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德育教育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育是浸泡在時間里發展的,在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中,推動著人對自身教育觀念的革新和教育行為的轉變,以及對我們所采取的教育造成的后果進行反思和總結。到底我們心目中的教育是什么?我們理想的教育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這是需要我們每個從事教育教學和研究的工作者必須要回答的問題,這是形成我們對教育基本認識的前提條件。傳統的認識里,我們一般會把教育僅僅認為是學校教育,教育僅僅是學校的事情,教育出現了問題,就應該從學校找尋原因和解決的對策,這只能說是一種狹義上的理解,或者甚至認為教育理論實際上就是一種實踐理論,“早期的教育學是為指導教育者的教育實踐而建立起來的,它主要包含兩種成分:從實踐哲學和歷史學角度對教育目的進行分析的理論知識;探討教學藝術以幫助教師從事實際工作的實踐知識。”[1]在傳統的狹義認識里,教育或許就是這個樣子,這是一種階段性的認識,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教育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當然我們的認識也不會局限于先前的狹義認識。因為教育已經深入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我們不再把教育看成是一種別人的事情。任何認識只能是在原來基礎上的刷新,對原有認識的發展,教育同樣是這樣。教育問題的出現,人們開始思考自身,思考與之相關的各種因素,同樣社會的發展出現問題,人們同樣會反過來思考教育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育的發展是必然的了。其中,在人類教育的發展過程中,人們都一直在思考教育如何在我們認識中給其自身一個恰當的角色,在當今學科如此細化和交叉分支學科的極大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教育學是否面臨著改革。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傳遞著人們的生存技能和社會經驗,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教育被一種生活、生產經驗的傳遞活動所代替著,或者在人類步入文明社會之后,尤其是在學校產生之后,教育就被一種單純的教學活動所代替著,這時的教育概念在人們的頭腦中是模糊的,但一些教育思想卻散見于一些長者、教師或學者的語錄和文獻資料的中,可能稱不上教育理論,但為以后人們對教育的研究起到了借鑒和啟迪的作用。在近代,特別是工業革命之后,社會和經濟的極大發展,促使著人們對知識的極度渴求,因為在此之前人們一直生活在崇拜自然的觀念里,認識的解放,推動著人們對自然的探求,通過對知識的掌握,達到對自然改造和利用的目的,進而促進自身和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而在此過程中,知識是我們掌握自然密碼的關鍵,它推動著我們揭開未知,而知識的掌握是離不開教育的,進而把教育推向我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急先鋒的位置。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給教育帶來了極大的發展動力,同時也帶給了教育極大的社會壓力,人作為一個個鮮活的發展因子,其質量的好壞直接反映在社會這個大的機體上。
2 由“教育”概念引發的教育學反思
我們此時,需要反思一下,教育學是否可以作為一種科學的理論發揮作用,教育學屬于社會科學的一支,在很大程度上,我們都把教育理論作為一種科學理論來認識了,既然教育學可以作為一種科學理論,我們就有必要證實這種教育科學理論可以科學地解決教育的相關問題。但問題在于,教育科學本身是客觀的,不具有任何歸屬傾向,但形成了理論就應該需要討論什么樣的教育理論才應該是科學的。自從赫爾巴特給“教學”作出“教育性”的規定以后,便逐漸形成涵蓋教育與教學的“教育”概念。[2]
【關鍵詞】職業教育理念;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研究
新時期下,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職業教育更是迎來發展新機遇和新挑戰,高職教育在教育行業中的地位得有充分體現,而高職畢業生也逐漸受到社會的重視和關注。但是,在高職教育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新的問題和困難,很多高職院校在培養人才的戰略上忽視了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的基本原則,教學與就業嚴重脫節,尤其在公共英語的教學中更為明顯。當前,高職英語教育不能充分滿足市場和社會的需求,而學生的英語能力會對其發展空間帶來直接影響,因此,各大高職院校要不斷探索,改革公共英語教學,做到與時俱進,將教學的重點立足于提高學生語言技能以及就業技能這兩方面。
1當前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
1.1教學沒有針對性
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培養目標上存在明顯的差別,高等教育主要培養專業性人才,而職業教育則主要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在培養目標方面已經形成了專業特色,相關課程的安排和設置都比較科學、規范、合理。但是,公共英語學科的教學沒有針對性,只是按照大學專科的課程進行安排,在教學中,也是沿用大專的教學程序,缺乏針對性、科學性以及系統性,當前的教學理念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這是影響和制約英語教學的關鍵因素。
1.2目標設置不明確
職業教育的顯著特征就是就業教育,一定要結合崗位的實際需要進行人才的培養。公共英語教學同樣如此,一定要結合專業特點,而不能只注重普通的英語應用能力。當前,高職院校將普通的英語應用能力作為衡量學生英語水平和教師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甚至學校為了保證英語過關率,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英語級數考試教學,雖然很多學生過了英語級數考試,但是英語能力卻沒有提高,更不用談實踐中的應用了。因此,改革公共英語教學已經迫在眉睫。
1.3教學模式相對落后
當前,公共英語在高職中依然沿用傳統教學模式,課堂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以教師為教學的主體。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首先就缺乏高職教育的特點,讓學生過分依賴教師和教材,長期以往,失去自我思考能力,不能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成為了課堂的附屬品,不能直接參與教學環節中,難以體現學生的實踐性、主體性以及自主性。
1,4教師團隊素質不足
當前,很多高職英語教師基本畢業與英語專業,不具備行業的實踐經歷,對學生專業崗位的需求了解甚少,也不知道崗位需要什么類型的人才,也不知道哪些知識對學生未來發展更有利。隨著高職院校規模的擴大和人數的增加,原來的教師隊伍不能有效完成教學任務,而英語教師對職業教育認識的不足,教育觀念的偏差和錯位,導致其難以勝任高職公共英語教學。
2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相關措施
2.1體現職業特點
創新和改革公共英語教學一定要總結和分析以往的教學經驗,將過去失敗的教訓和成功的經驗做為改革的重要參考,將學習和工作有效結合,以就業為根本,通過分析和調查各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實際情況,創新公共英語教學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思路,以學生的發展空間和能力提高為需要,合理定位公共英語的教學目標,按照夠用為度、實用為主的基本原則,結合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培養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同時,還要注意公共英語的專業性以及實用性,充分體現職業特點。
2.2培養應用能力
公共英語學科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在實際崗位中的英語應用能力,可以獨自翻閱與專業有關的英語資料和文獻。當前,我國各大高職院校的專業特點分明,如果對所有的學生都采取相同的英語教學模式不科學、不合理、不符合專業需要。因此,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充分掌握各個專業的特點,對教材進行科學的改動,將公共英語的教學內容和專業特點有機結合,對學生的應用能力進行重點培養。例如導游專業,要重點培養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機電專業,要重點培養學生翻譯和閱讀英語資料和文獻的能力;人力資源專業,要重點培養學生的英語寫作和聽說能力;計算機專業,要重點培養學生英語專業材料的閱讀能力。同時,教師還要根據不同的專業,補充教材內容,增加同專業有關的資料和單詞,培養學生的英語翻譯和寫作能力,將公共英語教學同專業緊密聯合到一起,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性,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2.3培養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前提和動力,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基礎,是學習最活躍、最現實的成分,是激發學生潛力的契機。英語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利用網絡技術和多媒體平臺,豐富、整合英語學習資源,增加課外英語信息量,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潛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教師還要積極構建英語教學網絡,開辦英語教學網站,并且在網站中開辦英語試題、英語教學以及英文新聞等欄目,將其建設為網上教學和互動的平臺,方便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進行信息交流和溝通。同時,也要充分利用學校的廣播系統,利用午休等時間播放專家演講、英語歌曲、英美文化以及英語新聞等內容,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英語學習的平臺。上述措施不僅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對英語的興趣,還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課外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動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2.4提高教師水平
教師是公共英語教學的組織者和教育者,教師教學水平和自身專業水平的高低對教學質量有直接影響。因此,我國各大高職院校要不斷吸取具有較強理論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教師充實到公共英語教學隊伍中,構建科學的教師結構,同時,還要對英語教師進行培訓,定期組織教師到企業實習鍛煉,參與進修,鼓勵教師考取職業資格證書。公共英語學科既要求教師具有講課的技巧,還要求教師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因此,為了適應當前社會對人才的新要求,高職院校一定要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為教師提供深造和學習的機會,培養素質較高、能力較強的教學人才。
3結語
總而言之,公共英語教學改革一定要充分結合職業的實際需要,圍繞崗位對人才的要求,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對英語教學體系進行全面改革,以培養學生對英語的應用能力為目標,注重學生的英語能力和就業崗位對接,占據就業的主動,創新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新局面。
參考文獻:
[1]馬俊波.基于職業教育理念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以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14):101-103.
[2]王玨.基于職業導向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初探[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12,(3):140-141.
自古以來,課堂上都是以教師講為主,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這樣的教育模式嚴重制約了教育的發展,抑制了學生個性思維的發展。學生像是裝知識的容器,給他們進行填鴨式滿堂灌,教師把自己“咀嚼”后的知識全部塞給了學生,他們肯定會覺得無味,失去了原有的味道。這樣學生的思維習慣了接受,對于新鮮事物也沒有了自己探索的欲望和能力,進而產生排斥心理。因此,我們要注重在平時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育家布魯姆曾經說過:“一個具有學習積極性的學生,要比那些沒有熱情、興趣和樂趣的學生,學習起來更加輕松”,因此,我們在課堂上要盡可能多的讓學生參與進來,而不是單純的在臺下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傳授,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學習的“奴隸”。教師可以作為一個引導者,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探究,不要把所以的知識都講出來,這樣就失去了學生求知欲的心理,導致他們更加懶于積極思考,坐等現成的成果。該講的一定要講清楚,不該講的要積極引導學生自己摸索,觸發他們的求知欲,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再有就是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大家作為一個團隊,互補不足,團結合作,更有學習的氣氛和探索的精神,這樣也是可以很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不僅增進了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激發學習的積極性,進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質量。
二、注重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
語文課上經常看見一些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睡覺。很大原因是他們沒有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語文看似枯燥的學科,但是如果真正走進語文課,你會發現語文世界的多姿多彩。一個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也是促進學習的很好方法。經過我多年的教學經驗,我總結了以下幾點好習慣的方法:1、養成誦讀的習慣。誦讀是有效的積累方法,典型的語言材料。例如古詩名句必須記憶背誦,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通過記憶名句來提高文化素養。2、養成閱讀的習慣。課外閱讀蘊含著豐富的知識,不僅可以汲取語文素材,還可以豐富大腦中的知識儲備,開闊眼界,并且在閱讀的過程中寫讀書筆記,記錄自己的感受和思考。3、養成記憶卡片的習慣。學生可以根據學習的內容進行專題的收集,分類記憶在卡片上,方便隨時復習。4、養成預習的習慣。有很多學生對預習不以為然,認為預習也沒什么效果,白浪費時間。我認為預習是最好的開始學習新知識的重要環節,就等于冬天發動機要預熱一樣,這樣才能運轉的更快。
三、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能力,更好的積累語文素材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這恐怕與近些年各地各校紛紛開展的各個方面的特色創建活動有關。特色創建活動可以說是這些年教育界的一股潮流,其初衷是好的,是想改變原來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千校一面的教育現象,努力增加和凸顯各學校、各學科乃至各位教師個人的教育教學特色,形成在理念上、實踐上、宣傳上和評價上差別化的教育主張和模式。教育領域的特色創建活動本身有其合理之處,無可厚非。因為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學校、不同的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時,自然面臨著不同的內部和外部情形,在辦學理念、學校文化、課程建設、教學模式、德育體系創建等方面有不同的認識和實踐,強調一下特色或差別當然是合理的也是必須的。如果教育者無視這些教育內外部情形的差別,在辦學理念、學校文化建設、課程結構、教學模式、德育體系建設等方面強行要求一致,會壓制各地各校和廣大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并且最終使學校的工作不能適應所在校內外的實際情況,使廣大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不能適應學生多樣化的發展要求。
除了上述客觀原因外,造成上述現象的可能還有一些更為重要的主觀的原因,就是一部分教育者在思想上行動上對于教育特色或差異的盲目追求。如前所述,無論是學校管理還是課程教學活動,有特色是正當的、合理的。但是,如果一味地強調特色、強調差別,以至于別人提過的理念我就不能提,別人用過的概念我就不能用,非得在理念上、名稱上弄出與別人不同的東西,方才顯出自己在學校管理、教育教學等方面的獨特性、創新性和價值性,那就走到了學校特色創建活動目的的反面。若教育者對教育特色或差異的追求極端到這樣一種程度,只求特色,不重共識,不尊重規律,為特色而特色,為創新而創新,那么就會舍本逐末,將特色創建活動引導到完全錯誤的方向。更不用說那些本來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特色還不鮮明,硬是通過總結、拔高或貼標簽制造的“特色”,其發揮的作用就如同“皇帝的新裝”,除了贏得一些阿諛奉承之外,不會給教育者自己和廣大師生帶來什么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事實上,一些學校辛辛苦苦凝練的標簽化的所謂特色,除了個別參與工作的專家、教師外,絕大部分教師和學生根本不知道它們是一些什么|西。
概念是思想和行動的工具,也凝結著人們認識和實踐的智慧。教育事業的改革創新允許創造一些新的概念,但是不能反過來把創造概念當成教育事業的改革創新。否則的話,教育事業的改革創新就淪為了教育概念的游戲。但是,在教育實踐領域,就如同在許多其他領域一樣,人們往往被一些別人制造的或自己制造的新概念包括一些來自外國的洋概念所迷惑,繼而在思想上和行動上被它們所誤導。比較常見的是,有些學校在學校管理、教育教學上硬是先行制造或拿來一個看起來、聽起來很新穎的概念,也不管它科學不科學、明確不明確,就把活生生的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實踐塞到這個概念下面,為這個概念提供實踐的注解。這實在是削足適履、作繭自縛的不明智行為,浪費了時間和精力不說,還很容易遮蔽一線教育者真正有價值的思想和所創造的寶貴教育經驗。
地方高校英語專業的閱讀課的教學重點主要是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閱讀速度,以此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英語水平。教授英語閱讀課的通常做法是,課堂上介紹相關文章的背景知識,講解閱讀技巧,組織學生閱讀文章并做教材提供的各種練習。然而這種延續多年的教學模式正面臨挑戰,很多學生對英語閱讀課失去興趣,教學效果和期望值之間存在較大距離。其主要原因在于:地方高校大多根據《大綱》提出的目標,自行選擇認為合適的閱讀教材,而這些教材所選用的文章在內容上大多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同其他非語言專業的教學相比,英語閱讀所涉及的話題和內容只能停留在表層。由于英語閱讀課首先關注的是閱讀技能的訓練,內容教學不是關注的重點,閱讀內容所涉及的零零散散的知識難以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激發以及保持學生長久的學習動機。
研究人員2012年在貴州的三所地方高校對352名外語專業一二年級的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和訪談,反映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半數以上的學生對閱讀教程上的內容不感興趣;(52.8%),他們認為教材上的文章單調乏味、沒有系統性,不能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和動力;(2)學生課外閱讀量少,多數學生的每周閱讀量為500-2000字,主要原因是缺乏閱讀興趣、不知道該讀什么;(3)閱讀材料來源較為狹窄,他們希望能閱讀貼近現實生活的閱讀材料,如法律、旅游、管理等,以拓寬他們的知識面,適應現實社會。
二、地方高校開展CBI閱讀教學的必要性
1.有利于實現《大綱》規定的培養目標
《關于外語專業面向21世紀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指出,“社會對外語人才的多元化趨勢使過去那種單一外語專業和基礎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市場對單純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的需求量正逐漸減小,外語專業必須從單科的‘經院式’人才培養模式轉向寬口徑、應用型、復合型的培養模式。”以貴州為例,大多數地方高校的英語專業課程設置一直是傳統的單一的英語教育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普遍忽略其他人文學科、自然學科等相關學科內容,這一狀況與大綱規定的要求還有相當差距。
改革閱讀教學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開展CBI閱讀教學,使閱讀教學的內容具有系統性、知識性以及閱讀內容和學生的相關性,將系統的內容教學和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在教學時間、教學資源配置對等的前提下構建英語專業內容知識課程和技能本位課程組合的閱讀課程體系。
2.有利于拓展學生綜合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
地方高校辦學條件差,師資有限,加之生源層次不高等原因,外語人才培養跟不上形勢,學生綜合素質缺失,知識面狹窄,實踐能力差,缺乏競爭力,學生就業面非常狹窄,就業越來越難已是不爭的事實。筆者對2010和2011兩年貴州三所地方本科院校英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作了統計。結果發現了很多問題:(1)就業面比較狹窄,主要集中在教育行業;(2)就業層次不高,畢業生基本上都是在鄉鎮中小學、私立民辦學校和外語培訓機構任教;(3)畢業生水平和層次不高,只有極少數的學生考上研究生。研究人員同時對這三所地方高校外語專業的538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對部分學生進行了訪談。結果顯示:超過半數的被調查者(55.7%)認為,除外語外,應具備相關學科專業知識(如法律、文秘、旅游、營銷等),這說明大部分學生已經認識到,只學習語言知識是不夠的,學生有強烈的學習其他學科知識的愿望,尤其希望學校用英語或雙語開設這些課程。大部分學生(67.2%)認為學校的課程設置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學校設置的課程過于單一化。
大部分學生(63.7%)認為他們所學的知識面太窄,除懂點語言知識,可以教點書以外,似乎沒有其他長處,而且實踐能力較差,難以適應社會需求。在未來職業的選擇愿望方面,選擇當外語教師的和選擇到公司或其他行業的人數幾乎相當。對部分畢業生的調研得知,很多學生希望去從事一些非教育的行業,但苦于自身知識面狹窄,對從事其他行業普遍缺乏信心。當今社會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我們培養的學生應該是寬口徑的,西方的CBI教學理論給了我們重要啟示,開展CBI閱讀教學能有效改善這一狀況,它不但能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還能有效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徑。
3.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保持學生長久的學習動力
動機是影響語言學習的關鍵因素之一。根據不同的動機來源,動機可是分為綜合型動機(integra-tivemotivation)和工具型動機(instrumentalmotivation)等。綜合型動機主要指語言學習者想把自己融入到目標語社團文化中的欲望,想讓自己成為社團中的一份子,這是一種在沒有感到外界壓力和威脅的情況下的一種接受性學習;工具型動機則是指語言學習者想通過語言學習到達某一特殊目的,如通過英語過級考試等。兩種類型的動機對學生的語言學習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動機的產生很大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興趣與需求。當學生有學習的需求和欲望時才會產生學習的動機。在當前貴州地方高校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上,CBI閱讀教學以不同的閱讀教學內容為依托,以語言為工具,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傳授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可以讓教師在課堂上能夠用有意義的閱讀內容去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興趣及需求,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各種學習動機。Richards和Rogers認為一旦學生的需求得到滿足,他們就會達到學習的最佳狀態,從而他們的學習動機就會得到提高。如果學生的學習動機越強越長的話,他們的語言學習成就就會越顯著。開展CBI閱讀教學有利于激發并保持學生的學習動機。
三、結語
關鍵詞:概念隱喻 英語 詞匯教學
1.概念隱喻應用于詞匯教學的理論基礎
概念隱喻的最初提出者萊考夫和約翰遜認為,隱喻并非一種語言現象,而是一種認知現象,普遍存在于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中。概念隱喻理論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隱喻并非修辭手法,而是一種思維方式;第二,隱喻的表達屬于一種相似性基礎上的跨域映射;第三,隱喻是身體的、經驗的,人們能實在的體會到它的闡釋效果。
2.基于概念隱喻的英語詞匯教學
概念隱喻作為一種認知世界的方式,對人們學習英語詞匯的含義、多義詞及詞匯運用及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就詞匯教學而言,筆者認為要將隱喻應用到英語詞匯教學過程中,要重視下述幾方面的問題。
2.1.重視英語基本詞匯的隱喻意義
英語中通常存在很多隱喻,尤其是基本詞匯具有比較豐富的隱喻,這些詞匯不僅使用重復率高,并常常與其他詞匯搭配,因此在人們的交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由于基本范疇詞匯具有更為豐富的隱喻和擴展隱喻用法,對詞匯教學有重要意義。例如:heart常常被隱喻與其存在一定關系的詞匯,如heartbunrning,heartfelt,a change of heart等。基于此,教師在開展詞匯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想學生講述詞匯的基本意義外,還要向學生講述詞匯的隱喻意義。
2.2.注意隱喻的文化內涵
根據隱喻的基礎理論可知,隱喻是身體的,經驗的,因此并不能隨意進行隱喻。詞匯的應用能夠體現出語言使用區域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而隱喻認知的共性能使具有不同文化習慣的人們通過隱喻體現事實。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長河中,不同國家和區域的人們雖然具有不同的文化習慣,但是社會背景及認知結構仍然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這也使得英語和漢語文化詞匯存在諸多類似的地方。如:中國文化中存在“時間就是金錢”,“人生是舞臺”等隱喻,在英語文化中也存在類似的隱喻,“time is money”,“life is stage“等。當然,除了相似性外,英語和漢語文化也存在一定差異,如:漢語中的“龍”是個褒義詞,體現積極正面的意思,如:“龍飛鳳舞”、“龍鳳呈祥”、“乘龍快婿”等;而在英文中,“dragon”卻是個貶義詞,代表一種吞云吐霧的怪物,象征著兇險和罪惡。又如漢語中的“狗”是個貶義詞,表示聽取別人使喚與派遣的意思,常用的表達有“走狗”、“狗仗人勢”等,而在英語中,“dog”確是代表一種友好的象征,常用的表達有“lucky dog”,“love me,love my dog”等。
2.3.利用隱喻思維理解一詞多義
多義詞是指同一個詞語表示多個不同的意思,不同意義通常是通過概念隱喻聯系起來的。如下述語句:
(1)He went up the stairs,so that we can see him.
(2)He spoke up,so that we can hear him.
在上述兩個語句中,up分別表示的是“upward”“more intensity”。學者認為兩句中不同的意思是依靠概念隱喻“more is up”聯系在一起的。在英語詞匯中這種現象很多,都是利用詞匯的基本內涵通過隱喻的認知方式表達,多義詞的現象就是隱喻化促成的。
2.4.利用概念隱喻聯系詞匯
對部分抽象的概念,在人們難以理解時往往通過自己比較能理解和熟悉的概念域來理解。例如:argument is war,用war理解argument,因此argument能和其它詞匯,indefensible,attack,win等使用,通過熟悉的概念域轉換理解來揭示屬性”爭論就是戰爭“。教師在講課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有效的將兩個概念域聯系起來,能夠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和記憶這些詞匯,幫助學生在使用英語交際過程中更準確、形象的表達自己的意思。
3.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進行詞匯教學過程中通過有效的使用隱喻理論,不僅能很好的使學生理解語言表層結構下的深層思維模式,還能有效的提升學生詞匯學習的深度,彌補傳統詞匯教學模式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之處,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楊衛芳.概念隱喻理論在英語詞匯教學中的實證研究[J].瘋狂英語(教師版),2012(05):78-79.
當前,浙江省初中采用的《科學》教材,化學知識零星地穿插在其中,這或將影響學生理性建構化學科學系統邏輯理念的形成。實踐顯示,高一新生對于一些自然現象的解釋常常和真實情況不同,并以所持有的主觀印象作為學習新知識的基礎。而教師對于學生的這類模糊概念往往采取理論解釋、強化記憶的方法,這樣做的結果沒有能夠使學生在真正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建構知識。歷年高考答卷中的概念題失分率較高,可以說明這一點。本文從高一化學教材中列舉容易產生模糊概念的內容,作為探討的切入點。
二、 方法與步驟
第一,選擇蘇教版《化學1》專題一中“物質的聚集狀態”[1],以學生作業結合課堂反映,找出學生對其中一些重要知識點所可能產生的模糊概念。
第二,根據學生作答結果將學生的模糊概念編為選擇題;根據所找出的存在于學生頭腦里的另類想法,用協助的方式,以建構方式的教學理念為基礎,著手編寫相應的教案,然后再配合原定進度施行。
第三,修改前述的教案,代之以較富彈性的教學設計,以改善其運用時的可行性。針對學生較常見的一些模糊概念,以建構方式中提供的概念澄清或沖突情境等觀點協助學生改變已有觀念,利用原先設計的教案中既有的一些活動再加改進或重新設計的方法,完成可供教師在進行建構方式教學時采用的教案,如問題討論、演示實驗或學生可實際動手的活動等,然后適當地將其穿插于原有的教學之中。
三、 結果與討論
針對選定的內容,在本文中所完成的工作核心是學生模糊概念的尋找,由提問結果的分析找出學生常見的模糊概念,采用合適的教學設計,借以協助學生澄清模糊概念。
1. 模糊概念的尋找
例如:固體微粒的運動特征。
綜合討論:有些學生無法區分固體物質組成粒子的運動與宏觀物體運動概念上的不同,因此誤以為固體中的微粒是靜置的。另有一些學生認為微粒運動軌跡是可測的。
2. 學生對“物質的聚集狀態”比較常見的模糊概念
(1) 認為固體物質,只要研磨得足夠細就可得到分子或原子。
(2) 固體物質熔化和固體物質溶于水,其過程是一樣的。
(3) 物質的重量,固態>液態>氣態,甚至認為氣態沒有重量。
(4) 只有在純物質中的分子,其組成才一定,分子的組成隨來源而異。
(5) 當固態物質變成氣態物質,學生以水中熱對流的方式來表示氣態物質的擴散性質。
(6) 容器中氣態物質上升到最上面或附著在器壁四周。
(7) 物質的宏觀性質和物質的一個原子或一個分子的性質一樣。
(8) 固態物質是連續的,粒子和粒子之間沒有空隙。
不僅初學時有上列模糊概念,復習時學生也未能完全澄清。
3. 針對學生模糊概念的教學設計
下面介紹的例子是為了澄清學生上述模糊概念而設計的教學方案。
情境:桌上放一塊食鹽晶體、一塊木塊、一杯水、一盤小冰塊和一個注滿空氣的氣球。
[問題1] 你認為食鹽是由什么組成的?
若無法回答或只是表面宏觀層次的描述或者是非微粒的描述,則再問:
[問題2] 您認為它是由一個個微小晶粒組成的呢,還是由比小晶粒更小的單位組成的?
如果回答是在微觀或粒子層次,則再提問:
[問題3] 這些組成食鹽的微粒是什么?它們會像鹽一樣咸嗎?它們會像鹽一樣是白色的嗎?它們會像鹽一樣是硬的嗎?它們會動嗎?它們都一樣嗎?它們還可以被再分割嗎?
如果以上的回答是在微觀(或/且)微粒層次,但未很明確,則再追問:
[問題4]請回答這些組成食鹽的微粒看起來應該像什么?形狀如何?
如果學生的回答無法進入“動態微粒”的層次則進入下一題。
[問題5]為什么食鹽和木塊可以保持一定的形狀,而水和空氣則不能?
如果學生的回答是在宏觀(或/且)連續的層次,則繼續提問:
[問題6] 為什么食鹽、木頭是硬的,水和空氣是軟的?為什么這些東西的性質并不相同?
如果回答已進入微觀或粒子層次,則提問:
[問題7] 需要用很大的力氣才能把食鹽捏碎并將食鹽的小顆粒分開來,然而卻可以很容易地把水或空氣進行不斷的細分,這是為什么?是什么樣的力量使組成食鹽的微粒能聚集在一起?是什么力量使組成水的分子可以聚集在一起?
若沒有進入微觀或粒子層次,則再問:
[問題8] 為什么空氣可以無孔不入?
如果學生一直都無法進入“動態微粒”的描述層次,則進入下一題。
[問題9] 放在桌上的冰塊為什么會融化?
如果學生的回答是在宏觀或連續的層次,則提問:
[問題10] 冰和水有何不同?
如果學生的回答已進入了微觀或粒子的層次,則提問:
[問題11] 您認為在冰的融化過程中,組成冰的水分子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如果學生的回答一直都無法進入“動態微粒”的描述層次,則進入下一題。
[問題12] 把小冰塊放入這杯水中,冰塊逐漸不見了,為什么?
如果學生的回答是在宏觀或連續的層次,則提問:
[問題13] 不見了的冰塊到哪里去了?
如果學生的回答是在微觀或粒子的層次,則提問:
[問題14] 冰塊內的水分子為什么不見了?這個過程(溶解,或學生的其他用詞)的詳細情形如何?
如果學生無法進入“動態微粒”的描述層次,則進入下一題。
[問題15] 如果放很多冰塊到這杯水中,經一定的時間,杯子的外壁會有一些小小的液滴出現,這些“小液滴”是什么?它們是怎么來的?它們是如何才變成小液滴的?
當學生仍然無法進入“動態微粒”的描述層次時,則進入下一題。
[問題16] 若把這杯水放在桌上幾天,里面的水就不見了,為什么?它們跑到哪里去了?這些水現在是處于怎樣的狀態?
通過這樣反復深化的提問,可以將對于物質微粒的相關模糊概念進行一定程度的糾正,隨之建構正確的概念。在運用建構方式進行問題建構教學時,應當注意相應的教學技巧,如提供學生討論、發表意見的時間以及討論的分組、激勵學生參與和對學生想法的響應等。
4. 教師運用建構方式教學的情況
化學教師表達建構方式教學的方式,主要采用合作學習策略,故教學流程采取老師提問題,接著由學生展開小組討論,然后讓學生發表小組或個人的看法,最后獲得正確的結論或概念。
教師一般較為注重與關心如何提出合適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以引出學生想法,或提供合適的實驗和活動來糾正學生的模糊概念,但普遍忽略如何促進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及其討論的效率與參與度。
閱讀相關文獻,有助于教師對建構方式的重要教學理念有初步正確的了解,然后再通過教學的實際運用,其印象會更加深刻,甚至還會得出更寬廣的認識與體會。
四、 問題和建議
實踐顯示學生對有些模糊概念比較容易澄清,對另一些模糊概念則較難在短時間內去除,但最為重要的是在教師改變教法之后,學生會仔細地去思考并熱心參與小組討論。由于現時的教學環境中還存在著可能阻礙運用建構方式教學的因素,如實施建構方式教學需要有較多的課堂時間,而且有的教師覺得應試效果不一定比直接傳授為好;此外,學生的心態、參與情形,也是影響實施建構方式教學成效的一個因素。■
關鍵詞:思想;觀念;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引領;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1)08―015―03
一、思想與觀念的概念辨析
按照《辭海》的解釋,思想是客觀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識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因此,思想的主體是人,對象是客觀存在,結果是所形成的認識。一切根據和符合客觀事實的思想是正確的思想,它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反之,則是錯誤的思想,它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阻礙作用。思想始于以一種具有顯著特征的模式對周圍世界的觀察以及對周圍世界的探尋。這些觀察與探尋,是思想之網不斷拓寬的開始,思想不僅廣泛生長于我們心中,也廣泛生長于和我們一樣進行思想分享的每一個人心中。思想大廈不僅奠基于我們大腦之內的客觀事實,而且奠基于他人的觀念與認識,其中包括我們同時代的人、我們的祖先和我們的后裔的觀念與認識。“在所有特定的思想領域,思想都是呈指數級增長。這種增長不像連續漸進的線,而像正在生長的機體組織中細胞的不斷分裂”。
觀念是客觀存在在意識中的反映。人腦在接受客觀存在之后,會對客觀存在形成一個初步的認識,初步的認識在頭腦中被對象化后就會形成初步的觀念。觀念同物質的東西相對立,屬于精神層面的東西。觀念作為人們在實踐當中形成的各種認識的集合體,在無形中指導著人們在實踐中進行的各種活動,不斷豐富生活和提高生產實踐水平。觀念一方面反映了客觀事物的不同屬性,同時又加上了主觀化的理解色彩。客觀事物的不同屬性是觀念的本體存在,本體存在決定著主觀認識,主觀認識與客觀存在之系統化的集合體便形成了觀念。人的認識具有的無限性和有限性的特點,決定了人們對客觀存在的認識總是發生變化的,會因時間的變遷而出現與時代不符合的意念。馬克思說:“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人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但是,觀念不僅反映客觀現實,還能根據對客觀現實的反映為實踐創造觀念的對象,作為實踐的目的。這種觀念的對象通過改造客觀物質的實踐活動轉化為現實的對象,成為現實中不會自然產生的新事物。
通常把思想和觀念作為同等的概念,都是認識和思維的結果,屬于意識形態或觀念形態。思想與觀念在本質上并無差異,都是主體對客體存在的認識及認識的集合體,我們經常把思想與觀念放在一起稱之為思想觀念。在漢語的使用習慣中,逐漸弱化了思想與觀念之間的區別。但是思想與觀念并不是同一體,兩者存在著概念內涵與外延上的區別。觀念是思想的先導,觀念的發展猶如生物成長的過程,觀念的形成過程也是觀念豐富的過程,從對周遭事物和自然世界的想法、認識到對自然世界秩序的想象,便產生了可能以自己在自然世界中建立的關系模式,并以此為范本,豐富自己的思想。這可以看做從觀念到思想的孕育過程;反之,從思想到觀念,全面的、整體的、系統的思想是由對自然世界的諸多觀念和態度組成的,這些觀念與態度經過長期的實踐,隨之形成了傳統、習俗、慣例等。
觀念,或者更廣泛地講,各種精神事物,作為認識的產物和工具,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條件下從人的頭腦中產生的,社會文化條件決定著觀念的性質和形式。黑格爾認為,觀念是在歷史中自我規定和自我實現的主體。這種實在性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物質的,但又并不因此而是純主觀性的。在弗雷格看來,思想既不是外部世界的事物,也不是內心世界的表征,而是另一種性質的現實。人們一向把觀念的東西看做是用于理解的語句,即用于說明或闡釋的語句。然而,“觀念的東西一旦形成,我們就會發現它們發生了一種本體的變化,它們不再僅僅是用來說明和闡述事物狀態的觀念性手段,它開始具有一種獨特的存在,變成了世界的構成因素”。
二、何為教育思想與教育觀念
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家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辭典》對教育思想的解釋是“對教育現象的認識。主要包括:教育主張、教育理論、教育學說等。大體可分兩個層次:一是較為零星的、不大系統的教育思想,如人們對教育總體或某方面的片斷的初步的看法、想法、主張、要求與建議等;另一是較為系統和嚴密的教育思想,如人們在總結前人經驗基礎上,經過深入探索、反復檢驗、整理改進而提出的教育理論、教育學說”。究其內涵,教育思想是指人們對人類特有的教育活動現象的一種理解和認識,這種理解和認識常常以某種方式加以組織并表達出來,其主旨是對教育實踐產生影響。教育思想來源于教育實踐活動,往往是對教育實踐活動的認識及多種認識的集合體;教育思想的歷史性是由教育實踐活動的歷史性決定的,教育實踐活動具有鮮明的歷史痕跡和歷史印記,這也是教育發展受制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反映。
教育思想有個體和群體之分。所謂個體的教育思想,是指作為個體的人從自身的價值觀、教育觀和生活經驗出發而提出的教育思想。對某些哲學家、教育家、著名教育工作者等的教育思想的研究,就屬于個體教育思想研究的范疇。所謂群體的教育思想,則指一類人或一個群體從自身的價值觀和利益出發,結合這類人的共同生活經驗而提出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不僅要回答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等問題,還要回答什么知識最有價值、怎樣發展知識和文化、如何促進社會發展等問題。與教育目的相關的各種觀點和假設是教育思想的起點和核心,它決定了教育思想的基本價值取向,也包括與受教育者有關的各種觀點和假設,以及對知識的性質、價值、與知識有關活動的方法和原則等方面的各種觀點和假設。
《教育大辭典》把教育思想分為兩個層次:一是較為零散和初步的思想,二是經過深入探索和反復檢驗的教育理論和學說。筆者認為,教育觀念介于兩者之間。教育觀念不同于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是與社會、經濟以及科技相適應的,并在某一時期得到人們的認可。學而優則仕的教育觀念在我國教育領域之所以根深蒂固,是因為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有其適宜的文化土壤,它與當時的社會、經濟及文化觀念相適應。但是到了今天,受民主、平等、學習型社會等觀念的影響,學而優則仕的教育觀念已不能反映一定社會群體的意愿了。社會群體對教育功能、教育對象、教育目的、教育體制、教育結構、教育內容、教育過程及方法等根本問題的認識和看法總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展的。
當我們把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并提的時候,可能隱含著二者在表現形式上的某種差別。思想是指人們經過深入探索的產物,具有較系統的理論體系(如終身教育思想),而觀念則常指對事物的某種看法,不一定有系統的理論(如學而優則仕)。教育思
想與教育觀念皆可歸為教育思維,沒有必要將二者嚴格區分開來,通常表述為教育思想觀念。寬泛地理解,教育思想觀念應包括關于教育現象的各種看法、主張、觀念、理論和學說。喻岳青把教育思想觀念劃分為四個層面,即教育哲學層面、教育事業發展的層面、教育管理層面、教育教學過程層面。筆者認為,從宏觀到微觀,可以把教育思想觀念劃分為三個層面:宏觀層面即教育哲學方面的思想觀念,是關于教育的一些最根本的理念,包括對教育中的核心概念“人”與“知識”的思考,如教育目的、教育性質、教育價值、教育功能等;中觀層面即教育管理層面,主要指學校管理層面,指學校的辦學理念、指導思想等,包括學校、政府、社會的關系的界定與認識,關乎教育事業發展的思想觀念等;微觀層面即教學思想觀念,這也是教育領域中最核心的思想觀念,例如,教學的任務是傳授知識還是培養人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應該是什么,對此類問題的認識都屬于教學思想。
人們在開始其教育活動時,首先是在現實社會的條件下,繼承前人的教育遺產和固有的教育傳統。教育實踐本身的發展邏輯直接制約著教育思想的變遷,從而賦予教育思想的歷史進程以特殊性。而教育思想、教育觀念一旦確立之后,便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成為一種可以獨立發揮作用的力量。當它為社會大部分成員所接受,成為一種普遍認同的社會心理時,往往具有極大的惰性;同時,它還受到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倫理道德、政治思想的影響。
三、教育思想觀念在教育發展創新中的地位及作用
(一)教育思想觀念引領教育改革
教育思想觀念的變革提供了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契機和不竭動力,是教育改革的先導,特別是微觀層面的教育教學思想。教育思想觀念在教育改革中起著引領的作用,改革的行動總是滯后于思想認識的變化。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教育均衡發展、教育優先發展、堅持育人為本、堅持全面發展、終身學習、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觀念被再次提起,這些教育思想觀念的出現都是在教育改革之前。教育思想觀念來源于教育實踐活動,往往是對教育實踐活動的認識及多種認識的集合體。分析當前的教育思想觀念有助于人們理智地把握教育現實,依據一定的教育思想觀念從事教育實踐;只要教育改革按照社會公民所認可的教育思想觀念進行,教育改革必然取得進步。教育思想觀念的出現源于教育實踐,但同時高于教育實踐,引領教育改革的進行。終身教育思想、學習型社會早在20世紀就已提出,如今這些教育思想觀念都變成了教育改革的目標。教育思想觀念決定教育的正確走向,具有深遠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教育思想觀念的創新是教育發展創新的基礎
教育是知識傳承、創新最主要的方式,是培養人才最主要的途徑,作為教育主場所的學校是文化知識傳遞、傳承、創新的主陣地。教育事業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決定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教育創新的首要任務是教育思想的創新。指出:“進行教育創新,首先要堅持和發展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要求的教育思想。”強國必強教,強國先強教。中國的發展,中華民族的復興,關鍵在人才,基礎在教育。教育創新要在傳統教育的基礎上進行,傳統教育中既有優秀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也有不好的或者過時的內容。教育創新就是要繼承與發揚優秀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改革一切不符合當今時代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創造出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創新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教育體制、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諸多方面,而在教育創新系統中起系統引導和驅動作用的,最主要的應該是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變革與創新。思想的解放、觀念的創新決定著整個教育創新的成敗。
【論文摘 要】本文通過對概念隱喻理論的簡要介紹,說明了將這一理論應用到外語教學中的意義和指導作用;隱喻理論對外語教學中的詞匯、語法及篇章和文化理解都有著一定的啟示。
一、概念隱喻理論
認知語言學認為,通過一個概念域來理解另一個概念域的方式就是概念隱喻。概念隱喻的形成,是兩個概念域之間的結構投射,即利用一事物與另一事物的相關性,將指示該事物的詞語從一個概念域向另一個概念域映射,借“它類事物”來理解和體驗“該類事物”(lakoff&johnson,1980),通常以a is b的形式表現。這里的所說的“該類事物”即a指目標域,一般是比較抽象、陌生的事物;而“它類事物”即b指源域,通常是人們比較熟悉、具體的、有形的事物。概念隱喻具有常規性、任意性、系統性和不對稱性。前兩種特性為隱喻的一般特性,系統性和不對稱性為概念隱喻獨有的特點。
二、概念隱喻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1.詞匯的理解與記憶。概念隱喻理論與外語教學最容易結合也是應用最廣的方面是詞匯教學。lakoff認為,我們日常生活在中70%的語言都源于概念隱喻,詞匯在外語教學中歷來都是難點和重點,由于受到結構主義思想的影響,傳統詞匯教學認為詞語與意義間的關系是任意的,所以只注重詞匯的機械記憶,忽略了詞匯間的認知聯系。往往出現學生將一個多義詞的每個意項分別的、單獨的加以記憶的現象,缺乏系統性有效的記憶與理解。隱喻因具有易理解、化難為易、易記憶、易回憶性、生動有趣和具體形象等特點,可以被用來指導學生學習詞匯,改進詞匯教學。以單詞cool為例,其最初意義為涼的、涼爽的,后來引申出其他相關聯的含義:冷色的涼的、涼爽的冷靜的冷淡的孤傲冷漠的教師可以借助圖示來解釋cool的本義與比喻義之間的聯系,說明不同詞義的擴展和轉化是隱喻思維的結果。在詞匯教學中應用概念隱喻理論可以幫助學習者形成推理規則,減輕學習負擔,省去了死記硬背和重復記憶的麻煩,有助于形成長期記憶。
2.語法的習得。傳統教學,語法一直被視為中性的或是一套邏輯的形式框(hopper,1998)。大多數人將語法定義為語法書和教科書規定語言的使用規則,從而把學習語法也當作是死被教條和規律的過程。語言作為人類思維長期抽象化的成果,是思維的巨大成就,這一點往往被人們忽視。一種語言的語法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并且與民族特性聯接緊密。舉個簡單的例子,英語中的詞一般在作為句首或專有名詞時首字母才大寫,但第一人稱單數“i”無論在句子的什么位置都以大寫形式出現。如果在這里教師可以把英語語言文化中的崇尚個人主義和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文化加以說明,相信學生對此一定可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傳統的教學中,閱讀是對詞匯和篇章的語義層面和意義層面的理解,是對文本意義的檢索和推斷,教師的重點放在了對詞匯、習語和句子的理解。然而,交互式學習理論將閱讀視為一種認知的、發展的和社會建構的任務,遠遠超越僅對書本詞匯的理解。閱讀理解應該是一種讀者從話語信息中建構意義的動態過程。閱讀專家katherine maria對閱讀作了以下定義,通過以下三個因素的互動而從書本建構意義的完整過程:(1)讀者由語篇激發的知識,如詞語辨認能力、世界知識和語言規則;(2)讀者對作者用來建構語篇的語言之闡釋;(3)語篇閱讀的情景。對詞匯的隱喻認知方式在大腦中構成了一套信息概念系統,以圖式的投射形式反映出來,因此在閱讀理解當中要注意詞語隱喻形成的系統,幫助更好的形成對篇章結構、內涵的理解。學習者可以通過目標域與源域的不斷互動,同過兩者之間的相似形形成聯想,構建起對篇章文本的生動有效的理解。
4.文化理解。認知隱喻理論認為,語言是表達人類思維的方式。人類社會生活中的相似性使得隱喻在不同民族中都找得到共性,有助于我們對不同的文化模式下人類的一般思維有進一步的認識。然而不同的文化和思維方式又使得隱喻在不同民族中被賦予不同的含義,相同的意思在不同文化中往往以不同的隱喻來表達,如:漢語中“愛屋及烏”的意思到了英語中變成了“love me,love my dog”。處于兩種文化和思維模式的人可能會發現難以將對方隱喻中的目標域與源域聯系起來,因為隱喻思維能力與文化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對隱喻的理解要取決于對該種文化的熟悉和理解,這也就是為什么在一種文化模式下很常見的隱喻,在非本族語看來卻相當難以理解。學習文化的過程與學習該文化的隱喻思維能力不可分割。
參 考 文 獻
[1]dirven,r.&v.marjolijn.cognitive exploration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2]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