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數乘法教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把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教學時重點要弄清兩個問題:一是要理解整數乘法的運算定律在小數乘法計算中同樣適用;二是要學會思考在小數乘法中怎樣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在探討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在小數乘法中適不適用之前,讓學生先復習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巧妙地揭示新的研究內容,溝通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實現師生互動,然后引導學生觀察每行中左右兩邊算式之間的關系,從而順利地把整數乘法的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乘法里來。在探討怎樣運用運算定律時,因為運送的是兩種貨物,收取運費時可以兩種貨物分別算,再加個總賬;也可由貨物的總噸數直接算運費。從而引導學生發現整數乘法的運算定律對小數同樣適用,前一種算式用乘法分配率就可將其轉化為后一種計算起來很簡便的算式。這樣安排一來讓學生更深刻的體會數學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學好數學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于生活;二來引導學生親身經歷觀察、思考、發現整數乘法的運算定律對小數同樣適用這一過程,可以逐步培養學生合情推理的能力,以及思維的邏輯性和靈活性。在鞏固運用知識時,我設計了兩類題,使學生進一步鞏固了乘法運算定律在小數中的運用。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將整數乘法的運算定律類推到小數乘法的這一過程,理解整數乘法的運算定律對小數乘法同樣適用。
2.通過學習使學生比較熟練的運用乘法運算定律進行一些小數的簡便計算。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知識類推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運用乘法運算定律進行小數乘法的簡便運算。
2.能選擇簡便的、合理的方法進行小數乘法的計算。
教具準備:電腦投影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在整數乘法中我們已學過哪些運算定律?請用字母表示出來。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乘法交換律 ab=ba
乘法結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b+ac
2.讓學生舉例說明怎樣應用這些定律使計算簡便。(注意學生舉例時所用的數。)
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知識,為學習好本節課的內容做準備。
二、探究新知
(一)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同樣適用于小數
觀察下面每組的兩個算式,應該填>、<還是=?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生齊說:等號!
師:這么肯定嗎?我們一起來驗證,看我們的猜測是否正確。
學生動手做,教師巡視,然后說出驗證結果。教師填上“=”,請學生觀察每組算式,你發現了什么?
生1:我發現了第一組算式是用了乘法交換率。
生2:我發現了第二組算式是用了乘法結合率。
生3:我發現第三組算式用了乘法分配率。
師:誰能把他們的話概括一下?
生4:在小數乘法中,整數乘法的運算定律同樣適用。
師:這個發現到底對不對,我們不能就這樣草率地下結論,得需要經過大量的驗證才行。我們再來舉出一些這樣的乘法算式例子,來驗證我們的發現到底對不對。
在小組里舉例驗證,再在班內交流,讓學生說出他們得出的結論是什么。
教師板書: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同樣適用于小數。
教師引導學生猜測— 發現 —驗證,這是學習數學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學習某部分知識首先要教會學生學習探索的方法。
這是這節課我們要弄清的第一個問題,究竟怎樣用,才能使計算簡便呢?我們來討論下面的題目。
(二)應用
1.電腦出示一張運貨單。
你能提出什么關于運費的問題嗎?
學生提問:
(1)將63噸大豆從重慶運到涪陵,需要運費多少元?
(2)將137噸玉米從重慶運到涪陵,需要運費多少元?
(3)將63噸大豆和137噸玉米從重慶運到涪陵,需要運費多少元?
學生經過思考會發現:前兩題很簡單,以前會做了。請學生簡單說一下算式,然后轉入對第三個問題的分析。
2.問題:將63噸大豆和137噸玉米從重慶運到涪陵,需要運費多少元?
(1)學生嘗試獨立解答,比賽誰找的方法多。
學生有購物付費的生活經驗,及整數乘法分配率的知識經驗,上課時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大部分學生很快找到了兩種解題思路。
(2)學生在小組內交流。
通過互學互幫,主要讓學習略顯吃力的、只找到一種解法的學生理解另一種解法的含義,為下一步的探究活動做準備。
(3)學生代表匯報各自列的算式,及這樣列式的理由。
生1:我先分別算大豆和玉米的運費,再把它們加起來,我是這樣計算的:
4.2×63+4.2×137=264.6+575.4=840(元)
生2:要求供需運費多少元,首先要知道貨物的總噸數和每噸的運費。我是這樣計算的:
4.2×(63+137)=4.2×200=840(元)
(4)請學生評論:針對剛才這道題,那種解法更簡便,為什么?如果我是按方法1的思路列的比較復雜的算式,那該怎樣簡算呢?
絕大部分學生都會選擇方法2,因為先算63+137會出現整百數,很好算。如果按方法1的思路列的比較復雜的算式,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把它變成像方法2那樣的式子,就好算了。
3.你能仿照整數乘法中,類似題目的簡算方法來計算這道題嗎?試著做一下。
引導學生進行思維遷移。
0.25×6.38×4
提醒學生仔細觀察題目,找準特點,做到每一步要有理論依據。
學生獨立試算后展示計算方法,并敘述理由。
三、鞏固練習
教材第13頁:
(1)第7題,這是一道應用乘法運算律填空的練習題。練習時,讓學生先獨立填寫,再交流,說明填空依據,加深對乘法運算律的認識。
(2)第8題中的兩個小題,指名板演,其他學生獨立做,集體交流。訂正時,說明每道題中什么地方用了什么運算定律。
四、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讓學生說一說,交流學習所得,對于掌握本部分知識有一定幫助作用。
五、作業
教材第14頁第8題的剩余題目。
課下作業對于學生及時復習所學知識,牢固掌握所學有一定幫助作用。
課后反思:
這堂課,同學們都投身于自己探求知識的活動之中,他們認真觀察,積極動腦,互相探討,終于發現并領悟了新知識,學生學的輕松,滿足了他們成功的欲望。
【關鍵詞】 小學數學 乘法教學
小學數學乘法是小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材中可以看到整數乘法、小數乘法、分數乘法、乘法分配律、乘法結合律、乘法交換律等內容,但為了讓學生學好這一部分的內容,我們就必須了解乘法的大致內容,讓學生在學完小學內容時能有一個全新的了解,下面我們就來淺談一下小學數學乘法。
一、師生探討創設情境,聯系實際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給廣大數學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新課程要為原始的教學方法注入全新的理念,要提高課堂效益。興趣就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參與某種活動的積極傾向。學習興趣是學生渴求獲得知識與深入認識世界的積極傾向,是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動力。《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小學生的思維是以直觀形象為主的,教師在使用教材教學時要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有選擇地使用教材,把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題材與數學問題有機融合,在探討交流中創設一些有助于學生感受和體驗數學問題的教學情境,使所學知識化繁為簡、化難為易,變枯燥為生動,讓學生加深對數學問題及其價值的理解和體會。在談話交流中讓學生感知數學原來離我們生活那么近、計算成為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有利于學生感受數學的價值,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習慣。
二、動手操作,促進理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在“乘法的初步認識”一節內容中,教材例1就是讓學生用小棒拼擺圖形的活動,教學時我注意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動手操作、擺出各種不同的圖形:小樹、雨傘、三角形……呈現出:每個朋友擺出了幾個相同的圖形,每小朋友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1、解決求和問題。擺好圖形后,根據圖形提供的信息師生談話交流分別認識學生擺的是什么圖形?擺了幾個?每個圖形由多少根小棒組成……讓學生根據圖示列出相應的加法算式并計算出來,然后請學生把相同加數的等式寫在黑板上。
2、認識“幾個幾相加”。當學生把自己寫的相同加數的等式寫上黑板后,師生進行探討交流,讓學生在觀察對比中寫出各相同的算式分別由幾個幾相加組成。例如某同學擺一個三角形用了3根小棒,擺了6個三角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算式:3+3+3+3+3+3=18(根),也就是(6)個3相加等于18。
在觀察比較中讓學生感受到現實生活存在幾個相同加數連加的事實,初步認識了“幾個幾相加”。
3、引出乘法,完善認識。在師生探討交流中,學生就會對相同加數算式太長而產生質疑。有了質疑就有探索解決問題的欲望,從幾個幾相加迅速找出計算結果。教師引入用乘法運算,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6)個3相加等于18,用乘法表示:3×6=18或6×3=18。同時讓學生認識乘號,了解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有了以上的認識,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把黑板上剩余的相同加數的算式填寫出幾個幾相加及計算結果,然后改寫成乘法算式并讀出算式。為學生搭設自主探索的舞臺,讓學生在知識探索過程中找到了同數相加和乘法的關系--用乘法表示真簡便。
三、鞏固練習,深入理解
數學練習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培養學生技能、激發學生創新的有效手段。在備課研討中我認識到本單元的教學目標要求--要認真掌握好乘法運算的意義。教學時我注意知識的延伸,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加深理解。
1、聯系生活,引導學生編寫應用性練習。師生、同學間通過談話交流把生活中的一些事例編寫乘法練習。如一只青蛙4條腿,3只青蛙幾條腿……讓學生在相互編寫應用性練習時體會數學離我們的生活那么近。在彼此之間探討交流中很自然就會想到:一只青蛙地4條腿,3只青蛙幾條腿就是求3個4相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運算,3×4或4×3,因為3個4相加等于12,所以3×4=12或4×3=12。通過這樣的練習使學生認識同數相加和乘法的聯系,進一步體會乘法的意義。
2、聯系實際,設計課外實踐性練習。課外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感受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乘法教學;自主探索;學習興趣
數學教學要與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相結合,同時結合他們已經掌握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等,探究并開拓新的教學方式,將其生活實踐與教學內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通過對富有情趣活動的設計,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進行學習內容的掌握與運用。
一、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實現數學乘法學習的多樣化
學生的數學乘法學習不能單純依靠模仿和記憶,而應該通過猜測、驗證、觀察和推理等方式進行教學活動。教師可以采用分組討論的方式,使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能夠更加主動地發現更多問題,并且能夠借鑒其他同學的思考方式去思考問題,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知識的牢固掌握,更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比如,在“3堆木頭,每堆有20根,那么一共有多少根”這道算術題里面,教師可以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向學生提問有哪些計算方法,讓學生與同桌進行探討,學生通過探討會得出兩種方法,一種是加法,即20+20+20=60,另一種是20×3=60。這樣老師再進一步對這兩種不同的算法進行分析,讓學生明白加法和乘法之間的關系,這樣能夠使學生的數學知識系統化。
二、設計富有情趣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情景教學”與學生的數學學習有直接的相關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小學學生對于生活實際的認識,巧用生活資源,捕捉生活中的數學原型,將數學乘法知識與生活實際中富有情趣的情景應用結合起來。比如,將小學生最喜愛的“海綿寶寶”這一卡通人物加入到小學生的數學乘法情景創設中,“派大星每天給海綿寶寶2顆糖果,給了3天,海綿寶寶一共有多少糖果”與“派大星每天給海綿寶寶20顆糖果,給了3天,海綿寶寶一共有多少糖果”,這兩個問題相結合,使學生探索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引導學生開展觀察、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當教師精心創設的情境把數學與生活融為一體時,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將變得生動有趣。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也會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小學教師在進行乘法教學的課堂設計時,不僅要注重對學生知識獲取的指導,更重要的是要引導他們對所掌握的知識進行靈活運用,學會如何運用所學到的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幫助學生實現乘法運算和應用的多樣化和最優化的統一。
參考文獻:
一、有利于創設數學教學情境,誘發學生樂于探索的動機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數學學習環境,使學生在獲得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所必需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得到發展。”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教師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創設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引入所提問題的情境之中,觸發學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使學生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從而啟迪思維。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具有視頻、音頻和文字等多種媒體信息,它改變了以往教師“一張嘴、一支粉筆打天下”的局面,通過運用圖、文、音、視、動、色等多種表現形式,誘發了學生樂于探索的動機。例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這部分內容,在引入新課時,播放遠程教育資源“分桃子”的“Flash”動畫,讓學生邊看動畫邊聽老師講豬八戒吃桃子的故事,這樣不但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激活了學生的知識儲備。
二、有利于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不但要教給學生數學知識,而且還要揭示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還提出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課堂教學目標。運用遠程教育的媒體資源,能有效地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通過動與靜的相互轉化,使數學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導、規律的揭示等均能清晰而形象地顯示出來,不僅輔助教師的教,更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有利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如三年級上冊“筆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商是兩位數)”一課,教學時,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把分小棒的過程與豎式計算的過程緊密結合起來,逐步演示,讓學生體驗計算過程,明白其算理。
三、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1.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
在課堂提問中,智力水平高的學生可以很快舉手作答,而其他學生尤其是那些智力發展滯后的學生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為了不讓大多數學生成為陪讀,讓他們也能參與到思維活動中,我們在教學中要多一些耐心,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不要讓教師的思維牽著學生走,也不要讓少數思維能力強的學生“幫助”大家思維。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之后,我針對這部分內容設計了一節思維訓練課。上課時,首先出示問題:一支鉛筆8角錢,應怎樣付錢?對于這一問題的解決,我提出了三個不同要求:會正確說出至少一種付8角錢的方法;會正確說出至少三種付8角錢的方法;能按順序思考,把所有可能付錢的方法一一列舉出來,并找出你認為最簡便的一種付錢方法。這三個不同的要求,更多地給了學生表現個性、發展個性的空間,一層比一層更具有挑戰性,更能激發學生求新求趣的欲望,特別是第三層次的要求,包含了數學中列舉的思想,為后續學習打下了基礎。
2.創設估算練習的情境,培養學生的數感。
估算是日常生活中人們廣泛應用的一種計算方法,能縮短解決問題的時間,獲得數學發現的機會,也是培養學生數感的另一條有效途徑。如教學“1000以內數的知識”時,通過數112塊小方塊、撥計數器理解數的組成、借助計數器突破拐彎數、練習鞏固四個環節進行學習,在鞏固練習中又通過兩個層次鞏固對1000的認識。(1)沒有標準的估算:出示500個珠子的圖片,問這張圖片上有多少個珠子?(2)有標準的估算:出示100個珠子的圖片,問這個100個,再估計這些(500個珠子)有多少個?繼而再問:如果想要1000個,你能直接拿出來嗎?通過估算,學生對1000有了正確的認識,知道了1000個珠子有多少,真正建立了1000的概念。
3.運用學具,培養學生數學創新能力。
教師因材施教,充分運用學具,創造性地利用教材,打破固有的教材學習模式,深挖教材,靈活處理教材,讓教材變得立體起來,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都找到自己的位置,學有所得,每個人都品味到成功的幸福。一個有幸福感的小學生,學習起來會更有動力,這種動力帶來的興趣會是長久的。潛移默化中,溫馨的課堂氛圍將學生的創造熱情迸發出來。在學習正方形時,教師讓每一學生準備正方形的紙張,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正方形的特點。通過直接測量四條邊的長度、沿對角線對折再對折等,發現正方形的四條邊一樣長。學生的方法不盡相同,但殊途同歸,最后都指向一點:正方形的四條邊一樣長。不僅如此,有的學生展開想象,居然用一張普通的白紙,結合以前手工課折紙,疊出了正方體,還有的疊出了長方體,也進行了測量,得出了結論:正方體的所有邊一樣長,長方體的對邊相等。學生發出喜悅的笑聲,獲得新知的快樂溢于言表。一張小小的白紙給了學生想象的空間,讓學生的創新能力得以淋漓盡致的發揮。
4.靈活運用信息技術直觀展現數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抽象的數學知識肯定不如語文直觀形象并且畫面豐富多彩,因此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展現如語文一般多姿多彩、生動有效的直觀性教學,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這樣才能形成數學學習內驅力,自主觀察、探究,促進學生對數學內容保持積極向上的創新學習興趣,快捷地掌握數學知識。如教學雞兔同籠,僅讓學生觀察教材上的靜態圖形,要讓學生總結出這樣抽象復雜的數學原理和公式,有些為難學生。而數學教師通過Flas展示雞和兔同籠,實時標出動物的身體和腳,并逐漸抽象成圓形或豎線代表雞和兔的身體和腳,通過一步步演示,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學生一下充滿了學習欲望,學得興致勃勃,在“玩中學”“樂中學”,絲毫沒因為遇到此教學內容難點而感到疲倦,而是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的輔助學得其樂融融,并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了雞兔同籠的數學原理和數學規律,大大提高了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5.潛心設問,引發合作。
教學過程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掌握知識的活動過程,那么如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呢?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例如,在教學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確定位置”這一課時,要讓學生通過正確掌握第幾排第幾個、第幾組第幾個等確定物體所在的位置。我先出示小動物做早操的圖片,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哪一個小動物,然后我提出:“在這么多小動物中,有一個是我最喜歡的,它在第4排第2個,你們猜它是什么動物呢?”學生找到的小動物不盡相同,我又問:“我剛才說喜歡的小動物只有一個,而你們卻找到了這么多,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學生展開了討論和交流,發現要確定物體所在的位置,必須先確定規則,也就是先要明確從哪邊開始數起,而這正是本節課的關鍵所在。“找好朋友”這樣一個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巧妙引發了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需求中尋求合作,大大激發了學生主動合作探究的積極性。
6.創設質疑情境,營造寬松氛圍。
重視數學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是數學課程標準的一個顯著特點。問題是數學的核心,問題對數學學習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決定了思維的方向,也是思維的動因,好的數學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實踐證明,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對于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是極有幫助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與新知有密切聯系的數學素材,設計出形式生動、可供探究、空間寬綽的數學問題。“問題情境”的出現,要能激起學生的認知沖突,進而引發學生的探索行為。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的理念
“數學是一門研究思想事物的抽象的科學”“數學是量的科學”“數學是結構的科學”“數學是引出必然性結論的科學”“純數學是一組假設與演繹的理論”“數學是模式的科學”……數學家們這樣論述“什么是數學”。但是,數學家們論述的是“數學科學”,卻不是小學數學。小學數學是小學開設的一門課程,它和數學科學既有本質的聯系,又有本質的區別。我們的小學數學教學的意義不在于或主要不在于培養數學家,而在于培養人的數學觀念和數學思想,通過開拓頭腦中的數學空間,進而促進人的全面素質的發展和提高。即:全面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從而促進數學教育教學重心的轉移。促進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出發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認識的起點往往不是邏輯公理,而是學生生活中的一些實際事例。如果說作為科學的數學的面孔是“嚴肅”的,那么,作為教育內容的小學數學的面孔則是“活潑”的、“親切”的。
二、充分挖掘課程資源
作為學科數學的小學數學與數學科學在目的、形式、順序、認識的起點上(或基礎上)是不同的。數學科學,是精確地闡明某些數學理論、是嚴格的推理、是以數學理論的邏輯系統進行編制。小學數學是“兒童自己的數學”,是學生在生活與活動中產生的數學,是學生“街頭數學”的繼續和延伸。每個學生并不是上學后才接觸數學,也不僅僅是在學校中才接觸數學,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碰到各種數學問題,從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數學認識。學生的數學學習,并不是獨立于社會環境之外的一個體系。學生認識的起點往往不是邏輯公理,而是學生生活中的一些實際事例。如,小學生學習加法的時候,并不是從定義出發的,而是從生活中的加法的事例出發,然后總結出加法的法則和意義的。尚未入學的兒童掌握的數學知識已經相當豐富,這些數學知識雖然是非正規的、不系統的,有的概念是模糊的、不清楚的,甚至是錯誤的,但是對學生來說是生動、有趣和真實的,它是在學校中學習學校數學知識的必要基礎。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是一個對現實經驗的理解、反思和抽象的過程。所以,學生學習數學的內容應當具備他們所感興趣的實際背景――熟悉的現實生活;有趣的數學史實;富有挑戰性的問題等。即:充分將學生的興趣與生活、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等因素作為課程的來源。
三、注重學習方式的改變和教學
自從夸美紐斯創造班級授課制以來,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一直成為傳授知識的主要方式。其表現形式就是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它的弊端在于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扼殺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其實,教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數學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認知過程,而且是一個情感的交流過程。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意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善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活潑好動、充滿好奇、渴望走向成熟,因此,教師要善于抓住積極因素,鼓勵學生大膽設疑、探索,使學生的整個學習活動充滿喜悅,學習的需要才得以實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始終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給學生以充分自主的權力,創設一個良好和諧的學習氛圍。即:通過加強過程性、體驗性目標,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展學生收集、整理、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四、評價建議要有更強的指導性和操作性
關鍵詞:小學 數學 教學 預設
現在教育界正刮著一股改革之風,小數數學當然也是改革的重點。如何借著這股改革之風,是小學的數學教育能從傳統的教學方法中徹底跳脫出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小學的數學教育領上一條健康發展的康莊大道,正是我輩應該思考的問題。進行課堂教學預設,無疑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一個很好的途徑。所謂預設,是指預測、設計,也就是說教師要首先將教材鉆研透,對教材中出現的重點、難點、疑點、亮點等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在制定教學計劃或是教案時都要根據對教材的理解以及預設出發。在小學課堂教學實施之前,就將課堂教學做出了詳細的安排,一切課堂流程也都有了事先的充分準備,這都是教師需要做的課程預設。筆者認為,要要制定出合理、科學、適合小學數學課程教學的預設方案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來形成良好教學課程預設方案。
一、根據小學生特點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
小學生還是一群孩子,他們喜歡新鮮感,喜歡刺激 ,想讓他們呆在教室里幾十分鐘老老實實的聽課,有點不太可能。我們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應該根據小學生的這些特點做出適當的調整,教學目標不再專注于分數,而教學任務也應該還包括對孩子們道德和品格的教育,這才是素質教育的本質,在小學數學教育中要時時刻刻體現出來。在進行教學課程預設時,要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特點,而不是一味的按照統一的教學目標來。要在滿足小學生的心理需要和行為特點的基礎上,在展開對課堂教學的預設,根據小學生的特點設計一些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在教學的過程中,課程教學并不是只是參考規定的教學任務和教學指標的,而是教師要根據自己學生的特點做一個適度的調整,選擇最適合小學生的教學目標,設計出最適合小學數學的教學任務。
二、注意教材內容與實際相結合的預設
教師在展開課堂教學之前,備課環節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對課堂教學預設的一部分。在小學數學的課本中,往往會舉出一些例子,來對某一所學知識進行闡述。但是我們的學生有時會覺得課本上的例子是與現實有差別的,這對學生理解所學知識是非常不利的。數學是一門功能性的學科,也就是說是一門功能性極強的學科,在實際中的應用是無處不在的。當課本中為了講述某一內容時,舉出的例子是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差距的,或者是學生所不了解的領域。教師完全可以放棄使用教材上的例子展開教學,而是結合實際生活中有涉及到所要教學內容的具體事項來做事例,這樣學生既能馬上明白教師所講內容的意思,又能學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內心會有成就感,是對學生的深入學習非常有利的。
三、預設豐富的教學方法和創新的教學手段
教育界之所以刮起一股教學之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灌輸式教學方法為世人所詬病,已經完全不能適應當今的教學發展,也不適合當今世界的人才培養觀。在小學數學上的教學也是如此,教學在預設教學方法時,應該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摒棄傳統的不合時宜的注入式教學方法。在傳統的教學中,數學的教學方式是單一,無非就是老師講題、然后解題。我們完全可以打破這種方式,在課堂上進行多種不同教學方法的嘗試,由學生代替教師來進行課堂授課也是一種不錯的方式。學生來根據自己的理解給老師講題,無論正確與否,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全新的嘗試。教師還可以根據自身班級的實際情況,可以將數學課的內容與其他學科適時的做一個融合,嘗試更新鮮的教學方式,小學生都是喜歡新鮮感的,這樣才能時刻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如果在課堂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的預設中,沖鋒考慮到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說這樣的課堂預設已經成功了一半,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四、預設合理化、科學化、多元化的小學數學成績評價方式
對現在的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壓力是非常大的,有一群人在關注著他們的成績單上的分數。傳統對學生成績的評價方式,基本上是取決于學生的考試成績,但是這樣唯分數論的成績評定方法是有些不合理的。我們的小學數學教學要培養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人才,而不僅僅是一個考試機器而已。在對學生的成績評價中,要將唯考試分數論的觀點徹底轉變過來,衡量一個學生是否優秀的指標并不是分數一個,而是綜合能力的體現,即使是小學數學教學,也是學習數學的一個綜合表現的結果。比如說,教師在預設成績評價方式時,可以將學生的課堂表現、參加競賽的積極性、以及平時的數學測試成績聯系起來,來做一個綜合的評定,再給出學生的最終成績,有時甚至可以將學生課后對數學鉆研的程度也作為一個評價指標參與到最終成績的評定。總之,小學數學成績的評定的預設應該向合理化、科科學化和多元化發展。
五、總結
數學是基礎教育,同時也是自然科學之一,是一門功能性的學科,為其他領域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法,所以可以說數學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工具。做好小學數學課程教學的預設,是保證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也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唯一途徑。在本文中,筆者根據個人經驗與大家分享了一些做好小學數學課堂預設的方法,旨在拋磚引玉,希望更多的教育者參與其中討論,研究出更加完善的教學預設方案。
參考文獻:
[1]牟永女.小學數學教學不妨追求“生活化”[J].中小學數學教學與研究,2005,(5).
隨著我國現代教育體系的不斷改革,中職教育已退居到了邊緣地位。要想求生存,謀發展,就要加快中職教育的改革創新。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提升學習者的主體性,已成為新世紀課程改革的主要趨勢,中職學前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正體現了這一方向。充分考慮到其自身專業的特點和社會的需要,以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數學課程為背景,探討數學校本課程的開發。
關鍵詞:
中職學前教育;數學校本課程;開發
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由于其專業特點導致數學學習能力普遍較弱,而現階段中職學校所應用的數學教材對這些學生而言難度較大,無法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果。因此,各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數學課程應注重對本專業數學校本課程的開發,實現數學學習的高效性。
一、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職業情感的培養
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對校本課程的實施及開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數學校本課程開發之初,教師應了解學生的思維意識,分析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及學習特點,了解學生的需求,對學生的情感因素進行實際分析,才能有的放矢。首先,教師應對學生入校前的數學成績進行考查,引導學生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并在教學內容設定時注重考慮這些因素[1]。積極引導學生上課集中注意力,指導學生適當活動放松,避免上課玩手機等交叉因素的影響。同時,在課程內容設置及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提升自身的職業情感,增強數學好感度,吸引學生探討數學知識,為以后的學習及工作做好基礎的數學知識儲備。
二、實施案例教學,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畢業之后面對的學習主體是幼兒,因此,在學習中除了要掌握一定的數學專業知識外,還應對與幼兒生活聯系緊密的相關數學知識及能力予以掌握,以便在以后的教學中可以創設案例,運用數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從而引導幼兒園的孩子從小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提升教學專業性。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應按照數學課程的思維能力要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應注重教學觀念及教學模式的改變。在校本課程開發及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創設良好輕松的學習情境[2],通過案例教學使學生在輕松的討論及學習環境中實現對知識的掌握,并引導學生體驗案例教學的重要性及趣味性,使學生在后期工作期間可采取該類教學方式,不斷提升教學效率,提升學生自身的職業素養,實現高效教學。
三、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轉變角色
學前教育專業數學課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由于其自身的邏輯性,大多數專業模塊內容均可采取實踐教學活動形式實現教學,此類教學模式在應用過程中可使學生盡可能多地實現對數學教學的認知,實現對數學內容的感知,不斷在實踐中實現學生思維向教師思維的轉變。如在試教過程中,經常會遇到涉及學期兒童感知數的概念形成等問題難以解決的情況,這時,教師可對學生進行相關分組,引導學生注重數學課程與學前專業課程間的聯系,使學生自主擬定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課題,結合課本專業知識,對課程研究目標予以確定。在掌握了一定的數學相關基礎理論知識點后,在網上搜集有關幼兒數學教學的視頻,并及時走進社會,走入幼兒學習環境[3],以訪談、調查研究等形式實現實踐研究,理論結合實際實現課程學習,并在實踐過程中實現角色的轉變。實踐活動結束后,學生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報告撰寫,完成此次實踐過程。
四、注重專業技能教學,掌握數學專業性知識
數學課程在教學中具有較強的技能性,因此,教師應注重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數學技能的教學及培養,使學生的數學專業理論與技能相結合,不斷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教師在對“函數的概念”一課進行校本課程設定及設計時,可以利用生活中相關的各種技能作為教學背景進行設計,使學生在與實際相關的問題中實現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4]。首先,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與函數知識有關的課件,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由于學生對這一情境比較熟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學生可在進行函數概念掌握的過程中增強自身的專業技能,不斷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發散思維的擴展,提高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五、結語
中職教育教學改革對學校在現階段的發展來說至關重要。目前,我國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數學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導致教學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影響了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應注重對該專業數學校本課程的開發,轉變教學模式,注重教學情境的設立及實踐教學,從而促進數學教學的完善。
作者:翟曉燕 單位:平涼師范學校
參考文獻:
[1]黃靜.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數學校本課程開發與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4.
[2]鄭志江.中職學校數學課程校本教材編寫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關鍵詞: 高中數學教學 自主學習 能力培養
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積極實施探究性教學模式,不僅能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成效,而且可以兼顧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教師要通過有效的課前預習、合作探究、當堂檢測等途徑,來逐步培養和不斷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促進教學活動的不斷深入。
一、合理實行分組,科學搭建載體
結合實際特點和教學需要,對學生合理地進行分組,以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一是優勢互補原則。對學生進行分組,要充分體現實力的均衡性,以利于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形成競爭的氛圍。如果學習能力差別甚大,那么在整體推進中則必定會出現失衡現象,不利于各個層面學生的優勢互補。較為科學的方式就是根據教學需要,對學生座位重新“洗牌”,讓不同層面的學生能夠合理分布在每個小組之中。二是適度控制規模。小組的劃分也非常講究,小組數量和小組成員數都要適中。每個學習小組以6-8人最為適宜。人數太多,教學秩序就會難以有效維持,容易造成課堂教學秩序混亂,進而影響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反之,人數太少又無法集中眾人智慧,不易形成熱烈有效的探究氛圍,難以體現均衡發展的原則。三是形成領頭力量。在每一個小組里面,都要逐步培養一名數學學習能力和組織能力較強的牽頭學生,這對探究教學的深入開展具有保證作用。課余時間,教師要對這些學生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著重幫助他們提高領悟要求的能力,提高組織討論探究的能力。
二、有效指導預習,促進課堂教學
高中數學的探究活動如果僅僅局限在課堂的45分鐘之內則顯然是不夠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前移教學關口、指導學生有效預習,作為課堂教學的必要前奏。一般說來,新型教材是訓練預習能力和開展探究性學習的“資源庫”。具體來說,就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可以把教材中一些知識形成過程的典型材料作為預習的重點內容之一。教師通過“讀、思、做、記”四步預習法,指導學生通過對數學概念和例題進行反復研讀,努力了解和把握其大概要義;對照預習提綱和解題過程認真思考分析,并嘗試練習例題和課后習題,自行檢查預習成效。例如,在預習等差數列內容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先預習后探究并歸納通項公式與前n項和的公式;在預習立體幾何中線面垂直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啟發學生通過對生活實例和教具模型的討論來探究出線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當然,我們還可以利用教材中直接或間接提供的探究性課題來提高預習活動的成效。如教材中把“球面距離”定義為:在球面上,兩點間的最短距離,就是經過這兩點的大圓在這兩點間的一段劣弧的長度,我們把這個弧長叫做這兩點的球面距離。但是教材中對“兩點的球面距離為何最短?”并沒有另加說明,這一問題也是探究性預習可以選擇的較好內容。教師指導學生開展預習活動,特別是在預習活動的最后階段,要指導學生有意識地把一些預習體會或者難點問題記錄下來,便于及時總結,注重在積累中提高,同時把在預習活動中難以自我解決的內容分類篩選出來,既節省課堂教學時間,又提高課堂質疑的針對性和探究活動成效。
三、適度把握原則,準確設計定位
無論是教學目標的制定,還是探究題的數量和難度,或者選擇點撥、啟發的成熟時機,都要掌握“適度”,力求各方面都能恰到好處。一是教學目標要難度適宜。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習基礎和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要求太高,則難以兼顧到學生的思維水平和個體差異;難度過低,則無法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興趣。因此,教師要立足學生的整體能力基礎,合理界定和把握教學目標的難度。二是探究題目要數量適中。一般情況下,基礎性內容不宜作為探究題內容,要保持題目的精煉原則,努力使得每一個探究題對應著某個重要知識點或解題環節,并具有較強的啟發和引導作用。在數量上,既要全面體現教學目標,又要充分考慮課堂探究活動的時間。三是啟發點撥要恰到好處。在開展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給予學生必要的啟發和點撥,在查看各個小組學習進度的同時,本著“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原則,幫助學生打通探究過程中的難點關節,以保證活動的成功和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