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奇妙的對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體裁特殊,藝術獨特之奇妙
對聯是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是“詩中之詩”,講究對仗工整、遣詞典雅,有詩詞歌賦的韻律,又有散文的自由,兼各種體裁之長,內容涉及面廣,有天文、地理、宗教、歷史、風土人情等,包羅萬象。
“天對地,雨對風,大地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雷隱隱,霧蒙蒙,日下對天中。風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牛女二星河左右,參商兩曜斗西東。十月塞邊颯颯寒霜驚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漁翁。”這是李漁在《笠翁對韻》中的一段文字,它道出了對聯的基本要求,即字數相等,詞性句法相同或相似,句意相反或相關。《紅樓夢》第48回“香菱學詩”中林黛玉有這樣一番話:“什么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的對仄聲,虛的對實的。”也說明對聯講求平仄相對、虛實相對。對聯在聲律上要有如波似巒的起伏變化,讀起來抑揚頓挫,讓人有如見絲綢舞動的曼妙感,有如聞黃鐘大呂演奏的厚實感,美不勝收。
它可長可短,一個字詞、一個句子、抑或一段。可以客觀概括,也可以評說議論。可以自對,亦可他對;可以正對,也可反對。比如:“山水”“黑暗光明”“孫行者祖沖之”“一身正氣兩袖清風”“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風景這邊獨好,江山如此多嬌”“閉門推出窗前月,投石沖開水底天”等,這種看似自由、又時時受一定限制的語言形式,就像戴著鐐銬跳舞,具有極強的美感,讓人回味無窮,真是奇妙。
二、方寸間。意味無窮之奇妙
當代著名學者周汝昌先生說過:“對聯有極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簡練的形式喚起人們最濃郁的美感,給人以最豐富的啟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可以說,對聯是一種凝縮了的、精致的藝術,于方寸尺幅間盡顯無窮魅力。
“冷月葬花魂”對“寒塘渡鶴影”,林黛玉片刻而成,讓史湘云拍手稱贊“果然好極,非此不能對”,也讓讀者再次領略到了林黛玉的智慧才情。“獨角獸”巧對“比目魚”,讓魯迅備受老師的夸贊。可以說,這小小對聯能讓智者才力盡顯,可謂奇絕。在教授《滕王閣序》時,有學生擬了這樣幾副對聯:1.“文不加點,何人騰蛟起鳳?倚馬可待,才子繡口錦心。”2.“滕王初建,閻公重修,王勃登臨作賦,可謂格高千古;勝友如云,高朋滿座,雄州俊采星馳,實乃才美一人。”3.“興廢總關情,看落霞孤鶩秋水長天,幸此湖山無恙;古今才一瞬,問江上才人閣中帝子,比當年風景如何?”學生能以寥寥數語,概括并表明文章的內容,誰又能說學生此時的情懷不及當年王勃的雅興?又如在教授《祝福》時,有學生這樣寫道:“中年喪子,兩度失夫,祥林嫂命運多舛,慘、慘、慘;魯鎮遭歧,一朝慘死,舊社會禮教如磐,難、難、難。”凝練的語言、極強的概括性,也體現了學生的思考與創新,很難得。再如“獄外大雪紛飛深情追思保姆,桌上醬碗烏黑無私關愛乳兒”“家徒四壁母愛卻深如滄海,身陷囹圄思念尤厚似黃鐘”(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等,學生學習的激情全被這簡潔的文字、豐厚的意味點燃了。對聯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覷。
三、煉意,追求至美之奇妙
對聯講究煉字,但更講究煉意。無論是喜慶哀挽,還是揶揄諧諷,也不管是祈福祝愿,還是釋義明理,對聯都體現了人們的才情雅懷與獨特的審美情趣。它構思精巧、意境深遠,能夠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審美能力。
“有志者事競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蒲松齡把它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來表明自己奮發的態度,同時也激勵了無數有追求的人奮勇前行。
歷史上有很多仁人志士把對聯當成自己明志的載體,將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人生觀乃至滿腔熱忱的追求,全部展示出來,使其成為不朽的杰作,流芳百世。“蒼茫四顧,俯吳楚剩山殘水,今古戰爭場,只合吹鐵笛一聲,喚醒滄桑世界;憑吊千秋,問湖湘騷人詞客,后先憂樂事,果誰抱布衣獨任。”殘山剩水,鐵笛一聲,后先憂樂事,何等氣度,何等責任!
李漁的《漁翁對韻》那段文字,再讀,你會感到它不僅僅是對聯的基本要求,更是一種至上的美學理念。似乎也看到了李漁的精神世界里,無論是寒霜戍旅,還是朔雪漁翁,都已沒有了天寒地凍的滄桑,有的只是空蒙清潤、無限美好的和諧。
摘要:高中語文新課改對每位一線教師都是一次機遇與挑戰,如何解讀新課改新教材,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反思與總結。一節《奇妙的對聯》課的三個環節的設計踐行了新課改的理念給了我一些啟示與感悟,即設計課堂問題一定要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要切實把課堂還給學生;提高學生的素質與能力。
高中新課程培訓進行了20天。可當手中拿著高一新課程教材,腦中裝著新課程的觀點和理念,真正面對高一新生的時候,卻又不知道這新課改的課堂該怎么組織,老師的傳道、授業、解惑怎么完成。在跌跌撞撞、似是而非的狀態中,上了一個多月的課,困惑掙扎了這一段時間后,沒想到《奇妙的對聯》這一節課卻給了我一些啟示,讓我看到了新課改的曙光和影子。
《奇妙的對聯》主要是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形式的了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與能力。對聯對學生來講是司空見慣的東西,如楹聯、春聯、賀聯、挽聯等。但是真正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對對子,好像又沒那么容易。以前課堂教師只是一味的理論講解,學生似懂非懂,動手能力很差。那么新課改如何組織課堂,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動手是備課必定要深思的一個問題。枯燥的理論講解不可能使學生有什么收獲。于是,整節課我設計了三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學生分析理論知識。走上講臺,我問了一個問題:1932年清華大學入學考試有這樣一道試題,上聯:孫行者;下聯:——。有以下幾個答案:之,韓退之,祖沖之,王引之等。閱卷的老師認為非常好,為什么?同學們看到是清華入學考試的題目,來了興趣,又看到如此簡單的上聯,更有興趣,看到只是評價答案而不需要對,更是興趣大增,你一言我一語地發言開了。一些同學回答“者(zhě)”是仄音,“之(zhī)”是平音,平仄相對。我說好。什么是平仄教材的知識短文中有講解,能回答上來,說明這些同學自己看并理解了,一些同學回答上聯中間字是“行”,下聯中間字是“適、退、沖、引”,都與行動有關,相對仗,我說好,這就是對偶。接著,我就又問,誰能從內容上評價一下?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最終有一個學生小聲地說了一句“之是一個首倡白話文的作家”……我及時地捕捉到了這個信息,便要他再重復一遍。同學們愣了一下,突然都鼓起掌來。我想有戲,我問為什么鼓掌,不知哪位同學說了一句:“那還用說,都是敢做第一的。”然后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說了起來,孫悟空斗天斗地,敢于反抗;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沖之的圓周率……一個小問題引發了學生各方面的思考。看來,設計問題要巧妙,有趣味。
理論知識解決了,第二個環節就需要考查一下學生的文學修養。我把幾副與一些名人有關的句子寫在黑板上:
一代文章推——,畢生心血似——。(茅盾的兩部作品,查資料填寫)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涉及到哪幾個作家)
同學們在一番緊張的翻閱資料、討論之后,答案準確地寫了出來。我又不失時機地進一步提問:《子夜》、《春蠶》寫了什么內容?你還了解作者哪些作品?唐宋家是哪幾個人物?他們的代表作是什么?連續的問題,不但沒有讓學生感到厭倦,相反,他們的興趣卻越來越高。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個簡單的問題卻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調動了學生的文學儲備,真令人驚喜、欣慰。
整堂課的還在第三個環節上,學生當堂對對聯。開始我只要求每組寫兩句上聯,相鄰組對下聯。一會兒,情況就失控了,上聯一出,學生就爭著搶著對下聯,一個上聯甚至有好幾個下聯,學生也不由自主地離開了座位,圍著講臺,思考著,評論著,爭搶著,沒有了回答問題的羞澀,沒有了課堂上的挺身端坐,取而代之的是不斷展現自我的身影。看到好的下聯,雷鳴般的掌聲和叫好聲便驟然響起。黑板的每一個角落都寫滿了學生稚嫩的對聯,如
中國字四四方方,方方正正;西洋文彎彎曲曲,曲曲折折。
平頂山頂平;青草地草青。
東升旭日山河秀;西落殘陽星空奇。
高一十班小組擂臺熱火朝天;鷹城二高運動盛會硝煙四起。
……
下課鈴響了,同學們還不愿離開,還圍著講臺討論著……
課下交流,業務校長說,這節課,上得很好,如果買來紅紙與毛筆,當時讓學生來寫對聯,豈不是錦上添花?一語道破天機,新課改的課堂教學怎么完成?怎樣在課堂上落實素質教育……回憶一下參觀所見,資料所看,我恍然大悟。新課改的課堂就應該是這個樣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興趣,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使他們動腦、動手、動口,做學習的主人。
反思這一節課,有以下幾點感悟:
一、設計課堂問題一定要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而不是傳統的分層、背景、寫作意圖與思想,讓學生局限在這樣的框框中而厭倦。形形的資料給了學生偷懶的機會,人云亦云的表述扼殺了學生的思維。備課切記遠離現成的教案,給自己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更是給學生一個創新思維的機會,也就是說,備課一定要把“備學生”放在首位。
二、切實把課堂還給學生,而不只是停留在口號上。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就讓他們擔當當家作主的責任行使權利。“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集體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每一個個體的才能是不可小視的,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就會“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還給他們展現自我的權利,智慧的火花就會開遍課堂的每一個角落。
柳如是如柳;華來土來華。
據說此聯是一副絕對,上聯是明代人所撰,向天下人征求下聯,無人能對。到了清代,有西洋人華來士大夫前來大清國傳教,有聯家想到了上聯,才對出下聯,時隔二三百年。相傳柳如是是明代京城名妓,相貌、才氣驚人,才得聯家撰寫了上聯而征對。下聯的“華來士”對上聯的“柳如是”,人名相對,男女相對,而且,上下聯都是回文,倒過來讀意思仍不變。
青牛西渡;紫氣東來。
此聯是廬山仙人洞老君殿聯。傳說道家鼻祖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當為“青牛西渡”了。又傳說令尹喜見有紫氣從東而來,知道必有圣人過關,便云浮迎候,果然,老子騎青牛從函谷關而來。喜頂禮膜拜并請老子寫下了《道德經》。后來,人們便把“紫氣東來”比喻祥瑞,直至如今。
獨角獸:比目魚。
當年小魯迅在三味書屋讀書時,老師出了個三字的上聯,要學生們對下聯,有對“九頭鳥”的,有對“八足蟲”的,老師搖頭表示不妥。小魯迅想了想,對出“比目魚”下聯,老師立即表揚了他并講解道:“獨”不是數目,但有單、一之意;“比”也不是數目,卻有雙、對之意;“比”對“獨”對得好,對得妙,對得最為貼切。
孫行者:之。
上聯是清華大學陳寅恪教授在某年的招生考試國文試卷上出的一道對聯試題,要求考生對出下聯。有考生周祖謨以“之”相對,獲得這道題的滿分,對仗十分工整,姓氏相對,還假借“猢猻”,真是妙手拈來一樣,而且妙趣橫生。
岳峻;水清。
二個字的對聯不多見。此聯鐫刻在湖南長沙城南書院。上聯說的是南岳衡山高雄險峻,下聯說的是湘江清流涌玉明,山水相對,美景相對,極為工整嚴謹。
匾額最早見于南朝宋羊欣《筆陣圖》,具有文學形象的匾額始于中唐,宋后題額多擷歷代詩文名句而成。園林中的匾額主要被用作題刻園名、景名,陶情寫情詠景或頌人寫事,典雅含蓄,立意深邃,融辭、賦、詩、文意境于一爐,系詩情畫意于一詞,成為一種獨立的文藝小品。
匾額使物景獲得“象外之境、境外之景、弦外之音”,獲得靈魂和生氣,人們得以涵詠乎其中,神游于境外。如留園楠木廳懸有清代著名金石學家吳大澂篆書匾額“五峰仙館”,將人們的注意力投向廳南的湖石峰巒上,“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秀出金芙蓉”,主人仿效的正是李白“巢云松”的風流。
匾額為游人點出景觀的美學特點,可“使游者入其地,覽景而生情文”,獲得綿綿無窮的深永意蘊。如避暑山莊“錘峰落照”、“西嶺晨霞”,觀朝暉夕影;避暑山莊“月色江聲”,賞月色波粼;拙政園“倒影樓”,看池中倒影;頤和園“玉琴峽”、耦園“聽櫓樓”,聽水聲淙淙;避暑山莊“曲水荷香”、獅子林“雙香仙館”、滄浪亭的“聞妙香室”聞鮮花馨香,等等。
寫意式的抽象題詠更催人遐思:擁翠山莊的“月駕軒”、滄浪亭的“陸舟水屋”、避暑山莊的“云帆月舫”,馳舫游之思;耦園的“宛虹舡”、拙政園的“小飛虹”、“依虹亭”,騁彩虹之想。點出了虛實相濟的園林欣賞空間主題,為風景傳神寫意。
匾額升華了創作情感,耐人品味、涵詠,給人以種種美感:
哲理美。留園書房額“汲古得綆處”,短繩難以汲取深井之水,汲取古人深遂的學問,也必須找一根長繩子。網師園“集虛齋”,“惟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出《莊子。人間世》,只有修持真道,才能至虛靜空明的境界,才能使自己成為完全保持自然性的人。圓明園“坦坦蕩蕩”,擷《易經》“履道坦白”和《尚書》“王道蕩蕩”之意,表達帝王愉悅坦蕩的心態。圓明園“魚躍鳶飛”、留園“活潑潑地”,都是講天機活潑,怡然自得的心理。哲理盎然。
理想美。有政治理想:帝王希望“天樂人和”(頤和園)、“萬方安和”、“九洲清宴”(圓明園)、“四海承平”(頤和園);有社會理想:士大夫愿意在“小桃塢”(留園)、“人境廬”中,采菊東籬,“悠然見南山”(拙政園、獅子林的“見山樓”),登東皋舒嘯(留園“舒嘯亭”),愜意地成為桃源子民;有宗教理想:或入“別有洞天”(拙政園半亭額)、“小蓬萊”(留園)、“方壺勝境”(圓明園),成方外仙客;或在佛國勝境“月地云居”(圓明園)、“四大部洲”(頤和園),大做夢中佛事;或在“參禪處”(留園)“面壁”(怡園)修行,參悟“亦不仁”(留園)法門;或夫婦“枕波雙隱”(耦園),眠云臥石(退思園“眠云亭”),與清風明月為伍(拙政園“與誰同坐軒”),扁舟一葉,江海寄余生(“不系舟”、“網師園”等),象莊子般濠梁觀魚、濮水釣魚(留園“濠濮亭”、北海“濠濮間想”)。
人格美。帝王追求“淡泊寧靜”(圓明園),注意“澡身浴德”(圓明園),景仰嚴子陵之風范如“山高水長”(圓明園),要學習三代有道明君,“山仍太古留,心在羲皇上”(承德山莊“靜含太古山房”),選賢任能,君臣和諧,如周代召、成卷阿之游(東宮“卷阿勝境”),常念創業之艱,感到熱去涼來(頤和園“無暑清涼”);文人追求人格完善,懷冰握玉(拙政園“玉壺冰”)。
人倫美。娛親的“豫園”、愛侶的“耦園”、兄弟怡怡的“怡園”,以及“敦宗”、“睦族”、“宜家受福”(獅子林)等。與朋友“詩酒聯歡”(耦園“載酒堂”)、聚飲于南雪亭梅花下(怡園“南雪”)等。
樸野美。頤和園如意的“樂農軒”、“豳風橋”、延賞齋、蠶神廟、織染局、水村居等,圓明園的“多稼如云”,一片田園風光;承德山莊有占地58公頃的天然草原、“萬樹園”,占地440公頃的山區,深山密林,一派天然野趣。私家園林中也有反映田園野趣的題名,如拙政園有“勸耕亭”、“菜花樓”,蘆荻、葦葉,棚架、花徑,一派田園風光。明祁彪佳的寓山園建有山村“豐莊”、“豳圃”,種有桑樹、梨、橘、桃、杏、李等果樹。展現了優美的耕樂圖。
園林許多門洞磚刻題名,大多是四字分刻兩首,或刻在門宕的正反門楣上,也有三字、四字的,文采飛揚,內涵豐富:點景、引景:如“入勝”、“通幽”;點出廳堂方位特色:如“迎旭”(東)、“延爽”(西):“東甾”、“西爽”。抒情寫志的:如“可以棲遲”:“巖扉”、“松徑”:“緣溪”、“開徑”等,大多典故出自古詩文名句,耐人咀嚼玩詠。當然建筑物本身還必須具有一定的符合這種取之象外的藝術氛圍,詩境和物境相通,才能使審美意境溶為一體,從而獲得綿綿無窮的深永意境。
中國寺廟園林匾額,帶有題撰者主觀認識與情感的題額,也都頗富文學色彩。如四川云陽張飛廟壁匾“江上清風”,刻畫了寺廟臨江坐落的別致布局,醒人耳目。有的題額巧妙地包容了許多內容,如杭州靈隱寺“靈鷲飛來”匾,兼佛教盛事和寺前飛來峰,言簡意賅,催人遐思。其他如“養心若魚”、“即景遐思”(四川成都武侯祠水榍、愛樹山房匾額)、“香國莊嚴”(云南晉寧盤龍寺)、“風流天下聞”(云南通海秀山武侯祠殿匾)等,或刻畫情感,或描寫環境,或蘊涵哲理,也足令人回味。
懸掛在廳館楹柱上的叫楹聯。它是隨著駢文和律詩成熟起來的一種獨立的文學形式,融散文氣勢與韻文節奏于一爐,淺貌深衷,蓄意深遠,既具工整、對仗、平仄、整齊對稱的形式美,又具抑揚頓挫的韻律美、寫景狀物的意境美和抒懷吟志的哲理美,是具有民族傳統性的一種文學樣式。
人文景觀的聯對,評說歷史人物,數語關情,使人感發懷古幽思。如蘇州滄浪亭原有清。齊彥槐的一幅對聯:
四萬青錢,明月清風今有價;
一雙白璧,詩人名將古無儔。
出句化用宋。歐陽修《滄浪亭》詩句,詠滄浪勝景及蘇舜欽當年買園本事。對句歌頌了先后成為滄浪亭園主的詩人蘇舜欽和抗金名將韓世忠。名人名園,相得益彰。
園林中的風景聯對,寫景狀物,可“使游者入其地,攬景而生情文”,成為美育輔導的生動指南。如頤和園南湖島月波樓對聯:
一徑竹陰云滿地,
半簾花影月籠沙。
上聯特寫云影徘徊的園林竹徑,那叢叢幽篁、朵朵行云,幽雅、清朗、靜謐。下聯則將視線移往樓內:門簾半卷,可納天地清曠,花影月色嵌入窗框,恰成一幅朦朧清冷的圖畫。全聯寫景聚焦在虛景“影”上:竹影、云影、花影、月影,天地之“影”渾融,形象超妙,給人以無盡美感。
寫景的對聯妙在切景,移他處不得,方稱佳構,如網師園“小山叢桂軒”北窗對聯:
山勢盤陀真是畫,
泉流宛委遂成書。
對聯懸掛在“小山叢桂軒”北面正中一扇正方形大窗的兩側。窗外假山一角恰如鑲嵌在窗上的一幅天然畫圖:但見山勢盤旋曲折,喬木叢生,畫意橫生。東側引靜石拱微形小橋下有一狹長溝壑,水流蜿蜒遠去。“宛委”一詞又恰為傳說中夏禹得金簡玉字之書的山名,寓變化于工穩之中,想象豐富而奇妙。
有的對聯緊扣園名內涵,也頗耐咀嚼,如避暑山莊有條對聯:
六月無暑,九夏生風;
峰回路轉,曲徑通幽。
上聯扣“避暑”之意:六月徐徐清風,毫無暑熱,清爽可人;下聯切“山莊”之景:山峰重巒起伏,峰回路轉,曲徑通幽,花木深邃,一片清涼世界!讀之頓覺遍體生涼。
園林對聯大量的是古代知識分子攬景抒情之作,可以使今人洞見古人的情感世界;如網師園琴室對聯:
山前倚杖看云起,
松下橫琴待鶴歸。
聯語將言志、抒情、狀景交融為一,充滿佛理禪機,表現出一派高人逸士那種脫離塵世、浮游于萬物之表的心境和隱適情調,意境淡遠怡美。上聯與唐。王維《終南別業》詩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同一韻致;下聯則有宋。坡《放鶴亭記》的神采:“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飽,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人在大自然中,任意停留觀賞那山光、松影、飛鶴、白云,清閑愜意,悠然自得。倚杖、橫琴,風神超邁。
有些園主自撰聯,或抒情,或敘事,或寫景,或寫景抒情結合,別有一種人文的美感。坐落在廣東梅州市楊桃墩小溪邊的“人境廬”是清著名詩人黃遵憲私園,自撰對聯一幅,懸于庭:
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
五步樓,十步閣,望百步長江。
上聯寫園中山水、植物以及自然風月,下聯寫園內的建筑及遠借長江之景色。聯語巧用基數字連接,虛實之景相互映襯,“七分明月”、“百步長江”,給人以境域浩淼聯廣宇的開闊之感,同時感受到主人欣喜自得的心情和開朗的襟懷。
名人名園,對聯往往映照出名主人的影子,如南京袁枚的隨園,有這樣一條對聯: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上聯用王羲之《蘭亭序》中句描寫隨園園景美色,下聯寫在這樣的園林美景中可以盡情飽攬中國古代的經典著作,全聯并未一字實寫園景,而是以虛補實;以古人名句相襯、以園主的飽學相映,既突出了名園幽雅宜人的環境,又令人相見著名文人袁枚的風采。
園林中有些對聯在技巧上頗下功夫。有采用雙關、象聲、疊字,或者嵌字、拆字、回文等形式和修辭手法,含蓄又俊逸,既成為一種清新奇巧的文化娛樂,人們又不禁為它的新穎構思和深遠意趣所折服。
如怡園石聽琴室一幅嵌字聯:
素壁寫歸來,畫舫行齋,細雨斜風時候;
瑤琴才聽徹,鈞天廣樂,高山流水知音。
聯語為園主顧文彬從辛棄疾詞中集出。上聯寫隱逸之趣,跌宕瀟灑;下聯以琴為中心,室內主人彈琴,窗外二石聽琴,高山流水得知音,且嵌進“聽琴”二字。既表達了園主的造景意圖,又顯得典雅、宛轉,韻味澄淡。
上海豫園對聯:
鶯鶯燕燕,翠翠紅紅,處處融融洽洽;
風風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這是一幅回環聯,仿杭州西湖花神廟聯,順讀、倒讀都合韻律,自然流麗。全聯用十四對疊字組成,節奏鮮明,如美玉雙叩聲聲入耳,極富音樂感。聯文把形、色、聲、情集于一體,以狀艷冶之景;由于聯中語詞來自人們熟悉的詩文,這些詩文意境也增加了聯語的韻味和涵量。
拙政園荷風四面亭抱柱聯:
四壁荷花三面柳,
半潭秋水一房山。
此聯出句仿濟南大明湖歷下亭劉鳳誥所撰名聯,對句化用唐。李洞《山居喜故人見訪》詩名句,有移花接木之妙;巧蘊“一、二、三、四”之數;描繪了四季之景;且切合此亭之景。
著名的溫州江心寺聯以同音假借的手法,寫出了妙趣:
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奇妙的對聯》主要是引導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形式,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與能力。對聯對學生來講是司空見慣的東西,如春聯、賀聯、挽聯等。但是真正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對對子,好像又沒那么容易。我想,枯燥的理論講解不可能使學生有太大的收獲,于是,備課時我設計了以三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學生分析理論知識。
走上講臺,我問了一個問題:1932年清華大學入學考試有這樣一道試題,上聯:孫行者;下聯:——。有以下幾個答案:之,韓退之,祖沖之,王引之等。閱卷的老師認為非常好,為什么?同學們看到是清華入學考試的題目,來了興趣,又看到如此簡單的上聯,更有興趣,看到只是評價答案而不需要對,更是興趣大增,你一言我一語地發言開了。一些同學回答“者(zhě)”是仄音,“之(zhī)”是平音,平仄相對。我說好。什么是平仄,教材的知識短文中有講解,能回答上來,說明這些學生自己已經看過并理解了,一些同學回答上聯中間字是“行”,下聯中間字是“適、退、沖、引”,都與行動有關,相互對仗,我說好,這就是對偶。接著,我又問,誰能從內容上評價一下?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最終有一個學生小聲地說了一句“之是第一個提倡白話文的作家”,我及時地捕捉到了這個信息,便讓他再重復一遍。同學們愣了一下,突然都鼓起掌來。我想有戲,我問為什么鼓掌,不知哪位同學說了一句:“那還用說,都是敢做第一的。”然后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說了起來,孫悟空斗天斗地,敢于反抗;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沖之的圓周率……一個小問題引發了學生各方面的思考。看來,設計問題要巧妙,有趣味。
第二個環節需要考查學生的文學修養。
我把幾副與一些名人有關的句子寫在黑板上:
一代文章推——,畢生心血似——。(茅盾的兩部作品,查資料填寫)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涉及到哪幾個作家)
同學們在一番緊張的翻閱資料、討論之后,答案準確地寫了出來。我又不失時機地進一步提問:《子夜》、《春蠶》寫了什么內容?你還了解作者哪些作品?唐宋家是哪幾個人物?他們的代表作是什么?連續的問題,不但沒有讓學生感到厭倦,相反,他們的興趣越來越高。簡單的問題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調動了學生的文學儲備,真令人驚喜、欣慰。
第三個環節上,學生當堂對對聯。
開始我只要求每組寫兩句上聯,相鄰組對下聯。一會兒,情況就失控了,上聯一出,學生就爭著搶著對下聯,一個上聯甚至有好幾個下聯,學生也不由自主地互相評論著,爭搶著,沒有了平時回答問題的羞澀,沒有了課堂上的挺身端坐,取而代之的是不斷展現自我的身影。看到好的下聯,雷鳴般的掌聲和叫好聲便驟然響起。黑板的每一個角落都寫滿了學生稚嫩的對聯,如:
中國字四四方方,方方正正;西洋文彎彎曲曲,曲曲折折。
平頂山頂平;青草地草青。
東升旭日山河秀;西落殘陽星空奇。
高一一班小組擂臺熱火朝天;宣化十中運動盛會硝煙四起。
下課鈴響了,同學們還意猶未盡,繼續討論著……
課下交流,李校長說,這節課,上得很好,如果買來紅紙與毛筆,當時讓學生來寫對聯,豈不是錦上添花?一語道破天機,新課改的課堂教學怎么完成?怎樣在課堂上落實素質教育……回憶一下參觀所見,資料所看,我恍然大悟。新課改的課堂就應該是這個樣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興趣,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使他們動腦、動手、動口,做學習的主人。
反思這節課,我有以下幾點感悟:
1.設計課堂問題一定要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而不是傳統的分層、背景、寫作意圖與思想,讓學生局限在這樣的框框中而厭倦。形形的資料給了學生偷懶的機會,人云亦云的表述扼殺了學生的思維。備課切記要遠離現成的教案,給自己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更是給學生一個創新思維的機會,也就是說,備課一定要把“備學生”放在首位。
2.切實把課堂還給學生,而不只是停留在口號上。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就讓他們擔當當家作主的責任,行使權利。“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集體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每一個個體的才能是不可小視的,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就會“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還給他們展現自我的權利,智慧的火花就會開遍課堂的每一個角落。
3.語文教學注重的是知識的積累和個體的見解與感悟,不能用統一的模式去規范和強化,因此,需要拓展課堂的容量。只有讓個體去表達切身的體會、獨到的見解,才是語文教學的本質。字、詞、句的積累貫穿到課堂的每一部分,學生才有真正的收獲,在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上,乘勝追擊,拓展容量,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開放課堂,自主探討,不僅學生收獲很大,教師也會學到很多,而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和大綱。
4.新課改倡導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能力。“學習語文不是學習一套知識,而是學習一種技能”,要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發散性思考力和深刻的理解力,要讓學生在已有認識和思維平臺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辯識能動性。
生活,是多么豐富,又是多么快樂呀。而在那一次作文課上的一個小小的精彩的瞬間,至今令我難以忘懷……那就讓我們回憶一下那精彩的一瞬間吧!
又是一個星期天,又是一堂作文課,我們坐在座位上等待著老師的到來。過了一會兒,老師風塵仆仆地走了進來,這次老師很例外,他既沒有向我們打招呼,也沒告訴我們今天講的是什么,而是笑瞇瞇地在黑板上寫了三個大字:對對子~這時我想:老師要做什么呢?同學們也議論紛紛,有的說:“老師的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有的說:“對的是什么對子呢?”……
這時,老師開口了:“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對對子。對對子又叫對聯。對聯起源于南北朝時期,是用兩組格式相同的句子來搭配的。今天,我們就來了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看看誰能當一次關公!”
頓時,全班沸騰起來,同學們太興奮了。老師轉身在黑板上寫了第一關的上聯:山間明月。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海上日出。”我心想,第一關也太簡單了。可是,老師搖了搖頭。這時,剛才活躍的氣氛變得很緊張。突然,在角落里傳出了聲音:“霧里清風。”你們看,山間對霧里,明月對清風,多么奇妙的對聯啊!這時再看黑板上,又出現了上聯:黑貓警長。我們都高興地笑了,老師怎么會出這樣的上聯呢?接著有人說“白馬王子”、“白雪公主”,老師又補充了一個“葫蘆兄弟”,這一關就開開心心地過去了。我們來到了下一關,上聯是“黃河多泥沙泥多河黃”看來這個有點難度了。想了半天,一個同學說:“海上產生魚生產上海。”大家為他鼓起掌來。我突然想起看到過這樣的句子,就站起來說:“長春好地方地好春長”、“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老師贊許地點了點頭。我們就斗志昂揚地沖向下一關。黑板上寫著“鋼琴之王—貝多芬”。這下壞了 教室里鴉雀無聲,雖然我們會彈鋼琴,可是也對不上啊。老師笑著說:“小品之王—趙本山”。頓時大家笑得前仰后合的。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堂導入;技巧
【中圖分類號】G235 【文章標識碼】D 【文章編號】1326-3587(2012)10-0053-01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課時如果有一個好的導入,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能夠集中精力上語文課,而一個好的導語設計往往會起到“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它既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整節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又能使整個教學活動進行得生動、活潑、自然。課堂導入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綜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及這段時間的聽課所得,略列舉如下:
一、利用歌曲導入
音樂自古以來就有教化作用,能熏陶人的性情,能抒發人的情感。現在中學生很愛聽歌曲,許多人也都有MP3等,利用課余時間在聽歌曲,甚至兩人合用一個在聽。所以我在上課時就利用學生愛音樂的特性,讓他們先熟悉與教學內容有聯系的音樂,提起對課文的興趣。如在上《別了,不列顛尼亞》時,這則新聞是寫于1997年時,通過獨特的視角寫出來的優秀新聞,我就從歌曲《東方之珠》導入。教學必修二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時,就從學生喜愛歌星周杰倫的《蘭亭序》入手,再加上作者有關的傳說,學生一下子就對課文感興趣了。教《孔雀東南飛》時,又讓學生去找歌曲《孔雀東南飛》,學生提前對課文相關內容有了解,也激發了學生學習課 文的興趣。其實,在高中語文課本中,有相當多的課文都有相對應的歌曲,如上李清照的詞時,就有“月滿西樓”、“一剪梅”等歌曲,李煜的《虞美人》,蘇軾的
二、利用影視導入
學生對影視還是很喜愛的,對于一些影視劇,多少也有接觸過。所以我在教課文時,盡量把這些資源利用在教學上。
如在教《荊軻刺秦王》時,讓學生先去看張藝謀導演的電影《英雄》,學生一下子就能就說出了許多相關的知識,也更容易理解荊軻在易水送別時“風蕭 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那種悲愴感情。在上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前,我先讓學生去查電視劇《人間四月天》的有關資料,在課堂上我可利用徐志摩一生與三個女子的愛情故事導入,學生會更好地理解詩歌中那種情感。用影視來導入,利用其中的片段、細節、畫面,學生有感性認識,較直觀,可以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內容。
三、利用對聯導入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 ,所以我就考慮讓學生在課堂上怎樣才能真正動起來,其中就是讓學生要自己走進課文,而寫對聯就是讓學生動筆 的最好方法。
對聯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學生從小就熟悉,但卻不理解,認為這是很難的。但教過“梳理探究”中的“奇妙的對聯”后,又明確對聯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加上前幾年高考福建卷有考過,學生一下子就來了興趣了,很想自己來對對子。當我教到《孔雀東南飛》時,就提前布置了預習,讓學生去讀課文,我寫了上聯“紉如蒲葦,勇蘭芝抗婚赴清池;”讓學生對學生對出很多內容,甚至對到現代革命追求精神。我就從內容相 對、意義相關、句式、平仄等角度進行分析,并讓學生修改,挑出對得工整的對子。
“少長成集,幾俯幾仰參悟人生哲理,豈不悲哉?”這一下,就讓發現原來對聯也可以這樣寫的,于是 興趣就來了,很快從文章中摘出了對仗的句子,自己整合一下就成了對聯了。通過這些對聯的練習,促進學生去理解課文,概括內容,用對聯來提高仿寫的能力。
四、利用高考作文導入
隨著社會的發展,廣告已被廣泛應用于各種社會經濟活動中。然而你是否知道,醫藥廣告在我國古代早已有之。那時的診所和藥店十分講究“市招”,所謂“市招”實質就是醫藥廣告,且頗具情趣及行業特色。
我國古代的醫藥廣告興起頗早,其中以宋代最為突出。如《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趙太丞家,治病兼售生熟藥,門前豎起高出屋檐的布制大路牌廣告,突出介紹各種中藥丸散膏丹治病的神奇作用,廣而告之。南宋御醫王繼先,祖上傳一靈驗丹方,名為“黑虎”,王氏以“黑虎王家”作為市招,名聞遐邇。汴京城中有一專售疝氣藥的李家藥肆,因為病人少,便請名匠刻制了一頭木牛作為市招,結果求藥者絡繹不絕。宋饒州高姓,世售風藥,其商標為一大力士手執叉鉤,牽一黑漆木豬,人稱“高屠”,自樹商標后,求購風藥的病人不斷增多。文字市招甚至影響到近代,例如舊時北京的愛德堂藥房,置有一個寫有“愛德堂沈家祖傳七代小兒珍丹只此一家別無二處”的21個字的沖天招牌。
有趣的是,古時一些藥店就已善用名人效應。如南宋臨安的嚴某,坐堂行醫兼開小藥鋪,專治痢疾,病人不多。一次恰好碰上宋孝宗患痢疾久治不愈,入宮。嚴某治愈了皇帝的痢疾后,皇帝大喜,授其官為防御,又賜以金杵臼。于是嚴家打出“金杵臼嚴防御”的市招,從此藥鋪名聲大振。還有一位婦科醫生陳沂,因為治好了康王趙構王妃的病,康王賞賜御前羅扇。陳氏子孫后來散布浙江各地,傳家寶物御前羅扇自然沒法分家,于是后世就在各自門前豎起一把木制的大羅扇以為市招,“大扇陳”在浙江綿延數百年而不衰。與此類似的還有“金鐘李氏”,因治愈皇子腸瘍,皇帝賜官不做,卻接受了所賜的金鐘,懸在門上,從此,“金鐘李氏”名噪數百年。
中華民族的文化精品――對聯,更被藥店廣泛采用。過去有個醫師叫程道周,他在自家的藥店題了一副對聯“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獨貧”,從聯語中人們就能體會到程先生的濟民之心。此與另一聯“但愿世間人無病,何妨架上藥生塵”有異曲同工之妙,頓時便縮短了藥家與顧客的感情距離。又如“借他萬國九州藥,救我痛苦人”等均寓意深刻。而“熟地迎白頭,益母紅娘一見喜”;“淮山送牽牛,國老使君千年健”等藥名聯,不僅體現了經營特色,還讓人置身于妙語連珠的詩詞氛圍之中。
閃閃爍爍的晨星,清清涼涼的山風,和那美輪美奐的晨曦,我們四位結為了好友,約好了去駝山游玩,今天,便是我來駝山赴約的日子。
站在山腳下,望著那連綿起伏的駝山,心里充滿了好奇,我一定要親眼睹一睹駝山的風采!
剛剛在山腳下凍得直發抖,越往上爬反而越不覺得冷了。輕輕漫步在山中,低頭問著山中的野花,我品味到了那種自然清新的芳香;停住腳步,側耳聆聽那小蟲的鳴叫,那一股股奇妙的韻律流入我的心田,整個人都清爽起來。
默默地踏在林間,細細體會著大自然中的無限樂趣。我們一邊走,一邊談笑著這山中的美景,林中充滿了歡聲笑語。漸漸的,我們越來越接近山頂。隱隱約約中,我仿佛看到了山頂的天池和古色古香的天橋。
“青藹柳枝含玉露,風翻貝葉惹慈云。”好美的對聯!我在心里感嘆著,一只腳已經他進了山頂的“昊天宮”。
我第一眼看到的是那口“天泉”。站在其旁邊,讓人感覺到好像下一刻就會有巨大水流把人卷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