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贊美老師的詩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探討
優秀古詩詞是小學教育的重要資源,優美的詩詞,深刻的內涵,高遠的意境,流傳的佳句,精湛的語言,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我們只有重視古詩詞的教學,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正確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學有效的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才能使學生熱愛古詩詞,熱愛祖國優秀的文化,才有利于學生陶冶道德情操,品味生活情趣,豐富思想內涵,成為一個真正的中國人。那么,如何指導學生誦讀這些古詩詞呢?
一、初讀詩文,了解作者
詩讀百遍,其義自明,其情自見。誦讀古詩方法很多,分自讀、對讀、群讀,又可分為默讀、聲讀等。多讀,可以讓學生把握詩詞的內在節奏。節奏是古詩詞的生命,讀詩的過程也是欣賞詩歌的一種過程。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化為心中之本。整體朗誦詩歌的過程中,由于現代文和古文之間的不同,首先要引導學生讀準每個字,每個詞的讀音,例:《回鄉偶書》中“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現在“衰’’讀“shuai",但古讀音應該是“cui”,古讀音更能押韻,更能體現古詩的韻律美;例如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古時應該讀xia.,而現在用漢語拼音讀xi4,就不和諧,不押韻了。在處理這個問題時,我就先讓同學們自己讀,多讀幾次,體會到古詩的押韻美,學生自然選擇讀古音了。
二、精讀課文,了解詩意
讀通古詩后,就要了解這首詩的意思,在語文課本中,古詩詞都會有注釋,將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詞翻譯出來。這時,我多半希望學生采用小組合作或個人發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讓讓學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師在旁適當點撥即可。還可以鼓勵學生借助古漢語詞典,去自己翻找。這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習能力,有很大幫助。
三、研讀詩文,體會情感
一、初讀知作者
詩讀百遍,其義自明,其情自見。誦讀古詩方法很多,如:自讀、對讀、群讀,又可默讀、出聲讀等等。多讀,可以讓學生把握詩詞的內在節奏。節奏是古詩詞的生命,讀詩的過程也是欣賞詩歌的一種過程。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化為心中之本。整體朗誦詩歌的過程中,由于現代文和古文之間的不同,首先要 引導學生讀準每個字,每個詞的讀音,例:《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朝”“舍”都是多音字,我先引導學生讀,在讀的基礎上想“朝雨”“客舍”的意思,學生明白后,自然就知道讀音了,在處理這個問題時,我就先讓同學們自己讀,多讀幾次,體會到古詩的押韻美,學生自然就能選擇正確的讀音了。
二、精讀解詩意
讀通古詩后,就要了解這首詩的意思,在語文課本中,古詩詞都會有注釋,將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詞翻譯出來。這時,我多半讓學生采用小組合作或個人發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讓學生慢慢去自己探究理解,老師在旁適當點撥即可。還鼓勵學生借助古漢語詞典,去自己翻找。開始學生會比較慢,但這對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很大幫助。
三、研讀悟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學階段學習的古詩詞中,有不少的古詩詞,它們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達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別”主題來說,有李白的《贈汪倫》,寫汪倫以歌聲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對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廣陵》,寫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長江之水喻友人之間感情綿綿不絕;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維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達對友人離去的傷感之情。這些都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作者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再比如:翁卷的《鄉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張志和的《漁歌子》等為我們描繪出風景優美的田園風光,表達出對大自然、對勞動人民的贊美。同樣是寫景詩,不同的是李白的《獨坐敬亭山》,不僅寫出了敬亭山秀麗的風光,其中“盡”、“孤獨”、“只有”等詞又體會出詩人無比孤寂的心情。從背景資料當中,我們知道李白才華橫溢,青年時雄心壯志,無奈朝廷黑暗,世態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讀時要讀出壓抑孤獨的心境。
2、想象力的培養: 亞里士多德說過:“想象力是發現、發明一切創造活動的源泉。”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善于創造就必須善于想象。想象力對于一個人的重要可見一斑。古詩詞具有簡潔、篇幅短小而意蘊豐富的特點,學生要充分了解詩中意境,詩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補充和領悟,去聯想、補充和創造,以構想詩詞中的畫面。例如:《江上漁者》學習古詩后,請同學們想象在波濤滾滾的江面上,捕魚人冒著生命危險,打撈鮮美的鱸魚,使人不由對捕魚人產生同情與憐憫。
一、朗讀可幫助學生領會詩詞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詩歌雖有抒情詩和敘事詩、新體詩和舊體詩之分,詞雖有許多不同的詞牌,但創設藝術境界,以情感人的基本特征是一致的。優秀的詩詞都具有較高的藝術境界和豐富真摯的感情,極易引起讀者的共鳴。如柯巖的《,你在哪里?》,全詩以步履匆匆地尋找為線索,采用新穎奇特的構思,創造出一個極其深沉而又壯闊的背景,學生們朗讀時隨著詩句所表現出來的一幅幅感人的藝術畫面,仿佛隨同詩人與億萬民眾一起踏遍神州大地,一起深情呼喚:“,你在哪里——”,繼而由朦朧到清晰,逐步體會到詩歌所要表達的是人民無限懷念的深厚感情。古詩中這樣的詩句也很多。岑參的《逢入京使》通過“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就真切地表達了詩人對家鄉及親人的無限眷念之情。孟郊的《游吟》中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句詩謳歌了春天陽光般崇高博大無私的母愛。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描述的是一幅絢麗的春景:春暖花開,彩蝶嬌鶯在花叢中輕歌曼舞。這樣的美景很容易使學生產生感官上的愉悅。朗讀中仿佛自己走在千年成都郊外的小路上,和詩人一起享受那明媚春光所帶來的視聽上的美感。再如:唐代詩人張志和的《漁歌子》更是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寫法,借描繪江南水鄉美麗春光中漁翁在雨中垂釣的圖景,借白鷺展翅飛翔,魚兒自由游弋來寄托隱逸之情,可謂景中帶情,情中帶景情景交融,耐人尋味。既是一首抒情詩又是一幅風景畫。“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告誡年輕人。流光易逝韶華難留,只有爭分惜秒,積極進取,才有美好的前程。否則將一事無成,抱憾終身。
學生通過朗讀,想向詩中的畫面。勾勒詩中的形象,因為它和諧的音韻。體會它的感彩,是能夠理解寓藏在詩句中的深廣的思想感情的。
二、朗讀可幫助噓聲體味詩詞語言的將臉和形象
詩詞的感人力量,遣詞造句之抄,都能從朗讀中表現出來。所以,通過朗讀來體味詩人的煉字、煉句,體會詩人的感情,是很重要的。特別是詩篇中的關鍵詞語。往往包含著積極豐富的意義。如賈島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就是歷來傳誦的的名句,煉字的典范。月光如水,鳥兒棲宿,一個“敲”字以動襯靜,音韻響亮,營造出一個萬籟俱寂、恬美靜謐的夜晚的迷人意境,倘若改用“推”或其它字,就起不到這樣的藝術效果了。杜甫《春夜喜雨》中“隨風潛入夜”的“潛”字,它不僅活化了春雨“知人意”的性,還傳遞了詩人對春雨的喜愛之情,可謂一字之用,意境全出。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風吹草低見牛羊”把我們帶到遼闊無邊的塞北大草原上,驟然一陣疾風吹過,只見草浪翻滾,此起彼伏,肥壯的牛羊時隱時現,出沒在綠色波濤之中。草因風吹而“低”,牛羊因草低而“見”,這一“低”一“見”,的掃前面給人的空曠蒼涼之感,全詩頓時充滿生機活力,令讀者思接活野,浮想聯翩。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也是千古傳頌的名句。這句寫景詩借春風吹綠大地,春意正濃的景象,比喻新法實施后給國家帶來的新氣象。傳說在草稿上,這個“綠”字原曾是“到、過、人、滿”等字,最后才定為“綠”字。這個綠本是形容詞,這里作動詞,有“吹綠了”的意思,把春天的江南美景和春風的關系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真可謂反復錘煉、妙手偶得。古人常為“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現代詩人寫詩也是講究語言的精煉,形象的。賀敬之的《回延安》中“手抓黃土我不放,緊緊兒貼在心窩上”,其中“抓”、“貼”兩個富有力度的動詞運用非常精當,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了詩人珍愛革命延安土地強烈感情。
詩詞是語方藝術,因此歷代詩人都十分注重文字的錘煉,追求一字之工,也產生過一字之師。這樣的事例在浩若煙海的詩詞中比比皆是,不勝枚舉。詩人們這種字斟句酌、精雕細刻,“語不驚人誓不休”的嚴謹創作態度,當然不能只靠課堂上有限的理論說教,主要還得通過學生自己的反復朗讀前有學習體會。
三、朗讀可幫助學生理解詩詞的篇章結構和表現手法
詩歌的魅力。在于它既有強烈的音樂性,又有豐富的形象感,能在讀者面前展現生動的畫面,激起強烈的共鳴。朗讀作為詩詞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不僅要使學生通過視覺激起感情上的共鳴,促進形象思維,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從而得到更為具體深刻、細致入微的感受,孩可以幫助他們去分析理解詩歌的篇章結構和表現手法。由于詩歌形象的集中和凝練,而詩人創作時的浮想聯翩又使得詩歌的篇章結構常常不按照事物本身的發展過程和邏輯推理的過程,而是按照抒發感情的需要,所以詩行與章節中往往省去某些過程,出現急劇轉變和巨大跳躍,學生通過朗讀循著詩人的感情脈絡就能理清詩詞的篇章結構。
關鍵詞:小學語文;詩詞;語言文字
語文是學習語言文字的一門學科,語文貫穿于學習的全過程。語文對于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從小的方面來說,關乎一個人的成長,從大的方面說,關乎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因此,學習語文有很重要的作用。小學學習是基礎性的學習,基礎打好了,才能在未來的學習中游刃有余。在小學語文教育階段,詩詞在語文教材中出現不少,學好了詩詞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那么該如何幫助同學們學好詩詞呢?筆者就將自己在實際教學中的經驗分享給大家,望各位同仁給出意見或建議。
一、 做好課前預習
對于小學生而言,讓他們學好語文的前提條件就是學好文字。漢字如果認識不全,就更不能說理解與掌握了。因此,課前預習生字詞就顯得很重要,尤其是對于古詩詞來說,本來就與現在的意思有出入,字詞理解不了,對于詩歌的理解更無從談起。教師應當適當地引導學生們學習古詩詞中出現的字詞,我就經常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引導同學們做好字詞的預習工作。比如在講王維的詩歌《送元二使安西》之前,我就設計了關于字詞的教學目標。即檢查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在教學之前,我就發現這首詩中的“渭”“浥”部分學生是不認識的。為了使同學們認識這兩個字,我還專門查了字典和詞典,希望經過這次課使同學們能夠一直記住這兩個字。其中“渭”字我是這樣和同學們解釋的:“‘渭城朝雨浥輕塵’這句詩中,渭字是帶三點水的,文字是左右結構,水字旁,可知渭字是和水相關的,是水名,源出中國甘肅省,流入陜西省,會涇水入黃河。有一句成語是這樣說的‘涇渭分明’,這個渭字和我們所講的意思是一樣的。相信同學們都看過電視劇《西游記》吧,電視劇《西游記》中魏徵夢中斬殺涇河龍王的事同學們應該都有印象,涇渭分明就是說涇河水清,渭河水渾,涇河的水流入渭河時,清濁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這樣教學預習不僅使得同學們明白了“渭”字的含義,還拓展了語文知識,將知識拓展到“涇渭分明”這個詞與古典名著《西游記》上,可謂是一舉三得。所以,在學習古詩之時,檢查他們的識字能力,應為教學的重點之一。只有在認識生字的基礎上,認真朗讀,記住字形,在把詩讀流利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背誦。
二、 使用多樣教學方式,進入教學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方式進入教學。視頻教學、語音教學等多媒體教學方式都可以運用在小學語文的詩詞教學過程中。比如在講解詩詞《舟夜書所見》時我就運用了多媒體教學。運用課件,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教學《舟夜書所見》時,針對學生了解河(海)面漁火知識過少和“燈光”與“滿河星”之間的關系不易理解的特點,結合“根據詩句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美麗畫面”的要求,我從網上下載了多媒體課件:在漆黑的夜晚,一只小漁船點著孤零零的一盞漁燈,仿佛螢火蟲的光亮,從遠處緩緩駛來,那情景非常寧靜;陣陣微風漾起層層細浪,原來那點亮光散開成河面閃爍的星星,又是多么迷人。以動畫演示畫面,不但輕而易舉地解決了“燈光”與“滿天星”之間的關系,而且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為進一步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做了鋪墊。接下來,我又運用了范讀,強化詩所烘托的意境。當學生看到“月黑”“孤光”“一點”等詞后,學生往往會不自覺地聯想到這首詩表達的也應為作者孤獨、寂寞的心情。其實不然。為強化詩所表達的意境,我在學生初步理解詩意后,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教師范讀文章,邊想象詩所描寫的畫面。通過老師的范讀和課件演示,同學們悟出了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對夜色中水面漁火景象的贊美。
三、 課后作業要機動,調動學生綜合能力
其實在語文教學中,有很多時候都是可以對學生進行思想、行為習慣的培養和教育的,咱就拿古詩詞教學來說吧。古詩詞教學并不是涉足到古詩詞單元才有的教學活動,我一直把它當成一個長期的教學過程,借以開展古詩詞系列活動,從而進行思想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教學伊始采取先入為主的方式,倡導學生廣泛涉獵大量的古詩詞,提倡他們多讀多記,去親身實踐“書讀百遍,其意自現”的讀書真理。這樣不但增長了知識,又讓他們通過這一途徑親密地接觸了民族文化并了解其淵源,深刻體味到了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初中教材的古詩系列按“新大綱”和“新課標”的要求,每一個階段對學生的要求都大同小異,無外乎誦讀、理解、背誦、體味、賞析。為了讓古詩的學習和背誦落到實處,從執教最初,我就在學生中廣泛開展了“古詩誦讀”活動,采取“不求甚解”與“直面經典”的方式,開展了許多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并藉此機會與大家探討交流如下:
一、每周誦讀一首詩
充分利用課前三分鐘的時間,把“課前一支歌”和“課前一首詩”相結合,各組推選“古詩擂主”引導同學們誦讀古詩,每周除了選編入教材的古詩外再額外選讀一首,或指名讀,或聽讀,或一起誦讀,到了周五,再由“古詩擂主”來檢查同學們的誦讀情況,不能達到誦讀要求的,還要利用課余時間補上來。每人每周誦讀一首,一學期下來至少可以背誦20―40首古詩,一年就可以誦讀40―100首不等,古詩誦讀的任務自然是水到渠成,皆大歡喜。
二、每月上一次古詩活動課
每個月上一節以古詩為主題的語文活動課。如:故事擂臺賽、漫讀古詩園、唐詩拾趣等,已成為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切入點。每當上古詩活動課時,邀請其他語文老師來指點。在搞“故事擂臺賽”時,把“誰記得古詩多、誰的見識更廣”作為誘因,讓古詩誦讀活動自始至終轟轟烈烈地進行;在上“漫游古詩園”活動時,設計了五個部分:古詩數字園、古詩動物園、古詩植物園、古詩顏色園、古詩四季園,讓同學們對含有數字、顏色的詩句,描寫動、植物的詩句,贊美春、夏、秋、冬四季的古詩進行系統歸類,有效地復習誦讀了古詩。
三、每學期開展一次賽詩會
賽詩會以小組為單位,按學生的特點和認知規律,分別安排不同的內容,如: “古詩,你能背多少”、“古詩巧對接”、“讀古詩學成語”、“中秋節賞詩會”、“春聯比賽”等。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寓教于樂,既誘發學生學古詩的興趣,又使古詩教學得到了有益的擴展和延伸,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領域。一學期舉行一次古詩誦讀等級考核評定,由語文老師進行檢測。20首一級,40首二級,60首三級,80首四級,100首五級,100首以上為特級。必修內容就是全班學生必須參加“古詩考級”項目,級別根據學生背誦古詩的篇數來確定。古詩誦讀活動扎實有效地開展兩年來,同學們誦讀古詩的能力大大增強。
作文的悲哀
作文,作文,就是創作的文章。而創作,是有感而發的,不是逼出來的。古今中外,這些膾炙人口的詩詞廣為流傳。但是,每首詩的背后都隱藏著詩人的一份情感,這些有很多人不知道,只知道贊美詩人的文采,卻不知詩人要表達的情感是多么真摯。我不禁為他們遺憾。
作文第二大元素,素材。很多老師在寫作文時都強調素材,但是哪是說來就來的。如果一個人一生經歷那么多事情,那我不敢擔保“他”是個人。他們也說要仔細觀察,但是觀察到了就一定會有意義嗎?寫無意義的東西簡直就是在浪費時間。最最令我頭疼的是作文字數。俗話說“有志不在年高”,并不是字數越少的作文越差,這簡直就是無稽之談,照這樣說,那些????亂淮篤?木退愫玫牧耍?晃銥茨切┎攀搶玫酵付サ奈惱攏
等到最后中國的人才都沒了那才是中國的悲哀!
這篇文章是我來反對我媽的,不滿意的請見諒。不過我想這應該是大眾學生的心聲!
國標蘇教版五年級(上)第26課。
【教學理念】
詩詞是一種美,是一種藝術,從詩詞的特點探究其教學,應強調美育在詩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在教學中應注重誦讀欣賞和想象品悟,以畫面的形式再現詩歌的意象,誦讀激活畫面,品賞明晰畫面,想象舒展畫面,引領學生自然而真切地融入詩境,感悟詩歌的語言美、聲韻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三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說說詩詞所描繪的情景,并寫下來。
4.感受詩詞中田園生活的清新秀麗、樸素恬靜,體會作者白描的藝術手法,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誦讀想象,披文入情,感悟詩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達到熟讀成誦。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一、誦讀,明晰畫面,感知意象
1.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南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詞(讀題)―《清平樂?村居》。(“樂”,在這里應該讀作“yuè”)。你發現詞與詩的標題有什么不同嗎?簡介:“清平樂”是詞牌名,規定了詞的格式;“村居“是詞的題目,一般與詞的內容有關。
2.什么叫“村居”?如果是長期住在某個地方,叫―久居;分開來住,叫―分居;新搬到一個住處,叫―新居;過去住的地方,叫―故居。讀了題目“村居”,你猜想這首詞會是描寫什么的?(農村生活)再讀讀詞,驗證一下你的猜想對嗎?引導學生從“茅檐、小溪、青草、蓮蓬和鋤豆、織籠、臥剝”等景物和事件去判斷和認識。
3.古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辛棄疾的這首詞描繪了一幅農村生活的畫面,可以叫作“村居圖”,自己反復讀一讀,邊讀邊想,說說你們看見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1)劃出并讀準生字詞,讀順詞句。注意“翁”是后鼻音,“蓮”是前鼻音,“鋤”是翹舌音,“剝”讀作“bāo”。“蓬”一般讀輕聲,但詞中為了壓韻要讀出其聲調。
(2)詩詞是有一定節奏的,像音樂一樣。讀詩詞一樣講究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想想讀過的詩詞,試著讀出詩詞的節奏來。引導學生逐句體會,同桌互助,在覺得需要突出的詞語下加小圓點,需要停頓的詞語后畫斜線,句尾的字是壓韻的,在下面畫上曲線。
(3)分“上闋”、“下闋”朗讀,邊讀邊聯想,把靜止的畫面復活,說說自己眼前浮現出的“村居”畫面。引導學生以說說具體的農村生活畫面為主,即詩詞所描寫的人物、景物和事件等。
設計意圖:詩歌是一種藝術,藝術的語言皆指向具體的事物形象,理解藝術的語言離不開誦讀。教學理應堅持以讀為本,以讀攻讀,扣題而入,層層遞進,緣文明象。引領學生讀到“其意皆出我心”、“其言皆出我口”。語言的審美正是通過深入誦讀“幻化”出一個個生動的形象、明晰優美的意象,為理解詩詞鋪設生活化的閱讀背景。
二、品讀,想象畫面,欣賞意象
1.“詩中有畫”,我們在品詞析句時需要借助聯想、想象來豐富和欣賞詩詞的畫面,從而進入詩的意境。用心聽老師讀(投圖并配音),用心去感受這是一幅怎樣的村居圖?激發學生自主感受、自由表達,并努力自然真實地讀出自己的感受,如:清新秀麗、樸素恬靜、自由自在、和諧、和睦、幸福美滿、安居樂業、悠閑自得、溫馨等,讀出自己的獨特體驗,讀出畫面的整體情境。
2.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幅美好的畫面,用你們的慧眼去欣賞村中的景物、人物和事件,設身處地地去感受村居生活的幸福。
(1)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村子?“走進”村子,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喜歡嗎?你們還會看到些什么?①投示句子與相關畫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②引導學生先認識詞中寫到的茅檐、溪、豆、蓮、草等實景與特點,接著復現和再造詩境中會有的虛景:古樹參天、蓮花飄香、翠竹搖曳、小鳥歡叫、魚兒穿梭、雞鴨成群等,最后整合景物,誦讀,體會到這是個清新美麗、樸素恬靜、舒適愜意的小村子。③美美地讀讀句子。
(2)在這寧靜的村子里漫步,走著走著隱隱約約聽到了說話的聲音,是誰在說話?走近了仔細聽聽在說些什么?①投示句子與相關的畫面:“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你們聽到了怎樣的說話聲?(吳音:中國吳地的方言,它以蘇州話為代表。醉里:帶有醉意地交談。)②誰和誰在交談,你怎么知道的?是怎樣地在交談?借助“翁媼”的字形結構(“翁”中的“公”字,“媼”中的“女”字),并聯系句中對“白發”的描寫與參看插圖等,認識“翁媼”,初步理解“相媚好”。③這對生活在秀麗鄉村的相親相愛的老夫婦會親切地聊些什么呢?想象“翁媼”交談的內容、動作和神情,將語言文字轉換成相應的生活場景,自由地交流演說,進一步感受“相媚好”。④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句中讀好。
(3)這對白發翁媼帶著微微的醉意,說著知心的、貼心的、暖心的話兒。當他們抬起朦朧的醉眼看見三個兒子,更是喜不自禁,眉開眼笑。三個兒子在干什么?你喜歡這家的三個兒子嗎?為什么?①投讀詩詞的下片。②你喜歡哪個兒子,為什么?用你的朗讀來夸夸他。學生自擇品讀,想象畫面:大兒子的辛勤勞作、二兒子的心靈手巧、小兒子的活潑頑皮,體會三個兒子的個性特點。如:小兒子在干什么?(臥剝蓮蓬),“臥”是怎樣的一種姿態?(躺、趴)這個小兒子會怎樣的臥剝呢?(俯臥、側臥、仰臥)他還會怎么做、怎么說呢?為什么說“最喜小兒無賴”呢?③夸夸這三個兒子吧,一同去感受他們幸福的生活!(朗讀詩詞的下闕)
設計意圖:“詩詞如畫宜想象,一字多解妙趣生”,注重抓住關鍵詞句,引導學生放飛想象,借助自由的想象激活已有知識,感悟和充實語言文字的形象。學生的想象既依托文本,切合實際,又超越文本,彰顯個性,使詩詞固有的意象更加靈動、鮮活、豐盈,學生仿佛設身處地,感同身受,物我一體,品出詩詞的語言美、意境美,詩詞“活”在學生的心中,學生在用心靈感受詩詞的意境。
三、美讀,激活畫面,感悟意象
1.村子景象秀美,舉家生活和美,讓我們美美地讀一讀這首詞吧,比一比哪組讀得最美。(學生自主準備,分組競讀)
2.從“茅檐低小”、“鋤豆”、“織雞籠”看,這家農戶的生活比較清苦,勞作也比較辛苦,哪有什么幸福可言呢?引導學生合作探討,自由發表各自的見解,如:村子山清水秀,令人陶醉;翁媼相敬如賓,老有所養;兒子各盡其能,勤勞孝順;合家和睦友愛,幸福美滿,等等。從看似矛盾的描寫中,體驗別樣的農家幸福生活。
3.快樂、悠閑、美好、和諧、幸福等都可以用來贊美這幅“村居圖”,其實所有這些詞語都聚集在了詞中的一個字中,你們能找出嗎?(醉)①誰醉了,為什么醉?引導學生以不同方式,從不同角度去品味,如:主人、作者、讀者。②辛棄疾在村中走著、看著、聽著、想著,他“醉”了嗎?你怎么發現的?再品“白發誰家翁媼”等詞句,相機介紹詞的創作背景。③你們“醉”了嗎?讓我們一起融入詩詞中的農家生活(由景到人,由“翁媼”到“三個兒子”),隨文而醉。練習美讀、背誦。
小學階段的古典詩詞教學,不能生搬硬套,要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更多的是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學古詩教學的效率作了一定的研究與闡述。
【關鍵詞】
講究 教學 策略 提高 古詩 效率
古典詩詞語雖短,但意境卻大,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美育的好題材。但是語言精練優美,表現了深刻的意蘊和動人的境界。然而,古詩詞畢竟與現在中小學生的距離較遠,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因而,小學階段的古典詩詞教學,不能生搬硬套,要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更多的是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
一、古詩詞教學要以讀為本
誦讀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方法之一,對于誦讀的重要性,朱熹《訓學齋規》中說的很明白:“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也說明書要多讀才能通曉其義。《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感情熏陶。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在學習古詩時,靠老師的逐句串講,根本行不通,必須更多的借助讀,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識字,學詞,析句,理解內容,培養閱讀能力及習慣。
在古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始終以學生讀書為本。初讀古詩時,教師可要求學生自己對照拼音,劃出生字,做到讀準音,不丟字添字,把詩讀正確流利。這樣做有利于復習漢語拼音,也有利于學生克服依賴思想,提高朗讀能力。自讀后,可指明個別學生大聲朗讀,讓學生相互評議,讓他們糾正指導讀錯的字詞,接著,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讓學生得到熏陶,再以繪聲繪色的領讀,讓學生耳、腦、口、眼協調活動。注意詩的停頓和節奏,讀出感情,從中感受的詩的語言美、節奏美、音律美,從而漸入古詩意境。然后變換多種朗讀形式,如個別讀、分男女讀、小組讀、全體讀、輕聲讀等。讓學生在變換中領會讀的樂趣,悟出詩的意境,提高朗讀能力。這樣的古詩教學課堂,學生讀詩不下二十遍,學生讀的不累,而且越讀興致越高。他們的朗讀一次比一次讀的有味,大多學生能夠熟讀成誦,當堂背誦是根本不成問題。教師就應該這樣將朗讀貫穿古詩教學全過程,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的進行朗讀訓練,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二、古詩詞教學要欣賞意境,創設情境
古詩,要欣賞詩的意境才能得到精華,所以,這一環節要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欣賞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照顧小學生的特點。我認為有以下幾種方法可以幫助學生進入意境。
1.用語言描繪情境,使學生進入意境
例如,在教學《望廬山瀑布》時,可采用“起興點撥法”,新課一開始,就用一個謎語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對瀑布產生興趣,再導讀回憶《瀑布》,使學生受到語言描繪的情境感染,從而進入瀑布的詩境,引出李白的詩。
2.緊扣語言賞析進入意境
要注意引導學生抓詩眼,把握詩中有感彩的,形象鮮明的,有深刻含義的詞語,反復推敲,進入詩的意境。如“香爐”就一語雙關,既指山峰,又暗喻天上的香爐,表示山極高。“紫煙”看起來簡單,但探究其因果,又值得引導學生細細分析。我主要用以下幾種賞析詩的語言:
咀嚼字詞,理解意境。教學“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讓學生理解“生”的本義是“產生”,而在此詩句中“生” 既有“產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進一步追問:是什么東西產生并升起來了?“是香爐峰的云霧、水氣產生并升起”。讓學生展開想象:從“生”字你看到怎樣的一幅畫面?讓學生欣賞詩的意境后,再提出一個問題:詩人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這樣,學生就會從詩的本義,詩的意境去進行理解。“升”僅僅能看到煙霧升起,一會兒就散了,沒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爐峰的云霧源源不斷地升騰這個畫面,也能看到香爐峰云霧繚繞的畫面,從而看出詩人寫詩用詞之精當。
3.想象漫游,深入情境
教學《望廬山瀑布》,在學生從詩中的字句欣賞到詩的意境之后,再通過讓學生觀看錄像,充分運用現代多媒體的優勢,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讓他們身臨其境,置身于廬山瀑布的美景之中,在觀賞過程中,把美的圖像,老師的解說,學生的吟誦巧妙的結合為一體,使學生入情入境,一種愛美、贊美的感情油然而生,并讓學生暢談此時此刻的感受,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因此,情境教學法的運用,能較快的把學生帶入“最近發展區”,使其既可感受課本本身的藝術美,又可由此感受到課文所表現的自然美和社會生活美。這樣做,既符合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又有利于活躍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
三、古詩詞教學要朦朦朧朧更是美
在學習詩詞曲時,常要涉及“意境”這個詞。學生往往一知半解地聽著老師一再強調:“學習和欣賞詩詞曲,最關鍵之處在于要能領會其中意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呢?所謂意境,“意”,就是情感,是指詩人主觀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是指詩中所描繪的藝術圖畫,即詩人采用具體的語言所描寫的人、物、景。“意”和“境”,兩者密不可分,“意”要通過“境”來表現,“境”又需要“意”作靈魂。詩詞曲的所謂意境,就是體現作者主觀思想感情的圖畫。那么,該如何引導學生領會詩詞曲中的意境呢?我校是詩詞進校園省級先進單位,學校在詩詞教學與寫作上取得了一些突破,省市縣詩詞協會對我校也很青睞,多次親臨指導并組織聯誼活動。特別是我們農村初級中學,這樣的機會是難能可貴的。作為詩詞學習團體中的一員,如何與學生一起走進詩歌,領會詩歌的意境,我談談自己的幾點膚淺看法:
一、結合作者生平和寫作時的生活背景
古詩詞曲的創作,距離我們生活的年代久遠,而作品又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映,正所謂“詩言志”。至于“言”何“志”,那就有必要對作者的生平及生活的背景有所了解,才可能探知。例如,教讀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這首詩,我沒有介紹作品創作的背景,只是要求學生先熟讀幾遍,然后就逐字逐句解釋,特別重點講解了最后一句,講明這一句詩中的“落花時節”既指當時的自然景象,又表明詩人當時的潦倒處境,詩句飽含悲傷之感。學生聽著記著,但問一問他們是否真正理解詩人的感情,詩歌的意境,他們卻無法說清。由于他們對時代背景一無所知,只是被動地聽記,對作品內涵并沒有真正理解。于是,我向學生補充介紹了詩人與李龜年相逢的社會背景。杜甫與李龜年初逢于唐朝開元全盛時期,李龜年作為一名杰出的樂師,當時正在岐王的豪華宅邸中演唱,杜甫則因才華顯著而被岐王邀去聽唱。幾十年后,二人在江南重逢,此時,遭受八年動亂的唐朝正從繁榮昌盛的頂峰跌落下來,而杜甫本人的處境也極為凄涼,李龜年也流落江南。正因為二者重逢與初逢的情形有著極大的反差,詩人才會寫下了這首絕句,流露出心中的萬千感慨:雖說江南風景正好,但想想過去,再好的風景亦無法消解此時心中的悲愴了。潦倒的處境,不正如眼前片片飄零的落花嗎?聽了背景的補充介紹,學生們不再顯得迷茫,而是有所領悟,對詩中飽含的滄桑之感也就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了。
二、抓關鍵性詞語,由詞入境,依境索意
讀任何作品,都不能把作品肢解了分析。讀詩詞曲,亦然。那種一句一句分析,甚而用白話解釋詩句的方法,破壞了作品的意境美,無任何意義。讀詩詞曲,應該抓住關鍵性詞語。由詞語入手,分析作品中寫了哪些事物,作者是怎樣描寫這些事物的,理清這些事物是如何聯系起來,由此在腦中形成一幅完整的圖畫,進而揣摩這些畫面所傳達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主席的《沁園春雪》,上闋寫“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千里”、“萬里”,何等開闊、恢宏。而所望者:“長城”、“大河”、“山”、“原”,都是那么的雄偉、神奇,祖國山河如此壯麗,詩人怎能不放聲稱贊呢!下闋,一個“惜”字飽含感情,對古代帝王的“略輸文采”、“稍遜”深表遺憾。但一切的美中不足都已過去了,萬丈豪情在詞的末尾噴瀉而出:“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人民大眾才是真正的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就這樣,引導著學生抓住幾個關鍵性詞語,理解詩人對祖國山河的贊美,對人民大眾的歌頌,也就理解了這首詞的意境。
一代偉人所寫的詞激起了讀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而馬致遠的那首膾炙人口的《天凈沙?秋思》又會帶給讀者什么感受呢?也讓我們從詞語入手去細加體會。這首小令一共只用了二十八個字,卻寫到了十種事物,外加一個“斷腸人”。引導學生注意事物前所加的修飾詞語,發現修飾詞的感彩特別濃郁,尤其是“枯”、“老”、“昏”、“古”、“瘦”、“夕”、“斷腸”這幾個詞。是什么樣的感彩呢?學生們經過片刻的思考,便會七嘴八舌地用“傷感”“凄涼”“悲傷”等同類詞語來形容這些詞語所帶給他們的感受了。能夠說出這些感受,學生對這首曲就大致理解了。然后再引導學生將用這些詞語修飾的事物一一排放于腦際,形成一幅完整的畫面。畫面傳達出的是一種凄涼的氛圍,在這樣的境界里,一個“斷腸人”正踽踽獨行,作品所表達的天涯游子的羈旅之思便不難理解了。
三、結合人生體驗,與作者進行心理位置互換,領會作品意境
好的詩、詞、曲,都是言近而意遠。要領會其中的意境,還要能夠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融注自己的思想感情,與作者達到“人我合一”的境界。例如,學清照的《如夢令》,就可以引導學生回憶自己曾有過的郊游的體驗,似乎詞中的主體就是自己,耳邊甚至還能回響著迷路時驚慌失措的尖叫聲、虛驚過后的歡笑聲,從而就會更真切地感受到李清照在少女時代和伙伴們一起郊游時的天真爛漫的樂趣,更能激起我們對往事的懷念。
前文談到,學生在學習《天凈沙?秋思》時,可以很快地用一些帶抑郁色彩的詞語去形容作品中描繪的境界,也正是利用了他們的人生體驗。秋日黃昏之景,人所共見,自有感受;遠離故土,夜色漸濃,望著人家屋頂上裊裊的炊煙,卻不知自己今夜落于何處,此時,將自己化作作品的主體,你的心情又會如何呢?學生們自會答出“想家”“孤獨”等類詞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