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辦學水平評估匯報材料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根據《省教育廳關于在全省開展普通中小學課程實施水平評估的通知》和市《關于在全市開展普通中小學課程實施水平自查、復查與評估的通知》精神,經研究,決定從10月下旬開始在全區開展普通中小學課程實施水平評估工作。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評估目的
1、全面了解掌握全區中小學課程開設實際狀況;
2、分析我區中小學課程實施實際水平、存在的困難及其原因;
3、研究提高我區中小學課程實施水平的對策。
二、評估內容
1、中小學課程的設置與管理;
2、學校的課時及作息(含節假日、雙休日、晚自習)時間安排;
3、學校課程實施的效果;
4、課堂教學效益狀況;
5、學校的課程評價、考試、作業情況;
6、教材與教輔資料的使用情況;
7、學校建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檔案的情況。
三、評估依據
依據《省教育廳關于印發<普通中小學課程實施水平評價方案>(試行)的通知文件。
四、評估方式及工作要求
1、評估方式。在各校自評的基礎上進行復評。普通高中由省教育廳評估,初中學校由市教育局組織實施評估,小學評估工作由區教育局組織實施。省教育廳對初中、小學進行抽查。
2、工作要求。堅持原則,嚴格標準,嚴密操作,規范行為;實事求是,客觀公正,認真負責,團結協作;遵紀守法,清正廉潔,嚴以律已,不徇私情。
五、工作安排
1、工作啟動。10月23日召開全區普通中小學課程實施水平評估工作會。
2、學校自查。依據《省普通中小學課程實施水平評價方案(試行)》所定各級學校評價指標要求進行自查,規范辦學行為,開齊開全課程(重點是音體美、技術實踐、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研究性學習類),全面做好迎接評估各項準備工作。各小學、初中學校自查于10月底前完成,高中學校于11月7日前完成。
3、區教育局組織對初中自查情況進行復查,在小學復查的基礎上組織進行評估。區對初中學校的復查和對小學的評估工作于11月上旬完成。
市級評估、抽查于11月中旬進行,省級評估于11月下旬進行。
4、評估培訓。區教育局組織對評估人員的培訓,學習有關政策文件,了解評估標準,掌握評估程序,熟悉評估內容、明確工作紀律。
5、評估結果。區教育局對小學的評估結果由區教研室進行匯總,并形成報告報市教研室。市教研室將初中、小學的評估情況形成報告報省教研室。
六、區級層面復查、評估程序
1、對普通高中的復查。在各普通高中學校自查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復查,復查情況向學校反饋,并提出整改意見。
2、對初中、小學的評估和抽查。一般按以下程序進行:
⑴評估組赴學校,由學校提供以下材料:學校簡介、自查報告、自查匯總材料等。
⑵評估組原則上按以下3個小組進行分工:
①課核查課程開設與管理情況;核查學校課時與作息(含節假日)時間執行情況;教輔資料的使用情況,檢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檔案的建立與管理情況;了解考察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活動情況等。
②課程實施效果考核組。隨堂聽課;核查學校組織進行的各項考試的情況,抽查學生各學科作業的情況;了解考核各類課程實施效果等。
③信息資料組。主要負責收集查閱學校相關規章制度及其落實情況;召開學校教師、學生、家長(隨機抽取一定數量的人選)問卷;匯總相關信息資料,形成評估報告等。
⑶評估組在學校評估的一般步驟和方法是:
①聽取學校課程實施情況簡要匯報;
②在所在學校評估公告,接受來訪、信件及通過網絡提供的各種有價值的信息;
③查閱相關資料。主要核查學校各項規章制度及其落實情況,課程開設情況,作息時間安排,課程實施與評價有關文件,教材與教輔資料,學校相關會議與教研工作記錄,教師業務檔案,學生成長檔案、作業、考(測)試試卷、成績冊等資料;
④隨機召開學校教師、學生、家長代表座談會。評估人員依據座談會提綱分別進行座談;
⑤隨機進行教師、學生、家長問卷調查;⑥隨堂聽課并觀摩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現場,觀察學生的課余活動,了解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體質健康狀況等。
⑷在每一學校的評估工作完成后,評估組全體成員即進行對該學校的總結評定,形成評估報告。
⑸在區級的評估工作完成后,評估組即向學校進行反饋,并形成對學校的總體評估報告報區教研室。區教研室將各評估組提交的評估報告進行匯總,形成全區初中、小學課程實施水平年度評估報告。
七、組織領導
關鍵詞:國際化水平;評估體系;華中師范大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3-0067-02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8年“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計劃實施以來,我國高等院校的國際交流合作日益擴大,在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化”逐漸成為高校發展和提升質量的重要戰略舉措之一。中外高校之間的教育文化交流方興未艾,涉及領域包括人才引進、教師進修及培訓、學生流動、合作研究及合作辦學等項目。總體而言,我國的大學國際化存在地區和高校發展不平衡、學科國際化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不少高校定位不清,目標不明,滿足于國際交流活動熱熱鬧鬧,處于從眾或盲動的狀態。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界在理論上對高校的國際化水平指標體系剛剛開始探討、研究,現有的研究也主要針對整個大學的國際化水平評估,而沒有針對校內具體的二級教學科研單位的評估方案。然而,一所大學的教學科研工作主要由各教學科研單位實施,整個學校的國際化水平也是由校內二級教學科研單位的國際化水平綜合評估得出,因此學校的國際化建設任務也必須落實到這些二級單位才能有效的實施,絕非傳統觀念上國際處一個部門努力即可達成。因此,本項目力爭建立一套符合國內外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共識,又立足華中師范大學國際化建設目標,并從現實工作現狀出發的科學嚴密、行之有效的全校二級教學科研單位年度國際化工作考核指標體系,為學校評估二級單位國際化發展水平、規劃發展目標提供依據。
一、國內外研究和實施現狀
1.國(境)外。上世紀90年代至今,國境外相繼推出不少高校國際化發展水平評估指標體系,其中有6種已推行或正在推行的評估指標體系,包括:①經合組織(OECD)與“學術合作協會”(ACA)聯合啟動的“國際化質量評審程序”(International Quality Review Process,簡稱IQRP)指標體系;②“全美校園國際化調查”及“全面國際化模型”指標體系;③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大學國際化戰略本部強化事業”評審指標體系;④日本大學評價與學位授予機構(NIAD-UE)“院校可選式評估:教育國際化”指標體系;⑤澳大利亞AUQA/TEQSA“國際化主題審核”指標體系;⑥我國臺灣地區的社團法人臺灣評鑒協會(TWAEA)的“大學校務評鑒:國際化程度”指標體系。
這些指標體系大多采取評審或審核的方式,著重考察高校國際化發展目標的符合度與達成度情況;而且這些指標體系鼓勵高校開展自評并提供相應的手冊、指南進行指導,但大多不對高校做出判斷性的結論,也很少進行分等定級或排名。
2.國內。綜觀國內當前學術界近年來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理論研究在許多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成就。陳學飛、陳昌貴、盧曉中、楊銳、胡亦武、吳福光等許多學者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現狀或發展的一些問題有過精辟論述。王璐、陳昌貴、陳學飛、徐嵐、許邁進、曾滿超、王鮮萍等人或課題組分別提出了自己的大學國際化發展水平評估指標體系。但上述這些指標體系大多停留在理論構建層面,缺乏實際應用和評估實踐。而國內近兩年實施的最廣為人知的一次大規模高校國際化水平排名即為西南交通大學2013年對教育部直屬75所高校進行的首次國際化評估和排名。此次排名,西南交大的課題組采用各高校公開的官網數據和資料,運用自己的指標體系進行評估和排名。此排名推出時,在國內高等教育界引起很大反響,進一步促進了教育界對高校國際化建設的關注。2014年,西南交大進一步改進了自己的指標體系,收集數據的方式也改為向各校征詢最新、最準確數據,評估對象也擴大到全國112所“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學,甚至還對近500所國外大學進行國際化水平評估與排名。華中師范大學在2013和2014年的排名中分別位列25名和28名。此項排名雖并非國家官方機構和部門推出,但其開創性研究和大膽嘗試為我國建立一套科學、系統、完備的高校國際化水平評估體系提供了寶貴探索和重要參考。教育部今年5月下發了《關于開展“2015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狀況調查”的通知》,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大規模調查和信息采集,并將信息納入全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基礎數據信息庫,并把相關數據分析結果作為有關教育部門和高校國際化發展決策的參考依據。此次調查教育部使用的“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狀況調查指標體系(普通本科院校)”下設9個一級指標、22個二級指標、57個主要觀測點,即三級指標。通過項目調研,我們了解到,國內一些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大學近兩年也開始進行國際化發展水平自評,或在校內對二級教學科研單位的國際化發展狀況進行評估,他們分別建立了或簡明或復雜的校內國際化水平指標體系。我們對北京師范大學等部分國內兄弟高校的校內國際化指標體系做了深入調研和分析比較。
二、研究設計與實施
1.研究方法。①文獻梳理(library research)。通過對圖書、期刊的調研整理近年來國內外專家、學者對高等教育國際化內涵的定義和論述;對國際上知名度較高的幾個大學國際化指標體系進行分析、對比;對近年來我國學者對大學國際化指標體系的探索、建構和論述進行綜合、比較。②現狀調研(field research)。通過電子通訊或實地走訪省內外高校和高校國際化建設研究方面的專家、學者。一類是國際化發展水平較高,甚至已有自己的國際化發展水平評估指標體系大學,另一類是與華中師范大學辦學特色和學科類別相近的師范大學和文理綜合院校,了解他們對高校國際化要素的認知、評估,及其在建立自己國際化發展程度評估體系中的經驗。③意見征詢。并通過問卷、座談等形式,征詢校內外專家、學者、師生的意見和建議。包括對大學國際化建設和國際化發展評估指標體系有研究的專家、學者,與華中師范大學辦學特色、國際化水平相似的其他高校國際化事務負責人,和學校其他相關部門、學院的教師、學生。了解他們的看法,收集建設性意見、建議。
2.研究實施。按照項目研究計劃,2015年5月底前完成了文獻梳理和現狀調研工作。國際處項目研究小組通過圖書館、網上電子資源數據庫等廣泛收集整理關于教育國際化的著作、文章,和關于建立大學國際化評估指標體系的論文、論述等;綜合分析、比較近年來國內外知名組織、研究機構、專家、學者提出的大學國際化指標評估體系,提煉出可借鑒之處。并赴北京、上海、江蘇等多地調研,走訪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等多所高校,考察、學習其在建立國際化指標考核評估方案中的探索嘗試和實踐經驗;并收集了牛津大學、昆士蘭大學等多所海外名校的戰略規劃材料作為參考。
三、指標體系建構
在前期多方面、多角度調研、比較的基礎上,2015年6月,華中師范大學國際處初步擬定了二級教學科研單位年度國際化考核指標體系。在6月中旬召開的全校國際化領導小組會議上,匯報、介紹了指標體系征求意見稿,認真聽取了國際化領導小組成員和與會代表提出的建議和意見。會后修改后,6月底至7月在全校所有二級教學、科研單位發放問卷廣泛征求意見。項目研究小組還充分利用國內、省內各類外事會議、研討、培訓等機會,向外校專家、學者、國際處負責人等征詢意見、建議。最終,經過多次修改、完善,于2015年11月確定了《華中師范大學二級教學科研單位年度國際化考核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可以通過聯系本文作者索取)。
四、應用與思考
2015年12月,華中師范大學國際處正式將《華中師范大學二級教學科研單位年度國際化考核指標體系》發放給全校二級教學科研單位,收集各單位2015年的國際化發展數據,進行評估。從該指標體系的首次應用,項目小組發現,一個高效的指標體系,一方面要做到指標定義明確、統計范圍清晰;另一方面要在實際評估操作中盡可能操作簡便、易于實施,要盡可能減少數據填報人員的統計工作量,需要平衡指標體系中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的比例,既易于操作、收集,又能比較精確地反映一個學校的國際化發展水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屬的國際大學聯合會(IAU)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把跨國界和跨文化的觀念、氛圍與大學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主要功能相結合的過程。可見,高校國際化是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并且體現在學校辦學的各個層面,是學校整體國際化與學院、教職工、學生個體國際化的統一,需要學校各二級單位認清形勢與定位,科學規劃,增加力度,加快自身國際化發展的步伐。
參考文獻:
[1]Jane Knight & Hans de Wit,Quality and Internationalis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OECD,1999.
[2]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引進國外智力分會.大學國際化理論與實踐[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關鍵詞 檔案管理 職業學校 評估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07
The Role of File Management in the Evaluation of Vocational Schools
WANG Ying
(Changzhou Health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Changzhou, Jiangsu 213002)
Abstract The evaluation of vocational school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which relates to school reputation, directly affects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The importance of file management in evaluating is growing. Schools should tak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full file of archives, Sound file management system, promote the electronic archives managemen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management, integ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organic school archives archives archives and other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chool's development and make due contributions.
Key words file management; vocational schools; assessment
職業學校檔案是學校在教學、科研、管理以及其他各項活動中直接形成的對學校、學生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等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能真實、客觀反映職業學校建設與發展的歷程。①近十年來,我國國務院、教育部、財政部等部門先后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關于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教高[2006]14號)、《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等文件,標志著高等職業教育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工作重心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從重點抓規模擴張轉向抓內涵建設。期間,學校要接受各級各類的評估,如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星級學校評估、示范專業評估、特色專業評估等。在眾多的評估中,學校檔案是最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是評估專家需重點檢查的內容,在衡量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 檔案管理在職業學校評估中的作用
職業學校評估意義重大,事關學校聲譽,直接影響著學校的生存與發展,檔案管理在評估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1.1 檔案是職業學校做好評估工作的基礎
檔案資料是職業學校歷史的真實寫照,不僅客觀反映了學校建設發展的過程,也是衡量學校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職業學校要做好評估準備工作,撰寫自評報告、擬定匯報材料的內容和數據大部分來源于檔案資料,如果沒有完整、系統的檔案資料作支撐,常會使評估準備工作處于被動地位,為準備佐證材料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因此,完善的檔案資料是做好評估工作的基礎。
1.2 檔案資料是專家作出科學評估的依據
職業學校在接受評估時,評估專家要在2~3天進行全面考察評估、掌握和了解學校的辦學狀況,檔案資料的查閱是非常重要的環節。無論何種形式的評估,評估專家都要將評估材料中大量的統計表、文字敘述都要查找原始檔案資料逐一驗證。職業學校檔案具有獨有的原生性、真實性、系統性,能全面展示學校工作成就與辦學特色,常成為評估專家了解學校辦學狀況的重要媒介,對學校的工作業績發揮重要的支撐和驗證功能。因此,科學規范、齊全完整的檔案材料是評估專家全面了解學校各項工作狀況進而作出科學評估必不可少的憑證依據。②
2 檔案管理在職業學校評估中尚存在的問題
在職業學校評估中發現,目前檔案管理的滯后性與被動性還較為明顯,具體存在以下問題。
2.1 檔案管理意識較為淡薄
職業學校常存在重視教學、輕視檔案管理的現象。在評估時,對學校辦學條件、辦學質量、管理水平等評價的主要依據是查閱檔案資料,如檔案管理意識較為淡薄,對檔案建設不重視,不從收集檔案原始資料的源頭抓起,常導致材料收集不全,流失在各部門或個人手中,或收集后沒能及時歸檔而積壓。在接到評估通知后再著手收集整理所需各類材料時,才發現許多檔案工作雖然做了甚至做得較好,但因為沒有形成文字材料或沒有進行科學整理歸檔,出現無證可查的現象,在評估時常顧此失彼,再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整理補充材料,造成被動局面,影響評估結果。
2.2 檔案管理制度不太健全
多數職業學校成立專職檔案管理部門、配備專職檔案管理人員的時間都不長,檔案管理制度常不健全,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如檔案資料的上交與收集缺乏有效的制約機制,未建立規范的部門歸檔、檔案統計、檔案保密、檔案管理人員崗位責任等制度,③沒有明確歸檔范圍、歸檔時限、歸檔質量,導致檔案材料積壓、收集不全或查詢不便等問題。
2.3 檔案分類管理與評估指標不相一致
目前職業學校檔案分類按國家檔案局制定的全國高等學校的檔案實體分類法進行分類管理,與學校接受評估的指標體系通常不一致,不利于檔案資源的整合與共享,難以實現有機銜接,在評估需要提供資料(檔案的移交和查找利用)時造成困難,常要以館藏檔案材料為基礎,根據評估要求進行必要的補充、加工和整理。
2.4 評估結束后檔案的后續管理不到位
評估時檔案資料常十分重視整理和保存,但在評估結束后常不能及時移交檔案管理部門,致使用于評估的檔案資料管理不到位,尤其是需要提供原件的檔案資料,有的是為迎接評估從其他部門借調過來,評估結束后材料就撤回到原部門,致使留存的資料難以反映評估的全過程,加上許多職業學校沒有設立評估辦,評估結束后評估檔案無專人管理,材料丟失現象嚴重。在學校接受其他評估檢查時,常出現拆東墻補西墻現象,把一些材料按評估要求重新組合,出現評估檔案管理無序的現象,對檔案管理和評估造成不利局面。
2.5 檔案管理手段相對落后
受傳統檔案管理模式的影響,加上對檔案管理重視不夠,致使檔案管理手段相對落后,仍以手工操作、紙質管理為主,計算機數據管理處于初級階段或尚未開展。隨著學校辦學時間的增長、開設專業的調整、內涵建設的加強,目前的檔案管理手段難以達到管理要求,也就無法滿足各種評估對檔案資料快捷檢索、提取的要求。
2.6 檔案管理人員素質相對不高
目前,職業學校專職檔案管理人員編制不足,且畢業于檔案管理專業的人員較少,大部分檔案管理人員是由其它崗位轉崗而來,經短期培訓或自學后上崗,檔案管理意識不清晰、缺乏基本的檔案管理專業知識與技能,不能對檔案信息進行深層次研究和開發,僅能做一些收集、保管和簡單的分類工作,難以適應新時期職業學校檔案管理的需要。
3 檔案管理更好地服務于學校評估的舉措
為了更好地發揮檔案在學校評估中的作用,提升評估結論的可信度,需從檔案管理理念、管理措施和制度建設等方面加強評估檔案的規范化建設與管理。
3.1 強化全員檔案意識
學校檔案對了解學校的歷史和現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學校檔案不完整就無法還原歷史,無法全面反映學校各項工作的全過程,也就談不上檔案的開發和利用。因此,強化全員檔案意識對確保完成各種評估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學校要利用各種媒體和機會如校園網、宣傳櫥窗、有關會議大力宣傳加強檔案管理的意義,使全體師生員工對檔案的重要性有較為深刻的認識,使之在平時工作中養成了解檔案、關心檔案、重視檔案、隨時積累檔案資料的良好習慣。為了滿足學校各種評估的需求,要轉變傳統檔案管理理念,具有超前服務意識,制定科學的檔案管理計劃,在學校形成人人參與檔案管理的良好氛圍,使檔案管理步入良性循環軌道。
3.2 健全檔案管理制度
學校檔案管理部門要以評估為契機,完善檔案的規范化和標準化管理。(1)學校設立專職檔案管理機構與管理人員,全面負責學校檔案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并協調各部門之間的關系。(2)建立檔案管理目標責任制,將收集、保存檔案資料與各職能科室及個人的年度目標管理掛鉤。(3)健全各種檔案管理制度,明確部門及個人的職責,做到獎懲分明,在學校形成檔案有人管、有人做、有人查的良好機制,為學校順利通過各種評估檢查提供全面、可信的檔案資料。(4)做好檔案管理的基礎工作,盡可能將原始資料收集齊全,歸檔合理,在評估檢查需要時能準確及時地提供。
3.3 努力推進檔案電子化管理
隨著學校辦學時間的延長、內涵建設的加強,學校檔案資料將越來越多,一方面增加管理的強度和難度,給需要利用時查找帶來不便,另一方面增加存儲空間和保管費用。因此,要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創造條件將檔案資料進行數字化翻拍,實現紙質檔案電子化,有效解決檔案數量的增長和存儲空間不足的矛盾,使檔案管理發生質的飛躍,真正發揮檔案資料的使用價值。檔案電子化管理將能確保檔案資料質量及網絡環境下數據的通用、共享與交換,因而也能更好地滿足各種評估對檔案信息檢索、利用的要求,這將成為檔案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
3.4 努力提高管理人員素質
目前職業學校檔案管理人員在人才結構和能力結構等方面整體水平較為薄弱,面對快速發展的科技創新時代,新技術的不斷涌現,要求檔案管理人員除了要有精通檔案專業知識和良好的政治素質外,還必須掌握多學科、多領域的知識與技能,能靈活運用計算機、網絡等現代化技術。因此,學校對現有檔案管理人員要定期進行培訓,不斷更新專業知識,提高現代化管理能力,不斷提高管理水平。
3.5 有機整合學校檔案與評估檔案
為適應評估需要,在學校檔案分類管理時要結合評估要求盡量與評估檔案有機結合,將有關評估指標項目列入學校檔案實體分類法中,結合國家檔案局的《歸檔文件整理規則》的要求,實行“簡化整理,深化檢索”方式,由學校檔案管理部門負責對評估檔案材料進行集中統一管理、監督和指導,④既保證學校檔案資料齊全,又方便評估檢查時的查找利用,節省人力、物力和財力。在各種評估結束后將評估檔案作為專題檔案及時移交學校檔案管理部門,納入學校檔案統一規范管理。
職業學校評估工作是檢驗學校辦學條件、辦學質量的重要手段,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學校檔案在評估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因此,學校必須加強檔案建設,提高制度化、規范化管理水平,積極推進檔案電子化管理,以更好地服務于學校接受各級各類的評估,為學校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注釋
① 馬玉杰.本科教學評估與高校檔案管理工作研究[J].檔案學研究,2006(6):22-26.
根據我國現有城市化水平,農村鄉鎮中心校在基礎教育中所占比例仍居龍頭老大的地位,所以,鄉鎮中心校的教學質量在區縣教學質量總體水平評估中起關鍵作用的。而目前鄉鎮中心校的教學質量普遍低于城區學校。要實現真正的教育公平,除師資、設備等外,挖掘現有條件,加強教學研究和教學管理,提高鄉鎮中心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不失為一個有效的舉措。目前鄉鎮中心校在教學質量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精力不足和人力不足現象。學校教導處是教學質量管理的主要機構,通常設有主任和副主任兩人,多數無職員。而學生的學籍管理、教學行政事務管理、課程、課時的設置安排與管理、教師繼續教育的管理與實施等一大堆事務工作,讓教導主任成了名副其實的“事務主任”,而且多數主任、副主任還負有教學任務。因而教學質量的監管就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是實實在在的力不從心。因此,在鄉鎮中心校建立教學督導制度就顯得十分必要且非常有實用價值。筆者根據已有實踐和思考談談在鄉鎮中心校建立督導制度的一些設想。
一、鄉鎮中心校教學督導制度的職能及工作原則及目的
鄉鎮中心校督導制度的目的應是:疏通教學信息渠道,強化教學管理、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風和學風建設,確保教學工作的正常有序,促進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
督導制度的職能是在校長領導下,對學校教學部門的教學工作、教學研究、教學改革、教學秩序、教學質量進行檢查、督促、評價及指導。對教師教學工作評定的結果,是教師教學業務考核,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優秀教師評選、教學獎的評定及績效工資評定的重要依據,通過調查研究,就學校課程設置、教學改革、教師隊伍建設等為學校領導提供決策參考。
鄉鎮中心校督導工作應堅持科學性、客觀性、指導性、激勵性原則,應遵循教育教學規律來指導教師教育教學的具體實踐。
二、督導制度的組織建設
學校設督導室,設專業主任一名,兼職秘書一名。主任人選應在校務會成員中選擇知識業務能力強,具有在一定教學經驗、熟悉教學規律、具有較高威望的人擔任,督導室主任直接接受校長領導。
成員3-5人,成員由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效果良好、熟悉教學規律、為人正直、思想素質好、工作責任心強、有一定群眾威望,教齡較長的在職或退休教師擔任。
督導員由學校聘任,頒發聘書,聘期一年,可以連聘。
三、督導人員的工作范圍及工作內容
督導人員的工作范圍是學校各年級的日常教育教學、教研教改和教學管理范疇。對各年級的教育教學工作進行全面的檢查和督促,了解并掌握各年級教學教研等工作的基本情況;對教師的教學工作做出評價,提出意見和建議,提供幫助和指導。以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也為教師教學業務考核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據;對各年級的教學及管理工作情況,意見及建議進行及時疏通和反饋,以便學校采取有效措施保證教學質量的提高,促進良好教風和學風的形成。
督導內容包括常規督導和專項督導兩大板塊。常規督導就是對教師的教學常規實施督導,對教師的課前(備課、教具、要求學生在課前準備的學具、資料等)課中(教學思想、教學環節、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學法指導等)課后(作業批改、課外輔導、學習效果等)實施督促、指導。主要以聽課、調查、座談等方式為主。督促和指導教師體現素質教育特征,運用現代教育方法,達成培養目標的實現。專項督導是對薄弱環節或普遍存在的問題,實施專項的調查研究,督促指導,達成專題解決的目的。例如:學生作業負擔過重問題,進行課內、課外作業調查,學生座談、問卷調查,任課教師座談調查等,然后匯總調查結果,研討出適合學生身心健康的作業量方案,提交給校長,然后由教導處組織實施。又如對學校某一個教學質量較差的班進行專項調查研究,找出質量差的原因所在和解決的辦法,提交校長,由學校行政對該班實施調整改革,以達成該班質量提升的目標等。
四、督導人員的工作模式
督導人員的工作模式主要為聽、查、訪、評為主。
聽,就是深入課堂聽課,督導員每周必須聽課一次及以上。并填寫評議表,聽課一般不事先通知,并在聽課后就教學問題與授課教師交流。督導人員集體聽課后的評價意見,應經集體討論后方可向教師反饋。督導人員每月書面匯報聽課情況及反饋意見。然后由主任匯總寫出督導月報材料交校長。
檢查教師教學常規和學生學習情況是督導人員的另一種工作模式。檢查分普通和抽查兩類。普查就是對所有任課教師的備課、教學反思等教學常規工作進行定時檢查,以掌握教學、教研教改工作的常態情況。對檢查中發現的不足要及時要求教師整改,優秀的當面肯定表彰。抽查是對某個年級或某個班、某些人的教學工作,學習狀況進行特定的檢查,如對某年級進行學月教學質量抽查;對某班進行自主習學方法抽查;對某些個人進行教師課后輔導工作的抽查等。通過抽查既可掌握教學常態,又可促進工作、學習質量提升。
訪問、座談是第三種工作模式,訪問教師、訪問學生、訪問家長了解教師對教學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了解學生對學習的需求,對教師教學的建議,了解學生家長對教學及管理的意見和建議,以達到辦學效益的提高。開座談會,進行問卷調查等方式也是非常有用的了解調查方式。
對督導對象進行督導評價,把聽課、抽查、調查訪問等督導過程的對象進行公正的、科學的、客觀的評價是督導工作的必然模式。為教師教學工作考核提供必要的依據。對在督導過程中發現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形成督導報告為校長提供決策參考,這是督導的使命所在。
關鍵詞:ISO9000 會計專業 質量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3(b)-0174-02
2010年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其中明確提出構建專業評價體系是高職教育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這也是從政策角度再次重申提升教育質量對一所高職院校的決定性意義。高職院校由不同的專業構成,專業建設的優劣直接影響著學校辦學目標能否實現,直接決定這一所院校的教育使命是否能夠有效達成。因此,構建科學的專業質量評價體系越來越多地受到各大高職院校的重視。
1 專業質量評價存在的問題
(1)教育部從2004年開始正式啟動了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水平評估工作,建立了6個一級指標和15個二級指標,并根據指標評分劃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個層次。這種評估是教育部的硬性規定,各大高職院校必須無條件接受。因此,評估工作較為被動,學校在接到上級通知后按要求整理資料,提供數據并做以匯報。相比于自主發起的監督專業正常發展的常規性質量評價,這種評估有應付差事的傾向,高職院校一般存在戒備心理,不會輕易將專業建設的問題暴露于外,不利于查找問題,合理改進。
(2)教育部硬性的評估工作流程較為繁瑣,時間跨度大,在梳理數據的過程中難免出現日久模糊、遺忘,無法考證的狀況。一方面時效性不高,不能及時發現不足,快速修正。另一方面,數據不甚準確有時也會使得評估結論脫離實際,導致決策失誤。
(3)教育部制定的評估標準在高職院校通用,突出共性方面,指標比較宏觀,屬于全面基礎性評價。評價體系沒有反映不同專業的特異性,不適用單一專業的深入評價。
2 會計專業質量評價體系構建的影響因素
基于前面的分析,監控一個專業的科學發展必須構建反映該專業特殊屬性的評價體系。對于會計專業而言,評價體系的構建應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
2.1 會計職業的發展需求
S著信息技術的提升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會計職業正悄然發生著方向上的變革:一是專業知識集成化。單純的會計核算正逐漸被財務軟件等信息化產品替代,會計信息化直接帶來了會計工作的高效性,同時也搶占了一部分基層會計人員的工作機會,企業對從事單一會計崗位和基本核算業務的會計人員需求越來越少。二是會計職業社會化。近年來,會計事務所、財務工作室、代賬公司層出不窮,包攬了很多中小微企業的會計處理工作。這樣的趨勢說明,只滿足于培養會計基層人才的高職會計專業必須進行深層次的改革,高職會計專業必須定位在培養熟悉整個會計核算流程與環節,具備豐富的行業知識與經驗,有較強的實踐能力、應變力,財務知識深厚,職業素質高尚的復合型會計人才。
2.2 區域經濟發展的特殊需要
高職院校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己任,因此人才培養必須體現區域特色與要求。從遼沈地區會計人才需求的行業細分上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征:第一,會計人才需求以中小微企業為主,學歷要求較低;第二,會計人才需求多集中于民營企業,崗位分布趨勢較為明顯。第三,企業對會計及財務總監一類較高級別的會計人才需求較多,占崗位總數的近八成,對出納等基礎會計人才需求相對較少,不足全部崗位的1/5。第四,用人規范,強調從業資格與行業經驗。第五,會計人才需求量地區波動,各行業分布不均,以第三產業需求為主。這些需求的特征都強調會計人才的培養應從小處著眼,以典型的行業為依托,培養各個領域需要的會計人才。
2.3 會計從業準入與職業規劃
在資格準入方面,會計人員需要有從業資格證才能順利上崗。并且隨著會計職業的深入,可以沿著初級會計師、中級會計師、高級會計師的職稱系列進發。同時,具備深厚的會計知識與實踐經驗之后可以嘗試考取注冊會計師資格證書。職業資格證書已經成為各行業和用人單位人才評價的重要標準。職業資格主要從理論深度上考核學生對會計工作的勝任程度,以知識為導向,考察職業判斷力和是否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另外從職業規劃的角度來講,會計核算要向財務管理方向轉化。熟悉企業生產經營流程,掌握基礎的會計核算工作,只是入職初期要做到的事。會計人才最關鍵的價值應體現在為企業的生產經營、資金運作把脈,能夠從財務指標上洞察企業經營漏洞,能夠根據企業實際設計核算流程,合理為企業避稅,減少成本與開支,正確決策。
3 全面質量管理理論與ISO9000標準族
3.1 全面質量管理
全面質量管理是指一個組織以質量為中心,以全員參與為基礎,目的在于通過顧客滿意和本組織所有成員及社會受益而達到長期成功的管理途徑。全面質量管理要求全員參加、全過程參與,全部門負責,全參數控制,利用統計手段實現科學的質量管理,在日本廣泛采用,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這也進一步奠定了標準族在質量管理與評價方面的先進地位。
3.2 ISO9000標準族
ISO9000是近百年來全面質量管理理論和先進管理實踐經驗的總結。它不是一個標準,而是一系列經過修改完善的標準族,以全面質量管理理論為基礎,是針對管理結構、技術能力和人員,以及各項管理規章制度、技術、監督等一系列體現組織保證產品及服務質量的管理措施的標準,由國際標準化組織制訂,并不斷修改完善。2008版族標準,包括基礎術語、體系要求、業績改進指南和環境審核指南等內容,更全面,突出管理和可操作性,清晰易懂,通用性強,應用范圍最廣。
4 會計專業評價體系構建
4.1 ISO9000在會計專業實施的可行性
將ISO標準應用與教育領域早在20世紀便有相關的探索。近幾年來,隨著高職教育的崛起,很多高職院校也開始嘗試真正使用ISO俗甲謇刺嶸質量管理和評價的準確度,進而改進教育質量。這是完全符合ISO設計理念的。ISO9001:2008標準引言中明確指出:“本標準規定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旨在適用于各種類型、不同規模和提供不同產品的組織。當本標準的任何要求由于組織及其產品的特點不適用時,可以考慮對其進行刪減[1]。”
高職院校就是一個生產應用型人才的生產組織,其人才培養過程就是該組織產品加工過程:招生信息宣傳對應企業廣告營銷,錄取新生對應材料購進,培養過程對應加工生產,招聘教師對應采購設備,學生考核對應產品檢驗,畢業分配對應產品銷售,畢業生信息反饋對應產品質量跟蹤。其差異主要企業組織形式和產品特征不同而已。推己及人,可見將ISO9000標準族應用于會計專業質量評價可操作,可執行,有效果。目前遼寧省已經有高職院校實施ISO標準管理了,遼寧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便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4.2 基于ISO9000的會計專業質量評價體系構建
4.2.1 體系架構
根據IS09001:2008標準,采用層次分析法(AHP),按照“1345”原則,構建出了評價體系。1是一焦點,即以學生為關注焦點,以學生職業素質的提升為主要著眼點;3是三架構:即組織架構、制度架構,運行架構;4是四過程,即決策指揮、資源配置、測量改進、質量提升4個過程;5是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5個層面。
整個評價體系從目標管理、資源分配、過程管理、質量考評與監管4個維度建立15個二級指標。一級指標中,目標管理占10%,資源分配占30%,過程管理占35%,質量評價與監管占25%。目標管理下設專業定位和質量目標兩個二級指標,各占50%;資源分配下設師資隊伍25%、教學設施20%、教學經費15%、實訓基地30%、教學環境10%5個二級指標;過程管理下包括組織制度10%、職責劃分 10%、課程建設20%、教學內容與方法25%、教學過程15%、素質培養20%6個二級指標;質量考評與監管下設置了質量控制、評價分析、反饋改進3個二級指標,比重分別為20%、 40%、40%。
4.2.2 體系內容
(1)目標管理。目標管理主要關注會計專業定位、目標以及人才培養的特色方面。專業定位和目標,應體現差異化和錯位經營的理念,突出行業性和需求性,邀請社會各界專家、各行各業企業代表、財務總監、資深財務人等參與專業定位和目標管理,通過社會需求細分重新鎖定人才培養的方向、意圖和具體素質要求,這些內容既是會計辦學的出發點、風向標,也是高職院校面向學生、家長及社會做出的質量承諾。
(2)資源分配。資源分配是教育核心內容――教學工作得以展開的重要人力、財力、物力以及環境基礎。對于高職院校而言,教師是教育效應產生的關鍵點,是教學任務展開、教學管理實施、專業建設、課程改革、學生培養的主要力量,教師也是學生的師傅和榜樣,再好的設備、再先進的軟件,都需要通過教師向學生傳播,教師隊伍的專業能力、實踐能力、綜合素養對學生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加大對教師的智力投資,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是一個專業發展的首要根基。另外,實訓基地建設是解決當前會計人才供需不匹配的重要突破口,把學習過程變成工作過程才能讓學生形成經驗和職業判斷力,從而順利上崗,成為社會所需人才。
(3)過程管理。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應以一定的組織制度和職責劃分為前提。專業建設之初應站在戰略高度上明確各管理層的職責、權限,并能實現有效溝通,從而確保教學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效性。這里面需要強調的是一定要突出激勵機制的運用。全過程管理,突出課程體系的完整有效、教學方法的推陳出新、教學環節的科學有序,最后落腳點在學生知識結構的完整、綜合素養的提升以及實踐能力的形成。
(4)質量考評與監管。教學管理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就是教學質量控制,這些方面的因素都是一個良好的教學質量的保障。不經測量、分析、總結就無法進步。專業建設的另外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及時收集和測試諸如教師能力(工作態度、工作能力、工作成果)、學生素質(包括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學習成果)以及管理部門崗位職責履行等數據,并進行深入分析、總結、反饋。列出問題,組織校內外專家團隊頭腦風暴,提出改進意見。另一方面,加強畢業生跟蹤和實習單位隨訪,調查用人單位的滿意度和新需求,用來進行人才培養質量的評估,并總結提煉以改進后面的人才培養目標,甚至修訂專業方向與定位。
Abstract: The study reviews the achievements in carrying out the bilingual teaching model in universities of China, which involves the policy basis for launching bilingual teaching, its connotations,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and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關鍵詞:高校 雙語教學 實踐
Key words: universities bilingual teaching practice
作者簡介:1. 胡煒,1978年,女,河南洛陽,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商學院教師,碩士,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人民路168號,郵編451100
2. 蔣,1982年,女,河南南陽,鄭州大學升達經貿管理學院營銷系教師,碩士,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龍湖鎮中山南路1號,郵編:451191
2001年,教育部在《關于加強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積極推動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教學”規定:“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戰,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這是我國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首次以文件的方式在全國推行雙語教學模式。其后,教育部又多次發文鼓勵和推動雙語教學工作的開展,印發了《關于啟動2007年度雙語教學示范課程建設項目的通知》,更提出從2007年至2010年,支持建設500門雙語教學示范課程。
雙語教學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 融合中外文化,涉及到教學理念的更新、教學內容的制定、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學效果的評價等諸多問題。
一、雙語教學的內涵
對于什么是雙語教學,學術界至今沒有一個共識。按教學目標大致可分為三種:語言目標論、學科目標論、綜合目標論。
語言目標論認為,雙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生通過授課語言的運用來達到掌握該門外語的目標。“雙語教學”強調的是在非語言類學科中用外語進行教學,通過在非語言類學科知識的學習來習得外語。全面地用英語講課,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在英語教學中不常接觸到的術語和單詞,這是雙語教學的標志。
學科目標論認為,雙語教學過程中,外語是一門工具,滿足學生通過外語這一語言工具探索世界的需要才是雙語教學的最終目標。長安大學王懷德等認為,教育部提出實施雙語教學的目的首先是通過雙語教學使教育者能及時了解國外科技發展的動態,減少時間差,跟上時展的脈搏。
綜合目標論認為,通過雙語教學,既要使學生學習到學科知識,又要提高外語的交流運用能力。兩者應同步獲得。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本華指出,雙語教學就是將母語之外的另外一種語言直接應用于學科以外的其他學科教學,使第二語言的學習與各科知識的獲取同步。
經過幾年的理論探討,雖仍存在爭議,但對我國高校目前推行的雙語教學的內涵已逐步明晰,就是指運用外語(主要是英語)教授學科和專業課程內容。目前,我國國內廣泛運用的雙語教學模式歸納起來主要有一下三種:第一種是完全使用母語以外的語言的教學模式,可稱為“完全雙語模式”;第二種是在使用母語的同時也是用母語以外的語言的教學模式,也可稱為“部分雙語模式”;第三種則被稱為“過度教學模式”,即允許教師和學生在雙語教學的開始階段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語,然后逐步過渡到僅使用母語以外的語言的教學模式,最終使學生完成從借助母語學習向借助母語以外的語言學習的過渡。
二、我國高校雙語教學的發展現狀
自從教育部正式提出推動高校雙語教學的規定后,全國各高等院校都積極地組織力量、創造條件開展雙語教學,并取得階段性的成果:
1.專項經費、專門措施激勵教師開展雙語教學
蘇州大學規定雙語教學工作量為該課程實際上課時數的1.5倍;大連理工大學則將從事雙語教學的講課課酬提高50%。將雙語教學作為一項教學研究及教學改革工程來抓;西安交通大學在2001年就設立了24項雙語教學教改專項,通過立項的方式,對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探討,有效地提高雙語教學質量;揚州大學將雙語教學作為教改研究課題來立項,立項評審時主講教師必須到校教學委員會組成的專家組進行現場答辯,除匯報雙語教學的總體按排外,還要用英語進行10至15 分鐘的模擬教學。
2.加強雙語師資隊伍建設
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方式,鼓勵或資助青年教師到國內外進修,聘請教學經驗豐富的外籍老師開展雙語教師培訓活動,提高雙語授課水平。筆者所在的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依托自身中外合作辦學的優勢,在直接用外教進行專業課教學的同時,每年定期舉辦教師外語培訓,由外教授課,培訓結束進行考核,考核優秀者,派送美國合作院校進行1~2年的進修學習,使教師在鍛煉外語、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更是學習到國外高校專業課程的授課方式,教學特點等;同時,積極從國外引進高端人才,充實教學隊伍。經過幾年的努力,我校雙語教研室教師已全部為海歸碩士或碩士以上學歷者,對我校雙語教學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重視監控保證教學質量
2003年開始,教育部正式啟動對各高等院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根據2003年- 2006年期間參與評估的部分院校的《自評報告》,報告反映出我國雙語教學初見成效:(1)雙語教學課程開設的比重基本上占所有專業課程的10%左右;(2)總的來說,綜合性大學、涉外型大學開設雙語課程的各方面條件比較成熟,雙語課程數也比單科性院校的要多;(3)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金融、法學、醫學等專業的雙語教學開設的比重占所開出專業課程幾近20%,有些甚至達到了50%左右。通過專家聽課、學生評教、問卷調查、師生座談等方式,全面了解雙語教學的各種信息,及時跟蹤和反饋給相關的部門和教師,使雙語教學質量得到保障。
三、雙語教學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總體偏低
英漢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語系,從語言學習的角度而言,缺乏社會和家庭的語言環境,學生學習英語的負遷移太多,正遷移太少。高校多數學生的英語學習僅僅局限在通過CET考試的層面,造成了詞匯涉及面較小、理解能力差、聽力水平低等。學生是教育的對象,教學活動的開展離不開學生的配合和參與,教育對象的學習基礎和接受能力是決定和影響雙語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學生的外語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強,教師講得再好,學生聽不懂,教學效果也是枉然。筆者從自身的雙語教學經歷中,深切的感到,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接受大多是囫圇吞棗,少數同學干脆不知老師所云。遇到重點內容,不得不反復再反復,即使這樣,也很難保證每位同學都能用外語掌握了知識點,部分學生把雙語專業課當成了CET考試聽力培訓。
2.教師英語水平有限成為瓶頸
高校開展雙語教學的一個關鍵基礎就是要擁有一批英語水平高的師資隊伍。而目前的現實是,師資問題已成為大多數高校雙語教學發展的瓶頸。發音不標準、口語不流利,語速掌握不當,母語的教學思路卻要外語表達導致教學方法不當,難點重點不夠突出,師生間的溝通和互動明顯減少、課堂氣氛不夠活躍等等。雙語教學的開展要求教師具備出色的外語表達能力、扎實的專業基礎和豐富的專業知識。單單用英語發出教學指令或解釋個別專業概念和術語是遠遠不夠的,勢必影響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據調查,自2002年來,高校普遍開展了雙語教學教師的英語培訓,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師資緊缺的現實,推動了近年來雙語教學的開展,但這種短期的語言能力培訓難以滿足雙語教學崗位對教師語言水平的高度要求。
3.雙語教材選用不當成絆腳石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依據,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和思想的材料。出于希望能達到更好、更純正英語教學效果的良好愿望,大多數高校選擇了原版的英文教材。但隨即問題出現了,學生認為原版教材難度大、生詞多,大量時間花費在了查字典認生詞的階段,學生把教材學習當做了翻譯練習;原版教材是國外作者按照英語思維習慣、國外教學教法的特點編寫的,大多與我國教材編寫特點大相徑庭。這給教師備課帶來更高要求,比如,原版教材內容全面詳盡,可教學課時卻十分有限,難以做到全面詳述,往往是蜻蜓點水,使期望的教學效果打了折扣。此外,原版教材往往價格較高,無形中給學生帶來了額外的經濟負擔。在全國高校都在加大雙語教學力度的形勢下,教材問題確實已成為嚴重制約高校雙語教學開展的絆腳石。
四、解決教學實踐問題的幾點建議
1. 積極開展雙語師資培養工作
一個合格的雙語教師應同時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個是精通專業知識,一個是能夠熟練地運用英語授課。大力培養具備雙語能力的專業師資是順利開展雙語教學的關鍵。加強師資培訓是當前提高雙語教學效果最有效也是最急需采取的措施。高校可采取“引進來,送出去”的做法。雙語教師的教育背景、工作經歷對于駕馭原版教材是非常關鍵的。而目前的雙語教師到國外留學進修或者有國外工作經驗的還比較少,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師資引進方面加大力度,把那些符合雙語教學崗位要求的,能夠適應雙語教學工作崗位的人才引進來,確保雙語師資隊伍的良好的發展趨勢。只有在整體的師資問題解決后,雙語教學才能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2. 重視課前預習與課后輔導
針對學生在專業英語上的詞匯等方面的不足,要求他們課前預習教材,先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所了解,幫助學生掌握專業詞匯及相關句型,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進而提高課堂理解的有效性。由于課時有限,教師雖然要求學生在課后鞏固課堂內容、預習新內容,但是據調查發現大多數同學僅僅是翻看一下課堂筆記或教材而已。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加強課后輔導是很必要的。根據學生們的反饋,教師首先了解學生在學習該門課程中遇到聽、說和閱讀方面的困難,再針對性的提出建議以解決他們的困惑。另外,通過班級公共郵箱定期發送一些英文資料以補充課上內容,通過建立班級QQ群,和同學課后溝通交流,及時解決一些問題,實踐證明也是比較受歡迎的輔導方法。
3. 選擇適合的雙語教學教材及資料
雙語教材作為教學語言的重要載體,對于教學雙方的交流及雙語教學的成功開展尤為重要,所以,要著重做好教材的選用工作。在雙語教學中,在師資與學生條件許可的條件下,應首選原版教材,沒有原版教材就不可能達到預期效果。在選擇原版教材時必須要考慮到能滿足國內專業的特點和需求,能夠反映出這一領域國際研究的新成果,同時語言簡潔生動,否則同學們會感到閱讀很吃力,容易喪失學習的興趣。同時,在考慮學校的教學水平和學生接受能力的基礎上,選擇那些最貼近我們的教學大綱,最有利于達到我們教學目的的教材。在以原版教材為本的前提下,緊密結合相關中文教材,并參考其他英文教材和參考資料的精髓,通過刪減或篩選的方式,深入摸索和探討出適合本專業乃至本課程實際的教學內容。
總之,雙語教學是我國高等教育實現與國際接軌的重要教學改革舉措。雙語教學已成為我國高校教學改革的熱點。由于各高校的師資、學生和課程的差異較大,所以實施雙語教學的形式和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我們要循序漸進,在實踐中不斷的完善高校雙語教學。
參考文獻:
[1]袁長青,范正華. 對我國高校推行雙語教學模式階段性成果述評.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7(9):20-22.
[2]何云輝,肖愛. 對專業雙語教學的理性反思.滄桑,2010(4):219-220.
[3]張文杰,王敏,楊麗麗. 高校雙語教學的探索與課程建設.科技傳播,2010(4):79-80.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市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全面落實國家和省、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根據市委、市政府大力推進民生幸福工程的整體部署,現就加快完善終身教育體系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完善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處于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戰略地位,是開發人力資源、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完善終身教育體系,讓學習成為每一個市民的生活方式。未來一段時期,是我市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關鍵階段,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著力建設創新創業城、現代產業城、生態宜居城、和諧幸福城的戰略機遇期,這一歷史任務要求,必須把加快完善終身教育體系、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為建設高水平教育強市、推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重要任務,作為建設人力資源強市、提高各類人才培養水平的重要任務,作為促進教育公平、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教育需求的重要任務,作為提高全民整體素質、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的重要任務,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創造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任務。各地、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快完善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全面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大力提升終身教育體系建設水平,推動教育事業更好地為經濟社會和人的發展服務。
二、進一步明確完善終身教育體系的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政策,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大力實施科教與人才強市戰略和創新驅動戰略,圍繞建成高水平教育強市和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目標,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促進公平、改革創新、統籌兼顧的原則,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建立體現公益性、開放性、長期性的終身教育體系、機制和平臺,提供更為豐富的優質教育,最大限度地讓各類人群共享終身教育改革發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二)總體目標
到2015年,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建成從學前教育到老年教育、從學校教育到社會教育、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溝通、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有效銜接的終身教育體系,率先建成教育強市,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城鄉居民受教育水平和綜合素質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5%以上,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2.2年,從業人員繼續教育年參與率達65%以上,城鄉居民社區教育年參與率分別達80%、60%以上,學生、社會對學校的滿意度不斷提高。
——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布局結構科學合理,全面推進校舍安全工程和現代化學校建設,學前教育納入終身教育體系,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互通,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銜接,形成開放靈活、選擇多樣的人才培養和終身學習“立交橋”。
——體制改革彰顯活力。重大教育體制改革成效顯著,辦學體制多元開放,管理體制有序高效,人才培養方式靈活多樣,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加快推進,教育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教育質量更有保障。形成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基本建立科學的教育質量標準體系和評價導向機制,優質教育資源總量進一步擴大,教師隊伍綜合素養和專業能力明顯提高,素質教育深入推進。
——服務能力全面提升。建立公平、高效的教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教育信息化水平全省領先,教育改革發展與人口結構變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及創新強市建設相適應,強化政策咨詢、家庭教育、心理疏導等公眾服務,教育在文化傳承創新和科技進步創新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三、加快完善終身教育體系的具體任務
(一)高水平普及15年基礎教育
1.推進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貫徹落實《省學前教育條例》,堅持學前教育事業以公益性為主、辦學體制以公辦為主、經費投入以公共投入為主、師資隊伍以公辦教師為主、管理以教育行政部門為主的管理體制,實施學前教育五年行動計劃,構建覆蓋城鄉、布局合理、質優價廉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實現普惠性幼兒園全覆蓋。到2013年,每個鄉鎮(街道)至少辦好一所政府舉辦并達省優標準的公辦幼兒園,省優質幼兒園占比達70%。到2015年,享受公益性學前教育的幼兒占幼兒總數的80%以上,省優質幼兒園占比達80%以上,形成一批優質學前教育集團和早教中心。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從2012年起,各轄市(區)以每年不低于200元的標準安排學前教育生均公用經費并逐步提高,有條件的地區要達到或超過蘇南地區平均水平。市財政逐步提高學前教育專項經費標準。加強幼兒園建設,2011年起,鄉鎮中心幼兒園和城鎮新辦幼兒園均按省級優質園標準建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辦好幼兒師范學校,到2015年,全市公辦幼兒園至少有50%的差額撥款事業編制,全市幼兒教師專科及以上學歷達90%以上,全市各幼兒園都必須配備男教師。規范幼兒園辦園行為,明確幼兒園的獨立法人資格,未經注冊登記的一律不得舉辦。積極扶持民辦幼兒園,引導民辦幼兒園提供公益性保育教育服務。積極構建0-3歲早期嬰幼兒教育平臺,不斷優化0-3歲嬰幼兒早期教養指導服務。加大學前教育幫扶力度。鼓勵有條件的轄市(區)開展一定年限的免費學前教育。
2.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大力推進義務教育服務均等化和城鄉一體化,完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建立健全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保障體系,完善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機制,教育資源配置重點向農村、薄弱學校傾斜,著力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2012年創成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改革發展示范區,義務教育優質學校比例達80%以上,堅持免試就近入學,嚴格控制公辦學校學生擇校現象,嚴格禁止捐資助學與入學掛鉤,流動人口隨遷子女公辦學校吸納比例達90%以上,殘疾少年兒童入學率達98%以上。學校規模適度,實行標準班額辦學,小學每班40人、初中每班45人以內,有條件的學校積極實施小班化教學。實施義務教育學校現代化建設工程,到2015年,全市達省現代化標準的學校占比70%以上。推進區域內教師合理流動,均衡配置骨干教師。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建立健全義務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和監測制度,引導學校改革教學模式、培育特色內涵,努力實現教育機會、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的公平。引導各類教育機構、社會團體和家庭開展符合少年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活動。
3.推進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發展。堅持多樣特色、內涵發展,全面提升高中教育現代化水平,進一步調整優化高中布局結構,城區部分四星級高中向開發區等區域遷建,合理確定學校辦學規模及班額,到2012年,全市高中均達省優質學校標準。實施高中質量提升工程,支持高中創新辦學模式,推進學生培養模式多元化,加快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為不同潛質學生自主發展、個性發展創造平臺,促進高中實現“一校一特色”。強化創新人才培養,創設普通高中創新拔尖后備人才培養基地和課外創新教育機構。鼓勵高中適當開設職業教育課程,探索建立高中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資源共享機制。嚴格按照國家、省有關普通高中國際課程班的規定辦學,提高高中教育國際化水平,建設一批高度整合的國際化課程。
(二)創新發展職業教育
1.創新職業教育發展方式。加快推進職業教育集約發展和資源共享,完善高等職業教育園區資源共享機制和服務平臺建設,建設充分彰顯產學結合、校企合作、資源共享、示范輻射特色的國內一流地方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和示范性高等職業教育園區。加快優化職業教育資源布局,全面推進殷村職教園建設,創新殷村職教園建設模式,凸顯職教園、新農村、旅游區三位互動、深度融合、資源共享,努力建設中國職教園建設新典范和改革示范區。加快建設省技師學院新校區,高水平建設市級公共實訓基地。加快推進示范性職業院校建設,全面優化職業學校資源,構建國家示范性和骨干高等職業院校、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省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和省示范性職業學校為主體的優質職業院校體系,其它公辦中等職業學校均達到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標準。加快推進職業學校專業建設,全面實施省級品牌專業和特色專業建設,完善適應地方產業升級的專業鏈建設,做強做優職業學校專業,建立合格專業認定制度、專業建設水平評估制度和專業滾動發展機制。
2.創新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加快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建設,建立高技能人才培養企業工作站,加快組建校企合作職教集團,建設若干示范性職教集團或校企合作聯盟,積極實行訂單式培養方式,健全工學結合、頂崗實習教學制度,形成符合技能型人才成長規律、學做合一、知行并進、德技并重的人才培養體制。加快轉變教學模式,推行任務式課程和項目課程,開發網絡課程,建設數字化教學資源和網絡學習平臺,加強省級精品課程建設。加強職場環境建設,推進引企入校,實施省級示范性實訓基地建設規劃,構建產學研訓賽考一體化中心和社會服務平臺。加快實施技能創優、科技創新、就業創業“三創”人才培養計劃,健全技能大賽制度,加強省、市技能大賽基地建設和省級職業教育技能教學研究基地建設,開展技能大賽項目課程教學試點,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健全職業學校創新創業教育體制,建立創新創業大賽制度,形成課程、實踐、大賽、指導服務配套實施的學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3.創新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架。繼續扶持專科高職和五年制高職發展,推動在常高校應用型本科專業建設,推進中、高職一體化協調發展以及中職與專科高職、中職與應用型本科的學制銜接,構建中、高職層次遞進、逐級貫通、結構合理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制定中、高職銜接試點辦法,對接我市“一核八園”產業鏈發展需求,發揮地方高等學校引領作用,構建“專業對接、課程銜接、實踐導向、雙證融通、中高連貫、校企合作”培養機制,健全中、高級技能型人才發展機制,試行中職畢業生直升高等學校入學辦法,創新“專科高級工”、“本科技師”、“技術本科”等培養模式,推進專科高職、五年制高職與本科高等教育銜接,加快培養適應地方產業升級需要的高學歷高技能復合型人才,進一步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和服務力。
4.創新現代職業學校制度。實施學校主動發展制度,激發學校主動發展動力機制,健全學校發展評價督導體系。職業學校完善面向市場開放辦學體制和運行機制,健全教育質量監控體系,建立畢業生跟蹤、社會滿意度測評等反饋機制。注重文化引領,加強學校文化和專業文化建設,加強學生人文教育,營造濃郁人文、科技、藝術、職業等多元融合的學校文化氛圍,建設和諧校園,促進先進產業文化進校園、優秀企業文化進課堂,促進學校文化與先進企業文化有機融合,建立符合現代職業教育辦學規律和技能型人才成長規律的現代職業學校制度。
(三)加快發展高等教育
1.提高普通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建立在常本科院校校際合作聯盟和優勢學科建設聯盟,實施優勢學科建設工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鼓勵學生參與科學研究,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和服務社會發展的能力。加快在常高校碩士點、博士點建設,到2015年,建設2-4個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具有一流創新條件和創新團隊的省級優勢學科平臺,扶持共建1-2個國家重點學科,大學建設1-2個博士點。搬遷擴建工學院。吸引國內外高水平高校和科研院所落戶聯合辦學。
2.實施高等職業教育綜合改革。加快推進科教城國家高職改革試驗區建設,發揮政府統籌促進作用,推進高等職業教育辦學體制、辦學模式、教學模式、運行機制等綜合改革,推行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聯合辦學,建設一批“校中廠”和“廠中校”,建立由政府、行業、企業、職業院校參加的董事會或理事會。重點建設對接“一核八園”產業鏈需求的先進裝備制造、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和現代服務業等5大專業群。加強科教緊密結合和校企深度合作,加快政府、企業、職業院校共建“信息產業園”“先進制造技術產教園”等產業園區。推進園區內職業院校在專業建設、課程互選、學分互認、教師互聘、教材開發、質量評價、公共服務等領域深度合作,建設20個高水平公共實訓基地以及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中心,完善共享運行機制,加快培養適應地方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到2015年,建成國內一流的示范性高等職業教育園區。
3.增強高等教育服務發展能力。推動在常高校圍繞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戰略主題和急需解決的重大實際問題,在人才結構、學科設置、人才培養、研發攻關等方面前瞻布局,努力使高校成為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科技創新和社會發展的助推器。推進資源共享、開放合作的知識服務平臺建設,打造一批優秀科技創新團隊,建成一批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高水平科研創新基地,提升在常高校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知識服務能力。鼓勵高校與企業整合創新資源,組建重點發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瞄準國家和省科技專項,對接長三角和產業發展、企業需求,圍繞關鍵技術、關鍵設備、關鍵環節開展應用性研究開發,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四)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1.提高德育實效。堅持德育為先、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把德育融入社會生活和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進一步完善學科育人體系,發揮課程主渠道作用,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充分發揮每門課程的德育功能。促進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的有機結合,深化民族精神教育,推進生命教育、公民教育、科技教育、國防教育和廉潔誠信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職業學校突出以誠信敬業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新創業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豐富學校文化內涵,提高學校常規活動的設計水平,增強學校文化的育人功能。建立優秀學生(畢業生)表彰獎勵制度,開展學生峰會等品牌團、隊活動。“十二五”期間,全市建好一批綜合性、有特色的素質教育實踐基地,各轄市(區)均建好青少年校外活動基地。
2.深化課程改革。創造性實施國家課程,積極建設校本課程,豐富課程內涵,增強課程的選擇性,提高課程統整水平,進一步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以教學方法的變革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探索建立深化教學改革新機制,加快推進基于現代技術和網絡環境的教學改革,構建充滿教育智慧的創造性課堂,努力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思結合、大膽質疑,提高學生主動發展意識和綜合學習能力。注重實踐育人,增加教學實驗、生產實習和技能實訓,促進更多的社會資源向中小學免費開放,建設一批學生自主創新實驗室、校外實踐實訓基地和活動中心,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實施“科研興教”工程,以科研項目帶動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科研成果轉化機制。
3.促進全面發展。實施學生健康提升工程,拓展教體結合平臺,提高陽光體育運動校本化實施水平,深化中小學體育項目特色學校和體育傳統校建設,建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和公告制度,確保學生每天鍛煉1小時。豐富藝術教育的形式和內涵,推進體育、藝術“2+1”工程、書法教育“百千萬工程”、高雅藝術進校園,建設一批高水平學生藝術團,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藝術鑒賞力。推進學校學生會、志愿者和義工組織建設,促進學校學生社團發展,大力開展學生社團活動。強化學校食堂衛生和食品安全工作,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不斷提升學生健康素質。規范開展國防教育。
(五)大力推進繼續教育
1.完善繼續教育管理服務平臺。積極發揮市終身教育推進工作領導小組的統籌與領導作用,努力建成政府主導、統籌規劃、協調推進的終身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和管理格局。緊緊圍繞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目標,按照整體推進、分類指導、示范引領、注重實效的要求,提供繼續教育服務。到2015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靈活開放、溝通銜接、質量一流的繼續教育服務體系,形成“15分鐘市民學習圈”,以學歷補償、技能培訓、文化教育為主的繼續教育水平顯著提升,人均閱讀量和讀書時間有較大幅度提高。依托廣播電視大學建設開放大學,將開放大學建成社區教育的中心、遠程教育的龍頭和終身教育的基地。整合各領域優質資源,推進繼續教育資源平臺和資源庫建設,逐步形成繼續教育優質資源開放共享機制,組織各級各類學校尤其是高校、職業學校率先向社會開放學習資源和精品課程。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完善“終身教育在線”等數字化網絡平臺,實現各類學習網站的互聯互通。探索“學分銀行”制度,發揮市民卡的終身學習功能,建立公民學分積累、轉換、認證和激勵制度。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積極創建學習型組織,打造一批市民自主學習品牌,到2015年,全市建成學習型縣(市、區)2-3個,全市學習型社區創建率達50%以上。
2.大力發展面向全民的各類繼續教育和培訓。支持普通高校開展學歷繼續教育,鼓勵中高等職業院校面向具有初、高中學力勞動者開展學歷、技能雙提升教育,鼓勵支持農業職業院校面向退伍軍人、村鎮干部以及具有初、高中學力的中青年農民開展涉農專業學歷教育和培訓,推動自學考試向農村居民和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發展。因地制宜開展多種形式的非學歷繼續教育,重點開展以穩定和促進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技能提升培訓,著力加強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緊缺專門人才的培養、培訓,大力發展社會化、行業化職業培訓實訓基地,努力提高繼續教育的專業化水平。
3.廣泛開展城鄉社區教育。完善社區大學、社區學院、社區教育中心、社區教育居(村)民學校四級網絡。推進社區教育示范區創建和鄉鎮(街道)社區教育中心、居民(村民)學校標準化建設。到2012年,鄉鎮成人教育中心校全部轉為社區教育中心,建成市級標準化社區教育居民(村民)學校100所。到2015年,全市50%以上的縣(市)和50%的鄉鎮(街道)達到社區教育示范區建設標準,城鄉社區教育中心標準化建設達標率達80%以上。實施社區教育實驗項目建設行動計劃,開發有特色的培訓項目和課程。廣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農民創業培訓。加強對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培訓,提高農民的職業技能和就業競爭能力。積極推進農科教結合示范基地建設。充分利用社區教育資源加快發展青少年校外教育,形成要學、有學、優學、樂學的社會風尚。大力發展各級各類家長學校,不斷提高家長科學教子水平。加快發展老年教育,探索建設養教結合的老年教育服務機構,到2015年,80%以上的鄉鎮(街道)建有老年學校,參加各類老年大學(學校)學習的人數達到老年人口的30%以上。
4.促進和規范社會辦學。積極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各類非學歷教育培訓機構,大力開展新技術和高技能培訓。鼓勵民辦非學歷教育機構拓寬辦學思路,引入或與國內外知名培訓機構合作,創建一批非學歷教育品牌機構。加強民辦教育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建設,依法規范社會教育培訓機構審批、評估和資質認證。健全監管體系,探索建立風險保證金制度,完善屬地管理水平和年檢制度,深入推進分等級評估,全市A級以上民辦非學歷教育機構到2012年占比達15%,2015年占比達20%。
(六)支持民辦教育健康發展
1.改善民辦教育辦學環境。堅持把民辦教育作為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完善財稅、金融、土地等優惠政策,積極推動社會力量捐資、出資辦學。大力支持民辦學校充分發揮自身體制機制優勢,全面增強辦學活力,不斷提升教育質量。加強民辦教育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機構建設,探索建立民辦學校風險防范機制,培育有內涵、有質量、有特色的示范性民辦學校以及各類緊缺性、實用性的非學歷民辦教育機構。探索建立民辦教育獎勵制度并列入各級財政預算,對非營利性民辦教育機構依法實行稅收優惠等鼓勵性政策,對辦學業績突出的組織、學校和個人進行表彰和獎勵。提高民辦教師待遇,建立完善民辦學校教師社會保險制度。
2.規范民辦學校辦學行為。完善民辦學校法人治理結構,落實民辦學校的法人財產權,加強民辦學校資產管理和財務監督,探索實行民辦學校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類管理。加強對民辦學校的監督、管理和督導評估,建立健全民辦學校質量監控和等級評估體系,規范民辦教育辦學行為、資產和財務管理,建立民辦教育風險防范機制和民辦學校準入退出機制。
(七)建設高素質師資隊伍
1.實施人才強教戰略。強化教師職業道德,增強教師的責任感、使命感和人格學識魅力。建立吸引優秀人才從教的激勵機制,建立教育拔尖人才選聘“綠色通道”和專項獎勵機制,設立“市教師終身成就獎”,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造就若干教育家、一批教學名師和學科領軍人才。
2.實施高層次教育人才培養工程。提升校長辦學水平和學術水平,提高“名教師工作室”建設水平,提高省人民教育家培養對象、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特級教師的比例并充分發揮其輻射效應和帶動作用,加強省“333高層次人才”和市“831高層次人才”培養,著力培養教育教學專家,倡導教育家辦學,每年資助一批優秀校長和教師出版教育教學專著,提高“五級階梯”教師建設標準。
3.大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實施教師知識更新工程,在國內外建好一批教師培訓基地,建立五年一周期的市級教師全員培訓制度,加強校本研訓。培育智慧型教師,鼓勵教師廣泛開展基于自身教育教學實踐的探索與創新。提升研究生學歷(學位)教師在教師隊伍中的比例。建立青年教師教育教學創新激勵機制,全面開展青年教師基本功大練兵活動,舉辦青年教師成長論壇,培養優秀青年教師和團隊。加快班主任專業化進程,創新班主任培養、選拔和評價機制,大力培養優秀青年班主任。強化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構建教師在崗研修與到企業實踐培訓并重、教師職稱和非教師系列職稱(職業資格)并舉的“雙師型”教師培養機制,完善兼職教師制度,打造校企合作、產教結合、專兼互補的優秀教師團隊,培養一批技術能手、教學名師、專業領軍人才和職業教育專家。提高高校教師隊伍水平,加大對優秀中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打造一批教學名師和優秀教學團隊。建立校長專業發展導師制,創新校長培訓課程和培訓模式。加強社區教育專兼職教師隊伍建設。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落實教師績效工資。
(八)加強教育對外開放
1.積極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加大引進海外智力和優質資源的力度,依托國家、省、市人才計劃,完善吸引海外學者來從事教學和合作研究的相關政策,著力引進一批教學水平高、學術造詣深的杰出人才和學科團隊,提高各級各類學校聘任外籍教師的比例,引進國際優質課程、教育項目和管理機制等資源并與現有資源有機融合,建設一批高度整合的國際化課程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支持職業教育借鑒和引進國際權威的職業資格證書體系、辦學模式和考核標準。
2.著力深化教育交流與合作。建立對外合作項目評估機制,創辦天合國際學校,在部分中小學(幼兒園)設立國際部,開設一批國際課程班,為在常外籍人員子女入學提供優質服務,積極建設境外孔子學院、孔子課堂,推進教師互派、學分互認和學位互授聯授,鼓勵在常高校以現有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為載體,構建接受海外留學生平臺,鼓勵職業院校為海外企業培養高技能人才、招收留學生,促進高中教育、學前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提升國際交流水平,做優做強AFS等傳統項目,辦好“漢風龍韻”、中美學生高峰論壇等品牌活動,讓更多學生獲得海外學習、實習的經歷。
(九)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
大力實施數字教育工程,堅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適度超前、安全可靠”的原則,把教育信息化建設納入“智慧城市”發展整體戰略,依托城市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實現省、市、縣(區)、校四級教育網絡高速互聯互通,形成教育信息化支撐和保障體系。加快信息系統建設和優質教育資源開發,為教師、學生、市民提供基于網絡的信息資源集散、分析處理和應用服務,到2015年,建成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和數字化資源庫。全面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推進中小學、幼兒園信息化設施標準化配置,各級各類學校高標準實現“班班通”和網絡全覆蓋,開展基于下一代互聯網標準的技術實驗,開展以物聯網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大力建設數字圖書館和虛擬實驗室。創建省“e學習”項目實驗區,培育“e學習”課程文化,形成富有特色的、鮮活的“e學習”課程體系與支撐環境。全面提高教學、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應用水平,革新教師的教學思想、觀念、過程和方式,努力實現課堂教學新形態的生成。促進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變革學習方式,張揚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發展學生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能力。
四、大力提升加快完善終身教育體系的保障水平
(一)強化發展和管理教育的責任。各級政府要把完善終身教育體系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確保認識到位、措施到位、責任到位、組織實施到位。建立健全目標管理責任制和黨委、政府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分工負責的責任體系,黨委、政府定期專題研究教育工作,黨政領導班子成員定點聯系學校的制度,各級黨委、政府每年至少專題聽取一次教育工作情況匯報,研究解決重點難點問題;各級黨政領導班子成員每人至少聯系一個教育機構,每年至少到所聯系的教育機構開展一次調研活動。充分發揮教育咨詢委員會的作用,積極開展教育機構對政府管理和服務的滿意度評價。探索建立相對獨立的教育督導機構,獨立行使督導職能,加強對各級人民政府及各級各類教育的督導檢查。
(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深入實施規劃綱要,扎實推進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改革發展示范區等各項改革試點。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明確政府管理的權限和職責,逐步形成政事分開、管辦分離、統籌協調、規范有序的教育管理機制。促進辦學體制改革,堅持教育公益性,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全社會積極參與,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優勢互補、公平競爭、協調發展的多樣化辦學格局。構建現代學校制度,完善學校法人治理模式,逐步形成“依法辦學、權責分明、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管理框架。推進評價制度改革,健全由政府、學校和社會各界參與的學校辦學質量多元評價機制,完善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學校發展性督導制度,推進中小學人才培養質量綜合評價改革,探索建立學校、行業、企業、研究機構和其它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高等教育、職業教育評價機制。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逐步形成招考分離、分類考試、雙向選擇、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