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與妻書原文及翻譯范文

        與妻書原文及翻譯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與妻書原文及翻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與妻書原文及翻譯

        第1篇:與妻書原文及翻譯范文

        趙普,字則平,幽州薊人。世宗用兵淮上,宰相范質奏普為軍事判官。太祖嘗與語,奇之。太祖北征至陳橋,被酒臥帳中,眾軍推戴,普與太宗排闥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眾軍擐甲露刃,喧擁麾下。及受禪,以佐命功,授右諫議大夫,充樞密直學士。太祖數微行過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聞叩門聲,普亟出,帝立風雪中,普惶懼迎拜。帝曰:“已約晉王矣?!币讯谥粒O重裀地坐堂中,熾炭燒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與普計下太原。普曰:“太原當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則我獨當之,不如姑俟削平諸國,則彈丸黑子之地,將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試卿爾。”初,太祖側微,普從之游,既有天下,普屢以微時所不足者言之。太祖豁達,謂普曰:“若塵埃中可識天子、宰相,則人皆物色之矣?!弊允遣粡脱?。

        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普性深沈有岸谷,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普剛毅果斷,未有其比。

        有群臣當遷官,太祖素惡其人,不與。普堅以為請,太祖怒曰:“朕固不為遷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懲惡賞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賞天下之刑賞非陛下之刑賞豈得以喜怒專之?!碧媾?,起,普亦隨之,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宋史·趙普傳》

        《趙普》字詞句翻譯

        原文: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

        字詞:年少熟悉少學問等到做勸勉用

        譯文:趙普年輕時,熟悉官吏事物,他學問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勸勉他讀書。

        原文: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

        字詞:放下自己大住宅關門打開(qiè)箱子

        譯文:(他)晚年讀書很勤奮,每次回到自己的住宅,關上門,打開箱子取出書,

        原文: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

        字詞:整等到第二古稱諸侯或大官的死

        譯文:整天讀書。等到第二天辦理政務,處理決斷非???。(他)死后

        原文:家人發篋視之,《論語》二十篇也。

        字詞:打開箱子它,箱中東西

        譯文:家里人打開書箱一看,原來是一部《論語》啊。

        原文:普性深沉有岸谷,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

        字詞:沉著嚴肅、剛正盡管嫉妒刻薄但“把……作為”

        譯文:趙普性情沉著嚴肅剛正,盡管對人常嫉妒刻薄,但能把天下事作為

        原文: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

        字詞:形容過分拘謹照章辦事言語不多

        譯文:自己的責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職位的人大多拘謹且遇事沉默不語。

        原文:普剛毅果斷,未有其比。

        字詞:他,代趙普

        譯文:趙普卻剛毅果斷,沒有人能與他相比。

        原文:嘗奏薦某人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復奏其人

        字詞:曾經擔任第二天又

        譯文:曾經推薦某人擔任某官,宋太祖沒有用。趙普第二天又上奏請求啟用此人。

        原文: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

        字詞:還第三天再一次將、把撕碎

        譯文:太祖還是沒用。第三天,趙普還是上奏這個人,太祖生氣了,撕碎

        原文:案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

        字詞:奏章扔面容顏色連詞回家

        譯文:他的奏章扔在地上,趙普面色不改,跪在地上把碎紙片拾起來帶回了家。

        原文: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

        字詞:縫補再次

        譯文:過些日子,他將舊紙片縫補好,再次像當初一樣上奏。

        原文: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字詞:才醒悟終于

        譯文:宋太祖才醒悟,終于任用了這個人。

        《趙普》閱讀練習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普與太宗排闥入告。  闥:門

        B.吾意正如此,特試卿爾。 意:料想

        C.初,太祖側微,普從之游。 游:交游

        D.家人發篋視之。  發:打開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以佐命功,授右諫議大夫。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B.因與普計下太原。  不如因而厚遇之。

        C.普剛毅果斷,未有其比。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D.朕固不為遷官,卿若之何? 既自以心為形役

        1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刑以懲惡賞/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賞天下之/刑賞非陛下之/刑賞豈得以喜怒/專之。

        B.刑以懲惡賞/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賞/天下之刑賞/非陛下之/刑賞/豈得以/喜怒專之。

        C.刑以懲惡/賞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賞天下之刑賞/非陛下之刑賞/豈得以喜怒專之。

        D.刑以懲惡/賞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賞/天下之刑賞/非陛下之/刑賞豈得以喜怒/專之。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2分)

        (1)太祖數微行過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4分)

        譯文:

        (2)初,太祖側微,普從之游,既有天下,普屢以微時所不足者言之。(4分)

        第2篇:與妻書原文及翻譯范文

        關鍵詞: 可譯性 含義 意義 《錦瑟》 詩歌翻譯

        翻譯作為一種特殊的闡釋過程,無論是首先理解原文文本還是最終以譯入語再現,實質都是譯者通過有限的闡釋來接受信息和再現信息的完整的闡釋循環的過程。二十世紀闡釋學派代表人物伽達默爾一反傳統闡釋學努力把握作者和文本原意的客觀主義精神,宣稱作者“本意”是不存在的。文本創造出來后,就是脫離了其作者的獨立的存在。闡釋者的任務是探究文本而非尋求作者的認同。在這一理論的關照下,追尋作者本意的努力是徒勞無益的。而翻譯作為一種闡釋行為無疑具有最大程度的不確定性和不可能性。譯者無法詮釋和再現作者的思想情感,譯本反映的是譯者自己理解和感受的文本世界,而非作者筆下的世界。這無疑給翻譯這樣一個明晰的闡釋過程蒙上了一層迷霧,也對譯者的工作提出了質疑:譯本是不是真的做到了忠實原作?譯本到底可不可譯?

        詩歌因為其自身特有的模糊性和朦朧性以及對特定語言形式的依賴,在伽達默爾詮釋學理論的關照下,詩歌翻譯就具有更加明顯的不確定和不可能性。詩歌作為一國語言文字的精品,往往韻律和諧、富于樂感、錘詞煉句、旨意深遠,集中體現了特定民族語言文字的美妙和魅力。雪萊說:“詩喚醒和拓展人的心靈,它使它能夠容納成千種未曾領略過的思想組合。詩揭去罩在世界隱秘世界之上的面紗,它使熟悉的事物變得仿佛并不熟悉?!?1967:10-19)詩歌是詩人心靈的自白,具有朦朧性和多義性,是無法詮釋和翻譯的。同時,由于詩歌獨特魅力植根于特定語言文字形式的土壤之中,許多人認為離開了這種特定的母體土壤,以另一種語言形式再現的詩歌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魅力和朦朧美。美國詩人robert frost曾說過,“詩歌就是在翻譯中喪失掉的東西”。

        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七言律詩《錦瑟》歷來由于其詩意的晦澀和模糊性而成為闡釋和爭論的焦點。其詩曰: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這首詩典故極多。題目“錦瑟”語出《古今樂志》:“錦瑟之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薄扒f生曉夢迷蝴蝶”語出《莊子》:“莊周夢為蝴蝶”(錢牧齋、何義門,2000:347-348)。“望帝春心托杜鵑”寓指蜀國望帝杜宇與其宰相鱉靈之妻之典,而“月明”“珠淚”“藍田美玉”也都有據可考。全詩意境朦朧、虛幻而美麗。詩人用這些美麗朦朧的語言符號要表現什么含義?由于“時間行程中讀者的態度、感情、觀點和價值發生了變化”,因此歷代以來不同的學者對《錦瑟》的含義有不同的闡釋和理解,即相對含義而言的不同意義解說。由于篇幅所限,僅列舉兩種論說來分析。

        1.悼亡論

        清代以朱彝尊為代表的諸多學者認為此詩是李商隱為悼念亡妻而作。錦瑟是亡者平日所用之物,因而詩人睹物思人、托物起興。朱彝尊聲稱:

        “此悼亡詩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斷而為五十弦矣,取斷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華年’三字,意其人年二十五而歿也。蝴蝶、杜鵑,言已化去也。珠有淚,哭之也。玉生煙,已葬也,尤言埋香瘞玉也?!?祝朝偉、張柏然,2002:58)

        朱彝尊引經據典,將詩中“錦瑟”、“蝴蝶”、“杜鵑”、“珠淚”、“玉煙”等細節和意象全部歸入其悼亡之意旨。其言說有理有據,不失為對原詩含義的合理詮釋。

        2.自傷生平論

        以何焯為代表的另一些學者認為李商隱在此詩中自傷生平,感嘆年華虛度,一腔才華付諸東流。何焯認為:“莊生句言付之夢寐,望帝句言待之來世,滄海、藍田言埋蘊而不得自見,月明、日暖則清時而獨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李商隱評傳》指出《錦瑟》實際上是李義山一生遭遇蹤跡的概括:“首聯概括本詩的基本主題思想。中四句是純系自傷生平之辭?!f生’句一方面實寫青年時代的仙游生活;另一方面又虛寫詩人自己青年時代綺麗美好的理想在冷酷的現實生活中逐一幻滅,化為泡影,晚年回憶起來真是既辛酸又甜蜜?!邸渲^我滿腹憂憤,惟有假詩篇以曲傳?!{田’句和尾聯則突出詩人內心的惆悵寂寞?!?同上58)

        兩種闡釋論說見仁見智,但是各自立論看起來似乎相去甚遠、難以決斷。而理解原文文本只是翻譯的第一步,那么詩歌似乎是真的不可譯了,作者本意真的不可尋了?

        美國闡釋學理論學家赫斯(e.d.hirsch)在其代表作《解釋的有效性》一書中,質疑伽達默爾作者本意不可探尋的觀點。在書中他開篇明意,聲明自己的主要任務是在這個“作者已死”(羅蘭·巴特)的時代“重建作者原意”、“關注解釋文本最終可信的正確性問題”(1967:2)。赫施認為,作者的原意才是決定文本理解正確與否的關鍵,只有尋找到這種客觀的作者原意,闡釋才充分有效,否則意義將是不合法的。赫斯把對文本的理解分為“含義”(significance)和“意義”(meaning)兩層。他指出:“一件文本具有特定的含義,這特定含義存在于作者用一系列符號所要表達的事物中,因此,這含義也就能被符號所復現。而意義則是指含義與某個人、某個系統、某個情境或與某個完全任意的事物之間的關系。像所有其他人一樣,在時間行程中作者的態度、感情、觀點和價值標準都會發生變化,因此他經常是在一個新的視野中去看待其作品的。毫無疑問,對作者來說發生變化的并不是作品的含義,而是作者對作品含義的關系。因此,意義總是包含著一種關系,這種關系的一個固定的、不會發生變化的極點就是本文含義。”(耀斯,1997:16-17)即在理解和詮釋過程中,發生變化的并非本文含義,而是本文對作者來說的意義。赫斯進一步指出,人們之所以認為含義是不確定和不可探究和復制的,主要有兩個原因:一,人們誤將含義體驗的不可復制性視為含義本身的不可復制性;二,將確切理解的不可能性誤認為是理解的不可能性。“含義和意義”、“含義體驗的不可復制性和含義本身的不可復制性”、“確切理解的不可能性和理解的不可能性”這三對往往為人所忽略的定義的區分肯定了文本理解與闡釋的可能性。我們把赫斯這種作者與文本關系的觀點擴展到翻譯領域來理解詩歌與讀者也即譯者的關系,由詩歌的模糊性和多義性而產生的詩歌不可譯論無疑就站不住腳了。

        然而赫斯提出,人們往往混淆了含義體驗的不可復制性和含義本身的不可復制性的界限。含義體驗是指詩人在特定的歷史時間創造《錦瑟》時特有的思緒和情感,這是無法復制的。但是詩歌本身作為一個客觀存在是可以復制的。它的“含義存在于作者用一系列符號所要表達的事物中”(耀斯,1997:16-17),因此也就能被其它形式的符號所復現?!叭绻x是不可復制的話,它也就不會被人們各有所異地具體化,這樣,它也就既不會被理解,也不會得到解釋”(謝天振,1999:56)。因此含義具有確定性和可復制性,對于原詩不同的闡釋和論說并沒有改變文本的含義,改變的是意義。詩歌含義是可以詮釋和復制的,因而也是可以翻譯的。

        在此基礎之上,赫斯進一步明確區分了確切理解的不可能性和理解的不可能性的區別。理解是可能而且多樣的,也就是隨著“時間行程中讀者態度、感情、觀點的價值標準變化”而變化的多種“意義”。《錦瑟》歌詠的對象對于悼亡論者來說是英年早逝的亡妻;自傷生平論者卻認為是詩人自己。在這兩種論說下,“莊生”與“望帝”既是來生與飄逝的擬像,又是才華浪擲、人生虛度的惆悵。而最后被埋葬的藍田、美玉既喻指詩人的亡妻,又指詩人自己的如玉才華。詩歌的理解具有朦朧多樣性,即相對于確定不變的含義,不同的詮釋者會產生多種合理意義。由于這諸多合理意義的存在,某一種一成不變的、固定的、確切的理解是不可能的。但是不可能性并不代表著不正確性。正因如此,才有歷代譯者多年來孜孜不倦,力求創造出在最大限度上再現原詩所有信息的譯本,讓譯入語讀者得以理解和欣賞異域語言和文化的美麗。

        下面分別是悼亡論和自傷生平論兩種闡釋的譯本:

        the sad zither

        why should the zither sad have fifty strings?

        each string,each strain evokes but vanished springs:

        dim morning dream to be a butterfly;

        amorous heart poured out in cuckoos cry.

        in moonlit pearls see tears in mermaid’s eyes;

        from sunburnt emerald let vapor rise!

        such feeling cannot be recalled again;

        it seemed long-lost e’en when it was felt then.

        (許淵沖譯)

        在這首詩中,“sad zither”、“dim morning”、“amorous heart”、“cuckoos cry”、“tears in mermaids eyes”等意象的復制深深地表達了詩人對亡妻的思念。

        jeweled zither

        vain are the jeweled zither’s fifty strings:

        each string,each stop,bears thought of vanished things.

        the sage of his loved butterflies day-dreaming:

        the king that sighed his soul into a bird:

        tears that are pearls,in ocean moonlight streaming:

        jade mists the sun distils from sapphire sward:

        why need their memory to recall today?——

        a day was theirs,which is now passed away.

        (john a.turner譯)

        在這首詩里,“bear thought of”、“vanished things” 、 “sigh his soul into a bird”、“jade mists”及“a day was theirs”和“passed away”等詞的使用,無不展示了詩人對逝去年華的感傷與惆悵。

        基于以上兩種詳盡的闡釋論說的兩個譯本,無疑都是對原詩含義的完美再現。確切理解的不可能性表明,詩歌翻譯中不可能尋求一個范本,沒有唯一正確的翻譯。每一種闡釋和翻譯都是對確定不變的原詩作者含義一個方面的再現。不同的翻譯就是不同的文本闡釋,只要是合理的,便是可以接受的。在赫斯的闡釋學理論關照下,我們可以對長期以來由于詩歌自身的朦朧性和模糊性引起翻譯上的爭論有不同的認識。《錦瑟》一詩的翻譯極好地證明了這一點。

        參考文獻:

        [1]hirsch,e.d.validity in interpretation[m].new h-

        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7.

        [2]漢斯·羅伯特·耀斯著.顧建光,顧靜宇,張樂天譯.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3]赫斯著.王才勇譯.解釋的有效性[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

        [4]錢牧齋,何義門譯注.韓成武等點校.唐詩鼓吹評注[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

        [5]shelley,percy bysshe.a defense of poetry[a].shelley’s critical prose[c].bruce r.mcelderry.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67.

        第3篇:與妻書原文及翻譯范文

        1.熟習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

        2.理解專心致志在學習生活中的重要性。

        3.學習用寓言故事說理的方法。

        教學重點和難點:寓言說理的方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遷移閱讀法。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由《齊人有一妻一妾》中寓言說理方法導入。

        二.聽朗讀錄音,正音正句讀,然后齊讀課文。

        弈(yi)鴻鵠(honghu)弓繳(jiao)

        三.詞語點讀:

        1.一詞多義:

        a.通

        A通國之善弈者也整個,全

        B凝絕不通聲暫歇沒有阻塞,暢通

        C指通豫南,達于漢陰通往

        D主簿通語言傳達

        E鳴之而不能通其意了解

        b.使

        A使弈秋誨二人弈讓

        B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派,命令

        C人皆得以隸使之使喚

        D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支使

        E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假使

        c.為

        A惟弈秋之為聽“惟……為……”,賓語前置句式,為,結構助詞。

        B為是其智弗若與若,如果

        C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當作

        D予無所用天下為嗎

        2.下列畫線的詞語用法與現代漢語是否相同?請具體解釋。

        a.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與現代漢語同,認為

        b.與其妾訕其良人不同,這里是“和他的”;現代漢語是選擇連詞。

        c.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不同,這里是妻子兒女;現代漢語的意思與“丈夫”相對。

        d.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不同,這里是“達到”,現代漢語是表示另起話題。

        e.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然后”同;“從而”不同,這里是“跟著”的意思,現代漢語是承接連詞。

        四.齊聲朗讀課文,自行翻譯全文。

        五.原文之前還有一段文字,自讀并理解翻譯之。

        無或(同“惑”)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同“現”)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技術)也,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六.分析理解:

        1.這個寓言中采用了對比之法,說它的好處。

        (提示:孟子將對比重點放在“?!迸c“不專”的對比上,這樣寫是突出過程的重要性,強調惟有用心專一者方能成就一番事業,心思浮躁者將一事無成。)

        2.荀子的《勸學》一文,也談到用心專一的問題,比較兩者的說理的異同。

        (提示:本文是寓言說理,一個是比喻說理(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鰲,雖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但都用了對比之法,觀點也相同。)

        七.請采用對比手法,論說惜時之于學習的重要性。

        (略,學生自寫,然后相互評比,看誰說得最漂亮。)

        八.以山丘和小溪為形象,編寫一個小寓言故事,表明一個深刻的道理。

        (筆作題,先擬寫草稿,同桌切磋,在寫成正式文稿,全班交流,組織成冊。)

        九.完成課后練習。(答案見教師用書)

        十.閱讀《文學讀本》中《〈孟子〉言論六則》,翻譯并概括主要內容觀點。

        (略,參照注釋解讀)

        第4篇:與妻書原文及翻譯范文

        關鍵詞:伽達默爾;翻譯;文化缺失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美劇在中國熱播,觀眾日益喜歡美劇,這也使觀眾對字幕翻譯的要求不斷提高。在翻譯字幕過程中,翻譯技巧及策略顯得尤為重要。學者運用各種翻譯理論對字幕翻譯進行研究,這也逐漸得到認可。然而,大多數的翻譯都并未涉及到深層文化層面,這是遠遠不夠的.這直接導致在美劇翻譯中,經常存在文化缺失的現象。翻譯的過程是解釋,解釋的過程具有主觀性,每個人翻譯都有自己的方法,根據翻譯方法的不同,翻譯出來的文章也略有不同。在翻譯過程中,理解是表達的前提,因此,首先要從整體上把握整部電視劇的內容,并理解人物關系。譯者是為了讓觀眾更好的理解電影字幕的翻譯,與此同時也擔任著轉換語言和傳播文化的角色。這些在伽達默爾的哲學分析中找到理論支撐。

        一、伽達默爾的哲學詮釋學理論

        解釋學是一個解釋和了解文本的哲學技術,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的學說是成為影響力甚廣的學說直譯。他認為人文科學具有歷史相對性與文化差距性。他也指出翻譯就是對源語的解釋,任何翻譯行為都必須以譯者對源文的理解為基礎,但這種理解是譯者以其前概念來解釋源文本的過程;

        此外,譯文的形成也是通過譯者對源文進行理解,并以目的語為媒介進行解釋的物化過程。

        從翻譯的過程來看,他認為翻譯是對內容的再創造,而不僅僅是再現。譯者對源文的翻譯并不是單純的轉換語言,而是充分理解原文,并將理解的內容轉換成目的語表現出來的過程。伽達默爾曾說,“翻譯的過程中,即使譯者試圖從原作者的角度投入自己的情感,甚至試想自己是作者,也不可能完全一致的理解原作者的創作源泉。因此譯者只能是對源文進行理解和再現。

        在翻譯的方法上,伽達默爾更傾向于歸化。正如他所說,“翻譯之所以困難,是因為原文和目的語有著不可分的關系。“也就是說,詞匯和物品之間是有關聯的,他們不可分離。

        伽達默爾在翻譯理論中提出了重要的見解,他的觀點也為英漢翻譯中的文化缺失現象提供了合理的結實和理論依據。這些現象也可以從伽達默爾的理論中得到分析和解釋。

        二、美劇翻譯中存在的問題

        《成長的煩惱》部由美國ABC公司拍攝的大型情景喜劇片,在美國1985年至1992年間它成為收視率最高的情景喜劇。被我國引進之后備受觀眾喜愛。在字幕的翻譯方面很符合中國思維。但是與原版相比,語言的幽默性還是很欠缺。失去了原本美國幽默的喜劇效果。這在中美電影中有體現,其實在我國不同的語言也是有體現的?;浾Z電影中的一些笑點,譯成普通話版本之后也是味道全無。這些都是因為語言間存在文化缺失。這也體現了語言不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傳播文化,交流思想的重要媒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度,人們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對于文化的理解也是不盡相同。一些美劇進入中國之后失去了原本的味道,這是因為美國文化尤其是文化俚語很難用中文解釋和翻譯到位。很多美國文化的詞匯用中文都找不到適當的詞來翻譯。這種現象也直接導致了美劇很難被翻譯成恰當的版本。

        三、文化語境和美劇翻譯的關系

        在對美劇文化內容的翻譯中,通常存在兩種類型:一是歸化,指的是通過對內容的理解,將源文中較難理解的詞匯或者具有本文化特色的文化詞匯進行翻譯,盡量使翻譯準確,達到功能對等的效果。二是異化,指的是為了保留詞匯中所包含的深層文化內涵,用直譯或者意譯的方式來保留本意。當然,根據實際情況需要,譯者可以在不改變原意的情況下,對文本進行酌情添加或刪減。然而,如何根據情況來選擇適合的翻譯方式呢?首要的依據應該是文化語境。本文將對美劇中常見的文化負載詞及其翻譯方法進行分析:

        首先,美劇劇名。由于不同文化的人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每個人的文化審美觀也存在差異,因此,觀眾對劇名的欣賞角度也有很大不同。歐美觀眾喜歡簡單明了的方式,因此很多劇名都以人名、地名、或是簡單的名詞命名,比如這幾年流行的劇集《Supernatural》、《White Collar》、《Fringe》、《Castle》,如果照直了翻譯,就成了莫名其妙的《超自然》、《白領》、《邊緣》、《城堡》,劇名都很簡單,又具有概括性,但是中國觀眾對這種名稱卻提不起興趣。中國觀眾更加喜歡劇情豐富的電視劇,因此為了迎合中國人的審美觀念,片名就應該具體化。因此上面幾部美劇最容易被接受的翻譯形式為《邪惡力量》、《妙警賊探》、《危機邊緣》、《靈書妙探》,,中國觀眾更加喜歡劇情豐富的電視劇,因此為了迎合中國人的審美觀念,片名就應該具體化。因此上面幾部美劇最容易被接受的翻譯形式為《邪惡力量》、《老爸老媽羅曼史》和《傲骨賢妻》,而并沒有采用《超自然》、《我是如何遇見你的母親的》和《好妻子》這樣的直譯片名。當然,這類片名更能吸引觀眾的眼光,以獲得更高的收視率,這樣調整片名還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美劇的翻譯要貼近多數觀眾的實際生活。通常譯者采用歸化法來對美劇進行翻譯,這樣更有利于觀眾理解劇情,以縮小文化間的差異。《生活大爆炸》在中國很受歡迎,不僅因為劇本和演員很精彩,更是因為劇中的翻譯很貼近生活,符合中國人的思維。觀眾看該劇會不自覺的融入進去,因為他們的翻譯著實是很沒有距離感。流行語在劇中的使用,讓觀眾很容易接受。這種入鄉隨俗的翻譯形式在這部劇中有很多的體現?!岸壳爸袊畛绷鞯脑~匯也被廣泛的使用到了美劇字幕翻譯中來,將中國的流行文化結合到美國劇情中,觀眾能接受這樣的臺詞,自然就喜歡這部電視劇,因此這樣的電視劇就更能吸引觀眾,從而流行起來。

        第三,劇情中對于時尚詞匯的大量使用,如著名場所或者著名品牌,乃至膾炙人口的熱門話題,都使觀眾感受到電視劇與實際生活并不遙遠,并且充滿時尚感。然而中國的觀眾對美國的流行話題并不是一一了解,這便導致國內觀眾在看到這類情節時無法深入理解,感到遙遠而陌生。因此,在這類情節的美劇中,便需要使用歸化和異化相結合的方式,結合注釋等方式幫助觀眾理解。尤其在網絡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網絡上的詞匯轉用的很多,也出現了很多與網絡相關的詞匯,這些流行詞匯也被廣泛的應用到電視劇中,如: short message, MSN, e -mail等,在Gossip girl(《緋聞女孩》中,也經常會出現一些名牌等等。

        結束語

        如今,影視傳媒作為重要的傳播媒介,在跨文化交際中有著重要作用,而關于影視翻譯的研究卻是還遠遠不夠。正確的理解跨文化詞匯對于文化間的交流有著重要意義,更可以讓觀眾深刻的理解其文化內涵,促進跨文化交流。這便要求譯者充分的了解電視劇內容,本著對觀眾負責、對兩國文化負責的心態,做好每一字句的翻譯,以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作者單位:長春工業大學)

        參考文獻:

        [1]郭建中,翻譯中的文化因素:異化與歸化[J].外國語,1998.2:17

        [2]許淵沖,翻譯的藝術[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

        [3]高鳳江,漢譯英中的中華文化失損問題[J].中國翻譯,2002(5)

        第5篇:與妻書原文及翻譯范文

        關鍵詞:中文慣用句 日文慣用句 比較

        隨著中日交流的日益頻繁,漢語和日語的相互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密切。因此,在中文和日文互譯方面,相當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能夠把句子翻譯成地道的中文和或地道的日文。在很多翻譯時候,需要用到、也離不開慣用句。為了便于翻譯人士更清楚無誤的看到翻譯的內容和要點,有必要把二者做一個比較和區別。在這篇論文的正文部分,以中日慣用句的異同為例來做分析。

        慣用句幾乎都是用簡短的語言來表達的,是在平常的使用中逐漸被固定化下來的有著特殊的語感和意思的句子。不僅被廣泛用于口頭會話,還經常運用于文章之中。,通過慣用句,我們可以很生動地表現人們生中的千姿百態、詼諧及情感。下面淡淡列舉跟人的身體有關的慣用句,就可以讓大家明白在漢語和日語之中通用著的句子究竟有多少。例如:“皺眉頭”(眉をひそめる)、“咬緊牙關”(を食いしばる)、“厚臉皮”(面の皮が厚い)等等舉不勝舉。另外,與此相對,也有諸如“洗手不干”(足を洗う)、“膽小”(肝が小さい)、“格外好吃”(が落ちそう)等表現跟意思有稍微差異的句子。所以對中日慣用句的異同做一個歸納和分析,對我們的語言教學而言,很有必要。

        一、漢日慣用句的相同之處

        具體說來,漢日慣用句的相同點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在內容上,漢日慣用句都是日常生活的具體表現

        以下文的上司和下屬在酒館里的對話為例:

        例(1)部下:最近は不景でどこの會社も大ですね。私の友人も、家をったばかりなんですが、先月會社を首になったんです。彼のことを考えると胸が痛みます。

        上司:君の友人が、そうか…の毒だね。

        部下:どうなさったんですか。今日はあまりおみになりませんね。一杯どうぞ。

        上司:は…君も今日で首なんだよ。

        另外,例舉幾個漢語慣用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情景:

        例(2)“這樣的報告你要認真準備,假如講得不好,讓人抓了小辮子就沒趣了?!?/p>

        例(3)“正在住院的女兒來了電話,猶如晴天霹靂,讓我驚呆了?!?/p>

        2、在表達特點上,漢日慣用句都隱含著比喻、幽默詼諧

        例(4)欲を押えることは、文明のにブレキをかけることだ。()

        例(5)小張,你要是再沒日沒夜地連軸轉,會生病的!(隱喻)

        接下來看到下面的對話情景:

        例(6)おば「ゴウはね。だいぶ家の人たちにれたんだが、このはどうしたはずみか(不知為什么)、好男の手にみついてね。好男はすぐ近所の外科醫にけつけたのよ。そしたら、そこのお醫者さん、ひょうきんもので、犬にてをまれた。(被自家的狗咬了手―落個恩將仇報)と言ったんですって。(笑い聲)

        妻:それはおの毒(可憐)でしたね。

        女:それこそ、きもがいもになっちゃう(好心成了驢肝肺)。

        次男:あのゴウは恐ろしいので、うちにいる、れてくと近所の子供は逃げ出したよ。

        おば:まったく、あの犬、鼻息が荒い(鼻息粗―趾高氣揚)からね。(笑い聲)…

        3、在形式上,漢日慣用句主要都是動賓結構

        例如:“舌をく、手を切る、耳を澄ます、ものをいう、手を入れる、膝を交える、骨身を削る、お茶をす、世をく、腳光を浴びる、兜を脫ぐ、下をける”等等。翻譯分別為“拍馬屁,戴高帽,咬耳朵,吃現成飯,開空頭支票,不管三七二十一,拉關系,踢皮球,鉆空子,背黑鍋,吹牛皮,找茬子”。等

        4、在來源上,漢日慣用句的詞源和范圍都非常廣

        例如:日文運用的情況

        例(7)今度のことでは、彼も味噌をつけたな。(丟丑)(來自用餐時的用句)

        例(8)四郎にはほとんど合點が行かない。(不理解、想不通)(來自于文學作品中的用句)

        例(9)先生が子にらないごとく、私も子けの味であった。(來勁、感興趣)(來自音樂的用句)

        例(10)一口にスツと言ってもピンからキリまであります。(從頭到尾、從好到壞)(來自娛樂界的用句)

        另外,也有一些中文中也運用的情況:

        如:開空頭支票(來自經濟方面的用句)、打強心針(來自醫學方面的用句)、先發制人(來自典籍的用句)等等。

        二、漢語和日語的慣用句的區別

        中華語言,博大精深,漢語和日語的慣用句,除了一部分方面具有相同或者相似以外,也有很多的區別和不同,主要表現在:

        1、漢語的慣用句比日語更加富有變化

        例(11)初子は、嫣然と笑いながら、もう一度目を格子の外へやった。(初子嫣然一笑,再次朝窗外瞥了一眼。)這句話雖然在“目をやる”中添加了“格子の外へ”的成分,但這個慣用句原本的結構并沒有改變。因此,日語慣用句和漢語慣用句的結構雖然不同,但漢語慣用句比日語慣用句更富有結構的變化性。

        2、漢日的慣用句的字數也有所不同

        漢語的慣用句絕大部分都是由三個漢字組成;日語的慣用句,字數則沒有一定的規律。例如:日語的慣用句:舌をく、腹をむ、ものをいう、足を洗う、下をける、想が盡きる、足が重い等。

        漢語的慣用句:拍馬屁、戴高帽、咬耳朵、走后門、唱高調、一陣風、敲竹杠、打補丁、鉆空子、撂挑子、背黑鍋、拉關系、抬轎子等。

        3、在和俗語的聯系方面,漢日的慣用句有其差異

        其實要說起慣用句和俗語的區別,不管是日語的俗語還是漢語的俗語,都是在社會性和生活方面的智慧的表達。只不過慣用句是相對簡單的固定的表達方式,俗語比較靈活多樣而已。

        (1)形式上,漢語的慣用句跟俗語有很大的區別

        首先看看漢語當中的慣用句。

        慣用句:下臺階、唱對臺戲、發神經。

        俗語:天下烏鴉一般黑、敬酒不吃吃罰酒、知人知面不知心。

        如例所示,漢語的俗語比慣用句字數要多,且由單句組成。而與此相對,漢語的慣用句是相對簡單的,固定的包含著暗喻的句子。

        (2)日語的慣用句跟俗語很相似

        接下來我們看到日語慣用句和俗語的例子。

        慣用句:に入る、心を配る、相槌を打つ、味噌をつける。

        俗語:地のも三度(事不過三)、地の沙汰も金次第(有錢能使鬼推磨)、をして得取れ(吃小虧占大便宜)、他人のを食う(離家在外,歷經艱苦)。

        從例子可以看出在形式上日語的慣用句和俗語很相似,區別不大。

        4、在和成語的關系方面,漢日的慣用句也有不同

        如果把慣用句和成語來進行比較,我們會發現,在漢語里,慣用句和成語存在著很明顯的區別。根據《現代漢語大辭典》的解釋,成語是“人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組或短句。大都由四個字組成。”例如:

        成語:敲詐勒索、眉目傳情、代人受過

        慣用句:敲竹杠、耳旁風、背黑鍋、唱對臺戲、耍嘴皮子、打小報告、開空頭支票、不管三七二十一等。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漢語的成語全部由四個字組成,但是慣用句既有三個漢字組成的,也有四個甚至四個以上漢字組成的。

        與漢語成語的解釋不同,日語成語的解釋有廣義的和狹義的兩種。廣義上的成語的定義包含了來自漢語的成語、日語中固有的成語和日語慣用句。但狹義的定義則只有來自漢語的成語和日語中固有的成語兩種。本篇文章是從成語的狹義解釋來舉例的。例如:

        成語:先んすれば人を制す(先發制人)

        慣用句:先手を打つ(搶先、先發制人)

        5、在語法關系上,漢日的慣用句的差別

        日語中有一個獨特的現象,就是連語。日語連語也是日語中慣用句的重要組成部分。

        連語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自由地組合在一起的詞組。例如:、バスにる、花がく、海を眺める。漢語的書面語中因為沒有連語這一說法,所以為了更好地比較日、中慣用句,進而更好地讓大家掌握慣用句,本人就在此簡單地比較分析一下慣用句和連語的異同。例如:

        連語:を洗う、ごを食べる、椅子に座る。

        慣用句:足を洗う(洗手不干)、お目玉を食う(被申訴、責備)、下をける(委托他人處理)

        日語中的連語是隨意組成的詞。例如:“ごを食べる”也可以說成“ごを召し上がる”?!耙巫婴俗搿币部梢哉f成是“椅子にかける”。。特別是對于學習日語的外國人來說,一般都要通過查字典后才能明白大部分的意思。

        在漢語中,不具備日語慣用句中,出現連語這樣的現象。

        三、在學習和研究中,要認真對待二者的聯系和區別

        漢語的慣用句和日語的慣用句既有相同之處,也存在著諸多不同之處。正因為這樣,把日語的慣用句翻譯成中文的時候,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方面。如果大家遵循以下兩個原則的話,既可以把情景場面翻譯得更接近原文,又可以讓中國人更容易理解。

        1、日語的慣用句翻譯成中文的時候,盡量使用漢語的慣用句

        例(12)原文:彼女はただ病人に心をわれていたが、例えば村の方へ振り向いたところで、がラスに寫る自分の姿をえず、の外を眺める男など目に止まらなかったであろう。

        翻譯:她一心撲在病人身上,即使轉向島村那邊,也看不到映在玻璃窗上的自己的影子,看不到眺望窗外景色的男人吧!(川端康成『雪國)

        “心をう”直接翻譯的話是“引起注意”的意思。根據上下文翻譯成地道的中文“一心撲在病人身上”的話就更利于讀者理解。

        例(13)原文:さんざんそういうをしているだけに、玉子が反するのも理ではないと思いながら、りかかった船で、千代の性としては後にひけなかった。

        翻譯:正因為有這樣痛苦的經歷,所以玉子反對也無可非議。千代雖然想到了這一點,卻也不能打退堂鼓。依她的性格是不會后退的。

        把“りかかった船”翻譯成“不能打退堂鼓”,雖然在文字上對應不上,但是意思卻完全符合。

        2、有些時候日語的慣用句翻譯成漢語的成語為宜

        例(14)原文:この道の中は、者の死にもの狂いの行列で、身の毛がよだつほどの光景であった。翻譯:一路上,負傷者成群結隊地在垂死掙扎,那種情景真是令人不寒而栗。(井伏二『雨)

        例(15)原文:越はもともと、言い出したらブレキのきかぬ性だが、ここまで口が滑ったのは、藤とは比的にしいという安心感がいくら手っていた。

        翻譯:風越本來就是打開話匣子就剎不住車。他之所以如此信口開河,或多或少是由于覺得和須藤比較親密,因此可以放心的緣故。(城山三郎『官僚們的春天)

        例(16)原文:これを知っているのは、當事者以外には小田さんと私どもぐらいです。ですから小田さん、腹を割って、本當のところをしてくださいませんか。

        翻譯:了解此事的,除當事者之外,就剩下小田先生和我等了。所以請小田先生推心置腹地談談事情。(山崎子『華麗的家族)

        原文的謙虛語“私ども”是站在說話者的立場上來表達的。翻譯成鄭重語“推心置腹”非常恰當。

        例(17)原文:二十年もっていながら、そののをび越してこうした心が通うのは、なぜだろうかと彼女は考えた。

        翻譯:她想為什么盡管過了二十年,可是跳過這時間的空白,還這么心心相印呢?

        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中文還是日文,都存在并大量運用著慣用句,中日慣用句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之處。那么,學習兩者的異同,不僅能夠熟練運用慣用句,而且對中日互譯也有幫助。更重要的我們的語言表達水平會得到提高,文字也會變得更加生動活潑、栩栩如生。

        參考文獻:

        [1]高太郎.日本の文法[M].角川店,1992,3.

        [2]田仲正江.日本の用句[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9.

        [3]國立國研究所.日本の文法[M].明治院,1989,9.

        第6篇:與妻書原文及翻譯范文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貫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一些文學文化常識,對于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很有必要;同時,掌握一些文學文化常識,對于解答幾類語文題型也很有幫助。

        第一,解答古代詩歌鑒賞題很多時候離不開文學文化常識。試看下面的例題。

        【例1】 閱讀下面的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溪橋晚興

        鄭協①

        寂寞亭基野渡邊,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閑立,滿袖楊花聽杜鵑。

        【注】①鄭協:南宋遺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問題:如何理解這首詩中的“閑”字所傳達的心境?

        古代詩歌是古人生活經歷和思想情感的結晶,解讀詩歌的內容與情感,離不開背景。詩歌鑒賞也有一個重要原則――知人論世,即鑒賞詩歌要深入探究詩人的生平和為人,了解他們所生活的環境和時代。如果僅據詩面來解讀“閑”的意蘊,“閑”表面上表現了詩人悠閑、恬淡、無所事事,閑立觀賞一川晚照的情景。這樣解讀違背了知人論世的原則,不符合注解中“南宋遺民”的身份。其實詩人內心是無比凄涼、孤獨和惆悵的,從詩中描繪出的落日晚照、杜鵑啼血等意境也可得到印證。故國之思與亡國之痛是這個南宋遺民群體的情感共性,這就是常識對解讀詩歌的重要性。

        古代詩歌中的很多意象和意境,經過歷代詩人反復繼承、運用和發展,已經成為我們民族文化和心理積淀的一部分,許多意象和意境對應蘊含著相對固定的情感內涵。比如落花這一意象極易讓人聯想到春天的逝去、美好時光的流逝、青春的凋零等;又如象征著高雅,楊柳代表惜別,月光暗含思念,古琴聯想到知音,紅豆意味著相思,浮云給人飄零之感,落日叫人惆悵,故園使人內心陡生鄉愁等。

        如2010年江西卷詩歌鑒賞(陳與義《送人歸京師》)要求指出詩中“子規”意象的含義。子規即杜鵑鳥,俗稱布谷,又名杜宇、子鵑,傳說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鳴,聲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了解這些文化常識,解題就容易得多,而且積累的意象越多,解答此類題目越是游刃有余。

        長期的文化積累形成了許多固定詞匯或典故傳說,如“秋水”“鴻雁”“長亭”“灞橋”“司馬青衫”“黍離之悲”等,它們大多源于典故或前人詩文,有固定的內涵。2011年江西卷詩歌鑒賞(黃庭堅《清明》)要求分析“人乞祭余驕妾婦”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如果了解此句典故出自孟子《齊人有一妻一妾》,寫了毫無人格尊嚴的齊人以食用人家祭祀食品而洋洋自得的丑態,了解介子推寧愿被燒死也不做官的氣節,自然就容易答題。

        中國文化中的節令文化(如春節、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節日對應的習俗和文化意義)、飲食習俗等也有助于我們理解古人的生活或文化活動。如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相傳起源于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之事,因介之推為避官而抱樹焚死,晉文公便定于此日禁火寒食。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節當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說過:“人間佳節唯寒食。”《黃州寒食帖》是蘇軾一生中最為杰出的書法作品,書帖的內容是蘇軾在寒食節當天即興創作的五言詩。如果涉獵這些文化常識,解讀相關詩歌多有裨益。

        第二,文言實詞題、翻譯題和理解題很多時候和文化常識有關。

        熟知文學文化常識對于解答此類題目多有幫助。如古代稱謂有名、字、號、齋、籍貫、郡望、官爵等之別,還有許多特定稱謂,如年齡有垂髫、豆蔻、弱冠、耄耋等;歷法中有干支紀時、“朔”“望”“晦”特定日期之類的常識,熟知這些常識有助于理解原文或準確翻譯句子。如《登泰山記》中“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一句,只有明確知道“戊申”是干支紀日,“晦”指每月月底,“五鼓”是以更鼓紀時,才能準確理解和翻譯。

        【例2】2011年全國卷Ⅱ文言文翻譯(材料節選自《宋書?郭原平傳》)第2題:

        若依其貧老邪,耄齒甚多,屢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句中“耄齒”的翻譯是一個得分點,如果知道“耄耋”指八九十歲的老人這一常識,自然不會丟掉這一分。這個句子的完整翻譯為:如果因為我又窮又老的話,老人很多,家家戶戶經常貧困,不止是我一個人而已。

        科舉制度和古代官職常識也是閱讀理解文言文的基礎,有些表官職稱謂或官職變動的詞語有時直接作為考點設題。如2010年江西卷文言實詞題將“除福州觀察使 ”中“除(授予官職)”的解釋設為選項,2010年上海秋季卷文言實詞題直接要求考生解釋“乃徙公治之”中“徙”的含義,2011年全國大綱卷文言翻譯題將“鼎至,奏罷不職有司數十輩,列部肅清”中的“有司”作為得分點,2011年福建卷文言文閱讀(《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記》)文言實詞題將“起佐郡 ”中“起(起任)”的解釋設為選項。

        另外,古人為了避粗俗、避忌諱、圖吉利或出于外交需要,有時故意不直陳其事,把話說得很含蓄,這就是婉言;因忌諱而用婉言則一般稱為諱飾。所以含有婉言、諱飾、借代、互文等修辭手法的句子,翻譯時要有所變通,還原用語的本來面目。如《觸龍說趙太后》中“雖少,愿及未填溝壑而托之”中“填溝壑”是“死”的委婉說法,屬諱飾;《五人墓碑記》“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一句中“縉紳”一詞,本指古代大臣上朝時將笏板插在腰帶里,這里借代指“做官的人”;《木蘭詩》“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屬互文,應譯為“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戰多年勝利歸來”。

        第三,語言運用題中“得體”的要求與文化常識密切相關。

        中國古代不少謙敬詞語在現代漢語中仍然具有生命力,如中國古代常用敬詞拜(拜讀)、奉(奉告)、高(高見)、貴(貴恙)、惠(惠顧)、令(令尊)、寶(寶號)、呈(呈報)、垂(垂詢)、光(光臨),常用謙詞家(家父)、舍(舍弟)、鄙(鄙人)、愚(愚見)、敝(敝人)、拙(拙作)、?。ㄐ∪耍⒏遥ǜ覇枺?、見(見教)等,還有許許多多的生活雅語,如借光、璧還、斧正、芳齡、教祺等,至今仍然活躍于交際用語中,成為交際用語得體的標志,這些也需要多加積累,并在生活實際中適時運用。試看下面的例子:

        【例3】 下列句子中的禮貌用語使用完全正確的一句是( )

        A.咱們分別時你送我的禮物,我一直惠存著。/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對其中不妥當的幾處,我斗膽加以斧正。

        B. 大作已拜讀,唯幾處有疑,特致函垂詢。/盡管只是綿薄之力,但他費了很大的勁,我們應該感謝。

        C. 多年不見的老鄉捎來了家鄉的土產,我推辭不了,最后只好笑納了。/我因臨時有急事要辦,不能光臨貴校座談會,深表歉意。

        第7篇:與妻書原文及翻譯范文

        宋史趙普傳文言文翻譯

        北宋初期,出了一個聲名非常顯赫的宰相。史稱“半部論語治天下”。他并不是常出現在前臺,而只是輔助君主在幕后出謀劃策。然而,他所參與制訂的重要方針,政策,卻一直影響著兩宋三百年的統治狀況,關系到國運民生等重大問題。這位宰相就是趙普,宋太祖,太宗時期的重要謀士與治國能臣。為北宋建立與統一全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一)原文

        趙普,字則平,幽州薊人。世宗用兵淮上,宰相范質奏普為軍事判官。太祖嘗與語,奇之。太祖北征至陳橋,被酒臥帳中,眾軍推戴,普與太宗排闥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眾軍擐甲露刃,喧擁麾下。及受禪,以佐命功,授右諫議大夫,充樞密直學士。

        太祖數微行過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聞叩門聲,普亟出,帝立風雪中,普惶懼迎拜。帝曰:“已約晉王矣?!币讯谥?,設重裀地坐堂中,熾炭燒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與普計下太原。普曰:“太原當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則我獨當之,不如姑俟削平諸國,則彈丸黑子之地,將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試卿爾?!背?,太祖側微,普從之游,既有天下,普屢以微時所不足者言之。太祖豁達,謂普曰:“若塵埃中可識天子、宰相,則人皆物色之矣?!弊允遣粡脱浴?/p>

        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普剛毅果斷,未有其比。嘗奏薦某人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復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有群臣當遷官,太祖素惡其人,不與。普堅以為請,太祖怒曰:“朕固不為遷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懲惡,賞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賞天下之刑賞,非陛下之刑賞,豈得以喜怒專之?!碧媾?,起,普亦隨之,太祖入宮,普立于宮門,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二)注釋

        習:熟悉。

        寡:少。

        學術:學問。

        及:等到。

        太祖:指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

        以:拿。

        為:做,擔任。

        釋:放下。

        私第:私人的住宅。

        第,府第,大的住宅。

        闔戶啟篋:關上門打開書箱。

        闔:關閉。

        啟:打開。

        竟日:整天。

        及:到。

        臨政:處理政務。

        處決如流:處理決斷很快。

        如流:像水向下淌,比喻快速。

        既:已經。

        薨: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叫做“薨”。

        發:打開。

        性深沉:性情沉著。

        岸谷:形容人嚴肅剛正。

        雖多忌克:雖然對人嫉妒刻薄。雖,雖然。 忌克,也作“忌刻”。

        而:轉折連詞,但是。

        以……為:把……當作。

        齪齷循默:拘謹顧小節。

        齷齪:這里形容人過分謹慎,拘于小節 ;循默:按常規辦事,不多言語。

        嘗:曾經。

        薦 :推薦,介紹。

        為:擔任。

        明日:第二天。

        復:又,再。

        顏色:臉色。

        而:表順承關系,然后。

        之:代“奏牘 ”。

        補綴:修補連結。

        乃:才。

        悟:明白

        為:做。

        卒:終于。

        其:指示代詞,相當于“那”。

        拾:撿起歸:放下

        遷:官員升職

        俞允:答應,多用于君主

        (三)譯文

        趙普、表字則平,是幽州薊縣人。周世宗在淮河地區作戰,宰相范質上奏任命趙普為軍事 判官。太祖(趙匡胤)曾和他交談,認為他是個奇才。太祖率兵征伐北漢到了陳橋驛,喝酒后醉臥在軍帳里,將士們要擁戴他做皇帝,趙普和太宗推門進來稟告。太祖打著呵欠,伸著懶腰,慢慢起身,而將士們穿戴著盔甲、露出兵刃,吵吵嚷嚷地把太祖擁到軍旗下面。等到太祖接受禪讓做了皇帝,趙普因為輔佐有功,被任命為 右諫議大夫,并擔當樞密直學士。

        太祖多次微服私訪功臣之家,趙普每次退朝后都不敢穿便服。一天,大雪一直下到夜里,趙普以為皇上不會出來了。過了一會兒,聽到敲門聲,趙普趕忙出來,見太祖正立在風雪之中,趙普慌忙叩拜迎接。太祖說:“我已經約了晉王了?!彪S后太宗也到了,在廳堂鋪上雙層墊褥,三人席地而坐,用炭火烤肉吃,趙普的妻子在旁斟酒,太祖把她喊作嫂嫂。太祖趁機和趙普策劃攻打太原。趙普說:“太原阻擋著西、北兩面,太原攻下來后,就要由我們來獨擋了,不如暫且等到平定各國后,那么太原這樣的彈丸棋子大的地方,還能逃到哪里去嗎?”太祖笑道:“我的想法正是這樣,只是試探一下你罷了。”

        當初,太祖地位卑微時,趙普跟他交游,得了天下之后,趙普屢次談起卑微時二人交往中的一些不足之處。太祖性格豁達,對趙普說:“假如在塵土中就可以辨識天子、宰相,那么人人都可以去訪求了。”從此趙普不再談論。

        趙普年輕時熟悉官吏應處理的事務,但學問很少,等做了宰相,太祖經常用讀書去勸告他。趙普晚年讀書勤奮,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關上門打開書箱拿出書,整天讀書。到第二天處理政事的時候,處理決斷很快,如流水一般。他去世后,家里人打開箱子一看,原來是一部《論語》。

        第8篇:與妻書原文及翻譯范文

        關鍵詞:古代埃及;自傳銘文;伊南尼;譯注

        《伊南尼自傳銘文》發現于埃及底比斯奢赫阿布得艾爾庫爾納(Sheikh Abd el-Qurna)一座T型鑿巖陵墓(TT81)內的兩塊石碑上,墓主人是一名叫伊南尼的宮廷大臣。庫爾納位于底比斯西岸,第十九王朝塞提一世法老喪葬神廟建于該地。庫爾納亦為中王國與新王國喪葬墓地,第十八、十九王朝大臣多葬于此。陵墓由前廳、長廊與最深處的墓主人造像龕室構成。前廳有六個方柱,各有壁畫裝飾,多描述日常生活。前廳中兩側各發現一塊其上刻有長篇銘文的石碑,《伊南尼自傳銘文》即為其主要內容。

        伊南尼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一位重臣,曾于阿蒙霍太普一世、圖特摩斯一世、圖特摩斯二世、哈特舍普蘇特及圖特摩斯三世五位法老統治時期任職。此人擁有包括谷倉總管、皇室工程總管及卡納克財庫總管等多個頭銜。該銘文是研究圖特摩斯王位繼承問題關鍵文獻,對于新王國特別是第十八王朝行政建制研究不可或缺。德國埃及學家庫爾特?塞特(Kurt Sethe)與美國埃及學家詹姆斯?亨利?布萊斯特德(James Henry Breasted)先后于近百年前將該銘文整理翻譯,1國內尚無人對該銘文進行過翻譯注釋研究。

        本文根據《第十八王朝文獻》所載塞特整理的埃及文原文譯出。該文獻原文未分段落,譯文分段為譯者據其內容劃分。譯文中所見表格為埃及文文獻原有內容,照譯。銘文行號由整理者塞特加注,譯文中以圓括號數字標示;“”為闕文,一個“”相當于一個或一組組合的象形文字字符。

        第一碑自傳銘文

        【譯文】

        (1)哈特努伯,[1]其用一塊青銅所造之門豎起,酷似足赤。我親見我主之所為[](2)青銅、亞洲黃銅、項鏈、器皿、項圈,當時我乃其所有技藝之掌管者,所有部門皆受制于我。命令[][](3)在那里,埃及歷季節節日恰似其父兩土地之主阿蒙神之節日一樣。其皆統于我,因其已托于我。我細數[][2](4)在那里。此時陛下已于幸福平和中度過其生命之時光,升入天空,與太陽合為一體,與其來處匯合[]。[3]

        【注釋】

        [1]“哈特努伯”,意為“金屋”,該神廟名。

        [2]以上文字記述建筑,可能為阿蒙霍太普一世喪葬神廟。該神廟于1896年被斯皮爾伯格發現,位于

        底比斯西岸德拉阿布恩內伽(Drah abu-n-Neggah),參見ARE, Vol. II, p. 20, n. b。

        [3]該段記述阿蒙霍太普一世去世。

        【譯文】

        (5)善神,打擊異邦;力量之主,毀滅貝多因人。他拓展其疆界到外普塔,[1]北部疆界到荷魯斯之涼爽之地。寒梯什[2]雪松及埃及木材為他而來[][3](6)像埃里芬廷尼之赤鐵礦藏。那游牧人[4]像交上下埃及之賦稅一樣帶來其貢品。陛下每年將其獻于底比斯其父阿蒙拉神。上下埃及之王,善神,將一切交付于我,[5](7)因為他信任我。我被提升為要員,糧倉督監,神之祭品置于我之監管之下,一切非凡工作盡由我來掌控。[6]我親見他于卡納克[7]建造其所有宏大建筑,其巨柱廳呈紙草狀立起,(8)其側之巨大塔門以阿奴[8]之精美白石建成,神廟外壯美的旗桿用金冠梯林[9]頂級真松豎起。我親見飾金[](9)豎起。[10]我親見大門‘強大阿蒙神之輝煌’豎起,其偉大雙門為亞洲青銅,阿蒙神神圣雕像面部為黃金。[11]我親見一雙巨大花崗巖方尖碑立起于神廟入口處。我親見(10)其長120肘尺其寬40肘尺壯美艦船之建造,以便載此方尖碑平穩、安全、強健地到來,到達卡納克之地。我親見陛下開鑿之城西部湖的疏通,(11)其岸栽滿各種椰棗樹木。[12]我親見陛下陵墓之秘密開鑿,無人親見,無人得聞。我查其卓越工程之利[],(12)我謹慎尋找其有益之事。我建造灰泥之地以裝飾其墓地之陵墓。此乃此前從未做過之工程,我受命完成偉大創舉,我以[]代之。(13)我為后人監管,此乃兩項我之理想工程,我之優勢乃我之智慧。長者并未給予我任何指示,我因我多年的智慧而得到那些將效仿我之所為者的稱贊。當之[]時我負責管理。(14)我乃整個工程之總監,[13]對我之頌揚在宮廷中持續傳誦,對我之愛充盈朝臣之中。陛下賜我奴仆,我每日之供奉來自皇室谷倉。[14]法老壽終正寢,[15]去往天空,于心之歡快中完成其生命。[16]

        【注釋】

        [1]“外普塔”,意指南方“地之角”。

        [2]“寒梯什”,指黎巴嫩。

        [3]該段記述圖特摩斯一世繼位及其力量。

        [4]游牧人:布萊斯特德譯為“沙居人”,見ARE, Vol. II, p. 42。

        [5]交付于我:布萊斯特德譯為“在……之下,一切為我而昌盛”,見ARE, Vol. II, p. 42。

        [6]該句記述伊南尼被提升。下一句記述卡納克神廟塔門的修建。

        [7]卡納克:直譯為“南宮”。

        [8]阿奴:現在圖拉采石場。

        [9]金冠梯林:指黎巴嫩斜坡處頂呈金色的森林。

        [10]以下記載卡納克入口的修建。

        [11]以下記載卡納克方尖碑的豎起。

        [12]以下記述圖特摩斯一世鑿巖陵墓的開鑿。

        [13]此下記載伊南尼所受獎賞。

        [14]此下記述圖特摩斯一世之死。

        [15]法老壽終正寢:愿意為“法老從生命中休息”。

        [16]完成其生命:原意為“完成其年月”。此下記述圖特摩斯二世直接繼位。

        【譯文】

        雛鷹尚在巢穴,登上王位,荷魯斯,(15)上下埃及之王, 阿阿赫坡瑞恩瑞,[1]他成為黑土地之國王與紅土地之統治者,[2]成功擁有兩土地。[3]我乃國王無論在哪里都想念[4]之人,他對我所做超過前人。我已步入受人尊敬之年,我每日享陛下之青睞,享用來自國王供桌的供給,(16)有獻于國王的面包,還有啤酒、肥肉、蔬菜、各種水果、蜂蜜、糕點、葡萄酒及油膏。陛下親口問詢我之健康,因為愛我。[5]他走向天空,與神祇匯合。[6]其子立于他之王位成為兩土地之王,于生之者之王座上進行統治。

        【注釋】

        [1]阿阿赫坡瑞恩瑞:圖特摩斯二世登基名。

        [2]黑土地、紅土地:指整個埃及。

        [3]此下記述伊南尼受新王信賴。

        [4]想念:直譯為“充滿其心”。

        [5]此下記述圖特摩斯二世逝世。

        [6]此下記述圖特摩斯三世繼位及其與哈特舍普蘇治。

        【譯文】

        (17)其姊,[1]神妻,哈特舍普蘇特按其計劃處理兩土地之事務。埃及低頭為之服務,來自他之卓越神種。南方船頭之繩,[2]南方人民之船樁;她是北方卓越的船尾之繩,命令之女主,其計劃完美,當她說話,兩土地欣喜。(18)[3]陛下贊賞我,她喜愛我,她知道我在宮中之價值,她賜我以物品,她贊美我,她用金銀及宮中一切美好物品填滿我的帳篷。我無法盡數,一切都超出我之所愿。[4]我要告訴你們,平民,[5]聽著,你們要有善舉,正如我之所為。

        【注釋】

        [1]指圖特摩斯二世之姊哈特舍普蘇特。

        [2]船頭之繩:掌握船的關鍵。

        [3]此下記述伊南尼受哈特舍普蘇特垂青。

        [4]伊南尼自述其為人。

        [5]平民:賴希特,劉文鵬先生在其《古代埃及史》中稱之為“賴依特”,意指“被征服的人民”,見劉文

        鵬:《古代埃及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第83—85頁。

        【譯文】

        (19)你們同樣做。我平穩于該地位,厄運從未光顧。我的光陰在歡樂中度過,我從未有過悖逆,我從不抱怨,我從未做小人之事,我從未做錯事。我是權中之權,我從未失??;我主心中杰出者,未嘗懶惰。我是聽從其官長話語之人。(20)我的心對宮中大人物從未有過敵意。我為城神所愛。我從未于神事上爭吵。至于作為寵臣度過的歲月,其巴將伴全能之主,其美名將留于生者之口,其記憶與其名聲都將永恒。受尊者要員,阿蒙神谷倉監管,書吏伊南尼,實話如此。

        第二碑自傳銘文

        【譯文】

        (1)方尖碑(2)拖到那里(3)一切。已被運走(4)我對你說(5) 掌控火氣之人[1](6)君王因為我在他心目中的完美已多次向我表達寵愛。他將我提升為該工程之主管與其陵墓之最高監管,(7)他知道我為人正直之后,滿意于對王室[愿他長壽、富有、健康]事務的守口如瓶。我被提升為兩谷倉監管,城候[2]及卡納克神廟工程總管(8)當稱量貢品和稱量祭品以使其儀式祭品有條不紊之時,對于稱量供給之日神之祭品我沒有爭辯。(9)我心充滿對我神之敬畏,我心充滿對我主之崇敬。沒人其主喜歡冒犯,沒人其神喜歡吵鬧。謙卑者

        (10)我在南方之城老冉冉其將至,在哈弗特特哈瑞內卜斯[3]終老,其尊者寵愛我,其平民愛戴我。我從未盜取,我從未越雷池一步,(11)我死后我的軀體與墓地我的陵墓結合,我的巴前往大地上水淹之地,隨其意愿越過濕地,我為其造型,我每日前行,我在樹下乘涼(12)天空。我想喝水就喝水,西方之門守護者并不推拒我。我說,此乃我要對你們之所說,以便到處都可見到他。[4]毫無虛言,所言皆真,沒有虛飾,你們親見(13)我之為人,我之所為,皆益于你們。你們長壽于大地之上,繁榮昌盛。你們安祥地度過你們的時日。你們將你們的職司傳于你們的孩子,你們將于你們永恒之墓安詳。

        【注釋】

        [1]火氣(srf),原詞有溫暖、氣溫、脾氣之意,這里該指脾氣。

        [2]城候(eaty-o m niwt)有城候或市長之一,城候更符合古代稱謂。

        [3]哈弗特特哈瑞內卜斯,直譯意為“于其主之前”,但其兩個限定符號一為坐姿神祇,二為城池。因

        此為一地名。

        [4]“到處可以見到他”,“他”指其巴。

        第三塊銘文——前廳銘文

        【譯文】

        伊南尼說,我是貴族,心靈純正者,真正的無畏者。其名字因其于大地上之所為而形象永存。心靈于死后因其為善而充盈生命。廳中都是真話。我乃大地之真言,奉獻白日之祭品。我乃奉獻一生之人,阿蒙谷倉總管,伊南尼,真言如此。

        伊南尼頭銜

        第一組

        【譯文】

        公爵,可信者,獻身其巴者,智慧超群,出色諫臣,說出國王心中優美話語,智者,國王因其語言而與之熟知,世襲阿蒙神谷倉總管,書吏,伊南尼,絕無虛言。

        第二組

        【譯文】

        世襲貴族,完美之人,眾愛所歸,而非位在民眾之下,貴族,阿蒙神谷倉總管,伊南尼,絕無虛言。

        第三組

        【譯文】

        世襲貴族,卡納克神廟所有工作總管,兩銀庫在其手中掌管,兩金庫由他掌管大印,印封阿蒙神廟一切契約者,兩阿蒙神谷倉世襲總管,伊南尼,毫無虛言。

        第四組

        【譯文】

        世襲阿蒙神廟谷倉總管,阿蒙神廟所有璽印總持,書吏,伊南尼,毫無虛言。

        第五組

        【譯文】

        公爵,國王陵墓工程總管,阿蒙神廟所有職司監管,阿蒙神谷倉世襲總管,伊南尼,毫無虛言。國王陵墓工程總管,權貴,伊南尼,毫無虛言。

        伊南尼陵墓生活壁畫銘文

        壁畫一

        【譯文】

        (1)監努比亞多人被俘獻于阿蒙神祭品之列。(2) 當時怯懦的庫什被,所有外國禮物陛下都獻于阿蒙神廟,(4) 作為豐(5)年稅收,代表長壽、富有、健康,(6)上下埃及之王,阿阿赫普爾卡拉。[1] (7)噢,公爵,阿蒙神兩廟谷倉主管,(8)伊南尼,毫無虛言。[2]

        【注釋】

        [1]阿阿赫普爾卡拉,即圖特摩斯一世登基名。

        [2]塞特整理本中該段編號缺(3),原文如此,參見Urk., Bd. 3, 70。

        壁畫二

        【譯文】

        (1)我看管金、銀、(2)天青石、綠松石等所有高貴寶物,(3)測量每月焚香定額(4)九神系(5)(6)(7)(8)(9)(10)(11)阿蒙神的壁畫三

        【譯文】

        (1)我看管阿蒙神的廄中之牛、長角牛、(2)奶牛及滿意神祇之侍者,(3)處理阿蒙神,滿意之神倉庫中之稅收糧食(4)哦,公爵,國王陵墓(5)工程主管,阿蒙神兩谷倉(6)總管,書吏,伊南尼,真話如此,生于女主,皇室裝飾者圖特塞特。[1]

        【注釋】

        [1]“皇室裝飾者”職務不詳,應為后宮高級侍者。圖特塞特為伊南尼母親的名字。

        壁畫四

        【譯文】

        (1)哦,(2)公爵,阿蒙神(3)兩谷倉總管,伊南尼,(4)去看管其田地,(5)其(6)三角洲的(7)牛群。

        壁畫五

        【譯文】

        (1)我越過他西方的土地,于(2)其無花果樹下沐浴,看管他高大而(3)美麗的樹木,置人民于高貴神祇,兩土地王座之主,阿蒙神之庇護之下。

        第9篇:與妻書原文及翻譯范文

        一、省略句

        省略句主要有省主語、省謂語、省賓語、省兼語、省介詞或省介詞賓語等形式。

        翻譯技巧――補充法:即先補上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然后再翻譯。

        ⒈省主語

        如2009年廣東卷第9題中的(2)題:

        詔不許,然甚壯其意。

        句子的主語是“皇帝”,宜先補上主語:(上)詔不許;然后再翻譯。

        譯文:(皇帝)下令不允許,但是非常贊賞他的志向?;?(皇帝)下令不同意,但是認為他的胸襟很豪邁。

        再如,2009年江蘇卷8題中的⑵題:

        方罷巡撫家居,獨聞而異之。

        “獨聞而異之”句中承上文省略了主語“他”(彭子)。

        譯文:剛剛不做巡撫待在家里,唯獨他(彭子)聽到這件事而感到驚奇。

        省略主語常常受到命題者的青睞,如2009年湖北卷13題中的⑴題中的“以其衣易一刀十餅”句省略了主語“孟德”,2009年遼寧卷第7題中的⑴題中的“猶請劇職自效”句省略了主語“他”(孫謙),2009年上海卷20題中的⑴題中的“謁周舍,再拜引咎” 省略了主語“郡守”。2008年18套試卷中有浙江卷15題中的⑵題、2008年江西卷13題中的⑵題、2008年福建卷6題中的⑴題、2008年山東卷13題中的⑵題等都涉及主語省略句。

        ⒉省賓語

        如2009年天津卷12題中的⑶題:

        于是魯君乃不殺,遂生束縛而柙以予齊。

        “于是魯君乃不殺”中動詞“殺”后,承上省略了賓語“管仲”?!坝谑恰笔莻€古今異義詞,翻譯時分解成兩個詞,可譯為“在這種情況下”?!拌浴痹诰渲凶鲃釉~,用木籠裝著 ?!耙杂椠R”中的“以”是目的連詞,可譯為“來給齊國”。

        譯文:在這種情況下魯國國君就沒有殺(管仲),于是(把他)活著捆綁起來用木籠裝著交給齊國。

        又如2009年安徽卷7題中的⑴題:

        叟識其意,曰:“老夫無用也?!备鲬阎?。

        “老夫無用也”句“無用”后省略了賓語――《列子》、《白虎通》。“各懷之而出的”主語“我們”承上省略了。

        譯文:老人知道了我們的心思,說:“我不需要(它們)了?!?于是我們)各自揣著書出來了。

        再如2008年湖南卷13題中⑴⑵題分別是:

        且又大購之,皆不獲,有司苦之。

        然吏民猶疑其不勝而自誣。

        ⑴題“且又大購之”中“購”后承上文省略“捕”,即“且又大購(捕)之”,就整體而言,動賓短語“(捕)之”作“購”的賓語,這句話可譯為:并且又大力懸賞(緝捕)盜賊。

        譯文:并且又大力懸賞(緝捕)盜賊,都不能捕獲,主管官吏對這件事情感到苦惱。

        ⑵題中“勝”后省略賓語“審訊之苦”。

        譯文:然而官吏百姓還是懷疑他們(是因為)經受不住(審訊之苦)而自己承認強加給他們的罪名。

        省賓語,在文言文中常常見到,不可忽視。

        ⒊省謂語

        如2008年湖北卷13題中的⑴題:

        與通都大邑相去遠,或二三百里,雖至近亦且半之。

        這里“或二三百里,雖至近亦且半之”中的“或”后省略謂語“達到”,“亦”后省略謂語“有”。

        譯文:與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甚遠,有的達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將近一半的路程。

        再如2008年山東卷13題中的⑴題:

        兄曰:“無論弟不能樵,縱或能之,且猶不可?!庇谑撬贇w之。

        “且猶不可”,即,“且猶不可(樵)”,即,還是不能去砍柴。這里“樵”,名詞活用作動詞,砍柴。

        譯文:哥哥說:“且不說弟弟不能砍柴,縱使能砍柴,還是不能去做。”于是讓張誠趕快回家。

        這種省略句,2007年江西卷13題中(3)題也考查過:

        非仗明君躬節損之政,下寬恤之詔,即欲有司不為駝醫,不殺人,可得哉?

        這里“躬”,親身的意思,副詞,后面缺少謂語“實行”之類 的動詞 。

        譯文:不倚仗賢明君主親身(實行)節省減少(開支)的政治舉措,頒布寬大體恤(百姓)的詔令,即使想要官吏不做“駝醫”,不殺人,可能做到嗎?

        ⒋省兼語

        文言文中省略的兼語,在翻譯中,如果不補出來,則文意有時無法理順。

        如2008年廣東卷9題中的(1)題:

        時陶侃為散吏,訪薦為主簿,相與結友,以女妻侃子瞻。

        “訪薦為主簿”句中的“薦”之后省略兼語“之”,即,“訪薦(之)為主簿”,意思是:周訪舉薦他(陶侃)做主簿的官職。

        譯文:當時陶侃擔任閑官,周訪舉薦他做主簿的官職,與他結為好友,并把女兒嫁給陶侃的兒子陶瞻。

        兼語省略,2007年18套高考試卷中沒有涉及,2006年上海卷19題第⑵題句子中含有兼語 :

        累有相士,別令(之)收貯,然未一披。

        這里含“使令”意味的動詞“令”之后省略了兼語“之”。

        譯文:(我)積累了一些他給我看的(一些詩文),讓(下人)分別收藏起來,但沒有看過一遍。

        ⒌省介詞

        如2008年江西卷13題中的(1)題:

        我聞忠善以報怨,不聞作威以防怨。

        這里“忠善”、“作威”前都省略了介詞“以”,而“以報怨”、“以防怨”中的“以”則是連詞,表目的,可譯為“來”。

        譯文:我聽說過用忠誠善良來減少怨恨,沒聽說過用威權來防止怨恨。

        ⒍省介詞賓語

        如2007年上海卷 20題中第(1)題涉及:

        游學青徐并冀之間,與交友者多異之。

        這里處所名詞“青徐并冀之間”前省略了“于”,介詞“與”后省略了賓語“他”。其實這句話中主語“仲長統”也省略了,也就是說這句話既省略了主語,也省略了介詞、賓語。

        譯文:(仲長統)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代游歷求學, 和(他)交朋友的大多認為他與眾不同。

        ⒎省關聯詞語

        如2008年福建卷6題中的⑵題:

        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這是兩個緊縮復句,省略了關聯詞語“若……則……”:(若)得志,(則)與民由之;(若)不得志,(則)獨行其道。

        譯文:(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負,(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實行自己的抱負;(如果)不能實現自己的走向,(就)走自己的路。

        再如2008年安徽卷11題中的⑴題:

        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豈為政哉?雖得罪,所甘心焉。

        這里“雖得罪,所甘心焉”中的關聯詞語“雖……(亦)……”,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即使……也……”,“所甘心焉”前省略了“亦”。

        譯文:刺史倘若了解百姓的疾苦卻不去救助,怎么能執政呢?即使獲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⒏綜合省略

        這是指在一個文言文句子中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省略現象。

        如,2009年福建卷第4題中的⑵題:

        自新輒詣縣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此句中有兩處省略:一是承前省略,“自代”后應該要補出賓語“兄受掠”;“而匿其兄他所”補充完整應為“而匿其兄(于)他所”,省略了介詞。

        譯文:自新就前往縣衙代替哥哥(受責罰),而把他哥哥藏在別的地方。

        再如2008年四川卷11題中的⑴題:

        永樂元年入朝,留為故官。未幾,復謝去。

        “永樂元年入朝”句,是承上文“后又征濂弟沂”,主語(鄭沂)省略;謂語“征”省略:上文“致仕”是辭官,所以這里翻譯必須補上“征召”,否則,不能“入朝”“留為故官”,所以這句話既是主語省略句,又是謂語省略句。如果不弄清“綜合省略”,這句話則很難翻譯準確。這句話還是被動句。

        譯文:永樂元年(鄭沂)被征召入朝,留下擔任原來的官職。不久,又辭官離去。

        再如2008湖北卷13題中的⑶題:

        章君之子若孫,當夙夜以繼志為事,毋豐己以自私。

        “當夙夜以繼志為事”句中的“志”前省略“章君”,定語省略,“為事”前承上文“乃辟塾聘師”,應補上動賓短語“辦好義塾”,譯文才文通字順。

        譯文:章君的子孫們應當時時刻刻把繼承(章君的)志向(辦好義塾)作為自己的事業,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

        這種省略在文言文中較為常見,如2007年廣東卷底第9題 (2)題: :

        但以濃墨灑作巨點,淋漓滿紙。郭異之,持以白王。

        這里主語“狐貍”省略了,謂語 “弄”也省略了。

        譯文:(狐貍)只是用濃墨灑作大墨點,(弄得)滿紙都是。郭生對此感到奇怪,拿著紙來告訴王生。

        二、變式句

        這是比照現代漢語而言。文言文句子的語序變化,常見的有四種:賓語前置、介詞結構后置、主語后置、定語后置。

        翻譯技巧――調序法:即應先調整成合乎現代漢語的規范句序后再翻譯。

        近三年考查了兩種:

        ⒈賓語前置句

        如2009年天津卷12題中的⑵題:

        彼知吾將用之,必不吾予也。

        “必不吾予也”,這里是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必須前置。調整成合乎現代漢語的規范句序是“必不予吾”;這里“把管仲”介賓短語也省略了。這里是賓語前置句兼省略句,就是說在翻譯時,既要用“調序法”,也要用省略句翻譯中的“補充法”,才能翻譯得準確。

        譯文:他知道我們將要任用管仲,一定不會(把管仲)交給我們。

        這類賓語前置句在文言文中常常會出現,也常常為命題者所青睞:如2009年浙江卷21題中的“惟恐其不吾予也”(只擔心他們不肯給我啊)中的“不吾予”即“不予吾”。2009年四川卷11題中的“而又憂夫來者之不吾繼也”, 其中“不吾繼”即“不繼吾”,都是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語言形式幾乎一樣。

        再如 2008年全國卷Ⅱ第11題中的⑵題:

        近日之事,釁難將成,賴陛下英明速斷,故罪人斯戮。

        這個文言句子中的“罪人斯戮”是“戮罪人”的賓語前置句式,與“惟命是聽”、“唯才是舉”一類句式的特征相同。若譯成“罪人嚴懲了”,則不符合要求,應譯成:嚴懲了罪人。

        譯文:近日的事,禍端將要釀成,幸虧陛下英明果斷,因而嚴懲了罪人。

        如2008遼寧卷11題中的⑴題:

        陳人欲戰,蠻奴之曰:“老夫尚降,諸君何事!”眾皆散走。

        這里“諸君何事!”即“諸君事何!”這里疑問句代詞賓語“何”前置。

        譯文:陳國人想要應戰,任蠻奴揮手呵斥說:“我尚且投降了,各位要做什么!”眾人都四散逃跑。

        再如2008年江西卷13題中的“不吾叛也” 即“不叛吾也”。這句還是主語“他”(尹何)省略句。2007山東卷13題中的“問計將安出?”,其中“安出”即“出安”。這是文言文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⒉介詞結構后置

        如2009年湖北卷13題中的⑶題:

        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懼之人,威無所施歟?

        “被之以威”介賓短語后置句式,即“先以威被之”。介詞結構后置,譯成現代漢語,一般作狀語,即“先用威風壓倒對方”。

        譯文:推測虎(要)吃人,先用威風壓倒對方,但(對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無處施展了吧?

        如:2009年湖南卷12題中的⑵題:

        今則婦子仰食于我,欲不為吏,亦不可得。

        “仰食于我”中的“于我”是介詞結構后置。

        譯文:如今卻是妻子兒女靠我養活,想不做官,也辦不到。

        如:2009年四川卷11題中的⑴題:

        大抵所以治天下國家者,不復皆出于學。

        “不復皆出于學”中的“于學”是介詞結構后置。。

        譯文:大概用來治理天下國家的人,不再都從學校中產生。

        如,2009年江蘇卷8題中的⑶題:

        然而卒無補于明之亡也,何與?

        “于明之亡”介詞結構后置,譯成現代漢語要作“補”的狀語。

        譯文:然而最終對明朝的滅亡沒有起到補救作用,為什么(什么原因)呢?

        如2008年江蘇卷9題中的⑶題:

        欲潛師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欲潛師就尚于江南”中的“于江南”是介詞結構后置,即,“欲潛師于江南就尚”。

        譯文:想要將隊伍秘密轉移到江的南岸向劉尚靠攏,合并兵力抗擊敵人。

        2008年上海卷19題中的⑴題:

        力不足,死焉,職也。

        “焉” 用在動詞之后(常在句末),相當于介詞“于”加上代詞“之”,可譯為“在這里”、“在那里”、“在這件事上”?!八姥伞奔础八烙谥?這里介詞結構“于之”譯為現代漢語,可不變語序,作補語。不過,介詞結構后置譯成現代漢語時,一般都作狀語。

        譯文:(抵抗的)力量不夠,死在這件事情上(在這里),也是你的職分。

        如2007年江西卷13題中(1)題:

        與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無若我何之百姓。

        “于無若我何之百姓”介詞結構后置作補語,譯為現代漢語應為狀語。

        譯文:與其從能夠提升我、能夠罷免我的君王(那里)獲罪,不如在不能把我怎么樣的百姓(那里)忍受怨恨。

        如2007年上海卷 20題中(1)題:

        游學于青徐并冀之間,與交友者多異之。

        此句應這樣理解:于青徐并冀之間游學,與交友者多異之。

        ⒊定語后置

        如2009年上海卷20題中的⑴題:

        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攝。

        “里人疾周者”是定語后置,即:疾周者里人。

        譯文:鄉里有嫉恨沈周的人,把沈周的名字報了上去,于是(他)被充作了畫工。

        三、 被動句

        常見的有五種形式:用介詞“于”、“受……于……”表被動,用“為”、“為……所……”表被動,用“見”、“見……于……”表被動,用介詞“被”表被動,動詞本身表被動。

        翻譯技巧――“被、受”替換法,即,在翻譯時將“為……所……”之類表被動的詞語用“被”或“受”替換。

        用“見”、“見……于……”表被動,如2008年江蘇卷9題中的⑴題:

        及得召見,遂見親信。

        “及得召見”中的“見”,是動詞,是接見、召見的意思;“遂見親信”中的“見”,副詞,表被動,翻譯時用“被”或“受到”替換。

        譯文:到獲得皇帝召見,便受到皇帝親近信任。

        動詞本身表被動。

        如2008浙江卷15題中的⑵題:

        既復用,又皆幼君,仕情頓而索寞。

        這句話既是主語(白居易)省略句,這里動詞“用”本身表被動,翻譯時“用”要含“被任用”的意思。

        譯文:(白居易)被重新任用之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做官的心情頓時消沉。

        再如2008年四川卷11題中的⑴題:

        永樂元年入朝,留為故官。未幾,復謝去。

        “永樂元年入朝”句省略謂語“征召”,這省略了的“征召”是動詞表被動。

        再如2008年安徽卷11題中的⑵題:

        罪細且不容,巨猾乃置不問,陛下不出伯獻,臣不敢奉詔。

        “罪細且不容”句中的動詞“容”,表被動。

        譯文:罪輕的人尚且不被寬容,罪重的人竟然放過而不去問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獻,我就不能接受詔令。

        這里動詞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必須聯系上下文,才能看出來。

        用“為……所……”表被動。

        如,2007年山東卷13題中的(3)題:

        帝雖以是言釋之,然為清慎者所鄙,由是損名。

        譯文:皇帝雖然用這樣的話解釋此事,然而王戎被清廉謹慎的人鄙視,因此損害了名聲。

        四、疑問句

        可分兩種形式:用疑問代詞(誰、何、曷、胡、安、熟、焉等)提出問題,用疑問語氣詞(乎、歟、耶、哉等)提出問題。

        翻譯技巧――語氣揣度法

        用疑問代詞提出問題。

        如2008年天津卷15題⑴題: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說之,故臣能之也。

        “是其故何也?”設問語氣:這是什么緣故呢?

        譯文: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餓得面有黑黃色。這是什么緣故呢?君主喜歡這樣,所以臣子能這樣做。

        這種類型2007年山東卷13題中(1)題、福建卷第8題中的(2)題都考查過,請看福建卷:

        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譯文: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當今的社會里,除了我還能有誰呢?

        用疑問語氣詞提出問題。

        如2009年山東卷13題中的⑴題:

        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歸乎?

        “可無歸乎?” 反問語氣,“怎么能……呢?”

        譯文:有君王像文公這樣講信義的,怎么能不歸附他呢!

        再如2007年重慶卷12題中(1)題:

        臣自非經過其地,則雖久處官曹,日理章疏,猶不得其詳,況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況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反問語氣?!昂螞r……呢? ”

        譯文:我假如不是經過那些地方,那么,盡管久居官署,每天處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詳情,何況陛下深居皇宮禁地呢?

        五、判斷句

        就是名詞謂語句。常見的有五種形式:⒈用“者”或“也”表判斷;⒉直接表示判斷,即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⒊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⒋用動詞“為”、“是”表判斷;⒌用“非”、“未”、“弗”、“無”、“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斷。

        翻譯技巧――加入“是”字法

        表判斷,譯文一般要加入“是”字。

        用“者”或“也”表判斷。

        如2009年湖南卷12題中的(3)題:

        賜之車馬而辭者,不畏步者也。

        “……也”表判斷,“者”結構助詞,意思是“……的人”。

        譯文:賞賜給他車輛馬匹卻推辭的人,是不害怕步行的人

        再如2007年安徽卷第11題中的(1)題:

        已而有識者曰:“此五代、宋時物也,古矣,宜謹寶藏之,勿令損毀?!?/p>

        這里,“此五代、宋時物也”是判斷句。

        譯文:不久有能辨識古物的人告訴我:“這是五代、宋時的古董,年代很久了,應該小心的把它當作珍寶一樣收藏著,不要使它毀壞。

        直接表示判斷:即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這實質上是“者”、“也”表判斷的一種省略式。

        如2008年浙江卷15題中的⑴題:

        況,吳人,恃才少所推可。

        精選范文推薦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 伊人成人久久精品综合 | 日韩国际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综合网 |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电影 | 午夜在线视频国产五月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