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重建工程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 本文對地震前后房地產市場面臨的問題和機遇給出了研究,旨在探索綿陽房地產業未來的發展路徑。
一、地震前綿陽房地產業發展狀況
在2002年以前,四川省綿陽市的房地產企業不足15家,一些開發商的土地拿價很低,最高的也不超過50萬元/畝,房價連續幾年在800元~1500元之間徘徊,隨著居民自住和投資的剛性需求、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房地產市場開始逐漸升溫,土地作為稀缺資源也導致地價節節攀升。到2006年底,在綿陽城區核心地段創出了730萬元/畝的最高價。2007年,綿陽城區房地產開發施工面積達526.74萬平方米,截至2008年7月30日,市房地產開發登記注冊企業已經達到236家。城區一般磚混結構的新房售價3000元左右,電梯房價在3900元左右。房地產市場雖然因為過熱存在一定的隱患,但是在汶川地震前綿陽的商品房銷售一直保持較好的局面。
二、地震對綿陽房地產業的負面影響
1.這次地震無疑將使人們的對房地產形成新的置業價值觀。據搜房網一份震后調查顯示,85%網友將因地震改變購房計劃。雖然綿陽絕大多數房地產企業的樓盤在這次地震中經受住了考驗,但是仍然有三個中型樓盤在地震中因為各種原因出現有個別危房和加固后使用的情況,由此出現的地震財產損失會造成心理陰影,降低購房熱情,甚至出現了退房現象。從市場銷售情況來看,人們購房意愿減弱,對房價下跌預期增加,投資者大量退出市場,導致地震后一段時間銷售難度加大。綿陽房地產企業面臨的資金壓力,導致部分開發商不得不低價出售土地或者房屋。
2.因為地震,綿陽的地產發展項目的工期明顯延緩,房企資金回籠放緩。對于一些正在推售的樓盤,或者計劃在未來幾個月內推售新盤的開發商,地震災害使其銷售計劃延后,這將直接影響公司今年的銷售業績及利潤。震后第二天,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啟動應急預案,要求震區在建的建筑工程酌情停工。同時,區域內的建筑企業,積極投身抗震救災,基礎設施、原材料和勞動力將對災后重建有所傾斜,也將影響到房地產項目的工程進度。
3.當地部分投資需求和富裕人群的置業需求,出現了外流。據初步統計,地震后某些有條件流動的群體出現了外遷的趨勢,原來打算在綿陽買房定居的群體也產生了猶豫和觀望。
4.綿陽的旅游產業一直是當地的重要產業。因為地震,客源受影響明顯。酒店、商業等相關物業受到打擊,進而延緩持有型物業的開發投入。
5.災后重建導致原材料和勞動力的短缺,影響房地產成本。在災后重建的過程中,原材料和勞動力的大量需求,部分導致了供應短缺。對綿陽的商業化房地產開發而言,將受到供應短缺的影響,在成本上面臨壓力。
6.隨著對綿陽現有建筑的抗震性能檢查,一些不合格建筑被曝光,業主要求賠付和退房,個別房企因此陷入了“質量門”危機。
三、地震后綿陽房地產業的機遇
1.借鑒國外地震多發國的經驗和領先技術使綿陽城市建筑質量邁上新臺階。地震發生后,無論是投資還是自住消費者都把住房的抗震能力、房屋安全性、建筑質量作為其購買選擇的首先條件,這就對房地產開發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關部門將出臺更為細化的建筑抗震標準,并加強相關工作管理。并借鑒日本等地震多發國的建筑物抗震標準和施工質量標準,可以考慮在建筑物內設立安全避難室,發展抗震性能很好的輕質鋼結構住房,對安全性要求很高的重要建筑物,還可以采用橡膠支座隔震技術等國際上熱門的工程抗震新技術。
2.隨著抗災的深入,災區的各項重建已經緊鑼密鼓的開展起來。綿陽作為重災區之一,而且又是全國惟一的科技城,國家會加大支援和投資力度,這確實是綿陽建設發展的契機。中央和綿陽地方政府也出臺了鼓勵房地產發展的包括金融、財政、稅收、土地等優惠政策。對抗震不達標和危舊房的改造,以及“保障住房”的災后重建會給房地產企業帶來新的市場機會。這些都將加快綿陽房地產業的快速恢復。
3.綿陽作為全國文明城市、衛生城市、宜居城市、旅游城市,地處長江上游,水源優質,加上綿陽的基礎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小有名氣,綿陽的醫療機構較多,醫療環境較好,再加上綿陽地處揚子板塊,本身不會發生大的地震,只是處于地震波及區,隨著人們對地震恐慌情緒的淡化,綿陽會繼續吸引來自周邊地縣特別是地震斷裂帶上地區的人員的遷入。
4.綿陽作為中等城市,地震前的房價不是太高。地震之后,綿陽樓市近期也陷入低迷狀態,但是隨著一些低質中小開發企業因為地震和自身的原因被加速淘汰出局之后,綿陽房地產企業的利潤維持在20%左右應該沒有多大的問題,不會出現某些大城市因為前期地價和房價炒得太高,而發生資金鏈斷裂的可能。綿陽的房地產市場將會在較快的時間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工程移民作為一個社會過程,一方面它表現為政府與移民的互動過程;另一方面它又內在地包含著兩個既緊密聯系,又相互區別的社會過程:舊的社會解組和新的社會整合的過程。而且這兩個方面是有機地耦合在一起的。運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進行工程移民問題的研究并指導工程移民工作的實踐,對于實現變移民為發展的目標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在促進社會學學科的發展上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工程移民是社會學亟待加強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如何從社會學的角度,進一步加強對工程移民中的人口、家庭、就業、貧困、社區建設、社會變遷、社會運行、社會組織、社會保障與社會控制等問題的觀察、分析和研究,并應用社會學知識于工程移民過程,制定相應的社會政策和保障措施,顯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緊迫的任務。它對于豐富和發展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促進社會學的學科建設也有重要的意義。
一、社會過程:對工程移民進行社會學分析
工程移民過程并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人口遷移,也不單純是一個自然環境的改變。從社會學的視角看,它更重要的是一種社會過程,是一種在外力的作用下,發生在移民身上的社會—文化—經濟以及心理變遷的過程。下面,我們試從這兩個方面對工程移民這一社會過程做一分析探討。
1、移民:政府與移民的互動過程。
一般來說,工程移民,特別是國家重點建設工程項目中的工程移民,首先是政府的行為。因此,其遷移的推動力主要來自政府,圍繞著遷移,移民與政府之間便不可避免地發生了面對面的互動。在這對互動關系中,政府的目標是順利實現遷移,而對于被遷的移民來說,他們面對的是一次巨大的經濟、社會、人生變遷和利益損失,利益保護本能則往往迫使他們拒絕遷移。而互動的必然結果則往往是遷移的實現。
工程移民這一社會過程作為政府與移民的互動過程,其互動的必然結果之所以往往是遷移的實現,這是因為在政府與移民的互動過程中,盡管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會有不同的特點,但有兩點則是共同的:一是互動雙方力量的不平衡;二是互動結構的不對稱性。所謂互動雙方力量的不平衡,是指在政府與移民的互動過程中,政府為了順利實現遷移的目標,往往采取了他組織! 由外在力量有計劃、有步驟地將各部分聯系起來的組織行為" 的組織方式,并充分利用政府權威的強制性和責任性強化這種方式,以對移民進行以遷移為目標的總動員。而互動的另一方——移民,面對信息輸入和利益損失,基于利益保護的本能也形成了一套自我保護的機制并作用于它的互動對象,在共同利益驅使下形成移民自組織,在既成事實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降低遷移的凈損失等。但移民的這種自我保護機制往往是孤立的、分散的,軟弱無力的,它根本無力與高度組織化的政府相抗衡"(綦淑娟,1996:38)。
2、工程移民:舊的社會解組和新的社會整合過程。
從社會學的視角分析,工程移民首先是人口的流動和遷移,同時又打破了舊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舍棄了舊的社區組織以至整個舊的家園,造成程度不同的社會解組與社會解體現象。
工程移民過程是舊的社會組織、經濟結構和文化樣式的破裂,也是新家園的重建。這種重建不是也不可能是原有生產方式和生產方式的簡單重復,而是社會結構的重構和發展,因此,移民的過程實際上同時也是新的社會整合的過程。在這新的社會整合過程中,移民的利益整合,包括國家與移民、移民地區與其相關的非移民地區以及移民地區內部不同的部門及個人之間的利益協調與重構則是關鍵。工程移民的社會整合,除了利益整合外,還包括社會的"狹義" 和文化的整合,如重建社會關系網絡,村落和行政組織、宗族、宗教信仰以及民族傳統、風俗習慣等。工程移民正是通過這一系列的社會整合,逐步融入當地的主流社會結構,實現由原居地到新的安置地的搬遷、適應和融合,在經濟、社會和文化的變遷中實現新的發展。
轉貼于
二、變移民為發展:社會學知識在工程移民中的一個實際應用
從理論上講,征用和重建,移民與發展是一個統一體的兩個組成部分,然而大量的事實表明,現實中的征用和搬遷并不會自發地引起重建和發展。移民由于工程建設而被遷出后,他們失去了部分或全部土地,或者失去了住所,或者土地和住所兩樣都失去。其后果是安置的結果與移民原有的生活水準大不相同。據一項對三峽移民的調查,在移民群體中,收入因遷移而受損失的現象極為普遍,許多移民家庭除了在住宅方面有了很大改觀外,其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都十分欠缺,三分之二的人反映遷移前的收入比現在少,而現在收入比遷移前多的僅占9.2%,外遷型移民收入減少者所占比例遠遠超過了后靠型移民;農村移民又比城鎮移民受損的范圍和程度更大更廣一些。而邁克爾?塞尼在對世界銀行工程移民進行大量研究和分析后認為,工程移民可能造成的貧困風險主要包括:喪失土地;無家可歸;失業;被排斥在社會發展進程之外;食物沒有保障;疾病和死亡的增加,失去了享受共同財富的途徑;社會組織結構的解體。因此,為了減少工程移民的貧困風險,降低搬遷所造成的影響,促進工程移民從失去土地向以土地為基礎的安置轉變,從失業向再就業工程轉變,從失去家園向重建家園轉變,從混亂向重建社會網絡轉變,從邊緣化到融于社會轉變,從被剝奪向恢復對公共財產的使用權轉變等,實現移民與當地人民融為一體,我們就必須切實改變以往那種“重工程輕移民”、“重搬遷輕安置”、“重一次性經濟補償,輕可持續開發”的思想和做法,改變那種認為通過行政手段就可以解決移民問題或把工程移民僅僅視為工程的附屬問題,用工程方法來解決移民問題的認識,真正把工程移民問題納入整個開發計劃中,將工程移民視為發展問題,在強調對人力資源、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開發的前提下,在經濟發展和增強移民自我發展能力的基礎上安置移民,不僅要使移民能夠“搬得走”,更要使他們能夠“穩得住,會致富”,即所謂的變移民為發展。
而在變移民為發展的過程中,社會學知識則可以也必須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這種貢獻至少可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工程移民準備階段,可以運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參與實地調查,真實地了解受工程項目影響的地區和新安置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實際情況,移民和安置地居民的意愿,幫助政府及移民當局制定一個符合客觀實際,既能體現移民政策的要求,符合法律法規和移民利益,又易于操作和實施的移民規劃,以便指導相關組織及時有效地開展移民工作,從而使移民和發展做到更有計劃性和預見性。這種移民規劃必須充分體現以人為根本的原則,充分考慮到移民未來的重建和發展,它至少應當包括發展計劃與戰略;幫助移民重建社會組織;對財產進行估價和賠償;有關文化習俗和社會服務的條文;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管理措施;相關組織所應承擔的職責等內容,并在保持基本框架和基本原則穩定性的同時,又具有足夠的靈活性,從而為項目規劃者進行工程移民這一社會行動提供指南。
其二,在工程移民的實施過程中,可以運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來指導社區和社會組織的重建工作。如提出一套重建社區組織與社區結構的方法,新移民與新安置區相互融合的途徑,重新建立新的社會網絡的實施步驟等,以促進移民與安置地居民的盡快融合。同時還可以通過社會學家和移民的共同參與,提高工程移民中的非成本—收益性因素,如增強移民對政策制定和執行的公正感;保證移民應得的合法權益不被侵害,減少移民對政府的“綜合依賴癥”,更好地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等等,而且,通過廣泛深入的參與,還可以多方面地吸收各種建議和意見,使隱藏的有關問題及早地暴露出來,從而降低搬遷的難度,提高移民的滿意度,增加長期穩定的系數。而這些都是成功的移民與發展的至關重要的前提和條件。第三,在工程移民安置結束時,可以運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對工程移民的實際效果進行評估,以便進一步改進工作,最大限度地為移民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和寬松的社會環境,增強移民發展經濟的適應性,促進移民原有文化樣式與安置地文化的盡快融合,在最短的時間內,幫助移民恢復由于搬遷所帶來的經濟、文化、社會網絡、社會組織以及心理方面的損失,實現新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邁克爾?塞尼,1996,《移民與發展———世界銀行移民政策與經驗研究》水庫移民中心編譯,河海大學出版社。
2、陶傳進,2000,《工程移民搬遷動力分析框架》,《社會學研究》第6期。
論文摘要:闡述水利工程與水域生態的關系,介紹了生態水利規劃的基本原則:工程安全性與經濟性原則;提高河流形態的空間異質性原則;生態系統自設計與自我恢復原則;景觀尺度與整體修復原則;反饋和調整設計原則。
1水利工程對河流生態系統的影響
在社會生產過程中水利工程對經濟與社會有著巨大的作用,同時也要看到水利工程對河流生態系統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人類整治河道修筑堤壩等活動人為的改變了河流的多樣性、連續性和流動性,使水域的流速、水深、水溫、自水流邊界、水文規律等自然條件發生重大改變。這些改變對河流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未來的水利工程在權衡社會經濟需求與生態系統健康需求這二者關系方面,似應強調水利工程在滿足人類社會需求的同時,兼顧水域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可持續性。
2生態水利工程
從學科發展角度看,現在的水利工程學的學科基礎主要是工程力學和水文學,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主要對象是水文系統,往往忽視生命系統的現狀和未來風險等問題。學科的進一步發展應吸收生態學理論及方法,促進水利工程學與生態學的交叉融合,用以改進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規劃及設計理論,形成水利工程學新的學科分支——生態水利工程學。生態水利工程學作為水利工程學的一個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滿足人類社會需求的同時,兼顧水域生態系統健康與可持續性需求的原理與技術方法的工程學。生態水利工程的內涵是:對于新建工程,是指進行傳統水利建設的同時(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顧河流生態修復的目標。對于已建工程,則是對于被嚴重干擾河流重點進行生態修復。生態水利工程將與傳統治污技術、清潔生產(生態產業)及環境立法和資源管理一起,成為河流生態建設的主要手段之一。
3生態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原則
3.1工程安全性和經濟性原則
生態水利工程是一項綜合性工程,在河流綜合治理中既要滿足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發電、航運等需求,也要兼顧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生態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學原理,也要符合生態學原理。生態水利工程的工程設施必須符合水文學和工程力學的規律,以確保工程設施的安全、穩定和耐久性。工程設施必須在設計標準規定的范圍內,能夠承受洪水、侵蝕、風暴、冰凍、干旱等自然力荷載。按照河流地貌學原理進行河流縱、橫斷面設計時,必須充分考慮河流泥沙輸移、淤積及河流侵蝕、沖刷等河流特征,動態地研究河勢變化規律,保證河流修復工程的耐久性。
對于生態水利工程的經濟合理性分析,應遵循風險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則。由于對生態演替的過程和結果事先難以把握,生態水利工程往往帶有一定程度的風險。這就需要在規劃設計中進行方案比選,更要重視生態系統的長期定點監測和評估。另外,充分利用河流生態系統自我恢復規律,是力爭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產出的合理技術路線。
3.2提高河流形態的空間異質性原則
一個地區的生境空間異質性越高,就意味著創造了多樣的小生境,能夠允許更多的物種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環境變得單調,生物群落多樣性必然會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質、密度和比例等都會發生變化,造成生態系統某種程度的退化。由于人類活動,特別是大規模治河工程的建設,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連續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單一化,引起河流生態系統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態水利工程的目標是恢復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樣性,但是并不意味著主要靠人工直接種植岸邊植被或者引進魚類、鳥類和其他生物物種,生態水利工程的重點應該是盡可能提高河流形態的異質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學原理,為生物群落多樣性的恢復創造條件。
在確定河流生態修復目標以后,就應該對于河流進行生物調查、地貌歷史和現狀進行勘查和評估,建立河流地貌數據庫和生物資源數據庫。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GIS)是水文、河流地貌和生物調查的有力工具。關鍵的工作步驟是在以上兩種調查工作的基礎上,確定環境因子與生物因子的相關關系,必要時建立某種數學模型。河流環境因子包括河流河勢、蜿蜒度、橫斷面形狀及材料、流速、水位、水質、水溫、泥沙、營養鹽的遷移轉化、水文周期變化等。研究的內容包括:調查單個生物因子的基本需求,評估各種生物因子的相互關系和制約條件,對于“關鍵種”或標志性生物的環境因子進行分類和評估。在眾多的環境因子中,識別那些對于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具有重要意義的環境因子,在此基礎上進行河流地貌學設計和生物棲息地的設計。
3.3生態系統自設計、自我恢復原則
生態系統的自組織功能表現為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自組織的機理是物種的自然選擇,也就是說某些與生態系統友好的物種,能夠經受自然選擇的考驗,尋找到相應的能源和合適的環境條件。
將自組織原理應用于生態水利工程時,生態工程設計與傳統水工設計有本質的區別。像設計大壩這樣的人工建筑物是一種確定性的設計,建筑物的幾何特征、材料強度都是在人的控制之中,建筑物最終可以具備人們所期望的功能。河流修復工程設計與此不同,生態工程設計是一種“指導性”的設計,或者說是輔設計。依靠生態系統自設計、自組織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選擇合適的物種,形成合理的結構,從而完成設計和實現設計。成功的生態工程經驗表明,人工與自然力的貢獻各占一半。
傳統的水利工程設計的特征是對于自然河流實施控制。而設計生態水利工程時,要求工程師必須放棄控制自然界的動機,樹立新的工程理念。因為依靠人力和技術控制自然界是不可能的。人們要善于利用生態系統自組織、自設計這個寶貴財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需要強調的是,地球上沒有兩條相同的河流,每一條河流的特點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每一項生態水利工程必須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每一條河流的自然屬性和美學價值,尋求最佳的生態工程方案。
自設計理論的適用性還取決于具體條件。包括水量、水質、土壤、地貌、水文特征等生態因子,也取決于生物的種類、密度、生物生產力、群落穩定性等多種因素。在利用自設計理論時,需要注意充分利用鄉土種。引進外來物種時要持慎重態度,防止生物入侵。
3.4景觀尺度及整體性原則
河流生態修復規劃和管理應該在大景觀尺度、長期的和保持可持續性的基礎上進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時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圍內進行。在大景觀尺度上開展的河流生態修復效率要高。小范圍的生態修復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體性是指從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出發,掌握生態系統各個要素間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復河流生態系統的整體、綜合的系統方法,而不是僅僅考慮河道水文系統的修復問題,也不僅僅是修復單一動物或修復河岸植被。
景觀則是指生態學中的景觀尺度。景觀尺度包括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為什么在景觀的大尺度上進行河流修復規劃?首先,水域生態系統是一個大系統,其子系統包括生物系統、廣義水文系統和人造工程設施系統。廣義水文系統又與生物系統交織在一起,形成自然河流生態系統。而人類活動和工程設施作為生境的組成部分,形成對于水域生態系統的正負影響。水域生態系統受到脅迫時,需要對于各種脅迫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綜合、整體研究。其次,必須重視水域生境的易變性、流動性和隨機性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生物種群的基本生存條件。水域生態系統是隨著降雨、水文變化及潮流等條件在時間與空間中擴展或收縮的動態系統。再者,河流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與周圍生態系統隨時進行能量傳遞和物質循環,一條河流的生態修復活動不可能是孤立的,還需要與相鄰的流域的生態修復活動進行協調。最后,河流生態修復的時間尺度也十分重要。河流系統的演進是一個動態過程。每一個河流生態系統都有它自己的歷史。河流生態修復是靠時間做工作的。有研究指出,濕地重建或修復需要大約15~20a的時間。因此對于河流生態修復項目要有長期準備,同時進行長期的監測和管理。
3.5反饋調整式設計原則
生態系統的成長是一個過程,河流修復工程需要時間。從長時間尺度看,自然生態系統的進化需要數百萬年時間。進化的趨勢是結構復雜性、生物群落多樣性、系統有序性及內部穩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同時對外界干擾的抵抗力有所增強。從較短的時間尺度看,生態系統的演替,即一種類型的生態系統被另一種生態系統所代替也需要若干年的時間,期望河流修復能夠短期奏效往往是不現實的。
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態系統的結構,力求最終形成一個健康、可持續的河流生態系統。在河流工程項目執行以后,就開始了一個自然生態演替的動態過程。這個過程并不一定按照設計預期的目標發展,可能出現多種可能性。
意識到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都不是靜止的,在時間與空間上常具有不確定性。除了自然系統的演替以外,人類系統的變化及干擾也導致了生態系統的調整。這種不確定性使生態水利工程設計不同于傳統工程的確定性設計方法,而是一種反饋調整式的設計方法。是按照“設計—執行(包括管理)—監測—評估—調整”這樣一種流程以反復循環的方式進行的。在這個流程中,監測工作是基礎。監測工作包括生物監測和水文觀測。評估的內容是河流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狀況及發展趨勢。常用的方法是參照比較方法,一種是與自身河流系統的歷史及項目初期狀況比較,一種是與自然條件類似但未進行生態修復的河流比較。
在反饋調整式設計過程中,提倡科學家、管理者和當地居民及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通過對話、協商,以尋求共同利益。提倡多學科的交流和融合,提高設計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董哲仁.水利工程對生態系統的脅迫[J].水利水電技術,2003,(7):1~5.
[2]董哲仁.生態水工學的理論框架[J].水利學報,2003,(1):1~6.
[3]董哲仁.河流形態多樣性與生物群落多樣性[J].水利學報,2003,(11):1~7.
[4]MitschW.J.,JorgensenSE..EcologicalEngineeringandEcosystemRestoration[M].PublishedbyJohnWiley&Sons,Inc.,Hoboken,NewJersey,2004:134~137.
[5]董哲仁.荷蘭圍墾區生態重建的啟示[J].中國水利,2003,(11A):45~47.
[6]O’NeillR.V.,D.L.DeAngelis,J.B.Waide,etal.AHierarchicalCon-ceptofEcosystems[M].PrincetonUniversityPress,Princeton,NJ.1986:153.
[7]GosselinkJ.G.LandscapeConservationinaforestedWetlandWater-shed[J].Bioscience,1990,40:588~600.
關鍵詞:建筑工程;資料管理;重要性 ;存在問題;處理對策與措施
中圖分類號: TU198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建筑工程資料管理工作直接反映施工企業的管理水平,住建部要求建立并管好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檔案,加強對工程建設項目資料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并明確指出任何工程如果技術資料不符合有關標準規定,則判定該工程不合格。建筑工程資料對工程質量具有否決權,足見其在工程建設中的重要性。
一、工程資料管理的重要性
在現有的施工過程中,工程技術資料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工作中要對各級各類的資料進行分類,要做到規范化、標準化、系統化,保證資料的完整不散失,要將資料管理工作滲透到工作的各個環節之中。當某個項目工程建設時間較長時,從項目開工到工程竣工這一階段,工程形成的文件資料涉及面廣,內容繁雜,經歷的時間長,稍有疏忽就可能遺漏,加之施工組織是臨時機構往往是工程任務一完成,臨時機構解散,而資料也隨之消失。為了保證資料收集齊全、完整,資料管理人員平時要加強業務學習,對工作中所要形成的哪些資料要做到心中有數,資料收集要依據工程進展及時跟進、采取積極主動的收集方法。將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按日期和工程內容的不同進行分類保管,在日常工作中要時刻注意積累資料,為今后的建檔提供基礎。做好資料的收集、歸檔、積累、貯存等工作都是為今后竣工驗收提供便利。這些資料全面反映了整個工程建設的詳細情況。它對工程質量的評定,工程竣工后的收尾工作以及對新建工程的準備等都具有重要的利用價值。因此,認真做好資料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二、建筑工程資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建筑工程技術資料不完整
完整的技術資料有助于全面而又系統的反映建筑工程的質量狀況,不完整的技術資料則會片面的反映建筑工程的質量。在建筑工程中,整體工程可能不會一起施工,因為某些原因可能會使局部無法及時施工,而有些單位為保持讓工程快速施工,同時保持資料的整潔,就不及時編制資料,或將此部分資料抽出,這也會造成資料最后漏項,影響資料的完整性。
2、資料管理人員管理意識淡薄
在一般的建筑建設中,管理資料人員人數不夠,因此很多時候是從其他部門臨時抽調,或者資料管理人員身兼數職,收過專業培訓的少,使得資料歸檔的質量沒有保障。當前,很多單位都沒有重視資料管理工作,出現了工程建設只重建設、忽視檔案的現象。一些參與單位只偏重建設的進度、質量和資金到位問題,而輕視了如何管理資料,往往等到工程臨近竣工驗收時,為了完整檔案資料才投進所需的人力和物力,以方便竣工驗收。這種方式不能保證工程檔案的準確和真實性,對今后檔案的利用非常不利。
3、資料保存手段不科學
資料保存問題主要是在工程建設資料收集結束后所表現處理的,沒有按照規定的方法進行裝訂、保存導致管理混亂、資料丟失等現象發生。建筑工程資料具有較高的嚴謹性,一旦在保存出現頁碼排列錯誤、裝訂不合規范、文件混亂,資料保持出現疏忽或差錯、復印件及原件混合保存,造成區分麻煩,甚至容易導致內容遺失等問題發生,嚴重影響工程正常開展,容易導致經濟損失。
三、建筑工程資料管理應對措施
1、規范建筑工程技術資料的管理
目前,建筑工程技術資料管理極不規范,下面就以竣工圖為例。竣工圖是建筑工程的施工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繪制的反映工程建成后實際形狀和構造的一種定型圖樣,在建筑工程技術資料中意義非凡。因此,工程施工單位應重視竣工圖,設專人管理或由某一個工作人員兼管竣工圖及其繪制,改變現在很多建筑施工單位對竣工圖沒有任何修改、說明,或者一些施工工程已經改變的單位也不會重新繪圖等情況,僅在圖紙上蓋個“竣工圖章”,就作為竣工圖存檔的現狀。
2、避免出現資料重復或沖突的問題
在收集以及整理資料時一定要對所有相關資料進行查詢以及參考新舊文件不能有相矛盾的地方。一定要保證材料的真實性,真實性是建筑工程資料的靈魂,不能因為要把利益最大化或是為了提高工程質量等級就制造虛假數據以及虛假資料,在上交的工程材料中所出現的數據必須都是真實的,必須采用原始的測量數據,而原始的數據必要要嚴謹準確,實事求是。如果資料作假,一旦工程在施工中出現問題,虛假的資料就會誤導我們,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激化問題,使錯誤達到不可挽回的地步,造成錯判誤判。
3、提高檔案工作人員專業技能和素質
要管理好工程資料必須把住人才引入關,招聘時引入的工作人員必須具備較高的文化專業知識,并且專業技術、技能較高。再者,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組織建設單位的資料員參加檔案業務培訓,掌握檔案整理立卷規范操作方法、建設程序和基建專業知識。檔案人員應努力學習檔案業務、管理理論和方法、網絡和計算機知識,提高自身素質,運用檔案學科新理論、新技術來指導和改進檔案工作,加速檔案科技進步,推動檔案事業發展。
4、提高認識,加強前端控制
提高工程管理人員對工程資料管理重要作用的認識,明確工程建設中形成的工程資料內容,掌握工程資料分類標準。從建設前期就對施工資料整理,分類設置歸類,保障將來收集施工資料的完整性,按照“三同步”的管理原則,保證施工資料管理與工程建設“同步收集、同步整理,同步竣工”,提高各參建單位資料員的工作效率和竣工資料整理的進度,避免因竣工資料整理不及時而影響工程竣工的現象。
5、加強專業培訓
具備足夠的專業技能才能提高辦事效率,單位對于工程資料管理人員要做好定期培訓工作,整體上提升隊伍的辦事能力,確保技術資料在收集、處理、歸檔等過程都能得到保護,技術資料對于施工單位就是無形的財富。一方面,對各級領導干部實施培訓教育,使其對技術資料給予高度重視,使他們在審批、檢查技術資料時認真對待。另一方面,對廣大工程技術人員實施技術管理和技術資料管理培訓,讓工程人員掌握足夠的技術資料管理能力,對手上的技術資料正確處理。為了確保工程技術資料的真實性,工程單位需倡導現場的實測實量,并把記錄原始數據統計好,這樣才能讓技術資料"貨真價實"。
6、嚴格把住竣工驗收關
工程進行竣工驗收的一個重要條件是竣工檔案資料必須通過城建檔案館的預驗收,因此在工程竣工驗收階段,職能管理部門、監理工程師及工程項目資料員要嚴格把好審查驗收關, 對編制的工程竣工圖、文字資料、竣工報告要進行認真審查, 著重檢查隱蔽工程驗收記錄的真實性和工程設計變更單及洽商記錄的落實情況, 認真審查竣工圖及文字資料是否完整、準確,簽證是否完備,組卷排列是否符合規定等等。
結束語
建筑工程資料必須全過程記錄并且必須全面反映工程質量和施工質量。建筑工程資料是工程建設各階段實施過程中,按規定程序和要求形成的各種歷史記錄文件的匯集。它的作用就是要能夠全面反映工程建設的合法性、工程質量狀態和施工質量狀況,滿足竣工驗收對工程資料的要求。工程資料是工程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工程資料反映了工程項目的建設管理水平,體現各責任主體執行國家法律法規、規范標準和各項政策的能力和力度。
參考文獻
[1]厲丹丹 建筑工程資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期刊論文]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13年8期
[2]王俊堂 建筑工程資料管理的現狀與分析 [期刊論文]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12年16期
【論文摘要】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以現場管理作為管理核心。為實現安全生產的標準化管理,要求貫徹落實現場管理措施,加強現場管理做好防范準備,同時建立施工現場安全生產保證體系。本篇文章通過對施工現場管理工作重要性的闡述,分析施工現場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強化現場管理的策略。為實現建筑工程標準化、規范化的安全生產現場管理方式提供幫助。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時代的發展,我國的經濟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各項建設也紛紛發展起來。其中城市建設的步伐又進一步加快,這給建筑工程的施工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前景,同時,也提高了對施工部門安全施工的要求。這就要求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施工部門不能因為追求企業利潤,忽略安全、質量、進度等多方面的管理。建立保障安全的現場管理體系,強化工程施工現場管理系統。
一、現場管理的重要地位
隨著日趨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在建筑行業里建筑施工的方向,要求實現具有專業化、規范化、標準化與協作化等多項現代化水平的施工企業。然而高要求的現代化建筑企業,在建筑企業管理方面,有以工程項目為核心,因而施工現場的管理就成為了工程項目管理的重中之重。它承擔著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與施工質量方面的重要責任。實行科學的管理施工現場,可以促使企業提高聲譽,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適應社會激勵的競爭,提高社會效益與自身的經濟效益。因此,我們要更加重視對施工現象的管理,不斷完善現場的管理系統,擴大市場的占有率,扎實建筑企業的基礎,從容的面對挑戰性強、激烈競爭的建筑市場。
工程主體項目的建設質量好壞,以及工程造價的高低,都與土建工程的現場施工管理有著密切的聯系。它作為工程項目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保障工程的質量、縮短工期,減低成本,只能強化施工現場管理。
二、施工現場管理的問題分析
(一)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低,安全意識不足
整個施工進度以及工程的資金投入,都受到施工現場安全問題的影響,可實際情況表明安全也是最常被人們忽略的問題。因此,建立、完善現場管理制度,是建筑現場施工安全工作的關鍵,把安全意識帶給每一個在建筑現場施工的工作人員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施工現場的管理工作要求高素質的專業性工作人員,但我國建筑行業雖發展快速,管理制度卻還不完善,專業人才無法滿足市場發展的需求,造成施工現場常發生建筑安全事故。安全施工是施工現場管理強調的重點,施工人員安全意識薄弱,使得土建工程得不到安全施工的保障,表現出是缺乏施工現場管理制度,這就影響到了施工現場管理的質量與安全。
(二)缺乏有效地材料管理
土建工程的施工現場材料使用的類型多樣,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工作人員對于材料的供應、堆放、發放、采購等沒有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類,使得某些材料之間相互影響,造成不同程度的浪費,而且在這些環節中還存在著某些不法的交易,最后對于施工的質量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程的造價。因此,我們要注重建立全面、實時材料管理制度,從而進行有效的控制與管理。
(三)施工現場缺乏質量與技術的管理
施工現場缺乏質量上的管理,主要表現在高程校核、土建實體、施工放樣、尺寸等多方面達不到質量管理指標,土建實體出現縱向裂縫,不合要求的實體布線工藝等質量隱患。然而,在工程技術管理方面,工程施工現場缺乏有經驗的專業人才管理,常常出現這些情況,對新材料、新工藝、圖紙掌握程度不熟悉,工作責任心不強,導致施工現場管理出現許多問題,不規范、違規的施工現象時常發生,工程施工現場的質量與技術管理開展困難。
(四)人員管理難,臨時用電多隱患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現場,員工人數數目繁多,要面對繁瑣的施工工序,這就加大了施工現場人員的管理的的難度。常常由于個別員工不規范的施工,導致施工的安全與質量得不到保證。因而,要有效地控制工程施工安全,有序的維護施工工序,就要加強對施工現場人員的控制。
由于建筑工程的現場施工,是短時間存在的運營方式。因此,許多施工現場在臨時用電方面就沒有進行科學的管理,用電技術措施也不夠完善,施工現場的工作人員缺乏自我保護意識,采用非專業人員對于用電線路與設備進行安裝、拆除、巡檢、維修,這就造成了施工現場存在了巨大的隱患。
(五)不重視文明施工,機械設備陳舊,維修管理出現問題
在現階段,工程施工現場常出現臟、亂、差等嚴重的問題,施工部門不善管理,導致施工現場衛生條件低下,嚴重污染環境;秩序混亂,垃圾隨意亂扔亂放;巨大的施工噪音等等諸多的問題都給附近的住戶造成了困擾。某部分建筑企業為了追求高利潤,低成本的施工,對于施工現場機械設備的投資金額較少,導致設備陳舊、老化得不到及時的更換,為引發安全事故埋下了隱患。此外,由于專業人才的缺乏,施工現場使用許多非專業人員,他們對機械設備的操作規程、維護保養、性能等缺乏基本常識,以至于在設備的日常維護、保養方面出現了很多問題,影響了施工現場的質量管理。
轉貼于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安全管理
1.堅持“預防為主,安全第一”的方針,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增強他們的安全意識。
土建施工現場管理工作,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要求專業技能強的綜合性人才勝任。施工時,必須堅持以“預防為主,安全第一”的方針,展開安全有效地施工,在思想上,加強工作人員的安全意識,防范于未然。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可定期開展專業性的培訓,滿足施工現場管理對人才的需求,借此保障土建工程安全施工。隨著經濟的發展,要求建筑企業不斷完善施工現場的管理制度,針對不同的建筑結構、地質條件引發的新問題,可使用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進行處理,邀請相關專業人士對新技術、新工藝進行講解,演示新設備、新材料的使用方法,安全有效地處理在施工現場存在的問題。
2.加強施工安全教育,強化施工現場管理。
安全管理在工程施工現場工作中非常重要,因此,要求管理人員除了學習安全知識外,還對他們進行培訓、考核,深化各級管理人員的安全意識,提升大家的安全技能水平,保證大家順利開展各項工作。創建優質的施工隊伍,使建筑企業擁有一支綜合素質高、紀律嚴明、富有創造力的施工隊伍。加強施工現場設備、材料的管理,嚴格監控材料使用規范,實行限額領料制度,重視材料的入出庫、領取,投料、補料、用料、退料等重要環節的管理,實行節約有獎、超出受罰的管理制度。
(二)強化管理體系
重視施工現場管理的技術準備、用電安全、機械設備保養維修等多方面的管理,嚴格貫徹落實現場文明施工。面對工藝復雜、材料繁多的工程項目,員工必做好技術準備,熟悉施工的要求、圖紙,制定合理的管理計劃。使用專業人員對用電線路進行定期檢查、維護,對于機械設備陳舊做到及時更換,加強設備管理人員的培訓,引導他們正確的使用機械設備,嚴格執行操作規程。為防止環境污染、噪聲擾民、治理不善,出現臟、亂、差的現象,要實行景觀化現場管理,設立標志牌、平面圖以及兩米高的圍欄等等多項防護措施。強化施工現場管理體系,建立滿足各項項目需要的管理機構。
總之,工程項目管理的核心要以土建工程施工的現場管理為主,確保工程的整體質量。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提出自己的企業品牌,加強企業的社會競爭力,為企業更廣闊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吳小宇.土建施工的現場管理及解決對策[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 (17).
[2]張延慶.淺析土建施工的現場管理方法[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3):267-267.
[3]劉亞超,趙寶玉.土建施工的現場管理及解決對策[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10(2): 223-224.
這是位于嘉南平原上只有一千七百多人的小村落,在寶島地圖上偏西南角的典型偏鄉。2001年土溝農村的一群年輕人,看到了家園如同其它農村同樣破落的問題,乃于2002年以協力互助精神成立了“土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開始共思,并以具體行動重振家鄉。而土溝最后一頭老牛,很自然就成為協會推動小區工作的精神符號,讓村民藉此追憶早年榮景,且將三百多頭水牛在土溝農村辛勤耕種形象,轉化提升為小區團結意識與文化“隱喻”,也從中以此“勤奮”之水牛精神重建農民之自我認同與尊嚴感。緣此,整個土溝農村之小區營造的意象與靈魂,即是水牛精神了。
十一年前,幾位臺南藝術大學的研究生,以土溝農村為現場教室,進行田野調查與行動研究,步入了土溝,并與“土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開始了一場迄今仍不解緣的美麗邂逅,共同協力推動農村公共事務與美學的建構,也成立了“優雅農夫”工作室,以“在地”心情“住進”土溝小區,從而真實地了解農村現場的頹敗、卑微、弱勢和無力,并開始接觸農民,體察農業的困窘,也漸漸與農民熟識和培養出“革命情感”,期能攜手突破農村局限,也能共同探尋農村新愿景。
透過長時間與密集的互動、溝通與交流,這群研究生最終得到了農民的接納,成為“自家人”,從早先誤解這些年輕人只是來農村玩玩、寫寫報告或論文,滿足了所求就會“拋棄”農村,到后來真心認同、肯定與信任外來青年的歷程,其實就是從“外地人”,到成為“在地人”的自然轉化,此種“轉化”代表著青年理想與老舊農村的相互“搓揉”過程,當然不會只是形式的硬件操作,其內涵反而是一種生活氣氛的醞釀。
置身在村內,可以見到每一件作品背后都隱藏著村民的故事,土溝村民的生活哲學相較于都市繁忙緊張的生活步調,更顯現出陶淵明般“悠然見南山”的理想生活趣味。散步其中,有時會有既夢幻又真實夾雜的感受,很難想象,在仍有豬糞味的農村,竟然有如此多的老農深信自己樸素的手工藝品與農產品,是值得大家珍藏的“美術品”,而許多青年從各地涌入,帶來的嬉笑與活潑氣息,也是夕陽農村所歡迎的,一時之間,世代間竟也如許相融相契,新與舊也就沒有隔閡了,顯得是似乎一切本來就應該如此展現的。
【關鍵詞】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方案;病害原因
中圖分類號:TU528.4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前言:
水泥混凝土路面具有造價底,施工工藝簡單與優點。在我國公路交通運輸網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但水泥混凝土路面也存在著乘車舒適性差,后期養護工程量大,維修費用高與諸多問題。目前,許昌市區水泥路面約40KM,基本上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建成的。如今,大部分路段已出現表面磨損,光滑,斷角,斷板,脫空與病害。市政管養中心普遍采用的是挖除破損板塊與快速修補混凝土技術,對于破壞比較嚴重的路段,多采用拆毀重建的方法來處理。這些補救措施造價較高,在養護資金日益緊張的情況下,探索一種既經濟又適用的合理改造方案,無疑是十分有益的。
2.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現狀和結構形式
2.1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現狀
由于我國水泥、黃沙和碎石等材料豐富,筑路用優質瀝青較少,水泥混凝土路面在各種等級的公路上得到普遍的推廣。
但是,眾所周知,由于我國經濟發展迅猛,通車幾年的公路,其實際車流量就已超過設計年限末的交通量,加之車輛超載現象普遍,公路部門又未能有效制止,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發展勢頭迅猛,而且數量較大。一方面養護資金有時不是十分充足,有些病害不能及時修復;另一方面,由于道路建設任務繁重,對道路養護普遍不夠重視,參與道路養護的多是些經驗不足責任心不強,無法準確判斷病害的原因,不能擬訂出正確的出處治方案,水泥砼路面病害得不到正確的修復,很快又會重新萌發,導致了又壞,壞了又修的惡性循環,既浪費養護資金,又加重病害程度。
2.2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結構形式
水泥混凝土路面結構一般由水泥砼面層、基層、底基層、和墊層組成。通常基層采用水泥穩定類材料、二灰穩定類、級配碎礫石等材料鋪筑,底基層除上述材料外,也可采用水泥穩定土、石灰穩定土、二灰穩定土、石灰工業廢渣或其它適宜的當地材料鋪筑。在潮濕狀態路基處,才設置水穩性好的粒料類墊層。
眾所周知,水是道路的天敵,過去設計施工的基層和底基層材料普遍怕水,不耐沖刷。某些道路排水設施存在先天不足。
3.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的種類和原因
3.1病害的種類
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的主要類型如下:
(1)斷裂類病害
分為縱橫向斷裂、斜向斷裂和角隅斷裂。
(2)豎向位移類病害
分為沉陷、脹起兩種。
(3)接縫類病害
分為填縫料損壞、縱向接縫張開、唧泥和板底脫空、錯臺、接縫碎裂、拱起。
(4)表層類病害
分為磨損和露骨、紋裂、網裂和起皮、活性集料引起的網裂、粗集料凍融裂紋、坑洞。
在以上四類病害中,最常見也是最影響行車質量的是斷裂類病害和接縫類病害,日常養護的重點也應該放在這里。
3.2病害產生的原因
為防止路面破壞,必須將路面切割設置伸縮縫和脹縫。水泥混凝土板受風吹日曬雨淋,填縫料必然開裂,雨水會從中央分隔帶、縮縫和脹縫處滲入,積滯在脫空區。在重載車輛的作用下,車輪駛過板體回彈時,形成真空,這種負壓進一步將水泵入已形成的原始脫空區,隨著混凝土板下水的積累,基礎材料趨向于自由水飽和狀態,開始表現為少量的冒清水現象。在重載車輛頻繁的作用下,板后方的邊緣和角隅先向下彎沉,將脫空區內滯留的水擠向前方,而后車輪行駛到板前方時,又將水擠向板后方。移動荷載引起的水動壓力,使基層聯結較弱的膠結料受到沖刷,并隨著水的被擠出而被帶出,即產生唧泥現象。
4.帶條罩面法:
處理舊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常規方法是直接對舊水泥混凝土路面用瀝青混凝土進行罩面。這種罩面方法往往完工后不久便出現較多的反射裂縫,造成罩面達不到應有的服務年限,且因其過多地提升了原有路面的標高,改建工程量較大,以及造價高昂等因素,已逐漸被淘汰。
目前,在高溫多雨的南方,對舊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改建大多采用的是帶條罩面法。即在舊水泥混凝土路面破損及縫隙處采用道路專用土工布或纖維柵粘貼處理后,采用高品質瀝青或改性瀝青混凝土(表處)超薄罩面。這種方法依據所用材料的不同又可分為加鋪土工格柵處理法和加鋪土工布處理法。
5加鋪土工格柵處理法:
5.1原理及其特點:
該方法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土工格柵自身較高的抗拉強度,承擔部分車輛對路面的剪切應力;同時作為一個剛體,隔離原有地面的反射裂縫向上發展。經過土工格柵處理后的路面具有較高的抗剪強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剪切型反射裂縫的發展。
5.2施工工藝:
(1)清掃路面,除去灰塵及雜物,用瀝青砂或灌縫材料填充裂縫。
(2)采用瀝青碎石調整路拱坡度,鏟除路面上銳圓尖的突出部分。
(3)均勻噴灑熱瀝青,范圍要比土工格柵多出10cm。
(4)平整鋪設土工格柵。
(5)攤鋪瀝青混合料。
(6)碾壓成型。
5.3成本分析:
土工格柵的價格為20——50元/㎡
6加鋪土工布處理法
6.1工作原理及特點:
該方法主要是依靠土工布較大的變形能力和抗拉強度,吸收和擴散混凝土結構中的應力,避免應力集中現象發生;同時,浸透瀝青油的土工布作為一個保溫層,抑制了溫度型反射裂縫 發生及其發展;另外,土工布浸透瀝青粘結油后。作為一個防水層,可抑制地表水軟化地基及地基毛細水向上破壞面層。加鋪土工布能較好地降低了改建工程的造價,其不足之處是對于基層處理要求較高。
6.2施工工藝
(1)清掃地面,清除裂縫中雜物,用瀝青砂堵塞裂縫,采用瀝青碎石調整路拱坡度。
(2)路面上銳圓尖的突出部分予以鏟除。
(3)噴灑粘層油,抗剝落劑摻量為0.4﹪的熱瀝青按1.0kg∕㎡噴灑完全,范圍要比土工布多出10cm,溫度為150℃——170℃
(4)鋪土工布與粘層油噴灑同時開展。
注意事項:①.避免折疊彎折。②.搭接寬度15cm,搭接部分噴灑0.5kg∕㎡熱瀝青;③.如遇雨或路面潮濕會影響涂層粘結度,應曬干補油后方可使用;④.鋪設時注意燒毛面向上;⑤.如果施工車輛的輪胎粘著布上的瀝青,則可以使用少量的沙灑于輪胎前,以免把土工布卷起。
(5)攤鋪瀝青混凝土路面或表處理,攤鋪機碾壓步驟按要求嚴格進行。
6.3土工布成本分析
土工布價格約15元∕㎡
6.4方案經濟對比
下面針對許昌市文峰路南段快車道改建工程在新舊兩種方法做一簡單經濟分析。希望能對道路建設帶來益處。
文峰路南段快車道原為混凝土路面,已大面積出現坑槽,斷角與病害,改造采用的是重建方案,道路全長1500m,快車道寬14m,結構設計形式為26cm厚c40水泥混凝土板,20cm厚5%水泥穩定碎石,15cm厚水泥石灰土(12%石灰土加3%水泥)。15cm厚8%石灰土。工程造價為462萬元。
如果采用加鋪土工布來處理該路段,只需攤鋪(1.5+4.5)cm厚改性瀝青混凝土即可,也即157.5萬,就可再讓該路段延長使用壽命5-8年,這樣可節約資金304萬元,當然這樣處理提升了快車道路面的標高,造成快,慢道之間形成了6cm的高差,外觀上不甚美觀。不過,也可以先采用鏟刨機鏟除6cm厚層水泥混凝土路面,然后再攤鋪土工布和瀝青混合料。若鏟刨機鏟掉1cm厚水泥混凝土按12元∕㎡計,改工藝造價308萬元,仍可節約人民幣154萬元。
7.結語
加鋪路工布是處理舊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的一種十分經濟有效的方法。如今,該方法在上海、廣州、福建等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應用,效果反映良好,值得在舊水泥混凝土路面改建工程中予以推廣。
【參考文獻】
[1] 薛忠軍,張肖寧,王佳妮,詹小麗.舊水泥路面改建、加鋪決策體系初步研究[J].中外公路,2008,28(3).
關鍵詞:舊水泥路面脫空 壓漿 瀝青加鋪
中圖分類號: TU57+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截止到2012年底,菲律賓國家級公路總長度超過四萬公里,其中水泥路接近一萬五千公里。現有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大部分都是在馬科斯政府執政期間修建的,有相當一部分已接近或超過設計年限,局部路段甚至已經使用近40年,有些雖未達到設計年限,但是由于設計時對交通量增長預估不足,汽車軸載日益重型化,路面累計通行標準軸次已超過設計值。此外,由于受科技發展水平的影響,當時水泥混凝土路面設計理論不夠完善,施工質量不高,經驗的不足以及養護時不夠規范和重視等眾多原因,許多路面或出現結構性損壞,或出現功能性缺陷,嚴重影響了公路的使用質量,大部分水泥混凝土路面都維持在較低的服務水平上,面臨著修復、改建和重建工作。
近年來,菲律賓政府也在加大投資力度,力求充分利用原有的水泥混凝土道路,在修復、改建或重建的基礎上,以期實現全國干線公路黑色化,因此深入探討舊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加鋪改建工程施工的相關技術具有一定現實意義。本文結合菲律賓辦事處沙瑪項目舊水泥混凝土路面改建工程的實踐,談談對舊水泥路面加鋪改造施工關鍵技術的認識。
1舊水泥路面脫空狀況評價與處理
水泥混凝土路面主要有以下四種類型的損壞:斷裂、接縫損壞、變形、材料或表層類損壞 [1],在瀝青加鋪層的研究中,主要關心的是前三類病害。斷裂、錯臺、接縫損壞、唧泥和坑洞等水泥路面常見病害通過目測即可發現,而板底脫空具有一定的隱蔽性,需要借助于特殊的設備。
板塊脫空會使路面板在荷載作用下處于極為不利的受力狀態,有限元分析表明板底脫空會使路面板在相同荷載下承受比正常不脫空板更大的拉應力,相鄰板在車輪荷載作用下產生較大的錯動,溫度變化引起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板脹縮變形更多的傳遞給瀝青混凝土 ,這些都加劇了反射裂縫的發生與發展。因此,脫空板塊的處治效果直接關系到加鋪層的壽命,而這一切又是建立在脫空的識別判定基礎之上的。
沙瑪項目部采用聲振法水泥混凝土面板脫空檢測儀,對舊水泥路面板底脫空情況進行了檢測與評定。每塊板布置了5個測點,如圖1所示,板塊編號和測點位置以現場標注為準。
圖1 測點位置示意圖
建議根據現場板塊破損狀況和脫空檢測結果,按照設計文件的要求,將斷裂和下沉的板塊及其基層挖除后更換新的基層和面板;對板塊表面完整但板角脫空的板底和基層底面進行壓漿處理,壓漿孔深度宜超過基層底面3~5cm。
壓漿是較為成熟的脫空處治方法,壓漿時需要根據不同的脫空位置選擇合理的鉆孔形式,推薦的超車道和行車道鉆孔形式如圖2。此外,施工中一定要做到(1)淺層灌漿位置達到水泥板與基層脫空之處;(2)灌漿材料嚴格按照規定配合比拌制;(3)發現唧漿嚴重處,深層壓漿入混凝土板底和路基頂面。
(a) (b)
圖2 灌漿的鉆孔形式
(a)超車道鉆孔位置示意圖(b) 行車道鉆孔位置示意圖
2路面防裂技術的應用
設置中間夾層是目前水泥混凝土加鋪最常用的防裂技術,可使溫度作用下的接縫伸縮及車輛荷載作用下相鄰板邊的豎向位移被大變形率的材料所吸收,或是阻止板接縫或裂縫處各個方向相對運動時產生的應力,進而起到降低裂縫應力峰值的作用,此外,部分中間夾層還具有防水層的作用[2]。它通常與其他防裂技術如水泥板處治技術、瀝青混合料性能改進等綜合采用來提高路面防止反射裂縫性能。目前應用比較成功的中間夾層有聚酯土工布、橡膠瀝青應力薄膜吸收層(SAMI)兩種技術。
由于橡膠瀝青技術對于設備的依靠性比較高,需要專業化施工隊伍進行施工,故沙瑪項目采用了聚酯玻纖布這種防裂技術。所用的Trupave聚酯玻纖布是由菲律賓公造部指定的一種美國生產的全新玻纖復合防裂材料,是由60%玻璃纖維和40%聚酯纖維組成的一種無紡、無加筋合成材料。這種獨特的組合克服了原材料的缺點,為Trupave提供了玻璃纖維的強度和聚酯纖維的柔韌性,這是它成為路面防裂材料的基本保證。
試驗段方案為水泥混凝土路面板與板之間縱向和橫向接縫鋪設第一層聚酯玻纖布,在對應的調平層頂面同樣位置鋪設第二層聚酯玻纖布。按此方案試鋪后,發現第一層聚酯玻纖布上的調平層施工質量難以保證。經過調查、分析得到下面的結論:調平層的厚度是影響其施工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調平層厚度如果少于4cm,在攤鋪與碾壓過程中容易造成下面的聚酯玻纖布發生推移、卷起的現象。本項目的找平層設計厚度為5cm,表面層設計厚度也是5cm,可以有足夠的保護厚度來保證聚酯玻纖布施工不發生推移現象。
聚酯玻纖布依靠與瀝青的粘結、吸附以形成強度,進而防止反射裂縫。因此,聚酯玻纖布與下層水泥混凝土板或者瀝青混凝土的粘結非常重要。沙瑪項目在前期試鋪過程中,對于聚酯玻纖布的瀝青灑布量與均勻性做過多次試驗,通過比較分析,確定實際施工時的瀝青灑布量。
為了確保聚酯玻纖布不推移以及減少其對表面層平整度的影響,經過分析與總結,本項目瀝青面層施工對碾壓工藝做了如下調整:將原先鋼輪初壓、膠輪復壓的碾壓方式改為膠輪初壓、鋼輪復壓的模糊碾壓程序,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聚酯玻纖布對其上面層瀝青面層平整度的影響。
聚酯玻纖布攤鋪的主要經驗總結如下:
(1)熱瀝青灑布量不宜太少,且均勻性要達到要求;
(2)灑布熱瀝青后,立刻鋪設聚酯玻纖布,保持灑布瀝青和鋪設聚酯玻纖布的工作組作業面連續;
(3)盡可能使聚酯玻纖布下的瀝青浸透上來,鋪設聚酯玻纖布12h后再進行上層瀝青混合料的攤鋪;
(4)在瀝青混凝土上鋪設聚酯玻纖布的效果要好于水泥混凝土板;
(5)聚酯玻纖布嚴禁雨水或潮濕狀況時施工,遇雨要及時覆蓋,盡量避免雨淋,雨淋后的聚酯玻纖布要風干后才能鋪瀝青混凝土。
3瀝青加鋪層施工技術
目前對于改建項目還沒有相應的施工及驗收規范,可以參照新建瀝青混凝土道路的相關規范[3]。但是,由于舊水泥混凝土路面經過多年行車荷載作用,水泥板塊出現不同程度的功能降低,路面斷裂、面層豎向位移、接縫損壞及表層損壞等不可避免的病害造成路面平整度較差,與新建瀝青混凝土道路的的基層平整度有一定差距[4-5]。這樣瀝青面層質量評價指標厚度和標高會有所沖突,另外平整度水平也會相應降低。對此,本項目制定了如下原則:以標高即總厚度控制為基準,以較厚的下面層起到調平和標高控制的雙重作用,保證中上面層改性瀝青的厚度。
根據本項目瀝青混合料設計中采用了骨架嵌擠密實型的理念,混合料相對更加難以壓實,對此我們對施工碾壓工藝做了優化調整,將原先鋼輪初壓、膠輪復壓的碾壓方式改為膠輪初壓、鋼輪復壓的模糊碾壓程序。這一方面為了進一步確保瀝青路面壓實度,另一方面能對平整度的改善有所幫助。
采用優化的施工碾壓工藝,平整度整體水平能較好控制在規范以內。同時,現場檢測結果也表明,瀝青路面壓實度滿足要求,表面密水性較好。
4小結
改建項目缺乏規范依據,通過在施工過程中同菲律賓公造部下屬科研單位的不停探討與深入研究,并結合工程進展中的實際情況,我項目部總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鋪瀝青混凝土施工關鍵技術的操作規程,可作為今后類似項目的參考。
(1)采用聲振法對水泥混凝土面板進行脫空檢測是一種實用性強且準確度較高的方法。
(2)研究表明聚酯玻纖布在水泥路面加鋪中起到良好的防裂作用;在其施工中需要特別注意兩點:一是熱瀝青灑布量和均勻性,二是聚酯玻纖布應及時而平順的鋪設。
(3)改建項目可以按現行國標新建瀝青路面的質量標準進行控制與驗收。
(4)為了提高路面壓實度和平整度,采用膠輪在前、鋼輪緊跟的模糊碾壓程序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1] 劉滎.水泥混凝土路面改建技術[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 曹東偉.有防裂夾層結構的舊水泥混凝土加鋪層的結構分析與設計方法[J].中國公路學報,1995,8(4):1-6.
[3]《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實施手冊》 JTG F40-2004.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關鍵詞:應急物流;物流管理;提升;建議
中圖分類號:F250 文獻標識碼:A
我國位于北半球中緯度環球災害帶與環太平洋災害帶交匯的位置,地質、氣候條件差異性較大,屬自然災害稍多發地。近幾年我國連續發生的重大自然災害,還有非典、禽流感等突發公共衛生和公共安全事件,給我國人民生命和財產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其間這些時間點和段上發生的這一切,必然帶來對應急物流的大量需求,以便能及時解決救災物資轉運,傷者救助、衛生防疫、災后重建等問題,否則災害損失將會不斷擴大,災害極有可能變成災難。這些都在不斷地考驗著我國政府對于應急物流的應對管理能力。回首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通訊以及道路中斷,致使救災一度陷入困境,在后期救災過程中,由于時間緊迫、安排不周,救災現場又出現了物資運送不合理、物資無法準確到達目的地等現象。因此,從應急物流在供應方面所表現出的被動局面看,我國應急物流在管理能力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
提升應急物流管理能力,并非僅通過提升交通運輸速度、加快物資周轉等就能簡單的實現,眾多因素都會約束著它的發展和提升,提升應急物流管理能力需要應急各部門的協調,多領域的合作,通力協作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而我們要想提升應急物流的管理能力,就必須首先研究應急物流管理現狀,再進一步找出影響應急物流管理能力的各種相關因素,最后對癥下藥。
1 我國應急物流管理的含義及特點
1.1 應急物流
應急物流是指為應對嚴重自然災害、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軍事沖突等突發事件而對物資、人員、資金的需求進行緊急保障的一種特殊物流活動。應急物流與普通物流一樣,由流體、載體、流向、流程、流量等要素構成,具有空間效用、時間效用和形質效用。應急物流多數情況下通過物流效率實現其物流效益,而普通物流既強調效率又強調效益。它包括應急物流組織機制的構建、應急技術的研發、應急物流專業人員的管理、應急所需資金與物資的籌措、應急物資的儲存與管理、應急物流中心的構建、應急物資的運輸與配送等內容。
1.2 應急管理
應急管理是一門新型的交叉學科,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機構在對突發事件的事前預防、事發應對、事中處置和事后恢復過程中,通過建立必要的應對機制,及時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應用科學、技術、規劃與管理等手段,保障公眾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有關活動。應急管理具備以下特點:
1.2.1 快速反應
突發事件的發生,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其破壞性大,如果行動不及時,勢必造成災害的擴散。因此,政府必須在第一時間作出及時而準確的反應。反應越是及時,就越能盡早掌握救災的主動權,否則災害損失將擴大。應急管理的這一特征,極大地考驗了政府的主導性,政府掌管著行政資源和大量的社會資源,擁有嚴密的行政組織體系,具有龐大的社會動員能力,這是任何非政府組織和個人無法比擬的優勢,只有由政府主導,才能動員各種資源和各方面力量開展應急管理,實現救助的快速反應。
1.2.2 目標廣泛
應急管理追求的是社會安全、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關注的是包括經濟、社會、政治等方面的公共利益和社會大眾利益,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保證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保證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為社會全體公眾提供全面優質的公共產品,為全社會提供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務。這也正是應急物流弱經濟性的體現。
1.2.3 社會動員
政府雖然在應急管理中扮演主導性的角色,但必須充分意識到,在危機發生時,僅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必須借助社會公眾的力量來進行應急管理,充分調動大量的社會資源和力量共同參與應急管理。我國《突發事件應對法》明確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義務參與突發事件應對工作。只有全社會的共同參與,突發事件管理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1.3 應急管理過程
重大災害事件通常由潛伏期、形成期、爆發相持期和消退期組成。為有效應對突發事件,政府應急管理應該從災害發生的完整過程進行分解,并針對各個不同階段應當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有效應對突發事件。
1.3.1 預防
是指危機還尚未發生之前,為了降低突發事件出現的幾率、減輕危機可能帶來的損失所采取的各種預防性措施。我國強調以風險管理為應急管理的核心,要用科學的方法發現風險、測量風險、登記風險、預控風險,把應急管理建立在科學的方法基礎上。在預防階段政府要十分注重風險評估工作,盡可能地預測和考慮所有可能發生的風險因素,并積極有效地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減少風險。
1.3.2 準備
是指政府為應對各種突發事件所采取的各項準備工作,包括預警監測、科學研究、信息處理、日常管理等。例如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網絡技術建立信息收集渠道,加強對信息的分析和整理,依靠各方面專家技術提升分析風險信息的能力,爭取做到早期預警,并力爭進行正確決策,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同時根據實時狀況的變化隨時對預案進行修改和完善;組織演練,加強經驗總結學習,對應急人員進行各種技能培訓,儲備相關應急物資等。
1.3.3 反應
是指在危機發生和不斷發展過程中,政府采取各種緊急處理和救援性的活動來應對突發事件。主要有:預警提示,啟動應急預案,實施緊急救援,進行緊急控制和隔離,快速疏散人群,評估受災范圍和程度,及時向公眾報告危機發生情況,預告政府采取了哪些應對措施,救援進展如何,向公眾提供基本的公共基礎設施和安全保障等。反應的速度及成效是對應急管理效果最直接的體現。
1.3.4 恢復
在突發事件得到一定控制之后,為了恢復災區正常的狀態和穩定社會秩序,政府必須采取各種恢復性工作,包括:啟動恢復計劃,實施災后的救援和救助,對毀壞設施進行重建或修復,以最快的進度恢復社會秩序,對災害進行管理評估等。
2 我國應急物流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 保障體系不健全,缺乏法律法規的規范引導及補償機制
目前我國的應急物流保障體系,缺乏統一性,呈現出各部門各自為政,行動無法可依的現象,普遍存在以行政命令為主要手段,不計成本,代價高、收效低的特點。另一方面,在救災過程中造成的傷亡補償機制尚不健全,不能有效全面發動受災群眾參與救災。
2.2 危機意識淡薄,對預案認識不夠,事后缺乏總結評估
由于針對各種災害的預案本身就存在不規范性,加之各部門的重視力度不夠,使得對危機可能發生的認識把握不準,實戰演練缺乏,即使演練也僅浮于形式。況且各部門間缺乏系統、統一的演練。一旦災害發生,各部門便顯得措不及手,行動很難協調統一。我們必須從每次危機處理中吸取教訓,認真分析危機產生原因,并采取針對性措施,有效防止危機的發生,這是應急管理有效措施。
2.3 應急協同聯動機制不健全
災害一旦發生,需要應急物資在第一時間到達,但我國目前的物流各環節還未達到統一化、系統化標準,使得物流在整個供應鏈上缺乏一貫性,進而削弱了應急的效果。應急管理的急迫性強調共同工作、協調應對,特別要求各部門、上下各層級的工作程序具有一致性,在行為上注重合作與協調。
2.4 缺乏統一的應急物流指揮中心
美國所有防災事務的統籌由聯邦緊急事務處負責,國外日、歐等發達國家,在應急物流管理方面也都有自己的應急物流指揮中心,形成了良好的應急管理機制。而我國在此部分尚為空白。
2.5 高科技在應急物流的應用率較低
當前,網絡技術在我國的發展飛速,但現行的應急物流信息化程度相對較低,未將現行的智能物流應用于應急物流管理體系,缺乏統一的應急物流信息共享和平臺,導致應急指揮中心無法準確掌握緊急情況下詳細資料以及所需物資的具體情況,無法制定出正確的應急物流決策,因而難以滿足應對突發緊急狀況的要求。
3 提升我國應急物流管理能力的建議
3.1 建立應急物流管理體系
通過國內立法途徑,從上到下設立專職機構,將我國軍隊職能加入進來,建立專門的應急物流指揮中心,配備專業的工作人員,專門從事應急救災指揮工作,保障物資的籌措、運輸、調度、配送,從政策法規層面將各部門的權利、義務、職責加以明確,做到災害發生時何事都有法可依,進而保障應急物流高效順利的流通。
3.2 建立各種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預案
可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運用先進的高新技術,加強災害的事先預防和演練,針對不同的災害種類和各地區突發的規律,制定各種不同的應急預案和救災措施,做好應急管理所需的各項準備,包括:資金、物資、人員配備、設施設備等,并要有憂患意識,在平時加強預案的演練與實操。另外要充分發揮當地民間組織、群眾的作用,齊心協力保證救災效果。
3.3 加強應急物流管理各環節信息化建設
在智能物流發展的今天,應將應急物流的供應、采購、運輸、配送各環節與信息化相連。使應急物資實現可視化、透明化運行。這不僅有助于災害的及時救助,對于救災經費的使用、捐贈救災物資的流向都將起到極大地推動作用。構建統一的應急物流信息共享和平臺,使應急指揮機構及時準確掌握突發事件的詳細資料及應急物流的運作情況。信息化的另一方面是災害預報的信息化,政府應充分利用高科技在對災害防范的同時具備一定的預見性,這對于減少災害的損失程度將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3.4 加強災后重建管理
在突發性危機事件得到一定控制之后,為了恢復災區正常的狀態和穩定社會秩序,政府必須采取各種恢復性工作。在此過程中,政府必須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責,充分認識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的艱巨性、重要性、緊迫性,確保災后重建工作及時有效實施,確保各項資金款項的及時到位,加強反腐倡廉制度建設、加強政府督查力度、完善領導干部行為規范,本著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精神,切實履行好政府各部門的職責,做好各項工作。
4 總 結
應急物流管理的核心是管理,我國應努力學習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不斷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保障制度的有效落實,使應急物流的管理在應對突發事件的過程中發揮巨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周堯. 自然災害應急物流能力評價體系研究[D]. 武漢:武漢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0.
[2] 徐端端. 中國應急物流優化研究[J]. 黑龍江交通科技,2011(1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