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老舍之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從中長期看,在國家工業(yè)化進程加快、城市化水平提高和人口老齡化浪潮的過程中,社會養(yǎng)老保險將必然要得到新的強化,就目前來說,失地農民等弱勢群體參保問題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要針對體制本身不足,采取相應的對策,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一道為社會成員建立比較可靠的社會養(yǎng)老屏障。
(一)改革征繳方式,體現發(fā)展水平。應對當前社會保險費征繳主體一分為二、繳費基數雙軌運行的征繳模式進行完善,讓稅費征繳體現經濟社會發(fā)展狀況,實現社會保障征繳擴面工作的優(yōu)化組合。一是明確征繳主體。建議社保征繳“改費為稅”,設立社會保險稅,并由稅務部門代為征收。首先,在目前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人、財、物力緊缺,手段、措施缺乏剛性的情況下,稅務部門征收,恰恰用其當然的“強勢”彌補了社保經辦機構的先天不足。其次,這有利于擴大社會保險參保覆蓋面和提高社會保險費收繳率。稅務部門長期從事稅收工作,能夠比較全面地掌握企業(yè)分布尤其是財務活動情況,可以在發(fā)票管理、銀行賬戶、稅收稽查、稅收保全等方面采取強制性的有力措施,迅速擴大社會保險參保覆蓋面和提高社會保險費收繳率,從而真正地體現社會保險的強制性。再次,按企業(yè)工資總額征收社會保險費,可以有效地防止企業(yè)通過虛增工資和虛列人員偷漏個人所得稅和企業(yè)所得稅的行為,因為虛增工資就會被征收社會保險費,虛列人員又將會造成個人參保方面出現破綻,也有利于稅務機關規(guī)范納稅人賦稅。二是突出繳費主體。政府應該承擔起繳費主體的責任,“增投”為參保群體“減負”。政府在社會保險中承擔責任的上限應該是保障水平與社會保障的性質相符合,下限應該是保障水平與財政能力相適應。 政府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要占到GDP一定比例、而參保人員的社保待遇要占到當地平均工資一定比例,且增速要相互適應。做到凡有GDP產生的地方,凡發(fā)生工資關系的組織,就要產生社保投入,避免讓農村社保的參保繳費、社保待遇與農民收入脫節(jié),進而縮小貧富差別,緩解弱者痛苦,達到共享發(fā)展成果的目的,讓經濟社會指標與民眾幸福指數同步增長。三是強化稽察主體。可借鑒發(fā)達國家實行普享型和繳稅制的社保制度,使征繳與支付分別由稅務和社保經辦部門負責,并明確社保經辦機構稽查主體地位?!渡鐣kU法》及其原有的配套法規(guī)已經直接或間接地確立了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稽核行為的行政執(zhí)法屬性和地位,可組建對社保征繳監(jiān)督、待遇支付的隊伍,形成既有經辦職能、又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社保經辦機構,最終實現責權利的有機統(tǒng)一,促進養(yǎng)老保險事業(yè)快速、健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調節(jié)分配方式,共享發(fā)展成果。助于防止當前的不平等固化和由此導致未來的不公平。因此,完善社會養(yǎng)老保險政策的著力點要放在縮小不同群體、不同地區(qū)的社會保障程度差別,促進二次分配公平上。一是優(yōu)化財政投向,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應推進財政改革,保證地方政府的財權與責任相匹配。1994年實行分稅制以后,地方政府獲得的稅收比例及收入水平,與其后不斷增加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支出責任,已經不相匹配。20__年,中央與地方政府在社會保障和醫(yī)療事業(yè)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分別為7.37%和92.63%。20__年,這兩個比率變?yōu)?.09%和95.91%。同年,東、中、西三大區(qū)域省級財政支出與收入的比率分別達到130%、232%和276%。且不論省級政府的財政狀況一般優(yōu)于地市級和縣(區(qū))級,中西部省級政府如此之大的財政支出缺口,既暴露出財政體系的隱患,又凸現了欠發(fā)達地區(qū)對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需求。因此,必須繼續(xù)加大轉移支付力度,通過調整投入結構和方向,保證欠發(fā)達地區(qū)的政府擁有足夠的財政資源,用于支付國家承諾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項目,充分發(fā)揮發(fā)揮社會保障財政支出在調節(jié)收入分配作用,縮小地區(qū)之間差異。二是提高統(tǒng)籌層次,理順基金轉移機制。各地區(qū)可以根據地區(qū)的特點,按照縣級統(tǒng)籌——市級統(tǒng)籌——省級統(tǒng)籌——全國統(tǒng)籌的步驟層層推進,或者直接從縣級統(tǒng)籌過渡到省級統(tǒng)籌,最終可能形成全國統(tǒng)一的農村養(yǎng)老保障體系。與此同步,還要不斷提升社會保險管理手段,特別是要加快社會保險信息化建設進程,建設一個完備的省、市級中心數據庫,實現省、市、縣三級業(yè)務聯網。在政策調整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強省級基金預算管理,明確省、市、縣各級政府的責任,規(guī)范轉移的操作辦法,建立健全省級基金調劑制度,加大基金調劑力度,減少結構性資金缺口,增強基金調劑能力,使社會保險制度運行更加順暢。三是提升待遇標準,激發(fā)社會參保熱情。對于社會養(yǎng)老保險,政府的目標不能止步于“全覆蓋”,還需進一步提高居民保險的政府補貼、保障水平。能否繼續(xù)完善社保“補繳補建”制度,將現在符合條件但尚未自主參保的人員先期納入財政補貼的籠子,按轄區(qū)人口總數進行社保補貼?或探索適度提高財政補貼標準,實現低收入群體低繳高補?按20__年數據計算,XX市農民純收入(9040元)是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33元)的39.94%,按繳費100元檔次算,城居和新農保平均月退休金是要提高到310元,才能達到企業(yè)職工養(yǎng)老保險月平均退休金(776元)的39.94 %,與實際每月的60元相差250元,而20__年,我區(qū)城居和新農保參保及享受養(yǎng)老保險待遇總人數是2.5萬人,這意味著,要實現城居和新農保與企業(yè)養(yǎng)老保險退休待遇與平均收入水平一致,財政需要年增加補貼 7509萬元,對我區(qū)這樣一個全年財政收入剛過6億元的中部省份發(fā)展中地區(qū),確實比較困難(增加的補助支出大概要占財政收入的12.02%)。20__年中央財政預算用于社會保障方面的支出達到4414.34億元,比上年增長16.6%,在此基礎上再增加10%用于農民養(yǎng)老保險補貼(即441億元),中央政府應該有能力履行這一職責。不足部分可由地方財政來負擔,這樣使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真正具有社會保險所應有的“社會 性”和“福利型”,才能調動農民投保的積極性。
(三)關注弱勢群體,實現全民參保。讓保障弱勢群體享有養(yǎng)老保障,是實現參保擴面的突破口,也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一是促進充分就業(yè),提高繳費能力。健康的社會應該是一種全民充分就業(yè)狀態(tài)的社會。地區(qū)就業(yè)狀況應該納入當地經濟發(fā)展的考核體系之中,政府應該花更大的力氣在解決就業(yè)和再就業(yè)問題上,當勞動就業(yè)不成問題時,人們能有足夠的購買力參加社會保險,很多社會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對社會保障制度對經濟增長產生的影響,使決策層在體制設計時正確把握各種政策措施的力度,保證社會保障制度朝積極有利的方向發(fā)展。二是降低個人繳費,靈活續(xù)繳方式。 在財政可承受范圍內,應盡可能降低企業(yè)職工養(yǎng)老保險個人統(tǒng)籌比例,并結合當地平均工資水平確定繳費基數;取消或降低最低繳費連續(xù)年限,允許個人視經濟情況跨年或靈活選擇繳費年,并按“多繳多得、少繳少得”的原則計算待遇。完善社保各險種之間的互轉銜接,允許異地繳費或引入網上繳費系統(tǒng),讓參保者在變換就業(yè)狀態(tài)時能夠保持其繳費連續(xù)性,降低參保門檻。三是探索社保免單,減少參保盲點。目前城鄉(xiāng)居民養(yǎng)老保險的制度框架已經建構,但是一些失去就業(yè)能力的非重度殘疾人、臨時特困群體等弱勢人群還是不具備主動繳費的能力,經辦機構應該高度關注弱勢群體,積極協助其參保和繳費。通過探索建立社會養(yǎng)老保險保與低保聯動機制,加大對城鄉(xiāng)低收入群體的養(yǎng)老金支持和補貼,實行對低收入人群實行免單入保,真正讓城鄉(xiāng)居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在弱勢群體中實現全覆蓋。
從過去的家庭養(yǎng)老,到現在的社會養(yǎng)老,養(yǎng)老保險實現政策層面的全覆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社會養(yǎng)老保險的建立和推行,使處于市場經濟競爭中的劣勢群體可以共享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成果,推進了社會的公平。通過對養(yǎng)老保險金的籌集,能為資本市場提供巨大的資金來源,利于國家對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而公共財政對社保的投入也增加了人們的收入,間接地拉動內需、帶動消費,給經濟良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社保制度的是否健全,直接影響到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的高低。由此可見,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體制繞不開的關口,作為勞動保障部門,必須適應我國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加快的社會潮流,適應社會成員流動加快的社會實際,對社保體系進行穩(wěn)慎改革——通過制度框架的總體頂層設計,妥善處理新舊制度的關系,完善各項制度的銜接,逐漸實現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的“由分到合”,確保社會保障制度的科學性、公平性、可持續(xù)性,讓社會保障制度在社會管理中發(fā)揮更大作用。
關鍵詞 腦梗死 丹紅注射液
資料與方法
2006~2007年收治腦梗死患者80例,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1],并經頭顱C或MRI檢查證實為腦梗死。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齡55~79歲,平均67.8歲。對照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齡48~76歲,平均67.1歲。兩組性別、年齡、病情及梗死部位差異無顯著意義,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全部病例除給予腦梗死常規(guī)治療外,治療組予丹紅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滴,每日1次,療程14天;對照組予血栓通注射液28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滴,每日1次,治療14天。
療效標準:療效評定以據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協作組起草制訂的《中風病診斷療效評定標準》。
兩組病人卒中病例療效分析:見表1。經Ridit分析,總有效率相比,P<0.05,經率檢驗,基本恢復及顯著恢復進步,u=2.61,P<0.05。說明治療組與對照組之間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治療前后兩組病人語言表達比較,見表2。經組間比較P<0.05。經Ridit檢分析,組內比較,治療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組間比較,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性意義。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治療前后兩組病人上肢、下肢癱情況比較:經Ridit分析,上肢癱:組內比較,治療組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且治療后積分值低。組間比較,治療組與對照組差異顯著性(P<0.01),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下肢癱:組內比較,兩組均顯著性差異(P<0.01),治療組積分明顯降低。
討論
腦梗死(CI)又稱缺血性腦卒中(CIS),是指局部腦組織因血液循環(huán)障礙,缺血、缺氧而發(fā)生的軟化壞死。主要由于供應腦部血液的動脈出現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狹窄甚至閉塞,導致局灶性急性腦供血不足而發(fā)病;也有因異常物質沿血液循環(huán)進入腦動脈或供應腦血液循環(huán)的頸部動脈,造成血流阻斷或血流量驟減而產生相應支配區(qū)域腦組織軟化壞死者。
腦梗死屬中醫(yī)學“中風”范疇,本病的發(fā)生,內因是平素氣血虧虛,心、肝、腎三臟陰陽失調,加之憂思惱怒,或勞累過度以致氣血運行受阻,血隨氣逆,挾痰挾火,橫竄經遂,蒙蔽清竅形成上實下虛,陰陽不相維系的危急證候。正如任氏[2]所說中風病機有二,一是腦之氣為患,二是腦中風血海因體內氣血逆亂而失去正常的氣血上輸供養(yǎng)。所以活血化瘀是治療本病的重要方法。
丹紅注射液是由丹參和紅花二味藥物組成,丹參味苦性微寒,歸心、肝經,通血脈、散瘀結,為主藥,紅花味辛、性溫、亦歸心、肝經,化瘀血,通經絡,為輔藥,丹參為沉降之物,紅花為生浮之品二藥配位,一升一降,祛瘀生新祛邪而不傷正,共奏活血化瘀,通脈舒絡之功。丹紅注射液是復方數字中藥,療效優(yōu)于單方制劑,現代研究證實丹紅注射液降低血清C和LDL-C水平,延緩AS斑塊的形成,故有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3]。鄧氏[4]等研究證明丹紅注射液具有明顯抗氧化損傷作用,對局灶腦缺血后細胞有保護作用。卜氏[5]研究表明丹紅注射液通過抑制LPA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可能是丹紅注射器液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又一途徑。
總之,丹參注射液由中藥丹參和紅花科學提取精制而成,只要成分為紅花黃花素、丹參酮和丹參酚等,針對腦缺血損傷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治療,而且是復方中藥制劑,通過臨床觀察療效顯著。作用穩(wěn)定,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宜于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9.
2 任繼學.任繼學經驗集.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10(3):99-100.
3 管高峰.丹紅注射液對動脈硬化家兔血管壁炎癥的影響.心臟同治――心血管疾病防治進展,292.
2002年1月~2008年1月收治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未溶栓治療者46例,男37例,女9例,年齡62.5~83歲,平均70.5±6.6歲。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23例,男18例,女5例,其中梗死部位在前壁14例,下壁或下壁合并后壁9例;對照組23例,男19例,女4例,其中梗死部位在前壁12例,下壁或下壁合并后壁11例。未溶栓原因因就診時間距發(fā)病超過24小時者31例,有腦卒中史者13例,有出血史2例。
治療方法:治療組根據病情應用抗凝、抗血小板及硝酸類藥物外,給予生脈注射液,20~40ml靜滴,1次/日,對照組除不用生脈注射液外,其余治療同治療組。兩組均予心電監(jiān)護,觀察指標包括:①嚴重心律失常(頻發(fā)室性早搏,室性心動過速)的發(fā)生率;②心源性休克的發(fā)生率;③心力衰竭的發(fā)生率。治療前兩組均行血尿常規(guī),肝功能BUN及血小板的測定。
統(tǒng)計學方法:兩組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
結 果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心源性休克及心力衰竭的發(fā)生率均明顯下降(P
治療前兩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發(fā)生率無明顯差異,均無心源性休克,治療后治療組嚴重心律失常4例(17.4%),心源性休克1例(4.4%),心力衰竭5例(21.7%),而對照組嚴重心律失常6例(26.7%),心源性休克2例(8.7%),心力衰竭8例(34.8%)。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心源性休克及心力衰竭的發(fā)生率均明顯下降,P
討 論
一、我省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的基本情況
我省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起始于1992年。根據民政部《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基本方案》的規(guī)定,其參保對象為非城鎮(zhèn)戶口、不由國家供應商品糧的農村人口。保險資金的籌集采取個人交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給予政策扶持的原則,月交費標準從2元至20元不等,設10個檔次供參保人選擇。參保人年滿60周歲時,根據交費的標準、年限確定其養(yǎng)老金的領取額。2003年以來,各地一方面繼續(xù)做好農保管理工作,另一方面積極開展了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的探索。目前,全省參加農保人數為867.8萬人,占全省農業(yè)人口的24.6%,其中參加新農保人數為216萬人,歷年積累基金89.1億元,領取養(yǎng)老金人數為143.3萬人。
應當肯定,1992年起開展的農保工作,為農民提供了一個老有所養(yǎng)的制度安排,發(fā)揮過應有的積極作用。但是,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現行農保制度已難以適應當前形勢的需要及農民養(yǎng)老的期望,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問題。一是社會保障的特點不明顯。以個人繳費為主、集體經濟補助、國家政策扶持的辦法籌資,在大多數地方集體經濟已經改制或比較弱小的情況下,實際上籌資的義務完全落在農民個人身上,沒有實現政府主導的多渠道籌資的保障方式。二是保障水平較低。由于現行農保在繳費標準上實行10個檔次,大多數參保人員都選擇低檔次繳費,基金積累數額較少,達到養(yǎng)老年齡時領取養(yǎng)老金的標準也較低。據統(tǒng)計,全省參保農民已到齡領取養(yǎng)老金每月在50元以上水平的占40.3%,50元以下的占59.7%,少的每月僅幾元錢。三是制度設計不夠規(guī)范。在制度設計上考慮農村和農民的特點不夠,尤其在保障原則、政府責任、籌資方式、繳費基數、繳費比例、待遇享受、監(jiān)督管理等方面尚需進一步完善。上述原因導致農民參保積極性下降,農保工作進展緩慢。
針對農保制度存在的一些問題,近年來全省各地在試點的基礎上,主要就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的模式進行探索創(chuàng)新,取得了明顯進展。在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的指導下,全省已有48個縣(市、區(qū))開展了新農保制度試點,較好地體現了社會保險的普遍性、共濟性原則,符合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為全省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
二、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的條件分析
在全省逐步建立新農保制度,是一項繁重而艱巨的任務,保障對象。主要是農村居民,在客觀上仍存在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情況下,應當注重對這項制度建設予以必要的條件支持。一是研究制定全省新農保制度建設指導意見,從省級層面對新農保的基本原則和制度框架提出統(tǒng)一要求,同時給地方留有一定的操作空間,形成省里管原則和底線、地方定標準和經辦的格局,并把這項工作作為各級政府的目標任務進行檢查考核。二是加大公共財政的投入。新農保制度建設的最大難點是保險基金的籌集。由于農民是以家庭為單位承包經營土地,他們參加社會養(yǎng)老保險缺失了用人單位的繳費分擔部分。個人繳費的負擔較重。另外,由于我省蘇南、蘇中、蘇北仍存在發(fā)展差別,因此,農民參加政府主導的社會養(yǎng)老保險必須要有公共財政的補貼。在財政補貼問題上應明確各級政府的責任,主要以各地區(qū)地方財政為主,其中省級財政應對蘇北、蘇中部分經濟薄弱地區(qū)給予適當的支持。三是適時開展規(guī)范的基金運營。開展規(guī)范的社?;鹪鲋颠\營,增強基金的抗風險能力,既有利于參保人又有利于減輕財政兜底的壓力。農?;鸬倪\營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因此,待今后國家出臺統(tǒng)一的社?;疬\營辦法后,應及時制定農?;鸢踩\營的方案,適時進行基金運營。真正做到保值增值。在目前只能買國債、存銀行的情況下,要盡可能對基金收益給予支持,以保證農保基金的收支平衡。四是注重完善農保經辦能力建設。開展面向廣大農民的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工作,保持一支穩(wěn)定的農保經辦隊伍十分重要。目前全省各市縣勞動保障部門的90個經辦單位中,仍有47個為自收自支事業(yè)單位,部分單位還在執(zhí)行十多年前規(guī)定的在農?;鹬刑崛」芾碣M的辦法,沒有解決全額撥款的經費保障問題,信息化建設水平也較落后,不利于全省農保事業(yè)的發(fā)展。因此,應從就業(yè)社保一體化的角度,統(tǒng)籌考慮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隊伍建設,給予必要的人員經費保障,改善信息化網絡建設,提高工作效能,方便群眾辦事,成為服務農民的社會保障工作平臺。
三、做好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工作的對策思考
【關鍵詞】學科教學知識 實習教師 教學設計 思考
本學期我在桂林一所中學執(zhí)教實習,從事初中數學學科教學,如今已過去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由于之前學習過程中,教育思想歷經了新課程改革的洗禮。遵循“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打破傳統(tǒng)的基于精英主義思想和升學取向過于狹窄的課程定位,而關注學生作為全面的發(fā)展”這一課改核心目標,努力構建新型課堂,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力圖給學生更大的表現空間,得到更多成功的喜悅。在課堂上,極力構建師生平等,共同參與的互動氛圍,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愿望和學習能力,鼓勵學生樂于探究,勤于動腦動手,努力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拉近學生與社會、與生活的距離……從中感受到了他們對老師的尊敬與喜愛,他們偶爾對某個問題極具個性的看法,或是對某個問題極為敏捷的反應……但是,很多時候,我也感到了更多的迷茫與困惑:熱鬧的課堂背后,沉淀下來的是對課本知識的全然陌生與遺忘,考試成績不理想,缺交作業(yè),作業(yè)質量不高,書寫潦草;課堂討論的時候轟轟烈烈,需要發(fā)表看法的時候卻寂靜無聲;填空選擇錯誤率高;稍有難度的計算題往往是大片的空白;課堂上游離的眼神,神游的思想……以上種種讓人充滿困惑。不得不認真思考:實習教師自身存在的學科教學知識及教學設計上的問題。
一、信息技術融入教學的系統(tǒng)設計
近年來受到計算機發(fā)展的影響,多媒體教學日趨受到重視。同時新時代的學生是伴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出生的,在現在的教室里,坐著一群群說著計算機、數碼以及網絡語言的學生,M.Prensky(2001)將這類學生稱之為數字原住民。那么不屬于信息時代出生的,正在努力學習計算機,接收或者適應信息時代的產物的一類則是數字移民。為了適應信息時代的到來,這些移民像一般新的移民一樣,努力學習新語言,改掉口音以及改變溝通方式?,F在的實習老師很多都是數字原住民,但是在真實的教學環(huán)境里面,受到大環(huán)境的影響,絕大部分第一線的教師都是信息時代的移民,仍然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系統(tǒng)設計進行教學,許多教師即使使用了多媒體教學,也只是單純的將書本內容直接搬在大屏幕上而已。
教學系統(tǒng)設計是廣為教學領域所接受的課程設計想法,傳統(tǒng)的教學系統(tǒng)設計多是以規(guī)范的方式提供教學設計者結構化的指引及設計流程,但Angeli(2005)認為信息融入教學的系統(tǒng)設計應始于確認那些學生覺得難以了解的主題或老師認為較難教學的主題。一旦確認了適合使用信息技術從事教學的主題,教師要將內容以教學上較為有效的方式呈現,使得學習內容易為學習者取得與了解。之后,教師要選用適當的工具及特別的教學策略以呼應先前決定的有效呈現方式,而且要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設計計算機活動融入教學中,例如:設計以探索為主的教學方法。融入教學的設計之前,還要考慮學生特殊的學習特性,例如:學生的先備經驗、先備知識及技術能力等。
在教學時,正式的評量必須是一個持續(xù)進行的過程,以確保重要學習目的及過程的達成,因為只有在評量持續(xù)的過程中,教師才能獲得如何知道學生學習的下一步。和傳統(tǒng)教學系統(tǒng)設計一致的是,這個模式也是以反思及修正作為最終的過程。因此,并非所有的學習主題都適合信息融入的教學設計,概念抽象、復雜而學生難以了解的主題或傳統(tǒng)教學難以有效呈現的主題,可優(yōu)先考慮進行以信息技術融入的教學設計。這個模式的另外一個特色重點,在于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發(fā)展及利用這些方法去有效地呈現教學內容。
二、學科教學知識
從教學活動中發(fā)現,實習教師對學生學習特質的理解是其教學知識中最弱的一環(huán),上課時常采用游戲、說故事或小組討論等方法,但因為缺乏對學生學習特質與學習情境的理解,因此,無法掌握教學策略的有效性與目的性。
研究發(fā)現,教師具備的專業(yè)知識種類不同,其中對教材的知識會因具備了對學生、對課程及對情境的了解而更豐富,了解學生在學某些教材時會遭遇哪些困難或不同年齡學生的學習背景與先備概念,可提升教學效果,這種與教育學知識合而為一的知識稱之為“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Shulman,1986;1987),此一知識是建構在兩種專業(yè)知識的形式上,一是學科知識,二是學生如何學習的知識,學科知識又包含兩種,一是實質知識(substantive knowledge),是指有關該學科的事實與概念,以及這些概念與知識是怎樣組織建構的,二是綜合方法的知識(syntactic knowledge),是有關學科的知識如何產出、如何驗證其有效性,以科學來說,這種知識是指能理解科學探究的重要性;Shulman(1986:9)進一步說明教師在理論與實務上或學科內與學科外的領域,都要能為學生講解該學科廣被接受的真理,還要能解釋為何一個特殊命題能存在?為何值得學習?與其他命題有何關系?
實習教師初期對教學的概念過于簡化或理想化,急于在短時間將所知的教學知識發(fā)揮在教學現場,觀摩優(yōu)秀教師教學后,傾向模仿他人表象教學方法,有時會采取快捷方式,一旦發(fā)現自認有效的教學法,他們就會重復使用,不去深究教學行為背后的專業(yè)知識與教學情境。
另外,實習教師對學生的能力與興趣大多從書本上的理論了解而來,但在教學現場很難立即洞察學生的學習行為,他們對教學與學生學習行為之間的關系體會不深,在構思教學設計與教學時,所呈現的教學知識與對“學生學習”的價值與信念是否足夠,是值得探究之議題。國內外學者針對初任或實習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的探究頗有成果,但大多是針對“單科”學科教學知識之研究(黃永和,1996;陳箐繡,2003;郭義章、段曉林,1998;賴慶三,1997;Kennedy,1998;Veal & Kubasko,2003;Viiri,2003),教學活動具有變動不居的特質,學生學習特質迥異,班級關系更不可預測,也無法復制,實習教師面對此動態(tài)情境,如何將所學的教學基本概念與知識基礎展現在教學現場?如何構思教學設計?他們認為哪一個設計成份最難?更重要的是在初試啼聲的實習課程中,其教學思考與行動顯現哪些行為類型與教學知識?
有學者認為師范生所學的理論課程對教學影響有限,縱使他們能學到一些教學知識或技巧,日后也須視教室情境是否有助于這些技巧的使用,否則這些教學知識與技能難以施展(Calderhead & Miller,1986);也有學者認為,教師在學校期間所得的學科知識并非全無用處,而是要發(fā)揮在實際的教學情境中難度頗高,須與其他相關知識(如關心學生、教學策略等)相互融會,方有可為(Wilson, et. al.,1987),該研究還指出在小學里將自然科學教得最好的教師,除了有足夠的科學知識外,還懂得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融入活力、創(chuàng)意與開放的特質,以創(chuàng)造最佳教學效果,這種成功的教學奠基在已融合學科與教學法的專業(yè)知識之上。Leinhardt & Smith(1985,引自Good, 1990)亦發(fā)現,有效的數學教師能融合內容知識與行動系統(tǒng)知識,后者是指審慎明確地計劃教學、呈現教學、在教室中做決策與響應學生個別差異,這種行動系統(tǒng)知識有兩種成分,一是教師個人的技巧與表達的藝術,二是內容知識與行動知識、內容知識和表達技巧、學生學習心理等知識,交織在復雜的網絡中,彼此匯集交融,有緊密的關聯。Grossman(1990)明確指出學科教學知識的內涵有四:1.知道某學科在不同年級有不同教學目的;2.了解學生對該科目主題具有的理解程度、概念以及迷思概念;3 . 知道該科目課程教材的獲得方法,并能了解該學科的水平、垂直等相關課程;4.了解該科目主題教學時的各種教學策略及陳述方式。
學科知識是教師對該科教材內容之理解,學科教學知識則是能將學習內容加以組織消化,以有效的溝通方式呈現給學生,呈現的訣竅在于教師能運用最有力的說明、舉例、模擬(analogy)、解釋以及示范等方法,以學生能理解的方式將教材呈現出來,其中并無單一有效的方式,教師應采取多 種有效方法(Shulman,1987:15),它是一種經過“轉化”的知識,“教師的學科內容知識轉化為可與學生先前知識或性向聯結的最具教育學原理的呈現方式”(Shulman & Quinlan,1996:409),他們強調教師應了解學生對什么主題感興趣,有何學習困難,它是教師有能力將學科內容知識轉化為教育學的有力形式,且能針對不同能力與背景的學生不斷調適教學方法。
學科教學知識是教師經過咀嚼消化、融會貫通的專業(yè)知識,若只知一味模仿他人的教學行為,很難得其精髓,它基本上是教師的教學推理方式(Wilson, et al.,1987:119),是教師透過計劃、教學、修正調適、反省教室經驗而來的,可以將之歸納為“將知識呈現給學生的有效正確的方法”,亦有學者稱之為主動性的教學,亦即,教師能以有效的方法呈現概念、解釋概念、設計適當教學活動,以確保學生均能理解所學內容(Hill, Schilling & Ball,2004;Good,1990)。
三、實習教師的思考歷程與教學活動設計
教師在教學之前都會思考一些問題,例如,教材內容的重點為何?用什么方法傳達這些內容?怎樣讓學生了解學習內容?這整個思考過程是教師的教學決定,教師在其中反復推敲、規(guī)劃教學活動的相關細節(jié),教學設計的結果呈現出教師的規(guī)劃意圖,指引學活動的方向;實習教師也不例外,講課之前的教學設計是實習教師教學知識的呈現,謹慎規(guī)劃教案顯示其事前用心準備的程度與對該課程內容之理解,是實習教師必備的教學藍圖。
師范院校通常指導師范生在教學時撰寫“教案”,歷經教案、單元教學活動設計、行為目標教學活動設計、目標導向的教學系統(tǒng)設計,以及目標導向與建構主張并行不悖的系統(tǒng)設計五階段,教案名稱沿用至今,其意義與教學設計并無二致(徐照麗,2002:118)。一些教學網站提供教學設計格式與某些課程活動內容,這些格式的共通點是需列出課程目標、教學目標、教學課時數、教學研究(包括重難點、教法提要、兒童經驗與教學準備);其次,陳述教學活動(包含準備活動、發(fā)展活動與綜合活動)、時間分配、教學資源與學習評量等。實習教師在準備教學時會考慮到兒童先前經驗、學習困難、教法呈現與教學策略,他們或多或少具備一些學科教學知識(Van Der Valk & Broekman,1999)。但是只有少數實習教師會以架構、模塊或圖標的方式畫下自己教學思考的重點,反復修正后再寫入教學設計。
四、結語
學科教學知識是一種內化的、融會貫通的知識,是將教材內容、教學方法、學生特質及生活經驗、學習情境融合之后的認知結構,在實習教師的教學設計中難以見出真章,但是經由檢視教學設計與教學行為,我們可以看出實習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是否足夠,經過親自實踐顯示實習教師對學生學習特質的理解是其教學知識中最弱的一環(huán),并影響其教學策略與學科概念呈現之成效。
實習教師若要增進學科教學知識,建議他們可學著從知識概念的角度來看教室教學,這樣可降低教學的復雜性,使他們對周遭發(fā)生的事物更有掌控力(Copeland,1981),例如,形成自己的一套學科教學知識,思考最可能讓學生聽懂的教學策略,區(qū)分哪些學生行為是重要或微不足道的,有了這樣的概念架構,就可以用來分析洞察周遭的教學實務。模仿或觀摩他人教學往往只學到表象教學行為,很難掌握復雜的教育本質議題。要了解學生,需要不斷觀察其學習行為,不斷溝通互動,從反省經驗中累積教學知識。實習教師若要具備學科教學知識,則應增加教學練習機會,透過教學活動的實務與反省,才能淬煉出了解對學生學習的專業(yè)知識。
教學現場變化莫測、復雜多變,沒有可照本宣科的標準教案可供依循,實習教師教學時無法完全按照教學設計一路到底,教學現場與師生互動更能顯示其教學知識的成分與內涵。
實習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缺乏對兒童生活經驗、能力與學習特質的理解,對教學情境敏感度不足,連帶影響其教學策略的適應性。
總之,增加教學,有助于豐富其學科教學知識,實習教師可從教學過程、師生互動與學生的反應中逐漸了解學生能力特質與生活經驗,并改變自己的教學策略,教學現場的磨煉是增進實習教師學科教學知識,改進教學設計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徐章韜,梅全雄.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學科教學知識的結構特征解析與案例研發(fā)路徑[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7(1):31-36.
[2]楊彩霞.教師學科教學知識:本質、特征與結構[J].教育科學,2006,22(1):60-63.
[3]徐章韜,龔建榮.學科知識和學科教學知識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機融合[J].教育學報,2007,3(6):34-39.
[4]李偉勝.學科教學知識(PCK)的核心內涵辨析[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8(1):26-31.
[5]蔡鐵權,陳麗華.科學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的結構[J].全球教育展望,2010,39(10):91-96.
[6]徐照麗.教學設計[J].教育實習(修訂版),2002.
[7]黃永和.國小實習教師數學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J].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1996(2):219-247.
[7]郭義章,段曉林.國中初任理化教師思考與呈現其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J].科學教育,1998(8):53-69.
[9]陳箐繡.職前藝術教師之學科教學知識發(fā)展之研究:以六位嘉義師院美教系學生為研究對象[J].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003,10:45-69.
[10]賴慶三.國小職前教師科學教學知識之研究[J].臺北師院學報,1997(10):455-499.
[11]謝寶梅.不同專業(yè)發(fā)展階段的師院生有效教學知識之比較研究[J].國民教育研究集刊,2002(10):109-121.
[12]Angeli. C.Transforming a teacher education method course through technology: effect on perservice teachers’ technology competency [J]. Computersand Education,2005, 45(4): 383-398.
關鍵詞:思想政治工作;和諧勞動關系;企業(yè)文化
中圖分類號:D422.62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66(2009)08(c)-0042-02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在一片熱鬧聲中已實施一年多了,公司已順利貫徹落實《勞動合同法》,構建了新型的和諧勞動關系?;仡欉@項工作,之所以成功轉型,應歸功于思想政治工作這一精神文化的灌注。在2008年初公司領導把握時機、切點準確、方向明確地給人力資源部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
一、樹立“以人為本”思想,遵守“三不”原則
《勞動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這是自《勞動法》以來,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法治建設又一個里程碑。該法突出了“以人為本”理念,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立法方向。長期以來,我國的勞動關系,事實上體現為“以資為本”的思想傾向,勞動者在沒有履行知情權的情況下,接受企業(yè)規(guī)定的“不平衡”的勞動關系。在這種“不平衡”勞動關系思想的指導下,企業(yè)各級管理層也理所當然地把這一“不平衡”的勞動關系加以行為習慣化。為了改變這一局面,只有進一步推進思想革新的運動,中央強行頒布了《勞動合同法》,用“法”的精神把企業(yè)和勞動者統(tǒng)一起來,構建平衡的、和諧的勞動關系。但是,企業(yè)要真正落實《勞動合同法》“以人為本”的立法理念,卻是要做大量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我公司首先對負責勞動關系管理的崗位進行思想政治工作,樹立以“以人為本”思想,保障落實“以人為本”立法理念的正確方向。
在《勞動合同法》正式頒布實施之前,人力資源部組織公司相關部門人員和派遣公司代表人員就《勞動合同法》的相關問題舉辦了一場研討會,并請來了公司的法律顧問。與會者發(fā)言熱烈,各自都從本工作崗位上出發(fā),提出了眾多問題,法律顧問也就大家提出的問題作法律解釋。一時大家對貫徹《勞動合同法》表示擔憂,認為工作不好做了,情緒低落。公司領導及時把握時機,向與會者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思想,貫徹《勞動合同法》遵守“三不”原則:“不害怕、不對立、不規(guī)避”?!秳趧雍贤ā返膶嵤?是一場觀念的革新,不僅僅是一部法律。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人們的思想觀念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已經影響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長期發(fā)展,黨和政府高瞻遠矚,把“以人為本”的思想觀念以法律形式公布,說明這場觀念的革新已經到了迫切的地步。作為企業(yè)要依法經營,作為職能部門及相關管理者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工作思想。在工作過程中,我們遵守“三不”原則。
“不害怕”一是指所有從事與勞動關系工作有關的崗位,不要害怕因貫徹《勞動合同法》會引起自己工作不好做。工作做得好壞,不是貫徹《勞動合同法》所帶來的,是自身工作中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應該借此機會查漏補缺,完善制度。二是指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并不可怕。我們一直就是依法進行勞動關系管理的,員工長期在公司為企業(yè)、社會服務,是我公司的寶貴財富,我們應承擔社會責任?!安粚αⅰ笔侵钙髽I(yè)管理者及與勞動關系工作有關的崗位員工不要把自身與勞動者的關系放在對立面。企業(yè)管理者與勞動者是構建企業(yè)的生命體,是一個統(tǒng)一的集合體,這個集合體應該建立和諧的關系,而不是對立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企業(yè)和勞動者的共贏?!安灰?guī)避”是指不要絞盡腦汁、想方設法去規(guī)避《勞動合同法》中的相關條款。規(guī)避成功,可能在短時期內,企業(yè)能占點小小便宜,但卻損害了全體同仁友好的人際關系。成于轉型、毀于規(guī)避。《勞動合同法》實施目的不是直接地或者簡單地保護勞動者,而是在保護勞動者的基礎上,構建一個和諧的企業(yè)勞動關系,促進企業(yè)和員工共同發(fā)展。我們應該以此為契機全力打造和諧的勞動關系,以提高企業(yè)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模式。第一輪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為順利開展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奠定了基礎。
二、宣貫“以人為本”思想,轉變工作作風,倡導社會責任
“以人為本”思想在口頭上大家都熟悉能用,但在實際工作生活中,由于工作任務繁重,往往容易忽視、擱置一邊情況。公司針對大家對《勞動合同法》內容熟知程度低,理解上存在偏差,組織進行了宣貫工作。
1、明確宣貫內容。(1)以相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等作為 “以人為本”思想內容的宣貫培訓工作。公司購置一批《勞動合同法》及相關書籍,組織各級管理干部認真學習。一是多次組織勞動關系管理崗位及相關管理干部外派學習《勞動合同法》,并以提交學習心得報告和開座談會形式進行學習交流。(2)組織學習《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深刻領會“以人為本”的思想。公司以紅頭文件方式,學習科學發(fā)展觀的工作任務。要求各部門組織全體員工學習,并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結合各部門工作性質,提出對企業(yè)發(fā)展有建設性的建議。領導干部分批下到各部門進行座談,參與各部門討論。
2、制定工作目標,轉變工作作風。宣貫工作要進一步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就要有工作目標。在實現工作目標中,逐步轉變工作作風。公司要求全體員工在做人做事方面要以正確的注意力、正確的思考方式、正確的行為方式去對待。公司下達責任目標,各部門負責人代表本部門簽訂責任書,企業(yè)管理部組織對各部門的績效考核。將“以人為本”思想貫徹在工作過程中,如人力資源部要完善管理制度,執(zhí)行程序合法,列入本部門重點工作任務之一;把部門員工滿意度列為職能部門績效考核指標之一;把培育下屬和合理調配員工列為管理干部績效考核指標之一。同時,各級管理干部要關注員工,與員工保持順暢溝通,及時解決員工工作生活中的問題,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第一線。這正是古人先哲:“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yè)?!?《易經?系辭》)。
3、落實《勞動合同法》,承擔社會責任。根據公司戰(zhàn)略發(fā)展方向,人力資源部對已簽訂的勞動合同進行梳理,依照《勞動合同法》的法律條款和精神,改變了舊的做法,充分考慮各類員工的實際服務年限,不規(guī)避,不耍小技巧,以最有利于員工的簽定無固定勞動合同的服務年限,與員工重新簽訂了勞動合同。從而使員工吃了定心丸,對工作有了安全的基礎。對新加入公司的員工,一律自入職當天起,與其簽訂一定年限的固定勞動合同。
同時,對不愿意服從公司整體安排、調整的員工,給予法律補償或賠償。
三、加強企業(yè)文化建設,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工作
在市場經濟的潮流中,企業(yè)思想政治工作似乎停留在口頭宣講、敷衍于事的形式上。企業(yè)文化與思想政治工作都屬于精神文明建設范疇。雖然二者的工作性質與工作方式有不同,企業(yè)文化側重于企業(yè)經濟文化的建設,思想政治工作側重于政治文化的鞏固,但二者在企業(yè)發(fā)展的道路上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缺一不可的。企業(yè)文化與思想政治工作在調動員工積極性,增強企業(yè)凝聚力,保證企業(yè)發(fā)展目標實現上起著相輔相成的作用。企業(yè)思想政治工作如能創(chuàng)新地滲透到企業(yè)文化建設的具體工作中去,這將是它一個廣闊的舞臺。公司向全體員工宣貫:
公司的使命――綜合運用有線數字網絡,提升城市大眾數字信息生活質量。公司的發(fā)展愿景――以創(chuàng)新的數字有線網絡綜合運營商的優(yōu)勢,為先進城市的大眾提供一流的數字信息生活方式,最終成為本領域的領導者。公司的核心價值觀――以優(yōu)質的服務讓客戶滿意,以美好的環(huán)境讓員工滿意,以良好的業(yè)績讓股東滿意,以出色的工作回報社會!
在公司使命的感召下,在發(fā)展愿景的牽引和核心價值觀的鼓舞下,公司在2004年通過了ISO9000:2000的認證。這是全員參與的一項活動,公司全體員工均接受質量管理的培訓,提高了員工對質量管理的認識。在每一個階段,公司都會脫穎而出一批優(yōu)秀員工:在模擬電視轉為數字電視階段,公司倡導全員參與,分包到部門,下班進行“模轉數”。在暮色下,一個個身影在各小區(qū)樓棟穿梭著,毫無怨言,忘我投入。最后所有參與者都在鮮紅的綢布上留下了自己的英名,有的部門還榮獲了“模王”的稱號。每年公司都把這一年的重點工作,在年終以喜聞樂見的視頻方式編輯錄制向全體員匯報,并發(fā)給每位員工。評選“天威之星”是一項重大的創(chuàng)新。評選方式是先海選若干名,然后分三段晉級,最后勝出十位即為“天威之星”。目前,天威的天空上,已有20顆星星在閃爍,他們中有技術標兵、有專業(yè)能手、有老黃牛、有標新立異者、有默默無聞的工作者、有分毫不差的敬業(yè)者、有沖鋒在前的陣地者、有運疇帷幄的幕后者……有新兵、有老將。公司的企業(yè)文化建設可謂是風生水起、繪聲繪色。
在許多人認為《勞動合同法》的實施提升了企業(yè)勞動成本時,嚴格把控培訓學習費用,擔心“為人作嫁衣”。公司堅持“以人為本”思想,向員工倡導學習,公司領導始終認為只有學習速度大于發(fā)展速度,發(fā)展速度大于危機發(fā)生速度,公司才能保持持續(xù)的不斷發(fā)展。為了倡導全員學習,公司引入了E---Learning學習平臺,建立公司的“網絡學院”,從而解決了員工的工學矛盾,既滿足了組織對員工的學習要求,也滿足了員工個人發(fā)展的需求。員工在學習平臺信息上,由衷地說:謝謝天威!
關鍵詞: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基本方案:基金投資
中圖分類號:F84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309(2009)04―0060―02
面對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峻的形勢,面對試點改革中出現的種種問題。要解決廣大農民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靠的問題,就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用現代社會保障制度代替?zhèn)鹘y(tǒng)的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這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fā)展,保持社會穩(wěn)定的需要,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一、建立完善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有限的土地資源無法承載農民的保障功能:農民收入水平偏低,在現有的收入水平上,農民沒有能力考慮自身的養(yǎng)老保障。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的建立,使農村老年人口與城市退休人員一樣實現了老有所養(yǎng)。便于農村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發(fā)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生產發(fā)展、生活寬裕、鄉(xiāng)風文明”提供了必要支撐。
(二)有利于加快解決“三農”問題。建立完善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讓農民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靠,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保護和調動他們的勞動生產積極性。發(fā)展生產,增加收入,使他們逐步進入小康行列,保證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三)有利于落實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在廣大的農村,養(yǎng)兒防老的思想根深蒂固。要想從根本上轉變農村傳統(tǒng)的生育觀念,實現農村人口、資源、環(huán)境的協調發(fā)展。必須從養(yǎng)老保障人手,這是治本之策。
二、現階段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長期以來一直沒有探索出一條可行之路,原因有制度設計本身的缺陷,也有執(zhí)行過程中產生的矛盾和問題?,F階段農村養(yǎng)老保險存在的主要問題概括起來集中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一)制度本身缺乏社會保障應有的社會性和福利性
《縣級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基本方案》規(guī)定: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在資金籌集上堅持以“個人繳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給予政策扶持”的原則。這樣。由于大多數集體無力或不愿對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給予補助,絕大多數普通農民得不到任何補貼。在這種資金籌集方式下的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實際上是一種強制性儲蓄或鼓勵性儲蓄,也正因為這一點,導致了不可能強制要求農民參加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但是,如果要使這項工作開展下去,常常需要采取強制性的行政命令。這又違背了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的自愿性原則。因此,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在制度設計時就使其執(zhí)行陷入了兩難境地。
(二)保障水平過低,保障制度不穩(wěn)定
《縣級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基本方案》(以下簡稱《基本方案》)規(guī)定,農民交納保險費時,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每月按2元、4元、6元、8元……20元等10個檔次參保繳費。由于農村經濟發(fā)展水平低,農民對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缺乏信心等原因,大多數地區(qū)農民投保時都選擇了保費最低的2元/月的投保檔次。這樣低的繳費額,在不考慮通貨膨脹等因素的情況下,如果農民在繳費10年后開始領取養(yǎng)老金,每月可以領取4.7元,15年后每月可以領取9.9元,這對農民養(yǎng)老幾乎起不到作用。如果每月投保4元、6元甚至是1O元,也仍然難以起到養(yǎng)老保障的作用。此外,各地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辦法基本上都是在民政部頒布的《基本方案》的基礎上稍作修改形成的,這些辦法普遍缺乏法律效力。因此,各地對這一政策的建立、撤消。保險金的籌集、運用以及養(yǎng)老金的發(fā)放都只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門規(guī)定執(zhí)行的,不是農民與政府的一種持久性契約,因此,不具有穩(wěn)定性。
(三)保費投資形式單一,基金保值增值困難
《基本方案》規(guī)定,“基金以縣為單位統(tǒng)一管理,主要以購買國家財政發(fā)行的高利率債券和存入銀行實現保值增值?!卑船F行政策規(guī)定,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基金以縣為單位統(tǒng)一管理,縣(市)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機構,在指定的專業(yè)銀行設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基金專戶,專賬專管,??顚S谩1YM只能用于購買國家財政發(fā)行的高利率債券和存入銀行,不直接用于投資。這一方面造成政府的包袱加重,已經出現參保的人數越多,國家賠得越多的局面。另一方面,為了使資金能夠平衡運行,國家原先承諾的養(yǎng)老保險賬戶的利率只好下調,造成投保人實際收益明顯低于按過去高利率計算出的養(yǎng)老金。使人們對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的信心大打折扣。隨著農村養(yǎng)老保險的發(fā)展,資金積累越來越多,當前以縣為單位的分散管理形式不僅增加了基金被擠占挪用的風險,而且由于投資形式單一。沒有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徑,也難以抵御通貨膨脹的侵蝕,使養(yǎng)老保險基金沒有增值反而“縮水”,削弱了未來的保障能力。
(四)機構管理費用入不敷出
按照《基本方案》的規(guī)定,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管理機構的經費可以按所收取基金的3%來支取。但是按規(guī)定提取的管理費難以滿足開展業(yè)務的需要。有的市(縣)提取的管理費連給職工發(fā)工資也不夠,再加上會議費、宣傳費等,缺口很大。
三、解決農村養(yǎng)老保險問題的思路
針對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本身的缺陷及在執(zhí)行中出現的問題,解決農村養(yǎng)老保障問題可從以下4個方面入手:
(一)完善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加大對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的扶持
我國現行的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是以預籌積累為特征的儲蓄型保險制度,沒有城鎮(zhèn)養(yǎng)老保險中社會統(tǒng)籌部分,即在城鎮(zhèn)社會保險中,如果個人交納保險費越多,集體補助也越多,個人賬戶積累資金也越多,未來領取的養(yǎng)老金就越高。而現階段在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和實際執(zhí)行中,集體補助比重過小,國家扶持微乎其微。所以,今后要從國家經濟發(fā)展的戰(zhàn)略要求出發(fā),加大國民收人再分配向農民和農村的傾斜力度,從制度設計上使農村參保人員個人賬戶上的基金收益明顯高于儲蓄收益,使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真正具有社會保障應有的“社會性”、“福利性”、“互濟性”,調動廣大農民參保的積極性。
(二)確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的法律地位,使其具有制度上的穩(wěn)定性
由于各地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辦法缺乏法律效力,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不穩(wěn)定性,所以,只有通過立法,確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的法律地位,才能使其具有制度上的穩(wěn)定性。
(三)創(chuàng)新養(yǎng)老保險基金投資渠道,提高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
養(yǎng)老保險基金投資是養(yǎng)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目前養(yǎng)老保險基金投資范圍通常是依據政府的法令規(guī)定,只能購買國債或存入銀行獲取利息,不能購買股票和進行其他投資。這使養(yǎng)老金不能實行資本化,養(yǎng)老保險基金也不能進行資本運營。而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發(fā)展和成熟,國家應該逐步放松投資管制,建立養(yǎng)老基金進入資本市場所必須的基本組織結構和基礎設施,創(chuàng)新更多的投資渠道,向養(yǎng)老基金開放國內股票市場、其他有價證券市場等。
——康其鄉(xiāng)司法所組織社區(qū)矯正對象進行公益勞動
社區(qū)矯正工作是為了加強和創(chuàng)新特殊人群管理,強化社區(qū)服刑人員監(jiān)管,確實提高社區(qū)服刑人員教育改造質量,幫助社區(qū)矯正人員改過自新,共同創(chuàng)造和諧社會環(huán)境的重要工作。按照社區(qū)矯正辦法的實施要求,社區(qū)矯正對象應參加公益勞動,以修復社會關系,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集體觀念和紀律意識。
2019年8月3日下午4點,康其鄉(xiāng)司法所組織社區(qū)矯正人員在鄉(xiāng)政府后院開展公益勞動。本次公益勞動主要是將后院長期堆積的生活垃圾、枯草清理干凈。在本次活動中,社區(qū)矯正對象們的勞動積極性都很高,不怕臟、不怕累,沒有挑輕嫌重、更沒有乘機偷懶的情況出現。參加這次公益勞動的6名社區(qū)矯正對象中,除了5名男性社區(qū)矯正對象,還包括1名女性社區(qū)矯正對象。她們在此次勞動中,巾幗不讓須眉,無論是勞動勁頭還是勞動技能都絲毫不輸于其他人。勞動結束后,看著干凈整潔、煥然一新的道路,社區(qū)矯正對象們都表示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因為以前的違法行為而讓社會和人民的利益受到了損害,參加公益勞動是一個回報社會的好途徑。
舉行公益勞動不僅僅是讓社區(qū)矯正對象通過勞動回報社會,更是讓他們能夠在勞動中受到教育,明白自食其力、遵紀守法才是實現人身價值的正確途徑。所以讓社區(qū)矯正對象參加公益勞動,是社區(qū)矯正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摘要:如何在當代社會主義條件下發(fā)展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是當代經濟學發(fā)展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一方面,我們必須解決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原創(chuàng)含義與當今社會經濟的結合問題;另一方面,我們必須解決勞動價值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兼容問題。首先討論了“勞動”范疇的內涵和外延,認為凡是對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fā)展有著積極意義的并且能直接或間接與現實的或潛在的商品有一定聯系的勞動(或者說這種勞動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現實的或潛在的商品價格),都能創(chuàng)造價值;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討論了物化勞動與價值創(chuàng)造、價值量的衡量、勞動價值論與公有制經濟的關系、價值創(chuàng)造與收入分配的關系等幾個熱點問題;最后指出,我們要發(fā)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必須拋開意識形態(tài)的束縛,采取現代的科學研究方法對其進行深化,才能使勞動價值論更加符合當代社會主義的現實生活。
關鍵詞:;勞動價值論;當代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F0-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3-0001-03
在2002年的“七一”講話中指出:“經典作家關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揭示了當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行特點和基本矛盾。現在,我們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創(chuàng)始人所面對和研究的情況有很大不同。我們應該結合新的實際,深化對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和勞動價值的研究和認識。”[1]在當代社會主義條件下深化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勞動價值論在當代社會主義條件下面臨的挑戰(zhàn)
馬克思《資本論》出版以及科學勞動價值論創(chuàng)立以來,世界經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在資本主義還不太發(fā)達的時期建成的社會主義社會也與馬克思所設想的在資本主義高度發(fā)達的基礎上建成的社會主義社會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因此,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在當代社會主義條件下面臨新的挑戰(zhàn)。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原創(chuàng)含義與當今社會經濟的結合問題
由于馬克思創(chuàng)立科學勞動價值論的時代特點,使得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原創(chuàng)含義與當今社會經濟的現實出現了一定的差距。要使二者較好地結合起來,關鍵是要重新界定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的范圍。
1.活勞動的重新界定問題。我們可以從馬克思行文的字里行間看出,他所說的活勞動主要是指在生產線上直接作業(yè)的工人。如果按照這一界定,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就可以比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業(yè)生產出更大的價值,因為勞動密集型產業(yè)雇用了更多的勞動力。而現實的情況是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業(yè)比勞動密集型產業(yè)能生產出更大的價值。
2.非物質生產部門勞動的價值創(chuàng)造問題。按照勞動價值論的原創(chuàng)含義,只有創(chuàng)造物質產品的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才能創(chuàng)造價值,任何非物質生產部門都不創(chuàng)造價值,只參與社會再分配。但在當代社會里,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就業(yè)人數越來越多,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其就業(yè)人數與產值比重就全世界而言均已超過物質生產部門,如果說不創(chuàng)造價值顯然不正確。
3.腦力勞動的價值創(chuàng)造問題。既然勞動價值論的原創(chuàng)含義認為只有生產線上直接作業(yè)的工人才能創(chuàng)造價值,那么像科學研究、生產精神產品、教育、管理等腦力勞動就不能創(chuàng)造價值,但社會發(fā)展的現實卻是腦力勞動在人類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過程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關鍵的作用,這顯然矛盾。
(二)勞動價值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兼容問題
馬克思形成科學的勞動價值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證明資本主義社會的非正義性,資本主義社會全社會的資本家階級及其統(tǒng)治管理部門在整體上都是不勞而獲的剝削者,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任務就是要剝削階級,實現勞動者當家做主。而現在我們建成了社會主義國家,剝削階級作為一個階級已經不再存在,勞動人民已經當家做主,用勞動價值論來證明我們社會是否合理、正義的作用己不顯重要。我們深化勞動價值論的目的,從根本上說,是繼承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精神,即把勞動作為個人對社會所作的貢獻的評價指標,旨在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化建設提供最基本的理論支持。
1.勞動價值論與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兼容問題。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分析的最根本歷史邏輯基礎是私有制,因為在私有制下,出現了生產的私人性與生產的社會性的矛盾統(tǒng)一。生產的私人性使得生產的勞動過程總是具體的、個別的勞動,而生產的社會性又要求勞動具有一般的社會必要勞動的性質,要求個別勞動從一開始就為社會勞動并最終被社會所承認。于是,商品交換就成了人類社會的一種必須。在商品交換中,商品價格的形成必須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馬克思認為,這時起作用的是價值規(guī)律。這就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形成的思維邏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這種思維邏輯與歷史邏輯的內在統(tǒng)一在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就受到了挑戰(zhàn),也就是我們必須解決勞動價值論的思維邏輯與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歷史邏輯是否仍然能夠內在統(tǒng)一的問題。
2.勞動價值論與社會主義分配制度的兼容問題。按照傳統(tǒng)上對勞動價值論的理解,我們認為價值創(chuàng)造與收入分配之間是一種決定和被決定的關系,即創(chuàng)造多少價值就應該獲得多少收入,否則應視為不合理,或者說是剝削。而我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收入分配制度卻是按勞分配為主、按生產要素分配等多種分配方式并存,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的分配制度中的按生產要素分配是不合理的,是一種剝削收入呢?如果不是,那么應該如何理順勞動價值論與分配制度之間的關系呢?
二、當代社會主義條件下發(fā)展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一些思路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學者圍繞如何在當代社會主義條件下發(fā)展勞動價值論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并形成幾種有代表性的思路。
1.在重新理解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堅持勞動價值論。這種思路是在傳統(tǒng)的勞動價值論框架下,通過考證馬克思等人的有關論述,并結合當代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新現實、新問題產生的。這種思路要求準確理解馬克思創(chuàng)建科學勞動價值論的真正用意,并在此基礎上將其基本精神運用于社會主義條件下,形成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論。
2.在發(fā)展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堅持勞動價值論。這種思路主張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應該“與時俱進”,主要是通過擴展“勞動”范疇的內涵和外延,并用重新界定的勞動價值一元論來解釋當代社會主義現實。
3.在調和勞動價值論和效用價值論的基礎上重新界定勞動價值論的適用范圍。這種思路企圖將勞動價值論與效用價值論結合起來,認為這兩種理論的差別主要在于研究角度與分析側面的不同,它們各有缺陷,但把它們結合起來則能解釋當代社會主義條件下的許多現實問題,比如說,勞動價值論與效用價值論的結合既可以說明價值源泉,同時也可以說明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合理性。
當然,還有一些專家學者由于接受了西方經濟學中傳統(tǒng)的生產要素價值論、效用價值論等思想,認為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原創(chuàng)含義已經不能很好地解釋當代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現實問題,因而主張用西方經濟學中的生產要素價值論或效用價值論等來否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但是這種思路不可能成為我國價值論思想的主流。
在上述發(fā)展勞動價值理論的思路中,我們贊成第二種,即通過擴展“勞動”范疇的內涵和外延,并用重新界定的勞動價值一元論來解釋當代社會主義現實。
三、發(fā)展當代勞動價值理論必須解決的幾個問題
按照上述第二種思路來發(fā)展當代勞動價值理論,我們認為首先必須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勞動”范疇的內涵和外延。哪些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我國理論界從重新界定“勞動”的科學含義出發(fā),對這一問題形成了一種主流思想:不僅僅是馬克思意義上的物質生產勞動能夠創(chuàng)造價值,精神生產勞動、社會服務性勞動也能創(chuàng)造價值,這樣,“勞動”范疇的內涵和外延得到以重新的界定。但筆者認為,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從質的規(guī)定性來說,都只是“一般人類勞動的耗費”,也就是說,凡是直接或間接與商品價值形成有關的勞動耗費,都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因此,馬克思所界定的勞動價值其精神實質是以此作為個人對社會所作的貢獻的評價指標,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不一定要與生產的產品(包括物質產品、精神產品以及服務性勞動產品)相對應,凡是對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fā)展有著積極意義的并且能直接或間接與現實的或潛在的商品有一定聯系的勞動(或者說這種勞動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現實的或潛在的商品價格),都能創(chuàng)造價值。遵循這一思路,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就不能夠被勞動的三種具體形態(tài)所概括,因為有些勞動,比如說宇航員的勞動,就很難說它是物質生產勞動、精神生產勞動還是服務性勞動,但它確實對人類的發(fā)展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并且這種勞動也與潛在的商品(比如說未來開發(fā)的太空游)有著一定的聯系,也能創(chuàng)造價值。
2.物化勞動與價值創(chuàng)造。我國理論界對物化勞動是否也參與價值的創(chuàng)造觀點不完全一致,大多數同志認為物化勞動是不創(chuàng)造價值的,但也有少部分同志認為物化勞動也創(chuàng)造了價值。比如有同志就認為,從企業(yè)角度看物化勞動實際上是社會意義上的活勞動,價值是由社會勞動(包括活勞動與物化勞動)創(chuàng)造的,絕對剩余價值來自活勞動,相對剩余價值與超額剩余價值則主要由物化勞動創(chuàng)造。所以,含有物化勞動的資本、土地獲得利潤、地租也是合理的。那么,究竟物化勞動是否創(chuàng)造價值呢?筆者認為,既然價值本身的精神實質是以此作為個人對社會所作的貢獻的評價指標,它所體現出來的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而物化勞動與商品之間所體現的是一種物與物之間的物質關系,兩者有著本質的區(qū)別。物化勞動不論在商品的形成過程中發(fā)揮了什么作用,都不可能是價值的源泉而只能是財富的源泉,因而也就不可能創(chuàng)造價值。
3.價值量的衡量。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中有關價值量的衡量標準唯一的是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但馬克思在此基礎上卻得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命題: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商品的勞動生產力(率)成反比。馬克思提出這一命題時暗含了兩個基本假定:一是一個企業(yè)在一定的勞動時間內無論生產出多少產品,其價值是一定值;另一個是無論在這一時間內生產出多少產品,工人的總工資不變。這一命題顯然無法解釋現實中勞動生產力(率)越高,社會生產的價值和財富越大的現實。要解決這一矛盾,就必須對創(chuàng)造價值的個人的勞動所作的社會貢獻的量作一個全面的衡量。就像馬克思在指出價值量的衡量標準唯一的是勞動時間的同時又指出,勞動有復雜勞動和簡單勞動之分,復雜勞動是簡單勞動的倍加。也就是說,復雜勞動在單位時間里創(chuàng)造的價值是簡單勞動在單位時間里創(chuàng)造價值的倍加,個人勞動在社會中的貢獻不僅僅要從時間(量)的角度考慮,同時也要從勞動的復雜性(質)角度來考慮。馬克思提出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商品的勞動生產力(率)成反比的時候顯然沒有考慮到勞動的質的角度,這是一個失誤。當然,勞動的質僅僅通過復雜勞動與簡單勞動來區(qū)分是不夠的,勞動的質有兩個測量維度[2],一是勞動的重復性,即勞動的內容與方式在不同時間里是簡單重復,還是每一次勞動都要涉及對新信息的處理與新情況的應對;二是勞動成效的可測度性,即勞動成果可以在多大程度上進行定量的測量。勞動的重復性程度與可測度性程度越高則勞動的質越低,勞動的重復性程度與可測度性程度越低則勞動的質越高。所以,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量與勞動的量與質成正比關系。在這種情況下,價值量是與勞動生產力(率)成正比的,因為勞動生產力(率)越高的勞動其勞動的質也越高。
4.勞動價值論與公有制經濟的關系。勞動價值論與公有制經濟是否兼容的問題,其實質就是商品經濟、市場經濟與公有制經濟是否兼容的問題,也就是如何將公有制為主體的財產制度與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資源配置方式統(tǒng)一起來。對于這一問題,我們必須首先弄清楚我國目前公有制經濟與馬克思所設想的高度計劃經濟下的公有制經濟的巨大差別。在馬克思所設想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下,是一種純公有制經濟,勞動價值論己經沒有存在的社會經濟基礎,所以,不存在兼不兼容的問題。而我國目前還僅僅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并且公有制內部有多種多樣的實現形式,還只能實行市場經濟,這己是被反復證明了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勞動價值論與公有制是兼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