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財政體系論文范文

        財政體系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財政體系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財政體系論文

        第1篇:財政體系論文范文

        (一)居民收入在全國GDP中的比重偏低且分配不公平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實力逐漸增強。但在我國經濟總量在不斷攀升的同時,資本收益過分壓低勞動報酬的現象已成為當前全社會面臨的嚴峻問題。1980年、1990年和2000年我國工資總額占GDP的比重分別為17%、16%和12%,2000年至2005年這一比重依然徘徊在12%~12.5%之間。與之相對應,美國2000年以后這一比重一直穩定在50%左右。從1999年以來政府、企業和居民三者最終分配比例上看,政府最終可支配收入的規模迅速擴大,企業的份額進一步上升,居民的份額則明顯下降,相應地居民可支配收入也明顯減弱。有許多學者認為,僅能勉強糊口的“生存工資”使我國產業具有低成本國際競爭優勢是一種錯誤認識。在我國20多年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本應由全社會合理分攤的改革成本過多地由“弱勢群體”承載了;本應由全社會合理分享的經濟成果,過多地由所謂“精英團體”瓜分了。

        概括起來,當前我國居民收入分配具有如下特點:(1)目前反映全國收入分配差異的基尼系數為0.46,收入分配相當不均。(2)收入差距拉開的速度非常快,短短20多年時間從相當均等到如此差距,在世界范圍內較罕見。(3)與收入分配結果相比,起點不公平較過程不公平更嚴重。起點不公平主要指有關社會政策的選擇,表現為人們接受教育的機會、就業的機會、健康的機會等的不公平;過程不公平主要指進入市場和發展事業的機會不平等,表現為不同所有制企業實行差別對待的企業所得稅,國有企業改制中內外勾結低價處置資產,利用內部信息或散布虛假信息惡意炒作股票獲取暴利,通過征地剝奪農民,通過關系或賄賂低價獲得國有土地等。(4)公共政策對起點不公平和過程不公平關注得不夠,民眾只能接受效率優先形成的結果不均等,每萬元GDP增長所包含的就業機會在最近若干年內不斷減少,就業機會減少進一步惡化了收入分配。(5)農民工的工資增長緩慢,工資水平普遍偏低,如改革開放以來珠江三角洲GDP年增長率平均在20%以上,但目前珠江三角洲農民工的工資絕大多數在600元左右,最近12年僅增長68元。

        (二)優勢產業占壟斷地位導致行業發展差距過大目前我國各行業的發展不平衡,某些產業得益于先天性或行政性壟斷而獲得高速發展,行業收入也遠高于其他競爭性行業。電信、鐵路、電力、民航、金融和煙草等壟斷性行業職工平均工資較輕紡、建材、采掘、塑料制品、林業等行業職工平均工資高2倍~3倍,如果再加上工資外收入和職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別,實際收入差距可能在5倍~10倍之間。壟斷行業囤積的巨額資源及利潤,使其應對國家宏觀管理的能力和空間大大增加,客觀上減弱甚至阻礙了國家宏觀調控的效果,這在房地產業表現得最為突出。另外,一些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壟斷價格,強制交易;一些地方政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企業間的合并、重組日趨活躍,部分地區、行業壟斷苗頭開始顯現,形形的限制性競爭行為不僅損害了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而且阻礙了國家經濟和技術創新的發展。

        (三)國有企業的發展沒有體現全民利益的增加1994年稅制改革后,國有企業的稅后利潤全部歸企業所有,因此有些企業既壟斷了國有資源又享受稅收返還等財政支持政策。對這些企業而言,它們不需支付任何資本成本,但對市場中的其他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來說,客觀上形成了不公平競爭。財政部統計的數字顯示,2006年全國國有企業實現利潤1.1萬億元,同比增長19.7%。同時,由于未建立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制度,效益好的企業職工收入不斷膨脹,困難企業職工收入卻不斷下降,以至2006年底,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專門下發通知,要求有關主管部門加強對國有企業工資總額發放的調控,避免工資水平過快增長,導致社會分配不公平。國有企業利潤持續增長,與國有企業大多屬各種形式的壟斷行業、享有對諸多資源和要素的壟斷特權不無關系。與此同時,國有企業雖然源源不斷地獲取了高額利潤,卻并未按國際慣例向企業的所有者———國家分紅。2006年初,世界銀行發表的一份分析報告指出,盡管我國中央國有企業近年來利潤持續大幅度增長,但是不論財政部、國資委還是其他任何中央政府部門,都未從中央國有企業獲得股利,這與其他國家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在德國、法國、丹麥、新加坡等國家,國有企業向國家上繳紅利是十分普遍的現象。這部分收入可以用來解決在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事業改革中的資金短缺問題。

        197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英國經濟學家詹姆斯•米德提出的“社會分紅”理論認為,在一定地域內,政府從投入國有企業或社會化企業的資金和土地中獲得利潤后,應將一部分作為“社會紅利”分配給全體公民,以體現公民對企業或資源的全民所有性質。“社會分紅”在一些國家已成為現實。從操作層面看,中央國有企業的利潤應向國家分紅,省市級國有企業的利潤應向社會分紅。因此應理順機制,創造條件,認真解決與落實國家和人民對國有企業的所有權與收益權。(四)政府參與分切房地產利潤蛋糕無助于降低房價我國目前高昂的房價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在城鄉居民收入增加不多的情況下,房地產價格卻一路高漲。近10年來,大學畢業生的起薪幾乎沒有增長,但房地產價格同期卻上漲了至少5倍以上。

        造成房價上升的原因很多,但囤積土地是開發商利用不可再生資源侍機獲取高額利潤的重要方式。土地本應受政府有關部門的嚴格監管,但在國家整頓土地批租背景下愈演愈烈的囤地風潮顯示有關部門對此缺乏有效的制約手段。土地資源的流失,導致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手段減弱,而房地產商對樓市的操縱空間更大。大規模的圈地囤地使房地產商通過壟斷土地壟斷房價,形成區域性房地產主導價格。一些地方政府將土地作為城市經營的重要手段,也為開發商圈地囤地提供了機會。開發商大肆囤地的背后,是地方政府謀求通過房地產開發創造GDP增量縱容的。被囤積的土地長期處于待開發或閑置狀態,對國土資源造成了巨大浪費,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公共利益的瓜分。在房價調控上,國家開征土地增值稅、房產交易所得稅等稅收政策無法抑制房價上升的勢頭,相反推動了房價上升。古往今來,征稅從不能壓低商品的價格。拉姆齊說:在食鹽的交易中,由于需求者好歹都得吃鹽,需求較缺乏彈性,所以政府即使向供應者征稅,稅負也必定會轉嫁給需求者;而在青菜交易中,由于供應者好歹都得把當天的青菜賣掉,供給較缺乏彈性,所以即使政府向需求者征稅,稅負也必定會轉嫁給供應者。房地產屬于食鹽類商品,在房地產市場總體供不應求的情況下,開發商或賣房者定會將這部分稅收轉嫁給買房者負擔,在這點上,所有的開發商或賣房者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政府通過征稅方式調控房地產,稅收最終會轉嫁給購房者,加重購房者的負擔。降低房價需要靈活的調控手段,“一刀切”的征稅辦法只會加重普通購房者的負擔。超級秘書網

        二、現階段我國政府理財中應把握的原則和戰略

        (一)現階段我國政府理財中應貫徹的原則具體而言:(1)以民為本,不與民爭利,真正落實“民富才能國強”;(2)促進就業水平的提高,以擴大就業縮小收入分配差距;(3)任何產業都不能擁有獲取超額利潤的壟斷特權。

        第2篇:財政體系論文范文

        推進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必須“進一步完善轉移支付制度”。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對于加強國家的宏觀經濟調控、合理安排各階層居民收入的再分配、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和民族地區的財政支持,保證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安定具有重要作用。

        一、現行的政府間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現狀

        財政轉移支付法是指調整在財政轉移支付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財政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廣義上理解的轉移支付法包括政府對居民的轉移支付制度和政府間的轉移支付制度。

        目前,我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一般是指政府間轉移支付制度。政府間轉移支付,它是指各級政府之間財政資金的相互轉移或財政資金在各級政府之間的再分配。這種轉移支付形式一般有三種:一是中央政府將其預算收入的一部分向下轉移給地方政府;二是地方政符將其預算收入的一部分向上轉移給中央政府;三是同級政府之間一部分預算收入的相互轉移。凡是相鄰兩級政府間的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財力轉移是狹義上理解的轉移支付。在我國,從1994年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基礎上確立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是一種從狹義上理解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從形式上看財政轉移支付法,是指財政轉移支付法律規范借以表現的外在形式,它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的財政轉移支付法,泛指凡規定有關財政轉移支付出方面內容的法律、法規、自治條例、規章等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總稱。狹義上的財政轉移支付法,專指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以《財政轉移支付法》冠名的單行法律。在我國尚未制定專門的《財政轉移支付法》,有關財政轉移支付方面內容的法律規范散見于相關法規與規章之中。

        財政轉移支付法律制度的內容一般包括:(1)轉移支付的目標和原則。(2)轉移支付的形式:目前轉移支付的形式包括:社會保障支出和財政補貼支出,如定額補助,專項補助,結算補助,稅收返還及其他補助形式。(3)轉移支付的資金來源、核算標準、分配方法、支付規模和程序。(4)轉移支付的管理和分配機構。(5)轉移支付的監督及法律責任。

        我國現行的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是在1994年開始實行的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我國現行的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是由四種轉移支付的形式構成的:

        第一種形式是“過渡期財政轉移支付”。“過渡期財政轉移支付”是我國在1994年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后開始設立和實施的。我國過渡期財政轉移支付的核心是地區收支均衡模式。我國的收支均衡模式同時考慮了各個地區的財政能力(財政收入)和財政需求,其基本的做法是:通過測算各個地區的標準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并對其進行比較,進而計算出地區的標準財政收支缺口(該地區標準財政支出大于標準財政收人的差額)。

        第二種形式為“稅收返還”。稅收返還制度的建立是1994年分稅制改革的關鍵性內容之一。稅收返還制度的核心是在建立新的分稅制財政體制的同時,確保各有關地方政府既得利益。另一方面,這種形式通過“存量不動,增量調節”的辦法,提高中央財政在增值稅與消費稅增量上的比重。

        第三種形式為專項補助(或者說是“專項撥款”)。“專項補助”作為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形式。這些專項撥款,由中央政府撥付,不列入地方的財政支出范圍。這種專項撥款的主要特點是撥付款項的有條件性,是由中央根據情況和需要來確定撥款的項目,撥款的對象,撥款的金額和撥款的時間。專項撥款主要用于給予地方政府的特大自然災害救濟費,特大防汛抗旱經費以及不發達地區的發展資金等。

        第四種形式是“原體制補助和上解”。這種形式實際是原體制的產物。從1988年開始,中央政府財政部對部分省、自治區實行定額補助,與此同時部分省市向中央按照一定的比例解。

        我國現行的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仍是一種過渡性的制度,帶有較深的舊體制的烙印,難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公共財政體制的要求。

        二、現行的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于我國現行的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是一種過渡性的制度,目前還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事權、財權不清晰,事權、財權不對應,資金分配辦法不規范。從而造成一部分財政支出的不合理,各級政府支出責任不明確,甚至帶有較大的主觀隨意性,從而使轉移支付制度缺乏科學性。

        第二,現行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缺乏法律權威性。縱觀各個國家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最大的共性就是都制定有較高層次的法律。而我國現行的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依據的主要是政府規章,沒有單行法律。因而現行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缺乏法律權威性和統一性。

        第三,現行財政轉移支付制度調控力度小,均等化功能弱。由于在現行轉移支付制度中稅收返還形式占的比重過大,一般性轉移支付比重太低,致使中央財政調控權、均等化功能過弱。

        第四,監督制約機制不健全。

        第五,省一級政府對地、市、縣級地方政府的轉移支付缺乏制度建設。

        三、完善現行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從總體上看,我國現行的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開始朝著規范化的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框架的目標改革,但是,距離以公共服務均等化為主要目標的、規范化的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還有相當大的距離。為了進一步完善我國現行的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必須深化改革:

        1.完善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分稅制財政體制,從法律上明確劃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事權、財權范圍,明確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調節目標和定位。

        2.加強財政立法,在《過渡期財政轉移支付辦法》基礎上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轉移支付法》,以法律形式明確財政轉移支付的各項基本制度,尤其是財政轉移支付的監督制約制度。

        3.簡化與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形式,重新歸并現有的四種政府間的財政轉移支付形式,尤其是應當盡快解決原體制補助和原體制上解當中存在的與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相矛盾的問題。

        4.規范專項補助,在進一步科學劃分各級政府事權的前提下逐步減少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那些純粹屬于地方區域性的支出項目的補助,并且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和兼顧其他政策要求的前提下,規范各種專項補助,合理分配用于專項補助方面的財政資。

        第3篇:財政體系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我國現行財政體制的缺陷導致縣鄉財政困難,這是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的重要原因。因而需要通過財政體制改革和公共財政體制的構建,理順各級政府間的財政關系,加強縣鄉財政的實力,使其財權與事權相統一,以發揮其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主體作用。

        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不足,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嚴重滯后,導致農民行路難、通訊難、就醫難、上學難、飲水難、用電難等不良后果,制約了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導致當前我國“三農”問題的重要原因。因而,增加和改善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應成為當前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著力點和突破口。在統籌城鄉發展、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背景下,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方針,加大了改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政策力度。本文主要從財政體制改革的視角討論增加和改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問題。

        一、我國縣鄉財政困難與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不足問題同時并存

        雖然增加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可廣開渠道、多方籌資,實行一定的政策傾斜,也可嘗試公共產品供給的市場化運作方式,但不容置疑的是,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主體依然只能是縣鄉政府。然而,1994年分稅制改革后,我國縣鄉財政日益陷入困境,縣鄉一級政權的財政收支矛盾相當尖銳,主要表現為工資欠發、赤字規模不斷擴大、實際債務負擔沉重、財政風險日漸膨脹等,縣鄉財政多維持在“吃飯”的水平上,用來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能力非常有限。據推算,目前中國平均每個鄉鎮負債約400余萬元,共計2200億元左右(許正中,2004)。鄉鎮負債規模龐大,來源復雜,債務利息高,累積時間長,滾雪球般越滾越大,形勢極為嚴峻。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是城鄉分離的二元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城鎮實行由政府供給為主導的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城市的公共產品完全由政府保障,并列入財政預算;而對農村的公共產品來說,政府投入很少,導致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嚴重不足,農田水利和農村道路常年失修,農村公共衛生、基礎教育、社會保障均十分落后,城鄉差距日益擴大。農村稅費改革后,鄉鎮財政自籌制度取消,縣鄉財政主要依賴農業稅來應付日益龐大的財政支出,縣鄉財政更顯困難,無力提供農村基本的公共產品和服務。而隨著取消農業稅改革的實施和落實,以農業為主的縣鄉財政失去了其主要收入來源,縣鄉財政尤其是大部分鄉鎮財政更加困難。

        我國縣鄉一級政府和財政是面向農村、服務農村、提供農村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主體。尤其在當前“三農”問題日益凸出、城鄉差距日益擴大的背景下,如何加強縣鄉一級財政,實現縣鄉財政解困,增強其服務農村和提供農村公共產品的能力,是財政體制改革必須面對的問題。為此,我們應從現行財政體制的內在弊端著手,找出當前縣鄉財政困難的體制原因,以明確縣鄉財政解困和財政體制改革的方向。

        二、我國現行財政體制的缺陷

        1994年形成的分稅制財政體制雖然比財政包干制是一個進步,但遠不是一種成熟的分稅制財政體制,還存在較為明顯的非規范性和過渡性質,其固有的內在體制缺陷直接導致了當前縣鄉財政的困難,也制約了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改善。

        1.政府間的財政關系缺少法律規范,財政分權與政治集權存在矛盾。由于行政垂直集權和政府間財政關系缺少法律保障,導致政府間財政關系極不穩定、極不規范,而基層政府在責、權、利的分配上則處于不利地位。這種財政分權與政治集權并存的體制,極易導致各級政府“上收財權”與“下放事權”的機會主義行為。事實上,我國各級政府在財力分配上層層“抓大集中”,將大稅種、大稅源抓到手中,到了基層財政也就基本沒有大稅可分,稅種雜而收入規模小,造成基層財政收入來源極不穩定。同時,上級政府通過各種形式的“事權下放”,加重了基層的財政負擔。

        2.現行分稅制財政體制側重“收入”的劃分而缺乏對于各級政府事權責任的清晰界定。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明確了各級政府間的收入劃分,但對各級政府的事權范圍則沒有做出清晰的界定,導致各級政府間事權責任不清乃至于相互推諉,而基層縣鄉財政尤其是鄉鎮財政則不合理地承擔了過多過重的事權責任。目前,縣鄉財政承擔了許多本該由中央、省級財政承擔的事權負擔,比如,民兵訓練、優撫、計劃生育和義務教育等。無論是根據財政分權的“受益”原則,還是參照市場經濟國家通行的做法,這些事項都應劃歸中央和省級政府的事權范圍,或由中央和省級財政承擔大部分責任。而在我國卻都壓到了基層財政頭上,由此形成縣鄉財政的困難局面。同時,也造成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不足。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調查,目前全國農村義務教育的投人中,鄉鎮財政負擔78%左右,縣級財政負擔約9%,省級財政負擔約11%,而中央財政只負擔約2%(陳紀瑜、趙合云,2004)。如能將農村義務教育的投資主體上升到中央和省級財政,僅此一項便將大大減輕縣鄉財政的支出負擔,也將更有利于農村義務教育事業的財力保障和長遠發展。

        3.省級政府對下級地方政府轉移支付制度不健全是縣鄉財政困難的重要原因。分稅制改革后,按照中央對省的體制模式,各地在省內建立起的轉移支付制度很不完善,直接制約了基層財政獲取必要財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各省級政府對下級地方政府的轉移支付資金總量有限,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基層財政運行困難的問題。二是轉移支付形式以稅收返還、專項撥款為主,這兩種形式在財力分配上都有利于富裕地區,不利于調節地區間財力差異。三是各省通過“因素法”分配財力的資金非常有限,無法在貧困地區、富裕地區間實現財力均等化。

        三、改革我國財政體制,增加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對策

        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國現行的分稅制財政體制,加快公共財政體制建設步伐,在各級政府間合理劃分職責范圍和收入,做到財權與事權相統一,是加強縣鄉財政、改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體制保障。 轉貼于

        1.以法律形式明確各級政府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中的職責范圍。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是一種從中央到省、市、縣、鄉鎮政府的多級供給體制。其中,縣鄉政府作為國家財政體系的基礎環節,直接為農村居民提供各種類型的公共產品。而農村公共產品構成上的層次性,決定了作為供給主體的各級政府間的責任劃分:屬于全國性的農村公共產品由中央政府承擔,屬于地方性的農村公共產品由地方政府承擔,一些跨地區的公共項目和工程可由地方政府承擔為主,中央一定程度上參與和協調。依據這一原則,諸如環境保護、大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救災救濟、優撫安置、社會福利等項支出應由中央、省級政府承擔,縣級政府負責管理,縣鄉政府承擔具體事務;農村基礎教育、基本醫療服務的支出應由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共同承擔;縣鄉政府作為基層政權,主要承擔本轄區范圍的行政管理、社會治安和本區域內小型基礎設施方面的支出責任。這種政府間職責的劃分應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確,以杜絕上級政府下放事權的機會主義行為,防止增加縣鄉財政的負擔。

        2.大力培植以財產稅為主體稅源的縣級財政稅收體系。縣級財政缺乏大宗、穩定的主體稅源,是財政困難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省以下政府大宗收入是營業稅,而從前景看,應注意發展不動產稅,逐步形成省級以營業稅為財源支柱、縣級以財產稅為財源支柱的格局。不動產稅是最適合基層地方政府掌握的稅種,是非常穩定的稅源,只要地方政府一心一意優化投資環境,自己地界上的不動產就會不斷升值,每隔3年至5年重新評估一次稅基,地方政府的財源就會隨著投資環境的改善而不斷擴大,地方政府的職能和財源的培養便非常吻合,這正適應政府職能和財政職能調整的導向。我們應借鑒國外的經驗,逐漸把不動產稅調整為統一的房地產稅來征收,同時考慮不同地段的因素并幾年一次重評稅基。這樣,不動產稅就會逐漸隨經濟發展而成為地方政府的一個支柱性的重要稅源(賈康,白景明,2003),從而緩解基層政府的財力困境,為改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提供保障。

        3.建立規范化的地方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一是簡并轉移支付制度形式,規范專項撥款,逐步取消稅收返還和體制補助,進一步加大均等化轉移支付資金力度。1994年以來建立起的地方轉移支付制度,盡管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地區間的財力差距,但并沒有從根本上緩解基層財政的困難,基礎教育等最基本的社會公共服務在各省內部也未實現“均等”。因此,應進一步增加均等化轉移支付資金規模,確立均等化轉移支付在地方政府間轉移支付中的主體地位。二是進一步調整不合理轉移支付資金分配格局。將調整“既得利益”的資金用于均等化轉移支付,有助于增強中央、省對下的調控力度,進一步緩解基層財政困難。三是建立基礎教育、公共衛生等專項性轉移支付制度,解決在基礎教育和公共衛生上的社會公共服務不平等問題。四是建立穩定的均等化轉移支付資金,資金分配要高度重視解決縣級財政困境問題。

        4.改進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決策程序和方式。傳統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決策程序是“自上而下”的,這難免會造成農村公共產品供求失衡的現象。在建設農村公共財政體制過程中,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建立農村公共產品的需求表達機制,將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決策程序由“自上而下”轉變為“自下而上”是非常重要的。要實行鄉、村兩級政務公開、事務公開、財務公開,增加公共資源使用的透明度,定期向村民公布收支情況。此外,根據公共財政學說的一般理論,很多具有準公共產品性質的農村公共產品可采用政府與市場混合的方式提供。在政府財力有限的條件下可提供有效的制度安排,動員社會資源進行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建立起以財政為主體、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比如,由政府和私人通過談判的方式聯合供給公共產品,這種公共產品通常可通過產權界定賦予私人部分收益權,本著“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這樣,有助于將投資于農村公共產品的各種積極因素調動起來。

        參考文獻:

        [1]孫 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與相關體制安排[J].財貿經濟,2005,(6).

        [2]徐 超.財政約束條件下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創新[J].財政與發展,2005,(6).

        [3]李風蘭.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與制度創新[J].社會科學家,2005,(5).

        [4]匡遠配,汪三貴.中國農村公共產品研究綜述[J].新疆農墾經濟,2005,(11).

        [5]郭家虎.財政合理分權與縣鄉財政解困[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4,(9).

        [6]陳紀瑜,趙合云.取消農業稅后縣鄉基層財政體制亟待創新[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4,(7).

        [7]許正中等,我國鄉鎮財政困難的成因及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2004,(2).

        第4篇:財政體系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行政成本,基層政府,政府行政管理

        行政成本不僅是現代政府管理理論中的重要組成成分,在公共管理理論研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一直以來,行政成本都是一個綜合性和復雜性很高的問題,是我國政府和廣大人民關注的重點問題。近年來,我國對行政成本問題的研究已經成為了深化改革、謀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實行政府機構體制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一、概念界定

        1.1 基層政府。從實踐角度出發,基層政府指的是由縣市區及鄉鎮黨委、政協、政府、人大、武裝等五部分組成的行政體系[1]。

        1.2 基層行政成本。在本文的開始就向大家介紹了什么是行政成本,而基層行政成本就是指基層行政體系及人員在工作和管理中所產生的行政成本。基層政府行政成本主要是由于向管轄區供應公共物品而產生的,也包括政府活動所消耗的資源和費用,以及政府行為造成的機會成本等。

        二、基層政府行政成本的影響因素

        基層政府行政成本的高低,其影響因素眾多,總結起來可分為兩大類: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是基層政府在行政成本控制過程中無法控制的那些因素,如政策因素、轄區公眾素質、市場環境、自然環境等。因為外部因素是無法掌控的,所以本文將著重對影響基層政府行政成本的內部因素進行分析。

        2.1 基層政府職能。一個組織機構的管理模式、組織形式、組織結構和規模等都會對其工作運行成本產生影響,基層政府也是如此。基層政府的職能就決定了這些元素對行政成本的影響。政府職能指的是在社會和國家管理中政府所起到的功能和承擔的職責,這些功能和職責都是應社會需求而產生的,包括社會職能、經濟職能和政治職能等[2]。

        2.2 組織管理體制對行政成本的影響。只有通過政府機構才能讓基層政府的職能得以發揮。政府組織是一個統一的組織體系,包括的機構有:監督反饋機構、情報信息機構、咨詢參謀機構、職能機構和領導機構等。基層政府機構設置的多少以及機構間工作的協調性都會直接影響到其工作效率和行政成本[3]。

        2.3 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基層政府機構的職能和工作都是由政府行政工作人員來完成的。所以工作人員的身體素質、知識水平、辦事效率和政治素養等都會對基層政府職能的實現和基層行政成本有直接影響。因此,政府在擴大公務員隊伍和培養公務員時一定要注重人員的素質,這樣才能提升政府的辦事效率并且節約基層行政成本。

        三、解決措施

        在對基層政府行政成本的節約上,可以從宏觀、中觀和微觀等三個角度來進行問題解決[4]。本文將從中觀角度,針對基層政府行政機構的制度、職能和人員管理等方面,提出三項解決方案。

        3.1 轉變政府職能

        3.1.1 行政機構改革。現代社會中基層政府的責任和職能的執行是維護基層穩定重要保障,基層政府只有具有充足的權威才能在職能履行中發揮其維護穩定秩序作用。碩士論文各個部門需要統一協作,而不能各行其是,這樣才能保證基層政府的權威性和工作的高效性。在政府機構改革過程中,既要考慮滿足市場經濟體制對政府職能的需求,又要使部門的成本降到最低。簡化機構設置,培養能干、精干的行政工作人員,這樣才能既降低行政支出成本,又避免降低辦事效率。對行政機構進行改革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對基層政府行政機構進行重組,二是對基層政府行政機構進行優化。

        3.1.2 建立以制度為核心的政府。政府依法行使職能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中心原則。在政府機構變革中,應從權力行政向制度行政方向轉變,以制度來實現對公眾行為的引導,而非從前的使用行政權力強行干預公眾行為。在政府的制度建設中,要通過健全制度、法律、法規等來實現政府機構責任的劃分和職能的革新編制。通過對基層政府行政制度的完善,可以有效制約政府濫用行政職權的現象,大大限制了在行政上的自由決定權。并且,制度的建立也要在崗位間進行,合理的制度能夠起到相互監督的作用,避免行政權力集中到少數人手中的現象發生,使得行政行為的隨意性降低,同時使得行政成本最小化[5]。

        3.1.3 建立服務型政府。現代化的政府應該是服務型的政府,能夠為公眾提供高效、公正、優質的行政服務。

        3.1.4 公開行政。我國現階段在行政上已經實行了公示制度,但是如何能夠擴大行政公開范圍、增強行政透明度,仍然是行政公開工作在行政管理方面所面臨的重要挑戰。行政公開指的是基層行政部門對各項有效信息的充分公開,既包括收支計劃的詳細內容,也包括在服務方面的收支明細報表。通過行政公開機制,可以形成一個高效的監督體系,有益于行政成本的降低。與此同時,在公共財政方面,要大力推行財政決定權的民主化,不能讓少數幾個人完全掌握財政支出權力。加大財政信息和政府政策信息的公開,這樣不僅有助于基層政府行政資源的管理,更能增強公眾對基層政府的信任[6]。

        3.2 績效評估,競爭上崗。在行政部門職位競聘方面,要在一定程度上轉變“官本位”和“鐵飯碗”思想,在競爭機制基礎上實行領導職位的競聘。在競聘過程中既要考量候選人的群眾基礎和工作能力,又要考量其領導和下屬對他的信任程度[7]。在競聘制度中應引入政績考核制度。企業的績效是通過消費者反饋信息、市場占有率和產品品質等來進行考核的。而對于基層政府的行政而言,主要通過兩方面進行考核:橫向和縱向。從行政人員的群眾工作、工作效率、工作效果、工作能力以及上下級和群眾對其的工作能力和滿意程度等方面進行評價考核。

        3.3 削減行政層級。政府機構的扁平化是有助于企業管理的,這種公共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提升工作效率。可適當擴大市的管轄范圍,提升城市功能,進而帶動周邊城市的發展。推行“中、省、縣”三級政府模式,實行縣管縣(市、區)財政體制,地級市視作縣級管理,并實行分稅制度原則,促進區域經濟和諧發展。除此之外,還可以建立稅務改革機制,以減輕基層政府行政負擔。

        四、總結

        隨著我國現代化和法制化發展,我國政府行政管理的科學化也逐步發展起來。行政成本的控制不僅需要制度和機構的改革,還需要將資本控制引入到行政管理中來,以實現以最低成本來完成高效率的行政管理服務工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娟.縣級政府行政成本研究[D].西南大學,2011.

        第5篇:財政體系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農村;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論文摘要:農村義務教育作為我國教育事業中的重點部分和薄弱環節,隨著農村稅費改革的進行,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問題進一步加劇,要求完善農村義務教育轉移支付來解決這一問題。該文從我國農村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效應、存在問題入手,對我國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提供一些建議。

        義務教育作為公共產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應當作為公共部門由各級政府來提供。現行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是“國務院領導,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縣級政府為農村義務教育的主要提供和管理主體。我國在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后,下級政府財力被很大削弱,更多財力集中到中央政府。這樣,造成了縣、鄉鎮級政府缺乏相應的財力來保障義務教育投入的充足,出現了事權和財權的分離,無法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因此,中央政府必須通過實行有效的轉移支付制度來平衡不同層級政府和不同地區的財力,來解決財政的縱向和橫向不平衡。

        一、農村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效應

        農村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主要采取兩種形式: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不同的轉移支付形式有著不同的經濟和社會效應。

        (一)農村義務教育的一般性轉移支付的效應分析

        一般性轉移支付能夠體現均等化效應,它根據不同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能力和支出需求,根據公式計算出對其的轉移支付數額,貧困地區可以在公式中應用較低的基數,與其薄弱的財政收入能力對應,因而可以計算其較大的差額,作為轉移支付的標準。這樣,貧困地區便獲得了更多的補助,相對縮小了與富裕地區的財政能力差異。

        (二)農村義務教育的專項轉移支付的效應分析

        農村義務教育的專項轉移支付主要是針對農村地區義務教育經費的短缺與縣鄉級財政能力薄弱無力承擔的狀況,由中央和省級政府對其進行專項補助,根據不同地區農村發展狀況的不同,確定差異化的專項轉移支付金額。由于在義務教育領域存在貧困地區和富裕地區的巨大差距,通過專項轉移支付既可以平衡城鄉之間的義務教育經費差距,又可以通過對邊遠地區和西部欠發達地區給予更大的專項轉移支付金額,促進不同地區間的均等化效應。

        二、我國農村義務教育轉移支付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農村義務教育轉移支付中的教育資金缺口總量還很大

        雖然,中央及省級政府都在不斷加大對義務教育的轉移支付,但是在實踐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影響,并沒有真正做到這點。教師工資拖欠問題嚴重、學校公用經費不足、學校危房改造資金欠缺等等,使得農村義務教育經費在一段時期仍然存在嚴重的缺口,沒有足夠的資金供給。

        (二)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發展中各級政府事權劃分仍不明確

        在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中,我國各級政府在財政收入上進行了財權的上移,中央政府集中了更多的財力,但是同時地方政府仍然承擔著較大的財政支出責任,這樣財權和事權分離,地方政府主要是縣鄉級政府沒有足夠的財力去實現其在義務教育中的職責,于是置義務教育發展于緩慢之中。

        另外,在義務教育發展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事權劃分不明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存在交叉的事權范圍和都沒有涉及的領域,出現了政府的缺位和越位問題嚴重。

        (三)農村義務教育轉移支付的監督體系不健全

        現階段,我國農村義務教育轉移支付缺乏完善的監督體系和法律規定。在轉移支付過程中仍然存在義務教育轉移支付資金擠占、挪用和占用現象,使得義務教育資金不能及時、足額下撥到相應層級的政府,用于農村義務教育的教師工資、學生公用經費和校舍改造等方面。監督體系不健全表現在沒有對應的法律規范和相應的監督機構來實行。

        (四)農村義務教育轉移支付制度的相關配套體制改革滯后

        首先是人事制度改革的落后,農村義務教育轉移支付需要政府設立相應的機構進行轉移支付資金的專項管理和劃撥,以及轉移支付資金的使用效果評價等。但是相應的人員和機構都沒有完全實現這個職責。其次是沒有建立完善的資金使用效益評價體制,無法合理有效地對轉移支付資金的使用進行績效評價和管理追蹤。

        三、規范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政策建議

        通過對我國目前農村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存在的問題的分析結合中國義務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對規范我國的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提出以下建議:

        (一)明確各級政府的事權和財權劃分

        建立規范的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必須把各級政府的事權和財權劃分清楚。進而才能為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提供準確的財政標準收入和財政支出需求的數據,規范轉移支付流程和結構。

        (二)確定中央和省級政府在義務教育中的投入責任

        在明確劃分了中央和地方的財權和事權的基礎上,為了彌補地方發展義務教育的財力不足,必須加大中央和省級政府的投入責任和轉移支付力度。這對建立以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和省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轉移支付為重點提供了支持。

        (三)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監管體系

        確定了轉移支付的模式后,對轉移支付的整個流程必須建立起完善的監督管理體系,以保證義務教育轉移支付資金及時、足額下劃到相應層級的政府并被用于義務教育的經費支出,避免出現擠占、截留和挪用等情況的發生。

        首先,制定《轉移支付法》,在其中專門對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進行原則、總量、分配資金運行及各級政府的責任作出規范性要求。其次,鼓勵社會公眾和新聞媒體也參與到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的監督中來。

        通過以上措施和手段,建立一套以義務教育一般性轉移支付為主專項義務教育轉移支付為輔的義務教育轉移支付制度,切實解決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狀況,為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在全國范圍的均等化起到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第6篇:財政體系論文范文

        關鍵詞:行政事業 財務管理 資金

        行政事業財務管理所指的行政單位,包括政府機關各部門、人大機關、政協機關、黨派群眾團體、公安、檢察、法院、司法局等,事業單位包括工業、交通、商業、農業、林業、水利、文化、教育、衛生、科學、計劃生育、體育、廣播電視、民政所屬事業單位等。

        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內容,包括合理安排預算資金,加強國家財產和財務收支管理,制定并監督行政、事業單位各項開支標準、財務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的執行。廈門市成為計劃單列市前,行政事業單位的開支標準主要依據國務院、財政部和省財政廳的統一規定,市在許可范圍內作些補充。財務管理的規章制度除了國家、省有統一規定的之外,市也結合本地區的具體情況加以補充規定。

        近年來,我國有行政單位出現了很多財務問題,這些問題導致了國家資金的大量流失。因此有必要重新審視一下我國行政單位財務管理。

        一、加強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必要性

        (一)政府部門管理職能轉變的需要

        隨著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行政事業單位單純依靠政府已滿足不了人民物質文化水平提高的需要,只有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實行優勝劣汰,建立自我發展的機制,才能得到良性發展。因此,行政事業單位要轉變理財觀念,創新財務管理制度,為行政事業單位真正成為市場主體,降低成本,合理配置資源,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大化,提高行政事業單位的市場競爭力創造一個良好的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

        (二)建設新型公共財政體系的需要

        目前,我國公共財政體系框架已經初步確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的轉變,財政對行政事業單位的支出也應本著“有所為有所不為”原則進行調整。建立公共財政在客觀上要求逐步規范財政資金供應范圍,改革財政資金供應方式,改革行政事業單位經營管理模式,建立一個有利于行政事業單位自我發展,自我約束,充滿競爭意識,能規避事業風險,降低事業成本的新型財務管理制度。

        二、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思想觀念方面

        行政事業單位的有些領導對財務管理的重視程度不夠,財務管理意識淡薄,對財務管理工作的理解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認為財務管理工作者僅僅是充當單位付款人的角色,沒有發揮財務管理工作應有的輔助決策和監督控制功能。另外,一些行政事業單位的領導以及財務管理工作者對財務管理工作缺乏創新意識,業務能力比較低,對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工作只是停留在表層上,對于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理論掌握不足,沒有真正把事關社會穩定的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這一重大問題提上議事日程并加以研究和探索,致使財務管理與業務活動嚴重脫節。

        (二)人員素質方面

        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工作者的業務水平和職業道德有待進一步提高,一些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工作者缺乏專業的系統學習,專業技能水平不高,甚至一些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工作者多是調入、或者是從原職工中選拔改行而從事財務工作,未經過專業學習訓練,專業技能不盡如人意,業務素質偏低。另外,各單位均普遍存在著嚴重的兼崗現象,不相容職務未能合法、合理分離。有些單位出納兼任記賬、檔案保管,有些單位記賬兼任復核等等。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部分單位財務管理工作者的責任心不強,加之調換頻繁,不能夠正確履行會計職能,有章不循甚至玩忽職守。

        (三)會計核算方面

        一是,有些行政事業單位會計賬務處理混亂,收受的原始憑證不規范,對原始憑證審核不合規,原始憑證規定的內容填寫不全,有些發票內容欠缺,購買實物發票不填數量和單價,甚至沒有業務往來單位的蓋章,手續也不完整,購買實物的憑證只有領導簽批,沒有驗收人或經手人簽字,而且有的領導簽字不規范。

        二是,固定資產折舊數在資產負債表中不能得以體現,固定資產賬面價值與其凈值數值相差太遠,從而導致資產虛增或虛減,造成在行政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中大量國有資產的浪費和流失。

        三、避免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問題的對策

        如何克服或者避免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問題呢?我認為,關鍵是加強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的管理。

        首先,建立有效的財務支出約束機制。比如加強經費管理制度、財務人員崗位職責等綜合性的管理制度,加強辦公費、電話費、郵資費等單項的管理制度,加強接待、車輛等相關性的管理制度。這樣,可以從單位內部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約束機制,做到有章可循,按制辦事,以堵塞漏洞,節約資金,防止經費支出中的跑、冒、滴、漏,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項資金的使用效益。

        其次,細化部門預算,提高財務管理的計劃與預測能力。應落實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建立科學的部門預算。每個單位應當對預算執行的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對于適當的差異,可以適當調整預算定額標準,使部門預算符合單位的實際情況。

        第三,改革預算會計制度。一方面,按照公共財政管理的要求,建立起規范、統一的預算會計體系,同時將權責發生制確認基礎引入預算會計。同時,推進預算收支科目改革,對于現行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中不適應部門預算改革需要的科目,要根據現行預算管理的要求進行修訂,為各項管理提供有利的基礎條件。

        第7篇:財政體系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財政收入,經濟增長

         

        一、問題的提出

        財政是政府發揮資源配置、收入分配、穩定經濟和監督管理職能的手段。財政收入的多少直接關系到政府宏觀調控經濟的能力的大小。長期以來,我國財政收入制度濃厚的計劃色彩,使得財政收入對經濟增長的導向作用被人為割裂。忽視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不僅不利于經濟的發展,更不利于發揮財政的職能與作用。因此研究財政收入和經濟增長的關系,能為政府制定財稅政策提供理論依據及建議,防止政策制定的盲目性。

        二、國內外研究方面

        關于財政收入規模與經濟增長相關性方面,國外對此研究大都得出的結論是財政收入規模與經濟增長呈負相關或弱相關的關系。如Sculley(2001)和Grossman(2002)分析美國的經濟情況,得出政府的稅收水平與經濟增長呈現負相關。Karras(2003)通過對11個國家稅率和GDP增長率的分析得出,稅收短期內與經濟增長呈現負相關,但這種相關性在長期內的趨勢會減弱。國內學者大都研究財政收入與GDP之間的關系,研究的結果一般認為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呈高度正向線性相關性。如徐菁(2007)通過繪制杭州市20年財政總收入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散點圖,并建立回歸模型,得出財政收入與GDP存在顯著的線性關系。

        關于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方面,國外學者多認為財政收入應占GDP有個合理的比重,超過這一臨界值就會對經濟有負影響作用。如Sculley(1991)分析了103個國家七、八十年代稅收占GDP比重的數據得出,當稅收占GDP比重低于19.3%時,能促進經濟最大化增長,而當這個比重擴大到45%以上,經濟增長率接近于零。國內學者研究財政收入占GDP比重方面多從該比重過低的原因以及確定該比重的合理規模等方面進行研究的。如董承章、蔣東宇、婁正良(2000)利用我國6年數據,得出工業企業中非國有經濟比重、預算外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重上升和國有企業固定資產利稅率的下降是導致近年財政收入占GDP比重下降的重要因素。

        目前,國內研究財政收入絕大多數針對的是全國的財政收入經濟論文,地方性財政研究較少。研究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時,大都側重經濟增長對財政收入的貢獻率,忽視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的互動效應。因此研究地方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的相關關系以及如何依據地方經濟發展特點來促進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的協調增長具有很高的理論現實意義。本文以下以江蘇揚州為例來研究地方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三、揚州市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的相關關系分析

        (一)指標選取和數據來源

        1.主要指標

        (1)國內生產總值

        GDP是公認的衡量國民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也是衡量國民經濟的通用指標,它能綜合反映國民經濟總量,民經濟速度、規模以及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收入分配關系。

        (2)財政收入

        財政收入的統計口徑較為復雜,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統計方法不同,一般來說,一國政府的收入包括預算內收入、預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入。本文中所指的財政收入僅指納入政府預算內的那部分財政收入,即財政總收入。按目前揚州市財政體制的劃分,財政總收入包括一般預算收入、基金預算收入和上劃中央收入三個部分。

        2.數據來源

        本文的數據來源均來自于揚州市統計年鑒以及揚州市財政局官方網站公布的數據,部分數據是經搜集整理后計算所得。

        (二)模型建立與結果分析

        為清楚揭示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的數量關系,現通過揚州市1989-2008年相關數據,并利用SPSS11.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模型分析。

        1.財政收入與GDP總量的關系分析

        (1)模型分析

        由散點圖我們已經能夠很直觀的觀測到二者之間的線性關系,為進一步探究二者關系,筆者建立一元回歸模型。以GDP(X)為自變量,財政收入(Y)為因變量,

        得方程:Y=a+bX+ε

        其中a、b為回歸系數,ε為隨機變量。

        圖1 財政收入總量與GDP總量觀測值與線性模型擬合狀況

        以揚州市1989-2008年財政收入與GDP的相關數據為樣本值,利用SPSS11.0分析軟件進行回歸分析,估計出的回歸方程:Y=0.173X-29.369()

        其中彈性系數b為0.173,表示GDP值每增加1億元,相應的財政收入將增加0.173億元,經濟總量與財政收入總量的person相關系數為0.979,回歸方程的復相關系數為0.979, r2為0.959,經方差分析,F=423.944

        2.財政收入增長與GDP的增長關系分析

        (1)散點圖分析

        由上面的總量模型可以得出財政收入與GDP總量之間存在著高度相關性,理論上財政收入增長與GDP增長之間也應存在著相關性。但筆者通過對揚州市1989-2008年財政收入增長率和GDP增長率的數據進行繪制散點圖,卻發現觀測點雜亂無章,毫無規律可循,兩變量之間不存在明顯的相關關系。

        (2)關系對比描述

        以上分析出財政收入與GDP都呈高速增長,但二者的增長率并不同步,為進一步把握二者增長規律,現對財政收入與GDP的增長率進行對比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財政收入的增長率與GDP的增長率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93年以前,財政收入的增長率基本上是低于GDP的增長率的,財政收入彈性小于1;第二階段是1993-1994年間,財政收入的增長率猛增,大大超過GDP的增長率。第三階段是1994-1997年,財政收入的增長率又低于GDP的增長率,財政收入彈性再次小于1;第四階段是1997年以后,財政收入加快增加,其增長率又超過了GDP的增長率經濟論文,財政收入彈性大于1,尤其是2002、2003、2006、2007年財政收入的增長率都超過了30%,遠遠大于GDP得增長率。從1989-2008年的平均增長率來看,財政收入的平均增長率為22.02%,GDP的平均增長率16.93%,財政收入平均彈性為1.30,這表明近20年來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還是不同步的、非均衡的。

        圖2財政收入增長與GDP增長對比關系圖

        (3)模型分析

        下面對1989年-2008年期間財政收入增長率與GDP增長率的關系進行分析,以財政收入增長率為因變量Y,以GDP增長率為自變量X,利用非線性多項式回歸模型,作了初步測算:

         

        系數

         

         

        未標準化系數

        標準化系數

        t

        Sig.

         

         

        B

        標準誤

        Beta

        gdp

        0.865

        1.233

        0.592

        0.702

        0.492

        -0.298

        2.972

        -0.085

        -0.100

        0.921

        (常數)

        0.085

        0.110

         

         

        第8篇:財政體系論文范文

        關鍵詞:農村 財政分配 經濟發展

        引言

        農村財政分配格局主要有縣鄉兩級財政分配格局,它是農村地區財政分配的局勢和態勢。農村財政分配格局涉及到財政職能、財政體制、財政政策、支出結構等許多方面,它在整個農村和縣域經濟發展中既有基礎性的作用,也是統籌城鄉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的著力點。

        一、當前農村財政分配格局村在的問題

        目前,我們研究農村財政分配格局的原因在于農村財政分配格局和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要求存在諸多不適應性,影響到國家支惠農政策的貫徹實施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整個農村社會經濟分配。存在的問題可以簡單歸結為四個方面:

        1、農村政府和財政職能定位不清楚。長期以來,農村改革發展存在缺乏長遠戰略定位和總體宏觀規劃問題,缺乏創性和活力,致使農村地區政府和財政職能定位缺乏明確的目標和思路。

        2、農村政府之間事權配置不合理。我國農村財政分配格局脫胎于改革開放前依靠農村自籌財力支持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模式,各級財政往往只考慮各自的財政收支平衡,這種不合理的事權配置和農村地區發展的落后導致了縣鄉兩級財政資源緊缺,收支矛盾尖銳。分稅制后依然未能改變這種不合理的事權配置模式,使得縣鄉財政多產生一些不規范行為,損害大片農民的利益。

        3、縣鄉財力難以保證政府發揮職能能用。由于財權和財力集中在上級政府,農村地區由于財力匱乏,使得農村財政分配格局出現退化和混亂,只能夠利用有限的資金有限保障政權運轉和公教人員的工資,而無力對農村的基礎設施進行改善,致使城鄉發展差距加大。

        4、民生基本制度建設和投入機制有待完善。改革開放后,政府對于農村地區民生保障長期投入不足,致使農村民生保障陷入困境。近幾年,雖然政府在改善義務教育、醫療衛生、促進農民增收方面推出了以一些新的政策措施,但這與農村現實發展要求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亟需加快構建農村各項保障民生的基本制度和政府資金投入機制,構筑新的農村發展分配格局。

        二、農村財政分配的主要內容和原則

        當前農村財政分配的主要內容是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農民以及經濟發展等各類分配關系,提高農村政府的社會管理能力和提供公共服務的水平,促進農村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實施原則上必須明確以下幾點:

        1、將農村財政分配格局置于目前城鄉一體化統籌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財政政策和管理體制的制定和調整應該轉變思維和理念,以科學發展為理論指導,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和全面可持續發展。

        2、將農村財政分配格局置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循環體系中。財政是政府發揮職能作用的物質保障,財政分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村財政分配格局應該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大循環體系之中定位和施政,而不能固步自封,割裂財政分配和弄滾發展的關系。

        3、農村財政分配格局應該以人為本,民生優先,遵循社會經濟發展規律。農村財力有限,因而必須優化支出結構,科學安排各種需求,優先解決民生保障問題,解決農民的切實困難,維護社會穩定和良好秩序,在此基礎上再統籌考慮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問題以及農村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問題。

        三、調整農村財政分配格局,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1、明確縣級政府財政轄區責任,完善縣鄉財政體制,提高農村政府服務水平。將縣鄉政府職能統籌考慮,縣級政府實行總負責,鄉級政府則重點在協助和落實縣級政府的政策上,做到合理分配縣鄉之間的公共支出責任,此外還應調整鄉級政府的職能,完善縣鄉事權劃分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

        2、完善管理機制,創新支持方式,確保財政資金合理有效使用。為了確保有限的資金能夠發揮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必須推進基層預算管理改革,完善財政管理機制,同時科學選擇財政支農的方式,提高資金分配使用的效益。

        3、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和農村人口合理轉移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農村機械化程度的提高,農村出現了越來越多閑置的勞動力,在這種情況下,財政應該加大對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引導農村人口向非農產業和地區轉移,有效利用農村閑置勞動力推動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和城鎮化水平。政策措施上政府可以加大對工業園區建設的優惠和支持,鼓勵地方優勢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同時加大配套服務也和民生設施建設的力度。

        4、建立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必須按照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原則,根據縣鄉公共需求的不同制定各自的管理表準,實行差別管理。在目前縣鄉財政緊缺的情況下,應該按照公共服務據鄧華的要求,研究界定縣級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具體內容和標準,然后依照這些標準確定各縣的財力需求。

        四、結論

        總上所述,農村財政分配格局的建立和調整關系到城鄉統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們遵循農村財政分配的原則,調整目前農村財政分配格局,使之適應新時期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統籌城鄉發展的大背景,促進農村社會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敬松.統籌城鄉發展 改進財政政策.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8

        [2]張曉麗.我國新農村建設中的財政對策研究[碩士論文].山西財經大學,2010

        第9篇:財政體系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我國現階段農村公共產品存在供給主體失衡、供給總量不足、局部供給不均衡、供給效率低等四個問題。解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困境要在分權的經濟運行體制和集權的政治體制的矛盾中尋求到一個良好的結合點,把政府的作用與市場機制的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

        一、農村公共產品及其供給機制

        1,農村公共產品。公共產品,即在消費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產品,“每個人對這種產品的消費,都不會導致其他人對該產品消費的減少”。農村公共產品是相對于農民或其家庭消費的私人產品而言,由農村社區集體共享其效用的產品,和一般公共產品一樣也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基本特征,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農村由于市場失靈導致的公共產品供給的私人動力不足問題。農村公共產品按照消費非競爭性、收益非排他性以及外部性的大小可分為純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隨著農村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經濟的發展對農村公共產品的依賴程度不斷增強,農民對農村公共產品的需求亦日益增加,加快提高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水平與效率成為推進“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新農村建設”的正確選擇。由于我國不同區域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文化傳統差別很大,農村公共產品的供需要求比較復雜。因此,以某一個制度或某一種方式解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問題是不切合實際的,必須根據不同情況,因地制宜,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安排。

        2,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我國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特別是非純粹公共產品供給有很多不同于一般的公共產品,具有兩個重要的特點:一是受益的直接性,即“給誰辦事由誰出錢”。城市的公共產品供給一般由政府通過財政支出解決,而農村公共產品很多仍由農民自掏腰包以各種費的形式解決,這使得農村公共產品的消費具有很大程度的直接受益性。二是受益的范圍性,即“誰不出錢就不給誰辦事”。村作為一級自治組織是沒有穩定財力支撐的管理機構,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表現出“村民自治”與“一事一議”等特點,誰能拿出錢就給誰辦事,拿不出錢就不給辦事,公共產品的受益范圍被限定在具體的空間之內。

        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問題分析

        1,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失衡。

        (1)供給主體單一。受政府政策、產權界定和自身素質等因素的影響,私人組織、第三部門等參與主體難以大規模進入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領域,政府仍是單一的供給主體。

        (2)供給主體錯位。一是上級政府在供給農村公共產品上的缺位。中央政府和各省、市、縣及鄉鎮政府在公共產品供給責任的確認、調整機制及分擔標準等方面,缺乏一個明確有效的分擔機制,隨意性較大。全國性公共產品,應當由中央政府提供和融資,但實際上這些供給責任多都推給了縣和鄉鎮政府以及村委會。二是鄉鎮政府在供給過程中的錯位。由于上級政府的缺位,鄉鎮政府承擔著與財力極不相稱的職能,支出負擔沉重,所掌控的公共財力勉強維持自身行政運轉,生產性公共支出難以保證。三是村民自治組織在供給過程中的困境。鄉鎮政府經常利用政治權威將屬于政府職責范圍內的公共產品的供給責任推卸給嚴重缺乏或根本沒有公共財政保障的村委會。

        (3)權責不對稱。中央政府在下放事權的同時,并沒有相應賦予農村基層政府和社區足夠的預算資金。在現行的分稅制財政體制下,縣、鄉鎮區域內的公共需求由縣、鄉鎮政府提供滿足,而縣、鄉鎮政府的財源多來自本地經濟,在以農牧業為主的鄉鎮,產業的財政支持力極弱,財政增長極小。且零星分散難以征收。這種事權與財權的不對稱,使得地方政府憑借本級財政收入無力提供農村公共產品。

        2,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不足。

        (1)供給總量不足。中央的財政支出規模尚不能完全滿足全社會日益增長的公共產品需求,雖然國家用于農村公共支出的財政支持力度正在不斷加大,但較之于基數龐大的農民群體,人均比率還是低得可憐。

        (2)供給局部過度。在我國占人口60%的農民占有20%的公共產品資源這種窘境中,部分農村氣派的政府辦公樓與破舊的學校、寒酸的衛生院形成鮮明對照。

        3,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在區域間不均衡。

        由于農村公共產品的特性,特別是在目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要依靠地方財力支撐的情況下,這種區域間的公共產品供給不均衡尤為嚴重。并有一個值得我們更加重視的規律,公共產品建設上的地區差距要比經濟發展上的地區差距更大,并且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4,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效率低。

        (1)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配置效率低下。對于政府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效率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為群眾辦多少好事”的考核機制需要,在供給行為選擇上,往往用符合絕大多數人的利益這一模糊概括去抑制農民的不同公益訴求,公共產品的供給難以全面提高需求主體的福利水平。

        (2)農村公共產品投資管理效率低下。延用計劃經濟時代的財政支農體系使得支農資金以不同的名目由各個中央和地方部門支配,資金使用分散,交叉和重復等現象嚴重。對一些制度外財政收支缺乏嚴格有效的監督,還存在擠占挪用現象。資金到位率低。相當一部分資金被用于涉農部門臃腫的機構和人員開支,造成極大浪費。

        三、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困境的解困途徑

        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困境及解困問題本質上不是一個技術革新問題,而是一個制度創新問題。從根源上分析,農村鄉鎮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困境歸根結底在于分權的經濟體制和集權的政治體制之間的矛盾,當然總根源還是生產力水平低的問題。由于經濟上的分權,地方政府之間形成了一種競爭機制。政府間競爭要求高質量的公共產品供給,但在集權政體中,地方可運用的政策工具很有限,只能通過擴大財政支出及直接參與微觀經濟活動來提高競爭力,迫使地方政府尋求制度外收入。這就加重了當地居民的負擔,引發政府和群眾之間的矛盾。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特黄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激情欧美 | 香蕉久久精品精品 | 麻豆91青青国产在线观看 | 亚洲欧洲aⅴ在线不卡视频 免费va国产高清大片在线 | 久久久特色aⅴ片免费观看 午夜在线亚洲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