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愛國現代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要:自1840年以來的中國歷史,是一部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的鮮活教材。通過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的把握,理解中國的國情,對大
>> 淺析近現代史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 淺析Presentation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的運用 淺析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的時代感 新背景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愛國主義教育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探析 再探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現狀調查分析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探析 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 淺析“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在高校宣傳思想工作中的陣地作用 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愛國主義教育切入點的選擇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幾個特點 淺談中國近現代史中的愛國主義教育 淺析《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在培養學生成功素質中的五個“有機結合”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貫徹中國夢的途徑探討 地方文化資源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中的運用 “文獻閱讀法”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中的作用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參與式教學中的幾個問題 紅色歌曲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中的運用 微觀案例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中的選用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008-05-02.
[3]李曉梅.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9).
[4]秦立海.“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 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8).
[5]羅韜.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 育[J].教育探索,2008,(10).
關鍵詞:初中語文 現代詩歌 課堂教學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步步推進,我國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純真的文學趣味,現代詩歌教學任重而道遠。但由于多年應試教育的枷鎖至今尚未解除,大多數教師存在思想、能力以及教學等方面的問題。面對這一現狀,我們應該好好探討一下隱藏在這種現狀背后的原因,也該好好思考一下如何有效地進行現代詩的課堂教學。
一、現代詩歌教學的意義
(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詩歌是對社會生活集中概括的一種文學體裁,囊括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被賦予了豐富的想象力。它的語言精煉同時又有強烈的形象性,有鮮明的個性節奏和音樂韻律。詩句的排列一般是分行的,注重建筑美也就是結構和形式上的美感。[1]對于學生語感的培養以及語言的靈活運用,都具有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詩歌可謂是語言藝術的精髓所在,現代詩歌教學的目的之一在于教會學生新詩鑒賞的方法,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培養他們的閱讀鑒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陶冶他們的情操,便于抒發內心的情感。因此,如果一個學生會讀詩、愛讀詩,那么他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必定是不差的。另外,現代詩歌雖然并不和中考、高考等直接發生聯系,但卻有利于提高學生語文的綜合素質。一個語言表達能力占優勢的學生,他的語文綜合素養也一定會比其他人更勝一籌。
(二)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
通常,我們的思維慣性使我們對古典詩歌的重視程度遠遠高于現代詩歌,造成現代詩的教學地位頗受冷落。實際上,古典詩和現代詩在文學教育中是互補的關系,現代詩是對古典詩歌的繼承和發展,且更能傳達嶄新的時代內容。[2]相比之下,現代詩對學生有一種特殊的感召力,在青少年時期,那類似于歌謠的一首首現代詩,是最初使學生對文學產生好奇的源頭,帶著對文學的敬慕之情,學生才會主動去探索古典詩的藝術魅力。在現代詩歌中常常能找到與古典文學的相通之處,很大程度上,現代詩人仍在訴說著屈原、杜甫等沒有說完的故事,如艾青的《我愛這土地》,詩人就以現代方式傳承了中國傳統的愛國之情。在現代詩教學中,教師若能看到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之間“血濃于水”的緊密關系,那么學生必然能夠感受那到貫穿古今的詩的精髓。
(三)有利于陶冶性情和培養人文精神
從教育目的來看,語文這一學科現代教育的目的傾向于人文教育,“倡導教育人文,不僅在提升日常教育生活的品質,也在謀求整體教育實踐精神的生長生成;甚至,從更深遠的意義而言,乃在于謀求國民人格精神旨趣的提升與超越。”[3]而現代詩歌教學有利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使學生不僅在課堂上出彩,更使學生擁有高層次的生活趣味。另外,“從對人的發展來看,教育最本質的涵義,應該是促進人的心理優化與發展,使人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4]現代詩教學有助于增強學生自我完善的能力,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如果教師能看到現代詩教學對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性,充分發揮現代詩教學對學生真善美情感的熏陶作用,那么素質教育的前景勢必會更加遼闊。
二、現代詩歌教學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重朗誦形式而輕吟誦情感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現代詩課堂上朗誦詩歌的形式明顯多樣化了:有的老師范讀,有的分組朗讀,有的全體齊讀。然而,如果僅僅是像走形式一樣的缺乏感情、缺乏思考的朗誦詩歌,朗讀教學法將會收效甚微。[5]沒有情感、沒有思考的朗誦是空有其表的,初中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活躍程度大部分還與教師的課堂點撥和引導有密切的關系,因此,教師要明確一個概念,即簡單的朗讀與有感情的吟誦之間的區別。吟誦不是簡單的朗讀,學生只有真正做到“聲情并茂”四個字,才能感受到詩歌的意境美和韻律美,才能在抑揚頓挫的朗讀聲中讀出詩歌的情感和意境,從而提高初中生在審美層面上的鑒賞能力和感知能力。試想,如果一堂生動的詩歌鑒賞課成了枯燥單調的朗讀背誦課,那學生“詩性”的培養又從何談起呢?
(二)灌注法教學,學生很難進入詩境
當下的詩歌教學課堂,教師往往突出詩歌的主題思想而忽略其本身的藝術魅力。回想學生時期,詩歌教學課堂仿佛有些“倒行逆施”:學生不是主動的在反復吟誦和思考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而是被動地在老師所劃定好的圈圈內去“感悟”詩歌。這樣的詩歌教學與以前的填鴨式教學沒有本質上的改變,教師和學生的角色依然是“施教者”和“受教者”。另外,教師在教授詩歌時,往往側重于講解分析而忽略學生的個體感悟,有些教師為了趕進度,通常會采用“灌注法”,即將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修辭手法、意象涵義、主題思想等知識一股腦全部“倒”給學生,學生只要一五一十地做好筆記即可。這種教學方式忽略了現代詩歌本身的文體特征,不顧學生的情感需要而把他們困在枯燥的課文分析之中,用“庖丁解牛”的方式將詩歌呈現出的整體意境肢解得支離破碎。
(三)課堂教學趨于程式化
很多初中教師教授現代詩僅僅是為了應付日常的教學任務。初中現代詩歌課堂教學呈現出以下套路:釋義題目、簡介詩人及創作背景、朗誦、理解詩意、點明主題、延伸拓展、升華主題、背誦全詩。這樣教學現代詩是非常“完美”的,但是這樣“非詩意的解讀”,往往會忽略初中學生的年齡和其心理特征。把詩歌鑒賞這一最富有個性色彩、最具創造精神的情智活動程式化、教條化,違背了美學教育的規律,抹殺了現代詩獨特的韻味,也扼殺了學生對現代詩的學習興趣。在教學方式和形式上,大部分教師也只局限于單調乏味的講解和板書,這種機械的程序和單調的形式很顯然降低了詩歌教學的趣味性,不利于初中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抑制了學生的創造力和詩歌鑒賞能力的形成。
三、現代詩歌教學的改進策略
(一)反復吟誦,讀出真情
反復誦讀是現代詩教學的重要途徑,但如果每篇詩歌都按同一種朗誦模式去進行,那么朗誦教學法便失去了它“活的靈魂”。因此,教師應依據每首詩的具體特點,在誦讀前后有針對性的提出問題,讓學生有思考的朗誦課文。首先,朗誦詩歌時要注意讀準字音,體會詩的音樂美,還要通過語調表現豐富的情感,如深圳市翠園中學特級教師楊特在教授《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時,先讓學生齊讀課文,然后耐心指出學生在朗誦中存在的語調、語速、情感等方面的不足。經過指導,學生再讀時就有了很大的進步。其次,教師要營造氣氛,把學生帶入詩歌所描繪的意境中,充分調動學生的聯想和想象。教師可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一步步引導學生抓住詩歌的重點詞句和情感。學生經過老師的提示和有目的的朗誦,自然而然的讀出了作者情感抒發的層次感。
(二)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意境美
新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所以,在現代詩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把握意象,通過聯想和想象去感悟詩歌的藝術魅力,從而打破灌注法教學。意象指詩歌中飽含詩人情感、并帶有詩人主觀色彩的物象,如《星星變奏曲》中“星星”這一意象的使用使整首詩朦朧含蓄、意境優美,寄托了作者執著追求理想的信念。如果學生能準確地把握詩中意象,他們自然會領悟作者所繪制的生活圖景與情感水融的藝術境界。另外,現代詩的語言凝練,富有表現力,學生只有細心揣摩才能領會到其中的深刻意味。新語文課程標準第四學段要求學生“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入品味語言,讓學生對詩歌的認識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力。
(三)重視詩歌的個性化解讀,打破程式化教學
每首詩都有其獨特的表達方式,因此,教師要重視每首詩的教學細節,在類似詩歌之間找到它們所具有的“個性”。如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所選現代詩的主題都是表達愛國之情,教師應讓學生領悟到不同詩人的寫作特點,從每首詩中獲得不同的美學體驗,從而打破現代詩的程式化教學。如一位教師在教授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時,就注意到了這首詩與同主題詩歌《我愛這土地》的不同,相對于艾青《我愛這土地》中的意象運用,舒婷在這首詩里運用的意象是紛繁復雜的,有些意象是學生很陌生的,如“老水車”“礦燈”,這位教師在上課之前,將這首詩中所有意象的具體實物以幻燈片形式展示出來,學生在親眼見到詩中意象后便很容易進入詩中場景。另外,這位老師又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礦燈”“路基”等的象征意義,這樣一來,學生就不會被難懂的意象難住,課堂教學也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結語
古人云:“教無定法”,現代詩歌的教學也一樣,以上只是個人的見解。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要培養一代綜合素質人才,現在詩歌教學無疑是一個突破口。因此,我們所有的語文教師都應該積極行動起來,開創詩歌教學的新途徑、新方法,以提高詩歌教學的效率。
注釋:
[1]張德厚:《新時期詩歌美學考察》,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2]郭玉霞:《初中現代詩歌教學的現狀與對策研究》,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3]一行:《論詩教》,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4]傅治平,曹成杰:《教育與人》,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年版。
關鍵詞:詩歌 語文 教學
詩歌教學既是種知識教育,也是種審美教育,史是種情感教育。語文教育中的詩歌教學小僅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有極大助益,而且對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人格健全有導引作用。我們知道,“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詩言志”,“詩言情”,詩歌所具有的內傾性、情感性和審美性,特別適介培養種豐富細膩的感情與健康美好的人性,使我們變得“多情”、變得“愛美”、變得“樂善”。在中小學語文教育中,相比古典詩歌而言,論文現代新詩似乎更難理解,也更難講解,所以“讀小隨".“講小好”的問題在現代詩歌教學中普遍存在,現代詩歌的教學也成了很多教師頗感棘手的教學難題。以筆者淺見,要解決現代詩歌教學中現存的這些問題,教師至少要注意以下二個方而:
第一,要有寬廣的詩歌背景知識作為擴展講解。在教學中,教師小能機械地就詩論詩,而應通過知識性的擴展講解使學生達到擴展閱讀的口的。擴展閱讀叫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培養了學生查閱資料的習慣。擴展講解的內容小必而而俱到,應盡量簡單準確,點到實質,但切忌語焉小詳。具體內容應包括詩人簡歷、詩歌常識等,對于現代新詩中的術語名詞,如什么叫象征主義,什么叫浪漫主義,什么叫感傷主義,什么叫現代主義;些特殊的詩歌形式如}四行的美學原則是什么。在口前學生普遍喜歡徐志摩詩歌的情況下,叫以講講新月詩派及其主張的格律詩的“二美”原則,并結介具體作品解釋清楚這“二美”具體的內涵。講到舒婷的《致橡樹》時,也應該擴展講講“朦朧詩”的名稱來源及其思想藝術特征。如果按照主題劃分為愛情詩、鄉愁詩、愛國詩,論文或者按照藝術特征劃分為抒情詩、敘事詩、史詩等,叫以盡量歸納、總結同類主題或同類形式的些詩歌;如果按照流派劃分,叫以對各個流派的特色以及 同中之異、異中之同作出歸納分析。囚為很多詩歌需要放在具體大背景和新詩史中闡釋,所以詩歌背景和簡單的詩史也應有所涉獵,比如講授韓東、于堅的詩時,應該提及第二代詩歌運動,而對于鄭敏的《金黃的稻束》,則應該講講九葉詩派、西南聯大詩人群的概況。
第二,要進行開放式的解讀與賞析。解詩中所說的“詩無達話”,并小是說喪失標準任意而為,而是說對于些具有豐富復雜內涵的詩歌叫能會有多重解釋,叫以從小同角度進行分析,力求找到最符介原意的“叫能性”解讀,這是,n::近式的解讀,而小是遠離或僵化的就詩論詩。筆者以為,這種開放式的叫能性解讀首先應該是種深度而準確的講解,小能只是泛泛而談,更小能是離題的解讀,而應是 種“細讀”(close reading)。這就需要考慮到時代背景、歷史現實和文化內涵等囚索,以及字句中復雜幽微的意蘊,當然,豐富的軼聞史事也叫以從旁充實。比如聞多的《色彩》,這首詩寫的雖是“色彩”,其實是在寫“生命”,“色彩”的豐富多彩(紅黃藍黑等)就是“生命”的豐富多彩(愛恨生死等),關鍵的詩句是“生命是張沒價值的自紙”,“從此以后,/我便溺愛于我的生命,/囚為我愛他的色彩”。就我所知,有些教師對這首詩的解釋很膚淺僵化,居然讓學生把各種色彩對應代表的意思背會,考試中居然會給出“紅黃藍黑’畢業論文夕各代表什么意思的考題,想到學生在“綠―發展、紅―熱情、黃―忠義、藍―高潔、粉紅―希望、灰自―悲哀、黑―死”之問劃上對應號,我覺得這樣的詩歌教學是失敗的。其實,對這首詩在色彩上的隱喻運用,教師也叫以結合聞 --- 多繪的功底講講他詩歌中的繪美,也叫以講講色彩的主觀險。而現在有些教師們們把些飽含情感、極為感性、意味無窮的詩歌給程序化了,把傳達豐富細膩感情的靈性美簡單化為枯燥無味、死記硬背的符號,恨小能把學生的大腦當做個知識的硬盤全部拷貝儲存進去,而思想的深沉、語言的美感、情感的撞擊、精神的愉悅等等都被稀釋掉了。所以深度準確的解讀應放在第位,小是淺顯的闡釋,畢業論文更小能是離題的闡釋,或是斷章取義、只顧字而意思的解釋。
教師叫以把授人以魚與授人以漁的方法相結介,從各種角度比較小同詩歌作品的共性或相異的特征,從主題角度、性別角度、歷史時代文化角度,以及詩歌構思的方式,提供種立體式、多角度而非單化的解讀方法。比如,同樣是愛國主題,講艾青的《我愛這土地》、聞多的《一七子之歌》和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應是小同的,叫以比較小同的時代背景,小同的歷史環境,小同的詩美詩意,而共同的地方又體現在什么地方。又如,在講解余光中碩士論文《鄉愁》和席慕容《鄉愁》時,叫以讓學生比較、總結從古到今中國詩歌(文學)中的“鄉愁”主題,并體會“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的普遍情感,教師叫以與古代邊來詩與田園詩相比較,把現代詩人與古代詩人李自、高適、陶淵明等比較,從鄉愁意識擴展到人類的歸鄉意識、鄉土情懷和家園感。
一 個作家的其他詩歌作品既叫以作為擴展閱讀,也叫以作為比較閱讀,教師最好能加上詩人同時期創作的另些同主題詩歌,或者小同詩人在小同時期的同主題詩歌。
參考文獻:
[1]黃甫全主編:《現代課程與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1、陸游沒有寫過。《臥春》是根據韓寒《三重門》一書中《臥石》而改寫的。此詩曾在電視劇《利劍縱橫》作為幽默片段播放,作者還創作了上百首詩歌、散文詩、現代詩。
2、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來源:文章屋網 )
1.引言
現代詩歌的形式比較自由、音律較為靈活、情感較為深厚,主要通過感染力較強的文字形式來抒寫自己內心的情感,并對讀者內心的情感世界及思想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雖然能體會作者抒寫的情感,但是對現代詩歌的知識點卻難以了解[1]。本文通過對現代詩歌教學進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感受現代詩歌的文學魅力,提高對現代詩歌的鑒本文由收集整理賞能力。
2.現代詩歌的教學方法
2.1了解背景,拓展閱讀面。
在中學現代詩歌教學中,老師不僅需要對詩歌本身進行詳細的講解,還需要結合詩歌的背景(包括作者簡介、創作背景、詩歌寓意等)進行講述,從而不僅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而且拓展學生的閱讀面,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播放有關詩歌的影片或者歌曲,來深化學生對詩歌創作背景的認識。例如在教學《黃河頌》一文時,通過播放影片《黃河》讓學生感受黃河波濤洶涌、萬丈狂瀾的景象,并通過欣賞贊歌《黃河頌》來體會當時作者創作時慷慨激昂的情感[2]。這樣的形式讓學生對詩歌的創作背景有深入的了解,并深深體會作者歌頌黃河的深意,同時強化愛國精神。
2.2吟誦詩歌,感受情感美。
在初次朗誦現代詩歌時,我們只能簡單地掌握其基本音律和表層含義,不懂作者創作的深意和文章的主題思想,這也成了現代詩歌教學難點之一。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反復的吟誦來增進對詩歌的了解,體會作者想表達的情感。例如在朗誦我國現代詩歌代表人之一舒婷創作的《致橡樹》時,初讀時我們只知道這是一首主題為愛情的詩,再次朗讀時則可以了解詩歌中“攀援的凌霄花”、“癡情的鳥兒”等具有象征意義詩句的含義,經過反復的朗誦才能了解“橡樹“與“木棉”的愛情觀念,體會作者人格平等、相互尊重、同甘共苦、情投意合的愛情觀念[3]。在朗誦時可配以適合的音樂,以營造出詩歌的意境,讓學生感受詩歌的意境之美。
2.3發揮想象,體會意境美。
現代詩歌文字雖然簡潔,但卻很抽象,存在很多的象征性詞句,讓學生覺得很難理解。所以在現代詩歌的教學中,學生的想象力很重要。教師在現代詩
歌的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體會詩歌的意境美。例如在學習《在山的那邊》一文時,對詩歌中的“山”含義進行探究的過程中,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好像自己就是詩歌中爬山的人,吃力地爬過一座又一座的山,讓學生感受到“山”所體現出來的沉重感。又如《秋天》一文展現的是鄉村秋季的景色,學生通過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讓自己有置身其中的感受,好像看到了鄉村的農舍,捕魚漁船,還有幽靜的山谷[4]。最后教師要求學生將自己的想象在課堂上表達出來,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想象力,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4創新思維,嘗試詩歌寫作。
“學以致用”充分說明了在現代詩歌教學中,學生不僅要掌握課堂教學內容,而且要使所學的知識得到很好的應用。為了讓學生掌握現代詩歌的創作方法和語言表達技巧,我們讓學生發揮想象力,以模仿的方式來創作屬于自己的詩歌,一方面鞏固課文知識,另一方面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例如學習《理想》之后,讓學生模仿課文的寫作手法來創作屬于自己的作品。有的學生以母愛為創作主題寫道:“母愛如雨露,滋潤我的心田/母愛如陽光,溫暖我的心懷。”這些語句雖然略顯幼稚,但是學生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了對生活的感悟,不僅提高了學習現代詩歌的興趣,而且掌握了現代詩歌的寫作技巧,提高了寫作水平。
【考點透視】
1.注意把握現代詩歌朗讀的節奏、語調、重音等。
2.對現代詩歌重點句的理解與品析。
3.詩歌中表現手法的運用,把握詩歌中某些形象的象征意義。
4.理解詩歌的主旨,評價作品的思想內涵。
5.體驗作品中的情景和形象,從而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真題解析】
(2015?內蒙古呼和浩特卷)學校開展詩詞誦讀活動,參加這項活動的有知名的研究詩詞的專家,聽說他不僅要朗誦的《沁園春?雪》,還要請同學們回答問題。如果他問你下面這些問題,你怎樣回答?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稍遜。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1.這首詞分為上下兩闋,請寫出上闋的最后一句。
2.這首詞的下闋是“惜”字統領下文,到哪句為止?請你把這個句子寫下來。
3.這首詞上闋的前幾句寫了眼前的實景(現實景象),后幾句寫的是虛景(想象景象)。請把寫虛景(想象景象)的句子寫出來。
4.這首詞下闋中的“略輸文采”與“稍遜”含義相同嗎?請寫出理由來。
5.這首詞上闋與下闋主要運用的表達方式分別是什么?(各寫一種)
6.請寫出這首詞中既是對偶又是比喻的句子。
解析:題1考查考生對現代詩歌的分段能力。讓考生寫出下闋最后一句,要做好這類題目,一定要對整首詞有所了解,上闋寫景,下闋抒情,因此考生把握好詩歌的分段點,應該是“分外妖嬈”。
題2考查考生對詩歌詞語的理解能力。“惜”字起領起下文的作用,考生就從這個字向下找,本題應該到“只識彎弓射大雕”。
題3這首詞作者借景抒情,上闋寫景,所寫的景物有實有虛,前面幾句是實寫,后面幾句是虛寫。考生了解這些后就能找出虛寫的句子是“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題4考查考生對詩歌中重點詞語的理解能力。做好本題考生須仔細閱讀詩句,思考詞語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這里的兩個詞語“略輸”與“稍遜”意思相同均為是“稍差”;而“文采”與“”意思也是相同的應該是指廣義的文化。
題5考查考生對表達方式的掌握情況。做好本題考生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表達方式: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五種。結合詩歌看,這首詞是借景抒情,因此上闋以“描寫”為主,下闋以“議論”為主。
題6考查考生對修辭的把握能力。本詞使用了不少的修辭,考生做本題要按題干的要求去做,找出使用對偶和比喻的句子。所以考生首先要了解這兩種修辭手法,根據定義去判斷。
參考答案:1.分外妖嬈2.只識彎弓射大雕3.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紅裝素裹”是核心句。)4.(1)含義相同。(2)“略輸”與“稍遜”都是稍微之意,“文采”與“”都指廣義的文化。5.描寫;議論。6.山舞銀蛇,原馳蠟象。
【解題策略】
1.要知人論世。魯迅說:“我總以為倘要論文,最好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就是說在鑒賞詩歌時,既要明確作者的創作背景,了解其寫作動機,又要從整體上把握詩人的情感態度。例如聞一多的《一句話》:
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有一句話能點得著火/別看五千年沒有說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緘默/說不定是突然著了魔/突然青天里一個霹靂/爆一聲/咱們的中國
這話教我今天怎么說/你不信鐵樹開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話你聽著/等火山忍不住了緘默/不要發抖/伸舌頭/頓腳/等到青天里一個霹靂/爆一聲/咱們的中國
聞一多說:“詩人主要的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1925年,他留美回國,看到的是封建軍閥統治下的黑暗現實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用《一句話》表達出對理想中的中國的熱切期盼,用自己的全部情感謳歌了一個永恒的愛國主題。
2.要抓住詩眼。詩眼是詩歌中最富有表現力的關鍵語句,是作者精心構思的語句,是詩歌“立言之本意”。考生要抓住詩歌中反復出現的句子或詩歌的最后一節,這里往往是詩眼所在。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中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就是全詩的“詩眼”,表現出作者對待生活的積極態度;《死水》中的“不如讓給丑惡來開墾,看它造出個什么世界”,表達了作者創造新世界的強烈愿望。
3.要分析意象。意象是作者的主觀感受和客觀事物相融合的產物,是通過作者的選擇與錘煉,重新組合后產生的一種含有特殊意義的語言形象,是作者借助客觀事物來表現其內心世界的結果。例如余光中的《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在這首詩中,作者連續使用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來揭示自己的思鄉之情、思親之苦,表達了渴望祖國早日統一的迫切愿望。
4.要知曉抒情。詩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直抒胸臆,即在詩歌中直接表現作者的情感態度;一種是間接抒情,即在寫人、敘事、寫景、狀物的過程中滲透作者的感情,主要有寓情于事和寓情于景兩種形式。例如艾青的《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這首詩采用了間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的手法,借助一只鳥的形象抒發了作者對祖國的摯愛真情。
5.要明確手法。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因此我們要掌握詩歌的各種表現手法,如比興、擬人、夸張、對偶、排比、襯托、反復、象征、以動寫靜、小中見大、虛實結合、托物言志等,這樣才有助于披文入情,更好地理解詩歌內涵。例如臧克家的《三代》:
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爺爺/在土里埋葬。
詩歌運用排比句式,為我們刻畫了一輩子都“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形象,寫出了他們世世代代與土地為伴的艱辛,既有對農民的同情,更有對農民的禮贊。
【即學即練】
一、(2015?山東東營卷)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我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這一角已變成灰燼,/那一角只是血和泥;/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江南的水田,你當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細,那么軟……現在只有蓬蒿;/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盡那邊,我蘸著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陰暗,/只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運在手掌/貼在上面,寄與愛和一切希望,/因為只有那里是太陽,是春,/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因為只有那里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那里,永恒的中國!
――《我用殘損的手掌》
1.作者情感隨“手掌”活動而變化,試仿照示例填空。
示例:“貼”:向往與期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談談你對詩中“殘損的手掌”這一形象含義的理解。
3.就本詩運用的一種藝術手法作簡要的賞析。
二、(2015?湖北恩施卷)欣賞下面一首現代詩,完成文后各題。
雨 傘
蘇叔陽
你的命運就是陪伴烏云,
注定了要一生經受風雨。
你撐開整個身軀,
為他人創造一片干凈天地,
卻濕透了,你自己。
(選自《蘇叔陽文集》)
每年的4月4日,是我國人民緬懷先人,烈士的清明節,為紀念這個有著深遠意義的日子,緬懷革命先烈,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我校精神文明建設。我們胸前佩帶著鮮艷的紅領巾,懷著悲痛而沉重的心情來到烈士陵園,緬懷為了祖國的解放和人民的安寧而英勇犧牲的戰士,瞻仰他們的豐功偉績。烈士陵園是那么莊嚴、肅穆,迎門兩側的松柏是那么挺拔、青翠。
我們排著隊來到烈士陵園門口,我們開始了主題隊會:首先由校長講話,然后由大隊干部代表發言,再由輔導員帶我們宣誓最后為革命先烈默哀。在那三分鐘里,我想了許多許多:我們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都是由革命先烈為我們創造出來的,也是血紅的鮮血換來的。于是,我的心中起了一個念頭:要繼承先烈遺志,發奮學習,努力成為建設國家的棟梁。
到了中隊的主題隊會,同學們先后背誦了烈士生前寫的詩,由我和陶彭昊念了一首現代詩,贊美了革命先烈的偉大。到了烈士墓前,我行了個隊禮,雙手把白花獻給了烈士,就在這一刻,我心里默默在說:“安息吧,先烈們。祖國和人民永遠懷念你。”我們走進紀念館,見到了烈士生前用過的東西,有模型、字跡、圖片等。
我們要珍惜這金色的童年,這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讓九泉之下的烈士安息,如果他們看見了,會欣慰的說:“我的努力沒有白費!”
一、激發少年的心,讓學生有表達的沖動
初中生處于人生的金色時期,這樣的年華理應將陽光燦爛自然流露于青春的臉龐之上。毫不夸張地講,這應該是所有學科教學所追求的重大育人目標。而對于語文學科來說,讓學生有表達的欲求,能將少年之思進行恰當地表達,則是學科教學的應然要義。而要將這個目標變成現實,語文教師必須融入學生的生活,透析其生活態度,給予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教育干預。要不然,即使你鼓勵和引導學生表達自我,表達出來的也不全是具有健康品質的內容。為此,愛學生就要愛得徹底,教育學生就要教得細致,要能從學生的靈魂需求和素質全面提升的高度,培育心靈清純、表達流暢、語言得體的新時代中學生。
二、體悟作者的心,讓學生有表達的根基
即如現代詩人朱湘的《少年歌》,全詩洋溢著少年應該具有的歡快情調。從整體上看,這首詩就是對少年成長的一個文學呼告。從詩人選擇的兩個意象來看,“小羊”與“山泉”選擇得體。詩人用比喻和擬人兩種修辭,十分形象而得體地描繪出他眼中的少年形象。它們“跳躍”著,“提起嗓子笑”著,“撒開腿來跑”著,“活潑”是它們的宣言和人格標志。接著,詩人將用典與比喻兩種手法連用,呼告青少年做人要純潔。然后,詩人轉向直抒胸臆,呼告少年“恨暮氣,恨一切衰朽的東西”,永遠保持“熱烈”與“勇敢”,以“新人”的姿態,攜手、快樂地步入燦爛的前程。很明顯,在詩人的心目中,少年應該胸懷赤子之心,無視一切困難和挫折。他堅忍地超越自己悲苦的家世,內心郁結著深沉而熱烈的民族自尊感,閃現著崇高的愛國精神。面對這位中國的濟慈,吟詠著這首富有才情的詩篇,學生理應從中讀到心靈的健康流變,理應在同感式的吟誦和詩文咀嚼中學會如何運用文學的方式得體地表達一顆涌動不已的少年心。在此過程中,教所起的作用應該是“導”和“明”。“導”之以學,引導學生走入文本背后,走進詩人的性靈,繼而讓少年心受其濡染。“明”之以法,教會學生借助詩性的方式,恰當運用適宜的修辭手法,表達純明、活潑、堅定、勇毅而紛繁的少年心。
三、擺正純正的心,讓學生表達得體
建構純正的心靈基礎是得體表達的必要前提。以何其芳的《生活是多么廣闊》為例,全詩洋溢著詩人擁抱、享受生活的熱情。他的活動廣泛,涉足的地域廣闊,閃現的心靈之光更沒有局限于自己狹小的空間里。誦讀他的詩歌,人們都會很欣賞他的姿態――“以自己的火點燃旁人的火”和“以心發現心”。這是詩歌的直觀呈現,而教師則要引領學生走到詩歌的背后,發現創作者的隱秘空間――思想經歷。稍微查找資料,我們就可以發現何其芳早年曾經有過的對現實的不滿情緒和對未來人生路的彷徨心態。而這一切都源于他于1938年北上延安這個特殊歷程。之后,他的人生態度急轉,創作中的亮色也隨之增添不少。通過何其芳思想的轉變,再誦讀他的這首詩篇,我們會更加明晰心靈純正的重要性。原來,生活的曲折,人是不可主宰的;但是面對生活,人則是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走向燦爛與健康。
一、聲構圖,激情引形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強烈的求知欲望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強大動力。而我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適時地將聲音,圖像,視頻,動畫及文字等信息進行處理進而巧妙恰當地呈現,就能充分創造出一個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地改變傳統教育中的單調模式,使樂學落到實處。
如八年級下冊《云南的歌會》一文,我首先給學生播放劉三姐的音樂片段,讓他們從甜美的山歌中去感悟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然后,我讓學生用心聆聽錄音朗讀,從聽覺上去感受那一種離塵世很遠,離心靈卻很近的美,感受那一股撲鼻而來的濃郁的鄉土氣息。在賞析課文的三個場面:山野對歌,山路漫歌,山寨傳歌(金滿斗會)時,我把預先準備好的有關云南歌會的畫面,如歌唱環境,唱歌人的衣著服飾,歌唱時的熱鬧場面等配合音樂有序播放,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讓學生了解了云南歌會,領略到了我國民歌文化的豐富多彩和濃郁的民族風情,也激起了學生熱愛民俗文化的情感。
又如詩歌《黃河頌》是著名音樂作品《黃河大合唱》第二樂章的歌詞,同時也是一首反應抗日救亡主題的現代詩。這首詩以熱烈的頌歌形式塑造黃河的形象,語言和抒情方面淺顯易懂,情緒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級學生接受詩歌教育,領略新詩藝術的好材料,更是他們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強化愛國熱情的好題材。調動學生情感是上好本課的首要條件,為了激發學生的情感,我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1,欣賞《黃河大合唱》中第一,七,八樂章的片段,并對音樂所描述的內容和表達的主要情感進行自由想象。2,學生對腦中想象到的畫面并談談從音樂感受到了怎樣的感情。3,播放有關黃河的畫面并配詞,了解詩人的寫作背景。4,帶著從音樂,圖像中體會到的感情來齊讀課文。
二、創設情境,引發思維
當學生對教材中重,難點的理解出現障礙,導致學生“思維受阻”時,教師及時使用多媒體,能幫助學生的思維具體化,角色化,多元化,有效地推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從而收到勢如破竹,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學《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在他們讀了課文后,我運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兩組畫面,一組展現過去的廣闊,美麗,充滿生機的羅布泊,而另一組則展現現在已消逝的羅布泊,這里一片死寂,胡楊林成片死亡,枯木哭泣,寸草不生,不見飛鳥,令人恐怖,倍感凄涼。兩組畫面形成鮮明的對比,于是,我順勢讓學生思考:羅布泊過去是仙境,是綠洲,為何會變成一片死海,請大家結合課文內容談一談。學生們議論紛紛,而后又陷入了沉思,顯然,這些形象的畫面已經讓他們感到痛心,這人為的悲劇又怎能不讓他們深深的反省呢?從而真正喚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三、跨越時空,豐富想象
詩歌教學必須根據其文學特點,不僅注重領會極其精煉的富有鮮明節奏和韻律的語言,而且更應引導學生領悟詩人那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像。詩人那豐富的想象往往跨越時代,主題,情思,韻味的表現,表達方式的運用,節奏的處理,無不展現美得身姿,從而產生巨大的審美價值。在這里,多媒體那縮短時空,增加信息密度,擴大信息容量的優勢是派上用場了。例如:《天上的街市》,詩人郭沫若從街燈聯想到明星,又從明星聯想到街燈,想到天上的街市,街市的物品,街市行走的牛郎織女。這樣回環互喻,相映成趣,創造了一個充滿幻想,充滿詩情畫意的和諧美妙意境,借助多媒體計算機,既再現天上人間渾然一體的畫面,又呈現全詩富有鮮明節奏和韻律的語言特征。讓學生在學習誦讀品味揣摩過程中,感受逼真的情境,領悟美妙和諧的意境。
四、營造氛圍,以聽促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