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電視臺工作經驗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實踐教學;校企合作;地方高校;影視傳媒專業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明確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加強實驗室、校內外實習基地等基本建設,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創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1]地方院校,受地理位置、經濟條件、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其發展可謂是舉步維艱。因此,強化實踐教學,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對于地方院校的發展尤為重要。
高校實踐教學體系主要由實踐教學目標體系、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實踐教學管理體系和實踐教學保障體系四個方面組成[2]。其規劃、落實情況,直接關系到高校學科能否順利實現預期制定的教育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管理環節,是保證高校是否能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保障培養人才的質量、實現專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筆者結合四川文理學院目前開辦的影視傳媒專業實踐教學情況進行分析,歸納出地方院校實踐教學常遇到的問題及利用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解決方式,希望能為地方高校影視傳媒專業的發展提供一些經驗及思路。
一、實踐教學理念――“知行合一”
影視傳媒專業受其學科的特殊性影響,更強調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任何學科實踐教學都是以學科既定的發展理念為核心,其制定的實踐教學指導思想引領著實踐教學的具體施行。因此,在擬定、施行實踐教學大綱的時候必須做到“知行合一”。
(一)“知行合一”,樹立實踐育人觀念,了解行業發展前沿,確定人才培養方向
“知行合一”,顧名思義,知是科學知識,行是人的實踐。自古圣賢都認為,只有把“知”和“行”融合一起,才能稱之為上“善”[3]。影視傳媒專業實踐教學理念的“知行合一”是建立在“知”當今影視傳媒行業人才之所需,“知”未來行業發展趨勢之上,確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方向,使專業實踐教學能緊緊圍繞既定的人才培養目標制定“行”之有效的實踐教學計劃。圍繞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技能以及創作技能,針對影視傳媒專業實踐教學中諸多具體環節進行巧妙設計,通過實踐類課程的設置以及專業見習、實習,最終達到學生畢業時具備較高的設備操作技能以及具體的創作實踐技能。要達到這樣的要求,提高師生對實踐教學的認識,樹立實踐育人觀念是非常重要的。四川文理學院擬定了“學科的發展與行業發展”掛鉤的指導思想,根據行業的發展所需,及時調整學科人才培養方案。
(二)尋找定位,制定適合學科發展、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大綱
地方院校在開辦影視傳媒專業的招生初期,需找好自身定位,擬定發展方向。以四川文理學院為例,目前影視傳媒專業設有播音與主持藝術、廣播電視編導、影視藝術與技術、廣播電視學等課程。現開設的課程體系相對較為完備,但創辦伊始,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大綱就曾出現實踐課程設置欠佳、實踐教學目標不夠準確、實踐教學內容有待完善等不足。影視傳媒專業想要穩步發展,一要明確辦學定位,二要結合學校地緣環境,特別是基于地方校企合作平臺以及學校自身現有教學資源等因素確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綜合考慮實踐課程的設計,制定相關落實制度,以滿足專業實踐教學的基本要求。在制定出較為成熟的實踐教學大綱之后,把具體的實踐教學環節貫徹落實到每學期的教學進度之中,例如科學、合理地安排實踐課程時間、各個實踐教學的地點、環節及實踐訓練要求和預期應達到的效果、校企合作平臺的利用及考核、校外實踐經費預算等,并務必使每次實踐都有翔實記錄,以便后期進行經驗總結。
(三)宏觀調控,加強學校在人才、教學、管理等制度層面的宏觀把控
學校管理層面應對各學科建設進行宏觀把控,制定與各學科實踐課程內容相對應的、合理的管理辦法和舉措。一是學校組織業內相關專業的專家形成教學檢查團隊,采取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的方式,對日常教學實踐活動進行檢查、監督和指導,以保障相關專業實踐教學能順利、有效進行;二是認真開展每學期實踐教學大練兵活動,組織師生共同參與其中,不僅使師生之間教學相長,同時也能有效促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真正實現;三是指導并支持提供學科專業發展所需要的必要硬件設施基礎性建設,以確保實踐教學能適應行業發展需求,確保學校培養的學生素質與行業所需要人才要求有較高“匹配度”。
(四)注重實踐,強化校內實踐教學保障系統建設,合理配置現有教學資源
完備的硬件環境是影視傳媒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保障。培養素質全面的復合型傳媒人才,需要一個較好的實驗、實訓場地。在規劃建設校內傳媒教學實驗中心時,要以“科學論證、合理規劃、立足實際、適度前瞻、方便使用、便于管理”為原則,既要有能基本滿足影視傳媒專業教學的基礎性實驗室,同時也需要具備能適應行業需求的高端實驗室,為教學提供必要的硬件保障。四川文理學院傳媒技藝教學實驗中心遵循以上原則,目前已建有文傳演播廳、語音實驗室、文案策劃制作室、剪輯實驗室、電視攝像實訓室等基礎實驗室,基本滿足了日常實踐教學。另外,學校規劃建設傳媒技藝實踐中心下屬的部分待建實驗室將在未來幾年逐步建設完成,與此同時,擬利用校企共建的方式進行逐步完善,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實驗室的實用性,同時在共建實驗室投入使用后,將進一步保障傳媒學科實踐教學建設,保障人才培養質量。
二、師資隊伍建設――“內外兼修”
雄厚的實踐教學師資隊伍是確保地方院校影視傳媒專業發展的又一關鍵因素。想要在實踐教學中取得成績,不僅要有優秀的學生,同時更需要優秀的教師隊伍,影視傳媒專業實踐課程教學不僅要求教師具備深厚的專業理論知識,更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基本功。
(一)調結構,加快推進“雙師型”教師人才的培養
“雙師型”教師,是指具有雙重職稱,既有高校內的相應職稱,又需要具備國家承認的非在聘系列的任職資格證書。影視傳媒專業的特性決定了專業老師必須是既能傳授相應專業的課程理論又能實踐示范指導操作的“雙師型”人才。影視傳媒專業所培養的學子,未來工作將處在傳媒節目制作的整條“流水線”上,制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節目整體質量。因此,影視傳媒專業教師必須緊密關注行業最新動態,處在行業最前沿,這就需要教師經常深入到企事業一線及時“充電” “技不離口、曲不離手”。通常用以下幾種辦法保持自身不脫離行業實際,保持自身的專業“活性”。一是通過與廣播電視臺、影視廣告公司、配音公司、企劃單位和傳媒相關公司等合作,安排專業教師假期頂崗實習,保證自身專業不“退伍”;二是制定計劃,安排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參加各類廣電總局等部門組織的職業技能鑒定、考評和認定培訓班的學習,如考取《播音員主持人資格證》《編輯記者資格證》等;三是鼓勵實踐課程指導教師繼續深造,如報考相關專業在職博士研究生,開拓教師視野,加深理論學習,邊學習邊研究邊實踐;四是鼓勵專業教師組成團隊積極申報主持或參與專業應用型課題的研究,對研究出的成果在日常教學中進行推廣和宣傳,爭得較好的辦學聲譽。
(二)強內在,提升專業實踐指導教師的準入要求
隨著全國“藝考熱”的持續,每年報考影視傳媒專業的學生有增無減,這也使得能勝任高校影視傳媒專業教學的教師炙手可熱。地方高校為使教學順利開展,保障人才培養的質量,普遍的做法是通過邀請地方業內具有較高聲譽的專家、學者、資深媒體人擔任實踐課程的兼職、客座教師,使相對封閉的高校教育變得開放,能與行業接軌、與時代接軌,把沉悶的課堂教學優化為豐富多彩的社會、事件現場;同時,對于專職教師更是設立了準入門檻及考評機制。高校影視傳媒專業專任教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有傳媒一線工作經驗;有影視傳媒專業的學習經歷。為保障教學質量,通過行業專家考評、學生評價等方式對專業教師教學效果進行綜合考評,與教師崗位和教師薪金掛鉤,以此激勵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提升教學水平,保障培養目標能順利達成。
(三)引“外援”,吸引地方優秀傳媒精英加入實踐教師隊伍
地方院校因其地理位置,影視傳媒師資相對匱乏。以四川文理學院為例,學校針對師資匱乏這一情況,確立以培養地方傳媒所需人才為導向,通過與地方電視臺、傳媒機構簽訂合作育人協議,聘請地方優秀傳媒精英到學院擔任專業實踐指導教師,不僅填補了實訓教師的不足,更增強了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四川文理學院自開辦影視傳媒專業以來,從地方傳媒行業內聘請了多位知名專家學者。國家高級朗誦師、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北財影視傳媒學院客座副教授楊柳;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省藝術家協會播音主持指導委員會會員、達州廣播電視臺總編室副主任兼播音辦主任劉云;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攝影家協會理事、成都市天府新區攝影家協會副主席萬雁鳴等一大批地方優秀傳媒精英加入到學院影視傳媒專業的實踐教學團隊中,他們的實踐經驗豐富,教學方法靈活,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實用性。
三、基地平臺建設――“軟硬兼施”
高等教育校企合作對高校、企業、國家和社會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因此,近年來我國各大高校也積極開展了對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4]。而在探索過程中,四川文理學院致力于借鑒國內外校企合作模式成功經驗,特別是影視傳媒專業正在搭建的實踐教學基地平臺。
(一)達成共識
實踐教學基地平臺建設是實現實踐教學與行業接軌的重要環節,因實踐基地平臺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一線工作的真實環境與行業標準,而且也為學校學科發展提供行業前沿一手信息,以便為調整學科人才培養方向提供科學依據。四川文理學院影視傳媒專業現已與相關影視傳媒公司、廣播電視臺以及政府相關部門達成共識,簽訂實踐教學基地、合作育人協議16個,其中文化與傳媒學院12個,文學與新聞學院4個。
(二)建立制度
為強化影視傳媒人才的培養,在高校與實踐教育基地單位之間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協同育人制度。例如:2011年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與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新聞播音部達成合作協議,建立實踐教學基地,在此期間,中央電視臺由播音員成立實踐導師組,播音學院組織教師成立教學導師組,雙方形成“雙導師”制,對學生的新聞播音業務進行輔導;2010年西昌學院文化傳媒與教育科學學院與涼山文廣傳媒、德昌縣文化廣播電視局達成合作協議,為廣播電視編導與播音主持專業學生提供見習、實習崗位。四川文理學院自2009年以來與多家地方企業、部門、電視媒體公司簽訂合作協議,搭建實踐教學平臺,形成了學院主抓基礎理論與專業基礎訓練,實踐基地重視實務操作與運營的合作育人制度,使學生既有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又有實際動手操作的能力,真正做到“內外兼修”。
(三)資源互享
影視傳媒專業搭建的實踐教學基地平臺按照場地性質來分,一般可分校內、校外兩類。利用校企合作平臺,在校內可建立以訓練專業基礎技能為目的的教學實踐場地,配合學校廣播站、通訊社、校園新聞中心以及網絡直播平臺等資源共同構建校內實踐教學平臺結構,為學生在校期間提供盡可能多的實踐場所與契機;校外以企事業合作單位的“硬件”為訓練平臺,如電臺、電視臺、傳媒公司等資源,彌補學校實踐教學的不足。
建立相對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形成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建立雙向管理運行機制,為創新實踐教學的實踐方式提供良好的支撐。除此以外,在建設實踐教學基地方面可采用不同做法:一是可以設立固定的合作模式。四川文理學院與達州電視臺、萬源電視臺、渠縣電視臺等成立合作平臺,定期指派學生頂崗實習。二是可以建立流動形式。與企業、傳媒公司、文化部門建立長期性的合作關系,培訓人員可逐年遞增,優化各類資源、構成不同類型、不同層面的實踐教學平臺。同時,高校利用自身獨特優勢服務于企事業單位,如企事業單位的新進員工培訓、管理人員高校進修、職工能力提升、組建校企“智囊團”等。其目的就是為影視傳媒藝術專業學生創造更多、更廣闊的鍛煉空間,同時,也為提升學校專業教學質量、擴大影響力打下堅實基礎。
四、考評機制――“虛實結合”
為確保實踐教學質量,使學生通過實踐教學具備播音員、主持人、欄目編導、節目攝像、外景記者、節目制作與包裝等相應職業和崗位所需要的職業技能,我們需要對所實施的實踐教學體系進行綜合考核評價。這個考核機制既能真實檢驗出學生掌握職業崗位能力的程度,也能將其作為衡量實踐教學質量高低的評判依據。影視傳媒人才專業能力的展示絕大多數都是圍繞“自身的技術”來進行的。所以,高校影視傳媒專業實踐教學的考評機制應以學生為主體,校內考評重“實用性”、校外考評重“實際性”。
(一)考評指導思想的科學性
影視傳媒專業所培養的學生在大眾傳媒中的地位與作用非常重要,既是先進文化的傳播者、引領者,又是中國“軟實力”――文化影響力的重要載體,為了檢驗所培養的學生是否能達到新時期國家與媒體需要的專業人才標準,高校對學生的考評指導思想應該具有科學性,既要注重考察學生們的“生存”技能本領,同時也不能忽視考核他們的人文素養。
(二)校內考評要求的實用性
一是建立校內實用化考核制度。地方高校實踐教學考試內容應以考查學生掌握技能的實際情況為主。例如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其實踐教學考核側重于考查學生的語言功力,包括語言的基本功、語言與思維的同步性、語言組織、表達能力。由于每位老師的審美觀念不盡相同,考核觀察視角也不一樣,使考核不能形成統一標準,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采用集體考核制度,讓專業教師出席打分,博采眾家之所長,考核相對客觀、公正,更適用于影視傳媒專業的實踐考試。
二是完善師生綜合點評制度。實踐課程的考評分為兩類,一類是平時成績,一類是課程期末成績。在平時考評過程中,不僅需要讓學生熟練掌握技能,同時還需要讓學生知曉相關理倫。在日常的分組訓練過程中,老師和同學們一同參與評價,這樣可以促使參與評價的學生知曉其理,并可使同學們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在評價別人的過程中,參與評價的同學也可自省,發現自身的不足,取長補短,相互監督、形成共同進步的學習氛圍。
(三)校外檢測標準的市場化
學生在校企合作平臺實習考評需引用市場化競爭機制,用以考核學生行業生存能力。每當學生完成實習時,校企雙方應對學生實習期間各方面進行綜合“考評”。評價應由校企合作方出具,根據學生在實習期內的技能展示、成果展示等方面綜合評定,高校也應以此評定給予學生相應的評價,四川文理學院影視傳媒專業校外實踐考評標準就與“市場”掛鉤,由實踐教學基地考評出具,學生以此拿到相應的學分。不僅僅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克服了敷衍應付思想,也能使學校及時發現學生的不足,并在學生在校期間給予幫助指正。
五、結語
雖說由于各地方院校實際情況各不相同,但其實踐教學理念、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實踐教學基地平臺建設、實踐教學考評機制這四方面貫穿始終。本文只結合了筆者所在學校依靠校企合作平臺協同育人方面進行了一定分析,更深入的研究還有待下一步進行,如互聯網時代下校企合作育人方式探索、影視傳媒專業畢業生反饋調查等。另外,實踐教學還需要根據行業發展趨勢對人才的需要做及時調整,才能真正為實踐教學的具體落實起到指引作用,才能全面提升地方院校傳媒影視專業辦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EB/OL].[2016-03-21]http://chsi.com.cn/jyzx/201007/20100730/112529685-3.html.
[2]顧力平.高職院校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0 (11).
關鍵詞:聲樂課 教學改革 教學研究 思考
聲樂主要教授發聲的基礎知識、咬字吐字、通道建立、腔體共鳴、歌唱技能技巧等的方式方法,通過學習訓練及藝術實踐,培養學生的演唱能力及舞臺表演能力、強化聲樂藝術節目組織編排能力,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及職業能力。其就業的主要崗位是:針對文藝團體表演、中小學校和幼兒園音樂教學以及企業、社區、農村文藝活動等職業崗位,以及琴行、文化館站等崗位。同時音樂管理人員、創作人員、制作人員、唱片公司、電臺、電視臺、網絡公司等大眾媒體的音樂編輯和策劃人員為本專業的發展崗位。通過多年的教學改革和實踐,聲樂課程采用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在實際教學與演出情景高度一致的情景教學中,使學生逐步具備崗位職業能力。我們總結經驗總結如下:
一、明確了聲樂課程教學目標
聲樂課程組教師注重探討理論和教學實踐的結合,在多年教學實踐基礎上,尤其針對高職學生特點,逐步確定了聲樂課程的教學目標,解決了區別于本科教育的培養什么樣人才的問題。
因此我們明確了聲樂課程的培養目標,即面向社會文化生活的實際需求,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音樂教育與表演工作第一線需要,具有音樂表演和音樂教育專業知識和藝術素養,以教授、輔導為主,表演為輔,同時具備編創、評論和鑒賞、組織和策劃等一專多能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二、摸索出聲樂課程的人才培養模式
聲樂課程堅持基于工作過程,為了工作而學習, 通過工作而學習,將職業能力的培養整合到學習任務中,即把需要工作的人,培養成工作需要的人。教、學、做一體,在做中學,在學中做,掌握職業技能和實踐經驗。經過多年的摸索,確定了聲樂課程的人才培養模式:
1、工學交替促進學習的主動性
2、項目導向推進知識構建
3、課堂與實踐地點一體化加強工作經驗
4、個別授課與集體授課相結合提高創新精神
5、聲樂教學連續幾年采取師生互選的方式分配學生。
6、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目的不同,靈活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
三、進行了教學方法的改革和探索
(一)、針對職業崗位要求,科學選取教學內容
貫徹課程內容以工作任務為載體,課程標準以工作崗位要求為依據的原則,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針對文藝團體表演、中小學校和幼兒園音樂教學以及企業、社區、農村文藝活動等職業崗位的特點和要求,首先從優秀聲樂教材中,選取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不同風格、不同難易程度的中外典范性歌曲,作為聲樂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其次,注重體現課程時代性、社會性、民族性和區域性的特征,將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民歌、戲曲唱段等列為聲樂課程的重要教學內容;第三,充分考慮學生今天的“學唱”與明天的“教唱”,今天的訓練與明天的舞臺表演的關系,從中小學音樂教材和群眾喜歡的歌曲以及當地科爾沁民歌中選取部分曲目,作為聲樂課程教學內容必不可少的補充。
(二)、堅持適用、實用原則,不斷優化教學內容
堅持適用、實用的原則,針對課程教學目標,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整體設計全程教學安排,科學編制各階段教學內容,并根據教學實際適時調整優化。在具體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重視聲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和運用,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突出聲樂課程的實踐性,通過穩定性和梯度性相結合的歌唱訓練,突破聲樂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尊重學生個體條件差異和興趣愛好,因材施教,必修與選修相結合,按照人才培養規格的一般要求確定必修內容,依據學生個體優勢和發展需要確定選修內容。
這樣,通過完整的工作過程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使學生在不斷的變化中獲取新的職業能力。
四、開發了多套獨具高職特色的教材
高職教材的編寫應以應用為目的,在量上以必需、夠用為度,在質上要做到科學。通過多年演出和教學工作的經驗的積累,我們全體課程組的成員在不斷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和探索,不斷完善教學內容的同時,還完成了《科爾沁民歌在地方高校的傳承與利用》科研課題,撰寫科研論文和教學論文18篇,著書3本。這一系列工作主要是為了實現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提高學生的教、演、編、排能力、職業技能以及職業素養,體現了高職特色。
五、課程建設上將教學內容進行模塊化
在鞏固和發展以往課程建設成績的基礎上,努力構建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聲樂課程體系成為我們的目標。我們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個體差異,精選教學內容,重視學習過程,強調聲樂演唱、教學實際應用能力,利用現代技術開發課程資源,注重職業素質教育,認識聲樂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等各個方面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根據高職教育的特點和大力加強素質教育的要求,聲樂課程改革中主要突出了應用、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課程大體由兩個模塊構成:聲樂基礎訓練和聲樂教學(歌曲、語言、表演等)
聲樂課程教育以培養學生適應音樂教育與表演工作第一線需要,具有音樂表演和音樂教育專業知識和藝術素養,以教授、輔導為主,表演為輔,同時具備編創、評論和鑒賞、組織和策劃等一專多能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此,我們重構課程體系,把實踐教學始終貫穿教學的全部過程。
六、更新了教學手段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計算機的普及,教學手段開始進入數字化、多媒體化和網絡化時代,聲樂教學在學校和學院支持下,不斷更新硬件設施。
七、建構長期有效的教師培養機制
我們始終把師資隊伍培養和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培養出一支充滿活力的現代教師隊伍。通過近幾年的發展,教師隊伍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師資培養采取了如下措施:
1.提高職業教育理論水平,通過各種資源獲得職教理論培訓。我們通過學習對國外的教育理念具有深刻地認識和體驗,對聲樂教學深化課程和教學改革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
2、提高教學能力和專業技術水平,提供教師出國進修或國內培訓、學習交流機會。比如參加學校、國家舉辦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等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的短期培訓,參加第二屆全國高校社科項目結題與成果發表專題研討會,參加全國高校優化專業結構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討會。
3、注重職業能力培養,鼓勵參加職業認證考試,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引進有企業工作經驗的人員做教師,有計劃分期分批組織專業教師到工廠、企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并盡量在此期間獲得一門職業資格證書。
近年來,積極參加高職高專教育理論的學習,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學能力,教學效果提高顯著。近年來多次獲得院系舉辦的教學比賽一等獎。
4、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教學研討活動。
總之,通過聲樂課的設計和建設,我們更新了理念、鍛煉了隊伍、增強了課程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實用性、豐富了課程資源,對聲樂課程有了整體的認識。今后還需加強高職教育理念的學習,不斷豐富網絡內容。使我們的聲樂課程更加適應社會需求,更加適合高職高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