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校心理健康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學生心理障礙;正面引導;評價機制;心理檔案
現在的社會是知識爆炸的社會,是知識經濟的時代,而知識經濟的發展需要的是創新人才,創新人才需要的是創新教育。創新教育則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它所培養的對象應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有創新思維和創新品質,有頑強拼搏的勇氣、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鍥而不舍的精神,以及樂觀開朗、穩定平靜的情緒狀態,有面對突發事件,能掌控情緒的能力。而所有這些習慣、品質、能力的形成都離不開學校健康教育。因此,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和非常緊迫了。究竟怎樣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教育工作者必須認識和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當代中學生的個性心理呈現一種多元化不穩定狀態,由此所產生的各種心理問題異常復雜。由于個人的生理、心理特點不同,家庭狀況不同,教育條件與所掌握的經驗不同,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取向、認識風格、個性特點、思想品質、行為特征等也各不相同。有的學生熱情爽朗、樂于助人,有的學生則心胸狹隘、待人冷淡;有的學生思路敏捷、口齒伶俐,有的學生反應遲鈍、談吐囁喏;有的學生擅長寫作,有的學生愛好歌舞……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首先是人學。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智力發展、思維、興趣、愛好、才能、天賦等就談不上教育。”所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依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生理心理特征進行,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然而,在目前職業教育教學實踐中,對學生心理教育有很多模糊的認識和誤區,對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開發學生的潛能天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造成了不應有的損失。現在許多職業學校的專業教育還流于形式,更多的時候還是把升學作為平時教學工作的重點目標,應試教育還是占著主導地位,老師每天就知道讓學生考學。面對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心理健康輔導幾乎是一項空白。除了專業的花樣多,和普通高中口號幾乎沒什么區別。所以三年的職業高中、中專生活學生學到的實際本事很少,真正的操作能力鍛煉、愛好特長的培養、個性能力的提高又都放到了大學階段,這其實也是中國職業教育(職高、職業中專)的悲哀。有的人認為學生心理品質與生俱來,不存在過多的后天教育輔導;還有的認為在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品質已經定型,高中、中專的心理教育輔導已經不會再起作用;更有甚者認為上職業高中和職業中專的都是差生、壞孩子,能維持到畢業就行了,心理輔導是白費時間;還有的認為心理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事,屬于教育工作的范疇,與德育等同;也有的認為個別學生的心理障礙是醫院的事,不屬于學校咨詢輔導的范圍……澄清這些模糊認識,走出認識的誤區,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學生的健康成長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什么是學校心理輔導呢?學校心理輔導是指在一種新型的人際關系中,學校輔導人員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給學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協助和服務。幫助學生正確的了解自己,認識環境,根據自身條件確立有利于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生活目標,使其能克服成長的障礙。在學習工作和人際關系方面,調整自己的行為,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做出明確的抉擇,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針對職業學校學生的特點,怎樣才能開展好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呢?
1.要形成和創設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外部網絡,營造和諧的學校、家庭、社會氛圍,使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凈化育人環境,依法治理滋生學生心理障礙、誘發學生不健康因素的土壤。
2.要加強正面引導,把心理輔導與德育工作有機的結合起來,舉行專題講座,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與寓心理輔導于各項活動之中,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輔導,為學生健康成長創設寬松的環境。
3.培養建立一支高素質、懂業務的心理輔導教師隊伍,組織教師學習培訓,認清學校心理將康教育的目的,掌握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建立各種評價機制,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的完美統一。
4.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和輔導目標。學生心理檔案是學生那個人格養成的真實記錄,是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依據,也是教師在教學中因材施教的基礎。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要重視做好學生的心理檔案工作,有針對性的開展心理輔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一、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導力量
班主任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決定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成敗的關鍵,因為班主任最了解本班學生,能把握學生在校情況,最能發現了解把握學生情緒和心理發展的變化,而且對于學生的家庭情況也較了解,對于學生心理變化的家庭因素,班主任能最有效地建立家校協作,如果在班主任中重視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助于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益,有助師生心靈共同成長的。班主任潛移默化的影響,極易對學生產生“共鳴-興奮-內化”效應,所以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實施心理健康的一條主要途徑。
二、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發展學生的個性,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實現健全人格。作為班主任就必須了解心理健康各年級的目標和教育內容。一年級的目標:適應新的環境、新的學習生活樂與老師、同學交往。內容是如:角色意識、適應環境、適應群體、適應課堂等。二年級目標:感受集體活動與學習知識的樂趣,在謙讓、友善的交往中體驗友情,在好行為好習慣的訓練中培養“做一個好學生”的意識。內容是如:集體意識、樂于學習、觀察與注意、自我控制等。三年級目標:在學校中品嘗解決難題的快樂,在班隊活動中善與更多的同學交往萌發集體意識,培養自主自動參與活動及表現自我的欲望與能力、內容是(樂學)如:調節情緒、挑戰難題、學會關心、學會休閑等。四年級目標:能夠正確對待自己的學習成績,有集體榮譽感,勤于思考,不甘落后、內容是(自信)如:開朗心態學習方法、排除嫉妒情緒等。五年級目標;具有能干、負責的哥哥姐姐意識,獲取“一份辛勞一份收獲“的愉悅感,培養面臨畢業升學的適當態度、內容是(進取)如:思維習慣、自我認識、松弛訓練、中小學銜接等。
三、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
1.教育性質原則。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班主任要始終注重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為學生的心理尚未成熟,需要班主任進行價值干預,進行引導。
2.自主性原則。班主任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命令,不是灌輸說教。而是應該疏導學生自己體驗,悟出道理,讓學生產生自信、自助的力量,提高對外界的適應、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3.平等尊重原則。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啟發和調動學生積極性,把教師的科學輔導與學生的主動參與有機結合起來,尊重、理解、真誠同感相結合,預防矯治和發展相結合,在解決心理問題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不同環境、不同場合都接受不同行為規范的制約,引導學生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并針對個性心理問題來解決。
四、班主任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1.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
要做一個自我形象健康的班主任,就要有熱愛合作、活潑、愉快、樂觀、幽默等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一個工作卓有成效的班主任,也通常是學生心理導師,因此班主任個人的心理素養和人格魅力就是啟迪學生調節自我,完善自我的外部環境,這種潛移默化的力量對學生心靈具有認同示范,感召共鳴的作用,班主任特殊工作性質,要求班主任不斷優化自己的心理素質,做個高明的心理自我調節者。那就要不斷地學習、充電,就像這次班主任培訓請來的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專家的講座非常精彩。在培訓過程中我們聆聽了眾多專家的精彩講座,他們都用一個個鮮明的實例闡述了心理健康這門學科的魅力所在,通過培訓班主任了解了心理咨詢原理及行為主義咨詢方法與技術等,如:放松訓練法、系統脫敏法、厭惡法、行為塑造方法、示范法、代幣法等多種技術和方法。同時也讓我們知道,加強對學生的心理教育,并運用一些心理健康技巧可以減少甚至杜絕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
2.創設心理健康教育平臺
首先是班主任對學生一對一的心理輔導交流、談話,使學生產生自信、自助的力量,提升自己的心理彈性,更重要的一個平臺是班主任如何運用每學期兩次的班主任課給學生上心理健康課。它是面向全體學生,注重體驗與感悟的一種活動形式,在上心理健康課的班主任就要轉換角色,要一改平時嚴肅不茍言笑的神情,這樣更有利于增強師生間的溝通。在設計活動課方面與其他課不同的是課前有個2至3分鐘的熱身活動,目的是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接下來就要突出活動為主,通過游戲,角色扮演,問卷調查,問題討論等活動的完成,達到改變認知,實踐行為目的,從而提高心理健康的實效性。
3.構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圍
一、依賴心理學生脫離了父母的管束,青春期就已萌動的獨立意識迅速復蘇,自我意識增強。然而,長期以來由于教育導向的弊端,學生普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準備,當生活、學習上碰到問題、遇到困難挫折時,他們往往最先想到的是家,表現出較大的心理依賴性,有的則采取逃避、抱怨的態度,嚴重的甚至走上自殺的道路。2.孤獨心理孤獨心理是一種封閉內心的性格障礙,是一種主觀感受。當代大學生普遍認識到,人際交往能力是事業成功的必備素質,他們很想廣交朋友,希望有知心朋友。但是,來到新的環境,多方面的人際關系和社會活動都是他們未曾經歷過的,現有的交往能力叉不能滿足自身交往的需要,所以有的學生認為自己的交往能力欠缺而害怕社交或不愿意參加社交活動;有的學生以自我為中心,自恃清高,常獨往獨來;有的學生好猜疑、多幻想;有的學生愛嘲弄譏諷別人等。這些表現長此下去,易使他們缺乏正常的人際交往而更加孤獨。3.苦悶心理苦悶心理是中職學生經常存在的感受。大多數學生來自農村貧困地區和城市低收人家庭的大學生,日常生活往往比較困難。而有些學生花錢似流水,更使入不敷出的學生心理不平衡,產生苦悶心理。看到社會上存在的下崗現象,大學生往往感到將來很難找到稱心的工作。由于對復雜的社會缺乏閱歷,內心深處充滿了苦悶。4.嫉妒心理嫉妒心理是自尊心的一種異常表現,在不少中職學生中存在他們看到他人學識能力、品行榮譽甚至穿著打扮超過自己時內心不平衡,甚至痛苦憤怒。而別人遇到不幸或處于困境時或幸災樂禍,或用貶損別人來求得心理補償。在極端情況下,有個別會發生攻擊性和破壞。嫉妒是一種情緒障礙,它扭曲人的心靈,妨礙人與人之間正常的交往。
二、心理障礙的排除。(一)通過不同形式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在抗挫折、磨難方面普遍存在著缺陷。應根據大學生成長的需要,通過不同形式對他們進行挫折教育。首先,要教育大學生認識生活的酸甜苦辣都是營養,成功與失敗都是財富。其次,要接納學生傾訴、宣泄挫折。幫助消除匝抑,使其達到心理上的平衡。第三,幫助他們正確看待挫折。例如對于交友、戀愛的挫折,對于考試失利,對于考研落榜,對于就業的悲觀失望等要泰然應對,不要因挫折而否定自己的能力。第四,要創設情境,讓他們感受挫折,領略生活的艱辛和社會的復雜。通過轉移、升華、補償等方面,幫助大學生理智地走出挫折的陰影,從而鍛煉培養他們承受挫折的能力。
(二)創造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校園文化環境校園文化。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優化校園文化環境包括三層涵義:一是指校園文化環境。通過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用高品位的精神作品感化大學生,創造一種積極向上、催人奮進的精神環境,使精神文明建設成為校園文化的主旋律。二是校園公德環境。包括文明禮貌、愛護公物、維護公共秩序和公共衛生、同學問的相互合作、相互尊重、正常交往等。三是校園物質環境。主要指校園文明設施和教學生活條件,這是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的硬件部分。校園的布局、綠化美化、建筑風格、各種裝飾宣傳物等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文明素質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水平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質教育正逐步得到貫徹和落實,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正日益突顯為教育的主導觀念,由此而得到重視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為素質教育新的生長點。然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相對來說,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在具體實施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目前教育者還面臨著諸多問題。
現在的中等專業學校的學生,中考的失利、父母的責怪、周圍人異樣的眼光導致中職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因此中職校既要提高老師的心理健康的知識水平,關注和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心理發展施加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開展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優化學生心理品質,健全學生個性心理,提高心理素質的過程,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一、加強教師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提升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實施全員、全科、全過程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礎是培養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這就要求豐富教師的心理學與教育學知識,增進教師對學生心理和行為的了解,提高教師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策略水平。
1.豐富教師的心理學與教育學知識
教師的心理學知識水平越高,對學生心理特征的把握越好。但是目前中專校教師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的掌握狀況并不令人滿意,所以要完善教師的知識結構,一方面需要加強對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普及,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師 有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意識,自覺加強知識儲備,轉變學生觀。
2.增進教師對學生心理和行為的了解
教師只有全面了解學生的心理行為特點,才能有針對性地給予學生輔導和幫助。但是,目前教師對學生的一些心理和行為的了解還不夠準確,對學生表現出來的心理行為問題的認識也只停留在表面水平,是一些個人經驗式的、非科學性的認識。根據相關測試,在學習成績、學習狀況、學科興趣、業余愛好、職業理想、同伴關、重要他人、性格特征等八個維度對100余名教師對學生心理特征的知覺水平進行了測量,結果發現:教師在各個維度上的知覺水平是不同的,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學習成績、學習狀況、重要他人;而在諸如性格特征、職業理想、同伴關系等與心理健康有關的維度上,教師的知覺水平比較低,排在最后三位。教師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的了解程度不夠,直接影響著教師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方式方法。
3.提高教師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策略水平
教師使用策略的可以分為六種類型:言語疏導型、責任轉移型、懲罰約束型、行為疏導型、拒絕忽視型和情感關愛型。這些策略都是教師們工作過程中經常采用的,是在其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內隱理論的認知水平上提出的,具有生活化、具體化、常規化等特點。教師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判斷不到位,在解決問題時不會自覺地從心理健康角度去考慮,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的指導就會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因此,教師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策略水平還亟待提高,教師在提高教學技能的同時也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培養和提高。
二、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促進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將心理學的基本常識直接引進課堂是學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的一種手段。
開設心理輔導課,對學生進行有效地、系統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學校應將心理課程排入課表,每周一到兩節,由心理教師根據學生中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存在的心理問題,開展“分層次目標”輔導,教給學生心理保健知識和心理調節的方法,促進學生確立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發展學生個性和人格,優化其心理品質。
三、融心理健康教育于學校一切活動中,培養良好心理品質。
心理健康教育應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中,在學科教學、各項教育活動、班主任工作中都應該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
1.融心理健康教育于班主任工作之中
“一個好的班主任,應該是一個出色的心理學家”。特別是中專學生,中考的失利、父母的責怪、周圍人異樣的眼光,使得他們心理問題日益增多,中專校的班主任自然成為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軍,因為班主任與學生有著廣泛的直接的接觸,可以及時了解掌握學生的各方面情況,有利于廣泛地進行有針對性的、有預防性的心理指導。班主任主要應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努力創造適合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寬松和諧的班級心理環境,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第二,利用主題班會課、體育活動課開展心理健康輔導和心理素質訓練活動,不斷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第三,通過與學生個別談心、寫“談心日記”等方式指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增強學生調控自我、承受挫折和適應環境的能力。
2.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學科教學之中
學生在校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課堂教學中度過的,學生對知識的接受過程,也是心理發展的過程。因此,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教師責無旁貸。各學科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科教學的心理教育功能,把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滲透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充分發掘教材的心理教育因素,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和心理素質的訓練,根據學生實際對學生進行學習心理方面的指導,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對成功的渴望,幫助學生學會正確的成功歸因、確立創造性思維,指導學生學用科學的方法學習,按照學習的心理規律來提高學習效率,逐步樹立健康向上的健康心理。
四、廣泛開展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活動,糾正學生不良心理。
1.開展“心理健康輔導”講座
心理教師應根據不同年級學生存在的帶共性的心理問題或學生普遍關注的話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題心理輔導講座,例如,中專一年級開設“適應新的學習生活”講座;中專二年級開設“人際交往與異往策略”講座;中專三年級開設“正確面對就業焦慮與職業選擇”。通過這些不同時間針對性強的講座,分別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個性心理、學習心理、人際交往心理、青春期心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指導和幫助。
2.開展心理咨詢活動
對個別存在心理問題或出現心理障礙的學生及時進行認真、耐心、細致、科學的心理輔導,幫助學生解除心理障礙。
為了解決學生中存在的個體心理問題,學校應設立“心理咨詢室”、“知心姐姐信箱”、“心理熱線電話”,“網上QQ咨詢室”等,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時間里由心理輔導老師通過問答咨詢、談心咨詢、書信咨詢、追蹤咨詢等方式,及時幫助學生解除心理困擾,消除心理障礙,更好地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積極地看待挫折與失敗,從危機中看到生機,從困難中看到希望。
3.進行心理測試,建立心理檔案
心理輔導室應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調查和測試,了解學生在不同時期的心理狀況,及時調整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有效性、主動性;對測試結果實行電腦化管理,進行分類歸檔,建立學生心理檔案,積累學生的個案資料,把握學生心理變化的軌道,保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常規化、系統化、科學化。
五、舉辦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學生健康心理
學校還要利用活動課、班團隊活動舉辦心理健康的游戲、娛樂活動,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識和方法,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喜歡活動是人的本性。人的心理是在活動中表現和形成的。學校應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組織學生創辦心理健康教育專題板報、專欄、手抄報、心理校刊,開設心理廣播,開展心理主題班會、心理素質訓練營等,在全校營造一種濃厚的心理教育氛圍,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學校還應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德育活動、科技活動、體育衛生活動、文學藝術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在生動活潑的活動中,促進學生建立團隊合作、友愛互助的人際關系,增強競爭意識、鍛煉意志,形成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
加強校園環境建設,提高校園文化品位,達到以環境育人的目的。舉辦好學校常規的文化活動,包括豐富多彩的藝術、體育、科技活動、演講會、報告會、書畫展等,以集體活動增強凝聚力,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園文化,促進學生的認識、情感、意志、興趣、能力、性格等心理品質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六、建立學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通道,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實效
學校除通過校內各個途徑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外,還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溝通指導家庭教育。要有計劃地向家長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常識,指導家庭科學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提高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從而以正確的內容、良好的行為、恰當的方法影響和教育孩子。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當以實施全員、全科、全過程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為基礎,建立一個分層次確定重點的多層教育體系:第一級隊伍是廣大學校教師,以從心理健康角度教育輔導學生為主要任務;第二級隊伍是學校心理學專門工作者,以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診斷、咨詢為主要任務;第三級隊伍是專業心理醫生,以心理治療為主要任務。其中廣大教師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軍,教師要承擔起學生心理保健醫生的任務。每位教師、每個學科都要擔負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而且要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的全過程,真真實實地全面實施學校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學校應開辟多種渠道,全方位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滲透到學校教育的諸方面、全過程之中,以提高中職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 當代兒童發展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
[2] 高中生心理健康與輔導.浙江大學出版社
[3] 21世紀的學校心理學.華師大出版社
摘要:本文以中等職業學校的心理健康課《做情緒的主人》為例,分析了該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通過授課,筆者發現了心理健康授課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并對這些問題進行反思,力求找到解決的辦法。
關鍵詞:心理健康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
本節課的題目是《做情緒的主人》,教學目標是使學生了解有關情緒的概念、產生原因以及調控情緒的方法。其中,使學生掌握如何調控自己的情緒是本節課的重點。本節課遵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授課理念,授課方式以學生學習為主,教師進行有效引導,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學生學得愉快,教師教得也輕松,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完成了學習任務。
圍繞本節課所授內容,主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是教學內容,即:教什么的問題。本節課主要是介紹有關情緒的基本知識和調節情緒的策略。由于情緒屬于心理學的范疇,如何使學生真正明晰情緒的定義,避免單純的概念講授,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難點。此外,使學生掌握并應用調控情緒的策略和方法是本節課的重點。因此,針對學生具體情況,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有關心理學的概念和定義,使難懂的概念簡單化、生活化,便于幫助學生真正弄懂有關概念。對于教學中的難點,可以在講解理論的基礎上,舉出學生身邊的例子,便于學生理解理論,將難點化解,從而達到期望的教學效果。
其次是教學方法,即:如何教的問題。由于心理健康課的靈活性,使其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或者教學方法。因此,在設計教學時,其彈性比較大,教師發揮的空間也比較大,可以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教學。在授課過程中,首先,我充分重視導入的重要性,通過設置疑問,引發學生進行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和教師一起慢慢揭開“情緒”的神秘面紗。第二,在講解調節情緒的認知重評策略時,結合美國心理學家艾里斯的情緒ABC理論,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說明我們的想法對情緒的影響,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和掌握調節情緒的認知重評策略。第三,充分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借助教學課件進行教學。在制作課件時,要注重課件的趣味性;注意背景圖片的選取和背景圖片與內容的契合度;注意背景圖片的顏色和文字的顏色要對比明顯,使學生能看清課件;還要注意課件內容的邏輯性和課件之間的鏈接。第四,運用心理小測試——《你的情緒穩定嗎?》對學生進行測試,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自己的情緒,為他們調控自己的情緒奠定基礎。
最后是教學效果,即:教學目標是否達成的問題。對學生“學會沒有”的反思就是對教學實效性的反思。本節課我采用“教師講解——學生實踐——師生共同總結”的程序和方法進行有層次的反饋,通過面向大多學生的檢查,了解學生的大致情況。衡量教學效果不僅僅是顯性教學目標的實現,不僅僅是學生知識的掌握,還要考量隱性目標,即學生的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的實現,這個目標是不好量化的,只能在授課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價值觀來影響學生的價值觀,通過一節課一節課的積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在本節課中,作為教者的我也遇到了一些問題與困惑,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教學過程中發現個別學生參與程度低,不集中精神聽課,不積極與教師進行互動,不積極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有時課堂氣氛要么沉悶,要么學生過于活躍,教師對課堂的組織和對學生的把控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第二,學生的一些失常行為,有些是由價值觀因素引起的,還有一些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如何將這些因素進行歸類,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如何將心理健康課與價值觀教育聯系起來,如何將德育滲透到心理健康課程中成為本課程中的一個問題。此外,心理健康課與道德教育存在著類似的地方,如何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不落入說教的窠臼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三,學生的心理問題并不是通過一節或者幾節心理健康課就可以解決的,教師僅憑上幾節心理健康課很難真正走入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到學生的真實情況,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因此如何給心理健康課一個合適的定位,如何找到心理健康課與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結合點,也是一個難點所在。
第四,由于心理健康課的特殊性,其教學效果很難量化,因此也比較難了解到學生的真實情況,很難檢驗出學生的學習效果,不能及時得到有效的反饋,難于對教學進行指導。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不僅僅反映在一節課上,更反映在學生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
關鍵詞: 學校體育 中學生 心理健康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中學生不得不面臨來自學習、生活、人際交往、考試、升學等各方面的壓力。如果沒有健康的心理,必然會因為精神負擔過重而導致許多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因此,如何提高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時代賦予當今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學校體育和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二者具有密切的聯系。心理健康是現代健康觀的重要標準,而學校體育的教學宗旨就是要貫徹“健康第一”的思想。作為學校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學校體育不僅具有健身的教學任務,而且承擔著健心的重要責任。本文分析了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成因及學校體育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希望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有一定幫助,從而更好地發展學校體育。
1.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成因
有關資料表明,導致中學生產生心理障礙的原因很多,除了本身的生理變化和遺傳因素外,各種社會沖突和價值觀念的變遷,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的消極影響,以及“應試教育”中教師、家長、社會對學生過高的期望所帶來的學生心理負擔等,都會導致學生產生各種心理疾病。基于此,我們在對此問題進行分析時就不能不考慮實際存在的各方面因素。下面,本文即對此問題涉及的相關因素逐一進行分析。
1.1學校、社會、家庭因素。
盡管當今中學生的智力水平較高,但由于其社會閱歷淺,社會經驗少,心理發育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能力還不強,因此他們在處理學習、社交、友誼、愛情等方面關系出現問題時,常常會引起思想上和心理上的矛盾,產生心理障礙,甚至會發生病態心理,做出令人難以置信的行為。有些學生往往對挫折過于敏感和估計得過于嚴重,個人抱負脫離實際,對成功的心理期望過高,自信心過強,對可能出現的困難和挫折缺乏應有的心理準備,容易造成心理疾病。
1.2學習負擔重,精神壓力大。
據調查,大部分的中學生,每天的學習時間普遍在11h一13h,復習迎考階段更長達15h一16h,負擔過重,睡眠不足,使大腦過度疲勞,產生焦慮感和缺乏自信心。另外,課程負擔重,學習方法有問題帶來的壓力;考級、評優評獎要求的高分數、同學間的無形或有形的競爭,更加重了中學生的精神負擔和心理壓力。
1.3生活適應能力差。
自我國實行計劃生育以來,一些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在生活上幾乎都由父母事事包辦。由于許多家長長期只重視孩子的學習,因此對于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缺乏應有的培養。盡管有濃濃的校園氛圍可以讓他們感受來自老師的關心和同學的友愛,但是遠離父母還是令一些中學生入學后因為獨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出現不適應,久而久之就難免出現某種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他們常常不顧大體,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很少考慮別人的需要,內心充滿矛盾,卻無法解決,生活適應能力差。
2.學校體育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體育鍛煉能夠有效提高人體的靈敏性、協調性、肌肉的持續工作能力、腰腹臀部肌肉力量、大腦及動作的反應速度,并能有效延緩肌肉力量隨年齡增大而出現的衰退。其實,這只是學校體育的一個方面。在體育鍛煉中,學生是在練中學,學中練,既有身體活動又有心理活動,這種身心一元、身心同一的實踐過程,是學校體育學科區別與學校其他學科的基本屬性。可以說,中學生的體育實踐過程,是在不斷認識自我與改造自我的統一中不斷完善自我的過程。中學生們通過學校體育教學,培養自己的進取心和創新意識,在身體得到鍛煉的同時,使思想、道德、意志、情感等方面受到教育和提高。
2.1對中學生智力水平的影響。
智力作為中學生心理健康標準之一,既是人們日常生活中衡量一個人智能高低使用的名詞,又是心理學的一個概念。它不僅意味著一個人所擁有的智力水平,而且與其心理素質密切相關,可以說是人們完成學習、工作任務的基本條件。當今社會的發展對中學生的學習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沒有好的智力做基礎,要獲得社會所需要的各種知識就會非常困難。尤其是面臨日趨緊張的社會競爭壓力,許多中學生的學習都處于高度緊張狀態,如果沒有適度的調節,很容易陷入身心疲憊的境地,從而導致各種疾病。學校體育可以通過自己健身與鍵心的獨特功能,從身心兩方面幫助大學生培養智力,緩解緊張,遠離因為學習壓力而導致的身心疾病。據調查結果顯示,經常參加體育運動不僅能使運動者的注意力、記憶力、反應、思維、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可以使其情緒穩定,性格開朗。學校體育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對中學生的智力產生良好影響:一是體育運動可以促進大腦的開發和利用,增強神經系統的功能;二是體育運動能減緩應激反應,提高腦力勞動的工作效率;三是體育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腦力勞動引起的疲勞。換言之,高校體育可以緩解大學生緊張的內在機制,改善神經系統的工作能力,促進學生智力與能力的發展。
2.2對中學生情緒的影響。
學校體育對于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是通過其所組織的各種體育活動得以實現的。表面看來,體育活動主要是強身健體,其實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還可以幫助中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緩解學習中的緊張情緒,消除空虛心理。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能顯著松弛緊張的神經,改善人們的自我感覺,消除失落和沮喪情緒,是保持和增進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一個重要方法。據相關學者調查顯示,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感到豁達、愉快的占60%以上。如果中學生經常參與體育鍛煉,他們便能在自己的體育活動中感受到動作的力量感、美感和韻律感,心胸開闊,陶冶情操。心理學家認為,人有尋求良好體驗的傾向,良好體驗可以使個體從中獲得愉和滿足感。而流暢體驗是一種理想的內部體驗狀態,在這種狀態中,人忘卻自我全身心投入于活動之中,對過程的體驗本身就是樂趣和享受。身體活動是使神經中樞系統得到適當的激活并達到愉快水平的重要途徑。新時期學校體育的時代特征包括健身性、人文性、娛樂性和多樣性等,而娛樂性是現代學校體育的一個重要特征。在體育學習和練習中體驗快樂,并能獲得知識的滿足感、技能提高的喜悅感、失敗后戰勝主客觀困難的超越感、人際關系和諧的溫馨感、自主學習與自我實現的成就感,以及運動時的愉悅感和運動后的輕松、舒適感等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因此,學校體育,尤其一些中學生喜愛并擅長的體育課程和體育活動,可以幫助中學生從中得到樂趣,振奮精神,陶冶情操,產生良好的情緒狀態。
3.學校體育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對策
3.1組織豐富多彩的體育教學活動,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3.1.1集體活動的組織形式多樣化
運動心理學認為,在體育活動中,個體之所以為群體所吸引,主要是因為群體的認同、社會的強化、競賽的刺激性及有參與活動的機會。有調查顯示,男生喜歡集體參加體育活動,而女生則是多人擇伴而鍛煉,大多數喜歡球類運動,其比例在60%以上。學校(班級)組織的體育競賽活動各班級參加的人數占70%之多。這說明同學們都關心集體,有集體榮譽感。由于中學生氣質類型的不同和興趣愛好的不一致,根據不同對象合理選擇和搭配一些不同程度且趣味性高的體育活動,以滿足不同中學生的需要,盡量為每一個中學生提供表現自己運動才能的機會,是非常必要的。
3.1.2重視體育教學手段的娛樂性
實踐證明,對體育的喜愛程度及體育活動中獲得,是擴大身體活動的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體育教學必須充分考慮體育活動的娛樂性,這樣才能吸引中學生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體育教學所組織的體育活動中來,從而通過體育活動健身與健心。需要強調的是,因此,在體育教學中要重視娛樂性、趣味性,并運用多種生動活潑、有趣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愉快和歡樂,從而達到激勵其學習的信心,同樣也是體育教學組織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3.1.3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體育活動
學校體育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不僅僅局限在正式的課堂教學上,而且要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體育活動來實現其健身與健心的雙重功能。在學校體育教學的安排上,我們可以結合課堂教學,在課外組織許多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體育活動,如校系及班的球類比賽、拔河比賽,登山和越野跑等身體活動,一方面可以充實學生的業余生活,另一方面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學校體育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體育活動,通過各種競賽活動,吸引更多的中學生加入體育鍛煉隊伍行列,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增進友誼,培養良好的體育道德和集體主義精神,從而在鍛煉中磨煉意志,提高戰勝困難的自信心和競爭意識,形成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
3.2在體育課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3.2.1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教材融會貫通
長期以來,我國學校體育教材內容大多是過于強調體育知識、技術的系統性和完整性,造成教學內容偏多,課程設計考慮學生的實際需要與興趣不夠;特別是如何培養學生能力并與終身體育目標和心理健康目標相聯系,在教材中體現得遠遠不夠。因此,在體育課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就顯得尤為重要。學校體育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滲透于體育教育、體育教學、課余鍛煉、競賽活動等各個環節之中。要實現學校體育對于中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必須選擇既與體育教學密切相關又適合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結合中學生的身心特點,一般應加強心理素質和預防心理疾病的教育內容。一般而言,心理素質教育主要包括智能教育、非智力因素教育,培養人際關系的和諧教育、環境適應教育、健全人格教育等。
3.2.2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課堂教學中
通過有意識地在學校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素質教育,可以使學生發掘智力潛能,優化智力因素,培養創新能力,用正確的自我意識、良好的道德品質,關心社會、適應社會,從而形成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人生觀。另外,在學校體育教學中也應適當加入預防心理疾病的教育,主要包括心理衛生知識教育、心理疾病防治教育及挫折教育等。這樣,學校體育便可以通過健身健心的雙重功能對中學生正確處理心理衛生與學習、生活、工作、交友的關系方面產生獨特作用。
當然,學校體育教學中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還體現在體育課程中設置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使學生了解心理健康標準,掌握心理保健方法,在必要時及時而恰當地對自己的心理狀態進行調整。還可以開設心理咨詢門診,從而預防和排除心理障礙,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身心健康。
4.結語
綜上所述,學校體育對于提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有著積極的影響作用,應重視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給學生營造一個積極健康的學習氛圍。結合實際情況,我建議學校要加大體育投入力度,建立體育俱樂部,完善體育設施,為學生創造好的體育鍛煉條件,調動他們參與體育活動的欲望,使他們積極鍛煉身體,在鍛煉中培養他們的興趣,調節他們的情緒,提高他們的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進而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胡劍波.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1,(6):90.
[2]張學斌,淺談體育教學中的幾個要素[J].體育科研,2003,(1):49-50.
[3]趙林,畢榮華.體育與健康實用教程[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7.
[4]劉清黎,于長鎮等.體育教育學[M].北京:干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一、中職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厭學情緒嚴重
部分學生上中職學校并非自己愿意,而是迫于家長壓力做出的無奈選擇。他們大多學習目的不明確,成績低下,學習方法有問題。到中職后也不思進取,成績在班級總是倒數,很少品嘗過學習成功的喜悅,加之長時間受到家長的埋怨、教師的批評、同學的歧視,感受到的只是失敗、壓抑和乏味,認為自己就是學不好的“差生”,從而喪失了努力學習的熱情,精神頹廢、厭惡學習、混時度日。
(二)自卑感強
有的中職生自信心缺乏,擔心自己升學無望,求職無門,因而自卑自賤,自暴自棄,對前途迷失,自嘆無能而輕易放棄,不愿意付出努力,不尋求改變現狀的辦法。這種“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扭曲,成為行為失控的導火線。
(三)約束力差
有些中職生自制力不強,自我約束力極差,他們上課坐不定、聽講不專心。有的是非觀念差,認為遲到、逃課更能凸顯個性,管不住自己,成為“遲到大王”或“逃課大王”。有些以自我為中心,喜歡猜疑,行為偏激,易沖動,一點小摩擦就會動手打人,喜歡打群架、拉幫結派、搞哥們義氣,最終釀成大失誤。
(四)網癮嚴重
中職生課業負擔相對輕一些,閑暇時間無所事事就會去上網。虛擬的世界,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充分自由、人人平等的空間和無拘無束自我施展的平臺。這些正是他們所渴望的,因而趨之若鶩,沉溺其中,不分晝夜地在網吧里浪費青春,成為“網吧少年”。
(五)逆反心理重
由于以前不良的家庭教育、不恰當的教學方法、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唯分數論英雄”的評價方式等,都使部分中職生在思想上產生了的片面、固執、偏激情緒。他們認識能力欠缺,看問題不成熟,在接受批評教育時,很容易把正常的教育看成是“故意找茬”“和自己過不去”,有時會故意和老師唱反調、對著干,把自己放在學校、教師和家長的對立面上,成為家長頭疼、老師厭惡的“刺頭”學生。面對這些問題,職業學校教師要積極探索有效的途徑與方法,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二、解決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舉措
(一)重視心育教育,明確努力方向
學校要重視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成立領導小組,組建分管校長為組長,教導處、政教處主任為副組長,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師為骨干,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組,對學生有計劃、按步驟、全方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針對學生的厭學和自卑情緒,從新生入學開始,就對學生進行文化課和專業能力的把脈測試,根據測試成績、個人意愿、興趣愛好劃分專業業和班級。按照“文化課夠用,專業課從優、技能課從精”的原則,注重專業課和技能訓練,降低文化課難度,讓學生能適應正常的學習進度,消除學習上的心理障礙。
(二)了解學生心態,進行心理輔導
針對學生約束力差、網癮嚴重、逆反等心理問題,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問題癥結,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可以發放調查問卷、開座談會、通過心理咨詢詳細了解學生的心理困惑,渴望解決的心理問題,學習中的負擔與壓力等等。然后把問題歸類梳理,針對問題,運用說服、榜樣、道德評價等方法對癥下藥,進行正面疏導,對癥下藥。其次,學校要開設心理健康輔導課,讓學生懂得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通過心理輔導幫助學生解開心結,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心理需求和難點問題,重拾學習信心,新燃成功希望,邁出成功第一步。
(三)進行人生規劃,構建平等對話平臺
學生入校后,就要開展理想信念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要讓學生看到學習技能的前景,感到成才的希望。可通過發放宣傳資料、觀看專題片、進行技能實踐活動等形式,介紹學校的專業設置、教學成果、高考模式,使學生了解學校的專業設置、當前的就業前景、往屆生成才經歷,算好自己的經濟賬、時間賬、人生賬,做好自己的人生規劃。同時,教師要多進行平等的對話,善意的表揚,鼓勵他們要看到自己的長處,相信自己的才干,以積極、健康、平和的心態應對學習生活。
(四)開展各種活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1.開展各種興趣活動,轉移學生的興趣。
中職生正處在智力發展的高峰時期,對許多問題都感興趣。學校可以組織開展各種興趣活動,轉移學生的興趣點和注意力,在參與活動中對學生的一些積極行為給予肯定,對他們的不良行為進行淡化,對愛好和特長進行有意識的培養,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針對性地把他們興趣扭轉到學習專業和技能上來。
2.在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矯正學生的心理問題。
針對學生共性的心理健康問題,開設心理健康講座,有的放矢,為學生提供服務;利用廣播、櫥窗、刊物、班會課等途徑廣泛宣傳,增長心理健康知識;開展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對個別有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的學生,單獨進行認真、耐心、科學的輔導,幫助學生解除心理障礙;還可以培養一批學生骨干,讓他們參與心理咨詢活動,效果會更好。
三、結語
一、多樣化的心慧課程促成長
心理教育有機融入德育內涵教育之中,成為星洲學校的心理特色之一。讓學生通過自身的內心體驗、情感積累和行為實踐來實現德育教育效果,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學生學會認識自我,增強自我的適應能力,完善個性發展。
班級是學校德育活動的基本單位,而心理團訓則是營造良好班級心理環境,建設高度整合的班集體的法寶。團訓活動是學生所喜愛的,它倡導的教育理念是“游戲伴成長”,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和領悟,將學生從心理課堂中解放出來,讓心理教育走出了課堂,還原心理教育的真實性和實踐性。心理團訓活動可以更好地促進班級凝聚力,通過近兩年的一系列的心理團訓,班級的集體凝聚力得到了加強,也促進了學生的交流,學生相處很融洽,班級向心力也日益增強。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和有步驟的心理團訓活動能增強班級的凝聚力,通過活動促進班級成員的認同感,歸屬感,形成良好健康的班級心理氣氛,將對班集體建設和學生的發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課程的核心是培養“快樂、健康、自主、會學”的學生。心理課以“快樂學習、快樂生活、快樂交往”三個版塊來呈現。涉及學習輔導、人際交往輔導、人格輔導、情緒情感訓練、意志力培養耐挫力培養、青春期輔導等各個方面,結合相關的心理教材,這從一定程度上為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時也是學校德育教育內涵發展的基礎。
二、專業化的心理輔導全方位實現“心慧”理念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和家庭影響的復雜化,中小學生中普遍出現了一些心理弱點和品德偏差,如自制力差、缺乏自信、只能適應順境不會面對挫折,等。傳統的德育很難從根源上解決學生的上述問題。因此“心慧苑”成為學生心靈煩惱釋放的樂園,心理教師對學生心理疏導采取了多種方式:認知領悟療法、放松訓練、催眠療法等,通過專業化的心理咨詢,同樣心理輔導的成功同樣也促進了學校德育教育的發展。例如,三年級某同學通過人際交往能力的訓練,性格變得開朗,學會和同學相處,能更好地適應學校的生活;七年級某同學以前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或者考試成績不理想,往往情緒低落難以自拔,通過情緒心理輔導能很好的面對考試,消除了考試焦慮,對學習更有信心了。這些都是學校“心育”工作給學校德育工作起到的作用,它在無形中優化了學校的德育工作,讓學生擁有了更加健全的品格,更加完善的人格,面對問題更多的勇氣和更強大的自主能力,可以說心理輔導是一種“更加現代化的德育方式”。
三、全方位專注學生心理健康狀態
學校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態,通過教師團體心理拓展活動、教師生涯規劃活動等系列活動,幫助教師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學校還定期開展教師心理沙龍活動,通過心理沙龍活動,引導家長有效陪伴孩子,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
學校通過一系列的家校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與家長溝通。本學期我校小學部10對親子家庭走進《小鬼打分》欄目,這是一檔聚焦家庭教育,關注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節目,在活動中通過親密的親子游戲,接地氣的互動方式,讓父母和孩子多了一份溝通,多了一份理解,同時明白了親情的可貴。中學部開展一系列“家長心理沙龍”活動,以心理劇體驗以及分享交流的方式,幫助家長以更加科學的方式陪伴孩子。
關鍵詞:職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職校生;實現形式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2)04-0054-02
自1996年中國心理學會提出“全民健心”這一概念以來,許多學校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或心理健康門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學校及社會關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份報告中這樣預言:“從現在到21世紀中葉,沒有任何一種災難能像心理危機那樣帶給人們持續而深刻的痛苦”。因此,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將學生培養成為一個全面發展、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其次才是成才。
從當前學校教育工作的實踐來看,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影響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對職業教育而言這一問題尤為突出。職校生正值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也處在產生心理困惑、心理沖突最多的時期。而從現實情況看,隨著大學擴招、普高擴大,職業學校生源的素質也大不如前。學習上、品德上和行為上的差生成為現階段職校生的主要構成部分。職校生中的大多數是基礎教育中經常被忽視的弱勢群體,這也決定了他們是心理問題多發、易發而且日益復雜、需要特別關注的特殊群體。加強和改進職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切實提高教育實效,已成為當前職業學校一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
職校生中存在的各種心理問題
學習心理問題 職校教育階段是職校生學習與發展的黃金時期,而學習心理問題也是職校生最普遍、最常見、最突出的心理問題。該問題具體表現在學習目標不夠明確,學習動機層次不高,學習方法不當,學習習慣不良,學習的認知能力水平較低以及學習焦慮等方面。
情感心理問題 職校生的內心世界是五彩繽紛、各具特色的,而情緒與情感最能體現他們內心世界的豐富多彩和復雜多變。職校生的情感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情緒不穩定,自控能力差;(2)自卑心理強;(3)耐挫能力差;(4)社會性情感表現冷漠;(5)人際交往不適應等。
職校生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
筆者認為,職校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受家庭、社會、學校及其自身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不是某一方面的單一作用。
首先,獨生子女增多,家庭方面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望子成龍的心理使許多家長對子女采取一種保護式教育。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常常導致子女只知索取,不懂付出。唯我獨尊的思想長期影響著學生,致使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降低,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艱苦奮斗的意志和戰勝困難的勇氣。另有一些家長則恰恰相反,對子女的要求特別嚴格,任何時候都要讓子女按照自己預設的軌道運行,稍有偏差就付諸于武力。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調教出來的學生,表面上看起來聽話、懂事,但溫順的外表下掩藏的是一顆叛逆、粗暴、易怒的心靈。因此,家長的教育方式不科學,是滋生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由于社會發展節奏加快及一些其他因素的影響,如單親家庭、組合家庭大幅度增加,父母的離異給學生的心靈帶來難以撫平的創傷。家庭的殘缺不全使他們的性格也出現一些缺陷,如變得敏感、脆弱、孤僻、抑郁、自卑、叛逆等,嚴重影響了這些學生的心理健康,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其次,當前我國正處于轉型時期,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由封閉社會向開放社會轉變,日趨走向工業化、信息化。與此同時,各種不良的社會風氣不斷出現,格調低下的大眾傳媒節目頻頻播出,讓人歡喜讓人憂的網絡迅速普及。這必然會給青年學生,特別是職校生的心靈帶來很大沖擊。
再次,職業教育階段正值學生從兒童走向成人的過渡時期,意味著職校生們即將離開父母、家庭的監護,擺脫對成人的依賴,成為獨立的個體,是心理斷乳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他們的內心深處會充滿矛盾,一旦處理不當,就會產生諸如早戀等較為普遍的心理問題。
職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現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既古老,又新興的學問。它在我國古代已有之,并且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如知識教育法、興趣教育法、環境熏陶法、自我激勵法等。同時,它又是一門全新的學問,新時期賦予了它新的內涵,需要我們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如何變化,但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需要每一位教師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里,用真心、愛心、技巧去耕耘學生心靈的花圃。
重視個體,對癥下藥 每個學生的先天遺傳、家庭教育、生活環境和個人經歷不盡相同,所以性格、智力、能力、體力各異。但每個學生的背后都有父母期待的目光,都是家庭和社會的希望。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因材施教,面向全體”,善待每一位學生。特別是針對問題學生,要在尊重、理解他們的基礎上,進行溝通和感化教育;要懂得傾聽他們的想法和感受,解決他們思想上的疑惑;要挖掘問題學生的優點,進行鼓勵性評價,發揮他們的潛能。
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校園文化建設中 團結、友愛、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能讓職校生的學習和生活更加輕松,能讓他們的人生態度更加積極、健康。因此,要結合校園文化建設,充分利用校刊校報、校園網、宣傳欄、社團活動、講座等多種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走出自我,開闊視野,提升自己的交際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形成一個健康、積極、樂觀的心態,以減少心理疾病的產生。
構建學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共同體,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在職校生健康成長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學校應和家長建立并加強暢通的聯系,及時溝通學生包括心理健康在內的有關情況,共同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加強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培訓,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與其他教育內容的融合 應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教育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全員參與、全程開展,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切實增強教育實效。
開好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應結合職校生的接受能力,研究開發實用性、針對性較強的心理健康教材,向學生傳授心理健康的基礎知識,讓學生了解職校生主要的心理問題及表現、心理問題的成因、后果及解決的必要性等等,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巧。
開展心理輔導與咨詢,及時疏導學生心理問題 職業學校要把學生心理輔導與咨詢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環節來抓。應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由受過專業訓練的輔導員進行管理,通過以班級為單位進行輔導、個別咨詢、心理信箱、熱線電話、網絡咨詢等多種形式,對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心理問題給予指導,幫助他們排解心理困惑,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知識經濟快速發展,職校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忽視。學校、教師和家庭都有責任和義務針對新形勢下青年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加強職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強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教育過程不能僅僅停留在了解問題、分析問題的水平上,而是要能夠解決問題,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實際意義,從而推進素質教育的發展。職校教師應率先垂范,銳意進取,不斷更新知識結構,積極投身于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徐立林,王曉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青年文學家,2009,(8).
[2]董淑珍.職校生學習心理問題及對策[J].職教通訊,2008,(12).
[3]劉翠英.職校生成就目標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職教通訊,2005,(9).
[4]郭翠萍.關注家庭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0,(8).
[5]崔景貴.職校生心理問題與職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J].職教通訊,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