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學思想論文范文

        農學思想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學思想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學思想論文

        第1篇:農學思想論文范文

        本科畢業實習是高等教育教學過程中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也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措施。根據近年來指導農學類專業本科畢業生和深入生產科研一線所了解的情況,分析了農學類專業本科生畢業實習過程中的主要問題,提出進一步提高畢業實習質量的對策。

        【關鍵詞】農學;畢業實習;問題;對策

        農學類本科畢業實習是建立在農學理論基礎上,是高校培養人才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近年來,高等學校本科畢業實習質量逐年提高。但是,高等學校擴招導致的人均占用教育資源減少,“三農”問題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對農學類本科畢業實習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提高農學類本科畢業實習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是新形勢下高等學校亟待解決的課題。目前在農業類本科院校,畢業實習環節存在如下問題:(1)通過對往屆畢業生的問卷調查,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認為畢業實習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對自己幫助最大。然而在校生對待實習主動意識淡薄,對導師依賴心理太重,把主要精力放在考研、考公務員、找工作等方面,導致從思想上不重視畢業實習。(2)生產實習環節缺乏有效的監控,導致有些同學在此環節有應付現象。其中,考研學生和工作的學生目標不同,對實習方向的需求也不同,如果統一安排收效較差。(3)在論文答辯過程中,我們經常發現一些試驗做的還不錯,但是論文寫作水平較差,主要是由于部分學生平時很少瀏覽專業期刊,知識面狹窄、求知欲不足,對行業缺乏基本的了解,難以應付論文設計及撰寫等綜合性的工作。這導致學生很難在畢業論文中寫出新意和深度的。(4)我國本科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出現師生比例不足、教師指導學生過多、畢業實習上經費較少、研究命題缺乏創新性等現象,影響了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為了提升農學類本科畢業實習質量,作者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如下對策。

        1建立科學的選題機制,提高論文質量

        科學的論文選題機制是形成高質量論文的基礎。農學類畢業論文選題類型及導師的研究方向應在學生選題前公布,讓每一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來選題。比如考研學生采取偏向于學術研究和技術創新方面的實習,就業學生應偏向于應用實踐方面的實習,這類崗位就需要扎實的農業生產實踐經驗。但無論選什么題,都應重視其在技術方法和農業應用方面的開拓和創新,杜絕照搬前人研究成果,重復別人做過的工作。另外,論文選題難易程度要適中,選題時間考慮到小麥、棉花、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生長發育周期。

        2擴充條件保障措施,增強生產、科研與教學的聯系

        多方位吸納實習資金來源,為學生優質畢業設計提供保障。一是,借助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改革試點項目、國家級、校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等,實施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二是,借助校企聯合培養本科生的平臺,支持一部分學生到企業去完成畢業實習,實行聯合培養制度。從而增加畢業生到基層鍛煉的機會,學習當季農作物整個生育期各方面的農業知識,了解當地農作物的發生發展規律、生產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各方面的情況,促進生產、科研與教學的聯系。讓學生在實踐中將理論融匯貫通,有助于其更好的完成本科畢業論文,也讓學生獲得了一定基層實踐經驗,對今后工作的開展十分有益。

        3加強科技寫作訓練,提高科技寫作水平

        在實習開始前,增加農學類專業學生的科技論文寫作課程,培養學生科技論文檢索、閱讀、寫作的能力,讓其結合自己課題查閱資料、寫開題報告。通過科技論文的寫作訓練,提高了同學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同學們的畢業論文寫作水平。另外,鼓勵本科畢業生發表科技論文,并獎勵一定的稿費,激勵學生寫科技論文的積極性。

        4加強院系的宏觀調控,合理安排畢業實習

        院系應加強畢業實習工作的宏觀調控。負責學生工作輔導員、班主任應該密切配合,經常舉辦特定專題的學習交流報告會。同時,農學類本科生增加《農學類專業導論》,主要由系主任及相關領域的教授講課,邀請農業領域的杰出校友來做專題報告,提高學生投身農業科研的興趣。在生產實習環節采用不同階段抽查的方式與實習單位聯系,關注整個實習動態。在畢業實習階段,學生和指導教師進行雙向選擇的同時,進行合理宏觀調控,根據導師的經費數額、職稱等方面的條件限制選報名額,達到最優的培養質量。為解決農學類畢業生試驗的季節性問題,采取畢業實習提前開始的辦法,從大三下學期開始讓學生提前選導師,實行導師負責制,提前進入實習狀態。如棉花類、水稻類以及相應栽培實驗可以在第六學期計劃安排;小麥類宜在第七學期安排。這樣靈活安排可以使學生熟悉作物的一生,充分了解大田實際情況,為論文數據分析奠定堅實理論基礎。

        5探索學生參與評價畢業設計的新模式

        現在各個院?;旧隙加挟厴I論文的監控與評價體系,但這些評價方法主要是對畢業論文格式、各種材料是否齊全等形式的評價,這樣的評價不利于進一步提高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質量。目前,需要探索一套以學生評價為主的體系,通過學生對整個實習過程的效果、畢業論文的發表情況與應用情況、畢業后所學知識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情況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評價,突出實習內容的應用性和學生主體地位,對持續提高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質量起到好的效果。總之,目前我國農學類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提出一系列科學有效、可操作性強的論文評價指標體系對其質量進行監控已是刻不容緩。我們只有從源頭解決問題,才能使農學類專業本科教育中本科畢業論文這一重要環節走出困境。

        【參考文獻】

        [1]魏俊嶺,郜紅建,張自立.提高農學類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主要途徑[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4):470-473.

        [2]禤維言.新形勢下農學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問題與對策[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S1):177-178.

        [3]徐曉峰.淺議農學類本科畢業論文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J].人力資源管理:學術版,2010(5):172-172.

        [4]胡根海,岳慶玲,周巖.農學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質量問題的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0(3):229-229.

        第2篇:農學思想論文范文

        關鍵詞:本科教育;課題組活動;體會;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9-0280-2

        0 引言

        在高等教育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新形勢下,我國動物醫學專業本科教育,包括其他專業本科教育都面臨著培養出的人才就業難的考驗,尤其是面臨著中專與專科教育層次人才的競爭與挑戰,因為多數涉農企業與非研發企業不需要高學歷人才,而需要動手能力強的中?;驅?飘厴I生。在不利的條件下如何完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一改以往本科畢業生的基礎知識牢靠而實際操作能力相對薄弱的缺憾,突顯出本科畢業生的優勢與競爭力,提升本科人才的就業率和創業能力,這將是新形勢下本科教育從業人員首應考驗和亟待研究的問題。本文將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延邊大學動物醫學系本科教育過程中開展課題組活動的成功范例為例,詳細闡述本科教育開展課題組活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在新形勢下對課題組活動進行的改革、完善與思考,期待為其他學科、專業的本科教育提供參考與借鑒。

        1 動物醫學系本科教育開展課題組活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 開展課題組活動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進程和高校合校浪潮的推進,事業單位人事改革的實施,以及畜牧與獸醫業的產業化、集約化的逐步深入,對人才需求有了新的標準和新的要求,多數企業單位不想人才高消費,更傾向于專業基礎知識一般,而動手能力強的中?;驅?频膭游镝t學人才。與此同時,事業單位出現了人員飽和或過飽和的局面,動物醫學系本科畢業生想進入事業單位更是難上加難,這要求我們農業高校動物醫學系要適應新的局面與挑戰,及時做出合理化調整,無論在專業方向與專業軟硬件配備上,還是在具體的教育與教學環節的改革上,都要下大力氣進行調查研究與合理化整改,這將是我們繼續開展教育教學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

        針對不利的新局面與新挑戰,動物醫學系選派資深人士深入用人單位進行了詳盡的調查研究,形成了調研報告,經召開全系大會進行研討,最終總結出三點共識。一是專業名稱過于老化,專業方向過于單一;二是我們教學內容與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之間存在盲區;三是我們培養出的人才基礎知識比較扎實,但實際動手與操作能力相對薄弱,進入企業需要較長時間培訓與適應才能進入角色。

        基于經調查研究形成的三點共識,延邊大學農學院獸醫系(延邊大學農學院動物醫學系前身)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整改,具體歸納為三大整改舉措。首先將獸醫系的名稱改為動物醫學系,將獸醫專業名稱改為動物醫學專業,將衛生檢疫專業停辦,增加生物技術新專業方向;其次將以往應用的較為陳舊的教材換為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或其他國家級教材;再次充分利用動物醫學系的現有資源,開展以導師制為基礎的課題組活動。

        1.2 開展課題組活動的可行性

        早在1999年,動物醫學系就提出了開展課題組活動的設想,當時尚屬新鮮事物,難免會遭到其他系或專業的質疑和非議,但經過多年的實踐,事實證明在農業高校開展課題組活動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尤其是在當時動物醫學系現有的教育與教學資源基礎上,開展課題組活動是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

        動物醫學系屬于延邊大學農學院傳統老系,辦學實力和科研實力較為雄厚,擁有本科專業和碩士專業等兩個辦學層次,碩士專業包括預防獸醫學、基礎獸醫學和臨床獸醫學等三個專業方向,并擁有對內兼對外的教學實習基地——延邊大學動物醫院;在科研方面,約95%以上的教師均有校級以上科研課題,多年科研總經費一直在全校名列前茅。以上的軟件與硬件條件為我們實施本科課題組活動提供了可行性支撐與保障。具體講,充足的科研經費為開展本科課題組活動提供了資金保障;碩士專業的研究生所開展的科研課題為本科課題組活動提供了科研平臺;延邊大學動物醫院對外服務社會業務為本科學生接觸動物病例提供了機會??梢姡瑹o論在資金、平臺,還是在基地上對為開展本科生課題組活動提供了可行性保障。

        2 動物醫學系本科教育開展課題組活動的實施辦法

        2.1 做好動員工作

        首先是對教師的動員。通過召開全系教師大會,向大家介紹當前國家教育形勢、專業生存現狀、學生就業形勢和課題組活動初衷等思考,使全體教師能認清新形勢、新需求,及時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樹立為社會服務的辦學思想,以社會和用人單位的需求為辦學目標,充分認識開展課題組活動的重要性。在統一思想的前提下,制定“課題組活動實施方案”,明確課題組指導教師的職責,將課題組活動效果與年終教師等級評定和年終獎金相掛鉤,激勵指導教師參與活動的認同感與積極性。

        其次要做好學生動員工作。從新生開學教育到大二課題組活動正式開始的全過程,充分利用每一次機會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如經學前教育、就業培訓、模擬招聘會等多種渠道,使學生認清當前的就業形勢的嚴峻性,明確本科畢業生與中專畢業生以及??飘厴I生相比存在動手能力差的弱點,想緩解我們的弱點,發揮我們的優勢,就要從大學二年級投入到能鍛煉我們動手能力、操作能力、解決實踐問題能力的課題組活動之中,將我們從書本中學到的基礎知識應用于實踐,在實踐中善于發現和總結,以此再指導實踐工作與課堂學習的良性學習模式。使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自發地意識到,只有參與課題組活動才能使自己更有就業競爭力和生存本領。

        2.2 做好申報課題組的協調工作

        學生申報課題組應采取自愿和雙向選擇相結合的申報制度。即以學生的興趣與愛好為基礎,既要尊重學生的選擇,也要考慮指導教師的科研需要,使學生與指導教師之間達到默契,只有這樣才能使課題組活動順利實施與開展。為此,系里采取墻報、板報、專題介紹會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能了解全系教師的研究領域、科研方向、項目資金等情況,在此前提下學生向指導教師提交課題組活動申請表,指導教師將按照自己的需求從中遴選本科課題生,對于未被選中的學生,以采取第二輪、第三輪等自愿申報,直到課題組分組完成。

        2.3 做好課題組活動與本科畢業論文的結合工作

        延邊大學作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和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優秀大學,對本科生的培養要求遠高于其他一般性院校,尤其在本科生畢業論文環節。對于動物醫學系兩個專業的本科學生,延邊大學要求學生在第八學期完成畢業論文設計、畢業論文實踐與研究和畢業論文撰寫等三項工作,短短一學期時間完成三項如此繁重的內容很難實現。課題組活動為此提供了可能,因為本科學生在第八學期之前的時間里,可以利用課題組活動對本專業的科研前沿、科研內容、科研手段、選題領域和試驗設計等有個深刻的領悟與認知,避免了第八學期本科畢業論文過程中手足無措的尷尬局面。

        課題組活動與本科畢業論文緊密結合的具體實施辦法如下:首先本科學生在大學二年級進駐指導教師的課題組后,由指導教師帶領學生了解實驗室、實驗設施和實驗儀器,以及各種儀器的使用方法,進一步向學生介紹指導教師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構想,讓學生逐步熟悉實驗室的日常運轉流程,期間負責一些簡單的實驗準備工作;其次在熟悉實驗室和掌握基本實驗操作后,指導教師與學生深入溝通,確定本科學生課題組活動研究內容,并制定研究計劃;第三在指導教師的監督與觀察下,發現本科學生在課題組活動中能基本獨立完成相關研究工作,且對所研究領域有一定的體會和理解后,由指導教師為本科學生擬定畢業論文題目,指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擬定試驗方案和實施細則,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逐步完成畢業論文設計、畢業論文實踐與研究和畢業論文撰寫等三項工作。

        3 動物醫學系本科教育開展課題組活動的體會與思考

        3.1 開展課題組活動的收效

        近些年,延邊大學農學院動物醫學系通過教育教學改革,深入開展本科生課題組活動,在本科學生的實際動手與操作、獨立完成科學研究內容、應對臨床病例等能力培養方面收效顯著。動物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率從2007年的85%升到2011年的94%;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率從2007年的71%升到2011年的90%。用人單位的反饋顯示,多數企業和個體單位認為,延邊大學農學院動物醫學系培養出的本科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強,進入工作崗位后能在短時間內適應新的工作環境,能很快掌握本職工作的關鍵技術,很多本科畢業生在幾年內成為單位的中堅力量和技術能手。多數事業單位認為,我們的本科畢業生在文字處理與文章撰寫方面,以及協調各級關系與處理各種突發事件等方面能力極為突出,以上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一改以往對畢業生動手能力差、積極性不夠等怨言。

        3.2 開展課題組活動的體會與思考

        在新形勢與新挑戰下,延邊大學農學院動物醫學系培養出的本科學生之所以能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與好評,都得益于我們在辦學過程中能與時俱進,能深入用人單位進行調查研究,及時開展教育教學改革,適時推出開展課題組活動這一新舉措。

        在開展課題組活動過程中我們的收獲是喜人的,是顯著的,也是值得在其他學科與專業進行推廣的。但在實施課題組活動中,我們也深深體會到,在實施初期制定的方案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甚至需要大幅修改的地方;用人單位不僅對我們的本科畢業生有好的贊譽,還存在不滿意的方面,如對集體協作能力差、團隊意識薄弱等。這都將是我們今后一個時期需要思考與解決的首要任務。

        參考文獻

        [1] 李淑玲,高旭.開展課題組活動培養創新型人才[J].現代教育科學,2003,10:27-28.

        [2] 張默,張艷,周明亮.農科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構建[J].高等農業教育,2012-3,3:25-28.

        [3] 于娜,張航.高等學校實踐教學全面質量管理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12-4,4:57-59.

        第3篇:農學思想論文范文

        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作為一個新興專業,涉及農學、工程、環境等多門學科,因此,在設置課程時,應充分考慮各學科間的相互滲透。但目前全國開設該專業的高等院校大多對人才培養方案基本處于探索階段,濰坊學院在2003年第一次人才培養方案確定實施的情況下,經過2006年不斷調整修訂,但仍然存在課程設置相對不合理、實踐環節與社會需求銜接不夠緊密,原有專業課程模塊需要重新調整等問題,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勢在必行。2010年,我們在走訪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基礎上,借鑒中國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高校的特色,根據濰坊學院實際,注重改革方案的地域特色和方案實施的可行性,構建了新的特色人才培養方案[2]。

        2構建和實施特色人才培養方案

        課程是教學計劃的最基本單元,是專業教學改革方案的具體落腳點。依據學科、社會和學生需求,根據專業培養目標要求,采取“縱向壓縮,橫向拓寬”的措施,建立理論教學和實驗實踐教學體系,突出了“厚基礎、寬課程、長實踐”特色,從而拓寬了專業基礎,強化了實踐應用能力[3]。

        2.1課程設置實施方案

        將學科建設、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有機結合,突出課程建設,積極推進課程體系改革。在原有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重新優化和構建“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總體框架,課程體系劃分為三個平臺,由通知教育課程平臺(必修和選修)、學科基礎與專業課程平臺(必修和選修)、專業選修課程(限選和任選)平臺,加大選修課比例,推行套餐式服務,充分發揮學校學科齊全、文理滲透、農工結合的綜合性優勢,鼓勵學生跨院、跨專業選課,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全面發展。通識教育課程: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注重學生外語應用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堅持外語教學四年不斷線,實行分級教學,建設自主學習的網絡環境;堅持計算機全程教學與應用,強化計算機網絡的教學與實踐,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體育教學由競技體育向健康體育轉變,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健身習慣;重視藝術與人文教育,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嚴格公共選修課程的審核準入制度,加強過程管理,提高課程質量。學科基礎與專業課程:根據該專業涉及農學、工程、環境三個學科的特點,改變了原培養計劃中農學類課程所占比例較大,工程和環境類課程缺乏的局面,實現了農學、工程和環境三大學科的有機結合;精選課程,推行小課制,對農學類課程中與專業關系不夠密切的課程進行了刪減,對與學科專業關系密切必須保留課程的學時進行了壓縮,使農學、工程、環境三類課程保持在一個合適的比例。

        工程和環境類課程中增設了工程力學、畫法幾何、測量學、自動化控制原理等課程,生物類課程中壓縮了植物學、植物生理學、微生物等的學時,將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等課程由專業基礎必修課調整為選修課。學科基礎與專業選修課程:在專業限選課中,密切結合濰坊特色農業,濃縮、精選核心課程,科學設置設施農業科學和設施農業工程兩個模塊方向。設施農業科學方向包括設施種植和設施養殖兩大內容,主要設置設施園藝學、設施植物保護學、水產養殖學、動物醫學等核心課程;設施農業工程方向包括設施工程設計建造和設施工程環境調控兩大內容,主要設置農業設施設計基礎、設施農業工程環境學、設施農業工程工藝學等核心課程。在任選課的設置上,以提高學生專業基本素養和個性發展能力為目標,力求體現專業特色,豐富和深化學生專業知識,培養學生鮮明個性,新增設設施專用品種選育、工廠化育苗、農業廢棄物資源利用、綠色食品生產與檢測等課程。集中進行的實踐課程:除軍訓和公益勞動外,集中進行的實踐課程分為學科基礎實踐、專業基礎實踐、專業實踐、專業綜合實踐和畢業實習及畢業論文,五個部分因課程設置不同每個部分對應1~3門課程,學科基礎實踐重在培養學生對專業的興趣和認知能力,專業基礎實踐和專業實踐重在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專業綜合實踐重在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重在增強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調整后,集中進行的實踐課程共達到33周,實驗和實踐課程在總學分的比重達到37.5%。經過調整,學科基礎與專業必修課、限定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的比例達到5.2∶1.8∶1,這與我國試行學分制以來的各大著名高校的比例基本一致,既考慮了學科課程發展的需要,更尊重學生個性特征需要,促進了三元課程結構的形成,有利于具有較高技能和豐富個性人才的培養;實踐課程學分得到提高,實驗實踐學分在總學分中比例增加,構建四學年“三四四”實驗實踐教學體系。

        2.2課程設置實施特色

        對課程設置進行了整合優化,將必修課與選修課有機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學生培養實行學年學分制,總學分為160學分,其中必修課程86學分,選修課程32學分,實踐環節和其他共33學分。課程設置具有“厚、新、寬、活、長”的特點。“厚”主要是強化專業的公共課、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比重,如在基礎課設置中就包括了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論、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等課程,較一般的農學類和工程類專業的基礎課設置有很大的不同,數學、化學的基礎顯著加強。“新”體現在專業課的設置上,結合濰坊是農業大市、壽光設施蔬菜發達和諸城畜產品產業化水平較高的實際,充分考慮設施農業發展的需求,在專業限選課上設置設施農業科學和設施農業工程兩個方向,其中設施農業科學方向中同時設置設施種植和設施養殖的相關課程,這在全國其他高校中是沒有的;設施農業工程方向中,除了設置農業設施工程環境學、農業設施設計與制造課程,還設置了設施植物栽培學等農學類課程,從而將農學、工程和環境等學科有機結合起來。“寬和活”體現在選修課的設置上,我們將選修課分為三大類:專業類、拓展類和前沿類。

        專業類課程以鞏固專業知識、提高學生應用能力為目的,如設施專用品種選育、工廠化育苗、飼料加工工藝學等課程;拓展類課程則以擴展學生的專業知識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主,如農業廢棄物資源利用、綠色食品生產與檢測等課程;前沿類課程可以使學生了解學科發展動態,對學生科研深造具有重要作用,如生物化學專題、分子生物學專題等。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目的,自主選擇相關課程,有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專業積極性?!伴L”體現在長實驗、長實踐上。在實驗課程的設置上,重點提高實驗課程時數和質量,實驗學時達476學時。分為“驗證性-綜合性-設計性-研究創新性”四層次實驗課程,依次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解決問題能力、組織能力和自主實驗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實踐課程分為“學科基礎實踐-專業基礎實踐-專業實踐-專業綜合實踐-畢業實習及畢業論文”五層次實踐環節,層層遞進,依次提高,特別是專業綜合實踐,在第7學期集中進行,此時專業課程已經學完,設置8周到壽光高科技園等校外合作基地進行專業綜合實踐,深入實踐、到實際生產一線獲取增長才干的機會。畢業實習及畢業論文(含科研訓練)在第6~8學期結合教師科研課題開始進行,主要集中在第8學期。通過以上四年不間斷的實踐環節的培養和訓練,可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適應社會,樹立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的精神,把學生的應用創新能力培養落到實處。

        3人才方案實施的可行性

        (1)根據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重新調整了課程設置,合理調整了專業課程,避免了課程重復、交叉等問題。增加了設施農業工程方向模塊,重點開設溫室設計與建造、溫室自動環境調控技術、設施作物栽培、設施養殖等課程,真正體現了理農滲透、農工結合的寬口徑特點。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面向全國招生,其他省份的學生可根據家鄉地域的特點和經濟發展的需要進行選擇。

        (2)結合濰坊設施農業現代化、國際化的區域優勢,依托校外壽光高科技博覽園、青州綠博園等聯合教學基地,能夠到現代化的生產一線得到實踐操作和鍛煉機會。

        (3)實施素質教育,實行學年學分制,注重個性發展,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與潛能,鼓勵學生跨系、跨專業選課。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自由選修全校公共選修課和專業選修課來拓寬知識面。調整后的人才培養方案更加貼近農業發展的實際,更加有利于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第4篇:農學思想論文范文

        關鍵詞:農學專業人才培養 就業 專業改革

        一、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1.學校農學專業概述

        農學專業是華南農業大學最早設立的專業之一。在近百年的辦學過程中,專業實力不斷提高,其中作物遺傳育種學科和生態學科被列為學?!?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作物遺傳育種學科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該專業被教育部批準為國家特色專業,2012年成為廣東省的重點專業。

        2.農學專業教學模式分析

        2001年,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張桂權教授提出,要結合當下農學專業人才培養需求趨勢,為農學專業設立更為細致的方向,在專業下設立了三個方向,即農業信息技術方向、農產品標準化與貿易方向、農業生物技術方向。每個方向的培養方案各具特色,同時實施教師隊伍的培養提高、教學方法的改革等措施。

        在各個專業方向課程的安排上,有五分之二的課程相同,涉及通識課及專業課,即農學專業要求每一位學生具有扎實的農學基礎理論知識,專業上總體呈現大同小異的特點。

        在技能方面,農學專業注重培養學生進行田間試驗和統計分析、進行作物高產栽培、培育作物新品種、組織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農產品質量檢測和農產品經營管理與國際貿易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3.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1)特色實踐教學模式。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在課程體系中加大實踐課比重,提出了實踐教學體系的指導思想: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辦學,建立特色實踐教學模式,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專業人才。

        (2)導師制培養方式。華南農業大學教學相關文件規定,農學專業學生大二即啟用導師制,導師負責指導學生進行試驗及畢業論文,每位學生選擇導師一般是先考慮本院系內老師,若是對其他院系老師的研究方向感興趣,亦可跨系選擇導師,甚至可以跨學院跨學校選擇導師。

        (3)設立本科生科技創新項目??萍紕撔马椖康拈_展對于培養大學本科生的科研實踐能力、團隊意識等都有著促進作用。從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近3年的項目審批情況來看,各類科技創新項目立項已超過82項,參與人數約350人,結題率高達98%,投入金額約10萬元。對比往年數據,每年參與科技創新項目的學生獲得各類獎學金的人數都在遞增,在專業學習、綜合能力提升等各方面都有較為明顯的提高。

        二、農學專業畢業生近年就業情況分析

        1.就業形勢好轉

        《2008-2010年本??茖I就業狀況》數據資料顯示,農學專業就業形勢逐年好轉。據有關媒體報道,近兩年廣東省應屆大學生就業率高達95%,農學類本科生就業率超過95%。

        經統計,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就業率在2008年至2012年逐年提高,近兩年排在同類專業的前列,2011年農學院三個不同方向的農學專業就業率達到100%。除此以外,2012年農學專業有5名本科畢業生因獲國家留學基金委“優秀本科生國際交流項目”的資助而出國深造。

        2.就業流向多樣

        調查顯示,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畢業生在2010-2013年的就業率依次為96%、97%、97%、99%。針對農學專業畢業生就業流向進行調研分析,進入國企相關機構的所占比例連續三年維持在的10%左右,進入私營企業的比例呈增長趨勢。

        升學深造占農學類總人數的比例依次為8%、12.2%、31.9%、23.4%,農學類專業本科生選擇升學深造的人數越來越多。調查顯示:超過一半學生考研的動機是為了職業發展,考研成為農學專業本科生重要的畢業去向。

        3.就業對口率低

        針對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畢業生就業流向進行調研分析,近四年從事農業相關工作的畢業生所占比例依次為45.8%、57.5%、37.9%、36.7%,比例逐年下降??鐚I就業的畢業生中,30%迫于家庭壓力,28.3%對農業不感興趣。

        三、農學類人才培養與供需分析

        1.人才供給分析

        通過對2013年畢業生進行就業跟蹤問卷調查,發現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學生在培養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具體分析如下。

        農學院2013屆畢業生318人,約64%的人認為影響就業的最大因素是個人實際能力,有20%的人的認為是所學的專業,接著是計算機技能、英語能力、學校社會聲譽、家庭背景等。因此,學好本專業知識和提高個人的實踐能力,對農學畢業生來說是就業的重要籌碼。

        有64%的畢業生認為求職過程中遇到最主要的問題是專業不對口或專業面太窄,24%的畢業生認為是信息嚴重不足。因此,多方面發展自己,增加就業技能,重視拓展就業信息,重視自己的職業規劃,應該是農學院畢業生必須考慮的。

        2.人才需求分析

        近年來,人們逐漸意識到現代農學和過去農學有許多不同。農業院校培養出來的農學專業畢業生會使用現代信息技術、高端測試設備和儀器,從而能在先進的實驗室里學習知識和技能,在現代生物技術、基因工程等技術平臺上進行科學的探索和研究。

        通過對吸收農學專業人才相關農業企業的問卷調查,總結各用人單位在選聘畢業生中考慮問題的星級指數,可看出,綜合素質與學生專業是用人單位最看重的兩個要素。所以,農學專業畢業生在農業領域就業的競爭力是最大的。

        四、農學類本科人才培養建議

        1.明確培養目標,開展特色培養

        華南農業大學對農學專業進行整合改革后,構建了“四模塊”的教學體系。因此具體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可依循通用型教育的思路,并密切結合市場實際人才需求開展特色培養,使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優化。

        根據人才市場需求,從本專業、本學校及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畢業生反映的專業面太窄這一問題,研討出具有廣泛性、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把培養能力作為專業教學的重點,培養能在新形勢下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實用型人才。

        2.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專業培養應該提供較多高質量的課程實踐,使培養計劃落到實處,使學生專業能力能夠得到提高;同時學校應該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訓課程或學習平臺,這樣可以提高學生除專業技能外的其他綜合能力。

        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填鴨式”教學日趨嚴重,因此應對施教方法進行改革,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赏ㄟ^設立論壇演講答辯、討論解析、師生自由辯論等多種形式,把學生放在教學主體地位,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提高語言表達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等多種能力。

        3.推動校企交流合作,增強人才培養實效性

        從企業一線崗位的優秀人員中聘請、聘用一部分流動師資,這些優秀的工作人員相對于長時間待在學?!熬幹啤眱鹊慕處熡懈S富的社會實踐經驗,能傳授給學生更貼近實際的管理、營銷手段。兩種師資相結合,既能保證課程理論體系的完整,又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使學生將來更快地適應市場的需求。

        4.加強創新創業教育,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

        根據農學類人才的特點,利用本校本地區學科與教學優勢,學校可以開展與動植物生產、電子商務及特色農產品開發等相關的特色創業培訓。在國家農業創業政策、農業市場環境分析及生產技術環節上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指導,讓他們為未來做好準備。

        五、對其他農業院校人才培養的建議

        1.創新農學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社會對農學專業人才的實際需要,華南農業大學調整了農學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在農學專業教育改革上多次進行創新,形成了較為成功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把專業課程設置的橫向拓寬與縱向深入統籌起來。

        通過建立教學和就業實習基地,適度、適量地增設研究型課程與實踐型課程,同時在教學計劃中增加并強化了社會實踐環節,把社會實踐和教育實踐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中。

        同時,華南農業大學還聘請一線企業技術和管理人員走進課堂,講授栽培、育種等的實際情況和實踐經驗,幫助學生進行正確的職業設計和人生規劃。

        2.優化校企聯合培養模式

        企業及學校雙方注重“校企聯合培養模式”。聯合培養不僅限于畢業實習,部分課程實習亦可在企業完成。首先,整個農業行業的企業為學生提供機會和平臺,學生可以學以致用,提高專業技能和實踐操作能力,讓學生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同時,企業也能提前發掘適合自身需要的人才,解決人才缺口問題。

        3.加大科研支持力度

        農學專業學生培養除了依靠專業知識教學外,科技創新項目申報也起著推動作用。一直以來,華南農業大學積極申報科技創新項目,同時鼓勵學生畢業論文與教師科研課題相結合,不僅能鞏固農學專業畢業生的專業知識,還有利于培養其思維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今后走上科研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向東,張桂權,蘇雄武.基于現代農業的農學專業改革與實踐――以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12(9).

        [2]李偉,劉春燕,王維.農學專業創業型人才培養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以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近三年實踐教學為例[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

        [3]劉圓,陳霄.近兩年廣東應屆畢業生就業率高達95%[N].羊城晚報,2014-11-09.

        [4]朱冬蓮.地方農業院校農學類本科專業學生就業問題研究[D].江西農業大學,2012.

        [5]劉向東,郭海濱.現代農學專業實驗課整合改革研究――以華南農業大學為例[J].中國農業教育,2013(5).

        第5篇:農學思想論文范文

        關鍵詞:人才培養 質量 評價 標準 農業院校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6(b)-0213-02

        1 高等農業院校主要人才類型

        高等農業院校培養的人才總體上可分研究型、復合型、應用型三類:研究型人才是研究型大學人才培養的主體,主要任務是探索、發現農業科技活動規律;復合型人才主要任務是運用已知規律,進行應用理論、技術理論的研究、開發、規劃、決策以及領導“改造農業”。上述兩類人才要求基礎理論根底深厚,知識面寬,善于學習、思考和創新。應用型人才主要任務是在農業生產或社會服務第一線,領導和組織把設計、規劃方案付諸實施并具備應用研究能力。

        (1)研究型人才。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2)復合型人才。復合型人才素質結構特點:綜合知識+復合能力+創業精神。(3)應用型人才。經濟結構整體優化、高新技術產業興起,迫切需要大批在生產、管理一線從事應用技術研究、農產品開發、試制,可使研究工作深化、生產管理水平提升的“高學歷藍領”,這是現代農業技術進步的客觀需要。

        2 人才培養質量標準

        高等農業院校一方面要遵循高等教育對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要求和規定,另一方面要根據現代社會對人才要求以及研究型大學教育質量觀和質量標準來確立人才培養目標。根據21世紀我國農村社會、經濟和農業科學技術發展特點,高等農業院校本科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為:以學生為主體,以全面發展為根本,專業教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加強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國際交流與合作能力培養,理論與實踐、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結合,充分體現農業大學“高起點、強實踐、重研究”的特點,培養集教學、科研、生產、經營、管理、創業于一體,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具有實踐創新創業能力和適應提高我國現代農業產業競爭力需要的應用型、復合型、研究型人才。

        知識結構上要強調復合型要求。從縱向和橫向兩方面考察??v向主要是指知識層次結構,可分公共基礎、專業基礎、專業技能知識三個層次,組合呈梯形。橫向主要是指專業知識層次上所涉及的專業領域寬窄及專業知識量多少。

        能力結構上強調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主要包括三部分:專業技能(專業知識與能力)、人文技能(人文社會科學知識,交往和合作,組織、判斷和領導能力)、觀念技能(價值觀、決策能力、戰略思想,尤其是創造性地提出新觀念)。

        素質結構上注重學生專業思想修養與現代人格理想塑造結合。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與其他行業比較,農業仍將是經濟效益不高,又十分艱苦的行業,其具有的重大社會效益,要求在素質機構上首先具有科學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具有較強意志力和學農愛農、艱苦奮斗、獻身農業的精神品質;業務素質應在博學基礎上能夠駕馭知識,綜合分析和解決農業實際問題,善于實踐和創新;文化素質是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知識的積淀,應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和科學素養;身心素質方面應具有健全體魄、健康心理、完善人格。愛因斯坦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工具,但是不能成為和諧發展的人”。

        3 人才培養框架

        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和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構建系統整合、整體優化、綜合性的“寬、厚、多、高”農科人才培養模式,打破學科和課程間壁壘,重組、整合和整體設計課程體系,建立大學科課程平臺,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做到培養方案個性化、教學內容基礎化、學生學習主體化和教學手段現代化,一、二、三課堂有機結合?!皩挕敝笇捒趶?知識面廣,適應能力強;“厚”指厚基礎,基礎堅實、基本技能扎實;“多”指多方向,涉足兩個或多個專業、學科,具備多種學科知識體系和基本技能;“高”指高素質。

        3.1 培養規格

        以“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為總領,強調基礎與應用有機結合、理論聯系實際,基礎扎實、富于創新,勇于創業。

        (1)“3+l”:前3年學習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1年在實驗室或實習基地,參與研究項目,進行研究并完成學士論文。

        (2)“本碩貫通6年制”或“本碩博8年制”:前3年學習基礎理論與基本實踐技能,1年在實驗室、實習基地等實踐平臺拓展、鞏固專業理論,提高實踐技能,2年在技術合作及學術交流平臺、研發中心完成研發項目及碩士研究論文,2年完成博士論文,博士后階段可進入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完成相關成果轉化。以“強化兩頭,優化中間”為原則,強調統籌,即在本科和研究生培養不同層面上統籌培養過程。

        3.2 課程設置

        加強基礎理論教學,分段培養,1~2年級按學科大類進行通識教育,3~4年級按專業方向進行個性化培養。強化實踐教學,按照實驗、實習、科研與創新訓練、創業實踐教育等確定實踐教學內容與體系,構建實踐教學平臺。

        3.3 教學管理

        確立學生主體地位,體現個體差異和具體需求,增加柔性與靈活性,調動自主學習積極性,自主設計發展方向,因材施教,發展個性。樹立全面教育教學質量觀,產、學、研緊密結合,建立起教學目標、過程和重點環節相呼應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4 人才培養內容

        第6篇:農學思想論文范文

        關鍵詞:農學專業;綜合改革;改革背景;改革思路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3-0272-04

        農學專業是我國農業院校的傳統優勢特色專業,為國家經濟建設和農業發展輸送了大量的人才。湖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自1951年建校以來,已為社會培養各類人才近萬名。當前,我國農業已經跨入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速轉變的新階段,發展現代農業和提高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對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之下,我國各農業院校農學專業均在進行積極的人才培養改革,我校農學專業也在進行積極探索。

        一、國內農業院校農學專業改革情況簡介

        農學專業作為我國高等農業院校的傳統專業,其教學改革一直不斷。通過文獻查閱,結合調查走訪,了解了國內幾所農業院校近幾年來所開展的農學專業教學改革情況(表1)。

        整體來看,國內各農業院校在近幾年均采取了與時俱進的態度,針對農學專業教學開展了大量改革研究與實踐,但整體來看,多數是針對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實驗課設置、基地建設等單方面進行的改革,且多集中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整體來看,以往的教學研究與改革力度仍顯不夠。2012年,教育部下文要求各專業開展綜合改革研究與實踐,各省教育廳也積極響應,各高校反應迅速,積極組織各專業開展省級、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申報,湖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在全校眾多專業中脫穎而出,現已被列為湖南省與教育部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二、湖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現狀分析

        1.基本情況介紹。農學專業是湖南農業大學最老的專業之一,設置于1951年。經過幾十年幾代人的艱苦創業與努力,辦學條件不斷改善,辦學水平不斷提高,共為社會培養各類人才8000多名。2001年被評為省級重點專業,2007年被評為國家級特色專業。有國家級重點學科“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國家教學名師官春云院士、國家級精品課程“作物栽培學”、國家級教學團隊“作物學主干課程教學團隊”等作為支撐。本專業現有教師30人,其中:院士1人,教授18人,副教授6人,講師6人;擁有博士學位者18人,博士在讀3人,碩士學位者6人;國家教學名師1人,省級教學名師1人。現有在校學生近400人(含農學教育專業)。農學專業擁有良好的實驗實習教學平臺。實驗教學平臺包括農學實驗教學中心、作物生理與分子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作物基因工程湖南省重點實驗室等8個開放實驗室和水稻、油菜、棉花、苧麻等專業研究所,實驗室總面積達到2800m2,設備總值近2000萬元。實習教學方面,建立了“耘園”校內實習基地和常德、長安、瀏陽綜合實習基地,隆平種業、金健米業等合作示范基地,衡陽油菜、岳陽水稻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其中,常德基地、長安基地、隆平種業等實習基地先后被評為省級優秀實習基地。

        2.教學改革成就。本專業教學改革不斷深入,成效顯著。1996―2000年主持了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改項目“農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重新定位了人才培養目標,制定了與之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內容體系。該成果于2000年獲湖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2001年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為了適應國家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的需要,2000―2002年又承擔了“大農學專業教學綜合改革”的重大教改項目,2002年獲湖南省教改成果一等獎。隨后,“植物生產類寬口徑人才培養研究”于2004年獲湖南省教改成果一等獎。近年來,又承擔了“農學類本科專業畢業論文及創新能力的研究與實踐”、“農學類專業研究學習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農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綜合改革的研究與實踐”、“農業高科技股份制企業新型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與探討”等省級教改項目和“農學院綜合實驗室改革”、“農學類專業創新實驗班的試點”和“農學專業作物栽培學課程設置的改革與實踐”等校級教改項目,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具體成效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人才培養方案改革――1996年以來,本專業逐步拓寬專業內涵,專業知識傳授由農作物生產擴大到植物生產,使“通才教育”與“專才教育”有機地結合,培養學生“一專多能”。拓展了學生的就業空間和社會適應能力,促進了專業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課程體系改革――改革教學內容,優化課程體系。近幾年來,對課程體系進行了較大幅度調整,修訂了課程教學大綱,刪掉了一些比較老化的課程,增設了一些面向21世紀的新課程,如《WTO與中國農業》、《世界農業》、《設施農業》、《農業標準化》、《農業生物技術》、《作物基因工程原理與技術》等。同時,強化了實踐性教學,創立了獨立于理論教學的實踐教學課程《農學實踐》和“六邊綜合實習”,使學生的實踐技能和綜合素質明顯提高,適應能力增強,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課程建設和教材編寫――本專業著重加強《作物栽培學》和《植物育種學》的建設。《作物栽培學》先后列入學校、湖南省和國家精品課程,《植物育種學》被列為湖南省精品課程。隨著教改的深入和培養目標的修訂,本專業主編了《作物栽培學各論(南方本)》、《農業概論》、《現代作物栽培學》、《現代植物育種學》、《植物栽培學》、《植物育種學》、《農學實踐》、《農業系統工程》等教材。實踐教學改革方面――創立了“六邊綜合實習”模式,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從1994級起,對農學專業的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進行了改革,在學生完成了專業基礎課進入專業課學習時,于第六個學期到農村生產第一線實行專業課教學與全方位全程綜合實習,在一季作物完整的生長周期進行“六邊綜合實習”,即邊實習、邊上課、邊科研、邊推廣、邊調查、邊學習做群眾工作。目前這種模式至今已經堅持了16年之久。學習效果評價改革――本專業歷來重視教學質量與學習效果的評價,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察學習效果:成立學校教學督導團和學院教學督導小組,加強教學督導、檢查與評價工作;建立聽課制度,校院兩級領導、督導團、專業與學科帶頭人、任課教師聽課;建立評課制度,建立聽課人、學生及自評相結合的課堂評價體系;建立試卷抽查制度,隨機抽查考試與考查執行情況;學校及學院每年舉辦賽課、教案等各種比賽,提高教師水平;每年進行各專業用人單位意見反饋的調查,收集用人單位意見;從畢業班論文質量、考試考查成績、實踐動手能力等方面,重點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創新能力。整體來看,我校農學專業一直堅持改革,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努力持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但是,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現代農業的發展對農學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專業仍需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改革。

        3.存在問題分析。(1)課程設置不能滿足農業發展新形勢的需求。首先,我國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時期,農業生產機械化、規?;?、標準化、信息化,農業發展國際化與農學人才需求國際化,以及生物技術在農業上應用的迅猛發展對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前,我國耕地面積逐漸減少,災害性天氣頻發,而農產品需求呈剛性增長態勢,農產品供給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同時,“兩型社會”建設與全球經濟一體化也對農業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農學專業課程設置必須做出相應調整。最后,農學專業是實踐性、綜合性很強的專業,實踐動手能力強是農學專業高素質人才的第一要素,必須增大實驗、實踐課程比例,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2)教學團隊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其一,團隊結構有待改善,主要表現在年齡結構、學緣結構不盡合理;其二,團隊整體優勢尚未充分發揮,部分教師科研任務繁重,教學時間和精力投入不夠;其三,團隊功能有待細化,需要進一步加強理論、實驗、實踐課程教學團隊的建設,明確分工與協作。(3)培養模式與教學方式方法有待進一步改進?,F有的“集體授課制”人才培養模式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創新思維的培養,必須解決“思想教育和專業教育分離”、“教書和育人工作脫節”的問題?,F有的教學方法一般采用“老師講,學生聽”的單一教學模式,學生的參與性和互動性不夠,不利于激發學生對專業的興趣,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激勵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不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F有的考核方式難以評價學生能力的強弱。(4)實踐教學有待強化。實踐教學環節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表現在4個方面:實踐教學比例須進一步提高,實踐教學內容須不斷更新,實踐教學條件建設有待加強,實踐教學的過程管理與考核方式須進行改革。(5)教學管理有待進一步完善。缺乏激勵教師靜心教書、潛心育人的有效監管措施、評價體系和獎懲制度;需要完善“彈性學分制”與“第二學位制”的相關配套措施,以進一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相結合;需要更新教學管理理念,建立與專業綜合改革相配套的政策措施。

        三、湖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綜合改革目標與思路

        1.改革目標。為了適應農業發展新形勢對農學本科人才需求的變化,實行農學專業綜合改革研究與實踐,使農學專業在辦學定位、發展規劃、培養模式、教學團隊、課程體系、教學手段、實踐教學與教學管理等方面得到全面優化和提升,將農學專業建設成為師資結構合理、學科力量強大、課程體系優化、教學資源共享、實驗和實踐條件優越、教學方式先進、教學科研相長、管理理念先進、管理制度健全的國家級示范專業,為社會輸送更多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能適應我國農村和社會經濟發展需的應用型、學術型人才。

        2.改革思路。根據現代農業發展對農學專業人才的需求,充分發揮區域優勢特色,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在鞏固已有教育教學改革成果的基礎上,繼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開拓進取,務實創新;面向社會經濟主戰場,服務現代農業;夯實專業基礎,豐富和提升專業內涵,優化課程體系,不斷更新教學內容,著力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學研產相結合,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師資隊伍建設為核心,不斷改善實踐教學條件,強化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有機統一,進一步完善教學管理體系,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體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與改革。(1)專業辦學定位研究:傳統的農學專業人才培養定位是培養具備作物生產、作物遺傳育種、種子生產與經營管理、現代生物技術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能在國內外農業及相關部門從事生產與經營、研究開發與教學、技術推廣與服務、管理與決策等工作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而當今社會形勢、農業發展形勢以及就業途徑與形勢等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需求對農學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專業的辦學定位也必須進行調整與更新,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2)專業發展規劃研究:我校農學專業是國家二類特色專業,但是,與國外發達國家同類專業以及國內重點農業院校的農學專業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因此仍需從專業發展總體目標以及人才培養、師資建設、科學研究、條件建設與預期目標上開展研究,制定出合理的發展規劃。同時,還應通過廣泛調研,對專業依托學科――作物學科的發展規劃開展研究與論證。(3)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根據學生主要去向,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構建應用型、學術型分類培養模式;學術型采取“3+3”或“3+2+3”的本、碩或本、碩、博聯通培養機制,應用型采取“3+1”校企合作培養機制。(4)課程體系改革:面向現代農業發展對應用型、學術型、復合型農學專業人才的需求,進一步調整與優化理論課、實驗課、實習課和素質教育的課程設置,重新確立專業主干課,構建核心課程群,對相關課程進行調整,并增設相關專業選修課程;同時,加強實驗實踐課程,增設素質教育課。根據分類培養的需要,構建應用型與學術型選修課程模塊。(5)教學方式方法改革:主要是實施專業主干課“開放式”課堂教學,促進師生互動,注重因材施教,改革考核方式,調動學生專業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意識。(6)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保障體系包括師資隊伍、實習實踐基地、教材體系、教學管理等。本專業將針對體系各項內容開展研究與實踐,為人才培養創造更好的條件。師資隊伍建設:圍繞專業核心課程群,以優秀教師為帶頭人,走“傳幫帶”、“引進來”與“送出去”相結合的道路,加強青年教師培養,打造一支熱愛本科教學、教學理念先進、結構合理、素質精良、團結協作的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實習實踐基地:建設適應于開放式課堂教學的高標準的綜合教學科研實習基地,擴大現有農學綜合實踐基地規模,完善其設施與功能,并加強校企合作實習基地建設,新建教學科研基地1~2個;同時,結合農學專業綜合性強的特點和現代農業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合理設置實習模塊,加強實踐過程指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教材體系建設:組織編寫新教材4~5部,并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打造專業課程網絡教學平臺,促進教學資源開放共享;教學管理改革:主要包括:建立師生誠信檔案;實行目標管理,完善考評機制;加強教學過程管理,建立健全教學管理制度;建立專業教師集體指導制、班主任制和導師制“三位一體”的本科生全程導師制培養管理新模式,實現專業教育與素質拓展的有機結合。

        農學專業是湖南農業大學的傳統優勢特色專業,為社會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本專業也歷來重視教學研究與改革,不斷探索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構建的“六邊綜合實習”模式曾在全國產生了較大影響。但是,當前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對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日益凸顯,已經制約到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和創新型人才的脫穎而出。同時,自2012年開始,我國教育部已在全國提倡開展專業綜合改革研究與實踐。因此,本專業必須以此為契機,從專業辦學定位、專業發展規劃、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課程體系、教學團隊、教學方式方法、教學保障條件與教學管理等方面進行綜合改革研究與實踐,以更好地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對農學專業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海江波,馮煒,廖允成.農學專業多元互補式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與構建[J].高等農業教育,2011,(12):50-52.

        [2]曹湊貴,張獻龍,傅廷棟.改造傳統農學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農業教育,2004,(1):21-23.

        [3]李偉,劉春燕,王維.農學專業創業型人才培養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以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近三年實踐教學為例[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10,(6):97-98,101.

        [4]李晶,鄒德堂,寧海龍.高等院校農學專業教學實習改革研究與實踐――東北農業大學為例[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30(9):72-73.

        [5]李晶,寧海龍,王敬國,唐鑫華.農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探討[J].農業教育研究,2011,(1):17-18.

        [6]寧海龍,鄒德堂,唐鑫華,等.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農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及構建[J].高等農業教育,2011,(5):43-45.

        [7]寧海龍,李文霞,唐鑫華.農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及其保障[J].高等農業教育,2010,(12):56-58.

        [8]寧海龍,李文霞,唐鑫華.農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9):85-86.

        [9]王守義,王建華,郭風法.農學專業實習教學的改革與探索[J].實驗科學與技術,2005,(4):86-87

        [10]郭風法,寧堂原,王守義,王建華,李向東.農學專業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實驗科學與技術,2006,(4):88-91.

        [11]任萬軍,楊文鈺.新世紀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改革研究[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4,22(S1):27-28.

        [12]任萬軍,楊文鈺.農學專業開設半開放式科研參與型實驗的嘗試[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4,22(S1):90-91,100.

        [13]秦亞平,張文英,許佳秋.優化實驗設置提高實驗效果――農學專業核心課實驗優化與整合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1,(26):125-127.

        第7篇:農學思想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技術與人有著須臾不分的關系。現代社會,由于技術的高速發展,各種“現代性”問題層出不窮。在探求“現代性”問題的解決途徑的過程中,極富人文特征的中國古代技術彰顯了它獨特的魅力。

        技術因人的需要而來到世間,因此一開始就與人有著須臾不分的關系,其中包含著深厚的人文意蘊,這一點在中國的古代技術中表現得尤為充分和豐富。然而到了現代,技術由于其自身的威力不斷增長,成為似乎要擺脫人的獨特力量,甚至反過來成為支配人的力量,導致技術與人之間的疏離,人被技術異化,從而掩蓋了它與人原初的和諧關系,導致了種種“現代性”問題?,F代技術的這種“非人文化”或“魅化”,使我們對極富人文特征的中國古代技術油然而生幽思之情,也激發我們力求從在中國的深厚文化土壤中生長起來的那些樸素的以巧奪天工的技藝見長的種種技術及其思想中,發現能夠啟發我們走出技術之“現代性困境”的資源。

        1人對技術的“高主體性”與“高情感性”

        現代世界是一個技術的世界,到處都是技術的痕跡。高新技術的廣泛使用,人類對高效益技術的追求,使得技術的成果愈加豐碩??墒牵祟愒谙硎芗夹g帶來的成果時,也不知不黨地陷入一個難以擺脫的困境——人主體地位的缺失,人反過來被技術所支配。所以,在工業社會,“人創造了種種新的、更好的方法征服自然,但卻陷于這些方法的羅網之中,并最終失去了賦予這些方法以意義的人自己。人征服了自然,卻成為自己所創造的機器的奴隸?!被蛘哒f,“我們不再是技術的主人,而成了技術的奴隸”。

        相比之下,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由于當時手工工具為主,人類在人一技術系統中的地位并沒受到威脅,人類完全不受技術的支配?!肚f子·天地》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孔子的弟子子貢在晉國遇見一個種菜的老農,他挖了一個隧道通到井里,用水罐打水進行灌溉,結果是“用力過多而見功寡”。子貢告訴他,有一種木制機械,其名為槔,可以“一日浸百田,用力甚寡而見功多”。這位菜農生氣地說:“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在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憋@然,莊子是為了心靈的自然而不使用機械,也是避免因“機事”的日益強大而侵吞人的自由與瀟灑?!短旃ら_物·冶鑄·鐘》記載:“凡火銅至萬鈞,非手足所能驅使。四面筑爐,四面泥作槽道,其道上口承接爐中,下口斜低以就鐘鼎入銅孔,槽傍一齊紅炭熾圍。洪爐熔化時,決開槽梗(先泥土為梗塞住),一齊如水橫流,從槽道中枧注而下,鐘鼎成矣。凡萬鈞鐵鐘與爐、釜,其法皆同,而塑法則由人省嗇也。若千斤以內者則不須如此勞費,但多捏十數鍋爐。爐形如箕,鐵條作骨,附泥做就。其下先以鐵片圈簡直透作兩孔,以受杠穿。其爐墊于土墩之上,各爐一齊鼓鞴熔化。以后以兩杠穿爐下,輕者兩人,重者數人抬起,傾注模底孔中。甲爐既傾,乙爐疾繼之,丙爐又疾繼之,其中自然粘合。若相承迂緩,則先人之質欲凍,后者不粘,釁所由生也”在古代,對于制造像鐘鼎這樣沉重的龐然大物,就需要眾多工匠的密切配合,在這過程中,雖然因工具的不發達而直接導致了工匠勞動效率的低下,但卻培養了處于人一技系統主體地位的工匠們的伙伴之情。可以說,整個中國古代,當技術處于手工工具時代時,人是技術的主體。雖然這樣的勞作是低效益的,但是它能給人帶來高情感。人與人之間處于一種原始的和睦友好關系。

        現代社會中,技術的運行機制要求去除人的感情因素,依據技術理性行事,這樣技術效率的優越性才能充分地發揮出來,技術效益也能保證有效的實現。但是人卻成了技術的客體,表現在人受技術的支配,人過多的依賴于技術。古代技術的人是技術的主體觀,要求人主導技術,用技術為自己謀取更多的幸福。因此,古代技術的這一人文特征為我們改進現代技術提供了積極的啟示。

        2人與技術的有機融合

        人與技術的有機融合就要求技術的發展和人的發展有協調性和一致性。人與技術間不再有隔閡,彼此融合,到達有機的統一。現代社會里,機器的大量應用,讓人的思想和行為逐漸異化、機械化。生活于19世紀機器時代的托馬斯·卡萊爾對此寫道:“如今不僅外在與物質方面由機器所操縱,內在精神方面也是如此……這種習慣不但規定了我們的行為模式,也規定了我們的思想與感覺模式。人的手固然變成機械,腦和心也是如此……他們的整個努力、寄托、看法都轉向機器,而且全部具有機械性質?!?/p>

        中國古書《周易》非常強調天、地、人統一的“三才之道”,書中說: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I。這就意味著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從而達到與天地萬物的和諧一致。

        《莊子》有“庖丁解?!钡牡涔剩v到庖丁下刀都在游刃有余之處,故用了十九年的刀刃仍鋒利如初。庖丁對梁惠王解釋其中的訣竅:“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边@說明莊子十分推崇庖丁巧奪天工的技藝——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道之會。庖丁解牛的“道”是符合事物自然本性的最佳操作程序,“技”是滿足人們特定需要的人工操作程序j。 由“技”向“道”的發展意味著不再把技藝看作單純的技藝,而是看作人活動中的一部分??梢?,技與道相通,在中國古代社會是受推崇的。我國古代有眾多巧奪天工的技藝,它們爐火純青、出神人化,最后達到一個高超的境界。在這個高超的境界里,技術不單單是個工具,技工們在這里尋找到了一種人與技術有機融合的自由境界。我國自古以來是個農業大國,植桑養蠶,紡織技術可追溯到原始社會后期。從原始的編席、結網到后來栩栩如生的紡織技術,這一歷程中包含了無數能工巧匠的精力和心血,他們追求人與技術有機融合的高尚品質被人們用“七巧姐”的神話故事傳頌著?!段浣浛傄酚涊d:“魚法,以薄鐵葉剪裁,長二寸闊五分,首尾銳如魚形,置炭火中燒紙,候通赤,以鐵鈐鈐魚首出火,以尾正對子對,蘸水盆中,沒尾數分則止,以密器收之。用時置水碗于無風處,平放魚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南向午也。”這實驗有巧奪天工的技藝,但如果沒有人和技術的有機融合,它是不會成功的??梢娙伺c技術的有機融合在技術過程中處于相當重要的地位,也可見在我國古代社會中,人與技術有機融合的觀點已得到廣泛運用。

        然而,在現代社會中,由于技術水平的提高和運用范圍的擴大,技術常常反過來奴役人,造禍于人,給人帶來種種痛苦和災難。正如200年前康德所說:隨著文明的發達,社會邪惡的總量也在增加。在以市場經濟體制為主導的現代社會中,人們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首要目標,因此很難實現技術發展的人性化和人與技術的有機融合。美國社會學家、哲學家和文化史學家路易斯·芒福德極為頌揚機器文明以前的技術,他把這一階段的技術稱為“始技術”。他認為“始技術”是一種為生命服務、從而符合人性的技術。將古代技術中的人性技術運用于當今世界,為解決技術發展過快而帶來的“現代性”問題,是具有實踐意義的。

        3以人為本的技術價值觀

        技術只是一種方法論意義上的工具和手段,它在政治、文化和倫理上是中性的,并無好壞、對錯、善惡之分。技術工具論是假定人與技術處在一種目的一手段關系中,技術是受人支配的,作為主體的人不會因使用不同技術而有所改變。在現在這個技術無處不在的時代,目的和手段關系已經無法概括技術和人之間的關系。雖然不同技術在人與社會關系中呈現了不同現象,但是以人為本的技術價值觀是永恒不變的。以人為本的技術價值觀就是:在人一技系統,以人為中心,考慮技術與人的關系;技術、人與環境的關系;技術、人與社會的關系。

        在中國古代,人是技術的主體,以人為本的技術價值觀一直貫穿古代社會的始終。在醫學方面,《黃帝內經》認為天有陰陽,且陰陽相互聯系。辨證施治的基本原則就是要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并且,在講究陰陽平衡的同時,《黃帝內經》還建立了融天、地、人于一體的五行結構。在醫治過程中,既掌握病情發生與發展,還注意自然環境的外界因素對病人的影響。這正是以人為本技術價值觀的體現。在農學方面,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學科學最早形成一個體系。

        《呂氏春秋》中的《上農》、《任地》、《辨土》、《審時》4篇所闡述的農學思想,提供了務農原則和辦法;漢代的《汜勝之書》將整個農作物栽培過程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再進行安排和實施;北魏時期的《齊民要術》最完整、最系統地講述了農學,都是以以人為本的技術價值觀為核心,將人、勞作、農業、自然有機地結合成一體,此觀點長期以來對我國的傳統農業有著指導意義。在水利工程方面,建于公元前256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是全世界僅存的一項古代“生態工程”。都江堰主體工程規劃科學,布局合理,綜合發揮了分水、導水、壅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學的、完整的、調控自如的工程體系,既能保證內江灌區用水需要,又可防止災害發生。這一龐大的工程,如果沒有以人為本的技術價值觀的正確指導,是不可能這樣盡善盡美的。在冶金方面,從對隕鐵的認識、利用到塊煉鐵、熟鐵乃至炒鋼、灌鋼、百煉鋼等技術的出現和完善都體現了我國冶金技術的日益發達,但是由于以人為本的技術價值觀受到了過多“情感”因素的牽制,致使我國古代的冶金技術未能從感性認識階段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導致了冶金技術的沒落。所以,以人為中心絕對化,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因“情感”與“效率”之間的張力而妨礙技術效率的提高,從而導致技術的停滯不前?,F代社會中,技術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對人類精神世界及其所處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產生了更廣泛更深刻的影響,現實世界的確已經被技術所滲透。技術決定論者認為技術作為社會變遷的動力將支配人類精神的社會狀況,其實這是站不住腳的。以人為本的技術價值觀將永遠支持人處于人一技系統的核心。

        第8篇:農學思想論文范文

        [關鍵詞]:生物生產系統學 人才培養模式 啟示

        縱觀日本教育史上的重大改革,大體可概括為三次:第一次是1872年明治政府頒布了《學制》,其重點是提倡普及全民教育,極大地降低了文盲率;第二次是日本政府1947年頒布的《教育基本法》,將學校體系確定為6、3、3、4制(即小學6年,初、高中各3年,大學4年),而且首次將國民義務教育延長至9年,從而使初中教育得到普及;第三次是1971年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提出了《關于今后學校教育的綜合擴充以及整建的基本措施》的咨詢報告,全面改革教育制度,強調高等教育結構的多樣化。進入上世紀80年代以后,為了適應科技立國的需要,把教育重點轉向了培養有個性和創造能力的高級人才,其核心是推動終身教育政策。總之,日本教育的發展過程,是一個不斷適應社會、經濟、科技發展需要的靈活變化以及持續平穩發展的過程。

        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來,為了突破以往過分強調專業教育,輕視非專業教育的課程體系的格局,更好地發揮高校自身的積極主動性,日本也和中國一樣發起了聲勢浩大的本科課程改革。以非專業性的一般教育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從而帶動整個本科教育的改革。通過改革,日本大多數高校的本科課程已實現了教養教育和專業教育的一體化。在教養教育的實施上,主要以全校各專業學部共同負責制取代原先地位較低的教養部,這樣做既提高了大學的自主性,也促進了“大學教育個性化”的改革。

        筆者在日本四國地區最大的綜合性大學――國立大學法人愛媛大學農學部作訪問學者期間,有幸接觸到了一些有關日本農業高等教育及專業人才培養方面所感興趣的問題,尤其是對該校生物生產系統學系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案,專門請教了一些專家學者和友好人士進行解讀,收獲頗多。深感日本愛媛大學農學部生物生產系統學系的人才培養模式與我校乃至國內其他兄弟院校的相似專業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一、注重開闊視野和人文素質培養,學生接觸專業較早

        日本大學的學士培養目標很明確,即培養通識性、復合型人才,不強調專業,只講學群門類,如自然科學、理工、人文,醫學、體育、藝術等大類。愛媛大學農學部的教育理念和目的是:基于對生命現象以及循環、更新概念的理解,學習與生物生產技術的開發和傳播、生物資源的利用和管理、環境保全和創新等有關的高等專業知識、技術;解決地區社會和國際社會上關于食品、資源、環境的各種問題;以培養能為創造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循環型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才為教育理念。愛媛大學農學部共設7個系,系下再分為若干研究室。其中生物生產系統學系共分為10個研究室(作物學、果樹學、柑橘學、蔬菜花卉學、花卉育種學、畜產學、植物病理學、環境昆蟲學、分子生物資源學、土壤肥料學),學制均為四年。學生的履修方案(即人才培養方案)如表1和表2。

        從中可以看出,一年級學生主要以通識教育(即公共課程)為主,課程設置包括教養類(占52.4%)、基礎類(占45.2%)和專業公共課(占2.4%)。特點之一是重視專業教育。新生的人文類研討課和初級培訓課程由農學部開設,通過教師介紹相關專業和研究方向以及進展等,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大學教育,培養科學研究必需具備的基本態度,并盡可能地讓學生早些了解農學部的專業設置全貌。特點之二是外語學習,主兼修并舉。除主修英語外,還兼修一門其它外國語,如德語、漢語、法語等。這對擴大學生的思路和視野也有重要的作用。特點之三是科學基礎課少而精?;A類的科學基礎課程,除了解析學入門和統計學入門必修以外,其它四門可以根據學生自己愛好自由選擇其中三門。特點之四是實踐活動開展早。一年級暑期在附屬農場完成一個單位學分的“生物資源科學實習A+生物資源科學實習B”(共計4天),通過觀摩學習果樹修剪、人工除草、打掃畜舍等簡單的農事活動,培養專業興趣;與此類似的還有二年級上學期的“生物資源科學實習ⅡA、ⅡB、ⅡC……ⅡG”,實習內容涵蓋了農學部的7個系(生物生產系、設施生產系、資源與環境政策系、應用生命化學系、森林資源學系、地域環境工學系和生物環境保全系);實習方式主要以參觀見習社會上的一些相關設施為主,例如水庫、污水處理廠等,學生可根據愛好自由選擇其中兩門,在完成實習報告后即可獲得相應學分。

        二、專業課目設置寬泛,注重實踐教學環節

        農學部的學生在二年級下學期開始第一次專業分屬(即分屬于各個系,類似于我們國內高等農業院校的農科學生在完成大類培養之后的專業分流),分屬的主要依據是之前的成績,并且經過教授會討論決定,未按照規定修完學分的學生不能參加此次分屬,等待三年級上學期的第二次機會。進入到生物生產系統學系的學生再依據個人成績和意愿申請進入到各個研究室,繼續修滿畢業所需要的專業課程學分(必修課28學分,選修課42學分)。

        表2是該系學生二年級下學期以后的專業課程和實習的安排,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設置的課程幾乎涉及到整個大農科內容,除了理論課以外,實驗和實習占了很大比例。而相關的實驗課及實習安排都在三年級全年進行(春季4月~次年1月末或2月初,暑假除外),其中實驗課的時間安排是按照課程門數做循環式進行,例如作物保護學實驗(植物病理學和環境昆蟲學)和畜產學實驗均從4月開始(每周2下午),每門課程隔周安排時間,一直持續到次年1月下旬。

        農業生產管理學實習的時間和地點相對固定,均在每周一(全天制)進行,地點是在學校的附屬農場。實習內容很豐富,例如果樹(柑橘、桃、柿、葡萄等)的嫁接、套袋;水稻移栽、收獲、品質檢查以及稻米食味測試;蔬菜(洋蔥、蠶豆、馬鈴薯等)定植、栽培管理及收獲;花卉扦插;土壤調查及分析;農場生物多樣性調查等。教員根據學生每次提交的實習報告或者作業以及出勤情況等評判是否給予學分;實習帶給學生新鮮感和趣味性,同時也鍛煉動手能力。

        課程和實踐的“綜合化”,對培養學生具有廣博的知識與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是有益的,而且這也是加強學際領域研究,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種趨勢。而且,在長達一年的時間里,有利于連續對作物和動物進行關于其生活史、生長發育規律等的觀察,了解各種農事活動的意義和操作要領,鍛煉動手能力。

        三、研究室實行教師負責制,重視學生探索和創新能力培養

        日本教育向來提倡培養學生的能力,知識經濟的出現與日本發展戰略的變化對大學生探索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日本教育審議會1996年發表的《面向21世紀我國教育的發展方向》的報告,要求日本要徹底改變教育“培養以死記硬背為中心的缺乏主見與創造性能力的、沒有個性的模式化人才”的狀況,強調把“創造性”當作個人在“今后急劇變化的社會里的‘生存能力’的重要內容”。大學審議會在1998年的報告里更明確地指出:“今后日本各個方面的體系都要進行大的轉變,由過去的追趕型體系轉變為能獨立于世界前列、開拓新紀元的體系,基于目前狀況和對未來的展望,今后高等教育方面,要從中等教育階段旨在培養‘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能力’為基礎,轉為著重培養學生的課題探索能力”??梢?,日本正在進行的重視培養大學生探索性和創造能力的高等教育改革,是以適應知識經濟發展要求而進行的社會變革為背景的。從客觀上說,這一改革的努力從根本上反映了知識經濟的本質特點,對日本社會和高等教育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日本大學里的基層科研組織是研究室或實驗室,實行教師負責制。愛媛大學農學部的學生,從四年級開始正式進入到各個研究室,在完成畢業論文的整個過程中將受到教授在學術思想和科學研究素質等方面的嚴格訓練。有趣的是,教師擬定出研究題目后,學生從中選定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即可開始最基本的基礎訓練,并沒有開題答辯的過程。學生們根據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對問題提出假設;對觀察、實驗的結果詳細記錄并以圖像、表格等方式進行歸納,再提出進一步要探索的問題……如此反復,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的工作方法,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

        此外,研究室每周各有一次“研討會(Seminars)”和“課外閱讀與討論”,教師和三年級以上的本科生以及碩士生、博士生都要參加;參加匯報的學生將近期的研究進展(觀察結果、疑問以及下一步計劃等)或者閱讀過的相關文獻資料做詳細講解后,老師和其他同學可以提出自己的問題和建議。學生的表達能力也是日本要求的大學生六大能力之一。被學界稱為“席明納教育模式”的研討式、開放性教育模式對訓練學生的概括和表達能力是非常有益的,目前在國內高校研究生教育以及專業研究機構中開展得較為普遍,但在大學本科中尚顯不足,今后還應該盡可能創造條件進一步完善。

        四、結語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此次學術訪問中的交流和考察,愛媛大學農學部生物生產系統學系在本科生人才培養中注重拓寬專業領域、加強學生專業技能、綜合能力培養、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一些經驗等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我們不僅可以在學生交換培養,人才交流等方面進行合作,還可以在類似專業體系的綜合實踐技能訓練中不斷完善我們的體系。

        參考文獻:

        [1]崔貞林.中日教育思想與改革之比較[J].東疆學刊,1999,16(4).

        [2]何奎.日本大學教育的現狀、改革及啟示[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4).

        [3]尹秀艷,李勝,高俊霞等.日本大學教育情況考察報告[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08,(4).

        [4]郭波.日本大學教育情況及對我校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0,23(3).

        [5]李昕.個性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大學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8,(11).

        第9篇:農學思想論文范文

        研究型學院教學現狀技能規范石河子大學成立以來,不斷與時俱進,搶抓機遇,以改革為動力,在創新中求發展,學校已由單科性院校發展成為以文理學科為基礎,以應用學科為優勢,多學科協調發展的一所地方性綜合大學,已完成從教學型大學向教學研究型大學轉變,按照“發揮優勢,分類建設”的原則,學校將農學院定位為研究型學院,在研究型學院建設的初步階段,有許多問題需要思考與探討。

        一、研究型學院本科人才培養的基本特征及實踐教學的特點

        1.研究型學院本科人才培養的基本特征

        通過對國內外部分研究型大學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分析,其基本特征可概括為:堅持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堅持教學與研究緊密結合,寓學于研,通過科研不斷豐富更新本科教學內容,推動和推進人才培養;堅持本科與研究生教育協調發展,形成研究型本科人才培養新體系;堅持利用學科優勢,建立有利綜合素質培養與交叉學科發展的培養環境和運行機制;堅持教學科研互促共進,加強師生互動與交流。

        2.研究型大學的本科實踐教學的特點

        研究型大學的本科實踐教學雖然沒有統一的模式,但從研究型大學的建設中可以看出其特點:研究型大學的實踐教學致力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研究型大學的實踐教學內容與科學研究的結合程度比較高;研究型大學的實踐教學方式更加側重于開放化、多元化、綜合化、個性化;研究型大學的實踐教學是以培養主動性、創造性、科研性的人才為目標。

        二、石河子大學農學院農科專業本科實踐教學現狀

        1.思想觀念需要改進

        目前教師中仍然存在“沒把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等同看待,重理論輕實踐”的觀念。學生中“學習目的性不明確,學習專業技能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不高”的問題也比較嚴重。院(系)對列入計劃的實踐教學缺乏“經常性檢查”的意識。

        2.體系需要完善

        對實踐教學體系的認識比較片面,往往只顧及到實踐教學的內容體系和教學條件體系,而忽略了教學動力體系、教學目標體系、教學管理體系。

        3.制度建設需要加強

        需要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的管理和規范, 對管理制度進行修訂和標準化。

        4.內容需要充實

        必須使實踐教學內容和科研課題的研究更加緊密。

        5.隊伍業務水平需要提高

        實驗技術隊伍的整個理論層次和業務層次都需要進一步改善。

        6.缺乏應有的激勵機制

        實踐教學形式多樣,如課外科技活動、參加教師的科研項目以及參加社會實踐調查等,沒有給予相應的學分,嚴重抑制了學生參加實踐教學的積極性。

        三研究型學院農科本科專業基本技能規范的基本要素

        1.創新實踐教學體系是基本技能培養的根本

        研究型農業高校農科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設置,必須以現代化農業發展需求為導向,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主線,體現系統優化、整合集成思想,將教學、科研、生產實踐有機結合,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融為一體,將課程實驗、教學實習、科研訓練、社會實踐、生產實習、畢業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組成一個貫穿學生學習的全過程,相對獨立于理論體系,有明確的要求和考核辦法的前后銜接,秩序漸近,層次分明的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目標定位于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內容要與研究密切結合,通過一系列科研訓練,教會學生探求知識和創新知識的方法。

        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的,科學建立實踐教學體系各專業應根據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要求,重新梳理實驗教學內容,合理調整實驗項目設置,精選經典內容,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強化畢業設計(論文)環節,課程設計的內容要選取具有一定社會實際背景,能體現應用性、先進性、綜合性的課題,畢業設計(論文)應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創新實踐。

        2.優化實踐教學管理機制是規范基本技能的根本保障

        實踐教學管理是指實踐教學的計劃、組織、協調、控制和指揮,優化實踐教學管理機制,目的在于強化實踐教學規范化建設,用制度來保證實踐教學全過程的實施。一是建立實踐教學責任機制。為了保證實踐教學的實踐效果,各實踐基地應實施責任制,選派科研能力、實踐能力強的教師擔任各實踐教學的負責人,確保實踐基地的建設和實施。二是建立實踐教學激勵機制。一方面,要采取措施調動教師參與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對實踐教學質量優秀的教師給予獎勵;另一方面,設立課外素質學分,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三是建立健全實踐教學質量考核評價體系。重視和加強實踐教學,在教學評價上既應重視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也應重視實踐教學效果的評價。實踐教學質量是一個綜合性指標,學校應根據學分制實施管理辦法,對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生產實習等各種實踐教學環節,都要制定明確的教學要求和考核辦法,既要加強對教師的考核,確保實踐教學落實到位,又要對學生考核,檢驗實踐教學的效果。

        3.加強實踐基地的建設是開展實踐教學培養基本技能的基礎

        學生的創新能力來自于科研實踐,科研實踐教學離不開良好的實踐陣地,因此,必須創立良好的實踐環境。一要實施開放式的實驗教學。各院系在保證正常教學的同時,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向大學生開放現有實驗室。二是加強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建設。要在保證正常教學的條件下,增加設備投資,提高實驗開出率,加大綜合性設計性實驗,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根據給定的實驗題目和實驗條件,自己設計實驗方案、確定實驗方法、選擇實驗器材、擬定實驗操作程序,自己加以實施并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處理。這樣可以實現多知識點的融合,對培養學生基本的科研素質、創新思維方式有重要作用。三是實習基地建設。首先,要加強校內實習基地建設,把大學實習實驗農場及農學院試驗站建成具有科學性、先進性與示范性的農業高科技園區;其次,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可以借鑒國外經驗,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學校與企業建立起產學雙方共同參與、雙向推動的機制。

        4.建立實踐教學師資隊伍是開展實踐教學培養基本技能的關鍵

        要真正搞好實踐教學工作,使這一重要的教學環節落到實處,并取得應有的成效,實踐教學師資隊伍是重要保證。高校應當認識到,現代意義上的實踐教學人員已不再是傳統觀念中的“教輔人員”,他們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因此,高等學校要加強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的建設。一要為教師發展提供條件,到知名高校、公司、企業學習或掛職鍛煉,為教師開展科研和加強實踐能力培養提供機會。使他們盡快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實踐動手能力,為實踐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二是聘請公司、企業實踐能力強的專家與教師共同擔任學生實踐指導教師,指導學生實踐活動,提高教師指導實踐教學的能力。三要為教師提供各種繼續教育的機會,為教師更新知識、了解和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提供方便。

        參考文獻:

        [1]劉彬讓.研究型農業大學本科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J].高等農業教育,2009,(11).

        [2]彭勇等.研究型大學創新型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探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26).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在线 | 一区二区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国产 | 日韩乱偷中文字幕 | 中文а∨天堂在线 | 久久精品女性视频 | 亚洲人成网站999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