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民間投資政策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城鎮基礎設施 問題 民間資本 開發利用 建議
中圖分類號:F83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8-035-02
所謂民間資本是民間用于生產經營、投資增值的資產,包括實物形態的固定資產、流動資產,貨幣形態的流動資產,以及投資、金融市場的虛擬資本等。它是相對于公共資本而言的,所有者不是國家而是私人(包括自然人和非公有性質的法人),其具有分散性、私有性、投機性和逐利性等特點。
城鎮基礎設施是構成城鎮存在和發展的硬件基礎設施。包括道路、橋梁、供水、供電、供氣、污水處理等公用事業建設等,它具有公益性、壟斷性和競爭性。公益性、壟斷性決定了它們提品和服務是社會性的;競爭性的特點決定了這類設施的建設可以通過市場來實現。
一、目前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的問題
1.投資總量嚴重不足。中國市政工程協會會長金德鈞指出,“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我國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比例嚴重偏低,投資總量明顯不足,導致我國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與城鎮經濟發展極不協調。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研究,發展中國家城市基礎設施投資最好占固定資產投資10%~15%的比例,占GDP(國內生產總值)的3%~5%。據統計,我國目前城鎮建設基礎設施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平均比重為9%,占GDP的比重平均為3%,未達到合理水平”。“十二五”規劃中,雖然加大了城鎮基礎設施投資力度,但相對于社會高速發展所產生的大量需求來看,我國對于城鎮基礎設施投資的比重還是偏低的,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
2.基礎設施缺乏統籌考慮且標準較低。目前大部分城鎮規劃水平不高,在定位、功能分區等方面缺乏科學設置和安排,供水、排水和熱力、燃氣以及電力等基礎設施專項發展與統一規劃缺乏相互銜接。同時,大多數城鎮限于財力,在基礎設施建設中始終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可建可不建的就沒有建設,可推后建設的就沒有提前建設,只是從保證基本使用的角度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因此在建設標準上相對較低,缺乏前瞻性。
3.投融資主體單一,融資渠道狹窄。我國城建資金的傳統籌資模式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政府財政撥款;二是城建維護費的使用;三是土地收益;四是銀行貸款。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特殊性,使得這方面的投資,無論其是否具有競爭性和可經營性,長期以來一直是政府在包攬。同時,由于投融資政策、環境不成熟或者利益刺激不足等原因,民間資本很難進入。
二、引進民間資金進入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必要性
對于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來說,民間投資具有增長潛力大、投資效率高的特點,從長遠來看,民間投資必將成為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重要來源,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引進民資參與基礎設施建設非常有必要。
1.有利于緩解政府的資金壓力,改變政府投資效率相對低下現狀。將大量非政府資金引入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能迅速地改變基礎設施投資總量不足的現狀,解決建設、維護、更新基礎設施與服務的資金瓶頸,,使政府規劃建設資金不到位的項目盡早實施,提前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規模效益。同時,相對于民間投資而言,政府資金使用者的利益與收益并無直接的利益關系,無法做到與民間投資那樣精打細算,導致政府投資的資金重復建設嚴重,使用效率低下等現象。
2.有利于風險的有效分擔。盡管大多數基礎設施的服務需求穩定、政府關心、社會關注等諸多特點,但是同樣存在投資風險。政府與私人企業合作建設公共基礎設施,雙方依據分工和回報各自分擔風險,將建設項目的一部分風險轉移給私人企業,從而減輕政府投資風險。
3.有利于促進基礎設施領域里的市場化運作。引進民間資本將基礎設施的建設、經營和管理市場化,可以改變傳統體制下我國城鎮基礎設施的發展政府包攬過多的弊端,更能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破除基礎設施產業的壟斷性。
三、民間資金進入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建議
2010年3月24日,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了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出臺《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這將為民間投資持續、健康發展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春天”。現筆者就如何啟動民間資金參與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實現政府與民間資本之間的效益“雙贏”,增強民間投資意愿與信心。一般來說,影響民間投資主體決策的因素有兩個方面:一是基礎設施服務的價格或收費標準,該因素直接決定著民間資本的盈利能力;二是基礎設施投資的風險程度,該因素直接決定著民間資本的投資成本。由于城鎮基礎設施的投資規模通常較大,回報期較長,不確定因素多,對于政府的財政而言,希望民間資本參與到項目投資中來,從而可以實現資金上的保證,提前完成各項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民間資本又以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為目的,為了讓民間投資者有合理的投資收益,就必須推行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市場化運作,實現政府與民間投資者之間的效益最大化。在經濟發達的美國,政府允許基礎設施企業自主定價,使民間資本的投資回報率高于市場一般利率水平,并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基礎設施的投資風險,使民間資本可以“大膽”向基礎設施投資,如私人投資近80億美元修建的阿拉斯加石油管道,被認為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項私人資本投資的基礎設施工程。此外,美國政府還制定了刺激投資和保障投資者權益的法律規章,靈活運用財政和金融政策工具,保持宏觀經濟的基本穩定,增強民間投資者信心。在經濟景氣時期,實行比較穩健的財政支出政策,以平衡的財政政策為目標,避免過大赤字對民間投資產生擠出效應。20世紀90年代經濟繁榮時期,克林頓政府的基本財政政策目標是實行預算平衡,提高高收入階層的消費稅以削減赤字,聯邦赤字大幅度減少,最終出現大量盈余,宏觀經濟出現低通脹、高就業和高增長的局面,造就了民間投資大繁榮的形勢。在經濟景氣下滑時期,積極的財政政策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并用,財政上實施擴大支出與減稅的政策措施,貨幣政策上則實施低利率水平等刺激融資和投資的措施,以維持和刺激經濟景氣,維護民間投資的意愿與信心。
2.創新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籌資機制,放寬民間投資的準入,構建政府和民間共同投資的新格局。從一定意義上講,基礎設施同其他商品一樣,一經建成就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它既要為生產和生活服務,也要在服務中實現價值補償。因此,必須根據不同項目性質,制訂不同的政策,助推民間資本與政府投資項目的有效對接,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采取獨資、合作、聯營、集資、參股以及特許經營等更加靈活多樣的方式投入基礎設施項目建設。(1)對預期有收益或通過建立收費補償機制可以獲取收益的基礎性項目,采用政府授予特許經營權方式向民間資本開放,由投資者負責籌資、建設、運營、回收投資、償還債務等一攬子事務,經營期滿后該項目無償移交給政府;(2)對已建成投產的政府經營性基礎設施項目,可采用轉讓給民間經營,以提高政府投資能力。例如日本出售國營電報電話公司股份所獲取的資金,用于某些無力自籌資金的基礎設施部門。日本的這種NTT資本模式(即資產盤活式)并沒有因民營化而喪失,而是轉化成為公路等形式的另一種基礎設施。(3)對投資額大的交通(公路、港口)、衛生(醫院)、教育(學校)等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項目,主要用兩種方式引導民間資本流向,分擔項目風險、共享投資收益。一是“筑巢引鳳式”,比如日本在進行鹿島工業區的開發建設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直接投資4000億日元,引導私人企業投資1.5萬億日元;二是“聯合投資式”,即將民間資本和經營能力,引入政府的投資事業,如日本的關西機場,就是由中央政府、地方公共團體和民間企業共同投資建設的。
3.建立健全民間投資政策、法規,保障民間投資的合法地位和投資退出機制。2010年國家出臺《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中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有利于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有利于激發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促進經濟穩定增長,但部分地方政府實施細則出臺緩慢,配套政策和執行力度不夠,使得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可操作性不強。此外,對于投資中小基礎設施項目的民間投資者來說,通過項目公司上市套現而退出基礎設施領域的可能性不大,政府也應有責任建立一個規范、便利的中小企業產權交易市場,使民間投資者在需要資金的時候,很容易退出部分或全部股權,解除投資者進入投資領域的后顧之憂,也為所持有的股權提供了一個客觀的價格,對于投資決策具有指導作用。因此,筆者認為必須盡快制定民間投資促進政策、法規,規定民間資本能夠進入的領域、方式、比例、規模、地位及退出機制等一系列內容,使民間投資有一個平等的法律和政策環境,保障民間投資的合法權益和退出機制。
負責人說,當前4萬億元投資計劃項目建設進展順利,中央投資的引導和帶動作用持續顯現,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是對拉動全社會投資和穩定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中央擴大投資政策帶動下,全社會投資增長勢頭強勁,前9個月全社會投資增長33.4%,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6.4個百分點。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國家重點鼓勵和支持的農業和教育、衛生、社會保障、文化等民生工程投資均同比大幅增長42―72%。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9%,增幅比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別提高1個和2.8個百分點。
二是為進一步加強“三農”和改善民生夯實了基礎。在今年四批中央投資中,用于民生工程的投資占比超過50%。截至8月底,已建成1.1萬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項目,改造農村初中校舍面積近400萬平方米;建成廉租住房27萬套、開工建設126萬套;解決2278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建成農村沼氣項目247萬戶、農村公路20萬公里、農村電網各類線路10.3萬公里。
三是積極推進了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堅持把加快推進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作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主攻方向。中央投資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如安排200億元中央投資用于支持重點產業調整振興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企業技術改造步伐明顯加快,重大裝備本地化工作積極推進。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開工建設了一批高技術產業化項目。堅持把節能減排作為擴內需保增長的重要抓手,支持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城市污水垃圾設施及配套管網、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等建設。截至8月底,已建成污水處理能力518萬噸/日,垃圾處理能力1.6萬噸/日,形成節能能力標準煤669萬噸、節水能力1.31億噸。
四是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有力有序開展。哈大、武廣、南廣、貴廣等一批重大鐵路項目加快建設,投產里程近1500公里。南水北調等大中型水利工程進展順利,已基本建成近1500個大中型水利項目。公路、機場、城市電網改造有序推進。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統籌兼顧、科學重建的方針,加快汶川地震災后重建,進一步提高區域經濟發展能力。截至8月底,已完成投資5050多億元,占規劃總投資的50.5%,實現了時間過半、投資完成過半。其中,城鄉住房投資完成規劃任務的73.4%,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完成40%以上,原定的三年目標任務有望在兩年內基本完成。
實踐證明,中央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采取的宏觀經濟政策和一攬子計劃是及時的、有力的、有效的。下一步,4萬億元投資計劃在執行中,要更加關注民生,更加關注“三農”,更加關注結構調整和自主創新,更加關注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
針對當前社會上認為4萬億元投資計劃對民間投資產生“擠出效應”,“政府公共投資的建設領域使民間投資的空間受到擠占”,“擴大政府公共支出規模使民間投資的資金來源受到限制”的說法,負責人指出:4萬億元投資計劃不會對民間投資產生“擠出效應”。
一是實施好4萬億元投資計劃不會擠占民間投資的空間。在外部需求嚴重萎縮、企業投資信心和投資意愿普遍低迷的情況下,中央及時果斷推出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大規模增加中央投資,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彌補有效需求不足最直接、最有力、最有效的手段,也為民間投資的持續發展創造了條件。
4萬億元投資計劃的重點投向有7個方面,包括: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加快農村民生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鐵路、公路、機場、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電網改造,加快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加快節能減排和生態工程建設,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加快災后恢復重建,決不允許搞形象工程、興建樓堂館所,決不允許搞重復建設,新增過剩的生產能力。這些投資方向,突出了加強“三農”和改善民生,突出了緩解基礎設施瓶頸制約和加快社會事業發展,突出了推進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突出了向中西部地區和貧困地區傾斜。對這些方面加大中央投資力度,既有利于穩定了當前增長,也有利于優化投資結構,增強發展后勁,是“與民興利”而不是“與民爭利”。
二是實施好4萬億元投資計劃不會擠占民營企業的資金來源。前9個月新增貸款達8.67萬億元,同比多增5.19萬億元。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到位資金增長39.4%,自年初以來持續高于投資增速。由于貨幣供應充足,利率水平基本穩定,民營企業的借貸成本并沒有上升。今年以來銀行重點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上半年中小企業貸款占全部企業貸款的比重為54.3%,比年初增長24.1%,比全部企業貸款平均增幅高1.5個百分點。
政府投資的大幅度增加實際上引導和帶動了民間投資增長。前9個月城鎮非國有投資增長29.5%,呈穩步回升態勢,比年初回升9.2個百分點。此外,反映民間投資活躍度的房地產投資也持續回升,前9個月房地產投資增長17.7%,比年初大幅回升。
這位負責人進一步指出,當前民營經濟生存環境并沒有得到顯著改善,如果民間投資不振,政府投資也將難以為繼。因此,在鼓勵和促進民間投資、推動全社會投資平穩增長方面,下一步要采取更加積極的措施。
一是不斷充實和完善4萬億元投資計劃,繼續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30億元中央投資重點支持工業中小企業圍繞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節能減排、提高產品質量、改善安全生產條件等方面開展技術改造。同時,完善政策法律體系,為中小企業發展營造公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法律環境。切實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對商業銀行開展中小企業信貸業務實行差異化的監管政策。加快中小企業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加快建設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小企業創業基地和中小企業信息服務網絡。
產業轉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產業轉型之所以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是因為產業轉型與經濟增長有著相輔相成的、十分密切的關系。兩者之間的這種關系,主要表現在四方面:一是產業轉型會導致社會資源依據國家產業政策要求,在不同增長率的產業之間實現差異化分配,從而提升經濟總量,促進經濟增長。二是產業轉型將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形成結構優化效應,促進經濟增長。三是產業轉型有利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經濟的集約型增長。四是產業轉型周期與經濟周期高度相關,其通過影響經濟周期影響經濟增長。
產業轉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受制于政策拉動、技術創新、制度安排、微觀經濟主體主觀努力等諸多因素。其中,政策拉動對產業轉型的力度和進程具有重要影響。政府每項重大政策的出臺,都會起到推動產業轉型加速的作用,進而影響到經濟的景氣度,并作用于經濟的周期性波動。
加快產業轉型的政策選擇
宏觀政策是產業轉型的基本依托和重要動力。要加快產業轉型,有效發揮產業轉型對“穩增長”的支撐和推動作用,必須在產業政策、外資政策、財政政策、貨幣金融政策等方面采取積極措施,形成推進產業轉型的宏觀政策合力。
產業政策是指導和推進產業轉型的主導性政策。中央政府在制定和和出臺每一項具體的產業政策時,要立足于國內經濟運行態勢,兼顧產業政策引起的產業調整給經濟運行帶來的短期影響和長期影響。因為不同產業政策選擇對經濟的影響是不同的,有的政策選擇有利于經濟的短期增長,有的政策選擇則利于經濟的長期增長。政府每一項產業政策的實施,要以提高傳統產業升級改造能力和新興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目標,盡可能避免經濟的起伏波動。要做好不同時期產業政策的協調銜接,保證產業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在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稟賦、原有產業基礎和產業結構、人才條件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這就要求各地必須從本地實際情況出發,確定適應國家產業政策要求和本地比較優勢的主導產業,而不能不考慮地區差異,在產業發展方向上搞“一刀切”。
盡管由于我國經濟減速、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響,外商直接投資的增速放緩,但外資仍是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的外部變量。政府應確定有利于推進產業轉型的外資政策導向,鼓勵外商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參與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各地在引進外資時,應根據本地區的產業政策目標和產業比較優勢,引導外資投向主導產業。
國家財政政策是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支持產業轉型方面擔負著重要使命。在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增長”的大背景下,應擴大營業稅收增值稅的范圍,使更多企業享受到結構性減稅的好處,以改善企業的經營環境和業績狀況,為企業的產業轉型提供有利條件。對關系到產業轉型的企業重大技術創新和技術研發項目、技術改造項目和企業創業資金,應給予貸款貼息或財政補貼。應加大對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財政支持力度。要加快資源稅費制度改革,形成合理的資源價格,使資源價格與資源價值相稱,同時,抓緊建立有效的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替代產業扶持機制。應多渠道籌集財政扶持資金,為資源型城市的產業轉型提供有力的資金扶持。
金融對產業轉型的支持
先看直接融資。直接融資對滿足產業轉型過程中經濟主體的融資需求,推動產業轉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一,銀行貸款融資要求融資主體具有相對穩定的現金流,并且能夠提供價值足夠的抵押物或擔保,主要適用于進入成長期末端或成熟期的企業,而處于創業階段的企業則基本上不具備貸款條件,難于獲得貸款,但其卻可以通過天使基金、創業基金等直接融資形式獲得資金支持。其二,在貨幣政策緊縮的背景下,貸款的可得性大大下降,“一刀切”式的貸款規模控制往往“錯殺”了許多正常的、合乎條件的貸款需求,而直接融資形式的融資能力則不受貨幣緊縮政策的制約。其三,產業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等基金支持的重點是高科技企業。創業板和正在籌劃擴容的新三板,也是面向高科技企業的融資平臺。直接融資通過予以高科技企業資本支持,對產業轉型發揮著顯著的金融推動和技術推動的雙重功能。目前,直接融資在我國社會融資總量中的比重只有20%左右,未來發展空間廣闊。
運用直接融資方式推動產業轉型,重要的是優化股市政策,優先安排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改造升級的傳統產業的企業上市,擴大這兩類企業的上市數量,以充分發揮上市企業作為行業龍頭所具有的產業吸附和產業擴張功能,并彰顯其帶動相關產業形成的產業集聚效應,從而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要規范發展政府引導基金、產業投資基金和各種類型的股權投資基金,發揮這些基金在增加創業資本、支持新興產業擴張、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方面的優勢。應創新直接融資方式,拓寬直接融資渠道,使更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能夠利用直接融資方式籌措產業轉型升級所需資金。
企業并購是實現產業擴張、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環節。要把國務院各部門落實“非公經濟36條”的鼓勵民間資本準入的政策真正落到實處,通過一系列有效、嚴格的制度安排,徹底消除限制民間資本投資的行政壁壘和市場壁壘,使民間資本能夠真正自由地進入壟斷行業,真正自由地參與對國有企業的并購重組。應該擴大商業銀行的并購貸款規模,并設立足夠規模的并購基金,為市場并購主體順利實施產業并購奠定堅實的資金基礎。
總體來看,2017年北京市產業投資和基礎設施投資將延續穩定增長態勢,房地產投資繼續保持低位,預計投資增長6%左右。
投資依然是“穩增長”的
重要抓手
2017年,各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長乏力,主要機構預計世界經濟增速依然處于3%左右的較低水平。受其影響,跨國企業與合資企業投資意愿將進一步下降,全球FDI正在不斷下滑。全球經濟布局再調整,全球經濟重心正在迅速回移,人民幣匯率貶值加劇資本流出。國家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資金“脫實向虛”問題突出,企業利潤增長不穩定,投資能力偏弱,投資意愿下降。
在全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情況下,投資依然是“穩增長”的重要抓手。將盡快落實“十三五”規劃確定的重大工程,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同時,將繼續實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實現廣義貨幣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通過非常規型貨幣政策工具進行預調微調,進一步改善資金融通的環境;將繼續通過地方債、存量債務置換、政府引導基金,以及財政支出結構優化等政策工具發揮財政資金的效果,通過進一步推廣PPP模式放大財政資金效應,推進基礎設施及民生項目建設投資;將通過簡政放權、放管服、全面創新改革等措施,更好地調動民g資本的積極性。
投資是落實首都戰略定位和推進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力量。落實首都功能定位,推進供給側改革等相關政策舉措的實施,將帶來大量投資需求,并在2017年形成一定規模的投資。一是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完善交通供給設施,有序推進城鄉結合部綜合治理及棚戶區改造,加快公共服務設施和綠色生態空間建設,補足發展短板,完善有效供給等系列舉措正在加速推進。二是城市副中心建設將于2017年形成千億規模投資需求,同時,京津冀協同發展在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協同發展等方面會取得率先突破。
資金與土地不足等問題
將進一步緩解
今年,信貸政策將呈現前緊后松局面,民間資本更多參與投資建設,預計北京市投資資金不足問題將有所緩解。框定總量、限定容量、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高質量的導向下,北京市土地供應結構優化,有效供應將增加。投資的兩個核心供給要素,資金和土地的供求緊張關系有所緩解。
財政增收壓力下預算內資金仍可持穩。2017年,北京市經濟將延續穩定增長態勢,經濟減收因素會有所緩解,清費降稅等政策性減收的影響會逐步消退,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財政減收的壓力,影響投資資金。特別是國家推動的地方政府存量債務置換及北京市一般債券與專項債券發行等政策,將增加一定規模的預算內資金,為基礎設施、民生工程項目建設提供更多資金支持。同時,PPP引導基金,項目的加快落地等將帶動較多社會資本參與北京重大項目建設,放大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
金融機構貸款規模穩步增長。今年是北京市重大項目集中建設的關鍵時期,對于金融機構貸款等項目資金來源需求旺盛,將通過多渠道融資解決資金需求。長期看,直接融資比重上升,銀行貸款利率下行趨勢明顯,企業貸款資金成本較低,有利于平衡項目資金。同時,嚴格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及銀監會連續出臺的嚴格監管政策將有利于防范信貸資金“脫實就虛”,北京市《關于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開展科創企業投貸聯動試點的若干措施(試行)》、《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政策措施將便利企業取得較多金融貸款。
自籌資金和其他資金或將保持低位。北京市將落實擴大民間投資政策措施,吸引民間資本滿足重大項目建設資金需求,將對自籌資金形成有力支撐。另一方面,隨著“一帶一路”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推進,民營企業將更多投向外埠和境外,特別是河北、天津的投資額大幅增加,對北京市自籌資金形成分流。在其他資金來源中,房地產開發企業定金及預收款占比較高,今年,北京市房地產調控政策持續收緊,房地產銷售降溫政策的環境下,其規模會大幅減少,并拖累其他資金來源增長。綜合判斷,自籌資金和其他資金來源或將保持低位。
土地供應將更加契合城市功能及布局的需要。北京將落實新的城市總體規劃,嚴格實行城鄉建設用地總量和開發強度“雙控”,通過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推動城市發展。一方面,強化“兩線三區”空間管控,建立新增建設用地供應與減量騰退用地掛鉤機制,嚴格新增建設用地。另一方面,盤活存量用地,促進低效工業用地轉型、轉性,總結推廣大興區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經驗,推動土地集約利用。同時,結合各區特點和功能定位,中心城區注重有機更新,強調騰退用地優化利用;城市副中心和新城注重緊湊開發,強調土地立體開發復合利用。土地供應將在有保有控、分區引導下實現有效供應,推動城市發展。
全市投資保持平穩增長
在續建項目與新建項目共同支撐下,北京市投資仍將保持穩定增長,今年預計增長6%左右。其中,續建重點項目有168項,并形成更大的投資量,智能制造、集成電路等新建高精尖產業項目將陸續落地。
(一)基礎設施投資將實現高速增長
2017年,京津冀協同發展進程加快,城市副中心、新機場等重大項目建設快速推進,將輻射提升交通、民生、公共服務領域較大投資增幅;同時,PPP項目加快落地將吸引較多社會資本,預計基礎設施投資持續快速增長,預計增速20%左右。
重大項目落地將具備更好的前期條件,投資將在基礎設施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全市將貫徹落實《北京市“十三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加快基礎設施體系建設,著力提升基礎設施規模和服務能力。獲批后的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建設項目將陸續啟動。北京城市副中心全部供地已實現,副中心總體城市設計和重點地區詳細城市設計將于2017年落地實施,專項規劃也將于2017年陸續編制完成。
基礎設施投資將延續良好增長態勢。一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將在交通、生態等領域實現率先突破。今年將繼續建設新機場及配套設施,建設京沈客專、軌道交通平谷線等交通項目建設,實施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二是城市副中心和重要城鎮組團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將逐步完善,7號線二期、八通線二期,南水北調通州支線和通州水廠,運河220千伏變電站和運河核心區能源中心等項目⒋動基礎設施投資增長。三是保障性住房項目及紅線外配套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提速;擴大“一刻鐘社區服務圈”覆蓋范圍;增加養老設施等公共服務設施投資,將對基礎設施投資形成有力支撐。
北京市將落實《關于進一步做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有關工作的通知》,加快PPP項目落地,保障納入財政部PPP管理系統的89個項目順利建設,確保政資互利互贏。同時,引入社會資本建設“北京大外環”(首都地區環線高速公路(通州-大興段))、濕地公園項目。綜合判斷,隨著PPP模式的加快推廣及項目的加速落地,將吸引更多社會資本以滿足重大項目建設資金需求。
(二)房地產開發投資降幅有所收窄
北京市將繼續推動人居環境改善,加大政策性住房建設力度,增加住宅用地供應,同時,強化房地產市場管控,預計房地產開發投資將呈現降幅收窄態勢。
住宅用地供應力度將加大,全市安排自住型商品房用地83公頃,保障1.5萬套自住型商品房建設,并加大棚戶區改造和保障房建設力度,續建3000多萬平方米左右的保障性住房。住宅用地供應節奏加快,2017年一季度供應住宅用地17宗,已和2016年全年住宅用地供應量持平,未來還將有較多地塊陸續入市。但近年來房地產市場存在一定波動,政策調控預期不夠穩定,實際供地和在施面積都波動較大,這些不確定因素會影響住宅投資。
北京商服地產將保持較高的活躍度,市場供求比繼續維持在1.0-1.2之間相對平衡的狀態。在續建項目中,豐臺科技園、CBD核心區等商服地產預計總體供應建筑規模50.0、41.8萬平方米。商服地產施工面積增速于2016年實現轉正,按照商服地產施工建設周期推斷,2017年商服地產投資降幅將收窄。同時,新首鋼高端產業綜合服務區建設將帶動部分商服地產投資。
(三)產業投資將有所恢復
北京市將繼續推動產業提質升級,重點聚焦“提質”與“穩速”,積極打造具有高技術附加值、符合轉型升級的“高精尖”經濟新業態,使產業投資延續增長態勢。同時,繼續推進供給側改革,預計產業投資低位增長,增速6%左右。
高技術制造業投資有望延續高速增長。一是高技術產業發展將帶來更多投資需求,《北京市鼓勵發展的高精尖產品目錄(2016年版)》、《北京市工業企業技術改造指導目錄(2016年版)》將通過釋放財稅、金融、科技、人才、土地、規劃等方面的政策紅利,引導北京工業投資轉型升級。二是高端制造項目正在穩步推進,中芯國際B3項目、北汽股份自主品牌乘用車基地二期等將增強集成電路、汽車制造業發展后勁。結合之前《北京行動綱要》,預計2017年高端制造業與技改投資將繼續拉動工業投資。
服務業投資或將保持平穩。一是產業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有利于提升相關項目建設資金投入規模。《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優化提升生產業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的意見》等政策措施將聚焦信息、科技及節能環保等優勢產業,結合服務業綜合服務試點建設,運用引導資金支持服務業基礎設施建設、資產更新改造等項目建設。同時,新的處于培育階段的服務業亟需投資提供發展基礎條件。二是產業結構深度調整,投資意愿不足的問題持續存在。經濟下行壓力下,金融業增速明顯回落,商務服務業、流通服務業、住宿餐飲業繼續低位運行,限購政策的實施使房地產業進入調整階段。
(一)正確看待19月經濟社會發展形勢。通過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全縣經濟堅持總體向好的發展態勢。19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完成21億元,占任務的82.35%同比增長47.1%財政總收入完成2.51億元,占任務的73.75%同比增長23.1%地方財政收入完成9995萬元,占任務的72.43%同比增長42.8%固定資產投資、財政總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三項核心指標取得突破性進展。同時,城鎮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有序推進,社會各項事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全社會總體上安定有序、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全縣GDP預計完成18.5億元,不容樂觀的截止9月底。占任務的54.8%同比增長14.5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預計完成8.15億元,占任務的65.73%同比增長12.5%招商引資到位資金4.1億元,占任務的41%同比負增長48.5%農民人均純收入2212元,占任務的62.29%同比增長16.7%依照季度平均進度計算,第三季度(19月)各指標完成進度應該達到75%左右。目前只有固定資產投資達到進度要求,財政總收入、地方財政收入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接近進度,其他指標進展相對滯后,有的差別還比較大,有的指標完成數和增速在全州排名掛末。
一些經濟指標差別大,過去三季度工作看。一些重點工作推進和重點項目實施不理想。后三個月要完成各項目標任務,形勢相當嚴峻,工作非常繁重。如果這些目標任務完不成,存在問題疑惑決,勢必將嚴重影響到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影響到州委、州政府對我縣的目標考核。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定要清醒認識、認真對待,進一步增強做好后三個月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依照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新要求,堅定信心,克難攻堅,奮力拼搏,全力完成好各項目標任務。
(二)圍繞目標。齊心協力抓好后三個月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今年是實施“十一五”收盤之年,努力完成、超額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切實為實施“十二五”規劃、實現全縣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打好基礎,意義重大而深遠。全縣上下一定要緊扣這次會議的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集中精力、加快節奏、爭分奪秒,大戰一百天,全力完成全年各項目標任務。
查缺補漏抓工作。各職能部門和各鄉鎮要緊緊圍繞省、州安排下達和縣委、縣政府確定的各項剛性目標任務和重點工作,一是圍繞目標找差距。要在今年前三季度工作進展的基礎上,認真總結分析,逐項查找差別和不足。特別是要按照“一分都不能丟、一項都不能掉”總要求,做到排查不漏項,進一步明確好后三個月要完成的具體目標任務,細化工作內容、推進措施和完成時限,倒排工期到具體責任人、具體工作時間,及時組織人員力量抓好沖刺落實,及時跟上進度、趕超進度。
督促檢查促落實。縣委、縣政府年初研究制定的2010年度鄉鎮、部門目標管理考核方案和簽訂的目標責任書,二是圍繞目標強管理。明確了各鄉鎮、各部門的工作目標任務。各鄉鎮、各部門要依照縣目標管理考核方案和簽訂的目標責任書,加強組織領導,進一步強化后三個月目標任務的調度、落實、督促和檢查工作,要實行目標任務完成情況一周一調度、一月一分析,對做得不好、不到位的要及時采取有力措施抓好整改,加快推進,確保目標任務落到實處。兩辦督查室、監察部門要加大督查督辦、效能監察力度,對目標執行情況要跟蹤問效,督促整改落實到位。要依照目標管理考核方法,做好年終目標考核組織工作,嚴格兌現獎懲。
(三)突出抓好當前幾項重點工作
全力抓好搶收、秋種工作,一是切實抓好農業農村工作。要圍繞今年人均增收385元的目標。確保顆粒歸倉。圍繞“185工程調整農業結構,連片成規模推進,同時要切實抓好新增茶葉種植任務完成。
對重點工作開展情況進行調度布置。二是加強經濟運行、建設項目調度工作。縣政府從10月起每月將召開一次經濟運行、招商引資、投資項目落實工作調度會。
要全面完成今年農村危房改造任務;2010年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要加快建設進度,三是切實抓好項目建設工作。廉租房建設要在年底前完成總工程量的60%以上。其他投資項目凡上級資金已落實的要在10月全面動工;已簽約招商項目要全力爭取10月底前動工一批;要按省、州要求認真組織落實好全力推進“面向央企”招商工作、開發區(工業聚集區)規劃編制工作。
四是做好迎接中央擴大內需項目檢查組檢查和“185現場會、全州城鎮建設現場會各項準備工作。
鄉鎮向部門、部門向上級,五是抓好2010年項目編制。做好對接爭取工作。
重新全面組織平安隱患排查,六是依照10月6日全省平安生產緊急電視電話會議的要求。嚴格依法處置,切實抓好各行業、各領域平安生產工作。
認真組織開展好村(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七是加強督促指導。
二、奮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大力實施投資拉動。
就要破解“慢”問題。新任省委書記同志在省委常委(擴大)會議時強調:目前貴州省的經濟增長主要還是依靠投資拉動,實現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要爭取國家更大的支持,吸引更多的社會投資、金融機構投資,實現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度的增長。省長趙克志同志在省政府黨組(擴大)會議提出:慢’當前我省面臨的最主要矛盾,解決這一矛盾,關鍵是要推進結構調整,加大投資力度,擴大經濟總量。要千方百計擴大投資規模和經濟總量,加大投資、擴大增量中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可以說,投資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基本要素和主要動力,加速經濟發展、提高經濟實力的根本途徑。縣與全省一樣,屬于“欠發達”縣份,經濟總量小、發展速度慢,只有加大投資才干實現“增量”只有加大投資才干實現“提速”
要實現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一要牢固樹立大投資拉動大發展理念。當前。重點是加大投資,用投資促進結構調整、用投資增強發展后勁。近年來,縣固定資產投資逐年增長,2008年達11.39億元(人均4000元左右)2009年達18.4億元(人均6000元左右)今年到目前為止完成21個億(人均7000元左右)這與10月3日趙克志省長在黔南調研座談會上談到要實現更好更快發展,年人均固定資產投資應達1萬元以上”要求仍有不小差距。為此,全縣上下要切實增強“抓投資就要抓項目、抓投資就是抓發展”意識,將擴大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第一要務,牢牢抓住投資這個“牛鼻子”緊緊抓住中央深入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編制“十二五”規劃和建設黔中經濟區的難得機遇,謀劃、實施一批好項目、大項目,切實用投資拉動經濟社會發展、用投資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后勁。
全力做好項目的對接、申報、爭取工作,二要突出抓好促進投資的幾項重點工作。一是立足于“向上跑”著力爭資金爭項目。各部門一定要及時捕捉國家投資政策導向。積極爭取中央、省、州更多的項目資金落戶;二是立足于“對外引”全力招商引資。要借助交通區位、資源優勢和工業聚集區平臺,重點瞄準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圍繞央企、500強企業、上市公司、國資委系統企業等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加強項目推介、對接協調,著力招引一批大項目、優勢項目帶動發展。三是立足于“全民上”激發民間投資活力。要制定出臺鼓勵、支持和引導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放寬市場準入,大力支持非公經濟、民營經濟發展,支持投資守業和投資改善生產生活環境與條件。四是立足于“激勵貸”促進金融部門更大力度地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要建立完善政銀企三方合作機制,促進金融單位加大對地方經濟和社會事業的貸款支持。五是立足于“自己投”切實增強縣級促進投資增長的能力。做大財政收入、優化財政支出,充分發揮縣國有資本營運公司等政府融資平臺作用,切實解決好投資中的配套資金落實、配套服務環境打造、激勵政策的兌現、縣級重點項目的加快建設等問題。
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聯合下發了《關于免收出口商品檢驗檢疫費等有關問題的通知》,決定自2013年8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我國將對所有出境貨物、運輸工具、集裝箱及其他法定檢驗檢疫物免收出入境檢驗檢疫費。
根據通知,此次免收5個月的出入境檢驗檢疫費,不包括對出境人員預防接種和體檢收取的費用,以及企事業單位承擔與出境檢驗檢疫有關的商業性自愿委托檢測和鑒定、出境檢疫處理、動物免疫接種工作收取的費用。
兩部委表示,免收出口商品檢驗檢疫費后,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依法履行職能所需經費由中央財政預算予以統籌安排。同時,結合推進法定檢驗體制改革,研究調整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預算和財務管理制度。
點評:自2011年10月以來,中國外貿持續低速前行,增長乏力。為提振外貿出口,緩解經濟下行壓力,7月2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了促進貿易便利化推動進出口穩定發展的措施。在此基礎上,國務院又下發《關于促進進出口穩增長、調結構的若干意見》。為細化分解國務院此前出臺的一系列促外貿措施,目前各部門正在抓緊制定可操作的具體政策。此次兩部委決定免收5個月的出入境檢驗檢疫費,是最新出臺的提振出口的政策舉措,可以實實在在地為外貿出口企業“減負”。
國家外匯管理局:推進簡政放權 放寬境外外匯存放
國家外匯管理局此前《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印發服務貿易外匯管理法規的通知》,決定自2013年9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實施服務貿易外匯管理改革,內容包括推進簡政放權、放寬境外外匯存放等。此次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是推進簡政放權。取消服務貿易購付匯核準,服務貿易購付匯業務可在金融機構直接辦理。外匯管理部門強化對金融機構的盡職要求,推動金融機構完善相關內控制度與業務操作流程,并監督、檢查其執行情況。
二是小額交易無需審單。服務貿易小額收付匯業務可在金融機構直接辦理,金融機構對單筆等值5萬美元以下的服務貿易收付匯業務原則上可不審核交易單證。境內機構和個人需留存每筆服務貿易外匯收支相關交易單證5年備查。
三是簡化單證審核。對于仍需審核單證的業務,簡化相應審單要求,包括對現行的數十類單證審核規定進行簡化與合并;取消對絕大部分主管部門核準、備案文件的審核要求;取消對外付匯稅務證明等。
四是清理整合法規。制定《服務貿易外匯管理指引》及其實施細則,廢止50多項相關法規文件,為涉外主體辦理服務貿易外匯業務提供系統、清晰、透明的法規依據。
五是放寬境外存放。放寬境內機構服務貿易外匯收入境外存放的條件,允許企業集團將服務貿易外匯收入集中境外存放。
六是強化均衡管理和事后管理。加強對服務貿易外匯資金流入、流出的雙向監測,建立由宏觀分析、中觀監測、微觀核查緊密結合的非現場監管體系,并輔以必要的現場核查、檢查,加強風險防控。
點評:服務貿易外匯管理改革體現了外匯管理理念與方式的轉變,有助于形成便利化與防風險相結合的新型管理方式,有利于順應服務貿易發展趨勢,促進中國服務貿易健康發展。
胡潤財富報告:2012年中國內地十億富豪達8100個北京富裕人士最多
胡潤研究院與群邑智庫近日聯合的《群邑智庫·2013胡潤財富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底,中國內地財富達十億元以上的富豪已達8100個,北京千萬富豪18.4萬人,全國排名第一。
——全國有105萬千萬富豪和6.45萬億萬富豪,分別比去年增長3%和2%,增速連續2年放緩,為5年來最小。
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底,除港澳臺之外的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千萬富豪(含億萬富豪及以上)人數已達105萬人,比上一年增加3萬人,漲幅3%;其中億萬富豪人數已達6.45萬人,比上一年增加1,000人,漲幅2%。百億富豪有280個。千萬富豪和億萬富豪人數增速已連續2年放緩,且均為5年來最小漲幅。目前,全國每1300人中有1人是千萬富豪,每2萬人中有1人是億萬富豪。
——北京富裕人士最多,排名第一,廣東次之,上海排名第三。天津增速最快,浙江和內蒙古減少最多。
報告顯示,北京千萬富豪比去年增加5,000人,達到18.4萬人,億萬富豪比去年增加200人,達到1.07萬人,全國排名第一;廣東有17.2萬位千萬富豪和9,600位億萬富豪,排名第二;上海有14.7萬位千萬富豪和8,500位億萬富豪,排名第三。天津是增速最快的一個城市,有1.9萬位千萬富豪和1,400位億萬富豪,分別比去年增加11%和12%,全國排名第10。其他增速較快的還有山東、河南、云南、貴州、青海和西藏。六成富裕人士在非一線城市,例如杭州、寧波和佛山,千萬富豪人數均在2萬以上。調查還顯示,雖然全國富豪數量普遍呈增加趨勢,但也有部分地區富豪數量有所減少,其中浙江和內蒙古富豪人數減少最多。
——1/4的富豪表示對未來兩年中國經濟非常有信心,較去年下降3%,是前年的一半。
表示對未來兩年的中國經濟非常有信心的富豪占受訪富豪的25%,比去年少了3%,而前年這一比例為54%。表示還算有信心的富豪則比去年增加了2個百分點,為66%。而表示沒有信心的富豪比例有9%,比去年增長了2個百分點,為三年來的最高值。
——中國富豪幸福指數達到7.8(滿分為10)。富豪最想擁有的是健康,1/4的富豪不滿意自己的健康狀況。
報告首次引入“企業家幸福指數”這一概念,從家庭、工作、健康和個人生活四個方面研究企業家的幸福感,受訪者被要求從1到10分為自己的幸福程度打分,結果顯示:中國富豪幸福指數達到7.8(滿分為10),73%的富豪認為自己比上一代幸福;家庭生活給予的幸福感比工作帶來的更多;女性富豪的幸福指數達到8,略高于男性富豪;30歲以下富豪的幸福感明顯低于年齡較大的富豪,尤其在工作方面。
相比愛情、時間、他人認可、學習機會和物質需求,富豪最想擁有的是健康,最擔心的也是個人健康問題。超過1/4的富豪不滿意自己的健康狀況,另有超過1/3的富豪認為自己運動不夠。女性和年輕富豪更在意自己的身材。近3成富豪認為自己的工作生活不平衡,年輕富豪這方面困擾更多。近2成女性富豪有睡眠問題。
點評:報告透露出的目前中國富裕人士的數量、地域分布情況以及投資方式、消費方式、媒體使用方式等信息,能夠幫助市場營銷者更加深入了解中國富豪的生活方式,進而找到有效地和中國富豪溝通的方式方法。
最受外國游客歡迎國家排行榜:法國居首 中國第三
聯合國世界觀光組織公布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2012年,“最受外國游客歡迎”的國家中,法
國是外國游客最多的國家,美國位列第二位,中國和西班牙并列第三位。此次排名中位居第五至第十位分別是意大利、土耳其、德國、英國、馬來西亞、俄羅斯。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分列第13位和第20位。
調查結果顯示,最受游客歡迎的10國多半是歐洲國家,亞洲國家只有中國和馬來西亞進榜。
英國廣播公司的數據顯示,2012年造訪法國的外國游客達8.3千萬人次,比法國人口6.6千萬還多。但統計指出,巴黎雖號稱愛情之都,卻僅有16.8%的外國游客造訪,阿爾卑斯山滑雪場與地中海度假勝地年復一年地吸引游客,讓法國年年穩居寶座。法國旅游業收入占gdp7%,高于汽車業,但游客平均消費只有約合人民幣3900元,在前十大觀光國中只高于俄羅斯。而到美國的游客平均花費約合人民幣1.15萬元,幾乎是法國的3倍。法國的游客83%來自其他歐洲國家。到中國的游客平均花費約合人民幣5300元。最特別的是中國澳門,外國游客在澳門地區的平均消費約合人民幣2萬元,在前20大旅游國中高居第一。
點評:中國在“最受外國游客歡迎”的國家排名中比較靠前,中國出境旅游的增長速度更加引人注目。2012年,中國以8318萬人次的出境游客,1020億美元的出境旅游消費,超越了德國和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國際旅游消費國。中國的旅游服務貿易,自2009年首次出現逆差以來,屢創新高,2012年更是高達519億美元。從旅游大國到旅游強國,中國仍需努力。
發改委:鼓勵引導民間投資 激發經濟內生動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表示,下一步將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繼續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為民間投資發展營造良好的市場、政策、法治環境。一方面,通過深化改革,為民間投資發展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把做好促進民間投資發展工作與轉變政府職能、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結合起來,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創新對民間投資的管理服務,真正確立民營企業的投資主體地位,激發民間投資創造活力,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另一方面,進一步落實促進民間投資政策措施,及時完善細化政策。引導民間投資進入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公用事業等領域,督促地方、部門推出鼓勵民間投資參與的重大項目,積極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金融機構重組改造。
國家發展改革委披露,近年來,我國民間投資發展呈現出總量比重穩步提高、投資結構逐步優化的特點。從總量來看,2010年至2012年,民間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55.9%、60.3%、61.4%,增速為32.5%、34.3%、24.8%,分別高于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8.7個、10.5個、4.2個百分點,對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上半年,民間投資完成115584億元,同比增長23.4%,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進一步提高到63.7%。從結構來看,民間投資在一些重點行業領域的增速明顯加快。今年上半年,非金屬礦采選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等行業的民間投資占比分別達到94.5%、 89.6%、87.1%。
點評:民間投資是促進經濟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繁榮城鄉市場、增加財政收入、擴大社會就業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力量。近年來,國家在鼓勵民間投資方面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國務院的“促進民間投資36條”、 有關部門出臺的42項配套實施細則、 20多個省級政府和不少市、縣政府也出臺了本地區的實施辦法。但目前總的來說對民間投資的限制依然較多,民間資本進入國有壟斷行業依然困難重重。期待國家有關部門在鼓勵民間投資方面步子更大一些、措施更多一些。
外匯局:防跨境資金流動 推資本項目可兌換
國家外匯管理局在近日召開的2013年年中分局長電視電話會議上表示,下一階段外匯管理工作將進一步防范跨境資金流動風險,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
會議指出,下一階段外匯管理將重點加快外匯管理理念和方式轉變,加強外匯形勢監測分析,繼續推進跨境資金流動監測與分析平臺建設,進一步充實政策預案;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提升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鞏固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改革成果,扎實推進服務貿易外匯管理改革;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推動資本市場有序開放,推進資本項目管理便利化。
會議稱,2013年以來,外匯管理部門加快外匯管理理念和方式轉變,外匯管理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與水平有較大提升。堅守風險底線,出臺加強外匯資金流入管理一攬子措施;推進貿易領域外匯管理改革,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堅持深化改革,穩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穩步推進跨國公司外匯資金集中使用試點,優化外債和對外擔保指標,支持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完善外匯儲備經營管理,保障外匯儲備資產安全;以加強區域外匯形勢分析為抓手,推進外匯管理系統研究、統計等基礎工作上新臺階。
(一)著力推進產業升級和拓展發展空間,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要圍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把加快結構調整作為重中之重,既要抓新興產業培育促增量,更要抓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優存量,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努力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轉變”上求實效。
一是加快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積極爭取國家盡早批復我省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和試點工作方案,分解落實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工作任務和責任,精心籌備全省海洋經濟工作大會,推動規劃和方案的落實。盡早完善并上報舟山群島新區發展規劃。組織實施海洋新興產業規劃和海島利用保護規劃。大力促進“三位一體”港航物流服務體系建設。編制實施海洋經濟發展重大建設項目計劃,啟動實施一批海洋經濟發展重大項目。大力爭取國家先行先試和保稅、土地、用海等傾斜政策的支持,抓緊擬定海洋經濟發展政策意見。抓緊組織沿海各市縣編制海洋經濟示范區規劃的實施意見,落實年度工作任務和責任,形成上下聯動的推進機制。
二是大力推進產業集聚區規劃實施。組織實施省產業集聚區發展總體規劃和14個省級產業集聚區發展規劃。指導各市抓緊編制各產業集聚區功能分區規劃,明確產業培育重點和主攻方向。推動產業集聚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引進一批代表行業先進水平的大項目大企業。加快啟動實施產業集聚區重點基礎設施配套項目。認真落實產業集聚區相關支持政策,推動制定土地保障、財稅支持、環境容量等具體配套政策,加快建立產業集聚區工作協調機制和考核評價辦法。積極推進開發區(園區)整合提升。深入實施開發區(園區)生態化改造。
三是大力推進服務業體制政策創新和集聚示范區、重點企業培育發展。抓緊制定2011年全省服務業工作要點和服務業發展目標分解方案。研究擬定促進服務業體制政策創新的意見。編制實施服務業十大重點行業“十二五”規劃和年度服務業重大項目計劃,著力培育全省108家服務業重點企業,加大創建培育現代服務業集聚示范區工作力度,積極推進一批服務業重大項目建設。切實做好杭州、寧波兩個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工作。開展服務業集聚示范區按季統計直報和服務業重點企業監測分析工作。
四是積極推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推動落實11個產業轉型升級規劃。牽頭編制年度重大工業項目計劃,大力推動一批重大工業項目實施。積極爭取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專項項目和資金支持,抓緊制定全省重點產業布局規劃。加快制定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施意見,協調推進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規劃年度計劃任務的落實,引導和推動重點領域重大項目的實施。大力推動科技創新,支持科技創新基地、重大科技項目建設。積極爭取國家高技術產業專項項目和資金支持,培育建設高技術產業基地。扎實推進國家和省級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建設。積極支持塊狀經濟和龍頭企業發展。
五是推動農業“兩區”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著力推動農業十大主導產業轉型升級規劃實施。促進公共建設資金、重點項目安排向農業“兩區”建設集中,支持新建糧食生產功能區100萬畝、規劃建設現代農業同區310萬畝,切實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力爭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930萬畝,確保農業穩產增產。突出推動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庫除險加固、山洪地質災害防治、易災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三位一體”規劃和項目資金爭取工作。著力推進灘涂同墾和低丘緩坡開發。
(二)大力擴大民間投資和培育消費增長點。努力優化需求結構。在穩定和拓展外需的同時,把促進民間投資、培育消費增長點作為突破口,促進需求結構優化,不斷增強內生動力。
一是大力推進以基礎設施為重點的重大項目建設。制定并實施年度“二三個千億”工程為主體的重大建設項目行動計劃、重點項目計劃、項目前期計劃、省級政府投資計劃等五大計劃。計劃安排“三個千億”工程投資1670億元,推進項目155項:省重點建設投資1380億元,建成投產76項。加快推進杭寧、杭甬、杭長客專、金溫擴能改造鐵路項目、杭州、寧波鐵路樞紐以及嘉興至紹興跨江通道、蕭山國際機楊二期擴建、嘉興電廠三期、甬紹金衢成品油管道、欽寸水庫、舟山大陸引水二期等一批續建工程:爭取新開工建設“九線一站”鐵路項目(九景衢、杭黃鐵路、商合杭客專、通蘇嘉城際、滬乍杭城際、湖蘇滬城際、衢寧、金臺、甬金鐵路和杭州站)以及六橫電廠、蒼南電廠、甬臺溫高速公路復線、京杭運河“四改三”工程、臺州朱溪水庫等一批鐵路、能源、公路、航道、水利項目。扎實做好“國批”、“省批”項目前期工作。進一步完善重大項目稽察制度和監管工作,加大投資項目的稽察力度。
二是促進民間投資更多投向實體經濟。抓緊研究制訂促進民間投資政策措施落實的具體分工方案,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市政公用設施等領域和節能環保、海洋開發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推動民企加快轉型發展的機制體制,促進資本與實業的互動發展。支持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擴大直接融資,構筑民間資本有序流動的平臺。認真清理現行有關民間投資的審批事項,簡化手續,加強民間投資的管理決策、項目咨詢、行業準入和審核報批等方面的綜合。
三是積極做好央企對接工作。扎實做好加強我省與央企對接合作工作政策意見的貫徹落實工作。圍繞建設重點發展平臺、重點產業提升、重大項目建設、重點創新載體、重點骨干企業,抓緊編制實施我省與央企對接合作項目年度推進計劃,抓好已簽約項目的落地、實施和推進,抓緊謀劃一批重大推介和洽談項目,更加主動與重點央企開展溝通對接,爭取再簽約一批央企對接合作協議。積極構建上下聯動、統籌協調的有效推進機制,建立健全央企對接合作項目全程跟蹤和服務制度,不斷鞏固和擴大對接合作成果。
四是大力培育投資和消費結合點。繼續促進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等鼓勵消費政策的實施工作。大力推進農村商貿流通體系建設,支持完善農村物流配送中心、農資連鎖經營、農村電子商務網絡體系,
培育農村消費增長點。深入推進農村住房改造建設,進一步加大在農村用地、農房產權、農村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認真貫徹落實房地產調控的各項政策措施,以公共租賃房、廉租房為重點,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
五是努力穩定外需和加大利用外資、境外投資力度。加強對企業開展匯率風險防范和應對的培訓指導,用足用好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政策。積極推進境外貿易促進平臺、出口品牌培育、省級出口基地、境內外營銷網絡建設,努力推動外貿增長方式轉變。不斷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優化外商投資空間布局。積極引導企業境外投資,鼓勵企業“走出去”進行市場拓展、資源開發,開展以獲得市場、資源、技術、品牌為主要目的的收購兼并活動,建立重大境外投資項目跟蹤服務機制。
(三)堅持不懈地推動循環經濟試點省和清潔能源示范省建設,提高生態文明水平。要扎實做好循環經濟、清潔能源示范省建設。大力推動生態環保、節能減排等工作,努力把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一是扎實推進循環經濟試點省建設。全面貫徹落實加快循環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積極做好循環經濟統計試點省、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和杭州低碳城市試點三大國家試點工作。全面推進25個循環經濟試點基地建設,支持工業、農業循環經濟示范區建設。繼續推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重大示范項目、循環經濟“991”行動計劃重點項目、CDM(清潔發展機制)項目三類項目建設。認真組織實施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設。扎實做好應對氣候變化各項工作。
二是開展清潔能源示范省建設。組織編制清潔能源示范省建設規劃和實施方案,及時制定年度能源發展計劃。積極加快核電發展,推進方家山、三門、龍游、蒼南等核電項目的建設和前期工作。穩步提高天然氣利用水平,積極發展天然氣發電和集中區熱電聯產。加快寧波、蕭山、紹興、江山、常山氣電等在建工程建設。積極引導太陽能光伏發電,加快嘉興、舟山、寧波、臺州等海上風電、以及舟山苜蓿制新能源燃料等一批項目前期工作。著力發展電力成套裝備、風電裝備、太陽能利用裝備、核電裝備及電力相關配套設備五大產業,全面提升清潔能源產業競爭力。推進我省與能源央企、新疆等能源富集地的合作,爭取有更多的安全、清潔的一次能源輸入我省。
三是推動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整治重點工程建設。配合有關部門及時分解落實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目標任務。進一步完善節能減排考核辦法。強化節能減排激勵約束機制。建立健全區域和總量雙控制度,完善溫室氣體排放和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制度。嚴格執行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審查制度。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支持繼續實施“節能降耗”十大工程,加快推進節能技術改造重點項目實施,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快集中式污水處理廠管網改造和鎮級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大垃圾處理設施規劃和建設力度,啟動燃煤電廠脫硝工作,深化非電行業脫硫工程建設。積極支持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
(四)加強價格監管和市場供應,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要充分認識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穩定價格總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做好市場保障和價格穩定工作。
一是保障重要商品市場供給。繼續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協同有關部門落實好保障糧食、蔬菜、化肥等重要商品生產供應的政策措施;發揮生豬生產成本收益預警機制作用,促進生豬生產穩定發展;抓好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的落實工作,促進農產品產運銷有序銜接。
二是完善市場和價格調控。認真落實各項價格監測預警報告制度,及時準確掌握重要商品價格動態,加強對苗頭性傾向性問題的調研并提出對策建議;完善價格應急機制,妥善處置突發性市場價格異常上漲:把握好政府管理價格的調整時機、節奏和力度,充分考慮社會承受能力,審慎出臺政府調價項目;加強輿論引導,穩定社會預期。
三是加強民生價格和收費監管。進一步完善醫藥價格形成機制,規范醫療服務收費行為。加強學前教育收費管理,繼續規范學校服務性收費。加強有線數字電視、電信、保障性住房等公益價格和收費監管。協同有關部門落實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價格補貼機制,確保困難群眾生活水平不因價格上漲而降低。
四是規范市場價格秩序。加強對重要商品市場價格的監督檢查,加大對串通漲價、惡意囤積、捏造散布漲價信息、哄抬價格等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進一步清理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和經營價格,開展涉農、涉企、醫藥、教育、銀行、資源性產品等價格和收費等專項檢查,加大對各種亂漲價、亂收費行為的治理力度。
(五)積極推進中心鎮改革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促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要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把新型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以中心鎮改革發展和小城市培育試點、美麗鄉村建設、欠發達地區扶持為重點,努力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
一是深化中心鎮改革發展和小城市培育試點工作。深入推進中心鎮強鎮擴權改革,推進財政和投資體制、金融制度等改革創新。實施中心鎮“兩百雙千”工程,落實年度投資計劃。督促各地出臺落實扶持中心鎮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全面開展小城市培育試點,認真編制小城市發展建設規劃,編制并實施小城市試點三年行動計劃,探索建立與小城市發展相適應的行政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二是加大對口支援工作力度。組織實施對口援疆、、援青規劃,根據年度援建項目計劃,加強協調銜接、監督檢查,切實完成對口援疆、、援青項目建設實物量任務,繼續做好青川災后援建后續工作。組織和引導浙江企業參與支援地區資源能源開發和經貿合作,積極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對口支援新路子。按照國家要求全面推進經濟、干部、人才、教育、科技和民生事業等全方位的對口支援工作。
三是進一步支持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配合有關部門全面啟動對6個重點欠發達縣的群眾致富奔小康三年特別扶持,加快實施一批建設項目。促進山海協作,實施興林富民工程。對欠發達地區繼續在項目、資金安排等方面予以傾斜,做好景寧結對幫扶工作,加大幫扶項目、資金扶持力度。深入推進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積極參與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
四是積極推動“美麗鄉村”建設。選擇若干工作基礎好的縣(市)開展美麗鄉村建設試點工作。整合推進千村示范萬村整治、農房改造、中心村培育、千萬農民飲用水、森林浙江等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工程,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進一步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和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
(六)扎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就業社會保障,不斷改善民生。按照“兩個提高”、“兩個同
步”的要求,更加注重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繼續實施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計劃。編制實施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年度實施計劃,統籌安排十大工程80個以上項目實施任務,力爭提前完成五年總投資計劃任務。繼續做好紹興縣、浦江縣、遂昌縣三大聯系點的改革試點工作。著力推進均等化體制機制創新。積極開展國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試點。
二是加快社會事業發展,編制實施“十二五”社會發展規劃。深入推進縣鄉村醫療衛生資源統籌配置改革試點,重點加強欠發達地區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建設。深入實施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規劃。繼續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啟動教育改革試點。組織實施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加強重點文化產業基地和文化產業項目建設,加強基層文化設施網絡建設。實施紅色旅游二期規劃,積極打造國家級、省級紅色旅游經典景區、重要紅色旅游景點三級紅色旅游精品。
三是推動社會管理創新。建立健全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各類重點工程建設中的矛盾和問題。深化信用浙江建設,預防和化解區域信用風險。加強系統層級監督,努力化解行政爭議。切實做好國民經濟動員工作。
四是推動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扎實推動就業再就業的各項工作。繼續推進社會保險“五費合征”,建立健全轉移接續等基本政策體系。積極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穩妥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七)深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綜合配套改革和各具特色的改革試點。推進科學發展體制機制創新。要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為重要載體,以更大決心、更務實作風深入推進各項改革,力爭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新突破。
一是加快推進中國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爭取國家盡早批復試點方案,制定年度實施意見和相關配套政策,力爭在外貿體制機制上有創新突破,探索建立新型外貿發展方式新途徑。創新市場帶動、產業聯動和區域合作機制,提升義烏小商品市場的戰略地位。深化行政管理和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加快建立與小商品國際貿易相適應的管理體制、政策體系、服務平臺、貿易方式,優化國際貿易發展環境。
二是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和環保收費改革。探索錢塘江流域水權制度改革試點。完善居民生活用電階梯式電價制度,實施超能耗產品懲罰性電價制度。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建立完善省市兩級排污權交易機構和平臺,探索開展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交易。完善污水處理收費機制。
三是全面完成醫改三年階段性目標任務。著力抓好綜合協調、督導評估,制訂和完善醫改配套政策。在政府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全面建立基層醫務人員績效工資制度。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落實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政策。
四是深化審批制度改革。著力清理和依法削減前置審批事項和條件,建立新增非行政審批事項的審核制度。完善投資項目聯動審批機制,推進全省投資項目管理信息系統正式運行,推廣行政審批服務全程制和網上審批制。
五是積極推進金融等領域改革。支持金融機構加大對“三農”和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積極推動優勢企業上市。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和產業投資基金,重點支持14個省級產業集聚區融資。積極推動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的優質企業發行企業債券,做好我省發行企業債券的項目庫建設。
同時,要加強對全省改革的總體指導和綜合協調,盡快出臺年度我省體制改革要點,加快“11+1”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開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綜合評價試運行等工作。
(八)以中央和省委“十二五”規劃《建議》為指導,切實做好“十二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高水平地編制好“十二五”規劃,是當前各級發展改革部門的重要任務。
一是高質量編制“十二五”規劃。抓緊編制“十二五”規劃《綱要》,在規劃政策導向、指標體系設置、戰略任務安排等方面,都要始終貫穿科學發展主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力爭編制一個具有前瞻性、戰略性、指導性的五年規劃。抓緊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實施差別化的區域政策和績效考核辦法。抓緊編制“十二五”專項規劃,組織開展區域規劃工作,推動形成各具特色、協調發展的區域經濟新格局。
二是加強各類規劃銜接協調。各地各部門要高度重視各類規劃間的銜接協調,加強本地區、本部門規劃與上一級層面規劃和區域規劃之間的銜接,特別要加強發展目標、重大項目等方面的銜接。
根據通知,此次免收5個月的出入境檢驗檢疫費,不包括對出境人員預防接種和體檢收取的費用,以及企事業單位承擔與出境檢驗檢疫有關的商業性自愿委托檢測和鑒定、出境檢疫處理、動物免疫接種工作收取的費用。
兩部委表示,免收出口商品檢驗檢疫費后,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依法履行職能所需經費由中央財政預算予以統籌安排。同時,結合推進法定檢驗體制改革,研究調整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預算和財務管理制度。
點評:自2011年10月以來,中國外貿持續低速前行,增長乏力。為提振外貿出口,緩解經濟下行壓力,7月2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了促進貿易便利化推動進出口穩定發展的措施。在此基礎上,國務院又下發《關于促進進出口穩增長、調結構的若干意見》。為細化分解國務院此前出臺的一系列促外貿措施,目前各部門正在抓緊制定可操作的具體政策。此次兩部委決定免收5個月的出入境檢驗檢疫費,是最新出臺的提振出口的政策舉措,可以實實在在地為外貿出口企業“減負”。
國家外匯管理局:推進簡政放權 放寬境外外匯存放
國家外匯管理局此前《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印發服務貿易外匯管理法規的通知》,決定自2013年9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實施服務貿易外匯管理改革,內容包括推進簡政放權、放寬境外外匯存放等。此次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是推進簡政放權。取消服務貿易購付匯核準,服務貿易購付匯業務可在金融機構直接辦理。外匯管理部門強化對金融機構的盡職要求,推動金融機構完善相關內控制度與業務操作流程,并監督、檢查其執行情況。
二是小額交易無需審單。服務貿易小額收付匯業務可在金融機構直接辦理,金融機構對單筆等值5萬美元以下的服務貿易收付匯業務原則上可不審核交易單證。境內機構和個人需留存每筆服務貿易外匯收支相關交易單證5年備查。
三是簡化單證審核。對于仍需審核單證的業務,簡化相應審單要求,包括對現行的數十類單證審核規定進行簡化與合并;取消對絕大部分主管部門核準、備案文件的審核要求;取消對外付匯稅務證明等。
四是清理整合法規。制定《服務貿易外匯管理指引》及其實施細則,廢止50多項相關法規文件,為涉外主體辦理服務貿易外匯業務提供系統、清晰、透明的法規依據。
五是放寬境外存放。放寬境內機構服務貿易外匯收入境外存放的條件,允許企業集團將服務貿易外匯收入集中境外存放。
六是強化均衡管理和事后管理。加強對服務貿易外匯資金流入、流出的雙向監測,建立由宏觀分析、中觀監測、微觀核查緊密結合的非現場監管體系,并輔以必要的現場核查、檢查,加強風險防控。
點評:服務貿易外匯管理改革體現了外匯管理理念與方式的轉變,有助于形成便利化與防風險相結合的新型管理方式,有利于順應服務貿易發展趨勢,促進中國服務貿易健康發展。
胡潤財富報告:2012年中國內地十億富豪達8100個北京富裕人士最多
胡潤研究院與群邑智庫近日聯合的《群邑智庫·2013胡潤財富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底,中國內地財富達十億元以上的富豪已達8100個,北京千萬富豪18.4萬人,全國排名第一。
——全國有105萬千萬富豪和6.45萬億萬富豪,分別比去年增長3%和2%,增速連續2年放緩,為5年來最小。
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底,除港澳臺之外的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千萬富豪(含億萬富豪及以上)人數已達105萬人,比上一年增加3萬人,漲幅3%;其中億萬富豪人數已達6.45萬人,比上一年增加1,000人,漲幅2%。百億富豪有280個。千萬富豪和億萬富豪人數增速已連續2年放緩,且均為5年來最小漲幅。目前,全國每1300人中有1人是千萬富豪,每2萬人中有1人是億萬富豪。
——北京富裕人士最多,排名第一,廣東次之,上海排名第三。天津增速最快,浙江和內蒙古減少最多。
報告顯示,北京千萬富豪比去年增加5,000人,達到18.4萬人,億萬富豪比去年增加200人,達到1.07萬人,全國排名第一;廣東有17.2萬位千萬富豪和9,600位億萬富豪,排名第二;上海有14.7萬位千萬富豪和8,500位億萬富豪,排名第三。天津是增速最快的一個城市,有1.9萬位千萬富豪和1,400位億萬富豪,分別比去年增加11%和12%,全國排名第10。其他增速較快的還有山東、河南、云南、貴州、青海和。六成富裕人士在非一線城市,例如杭州、寧波和佛山,千萬富豪人數均在2萬以上。調查還顯示,雖然全國富豪數量普遍呈增加趨勢,但也有部分地區富豪數量有所減少,其中浙江和內蒙古富豪人數減少最多。
——1/4的富豪表示對未來兩年中國經濟非常有信心,較去年下降3%,是前年的一半。
表示對未來兩年的中國經濟非常有信心的富豪占受訪富豪的25%,比去年少了3%,而前年這一比例為54%。表示還算有信心的富豪則比去年增加了2個百分點,為66%。而表示沒有信心的富豪比例有9%,比去年增長了2個百分點,為三年來的最高值。
——中國富豪幸福指數達到7.8(滿分為10)。富豪最想擁有的是健康,1/4的富豪不滿意自己的健康狀況。
報告首次引入“企業家幸福指數”這一概念,從家庭、工作、健康和個人生活四個方面研究企業家的幸福感,受訪者被要求從1到10分為自己的幸福程度打分,結果顯示:中國富豪幸福指數達到7.8(滿分為10),73%的富豪認為自己比上一代幸福;家庭生活給予的幸福感比工作帶來的更多;女性富豪的幸福指數達到8,略高于男性富豪;30歲以下富豪的幸福感明顯低于年齡較大的富豪,尤其在工作方面。
相比愛情、時間、他人認可、學習機會和物質需求,富豪最想擁有的是健康,最擔心的也是個人健康問題。超過1/4的富豪不滿意自己的健康狀況,另有超過1/3的富豪認為自己運動不夠。女性和年輕富豪更在意自己的身材。近3成富豪認為自己的工作生活不平衡,年輕富豪這方面困擾更多。近2成女性富豪有睡眠問題。
點評:報告透露出的目前中國富裕人士的數量、地域分布情況以及投資方式、消費方式、媒體使用方式等信息,能夠幫助市場營銷者更加深入了解中國富豪的生活方式,進而找到有效地和中國富豪溝通的方式方法。
最受外國游客歡迎國家排行榜:法國居首 中國第三
聯合國世界觀光組織公布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2012年,“最受外國游客歡迎”的國家中,法國是外國游客最多的國家,美國位列第二位,中國和西班牙并列第三位。此次排名中位居第五至第十位分別是意大利、土耳其、德國、英國、馬來西亞、俄羅斯。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分列第13位和第20位。
調查結果顯示,最受游客歡迎的10國多半是歐洲國家,亞洲國家只有中國和馬來西亞進榜。
英國廣播公司的數據顯示,2012年造訪法國的外國游客達8.3千萬人次,比法國人口6.6千萬還多。但統計指出,巴黎雖號稱愛情之都,卻僅有16.8%的外國游客造訪,阿爾卑斯山滑雪場與地中海度假勝地年復一年地吸引游客,讓法國年年穩居寶座。法國旅游業收入占GDP7%,高于汽車業,但游客平均消費只有約合人民幣3900元,在前十大觀光國中只高于俄羅斯。而到美國的游客平均花費約合人民幣1.15萬元,幾乎是法國的3倍。法國的游客83%來自其他歐洲國家。到中國的游客平均花費約合人民幣5300元。最特別的是中國澳門,外國游客在澳門地區的平均消費約合人民幣2萬元,在前20大旅游國中高居第一。
點評:中國在“最受外國游客歡迎”的國家排名中比較靠前,中國出境旅游的增長速度更加引人注目。2012年,中國以8318萬人次的出境游客,1020億美元的出境旅游消費,超越了德國和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國際旅游消費國。中國的旅游服務貿易,自2009年首次出現逆差以來,屢創新高,2012年更是高達519億美元。從旅游大國到旅游強國,中國仍需努力。
發改委:鼓勵引導民間投資 激發經濟內生動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表示,下一步將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繼續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為民間投資發展營造良好的市場、政策、法治環境。一方面,通過深化改革,為民間投資發展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把做好促進民間投資發展工作與轉變政府職能、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結合起來,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創新對民間投資的管理服務,真正確立民營企業的投資主體地位,激發民間投資創造活力,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另一方面,進一步落實促進民間投資政策措施,及時完善細化政策。引導民間投資進入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公用事業等領域,督促地方、部門推出鼓勵民間投資參與的重大項目,積極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金融機構重組改造。
國家發展改革委披露,近年來,我國民間投資發展呈現出總量比重穩步提高、投資結構逐步優化的特點。從總量來看,2010年至2012年,民間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55.9%、60.3%、61.4%,增速為32.5%、34.3%、24.8%,分別高于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8.7個、10.5個、4.2個百分點,對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上半年,民間投資完成115584億元,同比增長23.4%,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進一步提高到63.7%。從結構來看,民間投資在一些重點行業領域的增速明顯加快。今年上半年,非金屬礦采選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等行業的民間投資占比分別達到94.5%、 89.6%、87.1%。
點評:民間投資是促進經濟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繁榮城鄉市場、增加財政收入、擴大社會就業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力量。近年來,國家在鼓勵民間投資方面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國務院的“促進民間投資36條”、 有關部門出臺的42項配套實施細則、 20多個省級政府和不少市、縣政府也出臺了本地區的實施辦法。但目前總的來說對民間投資的限制依然較多,民間資本進入國有壟斷行業依然困難重重。期待國家有關部門在鼓勵民間投資方面步子更大一些、措施更多一些。
外匯局:防跨境資金流動 推資本項目可兌換
國家外匯管理局在近日召開的2013年年中分局長電視電話會議上表示,下一階段外匯管理工作將進一步防范跨境資金流動風險,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
會議指出,下一階段外匯管理將重點加快外匯管理理念和方式轉變,加強外匯形勢監測分析,繼續推進跨境資金流動監測與分析平臺建設,進一步充實政策預案;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提升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鞏固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改革成果,扎實推進服務貿易外匯管理改革;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推動資本市場有序開放,推進資本項目管理便利化。
會議稱,2013年以來,外匯管理部門加快外匯管理理念和方式轉變,外匯管理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與水平有較大提升。堅守風險底線,出臺加強外匯資金流入管理一攬子措施;推進貿易領域外匯管理改革,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堅持深化改革,穩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穩步推進跨國公司外匯資金集中使用試點,優化外債和對外擔保指標,支持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完善外匯儲備經營管理,保障外匯儲備資產安全;以加強區域外匯形勢分析為抓手,推進外匯管理系統研究、統計等基礎工作上新臺階。
點評:今年以來,隨著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預期逐步增強,國際資本有從新興市場逐步撤離的跡象,尤其是近7個月來320億美元國際資本從新興市場撤出,近950億美元流入美股指數交易所交易基金,造成新興市場股市大幅下挫。未來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以及全球流動性逐漸趨緊,跨國資本流向美國和歐洲地區的預期也在不斷增強。對未來跨境資本流動可能會對國內金融市場的沖擊不可不察、不可不防。
經濟學家問卷調查:對宏觀經濟運行樂觀 對地方債風險擔憂
經濟參考報社和廈門大學宏觀經濟研究中心此前公布的中國經濟“年度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問卷調查”經濟學家問卷調查顯示,63%的經濟學家認為地方政府債務是當前中國宏觀經濟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而產能過剩加劇、經濟增速放緩和房地產市場泡沫等方面也被認為是影響中國未來經濟健康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或重要因素。
普遍對今年中國宏觀經濟運行趨勢保持樂觀
報告顯示,接受問卷調查的多數經濟學家認為全年G D P增速能夠達到7.5%的預期目標,所有經濟學家都認為全年CPI增長將低于3.5%的預期目標。僅有2%的受訪者認為今年的居民收入水平有望提高。
多數經濟學家認為,中國政府不可能重啟以政府投資為主導的大規模財政激勵政策和以信貸刺激為主導的貨幣政策,認為下半年中國宏觀政策將適時適度進行微調,同時會加快推進財稅體制、金融體制和激活民間資本的活力等方面的改革,進一步釋放制度改革紅利。
多數經濟學家對2013中國宏觀經濟保持樂觀。72%的經濟學家認為當前中國宏觀經濟運行平穩,增長速度處于合理區間;77%的經濟學家預期全年GDP增速在“7 .5%-7.9%”之間。然而這種樂觀態度非常謹慎,因為有67%的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緩慢,51%的經濟學家認為中國金融系統存在系統性風險,而且只有2%的經濟學家認為居民收入水平有望提高。沒有經濟學家認為中央針對房地產出臺的“國五條”調控政策能夠對抑制房地產投機性炒作和房價上漲起到積極作用。
此外,在對“當前中國宏觀經濟的突出亮點”做出選擇時,經濟學家們的判斷相對分散,“物價總水平保持穩定,居民消費預期增長”中選的比例最高,但僅有49%,還有接近30%的經濟學家提出了非選項觀點。
調查結果還顯示,23%的經濟學家預期全年GDP增速在“7.1%-7.4%”之間,考慮到2013年上半年中國GDP的增速達到7.6%,這說明這部分經濟學家認為下半年中國經濟增長將繼續呈現進一步下行的態勢。同時,沒有專家預期全年GDP增速在“7%及以下”和“8%及以上”。
政府債務成當前經濟發展最大挑戰
關于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調查結果顯示,63%的經濟學家認為地方政府債務是當前中國宏觀經濟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42%的經濟學家認為產能過剩加劇;37%的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增長速度放緩;30%的經濟學家認為房地產市場價格報復性上漲可能引起未來的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16%的經濟學家認為出口衰退。以上結果表明,關于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挑戰問題,多數經濟學家的意見集中在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產能過剩加劇、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和房地產市場泡沫等四個方面,它們是影響中國未來經濟健康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或重要因素。
此外,有21%的經濟學家提出了關于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的其他觀點,包括:產業結構調整進展緩慢且轉型升級遭遇瓶頸;去產能和去杠桿;收入差距過大導致消費需求不足,難以擴大;面臨新形勢下經濟發展的一系列兩難問題,改革和發展都缺乏新的有效的總體設計,目前的應對措施是碎片化的;就業基礎薄弱;資源的強約束,生態系統的急劇退化等。
點評:巨大的地方債規模或將成為懸在中國經濟頭頂的巨大“堰塞湖”。據國家審計署最新地方債務規模的報告,截至2012年底,36個地方政府債務余額共計3.85萬億元人民幣,比2010年底增加4409.81億元,增長了12.94%。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審計署副審計長董大勝表示,截至2010年底,中國中央債務規模在7.7萬億元左右,地方債10.71萬億元,考慮到部分地方債存在一定浮動性,估計目前各級政府總債務規模在15萬億元至18萬億元之間。中國財政部原部長項懷誠今年早些時候曾估計,目前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可能超過20萬億元。巨大的地方債規模已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中國審計署此前披露,根據國務院要求,審計署將組織全國審計機關對政府性債務進行審計。
去年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致中國出口損失685億美元
中國國家質檢總局新聞辦公室副主任陳熙同近日披露,根據質檢總局組織開展的調查,去年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導致中國出口貿易直接損失高達685億美元。
據陳熙同介紹,今年1月起,質檢總局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了相關調查工作。調查采用雙層復合等比例抽樣法,依據HS編碼,將被調查的出口企業劃分為七大行業,隨機抽取分布于中國31個省份的3152家出口企業。
此次調查共收到有效問卷3137份,根據調查結果推算,中國去年有23.9%的出口企業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響;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導致中國全年出口貿易直接損失685億美元,比2011年增加62.4億美元;企業新增成本280.2億美元。
調查顯示,對中國企業出口影響較大的國家和地區排在前五位的是歐盟、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拉美、東盟。受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較大的行業排在前五位的是機電儀器、化礦金屬、紡織鞋帽、農食產品、木材紙張非金屬。受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較大的省份排在前五位的是廣東省、浙江省、江蘇省、山東省和上海市。
抽樣顯示,主要貿易伙伴影響中國工業品出口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類型集中在認證要求、技術標準要求、有毒有害物質限量要求、標簽標識要求、包裝及材料的要求等五個方面;影響農產品)出口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類型集中在食品中農獸藥殘留要求、微生物指標要求、加工廠、倉庫注冊要求、重金屬等有害物質限量要求以及食品添加劑要求等五個方面。
點評:技術性貿易措施涉及到對外貿易的眾多領域和環節,既包括初級產品、中間產品和制成品,又涉及到加工、包裝、運輸和儲存等環節,被認為是繼匯率之后中國企業在出口中遇到的主要障礙。由于技術性貿易措施常常以技術法規、技術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等合法的形式出現,因而對外貿企業的殺傷力更強,應對也更加困難,必須引起國家有關部門和外貿企業的高度重視。尤其是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要密切關注國外相關規則的變化,及時做好預警,為相關企業的正確應對贏得更多的時間和空間。
環球資源調查:超過七成中國企業預期下半年出口增長
擁有超過100萬國際買家的環球資源公司8月15日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70%中國出口商預計2013年下半年出口銷售將會增長。
環球資源對503家中國外貿企業進行了關于出口形勢調查。相較去年, 中國外貿企業對海外訂單收益持有更為樂觀的態度,預計下半年出口銷售會增長的企業同比增長一成以上。
從產業角度分析,以消費類電子、電腦、通訊及安防商品的企業表現最樂觀,超過八成認為銷售將增長;玩具及禮品行業則最“悲觀”,只有約六成企業認為未來數月出口將增長。
[關鍵詞]中小微企業;拓寬融資渠道;建立長效機制;加強風險控制
[中圖分類號]F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6 — 0072 — 02
中小微企業發展是經濟繁榮的“晴雨表”,是社會和諧的“風向標”,是市場經濟的“活細胞”,是惠及民生的“金飯碗”。這一最具活力的經濟“細胞”,在促進經濟增長、、科技創新與社會、增加就業、改善民生和穩定社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當前齊市一些中小微企業之所以出現經營困難,主要是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比較突出。資金短缺一直是困擾中小微企業發展的瓶頸所在,而隨著一系列宏觀融資政策的改變,在緊縮貨幣政策下的中小微企業融資局面比往年更加嚴峻,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本文就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發表如下管見。
一、齊齊哈爾市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主要成績
齊齊哈爾市委書記、市人大主任韓冬炎指出:“要積極與省內各大擔保機構合作,通過專利質押、商標權質押、股權質押等方式,解決我市中小微企業因固定資產低、實物抵押少而難以獲得銀行資金支持的問題。”市長郭新雙指出:“要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營造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良好氛圍,促進中小微企業集聚發展。”可見,齊齊哈爾市委、市政府對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高度重視,積極采取行之有效政策措施大力幫助中小微企業解決發展經營過程中所面臨的融資難問題。2012年以“中小微企業服務年”活動為契機,積極研究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的地方政策。為切實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壓力,近一個時期以來,齊市政府相關部門認真研究相關政策,學習先進地市經驗,結合本地實際,從多方入手,創新工作模式,積極服務企業,努力營造環境,努力化解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遇到的難題,為中小企業融資開辟出一片新天地,推進小微企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截至到2012年末,全市中小微企業(含個體工商戶)戶數達到22.5萬戶,從業人員68.6萬人;全市非公有制經濟預計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13.5%,占全市GDP的55%。齊市中小企業貸款余額230.6億元,比年初增加20.1億元。
齊市積極推進“助保金貸款”,用政府風險補償金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增信。作為黑龍江省首批“助保金貸款”試點城市,全力用好用活省里的政策,市政府分兩批投入共計7000萬元設立“市級政府風險補償金”,通過政府的“小”資金撬動金融機構的“大”資金,為有市場、有發展潛力但抵押不足的中小微企業貸款提供政策扶持。截至目前,齊市已有精鑄良、紅旭達公司等48戶企業通過“助保貸”的方式得到合作銀行的資金注入,額度達5億元。
針對市中小微企業單體規模小、實力弱,難以獨立通過債券市場融資的狀況,學習哈爾濱、山東等地“區域集優債務融資”的模式,鼓勵并推動中小微企業“抱團取暖”,通過將企業“打包”發行中小微企業集合票據,在債券市場上融資。為完善風險緩釋措施,設立中小微企業直接債務融資發展基金,市級財政首次注入5000萬元,并出臺了給予首單發行成功的企業補貼的扶持政策。目前,主承銷機構和發債企業經過多次遴選后給予確定,雙方并已達成合作協議,申報、注冊發行等工作將全面展開,3戶企業通過債券市場融資1.8億元。
為促進中小微企業上市融資,齊齊哈爾市政府還邀請諸多投融資機構為企業講解上市融資、風險投資等相關知識,并進行面對面的對接。金燦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上市前企業股權投資的公司,投資的數家企業已在國內成功上市。其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對齊齊哈爾市重點推薦的4戶企業分別在去年9月、10月從北京赴齊齊哈爾進行了兩輪深入調查,并對企業前景看好。目前已與瑞盛食品、富爾農藝兩戶企業初步達成合作意向,預計將為兩戶企業注入資金6000萬元。同時,齊齊哈爾市政府與銀行、擔保公司密切合作,為企業搭建融資平臺。為幫助企業解決資金瓶頸問題,一方面組織專門力量協調國土、規劃、住建、消防等部門,幫助企業補辦房屋產權證,增加可抵押的固定資產。另一方面,在搭建與龍江銀行開展“助保金”貸款合作平臺的同時,與當地及外埠的多家銀行、擔保機構建立密切聯系,定期進行情況溝通和信息交流,充分發揮為中小微企業融資服務的橋梁作用。通過積極協調、推介,宏順重工、圣和源食品、東北變壓器等企業分別通過交通銀行、浦發銀行、辰能擔保等埠內外的投融資機構獲得貸款注入,有力支持企業當前的經營和發展。
二、齊齊哈爾市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主要表現
一是中小微企業發展極不規范,難以取得金融機構信任。相當部分中小微企業沒有完全擺脫“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手段上還比較落后,總體上處于起點低、規模小、管理不規范的“小、散、亂”初級發展狀態,離公司制的管理要求相差甚遠,金融機構不放心對其進行信貸支持。財務報表不規范。絕大多數中小微企業出于管理理念或費用的考慮,沒有及時建立起完善的財務制度,而銀行在提供貸款時又比較看重財務狀況。
二是金融機構針對中小微企業的管理與服務不足,難以滿足中小微企業的有效需求。從中小微企業的信貸產品供給看,一些國有商業銀行撤并了縣域網點,導致了中小微企業信貸產品來源減少。除訥河市外,轄內其他縣(市)均存在這種問題。如改革后,縣域沒有中行、建行。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來看,四縣市只有1家村鎮銀行和1家小額貸款公司,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缺乏。從金融機構發展功能及監管定位來看,存在錯位現象。如農信社主要職能是服務“三農”,監管部門一般不允許其發放企業貸款,其中包括中小微企業貸款。金融機構貸款審批權力有限。據對農行的調查,該行只有100萬元及以下的貸款權限,超過100萬元的貸款要報上級行審批。即使在各項貸款資料完備的情況下,最快也得將近20天,不符合中小微企業“短、小、頻、急”的需求特點。風險防范及責任追究抑制了信貸投放。近年來,由于對風險防范的認識及管理力度的不斷加大,金融機構從工資、獎金、任職等方面,層層加大了風險防范和責任追究力度。這些措施在有效防范風險的同時,也制約了縣域金融機構向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熱情。有的金融機構表示,寧可不放,也不能被追究責任。中小微企業貸款門檻較高。各金融機構對中小微企業貸款從行業準入、信用、資金、管理、抵押物、盈利能力等方面要求相當嚴格。
三是中小微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信息不對稱,導致金融機構出現惜貸或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等現象。一方面,由于中小微企業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發展相當不規范,再加上當前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征信體系剛剛建立,無法覆蓋每一個企業和每個企業的方方面面,致使金融機構無法全面準確了解小微企業信息和做出準確決策,從而產生“惜貸”心理。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小微企業反映,因他們對金融機構的貸款程序、時限、金額、收費標準,以及相關中介機構服務不太清楚,主觀上認為在金融機構貸款比較困難,從而導致一些符合貸款條件的優質中小微企業不敢到金融機構融資。
四是中介機構缺乏,導致銀企間的信貸供給與需求雙向操作出現梗阻。一方面,服務中小微企業貸款的擔保機構、會計服務機構、審計機構、評級機構等中介機構基本上處于空白狀態。特別是貸款擔保機構的缺乏導致了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不能分散轉移,嚴重制約了信貸供給。另一方面,大多數申請貸款的企業可抵押物少,且辦理抵押物資產評估登記手續涉及工商、房產、財險、法律公證等多個部門,程序多、手續繁、費時長、收費高,銀企之間的信貸供給與需求雙向操作出現梗阻。同時,各項評估、擔保的費用偏高,也限制了中小微企業相互擔保。據對金融機構調查,如果以商品樓或住宅進行抵押貸款100萬元,那么發生的評估、登記費用等費用約3萬元。
三、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政策措施
一是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是各級政府的重要工作。中小微企業在齊齊哈爾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對地方在財政和稅收方面的貢獻更大,而且在社會效益上更為顯著,吸納了更多的人就業。所以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是齊齊哈爾市當前的重要工作,各級政府都要高度重視中小微企業的發展,通過政策導向,不遺余力地把扶持中小微企業的發展擺上突出重要的位置,下決心支持中小微企業的發展。
二是把中小微企業融資服務平臺做實做強做大,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多功能、全方位的融資服務,突破銀行和企業信息不對稱的屏障,為企業提供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地服務,根據中小微企業特點和需要,幫助選擇合適的融資渠道和產品。積極推進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努力做好對中小微企業政策宣傳和誠信文化的培育,實現政務環境、司法環境、信用環境和中介環境的不斷改善。
三是建立健全擔保平臺,實現“政、銀、企、保”的有機融合,緩解齊齊哈爾市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擔保平臺要大力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進一步完善中小微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擴大擔保業務,提升擔保增信額度,增強擔保平臺風險承擔和融資擔保能力,積極推動破解中小微企業擔保難問題,改善中小微企業的擔保環境,提供專業擔保服務,消除放貸機構和個人對資金安全的擔憂,大幅度提高融資成功率,創造“政、銀、企、保”良性互動的發展環境。
四是進一步擴大和加強與金融機構信貸合作,按照公司化貸款要求,積極協調銀行和相關金融機構,獲得貸款額度。采取股權融資、資產證券化、發行公司債券等多種方式,在融資方式和規模上取得更大突破。積極尋求與大集團、財團合作,“借梯上樓”,“借力發展”,鼓勵民間融資新模式,充分利用民間資金,不斷擴大中小微企業融資渠道。充分利用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集合票據等多種直接融資工具,實現融資方式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