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湯姆索亞歷險記概括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一輪磨課――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
第一輪磨課中,我選擇了“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中的《海底兩萬里》(節選)《格列佛游記》(節選)《湯姆?索亞歷險記》(節選)《金銀島》(節選)《兒子的魚》5篇文章作為學習內容。學習目標為:體會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積累優美的語句和精彩的段落,并完成練筆。
帶著明確的學習目標走進課堂,我原以為課堂一定會充實高效,誰知教學過程中卻是困難重重。首先,預定目標多而雜,40分鐘內無法完成,學習內容必須適當刪減。其次,我的教學目標沒有關注到每一位學生,也就沒有辦法引導好學生,課堂氣氛沉悶。最后,我過于注重針對每一個學習目標,讓學生找來找去,使他們喪失了學習興趣。
第二輪磨課――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二輪磨課,我刪減了教學內容。根據“一課一得”的原則,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為: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找出“遇險+智慧=成功”的規律,完成練筆。由于《金銀島》一文“遇險+智慧=成功”的環節不十分明顯,所以我把這篇文章去掉,學習剩余四篇。
在教學中,我結合文本內容,設計了“三讀一練”活動。一讀文章,概括文章主要內容,要求學生自主學習。二讀文章,找出一組“遇險+智慧=成功”的精彩段落,小組合作學習。三讀文章,探究學習,思考自己在課文中還有哪些發現。一練則是,我從《海底兩萬里》中選一個章節,把其中的幾個段落遮住,讓學生發揮想象進行補白。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布局謀篇的思維,這種課堂練筆可以很好地鍛煉他們的寫作能力。
雖然有之前的閱讀學習作為基礎,學生對文章中歷險小說的一般寫作規律有一定的體會,仿寫起來有模有樣,但依然存在一定困難。而且,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我們耗時過長,沒有做到速讀課文。再加上四篇文章篇幅較長,學生沒有時間理清思路。因此,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還是無法很好地展開和深入。針對這些問題,我又開始了第三輪磨課。
第三輪磨課――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隨著學習目標更加明確,我在原有的學習方式上又做了調整。教學重點細化為:理解歷險小說的一般規律,與學生一起找出各篇中“遇險+智慧=成功”的精彩內容,引導學生以例悟法,理清文章層次;加強朗讀指導,在小組內進行個人展讀、分角色讀、男女生對讀、師生對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事實證明,教師只有嚴密安排教學內容,使讀寫合理結合,再加上恰到好處的點撥,才能真正上好一堂看似簡單的語文課。
通過三輪磨課,我領悟到了語文教學至關重要的兩點。
關鍵詞:名著;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6-0065
“名著導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著深遠意義與價值。名著的閱讀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精神的成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可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語言知識。同時,名著又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題和經典的人物形象,能夠經過實踐的考驗經久不衰,被廣泛認識并流傳的文字作品,能給人們以警示和深遠影響的著作,以及對世人生存環境的感悟。“名著推薦與閱讀”專題設計成為蘇教版初中語文的一個亮點,“名著推薦與閱讀”學習板塊是蘇教版語文教材的一個創新之處,它從學生的閱讀需求出發,選擇了多部優秀的古今中外優秀作品,內容豐富,視野開闊,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閱讀平臺。
一、蘇教版“名著推薦與閱讀”專題的分析
“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名著推薦與閱讀”板塊共推薦了六本名著。這六本名著分別分布在每冊教材里,從名著里節選出來的章節被安排在所在單元的最后一部分。名著的中心思想內容與所在單元的單元主題相適應,有著一定的聯系,該板塊中設置了“推薦?閱讀”“思考?交流”“寫作?活動”等活動,豐富了語文學科的內容,為語文課堂增添了生氣,體現了語文課程的綜合實踐性。從考查范圍及要求:教材中“名著推薦與閱讀”所列的6本書。七上:《湯姆?索亞歷險記》(馬克?吐溫);七下:《西游記》(吳承恩);八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八下:《水滸傳》(施耐庵);九上:《格列佛游記》(喬納森?斯威夫特);九下:《朝花夕拾》(魯迅)。“名著推薦與閱讀”在教材里的分布情況是單元的新意設計,體現了教材設計的彈性。它有助于語文教師在教學前自己熟讀名著,教師自身“真閱讀”名著,做學生閱讀名著的榜樣;有助于幫助學生制定閱讀計劃,為他們規劃“閱讀之路”;有助于教師和學生都閱讀過名著,都不是空著腦袋進教室,為導讀課做出充分準備,利于課堂的高效進行和師生的智慧碰撞。因此,語文教師必須熟悉名著在教材中的分布情況。
但蘇教版“名著推薦與閱讀”專題這一板塊的設計也大都是理論闡述多,具體指導少。總結下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首先,教學容量非常大。教材中推薦的每一部作品的字數都很多,如果全部讓學生課下閱讀,學習效果不好檢查,要求容易落空;如果課堂上讓學生閱讀,教學時間實在不夠。其次,考查要點比較多。由于內容豐富,名著名篇的寫作背景、人物形象、思想傾向等知識點更是千頭萬緒。第三,學生重視程度低。由于學習時間比較緊張,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很少有專門的時間來閱讀名著。久而久之,學生對其也就不太重視了。第四,學生不善于閱讀,教師和家長指導缺失。
二、蘇教版“名著推薦與閱讀”專題的教學現狀
目前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卻不容樂觀。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與落后思想影響,語文閱讀教學只是教師肢解性地講析,只為掌握一些知識點,形成所謂的閱讀能力,使文章喪失了整體美感,學生被動地接受,導致學生閱讀數量太少,閱讀速度太慢,閱讀效率太差,閱讀時間太浪費。這種“少、慢、差、費”現象又導致學生閱讀品位低、閱讀能力低,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與正確的閱讀方法,制約了學生思維與能力的發展。也使語文教學喪失了活力與魅力。
“名著推薦與閱讀”雖然被作為獨立的板塊列入語文教材,但是名著本身篇幅之長,內容之多,思想之深等特點,語文課本也只能節選具代表性的章節,這對語文教師的名著導讀教W無疑是一大挑戰,更何況名著導讀教學還沒有具體的理論做指導。
首先,學生因素。初中生學習時間較緊迫,學習任務較重,然而名著的篇幅過長,閱讀起來比較費勁,不如通俗時髦的作品讀起來快捷順口。而且平時很多學生沒有養成閱讀名著的習慣,不善于閱讀,他們不明白閱讀對自己到底有多大影響,不明白其中的奧妙。
其次,學校因素。學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對學生的名著閱讀不是很重視,大部分都有急于求成的心理,教重點章節,重練習,沒有讓學生很好讀原著。所以,對名著的理解和品味不深,名著的影響深遠的豐富內涵沒有真正體會。加上學校圖書館等硬件設施普遍缺少教育經費的投入,藏書甚少,更無法完全面向學生開放。學生不容易找到名著閱讀。
第三,教師因素。主要是受應試教育和學校條件影響,在指導學生閱讀名著時,還是從“考試”功利主義出發,重視名著的重點章節和練習的訓練,而沒有真正讓學生去讀原著,去體會名著豐富內涵和價值。
三、蘇教版“名著推薦與閱讀”專題的教學對策
在近年的中考語文試卷中,名著閱讀的分值也在逐年增加,試題形式越來越多變,內容越來越具體。在初中階段如何有效引領學生閱讀名著也就愈加受到一線語文教師的關注。我們都應該認真反思,并力求找出問題關鍵,探討教學的對策。
1. 提高學生愛閱讀名著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最好的老師”,閱讀也是一樣,教師一定要想辦法提高學生愛閱讀名著的興趣。如在閱讀教學中,當講到精彩之處時,教師可賣個關子,引導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尋找答案。教師還可利用生動形象的插圖、精美的名著封面、名著故事簡介、引人入勝的故事目錄、扣人心弦的故事片段、影視作品與動畫、作家生平趣味故事、寫作背景等手段,喚起學生的閱讀動機,激發學生閱讀的欲望,將學生引入對名著的閱讀中。
2. 課外時間是關鍵,課內時間是保障。影響名著閱讀有效提高的關鍵因素,就在課外讀書時間的落實。中學階段學習任務重,時間緊,名著閱讀之所以不能順利開展,時間是最主要的原因。名著閱讀想要真正落到實處,還必須有賴于各學科的通力合作,協調好各學科間的關系,切實保障閱讀時間。平時語文學科為其他學科讓路,周末、寒暑假其他學科為語文學科讓路。名著閱讀時間選定在“周末”和寒暑假,這可以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查閱資料,輕松而又充分閱讀。根據課標的要求和各班學生的實際,參考教材中“名著導讀”部分的書目,選取一定數量的書推薦給學生,每學期兩至三部為宜。課外閱讀一定不能貪多,分量不宜太重,否則很容易有始無終,反而養不成良好習慣,甚至影響其他科目的學習。同時,結合學校開展的假期閱讀活動,認真指導學生完成好假期讀書筆記。落實好課內進行名著閱讀讀書時間。把“名著閱讀”的時間列入課程表。
3. l揮中考指揮棒作用。利用名著在考試內容所占比重引導學生閱讀名著,引起家長與教師共同對閱讀名著的重視。如近幾年中考名著考核所占比例呈現增長趨勢,可見中考這根“指揮棒”的引導作用很大。所以,語文教師讓學生明白名著閱讀好,在中考中會得心應手,考出好成績。
4. 教師有效指導閱讀。初中的名著閱讀小說是重頭戲,除四大名著外,例如《駱駝祥子》《童年》《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湯姆索亞歷險記》,那么如何上好小說呢?首先要了解小說的時代背景。其次,小說的三要素的把握對于閱讀作品也是很有幫助的。在分析情節時,可以讓學生閱讀每一章節后試著概括,可以按照“開端、發展、、結局”,各用一句話概括。再次,小說的閱讀可以讓學生寫寫讀后感,一部作品對于學生的啟示是很多的,學生的思維在初中是比較活躍的,當教師批改學生的讀后感時,就會發現學生的收獲遠遠超過自己的想象。
5. 親子共讀,營造良好的家庭閱讀環境。在課堂教學中,時間是有限的,因而閱讀名著通常在課后進行,在家庭中開展。因此,教師需要獲得家長的大力支持與積極配合,加強與家長、學生之間的聯系,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家庭閱讀環境。親子共讀是有效的途徑之一,可督促學生課后閱讀,啟發學生思維,提升學生的情感意識,讓學生在名著中得到情操陶冶,啟迪智慧。
6. 教師和家長共同監督。初中生的耐心和堅持力是有限的,閱讀需要時間來檢驗,要幫助學生養成平時閱讀的習慣,所以在家由家長監督,在校由教師實行監督和檢查,這樣才能很好地幫助學生養成閱讀名著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關鍵詞: 中小學語文 銜接 有效策略
長期以來,中小學語文教學出現了較嚴重的脫節現象。學生進入初中后,課程增加了,時間變得緊張了,課堂節奏加快了,用于復習的時間減少了,課程難度加大了,家長的重視程度較小學減弱,而學生對初中語文感覺與小學語文差不多。因此,他們的注意力、興趣自然而然地轉移至數學及新增的其他科目上。就語文學科本身而言,既有中小學語文本身的差異和教材的差異,又有學生的差異。小學語文側重字詞教學,初中語文更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習方式變了,思維方式變了,改變了機械記憶,強調理解、概括能力的培養,不再是老師過多的啟發下的思考。作業量相應減少,而閱讀題增加,難度加大,閱讀速度由小學六年級的每分鐘300字增至初一的每分500字(大綱要求),同時體會感彩及表達效果。新增了古文教學,古詩除了背誦外,還要會簡單地賞析,理解詩意及表達的情感。
根據中小學在語文學習方法、學習重點的不同,要實現語文教學的銜接工作,初中語文老師就要盡可能地借鑒與學習小學老師通過情境導入、游戲、模仿、講故事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自身的教學策略,引導、幫助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初中語文學習活動,從而不斷提高其語文素養的做法。那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該如何實現中小學語文的銜接教學呢?
一、注重興趣培養銜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初中生與小學生相比,對語文的興趣有延續也有分化。在教學時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著力實現中小學生在學習興趣上的銜接。如在教學七(上)第二單元童年趣事時,讓學生回憶童年有趣的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童年的回憶,然后進行本單元的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月跡》等,靜下心來感受到他們身上有童年時受到的呵護,嘗到各種酸甜苦辣的滋味;也有童年單純可愛,可身上留下了社會的印記;也有童年遠未定型,表現出未來的某些個性……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們心中的無盡寶藏,也是生命長河不竭的源泉。要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啟發和培養他們的情趣和想象能力,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二、注重語言積累銜接,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
小學語文以提高學生識字、朗讀等基礎能力為主。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針對知識難度的增加,有目的、有計劃地在語言積累上做好銜接。初中語文字詞增多,文言文難度加大,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困惑,教師要引導學生繼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老師可引導學生在課前做好有效的預習,設置導學案,讓他們將不會的生字、詞及優美的語句摘抄至學案上。注意授之予法,勤于動手,繼續養成用查字典的方法解決,養成圈點習慣,結合預習,讓學生明白修辭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表達作用。顯性積累的數量要進一步強調,在語文教學中應將語言積累作為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環節。要引導學生積累好詞佳句、優秀詩文,努力使學生成為語言的富翁。
三、注重閱讀能力銜接,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在小學階段的預習、聽課、復習等進行摸底了解,掌握學生的閱讀文章方法,教給他們好的閱讀方法和策略。如在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可引導學生圍繞以下問題展開討論:(1)文章寫了哪幾個地方的事?(2)寫作的順序?(3)百草園寫了哪幾個季節的景物?有哪些景物?(4)從哪些角度寫的?(4)用了哪些修辭?通過這些問題的討論,讓他們分清節次,通過設置有關文意的概括性問題,了解文章結構,培養他們在閱讀中有意識思考的習慣,讓他們逐漸做到讀得懂、懂得讀、讀得寬,學會整體感受,通過思維訓練、語言訓練,會多角度思考、深入思考。又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冬天雪地捕鳥的情節中,讓學生找動作性詞語:掃、露、支、撒、系、牽、提……能想象當時的情境,體會其中的樂趣。學會品味實詞、虛詞,對越是不尋常的詞語越要重視。注意由課內閱讀向課外閱讀延伸,讀中外名著,如《湯姆索亞歷險記》《西游記》等適合學生閱讀的文學作品。結合故事會、演講、小組競賽、社團活動等形式消化吸收小說情節,理解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指導他們學會精讀與泛讀,提高閱讀速度,培養閱讀興趣,拓寬知識面。剛入初中的學生對老師的教學思路不是太了解。因此,要盡可能地幫助學生適應初中生活,因材施教地對其進行指導,實現他們閱讀能力的銜接,不斷提高他們的文學修養。
四、注重寫作訓練銜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 選材 閱讀策略 閱讀技能
高中英語大綱明確指出:“要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單純通過教科書中的課文教學是不夠的,還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一定數量的讀物。”這是因為:第一,現行的課文教學篇目少,篇幅短,不能保證充分的閱讀活動;第二,精讀教學擔負著語言知識教學的任務,故課文生詞和新結構的密度大 ,不適用于流暢閱讀的訓練;第三,精讀實質上是綜合訓練,大量時間用于為語言點的復用掌握而安排的聽、說、寫操練上,讀的專門訓練不夠。因此,大綱的提出,實際上對我們外語教師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這里所指的課外閱讀即泛讀。首先是讓學生獨立閱讀,但又不是“放羊式”的閱讀,而是要在教師有計劃的指導下進行的課外閱讀。所以,泛讀既是閱讀材料的問題,又是閱讀方法的問題。 作為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這兩方面對學生進行閱讀能力的培養。
一、閱讀教學策略
高中英語新教材閱讀材料比重較大,題材廣泛,涉及到了天文、地理、歷史、人物、日常生活、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環境保護、體育衛生等各個領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做到課內語篇知識的理解和課外知識的融和,還要注意創設融洽的氣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提高閱讀能力。就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而言,學生必須將閱讀活動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課外讀的越多,詞匯復現率越高,對單詞和詞組就越熟悉,閱讀的速度就越快,理解力就越強,進而形成課內外閱讀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所以教師要注意講究策略,提升英語能力。
1.各種方法教授各種材料
針對高中英語閱讀材料題材廣泛、體裁多樣的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閱讀材料的興趣,作好閱讀前的心理準備。興趣是閱讀的原動力,學生對所閱讀的材料感興趣,閱讀效果皆會更佳。
2.合理利用標題,擴大閱讀范圍
在高中的英語教材中,每篇閱讀課文都有標題,標題就是課文主題的反映。對標題的分析就能預測課文的內容,能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思想傾向,對閱讀材料的深刻理解有所幫助。如Book 1 Unit8中,,The Olympic Games是閱讀課文的標題,它又是該文章的中心和主題。圍繞這一主題,展示一些有關奧林匹克的運動圖片,補充一些課外材料,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分清閱讀材料的體裁,了解不同體裁的結構特征,多方位地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近年來高考英語閱讀材料所選擇的文章涉及了記述文、論說文和應用文等多種文體。高考題選材多樣化的趨向意味著中學英語閱讀教學不僅要注重閱讀材料的內容,而且要注重閱讀的體裁。不同的體裁從結構和寫作手法上都有所不同。如寫人,就要寫出人物的言行舉止和心理感受;如記事,就要記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如議論,則應該有感而發,不要說空話。弄清楚閱讀材料的體裁,在閱讀過程中才會做到心中有數,較快地抓住文章的主旨和重要信息,忽略次要、冗余的信息,直接找到主題句,使閱讀理解更快捷和準確。
4.注意不同閱讀材料中語言與文化的結合
高中英語教材中閱讀教材的內容涉及到了英語國家許多文化背景知識,充分體現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這一重要理念。這也是近幾年高考試題中所注重的一個方面。事實上,在閱讀中缺少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對語言材料的理解就會造成困難。因此,在閱讀之前可向學生講授一些與材料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消除學生閱讀理解的障礙。
二、課外閱讀訓練的選材
1.人教社出版的與新教材課文配套的《閱讀訓練》。此書文章大多選自英美出版的英語讀物,題材較為廣泛。如人物傳記、寓言故事、活動記述、社會文化、文史知識、科普小品等。
2.《新概念英語》Practice and Progress。側重在于培養學生四會能力,我認為此書是最好不過的了。高一時,我們利用每周的學科自習四十五分鐘時間進行閱讀。第一步,要求學生快速閱讀文章,口頭做課后的回答問題及理解選擇題。由于此書內容新穎、幽默、短小,課后練習的歸類性很強,且語言讓學生易接受,學生一節課下來以后都有一種收獲明顯的感覺,故而學習興趣較濃。大大提高了閱讀能力。
3.《閱讀理解指導與訓練―閱讀快車》。此書內容涉及當今英語國家社會、家庭、文化、教育、歷史、地理、風俗習慣、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難度跟高中教材相近,并包含近年來的高考試題及模擬題。因此,我們就利用每周兩節英語晨讀時間,要求學生先認真閱讀此書的第一部分,即如何做理解題―(1)客觀理解性題目;(2)詞意句意理解性題目;(3)邏輯推理性題目;(4)總結概括性題目。 然后要求學生在了解如何做題的基礎上進行自學。
4.外國文學簡寫本。高二時,我要求每人手頭備一本英語簡寫本(書蟲系列),利用寒暑假與同學交換的辦法,每人讀1―2本簡寫本讀物,然后寫出讀后感或故事的梗概,字數不限,可根據各自的能力發揮,待高中開學時上交作業讓教師檢查。教師把好的作文張貼在墻上,供同學閱讀欣賞。結果,同學選的作品有好多,如 《苔絲》、《愛瑪》、《魯賓遜漂流記》、《湯姆索亞歷險記》、《三個神》、《簡愛》、《艱難時世》、《霧都孤兒》。
關鍵詞:學習興趣;欣賞;讀寫結合
一、激發興趣,推薦書目
根據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并結合考試的要求,筆者認為首先要讓學生對推薦的名著感興趣。在教讀課本中相關的章節或段落的內容時,教師的講授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是相當重要的。筆者在推薦名著之前都盡量做到:
①質疑問難,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起學生的閱讀探究興趣,借助媒體,創設再現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愿望和興趣。
②激蕩思維,引導發現——在閱讀重要章節或段落時激發起學生閱讀的愿望,從而進行深層次的閱讀實踐。
③捕捉契機,合理推薦書目。在激發了學生的閱讀愿望和興趣后,合理地向學生推薦閱讀書目。在平時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應合理地向學生推薦了與教材相關的一些名著。對于這些名著,有的要求全部閱讀,有的則要求閱讀具體的章節,并要求形成文字閱讀材料,或為讀書筆記,或為摘抄批注,做到:不動筆不看書,看書必有收獲。
二、有效指導監督評價,學會交流欣賞
1.幫助學生制訂科學的閱讀計劃,實施有效的監督
堅持閱讀,并保證閱讀的時間,合理地安排閱讀的計劃 。在時間的安排上,本著“課內外結合,以課堂帶動課外,以課外為主”的基本思路,每周開設一節閱讀欣賞課。每天課后要求有30分鐘的課外閱讀時間,雙休日每天能自覺地閱讀名著一個小時。對于所閱讀的名著,同時要進行有效的監督,做到一日一檢查,一周一考查。
2.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讓閱讀名著成為一種習慣
學生在閱讀名著時,大部分只滿足于了解故事的梗概和故事情節。教師應在此之外, 把重點放在養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上。筆者要求學生閱讀名著時更要關注人物、欣賞人物、品味人物、評析人物,將人物作為名著閱讀的突破口,來了解人物的喜怒哀樂、一言一行、性格命運,進而來感悟作品所揭示的深刻主題,深入體會人物形象以及所反映的思想精神,同時要注意要養成寫批注、評價、感受的習慣。
3.注重評價,創設交流的平臺——學會欣賞交流和相互提高
每個學期,筆者都盡量給學生創設一個展示其閱讀成果、閱讀感受的平臺。
基本形式是:(1)開設閱讀課;(2)閱讀課上定期指導交流;(3)課堂學習與閱讀課緊密結合;(4)在校刊《甓湖浪花》上登載學生相關的作品,讓學生從閱讀中享受成功。
除此之外,筆者還設置了各種生動活潑的形式,比如演講,辯論,讀書心得的交流,名著故事新編與新解,給某某主人公的一封信,給作者的一封信等,讓學生不僅僅是在閱讀,而是在讀中思考,并進而升華情感!筆者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注重對學生進行過程性的評價,這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閱讀熱情,同時還將優秀的閱讀感悟文字予以成果展示。這時候,可以在課堂上,校刊上,校報上和校園內一切可以展示他們成果的平臺上給他們展示的空間和舞臺。
三、讀寫結合,提升能力
我們要求每個學生名著閱讀的過程中,不動筆不看書,動筆必有收獲,做到:
(1)勤做摘抄,做批注,寫讀書筆記
在閱讀名著時要求學生將精美難得的資料摘抄分類保存下來,既是閱讀、品味、引用的資料積累方法,也是對每天半小時閱讀的整理鞏固。不定期檢查摘抄本和周記本,無疑是對名著閱讀的一個有效的檢查方法。 摘抄可以是語錄式摘抄(摘錄名人警句、精彩詞句),內容提要式摘抄(概括主要情節,給短小的文章列提綱),也可以是內容賞析式摘抄(談談自己對作品的感悟、人物的評價、主題的理解)。同時要設置相關問題,要求學生寫讀書筆記。
(2)改寫——讓學生走進名著,與作者、人物對話,進行讀寫訓練
在名著閱讀的過程中,讓學生帶著具體的任務去閱讀,這樣能促進學生深層次的思考。例如概括名著內容、歸納人物的性格、賞析精彩的片段、仿寫某個故事等等,能較好地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而改寫則是讓學生在對作品的情節、主題、人物的形象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之后進行的,這樣既能體現出讀者對原著的閱讀賞析能力,又能讓想象思維能力及綜合寫作能力得到提高。實踐證明如能有機會改寫名家大作,改變人物命運與故事的結局,學生通常會表現出極大的寫作熱情,創作的成績也會有所提高。
(3)追求深層次閱讀,鼓勵探究創造,嘗試對名著再創作
初中學生求知欲強,他們對問題往往有著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僅僅停留在熟悉作品的故事情節等淺層次上的閱讀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
閱讀名著要能透過作品的文字表象,感悟作品的形象、情感、語言,從作品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以此讓學生加深對作品的理解。閱讀名著時,筆者注重引導學生在熟讀一兩部名著的基礎上,用研究的眼光聯系實際從名著中發現問題,然后查找資料,進行獨立的思考和研究,最后得出結論。
四、反思復習,提高素養,交上完美答卷
既要著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又要努力提高學生的中考語文成績是擺在九年級語文教師面前的一項緊迫而又艱巨的任務。名著閱讀的任務大,學生閱讀的層次深淺不一,學生閱讀的能力參差不齊,卻要面對同一張考卷,在有限的復習時間內做到有針對性的復習,能讓學生在千變萬化的考試試題面前不慌亂,筆者認為在九年級語文復習中要著重做到以下幾點:
1.精梳細理,抓住重點,做好名著知識的識記
盡管已經要求學生閱讀了名著,但很多學生只是蜻蜓點水式的閱讀,未能深入下去,更有部分學生未能閱讀到名著本身。所以在這個時段教師要幫助學生有重點地梳理名著的相關知識,爭取在短時間內能幫助學生掌握這部分知識,讓最基本的分數不能失去。
2.抓住細節,深入閱讀,應對中考試題中出現的新題型
近年來,有一部分的中考試題越來越注重學生的自身閱讀體驗,學生如不讀過完整的名著,有些試題單憑印象是不可能答對的,所以學生的閱讀實踐是任何人都無法代替的,教師的梳理也無法替代學生的閱讀。我們要求學生在閱讀中一定要關注文本中的細節,以防在這方面的丟分。
3.整合名著內容,學會批判地閱讀
中考試題已經不是單一名著的閱讀,而已經是幾部名著的比較閱讀。如2006年的中考試題:“試分析《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我’和《湯姆索亞歷險記》中的湯姆的共同的心理特征。”這就需要學生對兩部名著有整體的了解,然后才能答對題目。
世界觀和人生觀都會隨著時代的進步而發生變化,名著中所映射出的道德情感和觀念,有些隨著時代的進步已經很難為今天的學生所接受。所以教師在教授和復習時應該抓住學生最感興趣的,最能引起學生共鳴的問題,引發他們思考討論,在碰撞中讓正確的思想情感影響著熏陶著學生,讓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觀點或思想。
4.讀寫結合,表達與能力一起提高
從近幾年的中考試題來看,名著閱讀考題已經不單是簡單的名著知識點的考查,而是結合文字表達來考查。如2009年的揚州市中考語文名著閱讀試題,就是放在現代文語段閱讀中考查的,既考查了名著知識,又能結合具體要求讓學生來進行表達。這些已經不是單一的知識點的考查。所以在名著復習時,教師不僅要注意知識點的復習,同時也要注意提高學生的寫作與表達能力。
五、強調個性化體驗,追求長期效應
在名著閱讀教學過程中,筆者認為要處理好兩個關系:
一是要正確處理教師指導和學生個性化閱讀的關系。在指導過程中,教師不能向學生過多地推介評論文章,不要把自己的閱讀理解與感受灌輸給學生。那樣教師先入為主的定論會限制學生的思維,從而影響學生的感悟思考,失去了對名著的個性解讀。學生才是名著閱讀的主人,他們的閱讀感悟才是真正的閱讀目的,所以要尊重他們的閱讀習慣和思維方式,讓他們在自由的閱讀實踐中學會感悟、鑒賞與創新。
二是要解決好閱讀名著追求長期效應與追求語文試卷成績之間的矛盾。閱讀名著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評價及創造的能力,是一個讓學生終身受益的活動。而在實踐中部分教師和學生只片面地追求語文試題高得分率,而急功近利,忽視了對名著的深層次理解,只見樹葉不見森林的現象在學生中普遍可見。所以教師一定要處理好這兩個方面的關系。不能因為看不到閱讀的近期效應而輕視閱讀,也不能因為語文試卷而斷章取義或肢解名著。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是以大量的閱讀為基礎的,它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學生的閱讀興趣產生了,閱讀量增加了,視野拓寬了,能力自然會提高。
以上僅是筆者在閱讀教學實踐過程中的一點不成功的做法和思考,將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不斷地提高,不斷地總結,以期有更好的成績。
參考文獻
一、存在的問題
現在,教育行政部門對兒童課外閱讀逐步重視起來,且陸續有相關文件出臺,也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相關的展示、評比等活動。這樣從上到下的行政推動,的確讓各校領導、教師更加重視課外閱讀,并開展相應的讀書活動。但是,由于只關注轟轟烈烈的校級、市級、省級層面的讀書活動,沒有日常的、細水長流的讀書活動,沒有切合實際的閱讀計劃、目標及呈現系列化、階梯式、螺旋上升式的有效指導、靈活指導,兒童課外閱讀出現了以下問題。
1.兒童課外“被動”閱讀。我們如果做個有心人,去深入兒童群體,密切關注他們的言行、神情,聆聽他們內心的聲音,我們一定會發現有些兒童在教師布置課外閱讀任務時,一臉苦惱,情感外露的男孩甚至會當場叫嚷:“啊?!怎么又要讀那么多啊?!”課間,說不定還在相互發泄著自己對教師的不滿,對課外閱讀的抵觸情緒:“×老師真討厭!”“我一看到那書本就頭疼!”“我也是,一捧起書本就想睡覺!”“就是啊!老師要求的書有什么好看的!我要看電視!我要玩電腦!”“為什么老師不布置些漫畫書給我們看啊?否則,我肯定會超額完成任務的!”“倒霉啊!我又沒得玩刺激的電腦游戲了。”……這些孩子也就鮮有在課余主動捧起書本閱讀的,如果在校的午習課、放心班上作業完成得早,值班教師讓孩子們自由閱讀課外書,他們是“充耳不聞”的;而如果“不巧”,正好是語文教師當班,他們拿著個書本也是一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模樣。在家里,如果教師要求家長每天負責檢查簽字,他們是能拖則拖,拖不過了再懶懶散散、無精打采地打開書本閱讀。可想而知,這些孩子們的課外閱讀興趣處于休眠狀態,是帶著任務觀點、“被動”地在進行課外閱讀,沒有主觀能動性與積極主動性,閱讀效果與質量也就不言而喻了。
2.兒童課外“任意”閱讀。兒童如果沒有沉迷于網絡游戲,沒有電視癮,沒有其他不良嗜好,對課本以外的、新奇、陌生的書籍應該有一種天生的好奇心,或者可以說是一種興趣,但是他們這種興趣是不持久的,而且也會出現興趣指向偏差導致書籍選擇有偏差。
一部分男生天生的好奇心與獵奇心理,青春期荷爾蒙過早分泌,使得他們對富有感官刺激、充滿驚險情節沖突、甚至是充滿暴力元素的低俗漫畫書、圖文版笑話書、小人書等愛不釋手,如《蠟筆小新》《哥玩的不是賤、而是寂寞》《四褲全輸》系列書等等。而一部分女生,特別是相對較早進入青春期發育階段的女生,則對校園言情小說情有獨鐘,如《初戀之吻》
《惹我你就死定了》等。這些孩子雖然課余也在看課外書,但是閱讀價值取向出現了問題,就像一個人誤入歧途,還蒙在鼓里。而實質上,他們的閱讀是被那些“低俗漫畫書”“暴力武俠小說”“校園言情小說”等的作者、出版商、銷售商等牽著鼻子走的。
筆者長期以來通過對自己孩子以及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的孩子的詢問、觀察,并于近日對實驗小學五年級的一個班進行了一次小學生課外閱讀調查問卷,也訪談了一些一線的語文教師和一些小學生家長,還關注相關的文章、信息等,發現不少兒童沒有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與有效的方法,普遍存在“蜻蜒點水”“囫圇吞棗”“舍本求末”式等閱讀現象。
筆者就曾看到這樣一件事:在一次班級讀書會上,師生一起討論《土雞的冒險》這本書中主人公“中國土雞”的形象,大家都說這只土雞勇敢、富有智慧,有責任感,有使命感。然而,當讓孩子們從書中舉例說明土雞富有智慧時,一個男孩卻講了這個故事:另一只雞名叫“白毛”,它平時一直在主人面前排擠中國土雞。有一天,它看到主人床單上有污跡但很像一朵朵花,問土雞是怎么回事。土雞就騙它說,這是屎花,主人故意讓它弄上去的。如果它也能把自己拉的屎弄到床單上,一定會得到主人的獎勵。愚蠢的“白毛”信以為真,照著中國土雞的話做了,結果正好給主人看見,挨了主人一頓毒打。
這個孩子說完,教室一片笑聲。這個案例中的孩子們因為沒有掌握良好的閱讀方法,所以記憶深刻的是文中的惡作劇情景,還誤認為這就是“智慧”,而實質上這種閱讀是“舍本求末”。
再如一些沒有良好閱讀習慣的孩子,雖然課余時間也會讀書,但細細一觀察、一交流,會發現他們有的極少把書從頭讀到尾,有的今天看看這本、明天看看那本、后天已不知道前兩天的書放哪兒了,也有的是根據同伴的介紹挑出搞笑、滑稽或刺激的片段、章節,匆匆瀏覽一遍就了事,對于文章的主要內容概括、評析人物形象等等,常常一問三不知,或者只能回應一些形式化、標簽式的詞句。如果家長與教師根本不重視課外閱讀,孩子的這些現象就尤為突出。
3.兒童課外“淺顯”閱讀。這種現狀就是指兒童在師長的要求下,按部就班或饒有興味地進行課外閱讀,大部分書籍是師長布置的書目。雖然他們也會定期完成師長布置的閱讀摘記、讀書筆記等,但是,他們在閱讀時,只關注或唯一記憶的只是故事的情節內容,對于語言文字的理解不重視,遇到不認識的字、不懂的詞句、段落、文本內容等總是懶于查閱工具書或請教師長等,基本上都是“跳過去接著往下讀”“糊里糊涂往下讀”;閱讀時缺乏想象、聯想、判斷、辨別、歸納、演繹等思維活動,對于文本所蘊含的思想內容、作者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等沒有理解、感悟。在師長檢查閱讀情況時,能記得的是書中大致講了一個什么故事,或者只是好詞好句好段的摘抄。細心、愛探究的師長應該能發現這樣的閱讀是淺表化的,兒童的思維是滯后的,精美語言的積累、人文素養的積淀明顯不足。
二、原因分析
政府、社會、學校、師長們重視兒童課外閱讀,并不意味著兒童課外閱讀質量一定會高。兒童課外閱讀之所以會出現上述幾種不良現狀,筆者以為除了課本知識容量大、要求高、任務重,以及課肉閱讀教學高耗低效造成兒童大量課外時間被擠占,兒童在沉重學業負擔之余需要放松心情、調節情緒、尋求感官刺激因素外,主要有三大成因:
1.師長硬性下派課外閱讀任務。教師與家長沒有明確認識課外閱讀的意義與功效,對其內在的長遠價值沒有準確把握,片面追求閱讀的量,偏重于形式化的種種閱讀任務、展示及評比活動等,唯以各類閱讀評比獎項、榮譽稱號為重,且對兒童閱讀心理特征也沒有清晰的認識與把握,所以就硬性下派課外閱讀任務,并且有的閱讀任務跟兒童現有的認知、理解水平及興趣需求等相距甚遠,也有的違背兒童閱讀心理發展規律,最終導致兒童課外閱讀興趣缺失。例如,調查問卷中就有孩子反映“師長推薦的書有自己不怎么喜歡、甚至討厭看的,主要有:《史記》《法律知識讀本》《紅樓夢》《水滸傳》《論語別裁》《悲慘世界》《大西南戰爭》《在人間》《母親》《我的大學》《戰地鐘聲》《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名人傳》等等,主要原因是:枯燥、難懂、沒興趣等”。
2.師長缺乏課外閱讀書目的合理推薦。一些師長雖然知道孩子應該要多讀課外書,但是對于孩子現時段該看什么書,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應該制定怎樣的閱讀書目計劃及根據事態變化怎樣進行書目微調等等都沒有關注和思考,平時只是空泛地說教,“作業做完了多看看課外書!”“不要只顧著看電視、玩電腦,去看看課外書吧!”“不多看課外書,你怎么能提高語文成績、寫作水平啊?!”……同時,這部分師長自身的閱讀也是“任性而為”,甚至平時幾乎不讀書,業余時間的愛好無非是電視、電腦、麻將、“紅五星”之類的活動。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中,孩子們在課外也就難免出現“任”讀現象。
3.師長缺乏有效閱讀方法的指導。“新課標”、新聞出版總署等都對中小學的學生課外閱讀有書目推薦。而且,有關繪本教學、閱讀指導課、“師生共讀一本書”指導活動等信息,在網上也能輕松搜得。所以,一部分師長就依樣畫葫蘆地給孩子定閱讀任務、推薦書目。在孩子課外閱讀活動過程中,一教師只是階段性地了解一下孩子讀了多少頁書、多少本書,稍微負責點的教師也只是定期批改孩子的閱讀摘記本,在表揚學生或向學校申報閱讀之星時也以閱讀的量為主要的評選標準,有什么讀寫方面的大賽也總是直接布置給幾個尖子生而己。平時,課內閱讀也沒有良好的方法指導,“讀、讀、讀”“說、說、說”“做、做、做”是常用的三大法寶。他們既不去持續、動態地觀察、分析孩子的課外閱讀興趣、能力等發展狀況,自己也沒有去認真閱讀需要重點指導的課外書籍,在按學校或上級行政部門要求進行閱讀指導等活動時也是簡單的“拿來主義”,如有時學校要檢查或評比課外閱讀指導課時,有的教師就臨時從網上搜一個教案,在班中走過場了事,甚至由于自己沒有完整、深入地閱讀那本書,對于課堂上學生交流理解有偏頗或出現錯誤都渾然不覺。那這樣的指導勢必是不成體系、不會螺旋上升的。孩子們的閱讀就只有“量”沒有“質”。
三、對策思考
我們要想從根本上扭轉兒童課外“被”閱讀、“任讀”、“淺讀”等三種不良現狀,就得從兒童課外閱讀“興趣”人手,在兒童課外閱讀“書目”計劃上動腦,在兒童課外閱讀的有效“指導方法”上用心。這樣,我們兒童的課外閱讀才能從熱熱鬧鬧的活動形式走向實實在在的主動閱讀、日常閱讀、深度閱讀。
1.從“興趣”點入手,激勵“好讀書”。堅持長期的課外閱讀的確能豐富兒童的語言積累,促進兒童的理解能力、寫作能力、語文成績的提高。但是,它最核心的價值應該是培養孩子的人文素養,讓孩子的心靈在經典的浸潤中成長,逐步涵養“真、善、美”,給他們的一生打好精神的底色。而且,兒童的閱讀心理特征主要有三個特性:一是接受的階段性;二是感知的直觀性;三是想象的活躍性。所以,我們不能布置“拔苗助長式”“高壓式”等閱讀任務,那是違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對兒童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的發展起不到應有的促進作用,甚至還會起反作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在引導孩子開啟課外閱讀大門時,首要關注的是興趣的培養及維持。一開始,我們可以選擇一本切合孩子年齡特點、興趣需求的兒童文學方面的書籍,跟他們一起閱讀,每天布置適量的閱讀量,讓孩子在輕松、愉悅的氛圍里進入書中的世界。家長可以利用每晚親子閱讀的時間發現、引導孩子的閱讀興趣點,共同來對書籍內容質疑問難,讓孩子體驗成功閱讀的樂趣。教師每周設定一段課外閱讀互動交流的時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開展鄉元的對話,讓孩子享受到這個過程中產生“共鳴”的快樂與幸福。慢慢地,孩子有了一定的獨立閱讀能力與方法時,可以讓孩子們在切實可行的推薦書目中自由選擇閱讀,互動傳遞閱讀(也可謂“漂流閱讀”),還可讓孩子們互相推薦書目表中沒羅列的好書。等到時機成熟再進行閱讀成果展示、評比,分享閱讀活動等等,來強化、維持孩子們的閱讀興趣。
在筆者的教學經驗與育兒經歷中,發現適合低年級閱讀的有:新蕾出版社的圖文版《兔子坡》(羅伯特?羅素著)、春風文藝出版社的《調皮的日子》(秦文君著);適合中年級的有:四川出版集團天地出版社的《森林里的小木屋》《草原上的小木屋》等系列叢書(9本)(羅蘭?英格斯?懷特著),獲國際安徒生獎的《藍色的海豚島》(斯?奧臺爾著);適合高年級學生的有: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哈利?波特”系列、上海譯文出版社的《夏洛的網》(E.B.懷特著)、美國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林海音的《城南舊事》等等。這些書都能在師生共讀、親子閱讀中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由于當今學生學業負擔沉重等原因,現在的一些兒童原發性的閱讀特點己跟師長們孩童時期有不小的差異了。所以,師長只有在明確認識兒童課外閱讀的核心價值和兒童閱讀心理特征的基礎上,著力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并想方設法維護他們的興趣,才能讓他們的閱讀之路走得更遠,閱讀質量得以提高。
2.在“書目”上動腦,引領“讀好書”。在孩子們的閱讀興趣被激活后,需要加強家校聯系,共同合作,制定、執行課外閱讀活動方案(閱讀目標、閱讀書目計劃、閱讀方法指導、閱讀收獲展示等等),教給他們閱讀方法,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其中,幫助孩子選擇書目是首要的任務。
別林斯基說得好:“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讀還要壞。我們必須學會這樣一種本事,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但是,由于兒童的心理、生理特點及生活經歷、人文素養的局限等等因素,造成他們在書籍選擇上出現偏差、閱讀行為不持久等等現象,這就要求我們師長要做個有心人。
師長對孩子要明察暗訪,確切了解孩子們是否在看“低俗漫畫書”、“暴力武俠小說”、“校園言情小說”等書籍,分析這種不良閱讀的心理特征,創設有效情境引導他們認識到這種閱讀的負面影響和危害。同時,通過“名家、名人小時候的經典閱讀故事會”“身邊的榜樣(如“閱讀之星”“小書迷”“小書蟲”等等)的故事會”“好書推薦會”等活動,營造經典閱讀的氛圍,引領他們迷途知返,找到正確的閱讀方向。
當孩子們的“讀好書”的興趣被激發起來后,我們師長一定要在課外閱讀書目計劃的制定上多動腦筋。教師們可依據新課標、新教育實驗、新聞出版總署推薦的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課外閱讀書目及接力兒童分級閱讀研究中心列出的兒童分級閱讀書目等,根據本班學生的興趣特點、認知水平、能力狀況等,每個學期制定一次基礎性的課外閱讀書目計劃,可以兒童文學為主。家長則可以在配合學校督促孩子進行基礎性課外閱讀的同時,帶著孩子進行“拓展性”、“個性化”的課外閱讀。
理想的境界是,師長在對孩子的閱讀心理特征、閱讀興趣特點等有了較為準確的把握后,要共同研討、制定階段化的閱讀目標及閱讀書目計劃,且要將每一個階段的閱讀目標及閱讀書目計劃分“基礎”“拓展”“個性”三大塊,使得每個孩子既能完成基礎性的閱讀任務,又能根據個人的能力進行拓展性閱讀,還能依據獨特的個人興趣進行個性化的閱讀。這就好比開出了一張促進每個孩子身體都健康成長的科學、合理、全面的食譜。
3.在“方法”上用心,確保“讀書好”。有了興趣、有了書目計劃,并不代表著孩子的課外閱讀能力與收獲就會逐步上升,這還需要師長們動態、持續地關注孩子的狀況,根據實際需求選擇恰當的指導方法,必要時還要靈活調整措施、改變方法。
(1)“親子閱讀”法。“在決定兒童的學習成就方面,家庭因素比學校因素更重要”。在上文提到的調查問卷中也反映出:家長平時愛看書,有良好的閱讀習慣,能跟孩子一起看書報的,他們的孩子也普遍喜愛課外閱讀,也愛在遇到不認識的字或不懂的問題時,請教爸爸媽媽。而筆者女兒的課外閱讀成長經歷也說明了在家有效指導的重要性。她在一二年級的時候逐步養成了課余時間愛讀書的習慣,一直到現在讀初一,每天有空她都會捧起書本津津有昧地閱讀。她的基礎性閱讀以兒童文學為主,期間隨著年級升高,每階段都會有拓展性、個性化閱讀,如三、四年級的圖文版古典名著《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四年級的《唐詩》《宋詞》《元曲》《古文觀止》等;六年級的原版《西游記》,巴金的《家》《春》《秋》等。筆者作為家長,在她低年級時,注重每晚的親子閱讀,跟她一起讀、一起對文本內容質疑問難、互相交流理解感受;中年級開始,配合學校引導她邊讀邊圈,點點劃劃乃至批注,讀后做閱讀摘記,讀書筆記等等,有時還跟她一起朗讀、背誦唐詩、宋詞、元曲、古文中的精妙的句段等;現在,我會抓住有利時機詢問她的閱讀進程、閱讀內容、閱讀感想、閱讀評論等,有時我也會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兩人還在民主、和諧的氛圍里探討有效的閱讀新方法等。所以,晚餐桌上、睡覺前、周末散步時等等,都是我倆溝通的好時機。
(2)“教師指導”法。當然,學校教師在取得家長密切配合的同時,也應在校內既要注重課內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乃至高效性,讓孩子逐步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又要有計劃地開展各類課外閱讀指導活動、課外閱讀成果展示、評比活動等。如師生共讀一本書后的讀書交流會,請“閱讀之星”講講自己閱讀的好方法等,讓孩子們掌握瀏覽讀、略讀、跳讀、精讀等方法;閱讀摘記本每一兩周上交老師批閱、讀書筆記展評、讀后感比賽、讀書小報評比等活動,讓孩子逐步掌握運用“提要式”、“列表式”、“心得式”、“索引式”、“剪輯式”等讀書筆記的方法。
另外,如果教師在剛開始啟動課外閱讀工程時,發現家長對孩子課外閱讀的引導狀況良莠不齊、或是“三分鐘熱度”,那可以設計一些《學生在家閱讀狀況記錄表》,一開始,倡導“親子閱讀”,且請家長每天記錄下閱讀的起止頁碼,還可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共同記錄閱讀感想、收獲等,長短不限,最后家長簽名;等到孩子具有良好的閱讀方法、習慣后,可以開展“優秀家長經驗交流會”、“家文活動”等等。
(3)“對癥下藥”法。萬事萬物都是處于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孩子的閱讀也不例外。如果我們師長固守原有的經驗、現有的方法,只注重閱讀活動的“預設”與各種評比獎項、榮譽稱號,不關注“生成”與閱讀深度、厚度,那有時難免會導致各種各類閱讀活動的形式化,孩子閱讀時思維的淺表化等結果。因此,師長們在有目的、有計劃、有方法地啟動兒童課外閱讀工程的過程中,一定要及時反思,總結提煉出好經驗、好方法,深入分析閱讀中的共性問題與個性問題,探討解決策略,及時調整指導措施。
如筆者在對教師進行訪談的過程中,發現了這樣的事例:有位教師一直以來都比較重視孩子的課外閱讀,她說自己在前幾年發現在班內實施的指導、檢查反饋等措施,雖然培養了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基本方法、良好習慣等,但是隨著年級的升高,文本內涵的厚重,一些孩子卻還停留在“淺表閱讀層”。于是,她又在班內開展“師生共讀一本書”活動,每次帶著孩子們在規定的時間內讀完一本書后,自己就從“孩子對文本語言的理解度”、“孩子對整本書的故事情節的發展梗概的記憶度”、“孩子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度、鑒賞度”、“孩子對文本思想、情感等的體悟度”、“孩子對文本表現手法的領悟度”等方面入手來編制一張閱讀檢測卷。每次在檢測結果的基礎上,既褒獎優秀學生,又表揚進步學生,還分別頒發獎狀、紀念品等。同時,她又在學校網站上建立了班級主頁,在上面開設閱讀主題博客,自己和孩子們定期上傳好書推薦、讀后感等內容;有時還在上面開展“主題討論”;對一些經典電子讀本進行鏈接;在班級相冊欄目里上傳有意義、有特色、有成效的閱讀活動的影視資料;鼓勵孩子建立個人閱讀主題博客等等。慢慢地,孩子們的閱讀從量變走向質變。
當然,如果教師能做到向孩子推薦的課外書自己先完整地讀、深度地讀,也堅持高質量的摘記、筆記等,對于兒童課外閱讀的評估方式方法大膽創新,設立體現階梯式、螺旋上進式的星級制稱號,根據孩子突出的興趣、能力類別,組建各類閱讀小組或文學分社(童話分社、科幻小說分社、兒童詩分社、小木屋分社、散文分社、動物小說分社等等),讓孩子們的閱讀在團隊的力量中從表象走向內涵、走向文化,那將是一個非常完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