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內控審計報告范文

        內控審計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內控審計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內控審計報告

        第1篇:內控審計報告范文

        關鍵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 財務報表審計 整合審計

        企業內部控制分為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和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內部控制的目標決定了內部控制審計的范圍。目前,實行內部控制審計的國家均將審計范圍限定在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是指企業為了合理保證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而設計和運行的內部控制,以及用于保護資產安全的內部控制中與財務報告可靠性目標相關的控制。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是指除財務報告內部控制之外的其他控制,通常是指為了合理保證除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資產安全外的其他控制目標的實現而設計和運行的內部控制。

        一、企業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的整合審計產生的原因

        在內部控制審計中,要求CPA對企業控制設計和運行的有效性進行測試。在財務報表審計中,也要求CPA了解企業的內部控制,并在必要時測試內部控制。由于這兩種審計具有相通之處,促使了兩者的整合審計。

        二、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整合審計的要求:

        整合審計要求在內部控制審計和財務報表審計中獲取的審計證據應當相互印證,相互利用。具體體現在:

        (一)在內部控制審計中

        CPA在對內部控制有效性形成結論時,應當同時考慮財務報表審計中實施的、所有針對控制設計和運行有效性測試的結果。

        (二)在財務報表審計中

        CPA在評估控制風險時,應當同時考慮內部控制審計中實施的、所有針對控制設計和運行有效性測試的結果。

        (三)在內部控制審計中識別出某項控制缺陷

        CPA應當評價該項缺陷對財務報表審計中擬實施的實質性程序的性質、時間安排、和范圍的影響。

        (四)在內部控制審計中

        CPA應當評價財務報表審計中實施的實質性程序的結果對控制有效性結論的影響;如果通過實施實質性程序未發現某項認定存在錯報,這本身并不能說明與該認定的關的控制是有效運行的;如果通過實施實質性程序發現某項認定存在錯報,CPA應當在評價相關控制的運行有效性時予以考慮。CPA應當考慮實施實質性程序發現的錯報對評價相關控制運行有效性的影響。如降低對相關控制的信賴程度、調整實質性程序的性質、擴大實質性程序的范圍等;如果實施實質性程序發現被審計單位沒有識別出的重大錯報,通常表明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CPA應當就這些缺陷與管理層和治理層進行溝通。

        三、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的區別

        (一)審計目的不同

        財務報表審計是對財務報表是否符合企業會計準則,是否公允地反映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發表意見;財務報告控制審計是對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發表審計意見,并對內部控制審計過程中注意到的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在內部控制審計報告中增加“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予以披露。

        (二)了解和測試內部控制的目的不同

        財務報表審計按風險導向審計模式進行,了解內部控制是為了評估控制風險,評估控制風險是為了最終評估重大錯報風險。如果了解內部控制的結果表明預期控制運行有效,就要做控制測試去進一步證明了解內部控制時得出的初步結論。測試內控是為了再評CR,為了證明控制運行是否有效。如果有效則按計劃執行,如果無效需要修改審計計劃;在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中了解和測試內部控制的直接目的是對內部控制設計和運行的有效性發表意見。

        (三)測試范圍不同

        在財務報表審計中,只有;在評估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時,預期控制運行是有效的;僅實施實質性程序并不能提供認定層次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的情況下才強制要求對內部控制進行測試,在其他情況下,CPA可以不測試內部控制;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要求對所有重要賬戶、各類交易和列報的相關認定,都要了解和測試相關的內部控制。

        (四)測試時間不同

        在執行財務報表審計時,一旦確定需要測試,則需要測試內部控制在整個擬依賴期間內的運行有效性。如果已獲取有關控制在期中運行有效性的審計證據,并擬利用該證據,CPA還需要針對期中至期末這段剩余期間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是對特定基準日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發表意見,而不是對財務報表涵養的整個期間的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發表意見,但這并不意味著CPA只關注企業基準日當天的內部控制,而需要測試足夠長的時間,才能得出是否有效的結論。

        (五)測試的樣本量不同

        在財務報表審計中對結論可靠性的要求取決于計劃從控制測試中得到的保證程度或減少實質性程序工作量的程度,樣本量相對要小;在財務報告內部審計中對結論可靠性的要求高,測試的樣本量大。

        第2篇:內控審計報告范文

        【關鍵詞】 內部控制; 審計報告; 描述性分析

        自2011年1月1日起,境內外同時上市的公司要在披露年度報告的同時披露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自2012年起將全面實施內部控制審計。這種制度背景下,對內部控制審計相關的研究就顯得十分重要。本文通過對2007—2009年滬市A股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描述性分析為強制性內部控制審計制度的設計和實施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參考。

        一、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披露的總體情況

        2007—2009年,滬市上市公司中分別有126家、176家、201家公司披露了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分別占當年上市公司的14.8%、20.6%、23.3%。披露報告的公司數量逐年增加,表明上市公司對內部控制的信息披露越來越重視。2008年開始已經有超過五分之一的上市公司自愿披露了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為2011年在我國上市公司中開始逐步實施的強制性內部控制審計奠定了基礎。大多數披露公司選擇了連續在三個會計年度都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所有公司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與財務報表審計報告都分開出具,一同在年度報告中披露。

        累計503家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公司中,除4家公司外,其他公司都聘請了同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同時審計內部控制和財務報表,符合監管部門加強公司內部控制監管又不過度增加上市公司成本負擔的意圖。有3家公司的注冊會計師出具了帶強調事項段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其余公司披露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都是無保留意見,即注冊會計師認為公司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了有效的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因此,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符合信號傳遞理論,即通過自愿披露向投資者發送對企業有利的信號,表明其內部控制完善,進而會計信息更為可靠。

        二、會計師事務所特征與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披露情況

        表1報告了各年度聘請不同規模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公司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比例。可以看出,聘請國際四大審計的公司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比例最高,分別為20.7%、30%、35.4%;聘請國內十大(以每年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的會計師事務所的排名劃分)審計的公司披露比例次之;聘請其他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公司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比例最低,為12%、17.3%、19.7%。從近年來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審計的情況來看,不同規模的會計師事務所都積累了內部控制審計的經驗,有利于今后內部控制審計在我國的順利實施。

        三、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公司的特征分析

        (一)財務狀況

        2007—2009年,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公司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每股收益以及每股經營現金流都顯著高于未披露公司(見表2),兩者存在顯著的系統性差異(P

        (二)公司風險

        2007—2009年,分別有8家ST類公司(包括ST公司、*ST公司、S*ST公司、SST公司)披露了11份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披露比例顯著低于非ST類公司(489家披露了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公司中94%為盈利公司,即經營管理水平差、財務狀況異常以及企業面臨風險高的公司難以維持有效的內部控制,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可能性低。值得關注的是,因大股東長期分歧給公司帶來諸多問題而拆分上市的ST東北高速在2008年的年報中也作出“未發現公司內部控制機制和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等方面存在重大缺陷”的自我評價并由注冊會計師出具了消極保證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表明在這一階段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披露還因相關指引的不完善及監管的缺位存在著不規范。

        (三)公司治理

        內部控制與公司治理之間是緊密相關的。本文發現,在2007—2009年,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公司中超過半數(比例為58.4%、62.3%、58.5%)是上證公司治理板塊公司,表明這些自愿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公司具有廣泛認同的良好的公司治理基礎。

        四、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公司的財務報告質量

        實施內部控制審計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本文比較了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公司與未披露公司在財務報告質量(從財務報表審計意見類型和總應計利潤的角度)上的差異,從而有助于分析上市公司聘請注冊會計師實施內部控制審計的必要性。同時,公司的內部控制質量難以直接觀測,而內部控制質量與財務報告質量緊密相關,兩類公司的比較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注冊會計師是否能真正識別內部控制有效的上市公司。分析結果表明,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公司的財務報告更可靠。

        (一)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披露與財務報表審計意見類型

        按照《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當被審計單位的財務報表已經按照會計準則的規定編制,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并且注冊會計師按照準則的規定計劃和實施了審計工作,在審計過程中未受到限制的情況下,注冊會計師應當發表無保留審計意見。非無保留意見的財務報表審計報告表明公司披露的財務報告在可靠性上存在風險,因此注冊會計師發表的財務報表審計意見類型能夠代表公司的財務報告質量。

        根據表3,2007—2009年滬市分別有66家、67家、59家上市公司收到非標準財務報表審計意見。披露標準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公司收到非標準財務報表審計意見的比例為0.8%、1.1%、0.99%,未披露公司收到非標準財務報表審計意見的比例為8.9%、9.6%、8.5%,前者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低于后者。以上分析表明,企業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是實現財務報告可靠性的基礎,內部控制有效的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更高。

        (二)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披露與公司總應計利潤

        公司的盈余包括應計利潤和經營活動現金流兩部分,應計利潤是指當期沒有現金的流入或流出,但按照權責發生制和配比原則應該計入當期損益的收入和費用。盈余中的現金流部分可操控性不強,公司一般主要利用會計政策的選擇操縱應計利潤。因此,較高的總應計利潤(總應計利潤等于凈利潤減去經營活動現金流并用公司總資產標準化以避免不同公司規模的影響)通常意味著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低。

        由于盈余管理包括增加利潤為目的的正向盈余管理和減少利潤的負向盈余管理,因此,與以往研究相同,本文將總應計利潤的絕對值作為盈余管理的變量。在2008年,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公司總應計利潤的均值為0.065,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低于未披露公司。同樣,2009年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公司的總應計利潤的均值(0.069)與未披露公司(0.08)也存在顯著的差異。因此,從總應計看,披露標準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公司有更高的盈余質量。

        五、研究結論及政策建議

        近年來,內部控制審計在上市公司中越來越得到重視,自愿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公司數量逐年增加。盡管實踐中相關制度規范的缺失導致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披露還存在著不規范之處,本文的分析發現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公司的財務狀況、公司風險、公司治理以及會計信息質量顯著好于未披露公司,表明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實施內部控制審計能夠促進上市公司提高公司質量。

        建立健全有效的內部控制是上市公司及資本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也將給上市公司以及整個資本市場帶來質的提高,這已經是人們的共識。內部控制審計是企業建立有效內部控制的重要制度保障,注冊會計師以其獨立的身份及專業能力能夠更客觀、更準確地剖析企業的內部控制缺陷,促進企業全面提高風險防范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劉玉廷、王宏,2010)。對于即將實施的內部控制審計,還存在以下的具體困難:1.內部控制審計正式實施之初,注冊會計師對內部控制整體有效性進行評價與測試的經驗嚴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內部控制審計實施的效果。2.按照《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內部控制缺陷與財務錯報不存在必然的對應關系,對于目前未導致財務錯報的重大缺陷,注冊會計師要根據控制缺陷導致錯報的可能性及潛在錯報的金額大小判斷控制缺陷的嚴重程度。因此,重大缺陷的判斷在實踐中難以把握,與財務報表審計相比,內部控制審計要更多地依賴注冊會計師的職業判斷作出定性分析,增加了內部控制審計的難度。

        針對以上的研究發現和內部控制審計實施過程中面臨的具體困難,本文針對內部控制審計的順利實施向相關各方提出以下建議:

        (一)政府部門角度的建議

        1.重視內部控制審計實施的培訓工作,讓實施內部控制審計的從業人員能全面把握內部控制規范體系的內容。除了要求從業人員在理論方面提高外,還可以通過讓他們學習交流部分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在美國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的經驗和實例,在實踐中提升執業能力。

        2.密切關注和跟蹤內部控制審計的實施效果,保障內部控制審計制度的順利實施。美國在實施內部控制審計的過程中,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一直都對實施情況密切跟蹤,適時相應指南,提供具體指導,并對準則做出及時調整,完善審計方法,時至今日,上市公司對內部控制審計的爭議逐漸減少,美國監管部門的做法對我們很有借鑒意義。

        3.嚴格內部控制審計實施過程的監管,讓內部控制審計切實發揮提高會計信息可靠性的作用。完善的制度建設和嚴格的監管將是內部控制審計制度成功實施的重要保證,應該通過建立完善配套的監管規則,加大對相關違規違法披露行為的稽查和處罰力度,提高監管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實現內部控制審計制度的規范化運作,保證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

        (二)上市公司角度的建議

        上市公司應完善內部控制的設計與執行,及時發現、糾正重大缺陷。做到領導層重視、職工全員參與,實現全過程控制,健全適合本單位特點、符合成本效益原則的內部控制制度。

        (三)投資者角度的建議

        作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主要需求者之一的投資者目前對于內部控制重要性的認識還不充分,僅由政府強制推行內部控制審計難以收到理想效果。社會公眾應加深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重要性的理解,結合內部控制的信息披露來把握上市公司披露的盈余信息,當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時,其財務報告的可靠性會受到影響。投資者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重視與監督可以避免注冊會計師的內部控制審計工作走過場,促進上市公司通過內部控制審計真正發現存在的控制缺陷,減少財務報表重大錯報。

        【參考文獻】

        第3篇:內控審計報告范文

        (一)歷史爭論--作用相斥

        隨著人們對報表審計中內部控制重要性認識的深入,是否對內部控制進行單獨評價及報告作為難題之一逐漸浮出水面,成為歷史上一個長期爭論的話題。而爭論的焦點在于: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出具是否會降低財務報表審計意見的可靠性。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財務領域的學術研究逐漸表明,年度財務報告僅僅是債務和權益投資的部分決策因素,而對季度會計信息、內部控制、預測等信息的需求變得越來越明顯。于是,一些學者開始對注冊會計師進入這些領域的可能性進行了論證,并使用問卷表來調查公眾對此的態度。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1953年出版的《注冊會計師手冊》中指出一個新建議:在審計人員對財務報表的意見中,應包括一個對內部控制系統的意見。這個建議立刻引起了激烈的爭論,許多人指出:對內部控制在審計報告中加以評價容易引起誤解。到60年代,《審計程序說明書第49號--內部控制的報告》把在審計報告中是否需要說明內部控制的權利交給了管理當局。這使得如何表達對內部控制評價的意見成為一個更加突出的問題。1980年,《審計準則公告第30號--內部會計控制的報告》取代了《審計程序說明書第49號》,《審計準則公告第30號》指出:為了表示意見,注冊會計師必須審查企業的內部控制結構。審查既可獨立進行,也可以結合財務報表審計進行。可見,《審計準則公告第30號》采取了折中的態度,這也反映了實際中人們對內部控制評價報告與審計報告二者關系認識上的轉變。

        在長期爭論的基礎上,人們對內部控制評價報告與審計報告關系的認識于80年代末出現了明顯的改變。1988年,《審計準則公告第60號--審計師對關注到的內部控制結構相關事項的傳達》被頒布,該公告要求注冊會計師就控制環境、會計制度和控制程序中存在的重大不足與審計委員會進行溝通。1991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聯邦儲蓄保險公司利用法(FDICIA),這一法律規定:所有資產大于20億美元的金融機構管理當局必須對內部控制結構的有效性進行聲明。該法同時還要求注冊會計師對管理當局的報告進行驗證。21993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頒布了《鑒證業務準則第2號--財務報告外的內部控制報告》及《鑒證業務準則第3號--符合性鑒證》,對企業提供內部控制報告及注冊會計師對其進行評價并表示意見提供指導。至此,對于內部控制評價與審計報告關系的爭論,以職業規范對內部控制評價及出具報告的認可而告一段落。實踐的發展告訴我們,對內部控制進行單獨評價及報告是因實際需要而產生的,是經濟健康發展的保證,是獨立審計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正確選擇。

        (二)關系重新定位

        雖然對于內部控制報告與審計報告關系的爭論已告一段落,但留給我們思考的問題是:內部控制評價報告是否影響審計報告的意見類型?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到底是提高了還是降低了審計報告的可靠性?二者的關系到底如何定位?筆者試在以上論述的基礎上,就此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審計報告是注冊會計師對于被審計企業年度會計報表發表審計意見的書面文件。這里的會計報表是企業管理當局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關于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現金流量等方面財務信息的手段。一般地,會計報表主要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等。注冊會計師以第三者身份,對企業管理當局提供的會計報表進行檢查,并對會計報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貫性作出獨立鑒證,以增加會計報表的可信性。內部控制評價報告是注冊會計師對被評價企業內部控制聲明書發表評價意見的書面文件。內部控制聲明書是企業管理當局對其內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所作的認定。按最新理念,企業內部控制包括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五個要素。注冊會計師接受委托對企業管理當局的內部控制聲明書中的認定進行鑒證,并發表評價意見,以滿足利害關系人對此信息的需求。

        從審計報告與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比較中可以看到:審計報告僅僅是對企業年度財務信息的鑒證,范圍較小,時效也較短;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則是對"……為營運的效率效果、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相關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標的實現而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的鑒證,范圍廣,時效也較長。正因為內部控制評價報告是對過程的鑒證,審計報告是對結果的鑒證,所以內部控制評價報告會對注冊會計師的報表審計產生影響。但這種影響不是表面上的意見類型的一一對應,即不能認為內部控制評價報告是無保留意見,則審計報告也應該是無保留意見。由于內部控制評價報告是對整個企業范圍內的、某個時期的全過程的鑒證,而審計報告是當年度財務信息發表意見,故財務報表所示財務信息的合法、公允及會計處理方法保持一貫并不表示整個企業的內部控制也一定是完整、合理及有效的;同理,企業內部控制在完整性、合理性或有效性上存在重大缺失也不等于企業當年財務報表一定不可信。內部控制對財務信息的影響是一種基礎性的影響,是一種過程性的影響。

        審計報告側重于向信息使用者傳遞被審計企業當年度或短期的信息,而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反映出來的信息則具有長期性的影響。內部控制評價報告是對審計報告所提供信息不足的補充,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為增加證券市場及其他資本市場的透明度及有效性發揮著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美]道格拉斯·R·卡邁克爾約翰·J·威林翰卡羅·A·沙勒著劉明輝胡英坤主譯.《審計概念與方法--現行理論與實務指南》.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2.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香港會計師公會.《高級審計實務》.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3.超越企管出版研發組.《內部控制制度作業要點及實務--公開發行公司自我評估規范》.超越企管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新聞局局版.1999

        4.文碩.《世界審計史》.企業管理出版社.1996.第二版

        5.王光遠等編著.《會計大典第十卷--審計學》.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

        6.閻金鍔陳關亭.《內部控制評價應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第4篇:內控審計報告范文

        2011年我國開始對部分上市公司實施內控審計,其中大多數會計師事務所都對上市公司出具了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內控審計報告。強制審計后,披露內控審計報告的上市公司數量逐漸增多,其中非標準意見的審計報告數量也逐漸增多,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被暴露出來。大部分無保留意見加強調事項段的內控審計報告披露上市公司的內控缺陷問題、持續經營問題,但未披露其對內部控制的影響。個別內控審計報告存在混淆內控缺陷分類情況,存在規避出具否定意見的嫌疑。目前內控審計報告還存在內控缺陷的性質及影響披露不夠充分、準確的問題。同時,內控審計報告還存在結論或相關信息披露與內控評價報告不一致,但雙方并未給予相關說明的問題。我國上市公司內控審計工作剛剛起步,仍存在很多問題需要完善。

        二、披露現狀

        強制審計后,我國上市公司內控審計報告披露情況逐步得到改善,2012年60%以上的上市公司披露了內控審計報告,而2013年則有70%以上的上市公司披露了內控審計報告,披露內控審計報告的上市公司數量呈上升趨勢,報告質量在逐步提高。

        1.披露總體情況分析

        本文分析了2012年和2013年我國滬深主板上市公司的內控評價報告以及內控審計報告,并根據國泰安中國上市公司內控研究數據庫中的數據進行匯總,匯總結果如下:

        2012年我國2492家上市公司中有981家未披露內控審計報告,占總體比例為39.37%,60.63%的上市公司披露了內控審計報告,其中有1486家上市公司的審計意見類型為標準無保留意見,占總體比例為59.63%,占已披露總數的比例為98.35%。在1511家披露了內控審計報告的上市公司中,有20家上市公司被出具了無保留意見加事項段的審計意見,5家上市公司被出具否定意見加說明段的審計意見,分別占披露內控審計報告上市公司總數的1.32%和0.33%。

        2013年我國共有2355家上市公司,其中有553家未披露內控審計報告,占總體比例為23.48%,有1802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內控審計報告,占上市公司總數的76.52%。在已披露內控審計報告的上市公司中,有1753家上市公司的審計意見類型為標準無保留意見,占總體比例為74.44%,占已披露總數的比例為97.28%。在1802家披露了內控審計報告的上市公司中,有36家上市公司被出具了無保留意見加事項段的審計意見,有兩家上市公司被出具了保留意見加事項段的審計意見,11家上市公司被出具否定意見加說明段的審計意見,分別占披露內控審計報告上市公司總數的2%、0.11%和0.61%。

        通過對兩年的披露情況進行對比發現,2013年未披露內控審計報告的上市公司比2012年下降了43.63%,被出具標準無保留意見的上市公司比2012年上升了17.97%,被出具無保留意見加事項段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比2012年增加了80%,2013年有兩家公司被出具了保留意見加事項段的審計意見,而2012年沒有上市公司被出具保留意見加事項段的審計意見,而2013年被出具否定意見加說明段的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比2012年多了6家。通過對比可以得知,2013年我國上市公司披露內控審計報告的數量有所增加,被出具各類審計報告類型的上市公司的數量都有所增長,由此可看出,2013年各上市公司內控審計力度有所加大,同時也暴露出了我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內控問題。

        2.內部控制缺陷問題分析

        2012年和2013年分別有20家和36家上市公司被出具無保留意見加事項段的審計意見。其中大多數上市公司存在一般缺陷,少部分上市公司存在重要缺陷或重大缺陷。在被披露的缺陷類型中有很多典型的缺陷內容,例如,公司停業整頓,持續經營能力出現重大不確定性,工程方面和關聯方交易方面存在缺陷,執行管理制度和信息披露相關制度存在不規范的情形。還有一些公司內審部門尚未配備具有專業知識的內部審計人員,不足以對內控制度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和檢查,或者公司未能及時構建與新市場開拓風險相關的內控,信息披露及時性和完整性方面還存在缺陷。

        在被出具否定意見的上市公司中,大多數都存在重要缺陷或重大缺陷。例如,貴糖股份公司蔗渣、原煤等大宗原材料的成本核算基礎薄弱,部分暫估入賬的大宗原材料缺少原始憑證,影響該等存貨的發出成本結轉與期末計價的正確性,與此相關的財務報告內控運行失效,上述重大缺陷導致該公司出現重大會計差錯。有效的內部控制能夠為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的真實完整提供合理保證,而該公司的重大缺陷使其內部控制失去這一功能。

        其他內控缺陷包括,年報中存在虛假記載和重大遺漏,虛增營業收入,虛增營業利潤,虛增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上市公司未能按照《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和相關規定保持有效的財務報告內控。財務報告內控存在的重大缺陷包括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管理層逾越管理權限審批使用資金,未能對子公司實施有效控制。非財務報告內控存在重大缺陷,主要包括上市公司和部分子公司的公司治理機制不健全或者未能有效運作。與信息披露有關的內控存在缺陷,重大信息內部報告制度未有效執行,導致上市公司未及時識別出需履行信息披露義務的事項和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這些內控缺陷只是冰山一角,披露內控缺陷的數量較少并不意味內控建設的質量高,還有很多缺陷未被披露,報告的信息和真實情況仍有較大差距。

        這些已被披露的上市公司內控缺陷反映出了我國上市公司存在的內控問題,而信息使用者可以通過這些披露的內控缺陷了解上市公司的運營狀況,從而進行相關決策。從已披露的缺陷類型分析,大部分上市公司披露的是一般缺陷,重大缺陷披露的比例較低,并且遠遠低于美國上市公司內控重大缺陷的披露比例,很多公司有可能將重大缺陷歸為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導致內控自我評價的失效,致使信息使用者不能完全了解上市公司的實際情況。因此,我國上市公司內控缺陷以及內控審計報告的披露還需要完善與提高,這樣才能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有保障的信息,也能促使公司完善內部控制的建設。

        三、完善內控披露的建議

        1.提高管理者對于內控缺陷的重視

        公司董事會對內部控制設計和有效實施應當負有責任,監管層的監管是上市公司進行內控缺陷披露的主要動機,而管理層對內控缺陷的認定、評價和披露也應承擔責任。上市公司管理層沒有充分認識到披露內控缺陷信息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缺乏披露內控缺陷的積極性以及責任感,導致上市公司披露的內控缺陷存在不真實的成分,最終造成公司內控失效的嚴重后果。因此應該加強公司管理層建設,提高公司披露內控缺陷的積極性和責任感。

        2.完善內控的有關規定

        我國內控的相關規定仍需要進一步完善,例如,內控缺陷定性模糊,每家上市公司的認定標準會有所不同,這就造成注冊會計師在評估缺陷的嚴重程度時沒有可依據的具體目標,可能造成審計意見缺乏說服力。而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的審計準則第5 號《與財務報表審計相整合的財務報告內控審計》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典范,采取目標導向的做法進行缺陷認定。

        3.加大對內控信息披露的監管力度

        提高內控信息的披露程度,就需要提高各方的監管力度。一方面,政府監管部門應當指導上市公司更好地認定和披露內控缺陷。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內控規范體系剛起步,上市公司內控信息披露的積極性較弱,缺乏對其內控披露行為的有效監管。因此政府監管部門應加大內控信息披露的監管力度,強化上市公司內控信息披露的責任感和法律意識,從根本上提高內控信息披露的質量。

        同時,注冊會計師對內控有效性進行審計,有利于加強對內控信息披露質量的外部監督,進而提高公司內控披露信息的質量。目前,由于我國內控審計剛起步,注冊會計師開展業務的能力有待提高,監管機構應加強對注冊會計師的培訓,提高注冊會計師執行內控審計的能力。同時應加強對內控審計的監督,提高注冊會計師對內控審計的風險意識,從根本上提高注冊會計師內控審計質量,實現內控審計的外部治理作用,從而推動我國上市公司內控信息的披露,以更好地保護利益相關者的權益。

        參考文獻:

        [1] 吳壽元. 我國公司內控審計現狀及相關建議[J]. 中國注冊會計師, 2013,(10).

        [2] 吳一能. 上市公司內控審計缺陷及對策[J]. 財會月刊, 2013,(07).

        [注]本文系“北方工業大學2014年大學生科技活動”與北京高等學校青年英才計劃項目(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Young Elite Teacher Project)“內部控制、會計信息質量與資源配置效率”(YETP142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第5篇:內控審計報告范文

        關鍵詞:內部控制審計;財務報表審計;審計報告意見類型;審計風險

        一、相關背景和制度介紹

        21世紀以來,美國的安然、安達信、世通等多家知名的企業、事務所不斷被曝出企業存在有嚴重的財務舞弊問題,這些財務問題與企業自身內部控制機制失效密切相關;我國中航油、銀廣夏、萬福生科等企業也頻頻曝出內部控制存在嚴重的漏洞,進而也對財務報表產生了重大的負面影響。可以看出,由于內部控制機制的不健全,或者內部控制制度只是流于形式而非真正地起到控制和預防的作用,導致大量財務報告欺詐案例是由內部控制的失效引起的,嚴重影響了企業財務報表的公允表達。

        2008年,財政部、審計署、證監會、銀監會等聯合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對本公司的內部控制有效性進行自我評價成為了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的基本要求,同時要求他們公開披露企業年度的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在財報審計業務進行的同時,需聘請具有專業資質的會計師事務所來進行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審計活動。2014年,財政部聯合證監會了《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第21號――年度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一般規定》,明確了內部控制評價報告構成要素,需要披露的主要內容及相關要求。

        企業內控審計制度的建立和執行,使得企業的內部控制逐漸得到完善,內部控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前對企業的舞弊和重大錯報起到遏制作用。財務報告重大錯報和舞弊的發生要求審計工作能夠發現問題的源頭,在錯報和舞弊發生之前就被遏制,使企業的損失降到最低,這就是目前企業界推崇的內部控制審計和財務報表審計結合所能達到的最高目標。

        二、相關研究情況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單一審計意見影響因素的研究較為廣泛和深入,但針對于內控審計意見和財報審計意見之間的對應關系,大部分研究僅從實證研究角度證明了二者具有一定程度的相關性,并從規范研究角度研究了二者之間關系的理論基礎。然而,對于兩者間意見類型有時存在明顯差異的情況,一般僅從兩者理論基礎的相同點與不同點來探討,說明兩者有存在明顯差異的理論可能,但是并未探究這一差異在實務中存在的現實影響因素和原因,缺少結合案例對于出現這一差異的影響因素進行具體分析的研究。根據《審計指引》的規定,如果對內部控制發表否定意見,注冊會計師應當確定該意見對財務報表審計意見的影響,并在內部控制審計報告中予以說明。但是通過查看否定意見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發現,然而個別公司并未在內部控制審計報告中予以說明。

        三、否定內控審計意見下出現的標準財報審計意見

        我國的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審計工作已經有了幾十年的歷史,而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則是在近幾年來才規范起來。如果一家企業在某個年度收到了標準的無保留財務報表審計意見和否定的內部控制審計意見,一般認為雖然審計機構認為內部控制存在重大問題,但一定會有修改意見和整改措施,以保證財務報表是有效的。基于內控審計的基礎是有效性,而財報審計的基礎是公允性,二者在理論基礎層面有交叉也有不同,因此對于二者意見類型的明顯不一致,應當辯證的分析并結合實際情況。

        在2015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中否定內控審計意見與標準無保留財報審計意見同時出現的情況如下:

        在滬深兩市中,2015年年報為否定的內部控制審計意見下出現標準無保留財報審計意見的公司有以上五家,其余有很多非標內控審計意見下的帶強調事項段無保留意見的財報審計意見,因為典型性的原因暫不討論。

        四、具體審計風險

        (一)財務報表審計意見的風險大小

        在非無保留意見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下,企業的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控制風險很大,在這一情況下出具標準財務報表審計報告,其審計風險是相對較大的。

        由于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在模型下,內部控制存在的重大缺陷很可能直接影響重大錯報風險的大小。因此,我們需要對這一特殊情況下的審計風險大小加以重點關注,評估可能出現的審計風險,特別是由于內部控制重大缺陷所帶來的財務報表中存在潛在的未被發現的重大錯報的可能性。

        (二)故意以較差內控審計意見掩蓋財務報表中的問題的可能性

        在這一情況下,有很大的以較差內部控制意見來掩蓋財務報表中存在的問題的可能性。一家企業確實存在重大問題,但是在治理層與審計師之間存在溝通,審計師出于其他利益的考慮,這一情況的出現往往伴隨著審計意見的購買行為,審計師作為理性人,有時會認為如果認同購買行為個人收益很大,但是完全出具無保留意見的風險也很大,為了降低風險僅出具一份較差的內部控制審計意見,并同時出具標準的財務報表審計報告,在這一情況下,王慧莉(2015)認為其對股價的影響遠遠小于出具非無保留審計意見的財務報表審計報告所帶來的影響。

        這樣,審計師可以表示,自己確實關注到了企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且出具了合理的建議,監管層看到確實有一個較差的審計意見,很有可能放松對這一公司的監管力度,認為其信賴過度的可能性非常小,從而讓該情況逃避管理層的監管,很有可能原本應當同時出具的是非無保留意見的財務報表審計報告和非無保留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

        (三)以XX公司為例,分析標準財務報表審計報告和非無保留意見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情況下的審計風險

        XX公司是一家以房地產為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在2015年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無保留意見的財務報表審計報告和否定意見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在描述內部控制缺陷是有這樣幾條:

        首先是公司未能定期執行資產減值測試,或在資產減值評估過程中未發現已表明該資產發生減值的客觀證據。但是又提到在編制財務報表時已經做了恰當調整,將財務報表問題轉移到內部控制上來,從而實現了避免了財務報表的問題表現。

        第二是部分子公司的收入確認存在跨期或者未核對原始憑證的情況,對于這一情況,會計師事務所在調整報表后僅僅將其列明為內部控制問題,基于收入舞弊的基本假設,會計師很難保證在發現部分子公司收入確認的問題后,已經解決了所有子公司的收入確認問題,反而存在更大收入確認問題的可能性,財務報表的審計風險程度很高。

        第三是公司未能在執行內部控制監督過程中有效的執行與識別內部控制缺陷并評價缺陷重要性的相關程序,分析缺陷的性質和產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采取適當的形式及時向董事會、監事會或者經理層報告。上述重大缺陷影響了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的真實完整,且未能整改。這一問題對于財務報表審計意見是致命的,然而會計師事務所僅僅將其放在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最后,明顯是將問題弱化影響,以保持股價的相對穩定。

        因此,我們有較為充分的理由懷疑,在XX公司的2015年度審計報告中存在重大的可能未被察覺或者公開的審計風險,事務所有很大的可能性通過出具非無保留審計意見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來弱化和掩蓋財務報表上所存在的可能的重大錯報。

        以上分析僅從學術角度進行推測,實際情況非常復雜,不能以簡單的邏輯推測來說明審計中存在的問題,這里的目的是為了提醒注冊會計師加大對這一情況出現時伴隨的審計風險的關注。

        五、結論和不足之處

        在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意見類型與財務報表審計報告意見類型存在重大不一致的問題上,我們需要更多的加以關注。原本認為企業如果出現了一個非無保留審計意見,其本身審計風險已經得到了有效“釋放”,但是仍然存在文中提到的情況,即審計師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另一審計意見的補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對企業經營狀況惡劣程度的表達,影響了上市公司信息的有效披露。

        標準財務報表審計報告和非無保留意見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情況下的審計風險主要來源于可能存在的財務報表問題的“弱化”表達。同時需要警惕在這一情況下可能出現的審計意見購買行為。

        本文的不足之處在于未能在統計數據的基礎上對整個市場的情況做出分析,得出有更高說服力的結論,同時難以對分析中認為可能出現的審計意見購買行為做進一步的案例,將在未來繼續完善論文體系和相關內容。(作者單位: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

        參考文獻:

        [1] 希格瑪會計師事務所.亞太實業2015年度內部控制審計報告[R].西安.

        [2] 希格瑪會計師事務所.亞太實業2015年度財務報表審計報告[R].西安.

        [3] 王慧莉.內控報告類型和財務報表審計報告類型不一致時挽回投資者信心的策略研究[J].財稅研究,2015[30].

        [4] 何芹.內部控制審計意見、財務報表審計意見及內部控制自評結論――比較分析與數據檢驗[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5(02):48-53.

        第6篇:內控審計報告范文

        【關鍵詞】內部控制 重大缺陷 審計意見 自我評價報告

        一、引言

        《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及其配套指引規定于2012年1 月1 日起在深滬主板上市的公司開始施行。2012年作為強制披露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和審計報告的元年,分析2012年內部控制缺陷披露情況是非常有必要的,對于研究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現狀以及解決相關問題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二、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披露現狀

        (一) 披露總體情況

        在2012年年度報告披露期間,深交所、上交所共有948家主板上市公司向投資者披露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以及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其中22家出具了非無保留內部控制審計意見,出具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有19家,出具否定意見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有3家。研究發現,與2011年比較,非標準意見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數量和比例都有所提高,說明我國內部控制審計已取得一定成效。筆者將對這22家非標準內部控制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進行簡要描述,希望有所啟發。

        (二) 行業特征

        趙秀俠(2011)發現,工業企業大多是由國家或集體控股,比起經濟因素,企業更加關注的是企業所面臨的政治因素。國有股的“一股獨大”,使得企業內部很難產生相應的制衡關系,更不用說內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筆者對22家出具非無保留意見的上市公司進行統計,發現22家存在內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大部分出現在第二產業,這主要是因為從事商品生產與流通的企業與其他產業的企業比較,規模更為龐大,成本費用核算更為復雜,在內部控制的設計與執行方面更具有挑戰性,出現內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更大,這與趙秀俠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

        (三) 披露時間

        內部控制缺陷對于上市公司來說是個“污點”,所以上市公司對于內部控制缺陷的態度總是盡量的隱瞞或者規避。對于內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存在內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披露年報及自我評價報告的時間都比較晚。經過統計發現在22家非無保留審計意見上市公司中有5家是3月末出具內控審計報告,17家均在4月才出具年報和審計報告。根據胡為民(2012)研究,內部控制指數排名靠前的中國上市公司大部分在1月、2月、3月年報和審計報告,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內部控制審計越好的公司,其年報的時間就越早。

        (四)內部控制目標

        《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明確規定,內部控制有五大基礎目標:戰略目標、提高經營效率和效果、維護資產安全、經營合法合規、財務報告目標。對22家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進行分析,發現除深天地A停產整頓1年、ST宜紙整體搬遷、ST鳳凰虧損巨大、ST長油虧損等原因使得這4家上市公司持續經營情況存在重大不確定外,江淮汽車由于汽車召回事件出具帶強調事項的無保留意見;同時又對其余17家違反內部控制目標的公司進行了統計分析。其中,內部控制違反最高層次戰略的目標有1家,是因為香梨股份在2012年涉足了新市場棉花市場,卻沒有建立相應的內部控制。經營目標的實現是內部控制是否有效的最直接的體現,經營效率的高低可以看存貨和應收賬款周轉速度和變現能力、現金回籠能力、獲利能力,違反經營目標的上市公司有 12家,占70.59%,所以內部控制的經營管理極為重要,否則容易導致重大風險的發生,降低企業經營的效率和效果。

        內部控制缺陷按照控制目標的不同分為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缺陷和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缺陷。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缺陷是指針對財務報告目標而設計和實施的內部控制,主要是指不能合理保證財務報告可靠性、完整性、合理性的內部控制設計和運行缺陷。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缺陷是指不能合理保證實現資產安全、經營效率效益、合法合規等其他目標的控制活動缺陷。對出具否定意見的3家上市公司和出具帶強調事項的無保留意見的19家上市公司分別進行統計,筆者發現,存在非財務內部控制缺陷而使得內控有效性不足的公司比例達到50%,在11家非財務內控缺陷的上市公司中,內部審計部門存在問題的有4家,內部監督方面存在缺陷的有5家,這也說明內部控制建設的內部審計和內部監督非常重要,要從財務和非財務兩方面入手,才能保證內部控制的有效性。

        (五)內部控制要素

        美國反虛假財務報告全國委員會的發起組織委員會(COSO)1992年9月了《內部控制――整合框架》一文,指出內部控制五大要素,分別為:內部壞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溝通與傳遞和監督五要素。2013年5月份又了最新的內部控制框架,引入了17條核心內控原則、17項核心原則,使得內部控制五要素更具有操作性。筆者對19家出具強調事項和3家出具否定意見的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進行歸納總結。由于ST宜紙全面停產、上海機電可豁免并購企業內控評價、鳳凰光學歇業多年、深天地A停產整頓1年、ST鳳凰虧損導致這5家公司出具帶強調事項的無保留意見,因此,筆者對其余17家內部控制失效涉及的領域進行了分析歸納。

        研究發現,存在內控缺陷的這些公司中,內部環境要素有機構設置、人力資源管理等問題;控制活動要素失效最多,主要有審批權限不清晰、子公司管控、營運資金管理、采購管理,關聯方交易等方面,涉及會計系統控制的主要是應收賬款、收入成本的確認、資產的保管與減值等方面;內部監督主要是內審部門設置、人員配備等方面。這些也給我們很多啟示,會計師事務所在以后年度的審計中應重點關注以上風險高發的審計領域。

        三、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中內部控制缺陷披露情況

        對于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自我認定并進行披露,是企業面臨的一個難題,林斌(2012年)研究發現,2011年在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中披露內控缺陷公司研究僅有156家,其中有3家披露了重大缺陷,僅占所有披露內控自我評估報告的上市公司總數的0.16%,有11家披露了重要缺陷,有149家披露了一般缺陷。而深圳迪博(2013年)研究發現,2012年有503家(占22.63%)上市公司披露內部控制缺陷,其中4家公司披露了內部控制重大缺陷,1家公司披露了內部控制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3家公司披露了內部控制重大缺陷和一般缺陷;8家公司僅披露內部控制重要缺陷,27家公司披露了內部控制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460家公司僅披露內部控制一般缺陷。披露內部控制重大缺陷數量有所提高,但是比例沒有上升,這與美國等發達國家(比率達15%)情況相差甚遠。在這非無保留內控審計意見的22家上市公司中,披露具體重大缺陷的有2家,分別為出具否定意見的北大荒和出具強調事項無保留意見的ST長油,重要缺陷的有5家,披露一般缺陷的有6家,而籠統地闡述企業存在缺陷而且已經整改的有9家,占到40.91%,包括出具否定意見內控審計報告的天津磁卡和貴糖股份兩家上市公司。貴糖股份公司在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中說明企業內部控制整體有效,但致同會計師事務所對其出具了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對此貴糖股份針對此差異專門出具了說明;天津磁卡披露了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的董事長簽字頁,并未對其他進行披露,簡要說明內部控制整體有效,而華寅五洲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否定意見的內控審計報告,天津磁卡未對此進行說明。這也說明了對于企業存在的內控缺陷,企業和審計機構由于考慮角度不同,評價會出現差異。

        筆者再通過對這22家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閱讀分析,發現一部分公司沒有對內部控制缺陷進行認定,7家公司沒有公布內部控制缺陷進行認定標準,只是用“合理”“適用”等模糊性詞語來替代詳細的定性或者定量標準,沒有實質性內容,使得認定標準不好界定,在實際操作中難以執行。另外15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內部控制缺陷進行認定,其中鳳凰光學還用了枚舉法進行認定。運用定性標準進行認定運用了缺陷列舉法和風險矩陣法,缺陷列舉法是從公司層面、業務層面和信息層面分別對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進行列舉;而風險矩陣法是從缺陷導致損失的可能性和潛在影響程度兩維度出發,利用“高、中、低”風險評級法對內部控制缺陷進行認定。筆者發現22家上市公司由于行業性質差別、自身性質等原因,缺陷的認定標準存在很大不同,也沒有一個權威的標準,很多公司都缺乏現實的、科學的數據和手段。至于定量標準,大多數公司根據公司行業類型、規模、業務負責程度等各種因素,用資產總額或者總收入、凈利潤、稅前利潤或息稅前利潤乘以一定百分比,作為內部控制缺陷的認定臨界值。定量標準的百分比由公司根據自身情況確定百分比,但對確定的這個“百分數”大多數公司沒能有說服力的理由,因此內部控制缺陷認定可靠性存在一定質疑。

        四、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披露存在的問題

        以上對 2012年22家出具非無保留意見的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的數據進行了描述性統計,主要從事務所出具的內控審計報告和企業出具的內控自我評價報告兩方面進行了分析,發現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披露主要存在幾個問題。

        (一)內部控制缺陷的認定內容和格式不統一

        上市公司自我評價報告出現參差不齊的局面,較大比例的上市公司對于內部控制缺陷陳述過于籠統,缺少實質性內容,信息含量較低。這主要是因為作為第一年強制披露內部控制缺陷,其動機主要是監管層的監管壓力,主動披露內部控制缺陷的動力較少。對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沒有一個權威的標準,很多公司對缺陷的認定各有版本。

        (二)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中存在虛假陳述和隱瞞的現象

        部分公司對內部控制缺陷的認定不恰當。比如貴糖股份公司在成本核算、財務報告方面均存在重大缺陷,但其在自我評價報告中并未認定內部控制存在缺陷。事實上該公司內部控制缺陷已經對財務報告的真實性和有效性產生了重大影響,應該認定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

        五、建議和對策

        (一)對上市公司的建議

        首先,上市公司必須嚴格按照《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及配套指引,對公司內部控制進行設計、執行、審計和評價。建立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是判斷內部控制缺陷,防止內部控制有效性不足的基礎性工作,上市公司必須建立內部審計部門,完善內部控制缺陷認定工作,保證內部審計人員更好地履行內部審計職務,明確各自的法律責任,能夠充分運用專業知識和職業謹慎,基于有效的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針對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整改,爭取內部控制在整個財務報告涵蓋期間均真實、有效。

        其次,上市公司應該規范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的內容,提高內部控制缺陷陳述的信息含量和可靠性。

        (二)對監管部門的建議

        五部委應該加強監督《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以及三個配套指引工作的落實情況,加強監管力度。盡快對內部控制缺陷披露的格式規范化處理,便于投資者進行橫向比較。及時審核上市公司是否進行內部控制評價情況和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情況,關注會計師事務所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進行審計,所出具的審計意見是否有效。

        還應加快強制披露內部控制信息的進程,盡快建立一套內部控制缺陷權威的判別標準,將標準細化分配至企業的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溝通和內部監督五個環節中,構建完整的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體系,降低內部控制缺陷認定的隨意性。

        (三)對投資者的建議

        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披露內部控制缺陷相關的信息須認真對待,投資者應該理性對待上市公司披露的內部控制缺陷,因其增加了上市公司經營的透明度,對披露的內部控制缺陷應辯證地對待,認識到有能力且披露內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可能已經做好了整改或者提高內部控制質量的準備。只有投資者理性對待,才能積極發揮證券市場的定價機制,從根本上激發上市公司披露內部控制缺陷。

        六、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披露與過去相比已有很大改進,但總體來說仍不容樂觀,雖然基本上都遵照了關于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指引和準則,但是執行力度不夠,大多數是流于形式。本文針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分別從內部控制審計報告、自我評價報告兩個角度提出建議。應國際新趨勢要求,做好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工作刻不容緩,這要求上市公司、監管者甚至投資者在關注對內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情況以及注冊會計師在內部控制審計上下功夫,共同構建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缺陷披露體系。

        參考文獻

        [1] 趙秀俠.淺談工業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商業,2011(4):76-79.

        [2] 林斌,劉春麗,舒偉,等. 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披露研究――數據分析與政策建議[J].會計之友,2012(9):9-16.

        [3] 陳蕓.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現狀分析――以醫藥制造業為例[J].會計之友,2013(5):64-68.

        [4] 孔敏.內部控制缺陷認定與陳述的問題分析――基于*ST大地案例的分析[J].商業會計,2012(12):27-29.

        [5] 李璇.上市公司組織架構內部控制缺陷驅動因素分析――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財會通訊,2013(3):30-33.

        第7篇:內控審計報告范文

            一、管理建議書與其他報告形式的聯系和區別

            (一)管理建議書與審計報告的關系

            兩者在撰寫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上具有相同性,但是在性質、功能、范圍、形式等方面具有較大的差異性。第一,在性質上,管理建議書是審計活動的一種副產品,注冊會計師在出具審計報告的同時,根據客戶的需要決定是否出具管理建議書;審計報告則是審計活動的主產品,注冊會計師必須對每個被審計單位出具一套完整的審計報告。第二,在表達方式上,管理建議書全文以文字說明為主,數據表達為輔;審計報告則以數據披露為主,文字說明為輔。第三,在功能上,管理建議書側重于對客戶未來如何強化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議;審計報告則側重于對客戶歷史財務信息是否真實、準確、完整進行鑒證。第四,在使用范圍上,管理建議書不具有公開性,只供客戶內部的治理層和管理層使用;審計報告則具有公開性。第五,在篇幅上,管理建議書一般為幾千字,比審計報告的篇幅要小得多。

            (二)管理建議書與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的關系

            兩者之間在性質、功能等方面更具趨同性,但是也有一定的區別。第一,撰寫主體不同,管理建議書由中介機構的審計人員撰寫;但是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的附件——《關于內部控制有關事項的說明》(以下簡稱內控說明)原則上由被審計單位撰寫,實際上絕大多數卻是由注冊會計師代為撰寫,內部控制鑒證報告是由審計人員在內控說明的基礎上進行認定后撰寫。第二,披露側重點不同,管理建議書側重通過對客戶薄弱環節的描述和評價,有針對性地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內控報告中雖然也有關于如何完善內部控制的內容,但更側重于對內控環節、內控效果進行描述。第三,適用范圍存在差異,兩種報告雖然都是審計活動的副產品,但管理建議書的適用范圍比內控報告大一些,既適用于一、二級集團公司,也適用于三、四、五級單個企業;內控報告則一般只適用于一、二級集團公司。第四,篇幅不同,管理建議書一般只對客戶存在的幾個主要問題進行評價與建議,其篇幅較少;內控報告則要對客戶各個環節進行描述與評價,因此篇幅比管理建議書大一些。

            (三)管理建議書與管理咨詢報告的關系

            管理咨詢報告一般是大中型企業為了進一步完善內部控制、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營效益而聘請中介機構進行調查測試后撰寫出來的咨詢服務報告。管理建議書與管理咨詢報告除了在目標、功能上比較相近之外,區別主要表現在:第一,管理建議書是副產品,管理咨詢報告則是主產品。第二,管理咨詢報告的篇幅比管理建議書的篇幅更大,一般為幾萬字、十幾萬字甚至幾十萬字。第三,由子撰寫管理咨詢報告的質量要求更高,所以對管理咨詢報告撰寫人員的素質要求也更高。

            二、寫好管理建議書的建議

            (一)加大審計工作力度,為撰寫管理建議書獲取充分的素材

            首先,審計工作質量的高低是決定管理建議書質量高低的關鍵因素。只有切實做好了審計工作,充分發現了客戶內控制度的薄弱環節,才能為撰寫管理建議書提供充分的素材。因此,要撰寫出高質量的管理建議書,就要對客戶內控環節執行全面的審計程序。其次,要善于收集客戶的重大問題,特別是客戶為集團公司的審計項目,其若干個分(子)公司由不同的審計小組承擔,要注意將各個審計小組發現的重大問題及時全面地收集起來,為撰寫集團公司的管理建議書儲備充足的素材。第三,對收集起來的全部重大問題要做好科學的篩選,注意區分實質性重大問題與非實質性重大問題、客戶已調整改正的重大問題與未調整改正的重大問題,要選擇比較典型的重大問題在管理建議書中予以披露。第四,要做好管理建議書草稿中重大問題的核對和溝通工作,有的重大問題雖然寫進了管理建議書,但是對其披露的細節要與集團公司和分(子)公司的相關人員反復進行核對,直到雙方形成共識后才能定稿。

            (二)排除不利因素干擾,為管理建議書撰寫人員提供寬松的環境

            凡撰寫過管理建議書的注冊會計師一般都有這樣的體驗,并不是有什么素材就能寫什么素材,想寫什么問題就能寫什么問題,而是經常會受到內部和外部許多人為因素的干擾和制約。筆者認為,為了盡量避免各種干擾,為管理建議書的撰寫人提供寬松的環境,除了要進一步加強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教育之外,關鍵還要從改革會計師事務所的運行體制入手,逐步放棄同級收費制,實行上級收費制,即給誰審計就向誰的上級單位或者控股公司收取審計費用。只有逐步減少各種干擾因素,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才能增強,管理建議書的公正性才能提高。

            (三)要準確描述客戶存在的問題,更要對問題進行恰當的評價和建議

            我們知道,管理建議書是審計報告的副產品,比內控報告和管理咨詢報告的篇幅要少許多。但是,管理建議書中對客戶內控環節存在的重大缺陷,既要回答是什么的問題,也要回答為什么和怎么樣的問題。如果只回答前面的問題而不回答后面的問題,對客戶的管理當局毫無指導意義。如果連一個重大問題也提不出來,僅僅是對客戶各個控制環節進行照本宣科的描述,就會降低注冊會計師的服務水平,損害客戶的經濟利益。因此,注冊會計師要嚴格遵循審計準則,講究職業道德,運用職業判斷,既要準確描述客戶內控環節存在的重大實質性問題,又要對薄弱環節進行恰當的評價與建議,盡職盡責地為客戶改善經營管理獻計獻策。

            (四)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防止管理建議書的簡單克隆和復制套用

            第一,要加強對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教育,進一步提高職業道德水平,形成“克隆可恥”的企業文化氛圍;第二,要合理調度審計人力資源,讓每一個審計小組都有必要的人力和時間執行必要的審計程序;第三,對被審計單位(尤其是中小型企業)要適度減少綜合性測試程序(即要適度減少編制務虛工作底稿的時間),同時相應增加實質性測試程序,這樣有利于發現企業內控環節的重大實質性問題;第四,三級質量復核人員對管理建議書草稿進行復核時要嚴格把關,對同一個審計小組出具的管理建議書中表述模糊且沒有數據的情況要重點關注,如果發現有簡單克隆、復制套用管理建議書的現象,要予以登記、上報并嚴肅處理;第五,會計師事務所要對審計項目經理或者注冊會計師簡單克隆、復制套用管理建議書的不良行為,與其獎金發放和晉級晉職掛鉤。

        第8篇:內控審計報告范文

        整合審計已經成為目前會計師事務所開展內部控制審計和財務報告審計的必然趨勢,其強大的作用必將逐漸凸顯。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在目前的情況下,由于內控審計法律體系尚不健全,整合審計工作底稿缺乏相關文件指導,加之國內企業內部控制建設較為落后,風險意識不高,以及注冊會計師職業懷疑態度和執業能力尚有不足之處,導致整合審計工作仍處于探索和發展階段,這也是會計師事務所目前及未來幾年必須重點關注與研究的方面。

        【關鍵詞】

        內部整合;審計;有效性

        1 內部控制概念的引入

        美國發生的安然、世通等系列財務舞弊案件,導致世界最大會計師事務所安達信倒閉,也促使美國出臺的內部控制制度得到發展。近30年來,西方學者在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成果。

        1992年9月,COSO委員會提出了《內部控制——整合框架》。1994年又進行了增補,簡稱《內部控制框架》,即COSO內部控制框架。COSO委員會對內部控制的定義是:“公司的董事會、管理層及其他人士為實現以下目標提供合理保證而實施的程序:運營的效益和效率,財務報告的可靠性和遵守適用的法律法規。”

        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的“審計準則第5號”規定,注冊會計師對企業財務報告進行審計必須關注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同時管理層應對企業內部控制做出評估。所謂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是指在企業主要的高級管理人員、主要財務負責人或行使類似職能的人員的監督下設計的一套流程,并由公司的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人員批準生效,該流程可以為財務報告的可靠性及根據公認會計原則編制的對外財務報表提供合理保證,它包括如下政策和程序:(1)保管以合理的詳盡程度、準確和公允地反映企業的交易和資產處置的有關記錄;(2)為按照公認會計原則編制財務報表記錄交易,以及企業的收入和支出僅是按照管理和公司董事會的授權執行,提供合理的保證;(3)為預防或及時發現對財務報表有重大影響的未經授權的企業資產的購置、使用或處理,提供合理保證。

        2008年6月28日,我國財政部會同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制定并印發《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并自2009年7月1日起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大中型企業(包括上市公司)執行,同時鼓勵小企業和其他單位參照其內容建立與實施內部控制。在頒布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之后,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及保監會于2010年4月26日聯合了《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其中包括18項《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和《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

        可見,我國已形成“應用+評價+審計”三者緊密結合的內部控制制度模式,這是融合國際先進經驗、立足本國國情的成果。該內部控制制度模式對全面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及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對內部控制有效性進行自我評價是管理層的責任;為了增強披露的內部控制信息的可信度,對內部控制有效性進行審計是注冊會計師的責任。雖然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是兩種不同類型的鑒證業務,各自具有特殊性,但是從審計流程來看,二者存在許多共性。美國在繼SOX法案提出后,率先開展了內部控制審計業務,在實踐探索中提出了整合審計這一創造性概念,通過資源共享、審計流程再造,執行整合審計流程時滿足兩種審計目的。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中提出注冊會計師可以分別執行兩種審計,也可以整合審計,會計師事務所在提供審計業務的方式與方法上有一定自主選擇的空間。但是,雖然目前很多會計師事務所都提倡整合審計,但是并沒有明確提出如何開展整合審計,甚至尚未意識到內控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之間相輔相成的重要作用。基于上述背景,筆者希望以自己的實踐經驗為例,淺析會計師事務所整合審計的有效性。

        2 整合審計的意義

        從了解企業的內部控制作為財務報表審計的一個過程和關鍵審計程序,到今天會計師事務所要對企業的內部控制進行審計,并發表獨立的審計意見,足見企業的內部控制對企業財務報表以及企業整體發展水平和未來發展前景的重要性。有效的內部控制在減少舞弊、加強企業管理水平甚至提升業績方面能夠發揮較大的作用,這也是內部控制審計產生的原因。

        內部控制審計是保證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的關鍵環節;內部控制審計是與財務報表審計平行的均屬于基于責任方認定的合理保證的鑒證業務。對于企業而言,年末要接受雙重審計,考慮到成本效益原則,整合審計是符合其利益的最佳選擇。而對于會計師事務所而言,內控審計通過恰當的資源整合及了解與評價企業內部控制,從而實現風險評估的目的,突出風險控制點,提高財務報表審計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總之,二者終極目標均是提高財務報告信息的可信性,有效的內部控制可以合理保證財務報表不存在重大錯報。內控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可以利用彼此的工作,注冊會計師在審計財務報表時需獲得的信息很大程度上依賴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結論,利用內部控制審計結果來修改實質性程序的性質、時間及范圍,并利用該結果來支持分析性程序中所使用的信息的完整性與準確性。在確定實質性程序的性質、時間安排和范圍時,注冊會計師需慎重考慮識別出的控制缺陷。實施內部控制審計時,注冊會計師需要評估財務報表審計時實質性程序發現問題的影響,最重要的是,需要考慮發現的財務報表重大錯報對應的關鍵控制點的控制有效性。

        因此,在整合審計過程中獲取的審計證據可以相互印證和利用,對兩種審計進行整合,可以有效的利用審計資源實現審計目標,提高審計質量。

        3 會計師事務所整合審計的有效性

        3.1 對于之前會計師事務所單純實施財務報表審計而言,整合審計則是加入了內控審計的內容,而整合審計所起到的“1+1>2”的效果也因此產生。內控審計通過恰當的資源整合及了解與評價企業內部控制,從而實現風險評估的目的,突出風險控制點,提高財務報表審計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筆者認為,整合審計確實可以起到節約審計成本的作用,但是,在內控審計過程中,通過對企業內部控制,包括企業層面的組織結構、企業戰略、企業文化、社會責任等及具體業務層面流程的了解,從而識別出內部控制缺陷。通過對內部控制缺陷的分析和評價,識別重要風險點,并評估其對財務報表的影響,從而指導財務報表審計的審計計劃和策略,這是整合審計相對于財務報表審計而言最重要的貢獻和作用。

        為突出表現整合審計的優越性和有效性,筆者將以不同業務流程為例,具體說明整合審計過程中,內控審計對財務報表審計所起到的風險導向作用。

        3.2 從工程項目流程看在建工程核算與企業經營風險

        A公司作為化工企業,工程項目較多,且具有規模大、投資時間長的特點。針對不同類型的工程項目,又進一步分為基建項目、技改項目和大修項目。在對其工程項目進行內控了解時發現,A公司出現個別技改項目最終按基建項目進行驗收和管理;個別小型基建項目最終竣工驗收時總投資金額翻番,變為中型基建項目。出現上述情況的原因多種,如:個別項目由于初步設計不到位,導致在后續施工過程中發現基建工程不能達到預期目的,從而進行二次設計,增加、刪除或修改某項設計,以至于基建成本增加;個別項目由于時間緊迫,出現“三邊工程”,即存在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的現象,由于缺乏嚴格的初步設計和概預算管理,導致工程成本難以有效控制。當然,針對初步設計不到位情況產生的原因,審計人員進一步追查,則可能發現初設評審工作或施工圖會審會議流于形式、設計單位的選擇未履行相關程序、設計變更審批程序不到位等控制缺陷,甚至要考慮在工程項目管理過程中是否存在舞弊嫌疑。因此,在對A公司工程項目流程的內部控制進行了解和評價后可知,其財務報表審計中,在建工程科目核算的準確性認定將作為重點關注項目,在建工程科目是否存在高估資產的可能,是否存在費用化項目資本化處理的可能,是否應對某項在建工程計提減值準備等等,都是財務報表審計中必須要考慮的風險點。同時,A公司存在大額貸款,現金流緊張;而工程項目投資大,項目周期長、項目管理不規范,使得部分投資資金未能得到有效利用,無疑反應出公司資產管理及運營存在風險。

        3.3 從生產管理流程看成本核算

        B公司主要生產焦炭、甲醇、粗苯等化工產品。在對其生產流程進行了解后得知,B公司生產部門每天編制生產日報,每月編制生產月報,并向財務部門報送。財務人員根據生產月報反映的生產數量,確認產成品的產量并結轉生產成本。生產日報中,各產品的日產量由生產班組人員根據計量儀器統計得出;而為避免產品由于揮發等正常性損耗對月產量的影響,B公司生產部在編制生產月報時,根據月初結存量、本月發出量與盤點的期末結存量,倒擠得出該類產品的月產量。因此,B公司生產部門存貨管理表現一貫優秀,即盤點的產成品結存量與生產月報反映的結存數始終相符。如果未關注生產部門日報表中的產量月累計數、計量儀器顯示的月產量數與生產月報倒扎的月產量之間的差異,并進行對比分析;直接根據生產月報反映的生產數量,確認產成品的產量,那么B公司的資產管理堪憂。生產過程中的非正常損失及產成品管理過程中的非正常損耗將在企業看似規范的管理中被隱藏。

        筆者認為,在目前各公司財務基本實現電算化核算的大背景下,會計師事務所對生產成本的審計,依舊重點依靠對其成本的重新計算,已不容易發現成本核算的問題所在。然而,在內控審計過程中,公司關鍵控制點的缺失,生產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重大缺陷,無疑為同時進行的財務報表審計提供了審計指引方向。

        3.4 從企業戰略變化看財務報表層面風險評估

        公司層面的內部控制一般情況下不易發生較大規模的調整和改變,然而,公司層面的內部控制一旦發生調整和改變,大多將會對公司業務流程層面造成重大影響。因此,公司層面內部控制的變化,直接影響注冊會計師進行的財務報表整體風險評估,包括考慮會計政策的選擇和運用是否恰當,以及財務報表的列報是否適當等等,從而進一步影響財務核算以及財務報表的質量。

        C公司主要以生產和銷售電子產品、軟件開發及提供技術服務及技術咨詢等業務。上年底,該公司對其業務流程進行了梳理,并對內部控制進行重新設計,主要表現為組織架構和企業發展戰略的轉變。C公司以前年度銷售電子產品的收入占其總收入的比重較大,由于近年來IT產業的迅猛發展,市場上電子產品更新換代較快,產品差異化程度逐漸降低,利潤空間逐步縮小,因此,為發展新的利潤增長點,C公司在上年進行的業務流程進梳理中,對組織架構進行了調整,尤其對公司發展戰略進行了進一步規劃,即C公司將縮小電子產品的銷售規模,而將主要的利潤增長點放在軟件開發及技術咨詢服務業務。在新的企業戰略規劃指引下,今年公司銷售收入的構成發生了變化。經營戰略的變化直接影響到經營重心的轉移,公司的各職能部門各業務體系是否得到有效的整合以及公司是否存在因組織架構和戰略的轉移而帶來的經營風險,這些都將對注冊會計師調險評估程序具有重大影響。更進一步,通過對C公司經營環境的了解,注冊會計師在財務報表審計時,需要重點考慮該變化對財務報表整體風險評估的影響,包括考慮會計政策的選擇和運用是否恰當,以及財務報表的列報是否適當;是否存在需要特別考慮的領域等等,從而識別并評估影響財務報表的重大錯報風險,進而調整后續的審計策略,以提高財務報表審計的整體質量。

        4 會計師事務所整合審計實施過程中可能存在不足之處

        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對內部控制研究起步較晚,在立足本國國情、借鑒先進國家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我國在2010年出臺的《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中,提出了整合審計的概念,提倡整合審計,但在選擇單獨審計還是整合審計問題上給予注冊會計師和委托方一定的自由選擇空間,并且,指引中并沒有提出如何進行整合。

        2013年5月14日,中注協2012年年報審計情況快報(第十三期),其中,一、年報審計報告總體情況中提出:

        “4月23日—4月28日,滬深兩市共有506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12年年度報告,其中,滬市主板213家,深市主板123家,中小板157家,創業板13家。從審計報告類型看,449家上市公司被出具了標準審計報告,41家上市公司被出具了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13家上市公司被出具了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3家上市公司被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

        第9篇:內控審計報告范文

        關鍵詞:審計報告;內部控制;鑒證報告

        中圖分類號:F239.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9)21017201

        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的頒布確立了我國企業建立和實施內部控制的基礎框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該規范開創性地建立了以企業為主體、以政府監管為促進、以中介機構審計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內部控制實施機制。而內部控制鑒證報告這一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重要方式,由注冊會計師作為外部獨立第三方單獨出具,已成為具有代表性比較權威的方式之一。

        在我國內部控制制度研究起步較晚,從l996年末中注協《內部控制與審計風險》以來,陸續了基本規范、貨幣資金、工程項目等l0個控制規范(含試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于2001年了《證券公司內部控制指引》;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于2004年了《中央企業發展戰略和規范管理辦法》;上海證券交易所于2005年了《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制度指引》等等。但在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過程中,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2008年6月28日,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五部門聯合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該基本規范科學界定了內部控制的內涵,提出了企業建立與實施有效內部控制的要素,同時要求執行該規范的上市公司應當對公司內部控制有效性進行自我評價,披露年度自我評價報告,可聘請具有證券、期貨業務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審計,出具審計報告(這里的審計報告實際上是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等等。企業內控基本規范的頒布體現出我國對企業內控的重視,從而內控鑒證報告的重要性也隨之提升。這也意味著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審計將作為一種常態出現在上市公司的年報中。此規范的出臺可以說是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建設道路上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但是與審計報告相比,兩者既有相同之處又有差異,在具體工作中有一定程度的相互借鑒。在我國審計報告的發展相對比較成熟,國家也頒布了《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進行了具體規范與約束。而內部控制鑒證是審計范圍發展的提升,也是審計的一種。因此,在就內部控制鑒證出具鑒證報告時,應該考慮到它也是審計報告的一種,但是并非與審計報告完全相同,它們二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1 內部控制鑒證報告與審計報告的相同之處

        收件人二者的收件人均為審計業務的委托人。

        報告日期二者均規定報告日期是注冊會計師完成外勤審計或鑒證的日期。

        使用的專業術語二者均規定在引言段或范圍段使用“審計(鑒證)了……”的專業術語,借以表明CPA簽發的審計(或鑒證)報告不是復核或編表報告,而是一種保證程度極高的報告;在意見段使用“我們認為”、“在所有(或全部)重要方面均公允地反映……”等專業術語,以說明審計意見不是對事實的絕對保證。

        審計(或鑒證)意見類型的規定二者均規定有四種意見類型.即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否定意見和拒絕表示意見。

        簽章的規定相同二者均要求由CPA簽名、蓋章,加蓋會計師事務所公章,并標明會計師事務所的地址。

        保證程度相同二者內部控制鑒證報告是審計報告的一種,都是注冊會計師依據相關法規在執行了相關的審計程序或鑒證程序后所作出的一種合理保證。

        除上述的形式方面的相同外,在審計過程中對內部控制了解的深度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相同之處,二者均需了解與財務報告相關的內部控制,甚至某些時候審計報告就已經有了對內控鑒證的評價。另外,在對內部控制鑒證和財務報表合并出具審計報告時,二者也存在一定的相同之處。

        2 內部控制鑒證報告與審計報告的差異分析

        2.1 兩者目標不同

        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的目標是一種合理保證,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對公司內部控制設計合理性及運行有效性作出準確評價;(2)內部控制與公司的現實發展階段、所在行業要求的匹配程度作出準確評價;(3)合理保證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對法律法規的遵守。而審計報告的目標是注冊會計師通過執行審計工作,對財務報告的下列方面發表審計意見:(1)財務報表是否按照適用的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的規定編制;(2)財務報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2.2 兩者的鑒證程序不同

        鑒證程序不同鑒證程序主要有五個步驟: 1.了解企業的內部控制情況,并做出相應的記錄。 2.初步評價內部控制的健全性。 3.實施控制測試程序,證實有關內部控制的設計和執行的效果。4.評價內部控制的強弱,評價控制風險,確定在內部控制薄弱的領域擴展審計程序,制定出實質性審計方案。5.撰寫內部控制鑒證報告。

        審計程序主要有四個步驟: 1.制定審計計劃 2.實施風險評估程序; 3.實施控制測試和實質性程序 4.完成審計工作和編制審計報告。

        2.3 兩者的劃分界限不同

        內部控制鑒證報告雖然與審計報告的意見類型相似,但是劃分的界限確截然不同。審計強調的是重大影響,而內部控制鑒證則強調的是重大缺陷。缺陷的嚴重性的標準:(1)公司的控制沒有防止或發現一個賬戶余額或披露的錯報是否存在合理可能性;(2)由這個缺陷或多個缺陷導致的潛在錯報的大小。存在重大缺陷的跡象包括:(1)識別出與高級管理層有關的舞弊,無論重大與否;(2)為反映對一個重大錯報的更正而重述以前的財務報表;(3)注冊會計師識別出了當期財務報表中的一個重大錯報,而當期的情形表明公司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沒有發現該項錯報;(4)相關的監管部門對公司的對外財務報告和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監督無效。在評價一個缺陷或多個缺陷的聯合的嚴重性時,注冊會計師還應當確定細節的水平和保證程度,如果注冊會計師確定,一個缺陷或多個缺陷的聯合使謹慎的工作人員在處理其事物時不能斷定他們合理保證對交易進行了必要的記錄以允許按照企業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編制財務報表,那么,注冊會計師也應當將這個缺陷或多個缺陷的聯合視為重大缺陷的一個跡象。

        2.4 兩者的形式不同

        內部控制鑒證報告有兩種出具形式:(1)以獨立報告的形式單獨出具;(2)與審計報告合并出具;而審計報告只能以獨立報告的形式單獨出具 。

        2.5 基本內容不同

        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的基本內容的固有限制段包括以下內容:(1)內部控制的固有限制;(2)根據內部控制評價結果推測未來內部控制有效性的風險。而審計報告則不存在這一內容。

        在我國內部控制鑒證是審計領域的新興課題,有許多的問題尚未解決。內部控制鑒證報告是內部控制鑒證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也在日益凸顯,它可以為利益相關者提供增值信息,從而更有利于投資者做出決策;可以引起企業管理當局對內部控制的重視,進而提升內部控制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審計風險。通過對內部控制鑒證報告與審計報告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兩者的差異之處及不足之處。為此,在對內部控制鑒證報告進行研究時,可以適當借鑒審計報告的可取之處,從而促進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的不斷發展,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李春慧.內部控制系統的要素分析[J].商業會計,2008,(12):3940.

        [2]彭媛媛.中西方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比較與思考[J].審計與理財,2008,(9):5758.

        [3]賀密柱.內部控制理論演進的中外比較及思考[J].財會通訊,2008,(1):101103.

        [4]王梅,吳昊昊.會計、審計與內部控制發展歷程[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7,(7):8586.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 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 | 一本一道DVD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日本大乳高潮专区 | 色综合久久中文综合网 |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