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lte技術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引言
多天線技術(MIMO)是LTE系統的關鍵技術之一,通過與OFDM及技術結合應用,能夠對空、時、頻多維信號進行很好的聯合處理和調度,使系統的靈活性和傳輸效率大幅度提升。TD-LTE系統集成了TDD的固有特點和優勢,能夠很好的滿足非對稱移動互聯網業務應用的需求。隨著LTE上涌進程的不斷推進,全球各大電信運營商已經大面積部署LTE網絡,大部分FDD運營商采取了將LTE和3G系統共同部署的策略,基站主要采用2天線,而TDD運營商為了將TDD技術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其基站主要采用4天線和8天線技術,因此,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天線技術各自的特點,從而為TD-LTE的實際部署和后續發展提供依據。
一、多天線技術
多天線技術是一種統稱,根據實現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天線分集、波束賦形以及空分復用三種[1]。從LTE的發展過程來看,最基本的LTE MIMO形式采用了兩端口的2×2形式。因此,多天線技術在TD-LTE系統中的發展及應用對于TDLTE的發展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優的MIMO算法對于不同的天線屬配置來說存在一定的差異。
在TD-LTE系統中,常用傳輸方式主要包括TM2、TM3、TM4、TM7以及TM8,其中2天線主要采用的傳輸模式包括TM2、TM3和TM4;8天線除了支持2天線支持的傳輸模式之外,還支持TM7和TM8,其中TM8模式為R9支持技術[2]。表1給出了2天線和8天線的上下行對天線模式的支持能力。從表1來看,在上行上都是采用MIMO的分集模式,下行由于采用了模式間的自適應技術,當信道條件較好時會采用雙流技術,而當信道條件較差時,則采用了單流技術。
二、2/8天線性能對比
2.1 2/8天線下行信道性能對比
表2給出了2/8天線SU-MIMO的系統性能對比數據,基于3GPP Casel-3D場景進行仿真,2天線采用TM4模式,8天線采用TM8模式,均支持單雙流自適應。
從表2中的數據來看,8天線相對于2天線來說,平均頻譜效率的增益達到了19%,邊緣頻譜效率的增益達到了22%。8天線的性能增益主要是由于其本身的空間自由度更高,能夠形成更窄、指向性更強的波束,使有用信號提高,干擾也大幅降低。同時2天線通過終端反饋碼本的方式存在碼本量化損失,而8天線通過信道互易性得到的信道進行矩陣分解,可以得到更加準確的預編碼向量。
由于8天線相對于2天線來說具有更大的空間自由度,因此8天線能夠對MU-MIMO進行更好的支持。表3給出了8天線的SU-MIMO和MU-MIMO的性能對比,其中SUMIMO采用了單雙流自適應技術,MU-MIMO則采用了2用戶配對的單流技術。從表中的數據能夠看出,MU-MIMO相對于SU-MIMO的平均頻譜效率和邊緣頻譜效率均有15%左右的提升。8天線MU-MIMO模式下,用戶配對準則以及用戶之間的干擾消除的預編碼算法會在較大程度上影響傳輸性能。
2.2 2/8天線上行信道性能對比
從上行鏈路的性能來看,8天線相對于2天線具有更大的接收分集增益。同時,8天線的空間自由度優勢方便基站通過更具優勢的接收算法來提升處理增益。表5給出了2/8天線系統上行仿真性能對比,仿真基于理想的信道估計。
接收端通過采用8天線和基于MMSE的干擾消除接收算法,8天線在平均頻譜效率以及邊緣頻譜效率均有50%以上的增益效果,尤其是邊緣頻譜效率的增益接近80%左右。因為8天線具有很好的干擾消除性能,因此8天線的基站上行引入MU-MIMO技術能夠進一步提升系統性能增益。
三、8天線在產品實現中的挑戰
從前文的分析來看,基于8天線和2天線在物理實現、器件性能方面基本保持一致[3]。但是在實際產品實現方面,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比如天線增益,這些對會對網絡的實際上下行性能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TD-LTE基于信道互易的8天線技術方案存在一定的問題。基于用戶反饋碼本的多天線方案,需要對上行容量進行充分的考慮,因此,一般會選擇較粗的時頻顆粒度進行反饋。但是在TDD系統中,基站能夠通過上下行信道互易性獲取上下行信道信息。因此,在預編碼計算的過程中不會受到碼本量化帶來的影響。當硬件處理能力較高時,甚至能夠實現所有物理資源塊的波束賦型矩陣的計算,這能夠使得波束賦型與信道條件之間的匹配程度進一步提高,從而促進波束賦型技術性能的進一步提升。
四、結語
TD-LTE繼承了TDD的優勢和特點,具有較高的靈活性和性能。通過論文的分析可以看出,8天線相對于2天線在平均頻譜效率和邊緣頻譜效率具有更好的性能,同時8天線的MU-MIMO比SU-MIMO在平均頻譜效率和邊緣頻譜效率具有更好的性能。因此,8天線能夠更好的發揮空間和復用和干擾抑制方面的優勢,能夠進一步提升TD-LTE系統的性能。
參 考 文 獻
[1]畢奇.LTE多天線技術發展趨勢[J].電信科學,2014(10):1-7.
【關鍵詞】 LTE 監理 管理方式
一、引言
為了提供更高的業務速率、更高的頻譜利用效率、更低的建設運營成本,3GPP推出了移動網絡的長期演進項目――LTE,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第四代移動網絡。目前LTE工程建設已經在大部分城市全面鋪開,并陸續投入商用。在LTE通信工程建設過程中,面臨著和以往3G、2G工程建設不一樣的問題,如何又好又快的建設LTE工程將成為通信建設單位以及合作單位今后關注的重點。
本文將針對LTE通信工程開展前后的各項實施工作,結合監理管理中的質量、進度、投資以及安全方面的管控方式進行探討。
二、LTE項目建設特點
LTE項目和以往的3G、2G工程有著截然不同的建設特點,其建設特點具體如下:
1、規模大、工期短,在選址、設計、供貨和施工力量方面要求較高。
2、新建站選址難度大。目前4G網絡主要覆蓋城市及繁華街道,在前期中心城市網絡規劃已完成、居民對無線輻射有誤解的現狀下,目前選址難度日趨增大。
3、天面空間資源有限。前期設計規劃主要是滿足2G(GSM900和GSM1800)及3G信號覆蓋,并未考慮4G建設所需資源,在LTE建設中天面空間資源十分有限,特別是LTE的天線安裝空間十分有限。
4、傳輸資源、電源資源一般都需要擴容。
5、作為新技術,LTE網絡工程質量要求較高。
6、LTE網絡工程施工風險較大。為了更快的實現LTE網絡覆蓋,LTE網絡工程前期項目以共址站為主,原有機房2G、3G設備已投入運行,在此基礎上施工風險較高。
7、各參建單位缺乏LTE網絡建設的管理經驗。
三、LTE項目管理方式
在龐大的LTE建設工程中,管理方式的好壞將決定LTE建設的成功與否。本人結合實際工作,從前期管理、實施過程、后期管理三方面進行闡述。
3.1 前期管理
項目建設的成敗并非在項目結束時才體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項目開始時的準備工作,因此抓好前期準備工作成了LTE建設的重中之重。具體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1、搭建組織架構。在項目開始前必須結合工程特點和實際情況搭建合理的組織架構,以便更好地相互配合開展工作,建議采取以下方式:
(1)實行直線組織架構,根據選址、勘察、設計、配套建設、主設備安裝、站點開通等方面實行環節管理,各環節指定相應人員負責,通過明確的職責分工從而提高管理效率。
(2)以無線專業為核心,傳輸、配套、電源專業建設充分為無線專業服務,打破各專業之間壁壘,提高資源整體性與協調性。
(3)組建一體化管理團隊,成立合署辦公作戰室,及時解決工程中存在的問題,整體推動項目進度。
2、編制建設流程。作為監理單位,應該結合具體運營商、具體地市、具體項目,編制切合實際的建設流程,為后續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
3、明確人員分工。在組織架構明確后,對架構中每個人員的職責分工給予充分的定義,只有各級人員明確職責,分工合理,才能避免無效或者重復的工作,才能防止遺漏或者相互推諉的工作。
4、統一報表格式。由于在LTE建設過程中,涉及許多參建單位,為了更直觀更好地了解進度情況,提前統一報表格式將大大減少各單位在信息交換時所耗費的時間。
5、建立交流機制。由于LTE屬于新技術,在建設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問題,故應提前建立交流機制。
3.2 過程管理
1、進度控制。在LTE建設過程中應采取目標管理和動態管理的方法,按照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嚴格對標、分析進度、糾偏計劃等方法實施進度控制。在制定計劃環節中,應根據項目進度目標,多方協商共同確定切實可行進度計劃。在實施計劃環節中,要以確認的計劃為導向,各參建單位合理配置資源,確保進度按計劃實施。在嚴格對標環節中,要根據制定的計劃進行對標,未按計劃完成的任務,明確問題責任單位及責任人記入考核。在分析進度環節中,要定期對項目進展情況逐個環節進行分析,若進度滯后,找出引起滯后的原因,提出解決措施。在糾偏計劃環節中,對于偏離計劃的站點,制定解決方案,明確解決時限、責任人,及時糾偏,趕回滯后的進度。
2、質量控制。質量控制貫穿于項目建設的全過程,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內容與要求。在事前控制環節中,要審核施工隊伍資質以及設計技術方案;要編制施工驗收規范,同時組織施工人員培訓,考試合格后方能上崗;另外還要嚴審施工組織方案。在事中控制環節中,要做好現場技術交底;對設備、材料、施工工器具進場前進行檢查;對也要進行檢查;在關鍵工序、隱蔽工程中作為監理單位要旁站監理;對不合格的重大問題要發出整改通知單,限時整改再核查;另外定期召開質量分析會,通報質量情況。在事后控制環節中,要求施工單位自檢后報驗;監理組織預驗收;對于施工質量評定不合格的必須整改;對整改力度不夠的可根據考核要求執行獎懲。
3、投資控制。在LTE項目建設投資過程中要做好方案的預算審核,合理控制造價;對用料情況也要進行核實,從而減少物料的浪費;對物資統一管理,建立收支臺賬;在結算審核環節中,要以現場實際工程量為依據,嚴格按照規范對施工單位提交的結算進行審核。
4、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應貫穿施工全過程,其中尤以施工單位的安全管理為重點。作為施工單位,應建立安全生產管理制度,配備專職安全員,而且要求專職安全員持證上崗,對于特種作業人員也要持證上崗,施工單位應整體落實安全生產費的使用,編制安全施工方案和應急預案,落實逐級交底的制度。
5、信息管理。在大型工程信息管理中,首先要統一好各類報表的格式,其次要規定統計上報時限,第三是明確匯報的對象,作為信息的來源也要可靠,最后則是定時對信息進行分類、整理和存儲。
3.3 后期管理
1、驗收結算。針對LTE項目工程量較大特點,可以進行分批驗收,以減少后期統一大規模驗收的負擔。在結算階段,提前制定項目結算計量的標準,明確各種類別的工程量計量方法、計價標準、提交審核時限等。另外要實行分級管理、逐層把關。
2、后期評估。在項目結束后,可以從整體上對參建單位進行評估,將本年度評估結果與下年招標相關聯,采取后期評估方式有利于提高參建單位的積極性,保持持續投入,不斷提升服務效果。
3、資料整理。在工程結束后,各參建單位需提交相應工程資料,作為后續查閱的依據。
4、經驗總結。作為新技術項目,在工程實施過程中難免會走彎路,難免會出現問題,在工程結束后對工程進行總體總結十分有必要。
四、結語
本文結合LTE工程建設的特點,從監理角度對LTE項目建設管理方式展開了分析探討,無論是前期準備工作,還是實施過程管理或者是后期管理,任何一個環節都會對整體的工程建設產生影響,因此做好每一環節的管理,將決定LTE工程建設的成敗。本論文對于LTE工程的監理管理的探討,只是對LTE工程建設管理探討的一部分,更多的實踐問題還有待于廣大行業人員的共同努力,方能夠繼續提高對新技術、大項目的管控,從而進一步推動我國通信事業的整體發展。
【關鍵詞】LTE CSFB,鑒權,R9
1.通信網LTE CSFB
1.1 LTE CSFB基本概念
CSFB(電路域回落)是3GPP R8中CS over PS研究課題的成果之一。該研究課題提出的背景是LTE和CS雙模終端的無線模塊是單一無線模式,即具有LTE和UTRAN/GERAN接入能力的雙模或者多模終端,在使用LTE接入時,無法收/發電路域業務信號。為了使得終端在LTE接入下能夠發起話音業務等CS業務,以及接收到話音等CS業務的尋呼,并且能夠對終端在LTE網絡中正在進行的PS業務進行正確地處理,產生了CSFB技術。
采用CSFB技術,即LTE覆蓋下的UE在處理語音業務時,終端先回退到CS(電路域)網絡,在CS網絡處理語音業務;這樣就達到了重用現有的CS域設備來為LTE網絡中的用戶提供傳統的語音業務的目的。
1.2 LTE CSFB過程
典型的CSFB業務流程主要包括聯合附著、位置更新、主叫CSFB流程、被叫CSFB流程以及去附著等。 啟用CSFB功能用戶的附著流程是基于聯GPRS/IMSI附著流程來實現的。
LTE/WCDMA/GSM多模單待手持終端在給MME發送的附著請求消息中攜帶支持CSFB能力的指示。MME在收到用戶的聯合附著請求后,在進行EPS附著的同時,會推導出其相關CS域的VLR信息,并向這個VLR發起位置更新請求,VLR收到位置更新請求以后,會將該用戶標記為已經進行EPS附著了,并保存用戶的MME的IP地址,這樣,VLR中就創建了用戶的VLR與MME間的 SGs關聯。隨后,MSC Server/VLR會進行CS域位置更新并把用戶的TMSI和LAI(位置區標識)傳給MME,從而在MME中建立SGs關聯。最后,MME把VLR給用戶分配的TMSI以及LAI等信息包含在附著請求接受消息中發送給UE,此時就表明用戶的聯合附著已經成功了。 聯合附著成功之后,啟用CSFB能力的用戶在TD-LTE網絡中就可以處理電路域業務了。
2.縮短CSFB時延測試:
2.1 CSFB測試流程
CSFB測試過程主要是主叫4G手機、被叫4G手機分別駐留LTE網絡中,連接GENEX Probe 測試軟件,進行主叫4G手機撥打被叫4G手機,主叫4G手機和被叫4G手機分別回落至WCDMA網絡進行通話的過程。
從詳細步驟來看,CSFB測試流程主要分為測試準備、測試過程和測數據統計三個部分:
(1)測試準備:終端支持FDD-LTE和3G雙模,USIM卡具備4G和3G屬性,測試手機需連接GENEX Probe 測試軟件,并進行記錄;測試手機開啟雙模并能穩定駐留4G。
(2)測試過程:主叫4G手機撥打被叫4G手機,是否撥通,進行重復多次嘗試。從主被叫的KPI統計中觀測CSFB是否統計正常?從主被叫的CSFB信令流程來看,主被叫的CSFB信令流程是否正常?
(3)數據統計:單站報告中CSFB成功率統計、CSFB的log記錄備份、若存在測試不成功現象,可初步按照第4節指導進行初步分析原因,待調整后復測。
2.2 CSFB時延
為了縮短升CSFB中回落和返回時延,還存在如R9重定向回落和Fast Return方案等相比R8重定向回落方案及其優化方案,R9重定向回落可通過回落中攜帶WCDMA網絡中的系統消息,從而進一步縮短CSFB呼叫建立時延,但是該方案需要改造TD-LTE網絡的eNodeB、MME網元和WCDMA網絡的RNC網元,且需對這些網元進行相關配置。Fast Return方案通過在RNC信道釋放信令中下發LTE頻點信息,使終端不在RNC網絡中駐留而直接返回LTE,相比小區重選方案性能要好,但需要對WCDMA網絡的RNC進行改造,并且需要配置和優化LTE頻點信息,以下主要分析R9重定向回落以及UMTS網絡核心網鑒權配置兩種方法實現CSFB時延減小。
3.縮短時延辦法簡介:
3.1 R9縮短時延法:
Flash CSFB也叫R9 CSFB,通常用盲重定向的方式實現,因此也叫R9盲重定向。在觸發基于重定向的的CSFB過程中,當UE在UMTS合適小區駐留后需要讀取3G的系統消息才可以發起接入,因此在整體CSFB接入時延中,系統消息的讀取往往占據較大一部分。
開始Flash CSFB后,eNodeb通過RIM流程向RNC獲取鄰區的系統消息,并在基于重定向的CSFB執行時,在下發的RRC connection release消息中加上鄰區的系統消息內容,這樣,當UE重定向后接入的小區即為已經下發系統消息的鄰區,則無需再讀取系統消息即可發起接入,達到取消系統消息讀取的時延,從而減少CSFB的整體時延。
由于RIM關閉,RRC connection release到RRC REQ的時延為900ms左右,由于RIM打開,RRC connection release到RRC REQ的時延為450ms左右。經過開通RNC側RIM開關, LTE網絡CSFB時延降低400~800ms左右。
關鍵詞:LTE;小區搜索;同步;PSS,SSS
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3)09-0157-02
1序言
最近幾年,LTE無論是在標準演進上還是在產業鏈上,都獲得了較快的發展。
LTE的第一個版本——版本8,完成于2008年的春天,于2009年底開始商用。LTE的版本8僅僅滿足基本功能需求,完成第一個版本的LTE后,3GPP繼續在LTE規范的第二個版本(版本9)里面引進附加功能,LTE規范版本9完成于2009年底,該版本增加的功能有多播傳輸、網絡輔助定位業務、增強的下行波束賦型。
IMT-Advanced是ITU(國際電聯)用于描述后IMT-2000無線接入技術所使用的術語。ITU定義了IMT-Advanced技術應當滿足的一系列要求。這些要求有至少支持40MHz帶寬,下行鏈路15bIt/S/Hz和上行鏈路6.75bIt/S/Hz的峰值頻譜效率(上下行峰值速率分別至少為600 MbIt/S和270 MbIt/S),控制平面和用戶平面的延遲分別小于100ms和10ms。
LTE版本10的主要目標之一是要確保LTE無線接入技術完全符合IMT-Advanced的要求,因此,LTE版本10通常稱為LTE-Advanced。然而,除了滿足ITU的要求,3GPP也為LTE版本10(LTE-Advanced)定義了它自己的目標和要求。這些目標和要求在滿足ITU要求的同時也拓展了ITU的需求。其中一個重要的要求是向后兼容性,這意味著一個早期版本的LTE終端應始終能夠訪問支持LTE版本10功能的網絡,但顯然不能夠完全利用版本10的所有功能。
LTE版本10于2010年底完成,通過引進載波聚合技術增強了LTE對頻譜靈活性的支持,進一步擴展了多天線傳輸技術,增加了中繼技術,并在異構網絡的部署上增強了小區間干擾協調技術。
在國際上,LTE得到廣泛的商業部署。根據GSA(全球移動設備供應商協會)演進到LTE的報告(2013年1月8日出版),全球有66個國家的145個運營商推出了LTE商用服務。根據GSA的報告,2012年新增97個LTE網絡投入商用,新增37個國家可以使用LTE移動寬帶服務。GSA預測到2013年底,全球共有83個國家的234個LTE網絡投入商用。GSA總裁艾倫·哈登(Alan Hadden)說:“市場上有145個LTE網絡正式商用,并有超過560個用戶設備宣布支持LTE,以供世界各地的客戶使用。LTE技術是主流,并確立了其作為發展最快的移動通信技術。”
在我國,國家政府高度重視LTE的發展。國家的“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首要的發展重點就是下一代移動通信和下一代互聯網。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被確定為16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該專項重點研究面向增強型3G和4G技術,實現兩個突破——突破核心技術,突破核心芯片;拓展兩個市場——拓展國際、國內市場。
中國移動作為GTI的發起者,積極推動TD-LTE產業的發展。根據全球TD-LTE發展倡議組織(GTI)2012年2月在巴塞羅那宣傳,全球已經有40多家運營商加入GTI,合作研究TD-LTE商用的頻率、終端,多天線技術等八個關鍵技術,聯合推動TD-LTE全球化商用部署。GTI計劃在未來三年(即2015年)建設50萬個基站,覆蓋20億人口。
中國移動已在香港獲得2.6GHz FDD頻率和30MHz 2.3G TDD頻率牌照,并在香港正式開始LTE-TDD/FDD商業服務。融合了TDD與FDD的多模終端也是中移動2013年擴大規模試驗的重點。TD-LTE和FDD-LTE融合發展將是大勢所趨。
2LTE小區搜索原理
在LTE系統中,剛開機的終端,需要通過小區搜索過程獲得目標小區標識,建立下行定時和載波頻率同步,然后才能夠監聽廣播信道和其他下行信道獲取系統信息,并駐留到小區。小區搜索是一個頻繁發生的物理層過程,如何快速地進行小區搜索,并登錄到高質量的小區,是直接關系到通信速度和通信質量的關鍵部分。
2.1同步信號格式
協議中明確規定了同步信號的設計要求。
2.1.1主同步信號
主同步信號采用長度為62的頻域Zadoff-Chu序列。三個PSS信號分別對應Zadoff-Chu序列的三個根值索引其生成公式如(1):
在頻域上,PSS信號占用系統帶寬中央除去直流子載波以外的72個子載波,總共1.08MHz的帶寬。PSS序列映射的62個子載波兩邊各預留了5個保護子載波,這些子載波上不傳輸任何信號。
在時域上,每個無線幀內以5mS為周期發送PSS。對于TDD幀結構,PSS映射到子幀1和子幀6的第三個OFDM符號。對于FDD幀結構,PSS映射到時隙0和時隙10的最后一個OFDM符號。
2.1.2輔同步信號
輔同步信號是由兩個長度為31的M序列交織級聯的方式產生的。SSS信號也是每個半幀發送一次,但是在一個無線幀內,前半幀和后半幀發送的SSS是不同的。輔同步信號產生公式為(2):
對小區搜索過程描述如下:
(1)通過檢測主同步序列(PSS)得到5mS的符號同步,并可以獲得小區組內的具體小區ID。首先開機自檢,在可能存在PSS的頻段上檢測信號強度如果用戶保存了上次關機時的頻點和運營商信息,則開機后會先在上次駐留的小區頻點進行檢測;如果沒有,就要在LTE系統全帶寬范圍對做全段掃描,發現信號較強的頻點。
(2)5mS的時隙同步后,向前搜索輔同步序列(SSS),SSS由兩段31長度的隨機序列組成,由于輔同步信號在時域不再保持良好的正交性,所以需要根據主同步信號檢測得到的定時信息,找到輔同步信號樣本變換到頻域,再進行頻域的相關運算得到。輔同步信號也是5mS發送一次,不同的是前后5mS發送的是不同的序列,因此接收到兩個SSS就可以確定10mS的邊界,達到了幀同步的目的。通過SSS攜帶的小區組信息,就可以得到完整的小區ID。由于不同的CP長度時,主輔同步信號的時域采樣點間隔不同,從而可以判斷CP類型。
(3) 小區搜索流程依據小區搜索目的不同而有所區分。對于初始小區搜索,終端需要解調小區的物理廣播信道,獲取系統帶寬,天線配置和系統幀號等系統信息。對于鄰小區搜索,終端不必解調鄰小區的PBCH,而是測量新小區的參考信號(RS,RefereneeSIgnal)接收功率并上報給服務小區。
因此,小區搜索算法物理層設計的主要目的是對于PSS序列和SSS序列的同步檢測,得到其包含的小區ID信息,并捕獲初始的時間和頻率同步誤差。
3LTE小區搜索算法研究現狀
LTE的小區搜索過程主要分為:頻點盲搜、主同步信號檢測和輔同步信號檢測3步。下面分別介紹每步檢測算法的研究現狀。
首先介紹LTE頻點盲搜算法的現狀。文獻[3]提供了一種根據RSSI值的高低順序進行頻點盲搜的方法,該方法基于一般小區所在頻點的RSSI值較高的特點,根據頻段內各個頻點的RSSI值的大小進行排序,優先搜索RSSI值高的頻點,從而提高小區搜索的速度。
為了加快初搜速度,文獻[4]提出了一種先搜BA表(BA表指UE保存的在關機前所駐留的小區及其鄰近小區的頻點信息列表)上的所有頻點,如果不成功,再搜所有頻點。在選擇BA表上的頻點時,若BA表上的頻點很多,UE可以根據BA表上保存的頻點信息生成各頻點對應的本地主同步信號及本地次同步信號,對每個頻點,UE接收數據并計算該頻點本地同步信號與接收到的數據的相關功率值,按照各頻點對應的相關功率值從大到小的順序選擇頻點進行后續的同步過程,從而降低了小區初搜過程中選擇BA表中頻點的盲目性,有效縮短小區初搜的時間。文獻[5]提出了一種頻域檢測算法,該算法將接收數據變化到頻域后利用同步信號在頻域只占有中心的62個子載波以及兩邊有5個空載波的特征進行檢測,有效避免了TD-LTE中強上行信號導致RSSI值測量不準確的缺點。
主同步信號檢測算法根據是否使用本地同步信號可以分為:自相關算法、互相關算法和混合檢測算法。自相關檢測算法利用一個無線幀中主同步信號的重復性,直接截取兩個半幀的數據進行自相關運算,該算法具有復雜度低并且可以同時進行頻偏估計,缺點是在低信噪比時定時估計誤差較大。互相關檢測算法將接收的數據與本地3個主同步信號進行相關運算,該算法與自相關算法比復雜度相對較高。在混合檢測算法中,首先利用自相關算法獲得粗定時和頻率偏移,然后利用估計的頻率偏移對接收信號進行補償,最后采用互相關算法獲得精確的定時位置。
對于輔同步信號的檢測算法,文獻[8]比較了時域輔同步信號檢測算法和頻域輔同步信號檢測算法的性能。通過仿真驗證,頻域檢測算法的性能更好些。文獻[9]提出了采用哈達瑪變換(Hadamard)來代替相關運算從而降低算法的復雜度。文獻[10]提出了一種LTE FDD/TDD雙模終端的初始小區搜索輔同步信號檢測算法,該算法中采用相干檢測算法,在TDD模式中性能有所下降。文獻[11]介紹了相干檢測算法和非相干檢測算法,非相干檢測采用分段相關的算法,該算法根據輔同步信號索引號之間的對應關系,減小了檢測范圍,從而降低了算法的復雜度。
4進一步的工作
在信息技術領域,由于移動互聯網迅速發展帶來的無線數據流量的爆炸性增長,產生了對寬帶無線網絡的巨大需求。在這種需求的驅動下,LTE技術得到迅猛發展。針對LTE小區搜索的研究已經有一些了,但目前小區搜索的算法仍存在不足,需要進一步進行研究。下面是本論文重點研究的內容:
(1)大頻偏時小區搜索錯誤的問題。此問題的原因是PSS使用的ZC序列的自身特性引起的,ZC序列在進行相關運算時,在主峰旁邊還有兩個副峰,在大頻偏時,副峰的幅度有可能大于主峰。目前該問題還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法,需要進一步進行研究。
(2)目前小區搜索算法的復雜度仍然很高。基帶芯片成為LTE產業發展的瓶頸。LTE基帶芯片需要實現物理層的全部算法,其體積、功耗以及成本的限制使得不能簡單地通過增加硬件的方式解決處理資源緊缺的問題,所以需要盡量降低各個物理層算法的實現復雜度。小區搜索需要大量的實時運算處理,占用了基帶芯片的處理資源。需要在不影響性能的情況下進一步降低算法的復雜度,減少所使用的數據量。
(3)融合了TD-LTE和FDD-LTE的小區搜索。為了方便地實現全球漫游服務,便利的、可接受的數據漫游服務和豐富的、優質體驗的業務,TD-LTE和FDD-LTE融合發展已是大勢所趨。中移動表示,2012年擴大規模試驗的重點,就是融合了TDD與FDD的“多模終端”。在終端芯片方面,TD-LTE與FDD LTE也要實現融合,而融合TD-LTE和FDD-LTE在一起的小區搜索又是最佳的方案。
(4)載波聚合的引入對小區搜索的影響。LTE R10已經,其中最重要的改進就是引入載波聚合技術,要求系統可以工作在100M的帶寬,進一步提升上下行傳輸性能。目前分析載波聚合的引入會對頻點盲搜產生影響,由于載波聚合的引入,特別是跨頻段載波聚合,使得頻點大大增加,進行全頻點掃描的時間進一步延長,增加了小區搜索的時間,若次載波的功率大于主載波時,性能進一步惡化。需要進行相關的研究解決該問題。
參考文獻
[1]沈嘉,索士強,全海洋.3GPP長期演進(LTE)技術原理與系統設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
[2]3GPP,"3GPP TS 36.211 V10.4.0",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2011-12.
[3]趙建榮.小區搜索的方法及移動終端;申請號:200910090821.8
[4]廖圖南,陳路,要水琴,胡磊.一種LTE系統小區初搜方法[J].重慶重郵信科通信技術有限公司:申請號 201010500089.x.
[5]董勝龍.用于TD-LTE的掃頻方法和裝置;申請號:20091019524 9.1
[6]Yingming TSaI,Guodong Zhang,Cell Search In 3GPP Long Term Evolution Systems.
[7]Jian (Andrew) Zhang,and XIaojing Huang,Autocorrelation Based Coarse Timing with Differential NormalIza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VOL. 11,NO. 2,FEBRUARY 2012.
[8]錢春光,于忠臣.LTE系統輔同步信號檢測算法研究[J].科技信息,2012,(11).
[9]李娜,朱剛.基于哈達瑪變換的LTE輔同步信號檢測方法實現研究[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3(3):6.
【關鍵詞】LTE-A系統 信道估計 研究
當前,在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的積極推動下,3G網絡正在全國各地進行廣泛部署,而作為呼聲最高的后3G標準,LTE是3GPP近年來啟動的最大的新技術研發項目,被看做是為移動通信系統向下一代演進的主流技術。然而每一個新標準的提出都會被分為繼承和創新兩種模式。LTE相對于3G是屬于極大的創新,2008年3月,在LTE標準化接近尾聲時,一個在LTE基礎上繼續演進的項目又拉開了帷幕。如果說LTE是準4Gi技術,那么LTE-A就是名正言順的4G技術了,因此這個項目的啟動事實上是為了滿足ITU-R IMT-A技術征集的需要。
移動通信系統演進的主流技術,LTE改進而且增強了3G的無線接入網絡,以能達到更高的數據傳輸速率和頻譜效率,即是在20MHz頻率帶寬上提供下行100Mbits的峰值速率。為了達到這一目標,LTE在下行物理層重新進行了技術演進,打造了基于OFDM和MIMO技術的全新物理層。這兩項技術代表了未來寬帶無線技術的發展趨勢,極大地提高了通信系統傳輸速率和頻譜使用效率,同時也對下一代的UE端信號處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而LTE-A作為LTE的增強技術,在這個方面有了新的提升和增強。這三種技術對空間信道的要求不同,而對應的應用場景也會有所不同。在LTE-A下行系統中,采用了高階MIMO與OFDM技術來提高系統的傳輸速率。UE在接收到下行信號之后,提取了其中的參考信號,通過信道估計算法得到下行信道信息。因此,信道估計算法是LTE-A下行鏈路中接收端的關鍵算法。
無線信道是移動通信的傳輸媒介,信道性能的好壞直接地決定了人們通信的質量,所以我們必須根據信道的特性來采取一系列的抗衰落和抗干擾措施來保證傳輸質量和傳輸容量。所以深入研究無線信道的特性并建立相應的仿真模型,對信道估計技術的研究是具有很重要的意義的。移動信道跟其它的通信信道相是最為復雜的一種,點播傳播的主要方式是空間波,即折射波、直射波、散射波以及它們的合成波。在加上移動臺本身的運動,使得移動臺與基站之間的無線信道多變而且難以控制。其中,小尺度衰落對接收信號電平的影響遠遠大于大尺度衰落,其對傳輸技術的選擇和接收機的設計至關重要,因此小尺度衰落的信道建模是研究移動無線通信中接收機算法的基礎。
(1)多徑延時擴展(頻率選擇性衰落)
無線信道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多徑傳播。多徑效應引起了時間色散,導致發送的信號產生頻率選擇性衰落,多徑擴展也稱為多徑時延擴展。在無線環境下,當發射端發送一個極窄的脈沖信號時,由于多條不同的傳播路徑,且路徑長度不一樣,則發送信號沿各個路徑到達接收天線的時間就不一樣,而且傳播路徑由隨著移動臺的變化而變化,因而移動臺接收的信號由許多不同的時延脈沖組成。
(3)多普勒擴展(時間選擇性衰落)
時延擴展與相關帶寬是用于描述本地信道時間擴散特性的兩個參數,然而它們并未提供描述信道時變特性的信息。信道的時變性是指信道的傳遞函數是隨時間變化的,這種特性是由移動臺與基站之間的相對運動引起的。
(3)角度擴展(空間選著性衰落)
由于無線通信中移動臺和基站周圍的散射環境不同,使得多天線系統中不同位置的天線經歷的衰落不同,從而產生角度色散,即空間選擇性衰落。角度擴展和相關距離就是描述空間選擇性衰落的兩個主要參數。
LTE-A下行系統采用了MIMO技術,因此需要對多天線的信道環境進行建模研究。由于移動通信的傳輸媒介是無線信道,信道性能的好壞直接決定了人們通信的質量。深入研究無線信道的特性并建立相應的仿真模型,對進行信道估計技術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LTE-A的下行信道估計是基于參考信號的,所以首先對目前協議上規定的4根發送天線的參考信號進行分析。另外,由于LTE-A系統提出了8*8的高階MIMO,但是8根發送天線的參考信號設計方案還未確定,所以將在4根發送天線的參考信號基礎上進行分析討論,提出適合于LTE-A的8根發送天線的參考信號設計方案。
4根發送天線的參考信號
參考信號(RS)或導頻信號,是由發送端提供給接收端用于傳遞信道信息和一些固定信息的,參考信號是首發雙方都是知道固定信號,一般由協議規定。
LTE下行系統定義了兩種類型的參考信號:
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用于PDSCH解調。
CSI-RS:Channel Spatial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用戶與CSI估計。
DM-RS用于PDSCH解調,是UE特定的,是對3GPP R8中的UE-specific RS的擴展,由基站指派到響應的PRB和發送天線上進行傳輸。在不同的發送天線上傳輸的DM-RS相互之間是正交的。
CSI-RS用于提供CQI,RI或者PMI反饋信息,是小區特定的,是對3GPP R8中的Cell-specific RS的擴展,平且在始于和頻域呈現稀疏分布。
DM-RS由基站指派到響應的RBs和發送天線上進行傳輸,UE利用其RBs上的DM-RS進行信道估計,并且這些RBs可以是連續或者非連續的。DM-RS在時頻二維上分布,以便在接收端分別獲取時域和頻域上的信道信息用于信號相干檢測。
8根天線的參考信號設計
LTE-A系統定義了8*8天線配置的高階MIMO,但是8根發送天線的DM-RS設計方案還暫時沒有確定,所以本節將對8根發送天線的DM-RS的設計方案進行分析討論。
在進行設計的時候,首先要考慮后向兼容性和設計的統一性,而且由于高頻譜效率的要求,8根發送天線的DM-RS的密度最要為24Res。所以在有限的可用資源單元REs設計8天線的DM-RS仍然是個問題。不過在之后的一次會議中確定了8根發送天線的DM-RS位置與以前相同。
針對8根發送天線的DM-RS設計方案,可以仍然采用長度為2的正交碼,也可以將正交碼長度擴展到4。
首先研究了LTE-A系統中下行4根發送天線的參考信號的映射方式,然后在此基礎上對8根發送天線的參考信號設計進行了分析討論,從兼容性和信道估計性能的角度出來,提出了一種適合于LTE-A系統的參考信號設計方案
在LTE-A系統的下行鏈路中采用的是MIMO技術,所以對UE來說,將通過一根或者多根天線接收數據。
在下行UE端,對于每根接收天線,利用接收道德DM-RS和本地產生的DM-RS進行信道估計。每根接收天線通過信道估計,等到了信道矩陣Hxy(表示發送天線X和接收天線Y之間的信道信息矩陣)。S0、S1、S2和S3表示4根接收天線接收到的數據。之后,將估計的信道矩陣和接收數據通過信號借測模塊完成對多天線數據的處理,最后進行解調和譯碼。
單根接收天線RXi上的OFDM解調以及解映射流程,在接收端,首先采用的是 FFT模塊進行OFDM解調,信號由時域變換到了頻域。所以經過解映射分離后的DM-RS和數據都是頻域信號,所以信道估計也是在頻域進行的。而且由于DM-RS在資源分配的時候是以一個物理資源塊(PRB)為單位,所以基于DM-RS的信道估計限制在單個的PRB上進行。
因為一個PRB中前3個OFDM符號用于控制信道,后面的OFDM符號用于數據信道,而DM-RS是用于PDSCH解調的,基于DM-RS的信道估計將只針對PDSCH信道,所以在新高估計的時候,只需要估計后面11個OFDM符號即可。從上圖可看出,當得到DM-RS位置的信道系數之后,首先針對含有DM-RS的OFDM符號,在其頻域方向上采用插值算法求出數據子載波的信道系數,之后再時域方向上,有DM-RS和第一步估計出的數據子載波的信道系數,同樣采用插值算法求出所有數據子載波的信道系數。可見信道估計的關鍵是在于插值算法,而一般的插值算法主要分為:線性插值算法、二階多項式插值算法、2D-MMSE算法和頻域時域LMMSE算法等。
由于LTE-A系統在接收端進行相干信號檢測時,需要用到信道的信息,并且由于無線信道具有很大的隨機性,導致接收信號在傳播過程中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衰落,很難進行分析,所以在接收機內必須要實施信道估計,獲得所有子載波上的參考相位和幅度。
由于時間有限,本文對LTE-A下行鏈路信道估計的研究還遠遠不夠,在這幾個方面還有待改進:
由于LTE-A還定義了CSI-RS參考信號,為了提高信道估計的性能,可以考慮將CSI-RS和DM-RS參考信號聯合起來進行信道估計。
【關鍵詞】移動核心網 3G LTE-SAE 全IP 融合 智能
1 前言
移動通信是當今通信領域發展最為迅速的領域之一,它對人類生活及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自從美國貝爾實驗室1978年開發出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商用意義上的具有隨時隨地通信能力的大容量的蜂窩移動通信系統――先進移動電話業務(AMPS)系統以來,移動通信系統的發展已歷經了三十多年。到目前為止,商用蜂窩移動通信系統已發展到了第三代,并且3G未來長期演進系統(LTE)也逐步進入試商用階段。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1G)于上世紀70年代末由美國首先進行大規模商用部署,是模擬制式的頻分雙工(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系統。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2G)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逐漸發展起來。其中,由歐洲開發的全球移動通信系統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和美國推出的窄帶CDMA(IS-95)系統是這一代移動通信系統的典型代表。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3G)在21世紀初開始逐步進入商用階段,其典型代表為由歐洲主導的WCDMA系統、美國主導的CDMA2000系統和中國推出的TD-SCDMA系統,其中由中國提出的TD-SCDMA系統已于2008年實現商用。本文將針對移動核心網的發展演進進行全面分析。
2移動核心網的發展歷程
如圖1所示,移動通信系統主要由核心網(CN)、無線接入網(RAN)及移動臺(MS)三部分組成。無線接入網負責向用戶提供無線傳輸通道,使用戶能夠利用無線信號實現信息傳輸,同時還負責信息在無線信號和有線信號之間的轉換。移動臺是由用戶使用的用于移動通信的終端,負責把用戶的語音等自然信息轉換為系統可識別的電子信息,并利用無線接口與系統交互。核心網的功能是負責信息在系統內部的交換、路由,用戶數據管理、安全等,以及與其它通信系統的信息交換傳輸。隨著移動通信系統的不斷發展,移動核心網也一直處在演變之中。總體上來說,移動核心網也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1)在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中,移動核心網通過移動交換中心(MSC)與公眾電話交換網(即PSTN)相連。此外,移動交換中心還負責基站(BS)之間的通信。在通話過程中,移動臺與所屬基站建立聯系,再通過基站連接至移動交換中心,并最終接入到公共電話網。實際上,這一階段的移動核心網同傳統的有線電話交換網相比,最主要的差別只是在于移動核心網引入了對移動臺的位置進行記錄管理的功能實體,提供用戶在移動狀態下的電話通信。因此,第一代移動核心網可以看作傳統的有線電話交換網在移動無線環境下的一種延伸。
(2)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出現后,其核心網的主體結構仍然延續了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的核心網結構。在第二代移動核心網里,移動交換中心仍然是整個網絡的核心組件,其工作原理和第一代移動核心網的移動交換中心十分相似。但是,與第一代移動核心網不同的是,第二代移動核心網引入了支持可開放點對點的短信息業務的短信息業務中心,這使得2G系統既可以提供類似數字尋呼的業務,也可以提供廣播式公共信息業務。
20世紀后期隨著互聯網的興起,數據業務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為了實現對數據業務的支持,第二代移動核心網進一步引入了通用分組無線服務技術(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這種技術突破了早期的第二代移動核心網只能提供電路交換的思維方式,而只需要在原有的移動核心網內增加相應的功能實體并對已有的基站系統進行部分改造就能在核心網內實現分組交換。具體來說,GPRS技術引入了兩種新的核心網功能實體,即網關GPRS支持節點(GGSN,Gateway GPRS Supporting Node)和服務GPRS支持節點(SGSN,Serving GPRS Supporting Node)。GGSN的主要功能是提供PS域與外部IP分組數據網絡的連接,承擔網關或路由器的功能,并能夠輸出與外部數據網絡使用相關的計費信息。SGSN主要實現分組數據包的路由轉發、移動性管理、會話管理、邏輯鏈路管理、鑒權和加密、話單產生和輸出等功能。SGSN和GGSN形成數據包交換網的核心部分,一般合稱為GSN(GPRS Support Node)。另一種第二代IS-95技術核心網基于TIA/EIA-41標準,支持基礎分組數據業務。
(3)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的移動核心網與之前的移動核心網相比,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從標準制定進程來看,如表1所示,WCDMA、TD-SCDMA對應的核心網的演進共經歷了五個階段,可以看出:早期的3G核心網包括電路交換域(CS域,Circuit Switched Domain)和分組交換域(PS域,Packet Switched Domain)。CS域為用戶提供“電路型業務”或相關信令連接路由,其基本結構及功能與2G核心網的電路交換部分類似;但是通過引入軟交換技術,3G核心網的CS域實現了網絡承載IP化。PS域為用戶提供“分組型數據業務”,它實際上是以GPRS技術為基礎發展而來的。但是隨著3G核心網的演進,CS域逐步停止發展,PS域轉變為以IP多媒體子系統(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為核心的交換域。PS域除了承擔原有的分組數據業務以外,還需要為IMS提供承載,從而實現對多媒體業務的支持。圖2給出了R7版本移動通信網絡結構示意圖:
另一種3G系統CDMA2000的核心網演進也引入了下一代網絡(NGN)的概念。如表2所示,3GPP2 CDMA2000核心網標準分四個階段演進,同樣可以看出其向全IP化演進的趨勢,并且同樣向IMS演進。
繼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之后,目前針對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的研究工作也已經展開。3GPP長期演進(LTE)項目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分支,而與其相關的針對新一代移動核心網的研究工作則被稱為系統架構演進(LTE-SAE)。LTE-SAE采用全新的扁平式架構,移動性管理實體(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與服務網關(SGW,Serving Gateway)是其核心組成部分,這兩個實體實現了網絡控制同用戶數據控制的分離。此外,LTE-SAE還引入了多種被稱為錨點的功能實體,以實現自身網絡與包括3G及WLAN在內的其他網絡的互聯。LTE-SAE結構內的所有功能實體的接口均支持基于IP的協議。
3 移動核心網演進趨勢分析
從上述的移動核心網發展情況可以看出,隨著移動通信與互聯網的不斷融合,傳統的以電路交換為主的移動核心網正加速向全IP的網絡轉變。這意味著移動核心網的結構將逐漸扁平化,從而顯著降低網絡成本,實現簡單高效的網絡運營維護,并促進新業務的大量快速部署。因此,未來移動核心網的主要特征可歸納為:全IP、融合及智能。
首先,移動核心網的演進體現出網絡趨向全IP化的特征。從現有3G系統的電路域來看,移動軟交換正逐步替代原有基于時分復用的電路交換方式,意即IP協議將在3G核心網的電路域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從2G及3G系統的分組域看,其支持的數據業務大部分基于IP協議,其中在2G系統的GPRS網絡內,基于互聯網的應用(如WAP)正成為主流業務,而3G的分組域則需要在完全基于IP協議的IMS平臺上提供大部分的業務。在新一代的LTE-SAE結構中,網絡內的所有功能實體之間通信則已完全實現了IP化。因此,可以判斷,IP協議將逐漸取代基于時分復用的電路交換方式成為移動核心網的主流交換協議。
其次,移動核心網的發展不斷表現出融合的特點,這種融合既包括網絡內部的融合也包括不同網絡之間的融合。在網絡內部的融合方面,2G系統的核心網首先出現了電路交換域同分組交換域的融合,這標志著兩種采用了不同交換方式的系統開始出現在同一個核心網內。隨后在3G系統中,基于軟交換方式的電路域也同基于IMS的分組域處于同一個核心網內。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2G及3G系統中,電路域和分組域是相互獨立運行的,其各個功能實體之間沒有密切的聯系,因此這種網絡內部的融合是松散且相對獨立的。而LTE-SAE定義的核心網則不再對電路域和分組域進行區分,2G及3G核心網內原有的功能實體在LTE-SAE中得到了高度融合,所以LTE-SAE核心網的結構相對于原有的移動核心網得到了相當的簡化。網絡內部各功能實體的融合帶來了用戶數據的高度融合,這就便于對用戶業務數據實現集中管理,完成以用戶為中心的業務數據的融合,從而快速推出新的業務。
在不同網絡的融合方面,3G系統的核心網首先實現了對采用不同接入技術(如WLAN、xDSL)的網絡的融合,在3G系統的后期核心網中,這些采用了不同接入技術的網絡實際上已變成了整個3G系統的無線接入子系統。在LTE-SAE核心網中,不同網絡間的融合得到了進一步強化。與3G系統不同的是,LTE、SAE核心網已經把采用了不同接入技術的網絡統一地看做了整個系統的無線接入網絡,從而實現了接入方式的高度融合,這就使得用戶可以利用不同的終端(如3G手機、LTE手機或者WLAN設備)通過LTE-SAE核心網接收業務。因此,可以看到,未來的移動核心網的結構將更為簡單扁平,它能夠為用戶提供多種多樣的通信方式、接入手段和無處不在的接入服務,整個移動網絡將成為一個異構泛在的通信系統。
再則,隨著向全IP化融合網絡的不斷演變,移動核心網開始呈現出智能化的特征。一方面,移動核心網的全IP化要求核心網必需具備電信級IP能力,這意味著網絡在IP QoS保障、可靠性及組網靈活性方面需要達到電信級要求。另一方面,移動核心網在網絡融合方面的發展使得其必需面對網絡資源和用戶需求的多樣性及不確定性。因此,為了應對這兩方面帶來的問題,移動核心網在網絡管理及控制方面就必需引入更多的智能化功能。比如,移動核心網需要對網絡內產生的故障進行快速檢測及修復;能夠根據用戶的業務需求對網絡內的資源進行靈活共享,并實現負荷均衡;能夠自適應地控制網絡設備的功耗等等。
綜上所述,移動核心網的發展已經進入新的階段,全IP、融合及智能正逐步成為其主要特征。新的網絡功能實體以及新的網絡控制技術將會逐漸出現以滿足新的網絡建設需求,目前的移動核心網絡在未來將最終形成一個異構的以用戶業務數據為中心的融合網絡。
【作者簡介】
【關鍵詞】網絡切換 KPI MR RSSI LTE
[Abstract] Handoff is a vital link for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Negative influence brought by excessive handoff failure should be avoided. To create better network experience, optimize network handoff, the paper analyzed the LTE handoff optimization method from end-to-end. First, it analyzed KPI index from network side, such as interference, X2 and S1 proportion, early and late handoff, preparation success rate, etc., and then it discussed the issue from the user perception MR aspects, such as RSRP, RSRQ, TA, unbalanced up-down line, etc.,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LTE handoff optimization.
[Key words]handoff KPI MR RSSI LTE
1 引言
移動性管理是移動通信系統必備的機制,當用戶從一個小區移動至另一個小區時,為了保持其連接,需要執行切換操作。切換能夠幫助LTE系統實現覆蓋的連續性、負載的均衡性、業務的持續性,提高用戶的感知以及系統整體的性能。因此針對切換進行分析和優化是必要的,本文將從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關鍵性能指標)及多用戶共同性MR(Measurement Report,測量報告)的角度進行分析。
2 切換原理及過程
切換作為一個保持連接的動作,使終端從一個小區或信道變更到另外一個小區或信道時能正常的繼續進行。在各種移動通信系統內,通信切換通常都可以被分為4個步驟:測量、上報、判決和執行,LTE也不例外。目前LTE網絡采用的切換為終端輔助的硬切換,切換較為精確。對于LTE來說,切換主要有3個關鍵的階段:切換準備、切換執行和切換完成,3個階段相輔相成。其中LTE系統的切換又可以有3種分類,他們各自對應的參數、攜帶的信息和執行的流程不大相同。根據頻點的不同:分為頻內切換和頻間切換;根據觸發點的不同:分為基于覆蓋、基于負荷、基于業務和基于UE(User Equipment,用戶設備)移動速度;根據網絡拓撲結構的不同:分為eNB(evolved Node B,演進型基站)內,同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移動管理實體)異eNB間,異MME間。
3 KPI指標分析及優化
當從指標中發現有切換性能差的小區時,首先需要排除故障問題,才能進行相應的分析和優化。以下從4個方面的KPI指標進行分析。
3.1 干擾
從指標上看,LTE小區存在干擾,即可能致使所有與其相關的小區和本身的切換指標變差,這就需要先將干擾排查,避免其造成惡劣影響。從基站網管的兩個方向上進行統計分析RB(Radio Bear,無線鏈路承載)噪聲干擾和小區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接收信號的強度指示)。
(1)RB噪聲干擾
RB噪聲干擾項可作為一種干擾定位機制,選取最閑時進行數據分析(凌晨2: 00―5: 00),減少本系統業務數據對干擾分析的影響,如果其完全隨著業務變化而變化則基本可以確定為本系統內部的問題。RB噪聲干擾值的范圍通常認為無干擾值為小于-115 dBm,一般干擾值為-115~-110 dBm,大于-110 dBm則認為存在有嚴重的干擾。
對具體的每個RB噪聲干擾形成圖層進行分析,大體可分為如下3種:1)滾降類一般認為是雜散或阻塞造成;2)整體抬升類一般認為是阻塞造成,極可能為外部干擾或設備問題;3)部分RB噪聲干擾指標高一般則認為是互調或諧波造成。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分析排查,就較容易判定引起干擾的原因。RB噪聲干擾類型具體如圖1所示:
(2)RSSI干擾
RSSI是接收到的總功率,該值過大或過低則視為異常。LTE現網非空載小區20M帶寬平均RSSI范圍應該在-113―-93 dBm,主分集差需控制在6 dB以內。
RSSI的異常分3種情況:過低、過高、主分級差值過大。常見的引起RSSI異常的原因有:工程質量問題、外界干擾、參數設置問題、設備故障、終端問題等,具體如表1所示:
3.2 X2接口切換和S1接口切換占比
如果切換差的問題小區存在有S1占比明顯高于X2的現象,則為異常。S1切換涉及的流程比X2切換多,存在的信令交互節點也多,其不僅在切換過程中耗時長且切換失敗的風險也會明顯高于X2切換,應該保證優先使用LTE這個特有的X2切換。
由于目前各基站廠商對于切換在任何時刻的缺省配置大都以X2切換優先,所以理論上X2切換的占比要高出S1數倍。一般X2占比在95%以上,對于90%以下的占比則認為需要進行優化,建議從如下6個方面進行排查:
是否為新開站未開啟SON(Self-Organized Network,自組織網絡)X2自配置功能,導致部分必要鄰區未有X2;
鄰區漏配或者只配單向鄰區的則進行X2添加;
核查已配置的SCTP(Stream Control Transmis-sion Protocol,流控制傳輸協議)對端業務IP是否配置正確;
外部鄰區信息中配置是否正確;
核查已存在鄰接關系的小區間是否存在漏配X2鏈路的情況;
對現網中X2鏈路不通的站點進行排障。
3.3 早切換和晚切換
當一個小區或者鄰區過早切換和過晚切換的比例太大是不理想的,其切換失敗的可能性較大。所以對這兩種類型的占比過大的小區或鄰區應進行相關參數或射頻方面的優化。
(1)過早切換
過早切換失敗的情況一般可以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1)UE收到切換命令后,在切換到目標小區的過程中出現了無線鏈路失敗;在進行挽救即RRC連接重建時,回到源小區發起。
2)從源小區發起已經成功切換到目標小區之后,只在目標小區停留了極短的時間就發生了無線鏈路失敗;在進行挽救即RRC連接重建時,又回到源小區或重建到其他小區。
過早切換說明了目標小區是一個較不穩定的鄰區,即信號波動較大,或是目標小區因為某些原因較容易滿足切換條件導致目標小區選擇不佳,致使UE的切換發生過早。故可以進行射頻優化或切換參數方面的優化,以ZTE設備為例討論參數方面的優化。
網管中進行統計分小區級別和鄰區級別,以便于做相關的優化:
小區:當該小區整體以早切換占比較大的時候,可以優化判決時間timeToTrigger:將默認值320 ms調整為640 ms;或優化判決遲滯hysteresis:將默認值1.5 dB調整為2~3 dB。
鄰區:當該小區只是與部分鄰區之間的早切換占比較大的時候,可以只優化該鄰小區的個體偏移量cellIndivOffset:將默認值0 dB調為3 dB。
(2)過晚切換
過晚切換失敗的現象是UE在源小區發生了無線鏈路失敗,在進行挽救即RRC重建的時候,重建到非源小區。
這種情況說明UE超出了源小區信號理想覆蓋的范圍而未能及時的切換到其他小區或者切換發生過晚。可以進行射頻優化或切換參數方面的優化,以ZTE設備為例討論參數方面優化。
在網管中進行統計分小區級別和鄰區級別,以便于做相關的優化:
小區:當該小區整體以晚切換占比較大的時候,可以優化判決遲滯hysteresis:將默認值1.5 dB調為0 dB,或優化服務小區個體偏差:將默認值0 dB調為-2 dB。
鄰區:當該小區只是與部分鄰區之間的晚切換占比較大的時候,應避免參數修改幅度過大或有過多的參數,只優化該鄰小區的個體偏移:將默認值0 dB調為-3 dB。
3.4 切換準備成功率
上文提到了切換的3個關鍵階段:切換準備、切換執行和切換完成。準備階段的失敗往往會在再次準備時造成切換的延后,則可能導致切換的失敗。相關指標:切換準備成功率=切換準備成功次數/切換準備請求次數。
切換準備:源eNB根據UE的測量報告,UE則根據預定的測量規則發送報告;源eNB根據報告及RRM(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無線資源管理)信息決定UE是否進行切換。當需要切換時,源eNB向目標eNB發送切換請求;目標eNB根據收到的信息執行接納控制并確認。
分析準備成功率較低的原因,則可能導致準備失敗的原因通常有以下6種:
(1)等待切換響應定時器超時;
(2)目標側準備失敗;
(3)源側發生重建立,源側取消切換;
(4)資源分配失敗,傳輸資源受限;
(5)用戶原因;
(6)其他原因。
從LTE網絡運行初期看,切換以目標側準備失敗和資源分配失敗這兩種情況占比偏高,大部分原因如下:外部鄰區數據配置錯誤;鄰接小區配置錯誤;鄰區中存在有同PCI(Physical Cell Identifier,物理小區標識)小區;目標小區負荷較重不能接納切換入用戶;eNB隱性故障等。
4 MR分析及優化
對MR進行分析和優化是以用戶的感知為出發點,對網絡進行調整,最終提升用戶的感知度。
4.1 RSRP、TA分析及優化
將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參考信號接收功率)和TA(Timing Advance,定時超前)相結合進行分析優化:
(1)如果TA≤6且RSRP≤-105 dBm的比例較大,說明該區域網絡可能存在較多的深度覆蓋不足,需要加強深度覆蓋的建設,如加強室內分布系統的建設,利用小區分裂補充覆蓋,提升小區功率增強小區覆蓋等。具體的方式需要結合小區進行分析,或根據現場測試找出切實需要進行深度覆蓋的區域。
(2)如果TA>13且RSRP>-105 dBm的比例較大,說明該區域網絡過覆蓋的小區較多,網絡的覆蓋控制需要加強。特別對于越區覆蓋的小區,往往會造成鄰區漏加、干擾等情況,使用戶的整體感知下降。越區覆蓋小區可以結合TA和路測進行分析和調整。
(3)如果TA>13且RSRP≤-105 dBm的比例較大,說明該區域網絡整體覆蓋不足,存在有弱覆蓋現象,則應通過進行增補站點加強覆蓋。
4.2 RSRP、RSRQ分析及優化
將RSRP和RSRQ(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Quality,參考信號接收質量)相結合進行分析優化。如果RSRP大而RSRQ小則可以認為該小區覆蓋區域信號質量較好;如果RSRP小而RSRQ大則認為該小區覆蓋區域信號質量差;如果RSRP小且RSRQ也小則說明存在弱覆蓋;如果RSRP大且RSRQ也大則說明該區域重疊覆蓋較為嚴重,據此可有針對性地進行網絡優化。
4.3 上下行不平衡
上下行不平衡是一個較大的問題,對于上下行不平衡的小區中的參數進行優化調整:
(1)對于上行優于下行的小區,可以適當降低手機接入及切換時的最大發射功率以降低網絡干擾,適當調整功控中的增長步長參數,開啟DTX(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不連續發射)開關等;
(2)對于下行優于上行的小區,在確保覆蓋良好的情況下,適當降低下行功率的輸出,增大天線下傾角以控制覆蓋范圍,優化相關參數保證小區的主控、切換帶的控制等。
5 案例分析
觀察某市全網發現9月10日至16日切換成功率突然下降為95%左右。通過分析指標發現9月10日至16日S1切換請求次數明顯偏高,而總切換次數并沒有明顯變化,如表2所示,則懷疑有部分小區的S1切換失敗較多。
通過檢查發現S1接口切換失敗次數最多的為:eNB間S1接口小區間同頻切換出準備失敗(目標側準備失敗),如表3所示。該切換的失敗為目標小區造成,具體如目標小區故障、資源分配失敗等。
進一步檢查TOP小區發現,個別小區S1切換失敗次數很多,如敖尾_A2WJYT、白琳寨公墓_A1WJYD、敖尾_A0WJYT、自來水廠_A4WJYD、白琳寨公墓_A0WJYD、自來水廠_A3WJYD等小區。隨后查詢指標發現只要是向eNodeB為533702站點切換的即全部失敗,如表4所示。
經檢查發現該站點配置出錯,更正后,9月17日開始各項指標恢復正常,如圖2所示。
6 結束語
切換對移動通信網絡至關重要,目前正是各大移動通信運營商LTE網絡大規模建網時期,切換指標的優劣對用戶的感知尤為重要。正是由于LTE技術的革新,網絡優化人員在LTE優化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多為新問題,少有先例參考。針對LTE網絡系統的切換,本文從KPI指標和MR兩方面進行研究探討,結合實際案例進行分析,希望能為LTE網絡優化人員提供切換方面的優化思路和參考。
參考文獻:
[1] 王波. LTE網絡自優化關鍵技術研究[D]. 北京: 北京郵電大學, 2011.
[2] 陳俊,彭木根,王文博. TD-LTE系統切換技術的研究[J]. 中興通訊技術, 2011(3): 54-58.
[3] 邵彥軍. 蘭州CDMA網絡通信質量專項優化及工程實踐[D]. 蘭州: 蘭州大學, 2012.
[4] 吳洪泉,陳灝,賴曉彬. CDMA網絡中RSSI的分析處理思路[J]. 數字通信世界, 2012(10): 76-78.
[5] 王浩. 淮安電信EVDO網絡優化[D]. 南京: 南京郵電大學, 2013.
[6] 姜寶峰. CDMA 1X及EVDO網絡的優化分析研究[D]. 長春: 吉林大學, 2013.
[7] 韓冬. 基于ZigBee無線傳感器網絡的井下動態監測系統研究[D]. 青島: 青島理工大學, 2013.
[8] 吳洪泉,陳灝,賴曉彬. CDMA網絡中RSSI的分析處理思路[J]. 數字通信世界, 2012(10): 76-78.
論文摘要:隨著3G牌照的頒發,WiMAX作為3G的第四標準遺憾出局,WiMAX是偃旗息鼓還是絕地逢生,本文主要就其能否回歸主流給予探討,從WiMAX技術優勢、國內國際形勢等方面進行論證。筆者對WiMAX的規模化商用持肯定態度。
從2001年6月信息產業部將第三代移動通信(簡稱3G)正式提上議程開始,3G進軍中國的腳步在各種傳言和猜測中走過了近8個年頭之后,終于在今年初工信部為國內三大運營商頒發了包括TD-SCDMA、WCDMA、CDMA2000在內的第三代移動通信牌照,但同屬3G標準的WiMAX并未獲準運營。中國電信集團公司科技委主任韋樂平韋樂平指出,移動WiMAX定位的是3G的標準,卻擁有了3.5G+的性能,采用的卻是4G的核心技術,所以其位置比較尷尬。可以說,把WiMAX作為3G或者3.5G已經為時已晚,而作為3.9G或者4G又來的太早。那么在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WiMAX是否已成昨日黃花呢?
1、 WiMAX優越的技術特征
WiMAX(又稱IEEE 802.16標準)是一項基于標準的技術,主要用在城市型局域網路。由WiMAX論壇提出并于2001年6月成形。它可提供最后一公里無線寬帶接入,作為電纜和DSL之外的選擇。根據是否支持移動特性,IEEE 802.16標準可以分為固定寬帶無線接入空中接口標準和移動寬帶無線接入空中接口標準,其中802.16a、802.16d屬于固定無線接入空中接口標準,而802.16e屬于移動寬帶無線接入空中接口標準。
(1)實現更遠的傳輸距離:WiMAX所能實現的50km的無線信號傳輸距離是無線局域網所不能比擬的,網絡覆蓋面積是3G發射塔的10倍,只要少數基站建設就能實現全城覆蓋,這樣就使得無線網絡應用的范圍大大擴展。
(2)提供更高速的寬帶接入。據悉,WiMAX所能提供的最高接入速度是70Mbit/s,這個速度是3G所能提供的寬帶速度的30倍。
(3)提供優良的最后一公里網絡接入服務。作為一種無線城域網技術,它可以將Wi-Fi連接到互聯網,也可作為DSL等有線接入方式的無線擴展,實現最后一公里的寬帶接入。用戶無需線纜即可與基站建立寬帶連接。
(4)提供多媒體通信服務。由于WiMAX較Wi-Fi具有更好的可擴展性和安全性,從而能夠實現電信級的多媒體通信服務。
(5)優越的移動性。WiMAX可以再100Km/h的速度下使用,而WIFI則不行,3G則會嚴重影響連接速度,所以WiMAX在移動中的優勢更加明顯。
2、WiMAX的星星之火
盡管WiMAX有比其他3G標準更為出眾的技術優勢,但隨著國內3G牌照的正式,WiMAX在中國的發展陷入低迷。
早在08年10月工信部無線電管理局副局長謝飛波曾明確了我國對移動WiMAX(802.16e)技術的態度。他表示移動WiMAX(802.16e)尚未通過中國通信標準委員會審定,“因此不能作為中國的國家標準,不能在中國使用。”實際上,中國從一開始便對移動WiMAX(802.16e)持反對態度,認為移動WiMAX(802.16e)好幾個技術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所以不能通過一個技術問題沒有完全澄清的標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移動WiMAX(802.16e)在頻段上與國家正在大力推廣的TD標準有沖突。如果在國內使用移動WiMAX(802.16e),將給本來就頻段資源緊張的TD造成沖擊,這顯然是工信部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今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發放了TD-SCDMA、WCDMA和CDMA2000三張3G牌照后,國內三大運營商開始大力推廣不同制式的3G業務,而不在牌照之列的WiMAX就已經很少被人提及了。同時中國電信董事長兼CEO王曉初在收購CDMA業務會表示,CDMA網絡的演進路線首先考慮在中心城市升級EV-DO Rev.A,并等待LTE的發展。 這是中國電信高層首次公開明確全球第三大CDMA網絡的技術走向:C網將會向3G EV-DO升級,并且在后3G制式上選擇LTE。
WiMAX在國內似乎已無路可走,但今年7月、8月WiMAX的好消息陸續傳來,
在國內繼今年4月我國臺灣地區開通 WiMAX服務之后,最近又有消息稱,大陸將引入臺灣地區電信運營商的WiMAX試驗網,由工信部與地方政府共同選擇兩三個城市來進行試點,此項工作有望在8月底展開。另外還有消息稱,國家廣電總局將在30個城市展開WiMAX的網絡建設。
在國外,美國政府設立總額為40億美元的寬帶刺激基金,可能會幫助目前的WIMAX產業鏈走出困境;華為CDMA和WiMAX產品線總裁趙明接受路透專訪時表示,WiMAX于去年啟動,并將在城市人口較多、但固定線路網絡基礎較差的新興市場獲持續快速發展。同時趙明表示:“今年(WiMAX全球銷量)在5億美元左右,明年應該能到約10億美元。”;世界知名市場調查公司InfoneticsResearch的最新報告指出在用戶對帶寬和VoIP需求的推動下,印度、俄羅斯、巴西等國WiMAX增勢強勁。報告還評測了全球各地的WiMAX發展趨勢。同時報告指出,在中國雖然目前市場很有限,但如果自主的3G技術TD-SCDMA未能點燃市場,監管部門對WiMAX的態度可能將會軟化,從而引導更廣泛的WiMAX市場增長。同時WiMAX論壇主席RonResnick 宣布“2009全球WiMAX高峰會議”將于2009年10月22日-23日在北京舉行。
InfoneticsResearch公司WiMAX、微波業務和移動設備類主管分析師理查德·韋伯(RichardWebb)表示,第二季度已經顯示出WiMAX市場已經越過了谷底。WiMAX自08年開始至今的低谷期已越過,星星之火終于點燃。
3、WiMAX的規模化商用只是時間問題
據中國通信網報道,中國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ITRI)信息與通信研究實驗室(ICL)副總裁兼總監Paul Lin透露,內地將對WiMAX設備以及CPE產品解禁,國家廣電總局將在30個城市展開WiMAX的網絡建設。 WiMAX的解禁不再是空穴來風。
WiMAX的應用是多種多樣的,無線、寬帶、公共安全的這些應用在中國主要取決于頻率的資源,2.5GHz、3.5GHz、700MHz都有不同的應用。WiMAX目前應用主要是作為無線寬帶接入領域的一個很好的補充。而由于其低廉的寬帶費用較為適合中國農村地區的寬帶市場。
而WiMAX要實現規模化商用,主要依托于兩個方面:(1)TD的經營是否能夠點燃中國市場,目前喜憂參半,由于TD整個產業鏈還很不成熟,整個產業鏈的成熟由中移動一家推進也不現實,這需要大量的時間和投資。因此中移動想要迅速發展TD,必須結合WiMAX,因為雙方都是建立在低成本語音的基礎上,同時具備高性能的數據。WiMAX的信道非常寬,在WiMAX寬帶移動連接基礎上,可以順利實現TD-SCDMA的低成本和高性能數據。(2)WiMAX在700MHz頻率上的應用,該頻率資源依屬于國家廣電局,如果國家廣電局介入則WiMAX的騰飛則指日可待。因為國家廣電局現有的硬件資源和WiMAX所具備的遠距離傳輸能力,可以讓其在短期內建成一張覆蓋全國的WiMAX無線寬帶網絡。
一、經營指標預計完成情況
2018年度xx取得了良好的經營業績,為公司收支差和現金流做出了優異的貢獻。劃小經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指標同比完成踏上一個新臺階。劃小經營單位的實施,各事業部有了更自由更靈活的自主權,在人員招聘、成本管理、項目實施、風險管控、分包管理等方面更細致。目前實施效果良好,各事業部在業務量、項目進度、固定成本、分包項目等方面管控正常。
二、主要工作亮點
1.業務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2018年,xxx業務量從2017年10202萬增長到13161萬,漲幅達29%。整體4G業務和鐵塔業務已占據全院業務收入主導地位。
2.開疆擴土,突破多省業務,設立分院,固舊爭新。
在公司整體戰略方針指導下,加大力度拓展外省業務:廣西(南寧、北海)、江西(宜春、鷹潭)和EPC項目:內蒙古(呼和浩特),省外超過500萬元,首次突破EPC項目并成功實施。省外板塊在廣西鐵塔的基礎之上,成功進入內蒙、江西、甘肅、云南等省份,擴大了業務的版圖。同時成立內蒙古分院、河北分院,鞏固當地業務并爭取新業務。
3.集客業務突破1600萬,融合轉型創新,多點開花。
2018年xxx響應公司大力擴展集客業務的號召,成立集客中心,目前擴展的集客業務包括:測繪服務、系統集成、影視航拍、EPC、咨詢支撐、智慧城市。測繪業務從外包轉向自營,并主導完成了公司測繪乙級資質范圍擴充工作。同時,成立了集客中心,明確無人機集客中心業務板塊,提升SkyCells無人機應用品牌影響力。
4.順利通過各項迎檢
2018年是廣東通信行業的迎檢年,我們積極配合電信、移動、鐵塔完成大量的部、省、市的各項迎檢工作,順利通過國優檢查、工信部檢查、省公司檢查、集團及省公司安全檢查、集團及省公司審計檢查、集團及省公司財務檢查等,順利通過7月份電信集團交叉檢查、7月廣東省通服質量互檢、10月省通管局檢查、11月廣東電信安保部安全檢查、省電信工程管理中心安全檢查,協助廣州市電信榮獲省公司優秀設計一等獎,為業主贏得了口碑和信賴。
5.新技術應用
xxx在承接常規業務的同時,不斷深入研究新技術、新課題,致力于提升團隊生產技術實力。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幾年,物聯網和5G網絡建設將會成為通信行業新高點,xx組織骨干精英,就相關技術進行研究探討,為明年新業務項目的承接提前做好充分準備。研究成果包括:
(1)5G試點
配合廣州電信率先開展5G試點設計,對第十屆“天翼智能生態博覽會”實現場內場外5G信號覆蓋,順利展現熱點業務,確保展會的順利召開。
(2)各項新技術順利開展應用
創新應用波分復用技術、3DMIMO技術應用、4T4R的LTE-A技術應用及新型多模設備應用等新技術,體現了中睿設計的能力,在客戶面前樹立了專家形象。
(3)受邀參加《2018年信息通信行業交流研討會》
無線院專家黃勁安受邀參加研討會,與各路同行討論分享《5G賦能構建融合創新生態圈》,向各同行展示了中睿設計的技術力量,打響中睿品牌,擴大業內的影響力。
(4)發明專利申請
2018年xxx共完成7項發明專利申報、6項實用新型專利申報、5項軟件著作權申報。
(5)成就顯著
全年撰寫論文在重點期刊成功對外發表42篇。其中6篇優秀論文入選“2018廣東通信青年論壇”,其中陳文雄、應仲乾撰寫的《基于無人機三維建模的樓宇無線覆蓋測試研究》被評為一等獎論文。
對質量管控有效落地執行月度抽查,提高了各個項目部的質量意識以及設計質量水平。嚴格按照公司質量管理體系進行操作,項目組的設計出圖工作,嚴格實行二審制度。定期組織召開無線院內部的質量分析會,分析了設計圖紙存在的主要質量問題,并及時整改修正。從平時的細處落實,行成規范化、標準化的項目運行,經過時間的歷練,始終提升自身素質,把控好項目部各地區的設計出版工作以及質量安全生產工作。
3.不斷完善部門制度
在制度執行過程中發現工作推進不夠規范的地方,在2018年的工作中將不斷完善,在“實踐中建立制度、制度中規范實踐”,將制度建設、組織管理真正地落實到實際效益的產出和資本價值最大化中。對2018年內審提出的問題積極做出修正。完善并嚴格執行三重一大決策管理制度。
6.強化生產技術實力,持續輸出生產成果
加強團隊內部建設,強化生產技術實力,聚焦新技術新課題、內部培訓、出版流程完善等關鍵工作,保證持續穩定輸出。
成立技術研發中心,以人工智能網絡作為切入點,圍繞“感知控制-傳輸-計算”體系,從物聯網、5G、邊緣計算三個方向發力,為承接新型垂直性業務和內部降本增效賦能。
深入研究新技術、新課題,并注重固化形成專利成果。通過與技術研發中心共同合作,互促共進,繼續深入研究新技術,探討新課題,持續輸出技術成果,并爭取形成更多實用新型和發明專利成果;
標準化培訓制度,定期開展內部培訓。總結以往培、練、學經驗,標準化事業部培訓制度,定期在內部開展針對性的技術培訓,有計劃有目的地帶動團隊集體向前;
完善設計出版流程,規范化出版工作。注重設計的施工可用性及方案技術性,并不斷完善設計出版流程,實現出版工作規范化,以更好地保證設計出版質量。
三、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