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形式與政策的論文范文

        形式與政策的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形式與政策的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形式與政策的論文

        第1篇:形式與政策的論文范文

        一、經濟犯罪與刑事政策的概念

        目前,理論界對于經濟犯罪和刑事政策仍存在比較大的爭議。關于經濟犯罪,我國刑法學界素有大經濟犯罪概念說、中經濟犯罪概念說和小經濟犯罪概念說“三說”之爭。筆者取小經濟犯罪概念說,認為經濟犯罪是指市場經濟主體以非法經營牟利為目的,在經濟運行過程中實施的危害市場經濟交易秩序和國家經濟管理秩序,依法應當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對于刑事政策的定義也有多種學說。其中,何秉松教授認為,刑事政策是指國家基于預防犯罪、控制犯罪以保障自由、維持秩序、實現正義的目的而制定、實施的準則、策略、方針、計劃及具體措施的總稱。刑事政策還有基本刑事政策和具體刑事政策之別,經濟犯罪刑事政策屬于“針對某一類犯罪的具體刑事政策”

        綜上,經濟犯罪刑事政策就是指根據一定時期內我國經濟發展的態勢以及在特種經濟政策下經濟犯罪情形所制定的用以指導刑事司法的方針、政策以及原則的總稱。

        二、我國經濟犯罪刑事政策存在的問題

        (一)立法上處罰過于嚴格,處罰方式較為單一

        根據當前我國經濟犯罪的高發態勢,現階段我們應將經濟犯罪立法涉及的區域擴展,提升經濟犯罪化。嚴密法網并不代表要進行嚴厲的處罰。從我國刑法上看,關于經濟犯罪的刑罰依舊很重。由我國的經濟犯罪的刑事立法規定來看,我國刑法對經濟犯罪的規定趨于嚴厲。在經濟犯罪的罪名上,涉及死刑、無期徒刑、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罪名占有相當的比例,反映出當前我國對于經濟犯罪的處罰過于嚴格。當前,我國在刑罰方式的運用上主要以自由刑和財產刑為主,突出了我國經濟犯罪在處罰方式上過于單一這一特點。對于典型的資格刑的設置有所欠缺,同時,罰金刑也是相對于自由刑單處或者并處,很少運用非刑罰化的措施和手段。

        (二)司法上重刑罰手段,輕非刑罰手段

        目前,在司法實踐中,我國對于經濟犯罪的處罰還是以自由刑和罰金刑為主,缺乏典型的資格刑。對于經濟犯罪的打擊主要依靠刑罰手段,而非非刑罰手段。當前我國的經濟犯罪刑事政策尚未徹底地刑法化,仍是以刑法規范為中心,特別是對嚴重經濟犯罪進行重罰。在一段時期內,經濟犯罪現象猖獗,國家會采取嚴厲打擊的政策,對經濟犯罪進行集中式的打擊。過分依賴刑罰的打擊方式,暴露出我國對于經濟犯罪的處罰形式較為單一。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多元化的處罰方式不斷出現,行刑社會化已經成為當前比較科學的處罰方式之一。

        (三)預防治理上重罪后處罰,輕罪前預防

        當前,我們國家對于經濟犯罪的注意力仍然過多的放在對于經濟犯罪的打擊與懲治上面,對于經濟犯罪的預防關注的力度并不夠。重視罪后處罰,容易帶來犯罪分子在監獄內的交叉感染問題,不利于這些人員的再社會化。預防與懲治是治理經濟犯罪的兩個拳頭,兩手都要硬,才能更好地治理經濟犯罪。只重視罪后處罰,輕視罪前預防已經無法適應當前經濟犯罪的治理形勢,因而除了運用刑事手段外,還可以靈活運用經濟、行政等科學手段。

        三、我國經濟犯罪刑事政策的完善

        (一)調整自由刑配置

        首先,應減少長期自由刑的配置。當前,我國對于經濟犯罪的刑罰設置偏重,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和無期徒刑的配置較多,突顯出我國在經濟犯罪上的重刑主義。當然,保留一定的長期自由刑是必要的,對于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輕罰不足以達到懲戒力度的犯罪,我們應該保留長期自由刑的設置。除此之外的,其他經濟犯罪可以適當的縮小長期自由刑配置的范圍。其次,擴大管制刑配置的范圍。管制刑符合現代刑罰的新特點,其優越性是自由刑所不具備的。管制刑的適用有利于與國際刑罰輕刑化的接軌,也有利于擺脫我國長期以來的重刑主義思想。

        (二)經濟犯罪的資格刑設置

        現行刑法中,資格刑的范圍主要限定在剝奪政治權利這一狹窄的范圍內,而在經濟改革浪潮的今天,僅靠剝奪政治權利已經不能滿足當前打擊經濟犯罪的需要。經濟犯罪有著自身獨特的特點,區別于其他犯罪類別。因而對于打擊經濟犯罪而言,針對經濟犯罪的特點進行有針對的懲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們必須研究除了傳統自由刑和財產刑外,是否還有其他的刑罰能夠對經濟犯罪起到較好的打擊效果。那么經濟犯罪的資格刑就呼之欲出了。經濟犯罪一般具有非常強的專業性與隱蔽性,因而對于專業性強的犯罪分子進行打擊,就顯得至關重要。在經濟犯罪中設置資格刑,就是為了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如果我們剝奪行為人在某個領域內的相關從業資格,那么就會從根本上降低其在熟悉領域內犯罪的可能性。從而能夠更好地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穩定。

        (三)加強經濟犯罪預防治理

        首先,應不斷完善我國的監督機制。經濟犯罪具有專業性與隱蔽性,因而專業的監督機構以及相應的機制,對于預防經濟犯罪至關重要。我國要不斷提高監督機構的業務素質,建設高水平的人才隊伍。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作為國家重要的經濟監督機構,要充分發揮其職能,為預防經濟犯罪做出貢獻。其次,及時發現市場管理的不足并填補漏洞。市場經濟瞬息萬變,市場規則的改變,往往會帶來很多的管理上的缺位,因而管理機構要密切注視經濟發展的動向,對于管理的不足以及漏洞要及時填補與完善,防止別有用心者利用這些漏洞進行違法犯罪活動。

        第2篇:形式與政策的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當前國內各高校均重視科研論文的獎勵,但是獎勵政策尚存在以期刊等級定論文等級、重物質獎勵而輕精神獎勵等問題,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并提出解決此問題的途徑。

        科研論文的數量和質量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單位科研發展水平和科研人員素質的重要指標。因此,諸多科研工作者和科研管理部門,都非常重視科研論文的發表,并致力于如何提高論文的質量。作為高校科研的管理者,科研處(文科處)出臺的論文獎勵政策就是學校科研的一個風向標,它必將對廣大科研人員產生深遠影響。

        目前,國內各高校對文科論文獎勵都非常重視,但各單位的獎勵辦法各有千秋。筆者在高校文科處從事論文獎勵工作有年,對上海市和國內部分高校的文科論文獎勵辦法有一定了解,在對它們作一番細致考察后發現,當前高校論文獎勵政策幾乎都將論文分成若干等級,論文獎勵方式多以現金支付為主。筆者以為,在轟轟烈烈的論文獎勵的表象下,尚存在著如何認定期刊等級,以及以何種方式進行獎勵的問題,這些都值得科研管理人員思考。

        一 、如何認定期刊等級和論文等級

        當前高校文科論文獎勵政策中有幾個關鍵的因素被遮蔽了。一是關于論文獎勵的期刊認定。如何認定論文的等級?各高校基本都是以期刊等級來定論文的等級。如何認定期刊的等級?各高校的標準有同有異,同的是對高端期刊的認定比較一致,比如,《中國社會科學》、SSCI、A&HCI等期刊,各高校都認定為最高等級的期刊,凡在其中發表的論文都作為最高級別的論文來對待;另外,對于各學科一級期刊的認定也基本一致,比如中國文學學科的《文學評論》、哲學學科的《哲學研究》等,各高校相差無幾。不同的是對于相當于二級學科的低一級期刊,各高校在遴選時差異較大,有的由各學院制定具體的期刊名錄,有的認定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的中文社科引文索引(CSSCI)或者北京大學圖書館的中文核心期刊等,也有高校干脆對此類論文不納入獎勵范圍。

        上述論文等級的認定機制是有待商榷的,并非所有的“高端”期刊發表的論文均為“高端”論文,普通期刊發表的論文也并非質量都不高。學者葉繼元認為“期刊的質量只能作為評價其所刊載論文質量的參考,不能簡單化地將二者等同起來,不應只認可核心期刊而排斥非核心期刊;在論文質量與期刊質量不一致時,應首先注重論文的質量” 。當前的考核機制,讓很多“高端”期刊稿源擁塞,而普通期刊越發門前冷落,一些初出茅廬的青年學者在沒有“人氣”的情況下,很難在高端期刊,逐漸成為論文獎勵的邊緣人,這對促進學術的繁榮是不利的,因此,考察論文的質量不能唯“出身論”,一味以期刊來認定論文質量,而是要考察它的品質到底如何。

        如何應對當前高校論文獎勵政策中所存在的等級認定問題呢?筆者以為,高端期刊可以作為判定高端論文的一個參考,正如葉繼元先生所說的“在正常情況下,那些公信度、學術地位高的期刊能為論文的學術質量提供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 ,但若完全以期刊等級來認定論文等級,則步入了唯“出身論”的誤區。我們可以期刊等級為主要參照依據,兼及論文質量為輔的“雙重”標準,取消一刀切的片面做法。高端期刊論文作為獎勵的重要參考指標,而對于一些發表于普通期刊的論文,學校或院系可以成立一個專門的學術委員會或者專家委員會,采取目前通行的同行評議和引文分析等客觀、科學的辦法,通過匿名評審的形式,對這些未被高端期刊所采用的優秀論文進行評審,如確屬優秀之作,一樣可以納入高端論文的獎勵范疇,這樣就走出了唯高端期刊是從的怪圈。當然,在確定評審專家資格的時候,要廣泛聽取教師們的意見,盡量聘請那些學問高、品德好的教師,才能增高評價的公信力。另外,評審的過程盡量透明公開,避免人情化的干擾以及暗箱操作等學術腐敗問題的滋生,避免這種考核機制將流入新的誤區。

        二、論文獎勵以何種方式進行

        當下國內眾多高校在論文獎勵的方式上,形式過于單一,基本都是以現金發放為主。特別是對于《中國社會科學》、SSCI、A&HCI等高端學術期刊,獎勵的額度正逐年加大,這對于激發廣大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熱情無疑是有必要的,但是簡單化的物質激勵的做法能否湊效,尚待商榷,因為獎勵的目的是為了創造出更多的優秀成果,但是有多少原創性的論文是依靠物質激勵而產生的呢?美國著名行為科學家道格拉斯·麥格雷戈的人事管理理論認為,人們對目標的參與是同獲得成就的報酬直接相關的,這些報酬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意識和自我實現需要的滿足,它們能夠促使人們為實現組織目標而努力。獎勵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讓他們實現自我價值,而自我價值的實現絕非僅僅用金錢所能實現的。管理部門要多注意科研人員多層次多方面的需求,不能僅僅依靠金錢大棒的指引,這種簡單化的做法,其實際的效果與預設的效果之間可能大相徑庭。

        片面強調物質獎勵,尤其忽略了精神層面的激勵,將難以從根本上激發廣大教師的科研熱情和獻身精神,甚至將他們誤導為追逐獎金的“唯物”主義者。美國學者埃爾菲·艾恩指出:關鍵問題不是一個人受到的激勵程度有多少,而在于他是如何被激勵的。他還認為,人們一旦由于外在刺激而去做某事,他們就會喪失對這件事的興趣。 管理者若想讓激勵方式達到最大效果,就要使得激勵由注重形式到注重效果。要達到這個目標,科研管理者就必需走進科研人員的心靈世界。而科研工作者只有從靈魂深處認同了科研對于一個民族乃至于個人的重要意義,他們才有板凳甘愿坐十年冷的壯志。否則,他們便會為了應付眼前的各種考核而忙著到處找關系發論文,在多種利益的驅動下,學術腐敗往往由此滋生。當下學界論文抄襲等歪風越吹越盛,這種不太完善的科研評價機制和獎勵政策難脫其咎。科研管理部門需引起警惕,從獎勵效果的角度出發,應該反思該以何種方式去進行論文獎勵。

        筆者認為,為了實現論文獎勵效益的最大化,論文獎勵形式就應該多樣化。物質獎勵方面,除了必要的現金激勵外,可以與課題研究相結合,讓其從本人的科研經費適當提取,在未來有關課題的申報中讓其優先進入,還可以為他們參加國內國際學術會議等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其次,將科研資源作適當傾斜,改善其科研環境,讓他們在優越的環境中進行科研。再次,要高度重視精神獎勵,可以評選出一批科研精英,通過發放榮譽證書和擴大宣傳等手段,讓其提高知名度、增強榮譽感;還可以將他們每年發表的重要論文的排名清單上網公布,彰顯其科研成果,激勵其再接再厲,創造出更多精品。通過多樣化的獎勵,為他們樹立榮譽感,尋到歸屬感,慢慢培養出他們以學校為家、以科研為己任的崇高職業精神,才能從根本上激發出其源源不斷的創造激情,這才是高校頻頻出臺論文獎勵政策的初衷和終極目標所在。

        參考文獻:

        1. 葉繼元,朱強. 論文評價與期刊評價——兼及核心期刊的概念 [J]學術界2001(3)

        2. 葉繼元,朱強. 論文評價與期刊評價——兼及核心期刊的概念 [J]學術界2001(3)

        第3篇:形式與政策的論文范文

        熱詞:開放獲取期刊 現狀 層次

        開放獲取期刊即Open Access Journal(以下簡稱OAJ),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學術自由與信息共享無阻礙的出版理念而產生的期刊。OAJ使作者的學術論文借助互聯網免費被讀者使用,自由傳播,唯一限制是要使作者著作權被充分保護。可以從兩個方面判斷期刊是否為開放獲取期刊:一是出版作品是否可以被免費、自由使用,包括下載、打印、索引,甚至印制成冊;第二個方面是,它是否以一種統一格式保存在至少一種由政府、科研機構等管理運行的倉儲中。目前,OAJ大致可以分為5種類型:①完全免費型,即由研究機構、大學等負擔所有費用,著者、讀者不付任何費用;②著者付費、讀者免費型,即由著者支付論文處理費(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APC),讀者免費獲取;③混合型,即期刊整體為訂閱期刊且由作者付費,但作者可以選擇論文是否開放獲取;④定期免費型,即一定時間內付費,一定時間后完全免費;⑤電子免費型,即紙質期刊為訂閱型期刊,而電子版完全免費獲取。

        1.國外OAJ發展概況與發展趨勢

        從1994年由作者付費、讀者免費的美國佛羅里達《Florida Entomologist》開始至今,OAJ正好有20年歷史。根據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的數據,到2014年10月OAJ期刊數已達10048種,OAJ數量不斷增長;增長部分中有新創辦的,也有從傳統期刊轉型來的。專門從事OA(Open Access)的出版社在2000年后出現,BioMed Central就是在2000年創立。2003年PLOS社創辦了《PLOS Biology》,2006年創辦《PLOS ONE》。Bentham、Hindawi也創辦有多個開放獲取期刊。以荷蘭Elsevier出版集團為例,該集團在2014年創立8種OAJ;2013年為19種,2012年為12種。根據Thomson Reuters的數據,自然科學各領域以WoS(Web of Science)收錄的期刊為研究對象,2003年到2012這十年間,OAJ增長最快的是物理學與生命科學領域,其次是地球科學與基礎醫學領域。可見,科研越活躍的領域,創辦OAJ量越多,且歐美大型出版社創辦OAJ較多。不同國家OAJ數量有較大不同。以ISI(ISI包含SSCI、SCI、SCIE與A&HCI)引文數據庫收錄的OAJ為例,截至2013年9月,不同國家OAJ數量差距非常大。美國OAJ數量最高,為53。巴西、南非與印度,分別為50、17與14。一個國家的科研是否有活力,是否充分流通與融合以及是否受其他因素的過多影響與該國OAJ數量密切相關。此外,科研人員數量與相應國家的語種對OAJ數量也有影響。

        目前OAJ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歐美國家,二是發展中國家如巴西、印度等。歐美國家OAJ質量較高,學術影響力較大,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優質稿件。巴西、印度等國家積極出臺政策支持OAJ發展。以印度為例,印度OAJ在發展中國家中處于領先地位,它要求全部或部分受政府資助項目的研究論文電子版在OAJ上發表。同時,OAJ發表的論文作者可以得到政府的資助。OAJ的發展與其科技水平、政策支持以及學術研究環境是否開放、寬松有關。OAJ論文先出版后評價,而且是作者付費,這難免讓人對刊載文章質量產生疑問。事實上無論從哪個國家來看,與傳統期刊相比,目前OAJ刊載論文總體質量較低。

        最近OAJ發展呈現出新趨勢:一是增長速度較快,且有影響的期刊開始完全開放獲取。從DOAJ網站數據看,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OAJ增數為912;而Nature Communications從2014年10月20日起完全開放獲取。二是更多出版社加入OAJ創辦行列,如Nature創辦 Scientific Reports,Springer創辦的SpringerPlus等。由于OAJ不受頁碼與刊期的限制,刊載文章的數量增長很快,覆蓋領域越來越廣。三是完全免費OAJ數量增加且有國家政策的支持。英國在2012年、日本在2013年推出資助政策,以促進完全免費的OAJ發展。四是刊文量越來越大,覆蓋領域越來越廣,影響因子也逐漸增加。英國專家預測未來OAJ發展的趨勢:資助機構推動的強制OA使完全免費OAJ增加;收費被嚴格限制;作者既是付費閱讀者又是作者;OAJ傾向于使用更加統一的技術標準。

        2.我國OAJ發展現狀分析

        截止到2013年12月底,我國CSSCI 收錄的533種期刊中,OAJ 120種。根據中國科技期刊開放獲取平臺的數據,在總數782種OAJ中除去社科期刊,2013年我國科技類OAJ數量總數為712種。我國在2013年正式出版的期刊中,自然科學類4080種,社會科學類2145種,英文期刊179種。已有文獻都較難對我國OAJ進行總體性研究:并不只是層次高的期刊在OA。從廣義上說,我國OAJ的數量并不小。不少期刊以自辦網站的形式將刊發的論文在網上供讀者免費下載,相應期刊擴展了影響力,而這又能得到作者同意。這些期刊在OA而自己卻沒有意識到。據Nature向我國投稿作者所做的一項調查,有18%的作者不知何為OA,而這一數字在其他國家僅為6%。我國期刊OA多是各自為戰。不少出版社由于種種原因缺乏戰略眼光,基本上沒有像Elsevier出版集團那樣一年創辦OAJ達十幾種的出版社。我國要推動出版單位整合與重組,必須努力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出版單位能否形成資源集聚決定我國OAJ能否健康成長。與OAJ密切相關的是OAR,即開放倉儲。由于OAJ分散,我國OAR現狀不容樂觀。數據保存缺少統一平臺,不能實現長期有效保存,分類管理層次混亂。已有存儲平臺穩定性差,訪問速度慢,有的根本無法訪問。我國傳統期刊所占比例很大而且生存壓力小,因此進行OA的動力不足。另外,作者擔心OAJ自由下載、免費使用會侵害自己的著作權。在我國著作權保護現況下,作者的擔心并不多余。

        3.我國OAJ發展策略

        (1)要借助信息技術,更新辦刊理念

        OAJ以互聯網作為出版終端,數據保存以電子形式;編輯出版模式與傳統期刊有很大區別。互聯網不再是傳統編輯出版的輔助工具,而是成為編輯出版的基本平臺。OAJ出版模式已經顯示了強大生命力:高效率、低能耗、大容量。以《PLOS ONE》為例,它是先出版后評價,即科研成果由同行評議。另外,OA辦刊模式借助數字與網絡技術,把論文借助網站快速推送。我國期刊要借助信息技術,更新辦刊理念,實現跨越發展。只有超常規發展才能實現追趕與超越。

        (2)要有統一平臺

        目前較有影響的OAJ都由大型出版社創辦,“散、小、弱”的出版主體顯然不具有OAJ發展的人力與技術儲備,更缺乏影響力,即使勉強辦OAJ也可能無人問津。我國應借助文化體制改革,做大做強出版主體,爭取出現一批大型出版集團。行業協會應該發揮組織引導作用,與較大的出版集團整合成統一平臺。這一平臺要發揮以下作用:一是推動OAJ創辦;二是推動傳統期刊轉型并與OAJ實現良性互動;三是發揮評價作用,使OAJ發表的論文具有較高的行業與社會認可度,保證OAJ質量;四是在知識產權保護有待改進的環境下充分保護作者著作權。行業協會與較大的出版集團整合實現難度不大且可操作性強,容易打造形成統一平臺。

        (3)要有政策強力支持

        OAJ發展離不開政策支持。美國2007年推出一項議案,要求受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資助的科研項目必須開放獲取。這一政策無疑大大推動OAJ的創辦與發展。我國全國所有制性質的大學、科研機構眾多,由國家和公立基金支持的項目也應該開放獲取。一個好的OAJ對國家科技文化進步的作用巨大,鑒于國外完全免費OAJ在加速發展,我國要推動免費型OAJ的發展。此外,我國要有評價政策,以政策的形式對OAJ發表的科研論文以定性或定量方式與傳統期刊發表的論文進行折算,以提高作者在OAJ的積極性。從國外情況來看,OAJ總體質量偏低,與傳統期刊相比有較大差距。因此要有監督,從政策層面確保OAJ論文質量。

        (4)區分對內對外兩個層次

        關于我國期刊的國際化問題,已有不少學者進行過探討。筆者更想強調的是語言方面。中文使用者眾多,但世界范圍內的最新科研成果一般都是用英語首次發表。語言特點決定了中文期刊不可能像英文期刊那樣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作者與讀者群。相反,我國論文更傾向于在國外期刊以英文首次發表。大量受資助的論文在國外OAJ首發,而國內大量不精通英語的人又無法受益。這是很大的損失。對內是指國內研究需要而國外關注不多的專業,如漢語言文學、非物質文化研究、飲食、書法、考古等受公立基金支持的論文要在我國OAJ首發。對外是指要以統一平臺管理,實現各領域優質論文的中文首發,之后篩選質量高的論文在國外發表。要以多種形式,如獎勵、評獎等擴大我國期刊的知名度,外國優質論文不僅可以推動我國期刊國際化,而且對我國科技發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4篇:形式與政策的論文范文

        1.師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現狀

        十多年來,很多高師院校都提倡向學術性和綜合性大學看齊,在教育教學上,過分地強調學科專業研究,忽視了師范院校本身的培養目標,脫離了教育教學實際,對教育研究不重視,致使學生的教育研究能力越來越低。畢業論文(畢業設計)作為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及其掌握程度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全面綜合的考察,更準確地了解和評價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檢查和衡量教育質量的高低,并培養學生的專業研究素養。它直接關系到是否全面執行全程人才培養方案和實現培養目標的要求。可以說是學生科研能力的統合體現。因而也是體現其教育研究能力現狀的主要方式。因此,本文主要從師范生畢業論文撰寫的現狀來略談其教育研究能力的現狀。

        1.1 教育研究意識現狀

        師范生的科研意識主要指的是他們在主觀上有沒有開展教育研究的愿望,包括對教育教學中問題的發現與探究,其主要體現在學生論文的選題上,教育研究類論文的數量,往往體現出該院(系)整體師范生的教育科研意識。但近幾年來,畢業論文質量逐年下滑的同時,在選題上,一邊倒的全是學科專業研究類課題,嚴重缺乏學科教育研究類課題。師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素質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嚴重偏離培養“教育研究型”師范人才的目標。以韓山師范學院生物學系為例,本文對近三屆(2010屆-2012屆)師范類學生畢業論文撰寫的情況作了簡單統計:近三屆的師范類畢業生總共有340人,在論文選題上選取教育研究類的共有25人,占三屆師范生比例的7.35%。因此,從整體而言,其學生的教育研究意識還是相當薄弱,對教育教學中的問題不善于發現與探究,缺乏對教育研究的興趣與愿望。

        1.2 教育研究素質現狀

        良好的教育研究素質不但要有淵博的專業知識,具有及時發現、科學分析教育教學問題的能力,而且還必須具有收集資料和信息處理的能力、較好的文字表達能力、創新精神等等^。但目前很多師范生,缺乏作為一名未來教師所必應具備的教育研究素質。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寫作基本功不夠扎實。表現在有的論文中心論題不突出,論文結構不合理,缺乏基本的邏輯層次,思路不清;遣字造句的能力差;二是,收集和整理各種文獻資料以及信息處理能力不強。具體表現在缺少深入實際的調查研究,造成缺乏第一手資料,沒有寬闊的資料收集來源,且引用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三是,科學地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對薄弱。

        2.提高師范生教育研究能力,加強教育研究類論文指導

        盡管不少高師院校十分強調要提高師范畢業生的教育研究能力,鼓勵并加強師范畢業生對教育研究類畢業論文的撰寫,但是并沒有落實到實處,以致在選題上,一邊倒的全是學科專業研究類課題,嚴重缺乏學科教育研究類課題。其主要原因有:1)學院政策上偏差,每年每位畢業生的畢業論文研究經費只有區區幾十元(有的院系甚至沒有),要對師范生進行科研能力的全方位訓練,的確有點困難;2)傳統的高等師范院校在專業的課程設置與教學上存在著重基礎知識教學、輕教育研究能力培養的現象;3)在校師范生缺少教學實踐經驗,盲目地進行教學研究,容易出現脫離實際,流于資料堆砌的現象,而進行學科專業類畢業論文,他們都有模可仿,有的甚至做做實驗,收集實驗數據,再將同類例文的數據修改并將其注釋略作改動,即可成為自己的畢業論文;4)在高師院校中,老師缺少面對中學的專業教育研究類課題,大多數的教學改革課題都是針對高校課程,學生參與度不高;5)許多老師帶學生做畢業論文,所給的課題基本都是該教師的專業研究方向,甚至是其所持有研究項目中的子課題,學生所做的研究有利于他們的課題研究,故而大多數老師不愿帶學生做教育研究類的畢業論文。

        顯然,傳統的師范生培養模式及培養目標已無法滿足基礎教育對“教育研究型”師范人才的需求,高等師范學院應以培養“教育研究型”教師為目標,及時地調整培養模式,特別是在畢業論文上,應加入、加強教育研究類畢業論文的指導,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教育研究類畢業論文,努力培養學生教育研究的能力及素養,為其從教后的教育教學科研打下良好基礎,更好地為基礎教育服務。

        3.師范生教育研究能力培養的實現途徑

        針對畢業論文是對師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集中體現,是師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一個重要培養途徑。接下來本文探討如何對畢業論文進行改革,以達到提高師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目的。以生物學系生物科學(師范)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為研究對象,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改革:

        3.1 畢業論文方向內容改革

        擴大師范生畢業論文研究方向,加強教育研究類畢業論文。在鼓勵學生做教育研究類畢業論文的同時,予以一定的要求。對有能力帶教育研究類畢業論文的老師做出硬性規定,規定其至少帶4位學生做教育研究類課題,而對每屆師范畢業生硬規定至少要有50%的學生做教育研究類畢業論文(有的學生要考研,因此其畢業論文方向可選學科專業類的)。鼓勵師范生積極參與面對中學的教育研究類課題,自主發現問題并作出選題方向,盡可能滿足自身作為一名未來教師的需要。

        3.2 畢業論文方式方法改革

        以往的畢業論文絕大多數是學科專業類論文,因此其論文形式比較單一。但在新的教育理念下,這種單一的畢業論文形式已無法滿足師范生教育研究能力培養的要求,因此應拓展畢業論文方式方法。師范生在撰寫畢業期間,應積極地走出實驗室,到教學一線去開展畢業論文,學校為此應該多與中小學合作,建立長久的見習實習聯系,讓學生能在做畢業論文時,有學校可去、有對象可研究,學生也可以回到自己的母校開展研究。鼓勵學生在教育見習和實習中開展畢業論文,實習中或見習的學生就是師范生完成教育研究最好的研究對象(在我們從業之前)。在見習、實習等教學實踐環節中,將課堂所學的教育理論聯系實際,積極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以此作為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成果形式也應該多樣化,除了撰寫論文之外,還可以將制作的優秀課件、優秀教案、優秀教具作為畢業論文的成果,但必需附上一定字數的說明。優秀的課件、教案或教具,不僅展示出作品本身的內涵,更是學生對課程深入了解與剖析的體現,只有具有較好較強教育研究素質,才能更好地發揮想象,展開思維,制作出新課標改革下適用于面向新時代學生中學課程教學的課件、教案、教具。因此,應鼓勵學生針對中學課程教學,進一步探究新的教學方法,制作相關優秀課件、教案、教具作為畢業論文提交的成果。對畢業論文成果是課件、教案形式的,應以一定章節的課程量制作。而教具應是以某一知識框架內的所有相關可行可用教具或模型。在質的要求下,對量進行一定要求,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進行教育研究,而不是給學生逃避進行其他繁難畢業論文提供便利或途徑。

        3.3 畢業論文考核方式改革

        針對畢業論文方式方法的多樣化,畢業論文考核方式也應該進行相應的改革。學生完成初步的畢業論文初稿后,經指導老師審查,再進行相應的修改。而以非論文形式作為成果的畢業論文,也由指導老師審查,以及有經驗的教師或相關人員給予意見后,做出完善和修改。對于學科專業的畢業論文應由學科的資深教授組織團隊進行審核,再給予評價;而教育研究類的論文應由從事教育研究的專業教師進行審核并給予評價。從而確定優秀畢業論文的選取與確立。除此之外,在答辯方面,對每種形式畢業論文的答辯,應由相應資深教授主持并當任答辯審核員,這樣才能更有針對性的對學生畢業論出審核考察并給予建議和補充,尤其是教育研究類的畢業論文,更應如此,學生可通過老師們所提的問題和所給的建議作進一步的探究,不至于因為畢業論文的完成而停止了對教育研究的進行。

        3.4 畢業論文管理制度改革

        改進傳統的畢業論文管理制度,從院到系再到導師,再由導師到學生,建立“院-系-導師-學生”四者于一體的管理模式,相鄰兩者相互監督,導師應定期對學生畢業論文進行指導和指正,學生應多向導師請教與探討。每篇畢業論文,導師應不低于10次指導次數,做畢業論文期間師生見面不低于10次。學院(系)應對參與教育研究類畢業論文的學生給予經費,提供更廣闊的空間給予發揮,為學生聯系中學以便開展研究。對教育研究類畢業論文在政策上也應有所傾斜,放寬學生教育研究的方向,提供更多的優秀畢業論文名額和獎勵,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教育研究,選擇教育研究類課題作為畢業論文,為其成為一名優秀教師作鋪墊。

        4.結束語

        第5篇:形式與政策的論文范文

        關鍵詞:財政資助科研論文;開放獲取;利益沖突;利益主體;開放獲取專門法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章編號:1009-2374(2015)09-0003-05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759

        我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于2014年5月19日《關于受資助項目科研論文實行開放獲取的政策聲明》,這是我國官方機構的第一份開放獲取(Open Access)政策。開放獲取運動肇始于2002年2月的《布達佩斯開放獲取計劃》。其宗旨在于通過互聯網向公眾免費提供特定文獻,公眾可以通過閱讀、下載、復制、傳遞、打印、搜索、建立超鏈接和索引的方式使用這些文獻,從而最大限度地促進科學知識的傳播。《布達佩斯開放獲取計劃》提出了開放獲取的兩種實現形式,即開放出版和開放存儲。前者指期刊出版后,在互聯網上實現對作品全文的免費開放,即公眾可以免費獲取期刊中的文章,這類期刊也被稱為開放獲取期刊(即OA期刊)。后者指作者在傳統期刊后,將論文存儲到機構知識庫或學科知識庫,立即或延遲一段時間(一般為6~12個月)后免費向公眾開放。根據英國諾丁漢姆大學主辦的OpenDOAR的統計,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從2005年12月1日的128家,增加到2014年10月1日的2730家。開放獲取的主要推動者是科研項目財政資助機構和教育科研機構,少數國家和地區已經通過立法方式推進開放獲取。美國伊利諾伊斯州的開放獲取法已經于2013年8月9日生效,秘魯、阿根廷分別于2013年3月和11月通過了推行開放獲取的相關法律。

        對于財政資助科研項目產生的期刊論文等作品(下稱“財政資助科研論文”)實行開放獲取,涉及作者、作者雇主單位、財政資助機構、出版者等不同主體,各主體的著作權和相關權益是不一致的。這些權益沖突是開放獲取發展所面臨的最大障礙。因此,探尋解決這些利益沖突的有效機制,是促進開放獲取發展的必然途徑。本文嘗試對此問題進行研究。

        1 財政資助科研論文的權利歸屬分析

        2002年2月的《布達佩斯開放獲取計劃》將開放獲取的對象重點放在科學文獻上。2003年10月,在德國馬普學會發起召開的柏林會議上通過了《關于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知識的開放獲取的柏林宣言》,提出開放獲取的對象是經科學界認可的人類知識和文化遺產的綜合性信息資源。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006年12月頒布的《開放獲取公共資助研究數據的原則和指南》,公共財政資助的科學研究數據也是開放獲取的對象。從數量上說,開放獲取的對象主要是受版權保護的科研論文等作品。財政資助項目科研論文包括期刊論文、學位論文等論文,由于開放獲取主要是針對期刊論文,故本文主要以財政資助項目期刊論文的開放獲取為研究對象。下文將結合我國《著作權法》和《科學技術進步法》等法律法規,對開放獲取所涉及的不同主體對財政資助科研論文所享有的著作權和其他權益進行分析。

        1.1 作者的權利

        科研人員申請并完成財政資助科研項目,是履行其作為雇主單位工作人員的職責。開展這種項目研究所產生的論文、著作屬于職務作品或雇傭作品。學術界通常將我國《著作權法》第十六條規定的職務作品分為普通職務作品和特殊職務作品兩種。特殊職務作品著作權由單位享有,普通職務作品的著作權由作者享有,但是其雇主單位有權在其業務范圍內優先使用。財政資助科研項目產生的期刊論文等作品屬于普通職務作品,其著作權由作者享有,但是作者的著作權要受其雇主單位優先使用權的制約。

        1.2 作者雇主單位的權利

        作者雇主單位對特殊職務作品和普通職務作品的權利是不同的。根據《著作權法》第十六條第二款的規定,對于特殊職務作品,作者雇主單位享有除署名權以外的其他著作權。根據《著作權法》第十六條第一款的規定,對于論文、著作等普通職務作品,雖然著作權由作者享有,但是作者雇主單位有權在其業務范圍內優先使用。這項優先使用權的內容是,在普通職務作品完成兩年內,未經單位同意,作者不得許可第三人以與單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該作品。法律對雇主單位優先使用普通職務作品的方式并沒有明確限制,應當理解為雇主單位有權以法律允許的任何方式使用這類作品。雇主單位對作者普通職務作品的優先使用權,為對這類作品實施開放獲取留下了操作空間。

        1.3 科研項目財政資助機構的權利

        《科學技術進步法》第二十條第一款規定:“利用財政性資金設立的科學技術基金項目或者科學技術計劃項目所形成的發明專利權、計算機軟件著作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和植物新品種權,除涉及國家安全、國家利益和重大社會公共利益的外,授權項目承擔者依法取得。”但此款規定并不適用于解決財政資助項目論文、著作等普通職務作品的著作權歸屬問題。所以,不能依據此條規定得出科研項目財政資助機構或者項目承擔者對一般職務作品享有著作權的結論。財政資助機構對財政資助科研論文不享有法定的著作權,卻可以依照約定對這類作品享有一定的著作權。我國《著作權法》第十七條規定:“受委托創作的作品,著作權的歸屬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過合同約定。合同未作明確約定或者沒有訂立合同的,著作權屬于受托人。”科研項目財政資助機構與項目承擔者之間的關系本質上是委托研究合同關系。財政資助機構可在資助合同中約定資助機構對財政資助科研論文享有某些著作權。

        1.4 出版者的權利

        出版者對論文、著作提供編輯出版服務,為傳播作品做出了貢獻,因而有理由要求對其出版的作品享有一定的權利。但是,這種權利并不是法定的權利,而是源自作者的授權。根據德國《出版法》,出版者享有的排他性的復制權、發行權、網絡傳播權均需要取得作者的許可。法國《知識產權法典》第L.132-1條規定,出版合同是作者或其權利繼受人,以一定條件向出版者轉讓制作一定數量作品復制件,并由出版人負責出版和發行的合同。這說明在法國,出版者對其出版的作品的權利也來自于作者的同意。我國《著作權法》第三十一條規定:“圖書出版者對著作權人交付出版的作品,按照合同約定享有的專有出版權受法律保護,他人不得出版該作品。”出版者對非圖書作品所享有的著作權,也應當來自出版者與作者的約定。由此可見,出版者對其所出版作品的權利類型和期限都取決于作者的授權。

        概括地說,對于財政資助科研項目產生的一般職務作品,著作權一般歸作者享有。作者雇主單位對普通職務作品享有兩年的優先使用權。財政資助機構對普通職務作品不享有著作權,但可以通過約定享有一定的著作權,并有權對作者向境外出版商轉讓或獨占性許可著作權進行控制。出版者僅僅依據其與作者間的出版合同享有一定的著作權。

        2 財政資助科研論文開放獲取導致的利益沖突

        開放獲取推動者希望財政資助科研論文盡可能廣泛地傳播,免費供公眾使用,促進文化科學事業的發展。但是,由于利益存在差異,不同的權利主體對開放獲取的態度有明顯差別,從而在財政資助科研論文開放獲取問題上產生利益沖突。

        2.1 財政資助機構、教育科研機構與作者的直接利益沖突

        當財政資助機構和作為作者雇主單位的教育科研機構強制性要求作者參與開放獲取時,就可能與作者產生直接的利益沖突。這可從科研人員對開放獲取的態度上體現出來。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研究人員于2005年就科研人員對科技信息開放獲取的態度進行了一個調查,向中科院位于北京的16個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共發放問卷262份,回收有效問卷223份,問卷回收率85.1%。調查顯示,對于是否愿意在開放獲取期刊上,愿意并且已經發表過的科研人員僅有8.3%,愿意但未發表過的科研人員比例高達60.6%,明確表示不愿意的占31.2%;對是否愿意將經過同行評議的、擬在傳統期刊上發表的論文(預印本)自行存儲到機構知識庫中,僅有9%的科研人員有過向機構知識庫自行存儲論文預印本的經歷。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的研究人員于2009年初就科研人員對機構知識庫的認知程度和使用情況進行了在線調查。調查表明,超過60%的科研人員對開放獲取只是了解,而沒參與。這表明科研人員對機構知識庫的認知程度和實際使用情況存在很大反差。科研人員排斥開放獲取的原因包括現行學術評價體系不看重開放出版論文、開放出版論文和傳統期刊的預印本論文質量不高、作者對開放出版論文需要支付出版費用、擔心預印本開放后受到剽竊、擔心在機構知識庫存儲傳統期刊論文與出版商發生權利沖突等等。

        上述調查研究表明,科研人員對開放獲取的參與程度還比較低。科研人員作為作者,有權決定以何種方式,也有權決定是否向機構知識庫存儲論文。如果財政資助機構、作者雇主單位利用權力或其他資源強制性要求作者參與開放獲取,就與作者的權利發生了矛盾和沖突。這種沖突是制約開放獲取發展的一種重要因素。

        2.2 財政資助機構、教育科研機構與傳統出版者之間的間接沖突

        如前所述,開放獲取的主要途徑是開放出版和開放存儲。根據開放程度劃分,開放出版可分為多種類型。按期刊是否需要付費訂閱,可將開放出版分為全開放出版和復合開放出版。根據論文開放時間劃分,開放出版可分為立即開放出版和延遲開放出版。雖然傳統出版者對開放獲取的態度越來越開明,開放獲取的進展也越來越大,但是,根據2011年的一個統計,開放出版的論文僅占17%。可見,多數出版者還是排斥開放出版的。一般說來,開放獲取推動者沒有權力要求傳統出版者參與開放獲取,但是其通過對作者施加參與開放獲取的強制性要求,與傳統的出版者產生了間接的利益沖突。這種沖突最終是通過作者與傳統出版者的直接利益沖突體現出來的。

        2.3 作者與傳統出版者的直接沖突

        開放存儲要求作者將期刊論文的預印本或印刷本存儲在機構知識庫中,供公眾免費獲取。這對科技期刊出版的傳統商業模式造成了沖擊。傳統出版模式是出版者不向作者收取出版費用,但是要求作者轉讓或獨占性許可論文的版權,再通過收取訂購費用的方式獲取收益。出版者出于獲利之目的,不同意免費公開或過早免費公開論文。作者受盡快發表作品、建立學術聲譽動機的驅使,就傾向于向出版者轉讓或獨占性許可論文的版權。因此,當作者遵循財政資助機構或其雇主單位的強制性要求,將論文的預印本或者印刷本存儲在機構知識庫時,就會侵犯作者在出版協議中已經轉讓或獨占性許可給出版者的版權,從而發生沖突。

        上述三種利益沖突是開放獲取推行過程中發生的主要沖突,依法妥善解決這些利益沖突,是推動開放獲取所不可逾越的一關。

        3 財政資助科研論文開放獲取利益沖突的解決途徑

        從開放獲取的發展進程中可以看出,開放獲取利益沖突的解決實際上采取了多種途徑并舉的解決機制。下文分別闡述:

        3.1 財政資助機構的強制性開放獲取政策

        科研項目財政資助機構是開放獲取最重要的推動力量。越來越多的國家財政科研資助機構頒行了自己的開放獲取政策。科研人員向機構知識庫提交論文是其接受資助的一項先決條件。比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英國研究理事會、澳大利亞國家衛生和醫學研究委員會及其他國家的一些財政資助機構都有類似的資助政策。我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于2014年5月19日的《關于受資助項目科研論文實行開放獲取的政策聲明》也屬于強制性開放獲取政策。我們認為,特定財政資助機構的開放獲取政策雖然對向本機構申請研究資助的科研人員具有約束力,但是這種約束力難以通過科研人員作用于出版商,況且其約束力也不是普遍性的,即一個財政資助機構的開放獲取政策不能約束獲得其他財政資助的科研人員。

        3.2 教育科研機構的開放獲取制度

        科研教育機構也成為開放獲取運動的重要推動力量。截至2013年12月30日,全球已有280余家科研教育機構了自己的強制存儲政策,即教育科研機構內部的開放獲取制度。哈佛大學是較早建立機構知識庫的大學,制定了相應的開放獲取政策。哈佛大學法學院教師理事會于2008年5月1日通過決議,明確要求每個教員允許院長和其他教員接觸其學術作品。

        哈佛大學其他一些學院也有相同的開放獲取政策。麻省理工大學于2009年3月18日由全體教師投票一致通過與哈佛大學相同的政策。相比西方發達國家,我國內地教育科研的機構知識庫起步較晚。北京大學要求教員將其學術作品無償提供給北京大學機構知識庫使用。但是沒有強制要求。清華大學機構知識庫鼓勵師生向機構知識庫提交作品,同時不要求作者轉讓版權,只要求提交許可協議。中國科學院于2014年5月19日了開放獲取的政策,要求接受財政資助的科研論文必須實現開放獲取。實際上,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機構知識庫在2007年已經開始運行,中科院一些研究機構也建立了自己的機構知識庫。

        與國外教育科研機構強制性要求作者向機構知識庫存儲作品相比,國內教育科研機構的開放獲取制度大都是鼓勵性的。這導致知識庫收錄的作品數量較少,且很多作品只收錄元數據,而不是全文。這顯示出國內教育科研機構的開放獲取制度無法有效解決上述利益沖突。

        3.3 與出版者的協議機制

        機構知識庫的建立對出版商的利益沖擊較大,因此在機構知識庫建立的早期,出版商大都持反對態度。出版商若能同意作者將經其出版的作品實施開放獲取,無疑可以大力促進開放獲取的發展。目前,取得出版商對開放獲取的同意是通過作者與出版商的協議以及財政資助機構或教育科研機構與出版商的協議實現的。

        3.3.1 作者與出版商之間的出版協議。作者在時會與出版商簽訂出版協議,而國內外很多專業學術期刊都會要求作者無償轉讓版權或許可期刊對經其發表的論文擁有無期限限制的專有使用權。作者為了使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夠及時在具有較高學術聲譽的期刊上發表,往往只能接受這種條件。因為作者在喪失版權的情況下,已無權再許可機構知識庫傳播其作品,這種出版協議就給開放獲取帶來了極大難題。因此,作者必須在出版協議中保留通過機構知識庫對作品進行開放獲取的權利,才能將作品存繳機構知識庫中,供公眾免費

        獲取。

        3.3.2 教育科研機構與出版商之間的協議。教育科研單位作為高質量學術文獻的產出單位,在與出版商的談判中有更多的話語權,完全有可能獲得出版商允許本單位科研人員對論文實現開放獲取的授權。例如,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機構已經與部分出版社簽訂了允許開放存儲的協議。2010年10月27日,中國科學院也與Springer科技與商業媒體集團簽署了開放存儲合作框架協議。因此,即使作者將著作權轉讓給具體期刊的出版商,也不會影響作者單位的知識庫對作品進行存儲和開放獲取。

        3.3.3 財政資助機構與出版商之間的協議。作為開放獲取運動的推行者之一,財政資助機構也多方尋求在現有的出版模式下促進開放獲取的途徑。財政資助機構資助的科研論文在所有出版的期刊論文中也占據了很大的比例,因此,財政資助機構與出版商談判也是有一定的地位的。針對開放出版模式中要求作者支付論文處理費的形式,財政資助科研論文部分是由財政資助機構替作者支付。因此財政資助機構可以與出版商簽訂關于財政資助科研論文的開放獲取協議。例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與Elsevier出版集團就接受NIH資助的作品的開放獲取問題達成協議,要求接受NIH資助的作者的作品在Elsvier期刊上發表后12個月都允許存儲在機構知識庫中。這種形式與教育科研機構與出版商的協議有異曲同工之處,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對作品的開放獲取。

        3.3.4 開放獲取專門立法。鑒于上述解決機制均有不足,一些國家在嘗試通過專門立法的方式推動開放獲取。美國曾就開放獲取問題提出過數個法案。2003年6月26日,美國國會眾議院議員馬丁?奧拉夫?薩博(Martin Olav Sabo)向美國國會提交了《公共獲取科學法案》(Public Access of Science Act,簡稱Sabo法案)的議案。

        2005年12月14日,又有議員提出CURES法案,法案要求對財政資助科研論文實施強制性開放獲取,要求作者在論文被期刊錄用時即進行存儲。2006年美國第109屆國會上,參議院的兩位議員John Cornyn和Joseph Lieberman提出了聯邦科學研究成果公共存取法案(Federal Research Public Access Act of 2006,簡稱FRPAA)。美國的這三個法案雖然都沒有獲得通過,但對開放獲取還是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美國的伊利諾伊斯州已經率先通過該州的開放獲取法,要求所有的伊利諾伊州公立大學都必須制定對研究成果的開放獲取政策,并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以確保開放獲取的推進。另外,阿根廷、秘魯制定了全國性的開放獲取法律。阿根廷的法律規定受財政資助的研究成果應當開放存取,存儲在機構知識庫中。國家提供資金支持開放獲取,受公共財政資助的研究人員、技術人員、教師、博士生及碩士生的研究論文,要在論文正式發表后的6個月內存儲到機構知識庫中。秘魯的法律要求所有接受財政資助產生的研究成果,都必須提供開放獲取。秘魯建立一個全國性的網絡平臺,收集財政資助研究成果的數字檔案。

        比較而言,上述四種機制都有不足。財政資助機構的開放獲取政策通常直接約束受其資助的科研人員,其約束力不具有普遍性,而且會因為科研人員相對于出版商的絕對弱勢談判地位而大打折扣。與此相似的是,教育科研機構自身的開放獲取制度更不具有普遍性,亦會因為科研人員的弱勢談判地位而不能作用于出版商。至于與出版商的協議解決方式,作為個體的科研人員不可能做到讓出版商同意開放存儲,倒是教育科研機構可以利用自身的學術影響力與出版商達成協議,允許其科研人員將通過該出版商發表的論文進行開放存儲。開放獲取專門立法可以具有普遍的強制約束力,但是其不足是不能一蹴而就,不能等到有了專門立法再實施開放獲取。因此,我們必須在現有法律環境中探尋出解決開放獲取利益沖突、促進開放獲取發展的途徑。

        4 關于解決開放獲取利益沖突、促進我國開放獲取的路徑思考

        我們認為,我國在制定開放獲取專門立法之前,應通過如下途徑促進開放獲取:

        第一,我國所有的財政資助機構都應制定具有相同效果的強制性開放獲取政策,從而對所有的項目承擔單位、進而對科研人員產生普遍的約束力。根據我國著作權法,財政資助機構對財政資助科研論文不享有著作權。所以,資助機構的開放獲取政策應寫入科研項目合同或在合同中載明其開放獲取政策構成科研項目合同的一部分。

        第二,財政資助科研項目的承擔單位應制定開放獲取制度,以貫徹財政資助機構的開放獲取政策,具體可以通過行使對普通職務作品的優先使用權來實現。教育科研機構是財政資助科研項目的承擔單位,科研人員開展項目研究產生的論文屬于普通職務作品,其著作權歸科研人員所有,但是作為雇主單位的教育科研機構享有優先使用權,因此其有權利通過機構知識庫對該作品實行開放獲取,也有權要求科研人員將該作品存儲至指定的機構知識庫。

        第三,鑒于科研人員不能通過協商取得出版商對開放存取的授權,我國科研教育機構,尤其是國家級科研機構和研究型大學應積極與世界主要出版商協商,取得允許其科研人員對經由該出版商發表的論文實施開放存取的許可。

        同時,我國應啟動開放獲取立法工作。如果將財政資助科研論文界定為不受著作權保護的政府作品或者將資助機構視為財政資助科研論文的作者,從而可以任意實施開放獲取,將對現行的著作權制度造成很大的沖擊。因此,我國的開放獲取立法應立足于在現行的著作權法律制度框架中進行。我們建議,未來的開放獲取立法應規定開放存取的作品文本類型(預印文本還是印刷文本)并針對不同文本的開放存取規定最長的延遲期限;開放獲取是財政資助項目承擔單位和科研人員的法律義務;財政資助科研論文只能在開放出版期刊和出版商同意開放獲取的期刊上發表。在這種法律制度之下,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出版商同意對其發表的我國財政資助科研論文實行開放存取。

        參考文獻

        [1] 劉蘭,等.科技信息開放獲取的歷史進程[J].圖書情報工作,2009,53(7).

        [2] 張曉林,等.機構知識庫內容保存與傳播的權利管理[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2,(4).

        [3] 許榮榮,趙建華.美國開放獲取政策對中國的啟示

        [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30).

        [4] 李麟.我國科研人員對科技信息開放獲取的態度――以中國科學院科研人員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06,(7).

        [5] 李武,盧振波.科研人員對OA知識庫的認知程度和使用現狀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0,(10).

        [6] 蘇小波.科研人員對開放獲取出版的認知和行為研究述評[J].圖書情報知識,2014,(3).

        [7] 陸彩女,李麟.2013年國際開放獲取實踐進展[J].圖書情報工作,2014,58(8).

        [8] 翟建雄.開放存取知識庫版權政策概述[J].國家圖書館學刊,2007,(2).

        第6篇:形式與政策的論文范文

        關鍵詞 開放獲取 機構知識庫 圖書館法規 知識權益 知識平等

        分類號 G254.9

        1 美國政府頒發的關于機構開放獲取的法案及最新發展

        過去一年是美國有關開放獲取立法以及政府部門強有力的政策大步向前邁進的一年。這一年中,美國政府和聯邦機構采取了一系列的促進開放獲取,特別是“綠色”開放獲取的政策和行動。奧巴馬白宮限令聯邦20多個聯邦機構實行綠色開放獲取政策;由64 000多人簽署提交給白宮的聯名信呈請對聯邦基金支持的研究成果提供開放獲取①。此外,一些促開放獲取的提案也在國會兩院獲得支持。繼《聯邦研究公眾獲取法案》(Federal Research Public Access Act,FRPAA)之后,《公平獲得科學和技術研究成果法案》(Fair Access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FASTR) Act)也在今年2月14日提交國會②。此提案的要點有三:①網絡開放獲取的滯后期為6個月;②要求研究成果以易于計算機途徑采集和處理的方式來提供;③要求聯邦機構考慮是否研究成果應當包括一個協議明確允許公眾在具有相應署名的情況下重復使用這些成果。較之之前的法案,這個法案更加強調綠色開放獲取的自由權利。

        同時,開放獲取立法也正在各州持續展開。美國伊利諾伊州的《研究論文開放獲取法案》于2013年8月9日起正式實施。無獨有偶,紐約州和加州關于促開放獲取的提案也都提上州政府的議程,而教育機構的開放獲取政策更是蓬勃發展。在美國已經有175所大學及研究機構采取了“綠色”開放獲取政策。2013年7月24日美國加州大學通過實施的開放獲取政策是教育機構開放獲取發展的最新步驟。該政策規定從該政策實行日起,該校十大校區學者所發表的研究論文均將完全向公眾開放。

        當然,開放獲取也不乏反對之聲,也時常受到阻礙。比如,北達科塔州的促開放獲取提案沒有獲得通過;而密西西比州則提出了一個反開放獲取提案,該提案在去年被否決之后,今年又被提上議程。盡管有爭議和阻礙,開放獲取獲得越來越多的支持和理解。關于《研究成果法案》(Research Works Act,RWA)所引起的連鎖反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③。《研究成果法案》的提出和撤銷,以及圍繞這個提案的討論,導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采取更進一步措施,從而使開放獲取獲得更廣泛的認同,也更為強力有效。RWA的提案促使針對和抵制Elsevier商業模式的“知識成本”網站(http:///)的創立。這些表明美國的學術和高等教育界已經形成一個非常利于開放獲取的環境。

        2 制定機構開放獲取政策,建立機構知識庫學術交流平臺

        在伊利諾伊州的開放獲取法案中,明確要求州內所有的公立大學都必須在2014年1月提交關于制定開放獲取政策和建立開放獲取學術平臺的報告。盡管法案沒有明確規定開放獲取政策的條款,卻明確提出了一些必須考慮的問題,強調制定開放獲取政策和建立學術交流平臺的重要性。政策和學術平臺是開放獲取立法的具體化和載體。

        2.1 制定開放獲取政策

        2008年哈佛藝術和科學教職員一致通過了第一個由教職員自主發起的開放獲取政策。從那以后,越來越多的高等教育和研究機構開始采用開放獲取政策。現有的全球機構開放獲取政策可以從開放獲取政策登記網站(http:///)查詢。根據這個網站的統計,全球機構知識庫開放獲取政策已達178個。美國有121項開放獲取政策,位居第一。這178項政策中包括聯邦機構基金開放獲取政策81項,其余為教育機構開放獲取政策以及機構下屬部門開放獲取政策,比如學業論文開放獲取政策。2013年是美國開放獲取政策迅速增長的一年。這一年中就有25項聯邦機構基金開放獲取政策,7項教育機構開放獲取政策以及4項機構下屬部門開放獲取政策。較之美國的開放獲取政策的發展,中國,甚至亞洲的發展相對緩慢。表1所列為中國學術機構登記的開放獲取政策現狀。相對于中國教育機構的數量,顯然在政策發展方面,中國的開放獲取還有待更加積極的行動。

        一般來說,開放獲取政策可以有不同層次和類型;提供開放獲取的文本可以包括學位論文,本機構教職研究人員獲得本州政府基金支持的研究成果,研究所收集的數據等等。本機構教職人員包括全職、半職,甚至臨時聘用的人員。開放獲取的研究成果可以涉及研究進度報告、專業會議演講、實驗室筆記,初步數據分析,甚至用來生成最終手稿的電話記錄或其他信息,以及專利等都在政策涵蓋范圍之內。各機構的政策根據本機構的實際情況,同時參考兄弟院校的實踐經驗。開放獲取政策登記網站所列政策,分地區和類型兩種。類型包括聯邦機構基金開放獲取政策,機構知識庫開放獲取政策,多校區開放獲取政策和隸屬部門開放獲取政策等。眾所周知的NIH開放獲取政策為基金機構政策。加州大學的最新采取的政策為多校區政策。

        表1 中國開放獲取政策現狀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圖書館開放獲取政策登記于2010年10月29日。在政策宣言中,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圖書館館員協會指出為了廣泛傳播學術成果,他們致力于將學術成果在符合開放獲取原則的基礎上能廣泛獲取①。

        2013年6月俄勒岡州立大學教職員工一致通過了該校的開放獲取政策。這項政策在版權允許的范圍內給予俄勒岡州立大學對教職員工無論于任何形式發表的學術文章享有非唯一性的使用權,并且給予其他方同樣的使用權,條件是只要不以營利為目②。

        2.2 建立機構知識庫作為傳播、保存、交流的學術平臺

        有了明確的開放獲取政策,每個機構都必須有相應的學術交流平臺來支撐和實施該機構的開放獲取政策。本文之前已經指出,越來越多的機構采用“綠色”開放獲取,即以機構知識庫的形式來支撐該機構的開放獲取,共享學術研究成果和學術交流。比如加州大學的“eScholarship”③和伊大的IDEALS(Illinois Digital Environment for Access to Learning and Scholarship)④。加州大學開放獲取政策中明確了該校的學術成果將通過“eScholarship”機構知識庫來。知識庫的首頁,明確地指出該知識庫是向全校提供的學術出版服務,以“向學術界傳遞一個動態的研究平臺”為服務宗旨。知識庫按學術成果的類型分類,分專著、論文、工作報告、會議演講及已經發表的前期著述。

        伊利諾伊大學雖然尚未制定機構開放獲取政策,但是這并不妨礙其建立機構知識庫:IDEALS。而且可以預期,在伊州法案通過后,伊利諾伊大學很快會有相應的行動,包括成立法案規定的專題組。伊利諾伊大學的知識庫是在2004年的白皮書的基礎上建立的,該調查報告由學校信息技術管理部門和校圖書館共同準備。報告建議從兩個方面推動學校的學術交流:一是建立一個可靠而易于使用的機構知識庫來保存,提供本校師生的數字學術成果的持續獲取;二是發起全校關于開放獲取的討論,從而提高全校師生對于開放獲取的認知。知識庫建立后,圖書館聘用了專職的圖書館員來管理和推廣。在2010年,學校通過了學位論文開放獲取政策,所有的學位論文都會上傳至IDEALS。從伊利諾伊大學知識庫的頁面我們可以看到,伊利諾伊大學已經采用了學位論文的開放獲取政策,自2010年以后,所有的碩、博士學位論文都可以在伊大的知識庫中獲取。

        3 妥善解決知識產權問題,完善在開放獲取環境下的學術出版機制

        重視知識產權以及開放獲取環境為主的學術交流是網絡技術社會新型的知識傳播模式,其靈魂是知識平等。首先,任何開放獲取形式都要有明確的版權聲明以及關于知識庫投放與正式出版的妥善處理。學術自由是開放獲取政策需要重視的一個重要問題,大多數開放獲取政策在力求尊重作者享有的學術自由,給予他們選擇學術成果的出版形式自由的同時,提倡和鼓勵提供公眾獲取。一般的政策處理包括允許學者要求豁免,或可以在出版商不允許提供開放式訪問時允許撤銷,或者不在政策中指定學者必須提供開放獲取。但是隨著開放獲取政策越來越為教育和研究機構所采納,作者在出版前提供終審定稿的開放獲取已經成為必然的要求。如2013年7月剛通過的加州大學開放獲取政策規定,作者在與任何出版商簽訂出版合約之前,首先要授予加州大學開放獲取協議。

        其次,政策中會明文規定開放獲取的研究成果應允許公眾在提供署名的情況下作任何非商業的用途。這就使得所有教學人員的研究成果能夠在尊重知識產權的情況下,得到更廣泛的獲取,進行重復使用,或者為未來的出版進行修改提供了可能性。伊利諾伊州的開放獲取法案則規定州內所有公立大學和教育機構的教學研究人員必須將他們的同行評審出版的最后定稿提供開放獲取,而且,論文作者必須提供一個不可撤銷的全球協議,同意在提供署名的情況下公眾可以將這些研究成果作任何合法的使用。

        最后,建立開放獲取環境下的學術出版機制。開放獲取運動是信息技術環境下學術交流、學術出版的新趨勢。傳統的出版模式限制了公眾研究投資的反饋和學術交流。伊州政府的開放獲取法案特別提到,之所以要實行這樣一個法案,是因為目前有相當一部分學術成果由于出版商的出版協議所定條款而限制了這些成果的開放獲取。這種現象必須改變。未來的學術出版必須包括開放獲取這一形式,而開放獲取的學術出版模式也應當由學者而不是出版商來定義。許多關于開放獲取出版的調查和研究表明,開放獲取出版已經成為主流出版的重要部分。

        4 重視開放獲取是對知識平等和公眾知識權益的尊重

        開放獲取政策注重的是學術成果的推進和發揚,以及學術成果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加州大學的開放獲取政策開宗明義:“為了全面推進學術研究。”伊利諾伊州的法案也明確指出,立法的目的是要“最大化地實現學術研究的社會和經濟的利益”,強調州內公立大學所聘用的教職和研究人員,他們所獲得的研究經費的支持,以及這些研究成果面向公眾的傳播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公益目的。舊金山加州大學教授、圖書館和學術交流委員會主席理查德?施奈德在談到加州大學的開放獲取政策時特別強調了公眾研究投資的權益。他提到:“加州大學全范圍采用開放獲取政策是全球開放獲取運動一個重大的飛躍,也是對納稅人研究投資的理所當然的回報。納稅人終于可以第一手獲得他們所熱衷投資的研究所獲得的成果。”開放獲取為能夠有效掌握、分享合作研究成果及其知識產權權益提供了妥善的合理的途徑。這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反映了美國對教育平等,尊重知識,學術自由的民主思想的一貫堅持。

        在這一思想指導下的開放獲取,不僅強調即時、全面的開放,更注重研究成果的長期保存和使用,即所謂的深度開放。在伊利諾伊州的開放獲取法案別強調指出:“由公立大學教師發表的研究文章應該盡可能提供深度獲取,所謂廣泛的可獲得性是指一個給定的研究文章的深度獲取(包括即時提供獲取,切實可行的長期保存以及免費的公共訪問,并能允許為進一步研究提供再使用),同時提供廣泛獲取。”

        總之,開放獲取是來自學者、研究者的呼聲,他們愿意他們的研究成果能夠在使公眾獲得最大利益的環境下傳播,在能夠激發和有助于未來研究的條件下分享。從而通過這種形式的學術傳播和交流,加速科學研究進程,促使開創性的研究和發現,最終對促進知識進步,鼓勵新思路和服務做出貢獻。

        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是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的先行者,我們很欽佩科學院圖書館在這方面的巨大貢獻。高等院校方面,廈門大學的機構知識庫已至臻完善。近年來,CALIS的CHAIR項目也開始致力于機構知識庫的合作開發。2013年3月,筆者在亞洲學會年會東亞圖書館委員會舉行的開放獲取主題討論會上,將我們對國內機構知識庫情況的調查作了報告。我們的調查發現:①中國機構庫發展相對緩慢,自2006年至2013年3月,只有71個活躍機構庫①;②缺乏體制化的努力;③完善成熟的機構庫較少;④發展很不平衡穩定;⑤尚在嘗試階段。而且,大部分機構庫是限制性獲取,并非真正的開放獲取。因此,機構知識庫在目前階段尚處于初級發展,對于學術出版和交流并不具有實質的價值。2013年7月,David Wojick在回應出版商關于建立“CHORUS”的提議時指出:“真正意義上的開放獲取應該是即時、永久的在線獲取,對所有人免費。”他認為,任何有滯后期的開放都不是真正的開放②。我們認為,中國機構知識庫的目標如果是真正意義上的開放獲取,應該具備這樣一些性質:①無條件的、即時的、全面長期的開放;②注重學術成果的即時、全球傳播;③重視開放獲取教育和提高對開放獲取的認知;④推進政府、機構的相關法律及政策的建立。

        開放獲取的全球發展需要廣大學者和研究者的支持,因為最終是否提供開放獲取的選擇是由每一個作者來實現的。加州大學是世界上最大的研究型公立大學,其教職員每年收到的研究經費大約占美國所有的科研經費的8%,加州大學十個校區8 000多個教職人員每年發表的著述多達4萬多。所以,加州大學這一決定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將有助于開放獲取的深入。可以設想,如果全球每個大學和研究機構都像加州大學一樣要求所有教職員的學術成果開放獲取,那學術出版和交流將是怎樣一個全新的情景。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持續推動開放獲取,推廣開放獲取的教育并建立一個促進開放獲取的環境。

        第7篇:形式與政策的論文范文

        1.規模的急劇擴張1991年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開始試點,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招生對象主要是行業內的在職人員。一直到2009年,“全日制專業型碩士”作為一種全新的研究生形式出現,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招生規模開始擴大。近年來,研究生招生政策全面向專業碩士傾斜,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更是迅猛發展。2010年,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招生占整個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比例已達到24.67%。2011年全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規模將近13萬人,其增幅超過了16%。2013年專業碩士招生比例已達到40.3%。2014年專業碩士招生規模占整個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的42%,預計很快我國的專業碩士和學術碩士比例將達1:1。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招生單位近幾年也有大幅增加。目前,我國專業學位培養單位共有509個,占我國博、碩士學位授權單位總數的60%以上。其中,普通高校495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679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70余個。如工程碩士在2010年有128個招生單位,2011年就達到了361個,是2010年的2.8倍多。

        2.專業學位類別迅猛增多199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9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設置和試辦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的幾點意見》,開啟了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先河。同年10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批準在我國設置和試辦法律碩士、教育碩士、工程碩士、工商管理碩士等六種專業學位。十年后,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印發金融碩士等19種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的通知》,通過金融碩士等19種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2011年2月13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28次會議審議通過我國第39種專業碩士——審計碩士。目前這39種碩士層次的專業學位設置,基本覆蓋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領域。

        3.制度化、規范化在近十年的時間里,國家對于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力度是清晰可見的,相關政策文本的出臺,使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發展更為制度化和規范化。比如在《關于構建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就業服務體系有關工作的通知》中,將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就業工作納入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總體工作,專業學位研究生畢業合格者獲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執行普通高校畢業生的有關管理和就業政策。這就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就業問題提供了制度化規定,有了保障。

        二、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發展背后的困境

        1.社會認同度低一方面,傳統的“學術至上”的觀念認為高校是培養學術研究型精英的地方,一直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家長、社會公眾大多不知道什么叫專業學位研究生,很多人把專業學位定義為“次等”的學位,缺乏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的正確的理解。由此,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一直不被認可。另一方面,用人單位往往會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產生歧視,在升值或者評級的過程中因為專業學位而受到限制。由于大規模的專業碩士教育,其含金量與認可度在社會上還有一個檢驗認定的過程,還有一個認識接受的過程。

        2.照搬學術學位模式現階段,我國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特別是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幾乎照搬學術學位的培養模式,弱化了職業性、實踐性。在課程設置體系上,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有52.9%的同學認為只有一到兩門課與學位專業不同,有4.18%的同學認為課程設置完全相同。可見,多數高校專業學位與全日制的學術學位課程設置接近90%的相同,相當多高校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培養方案是對學術型研究生教育的培養方案的“復制粘貼”,只是調整、刪減部分課程,增加實驗課,或是給基礎理論課增加配套的實驗模塊,沒有體現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自身獨特的價值導向和教育規律。在專業實踐環節上,由于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濃重學術性,多數高校忽略了實踐環節的建設。以傳授知識為主,不能充分體現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所特有的實用性、技術性、實踐性,從而導致人才培養缺乏靈活性、多樣化和針對性,無法適應不同地區對人才規格的需要。

        3.考核方式單一目前高校對于學生評價方式還是停留在基本的畢業論文和平時的情況。這對于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不合理的,純理論分析過于學術,缺乏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知識的創新和對理論知識的實際運用。所以,單一傳統的評價方式不能客觀評價專業學位研究生。

        4.培養質量有待提高⑴生源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的基礎。一方面,考生在選擇考研報考方向時,大多數都是以學術型學位作為第一志愿。表2就反映了2011年到2015年的報考情況,雖然報考人數在增多,但是2015年并未達到報考趨勢1:1的理想比例。另一方面,在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的過程中,很多報考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考生不是第一志愿,而是在沒有被原報考的學術型學位錄取后或是在學術型學位復試淘汰后調劑到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中。可見,生源不佳一開始就制約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培養質量。⑵導師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培養質量。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對導師的專業訓練提出了相應的要求。目前,高校導師的學歷層次和學術能力大幅提高,但他們缺乏社會歷練,社會實務經驗不足。高校導師在進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過程中不自覺偏向理論知識,滿足不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2009年,教育部在《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建立健全校內外雙導師制,以校內導師指導為主,校外導師參與實踐過程、項目研究、課程與論文等多個環節的指導工作。吸收不同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實踐領域有豐富經驗的專業人員,共同承擔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工作”。目前,有些專業學位研究生并沒有落實“雙導師”,落實了“雙導師”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中,校內和校外導師的職責不夠清晰明確,校內導師幾乎不參與學生實踐,校外導師作用發揮甚少,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的教育相互分離。通過對某高校2014屆550篇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論文進行調查,真正實施“雙導師制”,共同指導研究生論文的僅有15篇,占該類論文總數的2.7%。師資隊伍缺乏經驗,“雙導師”在實際中流于形式,不利于培養出滿足社會要求的高質量人才。⑶質量監控體系不完善。現階段,我國尚未建立起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相適宜的質量評價標準,表現為論文指導和答辯中的學術型傾向和實習的敷衍塞責,多數高校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與學術型研究生教育趨同,特別是對于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職業性、實踐性指標缺乏有效的監控手段和保障機制,以至于有些學生沒有經過嚴格、規范的實習及生產實踐,只是完成了畢業論文,或者同學術型研究生一樣在校內實驗室完成專業實踐。正是由于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質量評價標準尚不明晰,質量保障機制尚未建立,專業學位與職業資格不具有實質性的銜接,以至于很多畢業生在完成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之后,尚不能直接進入和勝任職業崗位。

        三、走出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困境的路徑

        1.從政策和宣傳上,提高社會認可度⑴國家政策及時跟進。一方面,相對于學術型研究生,專業學位起步晚,國家的相關政策欠缺,政策的制定內容不夠及時和完善。在這種情況下,群眾感受不到國家政策對于專業學位的重視,自然對其認可度不高,報考存在相當大的顧慮。另一方面,社會需求在不斷改變,國家的政策不能一錘定音,需要隨實際情況而變更。每年的專業學位報考人數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考生及其家長對于相關政策的研究和就業扶持的分析。⑵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宣傳工作。利用媒體、網絡等渠道大力宣傳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優勢,促使社會各界人士全面認識專業學位,顛覆學術學位能力優于專業學位能力的傳統觀念,加強社會各界對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在觀念上的重視程度。學校在招生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發放資料、招生視頻等介紹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考生、家長和社會大眾全面了解專業學位的過程中產生認同感。

        2.創新培養模式高校應緊密圍繞培養目標,優化課程體系框架,優選教學內容,突出課程實用性和綜合性,增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創新教學方法,加強案例教學、模擬訓練等教學方法的運用。完善課程教學評價標準,轉變課程考核方式,注重培養過程考核和能力考核,著重考察研究生運用所學基本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水平。同時,加強實踐基地建設。高校應積極聯合相關企業,建立穩定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實踐基地。共同建立健全實踐基地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明晰各方責任權利。明確研究生實踐內容和要求,健全實踐管理辦法,加強實踐考核評價,保證實踐質量。促進實踐與課程教學和學位論文工作的緊密結合,注重在實踐中培養研究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改革考核方式,強化學位論文應用導向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要求的是學術知識與經驗知識的統一,所以仿效學術學位的考核方式是行不通的。在考核方式上要有專業學位的獨特性,考核過程中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對專業學位研究生進行考核,建議適當地增加實踐技能考核的比例,將理論成績與實踐成績相結合。目前以學位論文或者畢業設計的考核中,專業學位論文選題應來源于應用課題或現實問題,要有明確的職業背景和行業應用價值。專業學位論文應反映研究生綜合運用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水平,可將研究報告、規劃設計、產品開發、案例分析、管理方案、發明專利、文學藝術作品等作為主要內容,以論文形式表現。專業學位論文應與學術學位論文分類評閱。在學位論文評閱人和答辯委員會成員中,應有相關行業實踐領域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專家。

        第8篇:形式與政策的論文范文

        關鍵詞:本科生;畢業論文;畢業作品;行動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4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11-0255-03

        近年來,本科生畢業論文的質量存在很大滑坡。為此,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發了《關于在學位授予工作中加強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建設的意見》(學位〔2010〕9號),教育部公布《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教育部令第34號)等,旨在加強畢業生學位論文工作的管理。2012年5月,筆者通過“本科畢業論文情況問卷調查”,反映出的主要問題有:(1)抄襲現象嚴重,學術風氣不好;(2)懲治后果不嚴、不重,導致敢于冒險;(3)寫作時間與考研、就業沖突;(4)科研經費不足;(5)指導教師不認真負責;(6)答辯環節實屬走過場。

        一、改革的依據

        2007年教育部啟動“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和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均提出:“深化教育體制改革,關鍵是更新教育觀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養體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養水平。”[1]為此,部分高校紛紛開展畢業論文改革,如四川大學早在2010年提出畢業論文可以是傳統形式的畢業論文,也可以是反映學生真才實學和創新能力的與專業相關的作品、設計、調研報告、競賽成果等[2];浙江工商大學2011年提出本科生科研作品可代替畢業論文[3]。這些都為高校畢業論文改革提供了理論支持和行動借鑒。

        二、改革的行動

        2011年10月,安慶師范學院本科生畢業論文學位評定委員會通過:根據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畢業論文形式可以改革,可以是傳統畢業論文,可以采用畢業作品代替傳統畢業論文。(1)在美術學院開展畢業作品代替傳統畢業論文的改革;(2)在教育學院開展傳統畢業論文改革。2012年,筆者所在團隊申報“提高本科畢業論文實效性的行動研究”項目獲安徽省教育廳教學研究立項,這也為本研究增強了信心和動力。

        (一)畢業作品的改革行動

        在美術學院開展畢業作品代替傳統畢業論文的改革,自2012屆畢業生開始試行。

        1.方案。畢業作品類別不限(如油畫、中國畫、設計、動畫、水彩等);作品尺寸:油畫畫幅不小于100CM×100CM,中國畫不小于6尺,設計、動畫作品不小于對開。答辯時,要求將畢業創作的構思、過程和最終效果制作成PPT課件,同時根據作品的內容、思路和過程寫出3000字以上的創作說明。

        2.過程與要求。(1)畢業生于第六學期(3月10日)向學院提交采用畢業作品代替傳統畢業論文的申請;(2)學院根據申請情況安排指導教師,由指導教師負責指導和審核各階段畢業作品的完成情況;(3)學院對學生誠信品質的培養及誠信承諾書的簽訂;(4)學生需分別在第六、七學期中分三次(6月10日、9月10日、12月10日)向學院報告畢業作品完成情況;(5)畢業生于第八學期(4月10日)向學院提交畢業作品的成果,包括提供相關附件材料等;(6)學院于第八學期(4月20日)組織專家鑒定;若未能通過鑒定,學生必須在答辯前重新提交成果參加二次鑒定,逾期則須畢業論文重修;(7)學院于第八學期(5月5日)組織畢業作品答辯(要求將畢業作品的實施過程、指導教師的指導過程以及最終成果通過PPT課件進行展示,并回答評委提問,時間為5-15分鐘。畢業作品要撰寫3000字以上的創作說明,含作品的內容、思路和過程等);(8)學院對畢業作品材料的整理歸檔(其實物部分要以影像資料的形式保存)。

        (二)畢業論文的改革行動

        在教育學院開展傳統畢業論文改革,自2013屆畢業生開始試行。

        1.完善保障措施。(1)學校在第五學期開設畢業論文寫作指導課,幫助學生端正學術態度和介紹科研論文的寫作方法;(2)加強畢業生誠信教育,并要求畢業生簽訂畢業論文寫作誠信承諾書;(3)畢業論文寫作時間提前到第六學期開始,盡量緩解與考研、就業時間沖突;(4)學校增加畢業論文經費投入,有效保障圖書資料、網絡資源以及實驗儀器設備和實驗耗材的投入。

        2.嚴把五道質量關。(1)命題與選題的雙向選擇。學校在第六學期(3月15日)安排畢業論文命題、選題工作,把好第一道關。①命題數量應多出畢業生人數10%以上;②畢業生初選命題后與命題教師進行溝通。選題是初步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需要多方思索、反復推敲才能確定;③命題教師在教務管理系統中申報論文題目,并接受校院兩級管理系統的審核,防止題目太大、太空,且各專業論文題目總體上要在理論探討型、實驗探究型、實際應用型、調查研究型中均應占一定的比例;④學生上教務管理系統中選擇事先與命題教師溝通好的選題;⑤命題教師在教務管理系統中接收學生選題。通過畢業論文命題和選題的改革,實現了教師和學生的雙向選擇,避免了學生選題的盲目性,增強了校院兩級審題管理,為畢業論文順利完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2)帶著精讀文獻記錄開題。學校在第六學期(6月15日)安排論文開題,指導教師要檢查畢業生閱讀文獻及開題報告情況,把好第二道關。①指導教師下達畢業論文任務書給學生,要求學生要讀哪些著作、雜志等參考文獻(文科不少于15部(篇),理科不少于10部(篇));②學生查閱相關文獻,在精讀過程中做好詳細記錄,供指導教師查閱,并進行文獻綜述;③挖掘論文的研究目的和意義;④構思論文的基本框架結構;⑤列出論文相關參考文獻。通過帶著精讀文獻記錄開題,可以有效地檢閱學生對論題的整體把握情況,為論文寫作奠定良好的開端。

        (3)通過周志對寫作過程實施校院雙重監控。寫作時間提前到第六學期(6月20日)開始,指導教師要認真審閱學生畢業論文初稿、一稿、二稿直至終稿,提出修改意見,對學生的論文質量全程負責,把好第三道關。寫作過程需要按照畢業論文寫作規范及時間要求,鼓勵學生提前完成各階段論文寫作任務,并在教務管理系統中提交各階段的周志(周志是學生和指導教師在論文工作中具體活動的真實記錄),接受校院兩級監控的初期、中期、后期檢查。通過教務管理系統中周志的監控,可以方便地審查每篇畢業論文的進展情況,對提高畢業論文質量至關重要。

        (4)匿名評閱。學校在第八學期(4月25日)安排畢業論文評閱,評閱教師要重點檢查寫作是否規范,有無重大錯誤,并提出修改意見,把好第四道關。畢業論文采取匿名評閱,每篇論文必須隱去作者和指導教師的相關信息,分送三名評閱教師評閱,須三位評閱教師全部通過者方可申請畢業論文答辯。通過匿名評閱可以促進公正,更加真實地反映論文成績。

        (5)無記名投票答辯結果。學校在第八學期(5月10日)安排畢業論文答辯,答辯委員會對畢業論文進行全面嚴格審核,把好第五道關。答辯時,要求學生做PPT課件,注重介紹論文研究的意義、方法、過程、結論與創新點等,并展示相關研究成果,如設計成品、調查資料等。待學生陳述完,需回答評委提問。答辯時間每位學生控制在15-20分鐘。學院成立答辯委員會,下設若干專業答辯小組,成員5-7人,以無記名投票方式,經全體成員過半數通過。若一次答辯未通過者,論文需重新修改,再經指導教師同意,可參加二次答辯。若二次答辯仍未通過,須畢業論文重修。通過無記名投票答辯結果可以促進公平,有效地保障答辯結果的合理性。

        四、改革的成效

        (一)畢業作品改革的成效

        從表1中可知,美術學2012屆、2013屆的全部畢業生論文均選擇了畢業作品創作形式,且作品形式多樣,分別達到了11種和12種;畢業作品類型排在前三位的是中國畫、油畫和插畫。

        從表2中可知,美術學專業近三屆畢業論文成績中,良好及以上的畢業論文比例分別為27.7%、31.3%、42.2%,呈現逐年攀升之勢;而及格及以下的畢業論文比例分別為38.5、31.3%、23.4%,呈現逐年下降之勢。表明:美術學專業畢業論文改革有效地避免了抄襲現象,且論文總體質量得到了顯著提高。

        (二)傳統畢業論文改革的成效

        為了檢測改革成效,筆者借助于萬方數據檢測系統,對教育學院教育學、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廣播電視學、應用心理學、教育技術學等六個專業的2012屆和2013屆畢業論文進行相似性檢測,每屆六個專業分別隨機抽取成績為優秀、良好、中等、及格四個等次的畢業論文5篇,每屆共計120篇。

        從表3中可知,2012屆畢業論文中相似比在70%以上的占總篇數的25%,相似比在30%以上的占65.8%,表明畢業論文存在抄襲現象較為嚴重,特別是成績偏低的論文,如“及格”成績論文中相似比在30%以上的占93.3%。改革后,2013屆畢業論文中相似比在70%以上的占總篇數的7.5%,相似比在30%以上的占29.2%,表明畢業論文中仍然存在部分抄襲現象。通過兩屆數據比較發現,2013屆比2012屆畢業論文在各等級的相似比檢測中,均表現出數據顯著下降。表明:教育學院畢業論文改革有效地減少了抄襲現象,且畢業論文質量整體上有較大的提升。

        五、行動的反思

        安慶師范學院開展的本科生畢業論文改革的試點研究,取得了良好成效,提高了整體論文質量,有效地減少了抄襲現象,緩解了寫作時間的沖突。但改革中也存在一些困難,如畢業作品的評判標準還不夠具體,部分作品類型的師資相對匱乏,甚至存在指導及評閱均由同一教師完成;再如傳統畢業論文的改革后,仍然存在部分抄襲現象,未能徹底杜絕,指導教師的責任心難以客觀地評測等,這些還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

        當前,本科生畢業論文正經受著廢除與續存的輿論煎熬[4]。本科生畢業論文改革勢在必行,高校一方面在思考如何對傳統論文進行改革,另一方面在思考替代型論文改革如何規范操作。但教育部門至今還未出臺任何關于替代型畢業論文改革的政策規范性文件,不免高校會擔心替代型論文改革后會影響到自身的教育部門評估結果,畢竟畢業論文質量是高校教學評估中核心指標之一。所以,高校畢業論文改革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

        本科生畢業論文改革的推行,需要教育主管相關部門的意見協調統一,不能一方面表示要增強高校辦學自,一方面又要學校承擔評估工作的風險。為了高校能夠放下包袱大膽地開展畢業論文改革,期待教育主管部門盡早制定指導性意見,具體明確本科畢業論文可以改革的方向、內容和標準等。

        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社會需求的高級專門人才,本科生畢業論文對當今大學生的學業是個嚴峻考驗,安慶師范學院實施的本科生畢業論文分類改革試點初具成效,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借鑒意義。但無論采取何種形式論文改革,都要明確責任,嚴格要求,加強監督,保證質量,才能真正培養出高質量、有特色的社會需求人才。

        參考文獻:

        〔1〕周濟.實施“質量工程”貫徹“2號文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周濟部長在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視頻會議上的講話[N].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07-05-28.

        〔2〕四川大學關于堅持“高質量、多樣化”原則進一步加強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工作的補充意見[EB/OL]..

        第9篇:形式與政策的論文范文

        一、征集內容

        1.產業論壇:行業管理及產業政策,國內外農藥概況及發展趨勢,產業結構調整等;

        2.開拓創新:農藥原藥、中間體、農藥前體的合成技術、前景預測等;

        3.HSE專欄:生產安全,“三廢”處理新工藝、新技術,清潔生產工藝研究,節能降耗與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等;

        4.加工應用:制劑加工、助劑與配方研究、使用與藥效研究、包裝機械、藥械等;

        5.市場開拓:國內外市場開拓、農藥進出口、互聯網與農資電商等;

        6.生物農藥:生物農藥的發展、新產品開發等;

        7.其他:分析方法研究、農藥毒性和殘留、農產品及食品安全等。

        二、征文對象

        國內外農藥行業管理、科研、生產、營銷、植物保護以及與農藥行業相關的人士。

        三、征集時間

        2015年8月22日~9月25日

        四、征文要求

        1.參會論文需具有創新性、前瞻性,并在國內外尚未公開發表過;

        2.論文以word(中/英文)文檔方式提交,內容包括:

        (1)首頁:標題、作者姓名、工作單位、職稱及職務、聯系方式;

        (2)次頁:中/英文摘要和關鍵詞,摘要500字以內、關鍵詞3~5個;

        (3)正文:論文限3000字以內;

        (4)參考文獻。

        3.論文請以電子郵件形式提交給會議籌備組,主題及附件名稱請注明“會議征文”。所有征集論文,經專家評審后,將免費被選入論文集;

        4.論文須為作者原創,文責自負。論文一經錄用,贈送論文集一本。

        五、聯系方式

        曹承宇 電話:010-84885146 傳真:010-84885001

        段又生 電話:010-84885035 傳真:010-84885255

        羅 艷 電話:010-84885145 傳真:010-84885255

        Email: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安慧里四區16號樓1315室 郵編:100723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西西人体44rt高清大胆亚洲 | 亚洲区视频在线看 | 日本另类一区二区 | 日本一本2019道国产香蕉 | 亚洲欧洲日产中文字幕 | 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