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國繪畫藝術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群眾文化藝術;美術藝術;可持續
1美術藝術的內涵和特點
1.1內涵
情感內涵。美術藝術以民間工藝美術為切入點,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它獨具匠心的展現了人類豐富的情感。主要表現為:母親用機杼為女兒制作陪嫁的衣衫,彰顯了慈母之愛;姑娘繡荷包送給心上人,體現了情意;農村孩子們穿戴的虎頭帽、鞋,玩耍用的泥哨、風箏;農村的窗花、燈彩,節日的年畫;彝族的漆器,貴州布衣族的蠟染,藍印花布,等等。上述民間工藝品,無不融入了勞動者的深厚情誼,體現了自然真摯的美的創造,彰顯了美術藝術的無限魅力。
文化內涵。任何一件工藝品皆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文化,是思想和藝術的文化結晶。主要有:民間服飾兒童肚兜上的“五毒”圖案,意味著為孩子的平安活潑、免災去疾祈禱,寓意孩子能夠受到圖案中動物的保護;民間的大紅剪紙,以魚、雞、蝙蝠等動物寓意“有余”、“大吉”、“多?!钡?,以植物象征“石榴多子”、“喜上眉梢”;木偶、皮影戲,面塑、紙玩具,模板年畫,等等。上述民間工藝品遍及生活各領域,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
1.2藝術特點
民間工藝美術不取材于金銀,而取材于天然素材,把勞動者的真情美意盡化物中,這正是民間工藝美術的生命力所在。一是智慧的結晶。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中,留下了無數智慧的產物。古代民間工藝美術設計集抽象、邏輯思維于一體,如“九連環”、“祖先鎖”、“華容道”等智力玩具,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依然影響深遠。二是簡單中帶有深刻。民間工藝品看似簡單,卻蘊含著科學思維。如河南浚縣的“泥哨子”,利用空氣、泥胎壁的磨擦而發出聲音;老北京的“鬃人”,利用的是磨擦、敲打產生“向心和外離”原理。我們應該從這些民間工藝美術中汲取前人智慧,繼承藝術創作中的科學思維。三是開拓創新。之所以民間工藝美術經久不衰,原因就是其不斷與時俱進,在繼承傳統民間工藝美術的基礎上,不斷吐故納新,不斷賦予民間工藝美術時代特色、民族特色、實踐特色。
2群眾文化藝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1)為社會發展提供精神支持。群眾文化藝術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因而具有強大的傳播和整合功能。加快發展群眾文化藝術事業,創作更多的群眾文化藝術精品,有利于樹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弘揚和諧精神,促進社會各領域文化的和諧,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念獲得普遍社會認同。群眾文化藝術中蘊含著傳統道德因素,如“文以載道”、“寓得于情”等,由于其廣泛的群眾性、娛樂性,成為思想道德建設的新載體。群眾文化藝術精品,可以陶冶情操,塑高尚品格,不斷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為社會發展提供精神支持。
(2)為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群眾文化藝術在普及知識方面有著重要作用,有利于人們認識自然、社會,鍛造生活能力,是一種新型的知識經驗載體。充分發揮群眾文化藝術的交流作用,有助于人們身心愉悅,增長知識和本領。群眾文化藝術互動具有廣泛、靈活、實用等特征,為人民提供了廣闊的學習平臺,有利于人民科學素養的提升。群眾文化藝術活動作為終身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有效彌補了人們離開學校之后知識學習的滯后,有助于提升公民的整體素養,讓人們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增長本領,為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3促進群眾文化藝術可持續發展的對策――以美術藝術為例
群眾文化藝術關系公共文化事業發展,關系和諧社會建設。促進群眾文化藝術事業,特別是美術藝術快速發展,對于提升群眾文化藝術品味、推進公共文化事業大繁榮大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因此,必須從創作理念、長效機制等方面入手,探索實現美術藝術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
(1)創新工藝美術作品的創作理念。及時更新創作理念,是推進美術藝術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靈魂??v觀美術藝術作品的發展歷程,不難得出:抓住“文化是根”這個規律,是創作美術藝術作品的根基。一方面,組織有關力量,梳理、總結反映各時代文化特征的美術藝術精品,并采取搶救性手段加以保護,收集和搶救民間美術藝術作品,并對其進行復制保存。這有利于調動美術藝術工作者的創造性,不斷開拓新思維,創作更多新的精品。另一方面,創新作品應把握“文化是根”的規律,注重挖掘美術藝術產品的文化內涵;與時俱進,符合當代思想、人情和社會發展;充分反映美學特色,注重人文精神的塑造;引入現代科技,注重傳統技藝和現代技術的融合;能經受住市場大潮的洗禮,注重創作百姓喜聞樂見的美術藝術精品。
(2)建立美術產業發展長效機制。完善美術產業發展長效機制,是推進美術藝術事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第一,搭建美術產業發展平臺。建立美術產業交流合作平臺,加快發展畫廊、拍賣行,培育更多優秀的中介機構和藝術經理人,做好美術藝術品的流通和銷售環節,實現藝術品的商品屬性;第二,促進美術產業和科技結合。強化美術產業和科技的融合,如數字和公共藝術、動漫等,開辟“復制業”新途徑,促進美術藝術真正形成產業;第三,注重專業人才培養。加快美術產業人才培養,造就一大批青年優秀藝術家,更加注重培訓一批懂經營、管理的藝術經理人,運用市場化來運作美術藝術品,促使美術藝術品產生資本利潤;第四,促進美術產業和其他藝術產業的融合。積極推動美術產業和動漫、汽車產業結合,如把“哥窯碎片”放在汽車上或者把黃花梨鑲成汽車內飾,通過這些創意產業發展,擴大美術產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第五,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設立美術藝術基金,關注美術家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努力讓美術藝術家和美術藝術精品“高貴”起來。
參考文獻:
[1] 楊惠.論群眾文化藝術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J].文學界:理論版,2012(12).
[2] 莫建文.淺談群眾文化藝術創作的現狀及應對措施[J].美術大觀,2012(7):94-94.
[3] 黃輝全.文化創意――傳統工藝美術產業發展的新引擎[J].中國集體經濟,2011(2):49-52.
[關鍵詞]工筆花鳥畫;美術教學;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09)10-0115-02
工筆花鳥畫是中國畫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同時是民族傳統繪畫中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技法的一門獨立的學科。在工筆畫藝術中,大多都選取形象俱佳、富有中華民族審美特征的動植物形象入畫。在技法上以線為主,以求真寫意為目的,用筆精細,造型嚴謹,具有裝飾意味。工筆花鳥畫是高師美術教育專業的重要課程之一,以培養和提高學生工筆花鳥畫的審美素質,掌握工筆花鳥畫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目標。但是,高師學生在入學前一直學習素描、色彩等西方繪畫基礎,對民族傳統繪畫知之甚少,在接觸到工筆花鳥畫的時候,學生面對各種工筆花鳥畫技法往往無所適從。加之三年制高師美術專業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短,各種專業、公共課程學習任務重,在中國花鳥畫方面的課時量少,由于工筆畫的制作程序需要較長時間,故課時不足的情況在工筆花鳥畫方面最為突出。在有限的時間里,使繪畫基礎較為薄弱的高師美術專業的學生在工筆花鳥畫的學習上取得較為理想的收獲,并為日后在這一方面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是高師美術專業教師努力的方向之一。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認識。
一、臨摹是學習工筆花鳥畫的基礎
臨摹是工筆畫教學中首要的必不可少的環節,但是臨摹什么和怎樣臨摹,是需要教師認真考慮的一個問題,否則,就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效果。學生在剛剛接觸到工筆花鳥畫的時候,在豐富的技法和各種精彩紛呈的畫面之前,他們往往無從著手。所以,對于工筆花鳥畫的學習,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學習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臨本,掌握正確的方法。選擇了適合臨本,掌握了學習的方法,才能使學習事半功倍。通過臨摹,讓學生理解原作的章法與色彩,學習前人的筆墨技巧和表現方法,熟悉與掌握工筆畫的繪制程序和技能技巧。只有先學習、掌握、繼承了前人的勾線技巧、設色技法、構圖規律之后,結合寫生和創作強化學習所得,為實現運用和發展傳統技法,能動地反映現實生活的目的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要指導學生在臨摹上狠下功夫。初學者應以選擇技法基礎、內容簡單的繪畫作品作為臨本,由淺入深,不能選擇技法復雜的現代工筆花鳥畫作品為臨本。優秀的臨本很多,傳統臨本如五代時期徐熙的《豆花蜻蜓》,宋代、崔白的《寒雀圖》,南宋李迪的《雪樹寒禽圖》、《雞雛》等,現代陳之佛、于非、金鴻鈞、俞致貞等的作品也是比較好的學習范本。初學時不一定臨摹完整的作品,在給學生授課時,要求他們只臨摹局部,待掌握了基本的技法、基礎稍好之后再臨摹整體。這樣學生容易靜下心來較快掌握。
二、通過寫生為工筆花鳥畫創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工筆花鳥畫是以自然界的花卉和禽鳥及其生存環境為創作題材的,要描寫刻畫這些生靈,就要求我們到生活中尋覓它們的蹤跡,搜集它們的形象,體會其中的情趣。所以,寫生是走向創作的第一步,這也是工筆花鳥寫生課的重點所在。從歷史上看,中國花鳥畫寫生蔚然成風,代代相傳。凡有成就的畫家,無不注重寫生,他們的成功之作,也無不是從寫生中產生。五代時黃簽在壁畫中畫花竹和稚雞,飛鷹見了都想去飛捉,這不能不說已達到了“和生者畢肖”的程度。從故宮博物院珍藏的《珍禽圖》中,我們也能見到他精湛的寫實能力。
寫生的過程是在自然感悟中對傳統的一種升華和再造,對固有程式和模式的一種突破和重組,是對傳統的一種發展和突破。老師要引導學生以自己獨特的眼光和視角去發現那些自然界中不曾被人發現的美,那些不起眼的、容易被人忽略的東西,去表現那些傳統畫冊、經典、博物館中看不到的事物,小題材可以表現大思想。通過寫生使學生由感性認識轉變為理性認識,再升華到帶有主觀意念的藝術形象,為工筆花鳥畫創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完成從臨摹到寫生再到創作的轉換
在學生大量臨摹后熟悉了各種技法,通過寫生積累了一些素材之后,課程的后期進入了創作階段,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循序漸進地按照如下步驟進行訓練:參照寫生整理畫稿,按折枝花卉、小品構圖的形式進行勾填設色,完成畫作;根據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參考寫生畫稿,按全枝構圖的形式進行勾填設色,完成畫作;自選材,自命題,形式和表現手法自定,進行工筆花鳥畫創作;指導學生也可以參照所拍的照片進行加工調整以構成完整的畫面,引導學生在畫面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以及想要表達的意境,選擇適合、恰當的表現技法,通過制作達到理想的畫面效果。這樣一來,每個學生都能順利完成自己的創作作品,并在創作過程中獲得身心的愉悅和強烈的成就感,使學生逐步掌握工筆花鳥畫的創作過程和方法,從而提高其創造能力。
四、加強理論基礎知識和傳統文化修養
一些學生對傳統的理解和學習存在著嚴重的斷代,一方面是對國學和傳統知識的缺乏,一方面是外來因素的干擾將中國畫的傳統體系沖擊得七零八落。對傳統文化的研究是工筆花鳥畫教學的一大利器,正如傳統畫論是中國畫教育的重要一環,教師的傳授分兩部分:一教畫理,二教畫法。中國畫的最高旨意應當是“道技合一”,工筆花鳥畫教學更是如此。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做到理論聯系實踐,必須把傳統文化、時代精神、現實生活三者有效地結合起來,“筆墨當隨時代”,要具有現實觀照的藝術涵養。
中國哲學、中國美學、中國古代畫論是中國畫理論建設之本。美術教育是文化教育,因此,我們培養的不是能工巧匠,而是文化人。目前,全國高師美術教育都有向專業藝術院??待R的通病,這其實是片面的教學觀。它首先忽視了理論教育的地位,美術教育只是做表面文章,學生畢業前最重要的是舉辦一次畢業創作展,而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人品、學識、綜合素質等和師范關系最密切的因素則被忽視了。這種教學方式和教學目的只是片面追求技法提高的短期效益,而沒有遵循美術教育的規律,更沒有把握住高師美術教育的目的和方向。因此,筆者認為在三年制高師美術教育的工筆畫教學中,要加強中外美術史、美術概論的教學,還要加強中國畫傳統和現代美學以及傳統和現代工筆畫欣賞教學,而且隨著學生由低年級向高年級的發展,理論教學要不斷升級,學術層次要深入發展。譬如從對傳統工筆畫的研習到現代工筆畫的創作,要特別對工筆畫裝飾性、色彩規律和構圖形式加以研究。
五、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工筆花鳥畫的興趣和愿望
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信息和繪畫素材,從而優化課堂教學,促進學生繪畫能力的提高。講授工筆花鳥畫的表現形式和藝術特色時,可利用網絡資源中有關工筆花鳥畫的圖片投影在銀幕上進行分析、講解。教師可搜集整理工筆花鳥畫的豐富資源,制作精美課件,一面演示一面講解,增強形象性和趣味性;還可以到廣闊的生活中去擷取繪畫的素材,自然界中的花鳥樹木、生活場景等等,都可以在寫生的同時拍成數碼照片,在多媒體上演示,師生共同探討,理出一條生活―素材―創作的思路,充分調動學生的創作積極性。再者,教師可將自己的工筆花鳥畫作品拿來讓學生近距離欣賞,結合作品向學生講述創作時的想法、目的、制作技法等,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欣賞工筆花鳥畫、了解工筆花鳥畫、感受工筆花鳥畫,從而激發起學習工筆花鳥畫強烈的興趣和欲望,形成強大的學習動力。
工筆花鳥畫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著大量傳統文化的元素,這些元素有育人的功能。結合高師美術教育的整體效應,我們不但要教會學生掌握工筆花鳥畫的基本技法,更要通過這門課程的教學,使學生領會傳統文化的精髓,提高藝術審美力,加強人文修養,弘揚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李楨孝.工筆花鳥畫技法[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26~33.
[2]李文絢.對傳統工筆畫的傳承與超越[J].美苑,1998,(6):12~14.
摘要:自從中西方園林藝術文化開始交流,人們對這兩個風格意境截然不同的園林形式的比較就沒有停止過。中西方的園林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而且這兩種風格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本文通過分析中西方園林藝術的特點,進而了解中西方園林藝術的差異性。
關鍵詞:中西方;園林藝術;差異
一、中西方園林藝術的特點
(一)中國園林藝術的特點
1、追求自然美。中國園林追求自然的美學思想主要受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影響,他們認為“自然為萬物之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上善若水,上德若谷”,崇尚自然、追求虛靜、逃避現實,向往原始自然狀態生活的哲學思想深深影響了當時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藝術理想和審美情趣。
2、追求含蓄美。中國園林形成含蓄的特點,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受中國詩畫的影響,詩貴含蓄,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另一方面是與追求自然、追求意境這兩大特點有著十分密切的內在聯系。中國園林在“天人合一”的理念指導下,在尊重、崇尚自然的前提下進行規劃造園,創造和諧的園林特色;源于自然,但又高于自然,把自然美與人工美巧妙地結合起來,達到了“雖由人作,宛如天開”的境界。
3、追求意境美。中國園林是文人、畫家、造園家和藝匠對自然山水的渴望和追求,深悟山水的形象特征和內涵,并把對自然山水的認知,帶到園林藝術創作中,這種融匯了客體的景和主體的情的藝術意境,一直是中國園林刻意追求的境界。給景物以藝術的比擬和象征,想象上的“人格化”,使園林富有詩情畫意,如選石,強調山石的“透、瘦、漏、皺、清、丑、頑、拙”,梅花表示風骨清高,松柏喻示堅貞,在中國園林中,作為審美對象的山水花木等,完全成了審美主體抒發主觀情緒意趣的載體。
(二)西方園林藝術的特點
代表西方園林風格的是l7世紀下半葉法國古典主義造園藝術,強調駕馭自然、改造自然,“強迫自然接受均衡的法則”,因此形成的基本特點是:整齊劃一、均衡對稱,具有明確的軸線引導,講究幾何圖形的組織營造,甚至連花草樹木都修剪成規矩方圓,一切都納入到嚴格的幾何制約中去,一切表現為一種人工的創造,強調人工美。
二、中西方園林藝術的差異
1、總體風格的差異
由于中國園林追求的是意境美,追求“境生于象外”的藝術境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哲學,主張酷愛自然,提倡自然之美、樸素之美,強調自然、自由、自我的思想, 反對一切清規戒律,要在自然的無限空間中得以自我心靈的抒發和滿足,所表達的是“物與神游,思與境諧”的審美意識。因此,中國的古典園林是以和諧一致、參差不齊、曲徑通幽、峰回路轉、影影綽綽以及含蓄回味的特點,從而做到“雖由人作, 宛自天開”,充分反映了中華民族對于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鑒賞力。西方從柏拉圖到法國浪漫派都是以建筑的幾何法則和審美思想來規劃園林,他們把園林看作是建筑的附屬和延伸,形成了幾何式的園林風格,布局上有明確的中軸線貫穿全國, 講求絕對的對稱,園林中的景物設計都有精確的比例和嚴整的幾何圖案,道路筆直而又平坦寬廣,園林中的水體和花壇也都是規則的幾何形,甚至連樹都被修剪得整整齊齊??傊磺卸急患{入到嚴格的幾何制約中去,以及表現為一種人工的創造, 表露“人是萬物之靈長”的思想和人的自由意志。
從總體風格上看,中國的園林缺少人工造作的物質力量以顯示與自然對抗或對自然的征服,相反,總追求與自然的和諧,追求從屬于自然,服從于自然,與自然相一致的境界。中國文人的鄉居生活與西方中世紀的碉堡里的莊園主頗不相同,更多的是與自然山水的親近,更多表現出深堂琴趣,柳溪歸牧,寒江獨釣,風雨歸舟的特定的詩情畫意,而西方的園林風格展現了人類享受自然,擁有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觀念。
2、歷史淵源的差異
中國園林發源于商、周時期,最早的形式是囿,囿是將一定的天然地域加以圈圍,并在其中放養動物,以供帝王貴族狩獵游樂之用的場所,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自然地貌,審美與實用結合在一起。西方園林作規則式布置,最初大都出于農事耕作實用的需要,如法國的花園就是起源于果園菜地,在一塊長方形的平地上,由灌溉水渠劃成的方格,果樹、蔬菜、花卉、藥草整整齊齊地種在這些格子形的畦里,在此基礎上,種上灌木和綠籬,形成簡單樸素的花園,便是法國古典主義園林的雛形。
3、政治形態和美學思想的差異
中國園林從原始狀態脫胎出來,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工園林,園林從生產生活走向藝術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此期社會動蕩,戰亂頻繁,階級對抗尖銳,政局復雜多變,使得一些文人士大夫階級的自信心遭到崩潰,理想幻滅,并逐漸確立了以自然、適意、淡泊為特征的人生哲學與生活情趣,追求的是一種文人所特有的恬靜淡雅的趣味、浪漫飄逸的風度、樸實無華的氣質。許多文人雅士避凡塵,脫世俗,寄情于山水,有的甚至隱身于山林,復歸大自然。正是此種崇尚自然的社會風尚,使藝術家產生了表現大自然優美的情感動力,勢必在文藝作品上打上深刻的烙印,從而影響到園林藝術的創作。在西方, 17世紀的法國逐漸成為歐洲最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頌揚至高無上的君主,贊美絕對君權和專制政體,隨之成為時代文化的新趨向和藝術創作的新主題,推崇唯理主義,以幾何和數學為基礎的理性判斷完全代替直接的感性審美經驗,不信任眼睛的審美能力,代之以兩腳規和數字來計算美,力圖從中找出最美的線型比例。此種數學的或說幾何的審美思想,一直頑固地統治著歐洲的文化藝術界,不僅左右著建筑、雕刻、繪畫,同時深刻地影響到園林,西方幾何形園林風格正是在這種“唯理”美學思想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
4、宗教信仰的差異
在封建時代,世界各國的意識形態領域,基本上均由宗教觀念統治著,歐洲有基督教,中國有佛教,盡管宗教和園林藝術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社會意識形態,兩者并無直接關系,但宗教的傳播和發展要借助包括園林在內的文學藝術形式和力量,而園林藝術也或多或少地反映人們的宗教生活。宗教對我國園林影響最大的是佛教,由于傳播佛教的需要,各地建寺成風,并形成一種與佛教密切相關的園林類型―寺廟園林。中世紀的歐洲,由于只有教會和僧侶掌握著經濟命脈和知識寶庫,因此寺院十分發達,園林在寺院中發展,并形成寺院式園林。在不同的宗教影響下形成了各自特色的宗教園林類型。園林藝術對宗教的傳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寺廟、教堂等宗教建筑及附屬園林不僅為宗教活動提供物質場所,也為宗教創造了一個神秘的氛圍,達到從心理上征服人的目的。
三、中西方園林藝術差異的意義
深入研究中西方園林藝術差異可以透過園林特點這一表面現象,使我們能更加深入了解中國和西方園林的造園史、園林藝術的本質特征,并充分感受到不同歷史、不同民族的審美意趣,人類文明的多元和多彩。在各種文化、文明互相交融沖擊的今天,有利于我們在造園、景觀設計時除弘揚自己的傳統文化外,還能更好地吸收和借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來充實和提高自己的作品,使整個人類的園林文化顯得更加絢麗多彩。
結論:
終上所述,中西方園林藝術在風格、歷史、政治形態、宗教等很多方面都有不同,正是因為這些不同,才造就出了風格迥異的兩種園林形式,也為后人的研究帶來了很好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王向榮,林箐。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2]、朱建寧,酈芷若。西方園林[M]。鄭州:河南科學基礎出版社,2002
[3]、林箐。法國勒諾特式園林的藝術成就及其對現代風景園林的影響[M]。北京林業大學,2005
[4]、針之谷鐘吉。西方造園變遷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1
[5]、華梅。人類服飾文化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6]、上海市戲曲學校中國服裝史研究組。中國歷代服飾[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