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青少年心理健康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

        關鍵詞:素質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青少年素質全面發展的前提條件,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了有效途徑,也是現代社會對青少年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谒刭|教育觀念,審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從青少年實際的心理素質情況出發,構建素質教育觀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是素質教育整體改革的關鍵環節。

        一、素質教育觀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解讀

        1.素質教育觀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與意義。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普及心理健康的衛生內容與常識,一方面幫助青少年學習解決與處理常見心理問題的技巧,另一方面幫助青少年適應學習、生活與社會做準備;二是預防重大心理問題與疾病的發生,學校通過開展一系列的心理教育與心理咨詢活動,幫助青少年及時發現心理問題,利用學校提供的心理資源尋求幫助,做到防患于未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對青少年的成長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會影響青少年思想與品德方面的形成與發展,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青少年實現人格的健全與完善,促進青少年健康水平的提高。再次,心理健康教育能夠開發青少年的心智潛能,通過情緒、心態、信念等方面的心理教育,充分開發青少年的心智潛能,促進青少年心理的健康發展。

        2.素質教育觀念下青少年主要的心理問題。素質教育觀念下青少年在心理方面仍然存在著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大方面:一是學業適應問題,由于課業負擔過重與升學競爭過強,很多青少年難以適應學業的開展,出現考試焦慮情緒、厭學情緒、抗挫折能力差等方面的心理問題;二是人際交往萎縮問題,現在的青少年基本為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嬌生慣養,形成自我中心的孤僻性格,很難融入到人際交往的過程之中;三是情緒情感問題,這種心理問題的內在表征為恐懼,如心理癥狀的恐懼、社會評價的恐懼等,容易使青少年產生焦慮、敏感的情緒;四是社會適應問題,青少年由于個性發展的不成熟與不完善,存在薄弱的意志力、較差的承受力、不穩定的情緒等各種個性發展問題,這使得青少年很難適應社會的發展。綜上所述,素質教育觀念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仍然存在,這些心理問題會阻礙青少年的全面發展,不利于青少年的人格發展與健康成長。因此,要加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探尋素質教育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為青少年形成健全的心理提供途徑與保障。

        二、素質教育觀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觀念的構建。教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之一,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觀念的構建是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與基礎,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先要構建教師心理健康觀與心理健康教育觀。一方面,學??梢酝ㄟ^培訓、講座等多種活動類型來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觀念,引導教師深入地認識到心理健康對青少年心靈成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倡導教師“心理保健師”的新型身份,即教師要時刻關注青少年的心理發展狀況,及時發現青少年出現的心理問題,采取有效地針對性措施解決青少年的心理問題。

        2.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途徑,這種課程的開設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心理學課程的開設,通過心理學課程中認知、情感及學習心理等方面的學習,引導青少年掌握適當的學習方法來適應學習生活,掌握合理的人際交往技能來適應社會生活;二是身心方面指導課程的開設,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具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這就需要根據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特點與年齡特征選擇合適的課程來滿足青少年的實際發展需求,如青春期發育、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課程等。

        3.專業心理健康輔導中心的建立。心理健康輔導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學校要建立專門的心理健康輔導中心來開展心理咨詢、心理訪談等活動,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專門的場所、專業的人員、適當的時間與活動經費保障。專業心理健康輔導中心的主要工作內容為三個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與心理咨詢工作的開展;二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與監護;三是協助專任教師合理安排心理課程,培訓相關教師進行心理課程的教學。通過專業心理健康輔導中心的建立,可以幫助青少年及時地解決日常學習與生活中的心理問題,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態與價值觀,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

        4.心理健康教育宣傳途徑的擴展。引導青少年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就需要不斷擴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營造和諧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一方面,學校圖書館可以通過購置有關青少年心理保健的雜志報紙或有關心理學的書籍來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提高青少年對于心理健康保健的興趣;另一方面,教師與學生可以共同編輯心理小報,開設“心靈之窗“”大聲喊出心里話”等心理欄目,讓青少年在參與的過程中學習心理保健的常識,為學校創設良好的心理校園環境與氛圍,提高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感受性,促進心理健康校園氛圍對學生無形的熏陶與感染。素質教育觀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需要學校、教師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家庭與社會的相互配合與支持。家庭教育、社會環境都會影響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水平與質量,因此,要實現家庭、學校與社會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體化,為青少年提供正確的家庭教育、良好的社會環境及適當的學校教育,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促使青少年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作者:任麗 單位:甘肅省民樂縣第一中學

        參考文獻:

        第2篇: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

        【關鍵詞】青少年;社會;心理健康

        在社會不斷進步的21世紀體質健康研究工作更具有新的時代特色,尤其是針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成為當前學校體育教育工作的重點,是當前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健康”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調查法,依據青少年這一年齡段的特點,對青少年的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與研究。

        1 青少年心理問題的成因

        有關文獻報道近40%的中小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最大的因素來自家庭,家庭關系不和、親子關系緊張以及家庭教育失當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問題的主要家庭因素。這種家庭的青少年心理相對敏感、多疑,心理承受能力差,自責、自我否定是他們的主要心理特點。這些因素的影響,使中學生們面臨著很大的心理壓力,對許多問題感到迷茫和困感。

        其次是學習,圍繞著學習產生的問題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部分,激烈的競爭,傳播媒介的影響。加上學校過于強調升學率,致使家庭、學校只重視對學生的知識傳授和智力因素的培養,忽視了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具體表現就為恐懼、厭學。雖然教育主管部門要求學?!皽p負”、不搞排名,但學生課業繁重,月月排名,如此激烈的競爭,使得學生的精神壓力越來越大。對青少年來說,學習成績的好壞直接影響今后的升學,使得他們的心理素質包括情緒、性格、自我意識、人格傾向、社會交往與適應能力等方面往往處于自發形成和盲目發展的狀態。

        最后是社會環境與人際交往,隨著社會浮躁、急功近利的情緒感染,甚至是影視作品所追求的享樂、暴力等不良風氣,都會對他們人生觀、價值取向產生影響。青少年對友誼的珍視與渴求,以及情感豐富的特點使得他們在人際交往別重視感情的交流,當被人誤會、議論甚至發生糾紛時,往往就會自我封閉,自我否定。

        2 青少年的心理現狀

        2.1 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主要癥狀表現為

        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誤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愛操心、缺乏觀察力、過于擔心將來的事、容易動怒、父母期望值過高、缺乏決斷能力等。隨著現代社會發展競爭性的增強,家長和社會對青少年的期望水平越來越高,導致在校青少年精神壓力越來越大,過重的精神壓力嚴重影響著他們心理健康發展。

        2.2 自主能力和適應能力差

        被父母疏遠、嬌生慣養、在家稱大王在外懦弱的兒童,靦腆抑郁的青少年等都經常因孤獨而煩惱。這類兒童和青少年,和大家一起做某件事時,由于技術差、經驗不足,經常感到失敗的威脅。因此,感到和大家一起玩還不如一個人玩。

        從中學升入大學,需要培養自己獨立生活能力,而一些學生從一切都由父母操辦進入一種一切靠自己動手的生活環境,感到無所適從,有些同學甚至把臟衣服打包郵寄回家清洗。不能很快適應生活環境導致一些同學情緒不穩,甚至有人萌發了退學的念頭。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差是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

        2.3 不能正確對待激烈競爭的學習環境,感覺人際關系協調困難

        由于學習成績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獎學金評定、榮譽稱號、未來就業選擇等方面,學習壓力增大,導致一些學生學習信心上的失落。由于青少年都來自五湖四海,家庭背景、個人素養、生活習慣都各不相同,感到溝通困難,找不到一個可放心的,無利害沖突的傾訴對象,長此以往,就易形成青少年中人際敏感、偏執、冷漠的心理傾向,危害了他的學習和生活。

        2.4 不能正確對待生活中的挫折打擊

        青少年對成功期望值過高,當遇到挫折、生活不幸時都會將他從豪情萬丈的理想世界里拖入到痛苦的現實深淵中,所謂自責就是責備自己。當發生不如意的事情時,不認為是他人的問題,而經常認為是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傾向,稱為自責傾向。這種傾向走向極端就會過低評價自己,自責、自我卑視、自我輕蔑。這種狀態是受悲哀和憂郁情緒支配的,調節不好會極大地影響青少年自信心及積極人生觀的建立。

        如果不能正確引導,勢必會引起他情緒上的強烈反彈,特別是情感上的糾葛,更容易引起消極情緒的蔓延。如果不能盡快擺脫情緒上陰影,就會對意志力不堅強,自控能力差的人產生不利的影響,以至于釀成悲劇。

        有時無緣無故地想大聲哭、大聲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東西,就一定要拿到手,毫無理由地想到遠處去,或想死,這些稱為沖動傾向。這種想干危險的事或愚蠢的事的觀念,是因為內部具有焦慮傾向而產生的。

        3 對策

        人的大腦與肌肉的信息是雙向傳導的,即神經興奮可以從大腦傳至肌肉,也可以從肌肉傳至大腦。

        有關研究也早已證明:心理疾病長期得不到改善便會通過一定途徑導致生理疾病。無論是心理疾病還是生理疾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時而有效的預防和治療,就會有可能相互轉化,導致病上加病。所以,加強學校體育、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健康,對預防和治療生理、心理疾病,確保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極為重要。

        體育運動與自然的身體活動相比,無論是強度、內容還是運動形式等方面都不盡相同。例如,短跑要求較短的反應潛伏期、良好的運動距離知覺和運動速度知覺。又如,足球比賽需要了解隊員位置,要求有較大的注意范圍,既要帶球前進,又要防止對方攔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幾乎任何運動項目,都要求運動員有勇敢、堅持、不怕困難、團隊協作等良好的意志品質和樂觀、友愛、偷快、豁達等多樣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動和心理特征,就一個人的自然發展水平來說,當然不能滿足運動學習和運動競賽的需要。但是,在學生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運動水平或戰勝對手而進行的運動活動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獲得提高。也就是說,體育運動的新需要與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動了心理的發展。因而重視體育教育,加強體育鍛煉,增強生理與心理的抗壓能力,對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有著積極影響。

        科學的體育運動能增強體質,通過體育運動,可使身體正常發育,為心理健康的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體育運動是一種積極的主動活動過程,可以有效塑造人的行為方式,因此也能促進個體的心理健康。

        社會競爭的下移使廣大中學生飽受學習、生活、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壓力,患有心理障礙的人數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不容樂觀。隨著素質教育不斷學入發展,心理健康教育已越來越受到教育界和心理學界研究者們的高度重視。第三次全教會把心理健康教育確定為德育的主要內容,予以重點關注,要求“針對新形勢下青少年成長的特點,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增強青少年的社會適應能力?!?/p>

        【參考文獻】

        [1]周麗君.影響浙江省青少年參加體育活動因素的調查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0,23(4):19-22.

        [2]高發民.體育心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袁存柱.對青少年心理健康與體育教育干預的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1):44-46.

        第3篇: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

        摘要:21世紀的青少年,必須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種種困惑,克服前進道路上的種種困難,才能在學習、工作與生活中乘風破浪,勇往直前。時下,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受人關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隨之受到了重視。國家教委新頒布的德育大綱第一句話就明確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與心理健康教育。"明確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科學技術進步,生活節奏加快,人際關系復雜,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更新,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日益橫行,社會環境也日趨復雜。這一切給人們的心靈帶來極大的沖擊,也波及到了校園,波及到了學生。加之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受家庭的寵愛、社會的寵愛等種種原因,造成學生心理問題日漸增多,其中存在心理異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學生已占了不小比例。我們知道,種子萌芽生長,必須經過黑暗中的掙扎才會有破土而出時的第一縷光亮; 21世紀的青少年,必須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種種困惑,克服前進道路上的種種困難,才能在學習、工作與生活中乘風破浪,勇往直前。“未來社會也日益要求個人在社會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動發展的意識與能力?!碑斀裆鐣偁幦找婕ち?,而且這種競爭也被移植到學校。剛結束一天緊張的學校生活,學生們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中,還沒來得及吃飯就開始伏案做作業了。周末,悠閑的大人們在家中看電視,學生們卻在忙碌著大人為他們準備的各種補習。他們只能透過窗戶凝視著蔚藍的天空,數著天空飄過的白云,看電視更成了他們遙不可及的奢望。在這種緊張的學習生活里,那些幼小的心靈漸漸承受不住,表現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時下,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受人關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隨之受到了重視。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個體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使心理處于良好狀態以適應外界的變化。國家教委新頒布的德育大綱第一句話就明確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與心理健康教育。”明確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聯合國公布的健康的標準中,前三條就是關于心理健康的內容??梢?,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小學是個體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生理和心理上都經歷著一系列的重大變化,可塑性很強,也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時期。良好的教育環境影響能有效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反之,不良的環境影響也容易使學生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質,甚至發展成為心理疾病。因此,必須認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影響,使學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促進。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務之一。

        目前,我國學校心理教育工作還剛剛起步,任重而道遠。由于一些觀念上的束縛,我國的學校教師和學生家長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視一直未能達到對學習成績重視的程度,有時甚至為了學生成績而犧牲其身心健康。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百依百順,講究“一俊遮百丑”,還養成了一些“好”學生的驕傲和虛榮心理;而對學習成績差一點的學生動輒訓斥,肆意譏諷,美其名曰“恨鐵不成鋼”;往往造成一些“差”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從心理健康的角度看,這種觀念和做法對“好”學生和“差”學生的健康發展都是有害的。

        從一些調查統計的結果來看,我國中小學生中存在著各種心理問題。如,交往適應障礙、學習困難、情感挫折、娛樂限制、擇業茫然、生理發育煩惱、性生理偏差、親子矛盾、社會環境適應困難、宗教影響、不良習慣等。這些心理問題也部分地反映了改革開放新形勢對兒童少年心理成長的沖擊。只有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卸下包袱,輕裝上陣,創造健康美好的人生。

        二、如何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就其內容來看,包括心理素質培養與心理健康維護任務。心理素質培養,主要是教育和培養個體形成各種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助其學業、事業成功。心理健康維護,它主要是使個體形成并維持正常的心理狀態,從而能適應社會,正常地成長、發展。這兩個任務層次不同,心理素質培養主要是使學生能成功、成才;心理健康維護則主要是使學生能正常地適應、成人。就其性質來看,心理健康教育則包括發展性教育和補救性教育。發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的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進行培養促進,使學生的心理品質不斷優化。補救性教育則主要是對心理處于不良狀態或心理出現問題的學生進行專門的幫助,使之恢復正常狀態。這兩中教育也是不同的層次,發展性教育主面對正常發展的學生,是提高性的;而補救性教育則主要是面對心理方面出現不同程度問題的學生,是矯正性的?;谏厦鎸π睦斫】到逃治龊屠斫?,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首先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發展環境。創造健康教育環境,避免學生經常性地陷入危機狀態,維持其心理的平和、積極、順暢。這對于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標是至關重要的。比如,切實開展素質教育;教師和家長應采用恰當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親子關系。

        其次,要堅持發展優先、防患于未然的策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著眼于發展學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質,注重維護與促進學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將工作重點放在心理出現問題的學生的矯正與治療方面。重點開展團體發展性教育和個別發展性教育,積極開展團體補救性教育和個別補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礎上使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在發展性教育中不斷提高心理素質,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響;使學生在補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誤區,發展健康向上的心理。同時,為了更好地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滲透到學校各項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實施。心理素質教育、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就是專門的渠道。但是,僅限于專門的渠道是不夠的,應該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滲透到各教學中去,任課老師可以根據本學科教學內容與學習活動的特點滲透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也應該滲透到學校各項活動如班主任工作、團活動中去;這樣就能形成眾多的非專門渠道,促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

        三、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注意的問題:

        任何一種教育活都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它是一種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的教育活動,因此,要開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學原理和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點。青少年的心理特點是我們開展工作的立足點,心理學原理則是指導我們開展工作的方法論。

        (2)青少年是個體從童年向成人發展的過度期,是人生中的“疾風怒濤”的時期,也是智力發展的快速期,具有矛盾動蕩性。亞里士多德認為是:“暴躁、易發脾氣、易于為沖動所驅而失去控制。”在青少年時期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智力都有很大的變化,自我逐漸形成。但個體身心還很不穩定,容易表現兩極性:情緒行為兩極波動;“中學生處于情緒與情感的‘疾風怒濤’時期,情緒與情感的兩極性明顯?!?/p>

        (3)閉鎖性與開放性:對成人閉鎖,對同伴開放;反叛性:反叛傳統,喜歡標新立異。青少年期是最容易出現心理行為和行為異常問題時期。這是青少年的基本心理特點,把握好這一特點對我們開展團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此外,我們還要把個別與一般相結合,對個別學生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遵循在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指導下,開展好團體和個別的心理健康教育。

        (4)客觀性與科學性:在對學生心理問題判別上,要堅持把科學的心理健康標準和客觀、科學的心理異常判別手段結合起來的原則。在這一原則下,要正確掌握中小學生的正常心理特點及發展變化規律,正確看待學生的各種行為表現。例如,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低是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的特點,不能簡單地視好動為問題,認為好動就是多動甚至多動癥。并且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學生,這是發現、判別及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前提。還有,必須慎重區分和對待學生的心理問題,切忌亂貼標簽、亂發議論。有的教師輕率地指責學生是“弱智”、“變態”,這是極不負責任的。對待學生的心理問題,不宜出現匆匆忙下結論,最好能請心理專家進行診斷。最后,還要防止在判別時出現以下幾種偏差。把一般心理障礙視為嚴重心理障礙;把主要是心理障礙引起的問題,視為主要是或全部是生理因素引起的問題;把主要是教育不當造成的心理障礙,視為主要是學生自身因素或其他社會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礙;把個性品質不良導致的心理障礙,視為智力因素導致的心理障礙;把心理障礙視為道德品質惡劣等。只有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做出科學的判別,才能做到對癥下藥。

        (5)要正確認識心理咨詢的教育性?!白稍冃睦韺W始終要遵循教育的而不是臨床的、治療的或醫學模式。咨詢對象被認為是在應付日常生活中的壓力和任務方面需要幫助的正常人。咨詢心理學家的任務是教會他們模仿某些策略和新行為,從而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存在的能力,或形成更適當的應變能力?!笨梢姡睦碜稍冋弑徽J為是正常的人而不是病人。不能把咨詢者必然地與病人聯系到一起,視之為有心理病的病人。在心理咨詢中里要淡化心理學概念,恰倒好處地應用心理學原理,拋棄某種概念的典型“范式”。同時,不能把心理咨詢與我們日常所說的“思想工作”混為一談。要利用利用心理學原理和恰當的心理咨詢模式幫助咨詢者走出困境。

        (6)建立科學的學生心理檔案。學生心理檔案有一個特點是系統性和連貫性。我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時的需要,而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工作。學生心理檔案的建立有利于我們實行連貫性的跟蹤教育。學生每一階段的心理狀況作為檔案保存下來,方便我們進行比較和分析,從而制定科學的教育計劃,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科學的學生心理檔案不僅可以為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研究提供豐富的第一手材料;而且還可以作為評價學生身心發展和學校教育效果的可靠指標。所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要盡可能建立學生心理檔案,以有利于系統、連貫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行。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時,這也是一項很講究科學與方法的工作。我們要堅持科學的態度和遵循心理發展規律以及在正確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結合心理學基本原理和運用科學的方法,深入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實際問題,這樣才能為較好地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提供現實的可能性。各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要結合本學校的實際,在本校可提供的資源上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有計劃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盲目攀比,制定一些過高或根本就實現不了的目標,這樣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要有科學的教育觀,因校制宜。

        參考文獻:

        [1]李曉文 《學生自我發展心理學探究》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1.10

        [2]劉益民等 《心理學》 科學出版社 2000.3

        第4篇: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

        關鍵詞:青少年宮;心理健康;作用

        近年來。學生因壓力過大導致的心理問題已日益被社會關注,教育方針不斷調整,如何利用校外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來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是每名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問題。

        1.青少年心理健康標準

        1.1學習方面的心理健康。在學習中能夠理解學習是為自己而學,將自己視為學習的主體,積極配合老師的教學,不畏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想辦法解決困難同時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在這個過程中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1.2人際關系方面的心理健康。在與同學和老師的相處中,能夠真誠的贊美別人,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不足和優點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在日常生活中關心別人,在遇到矛盾和爭吵時應客觀的分析及時的溝通,妥善處理矛盾,在這個過程中樹立健康的人格。

        1.3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能夠給予自己正確的評價,不會因為別人的話語迷失自己,盡可能地通過日常生活拓展自己的生活能力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在學習和生活中都要有足夠的自制力,有遠大的理想。

        2.青少年常見心理問題

        2.1依賴心理。多數學生都為獨生子女的今天,他們生活的環節都是溫室,從小就在父母和爺爺奶奶的呵護下長大,缺少獨立的意識,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因此,久而久之在心理上這些學生早已養成了依賴的心理,做任何事情都依賴有人幫助,做錯事情依賴別人的遷就等等,這些都成為不健康的心理問題。

        2.2自私狹隘心理。當代學生是個性的一代,注重自我價值自我意識,在這種自我感強烈的時代必然以自我為中心,這種強烈的自我為中心慢慢演變成狹隘的自私心理,把自己的利益看的高于一切,無視他人的利益,斤斤計較。

        2.3自卑心理。中學生的自卑心理形成處于各種原因,但歸根究底是對自己的一種懷疑,無論是對自己的智力、長相、身高、能力等等,任何方面如若感到與別人的差距又不能及時進行調整就會產生一種心里不適應。這種不適應一旦產生就會形成強烈的心理暗示,發展到影響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消極的心理影響,尤其對于青春期的學生而言,心理發展還不穩定,很容易引起情緒的波動,形成自我否定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2.4孤僻心理?,F今大多數的學生都為獨生子女,形單影只的他們從小沒有及時地良好地適應在集體里的生活就會造成一種孤僻的心理,不愿與他人接觸,沉默寡言,與同學和老師之間無法正常的交流,會造成嚴重的心理障礙,影響人際交往,隨之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2.5焦慮心理。近年來,學生的壓力越來越大,升學壓力、競爭壓力等等都是造成中學生幼小心里焦慮的重要原因。尤其是青少年時期心理發育還不健全,心理適應能力差,在承受一定壓力時若不能做出恰當的調整就會發生心理的偏離,嚴重的會胡思亂想危及生命。

        2.6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中學時期學生所特有的心理現象,是指對一些外部刺激常常表現出相悖的心理狀態,正確的引導會使學生平穩的度過這個特殊的階段,而不當的處理很可能會激化矛盾導致不可想象的后果。

        2.7嫉妒心理。這種心理是一種擔心他人由于自己的心理狀態,適當的嫉妒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設立趕超目標,努力學習。若不經調整一味的放大這種心理就會導致心理的失衡,蓄意破壞他人的幸福生活等等。

        3.青少年宮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

        3.1青少年宮教育培養未成年人的人際交往能力。近年來,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未成年人來說身體健康、營養豐富已經是大家所熟知的,但與身體相比未成年人的心理問題逐漸受到社會的關注,據專家分析指出,人際交往在孩子們的成長中占據著重要的因素,尤其是“關鍵期”――孩子的少年時代,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的緊張與疏離,都會直接影響到孩子性格的發展和品質的形成。因此,我們不能不重視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這是一種駕馭生活、完善自我的能力。美國心理學家卡耐基認為:一個人的成功30%靠才能,70%靠人際關系。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讓孩子走出孤獨,學會交往,應是家長和社會教育者共同需要解讀的課題。青少年宮活動在一定程度上為未成年人學習人際關系處理提供了場所。一方面,青少年宮將各自具有不同興趣的未成年人聚集形成一個小的興趣圈子,無論是書法、武術、象棋等等這些都是他們的興趣點,跟與自己興趣相同的同齡人溝通無形中增加了談話的興趣,在交往中不僅可以交到朋友還可以促進自己喜愛的特長有所進步,這在心理上極大地符合了未成年人的交友原則;另一方面,青少年宮教育是除了學校教育以外的,又以班級授課形式為主要形式的教育機構,班級形式的交往利于未成年人進行熟悉、練習如何與朋友相處,更重要的是相似的教育環境為未成年人提供熟悉的且較學校輕松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更有益于未成年人在實踐中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3.2青少年宮教育增強青少年的自信心??茖W家愛迪生說過:“自信就是成功的第一秘訣?!币粋€自信心強的人在學習和工作中將會積極進取,勇于追求,并取得理想成績。一個缺乏自信,自慚形穢的人,在學習和工作中常表現出消極退縮、畏首畏尾等特點,難以發揮其能力。未成年人處在健全人格和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若能在心理意識的初期就培養強大的自信心會在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努力攀登高峰克服困難,追求人生道路上的每一個豐碑。青少年宮教育在培養未成年人自信心方面有著獨一無二的優勢,未成年學生在選擇青少年宮活動時就是按照自己的興趣點選擇所要學習或進一步深造的項目,如:書法、武術、象棋等等。豐富的活動總能讓未成年人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這在的初期就為未成年人樹立了進行學習的信心,由于興趣使然自然在輕松愉快的青少年宮活動中會取得優異的成績,這些小小的成績則會成為心理上極大地滿足感,這種滿足感就是對自己在這個小領域中的自信心,自信心的樹立對未成年人日后的學習和生活都十分具有意義。

        3.3青少年宮教育對青少年思想道德觀的引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品味不斷提升,人們對于精神層次的需求越來越多的顯現出來。因此,社會上逐漸出現了多種提供文化服務的場所供人們選擇,這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成年人的生活得到豐富的同時我們不禁想到祖國的下一代,他們除了學校生活之外沒有其他的能夠集體活動的場所,而學校的生活遠不能滿足他們對知識和集體生活的渴望,這樣就會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為了給未成年人營造出一個有利的社會文化環境,青少年宮教育形式逐漸成形,它的特點是在未成年人身心發育的關鍵時期,在學校教育的基礎上幫助未成年人利用課余時間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青少年宮可以通過舉辦一些健康有益身心的活動對未成年人進行正確的引導,為未成年人營造有利的社會文化環境幫助他們健康的成長。青少年宮要積極適應未成年人成長過程中的特點,并發揮青少年宮在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優勢和條件,積極開發和利用未成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社會資源,促使青少年宮能夠真正成為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沿陣地。

        參考文獻:

        第5篇: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

        關鍵詞:自媒體時代;傳統;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青少年所面臨的壓力也在不斷增加,這樣就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顯露出來。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各方面的限制,發展的進程比較緩慢,近幾年來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推動了社會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以微信、微博、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億用戶使用的信息傳播的自媒體時代已經到來。應該充分發揮自媒體的優勢,結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一、青少年自媒體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國家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在2012年我國教育部門頒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導規劃》中明確指出,對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為了滿足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質,促進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需要。青少年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他們在心理上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與困擾。所以,在青少年群體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必要。(2)青少年自身發展的需要。青少年階段是一生中發展最重要的階段。處于這個時期的青少年會遇到不同類型的心理困惑,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對他們日后的心理健康發展造成影響。調研發現,雖然有許多學校對于剛剛入學的青少年都進行了心理測試,并做好了記錄工作。但是,卻沒有進行后期的跟蹤調查工作,有些學校定期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卻沒有設立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影響了國家素質教育的實施。

        二、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受到限制。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主要通過學校開展的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等了解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或者以固定的課本作為載體,教師通過口頭教育的形式對青少年開展教育工作,所涉及的教學內容十分有限,教師傳授知識的速度比較緩慢,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都比較單一,導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都受到了嚴重的限制。(2)教師隊伍的限制。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相關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隊伍還比較匱乏。許多學校中沒有設置專門的心理咨詢室,更沒有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許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都是兼職。此外,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往往承擔著多個年級的教育工作,導致工作開展更加困難。(3)學生思想的限制。許多學校都開始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設置了專門的心理咨詢室,有專業的書籍、舒服的座椅等,與教室相比較更加舒適溫馨。但是,心理咨詢室的利用效率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許多學生心里有秘密卻沒有辦法跟老師溝通,怕老師對自己產生偏見。這樣就導致學生很難向教師說出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學生不敢正視自己的問題,問題得不到解決,最終導致學生出現心理健康的問題。

        三、結合自媒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更方便、靈活。現如今,許多青少年都通過互聯網來認識與解這個世界。自媒體更是讓青少年快速融入現實生活。自媒體平臺,打破了傳統的限制,學生可以自主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學習的內容,他們可以自主選擇學習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教育變得更加靈活。(2)形象溫暖。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邁向成熟的最重要的過渡階段。當今社會的青少年擁有的不少,但是所背負的壓力也更大。他們對快節奏的生活充滿著困惑。正是因為這種心理的困惑導致學生不愿意與其他人去溝通。學??梢岳昧奶旃ぞ呓⒁粋€群,讓心理教師與學生在群里進行溝通。自媒體讓學生與教師產生了空間上的距離,他們會消除恐懼感,更容易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順利地開展,讓心理教師的形象更加溫暖。(3)順應時展的需要。根據數據統計,我國的網民數量已經達到了7􀆰23億人,也就是說通過自媒體可以很容易緩解目前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匱乏的問題。自媒體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要充分發揮自媒體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優勢,以滿足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需要。信息時代的到來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教育工作也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采取更加新穎的教育方式。四、結語總而言之,自媒體時代背景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順應時展的潮流,打開學生的心扉,重視學生的身心發展。做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為我國實施素質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賈叢源.自媒體時代下傳統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與改進[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7(1):163-164.

        [2]王萌.自媒體時代青少年價值觀問題研究[D].鄭州大學,2016.

        第6篇: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

            “十一”長假后,滬上4天連發3起墜樓事件,而其間的10月10日恰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令人扼腕之余,悲劇也引發社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廣泛關注。對此,心理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意外事件頻發并不能簡單推導青少年群體心理健康狀況堪憂,但也向中小學校和社會發出提醒,業已普及的心理健康教育仍有改進空間。

            “客觀地看,幾起不幸本身是相互孤立的偶發事件。”華東政法大學心理咨詢中心教授張海燕說,若就此判定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惡化顯然并不公允。她分析說,盡管墜樓事件密集發生,但上海的總體自殺率近年呈下降趨勢,青少年群體中并未出現增勢?!白詺F象不可能絕對預防,如果將其刻意放大,會讓學校、政府乃至全社會產生無力感,反而不利于社會心態。”

            不過,悲劇的出現依然為社會敲響警鐘。近年,本市中小學已陸續設立心理咨詢室,并引入心理教師開設相關課程。專家表示,這樣的努力取得了明顯效果,但仍存在改進空間?!爸行W生的壓力與日俱增,隨之帶來各種微妙的心理和行為變化,微小的細節往往是心理波動的先兆。”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沈之菲說,及時發現孩子的微妙變化,對干預可能產生的危機十分重要;而面對眾多學生,單靠心理老師顯然力不從心。

            沈之菲介紹,她在針對青少年自殺案例的研究和干預中發現,自殺者在事發前往往不會明顯流露自殺意向,也很少尋求心理幫助;在周圍人的眼里,他們的選擇一般沒有預兆。但事實上,“幾乎每次悲劇發生前都有細微的先兆,只不過在一般人看來太過普通,不容易被發現。”她舉例說,有時孩子會隨口說出“你們明天就看不到我了”之類的“戲言”,或是將自己最喜愛的東西鄭重地贈送給他人,這些看似不經意的舉動,都應當引起周圍人的重視:“也許孩子的心理已經出現震動,這時候予以干預,悲劇很可能會避免?!?/p>

            對此,沈之菲建議,在專職心理教師外,與孩子接觸頻繁的家長及班主任老師也應當接受相關培訓,增加心理健康干預意識,在日常生活中留意那些容易被忽視的細節。而學生本身亦應被吸收進健康干預的隊伍中?!氨热缑總€班級都可以安排一個‘心理委員’,關注身邊同學的心理變化?!?/p>

        第7篇: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

        關鍵詞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自我。

        分類號 B848.9

        1問題提出

        心理學關于自我問題的研究始于19世紀的哲學家、心理學家詹姆斯。他在其1890年出版的《心理學原理》一書中首次提出了系統的自我理論[1]。20世紀初,Cooley提出了“鏡像自我”的觀點[2]。之后,Mead發展了Cooley的思想,強調社會經驗在自我形成中的作用[3]。而后,由于受行為主義思潮的影響,自我問題的研究進入了一個相對緩慢的時期。到了20世紀中期,自我作為人格的重要研究內容取得了眾多的研究成果。在各種理論的指導下,自我概念的理論模型及測量工具作為了解自我的主要手段不斷得到完善。比較有影響的有Coopersmith的自尊測量問卷,Piers-Harris的自我概念量表等。但它們多是建立在單維理論模型基礎上,對自我的理解過于簡單,問卷結果很難全面地反映復雜的自我內容。Shavelson等人提出了一個多層級的自我概念模型[4]。在這一模型中,一般自我概念位于最頂層,一般自我概念可分成學業自我概念和非學業自我概念。這一理論對Marsh[5]等產生了巨大影響,在Shavelson多層級自我概念模型的基礎上,Marsh及同事編制了分別適用于青春期前學生、青春期學生及成人自我概念測量的3個自我描述問卷SDQⅠ,SDQⅡ,SDQⅢ。這3個問卷,特別是SDQⅡ成為后來自我測量的主要工具。

        我國心理學界近二十多年來對自我問題的研究也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并在國外理論及方法的本土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黃希庭、石蓉華、沈德立等人都對自我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觀點[6~8]。概括起來,自我主要包括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控制三方面內容,它與人的心理健康有著密切得關系。在這些思想和理論的指導下,張靈隱、邊玉芳、曾向等編制了測查自我的量表[9~11],但多是對自我成分部分內容的測量。江光榮從自我與心理健康的關系角度提出了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心理健康素質相關自我結構”模型[12],并據此理論模型編制了自我測量量表。此量表較全面地反映了自我的各方面內容,且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2研究方法

        2.1被試

        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在華東、華北、中南、西南、西北、東北等不同行政區域所屬的23個省市、自治區選取了51399名青少年為調查對象,以同時滿足年級、性別、專業、家庭來源、家庭收入、學校性質等15個背景變量為標準進行嚴格篩選,獲得有效樣本44063(有效率85.70%)例。其中男性21245(48.20%)人,女性22818(51.80%)人;來自城市20569(46.70%)人,農村23494(53.30%)人;重點學校15737(35.70%)人,一般學校28326(64.30%)人;獨生子女19626(44.50%)人,非獨生子女24437(55.50%)人。平均年齡為15.39±2.74歲。調查對象年級分布如表1所示。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江光榮等編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自我分量表》[12]。在自我一級階層下是包括自我認知、自我評價、自我調控3個維度的二級階層。其中,自我認知由學業自我、身體自我、社會自我、情緒自我4個因子組成;自我評價由自尊和一般自我效能2個因子組成。各因子包括數量不等的條目,量表共有35個條目。被試根據自己的情況對每個條目做出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比較符合、完全符合的4級判斷,分別記作1分、2分、3分、4分。各因子得分為所屬各條目得分之和的平均分;二級階層的3個維度得分為所屬各因子得分之和的平均分;自我總分為各二級階層維度得分之和的平均分。對于處于同一年齡階段的個體來說,分數越高,個體的自我越積極,其心理健康素質水平越高。

        自我三級結構各維度、因子的α系數分別為:自我認知(0.81)、自我評價(0.76)、自我調控(0.59)、學業自我(0.72)、身體自我(0.70)、社會自我(0.59)、情緒自我(0.62)、自尊(0.66)、一般自我效能(0.65)。以Piers-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為效標檢驗該量表的效度,總分相關(0.76)、學業自我―智力與學校情況(0.61)、身體自我―軀體外貌與屬性(0.59)、情緒自我―焦慮(0.59)、自尊―幸福與滿足(0.54),相關系數均達到了p

        2.3施測及數據處理

        問卷調查使用統一指導語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團體施測,主試為專業的心理學工作者。使用SPSS 13.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3結果與分析

        3.1青少年整體自我得分的分布特點

        對44063份有效問卷進行人數分布情況統計得知,青少年整體自我得分在1.05~4.00之間,平均分(M)為2.867,標準差(SD)為0.373,整體自我得分的置信區間(95%)為2.864~2.871。人數分布基本為正態分布形態。偏度值為0.099,峰度值為0.164。分布情況見圖1。

        從表中可以看出,整體自我得分大于3.61(M+2SD)的有1340名,占有效調查樣本的3.04%;小于或等于3.61(M+2SD)、大于或等于2.12(M-2SD)的有41948名,占有效調查樣本的95.20%;小于2.12(M-2SD)的有775名,占有效調查樣本的1.76%。

        3.2各年級青少年整體自我水平及年級差異

        各年級青少年整體自我得分的統計結果見表3。

        從表中可以看出,青少年整體自我的得分從小學五年級至高中一年級下降明顯,高中階段變化平緩,高三到大學階段略有回升。方差分析表明年級的主效應顯著,F(7,44055)=89.791,p

        3.3各年級青少年自我認知水平及年級差異

        青少年自我認知得分的平均數為2.777,標準差為0.376,青少年自我認知平均數的置信區間(95%)為2.773~2.780。各年級青少年自我認知水平的統計結果見表4。

        從表中可以看出,年級變化表現為從小五到高一下降明顯,高一到高三變化平緩,高三到大學階段略有回升。方差分析表明年級的主效應顯著,F(7,44055)=136.285,p

        3.3.1各年級青少年學業自我水平及年級差異

        青少年學業自我得分的平均數為2.555,標準差為0.530,青少年學業自我得分平均數的置信區間(95%)為2.550~2.560。各年級青少年學業自我水平的統計結果見表5。

        從表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學業自我得分從小學五年級至高中一年級下降明顯,高中階段變化平緩,高三到大學階段略有回升。方差分析表明年級的主效應顯著,F(7,44055)=321.546,p

        3.3.2各年級青少年身體自我水平及年級差異

        青少年身體自我得分的平均數為2.725,標準差為0.564,青少年身體自我得分平均數的置信區間(95%)為2.720~2.730。各年級青少年身體自我水平的統計結果見表6。

        從表中可以看出,各年級青少年身體自我得分波動較大,小學五年級、初中三年級、高中三年級得分較高,初中一年級、高中一年級得分較低。方差分析表明年級的主效應顯著,F(7,44055)=8.842,p

        3.3.3各年級青少年社會自我水平及年級差異

        青少年社會自我得分的平均數為3.019,標準差為0.464,青少年社會自我得分平均數的置信區間(95%)為3.015~3.023。各年級青少年社會自我水平的統計結果見表7。

        從表中可以看出,青少年社會自我的得分從小五到高一表現為明顯下降,高一到高三變化平緩,高三到大學階段略有回升。方差分析表明年級的主效應顯著,F(7,44055)=12.632,p

        3.3.4各年級青少年情緒自我水平及年級差異

        青少年情緒自我得分的平均數為2.808,標準差為0.594,青少年情緒自我得分平均數的置信區間(95%)為2.803~2.814。各年級青少年情緒自我水平的統計結果見表8。

        從表中可以看出,青少年情緒自我得分從小五到高三下降明顯,只在高三到大學階段有一定程度的回升。方差分析表明年級的主效應顯著,F(7,44055)=114.141,p

        3.4各年級青少年自我評價水平及年級差異

        青少年自我評價得分的平均數為2.845,標準差為0.461,青少年自我評價得分平均數的置信區間(95%)為2.840~2.849。各年級青少年自我評價水平的統計結果見表9。

        從表中可以看出,自我評價得分隨年級的增長明顯下降。方差分析表明年級的主效應顯著,F(7,44055)=39.280,p

        3.4.1各年級青少年自尊水平及年級差異

        青少年自尊得分的平均數為2.841,標準差為0.563,青少年自尊得分平均數的置信區間(95%)為2.836~2.846。各年級青少年自尊水平的統計結果見表10。

        從表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在自尊得分上的年級變化情況是,從小五到初一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從初一到高三變化平緩,高三到大學階段再次有明顯的下降。方差分析表明年級的主效應顯著,F(7,44055)=28.226,p

        3.4.2各年級青少年一般自我效能水平及年級差異

        青少年一般自我效能得分的平均數為2.848,標準差為0.510,青少年一般自我效能得分平均數的置信區間(95%)為2.843~2.853。各年級青少年一般自我效能水平的統計結果見表11。

        從表中可以看出:一般自我效能得分隨年級的增長下降明顯。方差分析表明年級的主效應顯著,F(7,44055)=39.139,p

        3.5各年級青少年自我調控水平及年級差異

        青少年自我調控得分的平均數為2.980,標準差為0.520,青少年自我調控平均數的置信區間(95%)為2.975~2.985。各年級青少年自我調控水平的統計結果見表12。

        從表中可以看出,自我調控的年級變化表現為從小五到高一明顯下降,高一到高三變化平緩,高三到大學階段有一定程度的回升。方差分析表明年級的主效應顯著,F(7,44055)=60.030,p

        4討論

        4.1青少年整體自我的分布特點

        整體自我或可稱之為自我,它由自我認知、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構成。整體自我水平的高低意味著自我的整體功能的差異。整體自我水平越高不僅表現為主體自我對客體自我的認識和評價越真實,與客觀評價越一致,而且表現為對自己的把握和控制也越強。對同一年齡的個體來說,整體自我分數越高,個體的自我越積極,其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以均值加減兩個標準差來區分的高、中、低得分水映了自我發展在真實性、客觀性和控制性上的差異表現。從調查結果上看,中間以上水平的人數居多(98.24%),說明絕大多數青少年的自我發展是不錯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的自我因素是好的。在肯定這一情況的前提下,對分布在兩個極端的少部分對象必須給以足夠的研究和關注。其中對位于平均數加兩個標準差以上較好的(3.04%)那一部分有必要進行進一步探究,找出有利其發展的因素,為提高心理健康素質提供依據;而對那部分較差的對象(1.76%)應給與更多的關注,及時查明原因,及早進行干預,以避免更為嚴重問題的出現。

        4.2青少年自我的年級特征

        青少年時期是個體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此階段個體的身心發展不僅快速而且其社會化程度也在不斷提升。作為人格核心內容的自我,它的變化特征是個體身心發展的整體規律在自我方面的具體反映,是生理、心理的內在因素與特定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調查結果表明,整體自我、各維度、各因子(除身體自我因子外)的年級變化特點具有普遍的一致性,總的看來具有先隨年級增長下降,大學階段有所回升的特點。這種變化特征的出現可從兩方面理解。一是它反映了個體在整個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般規律。青少年個性的發展,思維水平的提高,社會角色的改變等與自我的年級變化特征是協調一致,相輔相成的關系,自我的年級變化特征是與其它心理機能的發展密不可分的。小學五年級階段的兒童對自我的認識多來源于外部,老師、家長甚至同學的標準起著重要作用,這種評價帶有明顯的不成熟、不穩定的性質,自我控制能力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盲目樂觀地看待自己,評價標準的易變,較少約束的內外在環境,都可能是高自我得分的原因。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加,社會交往的擴大,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認識標準,思想也日趨成熟、穩定,到了大學階段應該說基本形成了客觀、穩定、成熟,以內在標準來看待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對自我控制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且也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雖然青少年自我的年級變化特征中小學五年級得分較高,但自我的“他律”特征明顯。隨著心理機能“他律”向“自律”的變化,青少年自我的年級變化特點與其一致地表現出“自律”的特征。分數的差異只是量上的表現,正確理解自我的年級階段特征還必須從質的角度加以分析,進行橫向的比較,這樣才能夠更全面地理解青少年自我變化情況;另一方面,自我結構的年級差異可能是這種趨勢的又一個內在原因。隨著自我研究的日趨深入,自我在年級間的結構差異、學科差異、性別差異等問題得到揭示[13~15]。不同年級間自我構成成分的不同或權重的改變,不同學科間自我水平的差異,不同性別間的不同變化特點等都可能造成自我在整體、各維度、各因子的不同變化規律。正是在這樣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過程中,青少年的自我的年級變化表現出了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的特征。

        5結論

        青少年自我的整體表現是好的,對極端個體的自我狀況應當給以進一步研究和關注;青少年自我的年級變化特點表現為,小學五年至高中一年下降明顯,高中階段變化平緩,高三到大學階段略有回升。

        參考文獻

        1 James W. The Principle of Psychology. Harverd University. 1890

        2 Cooley H C. 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22

        3 Mead G H. Mind Self and Societ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32

        4 Shaveson R J. Hubner J J. Stanton G C. Self-concept: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76, 46: 407~441

        5 Marsh W H, Byne B M, Shavson R J. A multifaced academic self-concept: Its hierarchical structure and its relation to academic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8, 80(3): 366~380

        6 黃希庭, 鄭涌. 當代中國大學生心理特點與教育.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7 時蓉華. 現代社會心理學.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

        8 沈德立, 馬惠霞. 論心理健康素質. 心理與行為研究, 2004, 2(4): 567~571

        9 張靈隱. 初中生學習自我控制特點的研究. 博士論文. 指導教師: 黃希庭教授. 2001, 6

        10 邊玉芳. 學習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編制與應用. 博士論文. 指導教師: 金瑜教授. 2003, 3

        11 曾向. 青少年身體自我及其與自我價值感關系得研究. 碩士論文. 指導教師: 黃希庭教授. 2001, 6

        12 江光榮, 胡博.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自我分量表的編制. 心理與行為研究, 2006, 4(2): 95~100

        13 Shapka J D, Keating D P.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self-concept during adolescence. 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ural Science. 2005, 37(2): 83~96

        14 Liu W C, Wang C K, Parkins E J.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tudents′ academic self-concept in a streamed setting: The Singapore context.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2005, 75: 567~586

        15 Hewitt M P. Self-evaluation accuracy among high school and middle school instrumentalis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2005, 53(2): 148~161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DIATHESIS: A STUDY OF

        MENTAL HEALTH-RELATED SELF DEVELOPMENT IN CHINESE ADOLESCENT

        Zhou Tiemin, Yin Guo′en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Academe in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300074)

        Abstract

        第8篇: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

        【關鍵詞】體育鍛煉 心理健康 智力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081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學校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的教育制度的改革,都使當代青少年的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同時受社會,家庭,學校以及個人等因素的影響,青少年學生在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反映出來的心理問題已經十分嚴重。當代青少年作為民族未來發展的棟梁,無可避免地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應得到進一步的關注。近年來,心理健康和體育鍛煉之間的關系研究已成為了國內外研究的熱點,本文試圖從體育鍛煉本身的生物性特征和社會性特征入手,闡述一下其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

        一、體育鍛煉有助于智力的發展

        智力是青少年圓滿完成學習任務的基本條件。正常的智力是正確感知和認識世界的前提,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心理學家認為體育鍛煉對于人的智力發展有重要作用,良好的智力有助于青少年學科知識的掌握。Anthony的研究指出,是否積極參與體育鍛煉與智力、記憶能力間存在著高度的正比例關系。國內學者做的有關研究也同樣證實,體育鍛煉有助于發展人的智力。

        二、體育鍛煉有助于人際關系的改善

        青少年在學校期間除了學習知識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包括人際交往、創新能力、獨立能力、適應能力和意志能力等在內的各種能力。其中,人際交往能力在這諸多的能力中更為重要。就像我國著名的醫學心理家丁肇教授所指出的:“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而來的?!蔽覈壳叭蕴幱趹嚱逃A段,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就是一些家長、學生、老師更多關心的是考試分數,卻忽視了內在素質的培養,這其中,就包括人際交往這個作為社會人必須具備的素質。這就導致他們在與同學的交往過程中,缺乏相互理解、忍讓和關心,缺乏感情交流,人際關系逐步疏遠。

        體育鍛煉的魅力就在于沖破這種隔離和疏遠,聚集在運動場上,建立起平等,和諧的關系。Brawley研究指出,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更易與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2];著名學者麥欹尼認為,游戲和運動具有啟發創造性、消除緊張、保持友誼,使人樂觀等心理保健價值[3]。體育鍛煉的許多項目都需要同學們之間的協作配合,也需要同學們的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和互相愛護。讓不同班級、不同性格的同學相聚在運動場上進行平等、友好的練習和比賽,就能使他們之間產生親近感,有時他們甚至不用言語,只需要通過一個手勢、幾個動作就可以直接和間接的溝通信息,交流心聲,自覺或不自覺中就產生了一種情感。也就是說同學們可以用體育鍛煉來認識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處,友愛互助,建立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以m應將來的社會。

        三、體育鍛煉有助于消除不良情緒

        情緒狀態是衡量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影響的重要指標,現在的青少年常常會因為繁重的課業問題而產生悲觀,失望的情緒,進而導致憂郁,自卑、多疑、焦慮、孤僻等心理障礙??茖W家發現,有規律的運動可以改善人們的情緒狀態、降低焦慮、促進睡眠。這已得到了試驗證明:如Mclnman(1993)等人對運動后的受試者立即進行測量,發現他們的狀態焦慮、憂郁等顯著降低,精力和愉快程度顯著提高。Hay-den(1984)等人有關有氧鍛煉與憂郁關系的研究發現,長期有規律的鍛煉者其焦慮和憂郁的水平比不鍛煉者要低;Berger(1993)認為,有規律地從事中等強度(最大心率的60%―75%),每次鍛煉時間20―60min,有助于情緒的改善。[4]

        四、體育鍛煉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健全的人格可視為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主要指心理和行為和諧統一的人格??梢詺w納為:人格結構要素無明顯的缺陷與偏差;具有清醒而正確的自我意識,不會產生自我同一性的混亂;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為;有相對完整統一的心理特征。[5]當代青少年從小成長在百般呵護的環境中,父母對他們的偏愛,以及應試教育忽視了對人格教育、個性發展和自我價值的正確引導,致使他們對自己的能力、才智缺乏一種客觀的、理性的認識,在自我認同和自我價值定位方面出現了偏差。

        青少年與社會現實的實際接觸中,一些來自于周圍環境的客觀評價與本身的自我價值產生出入,或相抵觸的負面信息過多時,將導致心理失衡。反映在情緒上就是失望、悲哀或是尷尬、犯罪感……如果不能很好的予以調節,持續時間過長,就容易產生抑郁、焦慮等心理疾病。體育鍛煉是以身體為對象而進行的一種積極特殊的實踐活動,大多是集體性、竟爭性活動,自己能力高低、修養好壞、魅力大小,都會明顯表現出來,使自己對自我有一個比較符合實際的認識;還有助于自我教育,正確對待自己的優缺點,不斷改進和完善自己。

        五、體育鍛煉有助于心理疾病的治療

        焦慮和抑郁是普通人和精神病患者遇到的最為常見的困擾,在大學生中,也有不少人由于學習或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了焦慮和抑郁,目前國外的研究認為,體育鍛煉就能調節和消除青少年的這些心理疾病。這一科學研究的依據有兩方面:1.體育鍛煉能增加腦血流量,促進內啡呔的釋放。這種內啡呔具有嗎啡的作用,它能使青少年獲得鎮靜鎮痛的效果以及舒適、歡快的情緒體驗。2.人類的憂郁、沮喪等不良情緒通常發自左腦半球的思維部分,而產生愉快情緒的區域在右腦半球。青少年在運動時,左腦半球會逐漸受抑制,而右腦半球則逐漸活躍從而取得支配地位。

        總之,體育鍛煉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是任何其他方式、其他手段所無法代替的,它以其自身的生物學、社會學特征,加之其良好的經濟性、低風險性和有效性,在青少年群體中大力推廣體育鍛煉,普及和實施必將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我們要充分利用體育鍛煉的有利條件,有意識地發揮其健身和娛樂功能,有效促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共建和諧校園。

        參考文獻

        [1]Stuart Biddle:心理學在鍛煉及與健康相關的相關身體活動中的應用[J],體育科學,2000,20(4):71-74.

        [2][4]殷恒蟬,傅雪林:對體育鍛煉心理健康效應研究的分析與展望[J],體育科學,2004,24(6):37-39.

        第9篇: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

        關鍵詞: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 G6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1-1297(2012)07-0184-01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長自覺地有意識地按社會培養人才的要求,通過自身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實施一定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因此家庭中家長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他們對孩子有權威性影響。W?E?馮納斯基斯曾經說過:“如果將一個家庭在孩子身上的所有投資以'1'為計算單位,那么父母就應將其中的50%投資在家庭教育上.因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從根本上說家庭教育就是“教子做人”,做人是立身之本,良好的心理品質是青少年成才的基礎。家庭對青少年的智力、體力的成長、道德品質的發展、個性特征的形成產生全方位的影響。

        一 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1.家長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四過”表現為:①過度寵愛;②過多照顧;③過分擔心;④過高期望。

        父母的心態有必要從“四過”中矯正過來,變“四過”為“四適當”。 那就是,首先,父母對子女要愛得適當,愛中有教育、有合理而嚴格的要求。 其次,要照顧得適當,一定要給子女一些靠他們自己的勞動而獲得成果的機會。再次,要關心得適當,得放手處且放手,該放心處且放心。此外,還要期望得適當,促進子女的全面發展。

        2.家長重學習,輕溝通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的學習成績是評價孩子優劣、評價家長水平的唯一標準。學習成績好等于孩子好,學習成績壞等于孩子壞。于是家長只引導孩子重視學習,不注重自己的品德行為,導致孩子思想認識的錯位,進而導致整個家庭教育的失敗。

        3. 家長的示范作用

        考慮家庭教育,要把父母自身因素,即能否“自己先做好樣子”、“自我教育”等,放在首要位置上優先考慮。這是因為,家庭教育是在一個一個的家庭里,通過家長的言傳身教和影響,隨時隨地、有意無意地進行的。如果父母的言行有失檢點、不以身作則,豈不是如《楹聯新話》中所說:“身如未正家難教”嗎!

        4.家庭環境的影響

        家庭對子女的影響是終身的,父母應該非常精心地營造一個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家庭人文環境,以自己的言傳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每一個生活細節,讓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諧、文明、健康、寬松的家庭氣氛中。培養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孩子樹立平等、寬容、創新、共生的現代意識,讓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相反,如果父母、長輩行為不良,舉止不雅,教育方法不當,正確引導不夠,對子女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有的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統一,當著孩子面唱對臺戲,孩子無所適從,矛盾重重,教育的作用互相抵消。家庭結構缺損,夫妻關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的細心調教和溫暖關懷,都會造成孩子心靈的嚴重創傷。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長、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5. 家長的文化水平影響

        家長的文化水平這一因素相對來說比較復雜。家長文化水平的高低與其自身教育素質密切相關。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對公民的文化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多數家長能夠認識到社會發展所出現的新要求,從而促使其越來超重視孩子的文化水平,對孩子的學習要求也隨之越來越高;另一方面,由于其本身文化素養的局限,在對子女的教育上沒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供自己使用,只能通過一味地增加學生學習負擔,或使用不良的教育方法來督促子女的學習。越來越多的家長不知道該怎樣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不知道該怎樣與孩子交流溝通,很多家長面對子女的成績下滑、內心世界對父母的封閉常常感到無能為力,只知道采用簡單粗暴的方式來給孩子施加壓力,從而增強了孩子在學習上的心理負擔,誘發各類心理障礙的產生。

        二 給家長的建議

        建議家長:①注意擺正和子女的關系。新時代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是民主平等關系。

        ②吸收新信息,打破舊心態。子女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每天也會有新變化、新進步。

        ③家長要成為子女的榜樣。

        ④與孩子多進行平等的心靈溝通,巧用寬容。

        三 提高家庭教育質量的指導方法

        針對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開展多種形式的家庭教育指導活動,提高家庭教育實效性。

        ①組織成立家長學校。

        ②開通學校、家庭心理健康咨詢熱線,開展心理輔導活動。

        ③開展親子互愛活動。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站 | 在线日韩欧美国产视频 | 在线成人国产公开视频 | 青青国产只有精品久久 | 最新日韩欧美理论在线 | 中文精品亚洲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