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簡述教育素質的內涵范文

        簡述教育素質的內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簡述教育素質的內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簡述教育素質的內涵

        第1篇:簡述教育素質的內涵范文

        【關鍵詞】高校舞蹈教學;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

        一、簡述目前我國的高校舞蹈教學情況

        就目前我國的情況來看,除了一些專業的藝術高校,其他高校對于大學生藝術素質的教育主要是由社團活動以及開設選修課的方式來進行。高校也會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要選修一門和藝術有關的選修課,但是很多高校在藝術教室方面的設備過于簡陋,所以很少有實際的舞蹈教學,通常都是理論上的教學,這就使得學生基本上沒什么收獲。在我國高校中,對于舞蹈教學方面的投入少,老師的水平也不高,專業的場地也沒有,教學的方式也與時代脫節,因此不能很好地實現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的目標。但是舞蹈能夠很好地提升大學生的藝術素養以及全面發展,所以其作用是十分關鍵的。

        二、簡述高校舞蹈教學對大學生的藝術素質教育的意義

        (一)能夠讓學生了解什么是舞蹈。舞蹈是一門高雅的學問,雖然很難讓所有的學生都學會舞蹈,但是可以讓每一個學生了解舞蹈以及學會欣賞舞蹈。舞蹈教學能夠很好的讓學生了解舞蹈的相關知識,學生在知道舞蹈知識的前提下就能很好的欣賞舞蹈的美,從而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

        (二)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舞蹈藝術不僅僅是一項肢體表演,其內涵是十分多彩的,其中有人文的精神、美學的藝術和哲學的思考等等,了解舞蹈知識之后,能夠很好地提升大學生的審美水平;舞蹈的教學能夠讓學生知道很多地方和民族的舞蹈文化,了解他們的不同與相同之處,從而真正被舞蹈所吸引,幫助學生養成高尚的文化素養和品德。

        (三)通過美學的教育來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在高校中,要想進行美學的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進行舞蹈教學,因為舞蹈更加的形象和直觀,能夠更加了解美學的內容。通過舞蹈還能讓學生的形體更加優化,并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學生在欣賞舞蹈的時候,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舞蹈的內容,身心愉悅的同時還能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最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學習生活水平。

        三、如何更好地進行高校的舞蹈教學建議

        (一)高校要重視舞蹈教學的資金的投入,提升教學隊伍的水平。高校要投入更多的資金來進行舞蹈教學的建設,提升舞蹈課程在師生心中的地位。另外,也要提升舞蹈老師的專業水平,提高老師的文化知識以及專業的技巧,有了優秀的老師才能保障學生更好地學習舞蹈的知識以及技巧。

        (二)高校對于舞蹈教學的形式要進行改革,從而跟上時代的步伐。當前很多高校的教學方法與時代存在嚴重脫節,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就要改革現有的教學模式,并且在此基礎上進行一定程度的創新。比如,老師要想提升課堂的活躍程度,就可以使用多媒體的方式來實現,并且可以在學生之間舉行舞蹈講座及比賽和創作等等,多式多樣的教學手段能夠很好地推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對于舞蹈的了解更加深入以及全面,在真正意義上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

        (三)摒棄陳舊的舞蹈教學觀念。還有一些高校沒有舞蹈教學這一內容,而且教育工作者也不認為舞蹈教學是必要的,所以要想改變高校這一尷尬的現狀就要摒棄陳舊的舞蹈教學觀念,讓教育工作者了解學生藝術素養的重要性,學生通過學習舞蹈也能很好的拓展自身的想象力以及視野。很多高校的學生,大部分的時間都放在了專業課程的學習上,基本上不會重視藝術教育的學習,他們認為藝術的學習是一件浪費時間的事情,就算學好了也不能對將來的工作有任何的幫助,所以不僅教育工作者要重視舞蹈教學,也要提升學生對于舞蹈教學的重視程度,讓他們知道藝術教育的學習在他們的人生旅程中是十分關鍵的一個環節,并且和他們自身將來的發展也緊密相連,從而讓他們的藝術素養得到質的提升,在將來的工作以及學習生活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四、結束語

        舞蹈的作用十分廣泛,不僅能夠讓學生在藝術素養方面得到提升,還能使得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鍛煉,還能將舞蹈作為一項基本的技能。所以對于高校來說,要積極發展舞蹈的教學,通過合理的撥款來建設更加標準的舞蹈教室和器械,并且聘請優秀的舞蹈老師,教學的方法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從而保持各個高校之間的人才的競爭力,進一步推動我國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同輝.淺談我國高校舞蹈教學的創新模式[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05):10.

        [2]于亞峰.高校舞蹈教學與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4,(04):12.

        [3]何小文.淺議高校公共藝術素質教育的現狀及實施途徑[J].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9).

        第2篇:簡述教育素質的內涵范文

        【關鍵詞】高職院校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職業素養教育 融合途徑

        基金項目:本文系杭州職業技術學院2013年度科研課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研究”(編號ky201318)的成果。

        作者簡介:張愛仙,杭州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高職教育肩負著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企業崗位要求的高素質人才的使命。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是高職教育的重要內容,決定著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水平和質量。如何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職業素養教育的融合,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是當前我院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努力方向。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職業素養教育的融合,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融入專業建設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我院加強內涵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探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專業建設相結合的初步嘗試。本文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為例,結合汽車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企業文化,思考和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職業素養教育如何融合的問題。

        一、職業素養的基本內涵

        職業是由于人類社會分工而產生的具有特定專業和專門職責、并以所得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社會勞動。職業素養簡言之,是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職業素養高低是衡量職業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指標,是從業者職業生涯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職業素養問題關系到高職大學生能否順利進入職場、未來事業是否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因此,界定職業素養的內涵十分重要,但在學界,對職業素養的內涵有不同理解。例如:解厚榮(2010)認為職業素養是一個人在職場環境中表現出來的職業知識、職業行為、職業形象、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態度、職業尊嚴等方面的綜合品質。葉菊珍(2010)認為職業素養概括起來就是職業過程中的綜合素質或品質。包括專業基本知識和技能、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態度。郭春燕(2012)認為職業素養是職業人在從事某種職業時所必須具備的綜合素質,包括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情感和職業態度。分析上述對職業素養內涵的解讀,本文認為,職業素養是從業者在職業活動中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和要求,是從業者在從事某種職業時所必須具備的綜合素質,主要包括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和職業技能。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培育高職大學生職業素養的重要平臺

        培育大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目標,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職教育的必修課。研究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的問題,對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與職業素養教育有著相互融通的內容。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理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務,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主要運用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教育,通過教學,逐步提高學生走向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思想、文化、身心、法律、職業等方面的綜合素質,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態度、職業價值觀和職業紀律,更好地促進高職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和可持續發展。職業素養教育是指遵循職業發展規律和職業素質養成規律,對高職大學生進行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和職業技能等方面的教育。職業素養教育是職業素質的養成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重要內容和目的的教育,它包括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思想政治素質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核心,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推進高職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重要平臺。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的途徑和方法

        培養大學生職業素養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推進高職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重要載體。我院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深化教學改革中,要貫徹“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文化育人”的辦學思路和“融”文化理念,探索和實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的途徑和方法,提高大學生的職業意識和職業能力,實現我院“學生體面就業”目標。

        1、調整和豐富教學內容,突出職業素養教育。

        根據青年汽車學院汽車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我們調整和充實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內容。在適應性教學中,強調職業活動中操作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交流能力、專業能力的重要性,指導學生設計大學生活規劃,使學生更好更快地適應大學生活。在思想情操教育中,通過理想和愛國主義內容的教學,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理想和職業理想,將堅定的職業理想與對祖國的高度責任感結合起來,做一個堅定的愛國者。在人生價值教育中,要求學生做好人生規劃的設計,樹立高度的事業心和積極的職業態度,在職業實踐中創造有價值的人生。在道德修養教育中,突出職業道德教育,指導學生學習和感悟青年汽車集團“治廠方針、干部作風、工作作風、質量方針、技術領先、質量第一、用戶第一”的文化內涵,提煉出汽車職業人必備的管理、責任、創新、技術、質量、服務六個職業意識,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敬業意識、誠信意識、創新意識、合作意識、進取意識、規范意識、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和奉獻意識,并結合專業的特點,提出了汽檢、汽制、汽營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要求。在法律修養教育中,通過法律精神、法治理念、憲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婚姻法、繼承法和民法等內容的教學,著重培養學生的法律素養,使學生養成遵守法律法規并用法律法規維護自己正當權益的意識和習慣。

        2、改進和創新教學方法,培育職業意識和能力。

        改進和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法,是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的重要途徑。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中,我們采用課堂講授、課堂討論、演講、播放影視資料、小組討論、問題探究式、情境模擬式、案例分析、社會實踐等各種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從中對學生進行職業意識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和教育。例如:通過案例分析,請學生談談把汽車專業作為自己職業理想的理由以及如何努力實現職業理想的設想;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尋找身邊的感動、發現身邊之美的教學活動,然后在課堂上演示PPt,與班里其他同學分享;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愛國歌曲演唱的課堂教學活動;播放愛國主義影視資料,分組開展課堂討論,然后每個組推薦1名同學在大班進行交流發言;開展校園文明與大學生公德狀況調查ppt課件制作比賽,在課堂演示后評比發獎;在感知青年汽車集團企業文化的基礎上,以圖片、視頻等形式,簡要介紹我們汽車學院優秀畢業生和獲得省以上技能大賽獎項的學生事跡,向學生提示和解釋我們汽車學院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而實施的專業文化建設項目計劃。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還開展“大學生基礎文明養成”教育活動,引導學生養成文明行為習慣,并把學生基礎文明表現列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績考核中。

        高職教育是為學生今后職業活動能力可持續發展奠定職業技術基礎和職業素養的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職業素養教育的重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的途徑和方法,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不斷進行思考、探索和實踐,以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教育中的獨特作用。

        參考文獻

        [1]劉麗《職業素養教育——時代賦予高職院校的歷史使命》[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葉菊珍:《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實施的途徑與方法》[J]《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

        [3]解厚榮《如何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4]饒素良《基于職業素養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改革研究》.[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第3篇:簡述教育素質的內涵范文

        【論文摘要】 簡述現代大學生的信息素質教育,分析高校圖書館的現狀,及其在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河北省高職高專院校信息素質教育現狀與發展研究”課題階段性成果,課題批準號為201002。

        一、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概括

        1、信息素質的定義。

        信息素質一詞,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國信息工業協會的會長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的。當時他對信息素質下的定義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術和技能。發展到今天,對它最廣泛性的解釋為作為具有信息素質的人,必須具有一種能夠充分認識到何時需要信息,并有能力有效的發現,檢索,評價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的能力。信息素質是現在人才的必備條件之一。

        1989年,美國圖書館協會(ala)發表的信息素質研究報告指出,具備信息素質的人,是能夠敏銳地察覺信息需求,并能夠進行相應的信息檢索、評估以及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人。

        素質教育的內容。素質教育是指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百度百科)

        2、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受到西方思想侵蝕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很多高校的大學生教育逐步趨于應試化和模式化,不能在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期給予正確的指引,造成很多大學生的自主思想退化嚴重,這在高校素質教育中是一個盲點,而在信息素質教育方面更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現在有些學生已經認識到創新是大學生應具備的最重要的能力,并且愿意參與大學創新活動,具有創新動機。然而在現實中,學生對知識缺少強烈的探索欲望,在學習中缺乏批判性思考,在勇于批判、大膽懷疑等創新思維上惰性還比較強,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而不擅長積極主動地學習,對時代信息的探求缺乏主動性,更不用說利用信息的能力等諸方面。

        二、高校圖書館在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浪潮中的發展歷程及現狀

        以往傳統圖書館主要收藏以紙張為載體的信息,它的服務必然圍繞著紙張文獻和圖書館館舍而展開。中國圖書館由于受封建時期皇家圖書館、古代藏書的影響,館舍及文獻是為少數人服務的。圖書館的藏書是以保存為主,形成了“重藏輕用”、“重館輕用”的辦館思想,往往把讀者放在次要位置。圖書館設施的建設也是以更好地保證藏書、管理藏書為重點,可以說傳統的圖書館在服務模式、服務觀念、服務結構、服務組織、服務重點等方面形成了特有的規律和特點。具有封閉型建設模式的傳統圖書館是公益機構,具有被動型服務方式,服務特點局限在單純型、淺層次文獻。另外圖書館工作人對文獻的加工,主要是對整體文獻的加工和處理,也可稱為“粗加工”,就圖書館整體動作而言,以勞動密集型為主。

        在當今信息社會,信息化建設是不變的主題。現代高校圖書館的建設也逐步與信息發展接軌,使傳統圖書館的工作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圖書館信息化的內涵也豐富起來。圖書館信息化,就是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按照信息社會的要求,組織、開發和管理圖書館各項信息資源,為用戶提供優質信息服務。其本質就是利用信息技術獲取、處理、傳輸、應用知識和信息資源,使圖書館的服務功能更強和收益更多的一個動態過程。具體來說,圖書館信息化就是信息存儲數字化、傳輸手段網絡化、管理控制智能化和人員素質信息化。

        受到原有的傳統圖書館模式影響,現在絕大多數的高校圖書館不能準確的找準自己的定位,僅僅局限于傳統模式下的圖書借閱,在現在全民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不能發揮出圖書館高效閱讀,快速檢索,師生互動等必備的信息要求。學生只會在急需某一種書籍資料時才會去圖書館,而圖書館管理人員感覺只做到傳統圖書館的取借書籍即可滿足學生的要求,從而不能積極參與到圖書館信息建設中來,這種傳統的借閱模式在雙方思想中固化,從而形成了一個循環怪圈。

        三、淺談如何鞏固和提高高校圖書館在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首先要從圖書館管理上入手,增強圖書管理者的信息化管理意識。

        現在很多高校圖書館在信息化建設中投入力度很大:先進的智能化儀器設備,完備的圖書文獻和學習資料及學校充足的資金投入等都對高校圖書館的信息化建設起著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仍然是圖書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識。現代高校的信息化建設特別是圖書館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對高校圖書管理員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現代計算機技術、縮微技術、復印技術、錄像照相技術、視聽設備和視聽資料的使用及保護技術等,都將在圖書館得到廣泛應用,這就要求學校圖書管理員必須能夠熟練地使用計算機對圖書資料進行管理和應用,充分利用網絡信息資源、數據庫、文獻信息等,經過一系列的加工,使本校圖書資源更豐富更全面,更好地滿足師生的學習需求,為學校師生提供更好的服務。

        2、建立圖書館與師生間的互動機制,提高圖書館在師生學習生活中的重視度。

        作為師生學習和交流的重要場所,高校圖書館可以建立一些例如研討室、圖書館論壇等便于廣大師生交流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可以對當前學校組織的某個課題展開積極的討論,也可以針對當前的科技信息、社會信息進行廣泛交流。

        總之,希望師生們在這里能共同探討學習,有效達成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及師生與圖書館之間的交流互動。搭建良好的信息互動平臺,除了探討學習還可以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時吸納一些意見和建議,令圖書管理者在管理上做到有的放矢,這樣高校圖書館才能在信息化建設中鞏固和提高其地位。

        參考文獻

        1 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

        2 《高校圖書館信息化建設與創新型人才培養》作者:侯占奎羅玉英張立秋

        第4篇:簡述教育素質的內涵范文

        【關鍵詞】教育 教育功能 可持續發展

        一、教育功能及其發展歷程簡述

        研究教育的功能,既有助于探索教育的本質,從根本上解決現實教育問題,亦可從教育功能的演化過程了解其發展歷程。

        (一)教育功能簡述

        “功能”一詞看似普通,但其含義十分豐富。《辭海》中認為“功能”一詞有三意:1.是指事物的能力;2.事物或方法所發揮的有利的功效和作用,多指器官和機體而言,如肝功能和鋼管的功能;3.在自然辯證法中同“結構”相對,組成一對范疇。指物質系統所具有的作用、能力和功效等。因此,我們認為,功能就是系統內部要素之間及系統與外部之間相互聯系和作用的能力。教育功能就是教育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及教育系統與外部之間相互聯系和作用的能力。

        (二)教育功能的發展歷程

        教育功能問題古已有之,本文試圖借助于系統科學的思想與方法,循著生產力發展這一線索,對教育功能進行歷史考察。從而了解其發展歷程及其功能的實現和不斷變化。

        1. 古代教育功能:僵固單一

        原始社會后期,生產力水平得到了較大的提高,人類社會逐漸向奴隸社會演進。社會物質產品出現了剩余,使得一部分人開始專門從事社會公共事務的活動和科學藝術等精神生產方面的腦力勞動,也產生了專門傳授社會倫理規范和部分文化知識的學校。中國奴隸社會時代,學在官府,教育的政治功能顯而易見。教育的政治功能為歷代統治者和教育家所推崇,教育成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意識形態結構對經濟結構進行調節的有力工具。如封建時代的官學,漢代的太學,唐代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都是封建官僚機構的附屬物。

        2. 近代教育功能:日益分化

        近代以來,以機器生產為特征的英國工業革命突破了以灌輸倫理規定為重心的功能系統,人的認知技能在生產中逐步取代原始本能而顯示出巨大的力量。教育的經濟功能逐漸顯現出來。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政治腐敗,經濟落后,科技、文化衰落,直到清末、維新變法時期,才開始變革教育,廢科舉,興學校,頒布新學制,設立新學堂,革新舊課程體系,引進一部分“西學”。但教育結構與功能在總體上無多大進展,教育結構仍處于離散狀態,教育功能仍然是以偏重意識規定的政治功能為主。

        3. 現代教育功能:逐漸完備

        20世紀中葉以來,以電子技術為標志的世界新技術革命又一次促成了生產力的飛躍。科技的進步和生產力技術含量的提高,促使生產力的要素發生了質的變化。導致勞動者在勞動之前必須經過教育的訓練,生產勞動對原始體能要素進行揚棄,吸收更多的認知技能。芝加哥大學舒爾茨教授說:“當代高收入的國家的財富是什么構成的?主要是人的能力。”因此,教育在某種意義上也成了一種資本。它的功能就在于促進個體認知技能的提高,從而促使經濟增長和發展。同時,現代教育也注重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強調教育發展人的個性和創造性。

        二、對教育功能的再理解和思考

        (一)教育的整合功能

        社會是由若干部分組成的整體,人是社會的主體,因此,社會的整合說到底是作為社會行為者的個體之間如何協調一致的問題。另外,社會的整合過程需要通過一定的社會力量。它從本質上是一種外在約束,是通過一定社會力量使人遵守社會規范,并借以解決個體與社會之間矛盾以維持社會秩序。其中,教育是最有效也是最基本的途徑之一。特別是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實施教育活動,其社會化影響又是長期、穩定,并且是首尾一致的。但是,教育在傳遞傳統文化的同時,也需要傳統文化超越自身,不斷融合,才能為個體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尤其需要與追求個性和創新的現代化建設相適應。因此,文化的發展充滿著分化與綜合的現象,它追求終極的旨趣卻沒有終極的形式,缺少融合的文化必將走向衰微,實現文化的更新,進入教育傳遞的內容,文化才能得以發展和延續,個體才能更好的發展。

        (二)教育的選擇分配功能

        社會階層結構在歷史上經歷了從封閉到開放的發展過程。在傳統社會里,社會階層結構的形成主要通過統治階級的階級安排來實現,先賦的條件特別是階級、階層出身成為決定個人社會地位的最重要因素,各個社會階層之間等級明確,越往上的社會階層越封閉。

        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關于資本的論述同樣也有助于我們理解教育對改善我國社會階層結構的重要作用。布迪厄認為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是一個社會中個人或群體所擁有的三種最基本的資本。而這三種資本之間又是可以相互交換與轉化的。作為文化資本最重要來源的教育,就有一種最終為受教育者提供三種資本的能力。這便給我們帶來一個啟示:就我國目前的國情而言,推動社會階層結構的改善,就必須幫助更多的弱勢階層進入中間階層,而最有效的幫助莫過于向社會成員提供一個公平合理的受教育環境,幫助弱勢階層提升自身的文化資本。從而幫助他們改善在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上的擁有狀況,實現向上的社會流動,改變自己在社會階層結構中的位置,從而真正的促進貧富差距的縮小,促進社會階層結構朝更合理的方向改善。

        (三)使教育功利化的原因分析

        教育不僅具有工具理性固有的生產力功能,而且具有價值理性內涵的人文功能價值。平衡、整合教育的各項功能價值,特別是使教育內涵的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實現有機整合,是可持續發展的人類社會對教育的新要求。然而,在現實中,教育卻常常被物欲驅使的人們功利化。

        教育何以常常被功利化呢?1. 教育自身內涵的生產力功能是教育常常被功利化的誘因。教育內涵著固有的生產力功能即經濟功能。教育可孕育新生產力,為經濟發展注入活性激素。在當今的反貧困戰場上,教育的反貧困功能被人們普遍看好。久而久之,教育就異化為人們脫貧的工具。2. 工業經濟的擴張是教育常常被功利化的“溫床”。與現代工業文明一起成長起來的現代教育,同工業文明一樣,在給人類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存在并不斷積累了諸如教育價值觀上的科學主義與功利主義,教育目的觀上的職業主義和技藝主義,教育過程中形式主義和理性主義等弊端。3. 五花八門的所謂教育經濟學、教育致富學、經濟文化學等新學科為教育功利化提供了理論支持。舒爾茨的教育經濟學理論,拉開了“向教育要金錢”的序幕。自此之后,諸如教育經濟學、教育致富學和教育消費學之類的促使教育向經濟傾斜的所謂新學科令人眼花繚亂,而關于教育的深層次研究中,難尋探討教育綜合價值的教育價值學的立身之地。4. 輕人文而重功利的社會大環境的形成為教育披上產業面紗提供了可能的宏觀基礎。5. 人們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為教育功利化提供了現實的微觀基礎。

        三、對教育功能的未來描述

        對于教育功能的未來描述,我們需要一種全新的理念指導其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源于環境保護,但已不僅僅局限于經濟學和環境學的范疇,而是迅速成為一種國際社會廣泛認同的全新的發展觀念。我國政府已經將可持續發展戰略與科教興國戰略一起列為我國21世紀的兩大戰略。可持續發展的主體是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關鍵;教育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推動力,是構成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部分,對可持續發展的達成起著推動作用。由此,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關思想將啟發我們更全面的理解和思考生態、社會與人對教育功能的需求。

        (一)重新理解教育的社會功能

        在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體系中,我國教育的政治功能在于促進和實現社會生活的公平和公正,維護和平與團結,保障國際之間的相互合作和相互尊重。另外,可持續發展并不簡單地排斥經濟增長,經濟的可持續增長也是其追求的重要目標。從這種意義上說,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更加強化了教育的經濟功能。它具體表現為通過教育促進科技進步和國民素質的提高,最大限度的開發人力資源和合理利用教育資源,幫助人們正確認識和處理經濟發展進程中的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公平和效率的關系等,為人民提供判斷經濟行為及其后果的標準。

        (二)重新理解教育的本體功能

        從教育的本體功能看,可持續發展戰略強調通過個體的實踐來實現生態、社會及人本身的持續發展、這要求我們重視個體自身的存在價值,重新理解教育的本體功能。首先,可持續發展以人為中心,倡導代際平等和代內平等原則。其次,它將人們的不斷發展乃至完善當做最終目標。其根本立意在于把人從與自然、社會、組織、人自身及他人的嚴重對立中解放出來,它是人與其他因素之間的矛盾得到真正解決的關鍵。再次,可持續發展主張從開發自然資源轉向開發人的資源。從人自身資源開發的無窮性看,人類的潛力和未來是樂觀的。可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是人類生存的希望所在,它意在充分認可人在自然界、社會面前的能動性,把人作為真正的主體,尋求當代人類所面臨的迫切問題的解決方法。所以,教育必須把主體人的培育放在首位,以培養可持續發展的人作為教育的理想和目標。《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也強調:“教育不僅是為了給經濟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為經濟工具,而是作為發展的目的加以對待的。教育應使每個人的潛在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發展”。因此,可持續發展體系下的教育要發揮“塑造主體”“挖掘潛力”的優勢,才能實現教育本體功能的協調和優化,才能適應和推動整個人類的持續發展。

        與此同時,信息化社會對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和新的科技手段。信息終端走進了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人類走出了封閉、隔離的世界,全人類由于計算機聯網、信息的溝通而緊密地聯結為一體。教育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育,而是轉化為向全社會開放的、橫向聯系的、互為一體的聯結體,整個教育系統由以學校為中心逐步向社會網絡式轉化。教育日益社會化、社會日益教育化的態勢已經出現,人類進入了學習化的社會。此外,教育功能不斷地細化。教育不僅促進社會和個體的發展,還具有娛樂、閑暇的功能(如老年大學的出現)。教育成了人們生活中必需的活動。教育已不再是某些杰出人才的特權或某一特定年齡的規定活動,這正預示著教育功能的未來將更加分化與細化,滲透在人類生活與生產的各個領域,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需要。

        【參考文獻】

        [1]鄭金洲.教育功能研究十七年[J].高等教育研究,1995(06).

        第5篇:簡述教育素質的內涵范文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5-0053-01

        優秀的企業文化是企業改革發展的強大精神推動力,是凝聚企業全體員工的重要向心力,是建設現代企業的必然過程。特別在建筑施工企業這種高度分散作業和流動民工眾多的勞動力密集行業,企業文化的建設尤為重要。在企業內部良好的文化結構和氛圍下的上下級關系以及員工關系、精神狀態、工作熱情、服務意識等都是企業良性發展的基本要素。

        根據建筑施工企業的特點,建筑施工企業文化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建筑施工企業及員工在生產經營和變革的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風、價值觀、行為規范、道德、習慣習俗、規章制度和精神風貌等。建筑施工企業文化是一個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過程。作為國家支柱產業之一的建筑施工企業,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要求得生存,保持優勢,構筑建筑施工企業文化已成為現實需要和客觀要求。

        1 建筑施工企業文化的特殊內涵

        建筑施工企業文化作為企業文化的一種,既有企業文化的共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殊內涵及其規定性。我國的建筑施工企業是一個傳統行業,它的主要任務不僅在于完成一項具體的工程,而且要對國家和社會負責,負有提高人類生存化境質量、保護文化發展連續性、創造新的文化形式的歷史責任。其特殊性表現為投資高、勞動密集、施工現場分散、周期長、流動性強。建筑施工企業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建筑施工企業文化必須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建筑施工企業及其員工在生產經營和變革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風、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準則,是一種具有建筑施工企業個性和特色的信念和行為方式,它包括價值觀、行為規范、道德、習慣習俗、規章制度和精神風貌等。建筑施工企業文化是一個多元、動態、綜合的概念,它貫穿于建筑施工企業內外部因素之中,貫穿于建筑施工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過程。

        2 如何加強和改進建筑施工企業文化建設

        第一,以培育先進的企業精神為核心,不斷激發干部職工振興企業、報效祖國的激情。

        第二,針對建筑企業的發展和變化,加強企業文化的應用研究。為嚴格對待建筑質量,更加關注品牌、售后服務、環保性等等,城市文明的不斷進步對建筑施工現場的要求更為嚴格,對民工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筑企業在塑造自己企業文化、確定企業經營理念時,一定要把握社會文明進步的趨勢,使建筑產品、施工現場管理和社會文化、城市文明建設之間相互協調。

        第三,建立先進的經營理念體系為重點,不斷豐富建筑施工企業文化的內涵。現今建筑企業逐漸形成了“發展是建筑施工企業第一要務”、“文化管理是簡述施工企業第一管理”、“創新是見識施工企業第一動力”、“人才資源是簡述施工企業的第一資源”、“終身學習是建筑施工企業第一需要”的戰略理念,“高水平、高效益、可持續性發展”的發展理念,“質量是政治、質量是生命、質量是效益”的質量理念,“客戶至上、誠信服務”的營銷理念等等,豐富了建筑施工企業文化的內涵。

        第四,要分析企業發展進程的實際狀況,根據管理的重點需要,提煉和完善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以建立先進的經營理念體系為重點,不斷豐富建筑施工企業文化的內涵。

        第五,以創新制度文化為基礎,逐步實現施工企業管理升級。許多建筑施工企業注重把企業文化建設與企業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相結合;制度剛性化與管理人性化相結合;實現制度與文化理念的對接,把企業精神、經營理念等制度化,將企業精神與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廣大建筑員工工作的動力和自覺行為,滲透到管理過程的細節中,逐步建立系統規范的管理體系。

        第六,建立和完善激勵機制。企業文化建設的途徑和方式方法多種多樣,包括各種媒體工具、藝術載體、培訓等,除此之外,更應重視人的價值,重視員工激勵機制的建立和運行。要發掘出人的內在品質動因及典型性,通過這一過程,讓干部職工了解企業在鼓勵什么,反對什么,把符合企業文化的價值觀加以強化,得到肯定,形成員工穩定的習慣或品質。

        第七,以導入企業識別系統為契機,不斷優化建筑施工企業形象。導入企業識別系統是推進建筑施工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優秀建筑施工企業形象,打造建筑施工企業品牌,增強了建筑施工企業的美譽度、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

        第八,要下大力氣研究企業成員的構成及其對企業文化的影響。來自各地的員工和民工,他們的成長環境、教育程度、教養習慣、性格特征等諸多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個人價值觀。個人的價值觀和企業的核心價值觀是相融、互補或排斥,形成了錯綜復雜的文化交融或文化沖突,直接影響到企業文化能否為每一位員工所接受。因此,企業領導班子成員、中層干部、項目經理部成員要依靠自身職位影響、資源調配、利益分配、人格魅力、業務聯系、思想工作等手段,從不同角度宣傳和落實企業文化。

        第九,大力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努力滿足建筑員工的文化需求。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培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高員工科學文化素質,是培育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的重要內容。許多建筑施工企業非常注重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和整合,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建立了愛國主義教育、傳統教育、公司教育示范基地和文體中心等,通過營造健康向上、寬松和諧的文化氣氛,努力美化和凈化建筑企業環境,使員工享受到環境的優美,增強員工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同時充分利用文化載體,為員工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產品,提升員工的文化品位,陶冶員工的思想道德情操。

        第十,堅持文化育人,典型引路,培育高素質的建筑員工隊伍。人才是企業興盛之基,發展之本。堅持用先進文化凝聚人、培育人、激勵人是國有建筑施工企業的優良傳統和有效做法。英雄模范是建制施工企業精神的人格化,也是建筑施工企業的寶貴財富。很多建筑施工企業建立人才考評指標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調動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創造性,促進企業改革和發展。

        3 建筑施工企業文化建設的方法

        其一,要從制度上對職工個人利益予以充分保障。企業必須承認合法追求個人利益是職工的基本權利,是激勵職工的必要前提,企業的職工激勵機制一定要建立在充分尊重職工個人利益的基礎之上,要努力使企業利益與職工利益協調一致起來,使企業成為職工心目中真正認同的利益共同體。

        其二,要從管理上對職工的心理需求予以充分滿足。對職工的激勵過程,就是不斷滿足職工個人心理需求的過程。因此,做好企業職工激勵工作,更要深入地研究職工的心理需求,盡力滿足職工的心理需求。在設計職工激勵方式時,如在確認考核指標、工作定額時應充分考慮職工的自信心、自愛心,在設計精神鼓勵項目時,應充分考慮職工的期望值、榮譽感等等。

        其三,要創造適宜的工作環境調動職工的創造力。創造好的工作環境和平等溝通的平臺,使職工之間沒有觀念、資歷、權力、等級、背景等方面的障礙而能實現自由交流,創造公平競爭的人際環境和企業氛圍,使企業成為職工施展才能,實現自身價值、抱負和追求的廣闊舞臺。

        4 對建設建筑施工企業文化的展望

        建筑施工行業文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在個性、氣質、文化修養、社會背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的建筑企業員工個體中,創造形成一種共同信守的價值觀及企業精神,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4.1 分階段有步驟地進行

        建筑施工企業文化建設大致應分為五個階段:一是分析內外因素,選擇價值標準,即根據企業的性質、功能、特點等,來選擇適當的價值標準,并認真分析人的因素和企業經常變化的外部環境;二是進行感情投資,增強企業意識;三是領導者身體力行,信守企業價值觀;四是積極強化行為,鞏固企業文化;五是適應企業改制的形勢與態勢,不斷豐富升華企業文化的內涵。

        4.2 適應發展趨勢

        進入新世紀,建筑施工企業文化建設要適應以下六種發展趨勢:一是要適應“結盟取勝、雙贏模式”新戰略發展的要求。二是要適應學習型社會的形成。三是要適應生態文化的形成。四是要適應企業形象的樹立。五是要適應企業精神與企業價值觀的人格化。六是要適應以人為本的新理念。

        5 結束語

        必須時刻注重學以致用、學而創新。要實施有效的學習培訓計劃。強化職工素質和再學習,推動企業向國內外先進企業學習經驗,創造新思維,掌握競爭本領,不斷提高綜合素質。總之,人才是企業興盛之基,發展之本。堅持用先進文化凝聚人、培育人、激勵人是國有建筑施工企業的優良傳統和有效做法。建筑企業文化建設有自身的特點和獨有的內涵外延,作為企業文化管理與企業經營管理是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只要我們正確認清建筑企業文化形成的社會經濟文化條件而加以正確應用和研究,結合形勢不斷發掘和完善,我們就能夠面對企業經營管理的挑戰和壓力,對企業內部管理保持合理的整合,通過企業文化建設促進企業核心價值觀和經營理念的完善,推動企業發展戰略、經營戰略的轉變,使企業文化成為蘊藏和孕育企業創新與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參考文獻

        [1]許忠昌.建筑施工企業內部控制的初探[J].企業導報,2009,(6).

        第6篇:簡述教育素質的內涵范文

            1.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其教學內容較為固定

            正如上文所述一樣,北京大學作為我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端地,早在建校初時期就設立了中文學專業,這個專業經歷了一百多年的發展。學科的教學內容與其教學方法已經固定下來。我國教育部在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與2003年頒布的《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大全》之中,對中文學專業規定開設的課程幾乎沒有發生改變,數量上一直都是十三門基礎課程,教育界內幾句全部認同,中文學專業在傳統專業中是最具底蘊的一個專業學科,在現代大學專業體系中也是最為穩定的專業之一,其學科自身有著獨特的魅力和豐富的內涵。

            2.漢語言文學將以培養專業性文學人才為主要目標

            多年以來,漢語言文學專業以及其前身中文學專業已經成為作家、文學知識分子的培養基地,但是從社會學角度意義上來說,這些職業都不能成為社會職業類型,而其應用性也就沒有多大的發揮特征。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后,在許多高等教育學校中開設了關于中文專業中的文秘學、新聞傳播學、國際漢語等相關專業,這些課程的開設都是為了提高漢語言文學這門專業的社會應用性,為社會發展的需要輸送相關專業的應用性人才。但就近幾年干語言文學專業的就業形勢來看并不容樂觀,就業率持續下滑,從這點就可以看出該專業的社會應用性不強,社會對其的認可程度也不高。3.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關于實踐性的內容比較少漢語言文學教育注重的是學生對漢語語言的分析運用能力以及水平,注重學生文學素養的培養,而相對而言,實踐性的教學內容比較少,一般都集中在文學寫作這一方面,從教學內容上來看,該學科的實際應用性較差是有據可循的。

            二、淺析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提高及其現實意義

            1.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提高的現實意義

            就筆者看來,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提高的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漢語言文學學科的應用性的提高順應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的是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語言分析和運用能力在人才的基本素質中無疑是重要的環節,因此來說,漢語文學學科的應用性提高符合社會發展過程中對人才的要求;其次,漢語言文學學科的應用性滿足素質教育的本質需求。我國的素質教育推行已經遍及全國各院校,而現在正是高校實行素質教教育的關鍵時期,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所在在于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全面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而加強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就是要將學科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語言文學專業在社會發展中成為具有推動性作用的理論體系,這正符合素質教育對人才的需求;再者,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提高也是學科本質發展規律的需求。漢語言文學專業以漢語言文字研究為主要對象,基于語言本身具有較強的工具性,也就決定了它自身所具有的易用性的特點。

            2.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提高的可行性分析

            以筆者看來,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的提高不僅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更具備很強的可行性。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漢語言文學學科其本身就具有非常豐厚的理論基礎作為支撐,理論指出,科學的理論是指導實踐的科學武器。漢語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提高具有雄厚的理論基礎,理論中關于人類社會發展以及語言學理論都可以成為其理論依據;再一方面就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提高具有優厚的現實條件,如前文所述,我過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已經有了一定的歷史,長期以來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教育基礎,這些對于提高學科的應用性都是非常重要的條件。除此之外,在漢語言文學學科發展的過程中也做過這樣的嘗試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關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提高的幾點思考

            1.加強改革學科教學體制的建設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各大高校應該加強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體制的建設,及時的更新教學內容,擴充教學科目,注重語言實踐能力以及和社會發展相關能力的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課程的設置,完善必修課和選修課的選定方式,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增強他們運用語言的實踐能力,以此來提高該學科專業的應用性提高。

            2.提高語言教學的教學質量,改善教學方式方法

            課堂教學方式是漢語言文學專業進行知識和技能傳輸的主要方式方法,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漢語言文學教學者應該側重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及時的改善教學方法,盡量避開傳統教學中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及時的將教學科研成果引進,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化技術優化教學質量。

        第7篇:簡述教育素質的內涵范文

        [關鍵詞]職業教育 人文素養教育 開展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7-0193-01

        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發現許多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出現了一個使人擔憂的問題:重技能,輕人文教育,嚴重偏離了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軌道。為此,在職業教育中加強人文素養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人文素養教育的內涵

        所謂的“人文素養”,即可理解為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或人的內在品質和人生態度,主要包括按照社會要求正確處理個人和他人、集體、國家、社會,乃至和自然的關系。現實中,人們往往把“人文精神”與“人文素養”等同使用。[1]

        二、現階段我國職業院校人文素養教育存在的兩個問題

        (一)重理論教育,輕人文素養教育

        在職業教育中,基本都是以課堂教育為主,以理論教育為主線,引導學生只為掌握一門專業技能,為將來的工作去尋求出路,從而就更加忽略了對人文素養教育的培養。一些職業院校對文化素養教育缺乏認識,認為技能的掌握才是職業院校的根本,對文化素養教育不重視,從有關職業院校課程開設情況的統計資料中發現,人文素養教育課程的課時總數還占不到總課時的十分之一。這也就造成了學生在文化素養方面的缺乏,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一些畢業的學生,剛剛步入社會后,不會為人處世,不會和同事相處,不會和領導相處,根本處理不好人際關系。自我意識超強,萬事己為先,不會考慮到別人的感受,不會換位思考,遇到挫折,往往知難而退,沒有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心理承受能力極差,沒有變通能力,在工作中根本就沒辦法發揮自己的技能。

        (二)循規蹈矩,盲目跟從高等教育的人文素養教育模式

        多年來,職業院校缺乏創新意識,缺乏自我整理意識,盲目模仿跟從高等教育的人文素養教育模式,這使專業教育和人文素養教育從根本上有了沖突,特別是有些職業院校居然不是從學生的專業和未來的職業上開展人文素養教育,這也就造成了學生缺乏了本應有的職業道德,對于一個富有工作能力,卻沒有職業道德的人來說,他的擁有就等于零。

        三、人文素養教育在職業教育中的開展

        (一)提升對文化素養教育的重視

        愛因斯坦曾指出:“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很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1]人文素養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所在,它是貫穿整個教育的精髓,萬事根為本,主要抓住了精髓,在精髓之上豐翅展翼,那么整個教育才算是真正的教育,才是有意義的教育。

        (二)加強職業教育和文化素養教育的結合

        著名教育學家潘懋元認為應當少開或不開專門的人文教育課程,將人文素質教育滲透于課程教學或技能實訓中。[1]萬事以人為根本,想學會做事就必須先學會做人,那我們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呢?有德無才是好人,有才無德“不是人”,德才兼備定超群,只有將才和德有效結合,才能培養出一批全方面素質的學生。

        (三)注重提高職業教育中教師的文化素養

        職業院校學生人文素養普遍較低,應該大力加強學生的人文素養,而加強職業學生人文素養最關鍵的應該從提高教師自身人文素養做起。現職業院校教師人文素質水平不容樂觀,然而教師的人文素質修養水平直接影響學生的人文素養水平,也制約著老師自身的發展。[2]

        對于剛剛進入職業教育的教師,應采取整體培訓的方案,讓每一位教師都深切感受到人文素養教育在職業教育中的重要性。強化師德教育,注重教師氣質修養,加強年輕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文化素養,以老代新,重視骨干教師隊伍建設,開展豐富、多元的教學活動和教研,組織教師相互學習,開展原本特色課程,組織教師開展新形勢的文化素養教育的教學。在教師之間展開評比活動,并讓班級參與進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組織職場演練活動,讓學生在人文素養教育方面得到真正意義上的落實和發展,充分發揮教師的資源,以興趣帶動課堂,使教育能量最大化。

        教師整體水平的提高,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教育水平的提高,而真正意義上將教師能力提升的同時也就是教育整體發展水平的提高,然而教師隊伍的建設是長期而任重道遠的任務。教師隊伍的建設決定了職業教育的發展水平和方向,以人為本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關健,只有人發展才是硬道理,才是實際意義上的發展。

        總之,從發展的角度來講,只有將專業教育和人文素養教育充分地結合,才能創造人才,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

        【參考文獻】

        第8篇:簡述教育素質的內涵范文

        關鍵詞:幼兒審美素質培養

        素質教育的提出是我國教育界的一個偉大進步,它充分肯定和明確了教育的本質功能。其核心是以人的身心發展為目的,提高人的獨立性、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等主體品質,使人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地發展。

        1審美素質是人的素質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審美喜好和審美能力。幼兒審美素質教育則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意義。

        1.1幼兒審美素質教育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健全人格心理學范疇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和,即人的“個性”。倫理學范疇的“人格”是指人的品德和尊嚴,是人之“善”的本性。

        以美術活動為例,幼兒以其內心的需要出發,通過色彩、形態等造型語言來進行表現,并將這種表現傳達給觀眾(家長、教師、同伴)。觀眾在欣賞作品時體驗到幼兒創作時的感受,對其造型和表現流露出贊許之情。觀眾的同感和贊許反饋回幼兒,有利于進一步形成幼兒對自我表現的自信、喜悅等良好的情緒體驗。在美術活動中,幼兒可以獲得自由創造的快樂體驗,其創造力和自我表現的愿望被不斷激發,良好的個性品質和健全的人格也得到培養。

        1.2幼兒審美素質教育有助于幼兒大腦潛能的開發

        人的大腦兩半球的功能是高度專門化的,有著明顯的分工。每一半球的功能獨立、完整,又是相互配合的。曾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美國科學家斯佩里博士探究發現,在一般情況下,大腦左半球主要具有言語的、分析的、邏輯的、抽象思維的功能。左右半球能夠互相協調、互相配合、互相補充。任何復雜的心理活動,例如藝術活動、科學活動都必須依靠于大腦兩半球不同功能、不同工作方式的互補和協調才能進行。

        上述探究表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審美活動主要是由大腦右半球支配的,對幼兒進行審美素質教育將有助于他們大腦的健康、協調發展及大腦右半球潛能的開發。

        1.3幼兒審美素質教育有助于幼兒一般聰明和想象力、創造力的發展幼兒所接觸到的美的事物及創美活動中所整合的各種知識經驗,他們從事審美活動時所發展起來的直覺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對抽象、邏輯思維起互補功能,有助于幼兒一般聰明的發展。已有很多事例表明,在幼兒期就有濃厚的審美活動喜好并經常參加審美活動的幼兒,他們上學后即使是在有固定知識結構的學習中,也往往具有感悟力強、思維靈敏、想象力豐富、動作靈敏協調、感情充溢等特征。

        2審美素質教育的內涵

        2.1審美素質的內涵

        審美素質是人的素質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審美喜好和能力。還包括審美情趣和喜好、識別美丑的能力、藝術才能和特長等。

        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審美喜好在幼兒的認知活動中起著關鍵的功能。有了喜好,幼兒能對對象形成主動開放、積極接納的心態。而審美能力是指幼兒在審美的過程中對具體審美對象進行感受和表現的能力,它是在審美活動中成長和發展起來的,是后天有意識的藝術教育和無意識的文化熏陶的結果,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審美能力制約著學前兒童藝術活動的有效開展,是審美活動中最重要的因素。具有不同審美能力的兒童,在感受美和創造美方面體現出來的效應是有顯著差異的。同時幼兒審美喜好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其審美能力的發展,只在當他能真正欣賞和創造美時,他的審美喜好才能得到進一步的保持和發展。

        2.2審美素質教育的內涵

        審美素質教育就是培養幼兒對審美活動的喜好,提高幼兒在審美活動過程中的感受能力和表現能力。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對兒童進行審美喜好、審美能力的教育。不僅僅指借助音樂、美術、文學等形式進行的審美素質教育,還包括以大自然環境、人的言行等為審美對象的素質教育。

        審美素質教育既不是要培養兒童成為藝術家,也不是要讓藝術完全成為其受教育的手段。而是要萌發幼兒最初對美的喜好,給人生一個好的開端。美的事物能激發人們的情緒情感,和學前兒童的熟悉特征和情感特征是吻合的。幼兒普遍喜歡鮮艷的色彩、動聽的樂曲、富于變化的形體,即使在嬰兒階段也會注重和喜愛這類刺激。而且,幼兒心理的可塑性大,布滿好奇心,輕易培養審美喜好。

        美的事物圍繞并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個人假如對它們的存在熟視無睹,或者即使愿意去欣賞它們,但卻沒有相應的審美能力得到應有的享受,那么這個人的生活空間和精神空間都將是狹隘的。假如說喜好構成了學前兒童審美活動的原動力,那么審美能力則是幼兒成功地從事藝術活動所必須的心理特征。正如費爾巴哈所說:“假如你對音樂沒有欣賞力,沒有情感,那么你聽到最美的音樂,也只是像聽到耳邊吹過的風,或者腳下流過的水一樣。,在審美活動中,只有具備了審美感受力和創造力的幼兒,才可能真正投入審美活動,并從審美活動中得到有效的審美教育。

        3幼兒審美素質教育的特征

        3.1幼兒期審美的特征幼兒期是個體心理迅速發展的時期,他們“交際”的范圍也日漸廣泛,不再局限于家庭的狹小天地,而且有了眾多的同齡伙伴,并在不同游戲中形成了一個“兒童社會”。“兒童社會”不僅滿足孩子渴望參加成人社會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是一種非凡形式的審美實踐活動,但由于受知識、經驗、思維發展水平的限制,他們還不能很好地把握審美標準,在活動中不善于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感情。因此表現出以下一些特征。

        3.1.1大多注重審美對象的外形美,對那些鮮艷、活動、富有兒童情趣的審美對象易產生美感幼兒喜歡漂亮的色彩,喜歡有趣的,非凡是以小動物為主角的童話、故事和節奏感強烈的兒歌。在文學欣賞中,他們喜歡生動、活潑、富有兒童情趣的藝術形象。幼兒故事中的小羊不能是呆板地站著,而是咩咩地叫著:小熊是吧嗒、吧嗒地走過來的,小花貓是喵喵地叫著跑過來的……。可見幼兒對作為審美媒介的文藝作品的生動性、形象性、趣味性、色彩等方面都有著非凡的要求。

        3.1.2情感強烈、外露、不穩定是幼兒審美的又一特征

        審美本身就是一種情感活動,情感是構成審美心理的要素。幼兒在審美過程中,情感活動十分強烈。孩子來到野外,看見花呀、草呀、小動物呀,會興奮得又蹦又跳,甚至在草地上打滾,表現出極大的審美愉悅。孩子在聽故事時聽到傷心處會掉眼淚。同時,幼兒的美感體驗并不深刻,且缺少穩定性。如:有的孩子正在玩積木,可看到其他小朋友玩娃娃家有意思,就會扔下積木去玩娃娃家了;有的孩子在紙上畫小房子,看到別的小朋友在用橡皮泥捏小雞,他又覺得捏小雞有趣,跑去捏小雞了。孩子越小,這種表現越突出。

        3.1.3審美想象日漸豐富,且帶有幻想色彩

        在審美活動中,幼兒的想象是大膽而又奇異的。孩子編的故事怪誕離奇,會令人目瞪口呆。游戲中的想象更為豐富,樹葉、瓦片、小草,在他們眼中簡直是世界上最美的餐具和佳肴;兒童的畫往往是造型夸張、構圖出格、想象奇異,魚可以游到天上,太陽、小鳥、云朵卻畫在地上。同時,幼兒的審美想象又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他們把自己強烈的感情直接注入審美對象,審美想象則隨著自己的感情而變化。如媽媽讓孩子畫一只小鴨子,可孩子畫了四只。媽媽問他為何不按要求畫,孩子卻說,“一只小鴨子多孤單呀!許多小鴨子在一起玩才有意思。”孩子的回答說明他在畫畫時注入了自己的感情。

        3.1.4審美評價愿望強烈,標準簡單,且有兩極性

        隨著年齡的增長,經驗的豐富,在審美活動中,幼兒表現出急于對各種事物做出審美評價的強烈愿望。如孩子在看電視、聽故事時,總是急于分辨誰是好人,誰是壞蛋。這故事是好聽還是不好聽,充分顯示情感的兩極性(愛和憎、樂和悲、好和壞)特征。古爾維奇說:“兒童的評價,見解往往是很原始的,并且大致在他們的概念范圍內轉來轉去,好和壞、對和錯、喜歡和不喜歡。雖然如此,但無論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能輕視這個美學見解的幼芽。,

        3.2幼兒審美素質教育的特征

        幼兒審美素質教育,通常簡稱為“幼兒審美教育”或“幼兒美育”。根據幼兒期審美的特征,在對幼兒進行審美喜好、意識、情感和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具有一系列的基本特征:

        3.2.1情感表現性

        幼兒對美的喜好、情緒、情感和態度總是毫不掩飾的。在幼兒審美素質教育中,教師應讓幼兒充分表現其情感和體驗。例如:早上一入園,幼兒就告訴老師:“媽媽昨天給我買了一個好漂亮的大蝴蝶(風箏)!”這時教師應當和幼兒一道描述風箏的美,表達自己對風箏的喜愛之情,讓幼兒的審美情感得到充分地宣泄。

        3.2.2情節虛構性

        幼兒審美情節往往不因現實中的審美對象才發生,而是他想象中的。尤其體現在編故事及繪畫活動中。例如:幼兒在畫小白兔時,忽然說:“小白兔迷了路,到處找媽媽。”畫熊貓時,不按老師的要求而添畫了床、吊針,還解釋說:“熊貓生病了,在打吊針。”這時教師決不能批評幼兒沒有按老師的要求做,因批評只會扼殺幼兒的想象力和美好情感。而是要充分的肯定幼兒的想象力,盡量保護幼兒的這種超現實的審美情趣。

        3.2.3手段表現性

        在幼兒審美活動中,手段總是為了表現一定的審美內容及形式的。例如:幼兒在砂堆里插上樹葉,表示“綠在沙漠”。又如,教師請幼兒自己想辦法表現冬天的嚴寒,有的幼兒畫出了小朋友穿著厚厚的棉襖,有的則用白色手工紙剪出漂亮的雪花,有的用白色橡皮泥捏雪人,甚至有的小朋友直接用泡沫和紙屑拋上天空制造下雪的景象。

        3.2.4主體自主性

        審美活動不是由教師強迫幼兒進行的,它是作為活動主體——幼兒的自主活動。在審美活動中,幼兒獲得的是對美的自我體驗。對幼兒的審美活動,教師可以引導,但不能代替。有的教師在玩色活動中害怕幼兒將顏料弄臟了衣服桌椅,常會代替幼兒完成點色的過程,不讓幼兒自己動手。這樣的活動,幼兒完全是旁觀者,根本談不上對美的自我體驗。

        3.2.5目的非功利性

        幼兒審美教育不以把握大量的知識和技能為目的,而是以陶冶情操、培養情感和態度為目的,因而是非功利性的。一些老師和家長為了讓幼兒把握“一技之長”,而強迫孩子上各種“喜好班”、“特長班”這樣做,只會使幼兒失去真正的樂趣,是一種“揠苗助長”的過激行為,是不可取的。

        4如何培養幼兒的審美素質

        多年幼教工作的實踐,我總結出幾點培養幼兒的審美素質的經驗和感受,簡述如下,和同行共勉:

        4.1引導孩子去發現美

        日常生活、自然界、藝術作品中蘊涵著各種美的事物和現象,要經常借助它們引導幼兒去發現美,讓幼兒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是培養幼兒具有良好審美情操和審美能力的前提。

        大自然是人類藝術之源,自然界中蘊涵著各種美的事物和現象。我常帶孩子到大自然中,讓孩子觀察各種物體的外形、色彩,講解某些自然畫面為什么美的原因。如色彩鮮艷的花朵和暗綠的葉子形成強烈的對比,給人以鮮明的感覺。藝術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體現出來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強烈。在初次欣賞油畫《天鵝湖》時,幼兒只說好看,卻說不出為什么好看。再次觀察時,我讓他們觀察這幅畫的內容、色彩,說畫家是如何表現恬靜的氣氛的。通過啟發,孩子們發現灰蘭色的天空、深綠色的湖水、白色的天鵝在視覺上給人以寧靜的感覺,而平靜的湖水、姿態優雅的天鵝在形態上形成一種靜謐的氣氛。這些特征構成了整幅畫面的靜態美,給人一種舒適、閑適的情緒體驗。漸漸地,孩子們能夠發現四周事物及藝術作品中蘊涵的美了。

        4.2讓美育貫穿于幼兒的日常生活中

        美,對于幼兒來說是個抽象的概念。美育的任務就是要將其具體、豐富化。

        4.2.1幼兒的生活環境美

        教師要創設出和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讓孩子們置身于美好的環境中。請孩子們和老師一起布置教室,讓他們走到那兒都有玩的、有學的,并從中得到美的享受,使孩子們擁有一個愉快、滿足情趣的天地。并從心底里產生要顧惜、保持美好環境的強烈愿望,養成講衛生的好習慣。

        4.2.2幼兒一日生活中的語言美、行為美

        在幼兒的一日生活各環節活動中有意識地要求幼兒禮貌用語美、談吐語言美、交往禮儀美。當發生矛盾時用禮貌語言解決新問題。和人交流時有要態度親切。在描述事物時要盡量運用動詞和形容詞。如教師問:“你們都看見過什么樣的天?”有的說蘭蘭的天,有的說晴朗的天,還有的說烏云密布的天、晴間多云的天、下雨的天、沒有一絲白云的天等等。

        4.2.3注重審美對象的生動性、形象性、和直觀性

        根據幼兒思維具體形象的特征,在審美素質教育中要充分注重審美對象的生動性、形象性和直觀性。因為孩子作為受教育者,其審美體驗的產生不只在施教者的說教,更在他所選擇和運用審美媒介的感染力。因此,在審美教育中,要多采用圖片、實物、電影、電視等生動有趣、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進行,并使孩子的多種感官參和審美活動。

        4.2.4注重滲透于各個教育領域的審美因素

        幼兒美育作為和體、智、德并列的教育方面,它滲透于健康、科學、藝術、數學等各個領域的活動中。因為美是一種體驗,美的因素無所不在。在一日活動中,教師應以美育人。例如:語言活動中有語言美,數學活動中有數字美、外形美,體育活動中有動作美、造型美等等。教育活動本身應是美的,幼兒美育也只有在各領域中交織、滲透、強化,才能最終提高幼兒的審美素質。

        4.3要為幼兒提供更多審美實踐的機會

        美育不僅要培養孩子對美的欣賞力,還要培養創造美的能力。教師應引導幼兒多參加審美實踐活動。如讓孩子進行繪畫、泥工、折紙、剪貼、制作小玩具、學習表演歌舞和童話劇等。

        4.4幼兒審美素質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課堂上

        4.4.1重視課堂外的教育因素

        課堂教學是一種有計劃的、比較規范的活動。對教師來說,比較輕易在計劃中滲透審美活動的有關內容。但對于沒有事先計劃的幼兒自由活動,教師往往不能給予應有的重視。其實這是一個美育潛課程的新問題。自然或人工的教育環境、教玩具、活動材料、教育設施的完美外觀、教師的端莊衣著、文明禮貌言行、師幼之間親切友愛的交往等,都能給幼兒以美感,使幼兒在美的教育中不斷發展其審美素質。

        其功能是一些專門的教育活動所不能替代的。

        4.4.2重視家庭、社會對幼兒美育的影響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孩子最早受教育的場所。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談舉止、文化修養都應成為孩子的楷模,使孩子從家庭這個小天地里處處感受到美的存在。

        第9篇:簡述教育素質的內涵范文

        關鍵詞:高中政治;微課程改革;教學理念;教學難點

        引言:

        自多媒體輔助教學以來,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信息化課堂逐漸構建完成。尤其是近兩年來出現的微課,更是為教學帶來了新的氣象。對于微課程的研究,不僅是國外學者,也包括國內學者和一線教師。尤其是對于一線教師而言,更需要探索實踐中的微課程模式,構建微課程運用的長效機制,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1微課程改革簡述研究微課程,需要從微課程的內涵與特點入手。

        1.1微課程內涵:

        微課程是“微型課程”的簡稱,是一種針對某個知識點或者教學環節而做出的短小精悍、集中解決問題的在線視頻課程。上海師范大學的黎加厚教授進一步把微課程定義為:時間在10分鐘以內,有明確教學目標,內容短小,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

        1.2微課程特點:

        微課程,顧名思義,是微型的課程,無論是教學內容方面,還是教學時間方面,都是有一定限制的。(1)時間短:一般而言微課程是控制在10分鐘之內,大多微課程在6、7分鐘上下,相對于普通課程而言,是時間偏短的。(2)重難點突出:微課程都是為了解決某一個知識點而進行的課程片段,因此相對而言其重難點比較突出,更為對癥下藥,效果也更為鮮明。

        2高中政治教學的微課程改革方法

        針對高中政治教學而言,微課程改革應該堅持改革傳統教學理念,加強教學重點突破。

        2.1改革傳統教學理念

        (1)“以教為本”轉向“以學為本”:傳統的教學都是以教為本,尤其是政治課程,更是主要運用“填鴨式”教學,教師在講臺上講述政治知識,很少跟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對于學生的學習情況也不太了解,這樣就會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很顯然,這種教學方式違背了新課程改革的相關要求,也與微課程相悖離。因此,高中政治微課程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將傳統的“以教為本”轉向“以學為本”,側重于激發學生的思考,激起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探索精神。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小組合作,將時間交給小組,讓學生在看完視頻之后就某個點進行討論,并結合生活實例談談自己的看法。學生通過合作,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合作能力,同時又能夠準確把握所學政治知識。如,在市場經濟的相關教學單元,教師開展了“如何規范市場秩序”的微課,在微課中就市場秩序和市場競爭規則進行了探討。在微課程視頻播放完成之后,教師沒有直接教學,傳授知識點,而是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引導學生就“如何規范市場秩序”這一問題展開自己的思考,進行討論,并且進行互動。最后,教師可以鼓勵小組內派出代表總結本組的意見,進行總結陳述。對于小組的總結內容,教師應該委婉指出其中的錯誤之處。對于小組討論的正確部分,教師應該予以肯定。(2)“知識中心”轉向“素質中心”:微課程應該涵蓋什么內容?是課本上固定的知識點、定義、法律條文呢,還是案例、現實問題的解決辦法?筆者以為,高中政治微課程應該拋開固定的知識點,尋求學生能力與素質的提升方法。如何在微課程中刺激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發散思維,找到問題,解決問題,達到一段時間的微課程學習之后能夠提高相關的素質與能力。

        2.2加強教學重點突破:

        由于微課程是針對某一個知識點來進行的課程展示,而其所涵蓋的知識點往往就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因此,在開展微課程時,教師需要從突出知識要點和進行重點講解兩個方面著手。(1)突出知識要點:微課時間較短,如何在短時間內達到一定的效果呢?這就需要我們突出知識要點。例如,教學《神奇的貨幣》時,由于這節內容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和難點,因此教師可以重點突出貨幣的意義、貨幣的兌換、匯率等內容,利用形式新穎、內容突出的微課程,達到突出知識要點的作用。(2)進行重點講解:對于重點問題,教師還需要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在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進行重點講解。例如,學習《神奇的貨幣》時,微課視頻播放完之后,學生對于貨幣的本質和發行了解得并不是特別清晰。這個時候,教師便可以向學生提出這兩個問題:1.貨幣的本質是什么?2.國家能不能想發行多少紙幣就發行多少紙幣?要求學生進行討論。討論之后教師總結,重點講解,突破重難點。

        3高中政治教學中微課教學的難點

        對于教學改革而言,微課程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的嘗試和革新,將有利于教學改革的進一步發展和推進。但是由于產生時間并不長,微課教學也存在著一些經驗方面的欠缺和資源方面的不合理。比如,很多教師并不擅長運用微課,也不擅長選取資源,就會導致微課處于尷尬境地。對于這些,還需要教師不斷地探索。

        4結語

        信息時代的到來,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學習方式。尤其是在教育教學領域,信息技術的推廣更是功不可沒。微課程教學作為信息時代的副產品,是對傳統教學方式的一種輔助和補充。一切新事物的發展和成熟都需要循序漸進,不能一蹴而就,中間過程肯定伴隨著這樣那樣的挫折和困難,微課程也是如此。但作為高中政治教師,我們還需要在堅定微課信念的同時,加強對微課的研究和對高中學生的研究,以及加強對高中政治學科的研究,最后進行綜合與交融,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達到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蘇小兵,管玨琪,錢冬明,祝智庭.微課概念辨析及其教學應用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07).

        [2]王曉芳,黃甫全,曾文婕.論新興微型課程開發的三種模式[J].中國電化教育,2014(06).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人成人一区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午夜福利 |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网址 | 拍精品AⅤ国产精品拍在线 中文字幕1级精品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