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自我探索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三先三后;
2.三結。
一、三先三后
所謂“三先三后”即要培養學生先預習后聽課,先復習后寫作業,先思考后發問。
1.先預習后聽課。要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數學教學中可以使用導學案,導學案實質上是教師用以幫助學生掌握教材內容、溝通學與教的橋梁,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建構知識能力的一種重要媒介,具有“導讀、導聽、導思、導做”的作用。教師將預先編寫好的導學案,在課前發給學生,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帶著問題對課文進行預習。在預習中完成導學案中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能夠自己動手做的實驗必須自己做,實際操作也盡可能地自己去理解完成。如有部分同學不能正確地完成預習任務,再以小組活動討論交流展示,同學們的“討論交流展示”,即是把自己想法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小組內解決,這就是學生的提高。課前預習是自己的獨立探索,無需教師以往的“滿堂灌”,培養了學生探求知識,渴求知識的欲望,學生有了成功的喜悅。
2.先復習后寫作業。這是對學過知識的鞏固和提高。以往學生寫作業是為完成作業而完成作業,沒有什么積極性,作業是在給教師寫,給家長寫的,而現在讓學生先復習在熟悉的基礎上去寫作業,使他們真正體會到了學習知識的樂趣,完成作業,不是先交給教師而是學生小組內交流,給他們自主改正的機會,然后再由教師批閱,保護了他們的自尊,體現了學生自身的價值。學生的作業都非常認真,而且都想別出心裁,寫出自己與眾不同的想法。
3.先思考后發問。以往的學生動不動就說“不會”“老師您看見這道題怎么做”等,現在經過自主探索的培養,學生的疑問先是自己思考,如果自己解決不了先在小組內與同伴交流探討解決,組內解決不了實現組間交流探討解決,如有疑問或解決不了再問教師,和以前相比學生都有了自己的思考過程和想法。
二、三結
“三結”:即是培養學生進行總結,“一節課一個總結,一天一個總結,一個單元階段一個總結”。
1.“一課一結”即讓學生寫出本節課學了哪些知識,獲得怎樣解決問題的方法,有了哪些提高,還有哪些問題不太清楚,需要和同學教師交流提高,寫在筆記中或導學案上,這就是學生的財富。
2.“一天一結”是自己對一天所學的知識及作業中反映出的問題的分析總結和反思,哪些知識掌握得比較扎實,哪些還需要鞏固等。
一、個人現狀分析
了解自我是教師專業規劃的首要步驟。認識自己很難,要清醒地認識自己,這是追求教師人格魅力的前提。
(一)優勢方面
1、敬業愛生:忠于教育事業,熱愛教育事業;理解學生、信任學生、尊重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才。
2、善于讀書,包括理論知識和先進的教學理念。
3、比較容易接受新的東西,勇于探索、能吃苦、有上進心。
(二)不利因素
1、平時忙于班級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學生和教材深入研究的時間不夠寬裕。
2、工作中單憑自己的教學經驗,借鑒他人和外地的先進經驗不夠。
3、對于科研還是停留于表面,沒有能夠深入的實施。
二、專業發展目標:
(一)總體目標:
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加強師德修養;立足崗位,終身學習,提升專業素質;學以致用,轉變教育教學方式,利用1—2年的時間,成為研究型教師。
(二)具體目標:
一是教育觀念:學習先進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和先進的事跡,真誠對待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把教育教學真正作為事業,踏踏實實奉獻教育,誠心誠意關愛每一個學生,用“愛”塔起教育的基石。用自己的學識魅力和人格魅力,贏得學生的信任,點燃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健康、快樂成長。
二是探索適合自己的課堂教學模式。用新的理念指導自己的課堂教學,讓我課堂動起來,成為學生施展才華的主陣地。通過課堂教學實踐,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探索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大膽創新,總結經驗,不斷求索。通過自己的教學藝術,吸引學生的追求,讓我的課堂成為沒有一個不學習的孩子,沒有一個無收獲的孩子。
多年來,我一直致力于數學課堂教改研究實踐,確立了“設置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我總結”為基本流程的教學模式,通過實踐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來談一談這一教學模式。
一、設置情境
態度情感與自信心是數學教育的目標之一,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就應當充分去營造、創設達到這一目標的氛圍,堅信只有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信心,才可能使其從自身的生活背景中發現數學、創造數學、運用數學,并在一系列過程中獲得自信。所以,在數學課堂上把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和興趣作為一個目標,以此促進學生運用數學來解決問題的動力和能力。心理學研究表明,在認知失調的情況下,人總是要尋求認知的新的平衡,從而產生探索、研究的欲望。這里的創設情境是指能夠激起學生自主探索的數學實驗活動,這個環節包括動手操作、看動畫演示、做數學游戲和給學生講與本節課有關的數學史等。比如,在教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上冊《角的平分線》一節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設計幾何畫板動畫演示,無論角平分線上的點怎樣移動,角平分線上的一點到兩邊的距離都相等。這樣通過很直觀的動畫來傳授知識,一方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另一方面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再者,有時用實際問題或設置懸念的方式來導入新課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當然,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必須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從知識的形成過程出發,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只有這樣,才能引發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才能使學生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二、自主探索
如果創設情境達到了前面的要求,那么學生自然而然會產生一種探究的欲望。此時,教師通過組織引導,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去嘗試、操作、觀察、動手、動腦,完成探究活動并和學生一起分享數學的發現和歡樂,一起為解決某個問題而思考、猜測和嘗試,成為學生數學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例如前面介紹的有關《角的平分線》一課知識的傳授,在動畫演示后,我先讓學生猜想角的平分線性質定理,并完成證明過程。但是,在這一環節上自主探索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1)主體性原則,即以學生為主體;(2)指導性原則,即教師是起點撥和指導、組織課堂、在課堂上搭起學生發展平臺的作用,并能夠讓學生自主地探索,發表各自的意見,取長補短,給學生充分自由想象的空間,注重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三、合作交流
這種交流是師生之間或者是學生之間的一種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流。在班上我們建立了“五人一小組”的數學興趣小組,合作小組通過交流、對話和總結形成一種“你追我趕,你困我幫”的學習氛圍。課堂作業相互批閱,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通過這種方法使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學會與他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與結果,體會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成功的喜悅。合作交流要注意以下幾點:(1)建立合作最優化小組;(2)合作的問題具有科學性、合理性;(3)課堂組織要有序,不是“放羊式”的,學生要有一定的合作程序并有效地開展活動;(4)對學生合作的成果要及時作積極性的評價。
四、自我總結
正確、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總結是教學獲得成功的保障。數學的思想和方法要靠學生去理解領悟,而理解領悟又靠對過程的反復反思才能達到。如果沒有這一理性的反思,以上的方式就會流于表面化。因此,引導學生自我總結可以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形成新的認知能力、發展能力。為了培養學生自我總結的習慣和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入手,在每一個學習環節中通過教師的不斷提問、追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回答問題。在課堂上采用“有問即提,有問即答”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愛問的習慣。
【關鍵詞】好奇心 情境 總結
好奇心是促進學習的內動力,對調動學生主動積極投入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好奇心是搞好數學教育的法寶。學生的頭腦不是盛裝知識的容器,而是蘊藏智慧火種的寶藏,需要我們去開發。學生對數學學習有無好奇心,與數學教師是否善于學生啟發、誘導、培養有關。教師的教學藝術,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作為一個成熟的教師,有責任有技巧為學生點燃智慧的火種,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根據自己多年執教的體會,要為學生點燃智慧的火種,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好奇心,可以從創設問題情境,誘發表現欲望,善于總結提升等方面入手,激發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好奇心,收效是令人滿意的。
一、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學生好奇心
創設問題情境有利于誘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好奇心。在學習新知識之前,教師就要運籌帷幄,巧妙創設與這節教學內容有關的問題情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誘發出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好奇心,產生求知的欲望和學習積極性,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當我教學“三角形三邊關系”時,事先準備好三根木棍,在上課時就提出如下問題:“三根木棍能組成一個三角形嗎?”學生剛開始聽了,就覺得很簡單。大多數學生回答是肯定的。這時,我請一位學生到講臺上用三根木棍給大家現場演示,看這三根木棍能不能組成一個三角形?他試了半天都沒有成功。當學生看到三根木棍居然不能組成一個三角形時,都感到很驚奇。這時我再把最長的木棍適當截去一段后,與另兩根組成了一個三角形。再讓學生思考:這是為什么?學生這時候睜大了眼睛,困惑不解,好奇心被激發起來了。此時,我相機誘發學生自己動手用木棍去尋找三角形三邊長應滿足怎樣的關系才能構成一個三角形,經過一番擺弄,很快學生就找到了答案,他們非常興奮和快樂,充滿了成就感。像這樣的教學在我的課堂中還有許多,我認為這樣的教法既促使學生勇于探索,又將學生思維引向更深的層次。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古代知名學者陳獻章說過:“疑者,覺悟之機也。”也就是說,疑問是覺悟的先機。我們的思考正是從有疑問開始的。為了解答疑問,就得思考;思考不能解決的問題,就得學習;帶著自己想急于解決的問題去學習,很快就會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從而取得好的學習效果。
二、誘發表現欲望,激發學生好奇心
學生良好的學習心理狀態,不僅是學習活動和一切智力活動的催化劑,而且還是學生有效掌握最佳學習方法的重要保證,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內動力。為此, 教師要盡量滿足學生在學習上合理的心理需求。
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在占有一定優勢時就會產生強烈的自我表現欲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初中學生這一心理特點,要巧妙為學生搭設自我表現的舞臺,創造自我表現的機會,激發學生追求和探索知識的好奇心,增強學習興趣,使他們的自我表現欲得到滿足,在自我表現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進一步增強學習的信心。
當學生對教師提出的某個問題有獨到見解時,教師一定要把握時機,讓學生的表現欲望得到滿足。這不僅對學生的學習是有效的激勵,還能進一步密切師生關系,在學生心里形成這樣的印象:老師是看重我的,我在老師心目中是有培養前途的學生。我一定不辜負老師對我的器重,進一步努力學習,為老師爭光。有了這樣的效應,學生就會信心百倍地去學習、去思考、去探索、去創造,從而取得最佳學習效果。在數學教學課堂中,有時內容比較簡單,我會讓學生自己預習,并給他們提出要求,說我可能會抽一位同學上來講這堂課的內容。每一位同學都會有緊迫感,下來后都會認真去預習,做足功課,以免被抽到時講不好。我也會根據學生平時的情況及性格特點來抽人,給他們一個表現的機會。這樣既能讓他展示自己,又能帶動其他學生,還能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做到一舉三得。
三、善于總結提升,培養學生好奇心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按照知識的發現、認識、學習、歸納、概括和總結提升的過程,讓學生去學習、去揭示、去探索、去發現的同時,還要善于及時總結提煉與升華,以培養學生學習上的好奇心。
我在教完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求解后,針對四種解的情況,及時為學生歸納出了這樣的歌訣:“兩大取大,兩小取小;小于大,大于小,解在中間找;大于大,小于小,解就不見了。”這樣總結后,既便于記憶,又可以提高解題的速度,而且準確無誤。這樣一做,學生的興趣來了,好奇心得到了培養,同時引發了他們對其他知識,包括其他學科知識的總結與歸納,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后來我又引導學生對《函數與圖像》一章中找對稱點的方法歸納總結為歌訣。這樣堅持下去,既培養了學生的好奇心,又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自我總結歸納提升的能力。
我明白,四十歲的我依然幼稚,依然懵懂。可我堅信生命的意義在于勇敢的探索追求,我心甘情愿為之付出全部。沖動,意猶未盡意氣風發不可遏止來自真情真心的沖動,就是我堅持追求的動力源泉。
神龜雖壽,猷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所以我發自肺腑地呼喚:四十不惑不足信!
我堅信:每一次惶恐迷茫的盡頭,都是一次冬去春來的重生。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奮斗!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
生命的本質是什么?是變化。運動不是一種簡單的變化嗎?發育成長、應變、思想感情認識不都是變化的表象嗎?生命在于否定自我、戰勝自我、超越自我。
關鍵詞: 大學生 職業生涯規劃 實踐活動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和組織相結合,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研究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經歷及不足等各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進行行之有效的安排。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指按照高等教育培養目標,對在校大學生進行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深入實際、深入社會、依靠社會力量完成的一種貫徹思想政治教育,培養綜合素質的教育活動,它是以社會為課堂、以培養人才為目的的社會系統工程。
實踐活動可以作為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手段,可以作為其檢驗手段。結合實踐活動的開展進行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再在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實踐,檢驗完善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實現個人職業的長遠發展。由此可見,高校欲指導學生開展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實踐活動的開展是重要舉措,基于職業生涯規劃開展大學生實踐活動的研究十分有必要。
一、大學生實踐活動對職業生涯規劃的作用
(一)促進大學生全面認識自我。
根據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的理論,大學生正處于職業探索階段,在這個階段的首要任務是形成全面的自我認知,明確自身特點,不斷成長為將來職業發展打好基礎,而對自身的正確評估就需要在形式內容各樣的實踐活動中完成。通過參與實踐,對自身的個性、興趣和能力等進行全面體驗和分析,對于“我的個性適合做什么樣的工作”、“我喜歡什么類型的活動”、“我的管理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等需要如何提高”這些自我探索的問題找到明確答案。在實踐中了解自身的優劣勢,對于未來發展必不可少。
(二)促進大學生深入了解社會職業。
大學是學生“社會化”的重要階段,要成功地成為“社會人”需要了解社會,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通過實踐了解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狀況和趨勢、國家就業政策和導向,把握職業生涯規劃的方向;了解將來可能從事的職業環境,分析職業分布和需求情況,預測未來職業發展趨勢,親身經歷并搜集信息,為制訂職業生涯規劃提供依據。
(三)幫助大學生確立職業目標,儲備職業技能。
在實踐中自我認知和職業初探的同時,找到“理想職業”和“現實職業”的差別,通過不斷地嘗試和探索性實踐開闊視野,積累經驗,不斷調整并確立自己的職業目標。以職業目標為中心結合自我認知結果有針對性地深化和拓展實踐內容和形式,儲備職業技能,實現職業理想。
二、大學生實踐活動促進職業生涯規劃的具體舉措
大學生實踐活動對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如何根據職業生涯規劃不同階段的要求合理安排大學生實踐活動,有效發揮實踐活動的作用,是亟須研究的重要方面。
剛入校的大學生處于職業生涯探索期,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初步了解專業背景、就業形勢,形成自我認知,包括自身的個性、特長、興趣、理想等,只有在充分認識自我后,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路線。因此,這個階段的實踐活動主要是專業認知實踐活動和形式內容豐富的校園活動。專業認知方面,可以以專業對口單位參觀等形式,讓學生對將來的工作環境和內容有初步了解,對所學專業如何用有初步的概念。在自我認知方面,高校可以通過團組織構建學生組織、社團、團支部等多樣化平臺,支持學生開展校園文化、科技創新、志愿服務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學生通過組織、參與等形式在集體中扮演不同角色,對自己有全面、客觀的認識和定位,發現自己的優劣勢,找到完善自我的方向。
大二階段是全面提升綜合素質的關鍵時期,在分析自身優劣勢的基礎上,制訂能力提升計劃,有針對性地選擇自身發展所需要的實踐活動,提高綜合素養。同時,逐步樹立擇業觀念,了解自己的“職業錨”,初步確立長期職業目標。因此,這個階段的實踐活動在豐富的校園實踐活動的基礎上,要加大社會實踐活動的比重。利用學生假期組織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開展:政策宣講與理論研究,社會考察與熱點調研,科普宣傳與科技活動,社區服務和志愿活動,科技創新與學術研究,等等。重視社會資源參與,積極尋求政府、企業和社區街道等支持,建立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廣泛的實踐平臺。配備專業教師作為社會實踐指導老師,全程跟蹤指導學生實踐活動,并做好實踐成效反饋和學生成長建議工作。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多投入多觀察多思考,大量獲取信息,分析自己的外界環境資源,為明確職業目標做好準備。
大三階段進入求職準備期,要引導學生綜合分析自身職業技能,幫助學生掌握步入社會和適應職業的各種能力,積累擇業優勢,培養求職技能。要為學生爭取更多機會進入政府機關、事業單位、企業等,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體驗和見習活動。從應聘、錄取、培訓到實習、總結、反饋,讓學生全程參與體驗,主動了解職業需求,親身體驗工作內容,總結反思自身表現,儲備提升各種能力。在實習實踐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做好求職擇業的心理準備,腳踏實地,不空談,不浮躁。
大四階段是職業生涯決策階段,要幫助學生全面總結,凝練提升,沖刺理想職業目標。這個階段的實踐活動主要是畢業實習實踐,指導學生總結四年所學理論知識,到理想求職崗位實習實踐,檢驗學習成果。同時,針對理想求職崗位的具體要求做好求職準備,努力實現求職目標。
三、結語
隨著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成為高校和學生的共同目標,實踐育人工作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舉措。本文結合職業生涯規劃的基本理論和目前高校實踐工作開展的具體情況,提出針對學生不同階段開展實踐活動的整體規劃,旨在為高校更好地開展實踐育人工作提供建議。
參考文獻:
[1]孫長纓.當代大學生就業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7.
[2]王革.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概論[M].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3.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在眾多教學改革的原則中,情境教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以優化的情境為空間,以創設情境為主線,根據教材的特點、教學的方法和學生的具體學情,在課堂上營造一種富有情境的氛圍,讓學生的活動有機地投入到學科知識的學習之中,情境教學講究強調學生的積極性,強調興趣的培養,以形成主動發展的動因,提倡讓學生通過觀察,不斷積累豐富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在實踐感受中逐步認知,發展,乃至創造,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首先,數學來源于生活,又回到生活,學生喜歡學一些與實際生活有關的數學知識,如果是他們身邊熟悉的事例容易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其次,教學時要善于利用數學本身的魅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繼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
讓學生從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學習新知識,另一方面也培養他們把數學知識應用到實踐的意識。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數學生產親切感,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引發學生的自主性學習,使學生的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統一起來。
二、自主探究,激發學習主動性
“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新課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就要解決學生學習的主動參與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的位置,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要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讓使學生動口、動手、動腦,促進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就會自然地產生一種探究的欲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刻苦鉆研精神。
三、合作交流,提高數學能力
在教學中,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合作小組內自主探索、交流、對話,達到教學互動、互促,形成比、學、趕、幫的學習氛圍,從而使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學會與他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體會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獲得成功的喜悅。 轉貼于
四、自我反思,深化知識結構
在教師組織下,引導啟發學生進行思維過程的重新整理總結,達到認識的深化與認知結構的完善,在反思中發現的新問題又可以深化進行探究和延伸。
讓學生反思探索過程,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與掌握探究學習的方法和策略,幫助學生建構知識,勉勵學生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將學生的學習態度、情感以及克服困難的精神內化成主動發展的動力,提高學生主動發展的能力。
反思是學生對自己認知過程、認知結果的監控和體驗。數學的理解要靠學生自己的領悟才能獲得,而領悟又靠對思維過程的不斷反思才能達到。如沒有這一理性的反思,以上的方式就會流于表面化。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可以使學生進行自我總結、自我評價,使認識上一個臺階,逐步完善認知結構,并進一步開拓探究的空間。因此,有效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是教學獲得成功的保障。為有效培養學生養成自我反思的習慣和能力,教師可在課堂上許多環節適時“布白”,如在出現規律處留下思考的空白,在創設情境處留下懸念的空白,在新授部分結束后留下回味的空白……并給學生適度的時間和空間,采取“以提問促反思”的策略,即在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入手,在任一學習環節中不斷提問、追問,使學生在這些環節中,或質疑問難,或自我展現,或答疑解難。讓他們對自身活動進行回顧、總結以及具有批評性的再思考,就能求得新的、深入的認識或提出疑問作為新的教學起點。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從而開啟學生的心靈之鎖,打開思維的大門,使學生愿意自我表現。如教師要善于利用章頭圖和“讀一讀”等引導、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五、信息反饋,優化教學過程
反饋是控制論的一種重要基本原理。它是指控制系統把信息輸送出去,然后把其作用的結果返回來,并對信息的再輸出發生影響,起到控制作用。通過反饋,可以不斷地矯正偏向和失誤,逐步達到預期的目的。我于2002年秋季開始,先后在六個教學班進行了教法改革的試驗、探索.通過對這一教法的實驗,以及學生、家長的信息反饋,我認為該教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生動活潑,師生熱情洋溢,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課堂上,學生以自身的多種學習形式充當主角,充分發揮主動性,教師不再充當一言堂角色,而是著力于指導學生進行更有效地學習.
【關鍵詞】小學語文 自主學習 教學工具 現代教學體系
自主學習是一種學習主體可以進行自我學習、探究的能力,其要求學習主體可以自主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途徑,并深入探索學習和分析,最后可以總結學習經驗進行自我升華。自主學習屬于現代化的學習方法,我國小學教學體系已經開始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但是,目前在教學實踐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較為有限,應將該能力培養進一步落實到教學中。語文教學作為開展自主學習的重要途徑,教師應充分利用語文教學落實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一、轉變教學思想,給予學習主體自主學習的空間
作為現代教師,應與時俱進地更新教學思想,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現代教學的新動向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并將最新教學思想不斷轉變為教學活動。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是現代教學的新要求,教師應該給予充分的重視,學習自主學習的內涵,及時轉變教學思想,積極研究自主學習的培養方法。
同時,教師應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根據學生的自身需求制定教學和學習方式。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質疑、探究、創新的學習習慣,從而為學生養成自主學習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扮演參與者、引導者的角色,用豐富的語文素材引發學生學習、探索的興趣,同時應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開發和學習能力的鍛煉。現代小學生個性差異較為明顯,其學習方式也表現出極為顯著的不同,其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也應由學生自己決定。為此,教師應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學習的空間,或營造一個良好情境,讓學生在一定環境和氛圍下自由地探索,并形成獨特的自主學習方式。
二、靈活運用教學工具,營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氛圍
對于認知能力較差的小學生而言,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必須善于挖掘語文教材中的興趣點,逐漸引導學生進入語文知識的情境。語文課文涉及一些抽象的詞語、意境,學生需要自我學習、思考、分析才能體會其中含義。雖然這些語文知識難度較大,但是教師可以利用這些知識來啟發學生進行自我學習。為此,教師可以借助教具來向學生解釋知識點,同時營造一個符合課文意境的教學情境,讓學生不知不覺地沉浸其中,積極地去探索相關知識。
例如,在教授二年級上冊《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一課時,教師課前為學生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理解并體會雷鋒叔叔的偉大精神,并讓學生提前閱讀課文。課堂上,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并選擇電影《雷鋒》的感人片段進行播放,讓學生看到雷鋒叔叔的行為并受到感染。電影片段播放完,教師在課堂上提問:“同學們,你們看到雷鋒叔叔的行為有何感想?你們認為自己應該怎么做?”同學們被雷鋒叔叔所感動,所以會踴躍舉手回答問題,并思考自己應該如何做。同學們在雷鋒精神的鼓舞下對課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教師可以分段落概括要點,并啟發學生自己概括雷鋒精神是一種怎樣的精神。在熱烈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打開思維,從自己的角度思考概括雷鋒精神。思考過后,教師依次請同學上臺概括課文內容,同學傾聽別人的答案,就會反思自己的答案是否有所不足,并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引導、思考到總結的過程,實質上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學生可以從教師和同學那里學到自主學習的不同方法,從而開始主動探索自己應該怎樣學習,進而逐漸建立自主學習意識,并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三、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是一種學習主體自我發展逐漸形成的能力,而小學是培養這種能力的重要陣地。
在自主學習能力培養中,結合小學生的特點思考,如何讓學生在形成自我學習意識后,經過鍛煉而強化這種意識,并形成一種主動的行為。多樣的教學方法是激發學生主動鍛煉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教師可選擇合作教學法、情感教學法、區別教學法等現代化教學模式,讓學生自由體驗自主學習的樂趣。以合作教學法為例,教師選擇三年級下冊《趙州橋》這一課為授課內容,將全班學生分為7個小組,學習課文后,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趙州橋堅固的原因,以小組為單位匯報討論結果。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們仔細閱讀課文,積極思考,并探討總結出最終答案。教師完全未干預學生的討論,學生可以選擇自己的思維方式、方法總結答案,因此其自主學習能力也到了很好地鍛煉。
四、結束語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配合,培養學習主體的自主學習能力,并使自主學習成為一種習慣,最終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意識和反應。當前,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尚在起步階段,需要廣大教師深入進行研究和分析,并在教學實踐中,積極進行探索和研究,盡快將研究成果落實到教學過程中。同時,語文教師充分利用豐富的語文教學素材引導學生形成自我學習意識,從而使小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馮秀悔.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自主學習模式的構建[J].青春歲月,2010(22).
[2]張翠敏.芻議小學語文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策略[J].學周刊B版,2010(3).
【關鍵詞】素質教育 引導 創新思維 實踐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4-0063-01
我們總說要眼界開闊,用大語文的思想組織教學,這個“大”究竟大在何處呢?我想是大在“生活”,語文的根本在語言,語言源于生活。可以這樣說,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語文,語文與生活相依共存。
但是長期以來,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學與生活實際脫節的現象十分嚴重。閱讀,很少有學生自己的獨到見解;作文,很少有學生自己的真情實感。學生只會照老師的指令去思考,按統一的要求來表達,這樣下去,學生的悟性、靈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禁錮。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學生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
新大綱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提倡自主閱讀,自主寫作;提倡啟發式教學,討論式教學;提倡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那么在中學語文活動課中,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呢?
一、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
主體性和主動性是語文活動課的核心。學生始終是知識、能力、情操等的主動獲取者。因此,要在活動課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必須落實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必須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上下功夫。
1.激發主動探索的動機。動機是行為的誘因,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活動課可以從學生感興趣的各種語文問題入手,如開展成語故事、辯論比賽、手抄報比賽、相聲表演會、繪畫日記展、課本劇表演、語文聯誼會、信息擂臺賽、新書介紹會、十分鐘演講、影視評析論壇等,都是學生感興趣的活動。這樣的活動可以適時地開展。
2.端正主動探索的態度。 語文活動課是建立在學生的自我意識、主動探索的基礎之上的,學生認識活動的強度和力度比單純接受知識大得多。學生會逐漸地形成主動學習的心理傾向。
①讓學生查找資料、自我準備。學生在開展某項活動之前,自己查閱資料,進行自我準備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自我探索的過程。②讓學生充分表現、自我發揮。每個學生都有自我表現、自我發揮的欲望。在活動課中可以滿足學生的這些欲望,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 ③讓學生勤于總結、自我評價。每次活動結束時,用三至五分鐘時間,開展自我總結、自我評價。
3.激勵主動開拓的精神。 語文活動課教學強調群體間的經驗交流,相互啟發,使之產生更強的探索愿望,形成自信、自強的精神。同時,同伴之間的交流還使學生逐漸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養成能容納不同意見的習慣,從而使自信和謙虛有機結合起來。
學生在語文活動中,經過教師適當的指導,可與教師商量后,自我決定活動內容、安排活動進程,自我管理與調控。活動結束后,學生自我評價活動質量,對活動中的參與程度,取得的成效進行自我綜合評價。總之,語文活動課使學生“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來看,用自己的雙手來做”(郭沫若語),使學生享受做學習主人的權利和歡樂。
語文活動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高年級學生開展“板書擂臺賽”、“演講比賽”,“我來當老師”等活動時,同學們作了充分的準備,在活動中個個爭先恐后,充分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同時也能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這些活動由班級活動逐步發展到向學校開放,向社會開放。也涉及到了初中、高中的語文知識。如古詩擂臺賽,詩詞背誦比賽,創新思維挑戰賽等。
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語文活動課要求以學生的獨立探索活動為基礎,但實質上這種探索活動又與教師“導演”密切聯系。并不是在活動過程中放任自流,教師在語文活動課中要發揮“導而弗牽”、“開而弗達”的主導作用。
1.科學性的編導。語文活動課必須根據課程計劃的總要求,以新的教學大綱為指針,有計劃地做好活動內容和形式的安排。
①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以及科學性與思想性統一的原則安排活動的內容,選擇活動的形式。②注意語文活動課與社會實踐的協同運行,以達到互相促進,相得益彰的目的。除了像作文比賽、辯論會、手抄報這樣的語文活動外,還應盡量安排一些讓學生接觸實際,接觸社會的語文實踐活動。③要考慮各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讓語文活動課程的知識與技能的綜合性得以體現。在開展語文活動時,既要考慮到語文活動課與語文課的聯系,又要注意語文活動課與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系。
2.高效性的引導。教師在活動開始時要設計問題情境, 引導學生進入活動程序之中。
①激發興趣。在語文活動課開始時,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索研究的興趣,使他們入情入境,主動參與活動。②明確方向。在開展語文活動時,老師要起導向作用。即這一節課要開展哪些方面的活動,要達到怎樣的預期目的等,老師要做到心中有數。
3.及時性的開導。在學生活動難以深入進行時, 教師要適當地進行活動開導,這種開導能促進活動課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