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鳥的手抄報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學生綠色環保手抄報的圖片欣賞
中學生綠色環保手抄報圖片1
中學生綠色環保手抄報圖片2
中學生綠色環保手抄報圖片3
中學生綠色環保手抄報圖片4
中學生綠色環保手抄報圖片5
中學生綠色環保手抄報的資料:環保標語
1) 樹成蔭 草成被 花吐艷 駐四季皆春 山變綠 水變清 鳥歌唱迎八方清風
2) 既要金山銀山 更要碧水藍天
3) 人人參與環境保護 個個爭當綠色天使
4) 得到的不是永恒的擁有 失去的將永不會再來——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5) 用行動護衛家園 用熱血澆灌地球
6) 別讓眼淚成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
7) 關愛生命健康 倡導環保時尚
8) 自覺遵守環保法律 加強企業污染治理
9) 綠化祖國山青水碧千秋美 平衡生態人杰地靈萬里春
10) 保護環境 就是保護生產力
中學生綠色環保手抄報的內容:低碳環保
作為中學生的我們知道,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就應該更加的珍惜這些無價之寶,節能減排與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為什么西方國家的環境如同天堂一般,因為西方人重視生態環境呀!他們曾經也像我們一樣,在發展速度飛快時,沒注意節能減排,也吃過虧。正因為這樣,他們吸取了教訓,做什么事情都隨時想到環保。我們也應該樹立這樣的環保意識,盡快形成一種好習慣。
伴隨著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過程中,由于人類過分追求發展所帶來的滿足和發展的速度而忽視或淡薄了其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即使在極大滿足自身物欲的同時,也給自身未來的發展埋下了諸多隱患,這些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暴露越來越明顯,直至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如溫室效應的出現、水污染等問題。在某種程度上,這些問題都歸于人們對發展的片面理解,認為只要經濟發展了,一切問題都可以迎忍而解,忽視了環境保護。比如說:膠袋。公正地說,作為現代工業社會的產物,膠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確給人類的生活帶來方便、實用、靈活,使用成本低廉,“隨用隨棄”的生存快樂。可是,科學已經證明,人類在膠袋中所獲得的“隨用隨扔”的快樂卻是以膠袋的不可降解、對環境造成持久污染為代價換來的。當前商場贈送的膠袋主要都是不可降解的,如果用作垃圾袋,將嚴重危害環境。膠袋埋在地下要過大約200年才能腐爛,并嚴重污染土壤;如果采取焚燒處理方式,則會生成有害煙塵和有毒氣體,長期污染環境。
事實上,只有科學的發展才能不斷解決人類所面對的問題。我們不管做任何事,都應把環保和節能減排放在第一位,不要為了工業和社會發展而忘記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道理。國家未來的主人是我們,節能減排不是一句空話,要落實到每個人的行為,真正樹立與地球母親同呼吸共命運的觀念意識,并把這種意識化為日常工作生活中理所當然的行為習慣。
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更應該好好的保護這些來之不易,還經過長久的時間而形成的資源,不要再讓這個美麗的地球再受污染。
古語云:毋以惡小而為之,毋以善小而不為;節能環保是一項利在千秋的偉大工程。節能環保的校園可以帶動整個社會的節能環保,而節能環保型校園的建設,關鍵在于培養環保理念,樹立理性發展和勤儉節約的意識,努力構建和諧節約型校園,需要其中每一位師生及社會各界堅持不懈的努力。相信,節能環保有你我共同的參與,明天天會更藍,水會更清,生活也將更美好!
推薦其他主題的手抄報資料和圖片作為參考:
1.中學生綠色環保手抄報
2.初中綠色環保手抄報圖片
3.初中生環境手抄報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國家語言文字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充分發揮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主導作用,加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教育,為提升國民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做出積極貢獻。
二、工作目標
深入貫徹“大力推行、積極普及、逐步提高”的推廣工作方針和《國家通用文字法》,不斷建立和完善以學校為中心,帶動全社區推廣普及普通話、促進語言文字規范化的工作格局。
三、實施步驟
1.突出主題,加強宣傳
第二十屆推廣普通話宣傳周活動的主題是:說好普通話,邁進新時代。”活動時間是9 月10 日至16日,在推普周期間,我校決定充分利用宣傳欄、壁報欄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同時還要調動廣大群眾的參與積極性,擴大宣傳氣氛,在校門口懸掛大型條幅宣傳標語,增強全社會的語言意識。
2.開展街頭宣傳咨詢活動
推普周期間,學校將組織老師走上街頭,大力宣傳推普工作的重要意義。
3.辦一期以“我與普通話”為主題的手抄報
【關鍵詞】課外閱讀 現狀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2-0007-02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如何讓學生在有限學習時間內,獲取更多的知識信息,僅靠有限的課堂教學是不能奏效的,必須尋求更廣闊的教育途徑。然而,普通的中學生由于受辦學條件、社會家庭的影響,課外閱讀量嚴重不足,語文能力偏低,極大的影響了語文教學效果。
一、初中學生課外閱讀的現狀
(一)部分學生缺乏長期閱讀計劃
調查發現,語文課程標準關于學生學會制定自己的閱讀計劃的這一要求在實際中并未完全貫徹,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選擇有短期計劃,也很有可能與階段性的月考、期中考試有關聯,這也是與素質教育的目的相違背的。沒有計劃便沒有閱讀效率,直接導致在閱讀上沒有“量”的保證。從另一方面來說,多數學生沒有閱讀計劃或只有短期計劃表明他們在思想上對課外閱讀的重視程度不夠,教師的敦促和指導也有所欠缺。
(二)未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和方法
調查顯示,初中生進行課外閱讀時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拿到手中的書只是隨意翻翻,大多只形成初步的印象,真正能記住的東西很少。沒有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會分散學習精力,降低閱讀效率,造成閱讀的盲目與被動。
(三)家長與社會對課外閱讀的認識存有偏差
根據家長問卷的資料顯示,家長對課外閱讀的態度多數持保守態度。家長對待課外閱讀,雖不像以前一樣視之為洪水猛獸,但仍然持懷疑態度,更不會將課外閱讀與課內“正書”放在一起相提并論,學生學習成績一旦下降,家長往往第一反應就是歸咎于課外讀物,對課外書又會另眼相看了。家長、社會對課外閱讀認識上的偏差一旦形成,也間接影響著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加強課外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1.發揮榜樣作用,激勵學生閱讀。榜樣能讓學生產生奮發向上的心理,并能讓學生比較自己的行為,從而達到“取長補短”的作用。作為向導的老師,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及時推薦文章給學生,使學生對作品發生興趣。同時,有意向學生介紹古今中外熱愛讀書的一些名人名家,并在班中樹立典型來激勵學生,使學生逐漸認識到只有多讀書、肯讀書,才能有較高的閱讀能力;鼓勵學生熱愛書籍,從書籍中汲取無窮無盡的語言營養、精神食糧。
2.營造閱讀氛圍,創設閱讀環境。在班級中努力營造一種濃厚的閱讀氛圍,更利于閱讀,形式可多樣化。如開設專題講座,出一期黑板報、舉行朗誦會,布置一些手抄報、墻報,放置一些適合學生閱讀的雜志等。開展讀書交流活動更為適宜。
3.激發學生興趣,拓寬閱讀環節。在引導學生課外閱讀前,首先要采用各種手段燃起學生的讀書愿望。只要學生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地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學習上產生極大的愉快和積極的情感。特別是結合課堂教學的內容進行閱讀興趣的激發,能收到“一石二鳥”的效果。
(二)明確閱讀目標,制定課外閱讀計劃
首先,教育學生明確閱讀目標。課外閱讀能使學生認識社會、體驗社會、感悟人生、認識自然,能培養自己的生活能力、鑒賞能力、是非判斷能力,特別是能豐富自己的知識、積累詞匯和素材,提高寫作能力。學生只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才會積極地、主動地進行課外閱讀。
其次,適當指導學生制訂閱讀計劃,增強學生課外閱讀的針對性。
再次,推薦優秀課外讀物,有的放矢,持之以恒。
(三)結合多種閱讀方法,加以指導
第一,博約結合,粗精結合,培養閱讀能力。在博覽群書的基礎上能突出重點,刻苦鉆研某一方面的書籍,兩者結合才能融會貫通。
第二,循序漸進,熟讀深思,發展思維能力。我們可采用分層次閱讀由淺入深,進行指導,在閱讀中要善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
第三,讀審相連,化讀為寫,提高鑒賞能力。閱讀中除了具有質疑的精神外,還需要學會保持一種獨立的精神來加以審視。對初中學生來說,可以寫成讀后感,或者簡評來提高鑒別能力。
總之,在開展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癥下藥,充分認識學生在課外閱讀方面的嚴重不足,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使課外閱讀成為學生的自覺要求,由“要我讀”變為“我要讀”。同時教師要有深遠的目光,廣博的知識和常抓不懈的恒心,要以最大的熱忱傾注其中,那么,中學生的課外閱讀這棵大樹,必將結出豐碩之果。
參考文獻:
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
略讀課文既相對獨立,又與精讀課文互有關聯,二者作為一個整體存在。我們從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可以看出,越是高年段就越重視學生略讀能力的培養。從二年級下冊開始嘗試性安排略讀課文,三年級上冊開始才正式安排略讀課文,32篇課文中有8篇略讀課文,占總數的25%;四年級上冊,32篇課文中有14篇略讀,約占總數的44%;五、六年級則是五五分成,精讀、略讀各占50%。葉圣陶先生在《略讀指導舉隅》一書中指出:“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這恰好道出了教材重視略讀課文編排的原因。精讀與略讀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沒有在精讀中認真習得方法獲得經驗,就不會有在略讀中的技巧訓練與應用。如果把略讀課文教學提高到應用與檢驗的地位,它就不會是可有可無,而被忽視了。
二、略其所略,重其所重
三年級上冊教師教學用書中對略讀課文的教學提了兩點要求:一是從內容上說,理解課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讀課文,一般是“粗知課文大意”,只要抓住重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為訓練的重點。二是從方法上說,教師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并在讀中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所以,略讀課文的教學應該摒棄過度的設計,讓大氣度、大智慧充盈課堂。課堂教學結構應該顯得比較簡約、粗線條,為學生自主閱讀開辟大塊的時空,做到略其所略,重其所重。2011年的《小學語文教師》雜志第四期的辯課內容是略讀課文《珍珠鳥》,我覺得張寶川老師的教學設計值得學習。請看:
問題:讀讀課文,想想“我”是怎樣逐漸得到珍珠鳥信賴的。
師:你們打算用哪把“金鑰匙”來打開這個問題之門?
生:我想針對課文主要事件畫情節線。
生:我想圈畫出重點詞句。
生:我想作批注。
師:針對課文的主要事件畫情節線是我們新學的“金鑰匙”,圈畫出重點詞句、作批注也是我們常用的方法。現在可以運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了。開始吧!
(學生自學時間充足,教師巡視指導。)
……
葉圣陶先生說:“略讀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師的指導而言:還是要指導,但是只需提綱挈領,不必纖屑不遺,所以叫做‘略’。一半系就學生的功夫而言:還是要像精讀那樣仔細咬嚼,但是精讀時候出于努力鉆研,從困勉達到解悟,略讀時候卻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會隨機適應,所以叫做‘略’。”張老師以上的教學片斷,正是葉老先生這一段話的寫照,在略讀課堂上,做到了“略其所略,重其所重”。略老師的“纖屑不遺”,重學生的“熟能生巧”。張老師的教學緊扣課文的“連接語”進行設計,把教學流程簡潔地分成了四個部分:默讀―思考―交流―拓展。教學注重學法遷移,課堂上給學生開辟了大段自主閱讀交流的時間,讓學生的思維得以馳騁,自覺運用習得的閱讀方法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獲得了真切的自主閱讀經驗,教師檢驗到了學生對閱讀方法的掌握情況。當然,略讀教學的順利開展,必須有精讀課教學的良好鋪墊。沒有精讀課上的“苦心經營”,學法傳授,就沒有略讀課上的學法應用與遷移。
三、略讀課文教學應更重視課外拓展
既然略讀是為了推廣應用,略讀課文的教學應該適當地向課外拓展延伸,最終實現向課外完全獨立閱讀的過渡。我們應該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在課前課后閱讀相關文章、書籍,收集相關資料,加大學生的信息吸收量,利用課文的某些內容,引發學生進一步探究某些問題的興趣等。如第八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大賽特等獎獲得者孟峰老師,在執教略讀課文《蒙娜麗莎之約》中如是拓展延伸,引導學生感受繪畫藝術的魅力:
師:這幅畫的作者是達?芬奇。(多媒體出示畫像)他具有多樣的才華,他的一生留下了許多杰作,我們一起來看。(配樂展示畫作)
師:今天的作業:第一,搜集《最后的晚餐》這幅畫作的資料,欣賞這幅畫作;第二,選擇一幅畫作進行介紹,可以是《蒙娜麗莎》,可以是達?芬奇的其他畫作,還可以是我們喜歡的畫作;第三,搜集欣賞其他藝術形式,感受藝術魅力,辦一期手抄報;這三項作業,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一項完成。
略讀是為了推廣應用,略讀課文的教學就應該以教材為拓展點,內引外連,進行課前、課中、課后拓展閱讀。孟老師以《蒙娜麗莎》這幅畫為拓展點引領學生欣賞了畫家達?芬奇的一系列作品,這是對學生的藝術熏陶。最后布置的作業拓展延伸性強,學生不管選擇哪一項作業去完成,自主閱讀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鍛煉。
一、以學生為主體,提高閱讀興趣,讓學生樂讀。
我在漢語教學過程中,努力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悅地進行課外閱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漢語知識。
1、談自己的讀書感受,讓學生樂于讀書。
我經常講述自己閱讀后的收獲和體會,用“現身說法”激起民族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之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每周開展一次漢語閱讀分享課,讓民族學生交流閱讀中的收獲;平時有計劃有目的地搜集一些關于讀書的名言,進行評說、欣賞;講述名人讀書成才的故事,進行對比、教育,從而激起民族學生對讀書人的崇拜,對書的渴望,形成與書本交朋友的強烈意向。這樣民族學生就會在課余時間主動地進行廣泛的閱讀嘗試。
2。開展實踐活動,培養閱讀興趣
為使民族學生對課外閱讀愛不釋手,并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在班上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讓他們有機會展示課外閱讀的成果,獲得成功的喜悅。如“詩文朗誦比賽”、“名人格言交流會”、“新書介紹”、“課外閱讀摘錄筆記評比”“談談讀后感”“故事大王比賽”“小博士競賽”等活動。這些活動不僅能反饋民族學生課外閱讀的情況,而且能提高民族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可充分利用學習園地展出民族學生摘錄的筆記、讀后感和手抄報等作品,使民族學生對課外閱讀保持比較持久的興趣。
⒊發揮故事的魅力讓民族學生主動去閱讀。
故事人人都愛聽,一聽到老師說要講故事,民族學生個個精神抖擻,雙耳立豎,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聽為快。隨著我聲情并茂,娓娓宣講,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節,把學生帶入了一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令人感動、懸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當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情感交跌時,我告訴學生:故事情節交錯復雜,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請自讀原文。此時我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推薦出相關的讀物。
二、指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和方法
在閱讀技能訓練中,應分階段有針對性地從以下幾個方面,給高中民族學生系統地閱讀技巧方法上的指導。
1、學會精讀和泛讀。
多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的大腦,美化學生的心靈。閱讀分為精讀和泛讀。精讀一般都按“整體感知局部分析整體綜合”這三個邏輯步驟訓練學生精讀,如:查檢、參考、圈點、批注等。針對學生讀書不用心,所得甚少的現狀,我在班級中專門設立了閱讀賞析課,目的就是為了指導學生學會精讀。泛讀是對大部分淺顯易懂的書或閱讀價值不高的書籍、報刊采取瀏覽法,即“隨便翻翻”,或通過看標題、目錄、內容提要、前言等,大致了解其主要內容。另外,我緊密結合漢語課本的實際內容、學習的要求,適當提出學生看一些課外讀物,幫助他們深刻領會課本知識,同時對民族學生的理科學習也發揮了輔助作用。
2 巧抓重點詞句,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
(1)抓住含義深刻的詞句,升華學生的情感體驗。
教學中不能對所謂的重點詞句加以單一、孤立的分析、講解,或者簡單地一股腦兒地對字、詞、句面面俱到地“肢解”,而是保存文章結構的完整性和意境完美性。以讀促解,以讀悟法,以讀動情。如我在《游山西村》教學中,為指導學生讀好“豐年留客足雞豚”里的足一詞。 讓學生理解“足”的含義,而且讓學生對“足”有所感悟,有所體驗,幫助學生理解感悟語言,升華學生的情感體驗,起到“一石數鳥”的效果。
(2)抓住中心句,引領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在高中漢語課文中,某個詞語或句子就是貫穿全文的中心點,仔細思考,全文處處與之緊密相連。如果抓住這些中心詞句進行教學,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把握課文的脈絡,準確地理解整篇課文的內容。
例如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 抓住“那里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這個句子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可以設計如下問題:課文寫風景優美的段落有哪些?寫物產豐富的段落是哪幾段?優美的風景體現在哪些景物上?豐富的物產又是什么?通過理解以上幾個問題,學生初步懂得整篇課文是圍繞“風景優美、物產豐富”這兩個詞來寫,用了總分的敘述方式,以下的內容都是這兩個詞的具體化和形象化。也就是說,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和結構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這對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無疑起了先導作用。
(3)抓住過渡句或關鍵詞,指導學生掌握課文框架。
抓過渡句。過渡句在文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文章思路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標志。閱讀教學中突出過渡句的教學,能幫助學生弄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結構。如《趙州橋》一文的過渡句“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既總結了上文,又開啟下文,像一座橋梁,使課文的前后部分自然、連貫地銜接,并使課文的結構清晰、明了地展現在小讀者面前。
堅持把語言文字工作與學校各項常規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校始終把語言文字工作作為學校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強化管理,職責明確,有一定成效。
一)語言文字工作網絡健全。
一是成立語言文字工作小組。分管教學的副校長任副組長,指定專門的語言文字工作人員,各年級組長任組員。二是建立創建工作網絡。以校長室、教導處、團委、政教處、語文教研組、其他各教研組、工會等部門組成的創建工作網絡各司其職,齊抓共管,全員參與、分工明確。
二)將語言文字工作納入到每學期的學校工作計劃。語言文字工作小組。制定學校語言文字工作計劃,整理相關資料,有關經驗。創建過程中在校務會議上專門研究部署語言文字工作,制定具體可行的專項工作計劃。
二、建章立制。保障學校語言文字工作順利開展
1建立健全語言文字工作制度
并要求在崗教師必須持普通話合格證書才能上崗,為了深入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語言文字法》和《省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學校相繼完善了小學小學語言文字工作制度》小學小學教案、作業、聽課筆記檢查制度》小學小學教師工作量化考核綜合評價細則》等相關規章制度。從而使學校的語言文字工作有章可循,落到實處。
2加強對學校語言文字工作的考核管理
納入學生的培養目標,學校將語言文字工作納入教師教學考核之中。納入學校課程標準及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如我不僅要求教師將普通話作為職業語言,而且要成為生活語言、家庭語言。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教案、批改學生作業情況都成為考核教師工作水平和質量的重要指標。學校明確要求,教師進入校園必須講普通話,板書、批改作業及書寫評語中,必須使用規范字。學校把提高學生語言文字規范意識和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納入學生素質教育培養目標,納入教育教學和學生技能訓練。如,低年級開設寫字課,學校開設少兒經典誦讀課。學校的教學計劃還規定,語文教師在學科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規范化的教學、訓練,重視培養學生使用字典的習慣,提高使用漢語拼音識字正音的能力,指導、督促班級的板報工作。通過上述努力,學校將語言文字工作相關要求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加強了學生普通話訓練和書寫規范字習慣訓練,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質和文化修養。
三、建設良好的校園語言文字規范化宣傳環境
1.搭建網絡平臺。
十分重視利用網絡平臺促進語言文字工作。校園網上上傳國家語言文字相關的方針政策、學校語言文字工作制度、測試達標情況等信息,校加強校園網絡建設的過程中。解學校相關語言文字工作的新舉措等,方便師生及時查閱,為我校進一步開拓語言文字組織和宣傳工作提供了新的陣地。
2.發揮廣播站作用。
校每學期進行兩次關于推廣語言文字規范主題的廣播。定題、組稿、主播都由學生完成。這一舉措,作為向全校進行普通話和規范用字的宣傳措施之一。提高了學生主動學習和使用規范語言文字積極性,加強了學生維護祖國語言文字純潔性的責任意識。
3.每學期在班級黑板報上開辟專門的語言文字角”利用黑板報陣地。開展書法展示、古詩品讀等活動來表現祖國語言文字的意蘊豐富與結構完美,激發了學生對祖國文字的自豪感。
4.融合校園文化建設。學校走廊、樓梯口等處張貼語言文字宣傳標牌;教室里的班規、評比欄、板報等用字規范,班級文化建設也體現了語言文字規范化的良好氛圍。
四、搭建平臺。提高師生語言文字規范化水平
通過在師生中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學校將語言文字工作落實在教育教學常規工作之中。不斷提高師生語言文字規范化語言文字工作水平。
1教職工中廣泛開展“講普通話、寫規范字”活動
也是教師的職業語言,普通話是校園語言。寫規范字是教師教學的基本要求。
一是通過教職工大會、集中培訓等形式。增強教師用語用字規范化意識。校領導班子身體力行,帶頭使用普通話,接受教師學生監督。向全體教師發出“說普通話,寫規范字”倡議,營造校園用語用字規范化氛圍。
二是常規教學工作中。提高教師規范用語用字的自覺意識。
三是組織教師開展各類朗誦、讀書演講、經驗交流等活動。如“教師普通話朗誦演講比賽”教育敘事會”教師三字一話基本功比武”優秀讀書筆記評比”等已經成為學校常規性工作。
四是組織教師開展普通話培訓和測試以及三筆字培訓活動。近幾年我校不定期組織全體老師分批開展普通話集中培訓。開展正音輔導培訓。目前,全校75名教職工中,普通話達到一級乙等的有2人,二級甲等有30人,教師普通話達標率為100%市教研室舉辦的教師“美文誦讀”比賽中,徐老師、李老師喜獲一等獎,市語委舉辦的中華誦”比賽中,彭老師榮獲三等獎。
五是積極開展語言文字課題研究工作。學校教科室積極組織教師開展關于語言文字規范化方面的課題研究。激發學生誦讀國學興趣策略研究”科研課題正圍繞該內容有計劃地實施開展。
六是學校開設寫字課。讓學生在達成“規范、端正、整潔”書寫的基礎上實現學生藝術個性的形成與張揚;注重漢字書寫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同時,讓學生初步具備書寫、欣賞書法的能力,培養他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和繼承、弘揚祖國文化的責任感。有效地提高了師生寫規范字的意識。一大批學生的書法作品在全國、省、市比賽中獲獎。
2學生中廣泛開展“講普通話、寫規范字”活動
一是開展專題活動。學校近幾年在學生中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語言文字活動。如。組織學生開展了課文朗讀及古詩詞吟誦比賽、各班講故事比賽、主題讀書演講比賽、寫規范字比賽、校園廣播臺播音員選拔賽等等。這些活動地開展極大地促進了學生“說普通話、寫規范字”水平。學校還成立了國學誦讀班、快樂讀寫俱樂部、寫字興趣班等,讓一部分在這方面有興趣的學生得到充分地發展。學校各班級之間每學期還開展了用字規范化糾查工作,達到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目的每年全國“推普宣傳周”活動,學校精心規劃、科學組織,開展形式靈活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的活動。如:千人簽名活動、學習手冊、開展了以“講普通話、寫規范字”為主題的手抄報、黑板報比賽活動;組織學校小小推普員上街推廣普通話,向廣大市民宣傳語言文字法;結合語文教學開展課文朗讀及學生普通話大賽;學生硬筆字比賽;組織學生開展了啄木鳥”專項行動,立足校園,班級組織改錯別字比賽等活動,深入社會對門牌廣告、宣傳標語進行用字規范性地查找。這些活動的開展,強化了學生講普通話、寫規范字的意識。
二是開展“共同的語言。輻射到家庭、社會,通過教師之手,牽動學生的小手,通過學生的小手,拉動家長的大手,學生在家里發揮了小老師的作用,使普通話由校園語言邁向社會語言,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中起到示范、輻射作用。多種形式的教育和實踐活動極大地豐富了語言文字工作的內涵,提高了學生規范使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增強了學生推廣規范使用語言文字的使命感,體現了校語言文字工作的實效性。
五、語言文字工作中存在問題和對策
還存在著一些問題。當然。
1.一些教師、學生在教學、集體活動、會議中能夠使用普通話。由于方言太重,普通話不標準。針對這種情況,校會在日后加強相關宣傳,讓師生加強使用普通話的意識,力爭以后實現完全用普通話進行交流。
2.一些老師和學生偶爾也會出現用字不規范的情況。不規范的簡化字等等,針對這一情況我也會加強宣傳使用規范字的力度,進行一些相關的啄木鳥”活動,樹立使用規范字的意識,培養使用規范字的習慣。
3.宣傳、管理上還存在著時緊時松的現象。由于學校工作條線較多。語言文字工作的力度就會相應削弱。這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須加以克服,要真正做到常抓不懈,抓出實效。語言文字是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承載文化的重要工具。學校是專門進行教育的機構,傳播文明的重要場所,理所應當成為運用語言文字最規范的地方,成為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的基本陣地,所以,學生和老師責無旁貸,要說普通話寫規范字。校一直以來堅持以搞好校園的語言文化建設為抓手,堅持以培養學生“說普通話寫規范字”為目標,加強語言文字工作的管理,積極開拓新的工作思路,組織新穎多樣的師生活動,創建新的學習工作平臺,使這項工作深入持續開展。
一、提高科學課程資源利用與開發意識,營造閩南區域科學教育氛圍
(一)提高科學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意識
首先要從科學教師自身入手,具體如下:1.加大資源開發與利用宣傳。讓每位教師認識到科學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如邀請民俗專家開相關的講座、開展相關的風土民情、鄉土地理等方面的知識競賽等;2.密切家、校、社會聯系。科學課程資源利用與開發是否能夠順利地進行,需要取得廣大教師認可同時,還需爭取家庭、社會的支持,只有三方面形成合力,才能發揮其最大的效應。如邀請學生家長、民間藝人、文物專家、技術員等等,召開家長會、座談會,讓他們了解科學課程資源在學校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讓他們為學校獻言、獻策,取得家長理解與支持,這樣一方面解決學校、教師力量單薄的后顧之憂,另一方面較大程度上增強鄉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成效;3.走出校門,了解資源。組織科學教師走出校門走進社區、文化部門、大自然、名勝古跡等了解當地民俗風情、鄉土地理、傳統文化,親身體驗本地區乃至全國各地地理、文化等增長他們的見識,擴大他們的視野;4.走進社區,體驗生活。如聯系周邊的工廠、農場等讓科學教師們能親歷生產全過程,從中獲得對生活更多的認識。
(二)營造閩南區域的科學教育氛圍
農村具有較寬敞的校園環境,對這些環境進行合理改造,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空間進行校園的綠化、美化,如柔軟的人工草操場、假山、噴泉、閩南特有的植物龍眼樹、芒果樹等,構建充滿生機的校園景觀。其中,根據閩南人的衣、食、住、行、玩等特點建設一條閩南文化長廊,包括“閩南生產生活用具體驗園”和“閩南童玩展”等,展示富有民間特色的各種農具及工藝品,營造濃厚的閩南科學教育氛圍,培養學生熱愛鄉土和熱愛中華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體驗閩南區域特色生產生活,科學繼承民族傳統文化
飲水思源,勿忘傳統。通過收集建立閩南農家生產生活用具展室,讓學生充分了解具有歷史意義的早期農村生產生活用具,并讓學生走進農村,體驗農村生產生活,感受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感悟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鄉土文化,增強學生利用科學知識,服務農村群眾、服務農村社會的責任感。
(一)建立閩南農村用具展室,體驗閩南農家生產生活
收集農家生產生活用具,建立閩南農家生產生活用具展室。展室分成兩大展區:農村生活用具展區和農村生產用具展區。生活用具按照“衣、食、住、行”的順序展出,生產用具按照“春耕、夏鋤、秋收、冬藏”的順序展出,了解四季變化及閩南農村生產生活。組織學生參加科學實踐教育活動,如水稻種植過程體驗、閩南小吃制作體驗、豆制品的生產體驗和鮮花保鮮的探究實驗等。另外,通過“水稻生產過程體驗”讓學生深入農村請教農民學播種、插秧、施肥、進行田間管理、水稻收成一系列過程,真正理解“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義,體驗到農民生活的艱難,獲得勞動科學技術教育,養成了熱愛勞動的習慣,另外還開展了鹽水溶液對鮮花進行保鮮探究實驗,并把研究成果服務閩南農村的花農。
(二)挖掘閩南區域科學教育元素,開展閩南區域科學教育活動
開展以“弘揚民間藝術,振興民族精神”為主題的閩南科學活動,將優秀的、健康的、積極向上的民間藝術內容融入學校科學教育教學活動。制作閩南童玩,玩閩南游戲:制作陀螺、竹蜻蜓、鐵圈等,并在此基礎上創新設計,如用各種廢棄材料動手設計制作自動竹蜻蜓、各種陀螺……將閩南民間優秀的、健康的、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傳授給他們,讓孩子們體會濃厚的鄉情氣息,并從中學到了很多知識。如孩子認識了閩南地區的動物:如昆蟲類,童謠中有“龍眼雞”(龍眼樹上的一種昆蟲),美而艷麗,被稱為“會飛的花”,蝴蝶叫“尾蝶仔”,熒火蟲叫“火金姑”或“火金星”……了解了“萬物普遍聯系”所蘊含的樸素哲理,如從閩南童謠中的“割草飼(喂)牛,牛賣銀,銀娶某(妻),某生囝,囝種塍,塍生粟,粟飼鴨,鴨生卵,卵請客,客,尿澆花,花結籽,籽契(榨)油,油點火”了解自然界生物之間存在的食物鏈及生態平衡等。校園成了孩子們學習傳統科學文化的樂園,繼承前輩優良傳統的搖籃,處處洋溢著鮮活的科學教育教學氣息。
三、創編閩南區域特色科學案例,豐富科學教育活動內涵
在開發科學課程的過程中,緊緊依靠教師、學生和社會的力量,充分挖掘校內外課程資源,強化科學課程資源的挖掘,堅持以兒童為中心,以興趣為中心,以問題為中心。因此,我們所開發的科學課程突顯閩南農村的教學特色。
(一)創編閩南區域特色的科學案例,充實已有科學教學素材
通過調查了解,我們緊緊抓住動植物、環境等資源,并以此為主要題材,在學習《形狀結構》單元《搭房子》后改編成《建閩南建筑》,創編《玩陀螺》等作為科學校本案例,納入學校的科學教學中。在此基礎上,開展以家鄉著名建筑(名勝古跡)為主題的活動,組織學生聽取鄉土研究專家的講座,組織討論、撰寫心得體會;帶領學生實地尋訪閩南的歷史,參觀閩南的名勝古跡,滲透閩南科學文化教育,以方案設計、手抄報、建筑作品等途徑引領學生描繪家鄉未來的藍圖,通過一系列活動,鄉土知識通過科學教育在學生集體中得以普及,得以傳播并滲透,愛校、愛鄉、愛國的情感緊緊扎根于學生的心中。
(二)發揮閩南區域動植物資源優勢,滲透生態環境保護教育
“科學課程的內容要滿足社會和學生雙方面的需要。應選擇貼近兒童生活的、符合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勢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和有利于為他們的人生建造知識大廈永久基礎最必需的內容。這些內容需加強科學各領域之間的有機聯系,強調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
要滿足社會和學生雙方面的需要,課堂是主要陣地。真正發揮這一陣地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農村現有的豐富的動物和植物等資源。在學習《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基礎上,組織骨干教師編寫了《研究昆蟲》《觀察蝌蚪》等課,均是利用本地區各種動植物、閩南文化等資源開展科學教學。例如,《認識昆蟲》這一課教學,對于閩南地區特有的昆蟲學生已有的認識不少,哪些問題是學生最想進一步研究呢?請看下面的教學片斷。
師:你們一定知道了不少有關昆蟲的知識或者有趣的事吧!誰能說一說?
生:談論已知昆蟲的方方面面,包括查閱的資料、小故事、問題等感興趣的內容。(通過交談了解學生對昆蟲的已有認識,并激發學生對昆蟲產生探究的興趣。)
師:你們還想研究什么問題?
生:昆蟲的觸角,昆蟲的眼睛……(提供給學生各種閩南特有的昆蟲,由學生自主選擇進行觀察研究,這樣自然過渡把學生引導到下一階段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