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語文學習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語文學習活動泛化
如果說,小學語文學習基本上是課堂的學習,學校和家庭的學習,那么,中學語文學習的范疇就已經大大地延伸,逐漸趨社會化,正所謂“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中學生所學的語文知識已經遠遠超出課本之外,舉凡各種書籍、報刊、影視、戲劇、廣告、招牌乃至整個社會和人生都是值得他們廣泛深入學習的生動教材,成為他們涉獵和探求的對象;語文能力的訓練也已經遠遠超出課堂范圍,比如:舉辦故事會、演講會、辯論會、朗誦會、座談會、主題班會,文娛晚會、時事報告會,模擬法庭,模擬記者招待會;辦墻報、板報、小報、手抄報;寫周記、日記、書信、觀察筆記、調查訪問記乃至進行文藝創作等?!吧贁嫡Z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說是得益于課外看書。”語文學習實踐活動的泛化,給中學生語文學習提供了一個廣泛的智力背景,使他們語文知識的學習有了一部無比豐富生動的教科書,語文能力的訓練有了一個大顯身手的英雄用武之地。
(二)學科學習興趣分化
中小學生對于不同學科學習興趣的分化,有的從小學高年級就已經開始,進入中學則日趨明顯。中學生群體中對于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呈現出日益分明的差異性。雖然一部分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強化,越來越愛學語文,甚至立志終身從事語文工作,但是,這類學生卻為數不多;而主要的、帶傾向性的是相當一部分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淡化,甚至出現偏科現象。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其一,學科愛好表現個人差異,隨著青春期心理的發展,偏愛某些科目而冷淡某些科目,似乎是難于避免的心態。其二,課程增加,學習負擔加重,使中學生不可能還像小學時那樣將主要興趣集中于語文學習。其三,獨立思考和批判意識日漸形成,使他們對語文教學現狀逐步感到不滿,興趣下降,有的甚至把學習興趣從課內轉向課外。其四,“重理輕文”等社會風氣的影響也使部分中學生學習語文興趣不濃。但是,據對中學12門學科學習興趣的調查,語文占“最喜歡的一門課”的第2位,占“最不喜歡的一門課”的第8位,這說明從總體來看,中學生還是喜歡語文課的。語文學習理應受到學生和整個社會的重視。有一位學生說:“說我不愛語文吧,可我是愛看文章的,甚至連小弟的小學語文課本也愿意看;說我愛學語文吧,可上語文課我總不愛聽講?!庇纱丝磥恚瑢W生不喜歡的并非語文學科,而是某些語文課。只要努力改進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文學習興趣自然會逐步提高,語文學習興趣的分化庶幾可望得到遏制。
農村學生的學習特別需要正確的學習方法,掌握了正確的方法就好比有了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就可以不斷地獲取和更新知識,從而按一定程序,有目的,科學地進行學習,已達最佳的學習效果。我認為有效的學習方法大概可分為五類;①模仿學習法,②抽象概括的學習法,③解決問題的學習方法,④邏輯推理的學習方法,⑤總結提高的學習方法。
1.1小學語文學習方法的指導;所謂學法指導,指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最優途徑,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①在具體的學習情境中引導學生掌握具體的學習方法,如閱讀、作文、查字典等方法;②引導學生明了各種學習方法的適用范圍,使學生在特定的學習情境中,能夠選擇恰當的方法進行學習。只有當學生對學習方法獲得了后一種認識,這些學習方法才能在新的學習情境中獲得遷移,才能真正具有使用價值。
學法指導的重要途徑,是引導學生掌握自己的學習過程,是學習方法、程序和智力活動的總和。贊可夫和布魯納都十分重視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的過程?!笆箤W生理解學習過程”是贊可夫“實驗教學新體系”的五大原則之一。他認為,學生不只掌握學習內容,而且要自我觀察、分析自己的學習過程。布魯納的“發現學習”則主張學生不僅知道完整的結果,而且要追溯達到結果的步驟、方法。其實,任何一種學習方法必定體現為特定的程序,而且貫穿遇學習過程的始終。因此,通過對學習過程的總結,可以使學生動態地把握學習方法,從而使學習方法的靈活性大大增強。怎樣引導學生掌握自己的學習過程呢?
1.2讓學生回顧自己的學習過程;農村語文教師往往容易滿足于學生的正確答案,一個問題幾個學生回答,一個學生答對了,這個問題就算解決了。至于這個學生為什么能答對,別的學生為什么會答錯,則一概不予探究。由于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次答對了,下次不一定能答對,因此,教師不能滿足于結論,而是應該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尤其是當幾個孩子的結論存在不一致時,教師應該不失時機地啟發學生: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的思考過程是怎樣的?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有效地總結自己的學習過程,而且還可以在全班學生中起到交流學習過程的作用
2.引導學生自己尋找錯誤的原因
這也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過程的重要方面。學生學習過程中總會發生這樣那樣的錯誤,這是不可避免的。而這些錯誤,除了偶然的疏忽,通常有其學習方法上或者思維方法上的不足之處。教師要研究學生產生錯誤的根源,然后引導學生自己去尋找并加以消除。學生能夠找到錯誤的原因并加以糾正,那么就意味著他已經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了。是把方法“灌”給學生,還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悟”出方法,掌握規律?答案當然是后者。實踐證明只有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自己“悟”出方法,才能掌握得牢,運用得靈活。
2.1示范引導,舉一反三;有的課文結構鮮明,寫法類似,我就以某一段為例,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悟”出學習方法,然后讓學生“反三”用同樣的方法自學其它段落。如《桂林山水》這篇課文,寫水和寫山兩個段落寫法上是相似的。在學生初步理解了寫水部分的內容之后,引導學生回憶這一部分是用什么方法學習的。學生體會到,是用首先抓住寫水的特點的詞(靜、清、綠),再看課文是怎樣具體地寫出了這些特點及為什么這樣寫,然后體會一下作者用波濤洶涌的大海和水平如鏡的西湖與漓江的水作比較的方法學習的。接著讓學生運用這樣的方法去自學寫山的部分,收到良好效果。
2.2借機滲透,適時點撥;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時會不自覺地運用一些較好的,甚至是科學的學習方法。若教師能抓住這些時機借機滲透,適時點撥,幫助學生掌握這些學習方法,久而久之,自學能力必然得到提高。初讀了《貓》這篇課文之后,依據課文第一段的構段特點,啟發學生選用了圍繞總起句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方法。(即:圍繞著“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這個總起句,看是從哪幾方面分述的,每一方面是怎樣具體地寫的,為什么這樣寫。)匯報討論時,有的學生把寫貓“老實”“貪玩”“盡職”的內容各作為分述的一個方面。有的學生反駁說:“這三個意思應合為分述的一個方面。因為“古怪”在這里是難以琢磨的意思。貓老實,不能說是古怪,貓貪玩也不能說是古怪,貓盡職更不能說是古怪。只有老實、貪玩、盡職這些看起來截然不同的性格偏偏都集中在貓身上,才能說是古怪?!蔽医铏C滲透,說:“誰發現他是用什么方法把這三個內容合為分述的一個方面的?”學生在討論中,領悟了“在圍繞總起句學習的時候,不能忽略總起句中的關鍵詞”這一學習方法。在讀、議中,有的學生提出:“作者為什么把貓在稿紙上踩的臟腳印比喻成梅花?”當有的學生談到作者是以此來表達對貓的喜愛之情時,我又借機滲透在學習狀物為主的文章時要注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學習方法。接著讓學生找出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表達了作者喜愛貓的思想感情。學生不但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掌握并實踐了從字里行間體會作者所抒發的思想感情的學習方法。
2.3總結積累,鼓勵運用;學習有法,但學無定法。學習方法有一般的規律性,也有其特殊性。由于學生的氣質、智力、基礎存在差異,在學法的適應性上也有差異性,所以在總結課文時,我總要引導學生回顧學習過程,說說自己采用了哪些學習方法,其中什么方法效果好,并把這些方法分類積累起來,以便運用時信手拈來。以理解句子的方法為例,經過一個階段的訓練,大部分學生就能比較熟練地運用“一抓、二聯、三問、四想、五體會”的方法。“一抓”,指抓重點詞語、關聯詞、表達方法等;“二聯”,指聯系課題,聯系上下文,聯系實際,聯系總起句、總結句、中心句,聯系段、篇主要內容,聯系作者的寫作意圖等;“三問”,指理解每個句子時都可以問寫的什么,怎么寫的以及為什么要這樣寫;“四想”,主要指展開想象;“五體會”,主要指體會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麻雀》一課中有這樣一句:“突然,一只老麻雀從一棵樹上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边@個句子是全文的重點句,理解了這句話,有利于把握全文的中心。教學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復習理解句子的方法,然后讓學生運用這些方法理解這句話。有的學生聯系表達方法,體會到作者是用“石頭落地”比喻老麻雀從樹上飛下來的動作之快。有的學生用聯系前文的方法,體會到因為老麻雀在樹上看到“獵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張開大嘴……”小麻雀處境十分危險,便不顧一切地飛了下來,所以它的動作不僅快,而且猛。有的學生用提問的方法,意識到作者這樣寫的目的在于說明老麻雀奮不顧身地救自己的孩子。還有的學生體會到這個句子表達了作者對老麻雀這種奮不顧身地救自己孩子精神的贊美之情。
3.經常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交流
每個學生經歷的學習過程不盡相同,在同一學習過程中所運用的學習方法也互有不同。引導學生交流和總結學習過程,不僅能起到取長補短的作用,而且能優化每個學生的學習方法,不僅能起到取長補短的作用,而且能優化每個學生的學習方法。例如學生的記憶生字“晉”字,一個說“上面是一橫,中間是個‘業’,下面是個‘日’,合起來是‘晉’”;一個說“上面是個‘亞’,下面是個‘日’,合起來是‘晉’”;第三個說“‘普通’的‘普’字去掉兩點,就是‘晉’字”。教師讓孩子比較三個同學的記憶方法,哪一個最好,學生分析后一致認為第三個通許的方法最好,因為最簡單。這樣的交流,實際上就是自學生字方法的指導,目的在與引導學生運用最簡單的方法記住生字。
4.教師示范運用良好的教法,向學生展示學習過程這樣做同樣可以幫助孩子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有位教師教“茫然若失”這個詞語,先請學生分別說出“茫無邊際”的“?!笔鞘裁匆馑?。這三個詞語孩子們都學過,一一作了回答。然后讓孩子想想“茫然若失”是什么意思?一個孩子馬上舉起手,回答說:“‘茫然若失’的茫也是模糊不清的意思,‘若’也是‘像’的意思,‘失’就是‘失去’的意思?!H蝗羰А褪强湛找黄?,模糊不清,好像丟失了什么的意思。”教師對這個孩子的回答作了充分肯定,說:“你說得很對,思考的方法也很好。這實際上是一種很常用的解詞方法。誰能說說他是用什么方法來理解這個詞語的?”孩子經過討論,歸納出了一種新的解詞方法,即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熟字構成的詞語,可以用分解的辦法,利用已經掌握的熟字的意思,去理解新的詞語。由于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向孩子展示了這個解詞的方法,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因此學生不費很大的力氣就順利地掌握了。
總之,當學生掌握了一些學習方法之后,我一方面在語文課上啟發引導他們運用,另一方面在課外活動中鼓勵他們運用。每學期我都選擇一部分小學生優秀習作,讓每一個學生都選擇最佳的學習方法自學,然后匯報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收獲,再組織全班學生講評誰的學習方法最佳,誰的收獲最大。這種比賽,不僅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世界上最寶貴的知識就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把這種知識當作良種,種一粒會綠一片,收一筐。如果一個人正在挨餓,給他一條魚,只能解決臨時的饑餓,而授于他捕漁的方法,則解決了他根本的生存問題。與此相同,作為一名教師,面對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除傳授給孩子文化知識外,更重要的是授予孩子掌握知識的方法。老師不可能什么都教,孩子也不可能什么都學,什么都會。有很多知識,有賴于孩子們用一生的時間自己去學習,去掌握,去完善,完完全全靠他們自己。如果我們在課堂上在教給孩子知識的同時教給他們學習方法,那他們就有了學習的本錢;就不但是學會了,而且是會學了;就可以由此及彼,一里通百里用,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學習方法非同尋常,誰掌握了它,誰就掌握了較好學習的秘密武器,一生受用。
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可見,結合角色扮演創設情境也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情境教學方法。我們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適合同學們進行角色扮演的內容,因此結合角色扮演創設情境對于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來說就顯得尤為合適?!景咐繄探獭缎滦筒AА芬徽n的時候,學習完基本的教學內容之后,筆者要求同學們下課之后利用課余時間分小組創設角色扮演劇本,然后在課堂上進行角色扮演活動。任務布置下去之后同學們表現的非常積極,在各個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之下他們創設了很多精彩的劇本,并且成功進行了角色扮演。例如,其中一個小組所創設的劇本大致是這樣的:在一個新型產品展銷會上,有兩名同學扮演推銷員的角色,極力把自己的新型玻璃給推銷出去。其他的同學則扮演經銷商、客戶以及記者的角色,對其不斷發問。在這樣的一問一答過程當中同學們把課文所學習到的知識進行了一次生動的表演。課堂學習氛圍非常和諧。結合角色扮演創設情境的過程當中,同學們不僅充分體驗到了角色扮演的樂趣,同時也對課文所學知識進行了創新性的理解和運用。原本枯燥無味的說明文也因為這一教學情境的創設變得更加的靈動、多彩起來。
二、結合教學道具創設情境
為了有效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讓其更好的理解課文,我們還可以結合一些教學道具創設情境,讓課堂教學在道具的輔助之下變得更加充滿趣味。這種情境教學方法筆者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運用的并不多,但是卻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成效?!景咐繄探獭端抉R光》一課的時候,為了給同學們營造更好的學習氣氛,筆者到周圍的老鄉家里借了一口廢舊的大缸。然后在學習完基本的教學內容之后,我把同學們帶到室外,說明我們要模擬課文情境的意圖,意圖說明之后,立刻有幾名同學表示愿意進行相關的情景表演。看到這次現場表演,同學們有效理解了課文所學內容。這樣的教學情境創設對于同學們來說是一次難忘的經歷,也許會讓他們記住終生。具體的教學實踐表明:結合道具創設情境的確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它可以讓我們的課堂教學變得更加別開生面。因此,筆者建議只要有合適的機會和條件,我們小學語文教師不妨多結合學具創設教學情境,給我們的小學生營造一種別樣的教學氛圍。
三、結語
關鍵詞:語文閱讀寫作方法
不少同學認為語文難學,高中語文尤其難;甚至有些同學到高考復習階段還在問,語文怎么學。也有人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花了時間也不見進步多少,不花時間也不見得就退步。更為普遍的看法是,語文考試不考書本上的,語文課本(課文)沒有用處。
對語文存在種種困惑的不僅僅有學生、家長,還有許多教師,甚至一些語文教師。追根究底,對語文的困惑、誤解,甚至偏見,都是因為對語文學科的特點缺乏深入的了解,缺乏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
最近幾年,我一直反思高中語文教學的現實問題:學生普遍缺乏學習語文的興趣,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缺乏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興趣、習慣、方法,是每個人無論學習什么都不可或缺的,為什么偏偏語文學科全部喪失了?所以,我認為,高中甚至中小學語文教學完全失敗了,比葉圣陶先生所批評的“少慢差費”問題更要嚴重??上形匆饛V泛的注意。
一、認識語文
關于“語文”,一種理解是語言和文字,它側重基礎知識。所謂語文基礎知識,包括字詞句等漢語知識,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等文體知識,作家作品等文學常識……很明顯,一個人的語文素養不能僅僅體現為這些常識的!另一種理解是語言和文學?,F行高中語文教材雖然增加了不少文學作品,但仍有浮光掠影之嫌,要“努力探索作品中蘊含的民族心理、時代精神,藉以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談何容易。所以,我的理解是:語文應當包括語言、文字、文學和文化。
語文學科的特點:
一是主觀性強。語文與其它學科尤其理工類學科不同的是,其它學科的考試內容可以在書本上找到相應的原理(定理),具有科學性、客觀性,一旦掌握了原理(定理)就能解答習題;而語文要靠感悟,要靠表達能力(語言的運用能力),而且文無定法,閱讀也是個性化的,主觀性最強。每年高考考生不管多少,理工科試題的答案幾乎不能不同,語文科試題(主觀題)的答案幾乎不能相同。如有雷同,即為作弊。這也是造成普遍認為語文科不考書本上內容的根本原因。
二是涉及面廣。語文學科所涉及的內容五花八門,有詩歌、散文、小說、戲曲等文學作品,有歷史、政治、經濟、文藝等社會科學的文章,也有臺風、地震、沙塵暴之類的科技說明文,幾乎是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無所不包,只要是用漢字排版的,都是語文的學習內容!
三是在生活中。語文是在生活中的,不是停留在書本上的。語文既然涉及面廣,當然也包含了生活,必須將書本上所學的語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廣告、招牌、宣傳、告示……無一不與語文有關:書寫是否規范,用語是否妥當,孰優孰劣。名勝古跡、風土人情,可以感受傳統文化底蘊。司空見慣的事情也能反映社會心理:有人闖紅燈,必有人跟隨;貨車傾覆,有人趁火打劫,也必有人跟隨,甚至哄搶。分析其心理,無非是阿Q的理論:“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且不說阿Q的流氓理論,更可怕的是把它作為一種正確的理論而加以廣泛應用,把別人犯錯(犯罪)作為自己犯錯(犯罪)的理由。
四是厚積薄發。語文涉及面廣,需要具備的知識就要廣泛,學習語文必須見多識廣。只有具備廣博的知識,才有可能理解所閱讀的文字,才有可能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見解。厚積薄發,換句話說,就是見效慢,不能立竿見影,這也是許多學生及家長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的根本原因。語文成了學生首先可以丟棄的學科,罕見學生愿意將課外時間花語文上;上課提及課文幾乎全是搖頭,有的說書上沒有這篇課文,有的說老師沒教過這篇課文。
二、加強積累
基于以上對語文學科的特點的研究,我們就應當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語文幾乎無所不包,我們就把生活的、閱讀的都納入語文范疇。從語言文字(讀音、字形、詞語、句式、修辭等)到文體知識,從文學常識到文化知識,從歷史、哲學到科學技術,從時事新聞到考古探索……盡量做到見多識廣。
積累,就是日積月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長期堅持,才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許多名家、名人的成功因素之一就是堅持積累,如剪報、摘抄、日記、背誦。這些是習慣,也是方法。其中,背誦是一項基本功,是增強記憶力的途徑之一,也是學習語文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問題在于許多學生過于功利,又不夠勤奮,認為背誦的只是高考默寫所要求的篇目,只要高考前突擊就可以了,于是錯別字多,失分多。這是對背誦的誤解。當我們閱讀名家作品時,常常感嘆作者知識淵博,能旁征博引。不是他們寫作時才四處查找資料,恰恰相反,是他們在平時積累的基礎上有所感悟,不吐不快,才有了作品。要學好語文,必須背誦名篇名段。但我們的同學太不注視背功了,一提課文就搖頭。就像把房屋建在沙地上,水一沖,房屋就倒塌;不愿背誦,缺乏積累,如何能提高語文素養?只是人的記憶力再強也不可能儲存所有的信息,所以要用剪報、摘抄、日記等方式輔助。
積累的方法還有聯系法,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溫故知新、舉一反三。學到一樣東西,就要聯系以前學過的相關內容。比如,讀的《沁園春·長沙》時,就要背誦他的《沁園春·雪》,復習詩詞的相關常識。讀到“獨立寒秋”,思考“孤獨”話題,就要聯系屈原的孤獨——“世人皆醉我獨醒,世皆溷濁我獨清”,陳子昂的孤獨——“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感悟“孤獨”是精神的而不是肉體的。讀到“魚翔淺底”,就要聯系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三、閱讀方法
閱讀,首先要遵循開卷有益的原則。一方面要學會判斷所閱讀的文字是否有益,另一方面要在閱讀中受益。要實現在閱讀中受益的目標,就要講究閱讀的方法。
一是猜讀。首先從標題入手,猜測文章內容,然后閱讀,印證猜測。比如《故鄉的榕樹》,可以推斷為思鄉類作品,而且是圍繞“故鄉的榕樹”敘寫鄉親鄉情,抒發思鄉之情的。其次,可以自行設計幾個問題,然后通過閱讀尋找答案。如《燭之武退秦師》,可以設計問題:燭之武是誰?為什么要退秦師?怎么退秦師?解答了這幾個問題,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致內容。
二是悟讀?!皩W而不思則罔”,學習卻不思考就會困惑而無所得。許多學生經常感嘆,不是不想看書,因為看過就忘了,語文水平不見提高,于是漸漸失去了興趣,失去了動力。其原因大概還沒有掌握“悟讀”的要領,不知道閱讀時應該思考什么,不知道應該從作品中獲得什么。其實,悟讀并不深奧而難以掌握。比如《游褒禪山記》,可以先學一事一議的寫作技巧,然后感悟作者的觀點:關于成功的條件和做學問的態度問題,再將這些觀點拓展,聯系現實,想想自己應當如何對待學習,如何才能實現理想,等等。再如《鴻門宴》,關于項羽的破釜沉舟和烏江自刎的故事都比較熟悉,但未必能再結合趙括的紙上談兵和馬謖的失街亭,思考“經驗”話題。如果能明白,其中原因在于主帥是否具有威信和將士們是否對他信任,并且認識到“經驗”不能生搬硬套,那么,無論時隔多久,一旦提到與“經驗”有關的話題,都會想到這幾個事例。
悟讀,就是通過閱讀,豐富自己的閱歷和情感;“與文本展開對話,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就是多想想,文本能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對我們有什么啟迪。
四、寫作技巧
閱讀過程也是一個借鑒的過程。課文也是范文,可以學習、借鑒名篇佳作的寫法,作文就是從模仿開始的。議論文可以學《游褒禪山記》的一事一議寫法,也可以學《六國論》《伶官傳序》的開門見山寫法;寫景抒情類可以學《我的空中樓閣》《故鄉的榕樹》;敘事抒情類學《項脊軒志》;寫人的可以學《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閱讀鑒賞還要“努力探索作品中蘊含的民族心理、時代精神,藉以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作文的水平,首先體現為認識水平,其次體現為語言水平。“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比绻茏龅健巴高^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觀點具有啟發作用”,再做到文從字順,那么,作文對他來說不過“小菜一碟”。
為了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我在課堂的教學和課外的輔導中,除了實施以上兩個步驟,還要訓練讀后感的寫法。因為讀后感的應用非常廣泛,如能掌握,實現閱讀和寫作兩大目標就會事半功倍。(關于讀后感的寫作技巧,另有拙作《考場作文模式》介紹。)
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痹趯W習過程中,興趣、習慣和方法,其中方法最為關鍵。因為方法影響效率,效率影響興趣,興趣影響習慣。但興趣卻又是原動力,“在教育領域,一個主要原則是:人們對喜歡學的東西會學得最好,用所有的感官學會學得最快?!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應當讓學生明白,“我們怎樣學習比我們學習什么要重要得多”,尋找、掌握適合而行之有效的方法至關重要,“世界充滿著解決教育疑難的方法”,“大多數的學習方法,都是常識”,不是缺少方法,而是缺少發現。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
論文摘要:語文課程改革的核心是學習方式的變革,教學中更注重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可以說綜合性學習進入語文教材標志著學習方式變革的全面展開。綜合性學習要求學生從實踐中獲得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綜合性學習是一種與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并列的相對獨立的課程組織形態,是超越了單一學科的界限,它將人類社會的綜合性課程和學生關心的問題以單元的形式統一起來,通過學生主體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它有機的將知識與經驗、理論與實踐、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促進知情意行和諧統一的發展。它要求學生從實踐中獲得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它雖然是語文學習,但更重要的是綜合實踐。通過綜合性學習,“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
語文課程改革的核心是學習方式的變革,教學中更注重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可以說綜合性學習進入語文教材標志著學習方式變革的全面展開。學生在學習中通過不斷的搜集、整理、分析,與同伴交流合作,自主學習,改變過去機械訓練、被動學習的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新課程改革實施四年來,在廣大農村中學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綜合性學習還沒有真正進入語文教學的領域,在很多教師的心目中,它只不過是語文教材的附庸,沒有重視這一版塊在語文學習中應有的位置。近年來,初中畢業會考中出現了綜合性學習能力的考查題,這本來是一個很好的導向??墒谴蠖嘟處熀鲆暳司C合性學習實踐性的特點,往往是通過專題的訓練,利用搜集到的資料,對學生進行機械的訓練,來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以應付考試。在這里,語文綜合性學習被,新課程改革的精神被篡改,這種現象亟待引起高度的重視。
當然,造成這一現象有它的客觀原因:一是農村中學由于地區的差異,經濟貧困,教育發展相對滯后,基礎教育相對薄弱,教育設施嚴重不足,教學資源相對缺乏。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綜合性學習更注重實踐性,而農村中學確實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困難。二是農村中學的學生整體水平偏低,由于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加上大部分學生是留守兒童,學生的語文能力整體下滑,有很多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還處于小學四五年級的水平。這給綜合性學習帶來了諸多困難,語文教師多以綜合性學習的設計不適合農村學生為由而放棄教學,這完全背離了新課程的理念。
新課標理念強調語文教學中教師地位和角色的轉換,教師不再僅僅作為課程的消極接受者,而要作為積極的課程開發者。教師開發課程主要表現的對課程資源的開發上。一方面,教師要對“國家課程”進行“二次開發”,另一方面,要開發新的“地方校本課程”,還要開發課外課程資源?!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教材要有開發性和彈性。在合理安排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給地方、學校和教師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薄敖處熓菍W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該創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p>
作為農村語文教師,應該要針對本地實際,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資源,積極創設綜合性學習的環境,提升升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其實,農村中學綜合性學習的資源也十分豐富,關鍵在于教師要把目光由教材轉向生活,善于挖掘身邊的資源,創造性的開展綜合性學習。本人作為農村教師,收集了一些教師綜合性學習活動的設計方案,供苦于沒有教學資源的語文教師借鑒,讓綜合性學習回歸到語文教學的實踐中去。
1.關注家庭生活。要求學生搜集家庭成員不同時期的照片,調查了解照片的背景,挖掘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小組為單位,結合照片,撰寫照片說明,介紹自己的家庭,講述和照片有關的人和事。本方案簡單方便,易于操作,可以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關注校園生活。校園生活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學初,可結合九年級教材中“獻給教師節一份特殊的禮物”設計活動方案。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要求對科任教師和校長進行采訪調查,按照老師的工作和生活,設計學生關心的問題進行筆錄或錄音,然后分析整理。最后在班上召開一次主題班會,交流調查的結果和感想。
3.關注社會生活。社會生活可以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引向廣闊的空間。七年級教材中“為本地人物立傳”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先把學生進行分組,根據學生的意見選擇合適的對象,可以是一個村長、一個技術能人、一名富翁、一位德高望重的教師,也可以是一位默默無聞的郵遞員或街道清理工。再根據大家關心的問題設計調查提綱,進行調查訪問,寫成人物的傳記或事跡介紹。
4.關注民情風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情風俗??梢髮W生針對本地的某一節日或某一習俗進行觀察調查,按照其時間順序寫出經過和風俗習慣,穿插適當的說明材料??梢赃x取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等,也可以選取婚喪嫁娶的習俗。這樣的活動,可以讓學生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
5.關注個性發展。教材綜合性學習的編排中有很多是注重學生個性發展的活動,它能尊重學生主體,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如教材中的“編一份手抄報”、“編演短劇”、“自己給自己出一本書”,這些都屬于這一范疇。像“編演短劇”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能多方面的展示學生的個性,能使每一個學生找到發展自己個性的空間。活動中有劇本的編寫、道具的制作、背景的布置、音樂的處理、劇目的演出等,整個過程能讓每一個學生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展示,也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6.關注科技發展。科技的發展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學生對科技發展有著濃厚的興趣。教材中設計的“現代科技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和“從古詩看古代交通”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就是要求學生把視野投向科技世界?!皬墓旁娍垂糯煌ā本C合性學習的設計,可以要求學生分組搜集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所學習的古詩,從中摘錄出涉及到交通的詩句。從道路交通和通訊交通兩方面進行分析,然后同現代的交通、通訊進行比較,感受現代科技帶給人們的極大的便利,激發學生崇尚科學,熱愛科學的情感。
“語文的外延即生活”,生活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提供了取之為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盡管農村中學經濟落后,學生素質偏低,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開展與城市相比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但只要我們廣大語文教師認真學習,把握新課程的理念,積極創造條件,就能找到適應本地區、本校學生實際的綜合性學習的有效的教學方法,就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關鍵詞】語文 教學 學習評價
學習評價是課程實施的一個重要內容。自實行新課程改革以來,贊揚鼓勵的學習評價受到教師肯定,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有些教師錯誤地理解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對學生的評價只是從表面上“鼓勵”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缺乏有效的積極的判斷引導,影響了課堂教學的質量。主要有以下幾點問題:
一、濫用評價,效果減弱
不管學生是朗讀,還是閱讀訓練,不管老師提出的問題簡單,還是同滂所要回答的具有較高的難度,課堂上老師的評價始終是那么幾句話。請看下面《曹劌論戰》的教學案例:師:請同學們先把課文自由朗讀一遍,看看有沒有不認識、不會讀的生字,提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學生自由朗讀。)師:讀得很好。有沒有不認識的生字了?生(齊聲):沒有。師:很好。師:下面幾個加點詞語應該怎樣解釋?1、又何間焉2、肉食者鄙3、何以戰?4、衣食所安,弗敢專也。生1:“間”:參與。師:不錯。
對于加點詞語的解釋,學生只需讀讀書下的注釋即可,沒有任何難度。老師一味叫好的評價語,學生起先聽了會感到興奮,但次數多了,時間長了,學生就會近乎麻木,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激勵作用。
二、含糊評價,語焉不詳
含糊的評價語會失去應有的診斷和導向功能,因為學生聽了這樣的評價語不知道自己的答案好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究竟怎樣的棒?!对偎苌方虒W片段:師:下面請同學說說莎莉文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論文紛紛)生1:莎莉文老師是一個認真負責的老師,她對學生很負責,也很有耐心。生2:莎莉文老師是一個尊重學生的老師。生3:她對學生循循善誘。生4:她熱愛她的學生。師:同學們說得都很好。莎莉文老師是光明的使者,出色的教育藝術家。(大屏幕顯示)(學生面露不解狀)師:下面我們一起來品味本文清新樸實的語言。
上述案例,老師對于學生的發言只是含糊作答,老師應該指出學生只看到莎莉文語文老師高超的教學藝術和高尚的人格,而沒有考慮到她為一名失去生活熱情的盲學生再塑生命的特殊作用。由于老師沒有及時點撥引導,因此學生對于老師的評價,尤其是對“莎莉文老師是光明的使者”一句,則是一頭霧水,摸不著邊際。
三、錯誤評價,誤人子弟
有的教師對學生回答的錯誤也不予明確指出,而是一味用“肯定”、“表揚”來“激勵”學生。這樣的做法不僅不能產生積極的引導作用,而是肯定、強化了學生思維上的偏差,會把學生引入誤區。《竹影》教學片段:師(出示一幅關于竹的話):同學們都看到過竹吧?請你談談看了這幅“竹”后的感受。生:這幅畫畫得不好。畫中竹的葉子都是片片向下的,缺乏生氣,應該向上。師:說得不錯!你很有思想!
竹葉本來就是朝下的,學生的理解是錯誤的,有悖常理的。老師由于相關知識的匱乏,致使不能指出學生的錯誤。對學生多元解讀的引導,應該在尊重科學、尊重事實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實際閱讀經驗進行。這就要求語文老師的評價語文不僅需要人文性,同時還要符合科學性。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彼裕瑢W習評價應該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起著重要的導向和激勵作用。那么如何做到有效的評價,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呢?
一、評價要發自內心,真情感人
老師對于學生的評價不能虛情假意,學生的眼睛是雪亮,不能忽悠,要出自真情。江蘇省小學語文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在一次公開課上,聽到一位學生字正腔圓、聲情并茂的朗讀后,馬上微笑著走上前握著那位學生的手,誠摯地說:“你讀得太好了,播音員也不過如此。在讀這一課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學們還想再聽你朗讀一遍。”
于老師用真摯、誠懇的贊賞給予那位學生很高的評價,這種發自內心的褒獎一定會深深打動那位學生,給那位學生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二、評價要講究時機,恰當評價
評價要注意尋找合適的時機,運用恰當的評價方法,以達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中學語文教學》雜志中曾刊登了這樣一個案例:
《江雪》的教學片段:師:不錯。那么這么冷的天,連鳥兒都不出來,這個老翁跑出來干什么呀?生1:釣魚。生2:能釣到魚嗎?生1: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生笑)生3:釣雪。因為詩歌的原句就這樣寫“獨釣寒江雪”。生4:不對!這句話應該是說“在大雪紛飛的寒冷的江上獨自釣魚?!睅煟翰还茚炇裁?,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老翁在“釣”(板書),而且是――生(齊聲):“獨”釣。師:大家對這個“獨”字怎么理解?生l:應該是孤獨,因為沒有人釣,只有他一個人在釣。生2:不僅孤獨,還有一股傲氣與清高。這么大冷天,誰都不愿意釣,但他卻獨自來釣。生3:應該是特立獨行,因為他一個人來釣很獨特,他是故意要來釣釣。師:是的,大家理解都很有道理。教師也有剛才這位同學的感受,詩歌中的老翁也許什么原因,他覺得別人理解不了他,就干脆不要別人來理解了。
【關鍵詞】信息技術 作文教學 整合
隨著全球信息化的高度發展,信息技術在社會各領域的日益普及,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整合,正在成為我國教學信息化進程中的一個熱點問題。我國《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因此,在這個信息技術時代,將信息技術介入到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將它變成自己手中的認知工具,從中收集資料,增強閱歷,進而充實自己的作文,提高寫作能力,以實現作文教學的優化已是必然。
1 信息技術與作文教學整合后的教學結構
1.1 "創設情景"環節
根據不同的寫作內容和寫作要求,設計并利用不同的多媒體教學軟件,把音頻、視頻、圖像、文字等媒體信息有機集成,將一個真實生動的情景呈現在學生面前,調動學生的各個感官,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利用多媒體軟件的交互界面和超文本連接,教師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對信息技術展示的內容、設置的情景進行細致觀察,抓住所展示畫面、場景、情境的主要內容,明確寫作目的。例如,在指導六年級《難忘的一次活動》習作時,我播放了本班曾經開展的一次關于科技辯論的中隊活動錄像,引導學生對照錄像觀察人物的語言、表情、行動,感知當時的場景氣氛,同時利用Powerpoint軟件講述寫作要求,并展示多篇寫作范文,分析探討寫作方法。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學生一改以往的畏難情緒,對本次寫作表現出躍躍欲試之狀,寫作信心溢于言表。
1.2 "收集素材"環節
在信息技術與作文教學整合的教學環境下,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寫作網站,學生利用網絡這個取之不竭的資源庫,根據個人需要瀏覽相關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多媒體材料,自由選擇寫作素材,積累豐富的寫作語言,觸發瞬時的寫作靈感。這樣的作文教學方式,使學生的文章內容不再空洞,語言不再貧乏,學生自然得心應手地實現個性創作。例如,在上作文課《今天我當上了小記者》時,課前我提供了中國少年雛鷹網站,建議學生瀏覽網站中的小記者欄目,學習小記者課堂知識,明確當小記者的要求。課堂上,學生發言踴躍,爭先恐后地交流自己找到的資料。由于有了充足的材料準備,因而這次寫作成了他們的快樂,積極性很高。
1.3 "創作表達"環節
信息技術的介入,打破了傳統教學中相對封閉的教學方式。由于信息技術具有內容呈現、互動交流等強大的功能,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可以突破時空的界限,利用網絡各種通訊工具自由自在地進行交流。例如,在寫想象作文《我的理想》時,我建議學生把寫作中的困惑發到班級群空間,讓大家共同解決。在班級群空間里,不少學生拋掉昔日的羞澀,紛紛暢所欲言。有的學生問:"老師,我的理想是當醫生,但我不知道要當好一個醫生要具備什么條件?"在我還沒有來得及回答時,我看見屏幕上已經跳出了一行字:"你可以在搜狐、百度、谷歌里輸入你的問題,答案馬上就出來了。"通過這種開放性的交流,我發現許多學生變得活躍起來,班級凝聚力加強了,我與他們的師生關系也更加和諧。
1.4 "評議修改"環節
評議修改是前一次作文指導的繼續,又是本次作文講評的基礎,對于提高學生作文的質量有重要作用。信息技術的運用大大擴展了學生習作評議的時空,學生可以通過網絡以更快的速度、讓更多的人分享習作的快樂,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意見。如本學期,我要求學生把《我熟悉的一個人》一文以軟盤或電子郵件的形式上交,也可以保存在班級群空間里,這樣就可以讓所有的學生在網上共同閱讀,互相批改,寫出批改評語。最后,我有的放矢地挑選幾篇有代表性的已修改后的習作,以屏幕廣播的方式向大家展示,師生共同評議作品的優劣。這種修改方式方便快捷,提高了反饋作文的效率,真正實現了資源共享和廣泛互動交流。
2 信息技術與作文教學整合應注意的要求
信息技術與作文教學的整合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新亮點。信息技術的運用的確優化了作文教學,但是,我們還要看到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它既需要理論上的指導,又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具備以下素質要求。
2.1 教師應該掌握好關于網絡的基本知識技能
信息技術的運用是是時展的新趨勢,社會進步的標志之一。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順應教育的發展潮流,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自覺學習信息技術課程,掌握一定的網絡基本知識和網絡使用技能,才能真正提升教學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2.2 教師應該做好信息技術使用的導航角色
網絡是一個魚龍混雜的龐大資源庫,小學生的是非分辨能力還沒成熟,自我控制能力也十分薄弱。為防止學生在網絡上漫無目的地瀏覽,教師需要提供相關的教學網站,并與家長共同做好網絡安全教育工作,切實讓信息技術有效地服務于作文教學。
2.3 教師應該調動好網絡與生活的教學資源
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學生足不出戶就能搜索一切寫作資源。現實生活也是寫作資源之一,學生不能完全脫離生活談寫作,個人對生活的真切感受是網絡不可替代的。
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好網絡資源,還要關注生活中的事物,從身邊的生活中獲取寫作素材,讓作文教學既要現代化,也要生活化。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與小學作文教學的整合,優化了教學環境,構建了新的教學模式,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這種整合為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客觀的說,職中學生基礎差、底子薄,主觀上欠努力。這些,都將職中語文教學推入了“尷尬”境地。在課程改革中,應結合中職實際,堅持優選教學內容和優化教學方式并舉,著力強化課堂講學、誦讀訓練、語文應用三個環節,引導學生樂學善學,學有所悟,學用相長。
中等職業學校承擔著職業技能教學任務。如何全面掌握專業技能,更好滿足就業需要,家長期望厚重,學生孜孜以求。相比較而言,對于語文的學習,大部分學生思想上不夠重視。少數學生甚至認為只要認識常用漢字,會說話能看報就可以了??陀^的說,職中學生基礎差底子薄,主觀上的欠重視、欠努力,這就將職中語文教學推人了一個“尷尬”的境地。筆者認為,職中語文教學課程改革過程中,應堅持優選教學內容和優化教學方式并舉,引導學生樂學善學,學有所悟,學用相長。
(一)強化課堂講學、內容少而精、突出藝術性
傳統的語文教學,教師通常會把所有知識點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這種教學模式,教育界一直爭議頗多。實際上,讓職中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靜聽老師“滿堂灌”,這本身就是一件難事。筆者認為,教學中應提倡講授內容少而精當的方法,反對平板的、煩瑣的、公式化的講授。大力提倡講授的藝術性,增強教學吸引力,使課堂具有說服力、感染力。一節課的課堂教學只有短短四十五分鐘,如果老師大包大攬,就不能形成有效的互動教學課堂。
在實踐中,教師應考慮到學生的基礎狀況和接受水平,選取教材中歷代名篇佳作作為精講的主要內容,給予適當的課時和精力傾斜。優選時,不貪多而求代表性、經典性;精講時,避免泛而求講深、求講透。以老師少而精當的講解,使他們課課學有所得,篇篇學有所獲。因此,哪怕一堂課學生只掌握一個知識點,也比泛泛而談、毫無重點、毫無特色的全面分析有用。
講課時老師要講究藝術性,要能夠適時地點撥、提示、點化、引導,使得課堂教學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要通過精心準備,使講授成為一根“導火索”,引爆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望;成為一貼“催化劑”,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成為一把“金鑰匙”,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要緊緊抓住教學的重點、難點,引導學生去體驗、去討論,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被他們視為可上可不上的語文課堂上來,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人,一點點地讓他們得到感染、受到熏陶,沉人到優秀的中國文化中來。
(二)強化誦讀訓練、積累語言、形成語感
課堂教學中,老師講得多了,學生參與的就少了。要讓學生參與,就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動起來。而職業學校的大多數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上課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他們或交頭接耳,或托腮沉思,要想讓他們把注意力集中于課堂,沉人書本,使得他們眼到、口到、心到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朗讀訓練。
《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摒棄繁瑣地分析,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和思考來感受課文內容?!彼螌W家朱熹也說過:“凡讀書,需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睂嵺`證明,朗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它以眼獲取信息,用心體味信息,以聲傳達信息。學生在朗讀時,一字一字地看,一句一句地讀,能有效凝聚學生的注意力,促使他們全身心地投人到文中去。一次次地反復朗讀,學生的音長音短、音高音低以及語調的變化,實際上是對文章的反復推敲、分析綜合。每朗讀一遍,理解也就深人一層。這也就是“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的道理。
朗讀不僅幫助學生感受課文內容,一定量的誦讀,還能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材料,形成語感。古人早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說法。作家巴金能背誦200篇的《古文觀止》,茅盾能背誦全本的《紅樓夢》。這也正是他們具有超凡語言能力的重要原因。可見,一個人的語文能力特別是說寫能力,是在一定量的吟誦、熟讀、背誦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知識積累和語言積累而形成的。
筆者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進行誦讀訓練。每篇課文都會劃出一部分內容作為課內或課外誦讀的材料,且把檢查背誦情況計人平時成績。學生通過背誦,化別人的語言為自己的血肉。那文句、那意境如發于己心,如出于己口。愈積累愈豐富,愈豐富愈自然貫通,逐漸就積淀成一種語感,對寫作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三)強化語文應用、拓展視野、學以致用
語文教學是母語教學,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平時的教學中,語文老師還要注意開拓學生的視野,把學語文、用語文放到廣闊的社會大課堂中去。
職校學生大多十六七歲,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很強。喜歡時尚雜志,愛看小說電視。對于學生的這些愛好,筆者采用引導的策略,幫助他們提高選擇能力、鑒賞能力。凡是有可讀可看性的,不管它內容是否淺顯,語言是否優美,從不粗暴地加以否定,不扼殺他們讀書的欲望和他們對外面鮮活世界的探索欲。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他們通過報刊、電視,關心、了解國事天下事,成長為一個個熱愛生活的人。
一、多管齊下,激發學生預習的興趣
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迸d趣是學生學習的最主要的動力源泉,而作為學習重要環節的預習,它的動力源泉也必然是興趣。不管教師怎么向學生灌輸預習有多么的重要的觀念,如果學生對預習根本沒有產生興趣,都將成為一紙空談。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根據小學生的學習心理與個性特征,著重培養小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熱愛情緒,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首先,利用學生的比較心理特點,激發學生對預習的興趣。教師可以適當地讓語文成績較好的學生,在舉行班上的討論活動的時候,談自己的感受,并給予一定的褒揚。小學生喜歡跟周圍的同學進行比較,就會自發地去想,為什么別人能獲得老師的表揚與同學的羨慕,而自己卻沒有呢?其就會重視預習環節,并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發現預習的重要性和優勢,不知不覺間,會對預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其次,要讓班級有一種預習的氛圍,使學生體會到預習的重要性。氛圍對學生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如果班級形成一種都有良好預習習慣的氛圍,就會使學生自覺地、享受地去進行語文預習;最后,以激勵為主,對做的好的同學進行表揚,對預習不盡如人意的同學積極鼓勵。
二、授之以漁,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
對于語文課前預習,教師要起到引領作用。這需要教師對學生“授之以漁”。教師在預習前可給學生一點目標和探索空間,從而激起學生認真預習的欲望。在學生預習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按照預習的基本步驟預習,進而提高預習效率。我將預習方法總結為以下三點:
(一)初讀課文,從字詞入手
要求學生初讀課文,從生字詞入手,對于生字詞,要求學生要讀準其字音,明白其含義,較為通達流暢地朗誦課文,并想想課文大概講了什么。過去學生只是單純地讀書識字,不會去深究字詞的含義與用法。教師應當要求學生善用字典,對生字詞不懂時,要去查字典,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并標注到書上或者筆記本上。這樣,在課堂上教學效果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深讀課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在學生進行深讀課文的時候,要求學生將文章的主要內容概括下來,并體會課文中一些關鍵詞句的作用,并找出一些與文章中心有關聯的句子或段落。在這點上,教師還得注意對學生分層次要求,不能一蹴而就。因為班級中的學生水平高低不一,對基礎較差的學生要求過高,可能適得其反。
(三)細讀課文,思考并標注疑惑的地方
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去細讀課文,并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義;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積極感悟和思考文章的內容,敢于提出自己的獨特想法,有自己的判斷標準。教學生用特殊的標注方式,比如用紅筆或彩色筆把文章精彩的字、詞、句以及段落劃上波浪線條;并在相關的詞、句子旁用簡要明顯的語言加以標注。為學生在上課前的自學中所需的資料積累做好準備,以提高課堂效率。教師要嚴格要求,認真指導學生在預習中的實踐操作能力,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預習能力,又能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檢查反饋,維持學生預習的熱度
堅持不懈地預習對孩子來說是件“吃苦”的事,很多學生預習較難做到自覺,更難做到堅持。因此,對預習的完成情況做好監督檢查工作,這對培養學生預習習慣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1、教師檢查
教師檢查的方法很多,一般來說可以在課余時間找個別同學談談話,檢查筆記本,了解他的預習情況。同時,從側面打聽一下其他同學的預習情況,并順便給其鼓勵、糾正。這種方法對于學生個人習慣的養成最具有積極意義。
2、課堂檢查
每次上課,教師都可以設置“預習搶答”環節進一步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通過這樣的檢查,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下次預習的積極性與自主性;另一方面則有利于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學生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