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老人與海鷗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以情感帶動閱讀,省去繁瑣分析,提高課堂效率
這里所謂的“情感”,指的是學生在讀文以后與作者與文本產生共鳴,感受作者的情感,也引發對文章的看法與思考。以“情感”為主線來設計教學思路,不僅可以省去繁瑣的分析,還能令我們的教學思路更加清晰,因為在以“情感”為主線的教學設計中,我們往往只需要一兩個明晰的主線問題來組織教學就可以了,很多細枝末節的小問題都可以省略。以六年級上冊課文《老人與海鷗》為例,課文分別從“老人愛海鷗”與“海鷗愛老人”兩個方面來體現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情誼,教學時可以設計這樣兩個以“情感”為主線的問題引導學習:1、“老人愛海鷗”的部分:“這是一個……的老人?”;2、“海鷗愛老人”的部分:“海鷗的心情多么……啊!”在這兩個問題的探索中感受老人與海鷗間的一片深情。又如《月光曲》課后的第一個問題:“想一想貝多芬為什么要彈琴給盲姑娘聽,為什么彈完一曲又彈一曲?”如果以這個問題組織教學,必然還要問很多的問題:“貝多芬在小鎮散步心情怎么樣?聽到琴聲貝多芬會有什么想法?當聽到盲姑娘兄妹倆的談話時貝多芬的心情怎樣?他會想什么?如果你是貝多芬你的心情又怎樣?當盲姑娘認出了自己時貝多芬卻沒有回答,他的心里在想什么?”這一連串的問題,教師要記住都嫌費力,更何況是聽的學生呢?但如果從“情感”的角度出發,拋出“默讀課文2—7自然段,想一想貝多芬的心情多么……啊!”這一明晰的主線問題,引導學生圍繞該問題思考,以上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教師只要在交流貝多芬心情時加以點撥就能明白貝多芬兩次彈琴的不同原因了。可見,以“情感”為主線,設計一兩個明晰的主線問題涵蓋所有細枝末節的問題,能令課堂告別繁瑣,同時也令學生的思維更有方向了,尤其是那些思維反應相對較慢的學生,不用再疲于奔命地去追趕一個又一個追趕不上的問題,教師的教無形中也朝高效邁進了一大步。
二、以情感帶動閱讀,披文入情,在情感碰撞中升華主題
當我們懂得以一兩個明晰的主線問題去貫穿課堂的教學以后,梳理點撥,披文入情,與作者與文本產生情感的碰撞與交流,升華主題就顯得很重要。因為這樣的過程是引導學生思考的過程,正是這樣思考的過程,學生讀懂了文本的內容,體悟了作者的情感,這是閱讀教學的任務。仍以《月光曲》為例,在探討貝多芬兩次彈琴給盲姑娘兄妹聽的原因時,教師的問題是:“貝多芬的心情多么……啊!”(默讀課文2—7自然段,寫出你認為能體現貝多芬心情的詞語,并說明原因。)學生讀文以后寫出了多個詞語:有“驚訝”,因為在這樣的小鎮上貝多芬居然還能聽到有人在彈奏自己的曲子;有“同情”,因為這對兄妹因為貧窮而無法購買貝多芬音樂會的入場券,貝多芬十分同情這對兄妹倆;有“激動”,因為盲姑娘聽了貝多芬的演奏以后居然認出了自己,貝多芬認為自己找到知音,心潮澎湃……等等。學生每說出一個詞,教師就板書在黑板上,接著引導學生對這些體現貝多芬心情的詞語進行分析、篩選:貝多芬第一次彈琴與第二次彈琴時的心情肯定不一樣,那么分別是什么呢?經過一番分析、篩選,學生們似乎走進了貝多芬的內心,與貝多芬產生著情感的碰撞與交流,選擇了“同情”與“激動”兩個詞語,并說明了原因:貝多芬第一次彈琴是因為他同情這對貧窮的兄妹倆,他們熱愛音樂,卻無錢購買音樂會的入場券。彈完一曲又彈一曲則是因為盲姑娘熱愛音樂,在聽完貝多芬彈奏之后居然認出了貝多芬,貝多芬認為找到了知音,知音難覓,怎能不多彈一曲?以一個明晰的主線“情感”問題來推進閱讀的教學模式著眼于與文本的交流,披文入情,有助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與作者對話,與文章產生情感的碰撞,在火花四溢的碰撞中體悟作者的情感,升華主題。從語言文字到語言情境,再到語言情感,這符合了閱讀感悟的進程。
三、以復現帶動積累,通過不斷朗讀,把課文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現行的語文教學,由于基本框架是“閱讀”,重分析的現象比較嚴重,尤其到了高年級,在課堂上留給學生朗讀的時間越來越少。以“情感”帶動閱讀,避免繁瑣的分析之后,課堂上將會留有更多的時間,那么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時間,“騙”著學生不斷地去朗讀,通過不斷地朗讀,把課文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筆者有幸聽過特級教師于永正執教蘇教版五年級教材《愛如茉莉》一課,于老師就非常善于騙著學生一遍又一遍地去讀課文。教師首先指名分段朗讀,相機糾正幾個讀音;之后范讀,學生邊聽邊思考:老師有什么地方值得你學習?范讀過后,學生評議老師朗讀的優點,教師強調讀書要用心去讀,體會文中人物的情感與心情;接著學生自讀課文一遍,教師巡視指導;然后教師檢查學生再讀的情況,當發現學生讀得仍不夠時,又讓學生繼續練讀課文;最后,教師指名學生與其合作朗讀文中女兒與媽媽的對話(一處是媽媽嗔怪女兒問些亂七八糟的問題時的對話,一處是媽媽在病床上與女兒的對話),再次強調讀課文時必須讀誰像誰,在于老師的點撥下,學生漸漸地讀出媽媽嗔怪孩子時的語氣以及在病床上說話時那種有氣無力的狀態。綜觀于老師的整個教學過程,高明體現在哪里呢?體現在于老師從頭到尾幾乎沒有生硬的朗讀技巧指導,而是反復告訴學生:讀書要用心去讀,要體會作者的心情,必須讀誰像誰;他給予了學生充足的朗讀時間,十分耐心地“騙”著學一遍又一遍地朗讀,讀得不好就點撥。學生在于老師的循循善誘之下,把握住了文本的情感基調與作者的心情,把課文的語言內化了,又通過朗讀表現了出來,達到了比較令人滿意的效果。雖然整個教學過程于老師對課文內容沒有繁瑣的分析,但幾遍落到實處的朗讀過后,學生卻已經知曉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對人物心情的體會也基本到位了。這正是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所要力求達到的境界,這樣的教學行云如水,簡明高效,在一遍又一遍的語言文字的復現過程中,學生已將文本語言內化成了自己的語言。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朗讀,用大量的朗讀代替繁瑣的分析,為學生語言的積累騰出更多的機會與時間。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特征;條件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7-351-01
課堂上不僅是知識傳遞的質量,而且包括學生智慧發展的質量及情感體驗的質量。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既是為未來生命儲備能量的學習過程,同時又是生命河流不斷流暢的生活過程。所以做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在實效課堂的教學手段上下功夫。
一、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實效性的特征和條件
實效性的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從教學的行為看一般需要滿足:一是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興趣,實施課堂教學是從學生“想學”“愛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二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明確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的內容;三是教學過程及方法必須體現小學語文本身母語的獨特性,而不是單一的思想品德教育。實效小學語文課堂是通過學生的自主建構而實現的,它應該具備的特征:1、有明確目標。2、讓學生在課堂上享受語文知識的樂趣。3、通過文本語言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經驗背景,幫助學生達成對語言及內容的深刻認識、理解、感悟、積累、運用。4、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獨立閱讀等等。
二、興致盎然的學習態度是實現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實效性的原動力
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有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自覺地對學習內容進行探知,那么課堂教學實效性就越高。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詹姆士曾用實驗證明,通過激發興趣,人的積極性甚至可以增加3到4倍。通過自身教學的體驗,切身感受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確實是提高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實效性的一個秘方。
在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我認為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本身美好的形象、優雅的氣質、甜美的語言、合適的動作等外在的魅力就會吸引孩子學習的欲望。一節課下來,給學生一種精神的愉悅,使學生在快樂中自覺地投入語文的學習中。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首先要成為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情境的締造者。課堂上,一個好的問題設置,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引起學生積極地思考,極大增強學生學習的愉悅感,并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啟發性和創造性提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能力,把學生引向深入思考。例如《老人與海鷗》中的第二自然段著力描寫了老人的外貌,為什么一連用了三個“褪色”?一個問題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愿望,積極主動探究新知。在探究中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在文本中去發現并提出問題。宋代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明人陳獻章說:“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凡是學生都善于提問題,而學習差的同學往往提不出什么問題,所以問題是思維的開始。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更為迫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無論從提煉文章主題,還是分析人物形象,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會增強學習的效果。如:《只有一個地球》看了題目,你有什么問題要提出來的嗎?《唯一的聽眾》對這位老教授你想問她什么問題?教師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信任學生,相信學生能提出問題,給予贊許的眼神,鼓勵的話語,學生會在興趣盎然的氛圍中獲得很好的效果。
三、準確的目標設定是課堂實效的舵
眾所周知,“沒有目標的學習,猶如沒有舵的船”。目標對課堂具有引領作用,是一堂課的方向,是判斷語文教學是否達到實效的直接依據。因此,準確定位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關鍵。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不但要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考慮,以更好地實現課程的總體目標及年段目標。而且在此基礎上,還應照顧全體學生,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情況制定具體年段的教學目標,以適應不同年級學生的發展要求。而達成目標教學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準確地解讀文本,是確立實效閱讀課堂目標的前提。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以普通讀者身份去實踐,一步一步地潛心研讀文本,把握文本中語言特色及人文內涵。第一步,教師要作為普通讀者去讀文本,感受文本中帶來的多種感受。第二步,以學生的視角,思考學習中的困惑是什么,可以學什么、不學什么等等。第三步,從教師教學的角度,確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和策略。在文本解讀過程中,教師在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識經驗研讀基礎上,再可通過教參中的“教材分析”研讀,然后著手進行教學設計。
2、進行巧妙的教學設計,首要的是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兩個因素教師在設計時必須考慮:一個是課標的要求,特別是課標規定的年段目標,一定要遵循。另一個因素是學生的水平,學生已有的知識、認識和學習能力。在“理解內容”方面,學生往往通過自讀課文很快地把握,所以作為教師一定要和學生一起走進語言文字中去,在文本語言中走個來回,通過文本語言讀出情,品出味,悟出效,習得法,激活思來達到學習語文的目的。課堂上教師應采用多元模式教學,考慮哪些知識需要理解并會運用,著重訓練聽說讀寫中哪一項能力,應達到什么程度,都應心中有數,明確到位。同樣,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標,也相應作出確切的規定。每一課時的教學目標除了它固有的教學目標和板塊。應按照自己的理解而定的個性目標。總之,教師要圍繞學生學會、會學、越學越聰明來設計,達到最優教學效果。用目標教學指導學生學習,可謂是有的放矢的實效性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