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知識管理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在信息管理與知識管理的不同中,另一個比較大的區別是兩者各自的特征。例如,在信息管理的過程中,它對信息的加工方式與手段也愈來愈復雜,這是由于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進程中,信息的總量在不斷地呈現幾何倍數的增加。此刻已進入了一個所謂的“大數據”時期。同時,在不斷發展的數據時期,其所具備的時期特征也越來越明顯。特別是在網絡通訊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信息的傳播速度較以往已經有了更進一步水平的提高。固然,在這個過程當中,信息所觸及的范疇也在呈現出加倍普遍的態勢。知識管理在成長的過程當中,也在不竭地構成本身的特點。這類特點首要體現在相關知識的內在在不竭的擴展。除原有的知識載體以外,知識在各類渠道中的傳布也在不斷發展。還有,知識的更新速率也在不竭的提速。根據相關機構的研究,大學畢業兩年后,學生所具備的知識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落后性。知識管理的內容也在呈現出一個不竭與時俱進的特色。同時,在知識管理的整個過程當中,會有所區別地存在著必然的主觀性。這是由于知識管理的介入主體中有更多的人為因素。隨著知識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未來的知識管理在手段于工具方面會和信息管理之間產生一定的交叉。
二、產生的背景比較
信息管理于知識管理都是在管理學理論發展的過程中,慢慢地演化出來的理論分支。二者在發生的歷史環境方面仍是存在著很大的差別的。具體來說,信息管理的產生主要是在信息技術于科技革命的不斷發展的社會大背景下。特別是在上個世紀70年代后期,在全世界范圍內掀起的又一輪新的技術革命,更是把信息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生產資源來加以開發于利用。隨著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信息管理的能力也達到了一個歷史的新的高度。知識管理產生的時刻要比信息管理要早一些。在世界上的很多國家都有一定的專門的機構來進行各種知識的分類與編輯,從而讓文化和各種文明的進步得以傳承。在不斷傳承的過程中,知識管理的商業價值開始不斷地得到凸顯與重視。是以,在當代的管理學理論中,知識管理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管理學分支理論得到了連續的推行與利用。應該說,在知識經濟發展的今天,如何通過有效的知識管理的方式與路徑來更好地促進知識向生產力的轉化速度已經作為當前管理理論中的重要的議題而被研究者提上了議事日程??傊?,信息管理在企業運營中的首要應用領域是人事制度、財會制度體系、企業平常運營管理等方面。具體來說,通過信息管理的應用,企業對于人力資源的優化整合,以及會計結算的信息化等方面的效率都有了很大水平的提高。經由信息技術在企業平常運營中的利用,企業在辦理效果與程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改進。知識管理今朝也已經成為了企業在成長過程當中所要成長的重要內容。一方面,各種發展過程中科技知識的匯總與總結,另一方面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新的產品的研發所帶來的知識產權的保護等等都是在未來的企業發展過程中所需要關注的重點內容。
三、信息管理與知識管理的內在聯系
通過上文信息管理于知識管理的主要差異我們可以看出,兩者在研究對象、產生的背景、表現的特征以及概念的內涵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其不同的背后還是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信息管理與知識管理在邏輯上的關聯性
從邏輯成長的角度來看,信息管理與知識管理是存在著必然的交織的。舉例來講,在概念的基本內容上。信息管理中的各類信息資源與知識管理中的各類信息及其相干的加工辦理體系,在必然的情況下會舉行相互的轉化。在信息管理的發展過程中,一些在生產、經營管理、數據匯總的過程中所牽扯的內容和管理活動會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而逐步地轉化為一種知識,在知識的管理活動中得到進一步地開發和應用。同時。在知識管理的整個過程中,知識中的理論知識或者所積累的寶貴的發展經驗也會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信息在信息管理的活動中進行深一步的加工和利用。由此可見信息管理和知識管理在邏輯層面上是存在著很大的關聯度的。
2.信息管理與知識管理在歷史上的關聯性
從社會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信息管理和知識管理的發展都是在社會的整個科研與知識體系不斷完善的過程中而漸漸地分化出來的。一方面,科學技術,特別是各種信息加工與處理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信息和知識在社會生產價值中的不斷顯現,最終促成了信息管理與知識管理理論的分化與發展。同時,需要強調的是,在社會不斷發展,信息技術與知識需求不斷高漲的發展時期,二者都會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的新機遇。一方面,社會在發展過程中會為知識與信息管理提供更多的內容與對象。另一方面,在知識管理與信息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的帶動下,社會的整體發展速度與水平也會有一個很大水平的發揮與提高。
四、信息管理與知識管理的比較后的啟示
在上文中,我們對信息管理和知識管理中所存在的主要區別與內在聯系進行了初步的分析。在未來的管理理論的發展中,如何更好地促進二者的共同發展,如何把其在市場、企業、社會發展中所應發揮的作用更好地表現出來,筆者在借鑒相關的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思考。首先,研究范圍的界定?,F在,管理學界有一種理論傾向是將知識管理與信息管理進行一定的整合,目的是為了提高理論研究的效率。筆者認為,信息管理與知識管理雖然共同屬于管理學理論的分支,但是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還應該進行一定的研究范圍的界定。只有將彼此研究的界限與范圍進行一定的界定,在未來的研究過程中才會避免重復研究而帶來的研究資源的浪費。其次,建議研究方式的整合。在信息管理與知識管理的發展與研究過程中,在研究層面所借助的數據分析工具以及各種有效的科研分析方法可以進行一定的整合。例如,在信息管理的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信息技術加工工具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研究的效率與水平。特別是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期,我們可以把研究的關于信息管理與知識管理中的理論成果在實踐中進行檢驗與提升。因為無論是信息管理還是知識管理其研究的一個最終的落腳點就是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最后,管理中的創新。在人類不斷發展的今天,我們每天所接收的資訊與信息總量是非常巨大的。特別是在大數據時代,信息的爆炸已經成為了這個時展的主要特色。但是在龐雜的信息與數據的背后,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可以成為我們信息管理與知識管理的研究對象。因此,為了更好地提高信息管理與知識管理的水平,我們應該在生產發展的實踐中不斷地進行知識的創新。這種創新可以是在研發新事物、新問題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新的思路與方法,也可以是在知識的搜集與整理的過程中所進行的有益的處理??傊?,提高信息管理與知識管理的水平;離不開管理中的創新。在將來的成長過程當中,立異創新將會是管理理論成長中的必由之路。同時需要指出的是,知識與信息在某種程度上屬于社會的共有資源,已經超越了國界。所以,在今后的信息管理和知識管理的過程中,積極開展國家間的交流與合作也是實現共同發展與進步的題中應有之義。簡而言之,在企業的成長過程當中,信息與知識是其成長過程當中不可或缺的生產資料。在經濟轉型的時期,原有的通過能源與規模的擴大來換取企業發展的模式已經逐漸的被淘汰。在未來的綠色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下,作為人類科技進步的產物,知識、技術所發揮的作用與價值也會不斷地得到凸顯。是以,在企業發展的過程當中,解決好信息和知識的內在關系是一件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指導意義的大事。
五、結語
早期的知識管理,公司建立員工網絡和實踐社區,建立知識庫,鼓勵知識共享。要求公司知識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以外還要參加這些活動。這就意味著員工在下班后留下來互相交流自己在工作中的經驗和心得,早上提前來到公司向其他員工學習。許多類似的項目一直延續至今,但是真正成功的卻很少。那樣為數不多取得成功的,也需要激勵機制,甚至是高層管理人員的施壓。1999年DaveSnowden在其發表的《just-in-timeKnowledgeManagement,Part1:KMReview》[4]中提出了傳統知識管理的三點弊端,為實時知識管理的論證奠定基礎。一是認為人具有理性化行為,可根據一定的因果關系對人的行為進行預測,人遵循某種行為模式,但這種試圖以此為依據對“非自然”行為進行鼓勵的辦法不會使管理者們的努力收到很大的成效。二是認為專家與他人分享的知識是其擁有的全部知識或最佳知識,但是,除非人們身處某種情況而自然而然地運用某種知識,人們一般不會意識到自己擁有這種知識,因此,簡單的知識獲取模型的用處在這里就不是很明顯。三是認為成功的行為模型可以被正確地理解,并被系統地再利用,然而復雜性的組織不能采取此種方式。
2實時知識管理的內涵
2.1實時知識管理的含義實時知識管理是將對的信息,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傳遞給對的人,并做到實時傳遞,從而使決策者在接收信息后能做出及時、正確的決策[5]。實時知識管理的概念雖然簡單,但是對支持這一概念的系統卻有諸多隱含的要求。首先,需要明確什么是對的信息,即哪些信息是真實可靠并為潛在用戶所需要的信息。第二,如何得知誰是對的人,即誰應該接受這個信息。第三,何種格式的信息才能符合決策者的工作地點、環境和演示設備類型。第四,如何捕捉并表達出信息用戶的愛好、偏見、背景,最重要的是如何捕捉并表達出用戶的信息需求。任何一個實時知識管理系統都必須解決以上四個問題。為了實現信息的及時傳遞,對的信息應該具備四種特質:一是及時性,提供的信息應該是及時和新穎的,過時的信息很有可能與當前的情境和任務不符;二是真實性,確保信息內容是真實的,沒有歪曲和偽造的成分;三是可靠性或者權威性,指信息來源和傳播渠道可靠,能使用戶對其產生信任感;四是符合用戶的信息需求,信息的搜集、處理以及傳遞方式必需以滿足用戶需求為前提,否則信息就失去了使用的價值。
2.2實時知識管理的先進性傳統的知識管理的某些理論和實踐就是在以上這些被認為是正確的假設下提出的,比如“最佳實踐社區”“知識績效評估”等,這些方法強調通過設定一些制度對員工的知識獲取和共享進行強制性的規定,而不是通過員工的自然行為來實現目標。那么,企業中的專家有可能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沒有將自己的全部知識或最佳知識貢獻出來。員工在日常工作中可能會找不到,或沒有時間來尋找與其所處環境相同的最佳實踐。即使員工找到了所謂的最佳實踐,也不一定能真正有效地在實際情況中運用。如此,企業知識管理實踐中存在著大量知識交流、共享和利用等障礙問題,其中包括人為的障礙,但更多的障礙是由于人們對知識管理的本質前提認識不清而造成的,這就造成了現階段企業知識管理實踐效果不佳、存在操作“瓶頸”等問題。實時知識管理在知識共享方面,強調促進企業內部知識流的自然流動以及知識管理實踐的背景性。因此,它主張運用即時化的手段來促進知識交流和共享。具體包括:故事庫、學徒系統、專家技能定位、人際網絡引擎。故事庫是盡可能地再現人與人之間在工作或交往中“面對面”的知識共享方式,與傳統的“最佳實踐”相比,其區別在于:通過一系列問題引出不同的內容,從而為用戶提供不同的觀點,不拘泥于最佳實踐的固定性,用戶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來提問,獲得相關的知識。故事庫的創建需要兩個基本步驟:一是“捕獲”故事;二是編制索引使其具有可用性。學徒系統通過觀察、教授、和聯系來實現隱形知識的轉移,類似于“于中學,于中交”的方法。這一方法比“知識編碼”更具有靈活性和低成本性,員工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行選擇學徒系統,使知識的獲取更具有目的性。企業知識黃頁主要依靠人將其技能編碼化,并對數據進行維護。但這一知識管理方法或者已經被人們利用,或者由于人們沒有時間而疏于進行。專業技能定位與企業黃頁不同,它具有非強制性,主要對人與人之間的知識路徑進行關系描述,或者是從電子郵件中發現某種技能。人際網絡搜素引擎不是對知識進行管理,而是對知識流行的渠道進行管理,其作用在于促進人際網絡的自然構建的豐富。如果一個員工在不同部門,不同項目中工作過,接觸到眾多不同的人,那么在這些交往過程中可能會形成一個網路,其中所流動的指導性意見、好的經驗總結,或者是一些小故事都會對員工知識和技能的增加有極大的幫助。
3實時知識管理在醫學界的應用與發展
3.1實時知識管理在醫學界迅速發展的原因綜觀國外有關實時知識管理的文獻可以發現,對于實時知識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領域,一個是企業,另一個是醫學界。對于企業的實時知識管理研究目前還處在理論階段,而醫學界比企業更早關注實時知識管理的實踐,也更早的嘗試在醫療機構中開發實時知識管理系統。實時知識管理在醫學中的迅速發展,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3.1.1實時知識管理在醫療機構中更具緊迫性眾所周知,醫務人員的職責是治病救人,他們根據自己掌握的醫療知識,結合病人的病癥做出治療決策。決策一旦做出,將直接作用于患者,若決策失誤,很可能給患者造成重大傷害,甚至威脅患者生命。因此及時、準確的信息傳遞是醫生做出正確決策的前提。然而醫學界的信息超載問題遠比企業界的明顯。據統計,在美國,一位優秀的主任醫師,需要了解1萬種疾病和綜合癥、3000種藥物、100種臨床實驗結果。而每年約有40萬份相關文獻出現,醫生根本無暇和無力吸收如此龐雜的信息量。據美國的醫學機構1999年的報道,超過100萬起的傷害和9.8萬起死亡都是由醫療事故造成。一些醫療事故是由于醫生的粗心大意,但大部分是由于醫生沒有掌握支持其決策的正確信息。醫療是人命攸關的大事,因此為了將最新的知識及時的傳遞給醫療人員,使醫生做出正確的決策,醫療機構紛紛開發實時知識管理系統。
3.1.2醫療機構中的程序化決策我們知道,醫生看病主要是憑借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醫學中的很多疾病,都有傳統的治療方案,比如發炎,大部分醫生會開阿莫西林。因為醫療知識中,有很大部分知識是固定的,即所謂的醫療常識。因此醫生的決策更趨向于程序化。而企業面臨的內外部環境都要復雜得多,需要進行大量的非程序化決策。程序化決策,方便對基礎醫療知識進行編碼,為系統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當然,雖然醫療機構中有著大量程序化決策,但并不是說整個治療過程只按程序化來進行,醫生必須要對每個病人的情況有很完整的了解,了解病人的病史以及病人的藥物過敏紀錄等。
3.2美國PartnerHealthCare的實時知識管理系統PartnerHealthCare是美國最好的醫療機構之一,為了解決信息超載造成的醫療事故問題,在CEO的指導下構建了實時知識管理系統。構建該系統需要將大量的醫藥知識和醫療數據編碼并嵌入到支持醫生工作流程的IT系統中,為醫生診斷提供實時知識支持[6]。整個系統以醫囑錄入系統為中心(見圖1)。所謂醫囑錄入系統,就是醫生為病人開處方所登錄的一個系統。之所以以該系統為中心,是因為當醫生要求病人進行某項檢查或者治療以及為病人開藥的時候,就是他們將自己的決策付諸實踐的時候,而這個時候是最需要實時知識支持的時候。沒有醫囑錄入系統醫生無法及時獲得其他醫師的醫療知識,當遇到某種疾病時,可能無從下手或者診斷錯誤。采用醫囑錄入系統有以下優點:一是可以有效地減少由手寫處方造成的錯誤;二是使醫生在工作的同時可以便捷地獲得大量實時醫學知識;三是為醫生的診斷提供建議。
醫囑錄入系統的工作原理說明:A醫師有一個病人B,B有嚴重的感染情況。A醫生就決定開安比西林來治療她的炎癥,于是他登陸醫囑錄入系統去開這種藥。這時候系統就會查找B的醫療記錄,檢測她是否有藥物過敏的記錄。B以前從未用過安比西林這種藥,但是她用過盤尼西林,并且對其過敏。盤尼西林與安比西林的化學成分相似。系統將該檢測結果以警告的形式告訴A并且問他是否堅持開這種藥。A繼續詢問系統,B對該種藥的反應現象是什么。藥物過敏比較輕的就是出現紅疹,嚴重可能痙攣。系統調出B的藥物反應現象,只是輕微的出紅疹,于是A堅持使用該種藥物,因為他認為該藥物的功效大于它的副作用。系統允許A醫師開這種藥,但要求他提交不接受系統意見的原因。醫囑錄入系統雖然是Partners的這項工程中最關鍵的系統,但并不是唯一的系統,除此之外還有醫療記錄系統。它們都來源于同一個醫療信息數據庫,使用同一個邏輯引擎,該引擎通過一系列的檢查和決策規則運行醫生的處方指令。
PartnerHealthCare實時知識管理系統的知識編碼由該機構各個領域最權威的專家進行,他們定期整理最新的醫學知識并上傳數據庫。該系統還將一些醫藥書籍編碼,以供醫療人員在沒有病人來訪的時候學習,滿足醫生的各種信息需求。同時該系統中的網上咨詢系統,為遠程醫療咨詢提供了可能。當醫生遇到棘手的疾病時,可以通過網上咨詢征求其他醫生的幫助,甚至可以通過視頻對病人進行診斷和治療,免去病人轉院的麻煩??傊?,PartnerHealth-Care的實時知識管理系統,將實時知識嵌入到醫生的每一個工作流程中,使得醫生得到實時知識的支持,以提高決策的正確率。系統實施以來,該院的醫療事故大大降低,系統也受到醫生的歡迎。
[論文摘要]企業的信息競爭力是企業提升綜合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文章在闡釋知識管理和信息競爭力內涵的基礎上,提出了用知識管理的思想從編碼企業知識、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統、建立企業知識庫和培養知識員工方面推動企業信息競爭力的若干建議。
聯合國研究機構1990年首次提出了“知識經濟”的說法,時至今日,以電子計算機為代表的微電子技術,以及光導纖維、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空間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新的技術群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力軍。知識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以知識資源為基礎,以知識為主導,通過知識的生產、傳播、擴散、整合和繁殖的過程,累加和創新,產生最有價值的產品型知識和最重要的生產力。這一顯著的特性,不僅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同時也給企業的運作帶來了一系列新的思維和管理方法上的挑戰。而知識管理正是企業為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而做出的戰略反應,企業加強對知識的管理勢在必行。
一、知識管理的思想內涵
1.知識管理的概念
最早提出知識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概念的是“世界知識管理之父”斯威比(Karl-ErikSveiby)博士。最早知識管理的概念主要是應用于企業,目前尚無統一的定義。經常引用的知識管理的定義來自資深知識管理專家、經濟學博士YogeshMalhotra,他認為:“知識管理是企業面對日益加劇的非連續性的環境變化時,針對組織的適應性、組織的生存和競爭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種迎合性措施。本質上,它嵌涵了組織的發展過程,并尋求將信息技術所提供的對數據和信息的處理能力,以及人的發明創造能力這兩方面進行有機的結合。”
2.企業知識管理的思想內涵
企業知識管理是對知識管理的狹義理解,即從企業內部來看,包含了對企業組織、信息和人三方面進行管理的內容。
(1)企業組織的管理。把知識管理引入到新的組織管理模式,擴大了知識的共享范圍,使得組織成為人們獲得知識的重要來源,一個學習和知識創新的系統。比如在企業不同管理層中設置承擔宏觀控制職能的知識主管(CKO),承擔中層指導職能的知識管理項目經理(KMPM),以及承擔微觀操作職能的知識工程師(KE),他們構成了組織知識管理的驅動者和建筑師,這些便是企業重視知識管理的戰略在組織結構中的體現。
(2)信息的管理。信息管理是知識管理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信息管理的理論體系是知識管理的思想來源。它是實現有效的知識管理的基礎,是知識管理的重要工具,離開信息管理則不能實現有效的知識管理。
(3)人的管理。知識管理更關注的是對人的管理,因為在信息獲取的整個流程中人才是真正居于核心地位的。知識管理認為對人的管理既可以提供廣泛的知識來源,又可以建立良好的組織方式用以促進知識的傳播和有效運用,這適應了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
總的來說企業進行知識管理就是對企業的知識資源進行有效管理的過程。其目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實現知識共享,其二是實現知識創新。
二、企業信息競爭力
企業的信息競爭,就是企業為獲得和維持競爭優勢而采取的有關企業自身、競爭對手、競爭環境,以及由此引出的競爭策略的情報所必需的信息而產生的競爭。企業的信息競爭力簡言之就是企業在信息競爭的活動中具備的能力,是企業的一種基本競爭能力。其特征表現為創新性、智能化、數據化和高效化。
(1)創新性主要表現為企業的“知識”創新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已經不僅僅是一個認識范疇,而且是一個廣泛的實踐范疇、社會范疇和經濟范疇,知識與人類社會的環境、社會主體和客體全面同步同向地前進。“知識”創新包括了產品創新、價值和行為表現變革等,知識創新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和基礎。
(2)企業智能化水平是衡量一個企業信息競爭能力的標準之一,是屬于知識管理水平層面的標準,主要用來分析、評測企業能在多大程度上共享信息和分享思想。具備信息競爭能力的企業能夠不斷地提高企業的智能化水平。
(3)數據化和高效化從企業管理的角度講,就是對信息的處理。由各個管理層相互聯系,形成等級鏈,矩陣鏈;鏈條上的每一個節點都起著對信息的收集、篩選、加工和處理過程中的若干個功能。一個具備信息競爭能力的企業能縮短等級鏈的長度和矩陣鏈的規模,簡化人為的協調,即可提高效率,從而提高企業的綜合管理水平。
從信息競爭力的三個特征來看,企業信息競爭的內涵已經大大拓展,它不僅僅停留在對信息本身的管理,只與技術相關;更是一個知識層面的競爭,是基于知識管理的一種競爭。
三、用知識管理的思想推動企業信息競爭力的建議
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引起了經濟理論與實踐的變化,知識管理理論更是為信息競爭力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以知識管理為核心的企業管理和發展戰略,已成為理論界和企業管理界的共識,成為提高企業競爭力的一個重點。我國企業知識管理水平的提高,離不開企業知識管理狀況的改善,需要加強信息化建設,主要途徑是:
1.有效編碼企業知識
所謂知識編碼化就是對知識進行輸入、分類、標準化等一系列的加工和處理,使其便于共享和交流,并能夠通過信息手段進行傳遞??梢姡R編碼化是企業實現知識管理的重要基礎,是企業提升信息競爭力的的基礎性工作。
(1)顯性知識的編碼。對顯性知識(包括專利、商標、商務計劃、市場研究以及客戶名單等)可以采用編碼化的策略。可以從書面資料的電子化工作入手,將企業內外部的相關資料通過文字輸入或掃描方式形成電子文件,建立一定的目錄系統進行電子管理,這樣就可以在組織內重復使用,這將為今后企業建設數據庫、內部網絡打下良好基礎。采用這種策略,要著重激勵員工,將知識記錄下來。在歐美公司,強調搜集、分配、重復利用和測量已有的被編碼的知識,實踐者們運用信息技術捕捉和分配這些顯性知識。
(2)隱性知識的編碼。隱性知識體現于企業價值文化之中,存在于員工的頭腦里面,不易把握,但由于它在企業知識中的比重較大,價值含量也高,企業還必須做好這方面的工作。
企業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由企業知識管理人員組織各方面專家、專業技術人員、技術工人等相關人員,根據企業業務流程、市場競爭、長遠發展和形成、保持競爭力的需要,采取知識地圖、專家系統和知識工程等各種有效方法和手段進行系統地識別和挖掘。然后對所識別和挖掘出的隱性知識從重要性、獲取難易程度、可共享性、獨有性等方面進行科學分類和系統測度;并對其進行有效整合,使零散、無序化的員工隱性知識有序化、組織化,最終實現編碼化,逐漸培育和形成企業的核心知識。
2.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統
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知識傳播和共享開創了一條簡單快捷的通道,傳統的以靜態的數據或信息為特征的一次、二次文獻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企業用戶的需求,企業要想提高信息競爭能力,必須構建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統。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統必須充分考慮企業條件與用戶的信息需求,并進行系統地綜合和分析,必需支持網絡信息技術。這樣的系統應包括:信息采集子系統、信息處理子系統、信息存儲子系統和信息查詢子系統。
(1)信息采集子系統就是企業按照一定的規律和方式對企業所需得信息資源進行搜集,并且將搜索到的信息資源交送到信息處理子系統中進行整理、標引建立相應的索引數據庫,最后存入到信息存儲子系統中。一般包括對信息的選擇、下載、過濾、整理和評價這些基本模塊。
(2)信息處理子系統主要利用強有力的數據庫管理系統來組織所采集標引的信息資源,形成索引數據庫。這里可以說是企業掌握最新內外部環境的基礎數據,也是用戶了解企業最新動態的基礎。
(3)信息存儲子系統就是組織信息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對信源組織的調整和重組。
(4)信息查詢子系統是幫助企業員工、管理人員和用戶查詢信息資源。
3.建立企業知識庫,實現知識共享
加快內部信息和知識的傳遞,實現企業內部的知識共享,這是實施知識管理的一個基本條件和方法。盡管目前很多企業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客戶數據庫、產品數據庫和員工數據庫等,但是擁有企業自身知識庫的卻不多見。
知識可以理解為組織起來的信息,知識庫就是將信息網織成各種關系的模式。當數據串連起來形成信息,再依次經過組合和重組并變成有意義的知識簇時,知識庫的構建便開始了。
企業可以借鑒微軟知識庫建立的模式。首先知識庫的內容要廣泛,要盡可能包含企業有關的信息和知識,可把敏捷供應鏈的成員各自現有的知識識別、分類,進行加工和提煉,形成系統的、不斷發展的知識資產。該系統應確定供應鏈中常用的和專業方面的知識,并且介紹掌握這些知識的成員,以及專家的情況,用數據庫和網頁作為載體,該知識網絡應該為成員間的交流提供諸如電子件、聲音郵件、在線論壇、音頻會議與視頻會議等基本的交流工具,并且可以把一些重要的交流結果及時存入知識庫中。
其次,企業知識庫除了支持靜態查詢,還應支持動態的問題解決,可以提供一個搜索引擎,企業內部可以使用關鍵字、全文等多種技術搜索信息。這樣的知識庫更像一個傳真支持熱線,給人很不一樣的感覺。
總之,企業知識庫的建立,不僅可以積累、保持信息,讓信息和知識有序化,還有利于加快知識和信息的流動,使知識庫真正成為信息的源泉,實現組織內部的協作與溝通和對客戶知識的有效管理。
4.培養知識員工
企業信息競爭能力不僅是一個靜態的“實體”資源,也是一個動態的能力實現“過程”?;谥R管理的企業信息競爭力的形成應該是一個知識生產以及利用的過程,它不僅僅與技術相關,還需要與“知識員工、過程”有機集成,需要充分與知識員工相聯系。在這一過程中知識成為核心資源,員工是知識的載體,同時也是知識創新的主體。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知識員工與信息相互作用存在著一種內在的動態聯系。知識員工的管理也正是知識管理中對人的管理的體現。
按照德魯克的觀點,知識員工是指掌握和運用符號和概念,通過一定的技能對知識和信息進行加工的人。知識是由人腦中的信息進行編碼而生成。在知識轉化為能力之前,必須先將其中包含的符號或數字翻譯成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形式,這就是對知識的解碼。知識員工就是從事這一復雜的創造性思維工作的人。因此,企業之間的競爭、知識的創造、利用與增值、資源的合理配置等都將依賴知識的載體——知識員工來實現。在知識轉換為競爭力的過程中,知識資源通過知識員工這一轉換平臺轉換為競爭力。
四、小結
信息競爭能力是處于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一種基本生存能力,而從知識管理的層面來提升企業的信息競爭能力更能對外及時準確地把握行情和技術發展動向,對內能靈活地對策協調自身力量,在與競爭對手的角逐中就會更加主動,利于不敗之地。因此,正確認識信息競爭和知識管理的關系,用知識管理思想提升企業信息競爭活動的層次和水平,將關系到企業能否以最低成本、最高效率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這一戰略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謝愛輝:試論我國企業信息競爭力[J].經濟師,2005(2)
[2]袁單強:基于企業信息化的知識管理[J].價值工程,2006(9)
[3]曹如中等.基于知識的企業核心競爭力構建研究[J].情報雜志,2007(11)
[4]楊世清:企業信息化與知識管理[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23)
隨著全球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國際化進程的加快,組織所面臨的環境成為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面臨的競爭更加國際化,不確定性不斷增大。各類組織,比如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等等,都是開放的動態變化的系統,管理者活動會直接受到組織內部、外部環境各種因素的影響。例如內部環境包括領導者、團隊成員的團隊能力和素質、擁有的資金、組織文化、技術等等;外部環境包括供應商、競爭對手、顧客、政府機關、國家政策、技術實力等等方面。在這樣的動態環境下,如何在工程項目中有效的實施知識管理面臨著很大的難度,因此其更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作為對于知識管理體系理論的補充,本文提出動態知識管理理論:在環境迅速變化的情況下,能快速通過知識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實現知識由個人向組織提升,知識的創新,并根據感知到的內外環境的變化,整合組織內外部知識,有效配置知識資源,推動組織的技術和管理的創新,是項目組織保持長久的競爭優勢,最終實現組織績效的不斷提升。[1]在工程項目中,項目組織面臨的內部、外部的威脅是不確定的、因此,如果想要減少組織外部環境的威脅,需要有較強的判斷能力、識別能力,并且只有較高的智慧和能力才能應對更大的威脅和挑戰,這將要求組織儲備和運用足夠的知識才能在各方面戰勝對手,取得長久的競爭優勢。
二、工程項目的基本內容
工程項目是以工程建設為載體的項目,是最為常見也是最為典型的項目類型,是項目管理的重點,主要是房屋建筑工程和以鐵路、公路等為代表的土木工程共同構成。工程項目管理指通過一個專門的臨時性的組織,對項目實施高效的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的過程,從而實現項目的動態管理和項目目標的實現。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已經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生產要素,因此,知識管理應是項目管理中的重要部分。[2]
三、工程項目與知識管理的有機結合及主要特點
在工程項目管理的過程中,除了要實現項目初期的預定目標外,還要重視吸收項目管理過程中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如所獲得的經驗、教訓等。管理的過程是一個把隱性的知識轉化為顯性的知識,把個人知識與組織知識進行轉化、綜合、創新的過程。因此,知識管理在項目管理中的應用有利于日后的項目借鑒經驗知識,有利于提高市場的競爭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工程項目知識管理的主要特點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從項目組織內部、外部兩方面綜合項目管理在管理過程中所需的知識,并產生新的知識,從而幫助項目組進行有效的管理工作。(2)利用知識集成和信息技術,構建知識學習與交流的平臺,加強知識的共享,培養組織成員之間的知識交流共享能力,創造出知識交流環境,努力培養成員對于知識的創新能力。(3)在對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及時將其歸納整理,作為一種經驗教訓,以便用于今后的相似項目之中,少走彎路,減少錯誤,提高管理效率。
四、工程項目知識管理的目標
在項目管理過程中,在保障團隊實現項目目標、完成項目任務的同時,能最大程度的獲取、轉化、傳遞、共享和應用知識,并且讓團隊成員也能吸收和享用他人的知識,實現個人價值。知識管理的實質是通過建立重視知識管理的組織結構,實現知識在團隊中的共享,傳播文化。在有效的知識管理激勵機制下,實現組織成員內部自主知識學習和知識創新,提高成員素質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最終實現組織在建設過程中不斷的優化與改進。因此,只有將建設知識管理與項目管理進行有機結合才能適應新的經濟環境的需要。
五、工程項目知識集成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建立
根據知識集成優化管理成熟度模型,同時在參考了大量專家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從知識集成“過程”的角度,包括知識獲取、轉化、應用;知識集成外部環境;在項目組織內部員工對知識集成個人意愿五個方面建立了重大工程項目知識集成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將其作為一級指標。如下圖:二級指標的確定:知識獲取能力:包括內部、外部知識的獲取能力、項目組成員知識集成能力和意愿。知識轉化能力:包括知識的內化能力、外化能力、社會化能力、組合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包括知識的感知能力、整合能力、吸收能力、配置能力。知識集成環境:包括信息技術能力、項目團隊的組織架構、項目團隊的氛圍、領導的支持。
綜上,本文從項目管理的活動中的知識管理的能力出發,并且從知識管理的過程的能力與基礎設施兩個方面描述了項目知識的管理能力。通過評價指標的體系,確定了項目管理的活動中知識獲取、共享與運用的狀態,闡述了為什么需要將項目管理與知識管理如何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建立了知識集成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對于工程項目知識管理的相關研究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作者:張宇 單位:北京開放大學
參考文獻
[1]夏敬華,金聽.知識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2]高偉明,張玲玲.IT項目管理中知識轉移影響因素實證模型研究.[D].北京: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
1.1檔案館由檔案信息的收集者轉變為知識的加工者
高校檔案館在知識管理的過程中只能作為知識產品的創造者與提供者,它不直接參與知識的形成,但卻對知識賦有收集與加工的權限。知識管理所要遵循的三個原則,首先是知識積累的原則,知識積累是實施知識的管理基礎。與檔案價值發揮作用的方式相同,知識同樣是以群體形式發揮作用的,而知識群體的形成則需要通過積累的方式實現。高校檔案館在知識積累層面具有十分豐富的經驗,這是因為作為高校檔案信息資源的保管場所,其主要職責是對高校每年形成各類檔案材料的歸檔、整理與服務。歸檔環節是檔案管理工作的初始環節,也是對檔案信息資源這種知識資源進行收集與積累的肇始環節。在檔案收集過程中,檔案館能夠區分入館檔案價值的大小,并依據規范的檔案整理標準對檔案進行分類、整理與裝訂。但是,知識的收集只是高校檔案館形式上的知識積累,由信息轉換為可供共享與利用的知識,則需要檔案館對歸檔的檔案信息資源進行加工,即在質的層面對檔案信息資源進行優化組合,使檔案館所提供的知識資源能夠以主體最為受用的方式被獲取和把握,這樣高校檔案館知識積累的功能才能實現。同時,高校檔案館的知識積累可以跳出高校自主形成知識資源范疇,從社會其他相關組織機構或個人征集、交換、共享相關知識,并將其轉化為可供高校自主使用的知識類型。
1.2檔案館由檔案信息的保管者轉變為知識的分享者
知識管理所要遵循的第二個原則是共享原則,知識共享,是指一個組織內部的信息和知識要盡可能公開,使組織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能接觸和組織所收集整理的知識和信息。傳統高校檔案館對檔案信息資源普遍采取集中保管,內部共享的管理策略,保管要高于利用。檔案館的這種功能定位一方面順應了當時我國各級各類檔案館管理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出于保護館藏的目的。但從目前高校檔案館的發展來看,這種功能定位顯然效果不太理想。作為優質檔案信息資源的保管者,特別是一個組織內部知識的積累者,知識在指內部的流動與共享才是知識積累的最終目的,雖然當前高校檔案館注重對檔案信息服務內容與質量的考察,但僅僅局限在高校內部的知識流動是無法真正發揮知識的價值的?,F代高等學校是集教育和科研服務為一體的公共型機構,知識的外溢性儼然成為高校檔案信息資源的社會共享所無法避免的趨勢。因此,知識管理背景下,高校檔案館要轉型為知識的分享者,在合理合法的框架下,改變傳統重保管輕利用、重內部輕社會的功能定位,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高校檔案館的知識積累與服務的功能,并最終被社會公眾所重視。
1.3檔案館由檔案信息的維護者轉變為知識的服務者
知識管理所要遵循的第三個原則是交流原則,知識交流,是指一個組織內部的知識是在不同成員之間流動的,知識通過成員之間流動,產生知識交流過程中的群動效應,進而引發知識內容與價值的提升。知識交流是使知識體現其價值的關鍵環節,它在知識管理的三個原則中處于最高層次。知識管理背景下高校檔案工作價值觀要更具開放性、外溢性和全能性。所謂開放性是指高校要打破現有的封閉式信息交流方式,在社會知識合理流動的前提下,走開放型管理與服務路線。一方面通過擴大高校內部工作與檔案信息資源的交流,拓寬檔案館館藏范疇,另一方面進一步推廣高校知識資源,廣開門路,在社會層面尋求知識的需求者與接受者。所謂外溢性主要指高校檔案館要樹立一種“學術順差”的資源交流思想,即通過高校優質知識資源的社會共享,實現與社會知識資源的交換,進一步充實與完善高校知識資源庫,達到知識互補的效果。所謂全能性是指高校檔案館在知識管理流程中所承擔的職責是全方面,即檔案館不再單純的是檔案信息資源的維護者,更是建立在以共享與交流基礎上的檔案信息知識的服務者。
二、知識管理背景下高校檔案館未來發展思路
2.1以知識組織與加工帶動高校檔案館的社會影響力
對檔案館所蘊含的知識的組織與加工是高校檔案館未來尋求服務創新的必然選擇,也是高校檔案館向社會知識文化服務功能定位的基礎性環節,高校社會影響力不僅表現在高校中整體所反映出的人文氣息,還表現在高校為社會實踐發展所提供的各種知識服務。知識管理背景下高校檔案館功能定位需要建立在傳統高校檔案管理經驗基礎上進行功能的拓展,這種功能的拓展并不影響檔案信息資源保管的集中性與安全性,反而能夠使更多的優質知識資源通過檔案館的知識組織與加工成為社會實踐活動所依賴的知識資源,進而實現檔案館的社會服務功能。為了擺脫傳統的對高校檔案館的教學輔助型機構的定位,尋求高校內部的認同和社會組織或個人的關注,高校檔案館要切實圍繞知識管理理念與方法,以優質高校檔案信息資源為基礎,通過科學的知識組織與加工方法,為高校內部和社會公眾提供合適的知識和知識群。以此提升高校檔案館的社會影響力。如哈佛檔案館充分利用其館所藏的優秀教師授課視頻,通過專業性視頻加工與網絡維護平臺,創建了國際上首個教學視頻資源共享平臺,該資源庫以免費獲取的方式將優秀教學檔案資源向社會公眾開放,獲得了國內外學術界的普遍好評。
2.2以知識的系統化增加高校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力
大多數現代型高等學校的學科、專業分類界限明晰,研究內容相對獨立,這造成了歸入到檔案館的優質檔案知識資源呈現出相對分散的特點。這種分散性一方面增加了高校檔案館知識組織與加工的難度,使知識資源難以統一、規范;另一方面知識的不系統性使檔案館很難納入到社會知識體系。未來高??沙掷m發展不僅需要高校在學術科研領域尋求創新、尋求協同合作,更需要高校依托相對完整的科學知識群或學科知識鏈在高校科研競爭中保持優勢。因此,知識的系統化、完整化與規范化成為今后高校檔案館在知識管理過程中需要特別關注。高校檔案館作為高校內部的知識產品開發與供應者,需要清楚地了解自己有什么樣的知識和需要什么樣的知識,學會區分館藏檔案體系的優劣勢;善于區分不同知識元素與知識需求者,使知識能夠傳遞給那些日常工作中只適合需要這些知識的人;不斷地組織與加工新的知識產品,并使高校內部與社會公眾能夠準確地獲取它們;對可靠的、有生命力的知識的引入進行控制;對高校知識資源的知識產權進行定期的檢測和合法化等,并最終實現以知識的系統性帶動高校內部的學習氛圍,以知識的規范性提升高校的社會競爭力。
2.3以知識的共享建立高校與社會之間的知識平臺
經過組織與加工的知識產品需要相對穩定的展示平臺或互動平臺進行傳播與交流。為了提高高校知識產品的社會轉化效率,最大限度的實現知識的價值,高校檔案館可以與社會專業化組織合作構建知識共享與服務平臺,使之成為高校知識產品組織、加工、展示、傳播與交流的媒介。筆者認為社會知識平臺應由三個層次構成:其一,高校檔案館個體層次;其二,高校與高校之間合作層次;其三,高校群與高校群之間的協同層次。檔案館個體層次的知識平臺是高校知識傳播與交流的基礎,也是高校開展知識管理,保持組織平穩發展與創新的工具;高校與高校之間知識共享平臺側重高校間的協同合作創新,目的在于調配不同高校之間的知識資源分配關系,發揮高校之間知識共享與交流的便捷特點,實現高校之間知識的互惠互利;高校群與高校群之間知識平臺是未來社會知識平臺的主要層次,高校群知識平臺的建構一方面通過不同高校同一學科知識的整合,發揮學科的整體優勢;另一方面為高校科學交流與成果評價提供平臺,有助于知識的合理流動與科學的監管。如我國多部門聯合提出了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即2011計劃),高校之間、高校與社會科研機構之間紛紛達成協同關系,創建了科技、人文協同創新中心,每個中心都配備有檔案信息管理與知識服務平臺,該平臺的功能與作用與筆者提出的社會知識平臺十分相似,且已開始發揮效用。
三、結語
論文摘要:知識管理融入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成果知識密集性的內在本質要求。通過對科技成果轉化過程研究。提出了科技成果轉化過程的三階段知識管理模式,明晰了各階段的知識管理重點,構建了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方法的科技成果轉化過程知識管理狀況評價模型,為知識管理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應用和評價提供了科學的借鑒。
知識作為一種要素投入,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國內外眾多專家都對“知識經濟”的到來做出了大膽的預測??萍汲晒侵R經濟發展的介質,科技成果轉化效果是知識經濟發展的保證。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的提高,進而促進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必然要求科技成果轉化的管理遵循知識運動的客觀規律,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知識管理研究是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的有力保證。
一、科技成果轉化的內涵
學者和機構對科技成果轉化的內涵有著不同的理解,傅家驥J、武春友J、GiorgioPetronii等根據研究的背景不同分別給出了科技成果轉化的定義?!吨腥A人民共和國科技成果轉化法》對科技成果轉化進行了如下定義:科技成果轉化是指為提高生產力水平而對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所產生的具有實用價值的科技成果所進行的后續試驗、開發、應用、推廣直至形成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發展新產業等活動。
二、知識管理的內涵
知識經濟的發展主要依賴于知識管理。近年來,關于知識管理的研究也越來越多,郁義鴻、金吾倫、IkujiroNona.ka等分別給出了知識管理的定義。綜合以上學者研究成果,可以得出知識管理如下定義:知識管理就是運用集體的智慧提高應變和創新能力,是為企業實現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共享提供的新途徑。具體來說知識管理應有外部化、內部化、中介化和認知化四種功能。外部化是指從外部獲取知識.并按照一定的分類將它組織起來,目的是讓想擁有知識的人擁有通過內部化和中介化而獲得的知識;內部化和中介化所關注的分別主要是可表述知識和隱含類知識(或稱為意會知識)的轉移;而認知化則是將通過上述三種功能獲得的知識加以應用,是知識管理的終極目標。
三、科技成果轉化過程的三階段知識管理模式
3.1科技成果轉化過程的階段劃分
通過對科技成果轉化定義和過程研究,可以把科技成果轉化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即小試中試階段、生產階段、市場開發階段。小試中試階段是對實驗室科技成果的“放大”,即為技術實現工業化生產進行試驗,是成果轉化方把成果轉變為產品原型或樣品;生產階段是指成果需求方企業把新產品原型或樣品轉變為新產品的過程;市場開發階段是指成果需求方把新產品轉變為市場上所需要的商品并促使其產業化的過程。科技成果本身具有知識密集型的特點,在其三階段轉化過程中,通過不斷地對科技成果進行試驗、開發、生產及推向市場,知識在成果的供給方、需求方、資本投入者以及實現其配套組合的組織者之間流動著,創新的思維范式在人們頭腦中形成并經過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外化和內化后,經過實踐操作而創造出新的知識。所以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存在著連續的知識流動和知識創新。
3.2科技成果轉化過程的三階段知識管理模式建立
科技成果轉化過程既是一個產生有價值成果的過程,也是一個產生有價值知識的過程,它是對所積累知識的延續與創新。因此,從科技成果轉化過程的三階段(小試和中試階段、生產階段、市場開發階段)著手,闡述每一階段由于知識流運動所產生的知識創新,是推動科技成果與知識管理耦合的基點和關鍵耦合域。通過對科技成果轉化與知識管理耦合域的確立,本文建立了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三階段知識管理模式。如圖1所示,該模式主要包括成果小試和中試階段的各種檢測、工藝設計、信息化設計的知識管理;成果生產階段中的先進制造技術、標準工藝、組織與管理的知識管理;成果市場開發階段中的市場定位、營銷規劃、客戶與市場、團隊協作的知識管理。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三階段知識管理模式中,科技成果轉化每一個階段都伴隨著各種知識的互動、轉化、整合、創新,涉及大量隱性知識、顯性知識以及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客觀上存在著復雜的作用機理;在成果轉化三階段之間,通過成果轉化過程各部門的銜接,使研發知識、生產知識和市場知識形成成果知識的轉化流和創新流,不斷促進科技成果知識的轉化和創新。
3.2.1科技成果轉化小試中試階段的知識管理
科技成果轉化的小試、中試階段是對實驗室科技成果的“放大”,是學習、掌握、吸納已有的科技成果知識,并初步實現科技成果轉變為產品原型或樣品,對其技術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進行試驗及生產設備適應性改造建設的綜合過程。
從時間維度上來分析,小試和中試階段是成果轉化的一段過程,知識在不斷地轉變、融合、合并。從這個意義出發,待轉化的成果知識既是靜態的實體,又是動態的過程,是“實體”和“過程”的統一體。當對知識進行分類和測度時,較為注重的是知識的實體性,即成果樣品;當關注知識的創造、傳播、學習和應用時,所涉及的是知識的過程,可以引入知識的存量和知識的流量(知識流)。當知識流產生時,知識存量和知識結構都必然會改變,通過以下兩種知識流通的渠道:一是成果轉化試驗方與其外部成果轉化方之間的知識流動;二是成果轉化各方內部的知識流動。
在這一反復試驗過程中,知識流的表現形式既是外生的(專業化),又是內生的(干中生)。所謂知識流的“外生”,是成果試驗方(主要是需方)通過接受其他轉化方知識的傳播與外溢效應,來獲取知識和積累知識,如通過技術交易等獲得新的知識;所謂知識流的“內生”,是成果試驗方通過有目的、有組織的科學研究、技術發明、技術開發等活動,在自己的實驗活動中積累經驗,進而將感性的經驗積累上升為理性化的知識,并通過這類過程不斷進行知識積累。
3.2.2科技成果轉化生產階段的知識管理
科技成果經過小試和中試階段,己經趨于完善和成熟,這樣就可以進人成果需求方企業生產階段??萍汲晒D化婀生產階段是科技成果需求方企業把經過小試和中試的新產品原型或樣品轉變為新產品的過程,是運用新知識進行生產的階段??萍汲晒枨蠓狡髽I通過檢測、調試設備、實施經營性批量化生產來尋求實現最低生產成本的生產規模。由于這一過程將改善的知識成果與調整后的生產設備結合在一起,而且在這個設備與軟件知識結合的過程經常出現預料外的問題,所以,此過程也是完善科技成果商業化應用的重要一環。科技成果被需求方引進以后,通常要引起需求方企業技術條件、裝備水平、人員乃至組織方面的變動,以創造科技成果生長的條件,這就將引起科技成果需求方企業在生產階段的知識管理活動。
科技成果生產過程的本質是知識管理和創新過程,在生產過程中的各個流程、各項活動都包含著知識管理和創新的內容,它們分別是:技術知識創新,工藝知識創新,組織知識管理;當然,也有包含著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知識管理內容。科技成果生產過程中要做到的關鍵就是要有創新的組織管理理念,這是生產階段的指導思想之所在,因此,其作用是中堅性的,領導和引導性的,它往往決定著整個生產項目小組的領導特點、組織文化、激勵機制等管理理念,組織知識創新對于生產技術和工藝知識創新具有協調和引導作用。生產技術知識創新和工藝知識創新兩者的作用不可小覷,兩者從基本技術細節上起到支持性、促進性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
3.2.3科技成果轉化市場開發階段的知識管理
科技成果轉化的市場開發階段是科技成果需求方企業把新產品轉變為市場上所需要的商品并促使其產業化的過程,是進行市場開發、信息反饋與改進的階段,也是對可行性研究中市場預測的一個檢驗和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階段。這一過程中,自始至終存在著調查市場、分析客戶需求、不斷調整研究開發方向、形成有價值的知識挖掘和創新活動這些知識管理活動來源于市場或者客戶的信息,通過分析研究,進而形成有關市場或者客戶知識,并運用這些知識來形成科學的決策活動,其目的是建立一定規模的科技成果轉化產品市場,以此來保證規?;a的實施。
科技成果轉化市場階段的知識管理,是為達到開辟新市場目的而進行的知識管理。具體來說包括尋找新用戶、發現產品新用途、重新細分市場等知識管理活動。在這個階段中,往往需要與客戶、供應商不斷進行交流,以獲取他們在科技成果推向市場后對成果的意見反饋。這是市場開發階段對外部隱性知識的吸收,也是對成果進行再次創新的知識儲備。
四、科技成果轉化過程知識管理狀況評價模型
4.1科技成果轉化過程知識管理狀況評價指標體系建立
為了分析知識管理在我國科技成果轉化中的實施效果,需要建立一套比較全面、客觀的數據指標。結合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三階段知識管理模式,本文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知識管理狀況評價目標下構造3個子指標系統,它們分別是小試中試階段的知識管理狀況、生產階段的知識管理狀況、市場開發階段的知識管理狀況。
(1)小試中試階段的知識管理狀況指標
小試中試階段是科技成果轉化雙方把科技成果轉變為產品原型或樣品,并對其技術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進行試驗的過程。下列指標用來表征其知識管理狀況:成果知識流動水平、成果知識積累水平、成果結構性創新水平、內外部信息溝通能力。
(2)生產階段的知識管理狀況指標
生產階段是指科技成果需求方企業把新產品原型或樣品轉變為新產品的過程。下列指標用于表征其知識管理狀況:成果工藝創新能力(消化、吸收、再創新和自主性創造性開發和應用新制造工藝技術的能力)、成果生產的標準化水平(成果產品生產安裝等過程中實施標準化管理和控制的水平)、R&D員工和生產員工的知識管理水平。
(3)市場開發階段的知識管理狀況指標
市場開發階段是指科技成果需求方把新產品轉變為市場上所需要的商品并促使其產業化的過程。下列指標用于表征其知識管理狀況:客戶與市場知識吸收能力、營銷人員知識管理水平、售后服務知識管理水平、營銷體系的適應度(針對新成果產品投入市場的營銷組織體系對產品銷售的適應程度)、外部環境變化調整營銷創新策略的響應速度。
4.2科技成果轉化過程知識管理狀況評價模型的構建
科技成果轉化過程對知識管理狀況評價是對知識管理狀況的模糊描述,其優劣程度沒有明確的界線,如果人為地用特定的分級標準去評價會很不確切。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能對科技成果轉化過程知識管理狀況進行有效評價。
(1)建立評價集,科技成果轉化過程知識管理狀況評價一般分為優秀、良好、一般、較差、差五個層次,則評價集可以記為如果將績效等級用1_5的尺度來表示,則評價等級
(2)建立評價隸屬度矩陣R,表示對于第i個指標,專家認為其屬于第j個等級的可能程度;Sij表示認為指標i屬于等級j的人數;N為參加評估的專家總數。
(3)計算綜合模糊評價矩陣B,B表示被評價指標從整體上看對V模糊子集的隸屬程度。最后按最大隸屬度原則確定科技成果轉化過程知識管理狀況的優劣。
4.3應用分析
在模型應用過程中,首先,根據所建立的科技成果轉化過程知識管理狀況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專家調查方法獲取相關數據;其次,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對管理狀況進行評價,獲取相關評價值;最后根據評價值確定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知識管理狀態優劣。通過對科技成果轉化過程知識管理狀況的評價,可以反映出該管理體系存在的一些問題,根據這些問題可以及時采取相應措施提高產業科技成果轉化過程的知識管理水平。
1.1知識管理框架
當前存在著許多描述知識管理的框架,它們因目標和范圍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下面僅簡要介紹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框架。Holsapple和Singh描述了一家公司潛在的競爭優勢的來源,展現了一個知識鏈模型,該模型可以識別主要的知識控制活動和次要的管理活動。Hooff確定了知識管理中應該關注的過程,例如決定需要什么樣的知識和決定知識發展、存取、分享、應用和評估的方式。Bilosla-vo和Trnavcevic提出了一個可供選擇的框架,包括知識的產生、存儲、轉移和利用等過程。Burnett認為知識管理框架包括知識的獲取和學習、存儲和維護、應用和開發、傳播和轉移、知識的創新及績效衡量。
1.2知識管理審計
知識管理審計可以快速地為知識管理的實施提供深刻的見解,這不僅包括關鍵的步驟和前提條件,還包括促進知識管理深遠發展的戰略和策略。Burnettet描述了發生在一家跨國原油探測和生產公司中的知識管理審計。這項審計是在基于知識過程的理論模型的指導下完成的,首先采用問卷調查和采訪的形式把知識管理介紹到這家企業,然后再建立起一個執行計劃。
1.3知識管理中的文化限制
在成功執行知識管理之前,首先要把握公司的文化。為了成功實現這個目的,知識管理必須和公司的文化準則、期望和公司的運作過程相互支持。Goldet把文化視為公司重要的一部分,它有利于提高公司的運作效率。一個擁有濃厚知識氛圍的公司可以有效地執行知識管理系統。文化壁壘會不利于員工之間相互傳遞知識,影響他們的創新以及阻礙生產率的提高。要形成一種公司文化,就要先培養公開、相互尊重和相互交流的文化氣氛。在這種氛圍里面,員工可以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系,新的思想也會層出不窮。
1.4揭示隱性認知
知識管理的計劃就像企業流程重組一樣,是公司的重大事項。然而公司的成員可能不會完全理解這些計劃的目標。Fahey表明了隱性知識在企業流程重組中的重要性:企業流程重組會給公司上下造成不必要的巨變,因為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能吸引大部分人的注意力(隱性認識)。這些隱性知識的因素集中影響了員工對企業流程重組的感受:他們對實行這項計劃的反應以及他們是否接受這項計劃和怎么更快地適應它。當采用公司流程重組去克服低效率經營、部門冗余、工作斷層時,組織常常會失敗。失敗的原因是缺乏對公司知識,尤其是對隱性知識的認識。隱性知識通常指個體很難清晰表達的知識,但它同時也影響著個體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它由認知、信念、假設和預測組成。盡管隱性知識是通過個人的經歷發展起來的,但它也常常在具有相似背景和經歷的群體中分享。
2方法和背景
研究的目的是揭示不同的利益相關者的隱性認知,識別阻礙知識管理系統實施的障礙。因為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一個現象及其相關的特點,而并非去證實一個預先確定的假設,所以采用質化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即采用基于知識管理方式的CommonKADS的分析工具和Grounded理論方法。由負責公司關鍵業務和知識管理過程的幾個利益相關者來組織實施以下活動:首先進行公開討論,結構化與半結構化的采訪,然后研究人員利用Grounded理論對搜集的語言答案進行轉錄和歸納。這項主觀研究在該公司的3個客服部門進行,數據的搜集要經過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公開討論階段,其中有9個資質不同且在公司分工不同的員工,討論的目的是通過此方式來獲取現存的知識管理系統在公司的運行狀況,以及員工對新的知識管理系統有怎樣的需求和期望。第二階段是對另外12個員工在不同的地點進行了半結構化的采訪。包括3個針對知識管理的問題:①知識管理是怎樣執行的。②知識管理在整個企業流程中的重要性。③如何提高知識管理水平。然后對數據進行歸納性分析。研究者對每一句陳述做上標記,在分析了所有的采訪記錄后,根據定義出的類別對記錄做歸類。還需要對分類和歸類的結果進行討論和驗證,對有問題的結果進行修正。第三個階段是組織8次額外的采訪,從參與之前階段的人員中選取6人,然后又選了額外的兩個人對之前的觀點進行補充。此階段的目的是了解知識管理是怎樣融入到組織的業務流程中的。因此,這次采訪調查了公司業務流程的背景、公司任務分化、人事關系、相互交流以及知識管理的需要(為了支持業務流程,創建和分享了什么樣的通訊和文獻)。
3調查結果
在前面部分詳細提及的數據分析過程,是由知識管理生命周期的主要活動來引導的。把知識管理的生命周期最后劃分為五類:創造、分享、存取、利用和維持。從受訪者的陳述在各個類別中的分布,可以看出大多數人都提及了知識的存取。為了更好地弄清這些陳述的隱性含義,根據他們對知識的主觀能動性(包括創造、分享、存取、利用、維護),又把這些陳述劃分為了主動陳述和被動陳述。其中存取和利用的主動性最強。除了以上的結果外,分析還驗證了之前的判斷,即受訪者在采訪中也表明為了以后更方便地分享文獻,員工需要做的額外工作是用恰當的方式對知識進行記錄。例如,一個受訪者解釋道:“他不會向同事分享自己的Word文檔,因為里面的東西只有他自己能看懂,如果要與他人分享還必須要做很多額外的編輯工作。”所以在此次采訪后我們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如果要想達到大家互相分享知識的效果,就要把編輯和匯總信息作為本質工作的一部分。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盡管公司里面有有效的知識管理工具,參與者們對社會關系網絡有很強的依賴性。例如在采訪中有些人提到:大多數知識都存儲在人的大腦中,而不是在文本中,所以他們常常會從別人的口中得到答案,而非利用知識資源庫。以上結果表明了在組織中知識管理活動存在的問題,接下來的采訪會將知識管理活動與企業的業務流程相結合。這個模型可以提煉具體的細節,有利于知識管理審計過程一般的分析和討論。在采訪中,來自不同部門具有不同知識背景的員工都對知識管理系統發表了意見。他們意見不一,對現行的知識管理系統的滿意度也不一樣。例如在采訪中,承擔廣泛責任的受訪者對知識管理系統的描述相對清晰,并對知識管理系統的運行和基礎設施提出了建議;而承擔單一責任的受訪者則對組織制定的統一標準和所使用的輔助設施的可用程度表示擔心。與后者相比較,第一類員工對知識管理系統的看法更客觀。通過增加知識管理系統的投入來提高提高公司的運營效率是一些具有特殊工作任務的員工的主要建議。例如,一個員工這樣提到:“我們根據草稿的內容重復編制了許多文獻,如果有現存的模版存在,那么將節約我們許多的時間。”也有員工表達了他們對組織認識的看法:“我覺得知識分享在管理上沒有明確,它還沒有融入到公司的業務流程中。”還有員工提到他們渴望得到更多關于知識管理的回饋和評價:“我們做了很多業務流程的成本評估工作,也對設計的產品做了很多測試,但我們的工作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這些陳述都暗示了員工渴望一些能使知識管理更加有效的激勵機制。除此之外,員工也提到了知識管理的基礎設施將促進知識管理的活動:“我期望公司能夠給我提供一個統一的門戶,在那我可以找到所有的文獻。”其中一個員工還表達了他對企業實行在職教育的期望:“我們公司提倡用在線學習進行自我教育,這有利于大家的在職培訓。”這些陳述表明了他們相信一個成功的知識管理系統將會有利于他們職業能力的提升和職業的發展。將知識管理與公司背景結合,能夠充分了解員工對知識管理的看法,結合他們平時的工作任務,知識管理變得不再那么抽象,能讓他們清晰地認識到知識管理是怎樣提高他們工作的效率的。
4分析
[論文關鍵詞]層次分析法知識管理評價
1總體思路
總的思路是將整個評估體系建立在目標實現的基礎上。簡而言之,就是通過考察企業目標的實現程度來反映企業的知識管理系統的效能。同時,用層次分析法分析各個目標的層次,以及各個層次目標中所包括的指標和重要度,并在此基礎上結合考慮權重的情況,形成最后的知識管理效能的評估量化值。
層次分析法首先根據問題的性質和要求提出一個總體的目標,然后將問題按層次分解,對同一層次內的諸因素通過兩兩比較確定出相對于上一層次目標的各自的權系數。這樣層層分析,直至給出所有因素相對于總目標而言的按重要性的排序。
對于現代組織而言,目標的制定是管理工作的前提,也是管理的目的所在,因而以知識目標實現作為知識管理績效度量的指標是非常合適的。在上述績效評估目標體系下,下面將運用層次分析法建立企業知識管理績效的評估模型。
2指標的分層量化
按照上文所述的知識目標的三個層次,我們可以將整個評估目標分為以下幾個層次分開考慮,同時在不同層次的目標中選取最后的評估指標。知識目標可以分為近期、中期和長期三個層次。
在一個總的知識目標的基礎上,分為以上三個層次。然后在每一個層次中,確定對目標影響最大的制約因素,通過對這些制約因素的分析,得到目標的受影響情況,之后在綜合幾個分層次的目標情況反映整個最終目標的性質。
2.1近期目標層
近期目標通常以組織的知識共享水平作為評價標準。
具體涉及組織內部顯性知識的共享水平,包括組織內部顯性知識編碼化的水平和組織內部部門之間的交流水平;組織內部隱性知識的共享水平,包括員工個人知識顯性化水平和組織內人際交流水平;組織外部顯性知識的共享,包括外部知識編碼化和組織對外部的溝通水平;組織外部隱性知識的共享,包括外部隱性知識內部化和外部隱性知識顯性化。
在概念分析的基礎上,我們認為具體交流方式作用情況更能反映企業的知識共享水平。企業是一個員工的結合體,員工之間的信息傳遞包括了多種方式,有物理的、有虛擬的、有即時的、有延遲的。各種交流方式對知識交流效果的作用程度是不一致的,根據對象的不同和個體情況的差異,不同交流方式的作用情況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根據我們對具體交流方式的作用情況的分析,認為具體交流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指標,作為近期企業知識交流水平的目標評價指標。
傳統印刷媒體的出版頻率,稱為A1。在這個指標中,我們需要著重強調以下幾點:首先,傳統印刷媒體包括企業內部的專門出版物,用于內部交流的紙質通知,用于公共信息的公告等。重點在于這些印刷品的目的在于在企業內部傳遞信息,促進交流;其次,我們關注的是頻率。一般以一個統一的時間段作為單位,描述整個時間內的情況。選用頻率是為了便于結果的處理,沒有其他的含義。
企業培訓的頻率,稱為A2。在這個指標中,我們需要強調以下幾點:首先,這里定義的培訓指企業舉辦的正式的培訓活動,以及各種正式的經驗報告會和交流會等。其次,我們關注的也是頻率。一般以一個統一的時間段作為單位,描述整個時問內的情況。選用頻率是為了便于結果的處理,沒有其他的含義。
與工作交流相關的電子郵件頻率,稱為A3。這里定義的電子郵件指的是員工在工作過程中進行的與工作相關的電子郵件操作,包括上行郵件、下行郵件和平行郵件等。
企業信息庫系統的使用頻率,稱為A4。這里定義的包括企業內部的所有信息存儲系統,如案例庫和數據庫等。
在此基礎上,我們需要對指標A1、A2、A3、A4進行量化工作。
量化工作的基本方式是:采用模糊數學的方法,對于定量指標,采用閾值法,對指標進行測量并進行無量綱化。將評估等級分為優良中差四等,取閾值y1,y2,y3,y4,規定x≥yl為優,y2≤x<yl為良,y3≤x<y2為中,X<y3為差。這里采用模糊處理的方式,求得各等級的隸屬度。對于定性指標,利用約束條件定義相應的模糊集ui,再建立ui到[0,1]的隸屬函數μ,然后依據該函數求得指標的隸屬度。所以,對于指標A1、A2、A3、A4,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函數式:對A1,設論域為U=[0,S]
注釋:因為各個企業的情況不一致,他們的取值s1,s2,s3,s4也各不相同,所以不能把這四個數據具體化。在不同企業中,需要具體分析,得出不同的數據,代入函數計算。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對其他的指標如A2、A3、A4進行這樣的計算,將具體的數據轉化為隸屬程度,能實現對本來模糊的語言加以定量的刻畫,然后再利用模糊數學的計算方法進行處理。
2.2中期目標層
中期目標以組織的競爭優勢作為評價標準,包括企業內部競爭優勢和企業外部競爭優勢。
內部競爭優勢評估選取產品優勢、技術優勢、管理優勢、生產優勢、營銷優勢、人力資源優勢、速度優勢、財務優勢和企業文化優勢共9個具體指標;外部競爭優勢選取供應商優勢、承銷商優勢和用戶優勢共3個具體指標。
在全面的績效評估體系中,需要考慮以上優勢集合中的所有優勢情況,但是對于我們的課題而言,這樣做顯然太大了。而且,以上的優勢集合中很多項目和知識管理系統的關系比較弱,另外一些則很強??紤]到企業的具體情況,以及在分析中的便利,我們決定根據各種優勢同知識管理系統的關系程度,簡化模型,選取以下指標作為標準:①技術優勢,稱為B1;②企業文化優勢,稱為B2;③用戶優勢,稱為B3。
量化工作的基本方式是:采用模糊數學的方法,對于定量指標,采用閾值法,對指標進行測量并進行無量綱化。將評估等級分為優良中差四等,取閾值y1,y2,y3,y4,規定x≥yl為優,y2≤x<yl為良,y3≤x<y2為中,x<y3為差。這里采用模糊處理的方式,求得各等級的隸屬度。對于定性指標,利用約束條件定義相應的模糊集Ui,再建立Ui到[0,1]的隸屬函數,然后依據該函數求得指標的隸屬度。
對于以上的指標,我們很難通過具體的定量數值進行衡量。但是在先前的定量化的基礎上,結合模糊數學的原理和方法,我們可以用程度副詞“優”“良”“中”“差”來形容;然后將其定義為對從屬函數的某種運算,這樣就可以將模糊的程度副詞利用從屬函數來加以刻畫,轉化為類似上文的指標的隸屬度的情況。
根據模糊數學的原理,請參考相關書籍對于定性指標模糊算子的運算規則的定義,我們可以得到形容指標B1、B2、B3的程度副詞(“優”“良”“中”“差”)的從屬函數。
根據模糊數學的原理,我們首先根據各個企業中調查來的數據情況設定一個行業性的初始隸屬度,設為ym=μ,權重假設為p1、p2、p3、p4
通過以上的計算,我們可以得到在指標B1中的幾個程度副詞的從屬函數,進而得出最后的隸屬度。因為在各個企業中的情況是不一致的,我們很難將pl、p2、p3、p4具體化,而直具體化的結果也會帶來很多問題,這些數據的確定應該根據具體的情況具體分析而確定。
根據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對其他的指標如B2、B3進行這樣的計算,將定性分析的程度副詞轉化為隸屬程度,能實現對本來模糊的語言加以定量的刻畫,然后再利用模糊數學的計算方法進行處理。
2.3長期目標層
長期目標以價值創造作為評價標準。選取銷售利潤率、資產利潤率、客戶滿意程度共3個指標。在指標選取的過程中,存在很多其他的選項,但是與上文中期目標的分析相似,我們通過對關系程度的判斷,最后確定以上三個因素為重要因素。
(1)銷售利潤率,稱為C1;
(2)資產利潤率,稱為C2;
(3)客戶滿意程度,稱為C3。
以上的三個指標,在現有的企業績效評估體系中就有涉及,我們在調查的過程中也發現這些指標在現有企業中的普遍存在性,數據比較容易獲得。根據量化工作的基本方法,他們屬于定量的指標,所以,類似于近期目標的處理方法,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函數:
對C1,設論域為U=[0,H]
注釋:因為各個企業的情況不一致,他們的取值h1、h2、h3、h4也各不相同,所以不能把這四個數據具體化。在不同企業中,需要具體分析,得出不同的數據,代入函數計算。
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對其他的指標如C2、C3進行這樣的計算,將具體的數據轉化為隸屬程度,能實現對本來模糊的語言加以定量的刻畫,然后再利用模糊數學的計算方法進行處理。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得到在圖上的底層指標中的隸屬度情況,這些隸屬度呈現為一種矩陣組合,設為M。
3確定指標的權重
在上面的論述中,我們已經完成了指標的量化工作。接下來的工作,我們需要采用層次分析法來確定指標的權重。設某一層次上的因素為A1,A2,……An,對該層次上任意的Ai,Aj求得其相對重要度比較值aij作為權系數,從而形成判斷矩陣A=。
下面給出一種常用的判斷分值表(若目標i比目標j次要,則aij為表中值取反)。
基于上表,可以采用如下的評估流程:
次序一致性檢驗:檢查評估者對各目標要素重要性的認識是否存在邏輯上的矛盾,這是所得判斷矩陣是否可用的前提。采用數理邏輯的符號,則次序一致性可以表示為:求得每一層次各要素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并求得屬于該特征值的特征向量W=(W1,W2,……Wn)T,W1,W2,……Wn給出了因素Ai(i∈[1,n])相對于因素C按重要性的一個排序。
求同一層次的組合權系數:設上一層因素為C1,C2,……Cm,則對任一個Ci可以求得相應的權向量Wi=(W1i,W2i……,wni)T。設已知上一層Ci的權重為ai,則可以求得當前層每個因素的組合權系數為:
依此類推,直至求出最底層所有因素的權系數。根據最底層權系數可以給出相應的排序。
一致性檢驗:為了避免判斷上的不一致性,需要用一致性指標CI進行檢驗,在CI≤0.1的條件下,認為判斷矩陣A有效。
綜合專家意見,得到相應階段的權重排序向量W。
以上的計算過程是參考運籌學的層次分析方法建立的,結合上面我們給出的層次圖形,可以計算出在我們確定的目標體系中各個因素的權重。因為各個企業中的差異性,我們很難確定上面公式的具體數據,但所有的計算結束后可以得到權重排序向量矩陣W。
4績效評估
最后,可以通過已經建立起來的指標體系對知識管理的績效進行評估,其操作過程如下:
(1)按照前面的方法,確定了近期目標、中期目標、遠期目標三個層次體系;
(2)將上文知識目標中的指標加入指標集合IN—DEX,然后建立評估等級集合CLASS={優,良,中,差};
(3)邀請多名專家根據上面的方法進行計算。因為每個專家在定性指標方面的理解是不同的,所以在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共存的條件下,他們會得出不同的結論。一個專家得到的最后結果為一行,如上文中的LIALIBLICLID等。由于知識管理涉及因素的廣泛性和復雜性,所以這個評判屬于多因素模糊綜合評判,因而可以在專家結果的基礎上建立隸屬度模糊矩陣:
(4)采用層次分析法來確定指標的權重,按照上文的論述,得到最后的權重矩陣W;
(5)按照模糊數學的乘法,進行運算Eff=M。W。這里的乘法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乘法,是模糊關系W和M的復合,也就是模糊矩陣W和M的乘積;
(6)計算綜合評分值為Result=Eft*E,E取為CLASS類中等級評定閾值的中間值;
1.1知識管理戰略的內涵分析
一直以來人們對知識管理戰略的定義都存在著分歧。由于研究視角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導致了知識管理戰略實質內涵的豐富性,很難達成令大家一致認同的定義,其理論研究仍然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本文主要從資源觀和知識利用及創新的角度,并借鑒詹越(2009)對知識管理戰略定義的歸類,從戰略觀、規劃觀和過程觀三個層面,對國內外學者關于知識管理戰略概念研究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定義進行聚類,各分層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1)戰略觀。戰略觀是知識組織的基礎性資源,強調管理知識資源的戰略、方法以及手段。Seeley和Dietrick(2000)從知識管理的方法及手段方面提出知識管理戰略是通過組織成員的知識存儲、知識獲取和知識創新獲取競爭優勢。但更多的學者是綜合了知識資源觀、戰略觀、知識管理方法及手段等方面對知識管理戰略內涵做出界定。比如,Zack(2002)認為知識管理戰略是在知識經濟背景下以企業內外部的知識作為最重要的資源進行管理的一系列戰略、策略和管理方法的集成,其目的是提高組織的知識創新能力,形成和保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并最終實現企業價值。(2)規劃觀。規劃觀側重于對知識資源管理的規劃和計劃。詹越(2009)拓展了明茲伯格的“5P模型”,從多個角度(目的、對象、內容)對現有知識管理戰略概念加以整合并形成了知識管理戰略比較全面的概念模型,即組織通過知識創新、組織創新,以達到塑造組織核心競爭力和獲取競爭優勢的目的,并對知識及知識管理活動進行決策性規劃以促進組織戰略目標的實現,具體內容包括對戰略觀念、類型、模式和實施策略等的知識管理戰略要素進行的選擇和設計。(3)過程觀。過程觀則是通過全面的變化過程和組織變革的知識管理活動以達到組織創新的目的。Cohen和Huang(2000)基于資源觀視角認為知識管理戰略是通過新的知識創造、傳播和應用的一種全面的變化過程和組織變革形式,它的目的是實現組織創新并獲取或維持組織競爭優勢。綜觀國內外學者對知識管理戰略內涵的不同界定,可以發現一個共同的認知是:知識管理戰略的最終目標是獲取或維持組織的競爭優勢以及實現企業價值,其研究對象主要是組織的核心資源、知識及其相關管理活動等?;谝陨险J識,本文認為知識管理戰略是指組織為了在復雜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充分整合與規劃組織內外部優勢知識資源或關鍵知識要素,以獲取組織整體運營績效最優和持續競爭優勢或地位的組織目標,通過知識管理、知識創新和組織創新等一系列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實現企業價值。
1.2知識管理戰略類型概述
關于知識管理戰略的類型,國內外學者根據知識內涵、知識利用或獲取方式、企業知識特點及需求、知識管理態度等作為分類依據,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由于國內外學者對知識管理戰略分類視角的不同而產生了多種知識管理戰略類型的情況,為了讓知識管理戰略類型的研究進程有一個清晰的脈絡展現在讀者面前,結合知識管理戰略定義并依據姚先國、胡瑋瑋(2007)知識管理戰略類型的劃分方式對國內外知識管理戰略類型進行縱向歸聚,即從戰略層、戰術層和業務層進行介紹,三個不同層次間的關系如圖2所示。(1)戰略層。戰略層將知識視為組織的基礎性資源并把知識戰略作為組織總體戰略,因此企業總體戰略取決于知識管理戰略。March(1991)與Zack(2002)從知識使用的角度將知識管理戰略分為知識創造戰略(Exploration)和知識利用戰略(Exploitation);Bierly和Chakrbarti(1996)從知識來源及學習新知識的速度方面將知識管理戰略劃分為內部學習(InternalLearning)、外部學習(Externallearning)、激進式(Radical)學習和漸進式(Incremental)學習;Wiig(1997)從企業戰略及其自身需求出發,將知識管理戰略歸為商務戰略中的知識戰略、智力資本管理戰略、個人化知識資產責任戰略、知識創造戰略、知識傳遞戰略;Zack(2002)依據企業競爭策略態度傾向,將知識管理戰略分為積極戰略和保守戰略;Earl(2001)依據知識管理過程及結果把知識管理戰略分為知識基礎戰略、知識地圖戰略、知識流戰略、知識資產戰略、知識共享戰略、知識交流戰略、知識能力戰略;同樣,也有學者從知識的構成和獲取方式上把知識管理戰略劃分為自主知識創新戰略、自主知識獲取戰略、合作知識創新戰略、合作知識獲取戰略。(2)戰術層。戰術層是組織為了持續改善管理而將知識管理視為加強戰略管理的工具。Hansen最先提出知識管理戰略概念,他認為編碼化戰略(CodificationStrategy)和人際化戰略(PersonalizationStrategy)是組織實施知識管理并完成知識管理活動的重要手段。Swan等(2000)從信息的傳輸、記錄方式和交流分享形式的角度認為知識管理戰略分為認知戰略(Cognitive)和分享戰略(Community)兩種。Choi和Lee(2003)在Bierly、Zack、Hansen、Swan等人的基礎上,以企業對外顯導向知識管理和內隱導向知識管理的傾向,把知識管理戰略分為系統導向、動態、員工導向和被動四種知識管理戰略。另外,他們還根據知識編碼化以及知識在人際間交流的差異,把知識管理戰略分為系統導向(system-oriented)、人文導向(human-oriented)以及動態性(dynamicstyle)三種知識管理戰略模式。Choietal.(2008)根據知識管理戰略之間的非互補、非對稱互補和非關鍵對稱互補三種關系,把知識管理戰略分為:外顯導向戰略、內隱導向戰略、外部導向戰略和內部導向戰略。(3)業務層。業務層是為了加強主導業務的職能而將知識管理看作企業總體戰略下執行主導業務的方法。Schulz和Jobe(2001)通過對美國和丹麥跨國公司的研究認為,知識管理戰略應該分為編碼化戰略、內隱化戰略(Tacitness)、聚焦戰略(Focused)、非聚焦戰略(Unfocused),同時發現聚焦戰略明顯優于其他三種知識管理戰略。Garavellietal.(2004)從適應外部環境的角度將知識管理戰略分為知識市場(KnowledgeMarket)和知識社團(Knowledgecommunity)。Percin(2010)整合了系統導向知識管理戰略和人文導向知識管理戰略的概念,提出了另外一種新的知識管理戰略即動態知識管理戰略。Choe(2011)結合人際化知識管理戰略和編碼化知識管理戰略并對它們進行集成,提出了組合知識管理戰略。徐漪(2014)以Hansen和Tierney等人的知識管理戰略分類準則為依據,把知識管理戰略分為四類,即保守系統化戰略、保守人際化戰略,積極系統化戰略和積極人際化戰略。從上述介紹中我們不難發現,對于知識管理戰略分類的研究已經由單一維度轉向了兩個維度相結合的組合式研究;編碼化戰略和人際化戰略是國內外學者在研究中普遍認同且最常使用的基于知識內涵的知識管理戰略類型。
1.3知識管理戰略內涵與類型的關聯
本節基于知識管理戰略內涵之間及類型之間的層次關系、內涵與類型之間的對應關系(圖1、圖2),從二者之間的異同點剖析其聯系。圖1知識管理戰略內涵分類圖2知識管理戰略類型分類注:①表示對應關系。知識管理戰略內涵及類型的劃分邏輯均是遵循從宏觀到微觀、從概括到具體、從指導思想到實操的路徑,將二者分為三個層次類型。另外,二者的劃分依據均是基于資源觀、知識觀及其應用手段、態度等做出具體分類,因此,二者相互之間存在內涵上的相似性。知識管理戰略內涵是基于組織不同管理層面、不同執行部門業務特點的解釋和界定,而知識管理戰略類型是基于組織具體業務的指導性思想,前者對后者具有指導作用,后者對前者理論的豐富具有支撐作用,二者的研究對象有所差異。
2研究結論及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