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四年級下冊教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課題名稱
《方程》
科
目
數學
年級
教學時間
1課時
學情分析
“方程”,學生已經有了上節課用字母表示數的認識和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圖形的面積、周長計算公式的知識經驗。但學生是第一次接觸方程,因此,把文字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是一個難點,需要大量的結合學生自身實際的感性材料,讓學生體驗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意義,從中體會它的優越性,促使學生建立用方程表示等量關系,形成初步的感知。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尊重科學的精神和嚴謹細致的思維品質。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操作實驗的過程,讓學生了解方程的含義。
三、知識與技能
1.
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系。
2.
在列方程的過程中,發展抽象概況能力。
重點、難點
1.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系。
2.培養從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教學資源
(1)教師自制的多媒體課件。
教學活動1
(一)師生互動,激趣導入
1、教師播放學生在學生游樂區玩蹺蹺板的視頻,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學活動2
(二)、創設情境,了解方程的含義:
1、教師結合課件演示,使學生直觀感受當兩個托盤放入的物體質量相等時,天平就保持平衡。
2、教師指出:天平不僅可以稱物體的質量,還可以反映數量之間的關系。
3、教師出示一些情境圖,學生用式子表示數量之間的關系。
4、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剛才的學習過程,從學生所列的算式中提取14個,回顧一下這14個算式是根據什么情境得到的。(教師課件演示)
·
50>20
50>20+20
·
50=20+20+10
50+50=100
·
20+x=50
x+20=50+20
·
x+0.5=2.5
x+50>100
·
x+50
175-x=21
·
25+y=173
4a=380
·
4m=380
2x+200=2000
5、教師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用“=”連接的式子,課件中去掉不等式.
觀察剩下的10個等式,發現這些等式的特點,有的含有未知數,有的不含有未知數。
6、引導學生概括方程的概念。
教師結合課件,師生共同總結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
7、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6+x=14
36-7=29
60+23>70
8+x
50÷2=25
x+4
y-28=35
5y=40
8、判斷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學生打手勢判斷)(題目略)
9、你知道嗎?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會用方程解決數學問題了。在我國古代,大約兩千年前成書的《九章算術》中,就記載了用一組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史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國的數學家笛卡爾第一個提倡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數,才形成了現在的方程。
10、根據下面5個素材列方程。
此環節在教師引導下,師生一起完成。
此環節教師引導學生完成。
11、教師為學生提供8個素材,學生根據這些素材找出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列出方程。
學生小組合作完成,然后全班訂正。
12、學生談列方程的感受。
教學活動3
(三)拓展應用: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系。
1、請你判斷。(機動題)
(1)買5杯果汁一共40元。如果用a表示一杯果汁的價錢,下面哪個算式是對的?
a×5
=
40
a÷5
=
40
a÷40
=
5
(2)每輛游覽車可以坐45人,五年級學生剛好坐滿9輛游覽車。如果用a表示學生的總人數,下面哪些算式是對的?
45÷a
=
9
a÷45
=
9
a÷9
=
45
教學活動4
教學內容:歌曲《西風的話》
課型:唱歌課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用自然舒展、抒情柔和的聲音演唱歌曲《西風的話》,啟發教育學生珍惜時光,熱愛生活。
2、培養學生聆聽音樂,觀察樂譜,表現音樂的能力。
教學重點:
用自然連貫、優美的聲音演唱歌曲,有感情的表達歌曲抒情的意境。
教學難點:
運用氣息的控制,在不同聲區中保持聲音位置的統一,唱準旋律。
教具準備:鋼琴、課件、音樂視頻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歌曲:
談話導入:
我給同學們帶來一首歌曲,是我的偶像演唱的,請看大
屏幕:(播放視頻)這首歌曲叫《惱人的秋風》為什么說秋風是惱人
的呢?秋風還有一個名字——西風:陣陣西風帶來了秋天的信息,
西風對我們說了什么?
1、請聽《西風的話》,播放歌曲視頻(板書課題)
2、問:西風說了什么?(生答)
3、今天我們學習的歌曲就是《西風的話》,生齊讀課題
二、感受歌曲:
1、聽歌曲錄音:小聲唱歌詞
問:你覺得西風的話是熱情歡快的還是親切溫柔的呢?
問:速度怎樣?(慢)
2、聽錄音,感受拍子:輕輕地唱
四拍子
強弱規律:強
弱
次強
弱
3、再聽錄音,跟老師動作表現:
歌曲劃分為幾個樂句?(4個樂句,一段體)
4、再聽:節奏有什么特點?(四個樂句完全相同)
X
X
X
X
X
X︱
X
—
X
—︱
X
X
X
X
X
X
︱
X
—
—
︱
生齊讀節奏
三、學唱歌曲《西風的話》:
1、視唱旋律:
教師伴奏:齊唱——處理——齊唱
提示:注音旋律的上行和下行,把握音準
2、添加歌詞演唱:
學生找出難點樂句,師生共同解決。
3、歌曲處理:
(1)一字多音:
上方的連線:圓滑連貫,試唱每句一字多音處
(2)力度記號:
漸強
漸弱
p
f
——
在演唱中體現
(3)
結尾的處理:怎樣表現?(漸慢、漸弱)——齊唱
4、完整的演唱歌曲
四、拓展:
1、韓國組合(超級少年)版《西風的話》:
流行唱法、三個人不同聲部——重唱
2、合唱團《西風的話》:
多人、多聲部——合唱
3、作者介紹:
黃自(1904——1938):我國20世紀30年代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培養了許多優秀音樂人才,他是我國早期音樂教育影響最大的奠基人。
被當時的音樂界譽為“愛國歌曲之王”。他的代表作品有清唱劇《長恨歌》,歌曲《花非花》《踏雪尋梅》等。
五、結束:
1、思想教育:《西風的話》告訴我們光陰似箭、要珍惜時間,熱愛生活。
2、鞏固歌曲:
隨歌曲錄音演唱并動作表現。
板書設計:
《西風的話》
1=F
4/4
慢速
親切溫柔
科目:美術
年級:
二年級
教師姓名:韓惠勇
知識來源
課標要求
知識分析
學情分析
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幻想也要有一定的科學依據。作
為行星家族中的一個成員地球,更是有著一個神秘核心,在這個核心中究竟有無生命,按照常規的思維肯定是沒有。但是科學家為何在海底的火山口附近,溫度高達幾百度的海水里發現了游動的小蝦。不能把人生活的環境和其他生物生活的環境等同去看,生命的表現形式不
可能完全一樣。要拋開一些慣用的思維模式,這是幻想思維的首要條件。地心是未知的,即便是科學的研究也只不過是冰山的一角。像《地心游記》里記載的是地心有熾熱的巖漿,假
如熾熱的巖漿里有游動的生物,
那也應該是何等的壯觀和美麗。那發著光的流動著的巖漿照耀著地心,那是怎樣的一個光怪陸離的地底世界。也可以畫一些從未見過的想象中的植物、動物,還可以畫一些想象的人和環境。
教學目標
1.
學生能夠大膽想象選取自己喜歡的表現形式,創作出一幅關于地心游記的想象畫。
2.
發展學生的想象力,以及畫面的組織能力
3.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精神和樂于探究的意識
教學重點
發展學生的想象力,以及畫面的組織能力,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精神和樂于探究的意識。
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學生能夠大膽想象選取自己喜歡的表現形式,創作出一幅關于地心游記的想象畫。
教學準備
教學時間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設計意圖
一、課前布置 布置學生搜集一些關于地球構造方面的資料,對地心的知識做一個簡單的了解。 二、教學引入: 讓學生進行交流搜集整理的資料,以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 三、視頻資料欣賞 利用恐龍滅絕、神秘的太平洋百慕大三角失蹤的飛機、輪船和火山爆發等視頻資料創設情景,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在地球的中心是否有另外一個未知世界。 (教師可以聯系現時生活中已知的,但并不一定存在的東西,引導學生運用想象,發展到創作意識和興趣。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把人、物、事和地心這種神秘莫測的世界聯系起來。有條件的學校,教師還可以播放有關科幻、探險的影視作品,通過畫面、聲音來感染學生,引入課題,引發學生的想象。) 四、激發學生的想象: 學生在進入想象階段后,如何定位是一個關鍵。 師:作為行星家族中的一個成員地球,更是有著一個神秘核心,在這個核心中究竟有無生命,按照常規的思維肯定是沒有。但是科學家為何在海底的火山口附近,溫度高達幾百度的海水里發現了游動的小蝦。不能把人生活的環境和其他生物生活的環境等同去看,生命的表現形式不可能完全一樣。要拋開一些慣用的思維模式,這是幻想思維的首要條件。地心是未知的,即便是科學的研究也只不過是冰山的一角。像《地心游記》里記載的是地心有熾熱的巖漿,假如熾熱的巖漿里有游動的生物,那也應該是何等的壯觀和美麗。那發著光的流動著的巖漿照耀著地心,那是怎樣的一個光怪陸離的地底世界。 學生想象、討論交流 五、學生想象繪畫創作 可以畫一些從未見過的想象中的植物、動物,還可以畫一些想象的人和環境。描繪地心的景色也是選擇之一。 (學生從直觀的欣賞和想象中把自己置身于一個想象中的世界,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了,思維也被激活了。) 出示一些科幻題材的圖畫,或分析書本中的學生作品。 提示學生思考:作者表現的是怎樣的科幻情景,又通過怎樣的線條、顏色的對比,以及畫面的組織來表現想象中的奇幻世界的。 (啟發學生利用動植物的變形的特定空間環境,甚至于還可以利用畢加索、馬蒂斯的變形人物,從中得到借鑒,從而打開學生的思路。在學生通過感性的欣賞和理性的認識后,會根據自己的聯想進行繪畫練習。) 選擇更利于自己表現的方式來進行創作,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感受。
六、作業展評 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和評價學生的作品。可以通過自評、學生互評、老師總評等方式進行。要給每個孩子發表觀點的機會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精神和樂于探究的意識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從兒童的特點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引導學生運用想象增強想象力和創作意識。
發展學生的想象力以及畫面的組織能力
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和評價學生的作品。
板書設計
地心游記
《山谷靜悄悄》
教材版本
人音版
學
校
學
科
音樂
年
級
四年級
冊
別
單元
第七單元
課
時
1課時
設計者
所屬單位
教學目標
一、通過學唱歌曲《山谷靜悄悄》,感受歌曲優美的情緒,感受歌曲描繪的大自然山谷中的美麗景色。
二、通過聆聽、律動、感受、體驗歌曲優美的情緒,體會4/4拍的節拍感和高低起伏的旋律。
三、能用輕柔優美的聲音演唱歌曲,并能初步掌握歌曲中休止符、一字多音、力度記號和頓音記號。
教材分析
歌曲《山谷靜悄悄》是一首描繪大自然美麗景色的藝術歌曲,是一段體結構的分節歌。歌曲一開始用X0
X0
X
-
|
的節奏,描繪了充滿生機的美麗山谷,使人有如身臨其境之感。前三段歌詞分別描繪了山間的景物,富有動感,從“煙霧”、“花”直至“溪流”、“野兔”,動感不斷增強。在四小節間奏之后,“地質隊叔叔”的出現,打破了原先的靜謐安詳,使山谷頓時熱鬧其阿里,錘子擊石的叮咚聲和溪水聲交織成一支美妙的樂曲在山谷中回蕩。四段歌詞雖都配同樣的旋律,但由于歌詞在形象、意境上有豐富細膩的變化和發展,歌曲很能使人們對山谷中的美麗景色產生聯想和想象。
教學思路
通過聆聽、律動、模仿、體驗等多種教學手段掌握歌曲,能初步掌握歌曲的力度記號、頓音記號并用優美輕柔的聲音演唱歌曲。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能用輕柔優美的聲音演唱歌曲《山谷靜悄悄》。
教學難點:歌曲中力度記號、頓音記號、休止符和一字多音的掌握。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鋼琴,紙杯。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一、感受節拍
1.課前播放歌曲《山谷靜悄悄》伴奏學生拍手踏步律動進教室
2.學生跟音樂伴奏用跺腳、拍腿、拍手、拍腿律動第一部分。
3.教師示范變化律動,學生模仿再次感受第一部分。
4.學生跟音樂伴奏加紙杯律動第一部分。
5.教師用紙杯打第一樂句節奏譜,學生模仿。
師:老師的紙杯音量是怎么變化的?(P--MP)
6.教師黑板出示P、MP,學生再次用紙杯打第一樂句節奏譜。
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律動感受歌曲4/4拍的強弱規律和節奏特點,通過打紙杯節奏,感受力度記號P和MP的區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二、體驗旋律
1.師用LU哼唱第一樂句歌譜并在黑板上畫旋律線,學生用合適的力度模仿哼唱
師:我們哼唱的力度又是怎樣的?(P--MP)
2.師跟伴奏用柯爾文手勢唱第一部分旋律主干音。
3.學生跟伴奏用手勢模唱主干音。
4.藏起結尾兩個長音,師生跟伴奏合作唱。
5.師唱第一部分全部旋律,學生唱藏起來的音。
6.生畫旋律線跟鋼琴完整唱第一部分旋律,注意休止符和切分節奏處要唱準。
7.師按旋律走向拍節奏唱歌譜,學生模仿唱。
學生通過畫旋律線哼唱歌譜體驗歌曲高低起伏的旋律特點,通過模唱主干音和藏起來的音記憶熟悉歌譜,為學唱歌曲做鋪墊。
三、學唱歌曲
1.學唱第一部分
(1)初聽第一部分,學生感受歌曲情緒。
師:聽一聽我們來到了哪里?那里是吵鬧的還是安靜的?
(2)出示第一段歌詞,學生有節奏地念念。
(3)復聽第一部分,學生聽清歌詞內容。
師:山谷里有些什么美景?
(4)出示第二三段歌詞,學生有節奏地念念。
(5)師生接龍念念第一部分歌詞,提示學生切分節奏處的歌詞要念準確。
(6)學生跟鋼琴慢速學唱第一部分歌詞,再次提醒學生力度記號、休止符和切分節奏要唱準確。
2.學唱第二部分
(1)聆聽全曲,學生再次感受歌曲優美的情緒
師:是誰打破了山谷里的寧靜?傳來了什么聲音?
(2)出示第二部分歌譜,學生跟鋼琴唱一唱。
師:山谷里因為來了地質隊的叔叔們,頓時熱鬧了起來,讓我們用MP的力度唱一唱。
(3)出示結尾句,學生用敲小鐵錘的動作唱一唱,提示學生頓音記號、減弱記號唱準確。
(4)學生跟鋼琴完整唱歌曲
(5)學生跟音樂伴奏完整唱歌曲
學生通過多次聆聽歌曲感受歌曲優美的情緒,通過接龍念歌詞記憶歌詞并掌握歌曲節奏,通過跟鋼琴唱、跟伴奏唱等多種方式學會歌曲。
四、處理結尾句
1.學生唱結尾句,教師加上“叮咚”回聲。
2.請一部分學生跟老師學唱“叮咚”回聲。
3.跟音樂伴奏合作唱歌曲,結尾句做回聲處理。
4.在歌曲中走出教室。
學生通過做結尾句回聲處理,提升合唱能力,再次感受歌曲優美的情緒和山谷里的美景。
活動對象:
四年級
活動目標:
1.
通過活動知道節約用水的重要性,增強節約水資源的緊迫感。
2.通過討論,了解節約水源的方法,明白節約水源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3.勵志從自身做起,感染身邊的人們,為保護環境做出自己的貢獻。
活動重難點:
了解水源的緊缺性和節約水源的方法。
活動過程:
一、新課學習,板書課題
同學們,隨著居民生活品質的提高,洗澡的次數也在逐漸增多,故而洗澡水的用量也在逐漸加大,我們今天就針對人們洗澡水用量做一次深入的調查。(板書課題)
二、展示調查結果
那么大家都對那些地方進行了調查呢??每個小組成員對調查結果進行分享
調查地點:
自己家中,親戚、朋友、鄰居家中,洗浴中心等。
那么有哪些因素影響著洗澡的用水量呢?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
1.洗澡的頻率
每天洗一次,兩天洗一次,一周洗一次,不定時的洗(夏季一天洗幾次)等
2.用水質
自來水(節約),家中裝的凈水器里的水洗(浪費)等
3.洗澡場所
家中(節約)、洗浴中心(浪費)、河邊(比較貧窮地區)
4.季節的影響
冷天洗澡次數少,熱天洗澡次數多;
5.人群
年輕人、上班族、生活方式的等等洗澡次數多,中學生、老年人和病人等洗澡次數少;
6.居住環境及風俗習慣
家中有暖氣的洗澡次數多,家中沒暖氣的洗澡次數少,高原地帶和部分國家一年都不洗澡,因為水比油貴;
7.熱水器
需要調水溫時,流出來的的水也是浪費等;
8.沐浴露
不用沐浴露也能洗干凈,用量沐浴露反而還要用水再沖洗,所以用沐浴露會增加洗澡水的用量。
三、分析討論
許多人并沒有認識到水對生命的重要,因為我們身邊暫時不缺水,也并沒有認識到水污染對身體的危害,針對我們身邊存在這么嚴重的水源浪費現象,作為小學生的我們應該從哪些地方來改善呢?
1.
在洗浴中心看見水管流水又沒人管理時,我們應該主動的關掉;
2.
洗澡時專心洗澡,不拖延時間,洗干凈就關掉水源;
3.用自己的行動來影響家人和身邊的人。
4.用沐浴露會環境造成水污染,所以不用沐浴露也會減少用數量。
5.洗澡時腳下放個盆子,把用過的水用桶暫存起來,可以用來沖馬桶,涮拖把等,也可以節約水。
6.家中買個記水器
7.發動身邊的人節約洗澡水。
四、總結
看來,同學們已經認識到節約水資源的重要性。地球上還有很多地區因缺水而正常飲用水都保證不了,水是有限的,而我們的生活又與水息息相關,老師也做了一個調查,每人每次洗澡時間是15至20分鐘,用水量大約是20公升,如果我們每人每次洗澡節約1公升,那么全球每天就會節約更多的水。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為節約水資源貢獻我們的力量!
一、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例,經歷認識小數與分數之間關系的過程。
2、了解小數與分數的關系,能把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改寫成小數,會進行分數與小數之間的轉化。會用分數和小數表示一些簡單的量。
3、感受小數和分數的內在聯系,能在已有知識背景下自主學習,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把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改寫成小數。
難點:會進行分數與小數之間的轉化。
三、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師: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相鄰兩個單位之間是怎么換算的?
(預設)生:1米=10分米;1米=100厘米;1米=1000毫米
(二)自主學習
1、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學生完成下表。
取出的份數(份)
長度(分米)
長度(米)
分數
小數
1
5
7
學生匯報:(重點說一下每個數是怎么得到的)
取出的份數(份)
長度(分米)
長度(米)
分數
小數
1
1
0.1
5
5
0.5
7
7
0.7
師:請同學們觀察寫出的分數與小數,你發現了什么?
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分母是10的分數可以表示成一位小數
2、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學生完成下表。
取出的份數(份)
長度(厘米)
長度(米)
分數
小數
1
9
25
學生匯報:(重點說一下每個數是怎么得到的)
取出的份數(份)
長度(厘米)
長度(米)
分數
小數
1
1
0.01
9
9
0.09
25
25
0.25
師:請同學們觀察寫出的分數與小數,你發現了什么?
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分母是100的分數可以表示成兩位小數
3、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學生完成下表
取出的份數(份)
長度(毫米)
長度(米)
分數
小數
1
8
45
547
學生匯報:(重點說一下每個數是怎么得到的)
取出的份數(份)
長度(毫米)
長度(米)
分數
小數
1
1
0.001
8
8
0.008
45
45
0.045
547
547
0.547
師:請同學們觀察寫出的分數與小數,你發現了什么?
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分母是1000的分數可以表示成三位小數
4、剛才,我們將1米平均分成了10份、100份、1000份,那么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會怎樣呢?
(出示: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100份。)
師:涂色部分怎樣用分數表示?
生:
師:這幾個分數怎樣寫成小數呢?寫出的小數又怎樣讀呢?
生:可以寫成0.1,0.1讀作:零點一
可以寫成0.3,0.3讀作:零點三
可以寫成0.01,0.01讀作:零點零一
可以寫成0.27,0.27讀作:零點二七
師:如果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00份,1份是多少?8份是多少?32份呢?說說你的想法
生:一份占正方形的
,用0.001表示。
8份占正方形的
,用0.008表示
32份占正方形的
,用0.032表示
5、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請你回答小數是怎么得到的
?
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這樣的1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表示,也可以用小數表示。
兔博士網站:
小數是我國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早在公元3世紀,我國古代數學家劉徽在解決一個數學問題時,就提出把整數個位以下無法標出名稱的部分稱為微數。
小數的名稱是公元13世紀我國元代數學家朱世杰提出的。在13世紀,我國出現了用低一格表示小數的記法。
在西方,小數出現的很晚。直到16世紀,法國數學家克拉維斯才首先使用小數點作為整數部分與小數部分分界的記號。
(三)
鞏固練習
(四)
教學內容
1、小數的性質
小數性質的應用
2、教材第58、59頁的內容及練習十第1---3題和第10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小數的性質,能利用小數的性質進行小數的化簡和改寫。
2、培養學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創新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小數的性質,能運用小數的性質和化簡、改寫小數。
2、理解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大小不變的道理。
教學工具
學生每人兩個大小相等的正方形。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填空
3分米=(
)米
32厘米=(
)米
0.30有(
)個百分之一
5角=(
)元
8分
=
(
)元
0.300有(
)個千分之一
2、口答
老師:2是什么數?(自然數)如果在2的末尾添上一個0是多少?(20)是2的多少倍?(10倍)如果在2的末尾添上兩個0是多少?(200)是2的多少
倍?(100倍)
歸納:在自然數的末尾添上一個0,原數就擴大到它的10倍,添上兩個0,原數就擴大到它的100倍。
老師:反過來如果在200的末尾去掉一個0是多少?(20)20和200比,有什么變化?(原數縮小它的十分之一)如果再去掉兩個0是多少?(2)2與200比,有什么變化?
剛才我們研究了在自然數末尾添上0或去掉0,原數發生的變化。上節課我們又學習了小數,你有什么想法嗎?
如果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會怎樣呢?(指名說一說自己的想法)我們一起學習。
教學實施
1.
學習小數的性質。
(1)
老師板書:1()=10()=100()
(2)
學生思考后回答:1元=10角=100分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3)
提問:1分米、10厘米、100毫米用小數表示各是多少米?(1分米是十分之一米,
就是0.1米
10厘米是一百分之十米,也就是0.10米,100毫米就是一千分之一百,就是0.100米)那么0.1米,0.10米,0.100米是否相等呢?(相等,因為就是它們分別表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而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4)
驗證
請同學在尺子上分別找到0.1米,0.10米,0.100米所表示的長度,驗證它們是否相等。
(5)
觀察
請學生觀察0.1=0.10=0.100
這個式子,看一看你有什么發現。
分組討論
(6)
比較發現規律
從左往右看,三個小數在寫法上有什么變化?有什么不同?小數大小有沒有變化?從左往右看呢?我們發現是否有普遍性呢?
2.
拓展學習
課件出示大小相等的正方形,按要求涂色。左圖涂出表示0.3的部分,右圖涂出0.30的部分。
(1)
交流。
(2)
觀察。
0.3和0.30這兩個小數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
(3)
小結
能用一句話概括剛才的發現嗎?
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老師:這就是小數的性質。
3.
學習簡化
老師:我們學習了小數的性質,那么小數的性質有什么用處呢?根據小數的性質,我們遇到了小數的末尾有“0”的時候,可以去掉小數末尾的“0”,把小數簡化。
板書:
0.70=0.7
105.0900=
(1)
講述:去掉小數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數化簡。
(2)
想一想105.0900該怎樣化簡?
(3)
提問:小數里的其他“0”可以去掉嗎?(不能)為什么?那樣會改變小數的大小。
(4)
練習:59頁做一做(1題)
4.
改寫小數
老師:根據需要,也可以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還可以把整數改寫小數形式。
(1)
板書例3
(2)
學生獨立試一試
(3)
交流改寫方式
(4)
集體訂正
(5)
練習59頁做一做(2)
課堂作業新設計
1.
判斷。(對的在括號里“√”,錯的畫“×”)
(1)3.7=3.700
(
)
60.03=60.3
(
)
(2)30=30.00
(
)
4.01=4.10
(
)
(3)小數的后面添上“0”或者去掉“0”,
小數的大小不變。(
)
(4)小數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大小不變。
(
)
2.
下面的數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2.80
0.500
1.6000
400
3.780
0.4040
102.200
60.06
3.
化簡下面各數。
0.40
1.580
2.700
0.060
12.000
4.
不改變數的大小,把下面的數改寫成三位小數。
0.7
30.04
4.5
8.19
25
10.6600
5.
改寫
原數
0.5
5
50
改寫成一位小數
改寫成兩位小數
改寫成三位小數
6.
連線。
10.02
21.1
4
50.00
16.0
50
10.020
21.1000
4.0
16
7.
游戲
只動兩只筆,就可以在3、30、300之間畫上等號。
思維訓練:
1.
去掉0.40末尾的0,它的計數單位有什么變成了什么?
教學目標:
1.
會利用單位間的進率將高級單位的名數與低級單位的名數進行改寫。
2.
培養遷移、類推和歸納概括的能力,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掌握名數互相改寫的方法。
教學難點:
進行名數改寫時,小數點的移動規律。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課件展示:主題圖
師:四(1)班要選拔四人參加學校舞蹈比賽,他們身高分別是:80cm、1m45cm、1.32m、0.95m,請你按照高矮順序,給他們幾個排隊。
生:數據太亂了,無法直接排出。
師:要想按照高矮順序排列,你有什么好方法嗎?
生:上面各個數據的單位不同,我們能否把它們轉化成相同的單位后再排列。
師:遇到不同單位的量進行比較時,我們需要把它們轉化成相同的單位后再進行排列。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與小數有關的單位換算。
設計意圖:從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情境入手,引出小數與名數的改寫,突出這種改寫是解決問題的需要,從而使學生感受改寫的必要性,大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欲望。
二、探究新知
1.
低級單位的單名數或復名數改寫成用小數表示的高級單位的單名數。
師:在實際生活中,通常把量得的數和單位名稱合起來叫做名數。只含有一個單位名稱的數叫做單名數;含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單位名稱的數叫做復名數。你能分別找出上面數據中的單名數和復名數嗎?
生:80cm、0.95m和1.32m,只有一個單位名稱,是單名數;1m45cm,有兩個單位名稱,是復名數。
師:要想按照高矮順序,給這四位小朋友排隊,你能找到自己認為比較合理的方法嗎?
生:可以把這些數據都改寫成用米作單位的數。
師:改寫成用“米”作單位的數,上面的哪些數據需要轉化?
生:80cm、1m45cm。
小組活動:討論如何把80cm和1m45cm改寫成以“m”為單位的數?
小組討論,學生交流,最后全班匯報。
(1)80cm=____m。
師生交流后,匯報反饋:
生1:lcm=m,80cm中有80個lcm,也就是有80個m,所以80cm=m=0.80m=0.8m。
生2:1m=100cm,80cm=(80÷100)m,在計算80÷100時,可以直接把80的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得到0.80
m。所以80cm=0.80m=0.8m。
教師評價:第一種方法是直接利用計量單位的關系,通過分數形式直接改寫成小數;第二種方法是利用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要除以進率,再聯系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進行改寫。
師:你是怎樣想的,你喜歡哪種方法?
教師指名學生回答,要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
(2)1m45cm=____m。
師:這是復名數改寫成單名數,應該怎樣轉換呢?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匯報。
交流時明確:把1m45cm改寫成以米為單位的數,1m沒有改變單位,只要把45cm改寫成以米為單位的數即可。將45cm改寫成以米為單位,是將低級單位改寫成高級單位,要除以進率,因為1m=l00cm,所以45cm=(45÷100)m,在計算45÷100時,可以直接把45的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得到0.45m。最后將0.45m與1m合并起來得1.45m。所以1m45cm=1.45m。
師:現在你能排出他們的高矮順序了嗎?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交流,師生共同總結:
80cm=0.8m、1m45cm=1.45m
1.45m>1.32m>0.95
m>0.8m,所以1m45cm>1.32m>0.95
m>80cm。
(3)總結歸納方法。
師:把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你是怎樣做的?
生:把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我們可以用低級單位的數除以它們之間的進率,如果進率是10、100、1000……,只要把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兩位、三位……
師:把復名數改寫成用小數表示高級單位的單名數時,應該怎么辦?
生:復名數中高級單位的數不動,作為小數的整數部分;再把復名數中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作為小數部分。
設計意圖:促進學生對如何改寫名數這一問題進行探究,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解決問題,掌握將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的方法。
2.
用小數表示的高級單位的單名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單名數或復名數。
師:如果把主題圖中數據轉化成用厘米作單位的數,需要轉化哪些數據?
生:0.95m、1.32m、1m45cm。
小組活動:討論如何把0.95m、1.32m和1m45cm改寫成以“cm”為單位的數?
小組討論,學生交流,最后全班匯報。
(1)0.95m=____cm。
師生交流后,匯報反饋:
生1:0.95m表示9dm5cm,9dm=90cm,9dm5cm合起來就是95cm。
生2:1m=l00cm,0.95m=(0.95×100)cm,在計算0.95×100時,可以直接把0.95的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得到95cm。所以0.95m=95cm。
教師評價:第一種方法是根據小數的實際含義直接進行改寫;第二種方法是高級單位的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要乘進率,再用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寫出結果。
師:你是怎樣想的,你喜歡哪種方法?
教師指名學生回答,要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
(2)1.32m=____cm。
學生單獨完成,小組討論,全班匯報。
生:把1.32m的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都用“cm”表示出來,再求它們的和。
1m=100cm,0.32m=32cm,合起來就是100+32=132cm。
師:誰還有不同的改寫方法?
生:把高級單位的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用乘法計算,1.32m=(1.32×100)cm,也就是把1.32的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得到132cm。所以1.32m=132cm。
(3)1m45cm=____cm。
師:這也是復名數改寫成單名數,前面的方法還能用嗎?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匯報。
交流時明確:把1m45cm改寫成以厘米為單位的數,45cm沒有改變單位,只要把1m改寫成厘米為單位的數即可。1m=100cm,所以1m45cm=100cm+45cm=145cm。
(4)總結歸納方法。
師:把高級單位的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你是怎樣做的?
生:將高級單位的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要乘單位間的進率,如果進率是10、100、1000……,只要把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兩位、三位……
師:把用小數表示的高級單位的單名數改寫成含有低級單位的復名數時,應該怎么辦?
生:小數的整數部分直接作為高級單位的數,小數的小數部分乘進率或通過小數點的移動轉化成低級單位的數。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名數改寫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先分清是將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還是將高級單位的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從而決定怎樣計算。
(2)要明確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10、100還是1000。
(3)根據上述兩個方面判斷確定小數點應該向左還是向右移動,移動幾位。
設計意圖:小組討論,合作學習,對新知識進行主動探究學習,掌握將高級單位的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的方法。最終由學生總結出名數間相互轉換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歸納整理能力。
三、鞏固練習
1.
24dm=(
)m
1450g=(
)kg
6km350m=(
)km
8t40kg=(
)t
解析:把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我們可以用低級單位的數除以它們之間的進率,如果進率是10、100、1000……,只要把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兩位、三位……
答案:2.4、1.45、6.35、8.04。
設計意圖:本題意在鞏固把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的方法。
2.
0.3kg=(
)g
0.86m2=(
)dm2
2.63km=(
)m
3.7t=(
)kg
解析:將高級單位的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要乘單位間的進率,如果進率是10、100、1000……,只要把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兩位、三位……
答案:300、86、2630、3700。
設計意圖:本題意在鞏固把高級單位的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的方法。
四、課堂小結
教學內容:教材第21頁的內容及練習六第1題有關題目和第3題。
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連減試題的簡便算法,并能正確進行計算。
2.培養學生靈活計算的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
3.滲透“從特殊到一般,從一般到特殊”的數學思想。
教學重點:正確理解減法的運算性質。
教學難點:應用減法的性質,靈活、熟練地進行計算。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
一、復習導入
1.(+)+=+(+)用了什么運算定律?
2.+=+用了什么運算定律?
師:看來同學們對加法運算定律掌握得很好,我們今天來了解一下減法有沒有什么特殊的運算性質。
二、預習反饋
點名讓學生匯報預習情況。(重點讓學生說說通過預習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學到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問題)
三、探索新知
出示教材第21頁例4。
1.學生自己列出算式,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說說自己是怎么想的。
2.獨立解答,指名匯報。可能有以下3種方法: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讓學生依次說清楚解題思路。
師:前兩種算法有什么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
(前兩種算法中三個數分別相同,計算結果也相同;不同之處是運算符號不同,運算順序也不相同)
師:由于前兩個算式的結果相同,我們就可以用等號把它們連接起來,即
234-66-34=234-(66+34)
師:234-66-34變為234-(66+34)后,計算結果保持不變。這是一個偶然的巧合呢,還是在所有的三個數連減的運算中都存在?下面,我們就任意找三個整數來試一試。
師:通過剛才的驗證,說明一個數連續減去兩個數與這個數減去兩個減數的和,它們的結果總是相等的,這條規律是普遍存在的。你能用語言來概括這一規律嗎?小組進行討論。
小結:一個數連續減去兩個數,當兩個減數相加可以湊成整十、整百、整千時,我們可以先把兩個減數加起來,再從被減數里減去這兩個數的和,使計算簡便。有時,也要根據算式的特點,逆向運用減法的性質來簡便計算。
3.字母表示。
師:我們也可以用字母表示減法的這個運算性質。a-b-c=a-(b+c)
四、鞏固練習
1.教材第21頁做一做第1題。(獨立填寫,同桌互相檢查、訂正)
2.教材第21頁做一做第2題。(獨立計算,訂正時指名說說是怎么想的)
五、拓展提升
李阿姨在記錄一周的家庭開支時,發現一張購物
小票被弄臟了,你能幫李阿姨算一算被弄臟的價
錢嗎?
300-74-126-35=65(元)
六、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一個數連續減去兩個數,可以先把這兩個減數加起來,再從被減數里減去它們的和。
七、作業布置
練習六第1題有關題目和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并匯報。
教師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有側重點地調整教學方案。
學生獨立完成例題,點名闡述解題思路。
學生舉例,師生一起驗證。
板書設計
連減的簡便計算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
=134
=134
234-66-34=234-(66+34)
234-66-34=234-34-66
一個數連續減去兩個數,可以寫成減去這兩個減數的和。
字母表示:a-b-c=a-(b+c)。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在學習簡便計算方法的過程中,讓學生將自己的計算方法跟其他同學的方法進行比較,說說自己解法的優點、缺點,通過不同解法的比較來認識和選擇最簡便的方法。在教學要求上,因人而異,抓住知識的核心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投入到知識的理解、對比和運用的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