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稅務會計實訓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稅收課程;會計專業;教學研究;高職院校
隨著法制社會的規范化進程的深入發展和稅務部門征收管理力度的加強,稅務行為與企業經營管理活動關系將日趨密切,社會對能獨立處理各種涉稅事物的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同時稅務咨詢、稅務等涉稅服務將成為未來社會服務行業發展的一個趨勢。
一、市場需求和教學現狀
(一)市場需求。首先,在會計專業人才市場需求的現場問卷和網絡調查中發現,16家企業中要求“熟悉國家和地方稅收法律法規”的有9家,占58.33%;要求“熟悉各項稅收業務的工作流程”的有12家,占73%;要求“具有較強的納稅籌劃能力或擅長納稅籌劃”的有10家,占63.69%。由此可見,企業對既懂會計實務又熟悉稅收法規和納稅業務的會計人才是有較大需求空間]。此外,根據我國人事部披露的一份人才需求預測顯示,會計類中的稅務會計師將成為需求最大的職業之一。其次,根據工商部門提供的各類企業數量統計表反映:現代企業仍以中小型企業占較大比重,為節約企業運營成本,其財務部門一般只設置會計和出納各一名,其實企業設置會計的真正目的正如美國著名會計學專家亨德里克森在《會計理論》一書中寫的“很多小企業,會計的目的是為了編制所得稅申報表,甚至不少企業若不是為了納稅根本不會記賬。即使對大公司來說,納稅也是會計師們的一個主要問題。”因此是否具備稅務知識已經成為各用人單位衡量會計類專業人才素質的重要參考標準。會計崗位的綜合化也使得會計人員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會計理論知識和操作核算技能,還要具備全面的稅務專業理論知識和綜合的涉稅事物處理能力。
(二)教學現狀。近年來,部分高職院校根據就業市場需求在培養會計專業應用型人才方面做了些改革。但目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育仍拘泥于傳統會計崗位人才的培養,普遍存在“重會計類課程,輕稅務課程”的現象,造成會計專業畢業生大多數會計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扎實,稅務理論和稅務操作技能欠缺、匱乏。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多崗位性、綜合性理念缺乏。首先在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方向上缺乏對稅收相關知識和技能的重視。殊不知會計專業主要面向的崗位群,稅費計算、納稅申報及涉稅會計處理也其主要的職業崗位能力之一。其次是不了解在經濟、法制社會下,市場對會計綜合人才需求。部分高職院校在對會計人才培養的方向上還局限于傳統的核算崗位,人才培養定位于完成經濟業務的分類、歸集,整理、核算。只把稅收教學相關課程作為會計專業選修課,甚至認為稅收相關教學課程可有可無。 2)稅收教學課程開設不足、設置不甚合理。筆者在對重慶市26所開設會計專業的高職院校進行問卷調查后,發現各個院校開設的稅收教學課程不盡相同,有“稅收會計”、“稅法”“企業稅務籌劃”“稅法與稅務會計”“稅務實務”等等,大部分院校僅開設其中一門課程,這樣導致所開設的的課程在內容上比較混亂,專業性不足,缺乏系統性;在稅收課程安排方面缺乏按照知識的遞進性開設課程,課程設置片面為滿足招生和就業需要而開設的熱門課程。存在沒有任何稅收基礎理論知識情況下開設納稅籌劃課程情況等等不合理情況。稅收課程本身知識點多,學生掌握慢,遺忘快,稅收教學課時又嚴重不足,大部分高職院校僅安排一個學期,課時安排在30學時左右,稅收課時間緊張稅收知識老師講解起來只能一帶而過,學生學起來也是略知皮毛。3)稅收實踐教學環節仍然薄弱。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備受企業歡迎的是他們實踐操作能力和動手能力,這是高職與普通高校學生競爭的最大優勢,在稅收教學方面,教學形式已經由傳統“粉筆+黑板+教案+教材+嘴巴”的教學模式逐漸向多媒體教學等多元化教學轉變,單一的教材教學逐漸轉向老師的案例教學和互動式教學,但陳舊的教學思想還根深蒂固的影響著部分教育者,任然存在著理論教學占到80%以上,實踐環節很少,課堂上教師講的多,學生練得少,知識訓練量總體偏小,教學效率低下。有的畢業生工作后,甚至最基本的稅務登記、發票領購、填開都不會。4) 考試考核方法單一,有待改進。稅收課程在課程教學結束后考核方式較多還是采用卷面考試,更多關注的是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記憶程度,雖然考試也是一種培養學生能力的途徑,可是多方位、多角度、靈活的考核方式也可以促進人才多方面能力的培養。
二、教學改革建議
(一)創新教學理念。一方面,在人才培養理念方面要將市場需求和學生的專業知識理論體系有機的結合,準確定位會計專業所面向的崗位群,深入分析崗位工作任務,全面認識會計專業面對的多崗位和綜合性崗位的適應力,創新教學理念。另一方面,從稅收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的角度,從會計專業的職業規劃以及社會需求等角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科學設計教學課程和組織教學內容。對于稅收課程的設計總體思路必須以辦稅員崗位工作任務為依據,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根據稅務機關的要求、企業要求和學生職業發展的需要來確定教學內容;根據工作程序和事物認知的規律組織教學內容。1)根據稅法相關課程特點,科學課時安排,遞進知識掌握。根據稅收課程本身知識點多,學生掌握慢,遺忘快特點按照專業方向科學設置課程內容,合理課時安排。如:會計專業(會計學方向)應開設《稅務會計》課程至少60學時,作為必修課程,課程開設層次由《基礎會計》到《財務會計》遞進到《稅收會計》,《稅收籌劃》作為選修課程,安排30學時;《國際稅收》課程安排28學時,作為選修課程。另外增加《稅務會計》實訓課程。會計專業(注冊會計師方向)依然開設《稅法》必修課程,50學時;《稅務實務》40學時,必修課;《國際稅收》安排28學時,作為選修課程。同時增加《稅務實務》實訓課程。2)根據高職教育特點,按照崗位工作過程組織教學內容。把課程內容的組織直接與工作過程銜接,打破單一的按稅種分類的教學方法,采取分行業、分經營業務大類設置專題方式,緊密結合工作實際,方便學生進行多稅種有機聯系的學習,提高其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對于與制造業、流通業聯系緊密的增值稅、消費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和資源稅等的計算與會計處理,以購銷業務為專題串聯講授實踐、操作;房地產開發、銷售業務通常與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土地增值稅、契稅、耕地占用稅等相聯系,可將相關稅種的學習以房地產開發為專題串聯學習。又如《稅務籌劃》可以以企業投資、籌資、日常經營以及資產重組等各主要經營活動類別為主線排列知識,會讓學生更容易形成清晰的思路,也可以更貼近工作實際、更能滿足高職學生實踐應用的需要。 3) 規范和完善實踐教學體系。由于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普遍存在缺少系統教學大綱,因此實踐教學環節實施過程中隨意性較大,為了防止稅收實踐流于形式,高職院校應明確實踐教學的內容、組織方式和方法,制定系統的實施方案,加強對實踐教學的有效監控。實踐教學內容的設置要具有層次性、漸進性和可操作性。同時,還要注重按照社會對會計專業人才的就業素質的要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及時調整和拓展實踐教學內容。
(三)跟進市場,發揮優勢,深度推進實踐教學。1)整合資源,有效利用。利用現有的會計手工模擬實驗室和會計電算化實驗室,在財務會計模擬實驗中增加稅務會計的實訓內容,具體可以是依據同一套業務資料,增加全面的涉稅業務,要求學生同時做兩套賬,一套是依據會計準則提供反映投資、融資和經營活動信息的賬簿,一套是以稅法為準繩的,反映納稅義務的賬簿,并且填制配套的納稅申報表,模擬辦理納稅申報、稅款繳納等業務,以此保證學生鍛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2)加大投入,縮短適崗期。首先要加大稅收實訓經費投入,建立仿真性強,能全方位模擬稅務工作流程、工作環境職能崗位的稅收模擬實驗室,稅務會計課增加模擬電子報稅訓練,購買仿真電子報稅軟件,建立電子報稅實驗室,由學生獨立完成電子報稅業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讓學生熟悉電子報稅的流程,增強動手能力,縮短就業適崗期。3)真刀實槍頂崗實踐,滿足多方需求,把稅收工作有創新、有成果的注冊稅務師事務所、民營企業作為首選目標建立校外實訓基地,讓學生走出校門在企業辦稅員或稅務師事務所和會計師事務所的稅務崗位上進行的半年頂崗實習,真項目真做。由于周邊地區規定報送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的同時必須附送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查賬報告,周邊的事務所在每年的1-5月人手非常緊張,學生實習的及時加入,既為事務所及時補充了人力資源,也讓學生們真實的體會到了現代化企業的職業要求,實現了稅收實務操作與企業的零距離。
(四)改革考試方法,完善評價體系。考試內容的變化,可以起到導向教學的作用,促進在一般課堂教學中貫徹實踐性教學的思想,重視技能教學,改進考試模式和方法。改變常規卷面考試內容,加大對技能的考核。課程結束后考核方式可采用理論與實踐結合比例考核方式,對基礎的理論知識采用試卷考試為主,對技能考核方面,采用隨機抽取稅收工作任務,通過納稅申報表填報、納稅籌劃方案的設計等涉稅工作項目的完成情況,考核學生,從而完善評價體系,全面靈活評定學生成績。
總之,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因此,我們需要采取做好畢業生跟蹤調查,對反饋會的信息科學分析等方式,掌握市場需求,了解人才培養的大體結果,發現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及教學過程及考核評價中的缺陷和問題,積極思考,探索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稅收課程教學的新思路。
參考文獻:
[1] 費蘭玲 .高職會計專業稅收教學改革初探 合肥學院學報[J] 2010(5)
[2] 何曉嵐. 會計專業稅收課程教學探討 時代教育 2011(8)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 會計實訓課程 創新教學模式
校傳統的實訓模式多是先進行理論學習,再通過手工仿真實驗室和電算化實驗室集中進行實訓,致使大部分學生在專業課學習時倍感內容繁多而枯燥,在實訓時又因理想化的、機械的記賬模式而煩躁,致使大部分學生畢業后在工作崗位上面對新的會計業務束手無策。
一、地方本科院校會計實訓課程教學模式問題
(一)實訓課程教學方法不科學
根據麥可思―中國2010屆大學畢業生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調查,大學本科學生認為最需要改進的地方是實習和實訓環節,占到了學生50%;其次是課程內容不實用或陳舊,分別占到了20%;再次是無法調動學習興趣,分別占到了12%。由此可見,改革高校會計專業教學模式是當前會計教育的當務之急。
(二)教學內容與企業實際需要嚴重脫節
從麥可思調查報告可以看到,大學本科學生認為最需要改進的地方中“課程內容不實用或陳舊”位居第二位,占到20%。可見,學校要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在現行的會計電算化實訓中,主要是以教會學生如何進行會計核算為主,且沒有涉及到具體的崗位分工,或者有些學校進行了崗位分工,但也只是重視各個崗位的實際操作,對各個崗位的工作職責是什么也不明確。如企業中常見的出納崗位、稅務會計崗位和審計崗位等。有些學生畢業后還不知道出納應該做哪些工作,稅務會計應該如何進行稅務申報、繳納,審計人員應該如何進行審計、審計什么的問題。
(三)實訓時間過少,實訓內容單一
目前,高校會計專業的實訓課程主要分為手工模擬實訓(手工賬)和會計軟件應用(電算化上機操作)兩部分,時間基本上是一個學期,每周4節課左右,兩門課分別設在不同的學期(一般是先開設手工實訓,后電算化上機操作),由不同的教師擔任。手工模擬實訓的主要內容是依據教材所給的案例(有的以基礎會計業務為主,有的以財務會計為主)填制憑證、登記賬簿,然后編制報表(多是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很少有學校編制現金流量表)。在電算化實訓中主要是利用計算機輔助記賬,內容一般包括總賬的核算管理、固定資產的核算管理、工資的核算管理、應收系統的核算管理、應付系統的核算管理和報表的核算。在操作過程中,每個學生都要充當所有的角色(因為根據要求會計憑證的填制人和審核人不能為同一人),完成從填制憑證到編制報表的所有任務。這就使得學生無法理解分工、協作的重要性,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四)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
在會計實訓的授課過程中,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如在財務會計實訓教學中,主要是先介紹現今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然后告訴學生按照這種規定會計上應該如何核算,即會計分錄如何編制,而沒有講解這樣核算的原因和這種核算方法的優劣以及國際上通用的核算方法等問題,使得學生只會照本宣科,不能舉一反三,一旦在實際工作中遇到政策變化或者新的業務便束手無策,綜合素質和創造能力難以提高。
二、地方本科院校會計實訓課程教學模式的構建
(一)實訓課程和實訓環節的構建
實踐是知識變成能力的關鍵環節,即實習和實訓環節是培養學生應用已學的專業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關鍵性環節,也是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能力形成的關鍵性步驟。只有理論知識而缺乏相應的實踐,人的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就得不到發展。能力的提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為了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筆者建議把實訓課程和實訓環節分成四個環節進行,具體情況如下:
1.感知實訓。感知實訓是實訓的首要程序。對于剛剛走進大學的學生來說,什么是會計,會計主要做什么事情等問題僅僅通過書本上生硬文字的介紹很難真正的領悟,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或到企業、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師事務所及相關單位會計部門參觀學習,可以真實的、直觀的感受到會計在各個行業的重要程度,以及會計基本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流程,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對會計的興趣,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專業技能實訓。專業技能實訓是實訓的核心,可以分為基礎核算技能實訓、拓展核算技能實訓和升華核算技能實訓三個環節,分課程進行,即把每門課程的教學分成兩部分,基本理論+實訓,把整個學期的三分之二用于基本知識的學習,剩余的三分之一進行實賬練習,也可以在原有課時的基礎上根據課程需要適當增加課時,這樣不但可以讓學生學以致用,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激發學生對會計學科的熱愛。其中,基礎核算技能實訓主要是提升學生的基礎核算技能,主要包括基礎會計實訓、財務會計實訓、管理會計實訓、成本會計實訓、財務管理實訓、稅務會計實訓和審計實訓等;隨著行業分工的細化,各個行業對會計要求的差異越來越大,拓展核算技能實訓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適應行業差異的能力,主要包括流通企業會計實訓、金融企業會計實訓、建筑企業會計實訓、行政事業單位實訓、房地產企業會計實訓等。當然隨著經濟的發展,行業分工將越來越細化,高校會計專業不可能也沒有時間和精力開設所有行業的會計課程和實訓,可以針對主要行業利用選修課程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選擇開設。升華核算能力主要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以更好地適應復雜多變的經濟業務,主要包括做賬的技巧實訓、審計技巧實訓、稅收籌劃技巧實訓和財務報表分析實訓等。
3.綜合業務實訓。綜合業務實訓主要是讓學生把所學的會計基礎知識和技能加以融合,旨在培養學生對會計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可以通過會計手工模擬實訓和電算化模擬實訓課程在校內實現。在上課時,手工模擬實訓與電算化實訓最好采用一套完整的實訓資料,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手工做賬與電算化做賬的區別和各自的優劣。
4.綜合仿真實訓。綜合仿真實訓是實現“就業零距離”的關鍵性核心步驟。有些能力的培養僅僅通過知識的傳授是無法完成的,必須要經過親身經歷才能領悟其精髓。綜合仿真實訓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在企業真實的環境中體驗真實的會計工作,即完全按照企業的形式和業務流程進行實訓。可以通過校外實訓基地、校內財務公司和校企聯合實驗室來完成。
(二)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構建
創新教學方法的構建應緊緊圍繞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喚醒創新意識、提升學生創新能力方面來組織、開展和實施。在教學方法上,要做到因課程而異、因班級而異、因專業而異、以學生為本位,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和各種教學軟件,努力提升和推廣案例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復案教學法、任務教學法等。在教學手段上,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構建生動、形象的實訓平臺,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三)培養途徑的構建
高校會計創新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但相當一部分能力只通過教學是無法獲得的,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夠實現。而由于會計專業的特殊性和企業相關資料的保密性,致使大部分學生無法真正的走進企業,走進實賬,所以校企合作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最好選擇。校企合作要以“區域經濟發展”為宗旨,以培養“應用型”會計人才為目標,以“學生為本位”,最終實現企業和高校共同發展。合作模式如下:
1.構建校企實驗室。校企實驗室就是高校和企業共同建立實驗室的簡稱,由企業出資購買先進的機器設備,學校提供實驗場所和師資隊伍。實驗室除了用于學生實訓外,也可以為企業培訓員工和技術人員。學生實訓過程中,指導實訓的教師也可以是企業經驗豐富的高級會計師或者會計主管,實訓的資料可以由企業提供,也可以由企業和學校的相關人員共同制定,第一手的實訓資料更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當然,校企實驗室也可以直接建在企業的財務科,這樣更方便企業的財務人員對學生加以指導,使學生更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更有助于學生職業技術能力的培養。
2.構建校內會計服務公司。如果有條件的話,高校可以利用自身資源(具有注冊會計師資格、高級會計師資格、中級會計師資格和經驗豐富的教師)建立自己的校內會計服務公司,公司的業務范圍可以包括記賬、稅務、稅務籌劃、財務分析等。不但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真正實賬操作,在復雜多變的業務中彌補自身的不足,提高自己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還可以緩解學校的實習壓力、就業壓力,可謂一舉兩得。
參考文獻:
1.楊政,殷俊明,宋雅琴.會計人才能力需求與本科會計教育改革:利益相關者的調查分析[J].會計研究,2012,(1):25-35.
2.周宏,張巍,宗文龍,楊霽.企業會計人員能力框架與會計人才評價研究[J].會計研究,2007,(4):83-89.
[關鍵詞]財稅信息化;納稅實務;教學;金稅工程三期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2.200
[中圖分類號]F230-4;G71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5)22-0-02
筆者有幸參加了主題為“財稅信息化在企業中的應用”的國家培訓項目,深刻地感受到了國家在財稅信息化建設發展上的迫切要求,也體會到了金稅工程項目在企業財務工作中為納稅人提供的及時、便捷、規范、優質、全方位、多渠道的納稅服務,因此在財稅信息化建設及金稅工程(三期)項目的推進環境下,納稅實務的課程教學工作也應順應社會發展,積極進行教學改革,確保我們培養的是社會需求的人才。
1 財稅信息化與金稅工程
1.1 財稅信息化
當前時期,信息化已全面滲透到社會建設發展的方方面面,它是現代社會進步與發展的重要支持力量。主席在世界互聯網大會的賀詞中對發展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做出了充分肯定,他指出:互聯網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用好互聯網,政府和人民都受益。也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把“互聯網+”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財稅工作是我國政府工作的重要構成部分,因此加強信息化與財稅工作的結合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在北京舉辦的中國首屆“互聯網+財稅”論壇,彰顯了稅務部門以國家稅務總局推廣應用“金稅工程(三期)項目”為契機,大力發展“互聯網+財稅”行動計劃的一個開端。
1.2 金稅工程
金稅工程是經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級電子政務工程,是國家電子政務“十二金”工程之一,是稅收管理信息系統工程的總稱。自1994年開始建設與實施,為我國稅收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和不斷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隨著金稅一期、二期的順利完成,金稅工程也正式進入三期建設及實施階段。借助“互聯網+財稅”計劃,金稅三期系統上線后,將打造更好的納稅服務平臺,給納稅人帶來很大便利:所有涉稅事項都有可能實現網上申請、網上流轉、網上辦結,不受物理形態限制,全流程無紙化辦稅――一個便捷的互聯網稅務局將我們走來。
2 財稅信息化與金稅工程三期給納稅實務教學帶來的影響
財稅信息化建設工作的重點是信息化建設及信息技術的應用等方面,融合了互聯網應用、金稅工程三期、稅銀聯網和數據交換等技術。金稅工程(三期)項目加強了在信息處理及應用方面的關注力度。想要真正實現金稅工程(三期)項目的順利推進,不僅需要強化在網絡硬件建設及基礎軟件建設等兩方面的工作,對于財會人員的專業技能及職業道德水平也有了更高要求。而傳統的稅收實務教學重點基本是放在教會學生計算各稅種應納稅額及稅務會計處理上,納稅申報也大多流于形式,就是填寫一些紙質的納稅申報表,較少有涉稅實務網上操作的機會,因此我們的學生在進入社會后不能及時適應崗位需求。所以,對于納稅實務課程教學工作來說,應在強化納稅實務教學基本項目的基礎之上加強財稅信息化技術、意識、技能方面的培養力度。
3 納稅實務課程教學的思考
納稅實務是財經類專業的重要課程,對于高職院校來說,財經類學生在完成學業以后將直接進入社會從事相關財務工作,他們將直接參與到企業的納稅事務工作中,而企業稅負、納稅成本的高低都將影響企業的長遠發展,因此,如何在財稅信息化背景下將金稅工程三期的具體要求滲透于日常教學與培養當中,使學生能在進入工作崗位后快速地達到國家、社會、企業在稅務處理上的要求就顯得尤為重要與緊迫。
3.1 完善教學目標,強化教學內容的針對性
納稅實務為會計電算化專業的核心課程,傳統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學習,培養學生守法意識和對企業各稅種的具體計算、賬務處理、納稅申報工作等能力。在“互聯網+財稅”環境下,我們要根據財稅信息化建設和金稅工程(三期)項目推進要求來對教學目標加以補充完善。在強化納稅實務基本技能教學基礎上,應提升學生在財稅信息化知識以及金稅工程三期要求技能方面的學習,從而實現教學活動與實際要求有機結合。
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財稅信息化建設和金稅工程(三期)項目的主要工作設定為提升財稅征收率、計算機網絡化覆蓋和降低財稅成本三方面,因此,財稅隊伍正由傳統型的數量型隊伍轉變為新型的質量型隊伍,這就要求綜合提升財稅人員的管理知識和操作技術。因此,在納稅實務課程教學中,不能單純為了算稅而去教稅,要結合會計核算、財務管理、納稅實務多方面的內容,結合國家稅收政策改革及“互聯網+財稅”的建設目標,融會貫通,講清原理,讓學生真正掌握的是財稅知識的根和魂。萬變不離其宗,今后工作了,不管國家政策如何變化,原理通了,方法也就順了。通過有針對性的財稅內容教學,加強學生對于財稅信息化建設及金稅工程項目的了解與學習,我們的學生才不會永遠是一個只會做做賬、理理票據的小會計,他們會參與到企業的管理經營之中,促使企業長遠發展,真正成為一個實實在在的管理型會計。
3.2 提升教師自身專業素養,改革教學思路
教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是教師傳授學生專業知識的過程。作為任課教師來講,也需要加大自身學習,以適應教學工作具體要求。稅務老師應及時關注國家最新稅收政策變化及其對社會的影響,如正在推行中的“營改增”政策,消費稅的變動,遲遲塵埃未定的房產稅,遺產稅、環境保護稅的研究開征等。同時,為了要在日常納稅實務課程教學中體現財稅信息化建設及金稅工程(三期)項目推進的具體要求,任課教師要認真學習現代信息技術,熟練操作相關財稅軟件的操作方法,如增值稅防偽稅控系統中的開票系統、網上認證系統、遠程抄報稅系統、自助辦稅終端、開票接口軟件、發票查詢統計系統等。
面對當前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傳統的教學活動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尤其是在財稅信息化背景下,我們應改革舊的教學思路,更多地重視實踐活動對教學工作的積極影響,從書本為主、實踐為輔轉變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取長補短的教學思路,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學以致用。
3.3 升級教學手段、重視財稅信息化實訓
教學手段應用得當能夠讓教學工作的質量大幅度提升,在財稅信息化背景下,在納稅實務的教學活動中也應增加專業化、科技化的教學工具,如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公共社交網絡平臺教學等多種教學手段,通過教學手段的多樣性。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園,帶學生走進稅務局,走進企業,充分發揮校企合作優勢,讓學生能夠充分的置身于不同的教學環境之中,讓學生切身感受社會對財稅工作的要求,激發學生想學好的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稅務實訓是歷來財經類專業教學活動中的一個必要環節,但是稅務實訓工作很多是停留在常規的稅務會計分錄、計算應納稅額、填制納稅申報表操作上。而在金稅工程(三期)打造的互聯網“稅務局”中,這些涉稅事項都可以在網上完成:網上申報各種稅費、網上辦理涉稅事項、網上采集財務數據、網上稅源直報、涉稅查詢和納稅咨詢等等。因此我們應重視財稅信息化實訓及實踐。對于稅務實訓,我們學院已經配置了相關的財務系統及軟件,如網中網中的七大實訓模塊,基本能夠全方位地進行財稅相關工作內容的實訓。但僅僅依靠校內實訓活動仍顯得不足,畢竟校內實訓是一個相對理想的操作環境,學生也未能真正接觸到實際發生的納稅實務工作及相關問題。為了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實戰能力,學院應加強與當地企業的聯系與合作,為學生積極爭取真正的實踐機會,讓他們近距離地接觸到納稅實務技能與信息技術的結合運用,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接收到更好的教育、把握更多實踐機會,同時也能為畢業生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提升學校畢業生就業率,從而提升學校的社會影響力與綜合實力,可謂一舉多得。
關鍵詞:稅費計算與繳納;工作過程導向;教學改革
一、引言
國家《十二五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高等職業教育必須教育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學會生存生活。”職業教育以全面分析職業角色活動為出發點,以提業界和社會對培訓對象履行崗位職責所需要的能力為基本原則,其核心是使受教育者具備從事某一職業所必需的實際能力。
工作過程導向作為職業教育理論對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產生了深遠影響,它以工作過程為切入口,通過對實際工作崗位的分析,破解職業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及所需的知識、經驗與能力,進而以傳授知識、經驗為依據,以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設計以職業活動為主線的教學內容,實施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
二、稅費計算與繳納課程的特點
稅費計算與繳納課程具有實踐性強、系統性強的特點,該課程是出納實務、財務會計的后續課程,為會計崗位一體化綜合實訓、行業會計比較等課程打好基礎的一門課程。稅費計算與繳納要求學生在學習課程后,能勝任企業財會部門辦稅員業務崗位或此項業務的事務所稅務崗位的要求,能根據不同的稅種計算稅費并進行紙質或網上申報。
三、稅費計算與繳納教學設計
(1)根據職業能力目標細化關鍵能力目標。通過對畢業生、多家企業和校企合作單位為對象進行調研,畢業生60%進入中小企業從事會計、出納或相關工作,通過對其任職崗位進行深入分析,主要以制造業和商業企業經常涉稅業務為重點,崗位對稅務處理能力的要求如下:能辦理企業稅務登記、發票申購等業務;能按照國家稅收法規及其他相關政策計算應繳納的各種稅費等。
(2)根據典型崗位任務制定學習項目任務。稅費計算與繳納所對應的崗位是辦稅員業務崗位或此項業務的事務所,典型工作任務有:辦理稅務登記及變更等有關事項;計算企業應納稅額并做出相關賬務處理;辦理納稅申報、查對、復核等事項;辦理有關的免稅申請及退稅沖賬等事項;編制有關的稅務報表和相關分析報告。因此學習任務為:以“納稅人和征稅對象的確定―稅款計算―納稅申報”的工作過程,熟悉各稅種的主要法律法規內容,熟悉納稅工作流程。能根據企業經濟業務確定其納稅義務及所涉及的稅種、稅目、稅率和計稅依據;運用稅法規定的減免稅優惠政策;確定納稅義務的發生時間;能準確計算企業當期應納稅額;會填寫相關稅種的納稅申報表;能根據稅法規定選擇納稅地點及時辦理納稅申報和稅款繳納手續;能與稅務、銀行等涉稅業務機構進行交流溝通。
(3)根據項目任務設計學習子情境。首先,選擇以每個稅種的計算與申報作為學習情境,每個學習情境均能體現報稅工作的全過程,各學習情境之間保持內容變化而過程不變。其次,每個子情境以案例展開并貫穿于整個情境之中,打破長期以來理論與實踐二元分離的局面;以完成任務為核心,配備相應的題目,讓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中學習知識,訓練技能,獲得實現職業能力目標所屬的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最后,在每一個學習情境中,按“納稅人和征稅對象的確定―稅款計算―納稅申報”的工作過程,通過職業環境的模擬,以探求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真實任務學習。老師的作用是引導和激勵,真正做到“教、學、做”一體,實踐教學方面,按課內與課外相結合,使學生進入辦稅崗位后能盡快適應企業環境、勝任工作。
參考文獻:
[1]王天予.關于《稅費計算與申報》課程的改革探析[J].商情,2013(23).
一、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定位
2007年9月起,隨著福建和泉州中小民營企業快速發展和轉型升級,需要一大批既能熟練掌握會計核算、納稅申報、審計核查等專門知識的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本專業通過對泉州會計行業人才需求狀況的調研,掌握各用人單位對會審專業的人才需求培養的要求,以社會需求導向為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體系優化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一方面,依據2014年福建省和泉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泉州市2013年度職業供求狀況分析報告》顯示,財會類職業在服務類崗位群中的需求大于求職缺口,在最大的10個地方產業職業群中排名第8,求人倍率為1.04,說明財會專業人才在泉州缺口仍然較大;另一方面,2012年通過針對會審專業的人才需求調查,福建和泉州的行業企業對出納、收銀,會計核算、納稅申報、內部審計、財務管理、倉庫管理等會計崗位群的需求量較大。因此,會審專業以職業崗位群為抓手,適應行業企業對會計、稅收、內審專門人才就業的需要,為此,本專業立足會計職業崗位群的人才培養目標和高職高專人才培養要求,立足大泉州,面向福建省,定位培養兼具會計核算、納稅申報、審計核查等3項“核心能力”和財務管理能力、理財能力、納稅籌劃能力等3項“發展能力”。適應中小民營企業一般會計崗位群(中小企業主辦會計崗位、報稅員崗位、內部審計助理崗位、財務管理崗位、理財崗位等)的生產類技術技能型會計專門人才。
二、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貼近行業企業發展對會計人員培養的要求,面向中小民營企業一般會計崗位群,將主辦會計、中小企業出納、報稅員、倉儲管理、內審員、助理財務分析師崗位等作為會審專業人才培養的職業崗位群,使之培養的專業群崗位人才培養目標進一步完善,專業崗位群進一步與經濟社會、行業企業、產業聯系更加緊密[3],以充分發揮會審專業在福建省的優勢品牌和龍頭引領、帶動作用。基于此,會審專業更新高職教育理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深化拓展,構建“崗位主導、校企共育”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具體實施中體現一條主線、二個驅動、三個能力、四個突出。一條主線,即以會計崗位群(核心崗位群和相關輻射崗位群)職業能力與職業素質培養為主線;二個驅動,即技能競賽驅動和校企共育驅動;三個能力,即會計核算能力、納稅申報能力、審計核查能力;四個突出,即突出就業質量、突出企業地位、突出成長培養、突出社會服務。會審專業以會計崗位群為主導,培養面向中小民營企業的生產業技術技能型會計專門人才。在崗位主導中培養中小企業主辦會計崗位、報稅員崗位、內部審計助理崗位等“三大”會計核心崗位,在此基礎上拓展到財務管理崗位、理財崗位、稅收籌劃助理崗位等相關會計輻射崗位群的人才培養,重點強化專業三個基本能力(會計核算能力、納稅申報能力、審計核查能力)的培養與提升;以開展各類會計職業技能競賽為載體,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同時實施專業建設與地方服務產業融合,與泉州宏興記賬公司長期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校企合作,共同開展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改革、教材開發、產學研方案等教學內容的制定、優化和完善,強化共辦、共管、共育、共享的“四共”專業建設校企合作機制。在崗位主導、校企共育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培養下,突出專業高分錄取率、高報到率、高就業率、高滿意度的“四高”特點,以就業質量評價為主體的專業品牌美譽度;在校企合作中突出行業企業在“四共”專業建設中的主導地位和中心地位;突出學生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學生就業、學生成長、學生創業與實踐技能提升;突出專業在“校企”和“政校企”社會服務中的智力支持與保障作用。校企共育合作,積極推進校企對接、產學對接,雙方合作共同培養服務類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不僅解決了中小企業面臨的會計、納稅現實問題,而且提高了學生會計核算、納稅申報和審計核查“三大”專業核心能力。
三、構建基于會計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
依據會審專業崗位主導、校企共育的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專業課程體系,實施核心課程內容與會計職業資格標準對接、課程教學過程與社會服務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的“三對接”[4],構建基于會計工作過程的專業課程體系,做到課程改革的“三融入”,即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融入職業崗位要求,在課程教學內容中融入職業資格標準,在核心課程講授中融入優秀企業文化(敬業、拼搏、誠信等)。同時,積極運用教育信息化技術,建成以專業核心課程為主體,富有特色的專業教學資源庫,實施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優質課程和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實現核心課程“教學做”理實一體化,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
1.構建基于會計工作過程為導向的“733”階梯式能力遞進課程體系
本專業以崗位主導、校企共育的人才培養模式為突破口,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733”階梯式能力遞進會計課程體系,即構建會計“基礎能力核心能力發展能力”的階梯式課程教學體系。即憑證編制與審核憑證填制與審核賬簿登記報表編制財務信息分析涉稅申報審計核查等7個會計工作過程的基礎知識素質能力;會計核算、納稅申報、審計核查等3個專業核心能力;財務管理、理財、納稅籌劃等3個專業發展能力。通過構建基于會計工作過程、專業技能耦合的課程體系,進而強化會審專業核心能力、發展能力和專業職業素質的培養。
2.重構專業課程體系內容
會審專業根據地方服務產業和中小企業對會計工作職業崗位群能力的技能需求來重構專業課程教學內容。一是人才培養模式所需支撐的課程體系內容。一方面以“工作過程或工作流程”構建會計核算、納稅申報和審計核查三個專業核心能力所必需的課程教學體系。支撐三大核心能力的課程涵蓋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填制、會計報表編制、會計技能實訓、財務信息分析、稅務流程與納稅申報、稅務流程與納稅申報實訓、審計工作規程、審計程序實訓、財務分析處理、會計電算化實訓、小企業會計技能實訓、大中型會計綜合實訓等專業核心課程。另一方面,以會計職業崗位核心能力為基礎,按照工作過程提升財務管理、理財、納稅籌劃三個發展能力,支撐三個發展能力的課程包含會計基礎工作認知、會計報表編制、企業財務信息分析、會計控制測試與實質性測試、納稅籌劃、稅務申報、公司理財、戰略與風險管理、財務分析實訓、稅務流程實訓、成本核算實訓等職業技術課程。上述專業核心課程和職業技術課程的理論和實踐教學,有力支撐了專業職業核心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所必需的課程體系,并將其專業職業素養融入會計工作過程當中,培養學生解決會計核算、納稅申報、審計核查實際問題的操作能力和開拓能力,使學生逐步掌握適應未來會計職業崗位群工作必需的人才培養操作技能。二是強化專業核心課程實踐教學內容。專業課程加大實踐教學的學時比例,專業核心課程的實踐環節總學時占52.58%以上。目前,本專業在校內已建有“一中心、二實訓”的校內實訓格局。即會審實訓中心、會計電算化模擬實訓室、ERP軟件模擬實訓室等2個專業實訓室。能夠較好地滿足各專業課程的實訓需要。因而在專業實踐教學中,采取校內模擬仿真實訓與校外職業環境實訓結合、專題實訓與綜合實訓相結合來指導職業崗位群實踐操作。實訓課程與專業核心理論課程有機對接,較好地訓練了學生會計核算、納稅申報和審計核查“三大”專業核心技能,這些實踐教學內容體現在每學年會審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在會計與審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與實施中,一般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學時占其總學時的40%~50%,專業核心課程的實踐教學學時超過50%。三是優化“雙證書”教學制度。根據會審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和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迫切要求,實施“雙證書”教學制度,即學歷文憑(畢業證書)+職業資格證書(會計職業資格證書)的雙證融通。將職業資格考試的內容有機融入專業核心課程教學體系之中,為此,選用財政部門編寫的職業考證教材作為會審專業的專業核心或選修課程,目前會審專業的雙證畢業率高達97%以上。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
1.在教學中實施“教-學-練-講”四位一體化課程教學方法
會審專業核心課程采取集中式“做中學”的“教-學-練-講”四位一體化課程教學方法。根據對會計一般職業崗位群(會計核算崗位、報稅員會計崗位、財務管理崗位、內部審計崗位、理財崗位等)的知識與能力的要求,以典型應用案例為主線,將課程教學場地安排在會計綜合實訓室、納稅申報大廳的現場,學生先邊學習、邊實踐、邊提問,老師再邊講解、邊演示,實現知識與技能相融合,學生在“教、學、練”理實一體化的教學環境中理解并掌握會計操作技能等基礎知識,因而具有較強的會計實踐技能。使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同步進行,既保持“做中學”,通過實踐項目的系統設計與實施掌握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又貫徹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性,培養學生的專業操作技能。
2.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和采用會計仿真情景,提高學生知識綜合應用能力和實踐操作技能
一方面注重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應用,加強學校網絡課程建設,實現教學課件、講義、教案、案例、習題與企業納稅申報實訓軟件上網。利用網絡平臺的優勢和結合專業課程特點,整合網上教學資源,且學校提供充足的機房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設備要求,以方便學生學習。另一方面校內按照真實的會計工作仿真環境布置和配備,模擬企業會計核算、納稅現場、會計項目等真實工作場景,使學生在這種模擬環境下學習和訓練。學生不只是簡單地掌握專業技能,還有寶貴的實踐經驗,將來進入工作崗位能夠迅速適應環境。2011年至今,本專業開展國家金融專業教學資源庫子項目———《財經在線》建設1項并通過教育部驗收。《稅務流程與納稅申報》、《ERP應用與實訓》和《財務會計報告分析》3門省級精品課程建設為優質教學資源和網絡信息資源共享課程,便于教學資源共享。
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成效
自從2013年以來,財政部進行了會計從業資格證的考試改革,考試由原來的紙質考試改為上機考試,考試題型也大幅度變化,尤其是三科一次性全部合格方能通過拿證,從而使眾多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學生考證通過率直線下降。同時,由于資金、人才的缺乏和管理理念的滯后,一些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理論教學與實踐、實際崗位需求脫鉤現象嚴重,學生實訓、實習亟待加強。文本通過以A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為研究對象,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來進行改革實踐,試圖解決這兩方面的突出問題。
二、改革的意義
1. 會計專業建設與企業緊密聯系的需要
高職教育的特點之一是要求工學結合。會計是一個專業知識豐富、實踐水平比較高的一項技能和經濟管理活動,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在建設會計專業的時候,就一定要考慮到企業的實際崗位設置與需要。目前眾多高職高專院校會計專業只是根據自身條件設置人才培養方案,而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劣將決定高職高專本專業的成敗。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建設和實訓基地建設,都要與企業實際崗位需要緊密聯系起來,根據這些緊缺崗位的需求,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培養企業用得上、留得住的應用型人才。但是目前高職教學與實際崗位需求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使得教學工作的開展顯得力不從心,不能成為實訓課程知識的有效支撐。課程體系不能完全跟上企業需要的步伐,課程內容不能有效執行,也會給會計專業建設與企業需要的緊密聯系帶來一定的困難,從而使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難上加難。
2. 專業相關課程理論和實訓有效開展的需要
會計專業課程一般包括了基礎會計與實務、財經技能、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稅法、財務會計、會計電算化、納稅實務、成本會計、財務管理會計、稅務籌劃、經濟法、審計學原理與實務、綜合仿真實訓等主干課程。很多課程的實訓量大,會計專業學生人數也多,對實訓設備的要求也高;同時很多課程的學習、實訓與相關會計崗位密切關聯。鑒于A學院會計專業實訓條件和實訓設備不足的實際情況,很多課程的實訓項目開展流于形式,不能完全做到一體化教學,更無法模擬實際的企業工作環境。教學效果不理想,培養出來的學生實踐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理論與實踐不能有效、緊密、及時結合,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就得不到有效提高,無法體現高職教育的優勢。
3. 提高學生考證通過率,進而提高學生就業率的需要
2014年度,隨著相關財政主管部門加強對會計從業資格證考試的監管,考證的難度相應加大,全國的考證通過率也降低了很多。為了及時應對這種變化,必須通過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整合課程資源,合理安排考證課程的時間,提高師資力量配備,發揮老教師的指導經驗優勢來提高考證通過率。
4. 較高的考證通過率反而會促進學生實訓能力的增強
學生通過考證,豐富了理論知識,打好了專業基礎,增強了學習本專業的自信心,從而為開展實訓實習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這樣,實訓、見習和實習起來就會游刃有余,少走彎路,提高效率,取得比較好的實習效果。
三、改革的舉措與實踐
1. 基于工作崗位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下,構建了專業課程設置創新體系
根據基于工作崗位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思路,匯聚行業企業的專家組成的專家建設委員會,凝聚專家們的經驗和智慧,結合人才市場對會計相關人才質量的最新需求,討論確定將相關職業崗位能力與課程設置有機結合,同時兼顧考證的需要。
2. 整合課程資源,服務于考證和實訓
在創新課程設置體系的基礎上,考慮到本專業現有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只有通過整合課程、精簡課時,才能避免教師教學重復和學生學習的內耗,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現有的課程資源條件。而目標則是有利于學生考證和動手實訓,使得學生學得輕松、教師教得輕松,建設服務于學生考證和實訓的人才培養方案。具體措施是調整了A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2013級、2014級和2015級的人才培養方案。同時,采取針對性措施提高考證的通過率。具體包括:首先,將考證的核心課程之一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進行整合,將原來開設在第一學期每周2學時的財經法規和開設在第二學期每周2學時的稅法整合成一門課,開設在第一學期,每周6學時;其次,將原來開設每周4學時的會計電算化增加到每周6學時,加強上機實踐的時間;再次,主動聯系中華會計網校,利用互聯網信息化平臺,要求學生利用網絡學習加強考題訓練;最后,連續三年組織學生開展為期3個月的助理會計師培訓工作,提高初級職稱的考證通過率。同時,調整旨在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實訓課程。例如,一方面通過購買相關實訓軟件和硬件設備,利用此實訓平臺,增加了出納實訓納稅申報實訓審計學原理與實務綜合仿真實訓等實訓課程。另一方面通過增加基礎會計與實務財務會計與實務成本會計實務和稅務會計等課程的課時量,從而加大實訓的力度。
3. 改變傳統教學方法
通過分崗位實訓室和財務服務公司的建設,打破了傳統教師教、學生聽為主的教學模式。通過專業財務軟件操作,以學生訓練為主、教師督導為輔,對接會計專業工作崗位,以項目為導向、任務為驅動模擬企業工作環境,使學生多去參與動手實踐。甚至可以將項目分成若干崗位,形成小組,進行團隊協作,推動學生該項目的實訓,尤其是體驗式的實訓和實習。實訓結束,指導教師認真檢查實訓項目完成的效果,要求學生認真填寫實訓體會和報告,目的是使學生快速上手操作專業技能。這樣,既鍛煉了他們的專業技能,也增強了他們團隊協作意識和溝通、組織協調能力。
4. 建立從教、學、做到技能競賽一體化的校內校外實訓基地
教師教好是為了學生學好,學生學好是為了將來工作中能熟練做好,而這個過程能夠有效展示的最好平臺就是技能競賽。因此,通過建設從系到院到省的一套完整的技能競賽系統,應是切實可行的思路。通過改革,首先有針對性地開設財經技能出納實訓和U 8操作應用等課程,為在院系層面開展比賽創造條件。其次,在院系比賽項目內容設計上逐步與省賽銜接。再次,在訓練平臺上網絡化,利用服務器信息共享,讓學生走出課室,能夠在學院任何一個地方進行訓練,從而實現大眾化訓練,達到以賽帶練、以賽促學的目的。最后,建立了幾家和本專業親密合作的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分崗位的實習機會,并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督導,要求學生每天認真寫好實習和見習日志,實習指導教師認真批閱,檢查和處理每個學生實習中發現的問題。
四、改革實踐的預期成效
1. 考證情況分析
經過兩年的改革實踐證明,在會計證考證難度加大的背景下,2013級、2014級學生(兩屆學生人數基本持平)會計證和助理會計師考證平均通過率相比2012級明顯提高,遠遠超過預期成績。而考證通過率的提高,增強了學生學習本專業的信心和勇氣,為進行專業技能實訓的開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 A校技能大賽獲得歷史突破
從教、學、做到技能競賽一體化校內實訓基地的建立和學生考證通過率的提高,學生自信心的增強,使得學生學習、實訓的熱情相比往年明顯高漲,課上、課下都能看到學生點鈔、傳票、模擬報稅、賬務處理實訓的身影,連續兩年學院的會計技能大賽專業組和非專業組報名人數大幅度增加,優秀的技能人才越來越多。通過選拔最優秀的學生參加廣東省的會計技能大賽,連續兩次分別獲得三等獎和二等獎的好成績,取得了本校本專業在廣東省同類院校比賽的歷史性突破。
3. 用人單位對學生的滿意度分析
通過走訪調研A稅務師事務所和B會計事務所的管理人員分析來看,這兩家事務所兩年共安排了本專業約60名學生實習和部分學生實習結束就地工作,樣本有一定的代表性。用人單位對連續兩屆學生給予的評分具體如下:
從問卷調查結果的總體分析,用人單位對實習生的滿意度明顯增強。尤其是用人單位對2013級實習生的專業素養、知識結構和工作效率及質量三項指標滿意度認可度較高,說明本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有明顯的提高。
一、會計教學模式改革的現狀
近年來,會計專業招生在逐年升溫,但是受當前經濟增長及國內企業發展狀況等因素影響,大學生創業、就業難,已成為他們面臨的嚴峻現實。從產生大學畢業生擇業難、就業難的根本原因來看,不外乎以下幾點。
1. 學校方面
一是重理論、輕實踐。雖然有部分高校在大力提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但在實際實施過程中會遇到諸多困難。教師在上實踐課時只是照本宣科,大學生只能了解膚淺的實際工作過程,教學效果不理想。二是重講授、輕消化。在教學學時分配上往往是理論學時大大高于實踐學時,有的甚至把習題課都省掉讓學生自己去做,教師給學生對答案或發答案。由于受到總學時的限制,教師上課時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一直在講授新內容,給學生自我消化的時間少之又少。三是教學方法單一。在會計教學方法上,目前還存在填鴨式滿堂灌的舊的教學方法,沒有充分采用科學的案例教學、啟發式教學、大學生討論式教學、實驗教學、模擬教學、互聯網教學、線上線下互動教學、場景教學等現代化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內容多注重會計理論,忽視了理論與實務的密切結合,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拓展性。四是教學手段落后。目前,部分學校的會計教學,依然是用一本教材、一塊黑板、一支粉筆或一臺多媒體作為會計教學的主要教學工具。再加之教材的滯后性及教師學習能力不強,一些新出臺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不能及時融入教學之中。五是考核體系不科學。會計基礎課程和主干課程的試題相對簡單,且大多以一些記憶性的問題為主,分析性綜合題和會計實務題比重偏低,無法進行各部門業務往來程序的考核,而這正是大學生畢業后在會計崗位上需要完成的實際工作。因此,畢業生缺乏基本的實踐常識,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上手速度過慢,培訓成本太高。
2. 大學生方面
一是本科教學中大多數應屆畢業生重理論、輕實踐、少經驗,眼高手低,所學知識脫離實際。二是不愿從基層做起,缺乏吃苦耐勞精神,人際關系處理能力不足。三是薪酬要求高于自己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知識運用能力等。
3. 用人單位
一是用人單位需要有工作經驗的或上手快的大學生。二是要求上崗人員專業能力強且是復合型人才。三是需要溝通能力、寫作能力、應變能力強的大學生。
上述三方面情形即形成了就業難的局面。就學校教育而言,如何突破現有辦學理念,增強人才的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激發其發展能力,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新理念
1. 以教育供給側改革為導向深化會計專業建設
針對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和市場上所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供給不足的矛盾日前突出,化解結構性矛盾的出路就是教育供給側改革。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技能型人才。會計是具有技術性、應用型集成特點顯著的專業,應該積極投身于教育轉型的浪潮。未來會計教學應重點發掘專業發展潛力,突出專業特色,適應經濟發展的財會類人才需求和專業發展動態,進行專業建設是會計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師要樹立培養應用型技術性人才的理念,以適應經濟發展的人才需求變化。
2. 以創業大潮為助力改革教學模式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形勢下,創業教育的大潮洶涌澎湃,如何讓創業教育在財會教育中充分發揮作用是一個新的課題。為適應創業教育的需要,教師就應在會計教學模式上進行系統、深入的改革。
三、互聯網+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新舉措
針對未來職業發展的走勢,為了提高就業質量,高校會計教學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重視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重視職業規劃指導工作,重視個人特色培養,重視校合作機遇,避免過度形式化、同質化。
1. 構建有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
構建就業需要的實踐教學平臺,培養有較強能力的會計人才。形成模塊化、全過程、全方位的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實現點、線、面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方案。根據市場動態需求設置實踐性教學內容與方法,以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以社會對會計人才需要為出發點,設定多個實踐教學模塊;在教學活動中由第一至第八學期八個學期不斷線地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活動中的全過程;從理論教學中的單項實訓、獨立的課程實訓、崗位和業務流程實訓、會計軟件的仿真模擬,到線上線下的互聯網實務操作實踐;再到企業實際業務實習,實現模擬教學形式和教學環境的全方位。
(1)模塊化。
會計實踐教學體系的模塊化是指根據會計實踐業務、崗位、項目和流程等設置實訓模塊,進行單項技能與綜合能力的模塊化訓練。實施方案分為業務實訓模塊、崗位實訓模塊、項目實訓模塊、商戰演練及競賽模塊。1)業務實訓模塊分為一般業務模塊和特殊業務模塊,一般業務模塊包括會計憑證模塊、會計賬簿模塊、錯賬更正業務、會計報表、申報納稅等,特殊業務模塊包括債務重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外幣業務等。2)崗位實訓模塊由記賬會計、成本會計、主管會計、出納會計、審計、納稅會計實訓模塊等組成。3)項目實訓模塊由企業經營流程實訓模塊、ERP沙盤模擬實訓模塊、VBSE財務版實訓模塊、審計之友模塊、財稅一體化實訓模塊、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模塊、VBSE綜合版實踐教學平臺(虛擬商業社會環境)實訓模塊組成。4)商戰演練及競賽模塊分為校內和校外,校內有ERP沙盤模擬、會計手工技能大賽、財商技能大賽,校外有會計知識大獎賽、會計手工模擬競賽、會計信息化競賽、中華會計網校財會大賽、大學生創業經營模擬大賽、ERP竟賽。
(2)全過程。
會計實踐教學體系的全過程是指實訓教學不間斷地貫穿于人才培養方案的始終。第一學期基礎會計實訓,第二學期財務會計(一)實訓,第三學期財務會計(二)實訓,第四學期成本會計實訓、企業經營流程實訓,第五學期審計實訓、稅務會計和會計報表編制與分析實訓,第六學期財稅一體化實訓、沙盤對抗模擬實訓、綜合業務模擬實訓、VBSE財務版實訓,第七學期會計崗位模擬實訓、VBSE綜合版實訓,第八學期企業實習。
(3)全方位。
會計實踐教學體系的全方位是指實現模擬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教學環境的全方位。1)模擬教學內容全方位,分為專項實訓和綜合實訓。專項實訓:基礎會計實訓、財務會計實訓、成本會計實訓、財務報表編制與分析實訓、審計學實訓、納稅實訓、網上報稅實訓、網上報表實訓;綜合實訓:綜合會計業務模擬實訓、沙盤對抗模擬實訓、會計崗位綜合實訓、企業經營流程實訓、財稅一體化實訓、虛擬商業社會環境實訓。2)模擬教學形式全方位,采用典型案例教學、場景模擬教學、崗位角色轉換、分組討論、課堂辯論、企業參觀、社會調研、寒暑假到企業見習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方法;采用真實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審計報告、納稅申報表、網上報稅、網上報表。3)模擬教學環境全方位,分類硬件環境和軟件環境。硬件環境:會計手工模擬實驗室計算機多媒體綜合模擬實驗室ERP沙盤模擬實驗室財務軟件應用實驗室會計崗位綜合實驗室大商科會計模擬實驗室。軟件條件:用友財務軟件金蝶財務軟件成本會計軟件審計之友軟件會計手工模擬軟件沙盤模擬系統納稅申報軟件、財稅一體化軟件、VBSE財務(綜合)版教學軟件。
2. 探索有特色的創新教學方法和考核手段
現在是信息化時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傳統的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設定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可以同知名網校進行合作,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的校企合作方式,改變高校現有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利用網校的優質教學資源和在線教學平臺,拓展大學生專業知識學習的渠道,聆聽會計實務專家實際操作技巧和方法;通過會計云平臺創建產業基地提供會計實習崗位,使用學習行為分析系統記錄大學生學習過程產生的各類數據,形成分析報告和大學生能力肖像,為企業提供匹配的人才,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
(1)專業共建。基于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和云平臺技術,為高校提供教學資源和教學支持(如師資培訓、精品課講義、配套作業題庫、機考試題庫、名師課程),大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和考核過程都有記錄。利用掌上高校APP支持教學互動搭建無線網絡可實現免費學習的機會。(2)真賬模擬。由網校提供真實企業的會計業務,高校教師和網校實務專家共同授課,通過線上線下、手工和電算化混合式教學模式,云平臺電算化,隨時隨地反復操作演練,提高大學生的實務操作能力。(3)崗位實習。通過會計云平臺計算,由網校向各地的創業基地提供本單位所需要人才進行會計實習。進而促進高校與用人單位的完美結合,達到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4)就業推薦。利用大數據手段對大學生日常理論學習、真賬實訓、崗位實習成果進行記錄和分析,產生學習檔案和能力肖像供企業準確識別大學生能力。精準地匹配企業所需崗位人才的特征,并對就業情況進行跟蹤,提供后續教育服務。(5)考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力求達到學歷教育+職業教育、現場授課+遠程講解,混合式教學培養雙證人才。通過這樣的學習和考核方式,改變了以考試成績為準的考核模式,能促使大學生在畢業時既有本科畢業證,也有職業資格證,又有實務操作能力,真正實現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3. 特色的雙師培訓
通過雙師隊伍建設,提升高校教師教學水平。鼓勵教師考取專業職業證書,提高其專業理論水平。利用網校信息資源進行教學活動拓展,掌握多種教學方法運用能力。利用PPT演示、思維導圖、案例分析等多種教學手段實現混合式教學。定期進行網絡交流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應試技巧和總結,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保證教學質量,更好地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
一、獨立設置小企業會計課程的必要性
(一)可以有效解決學生就業難與小微企業人才匱乏的矛盾 小微企業數量占我國企業總數的90%以上,占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量的80%以上,最終產品和服務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是我國實體經濟的重要基礎。但據易才集團和CHINA HRKEY共同的《2012中國小微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白皮書》顯示,小微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尤其技術人才、高層管理者更是企業發展的瓶頸。麥可思研究院的《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2屆本科畢業生社會需求量較大的50職業”中“會計”排名第一,這也證明了小微企業人才匱乏。另一方面,“大學生就業難”變成了一個社會問題。如何解決兩者供需的結構性矛盾,既能有效解決地方應用型本科會計學專業畢業生就業難題,又可以幫助小微企業克服人力資源瓶頸,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較為現實的辦法是,首先地方應用型本科應緊密聯系小微企業實際,獨立設置小企業會計課程(同時設置小企業管理、小企業理財等課程),讓學生系統地掌握小企業會計準則,培養能夠勝任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的一專多能和多崗位能力與素質要求的應用型會計人才,畢業生要適應小微企業多個崗位一個人的實際,具備較強動手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綜合素質要求較高的特點。其次,提高學生的小微企業崗位意識。針對部分學生不愿到基層第一線工作的實際情況進行專業思想教育,科學引導學生到小微企業發揮聰明才智,施展他們的才華。第三,小微企業應充分利用國家扶持政策,提高引進會計人才的薪酬,提高大學生到小微企業就業的競爭力,切實解決小微企業發展中人力資源瓶頸。
(二)能夠完善會計學專業現有課程體系 我國會計教育現有的課程體系是以《企業會計準則》為主線,通過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等課程學習,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會計問題的能力。相比《小企業會計準則》而言,《企業會計準則》更強調遵循會計假設、權責發生制以及會計確認、計量、報告的相關原則,強調職業判斷,堅持會計與稅法的分離,而《小企業會計準則》其實是稅務會計,雖然也考慮相關會計原則,但更多地強調服務于稅務部門的稅收征管,它大大地減少了會計與稅法的差異。因此現有的會計課程體系缺少以《小企業會計準則》為主要內容的小企業會計課程。
有觀點認為,小企業會計的內容在中級財務會計、稅法、稅務會計與稅務籌劃等一些課程中都有涉及,沒有必要再單獨設置一門課。也有觀點認為,既然會計、稅法課程中有小企業會計的內容,就可以借助這些內容,強化其小企業會計的綜合運用功能,運用學科滲透的方式進行,而不必單獨設置課程。其實,這兩種認識沒有差異,前者認為通過其他課程的學習自然就了解了小企業會計,后者只不過強調在學習其他課程時要有意識地進行小企業會計內容訓練。雖然這兩種思路不否定小企業會計的內容,但主張的都是課程滲透、融合式的。
主張滲透融合式小企業會計者認為,如果再設置小企業會計課程,在內容上有“疊床架屋”之感,因此沒有必要。這種認識也出現在小企業會計的教材編寫者中間,他們在編寫小企業會計教材時,都力避其他課程中已有的內容,把小企業會計作為其他課程內容的一個補充。其實,這種做法沒有正確地理解小企業會計和其他課程內容的差別。同樣的內容,小企業會計與其他課程關注的側重點不同,理解角度也不同。因此,小企業會計的內容不但不會“疊床架屋”還能收到相輔相成之效。筆者并不反對通過其他課程的學習對小企業會計內容進行滲透,但有意識的滲透小企業會計內容,既破壞了原有課程自身的獨特性,也不利于對小企業會計內容系統性的把握。每門課程都有其獨特的視角,選擇一門課程,就意味著要按照其視角來選取和組織教學材料。這些課程的內容可能與小企業會計有某種重合,但看待問題的視角卻不同。同時,一門課程若負載的價值太多,就有可能忘記它自身本來的價值。即便小企業會計的某些內容適合以潛在的方式融入相關課程中,但這種滲透也是不全面、不系統的。小企業會計的內容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性,實有獨立設置課程的必要。
(三)符合特色專業建設需要 自從教育部、財政部教高[2007]1號文明確提出按照“優勢突出、特色鮮明、新興交叉、社會急需”的原則,在全國擇優選擇和重點建設3000個左右特色專業點開始,各類高校都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將“國家級特色專業”作為專業創建目標。但大部分高校在會計學特色專業建設過程中,辦學理念陳舊,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雷同,課程體系無創新,實驗內容、教學手段等方面相互借鑒、相互模仿,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對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會計學專業而言,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如何“提煉”特色,是急需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不能像部屬高校和研究型大學那樣定位于面向大型企業、上市公司或科研院所培養研究型會計人才,應充分突出服務“地方”和“應用型”,而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經濟組織同樣需要大量懂管理、業務精的會計人才。鹽城工學院根據自己所處的區域位置和江蘇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數量龐大,急需大量復合型會計人才的實際,將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為“綜合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強,具有創新精神的小微企業財務負責人”。特色專業建設的關鍵是課程體系要有特色,因此面向小微企業的會計學特色專業建設需要獨立設置小企業會計課程。
(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能力 與大中型企業相比,小微企業受人力資源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其崗位分工明確性較大中型企業差,崗位的復合性高,具有一崗多能、多崗一人的特點,尤其重要的是小微企業會計人員參與決策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對學生動手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和參謀作用要求高。小企業會計課程的開設,將《小企業會計準則》、小企業常見稅種的涉稅處理、納稅申報、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等內容納入其中,一方面將原有的包含在3-4門課程的內容綜合在一門課程中,有利于學生系統地學習并掌握小微企業規范的會計核算和涉稅處理,這門課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可以培養學生全局意識和綜合分析問題能力。另一方面獨立設置小企業會計課程,有利于學生從小微企業視角來理解會計的目標和作用,從而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積極性。第三,以會計學專業核心課程為基礎,開發并增設了適應地方小微企業崗位群的其他課程模塊,如小企業管理、個人理財、稅務籌劃等,滿足了小微企業對復合型人才的需要。第四,通過與小企業會計課程配套的“小企業會計綜合實驗”平臺的訓練,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決策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獨立設置小企業會計課程的探索與實踐
(一)教材建設 筆者多年來一直從事小企業會計問題研究,2004年根據財政部的《小企業會計制度》編著了《小企業會計》,作為校級選修課參考教材;針對《小企業會計制度》實施情況,撰寫了“《小企業會計制度》執行情況分析及對策”。《小企業會計準則》后,筆者編著了《小企業會計實務》,作為我校《小企業會計》課程教材。在2013年江蘇省教育廳“十二五”江蘇省高等學校重點教材建設立項建設中,筆者主編的《小企業會計》教材被列入“新編教材”名單,正在建設中。
(二)理論課程大綱 (1)課程的性質、地位和任務。小企業會計課程是本科會計學專業的一門必修課,是基于小微企業崗位素質的一門重要課程。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比較全面、系統的掌握小企業會計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熟練和正確運用小企業會計方法處理日常會計業務,并能熟練處理小企業常見涉稅事項;培養學生正確分析和解決小企業會計問題的能力,以便較好地適應小微企業會計工作需要。(2)課程的基本要求。通過運用多種教學媒體和形式組織教學,使學生能夠掌握小企業會計的基本理論,運用會計的基本方法處理小微企業會計及涉稅問題。(3)課時安排。本課程理論課32-48學時。(4)與其他專業課程的關系。本課程的先修課程為會計學原理和稅法,其后續課程為《高級財務會計》、《審計學》。(5)課程主要內容。小企業會計課程以財政部的《小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所得稅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為依據,系統地闡述了小企業常見會計事項的確認、計量、記錄、報告以及涉稅處理。本課程總論部分主要包括小微企業的范圍及特點、小微企業的會計規范、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等內容。資產部分主要包括貨幣資金、短期投資、應收及預付款項、存貨(含消耗性生物資產)、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無形資產與長期待攤費用等,包含相關的涉稅處理。負債及權益部分包括流動負債、應交稅費、非流動負債、所有者權益。對小微企業收入與費用、利潤及利潤分配(含所得稅費用)、財務報表及分析、特殊會計業務等內容以及小微企業的納稅申報都有獨立章節。
(三)實踐教學 我校會計學專業在實踐教學環節,以小企業財務負責人崗位群的工作流程與實務資源為基礎,構建并完善包含實訓、實驗、實習、社會實踐和畢業論文五個模塊的一體化教學模式,建成層次清晰,銜接緊密的循序漸進的能激發和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相對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實施基于小企業財務負責人能力資源的項目制、討論式和案例式教學,強調生產實習、綜合訓練、畢業實習和就業一體化,實現專業教育和崗位教育的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的職業發展能力。小企業會計課程的校內實踐環節主要內容包括會計基礎工作規范訓練、電子報稅和通過人機對抗方式的小企業會計綜合實驗幾個部分。“小企業會計綜合實驗”平臺模擬一個小微企業的內外部環境,通過運營、賬務處理、電子報稅、稅務稽查等四大模塊,以全面風險管理為導向,訓練學生從小微企業CFO的角度去全面關注企業決策、會計核算、財務管理、籌資投資、市場營銷等相關知識和實務技能,學生可以在開放的平臺拓展經營思路,充分發揮創新能力。校外實踐主要通過實習基地完成,實習基地主要由記賬公司、小型會計師事務所、中小企業協會(商會)、小型企業等構成。
[本文系2011年江蘇省教研教改項目“基于地方工科院校會計學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模式研究”(編號:2011JSJG264)和鹽城工學院2013年教研教改重點項目“面向中小企業的地方工科院校會計學專業創新人才培養與實踐”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徐同文、房保俊:《應用型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的必然選擇》,《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
[2]余謙:《地方高校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第12期。
關鍵詞:教學改革 VBSE 綜合實訓 平臺建設
一、虛擬商業社會環境“VBSE”的內涵與特征
(一)內涵
“VBSE”是虛擬商業社會環境(Virtual Business Society Environment)的首字母縮寫,它是一種綜合實訓平臺,可以由多個不同專業學生模擬現代制造業及服務業的經營管理,分別扮演不同的職業角色,鍛煉學生在模擬的商業社會環境中獲得不同崗位的職業能力,綜合訓練學生的執行、決策能力及創新創業能力。
(二)特征
1.仿真性。“VBSE”平臺具有高仿真性,從機構設置、運行環境、業務流程設計等方面都是來源于實際案例,通過精心設計而成,為了使綜合實訓環境更加逼真,在環境搭建時,還可以在具體場景的規劃上進行設計和模擬仿真。如:對銀行環境的設計,有實力的學校可以按商業銀行模式建立銀行柜臺。
2.對抗性。“VBSE”平臺能夠同時設置多個同一經營項目的公司營造競爭激烈的市場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3.跨專業綜合性。“VBSE”平臺可以用于會計、財務管理、金融、國際貿易等財會金融類專業學生的跨專業綜合實訓,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交流溝通、團隊合作能力。
二、虛擬商業社會環境“VBSE”的目標與作用
(一)虛擬商業社會環境“VBSE”總體設計目標
虛擬商業社會環境“VBSE”財務專業綜合實訓教學平臺的總體設計目標就是培養現代社會所需的高潛質、具備全局觀的技術技能型應用人才。根據企業財務職業崗位對人員的具體要求,將此培養目標可以分解為以下幾個部分:
1.溫故知新。學會運用所需理論與專業知識,達到溫故而知新,通過獲取知識、整合知識、創新知識達到提高學生認知能力。
2.懂業務、知流程。提高學生對業務的解讀能力,適應未來商業活動,能根據企業經營的經濟活動解讀分析財務相關業務,從財務角度對經營活動進行記錄與監督;熟悉基于崗位的基本業務流程,了解并體驗基于崗位的業務決策,結合崗位要求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并整合內化為職業能力。
3.會軟件、能核算。培養學生利用信息化工具的管理能力,熟練操作ERP管理軟件、辦公軟件進行業務處理與管理;提高學生的業務核算能力,能從業務需求角度設置核算體系,熟知每類業務的記賬分錄與核算處理流程,并根據業務需求出具財務分析和財務報告。
4.會溝通、善協調。體驗部門內部、企業內部、企業與外部之間的協同關聯,培養學生的溝通、協調能力,培養具有全局觀、會工作、會思考、善合作的未來職業人。
虛擬商業社會環境“VBSE”總體設計目標如下圖。
(二)虛擬商業社會環境“VBSE”的作用
“VBSE”跨專業綜合實訓以“把企業搬進校園”為理念,將教學、實操、模擬實習完美結合,有效解決了多年來的實習難題。通過對“VBSE”跨專業綜合實訓課程的學習,所起到的主要作用如下:
1.可以使學生熟悉各財務及相關崗位的日常工作及職責要求,ζ笠擋莆窈慫閬喙乇淼サ奶畋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VBSE”平臺為師生搭建了一個虛擬的商業社會環境,將現實中制造業與服務業相關的典型業務進行具體而全面的模擬,學生進入該模擬系統,一切都是高仿真的,包括企業的營業執照、各種章證資質等,學生的角色進而轉換成員工,持證上崗,從開始的應聘到上崗,從企業文化到公司重大決策的制定,每個環節跟現實中并無兩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熱情。
2.較真實地感知企業財務核算內在的業務邏輯關系。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選擇合適且喜歡的職位,通過“VBSE”平臺體驗實際工作崗位的具體業務,并理解業務在財務核算中的內在邏輯關系。關鍵是學生在感知業務工作的過程中,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判斷和職業素養。
3.通過線上線下模擬訓練,讓學生真實感知企業具體業務操作。“VBSE”跨專業綜合實訓課程是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將多種教學活動融合在一起,通過線上線下兩條線將真實業務工作的內部資料、具體內容在教學平臺上進行模擬,教師對學生進行細致而生動的輔導,將實際工作中的各種情形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真實感知企業具體業務活動流程。
4.通過企業之間,企業內部以及企業與客戶、供應商、工商、銀行、稅務等相關部門之間的業務往來,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職業能力,同時,也大大培養了學生的交流溝通及團隊合作能力。
三、“VBSE”財務版的教學內容與關鍵點
(一)“VBSE”財務版的教學內容
虛擬商業社會環境“VBSE”教學應用平臺,是開展“會計業務場景+會計崗位設置+會計崗位任務+操作角色”有機結合的虛擬實訓平臺,實現融職業認知、職業判斷、業務處理、實務操作、教學評價為一體的實訓教學功能,激發學生參與實訓的熱情,提高實訓教學質量。
“VBSE”跨專業綜合實訓課程內容主要根據“知識技能、學習情境、學習領域”分層多元化組題,融“知識運用測試+職業判斷測試+技能操作測試”為一體,實現“即時分點測試、定期總結測試”等多種測試功能。集上傳、同步講義、課程選擇等功能為一體的視頻課堂系統,使學生通過網絡直接聽取教學名師名家同步課堂教學內容,擴大教學空間,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虛擬實訓平臺具有高仿真性、過程判斷性與過程操作性,學生可通過平臺提供的角色選擇不同崗位按照業務流程完成各項典型任務。
VBSE跨專業綜合實訓課程的一輪教學需要五天時間,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實習動員、組建企業團隊、發放實習用品、期初建賬、三階段任務的推送及完成以及各種會議、流程演繹、LOGO海報制作、展示及評比、簽合同、業務處理、團隊匯報等環節。
(二)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幾個關鍵點
1.推送并講解第一筆行政專員借備用金業務時,一定要線上線下結合并慢速演示,選取其中一家公司相關人員進行分角色扮演。
2.增值稅在線納稅申報難度較大,要提醒稅務會計按任務流程描述操作,只需填寫4張附表和1張主表,其中主表的數據會從4張附表自動引入,附表填寫完成后一定要點擊暫存鍵,并注意附表數據不能從word文檔中復制,4張附表暫存完成后,將主表的表頭信息補充完整,點擊暫存,核對無誤后,點擊保存并上傳,點擊主目錄查看主表出現扣款按鈕,點擊扣款并打印。供應商所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其中發票單價是不含稅的。
3.關于材料入庫、材料領用及完工入庫,要提醒學生注意Word單據上的表頭信息,要注意人物名稱及虛擬人物日期。獲取業務數據時,重點關注業務主體、業務時間、業務內容。
4.在業務操作過程中要時刻提醒學生,不怕慢,就怕亂,線上系統任務和線下填寫單據一定要同步,這樣后面的任務操作就會更順暢,更清晰。
四、“VBSE”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VBSE”跨專業綜合實訓課程,通過“把企業搬進校園”使得原本嚴肅的課堂氛圍變得活躍而輕松,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但“VBSE”平臺還處于發展階段,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還需要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建立適宜的物理實訓環境
物理實訓環境的設計要使學生有一個類似或仿佛置身于企業的實際環境中的感覺,使學生自覺調整自身不同于課堂上課的狀態。在仿真企業環境中,以企業業務流程為主線,在各個企業內部要設置各種主要業務工作崗位,并建立起各個業務崗位的管理工作職能及其相互之間的有機聯系,將各個業務部門、各個職能崗位有機地連接在一起,讓學生體會到自己在流程中所處的位置和應完成的工作,了解和掌握各個崗位的業務處理程序和方法以及崗位之間、單位之間業務聯系的途徑和方式,體會企業基于流程的運作模式,從而達到樹立全局觀念、增強業務工作能力的目的。
在物理實訓環境搭建上,首先應盡可能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職業環境,在環境布置、設備配置、文化氛圍、管理模式等方面要力求與實際相一致,充分體現規范性、先進性和實效性,形成真實或仿真的職業環境。在基地的實踐教學中,學生有機會親身經歷和了解現代企業生產組織管理的全過程,能身臨其境地感受企業的文化與氛圍。其次,從業務流程安排、工作崗位設置到企業情境設計都要盡可能地貼近企業經濟與管理活動實際,突出模擬實訓的高度仿真性。從辦公場地、使用的設備、辦公用品用具、實訓指導教師、管理方式與手段、業務觸發機制等方面充分考慮如何貼近現實。
“VBSE”跨專業綜合實訓課程與其他課程有著很大的區別,要想達到良好的實訓效果,就要建立適宜的物理實訓環境,在實訓室建設過程中要相對集中,方便企業相關人員的業務辦理,尤其像工商、稅務、銀行、客戶、供應商等公司,一輪實訓同時可開設10家企業,所以盡可能在面積較大的實訓室開設,軟硬件設備要提供齊全,除了具備計算機及網絡環境,還要考慮進行信息的公布與交流互動,提供投影、打印、復印設備、電話傳真設備及擴音設備的配置,將給整個實訓活動帶來更好的效果。
(二)提高領導對“VBSE”跨專業綜合實訓的重視
由于受教育規劃的影響,許多高職院校只注重理論教學,無暇顧及實踐教學,使得畢業學生難以對接企業的實際工作崗位。高職院校要想培養高品質的技術技能型應用人才,只有將實踐在課程中有效應用,讓學生真正成為一名企業員工,從事具體崗位的業務工作,才能實現培養目標。這就需要領導重視,不僅要購買相關平臺軟件,還要做好實訓前準備、過程中控制、實訓后評價等工作。
(三)加強對師資的培訓
“VBSE”跨專業綜合實訓課程的教學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懂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全過程。不僅要有動口能力,更要具備動手能力。教師要真正起到策劃場景、節點管控、過程監督、疑難點撥、資源配置,獎懲評價等作用。但很多“VBSE”跨專業綜合實訓課程的師資教學團隊都以年輕教師居多,他們大多從校園到校園,缺乏實踐經驗,因此,要加大對這些教師的培訓力度,為他們創造更多學習機會,比如:帶薪實習,參加用友新道師資研修院假期舉辦的研修班等。有計劃地開展教師培訓、教學咨詢等,提升中青年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建立和培養一批理論扎實、技術過硬、應用能力強的師資隊伍。
(四)加強制度建設及規范化管理
“VBSE”跨專業綜合實訓課程主要是“把企業搬進校園”讓學生體驗平臺運作和熟悉企業業務流程,全面多維感受企業的運行規律,提高學生的管理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可以進行標準化、規范化管理,因為與該實訓相關的實訓場地、軟件平臺、實物教具等的購買和使用均需進行制度化管理。充分利用各專業教師和實訓科教師的長處和優點,實現信息系統的實時、自動、數據全面挖掘的能力。
五、結語
總之,構建“VBSE”虛擬商業社會環境跨專業綜合實訓教學平臺,有利于我國高等院校經濟管理相關專業綜合型人才的培養。通過該實訓平臺的實踐對學生全局意識、專業技能以及職業素養等綜合能力的培養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有利于學生對職業崗位適應能力的提高,有利于高校畢業生更好地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劉玉廷.論我國會計信息化戰略[J].會計研究,2009,(6).
[2]曹小林.芻議“營改增”對建筑業的利弊影響及對策[J].商業會計,2014,(4).
[3]曹小林.宏觀經濟因素對房價的影響――基于VAR量模型實證研究[J].商業會計,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