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學生政治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初中政治;教學;生活化;案例法
一、初中政治教學要以生活化、實踐化為主要目標
初中政治本身就是一門生活化的課程,政治教學內容,如思想品德修養、人文素質的提高等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生活化的案例才有教育意義,只有將政治教學融入生活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與意義。為此,在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結合具體生活案例,以生活案例為主線,講授政治知識點。也就是說教師要將教學內容融于生活主題當中,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使學生有所感、有所悟,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養。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政治教材第一單元《相親相愛一家人》中的第一課《愛在屋檐下》為例,這一課時主要以培養學生孝敬父母地良好品德,以感受親情為目的,在具體的教學中可以以生活中典型的孝敬父母的人物事跡,如感動中國人物孟佩杰、陳斌強等的感人事跡為案例,引導學生孝敬父母,感受親情,然后布置學生回家后為父母洗腳等任務,使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得到素養的提升。
二、立足學生生活,將初中政治知識點融于生活之中
生活即是教育,教育來源于生活,初中政治教學必須要與學生的具體生活有效結合,要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將初中政治知識點融于生活實踐當中,使學生在同具體生活世界進行交流與碰撞的過程中,感受生活,體會人生。所以初中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結合學生在生活中看見的、聽見的以及所感知到的具體的生活案例、社會熱點等,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學素材,給學生以感悟的空間。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初中政治教材第二單元《養成交往品德》中的第三課《誠信為本》為例,這一課時的主要教學目標就是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在這一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學生生活中可見的誠實守信的案例為基礎,展開教學。比如某一學生拾金不昧,主動將撿到的金錢交給老師,教師就可以以這些學生生活中可見的例子為導向,對學生這種拾金不昧的精神進行表揚,鼓勵與贊揚這種高尚的品質,鼓勵學生向學習,使學生以此為榜樣,并在生活中將這種高尚的品質踐行下去。
三、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
環境具有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初中政治教學生活化,就是要以具體的生活情境影響學生。所以,當前初中政治教學不能單純的依賴于教材,而是要以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借助環境的育人功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與思想修養。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政治教材第三單元《我們的朋友遍天下》中的第六課《網絡交往新空間》為例,這一課時的主要內容是講述網絡的優勢與缺點,讓學生認識到網絡是把雙刃劍,應該理性上網,學會保護自己,享受健康的網絡交往。在學生的生活當中,有些學生沉迷于網絡,愛玩網絡游戲,上網過度,對生活和學習產生了諸多不利的影響。在這一課時的教學當中,教師就可以以上網現象為例,創設學生上網成癮的生活化情境。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列舉上網成癮的危害,列舉上網可以做哪些有意義的事情,怎樣杜絕網上的不良誘惑,如何避免上網成癮,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了解網絡,做到健康上網,發揮網絡有利的一面,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四、利用文化資源,增強政治生活化教學的有效性
雖然政治教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一些典型的案例均可以用于初中政治課堂的教學當中,以生活化的案例引導政治課堂教學,有助于加深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并且以學生生活中聽見或見過的案例為教學內容,有利于增強學生對于知識點的記憶等。但是,政治教學卻高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一般來講,學生對于自己家鄉的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從小就耳濡目染,對于家鄉文化必定有一定的特殊情感,以家鄉特有的文化資源為教學案例,無疑可以提高政治教學的有效性。所以,初中政治教師可以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選擇富有本土氣息與特色的文化資源進行課堂教學。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初中政治教材第三單元《我們的朋友遍天下》中的第五課《多元文化“地球村”》為例,教師可以搜集當地的具有民族氣息的文化信息,如民族文化遺產、民間藝術等,先以多媒體的形式向學生講述自己家鄉的民族文化歷史以及具體信息,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由淺入深,逐步向學生講解政治知識點,讓學生學會尊重民族文化、體會民族文化的價值、學習民族文化,增強自己的家鄉榮譽感。然后再組織學生對家鄉文化進行討論,體會家鄉文化的真正魅力。
五、結束語
在初中政治教學要以生活化、實踐化為主要目標;要立足學生生活,將初中政治知識點融于生活之中;要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要利用文化資源,增強政治生活化教學的有效性,利用學生生活中能夠聽到的、見到的典型案例引導政治教學,對于學生掌握與理解知識點,提高學生綜合素養以及道德素質等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莫薇 單位:平塘縣塘邊中學
參考文獻
[1]白俊琳.初中政治教學生活化的案例法策略[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1(9):69-70.
收藏本站
聯系我們
網站首頁┆課件下載┆教學論文┆實用文檔┆個人簡歷┆論文中心┆演講稿┆考試相關┆黨團社會┆職場技巧┆作文園地┆法律文書
您當前的位置:中國文書->語文論文->教學內容退出登錄用戶管理
贊助商
欄目導航
·語文論文·數學論文
·英語論文·政治論文
·物理論文·化學論文
·歷史論文·地理論文
·生物論文·音樂論文
·美術論文·體育論文
·信息論文·德育論文
·教育法規·課程改革
·家長頻道·教育管理
·教程指導·班主任論文
·教育綜合
最新推薦
·用反證法解遺傳題的幾點
·愉快教學法初探_生物論文
·注重初中生物教學,提高
·轉基因動物制造的藥品被
·轉基因羊的誕生_生物論文
·關于新世紀中學生物課程
·關于新編高中生物必修教
·轉基因動物食品安全嗎?
·轉基因動物_生物論文
·課件制作技巧略談_生物論
·CAI課件的編制原則_生物
·“根的形態”一節中多媒
熱門文章
·大氣溫室效應和全球
·保護生物多樣性_生物
·談小學低年級識字教
·淺談納米技術_物理論
·轉基因動物_生物論文
·動植物基因工程介紹
·數學家名中英文對照
·轉基因動物食品安全
·[圖文]小學音樂課改
·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
相關文章
·強化學生美育教育發
·強化學生美育教育,
·中小學創新教育及其
·發揮地理優勢滲透美
·通過中學化學教學滲
·[圖文]中學物理教育
·淺談英語教學中的美
·中學外語課堂教學中
·數學新教材中美育因
·把握數學美的特征發
美育的意義及其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_語文論文
作者:佚名來源:不詳時間:2006-12-1222:46:28人:yujklj68kfg
減小字體增大字體
[作者]李麗
[內容]
一
美育即審美教育,是培養審美意識的教育。
中學教育是一個有機整體,包括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等內容,其中美育是這個整體的重要組成部份。然而,普遍的情形卻是許多學校及教育工作者輕視甚至排斥美育,其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二:或認為無須美育而人自能審美,或認為審美無關宏旨,因而美育無甚意義。這種看法是十分錯誤和有害的。因此,有必要對美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加以討論。
無論是自然的、社會的、還是藝術的客觀事物,只要具有美的屬性,都可以作為人們的審美對象;但是,人們并非天然地就能進行審美,正如馬克思所說:“對于不辨音律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音樂對它說來不是對象。”[(1)]客觀存在的美,先天健全的器官,只是審美的客觀條件和素質基礎,主體不具備審美意識,審美仍無法進行。審美意識是一種社會意識,是人在生理心理素質基礎上,經過后天的審美教育并在審美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審美教育和審美實踐的產物。由審美教育和審美實踐培育形成“感受音樂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2)]客觀美才能成為審美反映的對象,主客體之間才能構成審美關系。概而言之:人們要進行審美活動,必須具備審美意識,要具備審美意識,美育是必不可少的。
更深入地看,美育的必要性、重要性仍在于審美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對于人認識與改造世界、對于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審美意識是審美掌握世界的方式的心理根源。客觀世界作為一個整體,其屬性是多方面多層次的,人類要掌握客觀世界(即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須相應地擁有多方面多層次的方式。審美方式就正是人類掌握客觀世界的諸種方式之一。它能使人“按照美的規律”[(3)]去認識、改造世界,而只有充分擁有和運用包括審美方式在內的多種方式,才能使人“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質”,成為全面發展的人,亦即恩格斯所說的“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4)]總之,無論是從掌握世界的角度還是從人的發展的角度而言,審美掌握方式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具有重大意義。既然如此,作為形成人的審美意識的必要條件的美育,當然就絕不應輕忽而應予以高度重視。
美育之重要,還在于它對其它各種教育活動(尤其是德育、智育)有著促進作用。在這里,只側重談談它對德育、智育的促進。
美育的內容是培養審美意識(美的觀念),德育的內容是培養道德意識(善的觀念),智育的內容是培育科學意識(真的觀念),審美意識與道德意識、科學意識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美育能夠對德育、智育產生促進作用。
審美意識中滲透著科學意識。科學意識是求真:以概括、理知的形式認識和把握客觀世界的本質規律;審美意識是求美:以感性直觀的形式反映客觀世界的美的屬性。二者是相互區別、相對獨立的;但是二者又是密切聯系著的,求美的審美意識必然是以對真的認識和把握為基礎的。從最一般的如形色聲動靜等觀念到人事景物情等理解,都是人們對事物的概括和理知的認識、把握,離開這種認識、把握,客觀事物對于主體根本無美可言。我們對高山、大海的審美反映,就絕不只是單純的感官愉悅,而是滲透著一定的理性因素、具有對“真”的認識的性質的。特別是對社會美、藝術美的審美反映,更有著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的重要因素,如對,對《紅樓夢》的審美反映,其中必包含有對特定社會歷史本質規律的認識、了解,如果對此無科學的認識、把握,斷不能對它們的重大審美意義產生敏銳的審美感知和深刻的審美理解。
審美意識中積淀著道德意識。當人在實踐中掌握了客觀世界規律(真),并運用于實踐中時,便產生了道德意識(它是人對客觀現實、實踐活動是否合乎主觀目的、需要的反映、認識,是一種社會功利觀念),其后,才從中孕育出審美意識。因而,審美意識在產生之初是等同于道德意識的,客觀事物的目的性就是善,也就是美。但是,審美意識一旦產生,就開始逐漸從道德意識中分化出來,相對獨立地發展,以自己獨特的似乎無功利的形式反作用于客觀實踐,可以“不顧任何實用的考慮而喜愛美的東西”。[(5)]然而人類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最終都是為了實現和滿足人類社會的需要和利益,與之根本無關甚或相反的東西,不可能被感受為美;所以,分化獨立出來以后的審美意識的具體表現形式盡管可以不與個人當前的實用功利發生直接的聯系,在根底里卻仍然包含著社會功的利性質,潛隱著比個人直接功利目的遠為深廣的社會功利目的、需要。總之,相對獨立的審美意識雖不等于道德意識,卻必然包含著道德意識,只不過它有道德意識的內容和效能,是體現、實現于比較曲折間接的形式里而已。
審美意識中含有科學認識因素和倫理功能性質,培養人們的審美意識的同時,當然就能間接地使人也得到一定的科學意識、道德意識的培養。
綜上所述,可見美育確實是不可缺少不容輕視的一種教育。
二
美育之必要、重要已毋庸置疑,問題的討論便推進到:中學教育中如何實現美育?總的說來,美育應該且可以廣泛地滲透到學校的一切教育、教學乃至行政管理工作中,從而得到某種程度某些方面的體現。
在語文教學中實現美育,是語文教學應有之義,現行的《全日制中學語文大綱》就明確規定了語文教學目的應包括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觀”,但認識僅止于此,無以理解它為何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要對此有透徹的理解、認識,必須對美育與語文教學的內在聯系,對語文教學實施、貫穿、強化美育的必然性、必要性、可行性,予以探討。
1.語文教學內容所具有的審美屬性,決定了語文教學與美育有著必然的聯系,二者相互依存、互為條件,語文教學的過程必須貫穿美育,美育通過語文教學得以實現。
意識是存在的產物。沒有審美對象的存在,絕無審美意識的產生。馬克思說:“只有音樂才喚醒人的音樂感覺”,[(6)]“藝術對象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7)]培養審美意識的美育之實施、實現必須以審美對象為先決條件。而正是在這里,語文教學顯示了實施美育的優越條件,為美育提供著堅實的基礎。這主要表現在語文學科具有鮮明的文學性。文學性既是語文教育的特征之一,又是語文教育的巨大優勢。現行的中學語文教材,80%的課文是中外文學名作佳作。文學是藝術美中的一個重要類別,是藝術美、自然美、社會美的集中反映和形象表現。因此,文學正是絕佳的審美對象。其它非文學的議論文、說明文等,也都有一定的典范性,在思想內容、結構、手法、語言上有著美的品質,不失為審美的對象。由此可見,語文教材本身就是美的結晶,為美育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同時,既然語文教材以美為其本質屬性之一,因而語文教學就必須貫穿著美育。必須從審美入手,引導學生對課文的藝術形象和藝術形式作出審美感知,進而作出審美的判斷和評析,否則,學生一開始就會被阻隔于藝術形象之外,進入不了作品創造的藝術境界,當然也就不能體察作品意蘊和藝術特點,即使是進行主題分析歸納也很難,因為作品的主題是潛藏于藝術形象和藝術形式之中的。不作審美啟發引導,只作理論性分析,只能是對完整的語文教學的粗暴,至多只能完成一些知識性教學任務,其主題歸納、形象分析、特色指點等都必是隔靴搔癢、抽象空洞、硬性外加的東西,無以實現語文教學的文學感染、思想熏陶的功能。
語文教學與美育有著質的統一性,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乃是勢之必然。
2.從方法論的角度看,語文教學是實施美育的優選途徑。美育具有多端性,可以選擇多種入手處進行美育。引導學生接觸多彩多姿的大自然,使學生從大自然中獲得美的感染和熏陶;引導學生接觸異彩紛呈的社會生活,使學生從社會美中去辨別善惡美丑,塑造美的心靈,都是美育的途徑。但是,藝術美可以使學生集中地感知美、理解美、體驗美,受到美的教育。在談到社會生活美和文學藝術美時曾指出:“因為兩者都是美,但是文藝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卻可以而且應該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有普遍性。”[(8)]正因為如此,從藝術美入手去進行美育就能實施更高層次的美育,更有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在中學美育中,藝術美則是重要的審美對象,藝術學科的教學則是實施美育的便捷的途徑。其中,語文教學以其課時多、內容廣博的特點,自然地應成為實施美育的最佳手段和途徑。
3.中學美育的實際情況,決定了語文教學是實施美能的重要渠道。中學教學的特殊性,中學生年齡、閱歷、知識、心理發展等方面的特點,決定了中學不宜開設專門的美學理論課(即使是大學,也都是在較高年級才開設美學課程),中學美育的主要任務便只能交給藝術類學科去完成。音樂與美術當然是美育的基礎課,且相當專業化,但是,這兩門課程的學時實在太少(大多數高中取消了這兩門課程),實難起到完成中學美育任務的主要作用。而語文是學生的主課,是學生接觸量最多的學科(其學時占中學全部學科總數的30%),且其內容又集中了深廣的美。語文教學應當發揮自己的優勢,切實而又有效地實施美育。
凡此種種,已足以證明:語文教學與美育有著本質的必然聯系,語文教學是中學美育的重要途徑。
三
語文教學中的美是豐富的,進行審美教育的方式也是多樣的。根據語文科的特殊性和語文美育的實踐經驗,可側重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去進行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