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人格教育論文范文

        人格教育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格教育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人格教育論文

        第1篇:人格教育論文范文

        從我國教育史來看,人格教育古已有之。作為啟蒙教育的《三字經》中這樣敘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就說明人類通過學習才能“知義”——即對封建人格的教育,而“近朱赤,近墨黑”中的“赤”和“墨”則是封建社會傳統的人格標準的兩個極端象征。以后的《訓蒙文》更為弟子們明確制定了一整套人格標準,它聽倡導的“見人善,即思齊”,“見人惡,即內時,“勿富,勿驕貧”,“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至今有現實的教育意義。

        在啟蒙以后的進一步教育中,作為課本的《四書》《五經》里,固然有很多維護封建統治的政治理論,但也不乏以歷史上優秀人物為榜樣的人格教育內容,這些優秀人物成為歷代讀書人的楷模,這樣的教育造就了我國歷史上一代又一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格高尚的中流砥柱,成為千古流芳的俊杰。

        從世界教育史來看,世界各國都根據各自的不同情統,文化觀念形成的人格標準來進行人格培養工作。而通過人格教育扭轉人的不良傾向,轉變人的道德觀念,從而成功地完成對人的培養任務的典型,則是前蘇聯的馬卡連柯創辦高爾基工學團,馬卡連柯以自己高尚的人格、真誠的愛心,無私的奉獻,嚴格的要求、從人格培養入手,使那些流浪兒懂得自尊、自愛、自律,從而按社會要求去安排自己的行為。

        那么,人格到底該怎樣表達呢?人格應是思想、品德、情感的統一表現,豐子愷先生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撐這只鼎的三足就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這三者和諧的統一,就是圓滿健全的人格,而對真、善、美的追求,缺一不可。否則,這只人格之鼎就站立不穩,顯示的人格就缺損,就低下。這就是說,所謂人格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情、態體現的對真、善、美追求和達到的程度,并且被別人感知,受到社會準則的定位。例如,當某人遇險,有人挺身而出營救、相助,人們稱之為高尚;有人則揚長而去,人們斥之卑下。為集體為國家勤勉工作,分毫必爭,社會評價為優秀;為個人和小家無孔不入,無利不圖,社會評價為自私。這是當今社會的人格內容之一。

        第2篇:人格教育論文范文

        人格教育是當代世界各國都追求的教育,人們越來越重視人格教育在教育中所占的地位,許多國家把人格教育當做高中教育階段的重要內容。重視人格教育不但會提高教學質量,還會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人才。高中語文這門課程能夠在教學時滲透人格教育,影響學生人格的形成,所以說,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實施人格教育很有必要。

        呆板的語文教育很容易讓教師忽略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滲透,有的教師在教學上只是單純地講述課本知識,傳播歷史文化,對于高中生來說,那些東西離他們過于遙遠,傳統教學不利于高中生朝著全面健康方向發展。人格會影響人的綜合素質的發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不僅影響個人品質的提升,還會影響個人對世界的認知。

        2.在高中語文教育中實施人格教育的策略

        2.1提高教師素質,以身作則

        從本質上看,語文教師教授的課本知識相差無幾,但是學生的評價卻沒有完全一樣的,其中,去除教師教課質量的影響,更多的是教師的人格。一個有人格魅力的語文教師會贏得更高評價,要想在語文教育中滲透人格教育,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以身作則。在很多學生眼中,教師就是榜樣,學生愿意向教師學習,包括教師的言行舉止、待人處事的方式等,教師對生活的態度,對待事物獨特的見解,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就教師個體來說,是一本活教材,教師通過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陽光的性格及人格魅力等影響學生,在語文教學的同時,不知不覺就會展露人格魅力,學生也會想提高自身人格品質,這是一種無形的影響。

        2.2注重課本知識和實踐活動相結合

        在高中時期,很多語文教師和學生家長更重視學生分數,很容易忽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真的有所收獲。在雜志上經常看到一些記錄出行的文章,讀者很容易被內容吸引,仿佛身臨其境,這就是在實踐過程中修身養性。對于高中生來說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實學習過程是完善生命和品格的過程,用學習武裝和充實自己,獲得精神和心靈的滿足。把語文課堂上學到的一些知識和實踐活動相結合,在實踐活動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和收獲,教師應該根據課本內容設計實踐活動,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

        2.3結合課本優秀作品,滲透人格教育

        翻閱語文課本,很容易發現,語文課本中的文學作品除了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之外,還有后人要學習主人公的某種優良品質,顯而易見,語文教育中的文學作品對學生人格有一定的滲透作用,教師要科學合理地利用教學資源。例如,在諸多文學作品中,屈原的《離騷》具有代表性,“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一句詩詞,清晰鮮明地表達了詩人愛國主義,在整首詩詞中,主要表達了詩人的憂國憂民的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種愛國精神,影響學生人格的形成。除了屈原外,還有李白、文天祥、杜牧等,都是中華優秀的文化瑰寶。只要教師有意識地穿插人格教育,相信就會給學生帶來不小的影響。例如,很多學生的作文枯燥乏味,只是為了湊字數而寫文章,如果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寫文章時敢于表達自己的情感,那么不僅能提高寫作水平,還能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學生的人格。

        2.4提供寬松的教學環境,解放學生天性

        學校是國家培養人才的地方,寬松的教學環境能夠解放學生的天性,有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在寬松教學模式下,學生能夠更好地開發潛能,如果教學環境仍然像小學時期那樣舒服,那么,以后走出高中校門的將是一模一樣的學生,每個學生都是呆板地學習,為了學習而學習,這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社會需要的不是只會學習課本知識的人,更需要有開放思維、健全人格的人。在很多學校管理中,為了監督學生的學習、規范學生的行為,便在教室里安裝監控,甚至宿舍樓道里都有監控,讓學生處于被監視狀態,而語文特色、教室風格、學生性格都在條條框框的限制下,教師被迫中規中矩地教學,學生被迫中規中矩地學習,一切都是死氣沉沉的。要想健全學生品格,就要解放學生天性,給學生提供寬松、開放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在教師的引導下,慢慢培養人格。

        第3篇:人格教育論文范文

        1.確立“三位一體”教師教育改革目標

        所謂“三位一體”,即在培育義務教育師資隊伍過程中,由地方政府統籌,高等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中小學校三位合作,以縣級教師進修學校為基地,建立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輻射全縣中小學和幼兒園,實施師范生“實習支教”與在職教師“置換培訓”和“校際交流”同步改革,構建教師職前培養、入職教育與職后培訓“一體化”體系。其目標是:確立“協同創新、引領服務、實踐育人、彰顯特色”的教師教育新理念,實現高校、政府和中小學互動合作的教師教育管理一體化,教師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有機銜接的教育過程一體化,大學教師、中小學教師與師范生合作學習的專業發展一體化,建立政府、社會與學校共同培育高素質師資的長效機制。

        2.協同創新教師教育改革的基本框架

        在多年教改項目積淀豐富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基礎上,閩南師范大學為共同推進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縣域內地方政府共建“以培育農村骨干教師、提高師范生實踐能力為共同責任”的校地協同創新教師教育改革的聯盟工作。協同創新教師教育改革的基本框架是:在地方政府統籌下,依托縣域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建立以高師院校為主體,其他教育機構共同參與,多渠道、多形式的農村教師培養和培訓體系;建立教師教育創新團隊和教師專業發展中心,區域基礎教育師資培育中心,打造具有地方特色、高水平的教師教育成果,提升高校學科專業建設水平;建立一支由高校學科帶頭人為引領、中小學教師參與互動的高水平教師隊伍,協同提高區域教師培養和培訓質量;保持高校辦學特色,整合區域中小學校優質資源,協同創新教師專業人才培養機制,全方位引領服務區域基礎教育改革,推動義務教育師資均衡發展。

        3.協同創新教師教育改革的模式構建

        校地共建、協同創新“三位一體”教師教育的基本模式是:在地方政府統籌下,以培養農村骨干教師為抓手,與縣級教育主管部門簽訂共建培養高素質專業化的義務教育師資協議,依托縣級教師進修學校為基地,構建師范生“實習支教”與在職教師“校際交流”、“置換培訓”同步改革方案,將合作培養和培訓教師工作輻射整個縣域內城鄉中小學校、幼兒園,解決實習支教學生的指導力量薄弱、在職教師進修工學矛盾、留守兒童教育引導不足、城鄉學科教師配置不均等問題。截至2014年,閩南師范大學共與5個縣級人民政府建立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及其運行機制,為大面積解決義務教育師資均衡發展問題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樣本。

        二、創新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改革的機制運行

        1.建立以培育義務教育師資為共同責任的保障機制

        根據實驗區共建框架,閩南師范大學與地方政府成立齊抓共管的領導小組(管委會),下設工作小組和實驗區辦公室。高校領導小組組長由分管教學副校長擔任;地方領導小組以分管副縣長為組長,由教育局、財政局、進修學校等負責人組成。高等院校與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簽定“教育合作協議”,先后出臺創新實驗區“實施意見”和“管理辦法”等。在經費投入方面,地方財政劃出專項改善實習基地辦學條件、校際交流教師和師范生的生活、交通補助;高校在提高生均實習經費2000元的同時,還規定對置換培訓考取教育碩士的在職教師給予學費減免(全程培養經費的1/3)。五年來,閩南師范大學用于縣級創新實驗區建設的專項投入600多萬元。同時,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劃撥在職教師培訓經費(教師工資的2.0~2.5%)歸入實驗區管委會統籌,主要用于在職教師置換培訓等,切實保障了實驗區建設的規范化、規模化發展,以承擔服務縣域義務教育師資均衡發展的培育重任。

        2.實施縣域內中小學師資均衡發展的同步改革計劃

        地方教育部門一是制定“骨干教師培養計劃”,列入高校實習指導教師培養計劃,雙方建立培養農村骨干師資責任共同體;二是制定教師“置換培訓計劃”,為師范生騰出實踐崗位,解決教師培訓工學矛盾,并為師范生提供學習和交流平臺;三是制定教師“校際交流計劃”,實行縣域優質學校與農村或薄弱校“結對子”幫扶,優秀教師進行“支教交流”的同時兼顧指導師范生實踐,承擔校本培訓任務。高校安排師范生“實習支教計劃”和指導教師,原則上以農村或薄弱學校為主。實習生跟班接受優質教師指導,為薄弱學校(教學點、班)承擔一定頂崗支教和留守兒童教育引導任務;建立學科教育培訓專家組,定期開展以高校為基地的“院校培訓”,并與實驗區基地校本培訓相結合。以上“四個計劃”從頂層設計上同步實施,強化了高等院校、地方教育主管部門、中小學校的責任,確保了服務縣域義務教育師資均衡發展的落實。

        3.完善教師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銜接的學習共同體

        按照協同共建要求,閩南師范大學通過“國培計劃”和“中小學校長(教師)研修計劃”等項目,定期為實驗區中小學小開展校長、教師培訓,促進在職教師專業發展。地方教育行政部門通過“置換培訓計劃”,安排優質教師為實習生開設片段教學觀摩,舉辦教學設計、說課等各類比賽,提供教學比武平臺,提升實習支教質量。為提高實驗區骨干教師學歷層次,閩南師范大學結合實習支教、置換培訓和校際交流,與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聯合招收在職教師攻讀教育碩士,配備高校導師與實驗區副導師共同培養,建立由大學教師、師范生和中小學在職教師組成的學習共同體,為縣域義務教育教師素質的持續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徑。

        4.深化高校內部教師人才培養質量的相關配套改革

        為促進“三位一體”教師教育機制創新,閩南師范大學深化教育類課程體系改革。根據《全國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適應師范生個性化需求和在職教師發展,初步構建了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溝通的教師教育“一體兩翼”課程體系,在地方高師踐行教育類課程改革作出有益嘗試。二是強化教師職業技能訓練。五年來,學校投入450萬元專項資金建設教師職業技能實訓中心,構筑“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社會實踐”對接平臺,實施師范生實習支教“前訓后測”教學能力和技能考評制度。三是推進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行“大類招生、分流培養”,即在當年師范專業招生指標內,各專業大類攻讀師范學生數由高校自主決定培養指標。1或1.5學年后開展“雙向選擇”,實施分流培養,提升師范生準入質量。同時,學校根據中小學對高學歷師資的需求,開展“2+2+3”的“卓越教師”培養改革試點,推進師范本科與教育碩士銜接,提高師范生培養質量。

        三、深化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改革的幾點建議

        通過協同創新,閩南師范大學在特色專業、精品課程、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教學團隊等“本科教學工程”建設取得重大突破,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的取得驕人成績。其中,建設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視頻公開課和教師教育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3門。2013年,學校“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學三位一體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被教育部列入“創新教師培養模式類”示范項目。

        第4篇:人格教育論文范文

        1.體育教學的意義要求我們必須進行“關懷人格”養成教育

        小學階段的體育課是增加學生體育素養,提高學生身體素質,促使學生養成終身鍛煉意識的重要學科。之所以說是體育學科的價值要求我們必須進行關懷人格養成教育,是因為在課程改革下,體育課程的存在意義不再是掌握體育技能,更多的是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社會適應能力,提高青少年的身體素質。“關懷人格”養成教育的開展目的就是讓學生感受到被關懷,讓學生能夠輕松地走進課堂,同時,也確保學生能夠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體育課程的價值決定了我們必須進行關懷人格養成教育,我們要幫助學生養成健全的人格,要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關懷,這對學生健全的發展以及綜合素質水平的提高有著密切的聯系。

        2.體育教學現狀要求我們必須進行“關懷人格”養成教育

        在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我們對體育課程都存在一定的偏見,認為體育學科存在的意義就是教學生“跑”“跳”,也就是說只是在教學生簡單的體育技能,只注重于技術的教學;一些語數外等兼職的體育課教師甚至出現“放羊式”的教學,這是嚴重不利于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而開展“關懷人格”的養成教育就是為了讓學生在掌握基本的體育技能的同時,體育素養以及良好心理品質也能得到培養。因此,在體育課程中進行“關懷人格”養成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的身心得到綜合而全面的發展。

        二、如何有效進行“關懷人格”養成教育

        1.加強理論學習

        教師要堅持“關懷人格”養成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努力把學習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動能,使之有效地指導教學工作。在理念的引領下,不斷反思、調整自己;每上一節課都認真地準備,精心設計,努力構建高效的教育教學活動。

        2.教師要以身作則

        有人曾經說:“只有‘關懷’的教師(成人),才能培養出‘關懷’的學生(兒童)。”也就是說,關懷教育不是簡單的說教,也不是教師的命令下達,而是教師的潛移默化,在平日的教學中表露出來的。所以,這就需要教師要以身作則,要對學生進行“關懷人格”養成教育,首先自己要有健康的人格,要懂得關懷他人,教師要胸懷一顆關愛的心,這樣才能影響學生,才能為“關懷人格”養成教育的順利實現做好保障工作。

        3.恰當的體育教法

        在素質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我們要更新教育教學思想,要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將“關懷人格”養成教育與體育教學結合起來,以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人格。例如,在教學有關“長跑”時,由于該項目并不適合所有的學生,一些學生身體素質較差,一開始進行長跑訓練時往往不能堅持下來,甚至還有些學生會出現這樣那樣的狀況,這時,我們不妨讓這些學生停下來休息一下,送給他們一塊巧克力,然后,在稍作休息之后,和學生一起跑,幫助學生調整呼吸,并告訴學生“困難是可以克服的”。這樣的一個舉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突破對“長跑”的畏懼,還有助于學生養成終身鍛煉的意識,當然,還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使學生能夠將關懷傳遞下去,進而使學生在無形中學會關懷。而且,當學生能夠積極地戰勝困難,突破自己的時候,學生的意志力也會得到培養,這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無定法,作為新時期體育教師的我們要借助恰當的方法來展現體育學科的價值,在確保學生養成終身體育意識的同時,也為學生“關懷人格”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5篇:人格教育論文范文

        關鍵詞:古典詩文 青少年 人格教育 語文教材

        培養健全人格、促進個性發展已成為現代教育的根本目的。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的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除具備相應的專業技能外,還要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語文教材中的古典詩文反映了詩人的高尚人格,人文精神豐富、文化內涵深厚。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把握好詩文的藝術形式,并將古典詩文與當今社會實踐相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古典詩文的鑒賞能力,啟迪學生的人文智慧,完善學生的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和審美人格,從而對青少年的人格教育產生積極作用。

        一、古典詩文教學中實施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人格培養至關重要,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我國歷來重視人格教育,孔子認為“不學詩無以言”,“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以詩文為教材的傳統歷代傳承,中國詩學傳統承載著世代傳揚的東方文化,滋潤著歷代學子的精神生活。古典詩文經典是不可多得的璀璨明珠,其中大量膾炙人口、千古傳頌的佳作蘊含了豐富的人文素質培養資源,是中華民族精神內涵的積淀,是民族氣節、民族情感、民族禮儀和民族道德品質、思維習慣的總和。深刻的思想、廣闊的胸襟、誠實的品質、忠貞的信念以及操守、格調、情懷等,不但符合中國古代社會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價值取向,對推動當代社會文明進步、促進國民教育發展創新也有重要意義。

        二、在古典詩文中培養青少年的健全人格

        受時代環境影響,當代青少年在人格養成過程中,容易習染輕靡、頹廢等不正之風,無法形成健康上進、積極奮斗的人生觀,把精力浪費在沉溺于網絡游戲、斗毆、酗酒甚至吸毒、犯罪之上。應建設清新、剛健、高尚的文化以喚起青少年正向情感。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古典詩文教學對學生進行人格上的正確引導和教育,幫助青年學生樹立健康的人生目標,養成健全、優良的心理素質,具備昂揚奮發的精神風貌。筆者從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出版社語文教材第四版、第五版中的古典詩文篇目入手,結合教學實踐,就青少年人格教育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1.樹立使命感與責任心,激發愛國熱情

        樹立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心是青少年健康人格培養的首要內容。在教學工作中,教師應廣開渠道、多角度、多方面引導學生,以課本中的正面人物形象作為示范,通過對作品藝術形象的分析,引導學生在領悟藝術真諦和人生要義的過程中塑造健康的人格,而非僅僅遵循教學大綱的具體要求,機械地分析解剖作品,忽視學生健全人格的教育。如第五版上冊《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選)》中藺相如所表現出來機智勇敢、不畏、顧全大局、胸襟開闊讓人難以忘懷。教師在分析藺相如形象時可從三方面入手:一是舍生取義。他自告奮勇,送璧到秦,巧妙地完璧歸趙,且冒著頭顱與和氏璧“俱碎于柱”和“就湯鑊”的危險,義正詞嚴地廷斥秦王。二是自強不息。他在澠池會上威逼秦王,斥退秦臣,同秦國君臣針鋒相對,體現了“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三是有仁愛之心。在本國內部顧全大局、不計私怨,對廉頗的欺辱一再忍讓,終于感動廉頗,兩人“卒相與歡”共同對敵,體現了“成人之道”。藺相如臨危受命,不顧個人安危,把生死置之度外,面對強大的秦國與橫暴的秦王勇敢地進行斗爭,是對中華民族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精神的生動寫照,是人格教育最為生動感人的素材。

        2.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坦誠開闊的胸襟

        在許多中國古典詩文中我們都能感受到詩人積極進取、奮發圖強的精神。唐代詩歌大多數積極向上、激進健康。李白是唐代詩人中最富有想象力、不畏挫折的人格美的代表。儒家的入世思想使他具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和建功立業的政治理想。道家的出世思想成就了他崇尚自然和豪放不羈的性格。第五版上冊《行路難》是偉大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著名詩篇,抒發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坎坷后的無限感慨,表達了其積極的人生態度。盡管“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現實和理想之間有很大的差距,但詩人仍執著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突出表現了詩人不畏艱難施展自己抱負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學生可以在《行路難》的闊大氣勢里,領略到詩人盡管備受排擠,卻始終以滿腔熱情地去擁抱整個世界的曠達性格和進取精神。讓學生結合詩人坎坷的一生,領略人世的風風雨雨,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挫折教育,從而培養學生健全的情感結構。

        3.挖掘審美因素,熔鑄審美人格

        審美要素是人格力量的必有之義,人格要素中理應包括審美要素。古典詩文中審美要素客觀存在不容置疑,下面主要從審美角度對這個問題予以闡述。

        中國古典詩詞之美是多方面的,韻律美、情感美、意象美、自然美……詩文中體現出的美感對學生人格中審美力量的構塑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學生只有在詩文鑒賞中不斷提高自己的鑒賞力和審美力,才能逐步形成個人的人格審美結構,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因此,進行審美教育的目的是要熔鑄學生健全的審美人格。

        第五版上冊蘇軾豪放詞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感慨古今,雄渾蒼涼,氣勢磅礴,昂揚激越,把人們帶入江山如畫,奇偉雄壯的景色和深邃無比的歷史沉思中,喚起讀者對人生的無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哲理于一體,給人以動魂蕩魄的藝術力量。把學生帶到那如畫的江山,引向那久遠的回憶,去感受滄桑的歷史,去探尋人生的意義,從而受到深刻的啟迪和陶冶。又如第四版下冊白居易《琵琶行》采用多變的比喻手法淋漓盡致地描寫出虛無縹緲、過耳即逝的無形音樂的境界。在進行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欣賞、體味詩歌的意境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感受,運用想象去進行再創造,再現詩中描繪的自然景物和生活圖景,把外在的語言通過想象、感受轉換為內心形象,深入到詩歌意境中,去領會詩歌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色,從而受到美的熏陶。

        被選入教材的古典詩文作品皆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蘊含著深刻的人文思想和精神財富。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發掘這些豐富的人文資源,使學生通過了解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提高文化底蘊、陶冶心靈情感、完善道德操守。

        總之,在古典詩文人格教育中,教育者應力求達到這樣的教育效果:讓青少年學生在追求和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的過程中,以使命感和責任心作為原動力,以開拓進取、自強不息、積極向上的精神作為保障,用浩然正氣滌蕩心胸,從而鑄造自己剛健的人格。

        參考文獻:

        [1]鄒進.現代德國文化教育學[M].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2]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3]張相樂,彭先桃.論先秦儒家的人格教育[J].荊州師范學院學報,2001(3).

        [4]韋志成.語文學科教育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第6篇:人格教育論文范文

        1、理論基礎及優勢如何培養與國際并軌的國際化人才呢?在這個問題上,首先要指出的是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國際化人才的培養不僅已經具備了良好的國際環境,而且具備了國內國際化教育相關政策上的保障。自20世紀90年代,我國部分高校響應教育部的號召,首先引導了國際化教育課程的改革與國際化教育項目的推進,通過合作辦學的模式,實現課程和人才與國際的并軌。成功的案例有昆山杜克大學,該大學通過高水平課程體系和跨學科教育模式,實現了高質量、國際化的“精英教育”。人才培養重要的一個環節是課程設置,而課程設置中非常必要的一個方面是發展大學生的科學思辯能力(批判性思維),這一點有著積極的戰略意義。科學思辨能力是創新的前提。西方發達國家高校教育中非常注重學生科學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最主要的原因是一個人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將會影響其工作與學習中的創新性思維與實踐能力,從而影響工作、學習效率,而且甚至還會影響到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以及其持續性的進步。為此,如果要培養具備競爭能力與創新能力的人才,保持國家經濟的持續性、高效性發展,那么絕對不能忽視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我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及《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4]都將國際化人才“能力”培養與“創新”提升到了未來十年中國教育改革的戰略高度。不過在實際人才教育與培養過程中,學生的各種具體能力歸根結底要建立在大腦的科學思辨能力之上。當今是一個大數據的時代,科學技術信息日新月異,并快速在全球范圍內傳播。現代科技的發展在加快科學信息國際范圍內交流的同時,也加大了科技信息在發達與不發達國家、地區之間的差距。發展國際化人才的科學性批判思維能力對其生存能力及個人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而且對一個民族在國際世界的立足以及生存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20世紀90年代,美國兩位時任總統布什和克林頓均指出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是國際信息社會快速發展的要求與結果,并對美國高校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國際化人才是高科技信息與技能的掌握者與駕馭者,國家的國際化需要培養大批國際化的人才,而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必不可少的素質便是科學思辨能力。培養高校大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們在這個網絡信息時代能夠用所學的知識選擇性地接受、理解并對各種現象進行客觀評價的能力,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對各自專業領域知識的實踐駕馭能力,以及國際視野,從而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生存能力與國際競爭實力。

        2、國際化人才科學思辨能力缺席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國際化人才需要具有扎實的專業技能、較強的創新能力、良好的國際語言溝通能力、較強的多文化適應能力,以及掌握跨學科綜合知識信息、科研成果的復合型人才。這就需要大學生在精通本專業基礎上,培養社會實踐能力,發展較強的自學能力、思辨性思考問題的能力及各相關域內的創新能力。《綱要》特別提出要“加強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學的重要任務不僅僅是培養學生回答問題的能力,而且要培養學生具備挑戰性思維能力,能夠提出挑戰性問題,并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與動手能力[1]。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學生科學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在西方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中極受重視,思辨能力的突出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遺憾的是,相比較而言,我國對人才科學思辨能力的重視程度卻遠遠不足。它正是我國高校各專業領域內人才培養的軟肋,即不管學生在寫文章還是課堂上普通發言,不管是聽講座還是聽課,在要求學生獨立完成類似任務的時候總會出現各種各樣不適應的癥狀,即不知所措,焦慮不安[5]。其原因在于科學思辨能力的缺乏導致思維、論辯以及寫作水平均達不到一定的高度,加上大部分學生沒有掌握國際化數據,沒有國際認知高度,缺乏國際競爭力。科學思辨能力不足對畢業后的大學生在工作中的表現也會有很大的負面影響,諸如缺乏科學思辨能力,沒有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沒有提出挑戰性問題的能力。而這一能力長期的缺乏,最終會導致自信心、創新能力、生存能力以及國際競爭力的退化,長期以往,整個民族的國際競爭力以及地位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黃源深將其命名為“思辨的缺席”。如果要克服思辨缺席癥,就需要通過教育改革,加強科學思辨綜合能力的培養,并在社會實踐中加以鍛煉與強化訓練。

        3、解決方案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著名學者P·A·Facione領銜的特爾斐項目組,經過兩年的研究于1990年了《特爾斐報告》,并給科學思辨能力給出了權威性的定義,包括:它是目的性極強的自我調節及判斷;它是非常重要的探究工具;它既是教育的解放,同時又是重要的資源。思辨能力與完善思維不同,它是一種自我矯正的人類現象。具有科學思辨能力的人不僅在處理個人問題上、在處理全局性問題上均能夠縱觀全局,科學客觀、民主理性地分析問題,在關注國內時局的同時,也能夠放眼國際相關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孫有中曾指出,我國提高國際化人才培養的質量,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指標就是思辨能力的培養。山西高校教育的目標和任務,是培養符合山西地方經濟、教育、文化發展需要,并可以與國際并軌的國際化人才。這就要求在教育戰略規劃中尤其要注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把學生思辨能力的發展納入教學大綱中,完善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課程改革,創新教學方法,加強師資隊伍全面素質等。

        二、課程設置改革

        1、根據人才培養的需求分析,在大學各專業課程設置中,把思辨能力的培養納入核心培養目標,相應的專業課程設置的改革中,適當擴大其他課程比例,即除語言文學以及專業課程外的文、史、哲、社科的內容,設立跨專業輔修或雙學位機制,利用校級通識教育選修課的平臺,如社會語言學概論、西方文論選讀、文化研究理論、國際關系理論等,開設學分課,或系列講座,專題介紹思辨能力的有關概念和學習方法,提高學生對思辨能力的學習意識,促成課程改革。這些舉措總體上有利于加強思辨能力的培養,為大學生科學思辨能力的培養提供政策上、大綱性的保障。

        2.教學方法改革。首先,推行課程設置改革的同時,把思辨能力訓練作為核心教學目標納入每一門課程的教學大綱。整體規劃不同年級、課程、課型在提高大學生思辨能力方面的任務。教師則根據所授課程的特點,設計相應課堂活動和練習形式,針對性地訓練思辨技能,做到多角度、分層次地展開思辨能力的系統訓練。其次,建議授課教師借鑒西方先進的教學方法。例如可以借鑒蘇格拉底式教學方法,即教學過程中利用啟發提問與相互辯駁等方式,引導學生針對挑戰性問題辯證思維,避免過多傳統單向填鴨式知識傳授方法。此外,建議多采用討論形式,分配學生課前閱讀任務,課堂展示,并引導其他學生積極提問,進行開放式討論。最后,不管什么課,何種授課形式,在檢驗課程效果時,將是否增強了學生的思辨能力作為重要標準之一,督促教學方法的改革。

        3.規范課程測試。教授什么知識,學習什么內容,如何學,如何教,課程測試便成了重要的方向標,決定了教與學的態度和方法。只有將課程測試重點放在思辨能力及綜合知識的考查上,規范測試程序與方式,才會加強對思辨能力訓練和提高的重視程度,為此特作如下建議。一是專業課程采用自學、調查等研究性方法授課、考查。二是制定科學評估體制,采用小組討論、小組或個人展示、開展調研項目、記錄學習日記等方法授課與考查,激發大學生綜合創造力。三是改革傳統選擇類考試題型,增加個性化語言、思想和設計輸出的考查。文科課程測試中,還要將歸納總結、分析或評價的寫作能力作為重點考查內容。

        4.教師自身發展。培養學生思辨能力,教師首先要具備較強的思辨能力。高校教師在培養學生思辨能力過程中,重點放在構成思辨能力核心的思維品質和認知技能的培養上,發展并加強自身思辨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一套思辨能力培養的模式,有效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相應的情感素質,創造有利于思辨能力發展的學習環境,并形成一套客觀測評自身與學生思辨能力的健全體制。此外可以通過問卷調查、課堂跟蹤觀察、教材研究、教法研究等方式,通過量化和歸納的研究范式統計各專業學生思辨能力的發展現狀、分析目標群體思辨能力缺席的相關原因,提供如何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發展和滲透思辨能力的途徑和方法,使山西地方專業化國際人才的培養更加符合《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人才培養的要求,將思辨能力的培養滲透到人才培養的各環節中,滿足創新性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的要求,實現山西地方與中央、國內與國際的國際化統一。

        第7篇:人格教育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摘要:本文通過教材、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實驗課的開設以及教師本身的素質等方面分析目前體育高專運動人體科學的教學目前狀況,找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策略來提高運動人體科學的教學質量,使之適應體育高專新開設的專業和市場的需要。

        體育高專目前的招生面臨很大的困境,新生報到率越來越低,因此體育高專要辦出自己的特色才能擴大生源,不被市場淘汰。廣西體專在辦學特色方面做了較大的改革和探索,在2008年的招生簡章中除了體育教育、社會體育、運動練習等傳統專業外,還加入了體育保健、警體保安、高爾夫、體育服務和管理等新的專業方向,這些新開設的專業很好地和市場接軌,前景非常看好。運動人體科學作為二級學科,涵蓋了體育科學中的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保健和康復等眾多三級學科,它不僅是體育院校基礎理論課,還具有很強實用性[1。在體育高專整個大的專業改革形勢影響下,如何提高運動人體科學的教學質量,使之適應體育高專新開設的專業,適應市場的需要,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首要任務。

        廣西體專運動人體科學教學的目前狀況

        運動人體科學在廣西體專是一門綜合必修的學科,多年的教學和探究使教師的理論教學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但在實際教學中仍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新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摘要:

        1.選用的運動人體科學理論教材過于理論化。目前廣西體專的運動人體科學教材主要是《運動生理學》(盧昌亞,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運動解剖學》(盧義錦,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體育保健學》(趙斌,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這些教材理論的知識太多,和實際結合的知識較少,缺乏和市場需求的接軌,導致學生覺得所學的知識沒用,缺乏學習喜好,既浪費了教學時間,又不易讓學生系統地去理解和完成理論指導體育實踐的教學目標,降低了學生學習的效能性,限制了學生學習人體科學知識的積極性,影響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2.運動人體科學的教學沒有應專業的需求而進行專門的教學,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陳舊單一。目前廣西體專已經開設了體育教育、社會體育、運動練習、體育保健等專業,但這些專業的運動人體科學的教學大綱和內容大同小異,沒有針對性。2008年還將開設體育保健、警體保安、高爾夫、體育服務和管理等新專業,這些新的專業假如不盡快制定新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那將會導致運動人體科學教學質量的嚴重下降。

        3.實驗課開設的內容過于陳舊簡單,沒有實訓內容。實驗課開設的內容比較簡單,主要是解剖學中一些器官的熟悉以及生理學的心率血壓測量,還有保健學的止血包扎和心肺復蘇。沒有開設到學校、康體中心、健身中心進行見習和實踐的內容。

        4.大部分教師的人文文化素質和創新素質有待于進一步提高。近幾年來,廣西體專的教師通過到外省重點體育院校進修,專業的教學科研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但是人文科學知識較貧乏,缺乏創新意識,導致部分教師在教學中照本宣科,缺少授課技巧,教學氣氛不活躍;而且因為高專的學生學習時間相對較短,怎樣才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學到對他們有用的知識,老師并沒有過多地思索,亦沒有深入各地調查學生們就業中所需要的運動人體科學知識,沒有將教學和市場需求良好的結合,這是目前體專人體科學教師的一個弱項。

        廣西體專運動人體科學教學改革的策略

        1.盡快制定不同專業的教學大綱,突出實踐。任何一門課程的改革,必須以教學大綱為基礎,教學大綱是課程的出發點和靈魂所在,只有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教學大綱才能保證教學目的和任務順利貫徹落實[2。

        廣西體專2008年共開設體育教育、運動練習、社會體育、體育保健、體育服務和管理五個大專業,其中運動練習和社會體育專業還分為籃球、武術和跆拳道、體育舞蹈和健美操、警體保安和高爾夫五個專業方向。每個專業培養的人才要求不一樣,我們在制定運動人體科學的教學大綱時要根據專業的要求整合教學內容,突出專業的特征,突出和實踐相結合的特征。

        例如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的人才主要就業方向是中小學甚至幼兒園的體育教育工作者,這就要求在運動人體科學教學大綱制定上應該以兒童少年為主線,重點進行兒少運動解剖生理的教學,和兒少生長發育特征緊密結合,運動保健方面的教學應該以兒少的營養衛生、體育鍛煉衛生、中小學體育醫務監督以及常見的兒少運動性疾病和運動損傷為主要內容,在大綱中強調到中小學如何進行體育醫務監督和兒少常見運動損傷處理等實踐的內容;而體育保健專業的學生運動人體科學大綱的制定上應以把握運動人體科學的基本理論、體育保健康復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為原則,在運動解剖學上重點以運動系統為主要內容,把握人體骨骼、關節、肌肉的結構,重點把握肌肉在體表的投影,對骨骼、肌肉要能準確的定位,保健學的內容上則重點強調運動損傷、運動按摩概述、運動處方和運動療法,為其在專業按摩課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大綱要強調到康體中心、體育醫院和康復醫院見習和實踐的內容。

        總之,大綱制定一定要結合每個專業的特征,緊密結合實踐,讓學生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

        2.自編教材,整合教學內容,強調教學內容的連貫性和實用性。教材是教學的具體反映,是教師執行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具體文件和依據[3。教材建設是教學改革的重點,有了明確的教學大綱,假如沒有好的教材落實實施,就如空中樓閣,水中明月。陳舊落伍的教材必定在很大程度上挫傷教師教、學生學的積極性。

        體育高專的教學時數較少,因此要求教學內容要精練和實用,現用的教材內容冗長、面面俱到、簡單籠統并有交叉重復,已經不能適應體育高專目前的教學要求,所以要根據專業特征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對教學的內容刪減和增加和實踐相結合并且處于學科前沿的知識是教材編寫的兩個重點。我們在編運動人體科學教材時應從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角度出發,教材內容要突出重點,排除難點抓住關鍵,精選內容。

        根據不同的專業把解決實踐活動新問題所必需的知識融入到教材中,保證教材在科學性、系統性基礎上有更多的實用性。例如在給運動練習專業學生講解《柔韌性練習的生理學原理》這一內容時,可添加目前比較前沿的PNF練習,并在課堂上進行相互的練習和實踐,讓同學們將這個練習方法用在平時的日常練習中,爭取較好的訓學效果。再有,在教材的編寫中可添加多媒體教材的編寫,比如肌肉的講解、運動損傷處理和按摩實踐等錄像制成教材,增強教材直觀性和趣味性。

        3.構建合理的運動人體科學實驗和實訓相結合的體系。改變傳統的實驗教學過于依靠理論課的狀況,調整實驗內容,刪掉一些方法陳舊、內容單一、綜合性不強的實驗內容,合理配置驗證型和綜合型實驗,并實行開放式的實驗教學模式,比如社會體育專業的學生,先在實驗室進行人體體質測試的實驗,然后再讓他們到健身中心對進行健身的不同人群設計體質檢測的項目,并且進行體質的檢測和建立健身人員體質狀況檔案,讓學生根據實驗目的,自己設計相關的實驗,把實驗和實訓緊密結合。體育保健專業的學生除了在實驗室進行按摩推拿的實驗外,還應該布置到體育醫院、康體中心進行見習和實訓,使理論、實驗、實訓三結合。

        實驗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更加深刻的把握理論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在運動人體科學的實驗體系中將實驗、實訓相結合,是培養學生分析新問題、解決實際新問題能力,啟迪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

        4.運動人體科學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曾明確指出摘要:“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建設一支具有良好政治業務素質、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大計。[4”和普通教育相同,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也是發展高專體育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

        高專運動人體科學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除了基本的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公關能力。

        (1)實踐能力。實踐能力表現為實際動手和指導實踐教學能力兩方面。高專教育應該是重視實踐能力培養的教育,培養實用型人才是現代高專教育的一大特征。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正確區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關系,正確布置兩者比例比重,恰當運用教學方法、實訓技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強調實踐性教學環節,將理論融入實踐中,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也要主動走向社會,深入學生就業第一線,了解企業、社團等實際的需求,理論教學和實際結合等方面的要求。

        (2)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人們革舊布新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能力是人才的核心要素,創新能力要求高專教師不循規守舊,總能以新思想、新觀念對待教學實踐。高專教師應做到準確把握學科發展趨向,把握本學科發展動態,善于解決一般理論和實際操作技術新問題,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思想上不斷有所創新。高專教師要能為學生設置創新情景,營造創新的氛圍,課堂上注重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智力活動活躍,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

        (3)公關能力。公關能力表現為一個人組織協調能力、敏銳的洞察能力、宣傳推廣能力、社會交際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靈活應變能力等等[5。良好的公關能力是現代社會生活中人的重要素質之一。高專教育要面向社會,教訓研結合,職業崗位培訓、學生實驗實習、學生就業等方面都和社會緊密相關。因此,高專教師要面向社會,正確、有效地處理和協調好工作中人和人的各種關系,及時把握社會的發展動向,把握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信息,把握專業發展的新知識、新動向,善于對信息進行分析、加工、處理,合理使用信息資源。

        提高教師素質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這需要教師堅持不懈地學習,孜孜不倦地努力。

        結語

        運動人體科學的教學改革是培養高素質體育專業人才的需求,我們應拋棄傳統的體育教學理念,全面提高理論指導實踐、實踐驗證理論的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體育高專運動人體科學的改革和體育高專整個大的改革是息息相關的,運動人體科學的改革要緊緊跟隨著高專的辦學方向和專業的改革,和市場需求緊密結合,并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的發現新問題和解決新問題,不斷修正教學內容,使之適應專業的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摘要:

        [1李秋萍.人體運動科學學科建設若干新問題探索[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0(3)摘要:41-42.

        [2高維偉等.運動人體科學專業《保健推拿》課程改革的階段探究報告[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5.24(4)摘要:73-75.

        [3黃山等.對普通高校體育系運動人體科學教材改革的探究[J.宿州師專學報,2004.19(1)摘要:129-131.

        第8篇:人格教育論文范文

        體育高專目前的招生面臨很大的困境,新生報到率越來越低,因此體育高專要辦出自己的特色才能擴大生源,不被市場淘汰。廣西體專在辦學特色方面做了較大的改革和探索,在2008年的招生簡章中除了體育教育、社會體育、運動練習等傳統專業外,還加入了體育保健、警體保安、高爾夫、體育服務和管理等新的專業方向,這些新開設的專業很好地和市場接軌,前景非常看好。運動人體科學作為二級學科,涵蓋了體育科學中的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保健和康復等眾多三級學科,它不僅是體育院校基礎理論課,還具有很強實用性[1。在體育高專整個大的專業改革形勢影響下,如何提高運動人體科學的教學質量,使之適應體育高專新開設的專業,適應市場的需要,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首要任務。

        廣西體專運動人體科學教學的目前狀況

        運動人體科學在廣西體專是一門綜合必修的學科,多年的教學和探究使教師的理論教學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但在實際教學中仍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新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摘要:

        1.選用的運動人體科學理論教材過于理論化。目前廣西體專的運動人體科學教材主要是《運動生理學》(盧昌亞,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運動解剖學》(盧義錦,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體育保健學》(趙斌,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這些教材理論的知識太多,和實際結合的知識較少,缺乏和市場需求的接軌,導致學生覺得所學的知識沒用,缺乏學習喜好,既浪費了教學時間,又不易讓學生系統地去理解和完成理論指導體育實踐的教學目標,降低了學生學習的效能性,限制了學生學習人體科學知識的積極性,影響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2.運動人體科學的教學沒有應專業的需求而進行專門的教學,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陳舊單一。目前廣西體專已經開設了體育教育、社會體育、運動練習、體育保健等專業,但這些專業的運動人體科學的教學大綱和內容大同小異,沒有針對性。2008年還將開設體育保健、警體保安、高爾夫、體育服務和管理等新專業,這些新的專業假如不盡快制定新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那將會導致運動人體科學教學質量的嚴重下降。

        3.實驗課開設的內容過于陳舊簡單,沒有實訓內容。實驗課開設的內容比較簡單,主要是解剖學中一些器官的熟悉以及生理學的心率血壓測量,還有保健學的止血包扎和心肺復蘇。沒有開設到學校、康體中心、健身中心進行見習和實踐的內容。

        4.大部分教師的人文文化素質和創新素質有待于進一步提高。近幾年來,廣西體專的教師通過到外省重點體育院校進修,專業的教學科研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但是人文科學知識較貧乏,缺乏創新意識,導致部分教師在教學中照本宣科,缺少授課技巧,教學氣氛不活躍;而且因為高專的學生學習時間相對較短,怎樣才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學到對他們有用的知識,老師并沒有過多地思索,亦沒有深入各地調查學生們就業中所需要的運動人體科學知識,沒有將教學和市場需求良好的結合,這是目前體專人體科學教師的一個弱項。

        廣西體專運動人體科學教學改革的策略

        1.盡快制定不同專業的教學大綱,突出實踐。任何一門課程的改革,必須以教學大綱為基礎,教學大綱是課程的出發點和靈魂所在,只有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教學大綱才能保證教學目的和任務順利貫徹落實[2。

        廣西體專2008年共開設體育教育、運動練習、社會體育、體育保健、體育服務和管理五個大專業,其中運動練習和社會體育專業還分為籃球、武術和跆拳道、體育舞蹈和健美操、警體保安和高爾夫五個專業方向。每個專業培養的人才要求不一樣,我們在制定運動人體科學的教學大綱時要根據專業的要求整合教學內容,突出專業的特征,突出和實踐相結合的特征。

        例如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的人才主要就業方向是中小學甚至幼兒園的體育教育工作者,這就要求在運動人體科學教學大綱制定上應該以兒童少年為主線,重點進行兒少運動解剖生理的教學,和兒少生長發育特征緊密結合,運動保健方面的教學應該以兒少的營養衛生、體育鍛煉衛生、中小學體育醫務監督以及常見的兒少運動性疾病和運動損傷為主要內容,在大綱中強調到中小學如何進行體育醫務監督和兒少常見運動損傷處理等實踐的內容;而體育保健專業的學生運動人體科學大綱的制定上應以把握運動人體科學的基本理論、體育保健康復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為原則,在運動解剖學上重點以運動系統為主要內容,把握人體骨骼、關節、肌肉的結構,重點把握肌肉在體表的投影,對骨骼、肌肉要能準確的定位,保健學的內容上則重點強調運動損傷、運動按摩概述、運動處方和運動療法,為其在專業按摩課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大綱要強調到康體中心、體育醫院和康復醫院見習和實踐的內容。

        總之,大綱制定一定要結合每個專業的特征,緊密結合實踐,讓學生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

        2.自編教材,整合教學內容,強調教學內容的連貫性和實用性。教材是教學的具體反映,是教師執行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具體文件和依據[3。教材建設是教學改革的重點,有了明確的教學大綱,假如沒有好的教材落實實施,就如空中樓閣,水中明月。陳舊落伍的教材必定在很大程度上挫傷教師教、學生學的積極性。

        體育高專的教學時數較少,因此要求教學內容要精練和實用,現用的教材內容冗長、面面俱到、簡單籠統并有交叉重復,已經不能適應體育高專目前的教學要求,所以要根據專業特征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對教學的內容刪減和增加和實踐相結合并且處于學科前沿的知識是教材編寫的兩個重點。我們在編運動人體科學教材時應從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角度出發,教材內容要突出重點,排除難點抓住關鍵,精選內容。

        根據不同的專業把解決實踐活動新問題所必需的知識融入到教材中,保證教材在科學性、系統性基礎上有更多的實用性。例如在給運動練習專業學生講解《柔韌性練習的生理學原理》這一內容時,可添加目前比較前沿的PNF練習,并在課堂上進行相互的練習和實踐,讓同學們將這個練習方法用在平時的日常練習中,爭取較好的訓學效果。再有,在教材的編寫中可添加多媒體教材的編寫,比如肌肉的講解、運動損傷處理和按摩實踐等錄像制成教材,增強教材直觀性和趣味性。

        3.構建合理的運動人體科學實驗和實訓相結合的體系。改變傳統的實驗教學過于依靠理論課的狀況,調整實驗內容,刪掉一些方法陳舊、內容單一、綜合性不強的實驗內容,合理配置驗證型和綜合型實驗,并實行開放式的實驗教學模式,比如社會體育專業的學生,先在實驗室進行人體體質測試的實驗,然后再讓他們到健身中心對進行健身的不同人群設計體質檢測的項目,并且進行體質的檢測和建立健身人員體質狀況檔案,讓學生根據實驗目的,自己設計相關的實驗,把實驗和實訓緊密結合。體育保健專業的學生除了在實驗室進行按摩推拿的實驗外,還應該布置到體育醫院、康體中心進行見習和實訓,使理論、實驗、實訓三結合。

        實驗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更加深刻的把握理論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在運動人體科學的實驗體系中將實驗、實訓相結合,是培養學生分析新問題、解決實際新問題能力,啟迪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

        4.運動人體科學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曾明確指出摘要:“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建設一支具有良好政治業務素質、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大計。[4”和普通教育相同,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也是發展高專體育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

        高專運動人體科學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除了基本的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公關能力。

        (1)實踐能力。實踐能力表現為實際動手和指導實踐教學能力兩方面。高專教育應該是重視實踐能力培養的教育,培養實用型人才是現代高專教育的一大特征。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正確區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關系,正確布置兩者比例比重,恰當運用教學方法、實訓技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強調實踐性教學環節,將理論融入實踐中,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也要主動走向社會,深入學生就業第一線,了解企業、社團等實際的需求,理論教學和實際結合等方面的要求。

        (2)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人們革舊布新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能力是人才的核心要素,創新能力要求高專教師不循規守舊,總能以新思想、新觀念對待教學實踐。高專教師應做到準確把握學科發展趨向,把握本學科發展動態,善于解決一般理論和實際操作技術新問題,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思想上不斷有所創新。高專教師要能為學生設置創新情景,營造創新的氛圍,課堂上注重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智力活動活躍,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

        (3)公關能力。公關能力表現為一個人組織協調能力、敏銳的洞察能力、宣傳推廣能力、社會交際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靈活應變能力等等[5。良好的公關能力是現代社會生活中人的重要素質之一。高專教育要面向社會,教訓研結合,職業崗位培訓、學生實驗實習、學生就業等方面都和社會緊密相關。因此,高專教師要面向社會,正確、有效地處理和協調好工作中人和人的各種關系,及時把握社會的發展動向,把握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信息,把握專業發展的新知識、新動向,善于對信息進行分析、加工、處理,合理使用信息資源。

        提高教師素質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這需要教師堅持不懈地學習,孜孜不倦地努力。

        結語

        運動人體科學的教學改革是培養高素質體育專業人才的需求,我們應拋棄傳統的體育教學理念,全面提高理論指導實踐、實踐驗證理論的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體育高專運動人體科學的改革和體育高專整個大的改革是息息相關的,運動人體科學的改革要緊緊跟隨著高專的辦學方向和專業的改革,和市場需求緊密結合,并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的發現新問題和解決新問題,不斷修正教學內容,使之適應專業的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摘要:

        [1李秋萍.人體運動科學學科建設若干新問題探索[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0(3)摘要:41-42.

        [2高維偉等.運動人體科學專業《保健推拿》課程改革的階段探究報告[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5.24(4)摘要:73-75.

        [3黃山等.對普通高校體育系運動人體科學教材改革的探究[J.宿州師專學報,2004.19(1)摘要:129-131.

        第9篇:人格教育論文范文

        [關鍵詞]:文化與人格理論 中國國民性 儒家思想

        所謂國民性,指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總體表現出的品性,即一個國家國民最普遍表現出的人格類型,是對一國具有代表性的人的特征的概括,故針對正常人格而言。這種品性,既源于種族特征的不同,也可來自后天遭遇和文化背景的差異,造成各個國家中不同的國民性。國民性與典型人格類型不同,其分析不需太多田野調查實踐與復雜數據,具有普遍概括性和籠統性,故較易實行。

        對國民性問題的研究在西方二戰時期曾一度興起。由于全球化的影響以及西方文化的滲入,現代中國的國民性已變得較為混雜難以表述,甚至某些已與中國古人的文化精神相背道而馳,西學的傳入與過度應用更使現代中國國民性格不具有了中國本土的代表性。本文僅從中國古代儒學角度對中國人的傳統國民性進行分析探討,從信仰體制、道德準則和人格培養三方面將國民性概括為忠君愛國、仁義至上和中庸之道。

        一、信仰體制:忠孝統一

        從信仰體制上看,中國古代社會中主要以信仰中國傳統宗法性宗教作為全民性的國家宗教。其宗法觀念與天人合一觀念從信仰層面進入到社會生活中各個方面,對國民性的形成具有決定性影響。

        中國人普遍重視家族觀念,祖先意識強烈。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不僅體現在中國人祭祖的隆重儀式上,更表現在中國人“以孝治天下”的觀念上,這早在先帝舜時期就有了很好的體現。

        中國十分重孝,一家中若是出現孝子,則會受到整個社會的關注與贊揚。漢朝時期的選官制度就以“孝”作為最基本的選拔標準,由眾人推舉,稱“舉孝廉”。中國儒家傳統“十三經”中就有一部十分重要的經典――《孝經》,是關于孝的理論的集大成者。

        在中國人家族傳統中,是以父權至上的宗法制,一般重大事情都需要向父親請教過問,包括婚姻問題,大多是父母包辦,即使是自己的意愿也需事先請示父母,征得同意方可進行,否則就會有被社會指為不孝而被邊緣化的危險。

        中國人如此重“孝”,包括統治者也宣揚孝道,以孝治天下,以得到支持與維護。中國人認為,以孝為先,有了孝,人民自然會歸順于君主,孝是忠孝仁愛信義等基本道德的根本所在。“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也,其為仁之本也。”《論語》中的此言正是體現了“孝”的一系列好處,孝子極少有犯上作亂背叛君主的想法。由此可見“孝”是忠君愛國思想的前提。這正是中國古代社會忠孝二者相統一的觀念,也是國民性之一大特點。

        二、道德準則:仁義之上

        前面討論的中國人所重視的忠孝觀念,但這種忠孝觀念是以仁義的道德準則為前提的。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就曾說過,忠孝都要“以義為先”。不符君子道義的事萬萬不可做,而這道義的前提就是符合“仁”。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仁”的實現是孔子認為最理想的社會狀態。“仁”是最重要的品格,萬事都應符合“仁”復歸于“仁”。“義”則由“仁”衍生而來。所謂仁義禮智信都是以“仁”為根本的。孔子主張回歸“仁”的道路是“克己復禮”,通過嚴格要求自己回到禮的道路上來。西周時期即已制定形成的周禮是與封建等級制度相應的。“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儒家主張以禮治天下,這其中就要以統治者實行“仁政”作為基礎。實行仁政,人民就會溫順并且厚道,像先帝堯舜時期就是如此。

        且君子也應以仁為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儒家主張有志之士要不惜一切代價捍衛仁義道德理念。孔子認為,“恭而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這樣即可實現仁。仁不僅應作為社會的基本原則和統治者的根本統治手段,更是作為了百姓庶人一切道德準則的基礎。

        孔子還認為,“剛毅木訥,近仁。”這可謂是對接近仁的狀態的外在表現的較為細致的描述了,也正是中國人性格中的一大特色。中國人普遍具有老實內斂,逢人不愛張揚,遇事不愛爭搶的特征,卻給人一種溫和敦厚的親近感。古代社會中的中國人中更是普遍具有“仁”的特性。辜鴻銘先生認為中國人精神的最大特點就是溫良,這主要是儒家文化影響的結果,這也是“仁”在國民性格中的一大體現。

        三、人格培養:中庸之道

        中國古代社會中對人才的培養,不似西方教育那般重視專業技能培養,而是更重形而上的氣節與道德觀念的樹立。中國古代社會中儒家思想幾乎是持續占據主導地位的,儒家思想中對“君子”的推崇也成為中國社會中普遍的人格完善標準。

        所謂君子,可用“中庸”來概括。“君子不器”,君子尚要“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經過歷史發展逐漸成為一種民族氣節,體現在忠君愛國的觀念中。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可見中庸的品質在中國人中具有神圣性,是一切美好品質的概括,并形成一種價值趨向體現在中國人的國民性中。用孟子的話概括,這是一種“浩然正氣”。

        中國古代注重對人才的培養,不僅體現在后來的教育中,也體現在在童蒙教育。所謂童蒙教育,指中國古代7~12歲的教育,即灑掃應對等基本禮儀和倫理道德的學習。其作用不可忽視,是為后期儒家系統教育、為日后學習君子之道打下深厚基礎,是中國古代社會人格氣質初步奠定形成中的重要一環。

        中庸之道同樣表現在禮上。儒家主張以禮治天下,禮節是人與人之間交往乃至統治者治國平天下的核心原則。它處處體現了中國人特有的中和色彩,建立在天人合一觀念基礎上,體現了中國人高尚的修養,也是中庸之道的一種外在表現。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古代儒家思想主導的中國古代社會中,在文化與人格理論的視角下所探見的中國人國民性具有忠孝統一、仁義至上、中庸之道三者合一的特性,不僅體現在傳統的等級宗法性制度中,更體現在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普遍文化群體中。中國人特有的文化與品格特征,區別于西方,自古以來就有自己的獨特優勢,包括政治思想、社會制度以及豐富多彩的文化。如今我們更應弘揚這種文化特性,弘揚中庸之道,選擇傳統并適合我們國民性的東西,而不是盲目學習西方的科技、制度,這有中體西用,才能使中國人得以重新閃耀于世界之林。

        參考文獻:

        [1]林耀華.民族學通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

        [2]夏建中.文化人類學理論學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辜鴻銘著.李晨曦譯.中國人的精神.上海三聯書店,2010.

        精選范文推薦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五月天激情在线观看 | 老鸭窝AV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久久成人免费视频这里都有 | 免费国产真实迷jian系列网址 | 亚洲一区二区综合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