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幼教學生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大學生;閑暇教育;現狀;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自從1995年起我國實行5天工作制、2007年起實行新的節假日制度以來,國家法定節假日(含周末)全年共116天。這意味著一般工作人員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閑暇中度過。對于在校大學生而言,閑暇時間更為充裕,寒暑假、各種長假、雙休日加起來,每年有170天左右的時間處于休閑狀態,接近全年時間的二分之一。除此之外,大學生正常的教學活動安排還隨著年級的增高而逐漸減少。因此,除了課堂教學與其他一些必要的活動之外,大學生具有大量的閑暇時間,閑暇生活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在整個大學階段的品德塑造、知識學習、能力培養等諸方面的情況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大學生的閑暇時間如何度過,取決于大學生的閑暇教育開展得如何。所謂閑暇教育,是指教會人們利用閑暇時間充實個人生活、發展個人興趣的本領以及如何有價值地、明智地利用閑暇時間發展個性的教育。為了深入了解大學生閑暇教育狀況,我們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河南省四所普通本科院校(河南大學、洛陽理工學院、信陽師范學院、平頂山學院)學生的閑暇教育狀況進行調查。
一、大學生閑暇教育的現狀
通過本次調查我們了解到,大學生盡管在生活中有比較充足的閑暇時間,對閑暇生活期望值也較高,但他們對閑暇生活的自我感受并不樂觀。由于他們對閑暇生活的片面認識和理解,使得他們不能選擇積極、健康向上的閑暇生活內容,這必將影響大學生的成才與發展。目前,在大學生的閑暇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部分大學生對閑暇教育認識不足,從而導致對自身的閑暇生活安排不當
在對“學校對大學生進行閑暇教育是否需要”的調查中,大多數大學生認為學校對學生進行閑暇教育是必要的。他們主觀上希望學校能對他們進行閑暇生活的管理與引導,從而提高自身的閑暇生活質量。但是,仍有35%的學生對閑暇教育認識不足,對自己的閑暇時間安排不當,放任自流。
調查發現,在大學生的閑暇生活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在被調查的大學生的閑暇活動中,發展型的活動少,消遣型的活動多,尤其是上網成為大學生閑暇生活的首選內容。這種以消遣娛樂為主的不合理的活動結構不利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第二,閑暇生活的層次偏低,空耗型的閑暇生活成為大學生的主要活動。例如睡覺、與人閑聊、逛街購物等活動在大學生閑暇生活中的地位僅次于上網、散步,成為他們休閑的主要方式,這種低檔次的活動占據了他們大量的時間。這些純粹打發時光的行為,不僅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且時間一長,會讓一些大學生倍感空虛和無聊,導致他們意志消沉,不求上進。第三,大學生的閑暇活動大多都是通過學生自由組合成伙伴或獨自一人方式進行的。上網、散步、睡懶覺、與人閑聊、逛街是大學生最經常從事的五項閑暇活動。這些活動更多的是與自我的交流,具有很強的獨立性,長期從事這些閑暇活動,易造成很大一部分學生不喜歡參加社交活動,并且易造成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表現出膽小、害羞、孤僻、不善與人交談等癥狀。在對“應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閑暇生活”的調查中,有9.2%的同學選擇“說不清”;在對“學校、家庭對閑暇生活的態度”的調查中,有14.1%的同學選擇“說不清”。這樣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學生對于閑暇生活的安排是不理智的和欠自覺的。
2.閑暇教育還沒有引起學校、社會和家庭的足夠重視
在調查中,18.2%的大學生認為家庭對閑暇教育不重視,17.6%的大學生認為學校對閑暇教育不重視。調查還顯示,目前一些學校的課外活動內容空洞、形式主義較為普遍,難以對大學生產生吸引力。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只有22.1%的學生在閑暇時間參與學校組織的課外活動;只有28.9%的學生從事勤工儉學。高校擴招帶來的學生活動設施、場所的短缺,以及設施和場所收費不合理等問題是造成大學生感覺學校不重視閑暇教育的主要原因。調查表明,只有6%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的閑暇知識來源于學校教育,而認為自己的閑暇知識來源于網絡、書籍、同齡人、社會的學生人數所占比例分別是:29.7%、26.0%、19.9%和18.4%。
3.大學生在閑暇生活中,自我教育作用不足,導致閑暇生活隨意化
閑暇時間的增多,必然帶來閑暇方式的多元化。大學生的閑暇欲望也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而呈現不斷上升趨勢。但是,大學生的閑暇欲望想要順利實現,需要一定的閑暇知識和自我教育意識來保證,否則其結果必然是一方面內心的欲望日趨多樣化、更富有進取性,另一方面他們卻又不知該如何實現和滿足欲望,從而導致內心的矛盾、困惑和焦慮。調查發現,在閑暇生活中,大學生如果自我教育意識不強、作用不足,易導致閑暇生活隨意化。
二、對大學生閑暇教育的建議
從對大學生閑暇生活總體狀況的調查結果的分析中,我們看到大學生的閑暇生活總體上是多姿多彩、積極向上的,但在閑暇生活的結構、閑暇活動內容的層次、合理安排閑暇時間的自覺性等方面還存在著若干值得注意的問題。這些問題說明,雖然閑暇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但這種可能性要通過教育引導才能實現。畢竟在現階段,閑暇仍是對應于勞動而存在的(大學生的閑暇是對應于課業學習而存在的),人們(包括大學生)對閑暇的理解往往也不能超越休息放松、吃喝玩樂的傳統觀念。這就決定了對大學生閑暇生活的引導是一定歷史階段下實現閑暇價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而目前,在
我國高校中各種教育活動對學生閑暇生活的影響是零散的,不能起到自覺、全面地引導學生閑暇生活的作用,因而有必要重視和加強閑暇教育,使閑暇教育成為大學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1.培養大學生正確的閑暇觀念
閑暇觀念和意識反映了人對閑暇的態度和看法,而態度和看法往往決定著人的行為方式和心理反應。大學生閑暇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與他們沒有正確的閑暇意識和閑暇觀念有關。所以說,培養大學生正確的閑暇觀念和閑暇意識是幫助他們合理度過閑暇生活的基石,是對大學生進行閑暇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這就需要學校充分利用多種渠道,如課堂教學、校園文化活動、校外文化活動等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正確的閑暇觀念,開展有意義的閑暇活動。
2.學校、社會和家庭要互相配合,共同對大學生實施閑暇教育
首先,高校要成為大學生閑暇教育的主陣地。大學生的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大學校園里度過的,他們接觸最多的也是學校里的管理者、教師、校園環境、文化氛圍以及大學課程。因而,高校作為大學生閑暇教育的主陣地,要充分發揮對大學生閑暇教育的引導作用,要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對大學生進行閑暇教育。其次,學校要配合社會其他部門共同實施閑暇教育。當今,大學生生活在信息社會的海洋中,毋庸置疑,他們的心理發展必然受到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面對開放社會的各種消極誘惑,對大學生的閑暇教育僅僅依靠學校是不現實的,這就需要學校與社會教育機關、社會教育組織、社會文化機構積極配合,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根據學校及其所在地區的特定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因地制宜、多種方式、多種渠道地開發和利用閑暇教育資源,多股繩擰成一股勁,為學生的閑暇生活提供更為廣闊的智力背景和活動空間。整個社會的文化氛圍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有無聲的熏染作用,因此社會尤其是文化部門要用高雅、健康的精神產品去引導人們的審美觀,這一點尤其應該得到人們的重視。
再次,要發揮家庭對大學生閑眼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對于大部分大學生來說,每年的寒假和暑假是在家庭中度過的,這樣家長的閑暇意識、閑暇方式及家庭氛圍就會對他們的子女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因此,為了培養大學生的閑暇素質,家長應成為高校閑暇教育過程的合作者。家長要根據自己的家庭情況和自己的能力為大學生提供一個有利于其閑暇素質得到良好培養的環境。一方面,家長要強化對大學生的閑暇意識和閑暇觀念教育,使其正確認識“閑暇”與“工作”、“學習”的關系,幫助孩子樹立正確地對待閑暇的態度;要利用自身的教育優勢,在生活中隨時隨地、不拘一格地和孩子進行交流,開展豐富多彩的閑暇活動,把閑暇和自由還給孩子,幫助孩子發現和發展其興趣、愛好、特長等,從而為其進一步發展創造條件。另一方面,父母要努力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要從語言、行為和道德等方面去弘揚真正的美,抵制低級趣味的庸俗之美。總之,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追求高品位、有情趣的閑暇生活;要以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高雅脫俗的志趣愛好、積極健康的娛樂活動來引導孩子們的閑暇觀念和閑暇活動,使孩子在美好的家庭氛圍中得到熏陶。
一、創業者應具備的素質
成為企業家[1],擁有不可企及的財富,是每一個有抱負的大學生念念不忘的幻想。之所以稱之為幻想,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許多大學生只是想自己如何成功,卻沒有去估測自我的能力和實踐自己的想法。在SYB創業培訓的第一堂課,就是讓學生在企業這個概念框架下,學會認識自己能力與自己能力被認識。為此,筆者專門設計了一個小游戲叫“我能行”,游戲內容主要是:環節一,讓學生從背后試試兩只手上下能否摸得到;環節二,頭不動用一只繞過頸一圈模同側耳朵。這兩個環節是要讓學生感受自己的存在,以一種非常規的動作體驗突破自我的狀態,在游戲過程中很多學生不能很快反應過來,只有少數人能夠迅速達成任務。由此,在游戲結束之后還有許多學生意猶未盡,這樣不知不覺就把創業的“創”字獨特之處,讓學生清晰明了的理解到了這種“求新”“求異”的思維,并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創業者應構思的企業
當大學生們對創業產生興趣之時,適時地將建構企業的模塊充分地呈現給他們,讓大學生自己去組合和拼裝,通過自己的理解將初步的想法細化,然后變成一個計劃或工程。大學生的抽象思維相當活躍,在企業構思的活動中,必須要利用已有的資源和生活經驗,并創造成游戲情景,讓他們去發現自己身邊的“商機”。在這方面,我做了些小嘗試,例如:在“生活大八卦”的游戲里,兩組學生分別扮演娛樂明星和娛樂記者,雙方就假定的娛樂事件開始相互發問,由第三組學生進行勝負判別,勝負的條件是誰能從對方那里獲取更多的潛在商業機會。生活當中娛樂新聞經常是鋪天蓋地,大部分人已經覺得麻木了,但是我們需要留意的是這當中潛在的市場,特別是個性化的小市場,對于“小”“微”公司的發展機會良多。游戲之后,學生們紛紛表示自己一定要去開個明星隱私保護公司、娛樂記者咨詢公司等等。
三、創業者應評估的市場
市場[2]是商業活動的核心,尤其是在創業初期選擇市場也就決定了日后的入行問題,在許多企業發展失敗的案例當中,最大的失誤往往都是市場定位錯誤,例如:中式快餐店敗給洋快餐、體育品牌李寧被迫重組業務等等。因而,最初的創業過程中一定要審時度勢,做好市場調查,認真地分析行業數據和發展前景,在培訓階段要想讓學生做到這幾點,應該做些實踐性比較強的活動,例如:安排學生進行假定商品販賣的游戲,學生通過自己扮演直銷人員和顧客進行交流,并將自己的商品成功推銷出去便可以得分。學生在做這個游戲時,大部分人都沒有能夠成功地推銷出自己的商品,并且讓消費者感到厭惡。游戲結束之后,我和同學們一起總結了一下,任務失敗主要的原因是產品缺乏競爭優勢和銷售人員不善言辭。
四、創業者應搭建的組織
創業是一項社會性很強的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創業者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一定要學會處理各種人際關系,特別是團隊內部的關系。創業者一般來說都是以團隊形式出現的,特別是企業型的創業活動中,團隊凝聚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必須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合作精神,例如:“分組投藍游戲”這類集體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想要獲得勝利,最基本的保證就是團隊的組織力。學生被分成兩個小組,一對為紅組,一對是藍組,兩隊同時進行投籃,但是允許其他隊員在旁邊采用非肢體動作進行鼓勵或者干預,以五分鐘之后的投進籃框得分多的為勝者。在這個過程中,團隊如何有效組織便成為學生們考慮的第一點,讓投籃技術好的同學去當投手,聲音大的去當對方的破壞者或自己的鼓勵者。學生們為了同一個目標努力,相互協作并在自己扮演的角色體驗時,得到一定的心理補償或損失,產生認知沖動,然后對已有的組織結構進行重組。
五、創業者應具備的形態
法律意識是經營企業的人,最需要補充的知識,這種意識是一種固定形態的制約因素,對于企業經營者而言必須加以重視。在SYB創業培訓中,學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企業經營不能觸碰的“紅線”,也必須認識到企業經營者擁有的權利。在這方面的訓練,必須依賴實例作為支撐,例如:安排學生就自己想要創辦的企業,寫一個“申請書”,把企業的全方面信息包括其中,特別是與法律相關的內容作出特別注明。學生將自己的“申請書”交由教師審核,然后把不合格的發還給學生,再改再審,反復幾次之后對于相關的法律學生便可以認識得很通透了。
六、創業者應清楚的責任
企業經營不僅僅只有利益,還有更多的是一種責任[3],這種風險與責任并存的行業,無時無刻不在告誡新人“入市需謹慎”。因而,在創業前的培訓一定要明確這種風險意識,設計一個“冒險類游戲”是最恰當的,讓學生扮演偵探處理一個假定的違法犯罪案,學生必須找出所有的線索,最終才能破解誰是幕后首腦。這個游戲趣味性和思維性極強,學生如果不清楚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就很有可能遺漏掉重要證據,并無法破案。“游戲教學法”被引用到SYB創業培訓中,并是不為了為難學生,而是讓他們以深層次的感受,去磨練自己作為未來企業家的膽識和魄力。
七、創業者應統籌的預算
“模擬醫院”是一款很時髦的電子游戲,玩家在游戲中主要任務就是完成醫院的管理工作,醫院的工作很多很雜,例如:盜竊、病人受傷、醫務人員不夠等。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須依靠管理者的統籌運算,特別是預算的執行,在游戲中玩家所擁有的建設資金和開銷都以虛擬貨幣出現,并且是模擬真實的收支情況。玩家如果沒有能夠做好預算,最終導致入不敷出的話,游戲就會宣布結束。筆者認為,將“模擬醫院”這類真實感很強的游戲引入培訓課堂相當有必要,不單單是為了真實地再現場景,更重要的是將潛在的不平衡因素凸顯了出來,給學生以強烈的危機意識體驗。
八、創業者應實施的策略
大學生創業最終還是要落實到行動上,在創業進入實踐階段前,必須還要完成一項重要任務即是計劃書,這份計劃書一定要非常的完整而且系統。對于身處高校的大學生來說,要完成這么一份計劃書相當有難度,特別是涉及的綜合性內容比較多。SYB培訓時,那就必須要進行全方位的指導,“角色扮演”類的游戲是最佳的方式,例如:我將學生帶上大街,把十把雨傘給他們,并讓他們在1個小時的時間內完成銷售,最后的利潤歸學生自己所有。學生大都很積極地去賣傘,有些同學想出用文化搭配的模式去賣傘,將傘上面印上精美的“中國風”圖案,引起很多路人圍觀,傘很快就賣了出去。真正的創業是在街道上,在市場里,并不是課堂上的侃侃而談就能成功,只有實戰才能讓學生真正地體會創業的辛苦與幸福。
我認為有效的師生互動,既要體現課堂教學的指向性,突出難點,又要有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形成,所以,教師在互動教學中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營造寬松、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
課堂是教與學雙邊活動的主陣地,課堂氣氛直接影響到學生能否主動參與。在教學中,教師應盡最大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關愛、平等自主、尊重個性的學習氛圍。教學過程要實現“三個溝通”――全員互動,人際溝通;教學整合,文化溝通;師生調適,心靈溝通。樹立“雙主體”觀念,提倡平等互動交流,著眼“參與度、親和度、自由度”,建立課堂平等交往的對話機制,學生在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下,在平等和諧的教學氣氛中比較容易發揮個性特長。
理想的互動式語文課堂教學應是教師帶著富有創意的設想和對學生恰如其分的期望,學生帶著努力創新的愿望,共同步入教學天地。教師不斷提供創新機會,學生積極投入創新活動,師生互為動力,在共同營造的寬松自由、活潑愉快的氛圍中,教學相長,互相激發更多靈感,追求更多更新的創造。
二、開放互動
1.形式是開放的
語文課堂教學的互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也有學生與學生的互動;有固定的同桌學生互動,也有不定的學生與學生互動;有學習的互動,也有作業的互動;有教學內容的互動,也有學習方法的互動,等等。比如說將過去學生被動完成、教師機械批改的作業,改變為師生雙向設計、學生自主安排、師生雙向批改、雙向評價式的互動型作業。
2.思維是開放的
語文課堂的互動教學中,學生頭腦里沒有了教師填鴨式的框架束縛,加之輕松平等的課堂氣氛,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去理解課文內容,思維更加活躍,答案也更豐富多彩,使學生時時有一種愉悅的心理體驗,感受到思維勞動本身的樂趣,增強語文學習的自信心。
3.答案是開放的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決定了語文教學中的許多問題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同時由于學生個體的生活體驗不同,在互動答問的過程中,語文問題的答案也常常不是唯一的,只要學生的思維動了起來,沿著科學的思維方法積極在思考,允許學生答案的多樣性,而不再是像過去那樣給學生一個統一的標準答案。
三、質疑答問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教學或實驗上的技能問題,而提出問題,卻需要創造性和想象力。”宋代學者張載也說:“學貴有疑。”語文課堂的互動教學改變了教師居高臨下主宰課堂的局面,實現了教師單向提問向師生共同研究問題、探求新知的方向轉變,提供了學生質疑問難的平臺。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把提出問題的權利交給學生,讓他們有充分的機會去發現,去研究,去創造。
學生的思維狀況好比火花,一旦點燃就會呈現出五彩繽紛的景象,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做好誘發學生思維的工作,引導他們質疑問難。
四、自由創造
語文課堂上互動教學是以老師和全體學生的互動為表象,但切忌停留在學生的動的表層上,應以學生的思維互動為核心,實現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思維創新。并不是問題提得越多課堂效益就越好,關鍵在于問題本身的價值如何,應以提出高質量的問題為最好的課堂效益。
理想的語文課堂互動教學應該是學生浮想聯翩、精神煥發和創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在這種互動的課堂學習中,別人的感知課文、理解知識的信息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經驗被別人的看法所喚起,不同的意識在撞碰中相互同化,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就可能產生。
五、培養語文綜合能力
一、學優生的心理剖析
1.認知方面
1)過分看重成績,自我期望高。學優生非常重視學習,看重成績和分數,將分數、名次看得高于一切,認為只要學習好,成績優,其他的都無關緊要。學優生對自己要求高,認為“要做就做最好”。即便一場極不重要的考試,他們也會全力以赴。雖然已經很優秀,但還是不滿意,總感覺“做得還不夠好”、“可以做得更好”,他們的期望值也在不斷提高。2)過分關注自己的形象和別人的評價。學優生非常在意自己的“好學生”形象,擔心給他人留下不良印象,因而對他人的評價特別敏感。他們傾向于把沒有比較意味的情境看成對自己的評價情境。在這些情境中,他們更多地關心別人怎么評價自己,而不能完全投入到活動中。如在回答提問或與同學聊天時,常揣測著大家是否在關注自己,如何看待自己,而不能專注于談話內容或從課堂提問中學習。
2.情感或情緒方面
1)高期望帶來的負重心理。優越感的背后,學優生往往背負著沉重的心理壓力,不自覺地害怕被人趕上或超越,總感覺事情太多而時間不夠用,沒有事情告一段落而可以松一口氣的感覺。為維持學習中的優勢地位,常自我加壓,增大學習強度和學習難度,自己常處于緊張狀態,甚至連逛街、吃飯也都是匆匆忙忙的。和他在一起,周圍的同學也常感到很有壓力。2)患得患失的矛盾心理。學優生很少與他人分享成功的喜悅和學習的樂趣。他們有成就,但很少或不敢有成就感。既想“炫耀”自己的成績,但又擔心別人的議論,更擔心“驕傲使人落后”,怕萬一考砸了,被大家嘲笑;既想與同學交往,但又不愿投入時間和精力,更擔心會遭到拒絕;既想盡情地放松自己,卻又擔心會影響學習,所以學優生常給人以謙虛和謹慎的感覺。
3.動機與意志方面
1)學習上有較強的成就動機和意志力。學優生通常具有較強的成就動機和進取心,為了取得理想的成績,為了獲得更多的贊譽和認可,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堅持不懈地付出努力。他們不斷地克服困難,戰勝挫折,承受壓力,在挫折和困難面前也表現出極強的韌性和毅力,能夠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干擾或障礙,維持原來的學習目的和計劃,表現出較強的意志力。2)抗挫折能力差。由于父母、老師的過度保護,學優生通常缺乏生活的獨立性,缺少挫折或失敗的體驗,他們情感脆弱,心理承受力差,難經挫折;另一方面,周圍人的高期待、嚴要求常常給學優生帶來很大壓力,所以學優生通常贏得起輸不起,無法面對由高處跌下的落差。他們無法容忍自己失敗,稍有失誤,便懷疑是否“優秀”,進而失落、自卑、消沉,甚至否定自己。
4.行為方面
1)學習投入多,其他活動參與少。學優生通常把學習看得很重,他們勤奮好學,恨不得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學習上。“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一意抓學習”,除了學習,個人興趣很少,學習的興趣也僅限于專業學習;為得高分,甚至犧牲個人的興趣愛好。他們不太注重人際交往和集體活動,很少花費時間與同學交流或一起活動,人際交往、社會適應等能力的發展明顯受到限制。2)獨立活動能力強,合作精神差。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學優生崇尚個人奮斗,偏愛獨立學習。遇到困難或挫折時,他們也習慣于單打獨斗,孤軍作戰,爭取自己解決,很少想過要與同學合作一起解決。獨立學習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調動學優生的潛能,提高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沒有他人的合作與互助,個人能力的拓展、人際交往和團隊合作等能力的發展始終會有一定的局限。
二、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及行為問題
在關注學優生優點的同時,應該警惕他們可能出現的消極心理或行為。主要存在以下幾種情況:
1.虛榮心強,自負、自我中心
老師的偏愛、同學的羨慕……長期的榮譽感和優越感極容易轉變成虛榮心,使學優生形成“光環依賴”。主要表現在自命不凡,總覺得自己比別人強;時時處處想表現自己,渴望得到周圍人的贊賞和關注,不容許他人輕視自己;小心眼、愛面子,看到他人比自己強,就感到不舒服。久而久之,容易形成自負、自我中心、嫉妒等消極心理。
2.爭勝心強,不能正確認識競爭
學優生通常有很強的競爭意識和成功欲望,他們爭勝心強,處處爭強好勝,事事想趕超他人,不能容忍別人超過自己。他們崇尚個人奮斗,對同學間的正常競爭存在認識偏差,認為競爭的結果非勝即敗,通常缺乏友好競爭、實現雙贏的理念和心態。他們通常密切關注周圍同學的學習并存“戒心”,但不輕易與同學交流真實思想,缺乏共同進步的良好心態。
3.成就焦慮,不能容忍失敗
由于老師、家長寄予厚望,同時自我期望值較高,學優生通常有較高的成就焦慮,總想著要超過別人,或者擔心被別人超過;盡管非常努力,但又擔心考不好,擔心發生令人害怕的事情,對失敗恐懼和焦慮。“想贏怕輸”的心理重壓,使學優生變得異常脆弱,偶遇失誤或老師的批評便容易一蹶不振,郁郁寡歡,進而懷疑自己,產生失落心理。
4.追求知識的片面發展,綜合素質不容樂觀
盡管學習投入多,但學優生的綜合素質依然令人擔憂。容易出現以下問題:1)知識面窄,偏重書本知識和專業課的學習,忽視其他知識的積累;2)興趣狹窄,業余愛好少,為了學習,甚至放棄個人的興趣愛好;3)重知識、輕個性和能力,活動或社會實踐參與少,人際交往、團隊合作、社會適應、心理素質等均不容樂觀。另外,學優生中不乏勞動觀念淡薄、勞動習慣差、社會責任感及道德感差的學生。
5.人際關系的困擾,內心孤獨和空虛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由于學優生平時只關心學習,加上虛榮、競爭心理的存在,他們很難與同學進行真正有效的溝通。久而久之,容易與同學疏離,甚至被集體孤立。盡管努力得到大家的理解和認同,但溝通的廣度和深度常常受一定的限制,因此內心壓抑和孤獨。加上學優生的知心朋友較少,遇事也只能“單打獨斗”,長期下去容易造成交往障礙。
三、教育對策
在全面、客觀地剖析學優生心理的基礎上,應針對其可能出現的問題,給予相應的引導和教育,促進其不斷發展和完善。具體地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增強其自我教育的意識和能力
學優生的不良心理或行為,多與他們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和看待自己的成績有關,因此要從以下幾點對他們進行引導:1)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正確地看待外界的期待和評價,確立適當的抱負水平;2)認識到“好學生”應是德智體美勞的綜合發展,既要關心學業成績,更應重視品德和個性的健康,不能過分地迷戀分數;3)樹立正確的成敗觀;4)合理地調適自我,保持健康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自我平衡能力。
2.實施挫折教育,增強其抗挫能力
首先要培養正確的挫折認知: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挫折不可避免,但挫折并不可怕,經歷挫折能使人變得更加堅強和成熟;其次正視挫折,并想辦法解決、戰勝挫折,積累挫折經驗。另外,應創設挫折情境,或參加社會實踐,親身體驗挫折,在實踐中不斷磨煉自己,提高適應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
3.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競爭激勵個體奮發進取,積極向上,能夠調動個體的潛能;合作注重參與和互動,有利于提高合作能力和團隊意識,鍛煉人際交往能力;兩者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可以組織歌詠、演講、繪畫比賽等活動,使學優生認識到合作的樂趣和重要性;也可以提倡合作式學習,組成學習合作小組,定期交流學習心得體會,在互幫互學中,獲得更多的樂趣和成就感。
4.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人際交往是個體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徑,應引導學優生建立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首先應克服心理上的障礙,積極主動地與人交往;交往時應把握平等、寬容、理解、真誠互助的原則,積累成功的經驗;同時應培養廣泛的興趣和愛好;還應通過群體活動或社會實踐活動,如課堂討論、文化娛樂等來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
5.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為其創設良好的成長環境
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首先要以學生為本,淡化優、差生的區分,引導學優生正確對待榮譽,正確認知成績分數;在注重學習的同時,更應重視健全和完善個性品質。教師既要重視知識技能的傳授,又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安排或創設活動情境,培養其合作精神,提高其人際交往能力;還需要加強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強他們適應社會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葉積德.學優生的心理問題及對策[J].青海教育,2001(9,10).
[2]田愛春.優秀生常見的心理問題[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3(10).
[3]閆勤.優秀生的心理問題及教育對策[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2(5).
[關鍵詞] 醫學生 人文教育 途徑
隨著社會發展、經濟轉型、醫學教育全球化和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并舉的醫學教育模式應運而生。醫學與人文融合是醫學生和諧發展的重要途徑,是高等醫學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高等醫學院校只有順應這一趨勢,積極探索出有效途徑。加強醫學生人文教育。才能培養出高素質醫學人才。
一、加強對醫學生人文教育是時展的歷史使然。
1、加強人文教育是適應醫學模式轉變的客觀要求。隨著人類對醫學發展的認識日趨理性和全面,世界衛生組織將醫學模式由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定義為“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醫學把生物、心理、社會因素作為一個三維坐標系,在重視生物因素的前提下。把人的健康問題置于其他的社會關系中去理解。這就決定了醫學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相互滲透融合的綜合性質。呈現在醫務工作者面前的不僅是作為健康或疾病載體的人體。而是現實完整的活生生的人。這就要求醫學生不僅具有專業知識技能。而且還應有厚重的人文素養,學會從生物、心理、社會因素多個途徑出發去處理、對待病人和疾病。
2、加強人文教育是高等醫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現代醫學特點及醫學發展趨勢要求不斷更新醫學教育觀念,樹立超前的醫學教育理念。在培養具有主體精神、創新能力、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醫學人才的同時,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樹立大醫學觀,從醫學的科學和人文雙重性質上定位,培養醫學教育主體品格,才能從根本上提升醫學為人的本質和為人的目的。在醫學科學教育中滲透人文精神,加強對醫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是當前世界各國高等醫學教育改革、發展中探尋的一個熱點問題。人文社會學科在高等醫學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醫學人文教育是現代醫學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強化人文教育是當代醫學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3、加強人文教育是培養現代醫學復合型醫學人才的內在要求。醫學人文教育不僅能為高等醫學教育的人才培養提供正確導向,還能使醫學生獲得全面系統的醫學科學知識和廣博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發展醫學人文教育,學習人文醫學學科知識,不是為醫學增加“文化外衣”,而是使之加強對人類生命、死亡及生存意義等的理解:醫學生學習的不是單純意義上的文學、宗教、法律等學科知識的理論,而是它們在醫學實踐中的具體表現,及其對醫療實踐的引導和影響作用,使醫學生學會從醫學、社會、道德等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
二、對醫學生實施人文教育的主要內容
1、基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非常廣泛。這是醫學院校進行人文教育的寶貴資源和最大的優勢,必須充分加以開掘和借鑒。要著重進行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主要目的歷史文化教育,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及奉獻精神的教育,以世界觀、方法論為主要內容的哲學教育,以陶冶高尚情操為主要目的文學、藝術教育。以及民主法制觀念教育、社會公德和文明禮儀教育等等。同時。也要認真學習借鑒世界各國的文明成果。善于從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汲取營養。
2、基于塑造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教育。現代社會的變化日新月異,歸根結底在于科技的進步,而科技進步依靠的是掌握科學技術的人。時代的進步,決定了人與科學密不可分的聯系,決定了人們必須以科學的眼光看待世界。以人文的科學精神如創新精神、尚理精神、追求真理、造福人類的精神投身于社會的偉大變革之中。如今,醫F術和醫德同等重要。美國醫學界曾經有這么一個說法:“最危險的醫師是很慈祥地握著病人的手,卻為他一再做錯誤的決定的人。”所以。崇尚醫學科學、嚴謹求實、拼搏創新、鉆研醫術、精益求精正是醫學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內容。
3、基于培養健全人格的教育。現代醫學工作技術性強、難度大,同時又繁雜瑣碎,這就要求醫務人員要充分發揮團結協作的精神才能很好地完成一項醫務工作。培養良好的團隊精神和服務意識是醫學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以病人為中心”的醫患模式中。患者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醫務人員應當具備基本的心理知識和健康的心理素質,具有良好的醫患溝通能力,及時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正確處理醫患關系,維護患者的合法權益,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樹立良好的窗口形象。
三、加強醫學生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徑。
1、發揮主渠道作用,建立以人文課程為基礎的人文教育體系。高校政治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具有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教育的雙重育人功能。是培養醫學生人文精神的主渠道,應該促進“兩課”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加強與醫學實際相結合,把人文知識與醫學的結合、滲透作為重中之重,在講授人文科學課程時,注意分析、研究醫學領域中結合起來,使學生能較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人文知識。增強“兩課”在培養醫學生思想品德、人文精神方面和提高醫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方面的實效性。另一方面,要結合醫學專業教育的特點,加強人文課程體系的建設,尤其需要加強與醫學緊密相關的人文學科課程體系的建設。伴隨現代醫學的快速發展,醫學與社會科學結合形成許多交叉學科。新學科的發展,需要醫學教育不斷調整課程體系結構。充實和增加醫學人文方面的課程。同時。課程體系建設要強化醫學人文學科之間的有機聯系。實現學科的相互交叉、滲透。增強教學內容的實效性。
2、加強人文師資隊伍建設,造就高品質、高素質的教育家。人文教育的實施主體是廣大教師。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特別是人文素質。是加強醫學院校人文教育的根本保證。因為教師的思想境界、價值觀、道德水平等諸多方面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高素質的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能把專業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且還能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過硬的思想作風,嚴謹的治學態度,科學的思維方式教育學生。所以,對承載著“傳道、授業、解惑”之責的教師,必須進行繼續教育和培養,以提高其人文素質。同時也要引進一大批高學歷、專業化、綜合素質好的教師,尤其是那些熱愛教育事業、愿為教育事業奉獻、勇于探索和開拓進取的年輕教師。加強醫學院校的人文教育。不能僅依靠人文社會科學的教師,從事醫學專業教育的教師也應加強學習,以便寓人文教育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人文社會科學教師可以借助醫學院校的優勢。學習人類醫學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方法,使之與人文精神融合,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以便更好地開展教學。建立一支既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又有開闊的知識視野的教師隊伍是醫學院校實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條件。
3、改革教學方法和評價體系,形成科學的教學方法與學業評價體系。改變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方法。采用授課、訪談、調
查、網上教學、專題講座、學術活動、角色扮演、展評等方法,開展啟發式教學。采取小組教學、分散教學等靈活多樣形式,“以問題為中心”小組教學模式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摒棄以理論考試為主的考核形式。對于醫學生,學習人文科學的主要目的不是掌握該門課程的相關理論,側重的應該是學會把學到的人文知識與醫學實際結合起來,提高個人的人文素養。無論教學評價,還是學業評價。最有效的是對學生本身能力的評價。通過調查和量表測量相結合的方法對學生各種能力進行測試,被認為是比較客觀和科學的測評手段和工具。這項工作需要大量的心理學和教育學理論知識。目前由于缺乏量化評價指標,對學生能力的缺陷、教學效果實效性都無法給以準確評價。應加大量表研制的工作力度以求突破,從而使醫學人文教育工作能夠順利、有效地開展。
比如幼兒教師可以給幼兒觀看動物世界,幼兒對那些憨態可掬的小動物特別有興趣,可是《動物世界》上說,那些動物可以居住的森林越來越少,動物因為沒有生存的空間所以瀕臨死亡,有一些動物甚至已經絕種,人們再也看不到。幼兒的感情被多媒體技術激發,他們喜歡那些小動物,同情小動物的遭遇,他們流著熱淚說那些小動物實在太可憐,教師此時可以向幼兒說明環保的道理。幼兒為了那些可愛的小動物,內心開始樹立環保的理念。
二、讓幼兒過關于環保的節日
隨著環保理念被人重視,國外已經確立環保節日,教師可以通過讓幼兒過環保節讓幼兒樹立環保的概念。比如國際上9月16日為保護臭氧層國際日,教師可以在這個日子給幼兒講保護臭氧層的原因。教師引導幼兒了解,太陽如果直接照射在人體上會對人體有害,臭氧層是給地球穿的一層“保護衣”,然而因為人類不注意環保,我們的臭氧層已經越來越薄。比如現在氣溫年年升高,就是因為臭氧層已經越來越薄,如果再不注意環保,未來我們就擋不住毒辣太陽的照射啦。幼兒通過過環保節日不僅能學到環保方面的知識,還可以樹立環保的理念。
三、教授幼兒初步的環保知識
幼兒雖然年齡小,比較復雜的環保原理他們不懂,然而教師可以教給幼兒一些簡單的環保知識讓幼兒內心樹立環保理念。比如幼兒教師可以告訴幼兒塑料袋一般在土地中埋很久也不會腐爛,而且塑料袋中的化學產品會給土地帶來污染。我們如果沒有可以種田的土地未來就會餓肚子,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么辦,幼兒通過教師的引導,提出在日常生活中盡量多用布袋。幼兒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了解環保飯盒與泡沫飯盒的區別,讓幼兒具有白色污染的常識。幼兒教師可以告訴幼兒廢舊電池會帶來污染,讓幼兒了解到將垃圾分類的科學原理。
四、引導幼兒觀察周圍的生活
幼兒如果僅僅只是聽教師說、看多媒體中的故事,可能會對環保現狀感覺不夠真切,他們未必能真正樹立環保的理念,然而如果幼兒了解到環保的危機就在自己身邊,它將影響自己的生活時,幼兒內心就會真正樹立環保的理念。幼兒教師要讓幼兒觀察自己身邊的生活,讓幼兒了解到環保現狀。比如幼兒教師要讓幼兒自己去看從學校到家里這條路上,到底能看到多少綠色植物,幼兒會發現與高樓大廈相比,他們一路上看到的綠色植物少得可憐,幼兒內心就會理解目前環保的危機。幼兒教師可以讓幼兒觀察每天有多少汽車排出尾氣?那些黑煙造成什么后果,幼兒了解到環保就是自己切切實實需要重視的事情,他們就會萌生環保的理念。
五、帶領幼兒加強環保實踐
實踐是給幼兒教育的重要環節。幼兒通過各種實踐不僅能學到大量的知識,而且勞動能力會得到培養。同時,實踐會給幼兒內心強烈的滿足感,幼兒教師在給予幼兒環保理念時不能忽視實踐教學環節。比如植樹節那天,幼兒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在幼兒園附近植樹,讓幼兒理解雖然目前只是種下一棵樹,如果每人種下一棵,那么未來我們就能種出一片茂密的樹林。幼兒在進行植樹的過程中,能理解到種下一棵樹多么不容易、要讓一棵樹成活更加不容易,然而一棵樹死掉卻非常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就會更加重視用一點一滴的實踐保護環保成果。實踐活動能讓幼兒產生強烈的成就感,因為他們用自己的勞動完成一件環保的事情,他們就能感覺到自己的勞動能真正帶來環保的結果,心中就會種下環保的意識。
六、結語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高中生物課堂學習氛圍育人有效性
新課改在全國實施和推廣,作為教育改革的一種全新模式,它倡導一種新型的教學理念,要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能輕松快樂地收獲知識,能循序漸進地提高能力。而生物教師面對的是“學生對生物學習激情不高,課堂學習氣氛不濃”的局面。所以,尋求一種思維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是我聯系自己的教學實踐、結合生物新課程標準摸索出的一些提高生物課堂有效性的方法,現呈獻給各位同仁。
一、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要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首先要學生對生物課堂感興趣,實現從有興趣到學習的動力,從學習的動力到提高學習的效率。其次,教師要積極創設教學活動并積極參與其中,走下講臺,走進學生中間。用親切的微笑、鼓勵的眼神、信任的點頭溝通學生情感,用的動作,贊美的短語給學生力量,從而搭建一個愉快、和諧的學習平臺。
將課堂還給學生,就是要教師在課堂上少講、精講。課堂上哪些不該講,哪些該講,講到什么程度,要有原則。易錯的、易遺漏的、易混淆的要講,學生已會的、自己能學會的、講了學生也不會的不要講。要打破傳統的“一言堂”,要讓學生有更多的參與時間。
二、精心備課,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備課精細程度關乎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高低。怎樣科學、高效的備課?
1.備教材。在吃透課程標準的基礎上,通過研讀教材,真正弄懂教材的基本思想、編寫意圖,透徹理解教材的精神實質、內在聯系。弄清教學重、難點,千萬不要將二者混淆,把握好重點,解決好難點。同時要明確教材知識是課堂教學的中心部分,備教材還要注意與其他的教學資源實行有效的整合。
2.備學生。要了解學生班級的構成、基礎狀況、學習興趣、學習方法等共性問題,也要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個體興趣愛好、氣質類型、性格特點、智力差異等個性差異。教師要從學習情緒、作業情況、課堂表現等動態上了解學生,必要時通過談話、調查問卷等方式全面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采用適當的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備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實施課堂教學的手段,我們生物教師一方面要熟悉傳統的教學方法,如談話法、討論法、實驗法等;另一方面重點學習新課改中優秀教師的教學模式。針對不同的課本章節知識,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法或者幾種教學方法相結合,做到有的放矢。要盡可能地使用幻燈片、掛圖、動畫、課件,打破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模式。
4.備教學資源。俗話說“學高為師”,要教好學生,教師必須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同時,教師應立足做一個學識淵博的人,博覽群書,厚積薄發。也就是要求我們生物教師不僅精通本學科知識,還要廣為涉獵天文、地理、文史、哲學等方面知識,只要對教學有幫助的都要看,寧多勿少。但要注意消化吸收,貴在運用。
三、課堂導入奠定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礎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不僅僅是宣告一節課的內容,更是調整學生學習情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起點,一節課導入的成敗直接影響著整節課的教學效果。
課堂導入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不同的教師對于不同的內容,應設計不同的導入方法。現簡單介紹如下:
比較傳統的導入,以舊拓新,“啟發式”導入(師生問答式);以名人軼事或科學家生平導入,這種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采用多媒體手段導入(如影片片段),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有通過學生實驗觀察導入的。但,不管采用何種導入方法,只要是有利于激發學生求知欲的就好。
四、課堂小結與練習是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完善和補充
課堂小結就像是一部電影的簡介,盡管是重復,但它卻是整堂課的總結歸納,是重點的再現,是學生課下復習的導航。不同的教師課堂小結的方式是不同的,我欣賞多用線框、圖表,因為過度連接是線,簡潔流暢。
課堂練習題要精編細選,要有代表性,以求達到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五、既教書又育人,生物課堂教學才是真的有效
食品環境學課堂討論教學效果隨著經濟、科技的飛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綜合能力的需求也越來越高。目前,大學的教學思想、制度和方法基本還是沿襲原有的傳統運行機制,教學過程采取以教師為中心的單向傳授知識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阻礙了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也助長了坐在課堂只是為了得到“高出勤率”的不良風氣。以學生為主的討論式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強迫一些自律能力不強的學生用心學習,更能激發大多數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培養他們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促進學生對專業課的掌握和對本專業的認識有重要意義。
經濟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使人們對食品安全關注度越來越高,食品環境學課程教學主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對食品安全根源問題進行分析并尋找解決途徑。討論式教學就是通過以不同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針對授課內容進行討論,促進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食品環境學教學中,采用討論式教學,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對于食品安全領域各方面知識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促進學生自覺地將食品安全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辨證理解,為更好地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奠定基礎。
一、討論式教學在食品環境學中的應用
(一)討論主題
興趣是學習和創新的原動力。在食品環境學教學中,采取討論式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他們的學習和創新欲望。對發生在身邊的食品安全案例和重大的食品安全問題的討論,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主動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積極思考能力。
要進行以討論為主的教學,就必須先要提出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在食品安全和環境關系基礎上提出來的。教師需要先對課程所涉及的主要危害食品安全的物質進行分類,然后按照大綱要求,將重點內容列為一系列問題,由學生根據所學專業知識和所查資料回答,最后在課堂討論。通過討論,學生的思維方式、方法和所查找資料就得到互補,從而得到更大的信息量。例如,談到重金屬污染對食品安全的影響,將目前主要影響食品安全的金屬物質都有哪些、這些污染物主要來源是什么、污染途徑主要有哪些、導致的危害涉及哪些方面、危害的結果是什么、可能的預防措施都有哪些等問題都是學生需要掌握的內容。等學生通過討論將不同意見總結起來基本就能涉及課程要求的全部,由于回答問題不僅需要具有相關的知識,還需要較強的理論分析和思維條理化能力,使學生對食品與環境問題的理論和概念關注程度提高,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很大的鍛煉。
在講解食品原料與環境關系時,按照食品原料的性質,將它們分為農產品(分為大田作物、蔬菜、水果等)、畜產品(肉、蛋和奶)和水產品,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基礎知識選擇一對關系自由發揮。這樣每個人都會有發生在身邊的故事,根據自己對食品質量與安全的關注角度提出見解。由于每個人所處的環境都不盡相同,使得對待相同問題的態度和出發點也不同。答案在積極思考和爭議中形成、被接受被完善,最終就能將食品原料與環境關系中所涉及的問題各個層面顯露出來,使學生很容易了解到影響食品安全問題的各種環境要素。教師只需要將一些概念進行區分,將重要的理論加以闡述,將大家的討論結果總結并條理化,就能使學生很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所學內容。這種教學方式看上去比較費時間,但學生掌握知識的效果非常好。
(二)討論形式
由于需要學生自己的觀點和思想,在本課程的教學中,需要學生在上課前有所準備。準備什么、準備多少內容則根據具體內容而定。主要方式有以下三種:
1.即時討論。就是教師邊上課邊提出問題進行討論,不需要學生提前做功課。例如,對于環境科學基礎等學生重來沒有接觸過的內容,教師需要一邊講授新概念,一邊提出問題供學生討論。這樣既可以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又能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和對周圍環境的認知程度。通過討論使學生對已經知道的環境學知識有了體系化的概念,同時又對一些新概念和理論有了認識,從而更好地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
2.課前制作PPT。對跟其他課程重復部分、以前已經有所接觸的內容,則提前布置任務,讓學生課前制作PPT,上課以學生為主進行講述和討論。例如,危害食品安全的重金屬主要有哪些、對人體的危害是什么、微生物污染狀況、食品中主要微生物污染等等問題,都可以讓學生站在講臺上講述,對于一個人不能完善的地方,則可由其他同學進行補充,對于有不同意見的問題進行簡單討論,由教師最終給予最后結論。讓學生站在講臺上,既能激發他們的能動性,又能鍛煉他們利用專業知識總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的全面考慮問題、抓問題重點起到一定的鍛煉。
3.課堂討論。對于新舊知識都涉及、需要學生掌握的內容或者很難形成定論的問題以課堂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將需要討論的內容提前一周以問題的形式告訴學生,以便學生查閱資料。上課時,將學生按照大致內容相同的原則進行分組,具有相同論點的同學互相補充完善本組的論述,對雙方有爭論的地方進行討論。教師在中間主要起協調和引導作用,在必要的地方提醒學生,以更好的理解、思考和解答問題。學生在解決這類問題時,往往考慮問題不是很全面,寄希望于國家政策的調整來徹底解決問題。教師應該將國家的經濟、科學技術和管理措施等方面的影響告訴學生,以便于更好地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辦法。例如,在討論食品中各種農藥和抗生素在農畜產品中的殘留污染問題時,學生討論結果普遍是利用國家法律限值超標產品進入市場,這個方案看是合理可行,那么具體如何實施就成為問題焦點,高額的檢測費用誰負責、國家需要投入多少人力和物力來解決這個問題、由于受到相鄰污染嚴重地域的影響而導致的矛盾如何解決等一系列問題隨之而來,那么這個結論還可行嗎?很多時候問題還暫時解決不了,但學生在查找資料和討論過程中能夠了解和接受很多相關知識,思考和解決問題全面性和理論知識的條理化能力都會得到提升,這有助于他們在以后學習和工作中更加全面地看待問題。
二、課堂討論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課堂討論教學就是將教學重點內容與食品安全主要問題結合起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提出問題并讓學生思考、總結、討論問題的形成原因和解決方法,有一些環節還需要注意和把握。
(一)問題討論形式的選擇
教師在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識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食品環境學內容包括環境學、食品原材料作物的栽培、畜禽的養殖等較多非本專業學生學習的基礎學科,對于學生來講很多內容和概念接受起來也不太容易。對哪些問題需要進行討論,涉及的專業知識會有哪些,是設定課堂討論的前期工作。這就要求教師不僅對本課程所涉及的專業課知識熟悉,對涉及的邊緣學科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對教育對象有正確的認識,能夠了解學生在本課程以前的所學相關專業課內容、深淺和學生基本的掌握程度。使所提的問題讓學生憑所學到的知識,經過認真思考和翻閱資料都能形成自己的答案,這樣不僅能督促學生學習,還可以提高學生對基本知識的理解和應用知識的能力。盡可能地將安全問題的實例給大家,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讓學生明白很多的邊緣知識跟本專業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休戚相關。對那些內容實用哪種討論形式,教師必須有一個統籌安排,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本課程的教學。
(二)問題的難易程度
教師在教學中提出的問題要圍繞所闡述的內容而展開,提出或者要討論的問題難易要適度、問題主題突出。需要探討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后有答案,太易和太難都不會有較好的教學效果。問題太難,學生不易解答,就會降低積極探索的愿望和興趣,問題過于簡單,無需思考就能作答,學生就會感到沒意思,削弱學習的愿望、興趣。需要討論的問題要以授課內容為中心且主題突出,學生圍繞主題討論或者論述見解,能鍛煉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和條理化能力,在討論中能發現各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見解,增強接受程度。對于不同的答案或者見解,要肯定學生的積極思考并和有價值的探索,然后因勢利導的解釋錯誤原因。這樣既不會傷害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又能幫助他們很好地理解和接受所學的知識。
(三)時間的把握
對于討論式教學,教師應在時間和內容上有所把握,以便按期完成教學任務。對每一次的討論都預先安排好時間計劃,如即時討論時確定好講解和問題討論的時間比例;對制作PPT則要規定好學生發言人數和時間,將不同答案和見解都展現出來,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重復。課堂討論問題一定要有中心內容,不能隨著問題的深入漫無目的的進行鏈式接力。教師應對討論時間適當限制,到計劃時間后就對答案進行條理化和最后的總結。在討論過程中即可以調動學習興趣,又有比較清楚的條理化答案,便于學生在后續學習或復習中記憶和回顧。食品安全性跟各種環境要素有著必然聯系,而環境要素又包羅萬象,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在備課時提煉關鍵元素和問題,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理解和掌握更多的關于食品安全與環境之間的知識。
三、結論
將課堂討論的教學方法應用于食品環境學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每個人不同程度的參與和發言,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上課只是為了“高出勤率”、“混個臉熟”等不良現象,更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和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鍛煉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條列化能力,為以后在實際工作中解決具體問題打下良好基礎。討論式教學不僅適用于食品環境學課程,在其它的很多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專業課學習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一教學方式可以很大程度激發學生能動性,促進學習積極性,為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伊長生.大學創新型人才培養與教學改革實踐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0,(12).
\[2\]趙海波.高校畢業班“空巢”現象的調查與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0,(6).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常常是一些哲學論點、理論體系、政治政策,這就難免形成這樣的“誤區”:作為特定思想體系和價值設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它是既定的,是不能改變的,更是無需重構的。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誤區,導致人們輕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研究,忽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選擇和有效組織。[1]實踐證明,通過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能夠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整體功能的發揮,能夠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同時也能夠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化發展。
一、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優化的內涵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內涵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據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把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政治準則、思想觀點、道德原則、法紀規范和心理要求,轉化為大學生個體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法紀素質和心理素質的過程。[2]根據社會發展現實狀況和大學生個體的發展需要,大學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主要是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心理教育五個要素組成的統一整體。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優化的含義
優化的概念源于現代系統工程,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對于系統的組織、結構和功能的改進,從而實現耗散最小而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的過程。”[3]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優化,即在當前社會條件下,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要素、外延要素及結構進行改進,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系統整體功能大于各部分內容功能相加之和,從而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的最大功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優化要立足于我國的基本國情和大學生群體的思想實際,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規律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狀況,要滿足社會發展要求和大學生個體的發展需求。
二、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優化的原則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多重性以及教育對象精神世界的豐富性,決定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多層次的。同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優化并非是盲目的,必須遵循一定的科學原則,才能保證內容優化的方向性和正確性。
(一)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是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總體而言的,即教育內容必須是涵蓋多重內容要素的一個整體。首先,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是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政治素養、思想素養、道德素養、法律素養、心理素養等已成為衡量人才的必要指標,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必須全面化、多樣化,擺脫“單一化”“泛政治化”的局限。同時,大學生受教育需求的多樣性和思想實際的復雜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必須全面地涵蓋大學生素質提升多重要素。大學生是個性鮮明的知識分子群體,思想往往是復雜多變的,單一的教育要素都不能覆蓋其思想的全部。只有運用多重內容要素合力作用,才能有效地解決其復雜的思想問題。
(二)目的性原則
目的性原則是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選取必須具有明確的目的。[4]只有具有明確的目的性的教育內容才能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指明方向,才能更快更好地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目的性原則要求教育者一定要正確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各個內容要素的具體目標,使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總目標保持一致。同時又應該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整體目標分配到各個內容要素上,使每個內容要素的目標都能與具體的學習聯系起來,從而使大學生逐步實現各個層次的目標,最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統的總目標。
(三)重點要素原則
重點要素原則是指要按照內容要素作用的大小來決定其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所處的位置,從而突出重點要素。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的根本性內容,決定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性質。在優化教育內容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政治教育的主導型地位;同時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和心理教育這五大內容要素都涵蓋著多重具體內容,每一項內容的作用和地位有別,因此,教育者在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時,應該將相對重要的內容要素放在首要位置,突出重要內容,從而更好地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功能。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優化的實質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優化的意義在于使思想政治教育整體內容達到最佳狀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作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優化應從三方面入手:第一,始終堅持的指導,堅持政治教育的主導地位。第二,不斷完善政治教育內容、思想教育內容、道德教育內容、法律教育內容和心理教育內容。第三,要與時俱進增添外延要素。
(一)遵循重點要素原則,堅持政治教育內容的主導地位
“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4]任何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性,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始終堅持的指?У匚弧M?時,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內容。高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搖籃,然而很明顯,只有科學文化素養是不夠的,一旦政治立場出現問題,反而會危害社會發展。因此,高校必須堅持政治教育的主導地位,必須幫助大學生樹立堅定的政治立場、政治觀點、政治信念和政治態度。
(二)遵循整體性原則,完善教育內容要素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啟發、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其一,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的觀點。它決定著大學生如何看待整個世界,怎樣對待生活中各種事件的發生、發展,同時也影響著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的選擇。因此,我們要著重加強大學生世界觀教育,優化世界觀教育內容。對大學生開展世界觀教育的教育內容,不能再完全依托于哲學原理,而應采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話語系統,不僅讓大學生欣然理解接受,還能真正地應用在生活當中。其二,價值觀決定著大學生的價值認知和價值選擇。近年來頻發的“大學生裸貸事件”,使一部分大學生陷入“以貸養貸”的泥潭,甚至走向不歸路。在后期的調查當中,大多學生都表示自己最初只是想購買手機、包包、網游裝備等,超出自己當時的承受范圍又不好意思向家人朋友借,只好以貸款的方式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這些大學生的悲劇一方面是由其價值認知錯誤導致的,他們把物質享受當成價值追求,不惜鋌而走險也要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另一方面其價值選擇出現偏差,他們愿以失去尊嚴的方式換取一時的虛榮,也因此付出巨大代價。因此,必須加強大學生價值觀教育,不斷優化高校價值觀教育的內容。不能局限于教育大學生價值觀念的對與錯,更應啟發學生如何進行價值選擇。
第二,高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規范大學生道德認識,幫助大學生養成道德行為,再轉化為大學生個體的具體行為。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時,要注意把握道德的層次性。首先,要注重職業道德教育。就業是大學生實現自身價值和貢獻社會的根本途徑,而職業道德是所有大學生從業人員必須遵守的基本行為規范。加強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提高大學生的職業道德水平。其次,要強化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對大學生進行社會公德教育,使每個大學生都能自覺遵守社會公德,成為合格公民,這對于社會生活的正常進行和不斷發展以及良好的社會風氣的形成與發揚具有重要意義。最后,要強調家庭倫理道德。在一些影視作品、網絡節目中,常常出現混亂的情感關系,使一些大學生的情感道德觀產生偏差,影響其日后的家庭生活。只有把每個人的“小家”經營好,才能有信心有力量去經營“大家”。因此,要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家庭倫理觀念,處理好與愛人、親人的感情和關系。
第三,大學生法紀教育是強化大學生法律觀念,促使大學生養成遵紀守法的品質,能夠知法、懂法、守法,并且學會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蘇享茂跳樓事件”不禁讓世人反思這么優秀的高材生為何最終走向命運的深淵。第一,在運營其App的過程中,存在違反法律的問題,這也成為其妻子要挾的把柄;第二,在遭到威脅的時候,不能第一時間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而選擇在網上曝光與妻子的交往過程;第三,最后不以法律的方式解決困境,而選擇放棄生命,以極端的方式給家人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高校法紀教育內容應能引導大學生自覺遵守國家的法律和紀律,承擔維護社會主義的法治秩序的責任。同時,也要幫助大學生形成明確的法制意識,運用法律解決問題,維護權益。
第四,高校心理教育旨在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大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當今社會競爭壓力驟增,導致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突出,并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優化大學生心理教育,關鍵在于要增強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和科學性。應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講授心理健康知識,科學開展相關輔導和咨詢活動,從而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并在心理健康的基礎上,實現大學生政治健康、思想健康、 道德健康和法治健康。
(三)遵循目的性原則,與時俱進融入外延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