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法治調查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稅務行政訴訟類風險
是指稅務執法主體因實施稅務行政執法行為而引起的稅務行政復議撤消、稅務行政訴訟敗訴、稅務行政賠償等后果和影響。從目前的情況看,稅務執法案件對法律舉證的有效性是當前執法中最為薄弱的環節,一旦發生稅務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敗訴的概率就會很高。從敗訴案件看,一是稅收具體行政行為程序違法。程序違法主要是指違反法定方式或者是違反法定的具體要求。稅務機關的日常具體行政行為中,往往重實體、輕程序。突出表現在:(1)無執法權的人參與執法,如工勤人員參與稅務檢查或稅務稽查;(2)開展日常稅務檢查工作時,該出示稅務檢查證而沒有出示,收集的證據資料納稅人未簽署或者蓋章;(3)應當告知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可以申請行政復議和提起行政訴訟的而沒有告知;(4)達到聽證條件的,應當告知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可以申請舉辦聽證而沒有告知;(5)所收集的證據來源不法定、手段不合法,證據應當在聽證會進行質證而未進行質證;(6)違反法定程序采取稅收保全措施和強制執行措施。有的未經批準,擅自臨時查封納稅人的物品、隨意扣押納稅人的商品,有的未履行事前告知,未通知當事人到場等;(7)有的應經有關負責人批準的案件不經批準擅自作出稽查結論等等,最終導致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敗訴;二是引用法律法規不準確,在《稅務處理決定書》、《稅務處罰決定書》中定性和處理不是引用法律法規等高級次條文,而是引用內部文件、工作規程等低級次條文,且引用的條款不準確,適用性和針對性不強,導致定性模糊、征納雙方爭議過大,從而敗訴。
(二)稅收管理作為類風險
?是指在稅收管理過程中由于執法主體在執行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所賦予的職責職能中應作為而未作為、未完全作為或作為了未賦予的職責職能范圍以及作為不當的管理事務而形成的影響和后果。其主要表現在基礎管理工作不到位,未依法保障或侵犯了行政管理相對人合法權益的行為。未完全執行征管工作流程、稅務登記不準確、納稅人性質認定錯誤、一般納稅人資格和增值稅專用發票領用審核不嚴、減免稅概念劃分錯誤、“雙定戶”定額程序不全、政務公開不及時、稅收政策宣傳不到位、稅款征收方式不統一、稅率執行錯誤、一般納稅人進項抵扣審核不嚴、日常納稅輔導不細致造成納稅漏洞、納稅人只需履行備案手續的納入了行政審批程序等行為都是其具體體現。
(三)稅務司法瀆職類風險
此類風險的界定應以《刑法》中關于稅收瀆職犯罪的相關條文和檢察機關對稅務瀆職犯罪的立案標準為依據,主要表現為:一是不嚴格履行征管職責,對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和其他偷稅騙稅等犯罪活動不查不問,對群眾的舉報聽之任之,不認真查處,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犯罪分子肆意進行偷逃騙稅等犯罪活動;二是稅務行政執法案件中由于地方保護、政府干預、怠于暴露問題等原因對應當移送司法機關的案件拖而不送受到刑法402條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追究;三是稅務征管失職失誤,造成不征、少征國家稅款和國家稅款重大損失觸犯刑法第404條不征、少征稅款罪以及第405條發售發票、抵扣稅款、出口退稅罪、違法提供出口退稅憑證罪,這兩種定罪額度標準低,10萬元以上的稅款損失即達到立案條件,在日常稅務征管中稍有疏忽便極容易達到這個稅款額度,形成不征、少征和稅款流失的法律客觀后果,另外對“”這個前置條件司法解釋涵蓋范圍非常廣,且在目前司法實踐掌握中仍然存在著較大分歧,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主觀故意這個法律要件的“明知后果”情節在實際稅收征管中更是難以把握和判定,不同的法官理解不同認定也不同,因此對于稅務干部的執法風險同樣極高。如果由于疏忽大意,嚴重不負責,致使國家利益遭受損失的,即使沒有的法律前提,仍有可能觸犯刑法第397條規定的罪。正是基于以上幾點原因,司法瀆職類的風險已成為稅收執法中最應引起高度重視和需防患的一類風險。
二、稅收執法風險成因分析
(一)稅收執法依據潛伏執法風險
一是法律層次低。我國現行稅法中屬于法律的只有《稅收征管法》、《企業所得稅法》、《個人所得稅法》3部,其余大量的是法規和規章,法律級次低、效力差,這給稅務執法行為留下隱患,因為法院在行政案件判決時對規章是參照使用,可能存在不使用的情況。
二是實體法內容滯后?,F行稅法多為上世紀90年代初制定,其內容老化,明顯滯后。為此,不得不以稅收規范性文件作大量的解釋、補充,每年各級部門的稅收規范性文件數百期之多,有財政部和總局聯合下發的、有總局下發的、有省局下發的,數量浩大、內容繁多、更新頻繁、銜接性差,給稅務人員學習和適用帶來極大壓力。如在ctais中對飼料、其他農業生產資料、廢舊物資企業進行免稅核定時使用的分別是財稅[2001]121號、財稅[2001]113號、財稅[2001]78號文件,但關于這三類企業的免稅政策既有財政部和總局聯合下發的,又有總局的、省局的,甚至一個部門有好幾個文件,納稅人在免稅申請時適用的是五花八門,也讓稅務部門在審批時難以適從,如果因為納稅人不適用財政部和總局的文件而不予審批,將承擔行政不作為的后果。此外,不同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由于缺乏相互溝通,造成規范性文件之間相互沖突。即使適用文件正確,一旦執法行為引發訟爭,由于稅收規范性文件效力不足,據此做出的執法行為,面臨敗訴風險。
三是《征管法》潛伏執法風險?!墩鞴芊ā芬幎ǘ悇請谭ㄖ黧w違反法律應承擔責任的條款達12條。譬如,《征管法》第八十二條規定,“不征少征稅款”屬瀆職行為,輕者給予行政處分,重者追究刑事責任。雖然立意很好,但后患無窮。“”與“工作疏忽”有時很難界定,任何導致稅收流失的行為,都有可能被追究責任,執法風險可想而知。
四是政策制定不科學。各級稅務機關為了更好地落實好上級文件精神,往往都會結合本地實際制定更加詳細、更加具體的操作辦法和規定。這些辦法和規定雖然對提高稅收征管質量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卻忽視了對本系統人員的法律保護,一旦出了問題,也為司法機關追究稅務人員的責任提供了依據。如目前大力推行的納稅評估方式,既沒有明確的法律定位,又缺乏規范的操作規程,就是國家稅務總局臨時制定的《納稅評估管理辦法》,其操作性也不是很強。各基層單位在實際操作中方式各不相同,管理不像管理,稽查不像稽查,隱患較大。像納稅評估稅款的定性及入庫問題,在當前使用的“綜合征管軟件v2.0”中就沒有這一模塊,如果按“查補稅款”入庫,就變成了稽查模式;如果按一般申報入庫,又變成了征管模式。有些稅務機關為了取得納稅人的配合,向納稅人宣傳納稅評估是稅務機關開展的一項優化服務措施,在納稅評估中發現的偷稅行為也不轉交稽查處理。目前檢察機關已對國稅系統的納稅評估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如果我們不能有效解決納稅評估在政策適用上的問題,將會帶來嚴重的執法風險。
(二)稅務部門自身因素引發執法風險
目前,有相當一部分稅收執法人員,對依法治稅缺乏全面深入的理解,思維方式落后于時代要求,法律意識跟不上形勢的發展,認為依法治稅就是針對納稅人而言,而忽略了自身的法律意識的提高,直接引發稅收執法風險,主要表現在:一是稅收執法人員業務不熟,違反法定程序。部分稅務執法人員不思進取,得過且過,不深入學習和鉆研稅收業務,不懂裝懂,憑感覺、憑經驗執法而造成執法錯誤。二是稅收執法人員對稅法及相關法律的理解有偏差,執法質量不高。如制作稅務執法文書不嚴謹、不規范,使用文書或引用法律條文錯誤,能夠引用高階位的法律法規卻引用低階位的規章、規范性文件,執法中不注意收集證據或收集的證據證明力不強等,給司法機關追究留以口實。三是僥幸心理導致風險。許多稅務人員明知程序不到位、操作不合法,仍我行我素,不加糾正,以為以前都沒事,別人都沒事,自己也不會有事。最典型的就是在進行納稅檢查或送達稅務文書時,因熟人熟臉而不出示稅務檢查證明或一人前往等。四是稅務人員、、帶來的風險。如不征或少征稅款,徇私出售發票,虛假抵扣稅款、出口退稅,得了好處不移送達到刑事標準的稽查案件等。
(三)外部環境存在風險誘因
一是形勢發展增加執法風險。生產經營方式日新月異,日益復雜化,納稅人偷逃稅形式多樣、手段翻新、日趨隱蔽化,這些都增加了稅務部門稅源監控、稅務檢查的難度,增大了執法風險。二是外界對稅務工作的熟悉度和關注度增強考驗著執法水平。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法制的完善,廣大納稅人的維權意識增強,越來越注重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稅務人員任何損害納稅人正當權益的執法行為都可能引發行政訴訟,而且敗訴率極高。同時,各級黨委政府對稅收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檢察機關和紀檢檢察部門對稅務行業的熟悉程度、關注程度也越來越高,從近年來檢察部門查辦的涉稅案件中就可以看出。稅收工作任務重、責任大、矛盾多,成為一個高風險職業。三是地方政府行為增加執法風險。一些地方政府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替納稅人說情,致使稅收政策難以執行到位,執法風險卻由稅務部門獨自承擔。
三、規避和防范稅務執法風險的建議
(一)完善稅法體系,規避政策風險
稅法紕漏產生的風險是最大的風險。因此,完善稅法體系,修正稅法紕漏,是規避風險的治本之策。一要提高稅法層次。根據稅收法定原則,稅法主體的權利義務及稅法的構成要素等必須且只能由代表民意的國家立法機關以法律明確規定,行政法規只是在法律的約束下對法律規定的事項進行補充、細化和說明。考察世界各國的稅收立法狀況,大多數國家也都是以稅收法律為主、稅收行政法規為輔。而我國除了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是由稅收法律調整的,其他稅種都是由國務院的暫行條例調整的,在構成稅法體系的形式結構方面,占主體地位的還不是稅收法律,而是稅收行政法規。因此,建議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稅暫行條例》等其他稅種的暫行條例修訂升級,上升為法律,提高法律效力,減少執法風險系數。二要修訂現行法律法規,從根本上降低執法風險。如《增值稅暫行條例》、《消費稅暫行條例》都是國務院*年制定的,迄今已近15年,為適應稅收形勢的變化,財政部和稅務總局制定了很多補充性的規范性文件,如與增值稅有關的減免稅規定、消費稅稅目和稅率的調整等,應把這些內容直接加進暫行條例里,逐步完善。
再如,《征管法》在對偷稅處理時規定0.5倍以上5倍以下罰款,使得稅務機關在處罰時自由裁量權太大,一定范圍內會對稅收執法的合理性、公正性造成影響,應適當修改。三要規范稅收規范性文件。稅收規范性文件是指導具體工作、解決具體問題的直接依據,直接影響執法結果,制約執法效果。規范稅收規范性文件是規避執法風險的需要,具體要求為:制發宜慎重,切忌過多過濫,稅務機關制定各類操作規程、辦法,須經法規部門審查,并深入基層搞好調研、研討,對其可行性、科學性全面論證,防止出臺與法律相悖、與政策相左的文件;表述宜嚴謹、周密、清楚,力戒模棱兩可、含糊不清、產生歧義;政策宜穩定,切忌朝令夕改,前后矛盾,文件打架,讓人無所適從;清理要及時,對過時、失效文件及時清理,公布廢除,避免基層錯把“雞毛”當令箭,導致執法失當的風險。
(二)強化風險意識,化解現實風險
要想打造平安國稅,當好平安稅收執法者,首先要有風險意識。一要增強法制觀念。與檢察院、法院等部門聯系,為稅務干部長期開設“法律課堂”,結合開展預防職務犯罪警示教育,引導稅收執法人員清醒認識新形勢下的稅收執法環境,知法、懂法,克服執法行為中的僥幸和麻痹心理,做到警鐘長鳴,防微杜漸。二要端正執法觀念。要在稅收管理理念、稅收服務意識、稅收征收習慣、稅收道德觀念等方面與時俱進,提高對事務的判斷力,提升處事經驗;改變習慣的、傳統的工作思維和征收方式,屏蔽求簡單而忽略程序,求快捷而忽略方式的現象,避免和減少執法過程中的拖拉和隨意性,盡可能不給執法風險留余地。三要搞好風險預測。研究和探討稅務人員涉稅犯罪規律,定期結合崗位實際自查執法風險點,提高防范針對性;定期不定期召開稅收工作評議會,邀請納稅人代表、特邀監察員等對稅收工作“把脈問診”,對問題做到及早發現,及時糾正,防患未然。
保障了國家稅收收入、維護了納稅人的合法權益;也保護了稅務干部,將不良傾向和苗頭消滅在萌芽狀態,增強了廉政建設。但是,傳統的稅收執法監察模式與現行的稅收精細化管理越來越不相應,從而制約了稅收執法監察作用的有效發揮。鑒于兩權監督的內容廣泛,目前監督力量不夠,監督形式不活,監督效果不明顯。我們認為,開展專項稅收執法監察則是解決問題的較好途徑。
傳統稅收執法監察的弊端
稅收執法監察的對象即是稅收兩權,即稅收執法權和稅務行政管理權。稅收執法權包括稅額核定、停歇業戶管理、異常申報、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認定、增值稅專用發票和其他發票管理、減免緩稅審批、所得稅稅前列支審批、稅務稽查處罰等各個環節;稅務行政管理權包括干部選拔任用、人員錄用調配、重大事項的決定、財務經費管理、基本建設、政府采購等各個環節??梢?,稅收兩權涵蓋了稅收工作的方方面面。
傳統的稅收執法監察基本模式是:每年度由上級稅務部門統一部署,集中時間開展,監察和檢查的內容圍繞稅收兩權進行設置,每年基本相同。其弊端是:
一是時間過于集中,缺乏靈活性;
二是事權過于集中,缺乏自主性;
三是內容過于集中,缺乏針對性;
此外,由于時間安排緊湊,檢查內容繁多,加上當前監察干部人力不足等多種因素,檢查的深度和質量難以保證。
專項稅收執法監察的實踐
開展專項稅收執法監察的思考 顯而易見,專項稅收執法監察具有比傳統的稅收執法監察更多的優越性:
一是針對性更強。一事一查,或幾事一查,有較強的針對性;
二是靈活性更大。不受時間和事件的約束,認為某一環節或某一項工作需要加強和監督的,隨時可以組織檢查;
三是深入性更高。由于檢查的對象單一,可以組織精兵強將深入細致地進行檢查,檢查效果更好。
可以預見,專項稅收執法監察將是今后開展稅收執法監察的重要手段。目前,專項稅收執法監察還正在萌芽和創新階段,我們認為,要認真地加以完善和規范:
第一,健全組織領導。專項稅收執法監察活動應在各級黨風廉政領導小組領導下開展,具體工作由各級監察部門牽頭組織實施,涉及多個部門聯合行動的由紀檢組或分管領導進行協調。
第二,完善工作機制。整合政策法規監督、干部人事監督、財務審計監督、行政監察監督、巡視檢查監督等職能部門的監督資源,制定與完善信息共享制度、聯系會議制度等,及時發現和掌握薄弱環節、存在的問題,以便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做好規劃,每年度扎實有效地開展好23項監督檢查,促進依法治稅,依法管理。
第三,拓展監督渠道。通過六個融入,實現三個貫穿于,即把兩權監督融入依法治稅之中,強化執法監督,促進依法組織收入;融入科學管理之中,完善崗責體系,健全執法責任制;融入行政管理之中,完善決策的規則和程序,健全人、財、物管理制度,推行人事、財務、事務公開;融入優化納稅服務之中,進一步減輕納稅人辦稅負擔,糾正損害納稅人利益的不正之風;融入信息化建設之中,將兩權監督逐步納入系統網絡,通過過程控制和標準化管理,減少權力運行的隨意性;融入干部隊伍建設之中,加強對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監督管理,抓好勤政廉政教育,推進國稅廉政文化建設。
第四,靈活監督形式。一是參與會議,做好事前事中監督。各級監察室主任要列席局長辦公會、黨組(支部)會;凡討論有關稅額核定、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認定、減免緩征等重大稅收業務問題的辦公會、局務會或小組會等,會議召集部門應通知監察部門,監察部門應派員參加;凡討論有關干部選拔任用、人員錄用調配、重大事項的決定、財務經費管理、基本建設、政府采購等行政管理問題的辦公會、局務會或小組會等,會議召集部門應通知監察部門,監察部門應派員參加。二是開展專項檢查,做好事后監督。監察部門根據實際情況或上級要求,針對執法和行政管理兩方面的監督事項,認為有必要時,可從中抽取12項開展專項檢查。三是開展專項調查,征求群眾意見。針對執法事項和行政管理事項,設計調查提綱,開展外部調查和內部調查,調查形式可采取問卷調查、召開座談會、走訪和網上調查等形式進行。
經調查初步統計,全市現有各級農村合作經濟組織55個,參與直接經營的農戶258戶,輻射帶動農戶4,000多戶,占全市農戶總數的10%。全市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初步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組織形式多樣化。按合作方式和運行機制的不同,可分為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農民股份合作組織、村級綜合服務社、行業協會等類型,它們共同存在,共同發展。二是興辦多元化。包括供銷社領辦的、涉農部門領辦的、農民自己創辦的、也有社會其他力量興辦的。三是經營服務社會化。各類組織都是以服務為依托,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產品銷售、生資供應、種植、養殖等多項服務。四是利益共享。一些合作組織依托自身創辦經濟實體,吸引農民入股,在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也有效地增加了農民收入。
全市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1、專業協會型。主要以特色產品為依托,以科技推廣和技術服務為手段,進行專業化的生產合作。龍鎮發展村馬鈴薯專業協會,1999年將種薯“花525”進行了國內商標注冊,定名為“龍發”牌,短短幾年,發展村的種薯通過協會遠銷山東、河北、江蘇、遼寧等地,**年入會農戶和協會簽訂訂單,種植種薯4萬畝,全村1,200口人,人均僅此一項收入達6,000多元。
2、能人創辦型。主要是發揮種養大戶、致富能手、農民經紀人的示范帶動作用,聯合農戶創辦合作組織,形成規模生產優勢,其特點是靈活、便于聯合,帶動作用強,農民愿意接受。龍鎮管君亭利用自己多年從事棚室蔬菜種植的優勢,吸引本村多數農戶種植棚室蔬菜,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
3、股份合作型。體現在農民資本的聯合和勞動的合作,農民既是生產者又是管理者,風險共擔,利益均沾。雙泉鄉龍豐村借助列入省機械化試點的機遇,利用國家和省投入的大型農業機械,**年建立了股份制農機合作社,集約化種植面積達80%以上,同時,為周邊村屯開展有償服務,帶動了農機化水平的提高。
4、市場集散型。就是立足特色產品生產,通過組建合作組織在一定區域內形成產品銷售優勢。龍鎮大豆批發交易市場、二龍山土產站,通過完善收購市場,帶動了大豆生產的發展。二龍山土產站在收購大豆時,與農民合作,**年10月——**年4月,共購銷大豆2萬余噸,為農增收20萬元。
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揮的作用
一是通過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實現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二是推進了農業結構的調整,加快了農業科技進步。三是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四是供銷合作社的職能有了轉變,明確了發展方向,使之能更好地為“三農”服務。
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我市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起步較晚,發展不平衡,還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是宣傳不到位,思想認識不高。由于宣傳不到位,有的地方鄉村干部特別是農民對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認識不高,重視不夠,致使積極性受到影響,阻礙了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在當地的發展。
二是支持和引導力度不大,發展不平衡。支持和引導力度不夠,在資金、稅收、信貸等方面沒有給予足夠的扶持。多頭管理,體制條塊分割,宏觀調控乏力,發展不平衡。
三是多數處于初創階段,發展數量少,規模不夠。大部分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處于初始階段,還僅限一鄉一村,規模小、實力弱、作用發揮不夠。輻射帶動能力、開拓市場能力、抵御風險能力較弱,很難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
四是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連接農戶緊密程度不夠?,F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大多數缺乏管理和正確引導,部分協會沒有章程,機制不健全,組織與會員的利益關系不明晰,沒有穩定的購銷關系,與農戶的關系不夠緊密。
五是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環境不夠好,制約發展因素。受規模、資金等方面的制約,同時政府扶持經濟發展給予的優惠政策,合作組織也很少享受到,加之辦事環節多,程序繁雜,服務滯后等問題,都在制約著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
四、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建議
總體來說,由于各村婦女干部隊伍的積極工作,在婦聯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能夠較好的組織開展婦聯活動,得到婦女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但從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角度來看,各村婦女主任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依舊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亟待解決。主要表現為:
(一)是各村婦聯組織建設發展不平衡。各村婦聯組織的發展狀況與各村重視程度、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息息相關。經濟基礎好,村委較重視,村婦女干部隊伍的人員配置、活動場所、組織開展情況都落實得較好,婦聯工作較有成效。反之,婦聯工作就不能開展,甚至沒有開展。
(二)是婦女干部隊伍素質有待提高。各村婦女干部隊伍是與婦女聯系最直接、最密切的婦聯組織,是鎮婦聯全部工作的基礎和源泉,其工作水平的高低決定著婦女工作的成效,更關系到婦女兒童的切身利益。雖然近幾年,婦女干部的學歷層次有了明顯的提高,年齡結構也逐步年輕化,但是思想觀念仍然落后,工作的創新意識不適應新形勢、新要求。
(三)是各村婦代會主任工作環境和條件有待改善。婦代會主任的報酬一般偏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工作積極性,其上升空間有限,直接影響了婦聯干部的活力。
(四)是婦聯工作經費普遍不足。工作經費是開展工作的重要保障。各村婦聯要在提高婦女兒童維權、開展活動等方面都需要有一定的經費作保障。目前,經費不足、沒有獎勵獎金機制是導致各村婦聯無法順利開展家庭文明建設、維權、培訓指導等活動的重要因素,也使得婦女工作缺乏生機和活力,有組織不活動的現象時有發生。
(五)是各村婦女干部工作職能有待改變。從整體上看,我鎮的婦女干部普遍存在兼職現象。由于工作時間、精力有限,婦聯工作顯得力不從心,導致開展工作力度不夠,工作質量大打折扣。甚至有的村婦代會主任工作成為“副業”,出現“專職不專用”的現象,導致了婦聯工作職能弱化,凝聚力下降。
在市婦聯的幫助與指導下,在具有豐富經驗的老一輩婦聯主席的啟發下,既要繼承婦聯工作優良傳統,又要結合新的實際,在摸索與實踐中不斷積累新的工作經驗,有新的發展。因此,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貼近婦女,選準定位。基層工作的最大特點就是紛繁復雜,在面對各色婦女,碰到各種狀況時,我們都要堅持實事求是,從婦女切身利益出發,換位思考。開展工作要順應形勢,明確方向。這個形勢和方向就是時代的發展、上級的要求和婦女群眾的切實需求。如果定位不準,脫離婦女的實際需求,我們的工作再有創意,也會失去意義。
(二)、抓住主要問題,選準切入點。面對千頭萬緒的婦聯工作,遇到的問題也是多種多樣,這就需要我們抓住主要問題,選準突破口,確定目標。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應該把工作的切入點放在最主要和最重點的問題上,即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一切問題也就迎刃而解。在平日的工作中,我們要學會研究和分析問題,為積累經驗做好工作打下基礎。
一、改變稅務機構設置頻密、征管布局龐大的現狀
我國目前的稅務機構從整體結構上看,是典型的層級制的組織結構,從中央到地方實行“機構復制”,共設置5個層次,從國家稅務總局到基層稅務所,管理層次越向下延伸,機構數量與人員配備就越呈幾何級次遞增。截至2002年底,全國稅務機構總數高達6.35萬個,其中縣及縣以下有5.35萬個,占機構總數的84.5%;稅務人員總數已躍升到74.34萬人,其中縣及縣以下有54.94萬人,已占人員總數的73.9%。2002年,縣及縣以下稅務部門所征稅款僅占全國稅收總量的37.5%,而其稅收成本支出則占稅收總成本的70%以上。毫無疑問,我國稅收征管布局的龐大臃腫業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一)精簡機構,避免組織內部的重復分工。
合并工作分工不清的部門,明確部門分工。按稅收活動的軌跡改良組織,稅務機構的設計可以分為兩個系列。第一個系列是層級制,這個系列主要針對國家最高級稅務機構,同時輻射上級組織對下級組織的領導。第二個系列是分職制,針對職能組織或基層組織。第一,設立獨立的稅源管理和監控局,可以稱為登記局,也可以稱為稅源監控局。第二,設立獨立的征收局,專門負責稅款征收和這個環節的政策解釋,這個系統在國稅和地稅系統可以分設也可以合設。
(二)積極穩健地調整基層稅收征管和稽查機構的總體布局,實行“瘦身”工程。
目前,全國縣及縣以下征收單位的稅務人員占全國稅務人員總數的73.9%,而其征收的稅款卻僅占全國稅收總收入的37.5%。由此可見,稅收征管的高耗低效主要出自基層稅務部門。因此對征收機構改革要采取較大“動作”:大幅度壓縮全國基層征管機構,全國除偏遠地區保留少量稅務所外,逐漸撤銷城區稅務分局(稅務所);設置總局、省(區)局、市(州或盟)局、縣局四個管理層次;按照稅收征管流程設置管理機構,并科學合理地分配職責,以形成征收、管理、稽查相互促進,彼此制約的征管新格局。目前,稅務稽查一級模式與基層征管實際脫節之處比比皆是,由此經常出現扯皮和推諉現象,其業已嚴重地影響了稅務征管效率的穩定和提高。鑒于基層稅收流失量較多的客觀實際,建議稅務稽查部門重點查處偷、騙、抗稅等重大案件,日常納稅檢查仍由縣(區)征收局負責,以解決一級稽查管轄不清和“無暇兼顧”等實際問題;真正實現征收、管理、稽查涉稅信息的共享化目標,以避免重復檢查和多頭進戶問題的發生。建議基層稅收征管、稅務稽查部門不要過多地糾纏于“模式”和“管轄權”等問題,強化工作協作力度,及時溝通征管情況,廣泛交換涉稅信息,嚴格執行“統一組織,各方參與,一次進戶,各稅統查”的稽查規則,切實為稅收征管保駕護航。
二、提高稅收征管效率,積極而有效地推動稅收征管資源的優化配置。
(一)完善稅制結構,促進稅收征管資源優化配置
具體對策是:一是完善稅收立法體系。構建統一完整的稅收法律制度體系,將主體稅種的暫行條例升位為法律,盡快制定實施基本法。構建完善稅務司法體系;二是調整稅制結構。盡快實現增值稅轉型;擴大消費稅征稅范圍;統一企業所得稅;實行綜合分類相結合的各所得稅。
(二)深化征管改革,探索提高征管效率的新途徑
1、緊緊抓住稅收信息化建設的契機,引領稅收征管步入專業化、規范化和集約化軌道。目前,鑒于稅收信息化區域之間發展不均衡的實際,各級稅務部門(特別是基層稅務部門)應先期進行下列工作:構建并完善覆蓋稅收征管流程的統一、安全、穩定的計算機局域網,在小范圍內實現涉稅信息的共享,使涉稅信息化成為稅收征管效率的強勢依托;制定稅收信息化的強制標準,統一開發推廣稅收信息軟件,統一涉稅數據采集和傳輸標準,以杜絕涉稅信息采集和傳輸過程中的失真、隱瞞和衰減等現象,以保證涉稅信息的統一性與完整性;稅務部門應按照稅收征管的運行規律,逐步構建并完善動態稅源監控信息庫(網絡),以充分掌握稅收征管的主動權;基層稅務部門應遵循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逐步構建完善稅款征收質量考核模型、稅收管理評估數據模型和領導決策數據支持模型等現代化監管模式。
2、進一步擴大稅控設備的使用范圍和推介力度。在征管力量有限和稅源集中度偏低的情況下,世界發達國家為有效遏制稅收流失,鞏固和提高稅收征管效率,其最普遍的做法就是推廣和使用稅控設備。我國稅控設備的推廣使用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稅控收款機對節省稅收征管資源,降低稅收征管成本,遏制稅收流失具有明顯的功效。各級稅務部門應積極推廣稅控裝置,轉變以往以票控稅的單純意識,借鑒出租車行業、加油站行業的稅控經驗,采取強制性措施在大型超市、商廈和餐飲場所安裝使用稅控收款機,實現稅收的源泉監控。
3、進一步完善稅收征管改革的輔工程。目前,基層部門的征管效率之所以忽高忽低,其癥結問題就是征納環節過多,征管資源的在途消耗(高成本抵消)較大所致。因此,要大幅度削減基層征管機構,以實現稅收征管的扁平化目標。為有效解決機構削減后征管出現的“真空”問題,應進行下列改革配套準備:切實發揮涉稅信息的依托作用,在增值稅“金稅工程”第二期和CTAIS上線的基礎上,積極構建完整的涉稅信息數據庫,并集中處理涉稅信息,統一使用涉稅信息,以提高稅收決策的前瞻性、稅收征管的主動性、稅收管理的科學性、資源配置的合理性;進一步完善稅收的屬地化管理,以市、縣(區)為基本單位設立征收管理局,具體負責納稅申報、稅款征繳、稅源監控和行政管理等;根據WTO國民待遇原則的約束要求,逐步取消各級涉外稅務局(分局),按照屬地化管理原則將其業務分解至各專業征收局,進而實現稅收行政機構的簡約化;在外界條件成熟時,建議撤并市(區)級直屬征收局,將其業務內容分解至各專業征收局;按照集約化原則,撤并基層部門的后勤科室,充實稅收征管一線力量;積極穩健地開展納稅信譽等級評定工作。
三、合理開發利用人力資源
我國分稅制后的1994~1996年間,稅收平均成本分別為6.6%、7.5%和9.2%,目前仍在6%~9%之間波動,某些落后地區稅收平均成本已高達100%~150%以上。1992~1993年,我國人均征稅額分別為60.44萬元和72.98萬元;1994~1997年,人均征稅額由80.01萬元增至82.26萬元,年均增加0.87萬元;2001年則增至151.72萬元。盡管這一數字與以往年份相比增長幅度較大,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統計資料顯示:目前,美國聯邦稅務系統共有管理人員1.2萬人,年征收稅款約為1萬多億美元,人均征稅額為1000萬美元,其稅收平均成本僅為0.58%。
因此,為科學有效地降低稅收成本,就必須通過合理開發、利用人力資源,大力推進稅務人力資源的管理,加快人才的選拔和培養,搭建人才“綠色通道”這些有效途徑。
(一)合理配置優化人力資源
一是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機制,在干部上崗前,先分析工作性質,再選人,然后根據干部表現對其工作業績進行客觀評定。二是建立科學的人才使用機制,善于發現每個人的特長,尊重個人的特殊稟賦并將其放在最能發揮作用的崗位上,使其發揮聰明才智,做出最大的貢獻。三是建立科學的人才交流機制,使崗位與干部能力相一致,并結合本單位實際,對同一科(室)、單位、同一崗位時間較長的同志,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崗位輪換。四是建立科學的人才管理機制,變“舞臺”為“擂臺”,讓干部在“擂臺”上比拼,以能力分高低、憑實績論英雄,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建立起“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用人機制,優化人力資源。
(二)加強稅務干部自身素質建設
加強稅務干部的素質,不但要提高業務素質、豐富拓展政治思想,還要著重加強人文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在將來稅收越來越現代化、科技化、精細化的管理平臺上,稅收征管通過手工操作的事物越來越少,因而要求稅務人員在稅務管理中,表現出來的人性化服務越來越多,所以稅務人員一定要加強這方面的知識學習和綜合修養,才能勝任愈來愈開放,愈來愈國際化的經濟發展和稅收要求,而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冷漠人。
(三)激發隊伍活力。
最大限度地發揮稅務人員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廣大干部參與改革、投身稅收事業的激情和工作潛能;營造爭學本領,爭干事業的氛圍。讓想干事的人有舞臺,會干事的人有地位,增強干部隊伍的活力。
(四)抓團隊精神,增強內部凝聚力。
只有堅持維護團結,才能發揮集體力量的作用。要在全系統營造每名干部都以稅收事業的大局為重,自覺維護團結,服從組織決定的良好的工作氛圍,形成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工作上既分工負責又相互協作,同時在生活上既彼此尊重又相互關照的“和諧聚力”的好局面。
四、節約人力、物力資源,促進征管效率的提高。
首先要抓住征管工作的具體環節,實施稅收科學化、精細化管理,促進征管資源的節約。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細節貫穿于管理活動的全過程,只有不斷地關注細節,認真加以規范和解決,才能不斷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管理的有效性。當前應重點抓好納稅人戶籍管理、納稅申報管理、稅源管理、征管工作規程、稅務稽查、辦稅服務等環節的科學化、精細化管理。
其次是加強稅收信息化建設,降低征納稅成本:1、降低信息化建設的成本。按照總局一體化要求,以省局數據大集中形式推廣中國稅收管理信息系統(CTAIS),形成統一的稅收征管應用平臺,建立系統一網運行、數據一級處理、業務一窗式管理、一站式服務、信息一戶式儲存的稅收管理信息化格局,節省人力、物力。2、加快稅收管理信息化建設,運用信息技術推行以納稅人為導向的人性化服務方式,提高稅收工作透明度。降低稅收征收成本和納稅成本,使納稅人得到方便、快捷的服務,使稅收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優化。
最后密切國、地稅局之間的協作,推進稅務部門與各有關部門的協調配合,避免資源的重復使用,節約資源。
執法行為規范是公安機關人民警察依法正確履行職責,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行為準則,也是確保公安機關人民警察廉潔勤政、執法為民、端正黨風、純潔警風的強力保證。近年來,由于個別民警執法行為不規范導致系列侵犯公民合法權益的案、事件時有發生,給公安機關造成不良后果及惡劣影響,本人結合工作實際淺談改進和規范執法行為的幾點建議。
一、執法行為不規范問題存在的主要原因
一般來講,執法行為不規范發生的客觀原因主要是機制缺失、制度疏漏、管理不善、監督乏力。主觀原因是行為人素質有問題:一是理想信念動搖,失去職業信仰、職業操守,喪失精神支柱。對自己履行的公共職責、職場口碑淡漠,價值取向出現偏差,不能正確對待利益沖突;二是自律意識薄弱。在不健康的交往、不良的生活方式、不良的嗜好上栽了跟頭;三是缺乏自控能力。對享樂的追逐,對待遇的攀比,對利益的求償,以及不能正確對待榮辱進退,導致心理失衡,成為執法行為不規范的誘因。
二、改進和規范執法行為的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完善公安機關自身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加強自身反腐倡廉建設。公安機關作為國家法律執行機關,其前提是要做到自身正、自身凈、自身硬。公安機關在加強自身反腐倡廉建設過程中,要把教育作為規范執法行為的第一道防線,緊密結合當前正在開展的大走訪、四整治兩提升、讓人民群眾滿意和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等活動,深入進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和紀律作風教育,引導廣大公安民警樹立立警為公,執法為民的執法觀念,自覺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法律意識、廉潔意識。要突出抓好對領導干部行使權力關鍵環節的監督,著力加強對執法決策權、干部任用權、經費開支權的監督制約,建立公安機關領導干部廉政檔案制度,促進領導干部正確行使權力。要自覺把公安工作置于黨的領導和群眾監督之下,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監督、新聞輿論監督,深化和落實警務公開,確保執法權在陽光下規范運行。
(二)要加強和完善公安機關內部監督部門的分工負責、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約機制,規范執法行為。依法履行對偵查活動的法律監督,既要監督糾正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罰代刑、違法變更強制措施等放縱犯罪的執法不規范等違法違紀行為,又要監督糾正違法立案、刑訊逼供、濫用偵查手段和強制措施等侵犯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問題。建立健全偵查辦案監督的關口前移機制和跟蹤監督機制,正確使用紀檢檢察建議等手段,及時糾正和預防民警執法不規范等違法違紀行為,防止重發、繼發和小錯不糾成大案,督促民警正確行使權力,糾正辦案活動中執法不嚴、不公等問題。
(三)切實加強以公安機關領導干部為重點的廉潔教育,完善任前廉政談話、提醒談話、誡勉談話等廉政教育制度,將廉潔從警教育列入公安機關干部教育培訓規劃。主動接受人大對公安機關的監督,認真落實人大代表的意見建議,積極配合政法部門對公安機關的專項執法檢查,自覺接受監督。進一步落實警務公開制度,擴大向社會公眾和當事人公開的事項的范圍,最大限度地增強公安工作的透明度,保障人民群眾對公安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表達權。
一、兩地紡織工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一)蘭溪市紡織產業發展情況。蘭溪市位于浙江省中西部,是“中國織造名城”。全市現有紡織企業1300家,從業人員5.1萬,規模以上企業217家,其中織造企業1150家(含毛巾企業275家),產值超億元的企業26家??棽紮C1.3萬臺,其中進口噴汽織機3150臺、劍桿織機8000臺,織布無梭率達100%;環錠紡35萬錠,氣流紡6400頭;印染生產線7條,后整理線22條,闊幅平網印花生產線7條;年產布10億米、毛巾6億條、棉紗10萬噸、家紡用品等800萬套。,棉紡織工業實現生產總值80億元,其中織造企業產值達68億元,占紡織工業總產值的84.9%,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26.9%。紡織工業年上交稅收3.2億元,且每年以30%左右的幅度遞增,年出貨值25億元。
(二)湖塘鎮紡織產業發展情況。江蘇常州市武進區湖塘鎮是聞名遐邇的“紡織之鄉”、“全國色織布中心”和“中國織造名鎮”,兩度獲得“中國鄉鎮之星”殊榮。全鎮現有工業企業4660家,其中從事紡織服裝生產的企業2800家(其中色織面料生產企業約占半數以上),從業人員10萬余人?,F有織機4.4萬余臺,其中噴汽織機3500臺,劍桿織機30000臺,有梭織機10000臺,經編機500臺,噴水織機150臺,形成了以色織面料、牛仔面料和燈芯絨面料為主、以針織面料和產業用面料為補充的產品結構。培育了“江蘇新光”、“浩華紗羅”、“頂呱呱”等一批知名企業和品牌產品。,全鎮紡織企業完成產值136億元。
二、兩地紡織業發展的主要經驗
(一)高起點定位,提升產業檔次。蘭溪、湖塘地處江浙地區,棉花資源有限,發展紡紗優勢不明顯。為此,兩地都把發展重點定位于織造、印染、家紡等紡織行業下游產業中高端產品上。蘭溪市有紡織企業1300家,其中織造企業1150家,占紡織企業總量的88.5%以上;湖塘有紡織企業2800家,其中色織面料企業占半數以上,企業普遍應用“無錠紡紗、無梭織造、無紡成布、無水印染”等先進技術,產品實現了系列化、配套化、個性化、時尚化。產業定位的高起點為生產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提供了基礎保障。
(二)高精尖裝備,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為鼓勵企業應用先進設備,淘汰落后產能,兩地政府都出臺了對紡織企業的相關扶持政策。蘭溪市政府專門出臺政策,對紡織企業購買無梭織機進行補貼,每購買1臺噴汽織機財政補貼1萬元,購買20臺劍桿織機補貼1萬元。同時,對每臺織機規定最低納稅額標準,遏制低價無序的惡性競爭,促使企業應用高端設備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湖塘鎮提出了“紡織強鎮”的發展戰略,扶持引導紡織企業投入80多億元進行技術改造,普通織機已基本被先進的劍桿織機、噴汽織機、經編機及整經機所替代;印染、后整理、服裝等行業逐步引進筒子染色機、球莖染色、漿紗機及莫里森、門富士后整理生產線等國際先進設備,使得湖塘紡織產品逐漸與國際高檔服裝面料接軌。
(三)高質量管理,打造高檔次產品。蘭溪、湖塘十分注重企業的管理。湖塘鎮針對紡織企業制定了符合企業實際情況的質量方針和目標,建立健全了質量管理網絡體系,制定了一整套質量管理制度,所有企業都推行了技師責任制和質量工資制。在湖塘鎮江蘇曠達集團生產現場,我們看到,生產設備一塵不染,流水線生產井然有序,物品放置規范到位。該企業先后通過了iso/ts16949(版)標準評審、德國dqs公司頒發的質量體系論證和iso14000環境質量體系認證。企業在“精益生產、顧客滿意、實現零缺陷”的質量方針指導下,致力于原材料到成品品質的把關和提升,實現了高標準的品質管理。
(四)高素質人才,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蘭溪、湖塘兩地企業非常注重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每年都組織紡織企業選送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到紡織院校、先進棉紡織企業深造、鍛煉,培養懂技術、會管理的應用型人才。當地政府還鼓勵企業赴上海、北京等人才高地招攬人才,用靈活的機制、優惠的政策吸引外地人才。浙江立馬、江蘇曠達等企業中高級技術人才占職工總數的比例達到30%以上。大量的人才儲備為企業自主創新提供了保障。蘭溪市到底,有國家級技術中心1家、省級技術中心3家,省級科技型企業2家,省級新產品近20個,省市高新技術產品50多個。同時,企業注重同國內外相關科研機構建立廣泛的橫向合作,大力研究開發新型特種紡織原料、織造工藝、染整后處理工藝等,紡織業的核心競爭力與時俱增。蘭溪市共有中國名牌1個,浙江省名牌3個、國家、省、市著名商標9個,江蘇湖塘也培育了一大批品牌產品。這些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產品使兩地紡織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了腳跟,也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
(五)高水平配套,營造優良發展環境。湖塘鎮開發建設了武進紡織工業園、城西工業園和湖塘印染工業園等專業園區,園區內建有熱電廠、污水處理廠等公共設施,實行統一治污、統一用電、統一供熱、統一收費,并在產業聚集區內集中建設標準廠房等。同時,成立了紡織科技發展中心,為湖塘紡織企業提供優良的產品研發、設計、檢測平臺,實現設施公建、資源共享,降低企業投入,把更多的資金用于生產發展。蘭溪市在蘭溪西郊開辟了面積達1000畝的靈洞工業園,作為發展紡織業的專業基地,政府在產業配套、社會協作、基礎設施等方面,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進一步優化和改善投融資環境,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建立和完善紡織品監測中心、紡織網、紡織協會等服務機構,努力為企業做好協調和服務工作。根據蘭溪織造名城建設的規劃,“xxx”期間,蘭溪紡織產業將以經濟開發區為軸心,建成占地13000多畝,入園企業500多家的產業園區。并按照產業集聚和資源共享原則,建立紡織生產研發中心、質量監測中心,以及紡織工業網、人才培訓和技術交流等公共服務平臺。
三、加快我市紡織工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我市是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命名的“中國棉紡織蠟染名城”,與蘭溪、湖塘兩地有很強的互補性,其紡織工業發展的經驗和做法,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在我市紡織工業的發展上,提出如下建議:
(一)高標準制定產業規劃。產業要發展,規劃必先行。建議依照國家和省的《紡織工業調整振興規劃》,認真制定適合我市的振興規劃。要按照“區域集中,產業集聚,開發集約,能量集合”的原則,進一步整合資源,優化布局,高標準、高質量地制訂發展規劃,向上游發展良棉種植、精細加工,向下游發展高支紗、服裝及服裝面料、床上用品及裝飾用品,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到XX年,紗錠達到250萬枚,無梭織機達到3000臺以上,清梳無卷化率達到60%,無接頭紗比例達到70%,無梭布比例達到80%,精梳紗比例達到50%。年生產各類棉紗420萬噸,各種布5億米,各種針織服裝1000萬件。力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30億元、利稅12億元。
(二)高投入拉長產業鏈條。通過增投入,膨脹規模,壯大發展實力;抓延伸,突出主導產品,拉長產業鏈條,培育競爭優勢,膨脹產業規模。到XX年,紡織企業累計投入力爭達到60億元,重點技術裝備水平達到90%,其中40%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要用先進的劍桿織機、噴水織機、噴汽織機、經編機及整經機所替代普通織機;印染、后整理、服裝等行業逐步引進筒子染色機、球莖染色、漿紗機及莫里森、門富士后整理生產線等國際先進設備。大力發展服裝加工產業,重點抓好已與溫州服裝商會簽約的總投資16億元的山東臨清溫州服裝產業園建設,建成集服裝制造、商貿流通、商務洽談、設計創意、時尚、論壇會展、培訓交流、度假休閑、生活配套等為一體的生態產業園區,提升臨清紡織產業檔次。
(三)高強度加強技術改造。當前我市部分企業生產經營遭受困難,主要原因還是產品技術含量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為此,要把加強企業技術改造作為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鼓勵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和設備,全面提升裝備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繼續實施以提高“三無一精”(無卷、無梭、無接頭和精梳)比重為主要內容的改造升級,加快發展高檔精梳紗線、多種纖維混紡紗線和差別化產品,做到普通產品規?;?、特殊產品訂單化;加快發展緊密紡關鍵專件、高檔噴汽和劍桿織機等新型設備,力爭到XX年全市細紗機全部完成節能風機的改造,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加快淘汰“1”字頭細紗機、1979年及以前生產的a512、a513系列細紗機、b581、b582型精紡細紗機、bc581、bc582型粗紡細紗機,提升裝備水平。同時,嚴格貫徹執行《關于加強高能耗高排放項目準入管理的實施意見》,建立并實施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對行業中各類高能耗、高排放新建項目嚴把準入關,從源頭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杜絕新增落后生產能力。
(四)高起點進行自主創新。要以自主創新為第一動力,深入貫徹實施品牌戰略,堅定不移地走質量興市之路,以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帶動產業發展和集聚,提升綜合競爭力,有效應對國際國內激烈競爭。要學習湖塘鎮“區域品牌”與企業“名牌產品”共同發展的道路,在推進策略上,“區域品牌”以“中國紡織蠟染名城”為品牌標志,作為區域紡織服裝企業共享的資源,企業名牌產品以“三和”、“白羊”、“艾諾”為代表,帶動更多的優質產品和品牌。引導企業重視科技投入,積極推進科企合作,幫助企業建立科技成果引進渠道、科技合作渠道,鼓勵企業加強與各研究所、學校等科研機構的交流合作。重點研發120支以上高支紗、功能性新面料用紗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紗線產品,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和贏利能力。企業技術中心每年都要研發2-3個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新產品,爭取做到研發一批、儲備一批、開發一批、推廣一批。到XX年,爭創中國名牌2個以上,省名牌5個以上。創建國家級技術中心1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4個以上,中型以上企業普遍建立企業技術中心。
(五)高水平建立公共平臺。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發展,政府要積極引導,出臺優惠扶持政策,加快公共平臺建設,不斷優化發展環境。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盡量爭取國家扶持。組織篩選和上報符合國家要求的重大項目,積極幫助申報爭取國家及省各項資金支持;二是加大獎勵力度。落實好臨發〔〕4號文件,對獲得國家級榮譽稱號(中國名牌、馳名商標)以及省級榮譽稱號(山東名牌、山東省著名商標)的,分別給予30萬元和5萬元的資金獎勵;對當年被認定為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聊城市級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行業技術開發中心)的,分別給予30萬元、5萬元和2萬元的資金補助;對當年被認定為國家級、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的,分別獎勵企業20萬元和5萬元;對于成功上市的企業獎勵50萬元;對當年固定資產投資3000萬元以上的工業重點項目,按實際形成投資額的萬分之三獎勵企業法人代表;凡重點企業當年新增稅金50萬元(含50萬元)以上的,按照新增稅金的2%獎勵企業法人代表。三是設立專項獎勵資金。制定專門的資金管理使用辦法,對加強技術改造、淘汰落后產能的企業給予獎勵,調動企業的積極性。
2、加速建立融資擔保平臺。一是努力做好銀企對接。積極貫徹國家適度寬松的金融政策,定期組織重點項目、骨干企業與各金融機構對接,向企業推薦金融產品,向金融機構推薦重點項目和優勢企業,確保重點項目建設的順利進行和企業生產經營的資金需求。二是要抓好金融服務創新與業務品種開發。積極研究采取循環貸款方式,改變傳統的一次性貸款方式,“一次抵押、多次借款、隨時還款、循環使用’’;大力推廣農信社的“大聯保體貸款”的做法,緩解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三是積極籌建擔保公司。今年力爭組建2家擔保投資公司,緩解我市企業擔保抵押難的問題。
3、加快建立公共研發平臺。公共研發平臺就是集中一個產業或全市的科技力量,建設成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互動、基于產業集群的行業聯合研發體系平臺??蔀樵摦a業的企業提供技術創新、公共研發等平臺服務。一方面,解決了投入大、要求高,單個企業難以建立的難題。另一方面,公共研發平臺既可以為企業解決生產經營中的難題,也可以把研發出的新產品、新技術向企業推廣,實現互惠雙贏,進而推動產業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產品附加值以及市場競爭力。
一、生物質產業發展現狀
(一)農作物秸稈的綜合開發利用
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農作物秸桿綜合利用的意見》文件精神,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節能減排總目標,我縣在農作物秸桿綜合利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對農村秸桿露天焚燒、亂堆亂棄、污染環境、破壞土壤表層有機質、影響交通安全等問題進行了綜合治理,科學系統地制定了農物作秸桿綜合利用發展規劃。2009年,我縣秸桿綜合利用總量約53萬噸,其中用于養殖21萬噸(青貯飼料占16萬噸),全縣食用菌主要利用玉米秸桿,轉化秸桿總量25萬噸,農作物秸桿資源得到了有效、合理的綜合利用和發展。
1、結合配方施肥項目,大面積極推廣秸桿還田技術
在該項目的核心區率先推廣大面積的秸桿還田技術,同時制定出秸桿還田的技術規程,包括還田方式、秸桿數量、施氮量、土壤水分、還田時間以及防治病蟲害、防止雜草方面的技術要求,并分析秸桿還田增產效果的作用機理。
2、秸桿飼料化處理
隨著農業、畜牧業的發展需要,擴大飼料來源,開發新的飼養資源,提高飼料質量和飼料效率已日趨重要,具體處理一般有微生物處理和飼料化加工兩類,秸桿中都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木質素、醇類、醛酮和有機酸等,所以要科學地開發利用秸桿飼養。
3、秸桿在農村沼氣池中的綜合利用
隨著我縣農村戶用沼氣池項目的建設發展,農作物秸桿經粉碎加工處理后,與人畜糞便等有機物在沼氣池的厭氧環境中通過微生物分解轉化,即可產生沼氣、沼液、沼渣,俗稱“三沼”,根據它們各自的特性,在生產、生活領域中廣泛應用,既有降本增效的功能,又能改善環境,保護生態。
(二)畜禽糞便的綜合開發利用
目前,我縣畜禽糞便的綜合利用開發主要是通過一定的技術處理,將其變成資源,即變成農業肥料、飼料和燃料。
1、用作肥料
畜禽糞便經發酵后就地還田作為肥料使用,是減輕環境污染、充分利用農業資源最經濟有效的措施。從我縣畜禽糞便利用的情況來看,不同畜禽糞便使用有一定差異。雞肥含有的營養成分較高、含水量較低,大中型雞場、養雞專業戶、專業村的雞肥都充分供給農民作為肥料和沼氣池原料,使雞肥得以充分利用。而牛糞和豬糞含水量較高,運輸不方便以及與農業使用存在季節性差異,豬牛糞的還田利用率較低。根據調查,個別地方的豬牛糞還田利用率僅達30%~50%,除做為沼氣池原料外,還有一部分沒有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2、用作飼料
畜禽糞便用作飼料,是其綜合利用的主要途徑,根據各種動物糞便的營養成分,畜禽糞便的營養最適合于反芻動物。
畜禽糞便飼料化處理的方法,當前我縣主要采取干燥法:主要以自然干燥、塑料大棚自然干燥為主;其次是青貯法,即單獨或與其他飼料一起青貯,該方法處理費用低,能源消耗少,產品無毒無味,適口性強,蛋白質消化率和代謝率都能顯著提高,間接的節約了飼料費用;再者就是發酵處理,主要采取自然發酵和酒糟發酵兩種方法。
3、用作燃料
隨著我縣農村戶用沼氣和大中型沼氣的蓬勃發展,畜禽糞便已成為沼氣池的主要原料。實踐證明,畜禽糞便經過厭氧發酵不僅可產生沼氣做為燃料,而且對處理大中型畜禽養殖場的污染和使糞便資源化方面,是一項切實可行的綜合利用途徑。同時農村戶用沼氣有效的改善了農村公共衛生臟、亂、差的現狀,促進了農民傳統生活方式的改變,使廣大農民走向清潔、衛生、健康的生活道路。
(三)農村沼氣建設情況
1、大力實施農村戶用沼氣池建設項目
為加快我縣農村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盡快解決能源資源緊張結構不合理、利用率低下和環境污染等問題,我縣積極爭取能源項目。2008年實施了省農村戶用沼氣池項目。上半年已全部完成,共建沼氣池1600個。項目區主要分布在我縣的西湖鄉、七級鎮、大布鄉、阿城鎮、閆樓鎮等鄉鎮。2009年實施了新增50億元農村戶用沼氣池項目。我縣計劃任務為3000戶,截止2009年年底已完成1100戶,占任務的36.6%,預計2010年上半年全部完成。項目區主要分布在我縣的僑潤、獅子樓、博濟橋三個辦事處,及西湖、定水、大布、高廟王、阿城、閆樓、七級、郭屯等鄉鎮。
目前,已建成的沼氣池運行正常,給農民帶來的好處是多方面的,也是實實在在,顯而易見的。一方面可以產生很可觀的經濟效益。經統計,我縣所建“一池二改”或“一池三改”沼氣池,使用年限為20—25年,每戶每年可節約增收1600元左右,其中沼氣用于做飯、照明一年可節約800元,養殖增收500元,用沼液、沼渣做肥料,可節省化肥、農藥費用300元,有蔬菜大棚的農戶利用沼液沖施、噴施蔬菜效益更可觀,每個大棚每年可節約增收2000—3000元;另一方面,改變了農村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農村環境臟、亂、差的狀況得到治理,提高了生活質量。同時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良性循環,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為優化環境,保護水、土、大氣等自然資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大型沼氣建設工程
2009年度我縣新建兩處大型沼氣工程。一是華鑫養殖有限公司(年出欄3萬頭豬)大型沼氣工程,計劃投資199.6萬元,其中中央投資50萬元,省投資13萬元,縣配套37萬元,政府債券貸款企業自籌99.6萬元,已全部完成投資。09年10月已竣工運行,目前運行良好,對沼氣、沼液、沼渣進行科學合理的利用。二是綠源牧業有限公司(年出欄3.2萬頭豬)大型沼氣工程,總投資為420萬元,其中中央投資100萬元,地方配套100萬元,項目單位自籌220萬元,09年11月份已竣工完成,目前處于調試和試運行狀態。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我縣在生物質能源的開發利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生物質能源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技術嚴重落后
由于資源分散,收集手段落后,我縣的生物質能利用工程的規模很小。為降低投資,大多數工程采用簡單工藝和簡陋設備,設備利用率低,轉換效率低效。
2、投入嚴重不足
生物質能屬于高新技術和新興產業,其技術研發和市場培育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但目前投融資渠道較為單一,投入嚴重不足,產業化程度低,大規模生物質能源生產產業化的格局尚未形成。
3、發展思路不夠明確
我縣近幾年生物質能產業有了一定的發展,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總體看,如何根據不同地區的情況來發展生物質能產業,思路還不夠清晰,認識還不夠成熟;對于生物質能資源的區域分布、發展潛力等基礎情況,掌握得還不夠清楚,分析得還不夠深入;還缺乏通盤考慮和科學規劃。
4、扶持政策力度不夠
民眾對于生物質能資源缺乏足夠的認識,宣傳和普及工作不到位。政策和市場環境不完善,缺乏足夠的經濟鼓勵政策和激勵機制。生物質資源的利用項目初始投資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生物質資源的開發利用。
三、加快促進生物質產業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1、健全促進生物質能發展的法規政策體系
根據國家頒布的《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政策,研究制定適合生物質能發展的法規和政策措施,出臺財政補貼、投資政策、稅收優惠、用戶補助等經濟激勵政策。加大對生物質能產業的補貼力度,對從事生物質能技術研發和設備制造等企業給與所得稅優惠。另外,盡快完善生物質能標準體系,并組織做好標準宣貫工作。
2、建立穩定的投入機制,引導多種經濟主體的參與
充分發揮政府在投入中的引導作用,通過財政直接投入、稅收優惠等多種財政投入方式,增強政府投入調動全社會科技資源配置的能力,調動企業自籌資金投入生物質能建設的主動性。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積極爭取金融部門、國際組織等的資金支持,廣泛吸引社會、個人和外資的投入。設立生物質能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支持技術進步、人才培養、產業體系建設和新技術示范項目的建設。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
3、開展教育、宣傳和培訓工作
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報紙、雜志等多種媒體,采取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加快生物質能開發利用的重要意義,宣傳先進典型和成功經驗,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生物質能開發利用的良好氛圍。重點抓好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工作,建立生物質能技術培訓基地,組織開展不同形式、不同層次、不同內容的技術培訓,對從事生物質能利用的技術工種實行職業準入和持證上崗制度。
4、開展調查研究,做好資源評價
要想更好地發展生物質能產業,就應該清楚資源分布以及產量。并且制定生物質能資源評價技術規范,提出生物質能資源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深入開展能源作物普查工作,摸清主要能源作物品種的性能、適宜的邊際性土地等資源數量、區域分布現狀,科學制訂能源作物的種植規劃。在種植基礎好、資源潛力大的地區,規劃建設一批能源作物種植基地,為生物燃料示范建設和規模化發展提供可靠的原料供應基礎。在摸清畜禽養殖數量、分布和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對畜禽糞便的可獲得性及未來供應潛力等進行評價。
一、推進依法行政的現實意義
依法行政是貫徹依法治國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推進依法行政工作對國家機關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推進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眾的權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強廉政建設,保證政府及其公職人員不變質,增強政府的權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權力的缺失和濫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帶動全社會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維護法律,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
(二)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是確定和維護法律、法規的權威,稅務機關依法行政的依據是法律、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實施細則為稅務機關依法行政提供了保障。在實際工作中,稅務機關嚴格執行國家的一系列稅收政策,嚴格依法行政,嚴格遵守《行政強制法》給予稅務行政機關的權力,必須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糾,依法嚴厲打擊經濟犯罪,保障了稅收政策的貫徹執行,使地稅機關即堅持了依法行政又為地方經濟作出了貢獻,保證了國家改革、發展的順利進行。
(三)國家機關的任何一個環節工作的好壞都直接影響依法行政的整體狀況。稅務機關作為政府部門,必須按照專業化、信息化、規范化、法治化的工作原則,進一步深化征管改革,調整征管機構,明晰崗位職責,科學設置崗位,以崗定責,以責定人,構建完整的崗責體系,明確各崗位工作的程序規范,注意崗位之間工作規程的有關銜接,嚴格征管過程責任追究,使任何一項權力的行使都受到其他權力的制約,保證依法行政的順利開展。
因此,要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必須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以及全面提高行政執法水平,體現執法為民的要求。
二、目前依法行政工作存在的問題和產生根源
當前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正走向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依法行政還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是少數干部依法行政意識淡薄,依法行政的能力不強,執法錯位,執法水平不高。
二是越權執法、隨意執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執法不公的問題在有的地方時有發生。一些政府機關的個別官員不懂法,也不學法,很少從法律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而是以言代法,以權壓法。由于不依法辦事,常事與愿違,給工作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
三是對行政行為的監督制約機制不夠健全,一些違法或不當的行政行為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制止和糾正。行政管理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得不到及時救濟。
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侵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也損害了國家機關的社會形象。究其根源主要原因是:
一是封建特權思想、長官意識存在,執法思想落后,為追求效率而輕視程序。在實際執法過程中,為數不少的執法人員不依法辦事,執法簡單化、言語化,忽略了行政當事人的權利。
二是執法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執法水平低。個別執法人員法制意識弱,缺乏危機意識,平時不注重學習,不能夠完全適應新時期工作需要,從而造成執法時出現執法偏差。
三是監督制約機制不健全,過錯責任追究震動小。絕大多數的責任追究,僅限于“扣發獎金”,因此對執法過錯人的震動并不大,對周圍執法人員的感染也較小,影響了執法責任制的實施效果和對規范執法重要性的認識和感受。
隨著人民群眾法制意識和維權意識的不斷增強,這就要求國家機關采取措施來推進依法行政工作上新臺階。
三、推進依法行政工作機制的措施
推進依法行政工作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是依法治國的客觀要求,是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選擇,要充分認識到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采取必要的措施推進依法行政工作。
(一)加強培訓,提高依法行政的觀念和素質
首先,要加強學習和熟悉基本法律知識,提高運用法律手段解決行政法律事務的能力。一是要樹立正確的執法觀念。二是要遵循合法、合理、公平、公正的原則正確行使執法自由裁量權、堅決杜絕越權減免和處罰不公等現象。三是改善服務觀念,大力倡導在執法中服務,又要在服務中執法。
(二)完善依法行政的監督制約機制,增強自我約束能力
為保證依法行政工作落到實處,就必須完善內部和外部監督制約機制。一是要自覺接受外部監督。要自覺接受人大、政府、政協的監督;接受監察、檢察和法院等專門的監督機關對執法行為的監督,積極落實監督決定。要主動拓寬社會監督渠道,堅持政務公開,自覺接受新聞輿論的監督。二是要繼續加強內部監督。要充分發揮國家機關法規、監察等職能部門的作用,加強上級機關對下級機關的執法監督。認真開展執法檢查,運用信息化建設、規范化建設成果,建立以電子化考核為技術支撐、人機結合的執法責任考核機制,實現對執法行為的全過程監控和考核;加大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力度,對違法決策、違法征管、違法檢查等執法過錯行為,堅決落實責任追究。違紀政紀的,由紀檢監察部門追究其相應責任,觸及刑律的,移送司法部門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絕不姑息遷就。
(三)加強法制宣傳,優化依法行政工作環境
第一、建立統一完備的法律公告制度,增強法律知識的覆蓋面、滲透力和透明度。第二、堅持不懈地搞好法制宣傳活動。要在宣傳手段、宣傳內容、宣傳形式、宣傳對象上推陳出新,突出重點,形式多樣,取得實效。第三,深入持久地搞好日常宣傳。宣傳活動僅僅靠突擊是不行的,僅僅靠突擊宣傳活動是不夠的,而必須持之以恒,并將其作為與業務工作一樣重要的工作來抓落實,為依法行政工作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
(四)推行依法行政,建立科學完備的法律體系保障機制
建立完善法律體系是實施依法行政的重要保證。以稅務機關為例:目前,我國稅收法制還不夠科學、健全,稅法體系亟待完善。首先,現有稅法在稅制結構上不完整,主要是綜合性、基礎性的稅法尚未完全建立起來。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稅收基本法”,稅收實體法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稅收程序法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其次,稅收法律體系不健全,具體表現為,稅收領域中有些法律、法規不符合法理,下位法與上位法之間存在沖突,有的法規規范不明確,有的同位階的規范性文件互相矛盾,造成稅務部門內部之間、內部與外部之間“依法打架”的情況時有發生;再次稅務部門與其他部門之間缺乏聯系與互補,形成不了有機的整體,導致銀行、工商等部門在如何配合依法征稅上存在不協調現象,缺乏法律約束。四是某些現行稅收條例在內容上還有欠缺,各個稅收條例本身具有的功能沒有完全地表現出來,有些條款與市場經濟的發展有沖突,稅法中的一些制度、措施還不夠規范,從法制建設的角度來通盤設計稅法體系的考慮比較少,不利于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稅。五是由于缺少《稅收基本法》作為稅收法律體系的統領,使稅法和憲法有關涉稅內容難以銜接,出現了明顯的空檔,稅收法律體系難以達到嚴密合理,影響其法律效力。1982年制定的《憲法》中有關“稅收”的內容只有一條,即第五十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依照法律納稅的義務”顯得過于單調,《憲法》反映稅收的條款很少。這與新形勢下稅收的地位和作用不斷提高顯然不相適應,與依法治稅更加不相適應。
這些要求我們必須盡快建立《稅收基本法》,完善《稅收程序法》,充實《稅收實體法》。使完善的稅收法律體系能夠保證實施依法行政。
(五)加強機關作風建設,提升依法行政的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