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生戀愛心理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在學習、人際關系、情緒、戀愛等方面大學生經常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從而使他們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甚至會造成很嚴重的心理疾病。這種情況的出現不僅由于客觀環境發生變化,同時也包含著個體自身的原因。為此,我們需要家庭、學校以及個人等方面的努力。
隨著高校競爭機制的全面引人,同時由于應試教育的不良影響,大學生惡性事件時有發生,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心理失調或者存在著心理障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象牙塔里天之嬌子們的心理障礙也亮起了紅燈:筆者將從學習、人際交往、情緒、戀愛等方面對大學生的心理障礙的表現、成因及其調適作一番陳述。
一、大學生心理障礙的表現及原因分析
(一)學習心理障礙
“不是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很多大學生都是通過一番拼搏幾番努力才走進了大學的殿堂。長期性情的壓抑使得他們把大學看成了天堂,那里沒有作業,沒有老師的訓導、家長的叮囑,而只有輕松、愉快和歡樂。為此,校園里不時漂來三五成群的逍遙一族:玩撲克、打游戲成了他們的拿手絕活;看錄像、談戀愛成了他們的看家本領;殊不知,學習是一種持續性的活動,一旦你停止學習久了,則會產生倦怠心理。
(二)人際交往障礙
學生的主要活動大多是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進行和實現的。大學生對人際交往有著強烈的渴望和追求,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沒有像青年時期那樣渴望被了解的時期。良好的人際關系,使人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得到支持和理解,給以精神上的愉快和滿足,促進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際關系,使人感到壓抑和緊張,承受孤獨和寂寞,損害身心健康。人際關系如此重要,反觀我們大學生之間的人際狀況確實讓人不敢恭維。別人遇到困難時袖手旁觀,自己遇到心事時也只是形影相吊,或者到虛擬空間上去尋求安慰
(三)情緒性心理障礙
情緒是個人對重要的機遇或事件做出適應的生物反映傾向。情緒生活是人們一刻都不能缺少的。凡是能滿足或符合人的愿望、觀點的事物,就使人產生愉快、喜愛等肯定的情緒體驗;凡是不符合人的需要或違背人的愿望的客觀事物,就使人產生了煩惱、厭惡等否定的情緒的體驗良好的情緒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不良的情緒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危害。為一點小事而過分的情緒反應或情緒反應過于遲鈍、無動于衷、冷漠無情等這些不良情緒往往成為大學生情緒性心理障礙乃至惡性行為的導火索。
(四)戀愛心理障礙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生談戀愛越來越普遍。談戀愛已經成了大學生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與之相隨,大學生的婚戀觀也越來越趨于開放,戀愛現象在大學校園里更是司空見慣。不排除有些大學生可能會在大學校園里找到真愛,但是為數不少的情侶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會分手。而有些學生卻因此抑郁成疾、焦慮成癖,最終形成了心理障礙。愛情可以讓人甜蜜,讓人激情四射,但也可能摧毀一個人的意志。而這種由于戀愛失敗而導致的心理障礙已不鮮見
二、大學生心理障礙的調適
大學生心理障礙的產生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怎樣調適需要學校、家庭以及個人的共同努力
(一)家庭教育應多關注心理健康教育
影響大學生心理發展狀況的家庭方面的因素主要在于父母的教育方式、價值觀、從事的職業、家庭經濟狀況等。為了調適這些因素所造成的心理障礙,我們就必須學會消除它的不利之處二
1、轉變父母的教育方式
美國"L:理學家安妮把家庭的教育方式分為情感關注型、回避型和接受型不良的父母教育方式會造成子女人格偏離,是導致人格障礙、神經癥、吸毒等問題的危險因素。對子女期望過高,過分限制子女和對可能發生的問題過分焦慮或者對子女過分溺愛、遷就,這些養育方式可能會造成孩子自卑、敏感或者以自我為中心等缺陷。因而為人父母應該嚴格要求、關愛并重,應該用語言或姿態表示對子女的喜歡,經常贊揚子女,能夠諒解子女的過錯,尊重子女的意見,參與子女活動。事實證明,情感關注型家庭的子女很少會有心理障礙,很少會做出一些極端的惡性事件
2、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
家庭的氣氛也是影響人的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那些來自家庭內部比較融洽、和諧的大學生往往性情比較溫和。能夠寬容別人,能夠形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而不易產生各種心理障礙。而若家庭氣氛比較緊張,孩子往往形成膽小、怕事、自卑等性格缺點,有的逆反心理比較強,甚至會對社會造成某種程度上的危害。
(二)學校在學生心理健康的工作中應起主要作用
大學生的生活有很大部分的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學校不僅要傳授文化知識,同時還應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訓練為此,學校應做好如下工作:
1、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不少大學生對自己存在的價值,對未來的打算都很困惑,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沒有理想,沒有人生目標。這種生活充其量也只能叫做生存而非生活。而在這種無目標、無理想的情況下很容易產生心理失調,很容易造成心理障礙的,甚至很可能做出違法犯罪的事情來的。鑒于此,作為學校要為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給予他們一盞正確的指路明燈,這樣在他們迷茫、困惑之時,大學生才會勇往直前。
2、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應該在大學的課業任務中安排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心理咨詢、人生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心理衛生等課程,提高他們應對困難的意志力,加強他們對心理健康知識的了解,提升他們心理健康水平,增強他們的免疫力。另外還應多請一些資深教授開設一些心理健康專題講座,教給學生調節和控制情緒的方法,掌握突破人際困惑的技巧。
3、提升心理咨詢的水平
我們要提高心理咨詢教師的專業素養,幫助學生解除心理障礙。心理咨詢工作應該主動出擊,而不應該被動的等待學生的來訪,可以定期的給學生的心理健康做個檢查,從而能夠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而不是事發之后再作反省。在心理咨詢工作中,還應密切關注那些經濟困難的大學生,他們經濟拮據、敏感、自尊心較強,若不小心,可能就會受到心理障礙的侵襲。
(三)大學生的自我調適
哲學認為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內因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鑒于此,克服心理障礙關鍵在于自我調適。
1、正確的認識自己
自我意識是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關于我及其周圍環境關系的多方面的認識和評價。正確的自我意識會幫助大學生更好的適應生活,而錯誤的自我意識則使人學生對社會適應不良。大學生必須正確評價自己,擺正自己的位置,以平常人的心態對待自己,對待生活。
2、確定合理的目標
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只有樹立了遠大的理想,確立了明確的奮斗目標,才回有所收獲。目標是一個人的重要的行動指南,目標可以分為近期目標和長遠目標。近期目標的確立必須實事求是,必須符合自身的條件,同時還要考慮到環境的因素,必須要是在經過一番奮斗一番拼搏之后能夠達到的。長遠目標即一個人的理想,是確保大學生能夠勇往直前的一個重要的王牌。在制定目標時除了要擁有比較明確的目標即近期目標,還要確立比較長遠的目標。目標的確立,既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自命不凡。目標過高往往不能實現,從而易使他們產生沮喪、自卑的心理;目標過低,即使達到目標了也往往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悅,畢竟一切盡在意料中
3、掌握合理的學習方法
現在不少人認為大學里學習的很多東西幾乎沒有多少在社會上可以應用其實大學生從大學里學習到的往往不是刻板的知識,而主要的是一種思維模式,一種學習方法這種學習方法不同于以往初中高中的學習方法。大學里學習容量比較大這就需要學生能夠去粗取精,學會自主性學習,這樣才使學生能夠學得輕松愉快而不把學習看成是一種負擔。
4、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
科學研究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具有促進作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指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科學用腦,堅持體育訓練,不酗酒不吸煙等。大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心理壓力較大,為了能長期保持學習的效率,必須科學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煉、休息,使生活有規律健康的生活方式必須勞逸結合,必須豐富多彩。一個人如果封閉自己,除了學習之外不去參加任何文體活動,那么他的大學生活將會單調、乏味,甚至會連正確的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都難以維持下去。不會休閑就不會就不能真正地學習只有積極參加各種活動,才能有效地促進一個人的學習
為進一步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大學生的健康人格,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設置理應從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教學模式也應從大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心理特點出發,使大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從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然而近年來,現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為了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提升該課程的教學質量,文章作者結合自身教學理論實踐與思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并對現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革路徑作進一步思考。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1教學內容缺乏實用性
據最近一項研究調查表明,大學生學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認為最迫切想解決的問題是“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優化自我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克服自卑心理”、“控制不良情緒”等方面的問題,調查結果進一步明確了大學生學習心理健康課程的首要目的是為了解決他們現存的心理不健康問題。目前,現存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教材編排上側重于心理發展規律及理論知識方面的學習,與高校大學生平時學習生活明顯脫節,與大學生實際心理需求產生錯位。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需求往往存在“脫鉤”,教學內容實用性不強、內容陳舊等問題逐步凸顯。
1.2課程設置單一化
課程設置單一化,即是指眾多大學只在大一新生班級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而在其他年級如大二、大三、大四等則未設置、開設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從而導致整個大學的心理健康知識在大一已經全部講授完。然而,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卻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有相關調查研究顯示,大一新生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完成的首要任務是尋找自我和調節心態;大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標更多的是“健全人格”和“適應社會”;大三學生教學目標更多的是職業生涯規劃、求職心理、就業壓力等,然而現今大部分高校僅在大一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目標的設立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年級特點、學生的實際需要,目標設置不具體、不明確。在具體教學實踐中,不能針對大二、大三、大四等不同年級分別設立針對性、具體化的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課程內容,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泛”而“空”,不具體不明確。
1.3教學方法缺乏多樣性
通過作者對長沙理工大學、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等眾多高校的現場實地調研,并結合自身多年的心理健康教學經驗,不難發現,現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主要采用講授法,而講授法受學生的歡迎程度卻比較低,因此常常出現學生厭學、逃學、“隱性逃課”等問題,導致教學效果極不理想。從目前的課堂情況來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授課形式主要是老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教學方法過于單一,方式過于傳統,為提升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聽課注意力,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顯得尤為緊迫。
1.4課程考核單一化
通過作者對長沙理工大學等五所高校現場實地調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考核方式,其中開卷考試、撰寫主題論文是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考核采納的主要方法,雖然有平時成績如作業提交、考勤、到課率、曠課率等方面的考核,但是很多流于形式,對實施全方位、全角度、全維度地評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瓶頸。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
2.1課程設置多元化
高校領導和心理健康教師應高度重,根據學生的年級特點和不同心理需求,對課程設置實施全面改革,可實施“對癥下藥、量身定制”課程設置,實施課程設置多元化,教學目標具體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大學生的一門公共必修課,在針對大一新生開設的基礎上,還應針對不同年級的心理需求作為公共選修課“對癥下藥、量身定制”開設一些心理健康課程,采取“公共必修課+公共選修課”的課程設置模式。公共必修課應涉及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基本教學目標和基本心理需求,公共選修課則針對大二、大三、大四學生開設不同主題或不同類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分年級、分主題進行,設置系列化的課程,如學習心理學、戀愛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工作心理學、異常心理學、團體心理輔導等,為大二、大三、大四的學生根據自身需求進行選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針對每個年級的需求不同“對癥下藥”、“量身定制”課程,針對性、具體性解決大學生每個年級階段的心理問題,推動課程設置多元化、教學目標具體化,避免一次課堂教學目標“泛”而“空”,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注意力,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
2.2教學內容實用性
針對心理健康課程的教材及教學內容、章節的選擇,高校與心理健康教師團隊應通過眾多本科、高職院校實地調研,在遵循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進行實地學情分析,通過問卷、調研、訪談等形式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通過調研、問卷與實地訪談與調查,了解大學生針對心理健康教學目標以及大學生現存的問題,喜歡教師“講什么、怎么講、如何講、什么方式講”等問題,然后根據學生的需求“量身定制”、“對癥下藥”教學內容與教學計劃,強調教學內容的時效性與實用性的統一。有調查研究顯示,60.5%的大學生不喜歡老師講復雜難懂、理論性高的教學內容,這進一步表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內容的組織、傳授、選擇應避免復雜難懂,應考慮到學生的知識背景和實際接受的程度,應遵循“量體裁衣、對癥下藥”的法則,教學內容強調實用性,能解決孩子們的實際問題。
2.3教學方法多元化
針對心理健康教師課堂上教學方法單一、方式過于傳統、教學效果不理想等問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師應突破傳統教學模式,通過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通過體驗活動、小組討論、行為訓練等形式來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課堂參與度、體驗度,引導同學們進行積極的師生互動。學習心理學理論提出:成人學習80%是由于自身體驗而獲得成長的。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由傳統的“我講你聽”的教學方法改為“你做我聽”,引入互動體驗式教學,教與學形成一種積極地互動,通過互動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從而推動教學目標的實現和統一。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是一門填鴨式的灌輸課,而是一門體驗性、參與性、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體驗課程。在課堂上,教師應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并重視大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體驗與感受,增強課堂授課形式的靈活性,強化授課方式的多樣性,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和教學目的。
2.4課程考核方式多樣化
為全方位公平、公正地考核、評估大學生的課程教學效果和大學生的課程學習情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考核方式在設有撰寫課程主題論文、開卷考試、問題解答的基礎上,應采取活動展現、案例討論、比賽答疑等多種考核方式,對全面、綜合性地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奠定基礎。
2.5注重優秀師資隊伍的培養與選拔
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學工作的主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師要建設一支以專職心理健康教師隊伍為骨干,專兼結合、相對穩定、素質較高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應堅持少量、精干的原則,在按比例配備一定數量的專職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基礎上,高校還應鼓勵、積極推薦高水平的、有豐富實戰經驗心理學理論背景的教師參與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去。另外,學校應注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師隊伍的培養,定期舉辦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方法討論,參加心理健康學術講座、學術研討以及教育教學培訓等活動,全方位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師資隊伍水平,為保證高質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提供有力的保障。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高校新生;挫折;應對
中外合作辦學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領域中一種全新的教育形式,經過近十幾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和公立院校、民辦院校構成了我國高等教育領域中的一個新格局。中外合作辦學通過引進國外優質的教育資源、先進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機制,推動了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和現有教育體制的改革創新,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與合作,緩解了我國高等教育的社會供需矛盾并增加了多樣性和選擇性。[1]因為辦學性質,辦學條件的特殊性,其生源構成相對于于公辦一本、二本院校存在一定的差異和特點。本文希望通過對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入學新生挫折狀況的調查了解和分析研究,有針對性地加強學生的挫折教育,提高學生抵抗挫折的心理能力,建立和諧穩定的校園秩序,推動中外合作辦學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并為相關的領導決策提供參考。
一、中外合作辦學高校的一般特點
中外合作辦學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特征是人性化的培養理念、科學化的培養方法、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國際化的培養目標。中外合作辦學高校的校園文化是國際視野中的多元文化的大融合;注重校園環境建設、風景優美,大多數建筑設計比較新潮,雖然沒有歷史厚重感,但也意味著嶄新的開始,沒有包袱、可以輕裝前進;管理上更側重以學生為主,服務學生的理念,有各類豐富的課外活動調劑學習生活。
我國以公立院校為主,私立院校包括中外合作辦學的歷史很短,其生源構成復雜: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往往跨本科二批、三批,大部分來自于本科三批,相當一部分學生是因為成績不理想,進而另辟蹊徑以經濟為基礎進入中外合作項目,以獲得較好的學習機會和學歷文憑[2];學費較高,一般是國內公立院校的3倍以上(因為公立院校有國家財政補貼),參與合作項目需要讀外方學位的學生學費更高;家庭背景復雜,雖然學生整體上的經濟狀況似乎要好一些,但也有一部分學生家庭貧困,家長望子成龍,舉家借債讓孩子上大學,這在一定程度上更凸顯了學生間的貧富差距;學生個性張揚,雖然不擅長傳統的應試教育,但是不乏多才多藝之人,動手能力、社交能力、適應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均較強,但自律意識較弱,有的學生課本學習積極主動性不足。
二、中外合作辦學高校新生挫折調查結果
心理學研究認為,如果不確信人們將會如何回答你的問題,或者你正在尋找不同的答案,那么開放式問題無疑是最好的選擇。開放式問卷調查需要采取內容分析的方法,先找到回答中重復出現的內容,然后計算每種內容出現的頻率,以了解每種回答在人群中的流行情況,可以發現那些獨特而富有創造力的回答。當然,這種調查需要大量的閱讀勞動,耗時耗力。[3]
為了得到學生真實情況的第一手資料,本研究以"根據你自己的切身體會談談如何應對挫折"為題,對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新生在第一學期末發放調查問卷,新生在開放式問卷中自陳的挫折體驗經統計如下圖:
在問卷中,新生談到最多的是學習挫折,其中包括中考和高考的復讀,尤其是高考失敗的陰影,大多數人對上三本心有不甘,感到學習壓力大,有自卑感。其次是戀愛挫折,尤其是失戀導致強烈的情感困惑,有的總結自己高考成績不佳是由于高中談戀愛的不良影響造成的。居于第三的家庭變故挫折中最多的是親人離世,其次是父母離婚,或者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第四項,貧困挫折,雖然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學費高,其中依然有相當一部分的家庭貧困生,因為貧富差距明顯,加上同學間攀比盛行,令他們有挫折感。第五項,經歷疾病挫折的學生雖然是極少數,但是他們對疾病充滿恐懼。最后一項,是個別學生為自己太胖、太矮、面有胎記等體貌特征而苦惱自卑。
新生調查摘錄:
實錄一:我的愿望一直都是考上一個一本院校,在高二時學習名列前茅,我甚至許下偉大宏愿,要上比北大清華分都高的國防科技大學,但是活就是不遂人愿,我的愛情在這個最不該來的時候降臨了,我喜歡一個女生。戀愛不耽誤學習,那是天方夜譚,除非你不是真心的,我學習一落千丈。……我上了一個三本,理想很豐滿,而現實卻很骨感。
實錄二:09年,我來到了這個陌生卻又向往的地方:xxx國際學院。說實話,這并不是我最喜歡的大學,但在這里,我圓了我的大學夢,十幾年的求學征程,早已讓我心力焦瘁。我來自農村,當初是咬緊著牙交了高額學費,來到xxx。本以為到學校后可以干點勤工儉學什么的,一個月應該花不了多少錢。可實際我在這里感到非常的自卑,而且壓力非常的大。因為同學大多都來自城市,家境狀況都不錯。平時,經常會有些聚會什么的,還有就是同學的生日。畢竟大家都是新生,因此,任何的活動都非常的積極,互相請客吃飯更是常有的事。這些完全打亂了我的生活規劃,我只好借錢或是編理由向家里要錢。說實話,每次向家里要錢我都感愧疚,并且帶有負罪感。因為自己都這么大的人還要靠父母養活,心里實在難以接受。我不是一個愛慕虛榮的人,但進入大學后,我好像也開始學會了攀比,因為每一次和同學一起去買衣服,心里都特不舒服,因為自己穿的太寒酸了。
實錄三:還記得,老師問:“同學們,你們誰可以說自己沒有經歷過挫折?”有人說:“來這里上學的人,誰沒有經歷過挫折?!否則,我們就去北大清華了。”旁邊的同學們哄堂大笑,我也笑著說:“就是!”但我更明白自己來到這里經歷的心路歷程,記憶中的那段時間夾雜著雨水、淚水,還有陌生。陌生的學校,陌生的同學,讓新來的我有些許不安,但讓我壓抑的是,來到了一所昂貴的三本學校,作為孩子,誰不想讓自己的父母為自己驕傲,但我失敗了。不知道,在這所學校,我的機遇在哪里?
實錄四:“心理健康課”,一開始我覺得這課可有可無,我們都多大了,還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我第一次課來了,不是為了課,而是怕老師點名,來到教室,手機打開看小說,但是我發現周圍的人都在鼓掌,我就聽了會兒,然后我就聽了一學期。老師很激情,講課也很HIGH,老師沒有照著課本讀,而是用一個個例子,用“潤物細無聲”的方法,走進我們心里。我郁結了多年的心病也開始緩解,我現在有了生活的目標,我很感謝這門課,也感謝我們親愛的老師。
實錄五:一學期的心理健康課過得好快,老師像灌溉花園的溫和的園丁一樣,精心給予我們營養物質,而當我這根枯草正在“咕咚咚”喝個飽時,老師卻宣布時間到了!真是意猶未盡啊!從沒想過心理健康課會上得這么盡興!
三、針對中外合作辦學高校新生挫折情況的應對途徑
針對新生的常見問題,建議制定配套解決方案,縮小學生挫折感受的范圍和程度,可以采取上好心理健康課、強化成才教育、加強學習指導、給貧困生提供切實幫助、建立多元化和諧校園等具體措施。
1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課
作為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課可以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傳授大量的心理健康知識,這一點是其它任何教育方式都不可比擬和替代的,對預防大學生心理問題和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積極的作用。心理健康知識普及的目的是預防,“防重于治”,而不是等學生出現了問題再想方設法去補救。心理健康課注重教學完整性,課程的內容涵蓋了大學生這個群體在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經常遇到的、易產生問題的各個方面[4]:自我意識、情緒情感、個性、人際交往、愛情與性心理、適應、學業壓力、挫折、心理咨詢與治療等,學生可以從多方面得到有效的指導和改善。通過教學不僅給學生們傳授心理健康的理論知識,而且在理論中貫穿著許多切實可行、可操作的自我調節方法:如正確自我歸因、合理調整自己的抱負水平、控制憤怒、適度宣泄、妥善運用人際交往技巧、壓力的應對、正確對待愛情和性心理、挫折承受力的培養等。心理健康課要個性化教學, 讓學生主動參與,有情感交流,可以配合講授法的啟發式教學、案例分析、討論、行為訓練等多種形式,籍以提高教學效果,。
2正確看待挫折,強化成才教育
有首歌詞寫得好:“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其實,挫折教育本身應包括成才教育,因為挫折是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要讓受挫的學生看到光明、看到希望,對未來充滿美好的愿景,才能把挫折當作墊腳石,在困境中奮發圖強。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古有八十掛帥的姜子牙,現有數學曾考1分的馬云。他們成功是因為他們付出了更多的艱辛與努力。條條大路通羅馬,要教育學生認識到自己本身的優勢與劣勢,尋求適合自我的成才之路。
3加強學習策略、學習方法指導,提高學習自信心
由于合作辦學學生的高考總分整體上偏低,所以,新生普遍有學業不佳導致的自卑感,一些同學信心不足, 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情緒和學習積極性。高校以學生為中心,就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制訂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引導新生的學習興趣,防止學生從大一開始就因學習困難而挫傷學習積極性。專業課教師要注意講究策略和方法,注重對學生進行引導、疏通,努力幫助新生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協助新生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教會他們科學管理與支配時間;學校要多舉辦一些有關學習方法、記憶策略的大型講座和學習經驗交流座談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切實提高學生的成績和學習自信心。[5]
4采取多種措施進行戀愛引導
本調查發現,除了高考的挫折,失戀是排在第二位的新生挫折體驗,而且,許多同學坦稱:中學戀愛對自己的高考成績不佳影響很大。所以,從中學就要開展以預防為主的青春期教育、性教育,在引導男女生健康交往的同時,幫助學生認清早戀的危害性,分析早戀會導致的不良后果,讓學生及時調整心態,把時間和精力投向長遠的奮斗目標上。其次,高校應大力加強對大學生的戀愛挫折的指導。分析近年來媒體上關于大學生自殺的報道可以發現,其中絕大多數人自殺的緣由與失戀等情感受傷關系密切。大學生雖然從生理上來說已經成熟,但在心理上還沒有成熟,他們正處在心理成熟落后于生理成熟的時期,有些情感脆弱的學生會因為戀愛失意導致行為失常,甚至出現傷人、自傷等極端過激行為。所以,一定要重視并采取切實措施加強戀愛引導,要了解學生情況、及時發現并關心遭遇戀愛挫折的學生。心理健康課的任課教師要掌握現實素材,有的放矢,用現實生活中的典型案例開展課堂討論,強化學生正確的情感認知,案例和討論要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學校要舉辦專門的愛情和性心理系列講座,并加強對大學生情商的培養,提高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尤其是對憤怒沖動的控制能力;最后,輔導員要發動同學互相幫助,形成集體支持的良好氛圍,對于比較嚴重的問題,要進行危機干預,發揮學校“心理咨詢”機構的時效性作用。
5給貧困學生提供切實的幫助和關懷
雖然中外合作高校的學生大多家庭經濟寬裕,但是也有來自傾全家之力舉債讓孩子上大學的貧困家庭,在社會攀比成風的大環境下,身處有“貴族學校”之稱的貧困生,同學間凸顯的貧富差距使他們受到有形無形的經濟壓力和心理壓力,他們是弱勢群體,需要更多的關懷和幫助。首先,努力幫助他們改善經濟條件。通過發放國家助學貸款、臨時困難補助、貧困獎學金、師生愛心捐助、一幫一等活動使特困生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時,設置勤工助學崗位、聯系社會企業機構提供假期、周末兼職打工的機會等多種方式,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取得勞動報酬,增加收入。其次,關心貧困生的現狀,鼓勵其他同學走近貧困生,了解他們的生活,尊重他們的人格,體會他們的心理感受,讓貧困生在集體中得到更多的關愛,主動走出自卑的心理困境。最后,要教育貧困生珍惜在大學里讀書的機會,認真學習,增強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不要和其他同學盲目攀比,要善于分析環境中的利與弊,通過實踐來增強自尊和自信,找到自己的優勢和奮斗方向,堅信天道酬勤、知識改變命運,只要自己努力就會有光明的前景。
6加強學校軟環境建設,構建多元化和諧校園
心理學認為,受挫者的挫折反應總是在一定的挫折情境中產生的,挫折情境是產生挫折的重要條件,如果挫折情境得到改善或消除,挫折感也就會隨之消失。因此,設法改變挫折情境是克服挫折的一個重要方法,融洽民主的生活環境會大大降低不良情緒發生的程度和頻率。提高大學生耐挫力,不僅要靠學生自身的主觀調控,更需要以先進的制度和管理模式改善校園軟環境,尤其要保證信息溝通渠道的暢通,如設立院長學生助理團、家長委員會、學生申訴委員會、院長信箱、法制督察處,定期召開師生座談會等,好的校風學風、協調的人際關系、恰當的獎賞與監督機制、民主協商與對話制度,是幫助大學生減少和克服挫折的重要條件。從新生入校報到開始,學校就要為他們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提供幫助,做好新生的接待、安置、熟悉環境,舉辦家長見面會介紹學校概況和各專業情況,讓學生和家長感受到充滿蓬勃朝氣、和諧融洽的校園氛圍。另外,還要給學生提供醫療保險,讓身體不佳的同學無生病之憂;為了減少學生對就業的擔憂與迷茫,學校要經常舉辦模擬招聘會,提前模擬招聘會的流程和面試過程,讓同學感受招聘會的氛圍,對就業方面有充足的準備;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說破生死,正確對待親人離世帶來的情感沖擊,珍惜生命,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具有多元的文化氛圍,對學生的培養方案要求人性化、個性化[6],注重對學生的引導、疏通。所以,對于不同年級、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特點的學生要采取不同的激勵措施,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幫助他們走出困境。譬如,對于那些缺乏自信、性格內向、自卑的學生應多給一些積極暗示和期望,多鼓勵、支持他們參與學生集體活動中,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對于心理素質較好、耐挫性強的學生可以采用激將引導法,促使他們挑戰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價值。總之,學校要形成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良好氛圍,促使學生提高挫折抵抗能力,挖掘自我潛能、不斷學習探索、不斷自我完善,以實現中外合作辦學高校為國家培養優質人才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 胡泊.中外合作辦學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6月.
[2] 錢峰.做好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年第1期,227.
[3] [美]Annabel Ness Evans等著,心理學研究方法[M].周海燕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年.318-319.
[4] 張怡斌.基于通識教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探索[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 年 8 月.
[5] 王嘯天.民辦高校新生挫折及其應付方式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3.
[6] 鄧琪,許駿.中外合作辦學跨文化教育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4卷第4期,140-144.
關鍵詞:研究生;壓力源;對策
一、引言
近年來,就業壓力不斷增大,很多本科畢業生為了暫時逃避就業現實,選擇了讀研。然而,上了研究生,仍然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壓力,雖然研究生作為學生,首要任務仍然是學習,但是研究生的年齡特點不同于小學生、中學生和大學生。目前邁入研究生階段的學生,至少是二十一二歲了,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成人感,都不允許他們還像之前那樣心安理得地花父母的錢了。另外,他們還面臨著戀愛交友甚至婚姻的人生任務。最后,即便是研究生畢業,還是要回歸到找工作的行列中。因此,筆者認為,研究生面臨的壓力主要來自于這幾個方面:學習、生活、情感、工作。這些壓力如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和及時疏導,必將對其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危害。
二、研究生壓力源分析
(一)學習壓力
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不同于本科時候的學習模式,本科階段主要依靠課本,上課形式是講授式的,而研究生階段,需要查閱大量的專業書籍和中外文資料,上課也大都是討論性的,這樣,研究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從機械學習到研究性學習,他們一開始覺得很不適應,而且,本來研究生在入學前就已經經過數月甚至數年的備戰考研,身心俱已疲憊,成功的喜悅還沒來得及細細體味,馬上又要投入艱辛的學習中,其壓力可想而知。
另外,大多數高校對研究生實行外語過六級、公開發表至少兩篇學術論文等硬性過關指標,甚至有學校規定必須在SCI收錄的雜志上才允許畢業,否則不授予學位證書,這又增加了研究生們的壓力。
(二)經濟壓力
目前絕大多數研究生的經濟條件窘迫。現在在讀的研究生,一年的學費動輒上萬,這對于普通的家庭來說是個不小的數目。對于已經成年的研究生,由于在讀本科階段已經給家里帶來了不小的經濟負擔, 現在仍然不能自立, 在心理上接受不了;而工作過的研究生讀研意味著放棄工作,放棄較穩定的收入,再加上他們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負擔很重。
總之,作為成人的研究生都希望能夠早日自食其力,減輕家庭的負擔。研究生經濟收入來源渠道的單一是造成其經濟壓力的主要原因,收入來源主要是家庭供給和國家提供的每個月200 元左右的生活補貼。但現在物價普遍上漲,而補助卻一直不見漲,面臨經濟壓力,大多數的研究生都選擇去兼職,一方面是積累些社會經驗,另一方面主要是多賺些生活費,緩解經濟壓力。然而,隨著研究生的擴招,能提供給研究生的兼職崗位也越來越少,有些研究生即使想兼職,又苦于無處可去。兼職鍛煉了人,但也耽誤了不少學習時間,不善于把握就會對學習造成比較明顯的負面影響。
(三)情感壓力
大部分的研究生已經到了婚戀的年齡,正值婚嫁關鍵時期的青年人卻只能生活在有限的圈子里,每天的生活基本上是宿舍、食堂、圖書館三點一線,接觸人少,社交圈窄,他們感情的需要和性的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這也是研究生群體產生心理壓力的重要原因。
一些還沒有找到對象的研究生看到身邊的許多朋友都是成雙成對,而自己還是形單影只,不免著急,再加上年齡確實日漸增長,更是迫切希望趕快解決個人問題。但是,同時心里又有一種強烈的矛盾感,畢竟,還在求學的階段,將來到哪里工作還不確定,一切都待定,所以,他們一方面期望有男女朋友,另一方面又怕將來不能在一起。而且,即便是他們有很明確的找對象的動機,又由于長期忙于學業,交際圈子狹小,阻礙了個人問題的解決。特別是一些女研究生,讀研的這幾年正是她們婚嫁和戀愛的最佳時期。由于社會對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定位的不同,相對于男研究生而言,女研究生面臨婚戀問題的壓力更大,因為女研究生還面臨著生育的現實問題。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生育的最佳年齡是23 歲到30 歲之間。
(四)就業壓力
隨著研究生擴招的不斷推進,研究生已不再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了。北京青年壓力管理服務中心的《2009 中國大學生就業壓力調查報告》中發現,碩士生的就業壓力明顯高于專科生、本科生和博士生。2010年大學生就業壓力管理論壇上的《2010 中國大學生就業壓力調查報告》顯示,碩士生就業壓力最大。
在一般的社會認識中,學歷越高越有就業競爭力,學歷越高就業壓力應該越小。可是,此項調查報告給出的結論卻有異于既有的認識:處于學歷中上層的碩士生就業壓力明顯高于專科生、本科生和博士生。
這是什么原因呢?與本科畢業生相比,碩士、博士無論是時間成本還是機會成本都付出更多,自己比別人多讀幾年書,多交幾萬的學費,使得很多研究生對就業的期望過高。另一方面,由于大幅度的擴招,研究生的總體數量大大增加,研究生已不再是高層次的稀有人才,而是社會就業大潮中普通的一員,他們就業時,同樣要面對激烈的競爭壓力。
三、應對措施
不可否認,研究生正面臨著諸多壓力,這些壓力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調適,可以導致許多心理問題甚至疾病。筆者在查閱有關資料的基礎上,探尋出以下幾種調試壓力的對策。
(一)社會和學校方面
1.導師指導與研究生自主學習相結合,同門之間增加溝通,形成學習鏈。導師具有淵博的學識、豐富的社會閱歷以及崇高的人格魅力, 導師的言行舉止會給研究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但現實生活中由于導師的教學科研工作壓力很大,可能會導致與研究生交流時間不足。因此,研究生應在自主學習的同時,主動與導師進行交流,以獲得導師的指導;而導師在工作科研之余,也要多給研究生以學習上的指導和生活上的關懷,真正實現導師指導與研究生自主學習的有機結合。另外同門直接可相互之間增加交流,低年級同學應主動向高年級同學取經,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彎路,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同時,也應主動幫助高年級同學做一些論文的輔助工作,比如幫助師兄師姐發問卷、輸數據等。
2.學校多渠道、廣范圍為學生提供經濟幫助。首先,優秀獎學金和基本獎學金制度相結合。在國外高校,獎學金額度都很高,全獎一般包括了學費和生活費,半獎也足可支付學費。與之相比,目前國內的高校獎學金額度和獎勵面都明顯偏小,絕大部分高校還一直實行“普通獎學金”制度。建立優秀獎學金和基本獎學金制度就是要既鼓勵優秀學生發揮潛能,同時保持中等及中等以上研究生應有的待遇,中下等的學生則自己承擔學費和生活費。其次,拓寬“三助”(助教、助研、助管)范圍。“三助”是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負責精神,加強研究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在現有基礎上,學校應為研究生進一步增加在教學、科研和管理上的“三助”崗位,為研究生增加實習機會的同時,又給予他們適當的工資。再次,建立合理的助學貸款制度。現在,很多研究生還要依靠貸款來完成學業,因此,政府、學校和金融機構應盡快協商制定合適的研究生助學貸款制度。最后,社會捐助也是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擔的重要補充渠道。隨著教育改革和對外交流的加強,我國高校教育捐贈不斷增長,很多的愛國企業家對教育付出了誠摯的愛心,資助一些貧困的研究生,學校要積極與這些愛國企業家聯系,共同為研究生教育貢獻力量。
3.搭建橋梁,創造男女研究生認識的平臺。目前,網絡已經成為研究生查找資料、尋求感情寄托的一個重要途徑,他們愿意在網絡的虛擬空間表露和敞開自己的心扉,所以占領網絡陣地,設立情感討論區,正確引導和疏通情感問題,是研究生情感教育開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業余聯誼活動,特別是不同學校、不同專業間的聯誼活動,如情感沙龍、文藝聯歡、郊游等精神交流活動,擴大研究生同學的交流范圍,增進同學間的友誼,提高研究生的精神愉悅感,從而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
4.政府、學校合力幫助研究生就業。學校首先要調整專業設置,專業要以適應社會需求為目的,不要只顧眼前經濟利益而不顧學科專業條件一味擴大招生,應以就業市場需求為導向,及時調節和進行學校專業結構調整和課程設置,轉變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適合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從而從根本上幫助畢業生解決就業問題。學校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畢業生就業:第一,從研究生入學就引導學生關注就業,培養就業競爭意識。第二,在各個年級及不同專業開展就業指導時,應將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內容融入到個體就業指導咨詢、群體職業能力測評、求職相關講座等活動當中去。第三,為畢業生提供豐富的就業信息和形式多樣的就業指導,使研究生增加就業技能和技巧。另外,政府主管部門應該為研究生提供公開、公正和公平的就業環境。第一,加強就業市場和就業法規的建設,完善就業市場機制,預防就業過程中不公平、不合理現象的出現。第二,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對專業設置進行宏觀調控,限制那些辦學條件差、師資力量薄弱、就業率低的院校的招生數量,避免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第三,加大自主創業的優惠力度,為到基層、西部去的學生提供更為便利的條件。
(二)研究生自身方面
研究生自身在面對這些心理壓力時,注意控制情緒,理性對待。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一旦發現心理障礙已到了自己不能解決的程度,及時到專業機構進行心理咨詢。要學會自我宣泄,培養多方面的興趣和愛好,以堅強、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存在壓力時,有傾訴的對象,同時交際面廣了,也會緩解情感方面的壓力。在就業的問題上,與自己的導師討論未來的職業選擇,爭取得到他的支持和理解。將個人的能力和職業的要求相結合、將個人的愿望與社會的需要相結合、將短期的收益與長遠的發展相結合,對自身的擇業目標做出一個相對科學的定位。
總之,現在的研究生面臨著多方面的壓力,社會、學校要重視這些問題,并積極采取措施加以疏導。研究生本人也要正視這些壓力,努力減輕壓力對自己身心健康帶來的傷害。
參考文獻:
[1]張學浪,戎向東.淺析研究生就業壓力成因及調適[J].蘭州學刊,2010,(03).
[2]陳光軍.略論當代研究生的心理困惑及其化解措施[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03).
[3]鄭霞,苗元江.碩士研究生心理問題現狀[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07.
[4]李繼勇,王南,王景剛.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擔淺析[J].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報,2005,(02).
[5]吳武洲,林偉連,曾敏峰.研究生所承受的壓力如何解決[J].中國研究生.
【關鍵詞】 大學新生; 性觀念; 性教育
大學生處于性生理的成熟、性心理逐步成熟的時期。通常在此時期,大學生第一次長時間離開家庭,以成年人的姿態進入大學、面對社會。對于大學新生來說,他們面臨著與中學時期不盡相同的社會要求,其所面臨的任務從單一的唯成績論走向多元化,對他們的評價維度也隨之多元化,其中與異性的交往能力成為了大學生評價體系中的重要維度。加上此時談戀愛的相對“合法化”等這些因素重新激起處于青春后期的大學新生對性的探索與好奇。他們之前被繁重功課所壓抑的種種問題如異往、戀愛、失戀、望、性沖動、性壓抑等都紛紛凸現出來,成為困擾大學生的嚴峻問題。盡管目前我國的學校性教育已經取得一些經驗和成果,但是由于受傳統文化中“以性為羞”、“以性為恥”的觀念的影響,中國的性教育無論是在理念上還是在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上都還存在著不盡如人意之處[1]。一個很大的問題是我們在性教育上,更多的是從教育者的立場出發,思考得很多的是“如何教育學生”,而很少從受教育者的立場出發去思考“學生需要什么?”那么作為大學新生,他們究竟已經具備了哪些性知識,他們又迫切需要哪些知識呢?為此,我們對成都某高校新生進行了大規模的性觀念和性知識調查,了解學生的性知識水平及具體需求,并希望能夠根據調查結果,確定后續性教育的內容和目標。
1 對象與方法
本次調查采用自編問卷對大學新生的性觀念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包含基本的人口學資料和16道關于性觀念、性態度和性知識的問題(關于大學新生性態度和性知識的研究在另文討論)。本論文主要關注大學生性觀念問題和他們對性知識的需求,調查對象為本校2008級新生,共發放問卷3000份,回收有效問卷2779份,其中女生1131人,男生1270人(其余未填報年齡),平均年齡19.2±0.90歲。問卷結果使用SPSS 11.5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大學新生的性觀念
對性觀念的調查中,首先考察大學新生對“性是人的基本需要”這一觀點是否認同,結果見表1。除了分析總體對這個觀點的認同度以外,也同時考察了性別、城鄉之間是否存在差異。
結果顯示,總體的認同度為80.5%,男性的認同度高于女性,城市學生的認同度高于農村,而文科學生的認同度高于理科學生。
同時讓學生自評自己的性觀念屬于5級(從很傳統到很開放)中間的哪一級,結果顯示,認同“性是人的基本需要”這一觀點的學生在性觀念上與不認同的學生有顯著性差異,兩者的均值分別為:3.23±2.7;2.64±2.4。T值為3.94(P<0.01)。即表示能夠認同這一觀點的學生自評在性觀念上更為開放。
2.2大學生性好奇與他們認為何時應當開展性教育
問卷對大學新生的性好奇開始的階段和他們自己認為應從何時開始進行性教育進行了調查,結果見表2。
從表上顯示可以看出,大學新生對性的好奇和困惑,大部分始于初中到高中時期。而與之相對的,他們認為應該對學生進行性教育的時期,大部分選擇了小學和初中階段,明顯早于性好奇的階段。同時根據統計,有87.3%的大學新生認為性教育應該早于或者同步于自己性好奇開始發展的階段。而在人口學資料的差異上顯示,男性的性覺醒早于女性,而城鄉間沒有明顯差異。
2.3大學新生獲取性知識的途徑
大學新生獲得性知識的途徑主要通過大眾傳媒、學校還是家庭朋友等,也是調查的內容之一,結果見表3。
結果顯示,大學生獲取性知識的最主要途徑還是通過閱讀相關的書本雜志以及與朋輩群體的交流。學校的性教育課程并未占據主導地位。
2.4大學新生在中學時期獲取的性教育
大學新生在中學期間從學校獲取的性教育相對來講是很缺乏的,結果見表4。
結果顯示學習過專門的性教育課程的學生僅占總人數的4.7%,而完全沒有接受過性教育的學生竟高達33.6%。因此學生對之前學校的青春期性教育滿意度也較低,結果見表5。
可以發現大學新生對中學性教育大多數表示不滿意,表示滿意的人數僅為22.2%。
2.5大學新生需要何種性知識
那么學生到底對性教育的哪方面最關注呢,哪方面是他們認為最重要的呢?在此次調查中這是我們關注的重點,結果見表6,表7。
從總體上看,大學新生最希望獲得的性知識是關于異往和戀愛心理。在這一點上男性女性沒有太大差異。其次男性最關注的是性健康,如何預防性病、艾滋病的知識,而女性最關注的是、性衛生、性健康的知識。
3討論與思考
3.1大學新生性觀念的差異
從表1的調查結果顯示,仍有部分學生無法正視“性是人的基本需要”這一觀點。從總體上講,約有20%的大學新生還不能接受這一觀點。這可能是由過于遮遮掩掩的性教育方式,和我國的傳統觀念造成的。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性”是一個羞恥的,不適合平常談及的問題,因此性在部分學生心目中的形象仍舊是骯臟和恐怖的。而男女和城鄉之間也在此觀點上有明顯的差異:男性的認同度高于女性,城市學生的認同度高于農村。男性對性的認知更為正面也顯示出傳統文化的影響,傳統觀念中男性占據的主導位置,相較女性更加主動積極;而城市學生由于之前知識面更廣,除了學校學習之外,大眾傳播的廣泛接觸也影響了城市學生相對農村學生更開放和具有更多正面的性觀念。
3.2學生希望性教育走在自己的性好奇發端之前
表2顯示出大部分的大學新生認為性教育應該早于或者同步于自己性好奇開始發展的階段。正如總理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說過的:“要在少女月經初潮前,少男首次遺精前,把性衛生知識教給孩子們。”大學新生對性的好奇和困惑,峰值位于初中到高中時期,這與青少年青春期生理的發育是相適應的。而與之相對的他們認為應該對學生進行性教育的時期,大部分選擇了小學和初中階段,明顯早于性好奇的階段。這表明了他們希望在自己產生性困惑之前,就能夠獲取相關的性知識,而不是在性困惑甚至問題發生以后,才亡羊補牢。同時根據統計,男性的性覺醒早于女性,這與以往的調查有所不同。
3.3中學性教育不盡如人意
表3、表4、表5對大學新生之前獲取性知識的途徑及中學具體的性教育效果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研究者了解到中學性教育目前仍存在許多問題。表3顯示大學生獲取性知識的最主要途徑是通過閱讀相關的書本雜志以及與朋輩群體的交流。這樣的途徑相對學校的性教育課程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可能會造成學生性觀念、性知識上的一些錯誤認知。但學校的性教育也不令人滿意,表4顯示中學學習過專門性教育課程的學生僅占總人數的4.7%,大部分的學生僅通過生物老師了解了一些性生理知識,這樣對待性教育的態度顯然是潦草和粗放的。也正因為如此,學生對本應系統科學的學校性教育感到很失望,表5顯示大學新生對中學性教育大多數表示不滿意。這也是學生只能轉向書本雜志以及與朋友同學交流的原因之一。
3.4大學性教育的實施建議
由于中學性教育的不盡如人意,我們希望在了解學生具體需求的基礎上,更有針對性地對學生施與學生需要的性教育,為此對學生最關注的性知識進行了調查。表6顯示出大學新生對各種性知識的需求度都較高,其中有高于90%的學生表示需要異往、性生理和預防性病/艾滋病的知識。與國內前期的研究結果相吻合[2]。表7顯示大學新生對異往的知識最為關注,這與大學階段大學生性生理已經成熟,同時具有與異往的意愿和可能性是緊密相關的。
根據此次調查的結果,借鑒國內外相關性教育的經驗,研究者對后續的大學性教育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議。
3.4.1 性教育的重要性與緊迫性亟待重視
學生在進入青春期之前就應該開始接受性教育已是社會的共識。但由于傳統文化的影響,一些父母長輩甚至是學校教師依然無法坦然面對性是人基本需求這一現實,例如國內一些研究顯示當孩子需要性知識時,大多數家長不愿意讓孩子知道[3]。因此對學生性教育首先必須從樹立正確的性觀念做起,以免對學生造成一種不良暗示,認為性知識是神秘的,是被禁忌的,是不可告人的,是罪惡的。
3.4.2 學校應承擔起學生性教育的主要責任,成為科學性知識傳播、宣傳、教育的主體
學校作為教育學生的專門機構,除了為學生提供知識之外,更應當擔負起促進學生群體健康成長的責任。對學生的性教育也應如此,學校必須承擔起主要責任,而不能把責任推給家庭或者任由學生自己摸索。學校應該把性教育納入課程體系之中,按照學生性生理和性心理的發展狀況,有計劃、有系統地推進性教育。性教育應從小學高段開始實施,并保持到大學,在學生整個學習生涯中具有連貫性與整體性,改變當前各自為政,重復教育的現狀。
3.4.3 性教育內容應以學生為本,走在身心發育、發展之前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教學不要面向兒童的昨天,而要面向兒童的明天,面向那些正在走向成熟,但還處于形成狀態的尚未完全成熟的過程[4],也就是說教學應當走在發展前面,引導發展。這也正是此次調查中,大學新生所表達出來的真切需求――他們希望在產生性困惑之前,就能夠獲取相關的性知識。其實,一些國外研究者早就發現并指出了中國的性教育落在了青少年性發展之后[5],這一滯后性隨著近年來學生發育期的提前更加的明顯。因此,我們呼吁性教育應考慮到學生年齡特征、知識現狀和學生自己的需求,同時性教育還應適當地走在學生的身心發展的前面。
參考文獻
1 李儉莉.大學生性教育內容探討[J].中國性科學,2007, 16(10):40.
2 謝朝暉,唐玲玲.重慶市大學生性知識來源和性教育需求調查[J].中國性科學, 2004,13(6):29.
3 張衛,吳小波.上海奉賢區青少年性教育狀況調查[J].中國健康教育,2003,19(6):144.
4 車文博,主編.心理咨詢大百科全書[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631.
關鍵詞:第二課堂;素質;護理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搖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6-0077-02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對護理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理教育培養的不僅僅是具有一技之長的專業人員,更重要的是培養具有良好綜合素質的復合型護理人才。各護理院校必須轉變觀念,立足當代社會對護理人才的需求,把傳統的應試教育轉移到素質教育上來,為社會輸送高素質護理人才。
一、護理專業綜合素質要求及現狀
1.護生應具備的素質。①身體素質?搖護理工作是集體力和腦力與一體的工作,而且服務對象是有生命的個體,工作中需要高度集中,來不得半點馬虎,因此護士只有具有充沛的精力,健康的身體才能勝任該工作。同時還要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著裝得體,增強公眾信服力。②心理素質?搖護士是臨床護理工作的主體,要想在工作中為服務對象提供最佳的護理服務,就需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素質。對待生活積極樂觀,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工作和學習中能虛懷若谷,博采眾長;面對復雜和困難的環境能沉著應對。③專業素質?搖專業素質要求包括知識、能力和情感。一方面護士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掌握各種疾病的評估、診斷和護理要點,并能夠及時更新現有知識,積極參與護理研究;另一方面護士還要有嫻熟的技能,能夠掌握急救藥品的使用、設備的使用和急救技術以及常用的護理技術,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善于捕捉細微的病情變化,在工作中能夠做到穩、準、快、好,積極配合醫生完成對患者的救治,具備較強的團隊意識;最后在情感方面要求護士能一視同仁,平等地對待每個服務對象,用愛心、耐心、誠信和責任心盡可能滿足患者及其家屬提出的合理要求,給予人性化的護理服務。④其他?搖護理工作不再是單純醫囑的執行者,同時還是患者的代言人、健康的協調者、護理研究者,這就要求護士要有良好的人際溝通和管理能力,協調好自己與同事、患者、患者家屬等各人群的關系;與時俱進,在工作中能善于思考,創新思維、創新工作,推動護理事業發展。
2.護生素質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①體質健康水平在下降?搖國家每年都會在高校做一次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測試,測試項目包括長跑、仰臥起坐、立定跳遠、肺活量等。通過檢測發現,我國大學生的身體素質不容樂觀。一方面是由于社會和高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輕體育,重技能、輕體能的思想,開設體育課程不夠,學生尤其是女生缺乏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和動機;另一方面,由于在大三和大四學生忙于找工作、考研、寫畢業論文等事情,沒有充足的時間參與身體鍛煉。②心理狀況令人擔憂?搖護士是高風險的特殊職業,其心理健康狀況關系到其服務質量。山東中醫藥大學2009年對324名護生進行調查發現,存在一定心理問題的學生占29%。據教育部調查,因心理障礙而休學、退學的學生占所有休學、退學總人數的50%左右;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次調查顯示,存在心理障礙的學生約占30%。當代護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見于有些學生從中學到大學難以適應,不懂得交往技巧,人際關系緊張;沉迷于網絡,患上網絡依賴癥;缺乏正確的戀愛觀,經不起感情上的挫敗;護生學業負擔較重,對于臨床工作過于緊張、擔心、焦慮;追求自我實現與現實相悖產生的心理沖突。③專業素質有待提高?搖武漢在運行高校科研課題“就業為導向的人文素質運作模式探討”時就針對湖北省各醫院進行了調查,調查表明,護理人員的素質尤其是人文素質現狀是不容樂觀的。我院通過實習生信息反饋也了解到,護士專業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不夠,僅僅將所學知識停留在病因、表現等方面,對發病機制、藥物的毒副作用等知識匱乏,因而在健康教育中指導不夠全面;各醫院還反饋學生在實習期間表現出懶散、不會處理護患關系、工作粗心、對患者缺乏同情心等問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育上“重專業、輕人文,重醫療、輕護理”的傳統思想所致;另一方面在教學方法上以傳統的灌輸式為主,學生缺乏參與,喪失了自我學習的能力。④溝通、管理和創新能力欠缺?搖護理工作需要有較強的人際溝通和管理能力,以維系良好的護患關系,另外從護理知識到護理實踐再到護理研究,護理事業處處都存在創新機遇,能否改變護理事業落后的狀況創新至關重要。中國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呼吁,要重視對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朱院士認為大學生溝通能力差源于中國傳統的家庭和學校的灌輸式教育。
二、開展第二課堂,提高護理專業學生綜合素質
護生的素質要求很高,單靠第一課堂的教育難以完成,需借助第二課堂相輔助。目前,我國高校中的第二課堂內容不斷豐富,但由于目標不夠明確、體系不夠完善、內容設計不夠規范等問題而嚴重影響了第二課堂開展的效果。如何真正能實現第二課堂在學生綜合素質的載體意義,需進一步加強第二課堂規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以期產生更多的實踐成果。為此,我院緊扣專業培養目標以及護生綜合素質的拓展嘗試將第二課堂劃分為“五模塊”,即身體素質模塊、心理素質模塊、專業素質模塊、創新素質模塊和溝通管理模塊,圍繞這五個模塊開展活動。其中這五個板塊分類是相對的,其中開展的很多活動功能是多元的。
1.開展文體藝術活動,提高身心素質。積極創造條件,為學生開展各類體育文化娛樂和競賽活動,增強身心保健意識。通過集體晨練、課外興趣小組等舉辦各類文體活動,強身健體;創建心理咨詢中心,搭建網絡溝通平臺,在現實和網絡中經常性的開展護士心理狀況測試和咨詢。
2.結合專業,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結合護理專業的特點,設計課件制作和技能操作大賽、參與教師負責的有關課題研究、社區志愿服務活動等。組建以學生為主、專業教師和輔導員參與的活動團隊,學生小組主要由學生干部和學生會成員組成,在各種比賽活動中負責收集資料進行篩選,最后由專業教師對復賽的選手進行評價。在社區志愿服務活動中,由專業教師和輔導員負責聯系活動場地,由學生聯系實驗室準備活動器材,借助專業優勢,將所學知識和技能運用于實踐,在實踐中培養專業素質。
3.借助社團,完善自我。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學生組織,諸如各級學生會、團委、學習類社團、禮儀社團、演講社團等,通過社團的活動培養學生團隊意識、人際交往能力、管理協調能力等。使學生全面發展,為將來進入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素質基礎。
三、意見和建議
第二課堂的實施需還要引入評價體系和保障體系。針對五個模設計相應的量化考核標準,以確保學生能朝著提升自己良好素質的方向發展,同時通過評價反饋也可以促進高校不斷改進并完善第二課堂活動內容。另外,第二課堂的實施還需提供保障體系,該保障來源于學校、二級學院、學生管理部門等各個方面。因此,高校各部門應相互協調,同時還要有活動經費支持。最后還要有相應的激勵機制,將第二課堂活動與學生和教師的評優評先緊密掛鉤,以促進第二課堂的常規化持續性開展。
參考文獻:
[1]劉承梅,任彬彬.淺談高校醫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20):3-4.
[2]蘭芳.護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和對策研究[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10,(6):700-702.
[3]鄭智慧,等.基于職業核心勝任力培養的護理學基礎第二課堂活動[J].中華護理育,2012,(4):153-155.
關鍵詞: 女大學生;社會地位;調查報告
中圖分類號: I211 文獻標識: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2)01-005-12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一)調查對象與調查點的確定
調查對象的確定。根據全國婦聯《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后備人才群體”調查員手冊》中的有關具體規定,明確本研究所指的后備人才群體是指調查標準時間(2011年4月20日)前全國普通高校中,通過國家統一招收、全日制在讀的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群體。甘肅省后備人才群體的調查對象據此為依據,確定為2011年4月20日以前甘肅省高校通過國家統一招收的、全日制在讀的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群體。
調查點的確定。根據全國婦聯《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后備人才群體”調查員手冊》所規定的985工程、211院校和其他普通高校的區別,婦女性別培訓基地的狀況,以及男女性別比例等標準選擇調查點。甘肅省共有高校48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14所,民辦獨立院校5所,高職高專院校21所,成人高校8所。根據全國婦聯的選擇標準,我們從普通本科院校中根據學校的辦學層次、規模和特點等,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三所高校,即蘭州大學(985/211院校)、西北師范大學(省部共建)、蘭州交通大學(普通工科院校)作為本次調查的調查點。
(二)調查方法
自填式問卷調查。本次問卷調查采用的是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后備人才群體”專卷,共分主卷和附卷兩部分,所有參與調查人員都必須填答主卷部分,附卷由碩士和博士填答。主卷部分分為基本情況、教育經歷、職業目標、社會參與、生活方式、戀愛婚姻、健康、性別觀念、家庭情況等9個部分,共有78個問題。附卷部分主要延續調查碩士和博士的家庭情況,共有9個問題。總共87個問題。
抽樣方法。本次調查樣本量計劃為2010個學生組成。采用了三階段抽樣法。
第一階段采用立意抽樣。三所大學的樣本量的配額比為1:1:1,即每校抽取670名學生。
第二階段采用分層抽樣進行配額。此階段在三個高校采取分學歷層次、性別(男女比1:1)、專業大類和年級的方法,進行配額樣本量。
第三階段為概率抽樣之等距抽樣。具體方法為:首先,從該校學生工作部(處)、研究生院(處)取得全部學生名冊,依據抽樣配額表中的每一子類,制作子類樣本框。其次,依據每子類樣本框內的學生人數除以每一子類需要抽取的樣本量,即為抽樣間距(公式:N/n=K)。最后,從第一間距(K×1)中確定起始點,從起始點開始按(K)等間距抽取n個樣本量。這樣,可以保證樣本對總體具有良好的代表性,盡量避免抽樣的隨意性或人為有意挑選的主觀性,以保證調查結果的客觀、真實和有效。
(三)資料收集過程與資料分析方法
資料收集過程。為了保證調查問卷的質量,我們采用集中填答的形式,調查員當場審核復查,發現漏項、錯填等問題應及時聯系調查對象加以補充、修訂。但是,由于各學校放假時間早晚不一樣,我們的調查先后共分7批次進行。
資料分析方法。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借助SPSS18.0統計分析軟件對所收集的大量數據資料進行描述分析。同時,采用不同性別比較的分析方法,弄清男女不同性別在一系列問題上的不同觀點及其看法,綜合研究女大學生群體的社會地位問題。
(四)本次調查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010份,實際收回問卷1502份,有效問卷1417份,有效問卷占發放問卷的71%,占實際收回問卷的94%。
本次調查的基本情況:從有效問卷來看,蘭州大學481份,占33.9%,西北師范大學454份,占32.0%,蘭州交通大學482份,占34.0%;從學歷、學位層次來看,本科生943人,占有效問卷的66.5%人,碩士生374人,占26.4%,博士生100人,占7.1%;從不同性別來看,女生667人,占47.1%,男生750人,占52.9%;從民族來看,本次調查涉及到17個民族的學生,其中,漢族1329人,占93.8%,回族41人,占2.9%、其余為藏族、滿族等少數民族學生;從學科門類來看,涵蓋了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軍事學、管理學等12個大類。
二、甘肅省女大學生群體社會地位的進步
(一)女大學生占在校生比例不斷提高
根據我們的調查顯示,由于學校的性質不一樣,女大學生在校的比例也不同。如蘭州大學2010年在校本科生17910人,其中,男生10338人,占58%,女生7572人,占42%。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在校本科生16186人,其中,男生6473人,占40%,女生9713人,占60%。蘭州交通大學2010年在校本科生22033人,其中,男生15640人,占71%,女生6393人,占29%。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師范性院校的女生比例比較大,占到了60%,綜合性院校的居中,占42%,工科院校的較低,占29%。三校女生所占總人數的平均比例為44%。
隨著高校的擴招和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女大學生在高校就讀的比例也在不斷提高。就本科生而言,西北師范大學女大學生占該校當年本科生招生總人數的比例為2000級 47%,2006級48%,2010級62%,2010級比2000級提高了15個百分點。蘭州交通大學的女大學生在本科生中所占的比例2000級27%,2006級28%,2010級29%,2010級比2000級提高了2個百分點。就碩士研究生而言,西北師范大學女碩士研究生占該校當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總人數的比例為2000級40%,2006級53%,2010級56%,2010級比2000級提高了16個百分點;蘭州交通大學女碩士研究生占該校當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總人數的比例分別為1990級18%,2010級35%。2010級比1990級提高17個百分點。
就博士生而言,西北師范大學的女博士占該校博士研究生當年招生總人數的比例分別為2000級13%,2010級38%,2010級比2000級提高了25個百分點; 蘭州交通大學2004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當年女博士占該校博士生研究生當年招生總人數的54%,2010級41%,比例雖然降低了,但人數卻增加了,即女博士由2004級的7人,增加到2010級的11人。
(二)男女大學生享有學校各種資源的機會基本均等
1.男女大學生在校當學生干部的機會基本均等
在學校當學生干部,是每一個男女大學生提高與鍛煉自己組織能力、協調能力以及綜合處理各種問題能力的良好機會。調查統計結果顯示,被調查大學生中曾當過小學干部的女生占被調查女生總人數的77.6%,男生占被調查男生總人數的66.8%,女生比男生高10.8個百分點。當過初中學生干部的女生占78.7%,男生占70.6%,女生比男生高8.1個百分點。當過高中學生干部的女生占57.2%,男生占55.0%,女生比男生高2.2個百分點。當過大學學生干部的女生占51.7%,男生占49.7%,女生比男生高2個百分點。女生當各級學生干部的機會不僅與男生均等,而且比例都普遍高于男生。
2.男女大學生在學校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的機會基本均等
女大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培養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和服務社會的主動意識。調查結果顯示,女大學生在過去半年里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的機會與男大學生基本均等。在“您是否主動參加捐款、無償獻血、志愿者活動”的問題上,回答“參加過多次”的女生占被調查女生總人數的31.1%,男生占被調查男生總人數的27.1%,女生高于男生4個百分點;回答“有過一次”的女生占34.6%,男生占37.4%,女生低于男生2.8個百分點。在“您是否主動向周圍的人提供幫助(學習輔導、情感慰藉等)”問題上,回答“提供過多次幫助”的女生占34.4%,男生占33.7%;回答“有過一次”的女生占20.0%,男生占28.6%。在“您是否擔任集體活動的領導者或策劃者”問題上,回答“擔任過多次”的女生占25.1%,男生占27.7%。回答“有過一次”的女生占21.1%,男生占22.3%。在“您是否主動給所在班級、院系、學校或地區提供建議”問題上,回答“提過多次”的女生占20.5%,男生占21.2%。回答“有過一次”的女生占19.9%,男生占23.4%。從以上活動情況來看,女大學生“參加過多次”或“一次”的各種社會活動的人數與男大學生的人數比例大致相當。
3.男女大學生在學校參加社會團體組織方面的機會基本均等
女大學生在學校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團體組織,培養自己的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調查結果顯示,在“您是否參加了學校組織(如學生會、團委)”的問題上,回答“參加過”的女生占被調查女生總人數的53.7%,男生占被調查男生總人數的52.5%,女生高于男生1.2個百分點。在“您是否參加了學生社團(如舞蹈社、足球)”問題上,回答“參加過”的女生占49.2%,男生占46.9%,女生高于男生2.3個百分點。在“您是否參加了專業、行業組織(如企業家協會、歷史學會等)”問題上,回答“參加過”的女生占13.2%,男生占13.7%。在“您是否參加了社會公益組織(如愛心社、志愿者組織等)”問題上,回答“參加過”的女生占45.3%,男生占40.9%,女生高于男生4.4個百分點。在“您是否參加了其他社會團體(如浙江老鄉會、高中校友會)”問題上,回答“參加過”的女生占45.5%,男生占49.5%,男生高于女生4個百分點。綜合來看,男女生參加學校社會團體組織方面的比例差別不大,可以說大致相當。
大學生參加這些組織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調查結果顯示,女大學生參加社會活動的第一個目的是為了鍛煉自己的能力(占被調查女大學生總人數的39.2%),第二個目的是為了豐富自己的生活(占被調查女大學生總人數的25.4%);男大學生的第一個目的是為了結識更多的朋友(占被調查男大學生總人數的29.3%),第二個目的也是為了鍛煉自己的能力(占被調查男大學生總人數的26.7%)。
(三)女大學生具有與男大學生同樣優良的在校表現
1.思想活躍,廣泛涉獵相關知識
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女大學生思想活躍,知識面廣,并在公開場合敢于明確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如在“您能在公共場所清晰表達自己的觀點嗎”問題上,在被調查的671名女性中,認為“完全符合”自己情況的占11.6%;表示“比較符合”占44.9%,表示“有時符合”的占29.8%。在“您愿意學習你感興趣的知識,哪怕與考試無關嗎”問題上,被調查的671名女性當中,表示“完全符合”、“比較符合”、“有時符合”的分別占35.0%、40.4%、18.8%,這一比例與男性所占的37.8%、41.7%、14.7%大致相當,表明大多數女大學生的學習主要在于興趣,而不僅僅是為了單純地應付考試。
2.勇于探索,積極爭取發展機會
調查結果顯示,接受調查的女大學生大都具有較為旺盛的求知欲,一般情況下都不迷信教材,能夠質疑已有的研究成果,勇于探索新問題,對課堂之外的知識充滿渴求,并能努力追求之,同時,也有強烈的表達自己話語的愿望和勇氣。對“您有時會對書本上的觀點提出質疑嗎”這一問題,670名被調查女性中,表示“完全符合”、“比較符合”和“有時符合”的分別占10.1%、24.5%、51.2%。對“您會主動爭取自己想要的機會或資源嗎”這一問題,被調查的671名女性中,表示“完全符合”、“比較符合”、“有時符合”的分別占15.5%、40.1%和31.3%。對“在大學或研究生期間,您是否具有各類專業資格證書”問題,選擇“有多次”的女性占25.7%,男性占19.2%,女生比男生高出6.5個百分點;選擇“有一次”的女性占27.5%,男性占27.8%。女大學生與男大學生一樣優秀。
3.敢于擔責,具有較強的自我管理能力
與同齡人相比較,女性調查對象在對自己各方面能力的主觀評價分析中,顯示出較強的自信心和承擔責任的能力,其中心理承受能力方面有62.2%女性表示“比較強”或“很強”、團隊合作能力方面有70.0%女性表示“比較強”或“很強”、組織協調能力方面有53.9%的女性表示“比較強”或“很強”、交流溝通能力方面有58.3%的女性表示“比較強”或“很強”、人際交往能力方面有53.5%的女性表示“比較強”或“很強”、書面表達能力方面有51.7%的女性表示“比較強”或“很強”、外語水平方面有28.9%的女性表示“比較強”或“很強”,性別百分比都高于男性。對“在學習中你有很強的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嗎”這一問題,被調查的670名女性當中,表示“完全符合”、“比較符合”、“有時符合”的分別占13.3%、44.5%、27%。對“您會盡力做好一件事嗎”這一問題,表示“完全符合”、“比較符合”、“有時符合”的分別占37.8%、49.6%、11.3%。這表明絕大多數女大學生具有較強的自我管理能力。
4.求知欲強,學習成績不亞于男性
對“上學期你的學習成績在班內處于什么位置”的問題,選擇 “優秀(或前10%)”、“良好(或30%—70%)”的女性占20.6%、41.3%,兩項合計占61.9%,男性分別占12.6%、42%,兩項合計占54.6%,女性高于男性7.3個百分點。對“你上學期的綜合測評在班內處于什么位置”的問題,選擇 “優秀(或前10%)”、“良好(或30%—70%)”的女性占18.2%、36.7%,兩項合計占54.9%,男性占12.2%、39.2%,兩項合計占51.4%,女性高于男性3.5個百分點。對“在大學或研究生期間,你獲得過院系及以上獎勵或榮譽嗎”這一問題,選擇“有多次”的女性占42.2%,男性占34.4%,女性高于男性7.8個百分點;選擇“有一次”的女性占25.0%,男性占25.2%,男女大致相當。
5.積極進取,科研熱情也不亞于男性
在攻讀學位問題上,女大學生具有和男生一樣的理想。對“您期望自己的最高學位是”這一問題,選擇“碩士”的女性占40.2%,男性占28.8%,女生高于男生11.4個百分點;選擇“博士”的女性占35.6%,男性占43.2%,女生低于男生7.6個百分點。
在科研方面,女大學生,尤其是女研究生也能取得和男生一樣優異的成績。對“在大學或研究生期間,您參與過課程以外的科研活動或學術會議嗎”這一問題,選擇“有多次”的女性占31.9%,男性占28.1%,女生高于男生3.8個百分點;選擇“有一次”的女性占23.1%,男性占22.4%,男女差別不大。在碩士研究生就讀期間,參與導師研究課題“一次”或“多次”的女生占32.7%、27.1%,男生占39.1%、28.7%。發表SCI、EI或SSCI、CSSCI刊物文章“一次”或“多次”的女生占11.6%、3.0%,男生占被調查男生總人數的12.6%、5.7%。發表其他類型學術論文“一次”或“多次”的女生占23.1%、20.1%,男生占29.3%、22.4%。在博士研究生就讀期間,參與導師研究課題“一次”或“多次”的女生占26.2%、59.5%,男生占22.2%、70.4%。發表SCI、EI或SSCI、CSSCI刊物文章“一次”或“多次”的女生占35.7%、33.3%,男生占被調查男生總人數的27.8%、31.5%。發表其他類型學術論文“一次”或“多次”的女生占33.3%、35.7%,男生占14.8%、46.3%。
(四)女大學生具有比男大學生更為先進的社會性別觀念
1.女大學生具有很強的性別平等意識
性別平等意識就是指對男女性別平等關系的意識。在不同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對不同性別之間所形成的關系的觀點和看法也不相同。今天的女大學生成長在倡導“性別平等”的時代,具有很強的“男女平等”的社會性別意識。
在“女性的能力不比男性差”問題上,女大學生“非常贊同”的占50.8%,“比較贊同”的占39.4%,兩項合計占90.2%。而男生表示“非常贊同”的占32.8%,“比較贊同”的占46.5%,兩項合計占79.3%,女生高于男生10.9個百分點。這表明,女大學生有足夠的自信認為女性的能力不比男生差。
在“女性也應該追求自己的一番事業”問題上,女大學生表示“非常贊同”的占61.8%,“比較贊同”的占34.6%,兩項合計達到96.4%,這無疑表明今天的女大學生非常渴望追求自己的一番事業,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而男性“非常贊同”的占36.3%,“比較贊同”的占53.7%,兩項合計有90.0%,女生比男生高出6.4個百分點。
在“對女性而言,事業成功與否并不重要”的問題上,女大學生持“不贊同”態度的人數占45.9%,“很不贊同”的有26.2%。而男生則持“不一定”態度的人數最多,占38.7%,“不贊同”占35.8%。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女性事業成功與否不是不重要,而是很重要的。
在“事業成功的女人往往沒有女人味”問題上,回答“不一定”的人數最多,女性占36.7%,男生占42.2%。“不贊同”的女性占33.6%,男生為23.8%。這就表明,事業成功的女人與有沒有女人味并沒有必然的聯系。這就打破了長期以來,人們對女強人的看法,在大多數人看來,事業成功的女人總是與男性或中性性別相聯系的,一般沒有女人味,但如果有女人味時,那事業就不一定成功。現在的大學生則認為,女人事業成功的同時也會魅力不減。
在“女強人的個人生活往往并不幸福”問題上,男女大學生的首要選項為“不一定”,女生占40.8%,男生占42.8%。這就是說,女強人的生活也可能會很幸福,也可能不幸福,這還有其他諸多因素的影響。但是,在其次的選項上,男女兩性就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如女生選項為“不太贊同”,占女生總數的27.9%,而男生則選“比較贊同”,占男生總數的30.5%。這表明,女性認為女強人的個人生活會幸福的,但男生認為并不幸福。這里隱含著社會對不同性別的評價標準。如女人主內可能比主外更幸福等。
在“總體而言,男人比女人更勝任領導的角色”問題上,女性首選“不一定”的占38.4%,比較贊同的占29.4%。而男生則主張“比較贊同”的占44.0%,“不一定”的占29.7%。女生比較懷疑這種說法,認為女性也可以和男性一樣具有領導能力或有些女性可能比男性更出色,但男生持比較贊同的比例相對較大。
在“與男性相比,女性在事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障礙更多”問題上,男女大學生都首選“比較贊同”,女性占59.7%,男性占54.9%。由此可以看出,女性事業發展中遇到更多障礙的觀點是男女大學生的共識。
在“各級領導崗位上女性較少,主要是由于對女性的培養、選拔不夠”問題上,男女大學生的首要選項都為“比較贊同”,女性占51.1%,男性占40.0%。其次,選“不一定”的女生占24.7%,男生占35.0%。這就是說,除了對女性的培養、選拔不夠以外,也可能有女性自身素質條件等因素的影響等。
綜合以上8個問題,我們可以看出,女大學生“非常贊同”的是“女性的能力不比男性差”、“女性也應該追求自己的一番事業”;“比較贊同”的是“與男性相比,女性在事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障礙更多”,“各級領導崗位上女性較少,主要是由于對女性的培養、選拔不夠”;“不一定”的是“對女性而言,事業成功與否并不重要”、“事業成功的女人往往沒有女人味”、“女強人的個人生活往往并不幸福”、“總體而言,男人比女人更勝任領導的角色”。
2.女大學生具有健康的性別評價標準
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上,性別評價標準是不斷發生變化的。在今天的高校,大學生究竟有什么樣的性別評價標準?
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女性評價男性時,很看重的為(1)成名成家,占女性總人數的93.7%,(2)事業有成,占 85.2%,(3)生活富足,占82.8%。
女性評價女性時,最看重的為(1)事業有成,占86.4%,(2)有知心朋友,占82.3% ,(3)成名成家,占81.6%,(4)家庭美滿,占79.3%。
男性評價女性時,很看重的為(1)有知心朋友,占男性總人數的79.5%,(2)事業有成,占76.8%,(3)實現了自我價值,占67.5%,(4)家庭美滿67.4%。
男性評價男性時,最看重的是(1)成名成家,占男生總數的89.3%,(2)事業有成,占81.4%,(3)生活富足,占77.5%。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女性對男性的要求和男性對男性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即(1)成名成家, (2)事業有成,(3)生活富足。女性對女性的要求和男性對女性的要求有一點不一致,女性更希望(1)事業有成,(2)有知心朋友,(3) 成名成家,而男性則更希望女性(1)有知心朋友, (2)事業有成, (3)實現了自我價值。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到,當代大學生把女性的事業有成看得比較重,而把家庭美滿則放到稍后的位置,這表明男女大學生都期望得到共同的發展,而不是某一性別的單一發展。這種調查結果讓我們看到,傳統的女性社會性別角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女性由過去的以家庭為主,傳宗接代、相夫教子到今天的事業有成,男性對女性的期待也由過去的賢妻良母到今天的有知心朋友、事業有成、實現自我價值,這標志著中國社會歷史性的巨大進步。女性人力資源的開發,將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
(五)女大學生具有自己的職業理想和遠大的人生目標
職業是人生發展的生命線,如何選擇自己的這條生命線,是大學生們共同面臨的一個重要而迫切的問題,于是從入校開始,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就開始了兼職的生活經歷,一方面可以為自己的生存提供更豐富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也可以為自己將來步入社會參與到社會競爭的大海而打好更堅實的實踐基礎。在我們調查的1417名大學中,大多數被調查者都有找過工作的經歷,其中,男性占68.5%,女性占70.6%。這也反映出當代大學生對自己人生未來有著明確的打算和規劃。
1.立足現實,對畢業后的去向有明確的規劃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絕大多數學生都能立足于現實,比較理性地看待自己的職業理想。對“月收入”多少的期望,可以透露與折射出被調查者的基本生活與生存狀態,也可反映出他們心目中基本的生活消費的“幸福指數”。對“您所希望的第一份工作的月收入”這一問題,有51.6%的女性選擇“兩千至四千”,有27.1%的女性選擇“四千至六千”。
畢業后的生活規劃,是人生規劃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如果對畢業后的生活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劃,那大學的生活也可能是混亂的,也必將影響畢業后的生活。調查表明,絕大多數被調查者,都有自己明確的人生規劃和目標,在回答“畢業后的生活打算”這一問題時,選擇“直接工作”的女性占57%;選擇“國內升學”的女性占22.5%;選擇“出國留學”的女性占6.1%。對“對自己未來有明確的職業規劃這一問題符合你的情況嗎”這一問題,表示“非常符合”的女性占8.4%;表示“比較符合”的女性占38%;表示“一般符合”的女性占37.5%。
2.對理想、職業的選擇定位趨于開放
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學生,無論是其個人理想的定位,還是對就業單位的選擇,都更多的表現出開放性、多元性的特點。例如對“最想成為哪種人才”這一問題,選擇“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女性占32%;選擇“實用技術人才”的女性19.1%,選擇“黨政人才”的女性占12.7%。對“最希望工作的單位類型”這一問題,女性選擇分布于所有選擇項,相對集中的是“醫院、學校等事業單位” 占37.4%,“國有企業”占15.9%、“外資企業”占15.2%、“黨政機關”占13.3%、“自由職業者”占7.6%。
3.富有進取精神,渴望實現自我價值
女大學生對自己職業理想的定位和選擇,更多的側重于個人事業的發展和自我價值的實現,而不僅僅限于“找一份穩定的工作”以求生活的溫飽或者安逸。對“‘我希望擁有一份事業,而不僅是一份工作’是否符合你的情況”這一問題,有33.4%的被調查男性和32.5%的被調查女性表示“非常符合”;有49.2%的被調查男性和41.8%的女性表示“比較符合”。對“‘希望自己在事業上有所作為’是否符合你的情況”這一問題,有47.6%的被調查男性和44.5%的被調查女性表示“非常符合”;有45.7%的被調查男性和44.2%的女性表示“比較符合”。對“‘自己對未來職業發展充滿信心’是否符合你的情況”這一問題,有26.5%的被調查男性和18.1%的被調查女性表示“非常符合”;有43.9%的被調查男性和41.8%的女性表示“比較符合”。對“‘為了成就事業愿意付出努力’是否符合你的情況”這一問題,有50.1%的被調查男性和40%的被調查女性表示“非常符合”;有39.3%的被調查男性和46.7%的女性表示“比較符合”。對“‘工作中的成就感對我至關重要’是否符合你的情況”這一問題,有41.7%的被調查男性和42.7%的被調查女性表示“非常符合”;有44.3%的被調查男性和42%的女性表示“比較符合”。
三、影響女大學生成長的不利因素
(一)校園環境中存在著一些不利于女大學生成長的思想觀念
在女大學生成長過程中,仍然存在著“男尊女卑”、“男強女弱”、“女不如男”等傳統思想觀念的深刻影響。在“你上中小學時是否聽學過女不如男聰明”的問題上,有44.3%的男性和47.3%的女性表示“聽說過”;在“你上中小學時是否聽說過女要有女樣男要有男樣”的問題上,有84.5%的男性和82.0%的女性表示“聽說過”;在“您上中小學時是否聽說過男孩一上中學成績就上來了”問題上,有62.4%的男性和82.9%的女性表示“聽說過”;在“你上中小學時是否聽說過女孩適合學文科男孩適合學理科”的問題上,有79.0%的男性和68.0%的女性表示“聽說過”。
在高校環境中,性別平等雖然已經成為主流觀念,但與此同時也存在著一些消極的或傳統的舊的思想觀念,仍然影響著女大學生的成長。在“您聽大學老師說過‘男生更適合搞科研’的話嗎”問題上,表示“聽說過”的女性占32.2%,男生占28.7%;在“您聽說過大學老師說過‘男生潛力更大’的話嗎”問題上,表示“聽說過”的女性占49.2%,男性占48.9%,這表明有一半左右的人認為女生不如男生潛力大。在“您聽說過大學老師說過‘此專業不適合女生’的話嗎”,表示“聽說過”的女性占30.1%,男性占39.8%。這一比例雖然在30-40%之間,相對較低,但它對女大學生的影響卻是很大的。
在“你感覺現在的班主任/導師對你的態度如何”這一問題時,在582名被調查者中,認為“一般”的女性占20.4%,男性占20.7%;“非常重視”的女性占6.1%,男性占9.9%;認為“比較重視”的女性占14.2%,男性占18.1%,顯然,女性被受重視的程度均低于男性。
正是由于這些思想觀念的影響以及就業壓力等,女大學生中存在著一種弱勢心理現象和一些厭學情緒。在當面臨競爭時,一些女大學生將自己看作是弱者,往往把失敗歸咎于自己的性別,這導致了她們在學習、生活以及人際交往等方面出現自卑和認輸心理。有時在學習上也會出現厭學情緒。如“你上課時經常覺得無聊嗎”這一問題上,表示“有時符合”的女性占46.6%,男性占42.5%;表示“完全符合”的女性占7.9%,男性占11.7%;表示“比較符合”的女性占19.0%,男性占23.7%。
(二)男女大學生群體中城鄉差別比較明顯
男女大學生上大學的比例具有明顯的城鄉差別。調查結果顯示,接受調查的本科生中,入學前農業戶口的女性占55.2%,男性占69.2%,男性高于女性14個百分點;非農業戶口的女性占42.9%,男性占27.4%,女性高于男性15.5個百分點。在碩士研究生中,入學前農業戶口的女性占41.8%,男性占53.5%,男性高于女性11.7個百分點;非農業戶口的女性占54.7%,男性占41.9%,女性高于男性12.8個百分點。在博士研究生中, 入學前農業戶口的女性占52.3%,男性占54.7%,男性高于女性2.4個百分點;非農業戶口的女性占43.2%,男性占45.3%,女性低于男性2.1個百分點。從這一組統計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入學前農業戶口的女性上大學的人數普遍低于男性,而非農業戶口的女性人數則普遍高于男性或與男性大致持平。這表明,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上大學的男女生比例不平衡。
在男女大學生的消費水平方面,城鄉差別也比較明顯。女大學生的月消費水平平均在800元左右,其中,每月消費500元的女生中,農業戶口的占19.8%,非農戶口的占9.4%,農業戶口的高于非農業戶口的10.4個百分點;每月消費800元的女生中,農業戶口的占13.6%,非農業戶口的占15.9%,非農業戶口的比農業戶口的消費高2.3個百分點;每月消費1000元的女生中,農業戶口的占12.4%,非農業戶口的占19.8%,非農業戶口比農業戶口的消費高7.4個百分點。男大學生的月消費平均水平在796元左右,其中,每月消費500元的男生中,農業戶口的占16.6%,非農戶口的占9.6%,農業戶口的比非農業戶口的消費高7個百分點;每月消費800元的男生中,農業戶口的占15.1%,非農業戶口的占13.8%,農業戶口的比非農業戶口的消費高1.3個百分點;每月消費1000元的男生中,農業戶口的占13.3%,非農業戶口的占18.3%,非農業戶口比農業戶口的消費高4.5個百分點。由此可見,入學前農業戶口的大學生消費水平整體低于非農業戶口的大學生。
(三)女大學生對女性的社會地位缺乏信心
在“您如何看目前我國男女兩性的社會地位”問題上,認為“男性更高”的女性占49.6%,男生占31.3%,女生高于男生18.3個百分點,這反映出女性對社會傳統中男性地位更高的某種認同。認為“女性更高”的女生僅占2.4%,男生則占13.0%,女性低于男性10.6個百分點,這表明女大學生對女性社會地位高并不認同,同時,也表現出女性自卑、缺乏自信或自信不足的一面。認為“男女差不多”的男生占47.9%,女生則占37.5%,女生低于男生10.4個百分點。對于這一統計結果,我們認為,女大學生存在嚴重的自卑或弱勢心理。為什么會有這一心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是目前我國社會環境中歧視女性的現象大量存在,尤其在女大學生就業問題上,都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如有些用人單位愿意招男生,不愿意招女生,認為女生要結婚、生育,工作以后和男同事一起出差不方便等。更有甚者,在人才交流會、招聘會等場合,有些單位公開打出招牌不招女生等。這些社會現象對女大學生的心理影響非常大,使女性自覺意識到低人一等的社會地位。據調查結果顯示,在尋找工作的過程中,有27.8%的女性因為性別原因而被拒絕,而因同一原因被拒絕的男性只有11.2%,女性被拒絕的高出男性16.6個百分點。
在“在您所從事的職業中,哪一個性別群體更容易取得成功” 的問題上,有53.0%的男性和46.6%的女性都認為“男性更容易”,只有3.5%的男性和4.6%的女性認為“女性更容易”。兩者分別相差49.5個百分點和42.0個百分點。這表明男女大學生對自己未來職業中性別群體分工模式的主觀感受是男性更容易取得成功,而女性則不容易的思想觀念。
(四)性別課程開設不足,性別職業規劃培訓缺乏
據調查結果顯示,“知道學校開設過性別平等或女性發展的相關課程或講座”的西北師范大學有19.5%,蘭州大學有17.2%,蘭州交通大學有14.6%。參加過這類課程或講座的,蘭州大學為46.7%,蘭州交通大學為46.2%,西北師范大學為45.9%。沒有參加過的占了50%以上。如果從性別的視角看,女生參加過的有57.4%,男生有36.6%,女生比男生高出20.2個百分點。由此可以推出,女生比男生更注重這類課程或講座。正如以上我們分析的,女大學生由于對女性社會地位的不自信,她們從內心想弄清楚理論與現實的問題所在,因此,她們比男性更加注重性別課程的開設或者此類講座。但是,據我們所知,由于各校發展水平不同,該課程開設受到了師資力量薄弱、學校重視程度不夠、專業發展條件不足等多方面的限制。如有些學校有婦女研究基地、婦女研究中心等,教師有編制,課程開設能得到學校的支持,這樣情況會好一點。如果學校沒有此類編制或條件,對性別研究不重視,或者認為搞性別研究不如搞專業研究重要或有成就,這樣學校此類課程的開設就會受到人們認識上的限制以及其他主客觀條件方面的限制等。
在“您覺得學校有必要針對不同性別,展開有針對性的職業規劃指導嗎”問題中,認為有必要的學生為蘭州交通大學81.6%,西北師范大學為78.6%,蘭州大學為69.5%。從不同性別視角來看,女性認為有必要的占79.2%,男生占74.2%,女生比男生高出5個百分點。顯然,女性的要求比男性更為強烈。在我們的現實社會中,男性的發展之路基本上一直以事業為主,這是人們普遍的共識。但女大學生在追求以事業為重的人生發展軌跡時,卻遇到了來自多方面的影響。她們不僅要挑戰傳統文化,而且要在社會上同男性競爭,尤其是工科院校,女性學工的人數比較少,無論從身體還是心理都很難與男性競爭,因而要求性別方面的職業規劃培訓就比較強烈。
四、對策建議
通過對調查數據的初步分析,我們認為要消除女大學生成長的不利因素,必須從多面去努力,對此,我們主要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引導高校教師和管理者注重性別問題的敏感性,優化學校教書育人環境
性別研究在學術界已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但在向實踐推進的過程中,人們最先關注的是如何增強政府制定路線、方針、政策時的性別敏感性,而對高校教師和管理者則沒有過多的關注。在女大學生群體的社會地位問題上,我們可以看到,高校教師與管理者對女大學生的成長起著十分的重要作用。
增強高校教師與管理者性別敏感性。由于受傳統性別觀念的影響,對女性的歧視存在于人們的意識深處。在許多情況下,人們意識不到或表現不出來。但有時,有些大學老師在不經意間說出“男生更適合搞科研”、“男生潛力比女生大”、“此專業不適合女性”等,從表面看來,沒有大礙,只不過是一種通行的說法,但對女大學的自信心來說卻是極大的傷害。我們認為,高校教師與管理者肩負著給社會輸送合格大學生的職責,無論從道義上還是社會責任方面,都要對大學生的培養質量和數量負責。高校教師必須具有性別敏感性,才能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以良好的師德影響人、教育人,也才能培養出具有性別平等觀念的大學生。同樣,高校管理者作為高校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他們的一言一行對大學生都具有非常重大的影響,所以,高校工作者的性別平等意識應體現在教學、科研及一系列活動之中,這樣,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優化教學軟環境。
把性別平等問題引入高校教師師德要求的范圍。為了培養高校教師和管理者的性別敏感性,消除高校環境中的性別歧視,有必要把“性別平等”問題引入高校教師及管理者的師德范圍之內,作為一種道德約束對人們的言行進行規范,使大家做到在各種場合不隨便發表歧視女性的觀點,不做歧視女性的事情,鼓勵女性和男性一樣發展。如果發現歧視女性的言論和行為,應進行必要的批評教育。
對高校工作者進行性別平等的系列培訓。女大學生受教育的整個過程都存在于校園文化的大環境中,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高校也不例外,趨利傾向比較明顯,這一方面使得參與其中的人對性別歧視現象的敏感度和批判能力都被削弱,另一方面又不知不覺的強化了性別不平等的傳統觀念。所以,必須對高校中的各類人員,包括黨政領導干部、教師教育工作者和其他從業人員進行性別平等意識的培訓,并建立監督制度,積極宣傳先進的性別觀念,抵制和消除對女性的歧視和偏見,克服傳統觀念的束縛,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有利于女性發展的校園文化環境。
(二)設法縮小大學生之間的城鄉差別,以維護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正價值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和體現,主要包括教育權利平等和教育機會均等兩個方面。教育不僅能夠顯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狀態,而且還能夠全面提升個體的綜合素質,因而接受教育已成為現代社會公民的基本人權。但由于教育資源配置、教育政策和規則等方面的不公平,必然造成城鄉之間、性別之間等受教育的差別,因而形成男女受教育不公平的現實。因此,高校在對待男女不同性別及城鄉生源地不同的大學生時,要堅持公正原則,平等對待,讓高等教育的優質資源真正惠及到在校的每一位大學生。
高校大學生群體中的城鄉差別與我們國家在很長時間內實行城鄉分割管理的二元結構體制有緊密地聯系。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鄉之間的區別也在逐步縮小。高等教育不是擴大差別,而是想辦法縮小差別,使來自城鄉不同生源地的學生,都能感受到公平地對待,使他們把有限的精力都投入到學習中去,成長為祖國的棟梁之材。因此,高校在對待城鄉差別的問題上,必須通過多種方法解決現實問題。如遇到來自農村經濟困難的學生,想方設法通過國家級、省級、校級等各種獎學金等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對由于城鄉觀念不同而引出的學生之間的矛盾等進行協商和平處理;對于學生中的各種歧視現象必須通過多種教育方式來解決。我們認為,一種教育制度獲益的不是少數人或精英階層,而應該是絕大多數人或每一個人。
(三)克服女大學生“女不如男”的自卑心理
克服女大學生“女不如男”的自卑心理,僅有高校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這主要在于社會大環境的改變。一般來說,在高校,男女生都處于青春期,處于求知欲望很強的階段,且男生與女生在智力方面區別不大,男女平等是現實的,人人認同的。但是,當大學畢業生走向社會以后,無論是找工作還是晉升、提拔,都體現出男女不同的對待。另外,女性結婚、生子也不同程度地影響了自身的發展,與男性在現實中拉開一定的距離。我們認為,實現男女平等是一個國家或社會成熟的標志之一,要克服女大學生的自卑心理,必須要改變社會大環境。
國家就業政策體現性別平等。國家在大學生就業政策上,要規定男女平等的基本政策,取消性別限制或性別歧視。對于一些單位“不招女生”的限制,如果沒有正當工作方面的理由,應當視為歧視行為,應予以糾正。對多次勸說不止的行為,應給予適當的行政或法律方面的處罰等。同時,在女性事業發展過程中,盡量提供更多的政策、稅收等方面的幫助,體現社會公正或社會的人性化。
單位晉升堅持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則。在單位正常晉升、提拔過程中,對男女兩性一視同仁,不能歧視女性。社會的公平、公正、合理必然會影響高校女大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為走向社會做好充分的準備。
高校通過開展活動多種活動,增強女大學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意識。學校女工委可以根據女大學生心理特點,開展“博學女生”知識競賽,以激發女大學生勤奮讀書、立志成才的熱情;舉辦系列知識講座,請專家學者為她們講授生理、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識,讓女大學生及時了解生理健康、戀愛交友等方面的知識。師生共同開展女大學生教育工作,成立教師小組,教師深入女大學生的教育等。
(四)多開設性別研究方面的課程及進行不同性別的職業規劃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