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人與自然的和諧作文范文

        人與自然的和諧作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與自然的和諧作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人與自然的和諧作文

        第1篇:人與自然的和諧作文范文

        一、適當補充和巧妙升華

        新教材在編寫的過程著力體現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關于生態環境的正確認識和可持續的發展觀。但限于它畢竟是歷史教材,不是環保手冊,所以有些地方需要教師的發掘、補充和升華。

        比如:在講到七年級關于都江堰的教學中,按照教材的主要內容,要講清其科學設計,發揮防洪、灌溉、防沙、運輸的功能是比較容易的。而在課文小字中不顯眼處還有一句話:“它是一個生態型的綜合性的水利樞紐”――這句話恰恰闡明了這個工程歷經千年仍在中國乃至世界水利史上有著非凡的地位和影響。理解這句話的過程,其實就是培養學生思考人與自然關系,樹立正確生態觀的良機。怎樣抓住機會,引導學生理解這句話?筆者在設計教案時,用到了對比的方法。在講都江堰前,首先補充舉到了今天水利工程常見的修建方式:攔河大壩。以飽受非議的三門峽水庫為例,讓學生體會了這種修建方式因為改變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地質構造等等而帶來諸多的弊端。接著再詳細介紹了都江堰的情況。最后請學生進行對比,學生很快就能得出我們所要的結論:“都江堰是一個生態型的綜合性的水利樞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完全可以體會到什么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什么叫做可持續發展。

        又如,對造紙術帶來影響的兩面性考慮。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在講課中,濃墨重彩地進行安排教學,讓學生體會紙的發明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是毫無疑問的。但是隨著人口的增加、社會的發展,尤其是進入工業化社會以后,人們對紙的需求是蔡倫用那些麻布頭和破漁網等原料遠遠無法滿足的。于是人們開始大量地砍伐竹木來做原材料,由此帶來森林的破壞、生態的破壞和一系列嚴重的環境問題,顯然也是紙的大量使用所帶來的不容回避的后果。在這樣的分析之后,再引導學生思考:在我們離不開紙的情況下,作為一名學生可以采取什么方式保護環境?學生在經過分析后很容易就能得出“應該節約用紙”和“重視紙的回收利用”這樣的結論。

        二、重視安排學習探究活動

        構建和諧社會,營造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解除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正在承受的生態危機威脅,成為當今人類的共識和價值追求。這是一個時代的問題,一個世界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操作的問題。川教版歷史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在教材的編寫中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基本上每一課內容每一個主題都有針對性地安排了學生的探究活動,在這些活動中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而且也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情感價值。

        比如,在講到兩宋南方經濟發展的內容時,教材在課后的活動探究中安排了辯論圍湖造田和開墾梯田的問題。其實這一問題與課文內容本無直接的關系,也沒有專門的時間安排,但是這卻既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又是培養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情感目標的好機會。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筆者首先做了充分準備,在占有大量資料的情況下,布置學生按照查閱資料提出觀點進行討論組隊進行辯論或者寫小作文的方式進行學習,事后證明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通過這樣一系列有組織的活動,學生普遍能夠認識到圍湖造田和開墾梯田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生產力提高的表現,在當時對于經濟的發展人類的進步起到過積極的作用。但是過度的圍湖造田和開墾梯田造成生態的破壞,森林植被的破壞,水土的流失甚至洪澇災害都不同程度地和這些行為有關,最后有的學生甚至還能提到“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退耕還草”等教材內容中根本沒有的概念。這樣的演繹,足以啟發學生辯證地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引發他們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和關注。等課程結束后,和諧教育的目的已然達到。

        三、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

        強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一致,正是因為我們更多地看到人與自然關系的不和諧,以及對這種不和諧的深深憂慮。工業社會在創造豐富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制造了人與自然的嚴重對抗。人類拼命地掠奪和奴役自然界,大自然也對人類每一次的勝利進行更大的報復。因此,西方教育界非常推崇對下一代進行多方面的環保意識的培養。筆者認為,不僅應體現在一些具體事例中,還更應體現在一些日常的、潤物無聲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中,因為只要教師稍作留意的話就可以在看似不經意中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第2篇:人與自然的和諧作文范文

        1.通過唐詩對自然景物的描繪,感受色彩美。

        在指導命題作文“我心目中的家鄉”時,先引述杜牧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讓學生思考。這樣,學生在探索出自然景色所包含的深刻內涵時,也領略到楓葉似火,蓮葉如碧,荷花如日的絢爛景色,體會其字里行間透露出的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感受到一種燦爛的色彩美。

        2.巧析唐詩的畫面,體驗和諧美。

        在指導學生以“人與自然”為話題寫作時,為了幫助學生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美,增強學生的生態意識和環保意識,引入駱賓王的《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接著和學生一起分析:鵝,“曲項向天歌”時是多么地歡暢啊!為什么呢?因為有綠水,有清波,白鵝有一個寧靜、安詳、舒適的自然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悠哉悠哉地戲水、覓食,能不歡暢、能不引吭高歌嗎?鵝是這樣,人更是如此。接著,引入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引導學生感受春風細雨、鳥鳴雀歌、香甜酣睡的美景,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統一之美,進入“我為花醉,花為我開,鳥為我鳴,我為鳥歌”的純美境界,激發學生為建設一個美好生態環境而努力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3.借助唐詩中如畫的景色,領略自然美。

        在指導學生以“環境保護”為話題的寫作時,指出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的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溫室效應、酸雨、水土流失、山洪暴發、資源匱乏、能源危機、人炸和環境污染等等,這些問題嚴重地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制約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究竟該怎樣與自然相處呢?歷史上是不是一直都這樣呢?此時引入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再引導學生想象:清晨日出時候,江邊盛開的花朵,在朝陽的輝映下,簡直比火還要紅艷。春天來了,江里的水,清綠得就像是藍色的一樣。江邊,各種動物在盡情地嬉戲、玩耍,不時傳來鳥鳴、鴨叫、雞啼……好一幅江南水鄉美景!遠離城市的喧囂和污染,遠離人類的掠奪和破壞,這就是自然美、生態美!學生在發出由衷感嘆的同時,心底自然也會升起保護環境的愿望。

        4.巧借唐詩對生命現象的描述,感悟生命美。

        在指導以“生命的意義”為話題的寫作時,引用白居易的《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詩中描述了古原上的草,無情的野火燒也燒不盡,溫暖的春風一來,又喚醒了它們的生命。小草這種堅韌剛強的生命力,會強烈地感染學生,使之產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敢于奮斗,勇于拼搏,追求生命之美的美好愿望。

        5.巧用唐詩中涉及的植物,領會親情美。

        第3篇:人與自然的和諧作文范文

        甘肅省蘭州市西北師大附中高一(11)班 史瑩瑩

        我是一片落葉,躺在大地母親的懷抱里,我覺得無比的溫暖。曾經我有過輝煌的歷史:春天給人們帶來喜悅,夏天給人們送去涼爽,秋天孕育果實的成熟,而快到冬天的時候,我則從枝頭悄然地落下,化作肥料讓幼苗更健康地成長。

        ——題記

        (作文庫網 zuowenku.net整理)

        曾讀過這樣一則故事:一個少年在企圖行竊時,被躺在床上的一位女孩發現。女孩并沒有報警,而是裝作并不知道他是小偷,熱情地邀請他與自己聊天。他們聊得很開心,少年臨走前,女孩用自己的小提琴為他拉了一首曲子,然后又把琴送給了少年。后來,當少年再去找女孩時,女孩因患骨癌已離開了人世。在她青色的墓碑上刻著:“讓世界充滿和諧,因此我快樂”。少年從此變了,在貧困和苦難中拾起自尊,最終,昔日的少年成才了,在世界第一流的悉尼大劇院,他深情地拉起了悠揚的曲調——把它獻給那位女孩。

        他們的和諧就如紫羅蘭把它的香氣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腳底上,然而那般香色則為神賜的力量……這使我感受到了人與人的和諧。

        人有生命,地球也有生命,人類踐踏在地球的皮膚上,探索在它的發際間,呼吸著他的能量,吮吸著它的血液。地球是我們的母親!然而我們這般不孝兒女完全不體諒母親的苦心,我們肆意地吸取她的血液,切割她的肉體,弄得母親千瘡百孔,面目全非。

        冰心說過:“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它現時的明艷,誰知道它當初的芽兒,卻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一片片綠色的森林倒下了,一棟棟高樓巍然挺立,當你穿梭于高度文明的現代化城市的每一條街道上時,是否曾經有過一個沖動,想努力尋找記憶中的那一片森林,那一份清新,那一份寧靜……

        (作文庫網 zuowenku.net整理)

        過去只代表回憶,充滿著追憶和懷念;未來則代表著夢想,充滿著神秘和幻想;只有現在才代表現實,我們將在人生的旅途中走下去。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想讓未來充滿幸福、美滿,我們就必須面對現實,解決問題,使中的母親重新恢復成天資玉質的美女,人與自然就要和諧。

        和諧是細胞,構成了世間萬物;和諧是大氣;抵御著紫外線的侵略;和諧是天空,包容天地間的萬物;和諧是雨露,滋潤著人們的心靈……

        摔倒的我再一次爬起,摸摸行囊,朝著太陽升起的地方繼續前行……

        評語: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是位充滿愛心的孩子,她善于觀察生活,體會自然,于是生活的幸福及心底的愛溢出筆端,有云彩、有陽光、有雨、有花香……文章給人清新自然的美感,感覺春天在內心涌

        第4篇:人與自然的和諧作文范文

        央視對中韓聯合登山隊攀登珠峰的現場直播,曾引起人們廣泛關注。隨著五星紅旗插上珠峰,世人矚目的攀登活動圓滿畫上句號。對于這一壯舉,人們縱情歡呼,贊歌一片;但也有人不以為然,發出“珠峰就這樣被征服了嗎”的質疑。于是,形同水火的兩種觀點在互聯網等傳媒上激烈碰撞……

        [觀點碰撞]

        青年時訊:求您了,別征服珠穆朗瑪峰了!

        我真誠地求您了:別拿“人類一定能夠征服自然”這種話蒙咱們天真可愛的年輕人了。人類永遠不可能征服自然,只可能不斷地認識自然。

        咱企圖征服湖泊,于是圍湖造田,于是湖泊沒有了蓄水功能,于是洪水下來了,蒼生或為魚鱉,于是咱又退田還湖。咱倒是想征服江河湖泊,江河湖泊沒服,咱人類服了。咱企圖征服森林,讓大樹全成了家俱、房梁、椽子什么的,森林也不服,一場泥石流就把人新建的村子埋得全無蹤影;咱人類又服了,于是退田還林還草。咱征服過誰呀?

        咱人類征服過蛇,把蛇都征服成椒鹽的、紅燒的了,于是老鼠就多了。咱人類又接著征服老鼠,于是貓們退化得已經不會捕鼠只會邀寵。咱人類用自己的嘴活活征服了一條生物鏈,人家整條的生物鏈就不報復人類嗎?如今存在的生物物種,哪樣都比人類在地球上的資格老。咱們是后來的,認識還來不及呢,征服誰呀?

        中國古人“天人合一”的理論,也許今天可以看作是極其有價值的思想文物。“天人合一”完全可以理解為人類對自然認識的追求境界。例如對地震的研究,絕不是研究怎么消滅地震,你消滅得了嗎?只是認識地震,規避地震災害。過去咱對地震災害老想抗,后來發現根本抗不了,才改為減災。一字之改,體現了科學精神。

        人民網:征服還是滅亡,這是一個問題?

        SARS當前,我們就拿疾病來說,白喉、天花、麻疹……人類歷史上曾經多少次受制于恐怖的疾病?恐怕沒有人能徹底弄清楚。小兒麻痹癥曾讓多少人失去了快樂的童年,殘疾一生;在英國,以前每年有成千上萬的孩子染上白喉;1347年黑死病在歐洲蔓延,可能有一億多人喪命。然而,我們從未放棄。病菌是什么?它們在人體中發生什么作用?肌體是如何戰勝病菌的?動物能否傳播病菌?應該如何阻隔和殺死病菌?我們研究、我們發現、我們解決、我們勝利。天花、麻疹……早已被我們拋在身后,下一個會是什么?愛滋病、癌癥、或者就是SARS!

        1961年,前蘇聯人加加林就乘坐東方一號進入了地球軌道,遺憾的是,我們中的很多人仍然習慣在地上爬行――他們低下眼睛,放下自信,拋棄豪情。他們還要真誠地對其他人說“要愛,要敬畏”;他們真誠地求咱,別拿“人類一定能夠征服自然”這種話蒙咱們天真可愛的年輕人了!達爾文用了20年寫下了(《物種起源》;孟德爾花了10年,發現了遺傳法則;愛迪生耗時17年,終于為燈泡找到了鎢絲;哥白尼36年作《論天體的運行》……他們在探索的過程中可能由衷地對大自然感到敬畏,但是,誰能說,他們的努力和目標不是為了換來人類對大自然的征服!

        敬畏,是的,我們對人類暫時難以企及的高峰當然要表示一些敬畏,但是,那決不是因為我們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遇到了艱難險阻。敬畏能夠使我們放松心態,潛心鉆研,加深認識,終于能夠使我們更輕松、更安全地贏得勝利――登頂,或者說,征服!人類就是為此而來,也只能為此而來,套用一句名言:不征服毋寧死。其實,不能征服自然,就意味著人類必死!再套用一句名言吧(見笑了!):征服還是滅亡,這是一個問題?

        當然,征服不是對自然過分地索取,以致無物質資源可用;征服也不是見什么吃什么,讓物種滅絕,惟我獨尊;征服更不是妄自尊大,為所欲為……有人說,“大自然是我們人類生存的唯一家園,對大自然的征服就是對我們家園的侵略和掠奪”,其實,他太片面和獨斷了。人類對獅虎的征服,得到了生存的機會;人類對疾病的征服,換來了健康長壽;人類對地心引力的征服,讓人類飛向了月球…?一可以說,恰恰相反,征服大自然的終極價值就在于“天人合一”――使人類跟大自然的關系更加和諧、更加友好……

        [綜合評述]

        第5篇:人與自然的和諧作文范文

        甘肅省蘭州市西北師大附中高一(11)班 史瑩瑩

        我是一片落葉,躺在大地母親的懷抱里,我覺得無比的溫暖。曾經我有過輝煌的歷史:春天給人們帶來喜悅,夏天給人們送去涼爽,秋天孕育果實的成熟,而快到冬天的時候,我則從枝頭悄然地落下,化作肥料讓幼苗更健康地成長。

        ——題記

        (白云飄飄網網 整理)

        曾讀過這樣一則故事:一個少年在企圖行竊時,被躺在床上的一位女孩發現。女孩并沒有報警,而是裝作并不知道他是小偷,熱情地邀請他與自己聊天。他們聊得很開心,少年臨走前,女孩用自己的小提琴為他拉了一首曲子,然后又把琴送給了少年。后來,當少年再去找女孩時,女孩因患骨癌已離開了人世。在她青色的墓碑上刻著:“讓世界充滿和諧,因此我快樂”。少年從此變了,在貧困和苦難中拾起自尊,最終,昔日的少年成才了,在世界第一流的悉尼大劇院,他深情地拉起了悠揚的曲調——把它獻給那位女孩。

        他們的和諧就如紫羅蘭把它的香氣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腳底上,然而那般香色則為神賜的力量……這使我感受到了人與人的和諧。

        人有生命,地球也有生命,人類踐踏在地球的皮膚上,探索在它的發際間,呼吸著他的能量,吮吸著它的血液。地球是我們的母親!然而我們這般不孝兒女完全不體諒母親的苦心,我們肆意地吸取她的血液,切割她的肉體,弄得母親千瘡百孔,面目全非。

        冰心說過:“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它現時的明艷,誰知道它當初的芽兒,卻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一片片綠色的森林倒下了,一棟棟高樓巍然挺立,當你穿梭于高度文明的現代化城市的每一條街道上時,是否曾經有過一個沖動,想努力尋找記憶中的那一片森林,那一份清新,那一份寧靜……

        (白云飄飄網網 整理)

        過去只代表回憶,充滿著追憶和懷念;未來則代表著夢想,充滿著神秘和幻想;只有現在才代表現實,我們將在人生的旅途中走下去。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想讓未來充滿幸福、美滿,我們就必須面對現實,解決問題,使中的母親重新恢復成天資玉質的美女,人與自然就要和諧。

        和諧是細胞,構成了世間萬物;和諧是大氣;抵御著紫外線的侵略;和諧是天空,包容天地間的萬物;和諧是雨露,滋潤著人們的心靈……

        摔倒的我再一次爬起,摸摸行囊,朝著太陽升起的地方繼續前行……

        評語: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是位充滿愛心的孩子,她善于觀察生活,體會自然,于是生活的幸福及心底的愛溢出筆端,有云彩、有陽光、有雨、有花香……文章給人清新自然的美感,感覺春天在內心涌

        第6篇:人與自然的和諧作文范文

        一、環保教育滲透的原則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筆者認為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緊緊圍繞語文教學工作開展環保教育。

        教師應將環保教育巧妙地、恰當地引入語文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接受環保教育,而不是刻意地把它上成環保課。

        2.充分利用初中語文教學的特點,從多方面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進行環保教育。

        語文教學內容有閱讀、寫作、口語等,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穿插環保教育的內容。例如,我們可以在講解課文時,利用一些游記、散文、說明文中的片斷,很自然地談及生態方面的知識。

        3.正確把握中學階段環保教育的深度和廣度。

        初中生已具備了一定的文化知識和獨立思考問題能力,我們在進行基礎環保知識教育的同時,可以在深度和廣度上作適當提高。不能局限于環保常識,還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國家的環保政策及環保熱點問題,如可持續發展及沙塵暴的成因、白色污染、酸雨及赤潮,等等。

        二、環保教育滲透的途徑

        1.通過朗讀滲透環保教育。

        一些優美的詩歌、散文,語言精練,富有節奏感、音樂美,寫景狀物也出神入化,教師應指導學生加強朗讀。有聲有色的朗讀,能渲染氣氛,激感,能變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體,變平面為立體。如:教學朱自清的散文《春》時,我們完全可以集審美教育與環保教育于一體,把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美麗的畫面,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指導學生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吟誦課文時,使文中的人、情、景躍然紙面,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感受春帶給我們的美,感受書中的“我”熱愛大自然的情懷,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心靈日臻“凈化”,教師再稍加點撥,讓學生明白人與自然共存的重要性。又如:教學的詩詞《沁園春?雪》,在此詞中塑造的形象巨大。那起伏不盡的群山,巨大隆起的高原,不僅在舞動,在奔馳,生命力如此旺盛,而且有著進取、挑戰的姿態和意志,要與覆蓋在頭頂上的那高遠、闊大、威嚴而神秘的“天公”比試高低,而且似乎勝利了。這里有一種“與天奮斗其樂無窮”的超越一切的力量,融合作者“自我”的美的形象,令人感奮,給人以豪邁感和崇高感。朗讀時,要把遠大的抱負、如潮的激情與博大、雄渾、壯闊的空間聯系起來,讀出作者的豪情萬丈、居高臨下、意氣軒昂,表現出作者偉大的胸襟和堅定的信心,這樣才能領會作者選擇這些自然景觀的美處。

        2.通過作文教學,有機滲透環保教育。

        寫作訓練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寫作能力與學生的社會實踐、思想水平有著密切聯系。因此,在指導學生寫作訓練的過程中有機地將環保教育滲透于作文教學中,以增強環保意識是完全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如結合習作教學中的寫景主題、敘事主題及觀察日記等滲透,還可以通過寫《環保循環日記》、《環保調查報告》、《環保剪貼、評議報》等形式強化環保教育。

        學生習作本身就是語文學科最有效的基本技能和思想品質教育有機結合的訓練方式。每個學期有計劃地安排一兩次成功的環保內容的作文,做到語文訓練和思想教育統一,相輔相成。環保教育題材的作文要因地制宜,不能脫離本地區實際。要針對本地區環保問題的實際寫,通過觀察、調查、訪問,收集材料,找出癥結,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一般學生都能寫出成功之作。例如:河湖密布的水鄉寫水污染的內容就容易,學生直觀溝河湖被污染的現狀,能了解污染的原因,也能了解過去碧水秀色的勝景。通過對比一定能寫出抒發愿水常清的情文并茂的好文章。假如你讓學生寫濫墾濫牧、開山毀林造田導致環保惡化等內容的文章,只能從書本到作文本,進一步學習環保基礎知識而已,不能從靈魂深處受到深刻的環保教育。

        3.利用教材輔助系統,進行環保教育。

        除在教學中把握好進行環保教育的時機外,教材的助讀系統也是教學中應該重點把握和運用的環保教育載體。在現行初中語文教材中,編者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安排了很多幅表現自然風光和動植物的圖片,教師可以合理運用,在使學生直觀地感受自然、了解自然、熱愛自然的同時將環保的主題滲透其中。如:《月亮的足跡》一課后面的月球表面圖片,從那一圈圈斑駁的痕跡中,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更體會到大自然的脆弱;在課后的一些綜合性學習材料中也有對環保教育很有價值的內容。又如:《感受自然》后面根據提供的材料讓學生接近大自然,并說出自己的感受;《敬畏生命》:搜集資料,出一期關于“人與宇宙之秘”的期刊等。

        課后練習可以說是教材輔助系統中最能體現環保教育的素材。如《山中訪友》課后練:“假設你是一景物,與游人互訴心聲,寫一段文字……”,使學生在與人和景物互換中體會各自存在的道理;《化石吟》課后練習一:“化石所重現的逝去萬載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學生可通過查資料了解萬年前化石形成的前身及形成的原因,樹立珍惜環保的理想和信念,培養環保意識;《斑羚飛渡》有這樣一道練習題:“動物是人類的朋友,試給狩獵隊寫封信,談談你的看法。”練習與課文內容互相呼應,具有人性化色彩,利于引導學生從感情上接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

        4.課外實踐,開展環保教育。

        第7篇:人與自然的和諧作文范文

        關鍵詞:語文教學;人文精神;生命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5)18-0043-02

        泰戈爾說過:“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語文課程與人的生命活動、精神活動有著天然的聯系,學量的經典作品,就是走近先哲和圣賢,用他們健康高尚的心靈世界去影響和規范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緊緊圍繞語言文字這一載體,通過多種途徑滲透生命教育,引導學生認識生命、欣賞生命、把握生命,從中找到生命文化的源頭,感受到生命脈搏的躍動,在體味和感悟中獲得對生命意義的理解。

        一、依托文本,發掘生命之美

        語文作為人文學科,文本本身就是一本“生命的教科書”。那些文章,有的揭示宇宙奧秘,有的描寫大自然旖旎風光,有的謳歌世間真情,有的闡發人生哲理,處處蘊含著生命情感的信息,不同程度的含有對生命意識的體驗與思考,它們成為學生成長的心靈雞湯,為生命教育提供了相當豐富的教育素材。

        冰心的《談生命》,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樹”這樣形象的比喻表達了生命不止、奮斗不息的意志和豁達樂觀的精神;朱自清《背影》中對父親背影的刻畫,讓學生發現一個普通父親身上的善良、真誠、偉大,進而感受人間真愛,體味人間真情,感悟人性之美;魯迅小說中的孔乙己在“短衣幫”的冷漠和嘲笑中走向死亡,會使學生受到強烈的情感和道德的震撼,形成尊重生命倫理的意識,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女媧補天》、《愚公移山》等寓言故事,通過人與自然的關系,反映出一種超生命力的能量,表現出對生命意識的勇敢追求和對自然的認識與征服精神;《細菌的啟示》通過有關病毒、寄生知識的介紹,讓學生探索無窮的未知世界,以科學的態度應對人類面臨的病患危難;《珍珠鳥》通過人鳥相親的細膩描寫,展示人與動物之間充滿愛和信賴的理想境界,無疑會讓世界多一抹溫馨的色彩。

        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文本,感受作品的生命情懷,體驗生命的豐滿與心靈的充實,領悟生命的可貴,樹立正確的生命觀。

        二、以人為本,構建生命課堂

        新課程認為,“教學成功的關鍵在于教師從生命的高度,以動態生成的觀點看待課堂教學。”一方面,生命教育是觸及心靈的教育,是感染靈魂的教育,構建生命課堂的關鍵是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創設一種充滿真情與關愛的人性、人情、人道的氛圍,在民主、共進、互動的學習過程中去感受、思考、探究,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體驗成功,讓生命的活水在課堂上自由歡快地流淌。另一方面,語文課堂要通過文學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聯系現實生活,讓學生認識自我,感悟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陶冶心靈,展現生命的活力。

        如在欣賞陶淵明的《飲酒》(之五)時,通過詩歌解讀,引導學生體驗作者擺脫世俗功名、消解自我后,與“車馬喧”的“人境”(社會)、與“采菊”的自我、與“南山”(自然)的完美融合。讓學生明確,個體只有實現了和諧,才能以積極的心態對待自我、關愛他人、熱愛生活。

        再如《“諾曼底”號遇難記》是雨果聽說“諾曼底”號遇難,創造了61人中60人生還的奇跡后,被深深地震撼而毅然寫下的作品。在這場海難中,有著驚人的沉著智慧、忠于職守品行的哈爾威船長鎮定自若地指揮乘客們安全逃生,以個體生命的死換來大眾生命的生。這無疑使我們在敬畏生命的同時,產生深深的思索,懂得“具有自制力的人是真正的強者”,表現在哈爾威身上就是對他人生命的尊重,對婦幼群體的保護,對自己個體生命的付出。

        通過這樣的教學,讓我們的學生在猶如沐浴陽光似的課堂上接受生命的教育,感受生命的尊嚴,理解生命的寶貴,體會生命的艱辛,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并深刻認識到,活著是幸福的,生命是美好的。

        三、走向實踐,書寫生命芳華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在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延續,而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又構成了生命豐富的內涵。

        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文記載的是學生心靈的聲音,教師在作文命題時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有意識地關注生命。筆者曾以“熱愛生命”為內容讓學生習作,要求學生尋找身邊那些熱愛生命的故事,尋找那些熱愛生命的人,鼓勵學生在作文中抒寫自己對生命的深刻理解、認識和感悟。學生筆下有辛勤培育他們的老師,有治病救人的醫生,有忠于職守的警察,有身殘志堅的大叔……贊美身邊許許多多熱愛生命的人,他們用勞動創造著美好的生活,也使自己的生命綻放光彩。也有些學生在作文中發泄自己的苦悶憂傷、寫出自己心路經歷的喜悅和歡樂,把寫作當作抒寫心靈,展示個體生命過程的窗口,在化解心結、舒緩壓力的心靈體驗中激起了他們對生命本質的思考,培養了“生命至上”的崇高意識。這樣,學生用習作傳遞著對生命的詮釋,在寫作中開發了生命的潛力!

        第8篇:人與自然的和諧作文范文

        采擷的可能性在于民族生態文化的“生境血緣”。對其采擷尊重了民族文化與人類生產生活間的客觀聯系,回應了當下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破解思想資源貧缺與實踐乏力的需要。

        (一)少數民族生態文化蘊涵了豐富的生態思想資源蘊含于經濟生產、社會生活及精神信仰之中的生態智慧,衍生于人們在長時段生產生活中習得的經驗,積淀于生命環境在時空中的變化,詮釋了“人”對于生態系統之中“他者”的尊重與理解。1.人與自然的共生觀共生的生態環境塑造了共生觀念。各民族經濟文化類型多為對自然環境依賴性較大的攫取型經濟。各族人民在“采集漁獵經濟、畜牧與農耕”等經濟活動中,他們的“精神特征不在于它的邏輯而在于他對生命的情境。他對自己的觀點既不是理論的也不是實際的,而是共生。在自然世界中,他們并未將自己放置于一個獨特和優越的位置上。所有生命形態都具有親緣關系”②。以生活于稻作文化區域的壯族為例。壯族先民通過自然崇拜、萬物有靈、圖騰信仰的精神路徑,嫁接了同處生態系統中萬物與人的親緣關系,建立起共生秩序,以約束人類干預自然的尺度,實現人與自然環境的平衡。壯族創世史詩《布洛陀經詩》中“稻谷、魚、豬、牛、馬”等都各有“靈魂”。在共生狀態中,諸物皆靈魂與肉體合一,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一旦因人不當干預,將生境諸物的魂嚇跑(驅趕)出肉體,將導致人面臨生存危機。《布洛陀經詩•造火》中就有因人不當使用火,而致“王的三代祖宗不愿留,王的祖神不愿住”③的記載。共生平衡失調,“河魚妖怪,稻谷妖怪,牛妖怪,銀錢妖怪,首飾妖怪”④等人類生存條件惡化的災難必會出現,最后只得在布洛陀⑤的指點下,當事人通過儀式展開懺悔,并收斂起干預自然的尺度,才使得生存環境中的諸神、祖先、諸物恢復至共生秩序,人方得安居樂業。同樣,我國其他少數民族原生宗教文化中也都廣泛存在蘊含共生觀的現象。如:傣族、彝族、白族、哈尼族、納西族、布朗族等少數民族的“神林文化”、藏族的圣山圣湖崇拜、侗族的萬物崇拜、布依族的圖騰崇拜等,都表明各少數民族對自然規律的敬畏。在諸多稟賦共生智慧的文化內涵中,我們雖無法運用現代邏輯去理解其合理性。然而,無論禁忌是否符合現代人觀念的“情”與“理”,它作為人與自然環境關系的調控手段確實存在。“他們對待自然萬物的方式與對待,都體現了一種共生道德情感,進而成為一種集體意識和情感活動”⑥,并以此維系著人類與自然間的共生秩序,為人在特定自然生態環境中獲得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2.適度開發的發展觀適度開發觀闡述了人對大自然的“干預尺度”,它解決了人如何調和自身發展與自然資源保護的智慧。為適應區域地理條件與生產力狀況,“靠山吃山,靠林養林”成為生存于該時空中的少數民族人民獲得生存與發展的主要經濟思維,并“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耕作技術。如:為不傷害土壤中植物根系,盡可能地采取粗放的免犁技術;為順應不同植被的生態狀況,對土地進行功能區劃,實施差異化的耕作技術;為可持續利用土地資源,實行多時段土地輪歇制度等”①。以森林資源為例,“我國長江流域(26.69%)、黑龍江流域(24.82%)的森林蓄林資源占據了全國森林蓄積面積的51.51%”②,兩江流域之所以有森林資源的大儲量,除自然涵養外還同居住于該地的少數民族所秉承的適度開發理念分不開。例如:侗族有“愛護森林、植木造林、封山育林”的傳統,至今還有很多侗寨仍舊保留著“兒孫林”③的習俗;云南富民彝族,認為竹林的生長興衰象征民族的興衰;怒江傈僳族多以禁止采伐的茶樹、紫柚木等植物為氏族命名;蒙古族、赫哲族對所需保護的樹種、草原有明確的要求,不許砍伐的種類甚至連樹枝也不許采摘。可見,正因民族生態文化對自然資源的適度開發利用做出了要求,才有效防止了人們對森林資源的過度開發,保護了生物多樣性,保持了人與自然生態系統間的和諧。

        (二)少數民族生態文化中蘊藏了豐富的生態制度文化生態制度文化產生于人類的生活生產實踐,并通過意識干預與組織制度起到約束文化主體的作用。我國少數民族也正是通過這套制度文化的約束來保護生態環境。1.以習慣法保護生態環境形成于日常生活與勞作過程中的習慣法,是少數民族人民用以保護自然資源的主要制度性內容。“習慣法是獨立于國家明文法之外,依據民間社會權威與社會組織,賦有一定約束力的行為規范與道德準則的總和”④。我國清代“嘉慶”至“咸同”年間的貴州布依族村寨便出現了《護林碑》。貴州興義頂效的《護林碑》載道:“竊思天地之鐘,誕生賢哲;山川之毓秀,代產英豪。是以惟岳降神,賴此外城之氣所淤結而成。然山深,必因乎水茂;而人杰必賴以地靈。以此之故,眾寨公議,近來因屋后放牲畜,草木因之催催,巍石成嶙峋,舉目四顧,不甚嘆息。于是齊集與岑性面議,辦錢十千,木品與眾永人為后代,于后代培植樹木,禁止開挖”⑤。依碑文可見,村民已認識到人和自然之間的共生關系,并明文禁止開挖砍伐樹木,并將種植樹木作為一項社區規范確定下來。同樣,納西族在其原始經典教義《東巴經》中也同樣蘊含了水資源保護的制度性內容。如:禁止向水中扔垃圾;禁止向河流中吐口水,禁止在水源地宰殺牲口,禁止在水源旁排便等。分布于黔、湘、桂的侗族《侗款》在自然資源確權方面有詳細的規定:“屋架都有梁柱,樓上各有川枋,地面各有宅場。田塘土地,有青石作界線,白巖做界樁。山間的界石,插正不許搬移;林間的界槽,挖好不許亂刨。不許任何人,搬界石往東,移界線偏西。讓得三分酒,讓不得一寸土。山坡樹林,按界管理,不許過界挖土,越界砍樹。不許種上截,占下截,買坡腳土,謀山上草。你是你的,由你作主;別人是別人的,不能奪取。屋場、園地、田塘、禾晾,家家都有,各管各業,各用各的。”⑥自然資源產權的明確,解決了私有資源與共有資源產權不明、環境責任不清的問題,進而為保護生態環境奠定了制度性基礎。2.有效的組織制度保障較為完善的組織制度保障了各項生態保護規則落于實處。首先,在組織領導上,由經社區民主推選出來的首領(組織)實施執事活動。如苗族“議榔”是苗族社會的基礎組織形式。“議榔”最高權力機構是合款大會,大會由榔頭、款首主持,制定“款約”,并選舉產生各種執事首領。“款約”涉及到社會生活道德規范、行為準則、地區安全等諸多方面。至今“議榔”在苗寨中仍發揮著自律作用;其次,嚴肅懲罰措施。族人一旦被認定違反習慣法,將按照習慣法所規定的內容實施處罰。“黔南瑤族,以習慣法為準則,審判時由寨老召集族眾,對違法者施以批評教育、請酒賠禮或懲罰示眾;貴州水族則由‘三老四公’負責履行鄉規村約的處罰權,對違反習慣法者給予懲罰”①;第三,以生態道德性施行制度內容教育。懲處是對身心的處罰,教育在于提升內心的意識。兩者的有效結合為鄉規民約秩序的運行提供了“道德”保障。“如壯族習慣法中的懲戒條約直接規定了,一旦觸犯習慣法,當事人沒有選擇余地,僅有接受和服從。違法者不僅要受到條約規定的懲處,個人還將在未來生活中背上‘罵名’。在廣西龍脊十三寨,對于違法者的‘游村’和鞭撻刑,不僅使違法者在身體上要接受處罰,還要在心理上接受其他村民的嘲諷、謾罵。”②同時,“在大部分甚至全體村民到場的情況下,對違反者實施懲處,以實例對村民進行現場教育”③。得益于上述生態管理意識與管理制度的存在,生態意識與生態行為才得以在“有形審判”與“無形教育”中獲得塑型,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也因此獲得了保護。

        二、采擷的意義

        采擷少數民族生態文化,汲取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智慧,對我國建設生態文明有積極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一)有利于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開展區域是生態文明建設實施的基礎單元框架。民族生態文化不僅為我們思考制定少數民族地區開展生態文化建設政策提供基礎性的依據,也憑借其生態智慧的共通性可為國內其他地域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智慧滋養。“我國地理空間是一個自西向東逐級下降的斜坡,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東連橫斷山脈,地勢下降至海拔1000~2000米的云貴高原、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其間又有塔里木與四川等盆地。向東是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地帶和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三級階梯落差,南北又達30個緯度,溫度與濕度的差距自然形成了不同的生態環境。”④在如此特殊地理環境中,生成了具有不同文化性格的民族單元,孕育出多樣的民族文化。生態文明作為一項關系人類福祉的發展旨愿,如其開展能夠尊重民族地區經濟文化差異與歷史生態文化,可克服生態文明建設政策的“水土不服”,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的質量,增強其信度與效度,真正滿足符合區域人民的長遠發展利益需要,從而達到保護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目的。

        (二)有益于貢獻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建設現實環境問題并未因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的建設而消失,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發生如此狀況的歸因在于,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子系統追求的目標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同一生態系統之中,生態保護在執行依據上出現了‘文本規范’與‘實踐規范’的剝離”⑤。文本法與實踐法之間存在的溝壑,無疑會導致生態環境保護政策的實施無力,致使生態環境狀況惡化。事實上,文本法與實踐法之間存在溝壑產生的原因,有著深刻的“現代化”背景。“現代法律體系,是現代西方文明的組成部分。當代中國正處于在現代化過程中,這是文本法與實踐法分離的重要原因”⑥。其一,因自然歷史而形成的中國傳統社區,社區內的規則往往是根據具體情景做出行動判斷,其情境規則不以效率為協調指南,而以協調“人與自然、人與人”間的和諧為目標。如此的“情景化法規意識”(行為規范意識),距離依據西方文明法律制度設計而成的政策系統還有相當的距離;其二,當下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主要由外力主導,生態環境保護同樣也是借以“現代化”的力量,將民族文化排除出去,繼而選擇了一條不顧區域歷史傳統文化,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道路。預防與消解上述癥結,需調整社會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的關系,從認識與理解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子系統入手,促成社會文化系統與生態系統實現銜接,并為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法律制度建設困境提供解題路徑。也因此,富含生態制度智慧的少數民族生態文化關照了特定時空下的生態環境與人文環境,對其采擷于文本法與實踐法溝壑的彌合是大有裨益的。

        第9篇:人與自然的和諧作文范文

        在高考作文評分標準中,“深刻”是“發展等級”的第一項要求。所謂深刻,就議論文而言,就是能從社會生活和文章材料中發現人所未見或不曾注意到的東西。

        如何使文章寫得深刻?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文章中所論述的觀點具有啟發性。

        觀點具有啟發性,即觀點要富含哲理,具有思辨性。也就是說,或觀點新穎獨到,使人看后豁然開朗;或觀點較為辯證,使人讀后能加深對某個問題認識的深度;或觀點雖不全面,但使人讀后能夠派生出對其他方面的思考,從而拓展對這個問題認識的廣度;或觀點引發了人們的聯想,豐富了這一觀點的內涵和外延,等等。

        如2010年天津卷滿分作文《白晝與黑夜》,文章開篇就把生活的世界按時間劃分為白晝與黑夜:“我們生活的世界由白天與黑夜組成,在晝與夜的不斷交替中,我們的生活如穿梭”,既符合實際(每一天的生活都是包含白天與黑夜的),緊扣話題“我生活的世界”,又似另有所指。接著從真實的白天黑夜寫到人生的白天黑夜,這是第一層;然后以“曾經的我,只喜歡白天,卻害怕黑夜”點明黑夜的意蘊,即代表著失敗、迷惘等。當戰勝了黑夜,駕馭了黑夜之后,自信便回來了,這是第二層;接著遞進到更深的一層,“駕馭了黑夜,讓我重新審視黑夜”,體現出對人生和世界的認識、思考也更深了一層,這是第三層;結尾再以“我依然穿梭在白晝與黑夜之間,因為這本是我生活的世界,但我已經不再迷惘與沉睡”,收束全文,細膩真切地揭示了一個從懼怕黑夜到戰勝黑夜,最終重新認識黑夜的人的內心世界。文章逐層深入,做到了分析深刻而立意深遠,觀點頗具啟發性。

        在寫作過程中,考生要想實現這一發展等級,需要在議論中點亮哲思。這就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并用科學的唯物辯證法去看世界、辨事理。也就是說,要增強以下幾方面的意識:

        1.從道德、精神層面思考生活的意識。人生包含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人的存在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培養和道德的完善。具體到寫作時,要體現對社會責任的承擔,對人格、信念的堅守等。

        2.敬畏生命、保護生命的意識。人生來是平等的,人是社會最寶貴的資源。因此,具體在寫作時要體現對人的生存權利和發展權利的尊重,著眼于對生命價值和生命意義的認識理解。

        3.關注社會、關注民生的意識。思考歷史文化的發展傳承、科技創新與社會民生的關系、社會發展與和諧的關系等。具體到寫作時,可涉及如何繼承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等中國傳統文化,“瘦肉精”事件與企業文化、社會責任,日本地震的抗震救災與國際影響等。

        4.思考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意識。從自我的角度說,要有積極的價值觀和處世態度,要有勻屯縝俊⒅醋爬渚駁鈉犯瘢要自立、自強、自尊、自愛;從人與社會關系的角度說,要有崇尚公平正義、博愛寬容、欣賞傾聽、團結合作的生活原則;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說,要認識到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一区二区网站永久不卡 |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一男人 | 久久综合久久综合久久 | 亚洲人AV在线播放不卡 |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va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