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湖北高考語文作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當然,我們認識事物總是從外表入手的,但表并不代表本質。有人外表美麗,內心卻很污濁;有人肢體殘缺,卻有一顆金子般的心靈。演員出身的,她外表的美麗可以說傾國傾城,但在這美麗的外表掩蓋下的卻是一顆毒辣的心腸,一顆篡權奪位、禍國殃民的心肝。與其相反,高截位癱瘓的張海迪,憑借著與病魔頑強抗爭的毅力,在病床和輪椅上依然抒寫著自己璀璨的人生,成為世人景仰的楷模。我想任何事物的內含都需要去分析,像茶一樣去品味,品出其中的志趣、風格和精神,品出其內在的生機、興旺和頑強,由此感染你,讓你擁有更多的激情去投入生活。
品味人生,認識世界,要善于透過表面看內在。一朵美麗的花,必定有健康的內部結構;一個人的思想、意志,可以通過一個眼神、一次行動表現在外;一個自信的人,表面一定是面帶微笑、昂首挺胸,一個團結強大的民族中,一定凝聚著無數善良、友愛、勤勞的子民。所以當一個人站在你面前,無需過分去在意他精致的五官,或高挑的身材,請你去觀察他的眼神、表情、行為動作以及精神面貌吧!這樣有利于你認清眼前到底是高致值得欣賞的真美;還是只限于外表卻敗絮其中的空殼了。
“入乎其內。出平其外”是我們認識事物、認識世界的最好方法。“入平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我們認識事物,必先入其內,這樣才能接觸到活生生的事物,才能獲得第一手的素材。試想沒有見過馬的人,怎知駿馬奔馳如風?沒有吃過葡萄的人又怎知葡萄的酸味?只有深入鮮活的大千世界之中,才有對萬事萬物的感性認識。當我們有了對事物的感性認識后,還應“出乎其外”。置身子萬物之外,才能對事物進行比較,才能看到事物之間、生活之中的差別和規律,才能體味出對事物的情趣、對生活的熱愛。這樣才真正了解了生活的真諦。
使用問號,大致有三種情況:一種是在疑問句中使用(存在提問);一種在設問句中使用(設想提問);一種是在反問句中使用(沒有提問)。
如果是一般的疑問句,在疑問句子后要點問號,這不用多作解說。
當連續提問時,每個問句的后面都應點問號。
例1。我們的船開向哪里?是回到往古還是駛向未來?是墮入地府還是飛向仙界?我不知道。
在高考中也有這樣的試題。
例2。“是誰找我們來鑿墻的?是您老人家吧?先鑿哪面墻呀,是都鑿了哇還是留下一面啊?”(2005湖北卷6題C句)
例2是個有錯誤的句子。它是連續提問,應該在每個疑問句后點問號,“先鑿哪面墻呀”后面應該變成問號。“是都鑿了哇還是留下一面啊?”這個句子屬于選擇問句,“哇”的后面不點問號,由于語句簡短,語氣緊湊,可不點逗號。
在疑問句中,如果是選擇問句,前面問句的句尾應點逗號,在最后一個問句的句尾點問號。
例3。然而她是從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還是先到衛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例4。我們是去公園,還是去大商場,還是新華書店?
推薦:2009高考語文最后沖刺 大幅提高成績有訣竅
看高考中這類的一道試題。
例5。姚明在整個NBA賽季中都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成為關注的目標。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他的體型?他的親切?還是他的什么?(2005山東卷5題A句)
例5屬于選擇提問,前三個問句的問號都應改為逗號才正確。
設問句的后面要點問號,是因為它屬于疑問的范圍。
例6。由誰來教育文藝工作者,給他們以營養呢?的回答只能是人民。
在疑問句中,倒裝句的問號不應點在問句后面,而應點在問句后面的陳述句之后。
例7。你去哪,我的朋友?
例8。寫完了沒有,你那篇論文?
反問句雖然表達一個明確的意思,但它屬于問句的范圍,它的句尾應該點問號。
例9。春華秋實,沒有那浩蕩的春風,又哪里會有這滿野秋色和大好的收成呢?
我們還應該注意到,有些句子使用了表疑問的詞語,但它不是疑問句,對無疑而問的句子,句尾不應該點問號,而應該點其他點號。
相關資訊推薦:
經典時事素材及運用:兩岸“三通”改寫歷史
2009年高考作文模擬練習題及寫作思路點撥
解答復習疑問:高考語文備考經典十大問題
說說2005年高考作文
高考語文,還有什么話題比高考作文命題,更能成為全國矚目的焦點,更能牽扯無數學子、家長的心?從6月7日高考開考以來,關于各地高考作文題目的探討從網上延伸到現實生活中,從身居廟堂之高的文化名流到引車賣漿的販夫走卒,無不津津樂道,口若懸河。2005年高考作文試題究竟難不難?有何特色?未來發展趨勢如何?記者就此綜合各方意見,并采訪了有關專家。
全國考題難,廣東考題易
2005年高考作文試題,較之往年,多元化傾向更加強烈,比如北京以“說‘安’”為題材,要求考生自行選定角度寫議論文;上海卷要求考生對武俠小說、流行歌曲、卡通、韓劇、休閑報刊及時裝等等流行文化,進行一番“審視和辨析”,談談它們對考生的成長正在形成怎樣的影響;廣東45萬考生要以“紀念”為題,展現“真正的紀念是心靈的回響,歷史的回音”這一主題。
其他地區的命題則以話題性居多,而且題材五花八門。例如全國卷Ⅱ的《位置與價值》,天津卷的《留給明天》,四川卷的《忘記與銘記》,山東卷的《雙贏的智慧》,遼寧卷的《2005年花勝去年紅》等。此外,福建卷以圖形為題,浙江卷充滿哲學意味的《一枝、一葉、一世界》,以及湖北卷的以王國維《人間詞話》為源頭的題目,都被認為是具有相當技巧性的題目。
2005年高考的語文作文題究竟難不難?在某門戶網站組織的專項調查中,42.67%的受訪對象認為題目“比較難,得高分更難”,認為“非常難,無話可說”占24.55%,兩項加起來超過了67%,居于主流;而其他認為“一般,跟平時差不多”的和“容易”加起來不到33%。而在另外一項“2005年最難高考作文題目”的民意調查中,全國卷Ⅰ以24.83%的得票率拔得頭籌,江蘇卷(《鳳頭豬肚豹尾》)與浙江卷分別以13.43%和10.12%的得票率位居次席,而廣東和天津地區的題目以不到2%的得票率墊底。
與此同時,新浪組織的“你認為廣東卷的作文題難嗎”民意調查顯示,78.11%的人認為不難,僅21.89%的受訪對象認為難。
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中
自2004年新課程標準頒布試行以及全國11個省市單獨命題以來,高考作文的題目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的狀態,而這一兩年來作文命題也向“內”轉,其回歸個人情感、意志、意識、心理等心靈坐標的悄然變化,和緊扣時局、呼應主流生活、折射當前社會價值判斷體系兩條發展軌跡的交融,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比如全國卷的《位置與價值》,暗合在當今中國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中,人們尋找發展機遇和自身定位的重要課題。這一類題目被認為正如全國卷Ⅰ作文試題題目那樣??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但具體到全國各地考試題目的合理程度,從專家學者到坊間百姓,則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例如著名作家梁曉聲贊嘆北京卷的《說“安”》是“我活到50歲見到的作文考試最有技巧的題目”。他和曹文軒等名家均認為這一題目可以讓考生比較自由地發揮。但陳曉明則認為正好相反,這個題目的局限性是比較統一模式化,給人發揮想象的空間不大,寫作風格個性化的考生拿到這個題目會有點犯難。而許多網友們不約而同地指出,題目看似簡單,其實需要很高的文化積累和文字控制能力。
高中各科中,語文是一門平易近人的可愛學科,是一門只要努力,人人都能學好的學科。我們可以簡單地分析一下高考湖北卷,題目大致可分為三類:基礎知識題、閱讀理解題和語言表達(含作文)題。基礎題里的前三道,一般是對字音、字形和熟語短語的考查。對于這一塊,如果我們掌握了課本上及平時練習的重要字詞,尤其是課文下的注釋,基本就沒什么問題了。我的方法是備一本小冊子,將課本上、練習上的生詞,重要的詞語和考卷上易錯的字詞摘錄下來,經常翻看,熟記于心。對于文學常識這道題,抓住課本上的相關內容,尤其是標注中對作家作品的介紹及名著導讀的內容,再結合老師補充的知識,也就解決了。又快又好的方法,就是把平時考試遇到的這些題全部剪貼起來集中在一塊兒,抽早自習的時間熟悉背記。修改病句也是規律性很強的題目,我通常先找主干,即主謂賓,如果主干沒問題,再看定狀補。其實,病句常涉及的問題,是比較固定的一些類型,例如句子成分殘缺、語序不當、句意不明等等。對于這些,很多資料書上都有總結,我覺得連續做幾十道高考病句題就可以拿下了。
閱讀題比較靈活,最能拉開距離,也最能體現語文能力,而形成閱讀能力最重要的陣地是課堂。課堂上跟著老師走,學習老師分析理解文章的方法和思路,既能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又能提高寫作能力。在答題方面,要注意總結各種不同文體的閱讀要領和答題規律。例如,小說閱讀題,分析某個場景的作用,比較典型的答案一般包括交待背景、渲染氣氛、暗示人物心情或命運,或是具有某種象征意義;再比如說分析文中某個句段的作用,可以從幾個常見角度來考慮,例如在結構上的作用、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在情節的推動或轉折方面的作用、在揭示或深化主題方面的作用等等。此外,詩詞鑒賞也是有規律的。比如說分析一首詩,先看題目,再聯系詩人身世和時代背景,最后分析詩句及具體意象,把握好詩的情感基調,大體就不會錯了。論述類文本的閱讀,我一般是先讀一遍,做題時在原文中找到相應的信息區間,并且緊扣原文,認真鑒別,因為這類題很注重精確性,有時候和修改病句有些類似。
最后說說占“半壁江山”的語言表達題,其中作文是重頭戲。高考作文不同于文學創作,它更像一道證明題,按照一定的步驟和規則做了,分數就不會很低。高考作文,因為閱卷老師的閱卷時間有限,對于文學功底不夠深的同學,最好還是求穩。開門見山地亮出觀點,主體部分旗幟鮮明地提出分論點,結尾再進一步深化主題,讓閱卷老師一目了然。當然,前提是不能跑題,所以,第一步審題立意一定要準確。另外,向高考滿分作文學習,多讀一些自己感覺不錯的句段,積累一些新鮮生動的材料,或是分析文章的寫作思路和構思技巧,這些都是很有效的方法。當然,才思敏捷和文學功底深厚的同學,還可以在文章的創新上下功夫,以取得出奇制勝的效果。
高中三年,高三一年至關重要,這是高中階段我們成長最快的一年。我認為這一年中我們的學習應該更主動,更有條理,應該清楚自己的學習狀況,合理定位。首先,課堂上仍然要緊跟老師的步伐,對老師發給我們的習題、資料,一定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如果一意孤行地只做自己買的資料而把老師布置的任務擱置一邊,那就是舍本逐末了。而且,老師布置的題目和資料都是依據多年的經驗精心挑選的,把這些吃透了,大部分問題都可以解決了。但是,每個人情況不同,我們如果想取得更好的成績,要做的就不僅僅是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還應該根據自己的情況適當增加一些。我們可以在每個學習階段開始之前,與各科老師交流看法,了解老師的復習計劃,然后再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量身制訂屬于自己的學習計劃,做到步步為“贏”。再者,對于高三各期的考卷,我們應該好好利用。考完了要認真分析錯題,找到錯因,進而發掘出知識的漏點和盲點,及時解決。為了節約時間,我們可以在錯題旁批注,也可以貼上小紙片,注明解題思路及答案,定期分類整理做過的試卷,分析比較各個失分點,針對性地進行訓練,是將失分點變為增分點的好方法。
[關鍵詞] 新課程背景 語文高考改革 “課改卷”重慶卷
進入新世紀以來,新課程改革在全國大范圍內如火如荼地開展,語文高考命題也隨之變得異彩紛呈。新課程的實施與語文高考命題已然成為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共同關注的議題。因此,在總結“課改卷”的新特點和新規律的基礎上,筆者結合教育的區域特征對重慶市2013年第一輪新課改語文高考命題提出了可行性建議,希望推動本地區新課改工程的順利開展,最終達到促進語文教育發展的目的。
一、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高考改革
中學語文課程的設置總是在探索中逐漸趨于合理化,語文高考命題改革亦是如此。高考命題的變化能直觀地反映課程改革的脈絡,二者密切的相關性決定了我們在關注課程改革的同時也必須關注高考命題的改革。
自1985年上海、2002年北京、2004年天津、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湖北、湖南、遼寧、重慶九個省市單獨自主命題以來,到2005年新增的山東、江西、安徽三省自主命題,我國已有十四個省市實行了“統一考試,分省命題”。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海南、寧夏、山東、廣東四省區,江蘇、福建、遼寧、安徽、浙江、天津五省分別于2007年、2008年以及2009年開始了新課改的第一輪高考。
至此,我國的語文高考命題呈現出了命題的多樣化。
二、新課改試驗區語文高考卷與重慶自主命題卷的比較
2010年,重慶市基礎教育開始實行新課程改革,新課改的成效直觀地體現在與高考的銜接上。為了對2013年“重慶卷”提供有益的參考,我們首先應該分析“課改卷”與重慶自主命題卷的異同。
(一)新課改實驗區語文高考命題的新特點
1.結構和形式的創新
廣東卷、江蘇卷、福建卷、山東卷等“課改卷”在結構和形式上最顯著的特點是現代文閱讀部分設置了選做題。在文學類文本與實用類文本中任選一題作答,或是在論述類文本與實用類文本中任選一題作答,而其分值均等,既符合新課程選擇性的特點,也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和個人閱讀體驗,有利于學生展現個性化的語文能力。
2.對學生能力的新要求
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對學生能力的考查在原來五個難易不同的等級基礎上增添了對學生探究能力的考查。
3.選材的“經典性”
翻開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試卷,透過那些經典的閱讀材料,我們感受到的是濃郁的文化氛圍、文學氣息。比如,2010年山東省的作文考題根據閱讀“人生的一切變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陰影構成的――列夫•托爾斯泰”后的感想和聯想作文,等等。古今中外的傳統經典出現在考題中,不僅從一個側面透露出語文命題思路的新變化,同時也大大提升了高考語文的文化品味,對學生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境界有極大促進作用。
(二)課改卷與重慶卷的比較
1.共同特點
(1)內容的基礎性,突出語文應用能力。對語言基礎知識以及語言表達的考查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點,重視對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培養,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2)關注熱點,貼近現實。高考是檢測性的考試,不僅要體現其選拔性的功能,更要充分體現學科課程評價體系的特點。“評價要充分發揮診斷、激勵和發展的功能”。而語文高考試題中選擇具有時代性和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體現了社會的發展要求和當今時代的價值體系。
2.不同特點
從結構方面來說,重慶卷沒有選做的考題,全是必考題。內容上,“課改卷”更具豐富性和普遍性,廣東卷、江蘇卷、山東卷及福建卷,其內容都豐富多彩。“古代詩文閱讀”文言文部分致力于突破正史傳記文的樊籬,在選材角度和范圍上繼續創新,古代詩歌鑒賞部分在選材范圍和體裁方面較以往的唐詩宋詞元曲又做了新的拓展。而現代文閱讀部分2010年山東卷選用文體特征鮮明的《人生的四種境界》。重慶卻以相對濃厚的本土色彩來體現獨有的重慶精神,如2010年第20題:有人用“千里為重,廣大為慶”來解釋“重慶”二字,請你以此開頭,續寫一副對聯,等等。
三、對重慶新課程背景下語文高考命題的思考和建議
(一)依據“課程觀”命制試題
新課程理念中明確提出應用新的“課程觀”取代舊的“教材觀”,“課程”的內容比“教材”的內容豐富得多,社會人文環境、校園人文環境、教師資源、學生素質、網絡資源等都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在新課程教學工作中應該以課程為中心而不是以教材為中心,因此高考試題依據“課程觀”來命制是必然的要求。山東卷、廣東卷在這方面做出的努力尤其突出,對重慶以至全國大部分地區語文新課程改革、語文高考命題改革都有較大的借鑒作用。
(二)加大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考查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將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新課改試驗區語文高考命題中,對情感、態度、價值觀考查的探索已初見成效,這對重慶新一輪高考試題的命制乃至當前新課程實施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評價實踐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三)加大對“過程與方法”考題模式的命制
《全日制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試行)》提出:應繼續堅持《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據新時期高中語文教育的任務和學生的需求,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對“過程與方法”的強調不僅要在課程目標中,也應該在課程評價中。但是在語文教學與學習的過程與方法中存在的問題,一直未得到有效解決,所以加大對“過程與方法”考題模式的命制顯得極為重要。
福建省對探究能力考查的探索比較具有代表性,但探索都還只是初期的,還待所有關注語文教育、學生成長的人們付出艱辛的努力。重慶正處于新課程改革的初始過渡期,這就對探究性題型命題者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高考命題是一項關系全社會和諧穩定的任務,每年都有上千萬的孩子、老師、家庭的心受之牽動。在新課程背景下,高考的功能并沒有改變,改變的是命題的思路和方法。重慶在借鑒新課改試驗區教學經驗的同時,也當借鑒其命題經驗,結合中國的國情和重慶地區的區域特色進行探究和思考。路漫漫其修遠兮!在已全面推進新課改的當前,唯有不斷學習,取其精華,吸收經驗,才能有效地推動本地區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倪文錦.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
一
高考新課標卷到底新在哪里?我們通過研讀考試大綱,特別是把大綱版和課標版兩個版本的考試大綱進行對比分析,可以了解課標版的最新理念。兩者有著明顯的不同。
(一)原來的考試內容分五大板塊:“語言知識和語言表達”、“文學常識和名句名篇”、“古代文閱讀”、“現代文閱讀”、“寫作”。新課標高考卷分為六大部分:(1)現代文閱讀(9分);(2)古代文閱讀(36分);(3)文學類文本閱讀(25分);(4)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5)語言文字運用(20分);(6)寫作(60分)。從考題的設置及分數的分布來看,新課標更注重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加大了對古代文識記理解能力的考查力度。
(二)現代文閱讀由原來的“能閱讀一般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文章和文學作品”變成必考題的“閱讀一般論述類文章”和選考題――文學類(小說、散文、歌、戲劇等)、實用類(傳記、新聞、報告、科普文章)文本閱讀。
(三)刪掉了考查“文學常識”一項。
(四)把原來的考查“名句名篇”放在了第二部分“古代文閱讀”中,這無形中告訴考生要考查“古代文的背誦”,掉了現當代文默寫的考查,且不再是二選一,2007、2008年是四個題選做三個,近三年都是必做題,而且選句涉及初中、高中教材及傳統文化經典,例如2011年考到了《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 。擇其善者而從之, 。” )。
(五)從五年來的新課標考卷看,必考題是自然或社會科學文,考查能力沒有變化,仍然是“理解”和“分析綜合”能力。選做題的“文學類文本閱讀”一直在考查“小說”體裁的文章,選做題的“實用類文本閱讀”一直在考查“人物傳記”類文章。預計2012年高考語文卷也應該以此為模版,不會發生什么變化。
(六)選考題現代文閱讀考查的能力變成“分析綜合”、“鑒賞評價”、“探究”,增加了對“探究”能力的考查。文學類文本閱讀的“探究”能力要求:(1)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討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3)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實用類文本閱讀的“探究”能力要求:(1)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2)探討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是一個信號,要求考生有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某一問題,能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在考查考生答題方法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同時,還考查考生的內涵、人文修養和潛在的價值取向。
(七)語言文字運用中的“修辭”除原來高考考綱明確要求的八種(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外,還增加了“反復”。成語、病句、銜接、仿寫四個題型五年來很穩定,占十五分。2012年高考在題型上變化不會很大,只是在成語的考查上更關注熟語和俗語,在仿寫修辭上更注重比喻、排比、擬人、夸張等的運用,在仿寫內容上更注重學生對人文精神的理解。一部分題型和考試內容不斷變化并呈現出開放的趨勢。“語言文字運用”有一道題是不斷變化的。五年考了五種題型,命題靈活:2007年是用贊揚的語言概括保潔員董勁松的事跡(壓縮語段類),將推薦材料補充完整(表達得體類);2008年是將幾個虛詞插入文中適當的地方(連貫得體類);2009年是指出并改正一則文稿在表達上的五處不妥當之處(病句修改及得體類);2010年是為“感恩教育”評論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補寫內容(情景表達類);2011年是長句變短句(句式變換類)。2012年可能考到其中一個題型,也可能考到短句變長句、漫畫圖表類或新聞消息類等題型。
(八)作文在材料的選用上,時代性更強,甚至選用一則時事讓學生談自己的見解。關注社會生活,關注世道人心,關注勵志成長,這是高考作文立足現實的體現,也是高考指引當代年輕人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體現。如:2007年的作文,通過別涅迪克博士獲得法國科學界突出貢獻獎的事例,讓學生思考“創造需要什么樣的精神”;2008年的作文,通過放生小鳥的故事,促使考生和整個社會思考“人與自然的和諧”;2009年的作文,通過幾個高中生在街頭探討的一幕,引發“誠信與行善”的思索;2010年的作文,涉及人才成長的問題;2011年的作文希望考生就“中國變化”談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所以,我們要鼓勵學生寫真心作文,不套作、不虛假,要能夠記錄自己生活中的真情實感并有所感悟,對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能提出建設性的意見。結構上,鼓勵采用靈活自然的作文形式。語言方面,要求質樸、真實,不一定要做到雕章琢句、鋪排華麗。堆砌帶有濃厚人文氣息卻與中心無關的名人事例,都存在套作嫌疑。
(九)個別題分值有變化。古鑒賞(11分)較原來分值增加了3分;名篇名句默寫(6分)較原來的分值增加了1分,文本閱讀(選做題)共25分,分值增加了3分。
二
針對考綱的變化,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一)夯實基礎,強化識記,聯系課本,構建知識網絡,融會貫通。
(二)全面備考,重點訓練必考、常考題型,掌握答題技巧,強化解題步驟,規范答題思維。
目前我們高考作文考查的東西太多,如閱讀理解(情景作文或材料作文)、審題立意、結構技法、語言修辭、思想情感、思維能力等等,我們學生很怕寫作文,而且大多學生不是“寫作文”而是“造作文”,老師出的題目也是千奇百怪,簡單的問題,經過老師的加工,就成了學生難以把握的迷宮。于是很多時候“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材料作文題一出來學生就不知道東西南北了,學生常被擋在寫作的門檻之外,這不能不說是作文擬題的失敗。
我們來看2013年情境作文,以包含豐富思想內容的材料為代表的江蘇卷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幾位朋友說起這樣一段探險經歷:他們無意中來到一個人跡罕至的山洞。因對洞中環境不清楚,便點燃了幾支蠟燭靠在石壁上。在進入洞穴后不久,他們發現了許多色彩斑斕的大蝴蝶安靜地附在洞壁上棲息,他們屏住呼吸,放輕腳步,唯恐驚擾了這群美麗的精靈。但數日后再去,卻發現這些大蝴蝶早已不在原地,而是遠遠地退到了山洞的深處。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環境也許更適宜吧,小小的蠟燭竟會產生這么大的影響。
要求:①角度自選;②立意自定;③題目自擬;④除詩歌外,文體自選;⑤不少于800字。
這則材料包含著豐富的內容,顯示出極強的開放性。學生沒有一般的聯想理解能力難以立意成文,筆者認為可作如下立意:
從蠟燭與環境的關系來看,“點燃了幾支蠟燭”是探險者無意間所做出的雖小卻有破壞性的行為,這既可以直接聯想到自然氣候中的“蝴蝶效應”,聯想到人們無意間的小舉動對環境造成的破壞;也可以作比喻性的發揮,聯想到人們的小陋習甚至小惡(如隨地吐痰、中國式過馬路、某某到此一游等)無意間影響到我們的社會風氣、國家形象。當然,從“小小的蠟燭竟會產生這么大的影響”這個關鍵句,考生更可以聯想到微與大的關系,聯想到細節決定成敗。
從探險者和環境的關系來看,由探險到人跡罕至的山洞而對自然環境造成的破壞,可聯想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聯想到人的行為要適度,不要過度開發,對自然常懷敬畏之心。
從探險者與蝴蝶的關系來看,由愛蝴蝶(唯恐驚擾了這群美麗的精靈)就不要不自覺地傷害它(點燃了幾支蠟燭),可聯想到對所愛的人(如朋友親人等),要有理性,講究方法,學會尊重,而不要無心傷害人。
單從蝴蝶來看,它喜歡“人跡罕至的山洞”,當環境被人類的腳步聲干擾,便離開原地,“遠遠地退到了山洞的深處”。由此可聯想到那些熱愛和追求寧靜生活的人(如隱逸之士),寫靜的境界、靜的美、靜的智慧(如善于保全自己)等。
今年重慶卷、遼寧卷等地的作文題都是這樣,比較難以審題。
近年來國外高考作文也陸續被國內關注,國外作文題涉及文學、藝術、體育、政治、技術、科學、歷史及社會時事等,這些作文要求學生用事實支撐論點并加以分析即可。其作文題給人一種談笑風生、瀟灑自如、機謀睿智的感覺。更有意思的是,這些作文題都是學生自己設計,并由教授們組成的招生委員會選擇出來的。相比之下我們的作文多是專家們藝術性加工“做”出來的,閉門造車的結果是文題缺少生命關懷、人文關懷,很多考生根本就讀不懂材料,最后除了一少部分打入冷宮的偏題作文獲得低分外,只有少得可憐的所謂高分,絕大多數都是趨于平淡的中等得分。
首先要知道作文即是生活。它是學生生命的獨白、心靈的對話、個性的展示、情感的宣泄、生活的感悟、人生的體驗,是最富個性生命特征的思想情感活動載體。所有語文老師都應看到,優秀學生作文無一不是學生真實個體生命的表達,而作文題擬得好不好直接關涉到學生傾訴欲望強烈與否,影響到學生平時對生活細節關注的深淺或詳略,影響到學生對社會現象、身邊人事物的敏感度的強弱,所以說,好的作文題是引導學生關照生活或反思自我、感受細膩生活、體悟人生百味、人世百態的最佳視野,是引導學生走向真、善、美的道德航標,是培養學生多情、善感、自省、深思的鮮活德育課題。
寫作題目就是一個范圍的圈定,而這個圈子就是廣闊無邊的生活。透過任何寫作題目,都可以看到生活的運動,生活永恒的發展變化;任何寫作題目,也都是在展示生活的發展變化中才具有思維的意義。
再者,寫作題目重點考查寫作能力,卻要閱讀理解能力做保障,而且是“答案是豐富多彩”的走迷宮式的閱讀理解,這不利于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客觀評價;寫作教學的注意力也被糾結于立意,這嚴重地異化了寫作教學。
高考作文命題我們走過了由給標題,到給話題,到現在給情景材料的過程。其實,給情景材料拓寬圈子的做法,無非是在擴大窗子,或者說泛化寫作思維的原點,模糊思維騰躍的踏板。這是不科學的。
那么如何設好作文題呢?我個人認為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首先,作文命題來源要生活化。
高中生雖然經歷了12年的教育,但他們還只是中學生,生活閱歷、社會見識、思想認識都有限,加上中學教育還是一個基礎教育,學生的學習內容也只是掌握基本的學科知識、生活常識。人生觀、世界觀也沒有完全建立,他們不可能像一些社會評論家、社會觀察家、道德家、研究者對一些道德、社會思想、文化、價值觀進行深刻的論說評價,也不能像文學家有精彩個性的語言表達對自然萬物的獨到領悟,他們只是普通的中學生,將來大多數從事的也只是普通的社會職業,所以對他們的語文寫作要求不應太高,《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表達與交流中要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這并不等于要給學生設置“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審題障礙。
既然我們的學生將來絕大多數都是普通的社會勞動者,我們就不需要在寫作上要求他們寫出思想深刻、見解獨到新穎的專家型議論文,也不應要求學生寫文化涵養高、感悟獨到、技巧嫻熟、語言典雅優美的大家散文,或是故事生動有趣、甚至新奇的記敘文或其他文學作品樣式,我們應只要學生能用自己已積累的各方面知識流暢正確地寫出真實、真情、真感、真我即可。既然如此,那么我們老師在設置作文話題時就不需要故弄玄虛或用遠離學生生活的話題,否則學生要么無話可說,要么就是拾人牙慧、套用仿做。
例如2013年全國新大綱卷涉及的“經驗與勇氣”情景材料作文,學生理解不難,但缺少時代感,遠離學生實際生活,相信假大空甚至是套用仿寫的不在少數。
其次,作文命題表達要簡潔清晰化
我認為,高考寫作題目要力求簡潔清晰,過于模糊的情景材料和格言材料,不適合在高考中使用。
作文是學生思想與情感傾訴的載體,是學生展示自己積累或創造的平臺。他們正處在多情多夢的人生花季,生活在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面對多元化的沖擊和社會發展的巨變,他們的經歷和感受相對以前的學生豐富不少。其豐富細膩的情感世界定有強烈的表達欲望。我們擬題就應該滿足他們傾訴的需要,而不應該用一些古怪刁鉆的含蓄難解的題目把學生擋在題外,如果學生一下筆就害怕離題偏題,那么在這種擔心害怕中,又如何能暢所欲言寫出真靈性的文章出來呢?
像2013年廣東卷作文涉及的“捐助”話題,就比較好,清晰明了,學生好把握寫作的要點。類似的還有今年山東卷“給作家作品挑錯”的材料讓學生感到很親切。而像上面提到的江蘇卷就因命題太模糊不便于學生審題行文。
材料給出立意選擇的余地多,并不代表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多,所以內容過于豐富的材料不應在高考中使用,特別是一些寓意含蓄的材料作文最好遠離考場。
第三,作文命題思想要人文化
考場的重要目的是選拔,自然我們在設題時就偏向考題的甄別功能。但語文作文命題不好把握,目前作文題一般出現三種情況:一是較簡單,一讀就懂;二是生活化,要一定的積累;三是較抽象深奧,偏重于對學生理性思維分析能力的考查。我們在設置時,既要考慮到能力差、一般、較強三種情況,又要考慮他們能有話可說,而且能說得有差別,有層次,而不是直接把考察對象指向學困生或中等生或優生。
如2013年湖北卷話題作文“方圓”就是比較難,不但理解引入話題的材料需要功底,就話題“方圓”本身就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偏向哲理,學生要有較高邏輯思辨能力才能寫好本文。對能力強,語文素養高的學生來說就比較好做,而對一般學生來說則是無法可說,就是說了也是空話連篇,言不由衷。所以我個人認為這么一道很欠人文性的作文題,理性思辨色彩太強,偏離了語文作文教學的目的。
[關鍵詞]修辭 高考 表達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2)02(a)-0006-01
修辭是運用語言的藝術,是恰當地表達思想感情的主要手段。它是通過對語言的加工、調整來達到更好地表情達意的效果。修辭從廣義講,包含遣詞造句、句式變換,語言的簡明、連貫、得體以及規范等;從狹義講,是指各類修辭格。近年來,高考題目淡化了學生對修辭概念的掌握,更加注重對學生修辭應用能力的考查。從2011年全國高考語文試題看,修辭手法的考查基本集中在現代文閱讀、詩詞鑒賞和語言運用三個部分。
1在現代文閱讀中考查修辭手法
這類試題考查學生的欣賞、領悟作品藝術魅力的能力,答題時,考生應準確把握修辭手法,掌握修辭的作用,分析其修辭在該語段乃至全文中的作用。
[例一]2011年天津卷第19題:請細讀最后一個自然段,寫一段80字以內的賞析性文字。附“最后一個自然段”原文:
依依不舍告別這座不知名的古塔,我登船飄向鳳凰。問船員,這塔上的樹留下什么傳說,他們也不明白。或說樹鳥連理、相依相偎,像恩愛執著的夫妻,或說那塔是守護鳳凰城的忠誠衛士。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他們都為鳥的布施、樹的精誠、塔的圓融而心懷崇敬。船員的說法雖極為簡單,但給我的思索卻很多,因為眼前之景道出了自然萬物的親切默契,它向人們展示的是一個隨順自然,一切皆真,物我通融,寧靜致遠的生命畫面。于是,我忽然覺得這塔,這樹,這鳥,這山,這水,這舟,都留著沈從文筆下的萬種風情。
參考答案:①借助傳說,領悟到世間萬物和諧共生的道理,升華了主題;②船員的話增添了浪漫色彩;③運用了比喻、擬人,生動再現塔、樹、鳥共諧共生的畫面,表現了作者的喜愛之情。④聯想沈從文,首尾呼應。
[例].12011年安徽卷第13題第(1)小題:對小說中畫線①處的人物語言進行賞析。
附畫線處文字:這鳥籠根本不用養鳥,只要在樹上一掛,它自己就會叫起來。
參考答案:運用了夸張、比擬的手法;寫出鳥籠的精美,表達了老大夫對鳥籠的贊賞之意。
2在古詩詞鑒賞中考查修辭手法
這類試題考查考生對古詩詞藝術手法的鑒賞能力。題型比較明顯的是煉字類和直接提問使用何種修辭手法。而高考中,大多考題,是把修辭融入賞析題中。解答時,要先指出使用何種修辭手法,再指出該修辭手法在詩詞中的體現,最后結合詩詞分析運用該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例]2011年福建卷福建卷第6題第(2)小題:請從表達技巧的角度對“折葦動有聲,遙山淡無影”進行賞析。
曉至湖上
[清]歷鶚
出郭曉色微,臨水人意靜。
水上寒霧生,彌漫與天永。
折葦動有聲,遙山淡無影。
稍見初日開,三兩列舴艋。
安得學野鳧,泛泛逐清景。
參考答案:①對比:以“有聲”與“無影”對比,遠寫視覺,突出層次的遠近的景致的深闊。②對偶:以“折葦”對“遙山”,近景與遠景相結合;以“動有聲”對“淡無影”,聽覺與視覺相結合;節奏優美(或形象豐富,或層次分明),意境深闊、淡雅(或幽靜、清新)。
3.在語言運用中考查修辭手法
這類試題考查學生的運用修辭的能力。考查的形式多種多樣,主要集中在仿寫和語言的綜合運用題型上。仿寫整句,是高級語言表達能力的體現。雖然我們反對語言表達上堆砌華麗辭藻,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使用修辭,采用整句來表達,具有鮮明、生動、形象的效果。這種語言表達能力的形成要靠長期的仿寫訓練和思維訓練,非一朝一夕能達到的。句子仿寫要做到這樣幾點:修辭相同、句式一致,感彩一致,具有文采。
[例]2011年大綱全國卷第20題: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選話題,另寫三句話,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句式與示例相同。
諒解是一股和熙的春風,能消融凝結在人們心中的堅冰;
諒解是一場綿綿的細雨,能洗滌飄落在人們心頭的塵埃;
諒解是一束溫暖的陽光,能驅散積聚在人們心上的陰云。
參考答案:(示例)寬容是一盞明亮的路燈,能照亮徘徊在人們心里的黑暗;寬容是一朵芬芳的鮮花,能驅走沉淀在人們心中的陰霾;寬容是一首動聽的歌曲,能驅趕累積在人們心頭的烏云。
語言的綜合運用題基本上要使用修辭手法。有的試題提干不提出要求,有的題干明確要求使用修辭手法。解答此類題,由于不受例句的限制,難度比仿寫要小些,只要保持語段的內容的一致性,前后語言的連貫性即可。
[例]2011年湖北卷第22題:某中學文學社舉辦“感動心靈我最崇敬的課文人物”評選活動,請從入選的藺相如和劉和珍中任選一位,為其寫一則頒獎詞。要求:①請先將所選人物姓名寫在答題卡上,然后寫頒獎詞:②符合人物特征:③語言表達生動、連貫、得體:④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手法。
參考答案:(示例1)藺相如:身為門客,膽識超強,完璧歸趙,智勇無雙;澠池赴會,舌戰群狼;位超廉頗,忍辱避讓;國家為先,如海器量。偉哉藺相如,千秋美名揚!
新課程遭遇中考之坎
翟晉玉 今年是新課改實驗區學生參加中考的第一年,據悉,2004年,廣東省考試中心將會就實驗區和非實驗區所使用的不同教學大綱分別出題進行考試。另據《中國青年報》報道,2004年高考,湖北省將首次和其他23個省、區、市一起使用按照新課程標準命題的高考試卷。該報道稱:“高考語文關注的已不是知識的多少,而是關注考生知識、技能是否已經轉化為語文素質。考試有可能側重于對學生認知能力、表達技巧、生活閱歷的考查,注重考查學生的跨學科綜合能力,靠死記硬背得分的題會很少……” 這兩條消息令人欣慰,對于深受考試之苦的廣大師生來說,無疑更是好消息! “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長期以來,評價和考試制度就像一只看不見的手,決定著千千萬萬師生的命運。它是師生快樂、愁苦、希望和恐懼的源泉,是師生對之頂禮膜拜的上帝和偶像。這其實使得我們的教育從根本上成了對人本身的否定:人不是被當作人,當作一個本身就是目的的存在而得到直接地、無條件地肯定,而只是由于他們的成績才被間接地、有條件地肯定,而這種肯定恰恰是對人本身的否定。教育的基礎是生命,我們的教育卻摧殘生命;教育是成長,我們的教育卻扼殺成長。因為沒有從根本上對生命本身、對人本身的尊重和肯定,人就不可能真正成長起來,人的道德、智慧、審美、批判性和創造性等也都無從談起。 目前,建立以師生的發展為本的考試和評價制度已是全國上下的共識。《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出:“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教師的教學水平,為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保障。充分發揮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使評價的過程成為促進教學發展與提高的過程。” 無疑,中央這些關于考試和評價制度改革的精神是很好的,但在基層是如何落實的呢? 老師們總是圍著指揮棒轉來轉去 深圳市福田區景秀中學今年剛剛實施新課改,現在他們期末考試不再進行全區統考了,“比過去好一點兒。”教科學課的葛秀萍老師評價說。她希望中考“不要那么認真去算分,要讓學生能夠快樂地學,培養他們的素質”,“現在已經在推行素質教育,應該淡化分數和排名。” 葛老師告訴記者,還不知道中考時考不考科學,如果考,又將會以什么形式來考也不清楚。她很想知道上面怎么考,因為上面怎么考,下面就怎么教。當前學生的考試成績仍然是衡量一名教師教得好壞的標準。“現在做老師挺難的,學生考不好,就會認為是老師教不好。”葛老師說。更令人痛苦的是,綜合了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科學課目前仍然被看作副科,上面不重視,“除了語、數、英,其他都是副科。” 葛老師認為,如何評價科學課的地位、量化科學課老師的工作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盡管葛老師認為新課程很好,但在目前情況下,教科學課“特別困難,還是分科好”,葛老師有些無奈地感嘆道。我想這或許是許多科學課老師共同的心里話。 當記者提到有的地方中考仍然將物理、化學、生物分開考試、分開評價時,葛老師認為,分開評價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是不可取的。因為科學課中的物理、化學、生物等知識是分不開的。比如講植物的光合作用,要講到光線、空氣的成分和進行的化學反應等,這里面物理、化學、生物的知識都有,并且它們是相互聯系在一起的。 據說現在福田區出了一份樣卷,各校可以在此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情況加以修改。“考試結果需要報上去,但不排名,所以不會因此束縛我們。”盡管如此,“老師們總是圍著指揮棒轉來轉去,壓力很大,如果能很快知道怎么考就好了!”教研員也在了解下面希望怎么考,但還是沒有結果。 “沒辦法,上面讓教什么就教什么。”葛老師的話語中透露出深切希望高考和中考有一個大改變的心愿。 “世界各國都有考試,關鍵是如何考。”葛老師說,她希望考試能夠貫穿對學生科學素養的考察,多一些聯系生活實際的內容,多考察學生的能力。葛老師認為,能力與知識并不矛盾,能力是以知識為基礎的,如果連基本的知識都沒有,又怎么會有能力呢? 深圳市南山區是首批國家級課改實驗區,今年第一批參加課改的學生將進入中考。南山區北師大附中教務處的張老師告訴記者,南山區2004年中考方案的基本思路已經確定為等級制評價,具體怎樣操作尚未確定。區里對于這個方案很重視,已開了不下10次研討會,估計最近方案可以出來。南山區教委禹主任說,中考方案事關重大,對廣大師生特別是家長有很大影響,在最后完成之前不便透露。 發稿前夕,記者再次打電話到南山區教委,得知中考方案初步討論稿已出來,但具體內容目前仍不便透露,方案會貫徹教育部的精神,最后定稿盡可能在放寒假前出來。 如果高考這根指揮棒不改變課改會大打折扣 湖北省鐘祥市石牌二中是課改試點。對于中考的現狀,石牌二中的唐永平老師認為,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閱卷的方式,現在閱卷往往是隨便指定幾個老師,一般是教研組長或年級組長,或者是三年級的老師。選擇的閱卷老師有些是非改革實驗區的,年紀偏大或偏小,視野和知識修養有限。比如,“寫出某位詩人其他的詩句”這樣的考題,一般的閱卷老師都沒有能力評判,因為他們對這位詩人了解太少了。 二是中考命題形式。中考是各地、市、州教研員自主命題,很多教研員對課改的研究并不很深,盲目借鑒高考,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接受水平。“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切入到學生的實際中來,對老師的指導性不大。老師知道按照新課程不該這么教,可是按照考試卻該這么教,老師們不知道該怎么辦好。他們不敢完全搞新課程,因為那樣中考看不出老師的水平。”唐老師說。 唐老師認為,中考題和高考題常常驚人相似,高考有什么題型,中考馬上就出來什么題
型。高考和中考對教學的影響非常大,如果高考和中考不根本改變,無論怎么改革都是失敗的,新課改也不可能有質的變化。唐老師認為,現在越是重視教育的地方,往往越是重視分數。新課程對學生的發展和素質培養有益,教材怎么變、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怎么變,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唐老師認為,組織教研員討論中考和高考問題,對教師有較大指導意義,而目前在這方面比較欠缺。唐老師希望我們的報紙在這方面能夠更多地反映教師的心聲。 唐老師建議能否進行一些這樣的嘗試: 采用閱卷老師資格制。閱卷資格采用考核的方式,取得資格方能閱卷。考試應該讓素質好的學生得高分,但是在目前閱卷人員良莠不齊的情況下,沒有在“新課程”里學習的學生反而能考高分,那新課程能推行下去嗎?還有老師敢上“新課程”嗎?還有學生愿“走進”新課程嗎?不是說新課程就不能考高分,也決非否定新課程。相反,現在師生都非常歡迎新課程,只是,沒有誰愿意為新課程付出代價。所以,目前當務之急是盡快建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一系列評價體系,就目前來看,尤其應該優化命題和閱卷老師的素質。否則,新課程就走不了多遠。 另外,語文試卷應該一卷多人閱(而且不應該僅僅局限于作文),并且制定評分的細則。語文考卷中的開放性試題,往往只提出答題的基本要求,不大可能提供所謂的“標準答案”,試題的開放性帶來了答案的多樣性。面對“豐富多彩”的回答,評卷的誤差是在所難免的。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減少這種誤差。評分的標準越細,閱卷老師死摳字眼的就越多,這不符合語文評價的宗旨。相反,如果評分標準太“活”的話,閱卷的結果就可能失去有效的區分度。因此,對試卷中的主觀性命題都應該像作文那樣制定評分細則,從觀點是否明確、內容是否周全、表述是否清楚、語言是否流暢等四個方面進行評分。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語文試卷閱卷時開放的隨意性和咬文嚼字的僵化性,使語文試題有合理的可信度和區分度。 還有就是閱卷的時間限制問題。語文中考試卷基本上都摒棄了客觀題,改以主觀題為主。可以說其他任何一門學科的試卷都沒有語文這樣“主觀”。基于這種特殊性,語文試卷的閱卷也應該特殊——在時間上要特殊,應該比其他學科更長一些。目前我們閱卷老師用在中考作文上的時間有多少?恐怕一般只有幾十秒鐘,用在其他答題上的時間呢?那就可想而知了! 江蘇省灌南縣教育中心教高三的周如俊老師說,盡管他們那兒已經實施了新課程,但教師上課基本上還是老一套。學校通常只是派一些人去學習一下,買一些新的教材,請一些專家、領導來講,對教師的系統培訓很少。學校只是在用新教材,教學方法的變化卻很少。為了應對高考,學校組織專門的任課老師進行試題研究。周老師認為,高考命題肯定會變。他最近感到壓力比較大,教師大多不知道該怎么搞,學校也搞不清楚高考會怎么改。 周老師認為,新課程的方向是對的,它改變了過去那種純應試的教育,但實施起來有較大的阻力,從上到下要有一定力度,不是僅靠幾個理論和講座就可以實現的,關鍵是教師的思想觀念要改變。現在大多數老師也在變,他們平時從報紙雜志上看到一些關于課改的理論和實踐,對于新課程會有一些個人的看法,但這種學習并不系統。 周老師希望教育主管部門能夠盡快腳踏實地地實施新課程。現在其實還是應試教育,市、縣會把各校的高考成績進行排名,并暗地里予以公布。“不是教師不想改,是不敢改。如果高考這個指揮棒不改變,課改會大打折扣。”對于課程改革,關鍵是怎么實施,基層的學校怎么應對。周老師希望我們的報紙能對此進行深入調查。 考試評價統一還是分開? 不久前,北京市教委了2004年高級中等學校招生工作方案。方案規定:北京市高級中等學校招生考試由北京教育考試院統一命題、統一組織考試,分區縣閱卷。進行新課程實驗的區縣,考試科目、閱卷與全市一致,原則上統一命題。 針對課改實驗區與非課改實驗區中考統一命題一事,記者采訪了北京市海淀區教委胡副主任,他告訴記者,“北京市中考統一命題是吸取國外的教訓,對學生評價統一標尺,從國家的要求統一命題,統一考試。海淀區在1994年被北京市政府批準為教育改革實驗區,1995年海淀區就開始獨立命題,到現在已經9年了。2002年,海淀區參加了國家課改,到2005年,第一批參加課改的學生將面臨中考,應該有自己跟課改配套的新的中考方案。海淀區目前正在打報告申請明年(2004年)獨立命題,不久前報告已遞到市里,估計可以批下來。市里的文件說是‘原則上’統一命題,我們應該是被照顧的對象。” “1995年以來,我們一直堅持教育改革的思想,每年中考命題都有變化,都有自己的特點,學生都能接受。明年新的中考方案內容很多,肯定要增加一些內容,卷面成績不能成為評價學生的惟一標準。比如,在這3年里孩子的成長過程要考慮進去,一個孩子3年表現都很優秀,由于各種原因中考一時發揮失常,不能就此判定這個孩子的成績就是這樣。” 胡副主任認為,面對新的評價改革,教師理念的端正和改變非常困難,而且他們缺乏“招數”。為此,區里按照新的課改理念,對教師開展了全新的培訓,工作量極大。在培訓中,所有的人都是完全平等的,他們在一起共同討論如何進行教學,教師在這里獲得了親身體驗,然后再去教自己的學生。比如,“大白紙討論法”,每個小組4個人,圍繞一個問題進行討論。一個班分成5個小組,每個小組進行討論修正,把自己的想法寫在大白紙上,然后在上面掛出來。各組通過討論得出更優的答案。這樣,答案不是惟一的,而是開放的,可以有多種。與過去固定惟一的答案相比,現在的答案是開放和多元的,在各種答案中看誰的更好,“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與世界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困難和希望 當然,現行考試和評價制度的弊病不止是這些。在這次采訪中,我還不只一次聽到“副科”老師們對他們不被重視的痛苦和不平,史、地、生、音、體、美等“副科”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元旦前夕,記者在“博物學與中學教育有機結合研討會暨《博物》雜志創刊會”上,聽到與會多位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反映地理、生物、歷史等學科不受重視,使孩子們的視野和心胸變得狹窄,缺乏愛心,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聽到一位已退休的白發蒼蒼的特級教師對幾十年來地理、生物等學科不受重視的悲痛和感慨,更讓人在同情之時深思。 評價和考試制度之弊年深日久,背后更有其深厚的社會歷史文化傳統,中國古代講“學而優則仕”,這兒的“學”和“優”卻大有問題。狹隘的甚至教條化的考試內容、單調而缺乏變化的考試形式以及僵化的評判原則,培養了一批批傳統的忠實繼承者,卻嚴重束縛了中國人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性。從某個角度來說,以中考和高考為核心的現行考試評價制度正是這一傳統的延續,毋庸諱言,要徹底改變這一制度有相當大的困難。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看到了希望。近年來,要求考試和評價制度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中央對評價和考試改革的認識和要求也越來越深入、具體,特別是這次新課改的力度和投入是前所未有的。教育部副部 長王湛日前強調指出,中考改革是當前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中必須抓緊研究和解決的問題。要改變以升學考試科目分數簡單相加作為惟一錄取標準的做法,力求在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綜合素質評定、高中招生錄取三方面予以突破。2004年要進入中考的實驗區,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支持他們單列計劃、單獨命題、單獨招生的要求,以保障中考改革和整個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 后 記 有人說中國最苦的是中小學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大概是不錯的。半個多世紀前魯迅先生曾大聲疾呼:“救救孩子!”面對今天的教育狀況相信他若活著仍會這樣疾呼。解放孩子,要從改革教育著手;改革教育,要從改革決定他們命運的“那只看不見的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