的選擇上,受現代化推動和全球化的影響,一些少數民族群體對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常常采取被動接受改變的態度。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部分少數民族的成員不愿意接受本民族的文化。大家一致認為;民族文化傳承的核心在于使民族價值觀在年輕一代心中得以傳承與樹立。在主流文化的廣泛影響下,學校教育的當務之急在于提高人們的民族文化自覺意識,通過科學合理地設置反映民族特色的課程,營造多元民族文化共存共榮、互利互惠、不斷創新的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環境。
二、關于學校文化建設
中國現代學校制度是近現代才出現的,是從西方引進的,已有百年的歷史。在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學校形成了與現代社會演化相一致的文化氣質。與會代表從更宏大的視角探討了學校文化建設問題。
1.學校文化建設的內涵
關于學校文化建設的內涵,主要有兩類見解:一類見解認為“學校文化建設”這一說法需要進一步推敲。南京師范大學馮建軍教授認為,學校文化不是“建設”出來的,而是“生成”出來的。學校文化具有內生性,是生成的產物。也有學者認為,學校文化是在追求中產生的。學校文化是通過設定一種追求的文化并最終轉化為學校文化實踐的過程。另一類見解認為,學校文化是建設出來的提法并沒有問題,關鍵是這種建設必須借助適合進行學校文化建設的載體來進行。
2.學校文化建設中要處理好的各種關系
(1)制度與文化的關系
第一,制度與文化關系的復雜性。華東師范大學唐玉光教授、北京師范大學馬健生教授認為:文化和制度的關系說不清、道不明。制度不能簡單地覆蓋文化,文化反過來也不能忽略制度。第二,對制度本身的探討。制度有三個層面:制度的精神層面、制度的文本層面、制度的操作層面。有代表認為,很多制度在文本層面是完美的,但其操作層面卻往往與其精神層面、文本層面相背離。第三,制度與執行的文化關聯。有代表認為,制度的執行實際上也是文化。不同的制度下具有不同的制度執行的文化。第四,制度對學校文化的制約。制度與文化本來不是對立的,制度是為文化服務的,但現在兩者間卻出現了一種緊張的局面,制度已經成為制約學校文化建設的瓶頸。北京教科院蔡歆通過學校評估、課程改革等具體的實例說明了制度對文化的制約。對于導致這種緊張局面的原因代表們也進行了討論。
(2)內部與外部的關系
唐玉光教授、華南師范大學鄭航教授等認為,學校文化與社會文化是內部與外部的關系。兩者的關系既復雜又微妙。目前的總體情況是,學校文化受社會文化的影響和調控太多,學校文化居于弱勢地位,被社會文化所左右。
(3)宏觀與微觀的關系
唐玉光、鄭航、馮建軍等認為,學校文化建設除了要考慮宏觀層面的問題外,還要思考微觀層面的問題。在同樣的宏觀文化的背景下,為什么不同學校的學校文化會有很大的不同?這實際上意味著學校在文化建設中雖然不能不顧及宏觀環境,但在微觀領域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4)移植與創新的關系
學校文化建設需要借鑒,但并不能進行簡單的移植;必須在此過程中進行創造,以生成更加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學校文化。
3.學校文化建設的目標
石中英認為,學校要幫助學生樹立文化多樣性的概念,促進文化交流與對話,達到文化理解與文化共識。張新平認為,學校應建立相對寬松、平等協作、關注個人權利實現,關心社會公共利益的文化。馮建軍提出;學校應該建構以生命關懷為核心的現代學校精神文化,并在這一精神
文化的指引下,重建學校的制度文化,使制度體現人文關懷;重建學校環境的文化內涵,建設生態式的校園。
4.學校文化建設的問題和困難
武漢大學程斯輝教授指出,當前學校文化建設出現了“五重五輕”的傾向;重外化,輕內化;重硬化,輕柔化重變化,輕進化重強化,輕感化重物化,輕人化。這些傾向已開始影響學校文化建設的健康發展,需要學校文化建設者進行認真的反思。
李政濤認為:處于文化轉型時期的學校面臨的困難有,第一,學校對已往文化對學校發展的價值認識不清。第二,把舊的文化納入到新的文化范圈內需要有一個轉化,校長不知道怎樣轉化既能體現傳統文化的思想,又能體現當代人的追求。
5.學校文化建設的方略
(1)學校文化建設的原則
程斯輝認為,由于文化、人、國家均有復雜性,所以提出學校文化建設應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行統籌兼顧。馮建軍進一步指如,學校文化建設的統籌兼顧要有層次性,國家層面和學校層面的統籌兼顧并不完全一樣。唐玉光認為,還需要考慮統籌兼顧的可行性,他擔心在統籌兼顧的過程中學校文化被異化。河南大學林德全博士表述了與統籌兼顧非常相近的觀點,認為在學校文化建設中需要考慮共同與差異、主流與邊緣、發展與穩定、外形與內力、提升與引入五個方面的統一。
(2)學校文化建設中最為迫切的工作
唐玉光認為,學校文化建設最為迫切的工作是要把學校長期生成的文化梳理出來,看看哪些文化是積極的,哪些文化是消極的。馬健生教授提出了要思考學校規模擴張后新建的校區或學校與原有學校文化的關系。馮建軍教授認為,學校文化建設具有階段性,所以在不同的階段,統籌兼顧的具體內容和要求各不相同。
李政濤提出:在文化轉型的背景下,學校在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方面要突出自主、自覺,特別要突出生命自覺。教育者當然要有價值自覺,同時要把這樣的核心價值傳遞給學生。方式可以多樣,可以灌輸,也可以在討論、對話中生成。
(3)學校文化建設的方法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司洪昌博士提出,鑒于學校制度化建設尚未完成的現狀,所以必須進一步加強學校文化的制度建設。也有代表提出,要通過制度與文化協商的辦法來加強學校文化建設。程斯輝提出,應通過選擇和改造的方法來進行學校文化建設。
一、校長要扮演好學校文化建設的三重角色
校長是一所學校的領軍人物,不僅是學校關鍵的管理者,而且是學校先進文化的領導者,應該在學校文化建設中扮演文化領導、文化伙伴和文化侍者三重角色。在文化領導角色方面,校長要注重學校文化建設遠景的研究和展望,注重吸引和激勵全校師生參與學校文化建設,注重學校文化建設的方法、策略和路徑等方面的對策研究,等等。在文化伙伴角色方面,校長要力求成為全校師生員工的“三友”:工作和學習中的“戰友”,業余時間中的“朋友”,幫困解難中的“親友”。在文化侍者角色方面,校長要在建設學校文化的過程中做好服務,力求做到全員、全面和全流程的服務。
二、提煉形成學校的主流價值觀
主流價值觀是學校多數成員共同擁有的,反映了師生的基本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是學校文化的核心,它包括辦學理念、管理思想、職業道德,等等。而提煉形成主流價值觀則要思考學校教育要教給學生什么的問題。當前我們的教師缺什么?教育又缺什么?缺的主要是責任。要讓教師真正肩負起教書育人的責任,有了責任才會有愛,才會有對學習和事業的執著,才會遵守規則,才會克制自我并戰勝和超越自我。因此,學校主流價值觀的內容應該體現出讓全體師生勇于面對現實,并承擔相應的責任,對自己負責,對他人、事業、集體負責,對國家負責。
三、加強對教師的培訓
一所學校要讓主流價值觀真正根植于教師的內心,并體現在行為方式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加強培訓,倡導樹立全新的責任與目標理念,實現目標認同。將“團隊發展我發展,團隊發展我受益,我為團隊作貢獻”、“自動自發地工作”、“不為薪水工作”、“把敬業修煉成一種習慣”、“快樂地工作,幸福地生活”、“把工作和事業內化為生命和生活的必需”等理念,內化為全體教職工的自覺行動;在全體教師中開展教育理論學習活動,進行“文化富腦”,加強教學內功訓練,內化教學文化,落實導師制,加強文化帶動,走出去,請進來,為教師繼續教育和終身發展插上雙翼。通過培訓學習,把學校文化的改造、發展和全體參與者的發展統一起來,使具有不同性格、情感、價值追求的學校成員認同并接受學校文化理念。
圍繞學校的文化內涵,我校著重從物質文化建設的實踐方面做了一些研究與探索。
一、校園規劃布局與地理環境
我校堅持“高品位、高質量、精品化”原則建設校園物質文化環境,努力做到“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設施建設合理科學,力求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凸顯辦校辦學特色,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快學校的現代化建設步伐,校園占地面積56畝,建筑面積1900多平方米。現在,學校已成為一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和諧幽雅、功能齊全的園林式學校,是教師教書育人享受職業歡樂與成功的理想家園,是學生求知成才的學園花園樂園。
校門。大門構思大方得體:樸素的線條,體現簡潔美;整個校門設計樸素,大方,又具有現代化的氣息。
文化走廊。沿著水泥大道,設有校務公開、德育之窗、藝術畫廊,法制與環保教育、科普專欄、學科園地等,學生在這里能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文化墻。一進校門,兩側樓頂及墻壁上閃耀著金光的大字“尚德崇實勤奮進取”的校訓,以及“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校風,“嚴謹敬業尚真奉獻”的教風,“博學慎思明理合作”的學風,集中反映,是校園建筑布局的靈魂所在。教學樓每個樓梯拐彎處,都張貼著現代教育理念,讓理念滲透在每一堵墻壁上,深入師生的內心。每個教室前面的走廊處都有名人名言,有藝術畫幅張貼于此,還有學生的藝術作品,渲染出一種濃郁的藝術氛圍。南教學樓的三個層面都有學科組建設的有關壁報,為我校的學科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所有的校園建筑,特別是外墻建筑能時時讓人感受到校園“處處育人”的良好氛圍。
二、學校環境建設與功能區設置
主建筑群。學校建筑包括行政區、教學區、實驗區、運動區、生活區,整齊美觀。設計大方的教學大樓、設施齊全的實驗樓、寬敞干凈的學生餐廳、安全衛生的學生宿舍樓、漂亮大方的圖書樓,構成了錯落有致,布局合理,綠樹成蔭,草坪鋪翠,優雅美麗的建筑群落。其中教學區主體建筑包括2棟教學樓、1棟實驗樓、1棟藝體樓。走進學校,穿過兩側教學樓是一個小型廣場,有國旗臺、有花壇;中排是建筑群:旁邊是300米塑膠跑道構成的操場。操場的周圍是我校的食堂及學生宿舍。在建校過程中,我校堅持進行“無土不綠,無處不凈,無處不美”的綠化凈化美化建設。在大樓建設當中,充分考慮人文環境,辦公區、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布局合理,動靜分明。建筑樓群大都是三、四層高、主色調黃色,體現協調一致的建筑風格。
環境綠化。學校致力于創建綠色學校,營造濃郁的人文氛圍,分步實施校園整體環境規劃方案,目前校園綠化率達%。校園內保持一年四季常綠,給校園營造了一種溫馨而美麗的育人環境。校園真正成了詩情畫意的花園。每個花壇的標識牌上都有古代名人及現代教育家的名言,徜徉其中,師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教室。教室的布置也各具特色,在教學走廊墻壁上有古今中外名人警句,有各個班級的班主任簡介,有教育格言,有班級目標,班級精神,班級基本情況等等,室內有圖書角,優秀作業布置墻等。這樣墻壁上一幅幅鮮活的書畫,一句句精辟的話語,一個個深情的文字,都成為校園文化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它對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培養高尚的情趣以及個性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同時我校還開辟了宣傳欄,黑板報,圖書角等思想文化教育陣地,廉潔文化進課堂,廉潔文化墻等系列活動的展示,讓校園環境的每一個細節都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良好行為習慣教育,真正體現校園處處皆教育的深刻內涵。
餐廳。生活區包括可容納300多名學生就餐的餐廳,學校餐廳干凈的地面,整齊的餐桌,似乎時刻提醒學生要保持整潔,餐廳的墻上醒目的寫著“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無不在學生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活設施。我校體育運動區有300m標準跑道的田徑場和足球場,水泥籃球場4片,室內乒乓球室1個。1棟學生宿舍樓,300張床位等,各類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另外學校還添置了各類健身設施。能滿足師生課外活動的需要。體現我校“勤于求知、嚴于修心、樂于強身”的優良學風。
三、學校標志的文化性
校標:我校的校標鑲嵌在行政樓最為醒目的地方。校標以徽章的形式設計,圓形代表學校。
無論是校標還是雕塑、圖案等無不是我校校園文化的具體體現,是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重要部分,通過這些標志物的研究,形成“處處育人、事事育人”的校園文化氣息。
一、作品海選。比試非凡才藝
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學校文化建設,是一場觸手可及的物態發展變革過程,是一項指向實踐的特殊教育資源,是一個發揮學生個性特長的最佳展示平臺,蘊藏著許多教育契機。我們可以把他們娟秀的字跡鐫刻在石碣上,把他們婉轉的歌聲記錄在校園音樂里,把他們充滿靈氣的繪畫印制在畫冊上,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潛能,讓他們借此獲得信心和力量。
1994年,我出任南通市通州區石港小學校長。1998年春,學校重修大門,在討論校名該請誰題寫時,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最簡單的方式——請本校學生寫。因為我太了解他們,他們遇到高師,又勤于練習,書法水平不容小覷,題寫校名正是他們展示所學的最佳機會了。
我們從全校學生的書法作品中進行海選,出色的作品讓大家驚訝不已:有的娟秀工整,有的大方飄逸,有的瀟灑剛勁……看看這幅,很好:看看那幅,不錯。最終,通過投票的方式,選定了其中的一幅。然后,全校隆重集會,將它莊重地定格在學校最醒目的位置。
看到自己伙伴的作品獲得如此殊榮,孩子們的積極性一下子給激發出來了,“提筆即是練字時”,這種理念深深扎根在每一學生的心間。他們練字更加認真了,相互切磋,相互鼓勵,刻苦練寫。1998年夏,校園規劃中的各景點落成,景點名稱全部由學生題寫。而且,學校還專門為學生建造了書法主題花園——稚墨苑,園中林立著學生的書法石刻。
二、智慧集結。盡顯奇思妙想
既然學生是教育的主體,當然也應該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主人。在學校文化建設中,學校管理者要刻意“隱身”,讓學生走到前臺,主導學校文化建設,這也是生本思想之應然。
我從石港小學調任南通大學附屬實驗小學校長時,適逢學校進行現代化建設。學校圍繞“循道崇真”文化的構建,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思考來規劃校園的現存空間,設計交流,智慧交鋒,描繪美好藍圖,構建自己的生活家園、學習樂園和精神憩園。管理者、教師和學生共同討論研究,確定建設童真園、知真園、情真園等三個文化主題園。怎么來表現這三個主題呢?我還是想到了校園的主人——學生們,請孩子們設計校園景點。他們的積極性可高了!奇思妙想紛呈,僅童真園的方案就有20多個。有的孩子認為應該建成探險園,有的孩子大膽想象成恐龍園,有的建議用動感的動物音樂會來裝扮,有的男孩直嚷挖些“戰壕”可以玩“打仗”,愛讀書的孩子堅持建個童話王國……我根據孩子們的要求以及學校場地等實際情況,設計了以“童話森林”為主題的“童真園”:園中安放“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盡情嬉戲”的雕塑,形象栩栩如生:背景墻是孩子們喜歡的6本童話書巨型木刻造型,似乎展卷可讀:整個園子綠樹成蔭,曲徑通幽,小橋流水,木屋玲瓏。穿越其間,孩子們向善、向真、向美之情油然而生。園子建成開放后,成為人氣最旺、孩子們最向往的地方。
自己所締造的,也一定是為自己所理解和珍惜的。所以,在融入了學生自己的心血和智慧的校園里,無需嘮叨“愛護”“衛生”之類的常談,響鼓不必重槌敲,自覺性都更高。
三、活動推進。解讀文化內涵
理解,是對話的基礎。學校文化內涵只有被學生所解讀、所理解,才能和學生進行心靈的對話,對他們的思想道德、審美情趣、行為習慣、思維方式、生活信念等產生積極深遠的干預和引領。否則,即使造型再優美,寓意再深刻,校園建筑、構筑物也只是一堆沒有生命的材料聚合體,與學生的精神成長和生命拔節毫不相干。以活動為載體,讓學校文化的悠遠意韻在學生心間如花兒一樣自然綻放,讓文化馨香的溪流漫過那些純潔的心靈,潺潺不息,歷久彌新,釀造出甘醇濃烈的文化瓊漿,是學校管理者落實學校文化課程價值的應為之舉,也是竭盡才智建設學校文化的根本宗旨。
無論是石港小學,還是南通大學附小校園,在每一屆學生中,都建有學校文化解說小分隊。組隊自由,講稿自撰,排練自主,年級輔導員只做必要的糾錯和指導。小分隊成員輪流承擔著為每一屆一年級新生和家長、來訪嘉賓的校園導游、解說義務。我們還鼓勵學生自辦校園小報,每一期都刊登關于學校文化建設的照片、繪畫、美文,并在班級博客群里,都開辟“我與校園”專欄,記錄自己的校園生活剪影,展示微小的校園新變化。攝影、繪畫興趣組聯手,設計印制了全套“新河校區”校園明信片,分送給同伴、親友……在精彩的講演中,在灑脫的文字間,在優美的圖片里,洋溢著孩子們對菁菁校園的無限熱愛和留戀。學校文化在他們多彩的表達中被理解和升華,得以移植和傳播。學校文化的精髓已經融入生命,成為他們健康成長的精神滋養品。
四、管用自主。享受建設成果
對人沒有久遠影響力、不能代代相傳的物質或意識,是不能稱之為文化的。校園物態,之所以能上升到“學校文化”的高度,正是她獨有的感化教化功用。作為顯性學校文化的校園,其建設過程只是一個短暫周期,但其后續的管用卻是一個漫長時期,甚至是恒久的。管用的過程,就是對學生生命成長潤物無聲、促進文化功能的歷程。管用,既是顯性學校文化建設的補充和延伸,又是建成后隱性學校文化的再創造。自主管用就是學校文化的“文本個性化解讀和演繹”,可以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釋放學生的智慧能量,發展學生充分利用各種資源進行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能力,奠定終身學習的理念和能力基礎。
在南通大學附小,我們將建成的童真園、知真園、情真園等學校文化景點劃片分包給班級管理。孩子們真情呵護著園內的一切:花草生蟲,他們及時報告學校總務處工作人員;溪床發綠,他們自帶鞋刷仔細刷去青苔;“情思心”上的“許愿星”,他們記得定期征集更換;晴天的傍晚,他們一定記得每天在回家前拂去童真園里雕像上的浮塵……分包的是一片景點,投入的是一腔熱情,收獲的是一種擔當,養成的是一種責任。
我們將閱覽室、書法室、國畫室、珠算室、練琴房、舞蹈房等眾多功能室交由學生布置、管理。他們自擬室規房約,從衛生保潔到窗門關鎖,從器物保護到使用登記,想的和做的都頭頭是道。自主管用,任學生的興趣和才情在專為他們而構筑的校園物態中自由馳騁,自由揮灑,快樂成長,達成了學校文化建設的初衷。
五、留白更替。激發校園活力
學校文化建設要與學生發展的心理需求相對接,使之異彩紛呈,常看常新,不斷散發出春風撲面般的生命活力。群樓、操場,花壇、園林,廣場、雕塑……我們無法“朝建夕改”,但我們可以多一點空間的留白,為學生留一片嬉樂的場地,留一片涂鴉的墻裙,留一方揮灑才藝的舞臺。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激情涌動的孩子們“輪流坐莊”,成為留白的主角,用活潑的身姿和靈氣的作品,為學校文化再續華章。
【關鍵詞】文化 學校文化 文化濡化 民族性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8-0011-01
一、引言
文化是學校文化的上位概念,是理解學校文化的前提。文化是歷史沉積的生存方式,是特定民族(或人群)在現實生活環境中自覺形成和普遍認同的觀念和行為方式。教育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承擔著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的重任,學校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亞文化,它既處于社會、政治、經濟、傳統文化等主流文化的影響下,又選擇性接受、傳播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社會主流文化的基本精神,批判和剔除有害于學生發展的社會非主流文化。
二、文化濡化與教育
文化濡化是指對采借過來的外來文化元素,放在本土文化中進行磨合、改造,使之與本土文化協調,融為一體的過程。文化濡化所強調的主體是人,即如何對人實施教育的問題,它使得某一文化群體的核心價值觀、、思想意識、行為方式能夠綿延不斷地傳給下一代,推進傳統文化的薪火相傳。
教育是一種高級的濡化活動,教育依據其特有的目的性,利用種種手段和方式將社會群體的價值規范和思想觀念有意識的傳遞給下一代,使其掌握所屬群體的信仰和價值,形成其最初的自身信仰。年輕一代在此基礎上對外界事物做出取舍,沿著特定的方向對知識和經驗進行“聯合”與“抽象”,形成相應的社會心理結構,達成社會化。
三、學校文化中的濡化教育
(一)學校文化中民族文化的缺失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外來文化以其順暢的勢頭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中,學校文化也不可避免的被影響,被改變。文化是種沉淀,特色文化是文化的提煉,然而有些學校一味盲目追求所謂的“特色”文化,異化文化內涵,崇尚物質高消費,斥資擴充、建造新的教學樓,盲目迎合西方教學模式,推崇西化風潮;社會中出現的“國學熱”,從某些方面映照出當代學校教育中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使文化教育浮于形式主義,缺乏深厚的文化根基,失去其本應有的實效性。總之,學校教育中本土文化價值觀的缺失,對文化傳統教育的漠視,使本土文化失去對學生的浸潤作用和教育價值,形成對西方文化形式上的盲從性。
面對如此的現實,我們需重新定位學校文化中民族文化的地位。薩德勒認為國民教育制度是民族歷史發展的結果,也是民族性的標志,即民族性是教育制度的基礎;康德爾認為一個國家的民族性是歷史長期發展中所形成的特征,民族主義和民族性是決定各國教育制度的主要因素。傳統教育是產生傳統價值取向和重視社會人倫的傳統思維方式最直接的推動力,學校應該用民族文化的精神浸潤學生的心田,用優秀的傳統文化影響學生,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科學、適時、合理的借鑒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杜絕“全盤西化”,體現“西為中用”“因地制宜”的教育方式,充分發揮文化濡化的作用,使外來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磨合,使之與民族文化相協調,增加民族文化的發展力與凝聚力,彰顯學校文化的真正特色。
(二)正確理解學校文化中濡化教育
在“濡化”的過程中,基本的信仰和價值是濡化的核心。在學校文化建設中,關注民族文化教育,正確理解“傳統”與“現代”的關系,以理性思維引導在“傳統”與“現代”中合理取舍,既不全盤否定,也不全盤西化,以繼承和創新為指導,正確對待教育文化的異質與沖突,科學建設學校文化。任何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都只能是民族的文化為主體,離開本民族的傳統文化與文化心理結構,對外來文化的傳播和吸收就失去了根基,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也就因此失去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因此,在學校文化建設中注重濡化教育,堅持以民族教育文化傳統為基點,在吸收外來成功教育理念和經驗上,重視外來文化的實踐環節,合理取舍,理性吸收適合本土文化的部分,并使之民族化。
四、彰顯濡化教育在學校文化中的重要性
學校文化建設的過程是長期的、連續的過程。在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增強民族主體意識是維護民族獨立和存在的思想文化前提,在學校文化建設中,我們應保持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自主意識,提高自我價值,弘揚自我精神。
(一)樹立學校文化的價值主導觀
學校價值觀作為整個社會價值觀體系的一部分,從根本上說,是應該既能反映社會文化變遷乃至整個社會變遷,又能夠很好地繼承已有的學校價值傳統。提倡教育觀念的更新,強化教育文化選擇能力,既使傳統文化獲得教育的現代意義,又使外來文化獲得教育的民族意義,二者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將學校文化的深層價值一元化和表層價值的多元化統一起來,從根本上維護和促進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穩定和更新,而形式上則趨于多樣化,全球化。
(二)秉承學校文化創新
莊子說:“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文化不僅要具有民族性,維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發展軌跡,又且因為民族文化處于世界多元文化之中,所以必須與教育現代化相適應,實現文化的創新。
(三)創設濡化載體,建設學校文化
學校要創建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文化內容與方式的機制,促成學校文化由外向內的轉換,形成濡化教育載體,解決當前學生在繼承傳統文化所呈現出認知匱乏和踐行危機的現狀,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體會、領悟、接受和發揚文化傳統,使濡化教育的理念在學校文化建設中呈現自然、良性的發展。形成學校文化參與和推進社會主流文化發展的逆向的轉換機制,使學校與社會文化的發展溝通呈螺旋式上升,學校的文化建設呈現出另外一番新的景象。
五、小結
學校文化的濡化是現代教育發展中的重要環節,在新文化的構建中,學校要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符合時代所賦予的精神,體現理想和現實、繼承和創新的統一,指向未來和超越的本質。學校要以文化揚棄和創新為新型文化建設的目標,在吸納世界多樣文化的同時,強調文化的濡化教育,處理好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外來文化的適應感,協調好文化的民族性和時代性、文化的自我保存和自我更新之間的相互關系,使世界文化與民族優秀文化相適應,相協調,共同促進學校文化的新發展,推動新型學校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
[1]顧明遠.論學校文化建設[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5).
關鍵詞: 學校文化建設 物質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文化,是指人類在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在學校這一孕育文明、傳承文明和創造文明的搖籃里所產生的文化,即學校文化,對學校的穩定和發展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常州市武進區星辰實驗學校是一所植根于百年老校——湖塘橋實驗小學厚實土壤上的年輕民辦學校,她既秉承了湖塘實小優良的文化傳統,又堅持走獨具特色的辦學之路,經過十年風雨的磨礪,已初現崢嶸,赫然成為一所享有良好口碑的地區名校。回顧這一成長過程中,可以毫無疑問地得出一個結論:沒有全校上下狠抓文化建設,狠抓價值重建與品牌打造,就不會有星辰實驗學校今天的輝煌業績。
一、核心理念
學校文化的核心元素是辦學理念。它是全體師生對本校發展方向、人才培養模式等重要問題所共有的理解與選擇,體現了一所學校的辦學之道、管理之道、教學之道、求學之道,是一所學校個性特色的主要標志,是學校的“魂”與“神”。
為了順應時代、社會的發展,更好地指導學校日常運作,為學校進行品牌打造和后續發展指明方向并提供保障,在立足本校實際的基礎上,我們達成了以下共識:
校訓:嚴格而自由。“嚴格”,即學校一切人和事必須嚴格順應人性、遵循規律、執行規范;“自由”,即在保證嚴格順應人性、遵循規律、執行規范的同時,崇尚思想的自由、言論的自由、學術的自由、發展的自由等,讓學校的每個人個性得以張揚,每個人都能得到和諧、主動、可持續發展。
辦學理念:創造適合學生、教師、學校發展的文化。學校實施“為百年星辰奠基”的發展戰略;構建“有精神、求發展”的核心價值觀;倡導榮辱與共的團隊精神、頑強拼搏的創業精神、一絲不茍的科學精神;努力成就學生,成就教師,成就學校。
培養目標:著力培養新時期的紳士和淑女,即具有國際視野、文明習慣、審美素養、拼搏精神、合作品質、自信性格、獨立人格、創新能力的未來社會優秀人才。
辦學目標:致力打造特色鮮明、質量上乘、文化深厚、信譽卓著的現代化學校。
具體在“文化建設”這一層面上,學校以“大愛育人,止于至善”為核心價值觀。“大愛”,是指超越了自身、超越了種族、超越了國界、超越了恩怨、超越了自我的愛。它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精髓;它是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和諧社會的基礎;它是紳士淑女的必備條件,是學校內涵發展的動力之源。“大愛育人”,就是全體教師要有“愛生如子”的博大情懷,始終堅持以大愛理念引導學生,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大愛育人”,就是每一名學生都要愛祖國——關心國事,遵法守紀;愛學校——以校為榮,為校爭光;愛學習——志存高遠,嚴謹篤學;愛他人——仁愛友善,懂得感恩;愛自己——珍愛生命,活出精神。“大愛育人”的終極目標是“止于至善”,以“盡善盡美”作為自我修養的最高標準,以“追求卓越”作為人生奮斗的宏偉目標。要以“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標準要求自己,在更高的境界上追求更大的超越。教師要“師德優良、學識淵博、業務精湛、團結創新”;學生要常懷善心——把孝心獻給長輩,把忠心獻給祖國,把愛心獻給世界,把信心留給自己;常言善語——公共場所低聲細語,遇見師生禮貌用語,同學相處文明雅語;常行善事——愛護公物,保護環境,尊老愛幼,幫助同學,拾金不昧,見義智為……由此上升到“大愛、大真、大智、大美、大誠”的人性層面。
二、重要舉措
(一)學校物質文化建設
學校物質文化建設的重點是充分發揮校園環境的教育功能,主要包括教室文化、辦公室文化、實驗室文化、圖書館文化、網絡文化、運動場文化等建設。
校園內既不能出現沒有靈魂的載體,又不能出現沒有載體的靈魂。我校通過以下途徑打造富有特色的物質載體。
1.從校園整體布局到具體的建筑樣式,從雕塑制作到標語牌設計,都力求折射出良好的文化氛圍。
2.實施辦公室“六個一”工程,營造健康、和諧、合作、高效的辦公室文化,增強了教師的情感歸屬感。
3.建設學子墻,展示我校德育工作風采和明星學子風采。
4.制作精美的“星光辰影臺歷”。
5.以班級為單位形成“綠化、凈化、美化、教育化”的溫馨家園的生態教育環境,開展“溫馨家園”環境的創建和評優活動。
6.通過“疊被子比賽”等形式,規范宿舍管理,創造舒適、溫馨的宿舍生活環境,讓學生體驗到生活自理的樂趣。
(二)學校制度文化建設
學校制度文化建設的重點是建設“以人為本”的、民主的、開放的現代學校制度,主要有學校組織架構、學校管理規章制度、學校民主管理制度、學習型組織制度、校本研修制度、考試與評價制度、學校服務社會制度、家長參與制度等,保證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
這些制度符合我校校情,具有我校的鮮明特色。例如:
1.青年教師“五自”行動實施辦法。
2.星辰實驗學校校長獎勵基金實施辦法。
3.星辰實驗學校教師師德評價辦法。
4.星辰實驗學校關于單元模式管理的實施辦法。
5.星辰實驗學校關于級部工作考核評價辦法。
6.星辰實驗學校文明辦公室要求。
7.“星級班集體”考核制度。
我們為每一位教師制定、論證富有個性化的《教師個人三年發展規劃》,并按規劃付諸實施,對實施情況進行年度考評,以此引領、幫助并促進每一位教師有目標、有計劃地進行個性發展。
(三)學校精神文化建設
學校精神文化建設的重點是著力打造“和諧星辰、實力星辰、智慧星辰、幸福星辰”。具體來說,就是要通過努力,達到“四個感”——人格上有尊嚴感,事業上有成就感,感情上有歸宿感,生活上有幸福感;爭取“四個百分之百”——教師認同率百分之百,家長滿意率百分之百,學生滿意率百分之百,社會支持率百分之百;實現“四個同一個”——同一個目標,同一個聲音,同一個形象,同一個境界;爭做“四個主人公”——為學校增光添彩的主人公,維護學校聲譽的主人公,化解矛盾的主人公,團隊建設的主人公;倡導“四個爭創”——爭創和諧班子、和諧級部、和諧科室、和諧辦公室;力爭“四個學會”——學會尊重,學會包容,學會欣賞,學會補臺;實現“四個和諧”——干群和諧,師生和諧,學校和諧,內外和諧。從而使學校成為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
為此,我們著重采取了以下舉措。
1.以《學校精致化管理的個案研究》課題引領學校管理者隊伍的建設工作,打造高水平的領導團隊。管理者承擔學校子課題研究項目,邊管理,邊研究。在管理和研究中大興“三風”(調研之風、實干之風、協作之風),堅持“三寬”(眼界寬、胸襟寬、思路寬),落實“四講”(講政治,講精神,講風格,講文化),增強“五種意識”(全局意識、角色意識、服務意識、學習意識和爭先意識),做到“五個帶頭”(帶頭學習提高,帶頭爭創佳績,帶頭服務群眾,帶頭遵紀守法,帶頭弘揚正氣)。
2.以師德建設引領教師發展。為了大力弘揚高尚的師德師風,促進教師成為有追求、有品位和有思想的人,我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例如:
①給全體行政人員和黨員上黨課,號召黨員充分發揮先進模范作用,戰斗堡壘作用,做時代先鋒。
②“感動校園十大人物”的評選、頒獎活動。
③“師德標兵”評選活動。
④以“講述身邊的故事”為主題舉辦“道德講堂”系列活動,用身邊可以觸摸的感動告訴老師,師德就是教師工作的精髓。
⑤以品牌學科建設為契機,通過“名師大課堂”、“與大師有約”系列活動,打造五級階梯人才,并構建“以思維為核心,以對話為平臺,以內化為抓手,以全面發展、個性發展為終極目標”的新型課堂文化。
⑥通過學部例會、級部例會、教師例會等途徑,表揚典型,關注細節。
⑦成立了籃球協會、乒乓協會、羽毛球協會、排球協會、攝影協會、游泳協會、太極拳等文體協會,開展了熱鬧隆重的教師節慶祝表彰大會、精彩紛呈的教工趣味運動會、熱鬧喜氣的新春團拜會、青山秀水的教工短途旅游等,提升了教師的幸福指數。
3.以時代精神引領學生發展。為了落實“培養新時期的紳士和淑女”這一目標,我們強化養成教育,培養學生文明行為,宣傳優秀學生典型,優化育人環境,做到活動文化精致化,重點活動經典化,常規活動系列化。例如:
①成立“北京校友會”、“南京校友會”和“上海校友會”、“歐美校友會”。
②實施“成長導師制”——建立特殊學生檔案,安排教師對口聯絡個別學生,每周開展交流活動。
③實施“學生心理觀察員制”——每班一名,定期召開例會,發現、解決學生心理問題。
④推選班級、校級“文明禮儀之星”,期末評選“十佳百優”學生。
⑤七年級新生才藝大賽、八年級集體舞比賽、班歌大賽、班級名片設計比賽。
⑥開展校園美術節、陽光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讀書節、英語節等活動。
⑦入隊儀式、“金色的十歲”成長儀式、“14歲青春在線”團體心理輔導、“我和秋天有個約會”外出實踐活動、“小手拉大手”文明活動、“挑戰自我,激揚青春”團隊拓展活動。
⑧開發實施精品課程(“三百工程”)——閱讀百部名著,欣賞百首名曲,鑒賞百幅名畫,編制“十好習慣”(即上好課、吃好飯、睡好覺、寫好字、讀好書、行好禮、做好操、掃好地、走好路、上好網)童謠,開設“禮儀大課堂”,著力進行人文素養和習慣養成教育。
⑨完善、發展小學生“六個一”基本素養——書寫一手漂亮的漢字,擁有一次演講經歷,賞讀一套文學作品,掌握一種以上健身本領,發展一項以上藝術特長,經歷一次實踐活動。
⑩成立星辰藝術團、小記者團、文學社、觀鳥俱樂部、紅領巾宣講團等課外或校外興趣小組、學生社團,讓學生走向社會,促進個性發展。
三、幾點思考
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的文化工程,要推進這一基礎工程,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對關系。
(一)理念與行動
用先進的文化理念推動管理進步,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沒有正確的理念,學校就只能在現代化門外徘徊,行動必然盲目;徒有理念,沒有行動,文化建設最終只能是紙上談兵。學校文化建設好不好,關鍵在于各部門的認識和重視程度的高低。只有各部門對學校文化理念在思想上認同了,在實踐上身體力行了,才能保證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實施。
為此,學校領導,尤其是校長,首先要高瞻遠矚,高屋建瓴,根據本校實際,帶領全校教師在教育思想、教學思想、學科理念等方面取得共識;在此基礎上,把學校文化理念的推行和落實作為重要內容,以強有力的行政力量開辟一條順利貫徹學校文化理念的通道。譬如,通過研討會、培訓班等形式,宣講文化理念,分解文化理念——將高度濃縮的精神內涵分專題融入到學校各項常規工作中,并加強檢查和督促,這才能提高向心力,收到明顯的成效。
(二)上傳與下推
推進學校文化,其宗旨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精神和諧,因此,把師生員工,把所有校園內的人看做校園文化的建設者,看做學校生活的主人,這一點至關重要。一方面,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領導是校園文化的倡導者,教職員工是校園文化的主導,學生則是校園文化的主體。只有把各方面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才能充分發揮能動作用。如果只是上面給任務,撥一撥,動一動,則一切都是空話。
另一方面,校園文化建設絕不能只是校級領導腦中的“藍圖”,它有可能不切實際。將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立足教師,立足學生,來自草根,接上地氣,即最大限度地征求意見和建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學校文化建設的推行和落實才有可靠保證。
(三)內斂與外顯
2014年,教育部委托蘭州市、合肥市、贛州市教育局開展加強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提升學校品質試點工作,為此蘭州市確立了120所試點學校,從學校治理建設、辦學環境優化、師資素質提升、教育質量提高、學校文化培育、學生全面發展等6個維度、28個觀測點,探索義務教育學校品質提升的有效途徑。項目實施2年來取得了成績,積累了經驗。僅學校文化培育方面,就有頗多收獲,值得思考總結。管中窺豹,梳理調研中的思索體會,希望能夠發現其中蘊涵的規律和道理。
文化一般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學校文化是學校作為社會群體特殊存在的樣式,是學校生存發展的方式,具體表現為學校整體的思想、心理和行為方式,通過學校的教學、管理、組織和生活的運營而表現出來,是由學校內部全體成員共同認可遵守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學校哲學、行為規范、辦學理念、管理方式、規章制度等,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
學校文化建設要精心設計。作為學校品質提升工程一個重要的方面,學校文化培育建設要密切結合本校實際,根據本校歷史、文化、環境等因素,深入思考,仔分析,綜合比較,確定和形成自己的特色。比如,某校確立了以“行知”思想引領學校文化的思路,在學校顯著位置安置了陶行知先生塑像,修建了文化長廊,這是一個很好的舉措。但若簡單從事,就可能出現生硬和矯揉造作的感覺。為此,可以進一步思考:首先,學校與陶先生及其學說有無直接的歷史淵源?其次,學校某一“元素”與陶先生及其學說有無間接的聯系?即使這兩者都做不到,仍然可以利用類似教育心理學所謂的“先行組織者策略”去尋找和建立“表面的和非實質的聯系”,使之合乎情理,能夠“自圓其說”。又如,由于歷史原因,某校的校園樹木茂盛,郁郁蔥蔥。根據這一特點,學校歸納了柳樹、松樹、楊樹三種不同樹木的品格,加以發揮,形成了“以柳致性,以松品志,以楊樹行”的校訓,命名了“松樹大道、楊樹大道、柳樹園”等景觀。再如,某校根據位居黃河之岸的特殊地理環境,提出了“如河文化,若水教育”的“河惠文化”辦學理念。這些很有創意的例子,若從理論上深入挖掘,在實際中細化操作,認真思考,勇于實踐,一定會收獲頗豐。
學校文化建設要整體協調。首先,在學校品質提升工程中,學校文化建設與其他幾個維度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六個維度中,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是重中之重,是主要的方面;其他幾個維度,包括學校文化培育,都是為其服務,圍繞其展開的。其次,學校文化的建設最直接的目標是教育教學質量提高,而長遠和終極的目標,則是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實際工作中必須處理好這種關系。第三,除了上述幾個維度,學校文化建設還和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必須認真梳理,妥善解決。
學校文化建設要從細節入手。常言道“細節決定成敗”,學校文化建設要特別注意“大處著眼,細處著手”,從細節做起。調研中看到的很多例子,都能體現學校管理者執著教育的赤誠之心。比如,一所農村學校利用平房教室的后墻制作黑板報,從板報的內容、形式到版面的大小、布局、制作材料,都進行了精心設計,使人耳目一新。另一所學校,門廳走廊陳設了學生因陋就簡制作的裝飾畫,制作材料是學生身邊的常用物品,內容則表現學生日常生活的鮮活素材,展示了高雅的藝術品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還有一所學校,精心規劃校園所有標語牌的款式、質地、內容、主題和藝術風格,體現了學校文化內容和形式的高度統一。合起來看是一個整體,分開來又相對獨立;書法繪畫、名言警句,中西合璧,應有盡有,可謂匠心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