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勞動節的習俗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剩余勞動力 轉移 制約因素 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5-0011-01
遼源市位于吉林省的中南部,轄東豐、東遼兩縣、龍山、西安兩區。現有農業人口64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54%,農村勞動力33萬人,其中約9.3萬人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常年處于閑置、半閑置狀態。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大多沒有割斷農業臍帶,處于低水平狀態。只有客觀分析制約勞動力轉移的因素,并采取有效對策,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第二、三產業,增強“自我造血”功能,才能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促進遼源全面小康建設的進程。
1 全市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制約因素
1.1 區域經濟發展水平
遼源市所轄兩縣都是商品糧基地縣,其中東遼縣又是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兩縣工業基礎比較薄弱;交通區位優勢不明顯,遼源市處于交通樞紐的四平、通化和遼寧省沈陽、撫順、鐵嶺等城市的夾角地帶,發展受前后夾擊;經濟結構不優,遼源因煤而興,亦因煤而衰,以往以煤炭為主的資源已近枯竭,經濟轉型剛剛起步,經濟總量僅占全省的5%左右,綜合發展指數處于全省九個市州偏下水平?;農民收入渠道有限,全市農民依靠經營土地獲取收入占農民可支配性收入的占比為70%左右,工資性收入占比為20%左右,而轉移支付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占比僅為10%左右;用工市場不景氣,房地產開發市場疲軟,建筑性用工明顯減少,城市能提供給農民的就業崗位在工種、技術等方面要求嚴格,技術密集型工業企業用工總量偏少。
1.2 相關制度
一是農與非農存在待遇上的本質區別,城市居民特別是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公職人員,財政予以補貼相當比例的“五險一金”,退休后由財政負責供養,養老無憂,而農民基礎養老金也只有每月每人70元,與城鎮企業退休職工每月每人養老金平均數2000 元比較,相差28.6倍;城鎮職工有公益崗位等可供選擇,子女按照學區管理,就近就便入學有,農民如果進城打工,少有企業為農民足額按時交納“五險一金”或其中一部分,部分企業不能按時結算農民的工資、工傷得不到及時救治和補償、自身權利受到侵害、就業性別歧視等都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
1.3 勞動力自身問題
一是全市農村剩余勞動力存量較大,增量空間充足。全市未來5―10年,仍會有2―3萬的剩余勞動力增加空間,總量供給是有保證的、充足的;另一方面,遼源市城區、東豐縣縣城東豐鎮、東遼縣縣城白泉鎮分別確定了城市擴容目標、實施戰略、主要任務,隨著上述項目的如期實施和推進,均會不同程度拉動區域性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進程,預計未來3―5年對勞動力的需求仍有較大空間;再有農村土地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工商資本下鄉、農業科技進步、農業設施改善、農業綜合開發等不同程度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減緩勞動力向土地的過度依賴經營,可騰出部分農民成為剩余勞動力。
1.4 勞動力素質和市場
全市農村勞動力初中和小學文化程度的占87.5%,接受過短期職業培訓、初級?職業技術培訓等才19.5%;農業產業化鏈條太短,農產品流通不暢,農產品精深加工不夠;全市工業化、城市化水平不高,對農村勞動力需求不足,勞動密集型企業逐漸減少,工業吸收農村勞動力能力降低;小城鎮建設只注重人口擴張、房地產開發,缺少應有的產業支撐,無力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
1.5 土地承包政策
土地承包政策長期不變的信號加上近年來發放各種補貼等各項惠農政策的不斷深化和加強,給農民賦予土地更多的留戀情結。由于農民收入的相當比重和份額出自于經營土地,且多數農民沒有更出色的一門手藝,對其他行業不愿入門,經營土地只需簡單勞動,幾乎沒有太精尖的技術含量,效益雖說不是很高,但基本把握性很大,不是有更好的項目、更好的產業來維系農民的生活,農民不會輕易放棄對土地的經營。
2 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對策
2.1 強化農業保護政策
面對各地出現的農業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市場競爭力低下、大宗農產品結構性趨同等問題,要在政策上、信息上、技術指導上、財政支持上予以扶持,向特色農業、效益農業等方向發展,堅持農產品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效銜接,實現品牌推動、集約經營、搭建平臺、利益共享、實現雙贏的目標。
2.2 建章立制
政府應當研究和出臺創新土地承包權、經營權的有償轉讓、轉租、入股抵押等有關政策,細化有關規定,釋放農村改革新的信息,逐步消除農民戀土戀家,過度依賴經營土地的傾向;建立和深化農民進城務工、經商的“暫住證”制度,逐步解決農民與城鎮職工的平等待遇問題;要改革財政支農政策的結構性問題,要在解決農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社會福利、子女入學就業等方面有實質性突破。
2.3 不斷拓展就業空間
開辟多渠道的轉移途徑 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農業,不斷拓寬生產新領域,通過農業綜合開發,推進農業的深度和廣度,加速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要通過大力發展鄉鎮民營企業吸收更多農村剩余勞動力。切實改變目前因布局過于分散、無法發揮集聚效應而造成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的現狀。
2.4 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
不斷增強縣城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增強小城鎮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潛力,降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成本和風險。
2.5 規范服務機構從業行為
要規范現有各種信息、培訓、咨詢和職業介紹等服務機構,加快建立中介體系和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及時提供勞務信息,提高服務質量,規范服務行為,減少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的盲目性和無序性。
要留心觀察。在節日里,你和周圍的人都做了什么?開展了哪些活動?人們怎樣紀念、慶祝?精神狀態如何?怎樣談論節日……你要仔細觀察,留心收集節日活動的素材。有了豐富的材料,就不怕作文沒話可寫。
要精心選材。節日里會發生許許多多的事情,如過年放鞭炮、清明節掃墓、端午節劃龍舟、中秋節賞月……習作中,你要認真琢磨所寫節日有什么特殊意義,有哪些特定的習俗,人們怎樣度過這一節日,這一天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你可以在頭腦里放一遍“電影”,比較一下,覺得哪件事最能反映節日特征,給你的印象最深,那么你就寫這件事吧!
請看一位同學描述的“五·一”勞動節吧:
“五·一”勞動節,我們也應該用勞動來紀念這一節日呀!大家一合計,決定上街擦護欄,美化我們的城市。下午,當我帶著抹布來到街上的時候,哇,同學們早就干得熱火朝天了。看,素有“大力士”之稱的楊昊和王東手抓桶柄,健步如飛地來回換水。“百靈鳥”楊倩一邊仔細地擦著護欄,一邊輕聲哼著歌兒,那樣兒既愜意又好像在享受。最惹人注意的要數“調皮大王”何波了。他今天一反常態,干得比誰都賣力,抹布擦不干凈,他就用指甲把污垢摳下來,再用抹布擦……
小作者廖廖數筆,就把我們帶到了街上的勞動現場。作文選擇的這一事件最能反映勞動節的特征,而選擇的典型有男有女,有力大的,有力小的,也很有代表性。其中濃墨重彩地刻畫何波這個特殊人物,反襯了大家對勞動的重視。
要細致描寫。節日的活動,有多少人參加,活動的范圍有多大,人們情緒怎樣,有哪些行動、口號等,你最好選擇一兩個有代表性的場面重點刻畫,寫出當時的氣氛。而對于具體的人物活動,你要抓住人們的行動、語言、神情等細致描繪,讓讀者能通過人物的外在言行體會到內心的興奮。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感動人。
再欣賞一位同學寫看花燈吧:
五顏六色的花燈,真是太美了。你看,有一只紅鯉魚張著大嘴巴,舞動著身子,搖著尾巴,旁邊還有許多荷花和荷葉,真是一派河塘月色,年年有余(魚)!那花燈在男男女女的手中變化著花樣,一下子就排出‘新春快樂’四個大字,一下子又是‘拜新年’。我也記不清還排了多少個字,反正只記得當時鑼鼓喧天,悠揚的鎖吶笛子聲震耳欲聾。
1、中秋節假期是9月13日至9月15日,共3天,其中,9月13日中秋節是法定假日。
2、根據《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第二條中規定:元旦,放假1天;春節,放假3天;清明節,放假1天;勞動節,放假1天;端午節,放假1天;中秋節,放假1天;國慶節,放假3天。
3、中秋節,時在農歷八月十五,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
(來源:文章屋網 )
6月21日的節日,世界漸凍人日、亞洲熄燈日、世界滑板日、埃及、黎巴嫩、約旦、敘利亞和烏干達的父親節、多哥烈士紀念日、加拿大全國土著日、新罕布什爾州建州日、格陵蘭國慶節,為紀念獲得來自丹麥的自治更大的權力、世界音樂節、世界人文日。
節日,是世界人民為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節日是生活中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各民族和地區都有自己的節日。一些節日源于傳統習俗,如中國的春節、中秋節、清明節、重陽節等。有的節日源于宗教,比如基督教國家的圣誕節。有的節日源于對某人或某件事件的紀念,比如中國的端午節、國慶節、青年節等等。另有國際組織提倡的運動指定的日子,如勞動節、婦女節、母親節。隨著時間推移,節日的內涵和慶祝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而現時節日經常與假日相混淆,事實上大多數節日都沒有法定假期,如中國部分傳統節日仍沒有假期,如重陽節。
(來源:文章屋網 )
重陽節是法定節假日嗎根據國務院辦公廳明確了節假日安排,元旦、春節、清明節、國際勞動節、端午節、中秋節、國慶節為法定節假日。對于部分婦女節、兒童節、建軍節將部分公民放假。所以重陽不是法定節假日,沒放假。
重陽節的習俗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節喝什么酒?賞菊并飲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盛開,據傳賞菊及飲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后,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后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節禮物一、重陽節送老人的實用禮物:足浴盆
眾所周知,腳部是人體經絡匯聚的地方之一,人體各器官均在腳部有特定的反射區,故足療確有一定的保健功效。為長輩買一臺足浴盆,讓老人在家就能做足療,既能消磨時間,又可以有助腳底健康,還可享受舒適按摩。當前市場上的足浴盆,款式、功能多樣,據業內人士介紹,集磁療、振動按摩、紅紫外線等功能于一體,具有高強度絕緣性和耐熱性,外型美觀大方的產品是家庭休閑足浴的首選。
二、重陽節送老人的實用禮物:茶具
老人晚年喜歡飲茶修身養性,可以送給這樣的老人一套精美的茶具,正所謂投其所好長輩肯定會喜歡的。
三、重陽節送老人的實用禮物:保健枕
老人睡眠質量開始下降,不如送個保健枕舒緩神經,鎮靜安神,保護頸椎。使用石膏磨制而成的保健枕能以寒克熱控制血壓升高,堅持使用能將血壓逐步降低至正常水平。因此重陽節送老年人保健枕,十分貼心,價格也較為適中。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節氣。我國自古習慣以立夏作為夏季開始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里的“假”,即“太”的意思。
按氣候學的標準,日平均氣溫穩定升達22攝氏度即為夏季開始。立夏前后,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真正進入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則剛剛進入春季。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攝氏度至20攝氏度左右,正是“百般紅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節。
我國古代將立夏分為三候:“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是說這一節氣中首先可聽到蜊蜊蛄(螻蛄)在田間的鳴叫聲,接著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王瓜的蔓藤也開始快速攀爬生長。
立夏時節,萬物繁茂。明人《蓮生八戕》一書中寫道:“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并秀。”這時夏收作物進人生長后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所以,我國歷來很重視立夏節氣。
立夏以后,江南正式進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顯增多,連綿的陰雨不僅易導致作物的濕害,還會引起多種病害的流行。小麥抽穗揚花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時期,若預計未來有溫暖但多陰雨的天氣,要抓緊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噴藥防?治。南方的棉花在陰雨連綿或乍暖乍寒的天氣條件下,往往會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暴發,造成大面積死苗、缺苗。
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在民間,人們還有畏忌夏季炎熱而稱體重的習俗。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江西一帶還有立夏飲茶的習俗,說是不飲立夏茶,會一夏苦難熬。古代的君王們也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夏。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立夏農諺
立夏不下,犁耙高掛。
立夏無雨。碓頭無米。
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滿倉。
立夏麥咧嘴,不能缺了水。
立夏天氣涼,麥子收得強。
小滿
每年5月21日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60度時為“小滿”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四月中,小滿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滿。”這時全國北方地區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已開始飽滿,但還沒有成熟,約相當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滿。小滿以后,黃河以南到長江中下游地區開始出現35攝氏度以上的高溫天氣。
我國古代將小滿分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麥秋至。”是說小滿節氣中,苦菜已經枝葉繁茂:而喜陰的一些枝條細軟的草類在強烈的陽光下開始枯死;麥子也開始成熟。
從氣候特征來看,小滿時節中國大部分地區已相繼進人夏季。南北溫差進一步縮小。降水進一步增多。自然界的植物都比較豐滿和茂盛,小麥的籽粒逐漸飽滿,夏收作物已接近成熟,春播作物生長旺盛,進入了夏收、夏種、夏管三夏大忙時期。在此期間,全國的麥區應該抓緊麥田病蟲害的防治。
此時,華北地區雨季未到,又處于干旱時,由于日照強烈。地面增溫很快,當形成氣溫高達30攝氏度,最小相對濕度小于或等于30%,風速每秒3米至4米或大于3米至4米的干熱天氣時,所刮的風就是干熱風。干熱風對開花到乳熟期間的小麥危害極大。它加速作物的蒸發量。使作物體內的水分很快蒸發出去,破壞葉綠素。停止作物的光合作用,使其莖葉很快枯萎,導致籽粒干癟、皮厚、腹溝深,粒重下降,一般減產5%至10%,嚴重的減產30%以上。
小滿節氣之后。人們要更多地關注氣象問題,因為它是收獲的前奏,也是炎熱夏季的開始,更是疾病容易出現的時候。建議人們要有“未病先防”的養生意識,從增強機體的正氣和防止病邪的侵害這兩方面入手。
小滿農諺
小滿小滿,麥粒漸滿。
小滿不滿,芒種開鐮。
麥到小滿日夜黃。
小滿十日滿地黃。
小滿有雨豌豆收,小滿無雨豌豆丟。
5月節日
1日 國際勞動節
4日 中國青年節
8日 世界紅十字日
12日 國際護士節
15日 國際家庭日
老張每天一早都要到公園去,一是鍛煉身體,二是會會朋友。這天,碰到社區活動中心的老李,老李就問他說:“你知道,五月有什么重要節日?”老張脫口而出:“五一勞動節、五四青年節,還有五月十二日國際護士節,五月的第三個星期二是國際牛奶節……”
老李打斷說:“你怎么連牛奶節、護士節都記得住的?”“這有什么奇怪:女兒當護士、孫子喝牛奶,這些當然記得住。”“那你老婆呢?”“老婆炒股票,沒有節,只要漲了就好。”“去你的,你把五月最重要的母親節忘了!”
老張頓時醒悟了過來,拉住老李的手說:“這事到此為止,千萬別傳給我老婆聽。”“那好,母親節那天社區搞活動,你必須表演一個節目,慰問社區年老的母親,包括你老婆。”
笑話連篇
老張退休前是大學的外語老師,除了能說會道,沒有任何文藝演出的細胞。把事情與女兒一說,女兒說:“容易,你以前干什么,現在就表演什么。”“我以前教老外學中文。”“那你就說說老外學中文的故事。”
老張邊創作邊收集,一連串外國人學中國話的笑話故事就出來了:
1 一天,我想了解一下近期外國留學生的漢語學習效果,便問,“你們能說出一句成語,來形容一個人很高興的樣子嗎?”外國學生紛紛回答:“開懷大笑”、“興高采烈”、“手舞足蹈”……我又說:“這個成語里最好含有數字,比如一、二、三、四……”有一位留學生反應很快:“含笑九泉。”
2 我們中國人連著說“哪里”是表示自謙,但初通漢語的外國人不理解。一次,這外國學生去參加一對中國年輕人的婚禮,他很有禮貌地贊美新娘漂亮,一旁的新郎立即代表新娘表示感謝,說:“哪里哪里。”外國人以為新郎是問究竟哪里漂亮,覺得中國的習俗真怪,就說:“頭發、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都很漂亮!”
3 一天,我在學校的林蔭路上遇見了我的一個學生,便打招呼說:“你好!在散步呢?”他笑嘻嘻地回答:“對,我正在這里徘徊。”我問:“你明白徘徊的意思嗎?”他一本正經地回答:“當然知道,徘徊就是在一個地方來來去去地走著,和散步是一個意思。”
4 學期結束了,我請外國學生談談來中國學習的體會,一位德國同學說:“中國的確是一個勤奮的民族。”
我問:“何以見得?”
關鍵詞: 傳統節日文化 失落原因 解決對策
中國傳統節日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一系列節日,它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態,長期以來不僅以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的形式展示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而且以達觀向上、蓬勃熱情的文化內涵表達著人們對美好理想、智慧與倫理道德的追求與向往,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積淀,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情感傳承的重要載體[1]。然而,種種因素導致人們對傳統節日文化意識日漸淡漠,傳統節日文化的失落現象日漸凸顯。
一、傳統節日文化失落的現狀
雖然中國傳統節日眾多,但現在一些年輕人只知道像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這些常提到的傳統節日,對于像上巳節、中元節等傳統節日聞所未聞,其中所賦予的精神內涵就更不知曉了。許多傳統的中國節日文化只剩下了吃穿文化,把傳統節日演變成了“飲食節”“狂歡節”,春節吃水餃、中秋嘗月餅、端午食粽子,僅僅把對傳統節日的認識停滯在“器物”層面,單一、片面地了解傳統節日的作用,其精神品質卻難以得到發揚。相反,西方節日卻成了越來越多都市年輕人輕松、快樂的理由,張揚自我的個性需求和日益高漲的消費熱情使他們不再深究洋節的宗教背景和傳統意義而熱衷于過西方的節日。
筆者曾對自己所在的大學進行了簡單的問卷調查。問卷圍繞大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名稱、時間、來源、習俗等內容的了解程度等問題展開。調查顯示,大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知普遍較低。對于傳統節日的名稱,75%的大學生不能說出我國主要傳統節日的名稱,甚至有的連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這四大中國傳統節日也說不清,還有不少人混淆了中國傳統節日和法定節的概念,把國慶節、兒童節、勞動節、建軍節、婦女節等列入中國傳統節日,同時也有部分混淆了中國傳統節日和“洋節”的概念,把圣誕節、情人節等也列入中國傳統節日。對于每個傳統節日的時間,部分大學生不甚明確,以小年時間為例,選擇臘月二十三的只占60%,而對于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的中秋節的時間,甚至有20%的學生不知道是農歷八月十五。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絕大多數人卻能準確說出圣誕節、愚人節等西方節日的具體時間。對于中國各個傳統節日的來源,以端午節和七夕節為例,50%的學生不知道端午節與屈原有關,55%的學生不知道七夕節與牛郎織女有關。對于中國各個傳統節日的習俗,還是以中秋節為例,選擇中秋節吃月餅、賞月習俗的只占50%。顯而易見,中國傳統節日在現代社會特別是青少年群體中的失落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
二、傳統節日文化失落的原因
造成傳統節日文化失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總體說來,是來自于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
從政策層面來說,近代以來,對傳統文化的革命式態度加上西方文明的沖擊,讓傳統節日只剩下一些美食等形式上的東西,這是導致傳統節日深受冷落的根源所在。中國傳統節日的失落和西方節日的強盛并不是現在才開始的,自就開始了演變歷程。后,西方文化開始在中國傳播,并逐漸在各個層面影響中國,包括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精神信仰、風俗習慣等,中國近代節日的演化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了。特別是民國時期使用公歷,同時廢除舊歷和禁過舊歷年,無疑削弱了春節等傳統節日在國家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在“”運動中,有些傳統節日及習俗又因為被認為是封建迷信而被邊緣化、被淡化,直到2007年,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才和春節一樣被列入法定節假日,這就沒有為弘揚傳統節日文化提供時間上的保證。現在幾大傳統節日有了休假安排,仍處在起步階段,沒有養成社會習慣。與此相反,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都市化進程的發展,西方的洋節隨之滲入了現代都市生活中,導致傳統節日文化式微。
從環境層面來說,營造傳統節日文化氛圍的社會環境欠缺或多或少導致了傳統節日文化的失落。為了謀求利潤的商家對西方節日進行大肆渲染炒作以營造節日氛圍,如每年情人節到來之前各大商家就會推出“情人節套餐”,而巧克力、玫瑰花更是暢銷之至,傳統七夕節的節日熱鬧程度卻遠遠不及西方情人節。年輕人是張揚時尚的群體,對于經過商家媒體渲染之后的西方節日更是格外感興趣。此外,新聞媒體是營造社會氛圍的主力軍,西方節日被新聞媒體、娛樂刊物美化宣傳,而對于傳統節日卻不太關注,無意間也在社會上起到了負面作用。
從學校來說,由于種種原因,傳統文化節日文化熏陶教育在學校教育里是有所缺失的。現在各級學校無論是從教育理念上,還是課程設置上,有關傳統文化教育的科目和內容都較為缺乏,學校教材上很少介紹傳統民俗、傳統節日等方面的內容,直接導致青少年對傳統節日文化缺乏必要的認知,使青少年Υ統節日的歷史豐富內容和悠久的淵源,以及相關的慶祝活動都不甚了解,進而對這些節日的情感漸漸淡漠,傳統節日離今天青少年的生活越來越遠。這種現象如果任其發展而不加以引導,顯然不利于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如何重新讓人們愛上傳統節日,使傳統節日文化在當今社會中得到新生,成為擺在全社會面前的一道難題。
三、傳統節日文化失落的解決對策
三八節、母親節、父親節、教師節、清明節、重陽節等節日,都是培養幼兒感恩父母、老師、長輩的好契機。我們抓住這些教育契機,在這些節日到來之際,有意識地組織幼兒開展節日環境布置,滲透感恩元素,讓孩子們在周圍環境和生活游戲中萌發感恩意識,并由此投入到相應的節日活動之中。“幼兒的社會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通過觀察和模仿潛移默化地發展起來的”,我們設計的節日情境活動,邀請家長或相關的社區人士共同參與,一方面讓孩子們觀察成人在節日里的活動,一方面引導幼兒在活動中向成人表達他們的感恩之心。例如“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的感恩活動,前期,我們請媽媽們在家準備慶祝節日的節目,一是讓孩子提前感受節日到來媽媽的快樂,二是讓孩子感知媽媽在節日里的一些活動,如媽媽會在節日前逛商場,因為商場在婦女節的時候會打折,這是社會對媽媽們的一種感恩。同時,我們帶孩子一起進行節日環境布置,如設計一些送給媽媽的感恩卡布置在環境之中渲染氣氛。節日活動現場,小班寶寶們給媽媽送上自己制作的小紅花,向媽媽說一句甜甜的話,送媽媽一個甜甜的吻;“媽咪寶貝才藝秀”時,寶寶們和媽媽們一起表演在家精心排練的節目;寶寶們還用切片面包、水果、蔬菜、火腿腸等材料制作三明治送給媽媽品嘗。中大班孩子們為媽媽唱響甜甜的歌,朗誦感恩的兒歌,祝媽媽身體健康、節日快樂;為媽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捶背、倒茶,幫媽媽消除辛勞;為媽媽做件禮物,讓媽媽更幸福。孩子們每天回家完成一個任務,還請媽媽在親子記錄表上記錄和評價。這些活動,都由家長和老師共同策劃,并在節日前后共同落實完成。濃濃的節日氛圍,深深的節日祝福,滿滿的感恩之情,孩子們在情境中得到熏陶,在行動中表達感恩。
二、節日體驗活動———知恩同伴,感謝他人
感恩情懷的培養,一靠環境中耳濡目染的熏陶,二靠生活中潛移默化的體驗。特別是對于回報社會的感恩之心,必須先讓孩子們體驗到社會上人們的勞動和付出,才能讓孩子們從內心尊重他人,從而感恩他人。“五一”勞動節之際,我們開展了“我周圍的人”主題活動,結合幼兒的認知特點,運用多媒體形象的畫面,引導幼兒觀察了解各行各業勞動者的勞動情況,初步體會各行各業勞動者的辛勤付出。在園內教育活動之后,我們請家長配合,帶孩子體驗某個職業的勞動,如在馬路邊當志愿者學做小交警,幫助環衛工人撿拾某一條馬路的垃圾等等。“馬路上這么干凈,是因為環衛工人們每天很早就出門打掃,我們小朋友還在睡覺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在工作了,我們要感謝他們,有了他們的勞動,才有了周圍整潔的環境。”“我坐爸爸的車來上學的時候,總是看見交警叔叔在馬路邊執勤,有時候他們的衣服都被雨淋濕了。我要謝謝他們,沒有他們,馬路上的車就都擠在一起堵死了……”這是孩子們在“學做小交警”“我當環衛工人”體驗活動之后由爸爸媽媽記錄的心聲,經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孩子們感受到不同崗位上人們的勞動辛苦,懂得了要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感謝他人的服務。“六一”兒童節之際,我們舉行“全園愛心義賣”。活動之前,我們請家長和孩子一起收集貧困山區的現實故事,請孩子們結合圖片在班級里介紹自己了解到的情況。有一些熱心公益事業的家長,還把自己去貧困山區助教獻愛心的照片、視頻做成PPT播放給孩子們看。鮮明的生活對比,深深地打動了孩子們的心,他們不僅奉獻出自己的玩具、圖書等作為義賣品,還親自擔任義賣、義演的演員和銷售員等,個個都那么負責、認真、有愛!當我們在義賣現場請孩子們委托家長把義賣愛心基金用于資助貧困山區孩子上學的時候,孩子們反復說:“叔叔,請你一定要交給山里的孩子們!”當我們把山區孩子的回信讀給孩子們聽的時候,孩子們情不自禁地為自己鼓掌,幫助別人是最快樂的,孩子們深切體驗到了這種快樂的情感。
三、節日慶祝紀念———感恩生活,回報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