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觀察小螞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今天,我在一本書上看到說:“螞蟻尋找食物是用香味和氣味來覓食的,因為螞蟻沒有眼睛,用嗅覺與記憶來覓食。于是我有了要親自觀察的念頭。
后來,我為了做實驗,找了一個螞蟻經常出沒的地方放了一塊糖,慢慢的、耐心的、仔細的觀察著。我發現有幾只螞蟻象狗似的一點一點問著過了的,接著,它在糖的旁邊轉來轉去,轉了幾圈后,那幾只螞蟻爬上去,大概是由于兵力不足,它們又回到洞穴去了,過了一會兒,出來了一群螞蟻,排著整齊的隊伍超糖的旁邊爬過來,它們各自抬著一角,終于把糖抬到了洞穴里,它們好像很高興似的凱旋而歸。
在這一次觀察中,我知道了螞蟻是怎樣覓食的,怎樣呼叫救兵的,還知道了在生活中一定要多多觀察,仔細觀察,這樣生活才會更有意義。我想對大家說:“我們一定要合理安排生活,要多看看課外書,少玩玩無意義的游戲,多學習學習,長點見識。”
我現在很喜歡觀察發現周圍的事物,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快樂。
近幾年來。我縣經濟有所發展,農民收入有所增加,但在交通不便的邊遠山區,有的農民還靠馬馱運貨物和生活用煤。由于我縣冬春季節氣候寒冷多變,致使馬腸痙攣時有發生。腸痙攣中獸醫稱“冷痛”,以腸管痙攣性收縮為特征,常導致腸管收縮與舒張頻繁交替進行,腸性疝痛發作。我們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馬腸痙攣68例,除4例因重癥未愈外,其余均治愈,治愈率達94.1%,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1 發病原因
該病多發生在寒冷的冬春季節,當氣溫和氣壓急劇變化,馬匹遭寒風冷雨的襲擊,特別是馬匹勞役和馱運后出汗而突然飲用大量的冷水、冷飼料、霉變飼料或被雨淋過的飼料、過河踩冷水等而受感冒,容易在腸內產生氣體,刺激胃腸的運動神經,使腸管急劇的痙攣性收縮和腸黏膜下神經的反應性增高,引起劇烈的腹痛,而引發該病。
2 主要癥狀
病馬先是輕度的間歇性腹痛,以后逐漸轉為間歇期縮短和痙攣期延長的劇烈腹痛。聽診腸蠕動次數增多,腸音高朗。病馬起臥不安。扒地蹴踢或回頭顧盼,口色青黃或青白,鼻端、耳尖、四肢末端及鼻孔呼出氣發涼,有的病馬鼻孔流出清水珠。腹痛劇烈時。病馬常突然倒地打滾,全身出汗,并且肌肉震顫。呼吸困難,每次疼痛發作持續約10-15min,然后轉入間歇期。病馬常作排糞姿勢,但每次排出量較少,有的病馬排出水樣糞渣或不成形的糞球。表面常附著黏液。
3 治療
中藥:青藤香50g、廣香40g、丁香40g、香附子40g、神曲40g、陳皮40g。蒼術40g、厚樸40g、秸殼30g、黨參30g、細辛40g、肉桂40g、當歸30g、甘草30g,用水熬服,每劑可熬服3次。
西藥:30%安乃近20mL、5%硫酸阿托品20mL,皮下或肌肉注射,每隔3h注射1次,直至病馬好轉。
4 典型病例
4.1 病例1
黔西縣永興鄉干井村畜主李某飼養的一匹黃公馬,年齡5歲,于2005年11月15日,在運輸后因勞累口渴,大量飲冷水,半小時后發病,病馬起臥不安,扒地,有腹痛感,呼吸緊張,全身出汗,倒地打滾,排出水樣稀糞,尿黃,口色青白,有腸鳴音。用中藥連服3次,肌肉注射安乃近和阿托品各2次,病馬腹痛停止,呼吸平穩,以后痊愈。
4.2 病例2
黔西縣綠化鄉紅旗村畜主王某飼養的一匹青母馬,年齡4歲,于2006年12月15日下午在馱煤回家路上的一塘邊大量飲用了冷水,回家后又吃了很多干苞谷草,1h后該馬精神不好,前腳扒地,起臥不安,出氣喘促,排出水樣糞渣,口唇和耳尖發冷,口色發白,出冷氣。先注射安乃近20mL和硫酸阿托品20mL,再服上述中藥,2h后,病馬安靜,腹痛減輕,隨即灌服1次中藥,再注射安乃近和阿托品各20mL,晚上痊愈。吃草正常。
5 小結與體會
(1)馬腸痙攣的發生與飼料、飲水、氣候、勞役和騎乘有關。如飼養管理不善,可導致胃腸道機能失調。我縣養馬地區一般氣候寒冷多變,冬春季節一般都是以喂冷水為主,飼草主要是干苞谷草、稻草和豆類秸稈,這些飼料粗纖維含量高,加之堆放不好,有的發霉,由于調制不當,影響馬匹的消化,有的馬匹一年要發生幾次腸痙攣,因此在飼料上要搭配得當,要喂適量青飼料和精飼料,不能喂霉變飼草飼料,以防止該病的發生。
(2)加強馬匹的管理,注意勞逸結合,防止起伏馱運;寒冷季節應改飲冷水為溫熱水,并適當加少量食鹽;對馬舍要進行防寒保暖,加厚墊草,防潮濕。以調節馬匹體溫,增強馬匹的抗寒能力。
(3)在氣候變化較大的季節,特別是冬春陰雨連綿時,要注意防止馬匹受冷或感冒,在運輸途中,如遇下雨,應將馬匹牽到屋內避雨,等雨停后再上路,要防止冷雨突然襲擊,以免發病。
蕁麻疹俗稱風團,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是由各種因素致使皮膚黏膜血管發生暫時性炎性充血與大量液體滲出,造成局部水腫性的損害。其迅速發生與消退,有劇癢。可有發熱、腹痛、腹瀉或其他全身癥狀。可分為急性蕁麻疹、慢性蕁麻疹與丘疹狀蕁麻疹等。引起蕁麻疹的因素甚多,病因較復雜,約3/4患者找不到原因,尤其是慢性蕁麻疹。
常見的發病原因:①食物:如魚、蝦、蛋類、奶類最常見,其次是肉類和某些植物性食品。②藥物:分為可形成抗原的藥物及組胺釋放劑兩類;感染:各種感染因素均可引起本病。最常見的是引起上感的病毒和金黃色葡萄球菌。③吸入物:花粉、灰塵、煙霧、羽毛、真菌孢子、揮發性化學品和其他經空氣傳播的過敏原等。④物理因素:如冷、熱、日光、摩擦及壓力等物理和機械性刺激。⑤動物及植物因素:如昆蟲叮咬、毒毛刺入以及接觸蕁麻、羊毛等。⑥精神因素:精神緊張或興奮、運動后引起乙酰膽堿釋放。⑦遺傳因素:某些型蕁麻疹與遺傳有關,如遺傳性家族性蕁麻疹綜合征等。⑧內臟和全身性疾病:如風濕熱、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目前西醫對蕁麻疹尚無特效療法,多采用以內服抗組胺藥物,皮質激素類藥物臨時抑制為多。長時間或大劑量外用使用皮質激素類藥物,會成癮導致藥物依賴性,最常見的是用藥后病情好轉,一旦停藥后,用藥部位原發病變加重。當重新用激素后,上述病情好轉或消失;如再停藥,反跳性再發,而且比以前更嚴重。2002年6月~2012年5月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蕁麻疹患者362例,取得了良好的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342例,女205例,男137例;年齡5~75歲;病程1天~22年。342例中因為藥物原因引起72例,花粉及其他吸入刺激物引起49例,動植物昆蟲叮咬、接觸原因引起31例,食物過敏原因引起65例,感染原因引起36例,精神因素引起15例,物理因素引起48例,遺傳因素引起15例,其他原因引起11例。
診斷標準:蕁麻疹根據皮損為風團,驟然發生,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跡等特征,再根據各型的特點,不難診斷。尋找病因比較困難,必須詳細詢問病史,作認真細致的體格檢查,全面綜合分析病情,并結合各型特點努力尋找發病有關因素,甚為重要。必要時行實驗室檢查及有關試驗及變應原檢測等以進一步明確病因。
治療方法:⑴西醫治療:①復方甘草酸銨注射液2ml+馬來酸氯苯拉敏注射液10mg肌肉注射,1次/日。②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250ml+西咪替丁注射液0.6g+維生素B6注射液0.3g。靜滴,1次/日。③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1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20ml+維生素C注射液2.0g。靜滴,1次/日。急性蕁麻疹經上訴治療方案治療癥狀緩解后即可停用,采用以下中醫方法鞏固療效。⑵中醫治療:基礎方為消風散:荊芥10g,白鮮皮20g,防風10g,當歸10g,苦參6g,白蒺藜15g,地膚子15g。辨證用藥加減:發于上部加桑葉10g,10g,蟬衣10g,祛風清熱;發于中部者加用龍膽草10g,黃芩10g;發于下部者加用車前子15g,川牛膝10g,澤瀉10g,利濕;皮損鮮紅加用生地15g,赤芍10g,丹皮10g,清熱涼血;癢甚重用白鮮皮、苦參、地膚子;皮損肥厚加丹參10g,益母草15g,雞血藤15g活血化瘀;慢性蕁麻疹瘙癢甚導致失眠者加珍珠母10g,牡蠣15g,鉤藤10g,夜交藤15g,鎮靜安神。另外,可根據臨床辨證情況,在用藥時證屬風寒型可酌加麻黃3~6g,牡蠣30g;胃腸型者加紫蘇15g,防風15g;濕熱型者加魚腥草30g,白鮮皮15g;血熱或血瘀型者加徐長卿15g,丹皮10g;陰虛火旺頑固型可加烏梅15g,五味子10g。上訴方藥經辨證后,所開處方日1劑,水煎服,根據情況治愈為止。慢性蕁麻疹纏綿難愈者,則根據病情靈活中西醫配合使用,直至取得實質性療效而痊愈。禁忌:①治療期間禁辛辣刺激,飲食應注意節制。②保持良好心態,避免精神刺激。③得知致敏原后,應絕對避免接觸。④患者應盡量避免搔抓,以免引起皮損增加,瘙癢加劇。⑤皮損部位不要熱敷,因為熱會使血管緊張,釋放出更多的過敏原。
療效判斷標準:①痊愈。疹塊消退,瘙癢消失,急性1周以上無發作,慢性半年以上無反復;②顯效。疹塊消退,瘙癢基本消失。急性1周以上仍有少量疹塊,有輕度瘙癢,慢性者發作次數減少,時間間隔延長,瘙癢明顯減輕,半年后仍有小發作;③有效。慢性經治療,疹塊減少,發作次數略有減少,間隔時間略長,瘙庠減輕;④無效:急性1周內、慢性者3天內疹塊與瘙癢無改善。
結果
本組342例患者經治療后,按上述標準評定痊愈235例,顯效77例,有效2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8.8%。
討論
蕁麻疹的發病機制有有變態反應性和非變態反應性兩種:多數屬Ⅰ型變態反應,少數為Ⅱ、Ⅲ型變態反應。Ⅰ型變態反應由IgE介導,又稱IgE依賴型反應,其機制為上述變態反應原使體內產生IgE類抗體,吸附于血管周圍肥大細胞和血循中嗜堿性粒細胞,當抗原再次侵入并與肥大細胞表面IgE的高親和性受體結合發生抗原抗體反應,引起肥大細胞膜如膜層結構的穩定性改變,以及內部一系列生化改變如酶激活,促使脫顆粒和一系列化學介質的釋放而形成風團。
輸血反應引起的蕁麻疹為Ⅱ型變態反應,多見于選擇性IgA缺乏患者,當這些患者接受輸血后,產生抗IgA抗體,再輸入血液后即形成免疫復合物,激活補體系統并產生過敏性休克毒素及各種炎癥介質,引起蕁麻疹、紅細胞破碎及過敏性休克等。
Ⅲ型變態反應蕁麻疹即蕁麻疹性血管炎,由免疫復合物引起。由于抗原和抗體量的比例不同,往往抗原偏多,使形成的抗原抗體復合物沉積于血管壁,激活補體,使肥大細胞及中性粒細胞釋放組胺等炎癥介質,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及水腫而產生蕁麻疹,同時中性粒細胞釋放出溶酶體酶亦起著重要作用。
引起本病的化學介質主要是組胺,其次是激肽。組胺能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細血管擴張等,引起皮膚、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一系列癥狀。激肽特別是緩激肽也有一定的致病作用。緩激肽是一種肽類血管活性物質,也有使血管擴張和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縮的作用,約1/3慢性蕁麻疹患者對激肽酶和緩激肽呈異常反應,其特征是一種遲發性風團反應。①甘草酸銨配合馬來酸氯苯那敏注射液具有明顯的抗炎、抗過敏、抗組胺作用。②西咪替丁即組織胺H2受體拮抗劑,本品通過競爭性抑制機制最先用于阻斷組織胺對壁細胞H2受體的作用。維生素B6具有維護皮膚整體結構的功能。③10%葡萄糖酸鈣中的鈣離子具有能改善細胞膜的通透性,增加毛細管的致密性,使滲出減少,起抗過敏作用。維生素C注射液具有增加對感染的抵抗力,參與解毒功能,且有抗組胺的作用。④中藥基礎方:防風祛風清熱,
有抑制DNCB所致的遲發型超敏反應的作用。荊芥解表散風,透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桿菌有較強的抑菌作用,荊芥對醋酸引起的炎癥有明顯的抗炎作用,并有明顯的抗補體作用。白鮮皮具有良好的抗過敏作用。苦參清有肯定的止癢及抗過敏作用。地膚子清熱利濕;法風止癢。主治風疹、濕疹、疥癬、皮膚瘙癢、瘡毒,其水提物對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及遲發型超敏反應有抑制作用。當歸的多種活性成分對機體免疫功能有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朱學駿.現代皮膚病性病診療手冊[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1:90-131.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期間收治的62例進行醫學美容手術的患者,其中男女人數分別為54例和8例;年齡范圍在19歲~5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5.5±3.2)歲;62例患者中37例進行眼袋術、12例進行隆鼻術、5例進行嘴唇修補術、4例進行吸脂肪術、4例進行隆頜術。將兩組患者按照麻醉方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1例,觀察組患者給予丙泊酚、芬太尼、氯胺酮復合麻醉,對照組患者給予丙泊酚、芬太尼、咪達唑侖復合麻醉,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手術類型等方面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觀察組患者在手術前進行常規檢查,如檢測血壓、脈搏、氧飽和度,在手術前5~7h禁止飲食飲水。患者進入手術后常規開放境地復方氯化鈉注射液,緩慢滴注0.002mg/kg芬太尼,后靜脈滴注2mg/kg丙泊酚,后靜脈滴注0.6mg/kg氯胺酮,之后觀察患者的麻醉情況,最后注射丙泊酚以8mg/h持續注射,直到手術結束[2]。
對照組患者與觀察組患者術前準備相同。對照組患者進入手術室后靜脈滴注0.2mg/kg咪達唑侖,后靜脈滴注2mg/kg丙泊酚注射液,后靜脈注射芬太尼2mg/kg,之后觀察患者的麻醉情況,手術后使用丙泊酚2mg/h持續滴注,直到手術結束。
1.3療效判定
I級表示患者無痛感,平靜的接受配合;II級表示患者有輕微的痛感,但可配合手術治療;III級表示中度疼痛,術中表現為煩躁不安、等;IV級表示患者疼痛劇烈、大叫、躁動不安,不能忍受。
1.4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在麻醉前、麻醉時、麻醉后血壓(收縮壓、舒張壓)、脈搏、氧飽和度變化,記錄蘇醒時間;同時觀察兩組患者是否有嗆咳、躁動、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
1.5統計學分析
本次試驗所得到的數據均使用SPSS11.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以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經過手術治療后,對麻醉效果均滿意,詳情見表1。
觀察組患者中有2例發生嗆咳躁動、3例發生惡心嘔吐,對照組患者中有3例發生嗆咳躁動,3例發生惡心嘔吐,兩組比較無顯著差異,且均未給予特殊處理,癥狀便逐漸消失。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蘇醒時間分別為(6.2±2.0)min和(7.3±2.9)min。兩組患者在麻醉前、麻醉時、塑性后中血壓、脈搏、氧飽和度變化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詳情見表2。
3討論
醫學美容手術麻醉方式的選擇非常重要,且在臨床上復合麻醉已經得到了廣泛的引用,受到患者的青睞和信任。復合麻醉可讓患者更好更積極的配合手術,同時還可降低患者對手術的恐懼感及壓力,復合麻醉可有效減輕組織損傷,并降低出血量,對患者的術后會及美容有積極正面的作用。在臨床上適當的麻醉方法是手術成功順利的關鍵因素[3]。
丙泊酚對中樞神經系統作用機制是通過激活GABA受體-氯離子復合物,常規用量,增加其傳到,大量使用時,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其具有維持時間短、起效快、蘇醒后無嗜睡感、頭暈等特點,使用過程中會引起患者心率增快、血壓下降,從本次試驗中便可看出。芬太尼是用于麻醉前、麻醉中、麻醉后的鎮靜、鎮痛作用,丙泊酚與芬太尼連用,可使患者無痛性迅速蘇醒,麻醉平穩舒適。氯胺酮是一種具有鎮痛作用的全麻藥物,可作為輔助麻醉,同時還有擴張支氣管作用。氯胺酮與丙泊酚合用,可增加丙泊酚的麻醉效果及氯胺酮的鎮痛作用,氯胺酮因可擴張支氣管,所以兩者合用是可防止丙泊酚過敏引發的支氣管痙攣。
綜上所述,氯胺酮、丙泊酚、芬太尼復合麻醉方式具有操作簡便、效果穩定的作用,是醫學美容手術中有效的麻醉方式。
參考文獻
[1] 張同軍,孫學飛,王福朝,等.Supreme喉罩保留自主呼吸在醫學美容手術麻醉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6):1033-1034.
[2] ,肖聰.靜脈復合麻醉在醫學美容手術中的應用[J].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07,18(5):362.
[3] 陳遠龍,楊曉銘,方幼平,等.唇腭裂修復手術的麻醉處理[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16):265-266.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療法;蕁麻疹;療效觀察
1 臨床資料
一般資料 102例均為門診2009-2010門診患者,男40例,女62例;年齡16-79歲,平均42歲;病程8周~13年,平均25.6個月。隨機分成治療組52例,對照組50例。排除有(1)器質性心臟病,嚴重的心律失常,妊娠、哺乳期婦女,(2)于最近2周口服或注射過糖皮質激素或其他抗組胺類藥物。(3)有慢性疾病及長期服藥史者。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明顯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2.1 中西醫結合治療組 由消風散加減(荊芥15g、防風15g、羌活10g、僵蠶15g、川芎15g、陳皮10g、藿香20g、黨參15g、厚皮10g、蟬蛻15g、公英15g、大青葉15g、板藍根10g)50mL日2次口服;并聯合口服西藥咪唑斯汀緩釋片(三九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10mg,1次/d。
2.2 西藥對照組 口服咪唑斯汀緩釋片(英文名:Mizolastine Sustained-release Tablets,三九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10mg,1次/d。治療期間不服用其他藥物,療程均4周。
2.3 療程:2組均治療2周為一個療程,兩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2.4 療效標準 參照《實用中醫皮膚病學》有關療效標。判定療效。痊愈風團消失,持續1年以上無反復者;顯效:風團消失,瘙癢基本消失,發作次數明顯減少,時間間隔延長,瘙癢也明顯減輕,半年后仍有輕微發作;有效:風團減少,發作次數略有減少,間隔稍微延長,瘙癢也略有減輕;無效:與治療前相比較,癥狀、體征、體征均無明顯改變。
2.5 統計學處理 采用 spss 1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兩組療效比較采用t檢驗。
3 結果
3.1 治療結果 療效結果見下表1.
3.2 副作用 治療組在治療期間無明顯的毒副作用,對照組在治療期間20例出現口干、腹瀉、食欲下降等,但不影響治療。
4 討論
中西醫結合療法是目前治療慢性蕁麻疹的有效方法,咪唑斯汀具有獨特的抗組胺和抗過敏反應炎性介質的雙重作用。體內和體外藥理學試驗均表明咪唑斯汀是一種強效的,高選擇性的組胺H1受體拮抗劑。在利用過敏反應動物模型進行試驗中,咪唑斯汀還可抑制活化的肥大細胞釋放組胺以及抑制嗜中性粒細胞等炎性細胞的趨化作用。臨床前及臨床研究均表明,咪唑斯汀在抗組胺劑量下沒有抗膽堿能作用和鎮靜作用[2],因其起效快治療效果確切,目前已廣泛應用于慢性蕁麻疹的治療。
消風散加減藥物組成:荊芥、防風、羌活、僵蠶、川芎、陳皮、藿香、黨參、厚皮、蟬蛻、公英、大青葉、板藍根,具有疏風養血,清熱除濕。風疹多是由于風熱或風濕之邪侵襲人體,浸血脈,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于肌膚腠理之間所致,由于癢自風來,顧止癢避險疏風。荊芥、防風、蟬蛻疏風止癢。陳皮、藿香、羌活祛風化濕、燥濕,公英、大青葉、板藍根清熱解毒。黨參扶正祛邪,諸藥配合,既可疏風解表又可顧本祛邪,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蕁麻疹有效率高,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麻杏二陳湯加減治療;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hort-term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of Maxing Erchen decoction modified treatment of 40 cases of infantile cough variant asthma. Methods A total of 80 cases of infantile cough variant asthm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nd each group contained 4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underwent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Maxing Erchen decoction modified treatment in addition. Short-term curativ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5.00% and the recurrence rate was 5.00%, which were obviously better than 82.50% and 20.00%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Maxing Erchen decoction modified treatment; Infantile cough variant asthma
作者將收治的80例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兩組, 分別予以常規對癥治療及麻杏二陳湯加減治療。鑒于麻杏二陳湯加減治療可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 現作如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患兒80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2004年修訂的我國兒童哮喘防治診療常規, 男女比例為49:31;年齡2~8歲, 平均年齡(5±2.09)歲。將80例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患兒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40例, 兩組患兒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兒行常規治療, 主要治療措施包括抗炎、抗過敏、口服孟魯司特等。實驗組患兒加用麻杏二陳湯加減治療, 具體如下。
麻杏二陳湯加減主方:包括炙麻黃3 g、杏仁6 g、陳皮5 g、法半夏8 g、細辛2 g、萊菔子8 g、僵蠶6 g、射干8 g、茯苓8 g、甘草3 g。臨床加減:發熱、小便短少、大便秘結加黃芩10 g、魚腥草10 g;咳嗽與鼻塞嚴重者加辛夷花6 g、白芷6 g;痰多色白者加紫菀6 g;痰多色黃者加浙貝6 g、膽南星10 g;夜間陣咳明顯者加蟬衣3 g、白僵蠶10 g;五心煩熱、咳痰較少者加麥冬6 g;汗多、面色少華加黃芪10 g、白術8 g;病程日久者加桃仁6 g、丹參10 g。
以上中藥均為免煎顆粒劑, 1劑/d, 一次性沖, 分2~3次服完, 10 d為1個療程, 治療期間需囑咐患者忌辛辣、魚蝦蟹等食物, 并注意防寒及保暖。
1. 3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咳嗽癥狀在7 d內已消失, 且療程結束之后, 60 d內未出現復發癥狀;顯效:咳嗽癥狀在7 d內或療程內消失, 且療程結束之后60 d內偶爾出現復發癥狀, 予以治療后, 咳嗽癥狀迅速緩解;有效:咳嗽癥狀在療程內已基本消失, 停藥后仍存在輕微咳嗽癥狀;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未發生任何改變[1]。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治療期間無痊愈患者。
1. 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用SPSS18.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實驗組患兒的總有效率、復發率均優于對照組, 兩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屬于隱匿性的哮喘病癥, 是哮喘的一種特殊形式, 臨床表現為頑固性、慢性劇烈咳嗽, 予以雙肺聽診時, 并不會出現哮鳴音, 往往在清晨或夜間發作, 不僅給患兒的正常生活造成影響, 同時還會影響臨床診斷工作, 常被誤診為急慢性支氣管炎或呼吸道感染等[2]。
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患兒的治療, 常規的治療方式包括抗炎、平喘、口服孟魯司特等措施。其中, 孟魯司特是一種新型的非甾體類抗炎藥, 對于氣道平滑肌內白三烯的多肽活性起著抑制作用, 不僅可以防止白三烯增大血管的通透性, 還能控制支氣管出現痙攣現象, 從而減少非細胞性、細胞性的炎癥物質出現, 降低血液與氣道內的嗜酸性粒細胞數量, 使氣道高反應性癥狀得以有效抑制, 從而達到改善機體肺功能的目標[3]。2004年《兒童支氣管哮喘防治常規》將咳嗽變異性哮喘按一級哮喘處理, 一級哮喘患兒部分可吸入低劑量的糖皮質激素, 按需口服支氣管擴張劑或白三烯拮抗劑;由于抗白三烯藥物(孟魯司特)具有較好的抗炎和控制癥狀及預防復發的作用, 可將其作為吸入激素的替代品來治療咳嗽變異性哮喘。
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具有病程長的特征, 中醫學認為該病證的出現與病毒感染、家族哮喘病史、幼兒濕疹、過敏性鼻炎等病證有直接的關系, 而且在過度活動或遇冷之后, 該病證極易復發。因此, 中醫學將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的病機定位在肺, 與脾有關, “脾為生痰之源”, “肺炎貯痰之器”, “痰飲久伏”, 加之“遇感而發”, 進而反復不已, 遷延難愈。治宜宣肺化痰, 健脾助運, 選用麻杏二陳湯加減, 主要藥物有:炙麻黃、杏仁、陳皮、法半夏、茯苓、細辛、萊菔子、僵蠶、射干、甘草。方中, 炙麻黃與杏仁具有宣降肺氣之功效;細辛宣肺散寒;僵蠶與射干可用作解痙祛風;陳皮、茯苓及法半夏具備健脾利水、燥濕化痰之功效;萊菔子可化痰降逆;甘草可調和諸藥。諸藥合用, 共奏宣肺化痰、健脾助運之效, 達到標本兼治。
作者將80例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患兒隨機分為兩組, 分別予以常規對癥治療和麻杏二陳湯加減治療。經治療后, 實驗組患兒的總有效率、復發率明顯優于對照組, 兩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羅華麗.加味玉屏風湯聯合艾灸治療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14, 20(10):227-229.
[2] 趙陽.射干麻黃湯治療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的Meta分析.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13, 19(15):324-328.
[關鍵詞]氯胺酮;異丙酚;硬膜外麻醉;小兒
小兒硬膜外麻醉應用較為普遍,但是小兒對疼痛刺激敏感,手術合作性差。因此,臨床需常規使用鎮痛鎮靜藥的輔助。本研究采用氯胺酮復合異丙酚輔助小兒硬膜外麻醉,并通過與氯胺酮復合硬膜外麻醉進行對比觀察,以求尋找一種有利于手術操作、輔助效果好、術后清醒快的麻醉方法。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46例患兒均為我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手術住院病例。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齡3-7歲,手術種類包括闌尾切除術21例、疝修補術11例、腸部分切除術5例、尿道下裂修補術5例,下肢燒燙傷削癡植皮術4例,術前禁食6h,禁飲4h。手術時間40-150min,將所有患兒隨機分為兩組,氯胺酮組和氯胺酮復合異丙酚組每組23例,兩組患兒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之間無統計學差異,組間具有可比性。
1.2麻醉方法:
術前30min肌內注射阿托品0.01mg/kg,苯巴比妥那2mg/kg。患兒入手術室后肌注氯胺酮(4-6)mg/kg基礎麻醉后,開放靜脈通路,完成硬膜外穿刺置管,后改平臥位,常規給予鼻導管吸氧。氯胺酮組給予氯胺酮4.0mg/(kg?h)維持麻醉,麻醉轉淺時給予氯胺酮1mg/kg靜脈注射;氯胺酮復合異丙酚組給予以丙泊酚2mg/(kg?h)維持麻醉。記錄麻醉前后RR(呼吸頻率),HR(心率),SpO2(氧飽和度),MAP(平均動脈壓)以及局麻藥的不良反應。
1.3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
2結果
2.1兩組血流動力學及呼吸變化
氯胺酮組麻醉前后MAP、HR、RR均有顯著升高,P
2.2兩組不良反應
氯胺酮組氯胺酮用量明顯大于氯胺酮復合異丙酚組用量,因此氯胺酮組發生術后無躁動3例,惡心、嘔吐4例,而氯胺酮復合異丙酚組僅發生惡心1例,兩組不良反應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硬膜外麻醉能產生完善的鎮痛及肌肉松弛作用,既能滿足手術要求,又可大大減輕全身麻醉可能帶來的不良反應,因此,常為小兒手術所選。但小兒由于生理、心理等方面與成人之間有很大差別,對疼痛刺激較敏感,一般不合作,因而必須輔助用藥,使患兒安靜不動。
氯胺酮是苯環已哌啶的衍生物,是臨床靜脈麻醉最常用的藥物。它有遺忘作用,鎮痛效果強,但其內臟鎮痛效果較差,對術中的牽拉反應抑制差,容易出現術中躁動。此外,一些不良反應也明顯存在。異丙酚是新一代靜脈鎮靜藥,其作用迅速,蘇醒快,長時間給藥也無蓄積作用,因此它逐漸用于麻醉的維持。它可以增加迷走神經張力,同時由于擴張外周血管的作用,使外周阻力下降和心室壓降低,故可引起血壓下降、心率減慢。氯胺酮復合異丙酚輔助小兒硬膜外麻醉,二者作用互補,有利于維持循環的穩定,增強麻醉效果,使小兒的生理內環境維持穩定狀態,從而安全渡過麻醉和手術。
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氯胺酮組麻醉前后MAP、HR、RR均有顯著升高,P
總之,應用丙泊酚輔助小兒硬膜外麻醉效果好,對比傳統的氯胺酮要優越,值得臨床選用。
參考文獻:
[1]傅維安.王珊娟.杭燕南,等.咪唑安定和氯胺酮全麻誘導的臨床效應觀察[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0,4:7.
[2]楊建平,齊新卓.氯胺酮復合異丙酚輔助硬膜外阻滯用于小兒麻醉[J].中國醫藥導報,2007,4(8):50-51.
[摘要] 目的 探尋乳房包塊切除術中患者比較滿意的麻醉方法。 方法 將30例乳房包塊切除術患者隨機分為3組:A組為硬膜外麻醉組,B組為氣管插管全麻組,C組為非氣管插管全麻組,觀察各組患者麻醉后和手術中MAP、HR、RR、SpO2的變化情況以及術后患者的滿意度。 結果 麻醉前后C組MAP的變化明顯低于A組和B組(P < 0.01)。術后患者滿意度C組明顯高于A組(P < 0.01)。 結論 乳房包塊切除手術采用咪達唑侖復合氯胺酮和丙泊酚非氣管插管全麻,患者滿意度高。
[關鍵詞] 麻醉方法;乳房切除;效果;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 R61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4(c)-0062-02
單純的乳房包塊切除術,一般可以在局麻下進行。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患者由于對手術的恐懼,不愿意在局麻下進行手術;也有的外科醫師擔心在局部浸潤下,包塊觸摸不清楚,而要求在麻醉下進行手術。本研究通過對30例患者在3種不同麻醉方法下進行手術的觀察,比較哪種麻醉方法患者更為滿意。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2年7月~2011年10月術前診斷為乳腺囊性增生病或乳房纖維腺瘤的女性患者30例。ASAⅠ~Ⅱ級,年齡18~50歲,體重45~65 kg,術前無高血壓和心臟病,心電圖和血常規檢查正常。隨機分為3組,每組10例。A組為硬膜外組,B組為氣管插管全麻組,C組為非氣管插管全麻組。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入室后監測MAP、HR、RR、SpO2。開通靜脈后立即靜脈注射鹽酸戊乙奎醚0.5 mg,術中以0.2~0.4 mL/(kg?min)的速度輸液。A組選擇T2~3間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成功后先注入1%利多卡因試驗量5 mL,觀察5 min,若出現麻醉平面,并無脊麻現象。再根據患者情況追加1%利多卡因+0.375%的羅哌卡因5~10 mL;術中常規鼻導管給氧。B組麻醉誘導依次靜脈推注咪達唑侖0.04~0.06 mg/kg,時間控制在10~20 s;間隔10 s再推注芬太尼2~3 μg/kg,時間控制在30 s左右;間隔10 s再推注丙泊酚1.5~2.0 mg/kg,速度控制為3~4 mg/s,患者意識消失后再推注維庫溴銨0.10~0.12 mg/kg;肌松后插入氣管導管,麻醉維持用丙泊酚4~8 mg/(kg?h)微量泵持續輸入;術中機控呼吸,頻率為12/ min,潮氣量為9 mL/kg;根據情況調整輸入速度并間斷推注芬太尼0.05 mg,維庫溴銨1~2 mg。C組開始消毒時依次靜脈推注咪達唑侖0.04~0.06 mg/kg,時間控制在10~20 s;間隔10 s再推注氯胺酮1 mg/kg,時間控制在10 s左右,然后推注丙泊酚1.5~2.0 mg/kg速度控制為3~4 mg/s,直到患者意識消失。術中用丙泊酚4~8 mg/(kg?h)和氯胺酮1.5~3.0 mg/(kg?h)微量泵持續輸入維持;若有體動,則靜脈推注氯胺酮0.4 mg/kg;術中保留自主呼吸,常用規面罩給氧。
1.3 觀察指標
用多功能心電監護儀監測MAP、HR、RR、SpO2,麻醉開始后每3分鐘測1次血壓,觀察每個患者麻醉后和手術中MAP、HR、RR、SpO2的變化情況,并同麻醉前作比較,觀察每組患者中,MAP變化大于基礎值的10%,HR變化大于或等于10/min,RR變化大于或等于5/min,SpO2變化大于或等于3%的例數。同時術后回訪患者對麻醉的滿意情況,凡符合以下條件為滿意:(1)術中無痛、術后無穿刺點痛;(2)無咽喉不適;(3)無惡心、嘔吐;(4)無幻覺、幻聽及其他精神不良反應為滿意。有以下一種情況為不滿意:(1)術中有痛覺;(2)穿刺點疼痛明顯;(3)咽喉不適感強烈;(4)有惡心、嘔吐現象;(5)出現幻覺、幻聽及其他精神方面不良反應、影響休息。介于兩者之間為一般。
1.4 統計分析
運用SPSS 11.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所有病例均取得了滿意的麻醉效果,MAP變化A組和B組明顯高于C組(P < 0.01)(表1),A組和B組大多數患者麻醉后血壓明顯下降,但都在安全范圍。HR變化各組間沒有明顯差異;RR變化A組和C組間有一定的區別,A組表現為呼吸加快,而C組表現為呼吸減慢;SpO2所有患者能保持在95%以上,各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滿意度C組明顯高于A組和B組(P < 0.01)(表2)。
3 討論
乳房包塊切除術,是位于胸壁體表手術,對肌松沒有要求,術中只需要良好的鎮痛即可[1]。可以在多種麻醉方法下進行手術。高位硬膜外麻醉對呼吸循環影響比較大[2],且術后大多數都有穿刺點疼痛,患者滿意度不高。全麻插管麻醉,雖然不要擔心呼吸抑制的問題,但氣管插管和撥管時常有心血管不良反應,易引起血壓劇烈波動[3]。誘導時麻醉要求相對要深些,對血壓有一過性的影響[4],術后咽喉有不適感。非氣管插管全麻,實施相對簡單,不良反應少,經濟實用,患者易接收,滿意度高。
丙泊酚為一種新型靜脈全麻藥,具有起效快,清除半衰期短,蘇醒完全,并還具有止吐作用[5]。丙泊酚
對交感神經興奮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使心率減慢,降低血壓[6]。胺酮鎮痛效果完全、確切,但易引起心血管系統興奮,使心率增快,血壓升高。丙泊酚與胺酮復合應用從藥理學上具有優勢互補的特點,可克服彼此之間的心血管系統不良反應,從而維持循環穩定[7]。本組患者麻醉前及術中各時點血流動力學無明顯變化,支持兩者復合應用有利于循環穩定。再加上咪達唑侖可以減少氯胺酮其蘇醒期的精神副反應[8],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作者認為乳房包塊切除術患者對非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比較滿意。選擇合理的藥物進行麻醉,術中控制好給藥的速度和量,再加上常規面罩給氧,可以說是一種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和所有麻醉一樣,術中麻醉機和搶救藥品及設備的準備是必需的。采用氯胺酮復合丙泊酚及咪達唑侖全靜脈麻醉,可以達到優勢互補,減少副作用,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李國才,李向宇,鐘敏,等. 丙泊酚-氯胺酮靜脈麻醉用于乳腺區段切除術[J]. 臨床麻醉學雜志,2004,20(1):48.
[2]金士翱,林桂芳. 臨床麻醉學[M].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2:113-115.
[3]郭發根,武杰,韓元福,等. 硬膜外阻滯復合丙泊酚用于膽囊切除術的臨床觀察[J]. 臨床麻醉學雜志,2009,25(1):80.
[4]姚尚發,王俊科. 臨床麻醉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3-64,83.
[5]李文志. 麻醉學基礎[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88.
[6]劉碧華. 乳腺癌手術患者不同靶控濃度舒芬太尼復合丙泊酚的麻醉效果[J]. 中國醫藥導報,2011,8(36):84-85.
[7]馮行云,錢艇,江來,等. 丙泊酚復合小劑量氯胺酮用于隆乳的麻醉[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5,21(12):857.
【關鍵詞】 帶狀皰疹;神經痛;氨酚曲馬多
作者單位:264200 第四O四醫院皮膚科
帶狀皰疹或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治療方法繁多,如非甾體類陣痛藥、鎮靜藥、抗抑郁藥、中醫中藥治療等,但療效不理想。我們采用氨酚曲馬多(商品名:及通安)治療帶狀皰疹或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并與布洛芬緩釋膠囊作對照,觀察兩組藥物的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歷選擇 納入標準:選擇我科自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門診診斷為帶狀皰疹或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排除伴有嚴重心、肺、肝、腎等器官及系統疾病、未規律用藥者及因不良反應或其他原因終止治療者。疼痛程度在中度以上者。疼痛強度按照國際上通用的劃線法 (VAS)[1]結合口述法(VRS)[2]打分。0分:不痛;1~3分:輕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 (疼痛明顯,不能忍受,要求用止痛藥,睡眠受干擾),7~9分:重度疼痛 (疼痛劇烈,可伴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表現,或被動,睡眠受嚴重干擾,迫切要求用止痛治療);10分:想象中的極度疼痛。
患者總數74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7例,對照組37例。治療組中,男16例,女21例;年齡24~71歲,輕度疼痛8例,中度疼痛22例,重度疼痛7例,病程5 d~7個月。對照組中,男15例,女22例;年齡30~74歲,輕度疼痛10例,中度疼痛21例,重度疼痛6例,病程3 d~半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治療前疼痛評分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給藥方法 治療組口服氨酚曲馬多片(商品名:及通安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生產 每片含:鹽酸曲馬多37.5 mg,對乙酰氨基酚325 mg),1片,3次/d;對照組口服布洛芬緩釋膠囊 (中美史克公司生產,每粒300 mg),1片,2次/d。治療10 d后觀察療效及不良反應。
1.3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疼痛、睡眠、日常生活狀況等指標進行療效評定。痊愈:疼痛基本消失,睡眠正常,日常生活狀況正常;顯效:疼痛明顯減輕,睡眠、日常生活狀況顯著改善;好轉:疼痛減輕,睡眠、日常生活狀況稍有改善;無效:疼痛未改善,睡眠、日常生活狀況差。以痊愈、顯效和好轉計入有效率[3]。
1.4 統計學方法 用 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顯著性檢驗,三組間均數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
2 結果
2.1 療效 治療組治療結束后有效率為83.78%,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63,P<0.01。見表 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的療效對比(例,%)
2.2 不良反應 兩組在治療中均偶見包括腹部不適、惡心、頭暈等不良反應,未觀察到肝腎功能改變等不良反應。無統計學意義 (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例數(例)
3 討論
帶狀皰疹(HZ)表現為紅斑基礎上的簇集性水皰,沿某一感覺神經分布,自覺疼痛明顯。皮膚愈合后,部分患者可以痊愈,也有部分患者遺留頑固的神經病理性疼痛,即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PHN)。HZ疼痛及PHN的治療效果差、持續時間長,大部分患者表現為燒灼樣的深部疼痛、針刺樣痛或者電擊樣痛,還可出現異常性疼痛、感覺異常、感覺遲鈍、感覺過敏等,一部分患者甚至出現難以忍受的瘙癢[4]。不但給患者帶來痛苦,影響其生活質量,也是皮膚科醫生比較棘手的難題。氨酚曲馬多片(及通安 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為復方制劑,每片含:鹽酸曲馬多37.5 mg,對乙酰氨基酚325 mg,相當于將作用機制不同的鎮痛藥物聯合使用,既能達到較好的鎮痛效果,又能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其中鹽酸曲馬多是一種具有中樞活性的人工合成的鎮痛藥物,主要治療中重度疼痛,具有起效慢,作用時間較長(Tmax2 h,T1/26.13 h)的特點。對乙酰氨基酚是前列腺素合成制劑,用于治療輕中度疼痛,起效較快,作用時間短 (Tmax約0.15 h,T1/22 h)。有國外學者研究表明在牙痛和術后疼痛模型中,曲馬多和對乙酰氨基酚結合顯示了協同鎮痛作用,且耐受性良好。楊慶明在研究氨酚曲馬多對骨科急慢性損傷導致的急性疼痛的作用中,證明在服用氨酚曲馬多后,患者的鎮痛滿意度、整體滿意度、醫生的整體滿意度均非常理想。且氨酚曲馬多對于各年齡段的患者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不良事件的總體發生率低,各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均遠低于兩種藥物單用時不良事件的發生率[5]。本次療效觀察也表明氨酚曲馬多對帶狀皰疹或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陣痛效果理想,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低。
參考文獻
[1] DOWNIEW W,LEATHAM PA,RHIND VM.Studieswithpain rating scales.Ann Rheum Dis,1978,37(3):378-381.
[2] MARGOLIS RB,CHIBNALL JT,TAIT RC.Testretest reliability of the pain draw instrument.Pain,1988,33 (1):49-51.
[3] 于春水.氨酚羥考酮片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臨床研究.中國新藥雜志,2008,17(23):2061-2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