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寫一處自然景觀范文

        寫一處自然景觀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寫一處自然景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寫一處自然景觀

        第1篇:寫一處自然景觀范文

        關鍵詞:淮秀園;植物造景;生態;文化;雕塑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淮秀園位于阜南縣城中東部主干街道淮河路口,因其主體思想是在有限的園林空間里,通過文化設施,表現淮河流域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特色產業和秀麗風光而命名。進入2000年后,縣城人口急劇增加,居住擁擠,民眾無處休閑娛樂,強烈要求在此建園使用。為實現群眾的愿望,改善居民生存環境,相關部門于2003年起,在3年的時間里對此反復進行了可行性研究。在此基礎上,阜南縣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淮秀園規劃建設的指導性意見》,責成有關部門立即著手規劃建設。淮秀園建設項目于2005年正式開工,2006年建成投入使用。7年來,在淮秀園瀏覽的人群絡繹不絕,晨練早讀的,健身納涼的,拖兒帶女,扶老攜幼,紛至沓來,人頭攢動,熙熙攘攘,日均萬人,環境效益、生態效益、文化效益和社會效益收到良好效果。群眾對淮秀園的風格和意境處理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建成后的淮秀園總面積約32000m2,其中綠地面積17000m2,道路廣場面積13900m2,水景面積900m2,建筑物和構筑物面積約200m2。綠化覆蓋率達到53.1%。

        2 秉持原則,構思主題

        淮秀園建成前,基地地形低洼,溝塘密布,靠近主干街道,附近聚集居民區、學校和科研單位,適宜營造大面積綠地和大面積廣場,承載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一體化的開放性空間,為居民、學生、職工提供休閑、健身、娛樂場所。

        2.1 規劃原則

        秉持功能、生態、景觀、文化、游覽休息兼具的和諧理念,遵循園林服務于當代生活的基本原理,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條件,創造人與自然共存共融的多樣空間,達到經濟、美觀、實用;注重園林意境的創造,做到形神合一、人文和諧,充實景觀設施文化內涵,突出環境感染力,激發人民群眾進取的動力,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突出綠地的功能作用,通過營造自然生長的植物群落,打破建筑呆板的平面和僵硬的直線,豐富城市景觀,美化城市;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凈化空氣,吸收有害氣體和吸附塵埃,調節空氣的溫度、濕度,改善小氣候,保護生態環境;減弱噪聲,防風、防火,避戰避災,發揮防護功能;尤為重要的是園林景觀在心理上和精神上有益于消除人們長時間工作帶來的緊張和疲乏,使腦力、體力得到恢復,有益于生產、生活、工作和學習。

        2.2 主題思想

        在城市綠地中,沒有大量的植物種植,生態環境就不健全;沒有大量的植物種植,就沒有很好的防護功能;沒有大量的植物種植,就沒有豐富的園林色彩;沒有大量的植物種植,就沒有鐘靈毓秀的綠色空間;沒有大量的植物種植,公園就缺乏生機和活力,所以在規劃思路上,把藝術化種植各類花木、精心營造植物景觀作為淮秀園設計的第一個重點。第二個重點就是勾沉歷史,扶微史料,充分挖掘淮河流域歷史和文化,以大型浮雕為載體,表現淮河文明,展現淮河兩岸風土人情和田園風光,賦予淮秀園植物造景的文化內涵,使植物景觀和人文景觀相互烘托,相得益彰,增強淮秀園綠地功能,提升淮秀園綠地品位,憑添淮秀園人文氣息和自然神韻,陶冶居民思想情操,豐富居民文化知識,充實居民精神生活,培養青年學生健康向上的心態。為附近居民晨練納涼設計適當面積的休閑健身廣場尤為重要,應該作為淮秀園規劃設計必須考慮的第三個重點。

        3 因勢利導,精心組景

        淮秀園總體布局以規則式布局為主,有明顯的南北軸線和沿軸線布置的主要景點;以自然式布局為輔,有彎彎曲曲的園林小徑和自然種植的植物群落。廣場、雕塑、主園路、中心水景、淮秀亭、淮瀾堂、雙疊亭等個體景觀沿南北軸線規則式布置。園林小徑、植物、景石、淮明樓、長廊等個體景觀元素分列于主干園路兩側呈自然均衡布置。淮秀園景觀布局秉承因地制宜、師法自然的法則,宜規則則規則,宜自然則自然,做到規則和自然緩慢過渡,融合滲透,使全園各單體景觀在穩定中求均衡,在統一中求變化,有韻律,有節奏,和諧共融,百景競秀,共同架構淮秀園壯麗的軸向空間。全園空間格局呈現端點、縱軸、界面、節點和結構五大特征。其景點布局的空間序列依次是位于南端點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休閑健身廣場開端,向北轉折至界面林地,然后推進到軸線中心,也就是處于動勢向心位置的親水景觀區域,然后再演繹到界面林地,最后進入位于北端點的淮瀾堂、雙疊亭及其周邊幽深密林環境。功能結構具體劃分為休閑廣場、生態防護林地、中心水景、老年活動區4個景區(圖1)。

        3.1 休閑廣場

        休閑廣場位于淮秀園南端點,面積10000m2,中心位置布置半徑為45m的圓形露臺。露臺西半部中心位置矗立文化藝術柱,表現淮河流域特色產業生生不息的生機和活力。正如《亳州志》所概述的那樣,“地平壤厚,得中土之和氣,百物一蕃,眾庶以集”。露臺外側以鋪裝地面為載體,模擬兩千里淮水浩浩蕩蕩、奔流不息的壯麗場景。露臺與表現淮河形態圖案的鋪裝地面高差56cm,通過7級臺階銜接過渡。臺階模擬淮水駁岸,寬窄不一,自然流暢,階寬45~95cm,階差8cm,方便老年人和兒童踏步。在休閑廣場邊緣,布置大型浮雕,花崗巖材質,長度65m,高度1.8 m,沿弧線展開,面向中心露臺。桐柏飛泉、開天、大禹導淮、壽州古城、淝水之戰、《淮南子》問世、明王登基、淮海決戰、洪澤網魚等淮河兩岸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名勝古跡和田園風光盡寫其上,波瀾壯闊,氣勢恢宏。這幅命名為“皖風淮韻秀天下”的雕塑長卷,無疑將成為象征地方特色文化的一個標志性人文景觀。

        3.2 生態防護林地

        生態防護林地位于主干園路的兩側,分兩個界面四個群落。面積約12000m2。南界面內一處高大的土坡上布置一座園林建筑,名淮明樓;北界面一處土坡上布置一處園林建筑——雙疊亭。界面植物群落內部通過地形處理,開辟園林小徑,布置景石等方式進行組織和分割,形成既突出主題思想,又富于空間變幻;既各具特色,又協調一致,豐富多樣的園林空間。地形是園林的骨架,地形的變化決定著種植空間的變化。該園地形的豎向高度控制在1.5 m以下,堆成自然分布,有主有次,連綿起伏,蜿蜒曲折,顧盼有致,產生動勢的緩坡,然后在坡地上進行植物造景。坡頂種植高大深綠的常綠喬木為支撐,外側種植花灌木和球類植物作鋪墊,林下種植大量的耐陰花草,形成疏朗通透、視線深遠的疏林草地。再根據坡地的走勢和植物種植空間的變換,布置園林小徑,創造“林中穿路”、“竹中求徑”、“花中取道”的意境。在園路拐彎處布置景石,石下種植沿階草,平添自然野趣。

        5 畫龍點睛,架構小筑

        園林建筑是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兼具造景、休息、觀景、導游等多項功能。園林建筑的風格和布置位置,貴在遵循“妙在得體”、“精在體宜”的法則,求得“平中出奇”、“畫龍點睛”的功效。自然景觀為主,建筑景觀為從,是現代大眾園林的基本原理。園林建筑景觀和自然景觀的對比,也要有主有從。本園植物造景是全園的主題,園林建筑起到烘托和陪襯的作用;但在局部,也要有主有從,或以植物景觀陪襯建筑景觀,或以建筑景觀烘托植物景觀,相互依托,合而為一。園林建筑的審美價值并非局限于本身,而是延伸到有限的空間以外,感悟到社會、人生、歷史乃至宇宙萬物。以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結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觸景生情,有感而發,正是園林建筑的意境所在。園林建筑布置在地理條件比較優越的位置,比如矗立在高山高嶺之巔、大海大江之濱,道路廣場視線的焦點,更能變幻出至高無上的美好境界。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蓬萊閣、鸛雀樓、佛香閣無上的名氣和境界正在于此。“樓因文名”,“文因閣傳”,“樓”、“文”合奏,千古絕唱。“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是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所描寫的大自然壯麗和諧的景象;而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道出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人生境界。王勃《滕王閣序》中的“雄州霧列,俊采星馳”,“層巒疊翠,飛閣流丹”,字里行間無不透露出大自然的雄渾氣勢,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徹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的千古佳句,則勾勒出一幅優美的大自然風景畫卷。置身此情此景,令人心潮澎湃,浮想聯翩,陡生壯志情懷。

        淮秀園一亭(淮秀亭)、一樓(淮明樓)、一堂(淮瀾堂)、一廊、一橋(中心水景汀步式小橋),基本沿南北軸線均衡布置,無不體現上述園林建筑布局的基本原則和精神境界,起到烘托園景又獨立成景的功能作用,可觀,可游,可居。居則生情,情景交融正是其精妙所在(圖2)。

        參考文獻:

        [1]童 寯.江南園林志(第二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4.

        [2]吳為廉.景園建筑工程規劃與設計[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6.

        第2篇:寫一處自然景觀范文

        關鍵詞:轉變觀念 積累素材 自主探索 與應用文結合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的習作要求有了一定的改變和提高,要求學生把自己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事情,以及內心思想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強調“親歷”和“真實”,這就要求學生善于主動挖掘生活、樂于積極表達思想、勤于自覺動筆習作。在開始作文初期階段,有大部分學生記流水賬,語言枯燥乏味,文不對題,也有一些學生存在語句不通順、錯別字較多,90%以上的學生害怕或討厭寫作,覺得根本無話可寫,認為寫作是一件痛苦的事。這種現象不是個別現象,而是帶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容忽視。[1]

        一、轉變學生觀念,讓學生自愿主動變成我要寫

        快樂作文是通過對學生良好寫作習慣的培養,使習作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成為他們自發自覺的行動。也就是說,學生能夠把學習生活和日常交往中的快樂、苦惱等感受,乃至對生活中酸甜苦辣的細微體驗,主動訴諸恰當的語言文字,寫出有血有肉、有感而發、生動耐讀的文章,達到閱其文知其心,體現“文如其人”的精神。這才是快樂作文的真實目的和深層意義所在。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如果能夠注重培養學生寫作興趣,讓學生養成勤于起筆記錄生活、樂于專注有感而作、善于表達喜怒哀樂,就能逐步甩掉對習作的厭惡、無奈和被動應付的“包袱”,從被動的“要我寫”轉變為主動的“我要寫”,使習作成為學生發自內心的一種自然欲望,這就達到了快樂作文的目的。

        二、豐富學生的實踐生活,為寫作文積累素材

        寫作源于生活,是學生生活實踐的再體現,作為能夠形成學生世界觀和培養學生主體個性有效手段之一的寫作教學,理應體現“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的教學思想。?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所以感到作文難,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米”是主要的。小學生涉獵的知識不多,生活范圍小,加之,他們不會用敏銳的目光去觀察身邊的人和事,不會從平凡的人和事中發現不平凡的激人上進的閃光點,激動人心的動情處。因此,無話可寫,或言之無物是小學生作文的通病。那么,要想把文章寫得有血有肉,文情并茂,關鍵在于從內容入手,針對這一實際,,生活積累至關重要,而生活又是部讀不完的無字書,要在這本無字書中,尋找一條通向兒童心靈的便捷而平坦的通途,那就讓學生去觀察、去感受、去思考,耳濡目染,使之知覺敏銳,思維縝密,創造力活躍,并陶冶情操,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周圍的世界。如在教學習作:寫一處自然景觀時,需要教師根據兒童心理特征精心設計、周密組織,通過實地游覽觀光、搜集自然景觀的圖片、音像資料及文字材料等各種渠道,讓學生賞心悅目的領略大自然的風韻,使學生言之有物樂寫。[2]

        三、自主探究和發現要比被動接受快樂

        寫作的規律和技法不是靠教師的灌輸得到。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說過:“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教人發現真理。”學習就是依靠發現,要求學生利用教師或者教材提供的材料,主動的進行學習,強調學生自我思考,探索和發現事物,而不是消極地接受知識。如果教師只滿足在課堂上傳授寫作技巧,他肯定不是一個好的語文老師。美國著名的認知學派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布魯納認為,學生發現學習的“發現”與科學家的“發現”,只是形式和程度的不同,性質是相同的,都是通過積極的思維活動而發生的,其智力功能和發展價值是相通的。因此寫作的經驗、技巧乃至規律都需要學生自己去探索發現,寫作的樂趣也就在此,否則它就成了別人嚼過的饃饃。長期以來,教師是在做學生的事情,剝奪了學生探索發現的樂趣,結果教師雖然“喂”得津津有味,學生卻是“饑腸轆轆”。

        魯迅說過:“文章怎么做,我說不因為自己的作文水平多高,是由于多看和練,此外并無心得和方法。”可見多讀、多練習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徑。我們必須根據教學大綱,把握教材,狠抓雙基訓練。要在每單元的講讀課文中,把審題(解題),文章結構,作者寫作意圖,寫法等化整為零,節節滲透,一課一得,分步訓練,形成課堂里教學方法,實地用方法,寫時驗方法的讀寫教學格局。因為凡是入選課本的文章,都是經過認真挑選的,其中不少是經過細致加工的精品。這些課文,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寫作技巧,都是比較好的范例。特別是講讀課文,從題目的命定到內容的安排到表達的方式,都可以給學生以影響,有些并直接擔負著指導寫作的任務。這些課文在教材中,一般又是依一定的計劃和教學步驟安排的,既有讀的教育,也會有寫的影響。老師在指導學生閱讀這些課文的時候,在教他們學會字詞、理解課文內容,使他們受到教育的同時,還要將課文在寫作方面的特點,像構思方法、表現形式、語言技巧等,一并教給學生,使他們獲得具體的寫作知識。作文教學與閱讀教學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從讀中學方法,在寫中練技巧,實行讀寫結合,這是小學作文訓練的基本方法。

        四、應用作文與課堂作文相結合,提高寫作的能力

        葉圣陶先生說:“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極在‘行’,到能夠行的地步,才算是具有這種生活的能力”。小學生應用作文能力是小學生為了符合生活實際或適合人際交往的規范文體的寫作能力。是作文能力的一部分。它在課堂之內獲得寫作技巧,運用能力更重要的體現在課堂之外。在日常生活中,通知、便條、書信、日記等都是小學生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應該學習和掌握的技能。提高小學生的應用作文能力就是提高了小學生的作文能力,就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證明:應用文不僅能滿足社會需要,而且促進作文水平的提高。[3]

        快樂地作文,又因作文而快樂,這是廣大師生的永遠追求。教師要努力調動學生作文的積極性,轉變態度,培養習慣,視作文為樂事。惟有如此,才會有新鮮活潑、個性突出、思想豐富的作文涌現。

        參考文獻:

        [1]、彭玉蓮.淺談快樂作文教學法[J] 《中學教學參考》 2010年28期

        第3篇:寫一處自然景觀范文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稱。它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境內,屬大巴山東段。是聯合國公布的世界文化遺產地、中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道教名山和武當拳發源地。

        不久前,我與幾位多年不見的老同學,一起在武當山上重溫了當年的友誼。幾天的游歷,不僅讓我們都拋開了塵世的俗念,更仿若回到了清新暢快的學生時代,腳步間都蘊含著一種莫名的堅定和力量。

        這一路我細細觀察,武當山的游人,有著很大的區別。他們中有快餐式的游客,主要目標是登金頂,在形式上“一覽眾山”后便匆匆下山了,這種游人一般會乘坐纜車直達目的地,熙熙攘攘,吵吵鬧鬧。對他們來說,登武當只是一次戶外郊游的活動而已,談不上游覽。另一種則是那些虔誠的香客,他們叩拜而行,至誠至謙,漫山遍布的道觀都要祈拜,這些虔誠者大多面色凝重,孤言寡語,也不拉幫結隊,多是郁郁獨行。他們登武當也談不上游覽,心無旁騖的祈禱已使他們對身外景色不聞不問了。第三種人則是那些不趕時間,細細品玩的游者,像當年的徐霞客那樣,每到一處景致必承古通今、天馬行空地遐想,少不得還要吟哦一番。這才是真正的游覽,其實也就是我們攝影人對待旅行的態度――不貪腳程,只求玩味,只不過把吟哦的工具換做了相機而已。這次與好友一起登武當,就抱著這個“不貪”的宗旨,遇到愜意的景色,寧可坐等“楓林晚”也不心浮氣躁,見異思遷。

        武當山主要景點由三大景區組成,離景區大門最近的是太子坡景區,也是游覽最為輕松的地點。太子坡景區包括回龍觀、磨針井(純陽宮)、老君堂、八仙觀等景點,相傳是太子真武讀書之處。沿曲徑通幽的小徑依山而上,寬大的青石板路清滑可鑒,等跨過兩道宮門,突現兩、三名道土正在晨暉中舞拳弄劍,我雖不懂武術,但從他們揮灑自如、有板有眼的動作中,早已感受到金庸筆下那圓柔流暢、綿綿不絕的太極神功了。太子坡人文歷史景觀很是獨特,紅墻黛瓦,蜿蜒悠長,在這里可以拍攝一些歷史題材的建筑作品。同時,這里還是整個武當山景區中自然景觀最為秀美的一段,原因是全長15公里的逍遙谷從天津橋直通到中觀。沿途澗水潺潺,林木蔥翠,鳥語花香,獼猴成群。可能正因此谷幽秘的意境,成為不少影視劇外拍的景點,像內地版的《倚天屠龍記》、成龍的《功夫夢》都在此取過景,劇組拍攝后留下的浮橋木廊,配合著碧水藍天,真有神仙般的逍遙情致。

        如果說太子坡的游覽主要讓人感受到一種閑情逸致,那么南巖景區則逐漸把人帶入到宗教與自然的神秘天地。在太子坡與南巖景區之間,會路過武當山著名的道觀――紫霄宮,紫霄宮位于展旗峰下,是武當山現存最完整的宮殿之一,也是武當山道教協會的所在地。富麗堂皇的紫霄宮建于明永樂年間,是中國古代銅鑄藝術的寶庫,1931年曾為率領的紅三軍司令部所在處。以南巖為中心,高低左右四處都有景點分布,不過與紫霄宮的規模比較,像太常觀、雷神洞這樣的小景,便僅有“到此一游”的感受。可幸還有飛升巖的險峻可觀,登臨俯瞰,大有突兀群峰,萬山朝宗的感慨。當然,最為著名的還是有絕壁懸宮之稱的南巖宮了,它緊臨山壁而建,在此放眼山林,聚元納氣,一派岸然風貌,真是修生養性的圣地。還記得電影《功夫夢》中那位修行的道者,在此萬仞絕壁上與蛇共舞,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從南巖往金頂景區的攀行是整個武當山游覽中最需要體力的一段,因此建議在南巖留宿,養精蓄銳之后才有精力應付那些動輒百步的石階。這段路程樹木蒼翠,深谷幽明。一鼓作氣到朝天宮,經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直翻玉柱峰而達金頂,相信即使體力再好的人,此時一定也喘息不止,就連我寫這段話時,也仿佛在重溫那段登山路的艱辛。好在這段路上有不少農家,實在辛苦可稍事休息,甚至多花些錢還可整一桌像樣的菜肴,如此一來這段路程的艱辛又化作席間的談笑了。

        第4篇:寫一處自然景觀范文

        這就是集奇險靈秀的自然景觀和古樸精湛的人文景觀于一體的“西來第一山”――崆峒山。崆峒山位于甘肅、陜西、寧夏三省區相交處,屬六盤山支脈。因其山勢險峻、峰嶺奇異為道教異人青睞,更因其氣象萬千、氣勢雄偉的丹霞地貌景觀為天下人注目,入選第一批國家地質公園之列。

        中國的丹霞地貌以南方為盛。而地處北方的崆峒山生成丹霞地貌,是為一奇;海拔均在2000米左右,高于其他生成地,是為一奇;生成于三迭系,是國內丹霞地貌類型中形成時代較早的類型,是為一奇;形成于我國少有的南北向構造主導、新構造運動頻繁作用,是為一奇;地貌表現為灰色和淺紫紅色調為主的巨厚層礫巖,并非大紅大紫,是為一奇。

        崆峒山丹霞地貌,是黃土高原上獨有的自然奇觀。

        夷成平面立五臺

        崆峒山由上三迭系紫紅色堅硬礫巖構成。是我國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時代最早的紫紅色巖層所形成的丹霞地貌。由于地層是干熱環境下的產物,山巖呈灰色或淺紫紅色,這是由其礫巖特殊的灰色石灰巖成分決定的。這種丹霞地貌是我國獨特的一種自然地貌景觀。這種地貌在崆峒五臺一帶表現最為典型。

        峰高而頂平,隴東人呼為臺。登崆峒山,穿越東、西、南、北、中“五臺”,突起,諸臺環列。其實,五臺及其周圍獨峰,都是巨大的丹霞石墻。或許,可以說一座丹霞為一座臺峰。五座臺峰雖各有奇勢勝景,然卻都是山頂渾圓,山體斷崖陡峭。地質專家認為,這是地質運動過程中,由侵蝕―剝蝕作用形成的夷平面。臺峰頂較平的地面,覆蓋有薄層黃土,林木茂盛。許多道觀、佛寺修建在這些平緩山頂上,使自然景觀與文化積淀相映成趣。

        處于崆峒山中心位置,海拔較高。站在臺地之上放目環顧,沒有看清四野,卻覺得這臺地高聳于空中,且寬廣綿長,大概10多畝地的樣子。最讓人注目的是位于舒花寺后的凌空塔,高近30米。凌空塔有兩絕:一是凌空塔上生長有兩棵百年松樹,構成了“古塔托松”的絕景;二是由于長期遭風雨侵蝕,凌空塔塔體整體向北傾斜1.16度,和意大利的比薩斜塔遙為絕配。

        從東行200余米可至東臺,也叫東峰。臺地不大,卻是三面懸崖。更懸者是從東峰向上的上天梯。這里是登上絕頂的一條孔道,兩側巖石壁立,中間只有2米左右的一道石峽,仰視天空,僅僅一線藍天。絕頂之上,就是巨大的太和宮建筑群。

        從向西,沿著曲折蜿蜒的林間小徑前進,一塊巨大的山石擋住去路,從右側繞過山石, 眼前是一片開闊的平臺,這就是西臺。在崆峒五臺中,西臺地勢最高,面積最小,但卻是危崖聳立,怪石嶙峋。

        南臺也叫作南峰,地勢最低,然三面是懸壁千丈。東側隔山谷可望見東臺,南側絕壁下是川流不息的涇河水,西側懸壁下是一條狹長的山谷,叫作月石峽。古人游南臺后,頗有感受地贊道:

        左林右壁,前臨涇水,近巖多奇石。緣林有夷徑百余步,林宜蔭,徑宜步,石之欹者宜下瞰,仆者宜坐聽波聲。

        到北臺,不為觀北臺景致,只為體驗那一段驚險的路程。兩臺峰之間有一條深不見底的澗谷。古人在澗谷兩旁崖壁上釘有鐵樁,拉有幾道鐵鏈,上鋪木板供游人過往時用。游人登此索橋,霧氣圍繞,橋索晃動,如入仙境,故此橋又名“仙人橋”。后來有人在鐵索下的石崖上挖了幾個石窩,人們可手攀鐵索,腳踩石窩,懸空而過,因此又稱“鷂子翻身”。有景如此險峻,也是天工造物。

        孤山峰嶺呈奇偉

        崆峒山由大小數十座峰嶺組成。其中雷聲峰、蠟燭峰、鳳凰嶺、獅子嶺、蒼松嶺、棋盤嶺等形成崆峒山地貌上的幾大自然奇觀。崆峒峰嶺以峰為骨,峰嶺相連,山勢險峻,氣勢雄偉,有北方山勢之雄。

        地質專家認為,在漫長的地質運動過程中,由于受強烈燕山運動的影響,崆峒山地區白堊系地層發生了一系列的斷裂和褶皺,同時派生節理迅速發育,節理面平直延伸較遠,節理傾角較陡,將巖體切割成大小不同的塊體,形成千姿百態、神彩各異的峰嶺景觀。峰嶺或三五成群,峰峰相依,爭奇斗艷;或一峰獨秀,聳于坡麓間,直指青天;或構成密集的石林,孤立巨大的石柱,挺拔于群山之中。

        崆峒絕頂馬鬃山,峰巒疊嶂,峭壁聳云,絕澗深谷,怪石嶙峋。尤其向南延伸的山脊宛如主峰的一條右臂,舒展而下,指向滔滔的前峽河水。山脊長約200米,最高處不過5米,東、西兩側下臨絕澗,整個山體奇峭插天,均為丹色石質。其形如魚脊、如鰲背、如鶴膝、如蜂腰。峰脊巖壁陡峭,下臨深淵,在雷雨時節雷聲在空谷依欄而望,崆峒激蕩,猶如山崩地裂,驚人心魄,故取名“雷聲峰”。人行至峰頂,有“一峰突兀眾峰巔”的感受,諸峰歷歷在目,山峰碧綠,平湖如鏡,俯視腳下,懸崖千丈,依山而下,不知山有多高,天有多遠。

        緊貼雷聲峰巖壁的東南方,便是棋盤嶺,那是一塊面積不大的平臺。在棋盤嶺的東南邊巖石壁上,有一棵松樹巍然佇立于懸崖巖壁上。松樹下邊就是深不可測、望不見底的深淵,探頭望去,真叫人毛骨悚然,膽顫心驚。相傳,這寬暢的平臺是廣成子和道友赤松子弈棋之地。

        登臨雷聲峰北望,依稀可見蠟燭峰。遠眺,孤峰如柱,矗然中立,如柱沖天,昂然挺立,其色如丹。近觀,見山峰上大大小小許多石塊猶如倒插在崖縫中,其峰又被稱為倒插石峰。向西行,繞過隍城進入絕頂和香山之間的大崾峴,當你行走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便可以看見垂珠峰的雄姿。從垂珠峰山勢上看,其頂端開闊而下方窄小,赤丹色的崖高約百米,狀如滿月,礫巖累累若珠,那堆起的塊塊石頭猶如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玉石珠子,令人艷羨不已。“雨落石倒插,顆顆剔透玉”寫的就是倒插石和垂珠峰。

        靈峰駕祥云的鳳凰嶺,呈南北走向,南側山脊與主峰馬鬃山相連接,兩端略低,中部隆起,東、西兩側各延伸出兩條山峰,猶如鳥之雙冀。從整個山形看,鳳凰嶺宛如一只展翅飛翔的鳳凰,鳳尾連接主峰,鳳頭指向胭脂河,故被稱為鳳凰嶺。

        望駕山是崆峒山東峰,山前胭脂水和白涇河相會。望駕山突兀聳立,氣勢雄偉,站立峰頂,涇河川和平涼城盡收眼底。相傳黃帝向廣成子問道,山上云霧遮罩,虛無縹緲,大臣們在山前壘土相望,故稱望駕山。在望駕山北峰的絕壁上,有一山洞臥在丹色山崖上,稱為廣成丹穴。這里懸壁如削,十分險要,人跡罕至,相傳廣成子居住穴中,煉穴修道。有詩寫廣成丹穴:

        地崖插天表,丹洞迷芳草。

        知是廣成居,悵望云杳杳。

        崆峒空洞生奇趣

        崆峒山數峰之側有許多大大小小、或深或淺的石洞,據初步統計,共有大小32個洞子,有人認為崆峒山得名與山上的石洞有很大關系,即取“空空洞洞”之意。崆峒山奇洞石室,著名的有玄鶴洞、廣成洞、歸云洞、朝陽洞、三教洞。許多山洞或處懸崖絕壁或隱密林峽谷,至今無人涉足。

        從東入崆峒石峽,沿蜿蜒曲折的小路攀登,刀劈劍削般的東峰就會出現在眼前。在千仞絕壁上有一孔山洞,高懸山腰,這就是崆峒勝跡之一的玄鶴洞。《崆峒山志》載:“洞口高五丈闊丈半,深不知幾,常有玄鶴飄然飛出,丹頂皂身,白腹朱啄,翅如車輪,春夏之交,雨霽風和,鶴則出洞翱翔,或二,或三、四,多不過七。”另據傳說,玄鶴洞內有一對黑色的仙鶴棲息其中,若遇貴人游山,它們飛出洞外,雙雙比翼,翱翔于空谷廣宇之中,以表示對貴人們的歡迎。

        獅子嶺東側絕壁上也懸一洞,叫朝陽洞,隔谷與西臺相望。此洞不甚大,洞口寬8米,高5米,深5米。《崆峒山志》載:“朝陽洞,在山之陽,道家修煉處,人跡罕至。”這里曾經是道人修煉的地方,后來又成為信士們禮佛的場所。據說,早晨初升太陽的光芒最先射入洞內,故名朝陽洞。

        洞穴的形成與崆峒山特殊的地質構造相關。大面積出露的白堊系厚層礫巖膠結程度不均勻,節理與節理相交或節理與層理相交之處,易受凹片狀風化而不斷剝落,抗風化能力差異較大,峽谷巖壁常常因風化與流水作用,沿節理或軟弱面形成大小不一的巖洞,有時沿節理形成串珠狀洞穴,成為崆峒峰嶺間一大景觀。

        平湖如鏡河如箭

        崆峒山體是由三迭系、白堊系厚層礫巖構成,多形成直立的巖壁,山體陡峻,而且,溝谷切割深度很大,呈“V”字形狹窄谷底,形成眾多的峽谷,匯水成河。胭脂河自北繞山東去,南有涇河水,水積深峽成湖。兩河一湖把崆峒山環抱其中,更顯得水色山光格外秀麗。

        崆峒山陰,有水而至,始入谷則兩山夾峙,兩岸懸崖峭壁,石壁參天。十里峽谷,河水如帶,路回水轉,如入絕境。兩岸峰巒丹赤,映入水中,如胭脂丹赤,姿色動人,因此有了胭脂河之名。還有一說,河水繞山而來,春季桃花如霞,落英繽紛,飄滿水面,因而名之胭脂河。

        在崆峒山主峰馬鬃山與望駕山、西山之間,形成一大峽谷,綿延數十里,四周危峰聳峙,巖壁如削,中間谷地潺潺流水,是涇河主流。山峰高而谷深成峽,涇水湍急,水流激石,淙淙如琴,名曰彈箏峽。還有更為詳細的解釋,說是彈箏峽所處的這段地勢陡,坡度大,水流湍急,石塊大小不一,方向角度差異不齊,水流與岸邊的石頭相撞,便形成了許多不同的聲音,再加上兩岸巖洞涵蓄,聲相濡,就形成如箏之聲。靜夜順風傾聽,這箏聲節奏分明,悅耳、悠揚。有詩贊其境曰:

        晚霞留客住,

        第5篇:寫一處自然景觀范文

        第一步:著眼目標,統籌安排

        根據游記類課文所處的年段、單元的目標要求,梳理教學目標,為學生學習游記類課文和教師指導游記習作,全盤考慮,整體架構。

        (一)立足年段 明確要求

        著眼于年段目標,結合游記類課文的特點,確立游記類課文的教學目標。筆者梳理了第二學段游記類課文的教學目標。

        2.學會用過渡句(段)連接。

        四(下) 1.能用定點或移步換景等不同的方式表達景物;

        2.能運用排比句、聯想等修辭手法將景物寫具體生動,融入真情實感。

        可以看出,游記類課文單元整組教學的目標是有側重點的。教師只有在細化各年段游記類課文單元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才能引導學生有序地、扎實地掌握游記類課文的言語特點和表達方式,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立足單元 整體架構

        以單元目標為支撐點,緊扣單元主題,整合課文教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以及單元習作,對整個單元的教學進行整體架構。

        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我國的世界遺產”,包括《頤和園》《長城》《秦兵馬俑》三篇課文,習作是改寫導游詞。單元整組教學可以這樣安排:①讀單元導讀,明白單元主題,明確學習目標;②自讀三篇課文,整體感知,借助預習單梳理課文內容;③細讀三篇課文,比較三篇課文在表達手法上的不同之處并遷移運用;④借助收集的資料,改寫導游詞。這樣的單元整體架構,單元主題突出,在對比閱讀中,寫作手法一目了然,有助于學生習得游記類課文的言語特點和表達秘妙。

        (三)立足課文 突出重點

        從單元整組課文入手,篩選出每篇游記類課文最具語言學習價值的地方作為教學重點,聚焦語言和表達特點,為指導單元寫作做準備。以上述“我國的世界遺產”單元為例,對三篇課文進行了解讀,確定了以下學習重點。

        同樣是游記類課文,三篇文章語言不同,結構不同,表達手法也不同,教學時,應立足于每篇課文的不同之處,使學生獲得語言和表達手法上的秘妙,為寫游記奠定基礎。

        第二步:著眼課文,習得方法

        根據此類課文言語表達的特點,充分利用“教材”這個例子,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時習得習作的方法。

        (一)巧用方法,習得有序表達

        1.借助“畫一畫”,體會“有序”

        (1)畫游玩路線。如在教學《頤和園》時,讓學生根據課文畫游覽路線圖,體會“移步換景”的有序表達。

        (2)畫景物布局。如在教學《長城》一文時,根據文章描述,讓學生動手畫一畫長城,不僅能了解長城各部分的名稱,也能體會到作者是有序進行描寫的。

        (3)畫景物變化。《觀潮》與教材中其他游記類課文相比,有其獨特之處:作者是定點觀察的。讓學生用簡筆畫的方式畫一畫,并借助圖感受觀察的地點、角度不變,變的是景物。

        2.借助“串一串”, 感知整體

        在教學游記類課文時,可以借助“串一串”幫助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厘清文章的表達順序,了解整篇文章的結構。如教學《頤和園》時,先讓學生找出表明作者游覽順序的四句話,再畫出作者抒發對頤和園情感的句子(開頭和結尾),最后引導學生把六句話“串一串”,明確課文的主要內容,對文章有了整體感知。

        3.借助視頻鏡頭,走近“有序”

        《長城》一文,作者先寫遠看長城,再寫登上長城近看長城。教學時,可以借助視頻,先出現高空俯視長城的鏡頭,再是推進鏡頭聚焦長城。先讓學生根據視頻鏡頭說一說文章的寫作順序;然后根據兩個鏡頭分別找出文章的段落;最后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配合著視頻鏡頭,進行解說。通過視頻結合課文的教學方法,輕松地讓學生領悟《長城》一文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具體的表達方法。

        (二)學會觀察,凸顯景物特點

        對于游記這類習作來說,更需要學會觀察。因此,在學習游記類課文的同時,需要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教學時,借助游記類課文,一是讓學生在比較中了解定點觀察和移步觀察;二是在活用中領悟有序觀察和多角度觀察;三是在整合中學會整體觀察和重點觀察。

        (三)調動感官,體會情景交融

        “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在寫游記的過程中,自然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物我一體。教師在指導習作時首先要引導學生多感官參與,其次是讓學生巧用修辭手法,最后還得學會動靜結合的寫作方法。如有位教師這樣指導習作《蝶園精靈》:首先讓學生觀察畫面,其次想象畫面中的蝴蝶都在干什么。指導學生從蝴蝶的動作、神態、細節等方面展開想象,最后告訴學生要將蝴蝶寫得栩栩如生就要學會“觀察+想象”。這樣的習作指導讓學生明白,運用動靜結合的寫法,文章才會情景交融。

        第三步:著眼運用,提升表達

        (一)段式練筆,扎實語言表達的基本功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專題是“自然景觀”。習作要求是“選一處景物仔細觀察,然后把觀察到的按一定順序寫下來,注意把內容寫具體”。“把內容寫具體”是對寫景游記提出的更高要求。本單元四篇課文,除了有序表達之外,還運用了排比句式以及對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把景物“寫具體”。

        結合閱讀教學,指導學生積累和仿寫。如教學《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在讓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教師出示填空。通過填空既讓學生了解漓江水的特點,又讓學生掌握了作者語言表達的特點;再次是遷移運用。從積累到仿寫是學生從吸納到傾吐的過程,在仿寫的基礎上還要提倡學生創新地表達。

        (二)提綱式練筆,提升結構表達有序

        《頤和園》的課后小練筆要求學習寫法,記一次游覽活動。為了讓學生掌握“移步換景”法,筆者通過表格整理,列好提綱,幫助學生學會有序表達。教學時,先整體感知課文,接著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出示提綱式整理單,指導學生填寫。

        根據提綱引領學生總結作者是如何做到有序表達,緊扣過渡句表達的秘妙(地點轉換、運用動詞);最后出示練筆要求:請你也按這樣的方法,介紹自己游玩過的景點,結合生活體驗列提綱。學生從列游記類課文的提綱,體會有序表達,到自主構思游記作文的結構,初步掌握了過渡語的運用,使游記文章脈絡清晰,層次分明。

        (三)單篇創作練筆,自由創意表達生活

        1. 對接課文,錘煉表達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我國的世界遺產”,習作內容是寫導游詞。有位教師這樣指導“改寫導游詞”。

        第一步:探導游詞內容,尋習作之法。教師出示根據課文《頤和園》改編的導游詞,讓學生和原文比較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根據討論,得出相同之處就是有序表達,身臨其境;不同之處是導游詞穿插了游客和導游之間的互動,內容涵蓋了歷史故事或民間傳說。第二步:出示寫導游詞提示,任選“西湖十景”之一學寫導游詞。第三步:“爭當小導游”,模擬介紹。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將導游詞和課文原文進行對照,學生易總結出導游詞的特點,也易掌握寫導游詞的竅門。

        2. 對接生活,拓展延伸

        學生通過游記類課文的學習,掌握了游記文章的表達特點。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創設情境,促進學生吸收、內化,讀寫結合,提高學生游記寫作水平。如:開展以介紹 “家鄉美景”為主題的“最佳小導游”活動;開展向同學推薦最佳旅游勝地的“小眼看世界”的班隊活動;介紹游玩過的景點路線,推薦當地的旅游特色與最值得欣賞的景點,并編寫成班級旅游指南……在富有創意的活動中,激發學生自由表達的興趣,努力為學生搭建表達平臺,從而提高學生游記習作的水平。

        第6篇:寫一處自然景觀范文

        【關鍵詞】課內閱讀課外閱讀校園家庭社會大自然

        在每單元的“口語交際·習作”教學中,要求學生作文時,總能聽到他們的哀嘆聲,總能看到他們無奈的眼神。小學生普遍怕作文,這是長期以來客觀存在的問題。小學生作文水平不高,也是不爭的事實,更何況我們是農村小學呢?在家講方言習慣了,寫起作文來,就更是土話連篇。作為長期擔任語文學科的老師,怎能不思考“該怎么辦”呢?

        如何改變學生怕寫、厭寫作文的狀況呢?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讓學生積累豐富的習作材料,即人們常說的 “厚積”。那么,如何讓學生能做到“厚積”呢?我在多年的作文教學實踐過程中體會頗深。

        一、在閱讀品味中積累

        (一)在課內閱讀中學會積累

        課內閱讀是閱讀教學的主渠道,也是教會學生積累詞語方法的主要陣地。課堂的積累語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下工夫:1、學會咬文嚼字。如《秋天的雨》一文中,有這樣一組句子:“秋天的雨,藏著非常好聞的香氣。梨香香的,菠蘿甜甜的,還有蘋果、橘子,好多香甜的氣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腳常常被那香味勾住。”教學中可讓學生自讀這組句子,品悟詞句,進而引導學生想象,想象秋天里誘人的香氣,體會果子成熟時的喜悅,從“躲”、“勾住”等詞語中感悟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性和生動性。學生在品悟中內化成欣賞優美語句的能力。2、教給學生積累語言的方法,摘抄文中的好詞佳句。新教材在編排問題設計意圖中體現出對積累好詞好句的重視。因此,我在每單元的教學中都安排“我會摘錄文中的好詞佳句”的教學內容。在教學中遇到好詞佳句就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體會其精妙,并把這些好詞佳句分門別類記錄在本子上。例:寫人物的分外貌、動作、心理、語言等;寫季節的分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寫物類的分色、形、味等。每隔一段時間進行交流整理,讓學生加深對這些詞匯的印象。

        (二)在課外閱讀中擴充儲備量

        古人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古人論及讀和寫關系的經驗,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閱讀大量作品對于提高寫作能力的重要性。《語文課文標準》明確指出小學階段課外閱讀量應在100萬字以上,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因此,積累不光要讓學生在課內積累,更應注重課外積累。教師要不斷開辟閱讀的途徑,同時,要求學生把學習到的積累語言的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中,指導他們在閱讀中摘錄好詞佳句、名言警句、成語格言、優美詩詞。如:充分利用學校的圖書室,讓學生多到圖書室借書看;把家里的課外書拿來與同學交流看;鼓勵學生訂報刊,全班同學合作,一人訂一份報刊,統一放在班級的圖書角,課后隨時可以看,這樣既能讓學生獲得大量的閱讀,又減輕了學生的經濟負擔。如今已經進入信息社會,網絡迅速普及,學生閱讀的渠道更寬了,可在書報中閱讀,也可在網絡上閱讀,閱讀的內容也更豐富了。這樣,在課外閱讀中廣擷博采,建立一個充實的語言倉庫。語言材料積累多了,寫起文章來語言就會豐富、生動,表情達意就能揮灑自如。

        魯迅說過:“必須和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這也告訴我們大量進行課外閱讀是習作的重要條件。因此,學生不但要多讀書,讀好書,還要注重讀書方法,廣泛吸取其精華,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勤于動筆,不斷擴充習作材料倉庫的儲備量,習作時便于采擷應用。

        二、在日常生活中積累

        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說過:“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離不開生活。”生活是小學生習作的源泉。學生生活在五彩繽紛,不斷變化的世界里,周圍的一切都是學生豐碩的習作素材。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習作素材,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校園生活

        校園生活看似平平常常,其實不然。校園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快樂、有趣,最富有意義的,這是學生取之不竭的寫作源泉。尤其是形式多樣的各種活動:無論是故事講演、朗讀比賽,智力、作文競賽,還是各類文娛、體育、科技活動,各種勞動,以及趣味游戲等,都將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獲得最真實的體驗和最深刻的感受。如:中秋節到了,我們班利用班隊課舉行師生一起博餅的活動,校園里充滿了清脆的骰子聲,孩子們歡快的叫喊聲、歡呼聲。活動后學生們從不同的角度自擬題目(例《一次活動》、《博餅》、《今天我真高興》、《真失望》),用真實的語言記下了這次活動,把活動中自己或他人手握骰子時充滿希望,博不到餅時的失望,及博到大餅時的興奮,表現得淋漓盡致。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還積累了寶貴的作文素材。

        (二)家庭生活

        家庭是兒童成長的小天地,家總是充滿溫馨與幸福,家庭的生活蘊含著許多讓人留戀的作文材料。學生與家人在家里的時間較長,每個人每天都要接觸到自己的親人,都會收到親人的關愛,耳聞目睹家里所發生的一切,家人的言談舉止、思想風貌、家中發生的新鮮事,自己參與的家務勞動、生產勞動,這些都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都是學生作文的好材料。比如:小琦在家里看見媽媽把水龍頭開得很小讓水慢慢地滴在桶里,使水表不轉,節省自家的水費;而在公園洗手時,媽媽卻要她把水龍頭開大,理由是公園用的是公家的水,不用掏自家的錢。這件事使她的心靈受到沖擊。事后,她以《媽媽,我想對您說》為題,用真切的語言,寫出了自己對這件事的看法,表達了真情實感。

        (三)社會生活

        社會生活是錯綜復雜的,但又是色彩斑斕的。在街上、路上、車上的所見所聞,外出探親訪友,參觀訪問,進行社會調查,參加社區活動;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改革開放日新月異的農村變化,都是習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只要學生是個生活的有心人,就能從各個角度觀察、認識社會,了解社會生活,擴大寫作視野。如:我班的張婉倩同學,她曾在一則日記中這樣寫:“今天早上,我去上學,在路上,看見一個外地人在早餐車上買了一包豆漿和一個面包,可能是急著要上班吧,只吃了一半就扔在路邊的垃圾堆里。我想:這多么浪費糧食呀!也很浪費錢。糧食是多么的來之不易呀!更何況他們掙錢那么辛苦。”雖然語言不多,也沒多優美,但是那么的真實,讓人感覺得到,觸摸得到,就因為她平時勤觀察、勤記錄,才能寫出如此情真意切的感受。

        (四)自然景觀

        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秀麗風光是孩子們美麗童年的一幅風景畫,也是小作者們的一片沃土。屋前的大榕樹,山坡上的龍眼林,漫山遍野的野花野草……這些都是最熟悉的景物。我在教學過程中常常引導學生細心觀察自然界中的景物,并認真記載。譬如:五月份連續下了好幾天的雨,有一天早上霧很濃。我早上到學校不急著上課,先組織學生站在走廊上觀察霧中的景物與晴天有什么不一樣。學生通過觀察 發現霧中的遠景近景都與平時所看到的完全不一樣。然后回到教室,讓學生馬上動筆把所看到的寫下來,邊看邊寫,同時不斷有新的發現。經常這樣訓練,學生就會慢慢養成細心觀察,認真記錄的好習慣。

        誰也不會否認,一個人有了一對善于觀察的眼睛,有了一顆樂于思考的心靈,有了一雙勤于記錄的巧手,只要留心發生在學校、家庭、社會中的大事小事,留意身邊的自然景觀 ,并把所見、所聞、所做、所想的有意識有選擇地記錄下來,不讓他們輕易溜走,天長日久便能為習作積累下豐富的材料,到習作時,便可根據題目要求,像一位辛勤的淘金者,在記憶的寶庫里多如沙粒的材料中,篩選出能發出耀眼光芒的金子。

        參考文獻

        第7篇:寫一處自然景觀范文

        魅力穹窿之―――生態篇

        穹窿山,瀕臨太湖,山勢挺拔巍峨,有吳郡名山第一山之稱,其主峰箬帽峰為吳中之巔,海拔341.7米。站在這吳中之巔可以眺望煙波浩淼三萬六千頃的太湖,俯瞰峰巒疊嶂的七十二峰。穹窿山茅蓬塢擁有蘇州唯一的一片原始森林,這里亞熱帶氣候非常明顯,許多在云南一帶生長的植物可以在這里生存,紫楠就是這里稀有的珍貴樹種之一。茅蓬塢森林茂盛、名木古樹、蒼松翠竹遍布幽谷,山泉潺潺,水流淙淙,環境幽雅清靜。初步探明有三角楓、牛鼻栓、黃檀等217種珍貴的樹種,何首烏、太子參、靈芝等151種中草藥植物。隨著人們對生活品質追求的不斷提升,穹窿山的原始山塢,負氧離子高于城市400倍,成了人們休閑放松的“天然大氧吧”。山塢中的珍貴樹木、中草藥散發出具有殺菌作用的有機物質,人們置身其中,聞著中草藥的獨特藥味,享受著“有病去病,無病強身”的療效味道。由于穹窿山自然生態適合現代人居住,地處蘇州穹窿山的兩個社區,常住人口只有4000多人,但是長壽老人卻不少,超過90歲的老人共12人,80歲以上的老人100多人。穹窿山的山塢成了穹窿山生態旅游的一大亮點。

        魅力穹窿之―――形勝篇

        穹窿山山體雄偉,景色秀美。名木古樹、奇峰異石、云海霧雨、山泉溪流等自然景觀,構成了穹窿山“雄、奇、險、峻、隱、古、野、曠、秀、幽、美、醉”等特點,銜云洞、德韶洞渾然天成、妙趣橫生;智慧泉、法雨泉、雙膝泉、百丈泉、鳳眼泉、丹泉泉聲潺潺、溪流淙淙;被稱為“母子連心”、“兄弟同根”、“孔雀開屏”的各種香樟樹、古銀杏樹,姿態奇特,綠樹成蔭。西廊數雪、箬帽峰、觀星臺、一線天等景點還隱藏著許多歷史和神話傳說。相傳赤松子在穹窿探赤石脂(餐之)蛻化成仙。張良亦從赤松子采赤石脂于穹窿修成正果,尊為道祖。秦穆公時管魚的官吏赤須子能預言災害、水旱之事,喜食松子、天門冬、石脂,絕谷服霞而成仙。史料記載,春秋時期,伍子胥與孫武共佑吳王稱霸。孫武登臺拜將后,在太湖舟山一帶,制造兵船,操演水軍。藏軍洞東南下山岡上,有烽火臺遺址數處。洞直下茅蓬塢內,俗稱隱兵塢。古來相傳穹窿山中,太湖之濱,其地形、地勢為吳越春秋時期兵家藏兵、隱兵、練兵的戰略之地。

        “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穹窿山就具有這種氣質,它集自然山水、神話、傳說、歷史遺存于一身,它是大自然巧奪天工鑲嵌在太湖的一顆明珠,是上天遺留在人間的一塊美玉,是“山水蘇州,人文吳中”的一幅大氣磅礴的水彩畫。

        魅力穹窿之―――文化篇

        穹窿山是一座四處充滿文化氣息的智慧之山,到處都是古賢先哲、僧宗道祖遁跡穹窿而留下的遺址遺蹤。兵圣孫武、樵柴苦讀的朱買臣、憂國憂民的韓世忠、遜國逃難的建文帝、山中宰相李根源等等,不一而足。當你每到一處,便會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歷史底蘊氛圍。道教、佛教共處一山的情況并不多見,但蘇州穹窿山卻是個異數。江南第一觀―――上真觀就坐落在山上。上真觀,原名上真道院,又稱句曲行宮,是吳中最早的道院。相傳漢代初元年,咸陽南關三賢士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來穹窿山采藥修煉,皆得道而首創。漢平帝時始建道院,宋天禧間改名。清順治七年,法師施道淵重興,康熙南巡賜“餐霞挹翠”匾額,乾隆六下江南,六上穹窿山。上真觀規模宏大,鼎盛時期共有房屋5048間,觀音殿、文昌閣、雷神殿、藥王殿等殿宇36處。

        與上真觀緊緊相鄰的就是坐落在群峰環抱、叢林掩映之中的佛家圣地―――千年古剎寧邦寺。寧邦寺是韓世忠及其部下隱居參禪的地方,南宋時期賜額寧幫,寓意國家安寧之意。在寧邦寺二茅峰有一寧邦精舍,上下落差100多米,內有萬斤梵鐘,每到每月的初一、十五和國家重大的節慶日為寧邦寺的大吉祥日,山上就會傳來悠揚、余音繞梁的鐘聲,寓意“敲萬斤鐘,祈萬年福”之意。

        穹窿山之余脈小王山,又名琴臺山。風景優美,形如金牛,是元老、恩師李根源先生的故居。1927年,李母闕太夫人去世,李根源四選墓地,慧眼獨識穹窿小王山。買山葬母,寄廬守墓,辟松海十景,馳名京滬。當年黎元洪、于右任、章炳麟等社會名流、文人墨客240余人前來小王山拜謁,李根源雇工銀鉤鐵書壁上留題,留下珍貴的墨寶550多幅。小王山各具風格的名人石刻,十分珍貴,它集民國名人眾多、書法風格最全的摩崖石刻群,被人們譽為“露天書法藝術博物館”。小王山亭館飛輝,泉景溢彩,移步異景,留云邀月;石刻隸篆行楷,琳瑯滿目,移步見字,載古拓今。穹窿小王山攜吳地文化之遺風,聚太湖山水之靈氣,成就了穹窿山飽蘸翰墨的一張文化名片。

        魅力穹窿之―――活力篇

        雖然穹窿山歷來被稱為蘇州第一山,但由于地處蘇州西郊,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薄弱。吳中區委區政府為打響“山水蘇州、人文吳中”文化旅游品牌,于2006年12月成立了穹窿山風景管理區,沉睡多年的穹窿山自此展示出蓬勃的活力,邁上了飛速發展的快車道。

        穹窿山風景管理區堅持科學規劃,開發與保護并重,著力發展穹窿山文化旅游產業園項目,對穹窿山風景管理區十多平方公里的范圍進行以文化旅游業為引導的整體開發建設。

        目前,穹窿山文化旅游產業園的定位是:在穹窿山風景管理區十三平方公里范圍內,以穹窿山良好的自然生態資源為基礎,以孫子兵法文化為核心,以宗教文化、皇家文化、名人文化、休閑文化為補充,打造集培訓、交流、參觀、體驗、祭祀、休閑、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文化產業項目。如今,以孫武苑、孫武書院、孫武文化園、古營盤為重點的兵圣文化區,以上真觀、寧邦寺為重點的宗教歷史文化區,以小王山、望湖園、玩月臺、朱買臣讀書臺為重點的歷史文化遺存區,以吳越都城、萬鳥園、龍虎山莊和新農村建設為重點的農家休閑游覽區,正在加快建設,大景區藍圖正逐步成為現實。短短三年,景區實現了國家4A級旅游景區的新跨越,未來三年還將朝著國家5A級景區邁進。

        為弘揚孫子兵法文化,全面展示穹窿山風景管理區建設成果,’2010中國蘇州穹窿山孫子兵法文化旅游節暨第一屆蘇州“穹窿山兵圣杯”世界女子圍棋賽于2010年9月9日至10月8日隆重舉行。活動期間,一批文化旅游精品項目―――孫武書院、小隆中景區、上真觀、寧邦寺、吳越都城等新建、擴建工程舉行了竣工儀式,遍布世界各地的孫武后裔在穹窿山舉行祭祖儀式,成立孫氏宗親會。

        吳中多勝景,此處地更幽;魅力穹窿山,大氣寫春秋!我們堅信,蘇州穹窿山的明天將更加燦爛輝煌。

        第8篇:寫一處自然景觀范文

            1.齊白石山水畫的繪畫語言。古人常將構圖稱為經營位置或章法布局,齊白石山水畫有著獨特的構圖方式,他認為“章法位置總要靈氣往來”,面對煙波浩渺的洞庭湖、雄壯秀美的華山、瞬息萬變的云海奇觀,齊白石用留白的方式去經營構圖,使畫面簡潔練達、意蘊深厚。如齊白石的《借山圖卷》就是用奇險的構圖構造出妙趣橫生的畫面;在畫作《祝融峰》中,山被置于畫面右邊,左邊紅日涌動,生動曠遠。在山水畫創作中,齊白石最善于使用留白,常用大面積留白來創造深邃悠遠的意境。如《古樹歸鴉》的用筆簡練、取勢奇特,畫面疏朗開闊、充滿生機,大面積留白營造出一種自然情切、空曠高遠的境界;《洞庭君山》軸是由三組圖像組成的構圖,畫中青螺般的君山在紅日的映襯下顯得蒼茫雄偉,在大面積的空白中一葉扁舟飄蕩在江面上,展現了“洞庭山水翠,銀盤一青螺”的湖光山色;山水畫《雨耕》的用墨生動鮮活,畫面中有山丘、小橋、耕牛、農夫,還有大面積留白,農夫戴著斗笠,穿著蓑衣,在水田中耕地,一幅春耕圖躍然紙上,通過生動細膩的筆墨表達了畫家對農夫和愛憐與同情。在山水畫創作中,輕重、均衡是重要的構圖原則,古人講究上輕下重,常將畫面的視覺中心放到畫面的中下部,這樣有利于增強氣勢、調節虛實、平衡輕重。如齊白石于1934年創作的《憶母圖》中,濃郁的樹林中有一處農居,屋內母親正在責罰孩子,畫面中3/4為空白,使畫面上輕下重,虛實變化自然;1924年創作的《順風破浪圖》中山峰圓澤、房舍依稀、構圖奇特,浩瀚無際的水面使畫面煙波浩渺,墨團般的帆船生動可愛。筆墨是中國畫中獨特的語言形式,是中國繪畫精神的重要表達方式,從展子虔的《游春圖》開始,筆墨技巧成為中國畫的繪畫語言,并逐步成為評價中國畫優劣的重要標志,張彥遠曾言,“本于立意而歸于用筆”,就是說,立意是用筆之本。由于氣質、涵養、思緒等方面的差異,畫家的用筆也是形式多樣、變化多端,如黃賓虹用筆緊勁連綿、奇詭多變,而齊白石用筆則是縱橫涂寫、揮灑自如。《借山圖冊》之《滕王閣》是齊白石游歷江西名勝時創作的,畫家采用三段式布局,并使用米點和披麻皴法描繪了自然山水之壯美,營造了“滕王高閣臨江渚”的優美意境;在《順風破浪》中,畫家突破古人用筆的束縛,用自由揮灑的筆墨描繪山水之美,使筆墨自然順暢。齊白石的《蛙聲十里出山泉》用濃淡相間的墨塊描繪出山泉的神韻,湍急的溪流中蝌蚪在自由地游動,仿佛能聽到悅耳的水聲。

            2.齊白石山水畫的審美意境。意境是中國傳統美學中重要的概念范疇,也是評價中國畫的重要標準,山水畫意境是自然景觀與創作主體的人格理想、內在精神相結合的產物,是山水畫的靈魂。對于山水畫意境古人有很多論述,魏晉時期的宗炳曾言,“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唐代張璪曾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宋代郭熙認為,自然山水有著豐富的意蘊,畫家應“掇景于煙霞之表,發興于溪山之巔”,創造可游、可居、可賞的境界。齊白石并沒有談論過意境問題,但他的山水畫作品往往能夠創造出優美的意境,讓人回味無窮,如《蛙聲十里出山泉》中,一群小蝌蚪在亂石叢中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呈現出一種清新活潑、積極向上的趣味;《窄道漫步》看上去平淡無奇,水中沒有舟船,地面沒有起伏,天空沒有飛鳥,黑瓦白墻的房屋坐落于廣袤的平原上,一位老人徘徊于窄道上,表達了畫家不被世人認同、窮苦潦倒的心境。[2]《羅浮覓句圖》的一片片梅林中排列著幾間房屋,在千朵萬朵梅花中兩人正在散步,簡潔凝練的筆墨描繪出了畫家心中的世外桃源,也表達了畫家對故土的眷戀之情;《蕉窗夜雨圖》的綠色蕉葉簇擁著一棟房屋,房屋對面遠山如黛、芳草萋萋、山川若夢,題跋:“蕉窗夜雨圖,天涯曾聽雨瀟……”。在《洞庭君山圖》中,寥寥數筆就將氣勢磅礴的洞庭湖展現出來,一望無際的水面使人感到視野開闊、博大高遠,展現了畫家開闊曠遠的思想情懷;而《雨后山村圖》的樹叢中的幾座村舍和小山被渲染成一片,畫面清新悠然、自然閑適,使人倍感親切,充分展現了畫家對生活的樸素理解。本文來自于《短篇小說》雜志。短篇小說雜志簡介詳見

            二、齊白石山水畫的思想基礎

            中國傳統哲學是中國山水畫的思想基礎,并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山水畫的發展。齊白石歷經人間滄桑,飽嘗世間冷暖,但始終對繪畫藝術忠貞不渝,他的繪畫作品中包含著獨特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猶如深谷中的幽蘭,芳香四溢而不自知。

        第9篇:寫一處自然景觀范文

        關鍵詞: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書法;空間;意境

        園林是為游覽觀賞、起居理事、讀書養性等而建,包括山、水、石、動植物與廳、堂、館、榭、軒、樓、臺、閣、亭、廊、路、橋等各種建筑物的綜合場所。它兼生態學、植物學、工程技術學,并融建筑、繪畫、雕塑、書法、文學藝術、金石藝術于一體,達到了完美的境界,有“中國文化四絕”之一的稱譽。造園追求“生境”、“畫境”、“意境”3種藝術境界,而又以“意境”為最終目標。“意境”就是情景交融,是主觀感情與客觀外在的有機統一,在這一點上,中國古典園林與繪畫、詩文、書法有著共同的藝術追求[1]。所以,中國古典園林是用具體的形象將詩情畫意體現出來,使游覽者不但在游園的過程中感受到它的美,而且還從中吸取中國古代園林所折射出的中國古典文學的精華,領略傳統書法的境界,在人生的旅途中去創造更加美好的事物。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之一的中國古典園林,具有廣泛的包容性,這主要表現在與其他傳統文化千絲萬縷的關系中,如古典園林與書法就有著密切的關系。

        1淵源及歷史軌跡——從功能到審美

        人類來自大自然,定居是人類文明史上的里程碑。在廣闊的天地自然之間,人類需要為自己營造一處舒適、美好的“家園”——園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僅需要語言,更需要文字,在中國又將其升華為——書法。人臺囿肇始,便于祈福佑民,飼養動植物;文字之初,其于記述事件,撰文立法安邦。之后隨其應用之廣泛之深入,其從功能性向其審美性轉換,形成特定的園林藝術和人文藝術。社會政治經濟之于園林和人文書法反映了該時代的群體學識修養及社會文化思潮,是當代政治經濟文化的體現,反映了不同時代的韻味風流:“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清尚態”,與古典園林的各時代的意境不謀而合,這也正是古典園林的發展簡史[2]。

        2空間關系

        園林與書法是兩種不同形態的藝術,但兩者之間在空間表達上又可以有交叉、滲透和綜合。園林中可以通過廊、橋、亭、臺、榭等元素將建筑群聯系起來構成空間體,并配以喬、灌、藤、草本,假以山石、水體以達到空間的變化。書法是以點線為基本構成元素集合而成,當點線組合成了字,就成了點線索框進的一塊空間,書法中線條的變化,黑與白的相互穿插,形成了書法藝術有的空間變化[3-5]。

        2.1空間的對比

        老子曰:“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在中國傳統的建筑中,可以看到造型的炫耀常常讓位于精彩絕倫的空間轉換,拆掉了四面無承重作用的隔墻,中國的建筑原來只是一個開敞的廳或廊,它實有的部分使人感覺只是暫存的假象,而一切的實都是指向“空白”。園林中以建筑、山水、植物來組成控制空間,建筑與植物形成硬軟的對比,山與水形成陰陽的對比、虛實的對比。而就光植物的配置及其空間組合上亦有“疏可走馬,密不通風”之說。

        書法作品中存在著大量對比關系,例如:黑與白、實與虛、大與小、輕與重、正與側、俯與仰、向與背、濃與淡、枯與濕、疏與密、放與收、緩與急、上與下等,書法的創作過程就是在統一中尋求著對比關系。在書法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可以運用不同的運筆方式,將草、楷、行不同字體融合到同一作品中,字體可以通過其自身的軸線,將側、偏、正統一到一起。例如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與其他作品風格迥然不同,出現了許多其他作品所沒有的特點,如軸線的彎折,字結構的欹側和大小錯落,空間的疏密對比等,使人一眼便能與其他作品區分開。

        2.2韻律與章法

        園林韻律常指構圖中的有組織的變化和有規律的重復,使變化與重復形成有節奏的韻律感,從而可以給人以美的感受。在園林設計中常用的韻律手法有多種形式,如:連續的韻律、漸變的韻律、起伏的韻律、交錯的韻律等。例如在我國古典園林中就有許多這樣的設計手法,北京故宮建筑群的三重空間組合,起伏跌宕,給人一種層層推進的感受,傳達出起伏的節奏和韻律美;南方園林中以院落空間的穿插,借助廳、廊、水榭等進行連接,表現的是一種交錯的韻律感;徽州民居的白墻黑瓦,表現的是一種錯落有致的節奏感和韻律美。園林的節奏和韻律還表現為園林內部空間之韻。一座園林

        的內部由許多小的空間組合而成,空間的形狀、大小、明暗、開合等變化萬千而又整體和諧。人們在園林審美時,從一個空間到另一個空間,步移景異,一方面保留著對前一個空間的記憶,另一方面又懷著對下一個空間的期待,從而充分顯露出園林藝術的空間理性的時間化特征。即人們只有置身于空間序列的時間變化中,才能真正感受和體悟園林藝術之神韻。

        書法藝術中另外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章法,主要指字與字之間的大小比例,行與行之間的間隔距離,題款的位置,上下、天地大小以及左右邊空白的寬窄等。在書法的全篇布局中,縱橫各有自身統一的軸線,文字與書寫載體相得益彰,渾然一體,重心平穩,布白勻稱,氣韻生動,如詩,如畫,如音樂,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章法的布局中,“均衡”是第一位的,是章法的和諧與整體美的重要體現。若一幅書法作品在章法上失去了平衡,就會由視覺上的重心偏離而造成心理上的重心偏離,自然也就失去了和諧之美。均衡大體上分為兩類:動態平衡與靜態平衡。靜態平衡是指沿著中心軸左右構成對稱的狀態,兩側相同或相似。動態平衡是指在變化中求得平衡的形式。靜態平衡在心理上偏于嚴謹和理性,因而具有莊嚴肅穆之感。而動態平衡則偏于感性,因而具有生動活潑之感軸線的變化、布白的疏密,字內、字外空間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使得書法作品中的空間節奏感更為強烈。在大的統一中,既有自身的獨立性,又具有個體的獨立性。

        園林與書法在其韻律和章法上都是在空間上追求在創作上、審美上的協調統一,并且在技法和表達方式上不難找到他們的相似之處。

        2.3空間與時間的關系

        書法空間的性質真正的特殊之處在于它的第二類空間——由用筆的復雜運動而帶來的三維空間,這里,時間和空間已不是一種引帶關系、一種先后關系,而是一種共生,它們互為依存,互為制約,去掉時間特征,空間立即消失,去掉空間特征,空間不留下任何痕跡,時間和空間的變化共同制約著書法整體布局的變化。書法空間是一種完整的視覺空間,時間則是相對線條的流動。從空間到時間的感覺轉換,意味著書法的欣賞將從復雜多變的形式構成轉向單一線條的流動。這種轉換使人們的視點由多方位的收縮引向一種單線條的流動;使觀賞者的審美心理進程在張與弛、緊與松等方面不斷地變化。且書跡無論其以甲骨、金、竹簡、石碑、絹、紙的形式留存,均能理清其歷史痕跡,并感悟其彌久彌美。園林如同書法一樣,有前序、有發展、有、有結尾,意蘊豐富,韻味無窮。在中國傳統的園林設汁中,可以看到有亭、臺、榭等通透的建筑物。在傳統建筑實體中,結構形式采用梁柱式、穿斗式等,除去起到承重作用的墻、窗,可以使外部空間與內部空間任意的流動、穿透。文人雅士為了在園中創造出和自然相象的山水,巧妙地利用景觀,將石、水、植物各個不同的景觀元素結合在一起,利用借景、對景、隔景等手法,來布置各個景觀元素,通過實體的圍合,圍繞著園中“空白”的主題來組織空間、布置空間、創造空間和擴大空間。園林的又一特質為其四季在其植物的花、葉、果、枝干所表現出的季相變化。并且隨著園林時代的久遠,其所呈現的林相景觀也有所不同,生態系統更趨完善[6]。

        2.4藝術創作

        書法和園林在藝術創作手法上是相通的,意在筆先。書法在書寫的過程中更著重于第一筆,而在園林設計方案的創作中也是將空間的利用和處理作為首要考慮的問題。書法空間的設計與建筑空間的布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當代,書法與園林設計理念的碰撞與交融,被當代園林設計師重新認識和利用。只有從傳統的文化藝術中吸取文化精髓,繼承園林設計中的傳統設計手法,將兩者交融貫通,才能設計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園林[7]。

        3意境的表達

        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一個重要范疇,是衡量園林藝術格調高低的尺度。伍蠡甫先生在他的《中國畫論研究》中給意境的釋義是:“意境是中國繪畫藝術的實踐及理論以及中國文藝創作與批評方面一個重要的美學范疇,屬于審美意識或美感的領域,是客觀存在的審美對象對藝術家、文學家的思想、感情所喚起的能力反映”,概括的說,意境是文藝創作中藝術追求的極致,在建筑領域中是一種理想的藝術境界。“一拳代山,一勺代水”的蘇州園林,以其飄逸瀟灑、空靈婉約的氣質讓人沉醉,給人歡樂,而最具詩意的書法匾聯又給“身臨其境”的氛圍作了最淋漓盡致的表達。“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園林意境的感知,必須是園林環境所具有的高品味打動了人的心靈,引發出人的深思、聯想、寄情、比興把屬于審美意識的主客觀對象聯系起來,情景交融,物我共化。因此,造園要由有修養、有文化的人完成,才能達到“詩意的棲居”。實際上造園者大多屬于有才能得不到發揮,便以縱情放浪、玩世不恭的態度來反抗其束縛的人,“越名教而任自然”,在欣賞山水花木的同時,調節心理狀態,逸居樂道,寄情山水,傲王侯,輕功名,物我同一,主客相契,形

        成“難得糊涂”的境界。因此,他們在園林設計、園名、景名中傾注自己的心血,體現自己的學識,映射其內涵和意蘊,讓人觀后流連忘返,回味無窮[8]。

        孫過庭《書譜》:“王羲之寫《樂毅》則情多佛郁;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史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已嘆”。說明人的情緒、思想能在書法中得以表達。韓愈的《送高閑上人序》“往時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之。觀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后世”。旭之書既書自己之情感,亦表自然之形象,更借此形象暗示自己對其之情感。這些形象在其書法里不是對事物的刻畫,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正如《辭海》的界定:意境是“文藝作品中所描繪的客觀圖景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具有虛實相生、意與境諧、深邃幽遠的審美特征,能使讀者產生想象和聯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

        4書法與園林的融合

        書法藝術作為園林的裝飾物,刻題記、題額、詩文嵌于墻上,刻匾額高懸于屋檐之下,將碑刻、石碣放于建筑之外,刻楹聯懸掛于柱中,建筑楹聯也只是園林書法的一部分。建筑書法多出自于名家之手,文字采用真、草、隸、篆,其風格或古樸,或典雅、或詭異、或流美、或雍容。以陰刻或陽刻,刻于石材與木料之上,還有金屬銅鐵鑄成。使躍躍于紙上的文字、文學形式,“入木三分”地與園林融為一體,成為園林畫龍點睛之筆,成為中華文化不朽之作[9]。

        園林中的叢帖碑刻、匾額楹聯、詩文圖畫,不僅是園林中景觀的絕妙點綴,他們本身就具有文物鑒賞價值,具有古雅之美。“四面荷花三面柳,一成山色半成湖”,這是山東濟南大明湖滄浪亭的對聯;杭州西湖的岳王廟有七言對“千秋冤獄莫須有,百戰忠魂歸去來”;岳墓中有“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它歌頌岳飛盡忠報國的功績,痛斥秦檜一伙的罪行,表達了人民的心聲;北京頤和園建筑楹聯多不勝數,其中澄爽齋有“芝砌春光,蘭池夏氣;菊含秋馥,桂映冬榮”,這副對聯把皇家園林四季的琪花瑤草茂盛開放,一年的風光不改蔥蘢的景色寫得十分生動;更有百字以上的楹聯,云南昆明大觀樓有長達180字的對聯,作者以工整的楷書,生動形象地描寫大觀樓的景色,寫景生情,增加了建筑的觀瞻性。

        5結語

        就中國古典園林與書法而言,最能代表其藝術水平的,當屬意境的創造。而這意境的創造源于廣袤的自然,中國古典文學、藝術、哲學和宗教。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是以祖國壯麗的河山、秀美的鄉土為藍本的,它既寄托著對大自然的向往與追求,又蘊藏著對中華大地的贊頌與熱愛。而書法以中國悠悠綿長的文化為基石,同時融入我國的哲學觀、審美觀。它們的高度藝術成就所顯示的美,在現實生活中,依然是我們所追求的,園林同中國的文學、書畫等藝術一樣,“師法自然而高于自然”。古典園林之所以吸引人,不僅是因為有美麗的自然景觀、人為景觀,更重要的是其深厚的歷史軌跡、人文色彩。因此,要想了解中國古典園林,規劃設計出更完美的園林,就需要具備很高的文化藝術修養,造園藝術的實踐,也豐富了傳統文化的美學內涵。

        6參考文獻

        [1] 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2] 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 藍鐵,鄭朝.中國書法的藝術與技法[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

        [4] 金學智.蘇州園林[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2.

        [5] 曹林娣.中國園林文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6] 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7] 姚慧,連峰.書法空間與建筑空間的共通性[j].山西建筑,2008(31):7.

        [8] 邱德玉.試議我國古典園林與古典文學的關系[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9):5.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成AV人影片在线观看 | 亚洲久高清视频在线播放 | 天天视频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婷婷 |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无线码三区 | 亚洲第一国产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