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營模式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變化后的經營模式,集中體現了用工單位對崗位人才“面”的要求,這種變化的突出特點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全方位參與運營代替單一崗位責任制。
針對原有實訓超市注重培訓學生某一特定崗位技能,學生的身份僅僅是該崗位實際工作的操作者,僅知道“點”而不懂得“面”的實際,我們將原來的食堂小超市變為實訓學生的獨立經營場所,把學校大超市當做供應商。小超市從學校大超市進貨,進貨價格按校外供應商給予的價格掌握,小超市利用小庫房實現商品的存放過程。實訓學生在小超市,由實訓教師引領,完成對商業企業進銷存全過程的實訓教學。在經歷了一個學期的實踐后,將大小超市原來與供應商洽商進貨與結算的專人負責制,調整為實習學生按對口商品(如洗漱用品類、文化用品類、飲品類、食品類等)來分工、實訓學生為實習學生做助手的經營模式。每位實習學生專門負責各自管理的品類從洽商、接貨、理貨、銷售、結算的全過程,該過程相當于在實訓超市中分出了幾個小超市由實習學生專人獨立經營。模糊了原有的單純崗位責任,取而代之的是實習學生和實訓學生真正意義上的全方位參與商品運營。
2.學生的身份由操作者轉變成經營者。
在原有實習學生與實訓學生均定崗操作的基礎上,確定以實習學生專人獨立經營、實訓學生輪崗、給實習學生當徒弟頂崗操作的經營模式。針對實習學生各自負責的品類在學校實訓超市總體經營品種中所占有的比例,分別為實習學生核定經營額、商品陳列效果、與供應商溝通情況、商品差錯率、收銀差錯率、盈虧率、服務效果評價等考核指標,讓崗位工資與指標掛鉤,讓績效獎與考核掛鉤,實訓學生跟班操作以確保實習學生經營指標的落實。變化后的運營模式,讓實習學生和實訓學生的身份真正由操作者轉變為經營者。身份和崗位職責轉變后,實習學生包括實訓學生不再僅僅關心是否收銀有差款、理貨是否及時,而是更關心什么貨品銷售最旺、什么貨品缺貨、該組織多少,哪種貨品盈利效果好,哪些貨品應該做經營性的調整等作為一個經營者應當考慮的問題。
3.教師的經營與管理職能轉變為管理監督職能。
實訓超市一直由實訓指導教師負責對外經營與內部管理。轉變經營模式后,確定了以實習學生專人獨立經營管理、實訓學生輪崗、為實習學生當徒弟頂崗操作的經營模式。實訓指導教師完全脫離具體的經營業務操作,轉向指導監督學生的全方位操作與運營。教師的責任得以強化,實訓指導的目標更加明確。考核學生的經營業績、管理水平成為考核教師指導實習、實訓效果的一項重要指標。實訓指導教師對所有小經營者的經營行為,每一環節均進行全方位地管理跟蹤與監督,成為這種嘗試最重要的環節。
二、制度的更新是實現這一轉變的有效保證
1.把安全當做第一要務納入經營管理活動的制度更新。
有了安全不一定有一切,但沒有了安全一切均無。安全就是效益,沒有安全就沒有效益。把安全當做經營管理與服務工作的第一原則,是大家的共識。原有管理制度中,雖然對場地、設備、商品保管、商品陳列、收銀要求等均有注重安全的提示,但并未形成嚴肅分明的安全責任制度。為此,在超市經營模式轉變時,把安全經營納入第一要務,制訂了《實訓超市安全管理規定》、《實訓超市安全應急預案》。設立安全檢查記錄,堅持以預防為主、實行責任人制;堅持從日常檢查入手,抓管理、抓設置、抓違章、抓常態管理、抓危機管理;堅持日常教育,培養員工和實訓學生的專業化、職業化的意識和能力;堅持對所有安全責任事故零容忍。一年來的經營實踐,讓我們看到了在制度要求下的安全責任事故為零的好局面。
2.由考核教師轉變為考核學生的制度更新。
原有制度側重于對實訓指導教師的考核,對實訓學生的考核僅側重于某項崗位工作的操作熟練程度考核。調整后的制度將實習學生的經營指標考核放在第一位,重點考核實習學生對所管轄商品的經營情況、庫存控制、商品陳列、經營效益以及對實訓學生的傳幫帶效果。對實訓指導教師的考核僅限于控制把握安全運營、日常工作到位、監督指導作用如何等非量化指標。
3.學生的職責由單一操作向全方位經營轉變的制度更新。
為保證小超市的經營實訓順利進行,我們在制度中強化了商品進出庫登記臺賬制度,建立了小超市與學校大超市的結算制度及定期核銷制度。從而有效保證了大小超市在運營過程中真正實現賬賬相符、賬貨相符。一學期實踐探索后,確定了以實習學生專人獨立經營管理、實訓學生輪崗、為實習學生當徒弟頂崗操作的經營模式。在學生實習、實訓管理制度及考核制度中加入了對實習學生管理商品安全、保證工作場所安全的考核以及對經營指標的考核。將實習學生的崗位職責真正從簡單操作轉變為全方位經營,讓實習學生真正以員工身份直接參與經營,責任明確、指標到位。消除了以往實習、實訓學生僅僅是操作者,實習與實訓僅能解決具體崗位操作卻難以懂得全方位、系統組織商品進存銷并實現經營目標的實訓教學弊端。制度的更新,確保學生們在學校實訓超市真正的經營中,學會了與供應商溝通、合理組織貨源、商品陳列與銷售、經營成果核算的技巧,并逐步實現由一名學生向一名員工的轉變。
4.管理細則中引入6S管理方法要求的制度更新。
(一)日本采用相互式農業保險
日本農業保險主要以政府扶持、補貼,由非盈利團體進行經營模式。養殖業和種植業能夠直接影響國計民生并對農民的生活和收入產生決定性作用,國家會以法律政策的形式強制性保險,而對其他險種則以農民自愿為準。農業保險的經營機構是非盈利的民間保險互助社,他們是由村、鎮、市各級農業共治組以及府縣、道、都各級農業共濟組合聯合組成。政府指導和監督農業保險行為,并提供管理費補貼、保費補貼和再保險補貼風措施對農業保險進行扶持。
(二)公助民辦是發達國家普遍采用的模式
西歐的一些經濟發達國家采用公助民辦的農業保險構建形式。這種模式的突出特點是,政府不參與或者經營農業保險,全國沒有農業保險統一的體系和制度。所謂公助就是政府和國家在保費和稅收等方面對農業保險進行一定補助和扶持。而民辦就是由保險互助會、合作社或者各大私營公司進行聯合經營。
(三)以政府主導的美國、加拿大的模式
加拿大、美國、智利、瑞典等國家采用政府主導的農業保險模式,這是一種以國家專門機構經營和主導關于農業類的保險,經營過程中實行私營和政府相互作用和聯系的農險雙軌制模式,以強制和自愿保險相結合的模式,并構建完善的法律作保障體系。政府支持、鼓勵保險互助會、股份聯合保險公司和私營保險公司共同加入農業保險,并對農作物承保的各種險種提供稅收優惠、費用補貼以及保費補貼等優惠政策。
(四)重點扶持是亞洲國家農業保險普遍選擇的方式
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泰國等亞洲國家農業保險都選擇國家重點扶持的模式。這種險種少,承保范圍小,利用政府與聯合共保的方法模式,主要的承保的對象主要為糧食作物,對畜禽養殖類鮮有涉及。在農業保險的經營和運作過程中,政府負責貸款、業務補貼、保費補貼等方面提供支持。對世界各國經營的農業保險進行分析,雖然模式不盡相同,但是政府的扶持方式基本相同,大多采用行政指導、法律保護、減免稅收、財政支持、以及農業信貸和業務發展的銜接等方式,這對我國構建農業保險模式具有啟發性作用。
二、我國選擇農業保險模式受國外先進經驗的影響
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一些自然災害,會給農業的生產帶來影響,從2004年開始,我國對農業保險進行了新一輪試點。發展推廣農業保險經驗欠缺,需要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
(一)農業保險需要法律作為基礎
我國農業保險若要規范、健康、有序的發展,就要依賴于嚴格完善的法律。我國《農業保險條例》雖已頒布實施,但有關實施細則和制度建設尚不完善,所以國家要加速立法的進程,以法律為基礎為保險發展保駕護航,能夠切實的保護農業和農民的根本利益。用法律形式將政府在實施農業保險的過程中應該發揮的作用以及擔負的責任進行明確,這樣能夠避免實施農業保險過程中政府的隨意性,并以法律為契機將農民的保險意識進一步提高。
(二)科學、正確的對農業保險進行定位
對我國農民進行分類和定位是設計和開發農業保險,對農業保險進行有效推進的基礎和前提。對農民進行正確定位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業保險的發展方向和方式。國外農業保險的實踐表明其目標主要有兩個:其一是發展農業推進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其二是穩定農業發展。對于我國來講,就是要運用農業保險,讓農業在經受災害后能夠盡快的恢復生產,為農業穩定和持續發展提供保障。為了農民在受災后恢復生產和生活水平,政府會在提供保險的基礎上提供物質保障。
(三)順利開展農業保險需要財政以及正常的大力扶持
農業保險要順利開展并蓬勃發展下去,就需要政府的扶持,首先國家要在推行農業保險過程中帶有一定強制性,以便樹立起政府推進保險的信心以及重要地位。其次,要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對保險撥發專項資金,并建立監督機制確保資金應用在農業保險上。2007年財政撥發22.5億元支持農業保險,2008年財政拿出60.5億元對保險品種和范圍進行擴大,由此可見,對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在不斷擴大中。
(四)科學經營模式是基礎
在研究和借鑒國外農業保險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將商業保險公司和政府主導進行混合經營,以發展不同類型的農業保險機構和組織。建立起具有鮮明地區特點、帶有較強政策性的農業保險公司,利用商業保險公司農業保險業務,允許外資參與農業保險,在運行方式上學習證券公司的運作模式,將金融業和保險業融合與借鑒,建立具有政策性、商業性體系完善的農業保險模式。
(五)培養人才,引進和創新農業保險技術
任何領域都需要人才,而農業保險的人才缺口特別大,所以要加強人才培養,可以在高校增設農業保險專業或者課程,為推廣農業保險提供人才儲備。農業保險如果缺少必要的技術和管理,那么開展業務經營將舉步維艱,只有通過創新來解決農業保險發展過程中的困難。資本市場的完善以及先進的通訊技術和氣象技術為發展農業保險技術提供發展的基礎和必要條件。農業保險要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并對其進行適當的政策扶持和引導,創新和發展出一條具有特點的農業保險體系。
(六)農業保險需要再保險機制
分擔風險是農業保險的責任和主要功能。管理農業保險的相關部門調動國內和國外再保險公司的積極性,對再保險業務進行跟進了解,分散經營風險,確立再保險方案,促進農業保險能夠安全、穩定、科學發展。
(七)農業保險要先進行試點研究,再向全國推廣
縱觀國外農業保險成長和提高的過程發現,國外保險一般都經歷了先試點后推廣和普及;先以法律確立后進行試驗;先平穩起步后逐步完善的模式,有條不紊、循序漸進的開展農業保險的歷程,這個過程是長時間的,需要通過試點進行可行性研究和論證。我國推廣農業保險以國外先進經驗為基礎,遵守先試點后推廣的基本原則,確保農業保險能夠順利、健康、可持續發展。
三、結束語
目前,法人管項目成為建筑施工企業管理項目的一種方法,法人管項目并不是指法人代表去管理項目,而是法人層面通過流程對項目實施管理,其內涵就是集成全公司的資源,通過合理的分工及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來管好項目。事實上,就是利用法人的大腦指揮功能,即企業的規章制度、標準、文化,以及通過總部職能部門的神經傳輸和管控功能來實現法人管項目。但這畢竟不是法人直接管項目,無非避免了內部承包和外部掛靠的項目發生,增加法人的責任而已。那么法人如何能真正實現管項目呢?這不僅讓我們想起了孫悟空的分身術,能夠同身復制,這就是我們提出的“內涵式事業部制”經營模式所要解決的問題。所謂內涵式事業部,是指在保留傳統事業部獨立經營、獨立核算與獨立考核的經營單位特征外,主要是取消傳統事業部內的職能部門,將其公共職能或業務集中到公司層面的職能部門,由各職能部門的業務組來承擔,事業部設置營銷助理或市場營銷經理崗位,其職責在于市場開拓與項目的生產經營。這樣一來,相對傳統事業部來說,內涵式事業部的職能部門隱含于公司各個職能部門中,并且也正因為它的內涵式結構特點,才使它變得更輕型了,所以也具有輕型的特點。內涵式事業部成為“部門化”的經營單位,它的有效運行環境是基于業務組的作業模式和核心業務上移公司層面的整體架構體系,以及考核與激勵機制。這樣才能保證事業部與職能部門責、權、利的有機統一,并利用內涵式和輕型化的特征規避傳統事業部的弱點。換句話說,內涵式事業部通過這樣的方式避免了組織機構重復、人員分散的問題,從而實現職能部門的重復效應和規模效應。內涵式事業部與傳統事業部的最大區別在于傳統事業部是“公司化”的職能部門,而內涵式事業部是將傳統事業部“部門化”了。這種結構性特點,就形成了內涵式事業部模式的特有優勢。
1有利于決策層與經營層的分離。內涵式事業部的領導可以專注于市場開拓和項目的宏觀管理,不必被人事、綜合辦公等行政性事務所纏繞,可以將所有精力放在業務的拓展和經營上來。同時,企業高層領導也可以從繁忙的市場經營應酬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研究和制定企業發展的經營戰略,為企業的科學決策提供了前提。這樣有利于形成專業化的生產規模,有利于打造企業的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
2有利于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內涵式事業部內部不設部門,由公司建立統一的職能和專業支持平臺,向事業部提供服務支持,避免了傳統事業部職能部門重復設置導致的人力資源占用問題和管理成本上升問題,從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企業的人力資源潛力。
3有利于創建內部市場化機制。內涵式事業部制可以把市場機制更好地引入到企業內部,內部市場化機制提高了復合職能、支持職能部門的工作質量和服務水平,推動了各事業部與職能部門的聯動發展,也可促進事業部之間的競爭意識。如:資金有償使用機制。
4有利于建立相互制衡的機制。公司支持職能平臺為事業部提供了專業化服務,會使事業部對總部產生一定的依賴性,可避免事業部做大后難于受控的問題。同時,為了突出一切以服務主業為宗旨的思想,公司各職能部門要接受事業部經理的考核。這種相互制衡的機制促進了各部門與各事業部之間相互制約與和諧發展。
5便于考核與激勵機制的實施。由于組織賦予事業部、職能部門、業務組和項目部在各自層級上完整而又系統的業務體系,他們都成為獨立的價值創造體,這有利于分清職責和責任,使績效考核變得更具可操作性,便于考核和激勵兌現。解決了在傳統組織結構中容易存在的利益分割不清和組織能力分散問題。當然,在看到內涵式事業部模式所具有的優勢同時,也不能忽視其缺點,仍然表現為各事業部間溝通較少、對公司資源爭奪的矛盾,需要公司職能部門具有較強的業務能力,以及事業部規模較小無法運作大項目等方面。總之,在復合職能制組織結構下,內涵式事業部所形成的模塊式價值體系,使整個組織形成了價值、責任、權利和利益的統一體,有利于發揮組織中各個單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于提高組織效能。
二、“內涵式事業部制”的經營模式
[關鍵詞]OEMOBMODM報酬矩陣博弈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在國內外的企業經營中形成了一套全新的劃分標準,即OEM(貼牌生產)、ODM(貼牌生產和自主生產兼備)和OBM(自主創牌生產)。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和外資利用的提高,中國各地區特別是沿海的發達地區吸收了大量跨國公司的產業轉移和外包訂單,于是出現了大量的OEM企業,而近十幾年隨著貼牌生產利潤的日益下降,很多企業選擇了自主創牌生產的模式,其中也有很多品牌已經逐步實現了名牌效應。本文將從博弈論的角度分析為什么中小型企業會選擇不同的生產模式。
一、OEM的博弈分析
1.報酬矩陣設計的依據
在20世紀90年代初,由于我國勞動力成本低廉且政府為外商投資提供了較好的環境,越來越多的跨國服裝企業開始到我國沿海進行投資和業務外包,貼牌生產大量興起,并且取得了較為豐厚的行業利潤;同時我國服裝企業由于研發能力較差,自主創牌生產很難取得品牌效應,選擇OBM獲利較少。
假設服裝行業的中小型企業組成了壟斷競爭行業,A為將要進入該行業的企業,在報酬矩陣中將企業都選擇OEM的報酬設為(5,5),選擇OBM的報酬設為(4,4)。當企業A選擇OEM而其它企業都選擇OBM時,由于在企業研發能力比較弱的時期創牌生產難度較大,企業A會由于品牌效應而得到更多的利潤,因此將報酬設為(7,4)。當企業A選擇OBM而其它企業選擇OEM時,企業A將面臨與諸多品牌服裝進行競爭,報酬會比較小,故設為(1,5)。
2.報酬矩陣及均衡解
根據報酬矩陣可以得出該博弈的均衡解為(5,5),即所有企業都選擇貼牌生產。
二、OBM的博弈分析
1.報酬矩陣設計的依據
有關調查顯示,當企業具有較強的研發能力時,選擇創牌生產要比貼牌生產的利潤更大。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服裝貼牌生產競爭越來越激烈,依靠低廉的勞動成本和優惠的投資環境所帶來的競爭優勢已很難獲利,因此很多企業開始自主創牌,將更多的資金用在產品開發,通過挖掘服裝的品牌價值來扭轉粗放型發展帶來的不利趨勢。
在這種情況下,在報酬矩陣中將所有的企業都選擇OEM的利潤設為(4,4),而選擇OBM的利潤設為(7,7)。當企業A選擇OEM而其它企業選擇OBM時,A可以獲得相比整個行業都貼牌生產的情況下更多的利潤,但同時面對其他研發能力較強的企業創造的品牌其競爭能力減弱,故將報酬設為(6,7)。而當企業A選擇OBM而其他企業選擇OEM時,由于企業A跳出了競爭非常激烈的貼牌生產行業,研發新品牌可以帶來較高的回報,故報酬設為(8,4)。
2.報酬矩陣及均衡解
根據報酬矩陣可以得出該博弈的均衡解為(7,7),即所有企業的都選擇創牌生產。
三、ODM的博弈分析
1.報酬矩陣設計的依據
當行業貼牌利潤有一定的下降,且企業初步具備了一定的研發能力但也不是很強的時候,選擇貼牌生產和創牌生產利潤差不多,很多企業在由OEM到OBM的轉變時都經歷了這一時期。
在這種情況下,將報酬矩陣中所有的企業都選擇OEM的利潤為(4,4),選擇OBM的利潤也設為(4,4)。當企業A選擇貼牌生產而其它企業選擇創牌生產時,A可以獲得相比整個行業都貼牌生產的情況下更多的利潤,其它企業由于研發能力還不是很強,且創牌生產競爭對手很多因此利潤較少,設為(4.5,3.5)。當企業A選擇OBM而其它企業選擇OEM時,A由于具有了一定的創牌生產能力獲得較多利潤,而其它企業由于仍處于利潤有所下降的貼牌行業并且還要與有一定研發能力的A競爭,利潤較少,故在報酬矩陣中將該項設為(4.5,3.5)。
2.報酬矩陣及均衡解
根據以上的報酬矩陣可以得出該博弈無純策略納什均衡解,在這種情況下,必須采取混合策略。假設企業A選擇OEM的概率為p,則其選擇OBM的概率為1-p;假設行業內的其他企業選擇OEM的概率為q,選擇OBM的概率為1-q。則報酬矩陣如右所示:設企業A的期望利潤為V(1),則
由以上可知,企業A與行業的其它企業存在的混合策略納什均衡為((0.5,0.5),(0.5,0.5))。即在該報酬矩陣的情況下,企業A和行業其它企業有0.5的概率選擇貼牌生產,有0.5的概率選擇自主創牌生產。因此便出現了兩者兼存的情況,即采取了ODM的經營模式。
關鍵詞:商業銀行;經營模式;轉型研究
一、引言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實現了質的飛躍,跨國銀行在世界范圍內的業務也日益活躍,資本的流動速度明顯加快,為了適應新的發展環境,各大銀行紛紛加快金融創新的步伐,金融全球化成為了新的發展潮流。為了更好的應對金融全球化的挑戰,適應世界的發展潮流,中國的大型商業銀行必須進行經營模式的轉型。
二、文獻綜述
國內外對混業經營模式有效性研究的學者較多。White(1986)的研究表明混業經營導致的高風險并不是1929-1933年大蕭條期間大量商業銀行倒閉的主要原因;而Boyd、GrahamandHewitt(1988)通過設計模擬合并方法進行的實證研究表明,混業經營能夠有效的降低商業銀行自身的經營風險,提高資本的單位報酬率;王學武(2000)在對混業經營進行詳細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資本專用性假說理論來解釋混業經營;韓波(2009)在認真分析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現狀的基礎上,認為混業經營能夠有效的提高銀行業的效率以及提升在國際上的綜合競爭力。
三、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模式現狀
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模式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1992年之前,我國商業銀行實行混業經營模式。在這一過程中,銀行業在我國的金融體系中起著主導作用,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發展迅速,證券發行和流通市場得以建立和發展,銀行在進行自身業務的同時還可以發行國債、企業債券和金融債券,整個銀行業呈現蒸蒸日上的發展局面。第二個階段是1993年至2001年,我國商業銀行實施分業經營模式,這是因為在1992年底,由于房地產和證券投資熱的出現,再加上監管措施的不到位,在各專業銀行紛紛涉足證券、保險等行業之后,我國金融業十分混亂甚至出現失控的局面。所以為了保證證券業的良性發展,1993年,我國成立了證券業專門的監督機構———中國證券監督委員會,同時頒布了《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標志著我國銀行業經營由混業經營模式正式改革為分業經營模式。第三個階段是2001年我國加入WTO之后,我國銀行業進入半混業經營模式。在這一過程中,我國在逐步放開銀行業市場的同時,大型的商業銀行業紛紛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雖然沒有得到法律明確的保護,但是混業經營正在潛移默化的深入金融領域。銀行業主要體現在兩方面:銀證合作和銀保合作。銀證合作主要包括證券抵押融資、委托收付款業務、銀行間同業拆解、銀證轉賬業務、國債市場回購等。銀保合作的業務形式有:銀行代售保險產品、銀行收取及支付保金業務、保單質押貸款業務、保險公司通過銀行進行結算、轉匯款及資金劃撥等業務。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雖然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改革還存在很多的問題,但是與之前相比,還是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四、對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模式轉型的建議
商業銀行的經營轉型是一項全面、深層次的結構性變革和系統工程,中國也不例外。國際上成功的例子有很多,失敗的例子也舉不勝舉,為此,需要我們從各方面做出努力。
1、推進混業經營向縱深發展
商業銀行應該逐步擴大其營業范圍,即在經營自身業務的基礎上不斷推出適合證券業、保險等其他金融行業的業務,實現銀行收入的多元化;逐步整合和重組各種資源,實現協同效應的最大化;調整客戶的結構,中小型企業是未來銀行業的主要客戶,而不是過去傳統的“大戶”,為此,商業銀行要加大資源的傾斜力度;在把握好利率市場化的主旋律,在逐步實現銀行業全面開放的基礎上,有序的,積極的進行經營模式改革。
2、加強銀行混業經營創新能力
經營模式的改革意味著需要相適應的治理理念,需要適合市場、適合客戶多樣性需求的銀行產品,這就需要銀行業在整合行業內資源的同時,及時的更新發展理念,加強對行業內員工的教育,要求他們在掌握銀行業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加強對其他金融行業的理論知識的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的服務好客戶,進行不同產品的交叉銷售,才能在實踐中不斷的推陳出新,把握市場動態,不斷推出新的產品,才能在混業經營模式中處于不敗之地。
3、健全全面風險管理和內控機制
在經營模式轉型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建立信用、市場和操作風險管理體系以控制銀行的運行風險,同時加強對風險管理知識的學習,及時更新風險管理理念。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銀行持有高質量的資產,形成銀行統一的風險偏好。
4、加強信息化建設
混業經營模式對銀行業的信息化程度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它要求各金融行業順暢、及時、有效的進行信息溝通。混業經營需要金融業建立一個統一的客戶服務平臺,該平臺的建立能夠使各個渠道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使得各個渠道的資源實現最合理的利用。
作者:劉新玉 單位:中國建設銀行山西省分行
參考文獻:
[1]王學武:《從美國的G—S法案到FSMA法案一現代金融業經營體制選擇理論透視》,2000(5),p20-24.
關鍵詞:家庭農場;合作社;產業化;經營模式
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農業產業化健康發展的關鍵,以適度規模經營的家庭農場為基礎組建農業專業合作社,是創新農業生產經營組織體制的有效途徑[1-2]。隨著畜牧業的快速發展,畜牧業生產經營體制不斷創新,出現了從最初的“養殖戶+經銷商”到“養殖戶+企業”“養殖戶+合作社”等產業化經營模式,但這些經營模式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弊端。最終出現了“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這種模式以合作社為依托,聯合農業生產類型相同或相近的家庭農場組成利益共同體,開展農業專業化生產、企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和產業化經營的組織形式,是現行分散家庭經營制度和傳統經營模式基礎上的制度創新。
1“家庭農場+合作社”經營模式產生的背景分析
畜牧業的發展始于20世紀80年代,當時養殖水平低,規模小,主要采用現金采購飼養和自行銷售的模式。這種一家一戶的小規模養殖模式特點是市場風險小,養殖風險小,但銷售難度大,養殖水平低,養殖成本較高。到20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經銷商,他們開拓市場,墊付資金,形成了“經銷商+養殖戶”的經營模式,該模式市場風險大,養殖戶利潤沒保證,不利于養殖業發展。21世紀初,龍頭企業、合作社開始出現,并且出現了“企業+養殖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通過公司保價回收,降低了養殖戶的市場風險,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養殖戶進入市場的交易費用,維護了養殖戶的部分利益,促進了養殖業的發展,壯大了養殖隊伍。但養殖戶始終處于產業化鏈條的“產中”位置,實力和地位無法與處于產前和產后公司相抗衡,難以形成平等的利益共同體。互助合作、改變弱勢地位的內在要求驅使養殖戶聯合起來建立養殖專業合作社,并且通過“合作社+養殖戶”模式將養殖戶與其他經濟主體之間的交易關系內化為與合作社的交易,由合作社組織養殖戶進行有序養殖、畜牧業投入品的購買和畜產品的加工銷售,增強了養殖戶的話語權,合作社成為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最佳載體。養殖業雖已進入穩定發展期,但仍然受到資金、技術、銷售渠道、管理經驗等各個方面的制約,當遭遇價格波動和疫病流行等重大因素影響時,散養戶便成為風險的最大承擔者。如何降低養殖風險,也就是如何提高生產力、降低養殖成本[3],已經是擺在養殖業面前的最大困難。這就需要從改善養殖條件、提高養殖水平、提高機械化水平、改進品種、完善服務體系、增加個體養殖量等方面入手。最終導致養殖業進入變革期,產生了“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在該經營模式中,合作社幫助一部分優秀社員進行“標準化、機械化、規模化、信息化”一系列改造,通過擴大生產經營規模、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等手段,提高農戶收入,增強規避風險的能力[4]。
2“合作社+家庭農場”經營模式的概念
家庭農場是指以家庭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的生產經營以追求效益最大化為目標,商品化程度高,更注重實現標準化、機械化、規模化、信息化,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合作社是勞動群眾自愿聯合起來進行合作生產、合作經營所建立的一種合作組織形式。“家庭農場+合作社”是一種以合作社為依托,農業生產類型相同或類似的家庭農場在自愿基礎上組成利益共同體的制度安排,通過市場信息資源共享,農技農機統一安排使用,在農產品的產、加、銷各個階段為社員提供包括資金、技術、生產資料、銷售渠道等社會化服務[5-6]。
3“家庭農場+合作社”的4種模式
3.1“家庭農場+合作社+公司”模式
公司根據市場需求與合作社簽訂契約,合作社按照契約規定的品種、數量、質量組織家庭農場生產。畜產品由合作社初驗、收購,而后由公司進行加工和銷售。家庭農場以合作社為依托,與公司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增強了家庭農場與公司的談判地位,有效約束公司的機會主義行為,確保畜產品的價格和銷路。
3.2“家庭農場+合作社+超市”模式
合作社與超市建立供求關系,保證超市的貨源供應,由合作社統一品牌和標準化生產服務,建立畜產品可追溯機制,家庭農場根據訂單由合作社組織進行有計劃的生產,減少了中間流通環節產生的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7]。
3.3“家庭農場+合作社+直銷”模式
合作社與學校、企業食堂、餐飲等企業簽訂供貨合同,通過該方式將畜產品直接銷到消費者手中,縮短了由“養殖場”到“餐桌”的距離,節約了成本。
3.4“家庭農場+合作社+合作社自辦加工企業”模式
這是4種經營模式中一體化程度最高的模式,以合作社為產業化經營的主導力量,對農業產業鏈各環節進行統一經營管理,合作社對社員生產的畜產品自行加工銷售,組織穩定性和合作性增強,內部成員利益高度一致。
4“家庭農場+合作社”經營模式的機遇
“家庭農場+合作社”經營模式必然通過提高機械化水平和生產技術,使傳統養殖過程發生轉型升級,擴大養殖規模,降低勞動強度,提高養殖效率,實現社員收入倍增。一是以互聯網信息技術提高生產效率。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能力不可估量,它能夠改造傳統畜牧業,使畜牧業實現自動化、智能化、標準化生產,在節省人力成本的同時,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人員流動帶來疫病傳播的風險,提高畜產品質量。通過互聯網不但可以建立養殖服務平臺,為養殖戶提供技術、銷售等各方面的服務,還可以建立金融體系,為養殖戶提供資金支持[8]。二是以現代生物科技實現農戶養殖技術創新。通過開發引進新品種、加強免疫接種、完善技術服務體系、研究完善的飼料配方、研究和推廣新的養殖技術等手段提高生產效率。
5畜牧業“家庭農場+合作社”模式的社會效益分析
5.1經濟效益在“家庭農場+合作社”的經營模式中,家庭農場從事專業化的農業生產,合作社負責提前、產中、產后的社會化服務,有利于生產要素在更廣闊的空間內實現優化組合。1個家庭農場一次性投資100萬元,建設4000m2養殖場,年出欄30萬羽肉雞,年產值500萬元,年利潤60萬元,2年就可收回投資。有利于一部分社員在當地找到投資方向,實現自我價值。5.2節約養殖資源、保障糧食安全肉雞養殖是目前糧食轉換食用蛋白比例最高的畜禽養殖品種,大力推進肉雞養殖,是增加人均蛋白提供、節約糧食資源、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家庭農場+合作社”模式生產效率高,可以有效降低料肉比,提高糧食利用率,從而減少糧食浪費,節約資源,保障糧食安全。5.3保障畜產品質量安全“家庭農場+合作社”模式養殖技術水平較高,能嚴格執行肉雞防疫、休藥期等制度,動物疫病綜合防控能力強,降低了肉雞疾病發生的可能,減少了獸藥的使用,降低了畜產品的獸藥殘留,最終保障了消費者的食品安全。5.4生態效益“家庭農場+合作社”模式對培育主導農業產業,調整農業結構,促進地區養殖業全面走向規模化、高效化起到積極作用,有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資源的優化配置,對發展高產、高效、優質養殖業具有明顯的生態效益。
6展望
關鍵詞:風景旅游區特殊性經營管理模式
在當前市場經濟的背景下,我國的風景旅游區卻仍然延續了計劃經濟的模式,大部分還屬于事業性質,純屬社會公益事業,經費靠財政撥款。旅游區管理機構雖然既有保護的職能,又有組織生產、發展經濟、解決就業和社區管理的職能,但因政企不分,事企不分而導致了諸多弊端,如資金短缺,經濟效益低下,機構臃腫等問題。因此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分離所有權和經營權成為各大風景旅游區的改革方向,并且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風景旅游區不同于一般的企業,有著自身的特殊性,我們在引進市場化機制的時候一定要慎重。
風景旅游區的特殊性
風景旅游區資源是擁擠俱樂部產品
經濟學家詹姆斯·布堪南(JamesBuchannan)在1965年發表的《關于俱樂部的經濟理論》一文中,提出了俱樂部產品。這種產品可以適應從純公共產品到私人產品之間的連續體上的任意一點,它的核心概念就是擁擠。
風景旅游區資源就屬于此種產品,旅游者只要買到了門票就可以擁有參觀游覽的權利,并且其行為在一定范圍內不影響其他人參觀游覽,但如果旅游者人數超過了景區容量,就會出現擁擠,并影響其消費滿足。
風景旅游區資源就是這樣一種存在最佳規模的產品,其產品的實物規模和消費者的人數規模有一個最佳的搭配。這類產品實質上可以實現生產者排他的,但不容易實現消費者排他,而且生產者排他的成本比較低。這使得風景旅游區資源兼有純公共產品和純私人產品的性質,它們由許多人同時消費,并不斷趨近于容量約束范圍;超過該約束后,該產品的消費就變得擁擠了,但總存在一些排他技術使得向旅游者收費成為可能。
布堪南在其文中還提到,要有一個最佳的搭配,俱樂部成員必須可以自由流動,且俱樂部擁有自主決策權,這一理論突破了公共產品由政府供給的單一模式,為公私合作提供了理論依據。
風景旅游區資源的不可再生性
旅游資源,除人工可以栽培與繁殖的動植物外,可以說是一種不能再生的資源,一旦破壞將不復擁有。例如地面上的古建筑等,總是會一天比一天少下去.。有600多年歷史的噶丹寺,是拉薩著名的三大寺之一,1969年被毀為平地。泉城濟南,過去那種“家家泉水,戶戶垂柳”的美好景象,由于對水源地缺乏保護,已不復存在,至連著名的趵突泉、珍珠泉,也瀕臨斷水的危險。
旅游資源的這種不可再生性決定了對其實施保護的重要性。巨大的需求對旅游產品的開發、銷售,可能是一種難以抗拒的誘惑,但同時對旅游資源也可能是一股無法估量的潛在破壞力。
風景旅游區系統的復雜性
風景旅游區是介于風景名勝區和旅游區之間的一個約定俗成的概念。風景旅游區系統是圍繞旅游主體(旅游者)而建立起來的產品系統及其支持系統。就其產品系統而言,包括資源吸引物,人造吸引物及旅游基礎設施,其中資源吸引物是旅游產品的主要組成部分,由林木、動物、河流、文物古跡等構成,分別歸建設、文物、林業、水利、環保等部門管理。并以此為基點,形成以吃、住、行、游、購、娛為基本環節的一條龍服務體系。
旅游產品的提供還要得到當地社區各個部門及政策法律環境的支持,只有政府運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及社會手段,去引導、指導旅游企業健康正常的經營,才能真正實現景區的全面持續發展。
現有風景旅游區經營管理模式簡述
國家直接經營管理模式
國家直接經營管理模式就是國家集風景旅游區的所有者和經營者于一身,景區的管理、保護和開發經費由國家財政承擔,景區的門票及其他旅游項目由國家定價(一般定價很低),收入上繳國家。這種模式在市場機制不完善的條件下發揮了積極作用,在保護遺產、體現社會公共利益、資源整合等方面表現的尤為突出。但從實踐中看,這種經營管理模式存在著明顯的缺陷。一方面,景區的經營者沒有自主經營的權力,也不承擔盈虧的后果,基本不按市場規律經營,效率低下,從而導致資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其經濟價值得不到應有的體現。另一方面,部門利益、地區利益與國家利益難以協調,我國的土地及其分布其間的風景名勝、文物、森林資源名義上歸國家所有,但實際上中央、省、市、縣、鄉各級政府及其部門都能出面操作。在同一景區內,建設、文物、林業、水利等多個部門插手管理,嚴重阻礙了風景旅游區的健康發展。
市場化經營管理模式
市場化經營管理模式就是將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真正把風景旅游區作為一項產業來對待,將其作為獨立的主體推向市場。
目前存在的市場化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項目的形式招商引資,由多個投資主體進入景區行使經營權;另一種方式是壟斷經營權,以一家企業作為投資主體,進行壟斷經營。由于政企職能分開,產權比較明晰,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經濟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我們也要認識到,旅游業是以持續發展為目標,需要經營者將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結合起來考慮,而企業經營者往往只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環境效益。此外,景區資源的交易,除面臨旅游價值核算的難題外,還面臨著一些政策上的和限制。因此,鑒于風景旅游區資源的惟一性、脆弱性等特點,以及相關理論政策研究滯后等原因,對這種做法必須慎重。
我國風景旅游區經營管理模式的政策建議
改革管理體制
我國風景區旅游資源的所有權主體是國家,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風景旅游區資源所有權。為保證國家產權的統一和國有資產的收益,國務院可以指定一個權威機構行使風景旅游區資源產權,對產權進行統一管理;負責風景旅游區規劃的審批、土地使用權的轉讓、租賃,風景旅游區資源使用權轉讓、風景旅游區資源保護規劃等。該權威機構可視需要,在各省或各片區設立派出機構,發展建立風景旅游區日常管理機構,并對其擁有領導權、監督管理權和對風景旅游區資源開發經營企業經營活動的監督管理權。日常管理機構由派出機構代表、地方政府各職能部門代表、當地群眾代表、開發經營單位代表等組成,具體負責風景旅游區開發建設的監督管理,監督國有資源的用途,保證國有資源保值增值,并進行風景旅游區日常的市場管理、資源管理、環境管理。整個管理系統的經費均由國務院按旅游稅收的一定比例統一撥付,以防受地方政府部門和經營者的牽制。
這種產權管理機制,可以避免現有的條塊分割,多頭領導,明晰了風景旅游區資源的產權歸屬,且有效發揮了監督作用,可以防止風景旅游區資源的過度開發、風景旅游區環境破壞。
運用不同經營管理模式
近年來,有許多學者提出風景旅游區應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將其交由企業進行市場化運營,并通過對收益和成本的比較分析論證了這種模式的合理性。碧峰峽、桐廬、太湖源等一大批景區(景點)將經營權不斷地拍賣出去,黃山、張家界等遺產類資源也引入市場機制,并先后掛牌上市,這種經營意識是對傳統管理意識和管理體制的一大突破,這一點應該是肯定的。但目前完全按市場機制經營的方式遭到了質疑。如黃山風景旅游區,從保護遺產的角度出發,必須嚴格遵循“景區游,區外居”的旅游方式,而黃山股份公司為追求自身贏利,必然盡可能以高消費方式將盡可能多的游客留在景區,由此必然造成遺產質量破壞,從而出現了在黃山發展旅游經濟后“景區的環境衛生和安全質量提高,而遺產質量反而惡化”這一似乎怪異的現象。另外,這種純商業化經營必然以其壟斷性而傷害游客正當利益。擁擠俱樂部產品可以通過政府提供,也可以通過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由私人提供。但經營權和所有權的分離是否適合所有的景區,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本人認為,凡是經營性景區(景點)均要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只是對一些專業性或公益性強的景區(景點),如國家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文物保護區、宗教朝拜地等實行國家經營管理,由國家委托專業人士經營。
加強對旅游資源的管理
風景旅游區不是單指景觀資源,而是以景觀資源為核心,由產品系統和支持系統組成的一個綜合體。往往在我們腦海里有一個思維定勢,即風景旅游區的收入來源就是門票收入,并以其為由來證明管理經費緊張,從而交由企業市場化運作或進一步提高門票價格。由于旅游產品是一種高彈性消費品,提高價格會導致游客數量大幅度減少,門票收入進一步降低,且波及到整個行業。我們應該改變觀念,樹立大旅游意識,正確把握旅游業的綜合性、先導性、關聯性規律特點。
在風景旅游區經營管理體制改革中,分清旅游景觀資源和旅游經營資源。旅游經營資源才是我們的改革重點(包括住宿、交通、餐飲、娛樂設施等),增強競爭活力,提高風景旅游區的收入。旅游景觀資源不應作為風景旅游區創收的主要途徑,而要以保護為重,國家應建立景區財政補貼制度,為景區維護經費來源提供保障。對那些交由企業運作的經營性景區,應制定門票價格管理制度。
建立規制風景旅游區開發和保護的法律體系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旅游立法初步形成了旅游法律體系,但是在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等方面,目前還沒有正式立法。
雖然有《風景名勝區暫行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森林公園管理辦法》等行政法規,但是這些規定缺乏實施細則,對一些新做法缺乏裁決的依據,對實際執行中的一些破壞資源、侵蝕國有資源、使用權不明確的現象難以做出有效認定和判罰。尤其在民營企業開發旅游景區的過程中,由于沒有相應的具體法律法規對旅游資源開發行為進行規范,具體操作上對旅游資源的權力歸屬沒有清晰的界定。要明晰風景旅游區產權,并使其規范化運作,就要建立健全相關法律體系,將景區開發行為予以規范,對破壞景區資源的行為和做法給予懲罰。按照我國現行法律體系和行政法淵源,風景旅游區立法體系可以按照憲法——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法規、地方規章——規范性文件這樣一個層次來構建。
總之,風景旅游區不能等同于企業,由于它有著自身的特殊性,我們應從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多個方面考慮經營管理體制的改革路徑。在風景旅游區的開發保護中,要加強公私合作,合理利用政府和企業的優勢。
參考文獻:
1.崔風軍.風景旅游區的保護與管理[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
2.許彬.公共經濟學導論[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3.蘇文才,孫文昌.旅游資源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梁正寧.論我國風景名勝區的市場化經營[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115)
我國目前金融機構的綜合經營歸納起來主要有三類:
一是通過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或金融集團,持有多個金融機構股權,達到綜合經營。如中信、光大、平安集團,它們分別持有相對控股與絕對控股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
二是各類金融機構相互合作,共用平臺,或者成立專門機構實現銷售功能上的綜合經營。如銀行銷售基金、保險產品。
三是各類金融機構共同競爭同一類性質的資產管理業務。如銀行的理財業務,證券公司的定向資產管理業務與集合資產管理業務,保險公司的分紅保險、投資聯結保險等等。雖然業務名稱各不相同,具體操作上因各監管部門監管方式不一而導致業務方式不一,但這些都屬于“信托”范圍,實現的都是“代客理財”。從這點上看,各類金融機構實現了綜合經營。
二、我國金融綜合經營的風險分析
當前從我國金融綜合經營現狀中可以看出綜合經營風險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1、資產管理市場嚴重混亂狀況有所收斂,但未根本扭轉。當前,我國各類金融機構均已開展形式各異的資產管理業務,鑒于近幾年實踐中的慘痛教訓,一些監管部門在監管理念與政策上已有所調整,正在逐步統一,但從總體上看,各監管部門在資產管理業務上,在法律依據、監管政策上仍協調不夠,不盡相同,存在著很多嚴重的風險隱患。
2、金融機構關聯交易增多,出現嚴重的風險傳遞現象。綜合經營的最大優勢在于發揮協同效應,最大風險是如何防范不正當的關聯交易引發的風險傳遞。目前,由于我國對金融控股集團防范風險的防火墻制度尚未系統建立,隨著金融機構之間業務聯系的密切,關聯交易自然增多,風險傳遞問題日益嚴重;利用上市公司、證券公司和商業銀行之間的關聯交易,形成銀行融資、購并、上市的資金循環和利用金融機構與企業的關系,套取銀行的資金或挪用客戶資金解決關聯企業資金需求的現象也使大量存在。
3、當前我國金融業尚不發達,實行的是嚴格分業經營的基本法律框架現實。1993年之前,我國金融業實行的就是混業經營。在我國市場發育不成熟、公司治理機制不完善、監管水平相對較低的情況下,確實導致信貸資金過多的流入股市、期市,助長了投機行為和泡沫經濟的泛濫與發生。當前,我國現實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銀行資金若大量流入證券市場、房地產市場、期貨或貨幣市場,可能引發嚴重的泡沫經濟現象,一旦泡沫破裂,銀行將虧損嚴重,將引發金融市場的穩定。
4、外資金融集團對我國金融機構綜合經營的影響。目前,有部分綜合性的海外金融集團已通過各種渠道分別進入我國的保險、證券、銀行等金融領域,甚至實業投資領域,對我國分業經營政策帶來沖擊。例如:匯豐集團擁有上海銀行8%的股權,擁有福建亞洲商業銀行27%的股份,擁有交通銀行19.9%的股權。擁有平安保險19.9%的股權,擁有北京匯豐保險經紀有限公司24.9%的股權。匯豐與山西信托投資公司成立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占股33%。幾乎所有的持股比例分別看,都已達到我國對外資股東持股比例的高限,合計看已超過我國的有關規定。中資各類金融機構普遍反映我國國內金融機構實行分業經營,但在華的外資金融機構背后大多是金融集團,他們擁有人才、數據及部分業務實質性的綜合經營。
三、我國綜合經營模式選擇
2.認識到金融控股公司是一把“雙刃劍”
選擇金融控股公司進行綜合經營,最大的益處是可實現交叉銷售、節約成本和有效利用資本等。但另一方面,申請者要充分認識到設立金融控股公司后,將會面臨金融監管部門更嚴格的監管,必須具備熟悉銀行、證券、保險等業務的高素質專業管理隊伍,需要承受較高的組建與整合成本,以及準備對有問題的子公司承擔“救助”義務等。
公路經濟效益通常來講,就是公路在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具有兩方面的經濟效益,這也是公路經濟效益的內涵所在:一方面是系統內部的經濟效益,即是指公路管理和養護過程中對公路系統的內部管理進行創新和改善,包括對部門員工的工作和生產環境的改善,以及員工福利待遇的提高等各種活動;另一方面就是指公路系統整體的社會經濟效益,也就是指公路系統能夠運用的社會經濟的服務能力。
二、目前我國公路收費運營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一)大部分公路使用
年限已久公路的通行能力對公路收費的影響是巨大的。由于我國大部分公路使用年限都達到十年以上,從而給人們的行車出行帶來了很大的不便,再加之公路收費站的相關設施也就越來越落后,這樣導致公路的通行能力逐年在下降,就很難滿足我國公路當前收費管理的要求,進而影響我國公路的整體經濟效益。
(二)公路收費運營模式單一
目前對我國公路收費來講,大都數采用公路進出口設立收費窗口來進行收費,可見公路收費運營模式單一,長此以往就很難實現快速而高效的收費。一旦車輛過多,收費人員效率再低的話,就容易出現擁堵現象的發生,從而不利于人們的行車安全和通行,間接降低了我國公路的經濟效益的獲得。
(三)公路稽查工作力度不到位
從目前來看,我國少數地區還存在公路收費稽查工作力度不夠的問題,這樣,導致相當一部分車輛采用各種非法手段偷逃通行費,或者直接進行車輛闖關,損壞收費設施等,從而嚴重影響了我國公路的正常運營秩序,也導致我國公路經濟效益受損。
(四)公路收費工作人員人性化服務欠缺
在公路收費運營管理過程中,工作人員的素養也會影響收費的質量和效果。一般在傳統的公路收費運營模式管理中,工作人員對制度和公路的行車安全和行車秩序的管理比較重視,從而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這樣也很容易導致公路收費管理中出現各種問題。如2011年黑龍江高速公路孕婦死亡案件,就是因為急救車駕駛員沒有繳納通行費,公路收費人員不予通行,最終導致孕婦死亡。
三、完善我國公路運營收費模式的具體方法
(一)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
到目前為止,我國公路收費運營模式管理還很落后,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要想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就是要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就要建立清晰地量化考核標準,能做到統一、規范的管理,并能對其中各項管理工作進行細致性規定,確保各項公共服務工作順利進行。
(二)加強政府部門監管力度
公路運營管理中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加強公路稽查工作的力度,這對維護公路收費正常運營是十分重要的,這樣可以確保公路收費站對來往車輛進行公平合理的收費。同時,公路稽查工作的到位與否還能對車輛交費情況、公路收費人員的工作情況和相關部門的管理情況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
(三)加強特殊情況下人性化服務建設
公路收費運營管理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收費人員的服務能力上,也就是收費人員的個人素養上。因此,在完善收費運營模式中,還要加強對收費人員的職業素質進行培訓,全面提高收費人員的服務能力。此外還要加強先進收費設備的安裝,提高車道收費效率。
(四)加強聯網收費
在目前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下,對我國公路收費來說也是十分有利的。要想提升公路的經濟效益,就要完善公路收費運營模式,那么我們就要通過提升公路收費的服務能力來完成。因此,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對全省乃至全國進行統一聯網收費是十分必要的,或者還可以全面采用自動收費模式來進行收費,這樣即減少收費站點上人力和物力的支出,降低了經營成本,更能減少交通堵塞,給出行的人們帶來方便。
四、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