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但愿人長久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以趣入境 初中語文詩詞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2-0134-01
我國文學的發(fā)展史以詩詞歌賦為主,詩詞歷來就受到人們的喜愛與傳頌。詩詞是一種極具凝練性、帶有強烈抒彩的文學體裁。在現(xiàn)代化的教學過程中,詩詞的教育尤為重要,如何進行高效教學成為一大難題。
一 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興趣是學習的老師。在一定程度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都建立在興趣之上。在初中的語文教學中,學生沒有形成理論性的概念體系。對于一些有深刻寓意或者內(nèi)容含蓄的詩詞來說,學生由于理解能力有限,很難產(chǎn)生極大的研究興趣。而教師所要做的就是利用深入淺出的道理將學生引入到詩詞的故事情境中,講述詩詞中的深刻寓意,學生將會更容易接受。
如在講解李清照的《一剪梅》時,首先要交代創(chuàng)作這首詞時的歷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活情況。李清照出生于一個書香世家,從小就接受琴棋書畫的熏陶。十八歲的李清照嫁給了玉樹臨風的趙明誠,兩人郎才女貌,正是天作之合??墒切腋5娜兆訁s極為短暫,僅僅過了兩年,丈夫就被派往異地做官,兩人開始了漫長的思念之旅。在深秋季節(jié),思念越發(fā)濃烈,李清照獨自一人在扁舟上仰望遠方,正巧看到一排大雁排成“人”字形飛過,連大雁都南歸了,丈夫什么時候會回來呢?看著落花流水,無端的生出諸多愁緒,離愁在緊鎖的眉間久不散去,觸景生情寫下了《一剪梅》。了解了這些,學生定會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對這首詞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學習的興趣也就得到了激發(fā)。
二 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初中語文的詩詞教材在極大程度上受到版面或內(nèi)容的約束,不能將更多的詩詞歌賦羅列出來,所以語文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應注意融會貫通,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將一些著名的詩詞連同教材一起呈現(xiàn)給學生,并做到主次分明。
如教學《清平樂·村居》時,教師要將作者辛棄疾的人生經(jīng)歷等講解給學生聽,以便于在學習中理解作者借這首詞所表達的意圖。辛棄疾在出生之時北方已經(jīng)淪陷,從小便目睹了漢人在金國統(tǒng)治者的踐踏之下艱難生存,所以他所受的教育是一種壯士扼腕般凜然的俠義之氣。在成年之后便毅然投入了抗金的軍旅生涯中,雖然在無數(shù)次抗爭中失敗,但是從沒有放棄保家衛(wèi)國的希望。這首《清平樂·村居》是描寫了南宋當時農(nóng)村生活的一個簡單場景,他的抗金政治主張一直受到奸臣的打壓和排斥,而立之年的他被貶農(nóng)村,開始了長達二十年的貶斥生涯。作者在看似平靜安逸的農(nóng)村生活中得到了些許安慰,在連年征戰(zhàn)的情況下對鄉(xiāng)村田園生活的向往以及對和平的期望。這段與作者背景相融合的詩詞闡述能讓學生充分了解辛棄疾,在今后學習到有關辛棄疾的其他詩篇時也能舉一反三。這種擴展式的教學法需要教師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識水平,在上課之前做好完善的備課工作,對學生的提問絕對不能含糊其辭。
三 構建詩詞教學的有效模式
在初中語文的教材編排中,在不同課本的不同單位中都會遇到不同篇章的同一個作者。因此,構建一個合理的詩詞教學模式是至關重要的,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系統(tǒng)化記憶能力,降低學習理解的困難。
如教師在講解到蘇軾和他的作品時,要將一冊或者一個單位的某首詩詞與其他單元中的詩詞一起比較講解,甚至有時也可以引用其他教材的蘇軾詩詞做比較分析,從而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教師在進行講解時,也可以按照每篇詩詞創(chuàng)作的不同時間段來統(tǒng)一講解。如蘇軾的兩首詞《浣溪沙》和《水調歌頭》分別在不同的單元,兩者的順序也被打亂了。老師可以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先講解《水調歌頭》,因為此時作者蘇軾被貶官一個人到了密州,在政治上非常不得志,與家人和朋友的分離也讓他感到離別的悲涼,但是生性樂觀豁達的他是不會就此屈服的,故才會發(fā)出離別的“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的感慨,留下了千古名篇。學生在這樣的情境闡釋中將會體會到作者的豁達胸懷和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接下來再講解《浣溪沙》時可以更好地展現(xiàn)作者的經(jīng)歷及心情的變化。這是在作者被貶斥之后的又一次貶謫,在經(jīng)歷了政途的失意和疾病的雙重折磨后,他仍然能保持這份樂觀的心態(tài)實屬不易,對生活的美好期盼讓他揮筆寫下了這首詞,表達了對磨難的大無畏精神。在教學中,如果語文教師能按照這樣的順序來講解,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的記憶力也會被激發(fā)出來。
參考文獻
[1]錢美玉.入境 悟情 察心——國標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江雪》教學設計[J].小學教學研究,2011(12)
我們一直大力倡導的素質教育有一個最顯著的標志,是“把時間還給學生”。然而遺憾的是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師永遠扮演的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絕對角色,授課方式單一;而學生則完全居于從屬和被動的地位,缺乏學習熱情。再加上課堂上學習資源的有限性,四十五分鐘的課堂已經(jīng)遠遠無法滿足當代中學生語文學習的需要。同時語文學習的還具有模糊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單純的課堂講解很難發(fā)揮語文學習的魅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眼界,從而使語文學習產(chǎn)生了許多問題。
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是效率問題,二是資源問題,三是個性化問題。效率問題主要是學生課堂精力流失率過高,而相關聯(lián)的高效學習率過低;資源問題主要是課堂上可利用的資源有限,導致學生學習的深度和廣度不夠;個性化問題是無法顧及到個人,保證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而要想解決這些難題,必須讓學生從枯燥乏味的灌輸式教育中解放出來,轉變學習方式,所以選擇一種適合語文學習的教學模式非常重要。開放性高效語文課堂,正是在這種形勢下應運而生的。
開放性高效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即打破傳統(tǒng)的四十五分鐘的課堂,把預習和自主學習前置,上課前,學生首先要在教師任務的驅動下進行基于網(wǎng)絡的充分預習,為接下來的課堂學習做好準備。隨后教師收集學生反饋的信息,并能及時地根據(jù)這些信息對課程內(nèi)容和授課形式進行凋整;課堂上,學生直接展示預習和自主學習成果,在充分預習基礎上以討論、辯論等形式,激發(fā)他們的參與熱情,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下課后,充足的課余時間讓學生可以自主借助于網(wǎng)絡進一步與同學討論或更深入的學習探究,并為下一節(jié)課做好預習。
在這樣的課堂上,四十五分鐘被向前和向后拉伸,實現(xiàn)不管是時間上還是知識上的“開放性”;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要主動地獲取知識,積極地探究問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如今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網(wǎng)絡對于每一個學生來說都在身邊,這無疑給我們教學方法的變革帶來了極大的保障。因此,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打造開放性的高效語文課堂,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二、利用網(wǎng)絡創(chuàng)設開放性高效語文課堂的實施案例
下面以古詩《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學習為例,探討信息技術在開放性語文課堂中的具體應用方法。
1、教師課前預習內(nèi)容
課前預習是成功實施開放性語文教學的關鍵,所以精心設計預習內(nèi)容和要求顯得尤為重要。
課前預習內(nèi)容以網(wǎng)頁形式,具體內(nèi)容如下:
①學習資源。先讓學生瀏覽古詩《水調歌頭》的內(nèi)容和相關圖片,這些內(nèi)容以豐富的資源性網(wǎng)頁形式出現(xiàn)。
②思考題。根據(jù)教師提供的作者簡介、古詩的社會背景和相關字詞解釋,讓學生了解古詩大意、通曉作者情感;理解重點字詞和詩句,分析文章的意象和意境;思考古詩運用了什么修辭和表現(xiàn)手法;思考古詩蘊含了什么人生哲理。
③練習題。完成下面兩個練習題:
題一:本詞中表達詞人美好愿望的一句是——。
題二:“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在哪里?
2、學生預習和反饋
學生根據(jù)教師的預習內(nèi)容認真預習,主要包括下面三個方面:
① 認真閱讀并理解相關的學習資源。
② 對已閱讀過的學習資源的理解和體會整理成文,并按要求做思考題和練習題,要求獨立完成,實事求是。將上述資料打包在一個文件夾中并壓縮。
③ 及時將壓縮包通過電子郵件反饋給教師。
3、教師依據(jù)學生反饋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并實施
通過查看學生的材料,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對該學習內(nèi)容的理解程度和存在的問題。然后適時調整授課內(nèi)容及方法、進度等。再根據(jù)修正后的教學設計來實施切合實際的、有針對性的、適應不同學習者的認知發(fā)展水平與認知發(fā)展特點的教學。
4、課后開展“難題探究”,促進學生高級和復雜認知能力的發(fā)展
將難度較大或有爭議、能很好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典型題目放在網(wǎng)上,發(fā)揮網(wǎng)絡平臺的優(yōu)勢,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探究,提高高級和復雜認知能力的發(fā)展。
如:該詩的最后兩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歷來為世人所稱道,談談你的看法,究竟是“千里共嬋娟”好還是“常見面”好?
該題無固定答案,教師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開放思維能力、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并找到充足的證據(jù)說服其他人的能力。
三、利用網(wǎng)絡打造的開放性高效語文課堂的優(yōu)勢
【關鍵詞】尊重;展示優(yōu)化;開展
Wang Xu-feng
【Abstract】The language teacher promise to recognize a student character difference and independence personality, pass the variety path and method development student of study interest, really realization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promote student of overall development.
【Key words】Respect;Demonstration;Excellent turn;Open an exhibition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對語文教學的效果及學生語文素質得提高,具有重要意義。下面我就自己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談談培養(yǎng)學生語文興趣的幾點做法。
1.尊重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當代學生獨生子女多,一般都有較強的自尊心。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平等的對待學生,讓學生從教師那里得到感情上的安慰和思想上的啟迪,才會產(chǎn)生一種親近感。在這種融洽的感情基礎上建立的師生關系,就能極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積極性,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我班的學生黎明,不僅語文成績差,而且上課不守紀律,經(jīng)常欺負小同學。我想,要改變這個學生狀況,首先必須改變師生關系。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與了解,我發(fā)現(xiàn)他的表現(xiàn)欲特強,后來我就對他委以重任,安排他當班長,當然事先我曾找他多次談話,讓他明白如何在班級中樹立威信,才能做一個合格班長。最后他發(fā)生了很大的轉變,經(jīng)常幫助有困難的同學,還鼓勵班上同學多為班級爭光,他本人的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后來他在日記里寫到:是老師感動了他,以前經(jīng)常面對的是同學們的看不起,老師的批評,是老師對他的尊重改變了他。由此可見,尊重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關鍵之所在。
2.展示學習成果,培養(yǎng)學生課前預習的興趣 課前預習是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一環(huán)。課前預習的方式很多,如讀、劃、圈、想、議、練、記、評等,教師應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做好預習指導,尤為重要的是應學會展示學生的預習成果,由于學生對自己的勞動成果的質量和價值較為關心,而一般的預習思考題往往會被學生視為負擔,使預習成為被動的勞動,效果往往不理想,如果能使預習的成果展示在學生面前,那么,學生的成就感就會大大提高。如我在講《核舟記》之前,讓學生課下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自制核舟,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學生都非常重視,為了達到理想,有些學生作了四五只,不但從手工制作中更深入地了解了課文內(nèi)容,而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優(yōu)化課堂教學設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3.1 巧妙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币巳雱俚膶?,是課堂教學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在語文課堂中。精辟、生動的導入會產(chǎn)生強烈的吸引力,能促使學生一開始就進入學習狀態(tài),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語文課導入的方法多種多樣,有詩詞導入、懸念導入、情景導入、故事導入、幽默導入等,富有新意的導入,能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如在講《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古人西辭黃河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同學們,誰還記得這是誰寫的一首什么詩?”因為這是學生所熟悉的,所以學生一下子就有了興趣,好的導入不僅可以豐富他們的知識,而且能激發(fā)他們的情感,創(chuàng)造與之相應的課堂氣氛,從而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3.2 優(yōu)化教學過程,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的過程中,依據(jù)各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有序的編排教學內(nèi)容,采用恰當?shù)慕虒W對策,在教學中注重教法指導,力求學習形式多樣化,培養(yǎng)學生自主能力,指導學生自由學習并學會自我評價,使學生具有探索性、思考性、開放性和靈活性,真正地體現(xiàn)“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觀,如在講《背影》時,我在精心設疑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的自主參與,安排學生多次活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去探索、去評價、去感悟,并注重與生活的密切關系,讓學生從生活中舉出和本文相類似的事例,談自己的認識,從而加深對本文主題的深入理解。實踐證明,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強,學習能力得到提高,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3 收束有度,余音繞梁。 結束是整個教學的落腳點。一堂課的成功結束,不僅體現(xiàn)教師的教學技能,而且能使主題鮮明,情趣橫生,給學生留下思索、回味的空間,做到課雖終而意無窮。在講《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結束時,我是這樣說的:“既然詩人因朋友的離去而產(chǎn)生了無限惆悵,那么我們就用蘇軾《水調歌頭》里的詩句安慰一下他吧!”剛說完,學生就飽含深情地背出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佳句。好的結尾既注重了知識的連貫性,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們一直在為這樣的理想而努力。下面,就以我們學校三堂比較個性化的語文課來詮釋我們的踐行之路。
一、趣人、趣事、趣文――我這樣上《葡萄月令》
第一次讀到汪曾祺的《葡萄月令》時,就有說不出的喜歡,平淡簡樸的語言之中,有著無法言說的意境之美、畫面之美和情感之美:似乎一下子愛上了一棵葡萄樹,想親手在某個院子里栽下一棵,然后像作者一樣細心侍弄,看它如何從一月長到十二月。但學生卻反應平平,說文字太淡,讀來毫無感覺。這并不奇怪,如此素淡的文字,需要閱讀的靜心,也需要一定的文字審美能力。文字的高妙之處,有時候也需要恰當?shù)狞c醒。
基于這樣的學情,這堂課我首先借用汪曾祺先生自己的文字,來展示一個豐滿、生動、有趣的作者形象,讓學生先對其人其文產(chǎn)生興趣。我選用了《汪曾祺散文選》中的幾則材料,如:
體力充沛,材料湊手,做幾個菜,是很有意思的。到一個新地方,我不愛逛百貨商場,卻愛逛菜市……
曾畫了一幅紫藤,滿紙淋漓,水汽很足,幾乎不辨花形。掛在家里,一個同鄉(xiāng)來,問我畫的是什么,我說:“驟雨初晴”。他端詳了一會,說,“哎,經(jīng)你一說,是有點那個意思!”……
我的孩子有時叫我“爸”,有時叫我“老頭子”,連我的孫女也跟著叫。我的親家母說這孩子“沒大沒小”。我覺得一個現(xiàn)代化的,充滿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須做到“沒大沒小”……
通過這些文字讓學生評定汪曾祺是一個怎樣的人。
汪曾祺說過:“探索一個作家的氣質、他的思想、生活態(tài)度,必須由語言人手,并始終浸在作者的語言里,因為,作者的語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養(yǎng)?!彼裕Z言不僅是技巧,它更是一個人思想、情感的外衣,或者說,語言就是你這個人。在明確了這個愛做菜、愛畫畫、有趣味、極富有童心的作家就是汪曾祺后,接下來是讓學生從文中找依據(jù),看是否符合以上各種身份,并對這些文字進行賞析,充分感受汪曾祺文字的魅力。舉其中兩個環(huán)節(jié)為例:
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對風趣可愛的業(yè)余畫家身份的探討。文中許多處有畫面感的文字:二月,一系列的顏色(略);五月,除了色彩,還有顏色帶來的質感,如“梨花的瓣子都是月亮做的”;八月,葡萄著色……
文字表達有很多畫畫的技巧:對一月的描寫很好地運用了留白藝術,如“雪靜靜地下著。果園一片自。聽不到一點聲音”;如疏密結合,密到滿果園都是花,大片絢麗的色塊,“梨樹開花了,蘋果樹開花了,葡萄也開花了”,疏到“綠豆大的葡萄?!?,極細微的點睛之筆……
文字猶如線條。汪曾祺的語言風格簡潔、干凈、有味,他喜歡用短句,節(jié)奏感強,無字處皆有字,給人想象的空間。正如他自己談創(chuàng)作時所說的:“能不說的話就不說,所以,短了,其實是長了,少了,其實是多了。”為了增加直觀性,投影當代幾位風格迥異的畫家畫作,如吳冠中、黃永玉、范曾等幾位畫家的畫,讓學生比較汪曾祺的文字和誰的風格最為契合。學生感受強烈,汪曾祺的文字正如吳冠中中晚期的水墨畫:簡約、清新、靈動,有詩的意境,注重點線色構圖,帶給人無限想象。通過文字和畫作的比較,告訴學生,作文,其實就是以文字作畫(朱自清語)。
另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對富有童心、人情味的老頑童身份的探討。讓學生尋找并誦讀,在真切的誦讀品味中,體會作者看待事物的眼光和心情是怎樣的。明確作者是帶著情意來平等地看待生活中的事物的,是帶著愛意去描寫那些葡萄樹的。
這堂課的教學設計,一方面是想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汪曾祺語言之美,真正喜歡上好的文字;另一方面,更是想讓學生明白,語言的好不只在于形式上的雕琢,更需要雕琢的,是我們自己的內(nèi)心。因為,語言具有內(nèi)容性,一半是事物的代名詞,一半是精神和感情的代名詞。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才可能在筆下流淌出好的語言。只有當自己逐漸成為一個有情、有趣、有好奇心、熱愛生活的人時,文字才可能會越來越富有意味。
二、用文字留住似水華年――一堂“日思錄”寫作指導課
作為練筆,我們要求學生擁有一本“日思錄”,記錄下每天的精彩瞬間和瞬間的靈感。但學生常常感到無事可記,無情可抒,無理可論。為此,同事陳鳳娟老師在新接手的班級開設了一堂日思錄的寫作指導課。聽完這堂課,走出教室,一位從教二十余年的老師竟然由衷地說:從今天開始,我也要每天記錄下一點什么,生活里有太多美好的瞬間,不能丟失了。
這堂課,最大的成功,就是喚起了聽者強烈的“寫作欲望”,喚起了對自身平凡生活的“好奇”。課堂設計看似很簡單,借由學生、老師、他人的文字來告訴學生寫好日思錄的四個方法:觀、感、選、思。觀,即要擁有一雙多情的眼睛,走向外界,就是走向自己的內(nèi)心;感,即要擁有一顆善感的心,常常詢問自己的真實感觸。選,即學會刪選,留下那些值得書寫的生活素材;思,即我思故我在,個性的思考,會讓文字和自己變得與眾不同。
但這堂課的成功關鍵在于老師在材料選擇上的用心,是它們引發(fā)了聽課師生內(nèi)心的強烈波瀾和共鳴。
如“觀”字。她先展示學生對于校園的“觀”,針對學生觀的粗略性,她同步展示了自己眼里的校園美景――一首小詩《我知道》:
我知道/燕子銜來的春日里/無數(shù)音符般的垂柳/有些是瀟灑的離子燙/而你是迷人的卷毛頭
我知道/酢漿草合睡時的嬌柔/盛開時的美麗/海棠春睡/紫薇俏皮地打著口哨
我知道/秋風里路過的無數(shù)桂花樹/有一棵總不開花/只用盛裝的濃葉/裝點沉默
我知道/光線是紅葉最美麗的衣衫/而你是無數(shù)燃燒的眼神/也永遠點不亮的/青楓
我知道/冬天的鳥兒/是枯樹動人的花朵/四季的容顏/像我心田里的生長開落
每一個意象,都是學生身旁的一處風景,卻都藏著一個不為人注意的細節(jié)或故事。興致盎然中,學生逐漸明白,風景無處不在,少的只是認真體會的心。
又如“思”字。她借用自己的文字表達了對日常所見、所做的思考。其中一則是“見一抹新月”。在和學生探討完這個瞬間后,她一層層推出了她的思緒,展現(xiàn)了個人的思考為常見畫面帶來的理性之美:
一抬頭。見一抹細彎的新月。(描寫略)
按捺不住向遠方的同學推薦,想才情細膩如她,也必然喜歡在千里之外遙望那枚月吧。誰知,等我動情地描述完,朋友冷靜地說,我們這兒大霧。
我一下子蒙了。
原來,千里之外是難以共明月的。那一刻,又驚又痛,記憶中所有的水晶詩句,紛紛碎落?!昂I仙髟?,天涯共此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原來,這些拔動心弦、百轉低回的佳句都是多情詩人的一廂情愿,十里不同天,本是早就知道的常識啊。
是否,所有的情感一經(jīng)理性分析都會黯然失色,生動漸成槁木,鮮活也會蒼白,豐富化為虛無,繁華落盡成一夢,一切存在皆是空?
好在,“情”是可以“不講理”的,詩歌中才會有“無理而妙”;好在,音樂、繪畫等藝術形式都是只需執(zhí)著沉醉而無需清醒判斷的,我們才有超越于現(xiàn)實的精神飛翔。
在這樣的文字里,我們感覺到思想的魅力。寫作,是為尋常的日子穿上一件花衣。世界豐富的美,其實是依每個人心靈豐富的程度而開放的。同一片風景,映照出的,是人不同的心靈。這堂課的展示里,有太多這樣的示范。這種示范,必然會在聽者心中化成一粒種子,引領他們也帶著愛意注視這個世界,描繪這個世界。
三、生活,是語文最好的注釋――首古詩的獨特教法
高東生老師執(zhí)教一節(jié)高三詩歌復習課,其中一首詩為唐代詩人錢的《未展芭蕉》:
冷燭無煙綠蠟干,芳心猶卷怯春寒。
一緘書札藏何事,會被東風暗拆看。
這首詩,質樸清新,大家領會起來比較容易。教師設計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賞析?!扒皟删涫窃鯓涌坍嬑凑拱沤缎蜗蟮??試聯(lián)系詩句簡析之?!痹趯W生的交流探討之后,回答是這樣的:“首句從形狀和色澤上描摹未展芭蕉的形狀,像一支沒有點燃的綠色蠟燭。一個‘冷’字,寫出了未展芭蕉外表的冷峻;‘無煙’二字,寫出了其外表的平靜端嚴。”
這是學生借助《唐詩鑒賞辭典》的幫助得出的答案。老師沒有否定。進入到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探究“綠蠟”固然形象,但為何是“冷燭”?為何要用“無煙”修飾?“冷峻”和“平靜端莊”這樣的評價,與整首詩的意境和情趣是否吻合?
學生繼續(xù)討論交流,沒有定論。繼續(xù)翻讀《唐詩鑒賞辭典》,辭典中也是模糊地一筆帶過,只對“綠蠟干”的“綠”字進行了特別的賞析,認為其新穎別致,但芭蕉葉本來就是翠綠色,這賞析并不令大家信服。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展示老師拍攝的芭蕉照片,并指導學生細致觀察芭蕉的形態(tài)??梢哉f,照片展示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課后,一位學生這樣寫道:
校園里長有幾叢芭蕉樹,其中一叢,很高大,枝繁葉茂的時候,有一層樓那么高。常常會隔著一扇大玻璃窗從它身旁走過,偶爾會停下來,欣賞它闊大而翠綠的葉。讀過錢的詩,偶爾也會留意一下那尚未展開的新葉,它緊緊地包裹著自己,果真如燭,如卷起的書札。然而,就是這株我自以為很熟悉的芭蕉,在老師展示的未展芭蕉照片的特寫鏡頭里,卻讓我大大地吃了一驚。原來,在每個芭蕉卷葉的頂部,都有一段極細極細的黑線一般的莖蔓,纏纏繞繞地,像極了燃燒過的黑色燭芯。再看,即使是完全舒展開的芭蕉葉,那根黑線也依舊存在。大概是因為芭蕉大都生長在某個角落,遠遠看去,它的葉又過于闊大招搖,搶去了觀賞者太多的目光,那根極細小的黑色莖蔓便很少有人會留意到了。而唐代詩人錢,當初面對一株芭蕉沉思、吟哦、嘆賞,一定是近距離的,也一定是看得極為細致投入的,所以才會有“無煙冷燭”之比??辞辶宋凑拱沤兜恼鎸嵢蓊仯娭械睦Щ笥卸??!熬G蠟”,用得真是再貼切不過了。
這首詩的無窮意趣和比喻的生動形象,在高老師的獨特的鏡頭視角下,一覽無余。這堂課的高妙之處,不在于形式,不在于技巧,而在于老師自身對這首詩有認真解讀和深層思考,并通過對芭蕉細致的觀察找到了令人信服的答案。
高東生老師喜歡用相機定格美的瞬間,用文字表達攝影心路,而那些美的瞬間,常常被同事們拿進課堂,成為語文學習最為別致的注釋。我記得他拍攝深秋樹木上的最后一片樹葉,起名為“秋天遺落的T恤衫”,并配了如下說明:“鵝掌楸,俗名馬褂木,冬來秋未遠,秋風收走了所有御寒的衣服,唯獨遺落了一件夏天的T恤衫,它讓人相信,童話就在我們身邊?!蔽乙灿浀盟臄z的霧后的蜘蛛網(wǎng),起名為“珍珠項鏈”,并說明道:“一場大霧過后,小樹林里到處都綴著珍珠。無所不能的上帝在創(chuàng)作山脈河流這些大作品之余,偶爾也做做讓人驚嘆的女紅?!边€有一張是被砍伐掉枝干的樹枝,他這樣作旁白:“鋸斷我兩只手臂,我就睜開一雙憤怒的眼睛?!闭Z文老師自身的眼界、愛好、言行、習慣,其實都在無形之中展現(xiàn)語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