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腦干出血護理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我科于2005~2007年共收治腦干出血患者24例,均行頭部CT,確診為腦干出血。其中出血量小于25ml的患者14例,經治療及康復護理,全部得到了較好的恢復,好轉出院。出血量大于5ml的患者10例, 在48小時死亡的8例,較好恢復出院的2例。
護理體會
病人入院后,立即將病人安置在安靜整潔的單人間病房,備發所需的各種急救物品和藥品,根據醫囑,及時為病人吸氧、吸痰,監測生命體征,建立靜脈通道。
立即設立特別護理小組,指定負責人,制定搶救護理計劃,及時準確的找出護理問題,并采取正確有效的護理措施。
嚴密觀察病人的病情變化,腦干出血病人起病急,病情發展迅速,所以護士在觀察病情上,應重點觀察生命體征及相關的癥狀、體征,以期盡早發現或預見病情的變化,及時采取預防或應急措施,搶救患者生命。
做好病人呼吸道及氣管切開的護理。保持室內的溫暖、清潔、濕潤。給予病人半臥位或平臥位,床頭抬高15°~30°,經常變換,以防發生肺部感染,隨時吸出口腔內的分泌物,注意無菌操作(拍背)。氣管內可隨時點藥或霧化吸入,每日清洗內套管并煮沸消毒2次,套管處蓋濕紗布,切口周圍碘伏消毒后,用無菌紗布更換墊,保持清潔,吸痰時間不宜過久,不超過15秒,并于吸痰前后給予吸氧。
飲食的護理。腦干出血的病人,如果神志清楚,可令患者坐起,或者半坐位。給以飲5ml水3次,觀察有無嗆咳、噎塞,水從口角流出,口內殘余水異常。如果3次中有2次出現嗆咳、噎塞等上述異象,則為吞咽困難。如果看起來正常或只有1次嗆咳或噎塞,則60ml水放于杯中令患者飲用,如果時間超過2分鐘,或者飲用過程中或飲用完畢后出現上述異象,也為吞咽困難。護士應報告醫生,由醫生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開出飲食方法、種類。鼻飼管灌注流食,鼻飼管用具要保持清潔,用后洗凈消毒,再蓋上清潔的紗布。每次灌注前要用注射器抽吸一下,檢查是否有食物和胃液,鼻飼管是否在胃中,然后再灌入20ml的溫開水以BI飼管腔。便于軟黏的流質流下。灌注量不宜太多,每次200ml,每日4~6次即可。溫度38~40℃,速度不宜過快,以免引起呃逆和嘔吐。流質灌完后,用20ml的溫開水清潔管道,防止堵塞。在兩次灌注之間可喂水。每灌完一針管的流質,就要用手捏緊胃管,以免空氣注入胃中。每次鼻飼完畢,清理干凈后,將胃管的開口端的反折2~3cm,并和紗布包好,夾子夾緊。鼻飼管每2周更換1次。
做好口腔護理。口腔是消化系統的第一關,也是呼吸系統的關口之一。由于腦干出血的患者抵抗力低下,口腔內存在著一定的微生物,再加上患者的唾液分泌減少,唾液黏稠,容易發生口腔細菌和霉菌感染。因此必須加強口腔衛生,有利于預防呼吸道感染、腮腺炎、口腔炎等并發癥。每日為病人口腔護理2次。
加強尿管護理,預防泌尿系感染。每日用0.5%的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2次,每4小時開管1次,每周更換尿管1次,每日更換尿袋1次,注意操作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如果搬動病人,應夾閉尿管,不可將尿袋抬至高于病人臥位水平,及時傾倒尿袋內的尿液,注意觀察顏色、性質及量。
加強皮膚護理,做到七勤: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換洗、勤整理、勤檢查、勤交待。每2~3小時為病人翻身叩背1次,預防壓瘡,保持床單干燥、整潔,褥子柔軟。
【關鍵詞】腦出血;微創治療;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4-0500-01
腦出血疾病變化較快,死亡率高,現階段利用顱內血腫微創手術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過這種手術治療方法,有利于將血腫占位效應解除,降低死亡率,提高治療效果[1]。本文主要分析腦出血患者經微創治療后的護理方法與護理效果,現將研究情況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我院在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間收治的68例腦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將患者分為兩組,每組各34例病例,觀察組采用綜合護理干預,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齡在42至71歲間,平均年齡55.83±3.72歲,腦葉出血患者4例、小腦出血患者3例、腦干出血患者1例、腦室出血患者2例、基底節區出血患者24例。觀察組采用綜合護理干預,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齡在43至72歲間,平均年齡56.86±3.25歲,腦葉出血患者3例、小腦出血患者4例、腦干出血患者2例、腦室出血患者2例、基底節區出血患者23例。兩組患者在年齡、疾病類型、性別等方面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患者行手術后,立刻將其送至普通病房。確保病房內的整潔,定期清掃病房,保障病房室內的通風,指導患者的飲食與用藥,落實好各項治療護理等。
觀察組:①患者行微創手術后,臥床時間需超過14天,若患者存在躁動癥狀,可遵醫囑使用鎮靜藥物,并對患者進行適當約束,防止外傷及加重疾病。抬高床頭20至30度,有利于減輕腦水腫癥狀。若患者術后尚未清醒,可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避免出現嘔吐后誤吸。及時清除患者呼吸道的異物,確保呼吸順暢。對患者盡量減少搬動,所有操作集中進行,護理人員動作要輕柔,避免刺激患者。保持床單位的干凈整潔,墊氣墊床,做好皮膚護理,防止壓瘡發生。②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記錄患者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神志瞳孔的情況,為醫生診治提供第一手資料。術后早期,可常規給予冰枕。通過物理降溫,既可使升高的體溫降下來,又可降低腦的氧耗量,保護腦細胞。腦出血患者的血壓上升主要與顱內壓升高有關,因此除了按時有效地使用脫水藥外,還要避免導致患者情緒激動、煩躁不安的因素。③引流管護理。腦出血患者行微創手術后,需留置引流管幾天,因此,護理人員要確保引流管通暢,翻身時防止折疊扭曲拔出引流管。觀察引流管內液體波動情況,一旦發現引流不暢,需立刻采取措施處理。認真記錄引流液的顏色、性質、量,及時清空引流袋,防止逆行感染。若血腫引流后2至3天,未見引流液引出,患者病情趨向穩定,經CT復查后血腫明顯減小,則可考慮拔出引流管。一般而言,腦室引流時間應該低于一周。拔管之后,護理人員要觀察患者是否存在顱內壓增高、出血等癥狀,若病情產生變化,要告知醫生。
1.3 護理滿意度評價標準
滿意:患者術后,短時間內呼吸恢復正常,且癥狀恢復情況良好。較滿意:患者行手術后,疾病癥狀有所改善,呼吸情況改善明顯。不滿意:患者行微創手術后,呼吸狀況較差,疾病癥狀無明顯改善。
1.4 統計學方法
對本組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對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結果
3討論
目前,我國的腦出血患者數量逐漸增多,現階段利用微創手術對患者進行治療,可以減少血腫對腦細胞的壓迫,減輕腦水腫,從而保護腦細胞,對于后期康復起著決定性作用。然而,實施手術后,患者身體抵抗能力差,此時極易發生感染,一旦發生感染,必定會加重患者病情[2]。
護理干預對于患者疾病治療具有重要作用,有效的護理干預有利于提高臨床療效,促進患者疾病的好轉。據臨床研究表明,綜合護理干預有助于改善患者病情,提高臨床療效,降低患者術后的并發癥率[3],本次研究更證明了這一點。從本次研究中可看出,觀察組實施綜合護理后,護理滿意度大大提升,高達97.1%,且并發癥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行手術治療后,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其意識變化情況,可通過對患者生理反射、自發動作進行判斷,明確其是否存在意識障礙。根據瞳孔形狀與大小,有利于了解患者病情是否發生變化[4]。
經本次研究得知,術后對腦血管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可提高護理滿意度,降低并發癥率,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瑩,廉治剛,姜長斌等.95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微創治療的效果探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3(04):675-676.
[2]鐘琴書,蔡偉良,林奇榮等.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微創血腫清除術的護理[J].河北醫學,2009(03):340-342.
【關鍵詞】高血壓;腦出血;CT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5.048
腦出血是高血壓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發病突然,有高致殘率和高死亡率,避免腦出血的發生主要措施是防治高血壓病。據有關文獻報道,近年來腦出血發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同時有向年輕化發展的傾向。防治高血壓病,降低死亡率及致殘率是基層醫務工作者的首要職責。本文回顧性分析筆者所在醫院近3年內收治的208例腦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旨在進一步探討高血壓腦出血的發生,轉歸及預后情況。先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1997年1月-2010年12月筆者所在醫院共收治高血壓腦出血患者208例,其中男116例,女92例,男:女=1.26:1,所有病例均經頭顱CT掃描診斷。高發年齡組(49~69歲)死亡82例,占39.42%。208例患者中,發現既往已患高血壓者109例,占52.4%;有高血壓家族史者18例,占8.6%,其中有腦卒中發作史者10例,占40.8%;有一過性腦供血不足發作史者8例,占3.85%。無高血壓病史者99例,占47.59%。
1.2檢查方法采用CT掃描機(NDMCT-C3000)平掃,曝光條件:120 kV,300 mA,采集矩陣512×512,Fov:220 mm,以上眶耳線(SML)為基線常規向頭頂連續掃描,層厚及層距均為10 mm,個別感興趣區域為5 mm,同時用軟組織窗及骨窗。
1.3治療腦出血急性期的治療包括控制血壓、降低顱內壓、止血、降溫、預防感染及其他對癥處理。
2結果
2.1起病方式(1)起病突然,一般在數分鐘至數小時達高峰,多表現為突然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偏癱、失語、意識障礙、大小便失禁,血壓多升高[1]。在輕微活動中發病121例,占57.16%;劇烈活動中發病15例,占7.21%;安靜或睡眠中發病14例,占6.73%;說不清發病原因者58例,占27.88%。3 h內出現典型癥狀、體征者126例,占60.57%;3 h以后逐漸出現典型癥狀、體征者82例,占39.42%。(2)有前驅癥狀者128例,占61.53;前驅癥狀中,頭痛、嘔吐為89例,占42.78,其他39例為肢體功能障礙或麻木、煩躁、語言障礙等。無前驅癥狀者80例,占38.46%。從出現前驅癥狀至發病間隔時間在24 h以內者79例,占37.98%;超過24 h以上者10例,占4.8%。
2.2主要癥狀和體征發病后檢查出有高血壓病者193例,占92.30%;其中血壓持續在180/100 mm Hg以上者155例,占74.51%;在250/110 mm Hg以上者33例,占16.1%。發病后24 h內體溫達38.5 ℃以上者共32例,最高為41 ℃。意識不清者共133例,其中深昏迷48例,淺昏迷59例,嗜睡狀態26例。
2.3CT影像特征由2名有一定經驗的影像醫師共同閱片記錄出血部位,血腫形態,周圍水腫及血腫是否破入腦室等。并用多田法測量公式測算出血量。出血部位:基底節123例,占59.13%,出血量35~75 ml,平均54.1 ml;丘腦42例,占20.19%,出血量15~40 ml,平均26 ml;腦葉29例,占13.94%,出量30~83 ml,平均49 ml;小腦出血8例,占4.76%;腦干出血6例,占2.88%。血腫破入腦室59例,占28.36%;中線結構移位76例,移位2~15 mm,平均5.4 mm。血腫形態:近似球形131,占62.9%,不規則形32例,占15.38%,腎形45例,占21.6%。
2.4轉歸208例患者中,好轉131例,占62.98%;出現肢體功能障礙123例,占93.89%;死亡77例,病死率37.01%;發病后24 h內死亡者36例,占43.9%;24~72 h內死亡者27例,占32.9%;3 d~1周內死亡者17例,占20.73%;1周以上死亡2例,占2.43%。
3討論
高血壓腦出血是指非外傷性腦實質內自發性出血,絕大多數是高血壓小動脈硬化的血管破裂引起,故也稱高血壓腦出血[1]。臨床特點是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2]。是老年人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病,發病率僅次于腦血栓。病死率占腦血管病首位[3]。該組統計中死亡率為37.98%,與相關文獻報道一致。發病后經檢查發現血壓增高者占92.3%;發病前患者知曉已患有高血壓病者,只占高血壓患者總數的52.4%;而多達47.6%的患者在發生腦出血之前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患有高血壓病,這部分患者沒有采取控制高血壓的任何措施,是發生高血壓腦出血的最危險因素。發病的方式以在活動中發病居多,占57.16%。高血壓腦出血的預后與出血量,出血部位,血腫是否破入腦室有密切相關性。出血量是影響腦出血患者預后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危險因素,在腦出血的救治中,可依據出血量的多少選擇最佳治療策略[3]。
出血量的增多、血腫周圍水腫可加劇顱高壓表現,最終均對環池和腦干的改變產生明顯影響。因此,根據腦出血后臨床顱內高壓的發展趨勢以及CT掃描環池、腦干的形態和密度變化進行預后估計更可靠[4]。高血壓腦出血在我國約占全部腦出血的50%左右,其中約70%發生在基底節區[5]。內囊嚴重受壓或截斷者預后不良[6]。腦出血時,意識障礙者較閉塞性血管病既多又嚴重,占63.94%,在鑒別診斷時值得注意;嘔吐占42.78%,顱內壓高往往直接表現為嘔吐,因此,在臨床用以判斷顱內壓增高具有一定的價值;另外,觀察瞳孔變化為判斷腦疝形成的重要征象之一,雙側瞳孔不等大,一般情況是溝回疝發生的征兆。在本組患者中,確診為溝回疝者6例,均有雙側瞳孔不等征象。可根據中線結構移位情況診斷大腦鐮下疝,根據腦基底池受壓閉塞和腦基底部結構模糊診斷小腦幕疝[3]。所有死亡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腦疝形成。本組有6例腦干出血(2.88%)患者全部死亡,其中2例合并中腦出血,小腦出血8例(4.76%),2例為單純小腦出血。丘腦出血生存狀況及預后通常良好,腦干出血預后不良[2]。腦出血急性期(24~72 h)腦水腫是導致病情變化的最危險因素。急性期過后,呼吸道感染就逐漸上升為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急性期過后的患者加強抗感染措施可有效降低后期死亡率。
螺旋CT掃描是確診急性腦出血的首選方法。其原因是掃描時間短,成像速度快。對臨床早期治療有重要意義[7]。經治療腦出血存活的患者中,有93.89%出現肢體癱瘓,剩余6%的患者也有輕度肢體功能障礙。
加強對高血壓病的宣傳教育,提高民眾對高血壓腦出血高死亡率,高致殘率的認識。早知、早治、規范、有效地控制血壓是降低腦出血發病率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而正確選擇腦出血的治療策略,加強臨床護理,積極治療原發病,有效控制血壓及顱內壓,預防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可降低死亡率。及早進行康復治療及功能鍛煉,可以降低致殘率。
參考文獻
[1] 白人駒,張雪林.醫學影像診斷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70.
[2] 周劍,周楠,候欣怡,等.高血壓腦出血CT影像與臨床預兵種的前瞻性研究[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1,27(1):3.
[3] 李松年,唐光鍵.現代全身CT診斷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1:79,1270.
[4] 周桂林.腦出血的CT診斷[J].海南醫學,2009,20(11):115.
[5] 張洪,柳建,陶建坤,等.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CT分級與預后的相關性分析[J].當代醫學,2010,16(12):203.
[6] 陳星榮,沈天真,段承祥.全身CT和MRI[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3:123.
【關鍵詞】腦出血;急救護理;預防并發癥
腦血管疾病是危害人們健康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急性腦出血在臨床上占腦血管疾病的20%[1]。急性腦出血病人起病急驟,病情變化迅速,如救治不及時,發病數小時至數日即可死亡,具有發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的“四高”特點[2],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在本科室搶救的60例急性腦出血患者中,絕大多數發病前有誘因,如活動、情緒激動和精神緊張等先兆,患者在發病初有頭暈、頭痛、惡心、嘔吐、言語不清、肢體麻木或一側肢體無力甚至癱瘓或突然暈倒,短時間內出現昏迷,大小便失禁。護士必須爭取有效的救治時間,爭分奪秒地采取有效地急救護理措施,積極配合醫生迅速急救和護理,爭取到可能逆轉病情的寶貴時間,對患者的預后將起決定性作用[3]。也是提高搶救成功率的根本保證。
1研究對象確定
選取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于本院神經外科搶救的急性腦出血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最小年齡21歲,最大年齡80歲,中老年發病率占97%。根據急查CT報告顯示腦室出血、腦干出血、基底節出血等。
2急救護理方法
2.1采取適當急性腦出血病人起病急驟,變化迅速,必須采取有效的急救護理措施。患者被送到醫院后應立即安置在搶救室進行搶救,急救人員在迅速采取急救措施的同時通知專科醫生。立即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進入呼吸道導致窒息,絕對臥床休息,盡量減少搬動,防止因搬動出血量加大而加重病情[4]。如必須更換或做治療護理時,動作要輕,少搬動頭部,翻身的角度不宜太大,要盡量保持病室內安靜。
2.2保持呼吸道通暢及吸氧及時有效的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暢的重要措施。急性腦出血多數是昏迷患者,由于顱內壓增高,機械性刺激嘔吐中樞,呈噴射性嘔吐。須立即將頭偏向一側,頭稍后仰,口角向下,及時利用負壓吸引器吸引,吸出口、鼻、咽喉和氣管內嘔吐物及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窒息和造成吸入性肺炎[5]。加強吸痰護理,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吸痰動作要輕柔,每次吸痰不超過15秒,以防氣管粘膜損傷出血。在本組病例中曾搶救1例患者,該患者發病時正在吃飯,突然暈倒。搶救時口腔的咽喉部有很多肉塊堵塞住氣管,立即用鑷子把肉塊鉗出,再吸盡口腔及咽喉部的分泌物,避免了窒息的發生。對有義齒的患者,應及時將義齒取出。對舌根后墜者,可用舌鉗將舌拉出或上口咽通氣管,口咽通氣管能有效地保持呼吸道通暢,牙關緊閉或抽搐患者給予放開口器。如有呼吸困難,立即配合醫生進行氣管插管,使用呼吸機進行通氣,保證患者的有效通氣[6]。
由于腦出血、腦水腫,大腦處于缺氧狀態,盡早吸氧,可改善腦部缺氧狀況,有效保護腦組織。本組患者14例患者采用中流量持續吸氧2-4L/min,46例患者采用氧流量為4-6L/min,可有效提高血氧含量。
2.3快速建立靜脈通道是搶救成功的重要急救措施立即建立1-2條大靜脈通道,最好采用靜脈留置針穿刺。本組60例患者均采用靜脈留置針穿刺,靜脈留置針只要掌握正確的使用方法,具有方便固定,搬動時或患者躁動時不易滑脫和穿破血管引起藥物外滲到血管外的特點,有利于及時有效地使用20%甘露醇、止血藥、靜脈推注速尿等藥物,保證有效地靜脈通道也是提高搶救成功率的關鍵。
2.4嚴密觀察病情變化連接多參數心電監護儀,動態觀察心電圖,血壓,呼吸和血氧飽和度,發現異常及時處理。每15-30min測量患者意識、瞳孔、體溫、脈搏、呼吸、血壓一次并認真做好記錄。
2.4.1意識及瞳孔意識障礙是腦出血最突出的臨床癥狀,也是判斷預后的主要指征。通過簡單的問話、角膜反射、針刺皮膚、壓眶反射等來判斷意識障礙的程度和估計出血的多少及預后。注意觀察患者意識是否清楚、是否模糊或嗜睡、昏睡或昏迷等。如患者的意識逐漸好轉,提示出血已經停止,病情好轉。如患者由清醒轉入昏迷,則提示患者有再度出血和病情加重,或有發生腦疝的可能,意識改變多比瞳孔變化早,及時給予處理。
瞳孔是大腦的窗口,瞳孔的大小和對光反射的變化對于判斷病情和預后有重要意義。雙側瞳孔時大時小是腦疝的早期表現,一側瞳孔擴大提示顱內壓增高,雙側瞳孔縮小提示腦干受損,雙側瞳孔散大提示腦疝晚期,是接近死亡的征象,預后差。
2.4.2血壓和脈搏腦出血早期出現血壓升高,血壓越高,脈搏越慢,發生腦疝的可能性越大。如果患者出現頭痛加劇、嘔吐呈噴射狀、脈搏緩慢、血壓升高、意識改變、雙側瞳孔不等大,則為腦疝的突出表現,應立即報告醫生進行應急處理,避免錯過最佳搶救時機。本組病例中14例患者出現瞳孔不等大,及時報告醫生進行處理,立即給予20%甘露醇快速靜脈點滴,降低顱內壓,減輕腦水腫,防止病情惡化。使用脫水劑時要注意認真檢查藥液是否澄清、透明、如有結晶必須融化后才能使用。避免藥物外滲到血管外,而造成局部組織的壞死。保證甘露醇在15-30min內滴完,保證體內高滲脫水作用。
2.4.3體溫及呼吸顱內高壓可出現去中樞性高熱,體溫高達39℃以上,采取物理降溫或藥理降溫,如在頭部置冰袋,酒精擦浴等,冰袋一般放于大血管走行處。如頸部、腹股溝、及腋窩處;由于顱內出血導致顱內壓增高壓迫呼吸中樞,患者常呈潮式、點頭式和嘆息式呼吸或出現呼吸暫停。有舌根后墜者呈鼾聲呼吸。觀察呼吸的節律、深淺。當呼吸不規則、每分鐘少于8次/min時,應立即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行機械通氣,以保證患者的有效通氣。如一位50歲的男患者急查CT診斷后丘腦及基底節出血,雙側瞳孔不等大,對光反射消失,呼吸呈點頭式呼吸,10min后患者呼吸暫停,心率42次/min,立即行心肺復蘇,由于搶救及時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2.5飲食急性腦出血病人,有意識障礙及嘔吐時,應暫禁食,以免發生吸入性肺炎,待病情好轉不能自主進食者,可行鼻飼術,插入鼻飼管先抽胃液觀察有無出血,如出血量多則繼續禁食,出血量少可給予流質飲食,第一天可給60-80m1分4次,注入胃內,同時可注入止血藥,第二天給予150-200m1分5次給予,第三天給予400-700m1分5次注入,這樣可逐步增加胃張力,減少胃出血、調節胃液PH值,并可為患者提供營養物質。飲食要注意盡量低脂肪、高蛋白、高維生素的流質,并充分補足水分。
3結果
3.1研究對象的一般情況見表1。
4防止并發癥
4.1防止呼吸道和消化道并發癥要正確吸痰,行氣管插管時,要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如出現肺內感染,應采取綜合措施,合并癥與原發病并治,具體措施:變換,加強翻身、扣擊背部、促進排痰,痰多粘稠不易咳出時,可霧化吸入;消化道出血是腦出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主要為應激性潰瘍所致,應觀察患者的嘔吐物及大便顏色,當患者嘔吐咖啡色內容物時,提示胃出血,重癥腦出血時常規應用西咪替丁、法莫替丁,可減少消化道出血的發生率。
4.2防止尿路感染及便秘重癥腦出血患者,排尿失去控制,應安置小便器或留置導尿,做好導尿護理,保持尿道口清潔,每天給予2次消毒,每周更換導尿管1次。防止尿管扭曲,打折,定期做好尿液檢查,防止逆行感染;腦出血病人容易發生便秘,而用力排便可致腦出血再次發生所以要定時定點給病人便器排便,一天至少一次,并給予足夠的水分,必要時使用藥物通便、灌腸等。
4.3防褥瘡發生及深靜脈血栓形成保持床鋪清潔、干燥、平整無皺,每1-2h翻身1次,用枕頭、靠墊以保證患者翻身到位。每天清潔皮膚2次,受潮部位撲爽身粉,受壓部位每次翻身后溫熱敷,不能進行按摩。特別是骶部、髖部、肩、胛等骨性突起部位、注意保護,必要時墊海綿圈或氣墊床;每日對病人四肢做由下向上按摩,每次10分鐘,促進靜脈回流,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一旦發現不明原因的發熱、下腹腫痛、應立即通知醫生診治。
4.4注意安全,防止墜床極度煩躁的患者應加床檔或上約束帶,適當使用鎮靜劑,如安定10mg或異丙嗪25mg肌肉注射,防止煩躁促使再出血。
5正確轉運
腦出血患者往往要轉運去做CT檢查,在轉運過程中要注意盡量減少顛簸,注意保持患者頭部固定,并將患者頭部朝前進一方,避免因運行造成的慣性作用加重頭部充血。在盡可能不改變患者的情況下,將患者平抬上擔架,如搬運者為4人。每人將雙手平放插入在患者頭、胸、臀、下肢的下面,使患者的身體保持同一平面直線上。聽統一號令,將病人一同抬起,平移放在擔架上。如搬運者為2人,方法是在患者腰部凹陷處平塞入床單或毯子,然后輕輕地在患者身下拉開展平,搬運者站在患者頭、腳部,拉起床單的四角共同用力平兜起患者,移至擔架上。注意床單結實完好,兩人用力一致,切勿摔傷病人。在轉運途中,要注意觀察生命體征,保證患者安全。
總之,急性腦出血患者起病急、來勢兇險、病情變化快、預后差。在發病早期能吸氧,心電監護、及時保持呼吸道通暢、迅速建立靜脈通道、及時降低顱內壓、止血和利尿、嚴密觀察病情變化等急救護理措施,維護患者的基礎生命,防止病情惡化,為進一步治療、改善預后起到了關鍵作用。
參考文獻
[1]鄭松枝,魏肖利.急性腦出血病人的院前急救與護理[J].中國現代醫生,2007,8(12):103.
[2]阿曼古?艾買提.急性腦血管病的入院前急救和護理[J].臨床和實驗雜志,2007,5(5):191.
[3]鄭梨,王海燕.搶救75例腦干出血護理體會[J].新疆醫學,2007,37(4):204.
[4]陳芝菊.腦出血的院前急救和護理[J].四川醫學,2007,8(8):954.
【關鍵詞】高血壓腦出血;術后護理;措施
當前,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都發生了變化,高血壓腦出血的發病率不斷攀升。怎樣有效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病例,降低病死率及致殘率成為了我院治療及護理工作的重點。我院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治療方式主要是開顱血腫清除術,并配合優質、合理的護理措施,臨床效果較好,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2月治療的6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33例,女性28例,年齡段在35―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5.1歲。患者全部都具有高血壓病史,出血量達到了25―115mL,出血部位主要是:基底節出血29例;腦室14例,額葉出血11例,腦干出血6例。
2 護理措施
高血壓患者的普遍年齡較大,并發癥狀較多,并發癥的產生會延誤治療的最佳時機,嚴重的話會出現生命危險。為了提高治愈率,降低并發癥產生率,幫助患者恢復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生活質量,術后護理重點做好如下幾方面的工作。
2.1 生命體征的觀察
手術后全面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重點監護患者心電、血壓、血氧飽和度等,每15―30min測量一次,并真實記載,生命體征穩定后只需要每2h監測一次記載一次。若出現脈搏呼吸變慢、血壓突然升高則預示著顱血壓升高;若出現脈搏呼吸加快、血壓驟降則預示著血容量不夠,顱內壓較低。出現以上現象護理人員必須立刻告知醫生,并積極配合醫生。值得注意的是血壓變化情況,若血壓高于150/100mmHg必須馬上告知醫生,遵照醫囑指導患者服用降壓藥。
2.2 引流管的護理
高血壓腦出血手術后都留置腦引流管,從而確保引流管暢通,防止引流管脫落、梗阻、壓折。仔細查看引流液的顏色、性質、流量,并如實記錄。觀察引流口紗布是否出現滲血、滲液,確保傷口干凈干燥,勤更換。每天按時更換無菌引流瓶。引流管上端必須高于引流口開口處固定,確保顱血壓正常,避免出現低顱壓癥。針對那些具有頭痛、嘔吐癥狀的患者都必須根據引流液性質、量,適當調整高度。根據引流是否通暢來判斷是否出現了顱血壓降低或血塊堵塞的癥狀,若出現了堵塞的癥狀即可使用尿激酶 2IU溶于20mLs生理鹽水注入導管溶解[1]。
2.3 口腔護理
口腔護理的主要工作內容是清除口腔內分泌物,確保口腔干凈,防止口腔內細菌感染或肺部并發癥狀出現。認真觀察口腔黏膜是否出現潰瘍出血情況,若出現潰瘍糜爛的癥狀可采用2%龍膽紫、冰硼散;若牙齦出血可使用1%碘甘油。口唇干裂可使用涂甘油或石蠟油[2]。意識模糊的患者使用口腔呼吸時,為了防止口腔黏膜干燥最好采用雙層濕紗布覆蓋口唇。
2.4 皮膚護理
手術后意識模糊的患者需要長時間臥床,不能自己翻身,另外手術后患者身體較差,因此皮膚抵抗能力下降,極易患上褥瘡。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必須確保患者床單干凈整潔。每隔2h幫助患者翻身拍背1次,骨突處皮膚最好采用軟氣墊墊好,以防止褥瘡的產生。
2.5 心理護理
術后患者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肢體活動障礙,影響著患者的心理,需要注重心理護理,多與患者溝通,及時掌握其心理變化及情感需求,開展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另外患者擔憂自己日后生活自理問題,常常產生恐慌無措的心理壓力,需要醫護人員多溝通、耐心講解、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關愛病人,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盡心解決病人擺脫困擾,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加強患者對醫護的信任,積極配合各種治療護理,今早康復出院。
3 結果
經過有效、細致的護理,6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中6例死亡,4例未痊愈而主動出院,其余50例患者痊愈,病死率16.6%,獲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4 討論
高血壓腦出血是一種嚴重的疾病,患者年齡一般較大,且并發癥較多,并發癥會延誤最佳的治療時間,嚴重時會出現生命危機。而全面的病情觀察、有效地控制血壓,加強引流管、口腔、皮膚及心理護理,并重視對患者進行出院宣教等護理措施有助于增加患者的治愈率,減少病死率及致殘率,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具有十分重大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血壓 腦出血 護理
腦出血是由于腦實質內血管破裂導致的顱內出血,具有發病急、進展快、病死率高、致殘率高的特點。治療上除了及時的診斷和治療外,規范及時的護理觀察是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的重要保障。隨機抽取我院自2006年6月至2011年4月腦出血患者178例,其中常規護理措施86例,規范的臨床護理路徑92例,對二者進行比較,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178例,其中男126例,女52例年齡42~81歲,平均58歲。基底節出血98例,小腦出血10例,腦干出血8例,丘腦出血35例,余27例為其他部位腦實質內出血,其中二次出血8例。所有患者均CT明確診斷,心電圖、電解質及肝腎功能均常規檢查。
1.2 方法
神經內科分科前86例腦出血患者均為常規護理措施,設為對照組。分科后92例腦出血患者均進行規范的臨床護理路徑管理,設為觀察組。觀察組進入臨床護理路徑管理,由主管醫師、護士長、責任護士共同制定,并隨著患者的病情變化進行調整。內容包括:入院指導、生命體征監測、檢查、治療、飲食、心理輔導、功能鍛煉、出院指導等。由責任護士及值班護士執行制定的護理路徑進行各項護理工作,每天隨主管醫師查房,檢查患者的治療護理進展,根據病情變化予以適當調整。觀察患者平均住院日、住院費用及患者致殘率情況,對出院患者做好出院指導。
1.3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0.0軟件進行處理,參數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x-±s),統計學方法采用配對資料t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
2 結果
規范的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降低了患者住院費用,縮短了住院周期,降低了致殘率,同時增加了患者滿意度。
3 討論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患者明顯增多,而高血壓、高血脂,高齡、長期口服抗凝藥物,酗酒都是腦出血的高危因素[1]。腦出血的診斷及治療已經成熟。但是規范的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可以明顯的降低患者的住院周期和住院費用,降低患者的致殘率,同時提高了護理質量。臨床護理路徑對腦出血患者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具體為常規的入院指導、監測生命體征,尤其是血壓變化,因為大部分腦出血都由高血壓引起,因此控制血壓尤其重要,良好的血壓控制可以防止血腫量的增加[2]。瞳孔的監測可以明確顱內病變的發展,避免患者錯過手術時機。腦出血患者長期臥床,胃腸功能差,腸蠕動少,容易便秘,易引起血壓升高,因此飲食指導應跟上。對于患者的心理輔導同樣重要,腦出血是一種發病急,后遺癥多的一種疾病,患者在心理上很難接受疾病的現實,再加上對預后的不可預知,往往產生悲觀情緒,因此,合理的心理疏導要適時進行。對于恢復期的護理,功能鍛煉要及時進行,鼓勵患者進行相應的康復訓練,系統的綜合康復治療對腦出血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具有重要意義[3]。出院指導對于腦出血患者十分重要,合理的飲食、適當的控制血壓,保持平和的心態,可以降低再出血的可能,同時要進行戒煙,吸煙及被動吸煙是腦出血的危險因子[4]。總之,規范的臨床護理路徑可以使患者獲得最佳護理,可以使患者獲得及時的檢查、治療、護理,可以明確護士的職責,可以使護理工作具有計劃性、針對性和條理性,提高了護理質量,減少了護理差錯,提高了護理效率。更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參 考 文 獻
[1]Rymer MM. Hemorrhagic strok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Mo Med. 2011 Jan-Feb;108(1):50-54.
【關鍵詞】
高血壓;腦出血;護理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腦血管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高趨勢,且發病急驟、病情危重,是人類死亡及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壓腦出血是中老年人常見的危急癥狀,是高血壓病中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是指因長期的高血壓和腦動脈硬化使腦內小動脈發生病理性的改變而破裂出血。其發病率與血壓升高的程度有關。在積極治療的基礎上,如果采取及時有效的護理措施,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預后有積極的影響,減少并發癥和死亡率。現將36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的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共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齡為43~79歲。高血壓病史4~38年。均由CT明顯診斷。意識清12例、嗜睡10例、淺昏迷8例、深昏迷6例、一側瞳孔散大4例、雙側瞳孔散大2例。
2 發病機制
腦出血患者多數伴有動脈硬化造成腦動脈血管彈性降低,或產生小動脈瘤;血壓長期增高亦引起腦血管壁損傷。當興奮或活動時導致血壓急驟升高,可導致血管破裂,造成腦實質內出血。基底節出血較為常見,出血的血管多為豆紋動脈,血液通常侵入丘腦或尾狀核延伸至內囊至側腦室。
3 臨床表現
3.1 發病前可出現頭痛、頭暈、肢體麻木等先驅癥狀,也可在原有基礎上突然加重。
3.2 發作時可伴有意識喪失、顏面潮紅、脈搏慢而有力、呼吸快、血壓升高可達200 mm Hg以上,出血灶對側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對側同向偏盲。
3.3 破入腦室或腦干出血則出現深昏迷、高熱、去腦強直、雙瞳孔縮小或擴大。
4 護理措施
4.1 專科護理
4.1.1 腦出血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尤其是最初24~48 h,避免搬動,病室保持安靜,避免聲、光刺激,限制探親,一切護理為均應輕柔,避免患者劇烈咳嗽或躁動,以免再出血。患者惻臥位,頭抬高15°~30°,并可頭部置冰袋,以減輕腦水腫。有義齒和眼鏡的患者應予取下,妥善保管。神志不清、躁動及合并精神癥狀者加護欄,適當約束,防止跌傷,必要時給予少量鎮靜劑。
4.1.2 定時監測生命體證、意識、瞳孔變化,觀察腦出血患者有無顱內壓增高癥狀。如顱內壓增高,應遵醫囑靜脈快速滴注甘露醇等脫水劑降低顱內壓,避免發生腦疝。一旦患者出現脈搏減慢、呼吸不規則、一側瞳孔散大、意識障礙加重等腦疝的表現,應立即報告醫生,及時協助搶救。
4.1.3 吸氧 立即給予吸氧,3~4 L/min,吸氧濃度為30%~40%。氣管切開或張口呼吸的患者應以濕紗布覆蓋氣道,使吸入氧氣濕化及防止異物墜入氣道。
4.1.4 保持呼吸道通暢 顱內壓增高嘔吐時,嘔吐物誤入呼吸道易發生窒息和呼吸驟停,從而造成缺氧,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因此,應嚴密監護,一旦發生患者出現呼吸節律、頻率、病理性呼吸等異常情況須立即報告醫生進行搶救,吸痰,清除口腔內異物。
4.1.5 防褥瘡 保持床單位干燥整潔,保持皮膚衛生。患者要每2~3 h翻身1次,翻身時動作輕柔緩慢,翻身以30°~50° 為宜,同時盡量避免過度刺激和連續護理操作。對身體受壓發紅部位定時給予溫水熱敷或50% 酒精按摩,有破損者涂以抗生素。
4.2 用藥護理
4.2.1 保證脫水劑快速輸入,并注意各種脫水劑交替運用及時間間隔,以達到持續、平穩降顱壓的效果。
4.2.2 準確記錄24 h出入量,避免發生水、電解質紊亂,觀察尿夜的顏色,及時發現血尿,發現腎功能異常。
4.3 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
4.3.1 預防肺部感染,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加強口腔護理,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吸痰。對尿失禁、尿潴留患者應作留置導尿,仔細觀察尿的顏色、性質、量并記錄。每4 h1次。
4.3.2 預防應激性潰瘍的發生,保證制酸,護胃藥物及時,足量的應用,密切觀察便血情況。
4.3.3 經常更換輸液部位,防止發生靜脈炎。
4.3.4 癲癇發作時,防止咬傷、跌傷及窒息發生,對于癲癇持續狀態的患者遵醫囑快速給予抗驚厥藥物,隨時保持呼吸道通暢,加強基礎護理。
4.4 飲食護理
急性腦出血患者在發病24 h內禁食,24 h后如生命體證平穩,無顱內壓增高癥狀,無嚴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鼻飼流質飲食。每次鼻飼前應抽吸胃液觀察有無顏色改變,如發現胃液呈咖啡色要及時通知醫生進行處理。鼻飼溫度不超過以30 ℃為宜,每日保證足夠熱量、蛋白、維生素的攝入。如有胃出血暫停鼻飼,改為輸液。
4.5 便秘護理
便秘者增加含纖維多的食物,可食用香蕉、蜂蜜、芹菜、胡蘿卜等。另外多進水,加強是適度翻身,按摩腹部,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必要時遵醫囑可使用緩瀉劑,如番瀉葉、麻仁潤腸丸、果導等誘導排便,以防再次腦出血。
4.6 心理護理
急性期患者及家屬的注意力在搶救生命上,而在康復期則往往急于功能恢復,要求很快自理,甚至去工作。要求用新藥、新方法治療者很多,有部分患者表現悲觀、失望、精神抑郁。因此,要多個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要身殘志不殘、身殘也志堅;要實事求是地對待自己的疾病和功能,力爭取得良好的預后。要與醫護人員、家庭配合好,共同戰勝疾病。
4.7 健康指導
4.7.1 告訴患者應注意改善生活及飲食習慣,要少鹽、少酒、戒煙、少食飽和脂肪酸,避免肥胖及過度緊張。
【關鍵詞】 原發性腦內出血 診斷 治療
15%~40%的腦出血的患者(甚至可達50%的腦出血患者)死于急性期。多死于第1個月內,通常在第1周,由于幕上較大出血導致天幕疝,或后顱凹出血。滿4年的累計生存率50%~80%。急性期呈意識障礙的死亡率超過1/4,肢體無肌力障礙的預后最好。死亡原因在急性期主要為腦疝,在慢性期為心肌梗死和呼吸道感染。腦出血并發腦干出血或腦出血出現并發癥(心力衰竭、心律不齊、肺水腫或肺炎、上消化道出血等),預后嚴重。腦出血的預后有5%取決于丘腦下部和腦干是否受損,及腦水腫的程度、有無肺部感染和有無上消化道出血等。
一 臨床資料
收集我院2007年2月-2010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原發性腦出血患者,并經頭顱ct證實。年齡40-75歲的患者358例。進行回顧性分析。
二 診 斷
原發性腦內出血(pich)通常不能單獨從臨床上與由腦梗死引起的卒中相鑒別。對臨床上確定的腦卒中患者,首先最好是根據臨床描述腦卒中綜合征和損害的部位,然后做ct以確定診斷為原發性腦內出血。在用抗凝劑前,甚至在用阿司匹林前必須查 ct以除外原發性腦內出血。
腦內出血的部位可提示出血的原因。高血壓性原發性腦內出血多發生在基底節區、丘腦:腦干和小腦。其他疾病引起原發性腦內出血不只在這些區域而且也在大腦半球的周邊區(腦葉出血)。
1.診斷要點
(1)50歲以上,有高血壓病史。
(2)突然起病,有較多的全腦癥狀,病情進展快,伴局灶性神經癥狀者。
(3)腰穿為血性腦脊液或ct掃描示高密度改變。
具備第1條與第2條可考慮診斷,如同時具備第3條則可確定診斷。
2.輔助檢查
(1)血液檢查:可有白細胞增高,血糖升高等。
①頭顱ct掃描:血腫灶為高密度影,邊界清楚,ct值為75~80 hu;在血腫被吸收后顯示為低密度影。
②頭顱mri檢查:對急性期腦出血的診斷ct優于mri,但 mri檢查能更準確地顯示血腫演變過程,對某些腦出血患者的病因探討會有所幫助,能較好地鑒別瘤卒中,發現avm及動脈瘤等。
腦ct、磁共振掃描對診斷最有幫助,不僅可以早期確診,而且能夠精確了解出血的部位、出血量、波及范圍、有無腦室穿破以及血腫周圍腦組織情況。
三 治 療
主要的治療要點是:
1.腦卒中患者的一般支持性治療。
2.停用各種抗凝劑。
3.降低顱內壓,如出現腦積水的癥狀則可行腦室引流。
4.對引起患者意識障礙進行性加重及神經系統功能損害進行性加重的腦淺表血腫,則行手術切除。這可使患者臨床病情恢復(如額葉出血、小腦出血等)。
5.根據病因防止復發,特別是針對囊狀動脈瘤、血管畸形和高血壓病的治療。
處方選擇
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靜滴(由出血量、顱壓定次數)。甘油果糖注射液250ml,靜滴。l周后可加三七總苷類藥物,如路路通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緩慢靜滴,1次/d。
腦損害癥狀在起病半年后迅速好轉,至第4年有所進步。平均隨防3年,發現1/4的患者完全依賴他人護理,1/3的患者生活部分自理,不到一半的人可獨立自理生活。糖代謝正常者的功能預后相對為好。急性期肢體肌力0級者預后最差。
腦出血穩定后,應注意患者肢體功能恢復,輕癥腦出血偏癱可以完全恢復或明顯恢復,多數恢復不完全,重癥可遺留永久性殘廢。偏癱恢復越早預后越好,病后7天偏癱開始恢復者,3個月后可獨立行走;1個月以上偏癱仍未開始恢復者,3個月后多不能獨立行走;病后2~6個月仍可見到恢復,6個月以上恢復慢而少。
腦出血后在第1周早期加重,可能與腦梗死的原因相同,其神經方面的原因包括:
(1)復發性出血。
(2)如血液進入腦脊液(見蛛網膜下腔出血),或小腦、腦干的血腫阻塞腦脊液向導水管和第四腦室的流動,則可出現腦積水。
(3)腦水腫引起局灶性腦缺血、顱內壓增高、腦移位和天幕疝。
(4)癲癇發作。
四 經驗指導
1.既往有高血壓病史的中老年患者,突然出現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并伴有頭疼、血壓升高,應首先考慮腦出血,立即行頭顱ct,明確病變部位及出血量,制定治療方案。
2.出血患者不要急于降血壓,因為腦出血后的血壓升高是對顱內壓升高的一種反射性自我調節,應先降顱內壓后,再根據血壓情況決定是否進行降血壓治療。
3.血壓過低者應升壓治療,以保持腦灌注壓。
4.嚴密觀察病人的臨床情況,特別是意識狀態、血壓、血糖等,一旦發現情況異常, 應盡早復查頭顱ct,以便及時采取措施阻止病情進一步惡化,為搶救生命贏得時間,以盡最大努力降低病死率和殘障率,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
參 考 文 獻
[1] 王忠誠.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3:874.
【關鍵詞】 腦出血 護理
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59例,男47例,女12例。年齡46~78歲,平均61.2歲。所有患者既往均有高血壓病史,5~24年,平均10.7年。其中第一次中風者53例,占90.1%,第二次中風者6例,占9.9%。發病后24小時內入院,住院后均通過頭顱CT或MRI確診為腦出血。出血部位:殼核---內囊出血29例、丘腦出血24例、小腦2例及腦干出血4例,出血量 2.5~60ml。其中意識障礙23例,包括嗜睡16例,淺昏迷9例,深昏迷4例。一側瞳孔散大5例,雙側瞳孔散大3例。結果本組患者共發生肺內感染3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再次出血1例,下肢深靜脈血栓2例,中樞性高熱1例,高糖血癥2例,褥瘡1例,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3例,有合并癥15例,合并兩種以上并發癥4例,死亡3例,死亡率5.1%。27例痊愈,21例生活基本自理出院,6例呈植物生存狀態,2例自動出院。患者住院時間為27~36天。
2 急性期護理
2.1 病情觀察
嚴密觀察病人意識狀態、瞳孔、生命體征、頭痛、嘔吐等的變化,做好搶救準備。
2.1.1 意識狀態
意識狀態是判斷病情及預后的重要指標,應密切觀察并按時記錄,如意識障礙加深、煩躁不安、血壓升高、中樞性高熱提示繼續出血;如劇烈頭痛、嘔吐、呼吸加快、血壓和體溫上升考慮腦疝前趨癥狀[2]。如由昏迷到朦朧,嗜睡狀態,說明病情好轉;如呼之不應,壓眶無反應,呼吸深而大,有鼾聲,處于深昏迷狀態,提示病情非常嚴重。
2.1.2 觀察瞳孔
瞳孔的大小、形態、對光反應是判斷病情、觀察腦疝的主要依據。瞳孔散大、縮小、不等大,對光反應遲鈍或無反應,均提示病情有變化。一側瞳孔散大,對光反射遲鈍或消失提示同側腦疝;雙側瞳孔縮小、眼球固定提示腦干受損;雙側瞳孔散大,各種反射消失,提示臨終征象[3]。
3 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
3.1 腦疝護理
腦疝是腦出血常見的死亡原因,降低顱內壓,控制腦水腫,防止腦疝的形成是腦出血的主要治療原則。在急性期應密切注意患者的意識狀態、瞳孔、血壓、脈搏、呼吸的變化,特別應注意頭痛的部位,性質和持續時間,是否有噴射性嘔吐,一旦發現腦疝征象,應立即用20%甘露醇250ml快速靜滴,必要時可與速尿和地塞米松聯合應用[4]。
3.2 上消化道出血的護理
消化道出血是腦出血常見并發癥之一,主要為應激性潰瘍所致,一般發生于腦出血后5~7天。(1)密切觀察消化道出血先兆:如腹痛。對意識障礙的患者應給予留置胃管,維持有效的胃腸減壓,觀察有無嗆咳、呃逆及嘔吐物的顏色等[5]。(2)觀察有無黑便排出及排便次數、性質、量,來判斷出血是否停止。如果黑便次數增多,質稀、腸鳴音亢進,提示有繼續出血或再出血。
3.3 肺部感染的護理
腦出血患者因長期臥床造成肺部淤血,昏迷者口腔分泌物或嘔吐物被誤吸入肺部等因素造成患者肺部感染[6]。(1)及時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清除口腔中的嘔吐物,防止窒息。神志不清或昏迷舌后墜而致呼吸不暢的患者,頭應偏向一側。如有痰液堵塞呼吸道,協助拍背排痰,防止墜積性肺炎的發生。痰液黏稠者可每日霧化吸入2次,降低分泌物的黏稠度。(2)對神志不清者,予以口腔護理,口唇干裂者可涂石蠟油,張口呼吸者用生理鹽水紗布遮蓋口鼻腔。
3.4 褥瘡的護理
褥瘡是由于身體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血液循環障礙、局部組織持續缺血、營養不良形成的組織壞死[7]。護士協助翻身拍背每2小時一次,如患者身體受壓部位局部有發紅,應縮短翻身間隔時間,有皮膚破損者,紅外線照射每日2次,必要時用氣圈、海綿墊抬高受壓部位。翻身時避免拖、拉、推等動作,防止擦傷皮膚。
4 恢復期的護理
4.1 心理護理
腦出血患者不管是急性期還是恢復期,心理護理應始終貫穿其中。因患者自理能力差,肢體功能障礙,易產生焦慮、恐懼、被動依賴、孤獨感、自卑等心理變化。通過護士耐心疏導,徹底消除其顧慮,避免各種刺激,以免患者情緒激動誘發再出血,并積極配合功能鍛煉,恢復肢體功能[8]。
4.2 肢體功能訓練
(1)使患者癱瘓側肢體保持功能位,上肢前臂呈半屈曲狀態,腕和手指輕度伸展,手握紗布卷,防止關節畸形;足底放置足板,與踝呈90°;腿外側放沙袋以防腿外展、外旋;被動活動應特別注意患側肩關節的外展、外旋活動,防止肩關節攣縮疼痛[9]。(2)按摩應從肢體近端到遠端,由輕到重,由淺到深,由慢到快,反復按摩[10]。(3)被動活動 先大關節后小關節,先近端關節后遠端關節,先健側后患側,每天2~3次。(4)坐起訓練 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絕對臥床3~4周后,逐步坐起,循序漸進。(5)站立訓練:患者雙足分開與肩寬,雙手手指交叉,上肢伸展前伸,使重心落在前腳掌上,護士坐在患者前面,雙膝支撐患者患側膝部,幫助患者重心前移,緩慢站起。保持站立姿勢,重心逐步移向患腿,訓練患腿持重能力。(6)步行訓練:患者達到站立平衡后,即可利用手杖進行訓練,逐步過渡到獨立步行。(7)日常生活訓練:指導患者進行手的技巧、精細性訓練,運用正確的姿勢反復訓練握筆,穿脫衣褲,協助患者逐步學會洗臉、刷牙、如廁等。
4.3 語言功能訓練
病情穩定,及早進行,從最簡單的發音開始,如b、p、m等,幫助患者協調唇、舌、軟腭、喉部及其他肌肉的運動[11]。通過聲音的反復刺激,誘導其發音,達到治療的目的。
5 體會
腦出血是一種嚴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的疾病,本研究證明,發病后通過綜合治療、密切的監護、科學、綜合護理、明顯降低了腦出血的并發癥、后遺癥、死亡率、明顯提高了腦出血患者的存活率、生活質量和治愈率,并且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通過加強與患者的溝通,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真正體現出“三分治療,七分護理”的價值,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者生活自理和勞動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促進了患者功能康復,減輕了患者心理壓力和不良情緒,促進了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姚瑞珍.腦出血病人術后的觀察及護理研究.護理研究,2008,22(3):793-795.
[2]韋春燕.高血壓腦出血病人的治療及護理進展[J].護理研究.2005.19(3A):383-385.
[3]遲淑梅,彭悅.腦出血病人的護理體會.中國護理雜志,2007,4(7):60.
[4]章正祥.腦出血的治療進展.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5,4(4):340-342.
[5]張建美.腦出血患者并發上消化道出血的觀察及護理.中華現代內科學雜志,2006,3(10)31.
[6]熊艷麗.腦出血急性期的護理干預.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6,3(17):50-51.
[7]陳維英.基礎護理學.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95.
[8]高彩紅.微創穿刺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70例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7,10(5):154-155.
[9]楊增琴.腦卒中病人的康復護理.中華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6,9(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