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茶藝文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任何一種語言都是特殊文化背景下的產物,反映著特定的文化內容。文化差異,是指人們在不同的生態和社會環境下形成的語言、知識、人生觀、價值觀、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等方面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差異導致人們對同一事物或理性概念存在著不同的理解和解釋。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交流形式,標識語的翻譯也要充分考慮到不同文化的內涵。例如公共汽車上“老弱病殘孕專座”被譯為“fortheold,sick,disabled,andpregnant”,表面看意思表達清晰,亦無語法錯誤。然而尊老敬老是中國特有的文化傳統,人們認為年老代表著智慧和慈善,是經驗和閱歷的表現。然而在西方文化中,老卻被認為是虛弱、無力的象征。如果單按照字面翻譯成“fortheold…”,沒有考慮中西文化差異,可能在西方人眼中會有歧視之嫌,適得其反。我們不妨用一句簡單的“courtesyseat”來表示,既能達意,又避免了可能出現的不敬之感。
2翻譯對策
在翻譯標識語時,應根據標識語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的特點,本著準確傳達標識語提示、警示、限制、強制功能的原則,充分考慮中英兩種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將原語的語言和文化信息傳遞給目的語的接受者。
2.1程式化翻譯
有些標識語可以在中英文中找到完全對應的結構,形成了程式化的翻譯。此時可以套用現成的英語結構。如中文的“禁止/請勿…”結構,在英語中通常采用“No+名詞或動名詞”的形式。禁止吸煙=NoSmoking;請勿停車=NoParking。再如漢語中的“…專用”,英語可采用“…only”的形式。員工專用=StaffOnly;貴賓專用=VIPOnly;會員專用=MembersOnly等。
2.2確定標識語的語用功能,避免用詞不當
標識語大體有提示、警示、限制、強制四項功能。在標識語的翻譯中,譯者必須在分析標識語字面意義的基礎上,研究其語用意義,即功能意義,才能有效達成標識語的真正目的。如標識語“轉彎慢行”,翻譯成“TurnAhead,SlowDown”時最好前面加上一句“Caution”,以傳達其警示作用,引起司機的注意。
2.3判定標識語語言風格,選擇恰當詞語
表示服務、指示、說明性質的標識語大量的使用名詞,表示強制性、限制性的標識語大量使用動詞或動名詞。公眾最常接觸和使用的公共設施和服務的標識語往往會使用縮略語。因此翻譯標識語時,應考慮其語言風格,選用適當的詞語,避免使用生僻詞語、古語、俚語和術語等。如“登記處”簡單譯為“registration”,“小心輕放”譯為“handlewithcare”。
2.4注意漢英文化差異,尊重讀者的文化習慣
關鍵詞:文化;翻譯;異化;歸化
1文化和翻譯
1.1文化和翻譯的關系
如今,翻譯和文化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我們在這里提到的文化是指廣義上的文化,不是指如城市、組織,學校等實體,而是指如思想、習俗、家庭構成,語言等非實物的東西。簡單說來,文化就是指一個社會的整個存在的方式,人們的生活行為方式。
正是由于翻譯涉及到兩種文化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自然而然文化和語言二者的關系就出現了。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沒有語言,文化就無法存在和發展;而語言只有在反映某種文化時才具備自身的意義。因為翻譯首先要處理的就是文字,而文字只有在與文化相聯系的時候才被賦予真正的意義,這就要求譯者在處理文字問題的時候要深層次的理解文化內涵。
由于人類社會要通過翻譯來進行文化交流,在此基礎上,我們應該重視語言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在面對翻譯當中的一些特殊問題的時候,通過在翻譯理論的研究當中廣泛全面、系統、具體的對比區別其相同點和不同點,識別共通之處,辨別特殊性。翻譯不是簡單的將語言的傳統意義進行轉換,而是最大限度的將原著中所有的文化韻味輸送出去,傳達各種文化信號,重現不同國家中根深蒂固的文化背景。
1.2翻譯的目的
大致說來,翻譯的目的就是消除或減少原著和譯本之間的差別。的確,在翻譯中會遇到一些巧合,就是相同的語言規則適用于兩種不同的語言體系,但相對而言,語言形成完全相同的這種情況并不多見。
2異化與歸化
2.1定義和要求
LaurenceVenuti將涉及文化差異的不同的翻譯處理方式劃為兩類:異化和歸化。異化是以源語言的文化為中心(SLculture-oriented),而歸化則以目標語言的文化為中心(TLculture-oriented)。
這兩種譯法的雙方都有各自的倡導者和觀點。既然我們都知道語言與文化是緊密聯系的,因此當我們進行翻譯時,文化因素應該跟語言本身受到同等重視。而如何才能使雙方和諧統一是我們考慮的首要問題。
2.2論點
在何時何地采用異化還是歸化是個問題。在英語和漢語中就有很多的文化差異。在各自的語言中存在大量發源于它們各自的民族的獨特文化的表達方式,如典故、宗教用語、文化用詞、習語和新詞匯等,它們都與源語言國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考慮到這一點,以下列舉出一些關于異化和歸化這兩種翻譯方式的例子和解決方法。
3例子和方法
3.1典故
對于一些反映先進文化和被經常用到的的典故,我們可以采用異化的翻譯方式以此了解和熟悉其獨特文化。
很多與人物事件有關的典故都來自于英國文學這座寶庫,特別是莎士比亞的作品中。莎士比亞戲劇當中的很多角色都代表著跟他們有著相同特點或性格特征的人。所以如果說一個人是“羅密歐”就意味著這個人年輕英俊,熱情激昂,神采奕奕,并且很有女人緣。如果稱一個人為“豬八戒”的話就表示他跟《西游記》中那頭粗魯、愛尋歡作樂、行為怪異但又有些可愛的豬有些相似之處。還有很多來自于莎士比亞戲劇和后英美文學的角色和名字成為了家喻戶曉的詞,如“夏洛克”、“葛朗臺”等等。
Whokeepscompanywiththewolf,willlearntohowl.——近狼者會嗷
Toweepcrocodile''''stear——流鱷魚眼淚
3.2宗教用語
宗教也是文化傳播的一個途徑。它是一個民族的信仰問題,絕不可濫用和誤用。因此要遵從他們的信仰,異化這種方式在宗教用語的翻譯中起到了顯著的作用。在講英語的國家中,基督教占主要地位,因此不難發現很多對人物、事件的引用是源于基督教的圣書——《圣經》:
Amessiah————-救世主彌塞爾
在中國,佛教和道教也是長期流傳的文化的來源:
臨時抱佛腳——toembraceBuddha''''sfeetinone''''shourofneed————-seekhelpattheleastmoment.
對歸化處理不當會造成沖突和目標語言的讀者對文化的錯誤理解,例如:
“TherewassomerealfalsitywhentheycametotreattheGoddessofMercyasafashionplateofthecourttoday.”
譯法一:中國人漸漸把慈悲女神描繪成穿著時髦的宮廷貴婦形象,這可嚴重走樣了。
譯法二:中國人漸漸把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描繪成穿著時髦的宮廷貴婦形象,這可嚴重走樣了。
佛教是在中國流傳最廣,影響最深遠的宗教,但是譯法一很難讓人能理解“慈悲女神”就是他們所熟知的“觀音菩薩”,因為佛教中的人物已經被換成了希臘神話和羅馬神話中的人物。
3.3文化用詞
在各種文化中都有一些獨特的詞語或短語。也就是說,這個詞具有文化特征并且能把這種文化特征帶到某個社會文化的群體當中去。當它被用于跨文化交流時,就稱之為獨特文化詞或文化用詞。
因為源語言和目標語言之間無法完全等同,我們最好采用異化的翻譯方式來履行翻譯的使命。
舉例如下:關于物質文化,西方國家有我們以前從未聽說的sandwich和hotdog,譯者將它們介紹給我們中國人就稱之為“三明治”和“熱狗”。而中國的餃子和豆腐被引進國外就稱之為jiaozi和tofu.還如,中國有“旗袍”cheong-sam;英國有swallowtail“燕尾服”;美國有jacket“夾克”。
關于社會文化,外國人都知道“中國功夫”Chinesekongfu.在英語中,有他們的church“教堂”andmissionary“傳教士”;而在漢語中有“道教”Taoism和“陰陽”yinyang。
3.4習語
習語是指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形式簡潔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詞組或短語。在英漢翻譯當中有兩類習語。一類是在一個相似的文化背景下漸漸形成的,通常情況下將它們歸化雙方都不會引起文化誤解,如:
Selfdo,selfhave——自作自受
雨后春筍——springuplikemushroomsafteravernal
而有些習語用異化的方式更為恰當,如:
Armedtotheteeth——武裝到牙齒
3.5新詞匯
新詞是指隨著一個社會中最近或當時發生的事件,出現的人物,發明的產品等的出現而產生的新的說法。
在英語當中有的新詞匯在中文中沒有對等物,我們就要再充分理解原生詞這個首要條件下根據中文的規則想辦法創造出與他們相對應的詞語。這種情況就要采取歸化的翻譯方法:
back-to-back——雙往返機票
thumbtribe——手機一族
還有一些新生詞匯由于解釋起來過于復雜,不容易采用歸化的翻譯方式就最好異化這些詞:
bungiejumping——蹦極跳
Namitechnique——納米技術
參考文獻
[1]Eugene,Nid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on[J].外國語,1993,(3).
[2]郭建中.翻譯中的文化因素:歸化與異化[J].外國語,1998,(2).
[3]李慶生,郭著章.英漢互譯使實用教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1.也許很多人對于插畫的理解還只是停留在小人書或者是連環畫的領域中,這樣是不全面的。插畫,從字面的意思來理解,顧名思義是指穿插在書中的圖畫,它以一種傳遞信息的藝術形式存在著,對文字內容進行更直截了當的解釋說明。在我國,插畫最早是以木版畫和石版畫的形式出現,繼而受到西方插畫的影響,整個插畫的藝術形式和表達方式都漸漸脫離了本土化。隨后插畫被廣泛的運用在各種書籍出版物中,這為我國小人書和連環畫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隨著社會的發展,插畫的表現形式也慢慢的在涌現,它不止局限于圖和畫,還包括一些攝影作品,手繪作品以及圖表和圖形符號等。
2.插畫與平面設計插畫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歷史悠久,它經久不衰,深受人們的喜愛,這與它的特性是密不可分的。插畫的通俗易懂讓人們能在第一時間讀懂它所傳達的信息,幽默風趣的特征展示著其獨有的魅力,讓人們更易與其產生共鳴。插畫的獨創性表現出設計師們獨具匠心的創意理念,讓人們在細細品味的同時愛上插畫這門藝術。插畫是平面設計的一個重要視覺元素,它可以彌補設計中信息傳遞的缺失,用最直觀、最快捷的方式讓人們在欣賞中接受信息。插畫得天獨厚的優勢讓其逐漸成為了一門獨立的藝術,例如漫畫的發展就是從插畫慢慢演變過來的。如今在漫畫產業繁榮的日本,一些出色的漫畫作品直接影響著日本社會的發展。雖然插畫開始逐漸走向獨立,但它在平面設計中的地位仍然是不可撼動的。插畫與平面設計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插畫的日益更新給平面設計帶來了福音,平面設計的創意提升同時也帶動著插畫產業的發展。
二、插畫藝術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
1.書籍裝幀中的插畫常言道,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承載著傳播信息的功能,是人們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媒介,那么如何做到與閱讀者進行無障礙溝通呢,我想僅僅憑借文字的力量是很難達到的。插畫的運用,可以將文字內容以一種豐富多彩的形式表現出來,讓書籍變得生動形象。書籍中的插畫類型分為兒童插畫、文學作品插畫、科技插畫這三類,其中兒童插畫的需求量是最大的。例如在很多兒童讀物中,大量色彩艷麗的插畫替代文字內容吸引著孩子們的眼球。可見插畫在書籍裝幀中的運用是不容忽視的。
2.包裝設計中的插畫在商品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包裝設計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出色的包裝不僅可以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同時也對商品進行了一定的宣傳和保護的作用。現代的設計師習慣在包裝上運用實物攝影的圖片,真實的色澤與質感充分體現了商品的本質,然而他們卻忽略了插畫的抽象或具象的獨特個性。插畫在包裝設計中的運用是藝術與商品相互滲透的過程,在顯現產品個性的同時也激發了人們的消費欲望。插畫有著不同的繪畫風格,同時不同的風格也定位著不同的消費群體。例如畢加索生硬線條的形態,又如梵高那激烈奔放的色彩風格。它們在很好的詮釋插畫的同時也充分的揭示著產品的特征。
關鍵詞:性別;手機;男性;女性;中性;需求;人體工學
中圖分類號TB4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7437(2004)05-77-06
引言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市場上正規渠道銷售的手機有近800個品種,加上水貨品種已超過1000種。如此多的選擇使手機消費完全進入了買方市場。廠商除了采用屢試不爽的價格這個有效的杠桿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以外,還有沒有別的手段呢?我們認為,價格戰如果作為一種短期的戰術手段對市場格局進行重新洗牌是可行的,但如果把它作為一種戰略手段來操作,則只會引發惡性競爭,拉動行業進入惡性循環。而真正能帶動企業和整個產業鏈良性發展的只能是設計生產消費者真正喜愛的滿足其需求的產品,這就要求我們轉變過去粗放式的經營模式,具備精細化操作的能力。
1、手機分類的依據
如果把消費對象定位于所有顧客,必然會降低消費者的滿意度,因為我們的某一款手機不可能滿足所有顧客的要求,這樣最直接的結果是導致顧客對品牌缺乏忠誠。我們都知道品牌滿意和品牌忠誠之間是存在差異的,如圖1,要想把顧客抓牢,就必須有針對性地細分市場,對不同消費層次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戰術手段,把合適的產品交給合適的人。只有持續的滿意才能造就真正的忠誠,否則這種忠誠客戶也不能成長為牢固客戶。
按照消費者需求與欲望進行市場細分和定位,能有效分解、消化多種多樣的消費需求。手機的性別分類則是針對不同性別消費群體的群體特點及其對手機外觀與功能的性別認同差異性,即滿足其性別指向需求進行的分類。這樣就意味著一款手機面對的將不再是所有的手機用戶,而僅僅是一部分人群,這個人群甚至可能是非常狹隘的一個市場,如對于女性手機,我們還可以將其進行細分成更小的、特點更加鮮明的細分市場。
2、性別分類的內涵
2.1、女性手機
如圖2.1,所謂的"女性手機"大體上具有如下之共性:其一,外觀小巧輕薄,曲線柔美,多采用大弧面過渡。其二,比"男性手機"或"中性手機"更具時尚美感,具備一些特定功能。其三,產品導入期價位較高,以彰顯時尚、品位的訴求。女性手機并不是說所有的女士都要用這個類型的手機,關鍵在于這種類型的手機更多地考慮了女士的要求,以更小更輕更漂亮作為賣點,至于性能如何并不是其關注的首要因素。
2.2、男性手機
手機作為數碼消費品并非越小就越好,例如男性手機主要面對的是體型較大的消費者。那些手掌稍微大一些的用戶,如果使用圖2.1所示類型的手機,一個拇指就可以覆蓋兩個按鍵,是無法進行操作的。所以,男性手機必須要大,大手機才有大屏幕,才有大按鍵。
如圖2.2,男人用的手機,需要能突顯持有者特有的男性品味,體現他的氣質,和他的衣著打扮相協調。典型的男性手機一般是功能強、外形偏大、顏色穩重、鈴聲清晰的產品,它的線條多比較硬朗,色調也以冷色調為主,見后文的統計。
2.3、中性手機
既然有性別取向意識明顯的消費人群,那么同時也就還存在大量希望模糊性別界限的人群。因而,廠家在此類產品設計上采取折中路線。精致小巧的外殼整合多元化的功能,強調外觀的夠炫夠出彩,功能豐富,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以達到網羅更多消費者的目的。這也成了很多手機廠商對此類消費人群廣告的主導方向:性別不是差距,玩的只是時尚,見圖2.3。
手機的市場細分在不斷進行,越來越多的細分市場將伴隨著用戶的需求以及手機與其他數碼技術的交叉而誕生,但無論怎么分,只要其未來還是給人使用的產品,那么性別的需求指向就始終會存在。
3、不同性別手機市場調查情況
國內市場與歐美市場的不同在于國人更加偏好于使用折疊手機,對手機的外觀美感更加關注,所以像諾基亞、西門子、阿爾卡特等一貫生產直板機的廠商也開始在中國市場銷售折疊手機。以下,我們提取了幾十種較為典型的折疊手機進行分類,對其特點進行了歸類分析,以期找到具有共性的地方。
3.1、女性手機市場調查情況分析
圖3.1.1顯示,綠色塊a系列為外形較為修長類型,其長度居于76--81mm之間,集中于78--80mm之間,寬度居于40--42mm,集中于40mm,其長寬比為2左右;
b系列為略微寬短型,其長度居于74.3--78mm之間,集中于77mm左右,寬度居于43--46mm之間,其長寬比為1.7左右;
c類為目前女性手機的主流集中區域,長度在76--81mm之間,寬度在40--46mm之間;
d類為小巧型,在長寬尺寸上均小于市場一般產品,其長寬比為1.85左右;
e類為肥短型,其長寬比為1.4左右。
圖3.1.2顯示,女性手機在色彩取向上多采用紅色、銀色、藍色,其中紅色為首選色。紅色是一種帶有民族審美傾向的顏色,在個人用品特別是共用物品的配色上,紅色一般都是作為女性色來使用的。女性偏愛紅色一般來講會基于以下幾點理由:一是紅色更能襯托出女性膚色白皙紅潤,嬌媚動人。二是紅色熱情奔放,是一種感性色,和女性天生的在感性思維上所具有的優勢相吻合,能產生共鳴。三是紅色所具有的心理暗示功能對女性特別具有殺傷力,如紅色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嬌艷的花朵,午后的春光,浪漫感性的生活等。
在外觀形態風格上,女性手機多采用飽滿的曲線形態,偏重于整體大弧面體形,光順轉折處理,在局部細節上,采用柔態圖形或飾物化鑲嵌。為了傳達女性嬌柔嫵媚的氣質,會較多地采用透明材料、軟性材料、鑲嵌寶石、高光面處理等手段,同時通過一些手機小佩飾的應用,來傳達女性細膩特點的理念。
3.2、中性手機市場調查情況分析
如圖3.2.1,首先,中性手機是一種曖昧的產品。考慮到女性機針對的是純粹的女人,男性機針對的是絕對的男人,所以中性機針對的就是那些對性別定位認同不是很強的人。他們所喜好的可能只是某種功能,也可能只是某種色彩搭配,甚至只是某種外形或材質的運用。他們不會因為自己是女人就要去買女性機,作為男人就一定要用定位于男性的手機。所以,針對他們所定義的中性機,所體現出的性別偏向,自然不能簡單的用尺寸大小來規定,更合適的應該是體現在色彩的搭配上、外形線條的采用上、特定功能的設置上等等。
如圖3.2.2所示,中性手機在配色上多采用銀色,藍色和紅色,其中銀色是首選色。銀色被人們叫做太空色,是一種代表未來和高科技的顏色,所以銀色在手機這種具有IT高科技特點的產品上得到大量的運用并被人們所認可。銀色因為其所具有的科技時尚感,對男性和女性具有同樣的吸引力,它是一種真正能讓男女都認同的顏色,所以廠家在做配色方案時,如果拿不準或為了保險起見,都會把銀色作為一種必備方案來使用。
對于中性偏女性的手機,可以考慮在色彩上采用一些柔性的搭配,如采用粉色系或同類色等,當然傾向不能很嚴重,否則就不能形成一種定位上的含混與曖昧。對于中性偏男性,同樣,采用酷一些外形,色彩上采用明朗一些的對比色,會取到比較好的效果。
中性手機的外形風格較為復雜,它以強調時尚為主訴求,形態上并不拘泥于一格,材料運用上也顯得豐富,因而并無明確的界定。
3.3、男性手機市場調查情況分析
對于圖3.3.1所列舉的市場上較為典型的男性手機,其尺寸特征較為明顯,a類為不帶攝像頭的手機,其長度居于82--88mm之間,集中于86mm周圍;寬度居于42--46mm之間,集中于44mm周圍,其長寬比以1.95左右居多。b類為攝像手機,且均為日系手機,個頭大,長度為100mm左右,寬度為48mm左右其長寬比為2.1左右。
如圖3.3.2所示,男性手機在色彩上多采用藍色和銀色。藍色多采用顏色較深的藍色。藍色是一種理性的色彩,帶有科技感和機械感,比較適合男性硬朗、理性的氣質。
在外觀形態上,為了強調男性的睿智、冷靜、大度、從容等特點,多會運用金屬、電鍍、皮紋面處理等手段。線型上多采用較為硬朗的直線性,面與面的過渡處理采用轉折較為強烈的硬連接,顯得棱角分明,但在與握持直接相關的轉折面處會采用較為柔和的過渡,以增加手感的舒適度。
4、手機規格的人體工學分析
根據現代人對手機的使用習慣來看,手機在操作方式上與手的接觸是最密切的,因而手機的人體工學分析中最重要的對象是手。手指的操作是一項精細運動,手指的運動需要多組細小的肌肉和神經參與,醫學專家指出,經常鍛煉手指有利于大腦的鍛煉。人體工學專家Hunt指出,拇指機能占手掌40%,食指和中指20%,其余兩指10%,因此手機人體工學評估應將機能高的手指列入考量。在手機使用過程中,拇指的使用頻率最高,手機正面的按鍵都由拇指來控制,側面按鍵則會由拇指或食指控制,極少機會中指也會參與。[2]
由于人種特征的不同,東亞黃色人種的手掌要小于歐美白色人種。一般來講,中國男性手掌長度范圍在17.5--20cm之間,寬度在8--9cm之間;女性手掌長度范圍16--18cm之間,寬度在6.5--8cm之間。
由于手掌大小的限制,因此手機寬度小,在手機的單手開蓋過程中,會有利于拇指的操作;手機的長度短,在手機的單手閉合操作過程中,會有利于食指的按動上蓋動作。不過矛盾的是,由于拇指與手機按鍵需要一個合適的接觸面積,導致手機的寬度不能做得太小,否則,按鍵面積的減小會導致操作困難與手感的下降,一般來說,男性機的寬度如小于43mm,則手感會下降;女性機的寬度如小于38mm,手感會下降。
對于手機的厚度,無論是從攜帶的角度,還是從握持的角度來看,薄相對于厚來說,都具有優勢。雖然也許有人會認為厚的握在手上感覺會更飽滿,但是從現代人所需要攜帶的越來越多的便攜工具的角度來看,我們認為,在可能的情況下,手機需要做到盡可能的薄。在目前市場同類產品比較的情況下,手機厚度如小于18mm,則能感到有顯著的薄的感覺。
5、結論
5.1、手機外觀規格要求
在綜上所述,在考察了市場上相關同類產品的規格以及對手機使用的人體工學分析后,我們認為不同性別取向的手機外形體積規格上,應該符合以下大體的尺寸要求才可以進行市場細分,見表1(折疊手機類)。
5.2、手機色彩的適用性及材料運用趨勢
在配色的選擇上,作為必備的配色,女性手機為紅色,男性手機為藍色,中性手機為銀色。從環保角度和材料運用發展趨勢看,未來幾年手機上會大量運用免噴涂注塑料,新材料的運用同時能夠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手機外觀使用壽命、降低顧客投訴,進而提高顧客的滿意度。
5.3、手機形態風格的適用性
在外觀形態的風格類型上,由于手機本身屬于高科技IT產品,因而,更多的體現的是一種現代主義簡約派的風格,但是也會不斷的有設計師加入后現代的要素進來,使手機的形態語義更加豐富。相對而言,男性手機要比女性手機在形態上更趨于簡潔干凈,線型比較質樸硬朗,直線運用較多,轉折采用硬過渡以強調棱線。女性手機在形態風格上多會采用圓潤飽滿的曲線形態,整體圓滑光亮,在局部細節處理上不斷糾纏,以撩撥女性細致感性的心理。
隨著產業的不斷發展,3G技術的成熟,手機將會具備更多的功能。未來的手機將演變成一個強大的個人移動終端,整合個人電腦、數碼相機、全球定位儀等諸多產品的功能,產品的外形也將發生改變。但是究其根本,功能和外觀都不是至上的,無論是功能還是外形,都必須以人的需求為前提,這也是我們人本主義產品設計關注的焦點之一[1]。尋找差異化需求,制造差異化的產品,才能使我們的產品在眾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參考文獻
1、期刊:汪崟,李彬彬.滿意度導向之人際化設計研究.江南大學學報,2003,(4):109-112.
2、期刊:陳建旭,史杰州.手部訓練評估系統之發展.工業設計(臺灣),2000,(2):60-67
TheMarketingDisintegrateResearchOnMobilePhone
--ADifferenceResearchOnSexualPerception
Wangyin1,geqin2
(1.KONKATelecommunicationsDevelopmentCenter,Shenzhen,518053,China
2.SchoolOfDesign,ShenzhenPolytechnic,Shenzhen,518055,China)
(一)制度文化差異
制度文化指人類的社會制度、宗教制度、生產制度、教育制度、勞動管理分配制度、家庭制度、親屬關系、禮儀習俗、行為方式等社會規約以及與其有關的各種理論。其中大家對家庭制度中男尊女卑的觀念耳熟能詳。傳統的農業社會和軍事戰爭,使男子成為社會的主力,再加上儒家思想的影響,男尊女卑觀念深入人心。《周易》有云:“女正位于內,男正位于外。推崇妻受命于夫和三從四德(“三從”,是指婦女應“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是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的綱常關系。西方的家庭觀念淡薄,個體本位主義濃郁,雖也存在過男女不平等的現象,但由于受到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思想的影響,比較重視人的價值,有一定的平等和自由權利。體現在翻譯上,表現為受不同文化影響的人,采取的翻譯策略各不相同,以“你倒也三從四德的,只是這賢惠也太過了”為例:楊譯:Quiteamodelofwifelysubmissionandvirtue,aren’tyou?Onlyyoucarrythisobediencetoofar.霍譯:Imustcongratulateyouonyourwifelyvirtue-thoughImustsaythatinthiscaseyouarecarryingwifelinessalittlefar.毋庸置疑,楊、霍二人翻譯的各有千秋,霍把“三從四德”一詞譯為virtue,省譯了“從”的內涵,把“賢惠”一詞譯為wifeliness,無形中提升了古代中國女性的地位,但翻譯的也是文從字順,用奈達的同構理論來看也是形神皆備,但從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譯觀”角度看,楊的翻譯更能反映源語文化的特征,表達原文的真實意義,不僅能讓讀者了解異域風情,從差異中獲得新知,還能保護源語民族的文化特色,豐富譯入語的文化,特別是在當今英語文化主導全球的文化潮流的背景下,意義愈加非凡。
(二)心理文化差異
心理文化指人類的思維方式、思維習慣、價值觀念、審美情趣、信仰、心態等[2]。其中思維方式的差異在翻譯中舉足輕重。西方文明的源頭古希臘文明,誕生于愛琴海域的海灣、島嶼之上,農業耕種條件差,商業貿易相對發達,但變幻莫測的大海不斷的干擾著當地的商業貿易,迫使他們開始認識宇宙自然,而宇宙自然的規律又往往是抽象存在的,這就孕育了最早的歷史理性主義文化,高度重視邏輯推理,相信只有遵循正確的邏輯步驟才能求得真理。而我國占據了整個亞洲東部最大的可耕種土地面積,小農經濟發達,工商業、科學技術相對滯后,人們逐漸意識到豐收離不開風調雨順,生存離不開自然的恩賜,進而從自然現象中悟出陰陽交感、萬物一體、天人合一的觀念,再加上佛教思想(認為靜默、沉思、等待,真理會自然而然地顯現)的影響,共同催生了中國人用系統、全局把握事物的整體性思維。
二、文化影響下的翻譯策略宏觀翻譯策略:
(一)洞察文中的文化內涵。
有些文章中的文化符號比較明顯,我們可以一眼辨之,有些則比較隱晦,需讀者有一定的文化底蘊,不然寫者有意,聽著無心,其中的內涵只能埋沒。例如:Life,aseverybiographyandobitIhaveeverreadconfirms,iswhathappenswhenyouaremakingotherplans.文化積累不多的人看普普通通,但如果是列儂的歌迷或有相當的背景知識,他一定能辨出,這和BeautifulBoy中的Lifeisjustwhathappenstoyouwhileyou’rebusymakingotherplans.有異曲同工之處。
(二)采用歸化與異化相結合的翻譯策略。
歸化是“采取民族中心主義的態度,使外語文本符合譯入語的文化價值觀,把原作者帶入譯入語文化”,異化法則是“對這些文化價值觀的一種民族偏離主義的壓力,接受外語文本的語言及文化差異,把讀者帶入外國情景”。歸化和異化旗鼓相當,不分軒輊,我們不能顧此失彼或厚此薄彼。好的譯文是歸化和異化的完美結合。
三、微觀翻譯策略:民族特色詞的翻譯
(一)直譯法
用拼音直接寫出單詞或用英語直接翻譯。例如:劇名《劉巧兒》可直接譯為LiuQiaoer、風水譯為(Feng-shui)、麻將譯為(Mah-jong)、功夫譯為(Gongfu)。
(二)異譯或增詞進行解釋
例如:若有必要,在譯松、竹、梅歲寒三杰時,可把它們的寓意進行增詞解釋。得隴望蜀若譯為covetSichuanaftercapturingGansu意思可能不能有效傳譯,這時就可異譯為Themoreonereceives,themoreonede-sires。
四、小結
關鍵詞:文化差異;企業重組;文化整合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向更深層次推進,經濟領域中以資產融合為特征的企業重組現象日益增多。通常情況下,大多數企業并購決策都是基于經濟和財務方面的考慮,而忽略了企業文化方面的因素。在資產重組過程中,如果只重視經濟上的資源配置,忽視對新的企業組織上的文化整合與重塑,勢必會阻礙資本經營的有效運作,加大企業管理成本,影響企業經營效率。因此,文化整合是企業重組不可或缺的配套工程,企業并購過程不僅僅是企業間有形資源的優化組合,更重要的是企業無形資源的優化組合。
一、文化整合在企業重組中的作用
文化也是一種管理手段。文化對企業管理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它是用共同的價值標準培養企業意識的一種手段,可以統一成員的思想,增強企業的內聚力,加強職工的自我控制。
第二,能激勵職工奮發進取,提高士氣,重視職業道德,形成創業動力。
第三,它是一個企業進行改革創新和實現戰略發展的思想基礎,有助于提高企業對環境的適用性。
第四,有利于改善人際關系,使群體產生更大的協調力。
第五,有利于樹立企業形象,提高企業聲譽,擴大企業的影響。
事實上,世界上許多成功的公司和企業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管理文化”。如IBM公司,其創始人沃森十分重視經營哲學和文化管理,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為公司確定了“以人為核心,向所有用戶提供最優質的服務”的宗旨,明確提出了為職工利益、為顧客利益、為股東利益的三原則,后來發展為“尊重個人”、“服務”和“完全主義”三信條。這就是IBM公司今天的管理哲學。他們認為IBM最大的秘密在于:“卓越的企業倫理”,一個職工只有當他們被看作是高尚的人而受到尊重、受到信賴時,企業的價值才能展現光輝。
事實上,管理效率依賴于諸如價值系統、管理哲學等文化變量。日本的成功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日本創造了經濟奇跡后,美國不得不放下架子去研究日本。美國人發現日本的一些具體管理辦法不同于美國,如終身雇傭制、年功序列工資制、稟議決策制、企業工會等。但他們認為這些具體的管理辦法同日本的民族傳統與社會習慣有很大的聯系,美國人很難借鑒。通過進一步深入研究,尋求其本質,他們發現日美管理的根本差異在于對管理因素的認識有所不同。美國管理過分強調諸如技術、設備、方法、規章、組織結構、財務分析等這些“硬”的因素,而日本則比較注重諸如目標、宗旨、信念、人和、價值準則等這些“軟”的因素,而這些“軟”因素與整個社會文化密切相關。美國人在發現這些差別后,又回過頭研究美國的經營成功的企業,發現美國成功的企業也同樣注重這些“軟”因素。他們最終得出結論:文化的這種軟因素是管理的核心因素,是管理成敗的根本與關鍵的因素。
二、文化整合的誤區
文化是現代企業之魂。文化整合并不是簡單地將各企業文化要素相加,也不是純粹地拋棄一個只要另一個,而是雙方長期復雜的磨合過程,是揚長避短和優勢互補,從而形成新的企業文化特質。它包括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中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體意識和行為規范。其出發點和歸宿是尊重和堅持職工的主人翁地位,提高職工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從各個環節調動并合理配套有助于企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全面發展的積極因素,形成合力,在企業實現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進步。
文化整合的關鍵:一是要形成注重合作的團隊精神。有人曾做過一個關于競爭與合作的實驗:在一個裝有若干個紙做的圓錐體的大玻璃瓶里,把每個圓錐體的尖端用細線系在瓶外;在瓶子的底部裝一個水管,可導水入瓶;被試者可用細線將圓錐體拉出瓶外,但因瓶頸較窄,每次只能拉出一個。實驗結果證明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合作大于競爭。二是要建立充滿活力的創新機制。3M公司常常被認為是美國最富創新精神的管理樣板。在3M公司,組織上下不斷地致力于創設一種能自我更新的公司文化。公司的每一位科學家和管理人員都面臨“保持第一”的挑戰。為達到這一目標,公司采取了各種措施。如所有的研究人員都被要求有15%的時間花在能在未來給企業帶來極大效益的小項目上。這種高風險、高成本的策略給3M公司帶來了許多利潤豐厚的創新型產品,包括市面上流行的黃色的粘可貼。另外,公司還鼓勵研究人員與營銷人員結成團隊以共享信息,并與市場保持緊密聯系。事實上,當3M公司德克薩斯的奧斯丁郊外成立“第二大本營”時,它特意設計了大型的辦公大樓,“迫使”組織不同部門的人員相互交換。在3M公司,人的發展被視為關鍵。公司花費大量的資金進行廣泛的人員和組織變革,目的在于維護一支一流的職工隊伍,而公司的競爭優勢也由此而得以加強。如果詢問3M公司為什么歷經這么多年,還始終維持著如此高的業績,那么,公司的總裁會告訴你兩個事實:創新和質量。“這是我們這個日益激烈的競爭社會中生存和發展的工具”。
三、文化整合的癥結
企業重組中存在著三個重要的環節:戰略重組,過程管理,重組后的文化整合。從我國企業重組的實際運作情況來看,相對前者而言,文化整合最為困難也最復雜。文化整合的困難和復雜性主要表現為文化沖突和文化阻力,從根本上說源于文化差異。
(一)企業之間文化傳統的差異
每個企業都會有自己的企業文化,而在各自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受到的經濟和文化等環境的影響不同,發展歷史不同,自然形成的企業文化傳統也就不同。企業之間的地域、民族、素質、行業和所有制形式等方面的差異,形成了文化性格和文化模式的差異。企業文化傳統的差異決定了不同企業員工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的不同,給企業重組帶來了很大的文化阻力。文化傳統的差異是企業之間的根本差異之一,也是企業文化整合的最大難題。
(二)企業重組中員工的心態
事實上,企業重組中文化阻力很多時候來自企業員工的心態。主要表現為:一是被重組員工對原有企業文化懷舊心理。二是被重組企業員工對變革前景“不確定”的疑懼心理。三是“兼并”與“被兼并”的心態反差。四是被重組企業的員工對“利益減少”的危機意識。
(三)企業文化本身的特性
任何文化都是長期沉淀的結果,企業文化也是一樣,它是伴隨著企業的成長而成長,并在各種要素綜合作用下不斷演化、成熟的,是企業全體員工長期共同努力、協作和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活動以及企業內部的各種關系長期相互磨合的結果。因而,企業重組中要改變或創新一種企業文化需要長期的努力和堅持,而不可能一蹴而就。此外,文化的存在可能長于組織的存在,當組織形態改變后,原有企業文化并不會立即消失,而是有一定的歷史存續期,繼續對原組織成員產生影響。由于這種延續性的存在,使文化的改變和更替具有遲緩性,并非組織結構一經更新,文化也隨即更新,重組中企業從舊文化到新文化的轉變是一個緩慢持久的過程。企業文化所具有的這些生成的長期性、存在的延續性和改變的遲緩性等特點,會給企業文化的變革和整合增大難度。
四、文化整合的方式
企業文化整合是指在企業重組過程中將相異或矛盾的文化特質在相互磨合和調整后形成一種新的和諧的文化體系。企業重組中的企業文化整合方式,主要由雙方企業文化的強弱程度、相適應性以及企業重組的戰略目標共同決定,大致可有以下幾種:
(一)替代式
當強勢企業重組弱勢企業時,強勢企業向弱勢企業輸出自己的管理模式和文化模式,促使弱勢企業的文化發生根本的改變,最終以自己的強文化取代對方的弱文化。典型的例子是海爾兼并青島紅星電器有限公司。海爾在兼并之初,首先派去的不是市場營銷人員,也不是財務人員,而是企業文化部的人員。通過對被兼并企業進行先進文化理念的輸入和一整套文化模式的改組,使被兼并企業職工的斗志空前高漲,企業的生產經營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高。海爾的成功在于堅持以自己積極進取的創業文化取代對方的守業文化,以自己的無形資產盤活對方的有形資產。
(二)融合式
在強勢企業與強勢企業重組時,雙方都有令人自豪而優秀的企業文化,彼此只能加強交流,相互學習和吸收對方文化的優點,在文化上相互同化,使兩種不同的文化最終復合成為一種更優秀的新型企業文化。例如上海貝爾公司是中國郵電工業總公司、比利時阿爾卡特貝爾公司和比利時王國政府合作基金會合資建立的。在公司建立之初,各方就本著互利互惠的原則,加強溝通,精誠團結,逐步形成了全新的“團結、奮進、為大家”的貝爾文化。雖然我們在貝爾公司的文化模式中仍可以找到合資各方的原有文化蹤跡,但卻已今非昔比,其文化已具有新的內涵。
五、文化整合的步驟
企業是一個經濟實體,也是一個文化實體,企業重組不僅是一種經濟行為,更是一種文化行為。因此,企業的領導者應該充分重視重組中的文化整合,并有意識地塑造一種理想的企業文化模式,最終提高企業重組的效益、實現企業重組的戰略目標。具體步驟如下:
(一)分析比較,找出差異
認真調查研究,對重組企業內部原各企業群體的文化狀況進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比較,明確該堅持、提倡、弘揚的是什么,該摒棄、糾正、完善的是什么。切記一刀切,因為優勢企業也可能存在某些落后的不合理的文化因素,劣勢企業也可能存在某些先進、合理的文化因素。
(二)立足實際,彌補差距
立足雙方企業文化的實際狀況,根據企業重組的戰略要求,對未來的文化模式的實施措施進行科學設計,并將設計好的理想文化模式進行適當的細化和量化,詳細規劃對新文化的推廣。首先是價值觀念的整合。企業重組后,應當通過宣傳動員,將員工對企業目標、企業的市場形象、員工成功的標準等問題的不同的看法規范為一種新的適應企業發展戰略的統一的價值觀。其次是制度文化的整合。企業在重組后,適當按照分工協作的要求,建立新的一整套規章制度,以便從硬約束的角度與其他各種軟約束因素共同強化新文化在員工思想上的積淀。制度設立不宜過繁,以免束縛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但是制度一旦確立,便要嚴格執行,不能徇私枉法。再次是物質文化的整合。運用員工服裝、企業商標、標志物、廠房車間、工作環境、娛樂場所等物質因素進一步強化企業員工的協同感和對企業深層觀念文化的理解,進而使新的企業文化漸漸在員工心中生根發芽。
參考文獻:
1、王薔.組織行為學教程[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2、王瓊.淺析企業重組中的文化整合[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2000(4).
民族之所以得以區分,不僅是受到地域的影響,還因為其發展歷史與不同。民族的形成是十分自然的過程,一個民族的人,具有較為相似的心理素質以及心理趨向,無論是語言應用還是行為舉止,都較為相似。而民族與民族之間,會在心理趨向與語言應用上存在不同之處,這也是各個民族具有自身的原因。在進行英漢翻譯工作時,譯者需要關注文化差異中的信仰問題,不同的信仰,對于同樣的詞匯具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在中國,龍是權利的象征,是吉祥的象征。在中國,有許多詞語與龍有關,用具有積極意義。像龍鳳成祥,生龍活虎等。而在英語國家,“dragon”是邪惡與罪惡的象征。在了解中國文化的過程中,許多英美國家的無法理解中國人是龍的傳人。在翻譯時,我們可以將“dragon”轉換為“tiger”,推動文化的正常交流。
二、風俗習慣差異,造成詞匯的涵義不同
風俗習慣的不同,使人們對于同一詞匯的使用方法不同。中國是一個崇尚儒家文化的國家,尊老愛幼是一個人的基本品德。在生活中,我們習慣有老奶奶、老爺爺、老太太這樣的稱呼,老字在中國意味著受人尊敬。而在英美國家則不同,在他們的觀點中,“old”意味著他們沒有價值了,沒有生存的意義了。在進行英漢翻譯時,需要對“old”進行合理轉換,翻譯為令以尊敬的即可。另外,在中國的日常交流中,人們經常會提出工作、年齡、收入、婚姻等問題,大家樂于談論這些,來增加彼此之間的熟悉度。而在英美國國家,這些都屬于個人隱私,如果你詢問,就說明你沒有禮貌。這就提醒我們每一位英漢翻譯者,需要認識到英漢語言中所暗藏的思維與風俗問題,尊重不同國家之間的風俗習慣,將翻譯工作做準做精。
三、地域環境差異,造成詞匯的涵義不同
語言的含義也會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不同的區域,在同一時刻會有不同的地理現象。同樣的地理現象,其所帶來的影響是不同的。這就使得關于地理或者天氣的詞語,會存在較大的差異。舉例來講,在中國,春天會吹東風,東風一來,春天則到,萬物復蘇,春暖花開。在我國,東風一直被應用于大量的詩句當中,詩人用描述東風來表達自己對春天的熱愛之情。像“東風夜放花千樹”等。
(一)風俗習慣方面的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人們所處地域不同,文化也會有差異,每個人都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風俗習慣是一個地區的人們的生活方式,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多方面的英漢風俗習慣的差異使得翻譯過程中對某些詞匯的理解大相徑庭。中西方對“狗”(dog)這一詞語的理解則最為突出。西方把狗看做是最忠誠的朋友、最忠實的伴侶,有關狗的習語也大都是褒義的。如: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Everydoghasitsday.(人人皆有得意時。)而在漢語中,狗是一種相對來說較為低級的動物。“狗”這一詞條往往作為貶義詞來用,那些漢語中與狗有關的成語大多表達了貶義。如:“狐朋狗友”、“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走狗”、狼心狗肺、雞飛狗跳等。另外,中西方在生活習慣方面也大不相同。就餐點而言,西方人喜歡面包加牛奶,而東方人喜歡米飯。在翻譯成漢語時,帶有“bread”的詞組完全失去了“面包”之意。例如:“breadandwater”譯為“粗茶淡飯”。再如:“Onecannotmakeanomeletwithoutbreakingeggs”意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此,在日常翻譯工作中,譯者要尤為注意此類風俗習慣的差異,否則會產生很多翻譯曲解,甚至是錯誤的譯文。
(二)思維方式方面的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思維方式不同,對同一事物的語言表達方式往往也會不同。思維方式的不同實際上就是內在的文化差異。西方人的語言表達比較抽象是因為西方的思維方式重視抽象思維。而漢語則比較具體,這是因為中國人在語言上重意合。例如,在Thereisawhitebirdbetweenthegreenoftheforest中,“green”是典型的抽象詞,它是用抽象的表示顏色詞語來形容具體的森林的植被樣態。所以譯為“翠綠的森林中”比較合適。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要研究中西方的思維方式,然后用符合各自思維方式的語言將原文作者的意思準確無誤的表達出來。
(三)生存環境方面的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語言的產生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息息相關。航海業在英國十分發達,一度領先于世界。他們通過航海認識了世界,對大海有著深厚的感情,因而生活中有許多習語源自航海業。如allatsea(不知所措),drunkasasailor(爛醉如泥)。漢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亞歐大陸,人們的生活和土地密切相關。用“揮金如土”來比喻花錢大手大腳,英語則是“spendmoneylikewater”。可見,英漢兩個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環境不同,他們觀察事物,反映客觀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并不一致。所以翻譯切忌照詞典上的詞義逐詞逐句對譯,不合習慣的詞使會使信息出差錯或覺得美中不足。(四)宗教方面的差異對翻譯的影響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民族也都有不同的,翻譯時把宗教差異因素考慮進去是很有必要的。西方人信仰基督教者居多,因而有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上帝幫助那些幫助自己的人)的說法。在中國,人們多信仰佛教,這使得在漢語中涉及到宗教的詞匯多與佛教有關。比如借花獻佛、菩薩、佛祖、玉帝等。所以在翻譯含有宗教的句段時就要特別注意,以免引發錯譯、漏譯,而使翻譯失去了其文化交流的作用。
二、中西譯論的相異性
中國強調人對事物的往往無法“言傳”、只能“意會”的領悟;而起于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西方思想哲學傳統,則強調人的理性思維,強調人對于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應當、同時也能夠作出理性的認識,并能予以形式上的解釋。
三、中英句法的差異
英語句子常常由好幾個從句和復句構成,將不同的主體粘連到一個長句中,即化零為整。但是漢語句子通常不長,鄰近的句子之間通過不同的主體分開,也就是化整為零。例如:“Thehuntforthepumabeganinasmallvillagewhereawomanpickingblackberriessaw“alargecat”onlyfiveyardsawayfromher.”(L.G.Alexander,1997)在這句話中有好幾個主體,第一層面:“huntforthepuma”beganina“village”,“awoman”saw“alargecat”第二層面:The“woman”livesinthe“village”.通過“where”引導的定語從句,兩個層面的句子連在了一起,第二個層面成為修飾語。如果不調整結構直接按照這個復雜結構翻譯的話,中文譯文是這樣的:“對美洲獅的搜尋在一個某采摘黑莓的婦女看見離她五碼遠的地方有一只‘大貓’的小鄉村開始。”不用說,這個版本對中文讀者來說很費解,他們更希望看到化整為零的句型,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根據目標語言對源語言句子的結構進行解構,更合適的譯文應該是:“對美洲獅的搜尋從一個小村莊開始。那里的一位婦女在采摘黑莓時看見離她五碼遠的地方有一只‘大貓’。”
四、人本主義和物本主義的差異
關鍵詞:中國文化;西方文化;動物象征意義;文化差異;因素
1 Introduction
“Language and culture,intrinsically dependent on each other,have evolved together through the history.”(Claire Kramsch,1998)“On one hand,language as an integral part of human being,permeates his thinking and way of viewing the world,language both expresses and embodies cultural reality. On the other,language,as a product of culture,helps permeate the culture,and the changes in language uses reflect the cultural changes in return”.(Claire Kramsch,1998)Language is the base of entire culture,and it is only in language that culture can be wellpresented and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On the other hand,language is influenced and shaped by culture;it reflects language. Language reflects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 and predicts the developing orientation of culture.
2 Comparison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Animal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2.1 Similar Symbolic Meanings of Animals
A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of human life are roughly similar,people in China and the West will naturally produce the same or similar association,giving the same significance of the animal words when they understand animals from the basic attributes of the animals. For example,in Chinese,fox is the synonym for cunning and craftiness. When people use such phrases like as cunning as “a fox”,“old fox” to describe a person,they often consider him or her sly and tactful. In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fox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this kind of meaning.
2.2 Different Symbolic Meanings of Animals
A few of animals have the same or similar symbolic meanings both in China and the West,but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majority of animals are different in the symbolic meaning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Now,I’ll give several peculiar animals to testify my view.
2.2.1 Dragon and Phoenix
Dragon has come to be regarded as the symbol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and China is called huge dragon of East. In China,the traditional symbols of royalty are the dragon and phoenix. The dragon stands for the emperor and the phoenix for the queen. Besides,as an auspicious creature that supposedly brings good luck,the dragon gave rise to the saying that parents“wang zi cheng long”―long to 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that is,to be successful.
To Westerners,however,the dragon is often a symbol of evil.They regard the dragon as a fierce monster that destroys some other things;therefore,in their opinion,it must be destroyed.
2.2.2 Bat
To Chinese,the “bat” is a symbol of good fortune,wellbeing,and happinessall positive qualities. The reason for such associations is probably that the name of the creature is pronounced the same as the word“fu”. Thus the traditional design shows the bat and the deer together is very popular in China,because the words pronounced is the same as “fu lu”―good fortune,happiness,wealth and position.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the bat i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negative qualities.“As blind as a bat”,“carry as a bat”,“He’s a bit batty”typical expressions of the negative associations.They may be even worse.Mention of the bat often evokes the image of an ugly,sinister,bloodsucking creature.This may be caused by the “vampire bat”。
3 Factors Leading to the Different Symbolic Meanings of Animals
There are many factors affecting cultural differences,which would cause different symbolic meanings of animal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Such factors are as follows:
3.1 Diversity in Spiritual Culture
3.1.1 Belief Systems
In the Western tradition people believe the universe is created and controlled by a divine power.Man and the universe are separate entities.And therefore,there are laws of nature that must be followed.With such a view of the universe,people in the West developed a dualistic world view.Their goal of life is to be more objective and rational.Chang is considered progress. The scientific method is usually their approach to problems in life. People are considered as equal to one another. However,people in China regard the universe as a harmoniously selfoperating organism in which each part is related to other parts in a system of hierarchy. With this view of the universe,Chinese developed a holistic world view. They hold man and nature are interrelated;man is a part of nature and man’s goal of life is to keep harmony with nature.Stability is highly valued. Therefore,their attitude toward life tends to be more subjective.
3.1.2 Pattern of Thinking
From the pattern of thinking,Chinese pattern of thinking is not the same as the Western. Chinese pattern of thinking is the threedimensional type,while the Western pattern of thinking is streamlined.
3.1.3 Value Systems
Most Western countries value individualism and people strive hard to achieve individual identity in terms of possessions and achievement in their professions.China place high value on the collective.So group harmony and cooperation are preferred,rather than competition.
3.2 Diversity in Behavior Culture
3.2.1 Social Rituals
Chinese people always like to ask the person’s name,age,unit and earnings,who he or she meets. While Westerners quite hate this kind of people who like to ask the other’s age,income,and other personal private matter.
When Chinese people receive gifts,they often let them on the edge,and don’t gaze at the gifts(for fear other saying they’re greedy). On the contrary,Westerners will open the gifts in the front of the guests and express their satisfaction when they receive gifts. Hospitality is a kind of Chinese quality.
3.2.2 Customs and Habits
In western countries,many people like pets. English people view dogs as human being’s best friends. Many English expressions with the dog can be found,such as:a lucky dog,a clever dog,a top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Love me,love my dog;He works like a dog.
To Chinese people,however,the dog is derogatory term.People have negative attitudes to the animal dog,such as rubbish,henchman. Western customs and habits are different from Chinese ones in many aspects. It is hard for English speakers to understand why servile follower is a pejorative term in Chinese.
3.3 Diversity in History Background
Chinese history differs from British and American history. They have their own historical cultures,which reflect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China is an ancient country with 5000 years’agricultural cultivation.In ancient time,agriculture is the fundamental trade,so people are all familiar with farming and they have lots of vocabularies about farming.Besides,the animal cattle are the main farm labor,which do much farm work for people.Consequently,Chinese people cherish a deep affection for the cattle.As is known to all,the English people,traditionally,is a nomadic nation.They wandered from place to place,looking for pasture for its animals and had no fixed place. They like horses and they are good at riding. Horses play more important roles than cattle in England.They are not only as the main entertainments,but also as the main transportations for their lives.
4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s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animal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language learners can use the animal expressions in an appropriate and correct way,also they can avoid misunderstanding in communication and reading,and reduce mistakes in translation. What’s more,language learners can understand clearly the reasons why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cultures from the aspect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animals. But this paper does not completely reveal the whole reasons,English learners should insist on reading a lot of books and publications to achieve the task.As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this study is helpful for language study and culture communication.
References:
[1] Claire Kramsch.Language and Culture[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John B.Thompson.高. Ideology and Modern Culture[M]. Ltd:Polity Press,2005.
[3] Zatta,Jane Dick.2005.Animals and Symbolic Boundaries[J]. Papers o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ummer/F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