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哲學生活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看到《草原》這個名字,我就喜歡。
這兩個字指向一個蒼茫、曠遠的世界,對小說里的“我”,敘述故事的人,更是具有非凡的吸引力。你看他要到草原出差,意識里不自覺地出現的,就是馬的意象,他要說個事,動不動就用馬來比喻———
說到過去,“我畢業時,東北那些曾經無比輝煌的大工廠,正像衰朽不堪的老馬一樣,一匹匹地倒下。”
說到眼下,“火車是正午出發的,它向著西北方向,像一匹吃足了草的老馬,緩緩地行進著。”
這兩個比喻還是說心外的事,說到自己心里,說到出差趕上中秋節的心情,那比喻就見出神采了:“在我眼里,中秋節就像一匹雪青色的駿馬,它落腳到草原上,才有神韻。我仿佛已經被它飄逸的鬃毛給拂著臉了,滿心的激動。”
三匹出現在比喻中的馬,很強烈地呼喚著、預示著一匹真實的馬的出現。果然,也是順理成章,天駒出現了。然后,就會有馬的主人的故事,一代代草原牧民的人生與命運,一個闊大的草原生活世界。
這是一個奇妙的過程:比喻呼喚出真實。這是在小說文本內部發生的事情;在小說文本和生活世界之間,其實也存在著這樣一種呼喚的、暗示的、延續的關系。
我說我喜歡《草原》這個名字,是因為這個名字暗示著這個名字之下的作品,最終是指向比這個作品大的生活世界。
這是什么樣的名字?和《邊城》,和《呼蘭河傳》,是一類的。我倒并不是暗示遲子建有什么野心,而要說,這樣的名字,隱含著一個作家的小說世界的性質,還隱含著一個作家的小說世界和一個更廣闊的生活世界之間的關系。我要說我個人喜歡的,是這樣的文學世界的性質,和這樣的文學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間的關系。
這個說起來有點復雜,只能簡略地勾勒一下。文學作品,就其內在要求而言,應該具有自身的統一性,它自身就應該構成一個完整的世界;然而,從另外一個層次而言,任何文學作品自身都不是完整的,它植根于它從中誕生的更大的世界。這樣一來,對于完整的理解,會產生兩種傾向:西方的文學傳統傾向于把要表現的內容絕對局限于作品里,作品自身就是一個完滿的世界;中國的文學傳統則傾向于強調作品和生活世界之間的延續、轉化、聲息相通,相對于作品的完整性而言,還存在著一個更大更完整的世界。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很難辨析清楚,當代中國的文學創作和觀念,究竟是在多大的程度上無意識中延續著中國文學傳統的傾向,以及究竟是在什么樣的程度上有意識地受到西方文學傳統傾向的強烈影響。但這個不同確實可以區分兩種類型的作家。
一類追求和強調作品內部的整一性,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一部作品自身就是完整的,那么它同時也是封閉的,它是自足的,不需要與它之外的世界形成關系。這種類型的作家通常相信個人的獨創性,相信敘述和虛構的力量,也就是說,他們認為可以通過個人獨特的創造性,通過敘述和虛構,來創造出一個獨立的、純粹的文學世界。
另外一種類型的作家則要謙卑一些,他們相信文學有其出處,這個出處并不僅僅是個人的創造性,也并不僅僅是由敘述和虛構構造而成,這個出處比他們的作品更大也更完整,我們或者可以把這個出處叫做生活世界。他們的作品和這個生活世界之間是相通的,這也就意味著,作品不是封閉式的完整,甚至可以說,相對于生活世界來說,作品永遠也不可能是絕對自足式的完整的。
遲子建的文學是有出處的文學,正像沈從文、蕭紅的文學是有出處的文學一樣。從完全自足的藝術品的意義上來說,常常會覺得他們的一些作品是不夠精致的,不夠完整的,那可能恰恰是因為他們的文學帶著其出處的鮮明痕跡和獨特氣息。把原生的痕跡和氣息去除干凈,割斷與它從中產生出來的生活世界的緊密聯系,那就成了擺在博物館里的藝術品。他們的文學,不是這樣的博物館里的純粹的藝術品。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他們的一個個作品,可以看成是一塊塊礦石,粗糙,但是有質地,特別是,一塊又一塊的礦石之間都可以聯系起來,而且共同指向一座富礦,它們的出處。從這個意義上說,既可以把他們的每一個作品看成是獨立的作品,也可以把他們全部的作品看成一部大作品,是同一座富礦的出產。從《北極村童話》,到《樹下》,一直到《額爾古納河右岸》,再到眼前的《草原》,你讀遲子建的小說,會自然地覺得,這就是那個作者寫的小說。這就是有出處、反過來又指向那個出處的緣故。
按照道理來說,所有的文學都應該有其出處。實際卻不是這樣。在當代文學中,我們會看到精致的黃金制品,這種制成品的含金比例,應該比礦石高吧;但是這一件黃金制品和那一件黃金制品有什么關系,它們都是從哪里來的,完全看不出來。一件黃金制品的含金量可能會超過、甚至大大超過一塊含金的礦石,但是一件黃金制品的含金量恐怕永遠也比不上一座金礦。
有出處,才讓人信任。
二
這就又談到信任的問題。
遲子建是一個讓人信任的作家。實際生活中我與遲子建并沒有很多交往,但她的作品產生出讓人信任的品質。似乎我們現在幾乎不用信任這樣的詞來談論作家作品,不知道這是因為信任這樣的品質,無論是在實際生活中還是在文學創作中,越來越稀罕;還是因為,無論是在實際生活中還是在文學創作中,信任越來越沒有用,因而也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基本的評價標準和出發點。
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敘述越來越成為小說創作的焦點,怎么敘述越來越成為非常多的小說家用力的方向,差不多成了大家都很焦慮的一個事。敘述的自覺當然比敘述的蒙昧好,敘述當然是小說的一個基本問題,無論如何講究都是應該的,甚至是必須的;但隨之而來的,則是如何敘述的機心,這樣那樣的機心,在二十多年來的當代小說中隨處可見,甚至愈演愈烈。
一有機心,即無信任。
首先是作家不相信他要寫的那個東西本身即是好東西,他要加入個人的機心(個人的創造性之類)才能夠使它變為好東西。也就是說,不信任感一開始就存在于寫作的內部,存在于寫作的過程中。
接下來,讀者在閱讀作品的時候,自覺或者無意識地感受到機心的存在,就產生出隔。讀者看著作者在那里耍花槍,耍得高明,叫一聲好,也就如此而已,信任感是沒有的。說句刻薄的話,有些被叫好的作品,也就是耍花槍耍得高明的作品。當然,耍花槍耍得高明也非常不容易,對比一下那么多耍得不高明的,就應該叫好了。
作者從他個人的創造性出發,要設計他的敘述,要設計他要敘述的東西,要設計他的敘述有可能會產生什么樣的反應和效果,在這個過程中,讀者也被設計了。被設計的讀者當然不會信任設計他的作家和作品。
中國當代文學在寫作和閱讀之間沒有形成良性的循環,責任并不全在于讀者對文學的離棄。任何時代的人都需要文學,需要他們信任的文學,而不主要是通過文學來欣賞機心。機心、聰明、眼花繚亂、所謂的個人創造性,在文學之外可以看到的太多了,何必到文學這里來看。
本科論文致謝詞
致謝論文
在本篇論文完成的同時,我首先要感謝我的導師XX老師。在X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我的論文才能如此順利的完成。并且得到了其他老師的肯定。在本篇論文的完成過程中,X老師對我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指導意見,細心地和我講解論文中出現的問題,給予專業上的指導,信心上的鼓勵。我能順利完成本篇論文和老師的認真指導和辛苦的批改是分不開的,在此我由衷論文寫作的向X老師表示感謝。
同時我也要感謝學校和學校的領導給我們創造的良好的學習環境,讓我們能夠在良好的氛圍中完成論文。感謝同學和家人在這期間的大力支持。
畢業論文致謝詞范文
致謝
本研究及學位論文是在我的導師鄭建立副教授的親切關懷和悉心指導下完成的。他嚴肅的科學態度,嚴謹的治學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深深地感染和激勵著我。從課題的選擇到項目的最終完成,鄭老師都始終給予我細心的指導和不懈的支持。兩年多來,鄭原創文秘網站:文秘知音教授不僅在學業上給我以精心指導,同時還在思想、生活上給我以無微不至的關懷,在此謹向鄭老師致以誠摯的謝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還要感謝在一起愉快的度過研究生生活的電工樓105各位同門,正是由于你們的幫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個一個的困難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順利完成。特別感謝我的師妹葉秋香同學,她對本課題做了不少工作,給予我不少的幫助。
在論文即將完成之際,我的心情無法平靜,從開始進入課題到論文的順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師長、同學、朋友給了我無言的幫助,在這里請接受我誠摯的謝意!最后我還要感謝培養我長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謝謝你們!
最新本科畢業論文致謝詞
彈指一揮間,大學四年已經接近了尾聲。當自己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完成這篇畢業論文的時候,自己也從當年一個從山里走出的懵懂孩子變成了一個成熟青年,回想自己的十幾年的求學生涯,雖然只是一個本科畢業,但也實屬不容易。首先,從小學到大學的學費和生活費就不是一個小數目,這當然要感謝我的爸爸媽媽,他們都是農民,沒有他們的勤勤懇懇和細心安排,我是無論如何也完成不了我的大學生活。沒有他們的支持和鼓勵,我也不可能完成我經濟學第二專業的學習。當然,一個農民家庭要同時供兩個大學生上學,沒有別人的幫助和接濟是相當困難的。因此我要感謝那些在我求學時對我經濟和精神上幫助的親戚、朋友、老師和同學們,我的生活因你們而精彩和充實。
華中科技大學,這里嚴謹的學風、優美的校園環境使我大學四年過的很充實和愉快。我第一學期是在哲學系度過的。在這短短的半年時間里,我有幸和許多優秀的同學一起學習,聽睿智的哲學老師講授哲學。后來由于一些本可抗拒但一時沖動的原因,我依依不舍的離開了哲學系,離開了親愛的哲學系的老師和同學們。雖然只有短短的半年時光,但我確實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尤其是對我思想和方法上的指導。這些有用的東西一直對我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有很重要的指導作用,我相信,這些東西將伴隨我走完整個人生的道路。現在回想起在哲學班的日子,還是那么的溫馨和愜意,我不能不感謝當時哲學班的每一位同學和老師,跟你們在一起學習、生活,那真是其樂融融,妙不可言!
大一下學期,我轉專業來到了一個新集體,開始了新的專業。雖然老師和同學都是新的,專業是新的,但我仍然感受到了那種來自老師和同學們的熱情和融洽!這對我融入新環境,對新專業產生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公管院的老師更是讓我難忘,他們嚴謹的學術態度,幽默風趣的授課方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在這篇論文構思和寫作過程,我的論文指導老師王國華教授,對我論文的完成更是功不可沒,王老師每次給我的疑問給予細心的解答并給出寫作建議,對我的論文進行細心的修改,使得我的論文結構一步一步的完善,內容日趨豐滿。沒有王老師的細心指導,這篇論文是不可能完成的。
書到用時方恨少,在這篇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我深感自己的水平還非常的欠缺。生命不息,學習不止,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和完善的過程,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本科論文致謝詞范文
本論文是在我的導師XXX教授的親切關懷和悉心指導下完成的。他嚴謹的科學態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誨人不倦的高尚師德,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崇高風范,樸實無華、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和激勵著我。從課題的選擇到項目的最終完成,X老師都始終給予我細心的指導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謹向X老師致以誠摯的謝意和崇高的敬意。
感謝XX學院的老師對我的教育培養。他們細心指導我的學習,在此,我要向諸位老師深深地鞠上一躬。
感謝給我提供參考文獻的學者們,謝謝他們給我提供了大量的文獻,使我在寫論文的過程中有了參考的依據。
本科論文致謝詞
致謝論文
在本篇論文完成的同時,我首先要感謝我的導師XX老師。在X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我的論文才能如此順利的完成。并且得到了其他老師的肯定。在本篇論文的完成過程中,X老師對我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指導意見,細心地和我講解論文中出現的問題,給予專業上的指導,信心上的鼓勵。我能順利完成本篇論文和老師的認真指導和辛苦的批改是分不開的,在此我由衷論文寫作的向X老師表示感謝。
同時我也要感謝學校和學校的領導給我們創造的良好的學習環境,讓我們能夠在良好的氛圍中完成論文。感謝同學和家人在這期間的大力支持。
畢業論文致謝詞范文
致謝
本研究及學位論文是在我的導師鄭建立副教授的親切關懷和悉心指導下完成的。他嚴肅的科學態度,嚴謹的治學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深深地感染和激勵著我。從課題的選擇到項目的最終完成,鄭老師都始終給予我細心的指導和不懈的支持。兩年多來,鄭原創文秘網站:文秘知音教授不僅在學業上給我以精心指導,同時還在思想、生活上給我以無微不至的關懷,在此謹向鄭老師致以誠摯的謝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還要感謝在一起愉快的度過研究生生活的電工樓105各位同門,正是由于你們的幫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個一個的困難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順利完成。特別感謝我的師妹葉秋香同學,她對本課題做了不少工作,給予我不少的幫助。
在論文即將完成之際,我的心情無法平靜,從開始進入課題到論文的順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師長、同學、朋友給了我無言的幫助,在這里請接受我誠摯的謝意!最后我還要感謝培養我長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謝謝你們!
最新本科畢業論文致謝詞
彈指一揮間,大學四年已經接近了尾聲。當自己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完成這篇畢業論文的時候,自己也從當年一個從山里走出的懵懂孩子變成了一個成熟青年,回想自己的十幾年的求學生涯,雖然只是一個本科畢業,但也實屬不容易。首先,從小學到大學的學費和生活費就不是一個小數目,這當然要感謝我的爸爸媽媽,他們都是農民,沒有他們的勤勤懇懇和細心安排,我是無論如何也完成不了我的大學生活。沒有他們的支持和鼓勵,我也不可能完成我經濟學第二專業的學習。當然,一個農民家庭要同時供兩個大學生上學,沒有別人的幫助和接濟是相當困難的。因此我要感謝那些在我求學時對我經濟和精神上幫助的親戚、朋友、老師和同學們,我的生活因你們而精彩和充實。
華中科技大學,這里嚴謹的學風、優美的校園環境使我大學四年過的很充實和愉快。我第一學期是在哲學系度過的。在這短短的半年時間里,我有幸和許多優秀的同學一起學習,聽睿智的哲學老師講授哲學。后來由于一些本可抗拒但一時沖動的原因,我依依不舍的離開了哲學系,離開了親愛的哲學系的老師和同學們。雖然只有短短的半年時光,但我確實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尤其是對我思想和方法上的指導。這些有用的東西一直對我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有很重要的指導作用,我相信,這些東西將伴隨我走完整個人生的道路。現在回想起在哲學班的日子,還是那么的溫馨和愜意,我不能不感謝當時哲學班的每一位同學和老師,跟你們在一起學習、生活,那真是其樂融融,妙不可言!
大一下學期,我轉專業來到了一個新集體,開始了新的專業。雖然老師和同學都是新的,專業是新的,但我仍然感受到了那種來自老師和同學們的熱情和融洽!這對我融入新環境,對新專業產生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公管院的老師更是讓我難忘,他們嚴謹的學術態度,幽默風趣的授課方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在這篇論文構思和寫作過程,我的論文指導老師王國華教授,對我論文的完成更是功不可沒,王老師每次給我的疑問給予細心的解答并給出寫作建議,對我的論文進行細心的修改,使得我的論文結構一步一步的完善,內容日趨豐滿。沒有王老師的細心指導,這篇論文是不可能完成的。
書到用時方恨少,在這篇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我深感自己的水平還非常的欠缺。生命不息,學習不止,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和完善的過程,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本科論文致謝詞范文
本論文是在我的導師XXX教授的親切關懷和悉心指導下完成的。他嚴謹的科學態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誨人不倦的高尚師德,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崇高風范,樸實無華、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和激勵著我。從課題的選擇到項目的最終完成,X老師都始終給予我細心的指導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謹向X老師致以誠摯的謝意和崇高的敬意。
感謝XX學院的老師對我的教育培養。他們細心指導我的學習,在此,我要向諸位老師深深地鞠上一躬。
感謝給我提供參考文獻的學者們,謝謝他們給我提供了大量的文獻,使我在寫論文的過程中有了參考的依據。
論文寫畢,感慨良多。三年研究生生活即將結束,回首過往,2007年9月踏入哲學院倫理學殿堂,一個書生的書海獨行,品老師們思想的盛宴,曾經是那樣的快樂。其實,在我的內心深處,有著一個倫理學夢,真正想學一點倫理學,不過,感覺自己的心是浮躁的。倫理學,這是一門智慧的學科,三年研究生時光,自己或許還是滯留在“水面”,并沒有沉入“水底”,但想來還是欣慰,學習過程中,我也向業師楊清榮教授聊過這個問題,楊老師告訴我,要想真正學進去,學深入,必須靜下心來研讀,必須有一種坐得住冷板凳的精神,必須有一種耐得住寂寞的心境。按照楊老師的說法,三年的研究生學習中,我感覺自己做得還不夠。
這篇論文從選題到最終成文,得到了業師楊清榮教授的精心指導。從選題來說,還是得到了楊老師的肯定的,因為在此之前,哲學院倫理學專業的師兄師姐們未曾涉足這個論題。但楊老師告訴我,研討王陽明致良知的倫理思想,相關的文章很多,要想寫出新意就有難度,如果沒有寫出新意,文章就會變得平實。我還是寫了這個論題,是自己的想法,寫出來供人參考這本身也就是一種價值吧。說到業師楊清榮教授,他是一個真性情的人,他課堂上的講授,給我最深的印象是嚴謹并具有邏輯,指導我的畢業論文,他修改到文章的字詞與標點符號,他的嚴謹與邏輯體現得淋漓盡致。楊老師主要講授倫理學基本理論與方法、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立身嚴謹,立教嚴謹,有儒者之風。學生們可以感受得到,楊老師對自己從事的學問、對傳統文化的精義與價值由衷的熱愛。他對學生的開導可謂是盡心的,對楊老師的關愛、教誨,學生會銘記于心。
感謝專業老師劉可風教授、胡真圣副教授、陳燕副教授。課堂上,劉可風教授的幽默和智慧、胡真圣老師的視野與和藹,陳燕老師的認真和執著,給了我很大益處。對他們三年來對我學習上的幫助和教導,我深表謝意。感謝已經到學院工作的倪瑞華老師,她的環境倫理學課堂上,主張學生要有問題意識,善于發現問題并尋求解決的方法,給了我啟發。感謝已經去上海任教的葛四友老師,我上過他的課,在課堂上,他講授如何做研究寫論文,他教授的“證成”理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也特別感謝龔天平教授,在我撰寫論文期間,龔天平老師送給我鄧名瑛老師寫的書,《尋找生命之真——明代心學的本體追求》。拿到書的那一刻,我打開扉頁,上面寫道:“龔天平2000.9.25湖南長沙”,我猜想,或許是龔老師在讀博士時看的一本書。簡單的字跡,刻畫著一個青年學者的學術情懷。
關鍵詞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 研究現狀
1 國外研究現狀
當我們追溯思想史時,就會發現在17世紀的英國哲學家洛克那里,已具有了交往理論的初始形態,而后經過18世紀法國哲學家和19世紀德國哲學家,到馬克思時已演化出多種形態的交往理論,但國外沒有提出“思想政治教育”這個概念,而是在“公民權利和義務教育、國民精神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和歷史教育”的旗幟下悄無聲息地進行,所以筆者以“德育交往”為主線,著力挖掘教育交往的相關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
1.1 德育交往的理論研究
美國著名的教育哲學家約翰?杜威在其著作《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提出了如何在實用主義教學體系中處理交往活動與道德教育的關系;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杰指出“協作交往活動是道德發生的前提”,在《兒童的道德判斷》一書中他一再強調從交往中去尋找道德起因以此抓住道德作為人類意識活動的根本性起源;美國現代道德認知理論的創立者勞倫斯?科爾伯格強調,個體的道德成長是一種在其自身與社會交往環境相互作用下不斷建構的過程,是個體道德經驗的不斷同化、調整、平衡的過程。
1.2 德育交往的實踐研究
就德育教學而言,以美國和日本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所編寫的德育教材以“協助個人發展潛能、實現自我、適應環境并進而改善環境的個體社會化歷程”為一以貫之的主線,學生得以在與自身、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的交往中實現其德育目標。教師在授課時善用澄清法、討論法、公正團體法等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樂于與學生一起思考討論,在溝通交流中提升學生的道德觀念。
就德育活動而言,國外的高校生活更側重于以情景和活動為中心,營造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氛圍,提倡學生在群體交往中實現主體意識的培養。如美國的康奈爾大學除了提供學生活動的六百多個俱樂部、學會和協會以外,還提倡學生參加具有社會發展和政治意義的社會活動或者參加公益活動,這些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有效體現了思想道德主體性教育的特點。
2 國內研究現狀
2.1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理論研究
教育交往的研究概述。近幾年,先是在教育研究中,一些學者觸及到了交往這一視角,相關論著及論文的發表也如雨后春筍一般,其中以張天寶的《走向交往實踐的主體性教育》(2005年)為代表。同期發表的有:蔡春、扈中平的《從“獨白”到“對話”――論教育交往中的對話》(2002年),岳偉、王坤慶的《主體間性:當代主體教育的價值追求》等,學者們在具體論述德育與交往時,多數集中在德育對交往運用這一層次,主要著眼于兩方面:一是把交往作為與“活動”并列的手段,強調它對學生的道德發展價值;二是把交往作為對舊式、傳統師生關系的挑戰,強調交往中的民主和平等。2005年彭未名在其論著《交往德育論》中系統提出了“交往德育”這一新概念,并構建其理論體系,是對我國大學德育理論建設的一個有益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研究概述。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中首次明確談及交往的應是在張耀燦和鄭永廷等著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第一版)中。此后,在一些博士論文中也有學者論及交往,認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實際上是人類求善的精神交往互動過程。但這些研究并沒有就交往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進行全面深入、系統的探討和分析,因此不能從根本上和整體上解決思想政治教育的諸多問題。此外,一些散見的論文更著重于從主體間性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與創新進行研究,而忽視了交往理論的依托,使得目前的研究顯得殘缺不全。2011年8月由閆艷著述人民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交往視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揚棄的基礎上實現的新跨越,作者不僅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交往視角進行了深度剖析,還對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系統構建,這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推進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改革均具有重要意義。
2.2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實證研究
(1)調查研究的方法。國內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實證研究的文章為數不多,所謂的實證研究也僅僅是對問卷進行的簡單處理分析,得出支撐論文寫作的數據。楊鮮鮮在其論文《交往-發展理論下的高校課堂教學及評價實證研究》、趙飛在其論文《廣東高校德育課基本狀況實證分析》中均采用問卷測量法,簡單地利用EXCEL統計軟件進行問卷分析。這些研究是對學生德育交往的一般特征的歸納,或者得出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批評與建議。
(2)敘事探究的方法。李醒東在其《事件?場景?交往》一書所呈現的德育研究方法實現了相對意義上的創新,他著力以敘事探究的方式來呈現學生社會生活的內容,教育理論在呈現和解釋學生社會生活中建構,在進入現場中實現方法與思路的摸索和調整。這是一種生活范式的研究,從具體的事件中引發對學生交往與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思考,進而得出對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反思和理解。
3 國內外研究的不足
《單向度的人》是德國著名哲人馬爾庫塞最負盛名的一部力作。“單向度”;(one-dimension)這個術語今天已成為最膾炙人口的概念之一。單向度的人(one-dimensional man),即是喪失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這樣的人不再有能力去追求,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一種與現實生活不同的生活形式[3]3-5。在此借用馬爾庫塞的這一概念,用“多向度寫作”;指不因囿于同一模式和既成的規范而形成八股文式的寫作,不以文害意,而是具有創意,有批評和身份意識, 充分體現思辨能力的寫作模式。“多向度”;分為知識向度、技術向度、文化向度和思辨向度,它們是層級升高和互為基礎的關系。
一、現狀分析日前,學界就本科畢業論文的存廢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有人認為,本科畢業論文只是一個“美麗的擺設”;,達到了 “人神共憤”;的境地,勞民傷財,應該廢除;有人認為如果因為質量差就取消是因噎廢食,不僅不能取消,而應找到問題的癥結和解決辦法。筆者認為,語言學習的重要技能除了口頭表達,還有書面表達,取消畢業論文的這種“瘦身運動”;不可取,況且英語專業生的畢業論文更擔負著提高學生思辨能力的重任,不可廢除。業界專家在教學評估和調研過程中發現了英語專業本科生思辨能力欠缺的問題,特別突出體現在畢業論文的寫作上。如黃源深教授在論文“思辨缺席”;[4]18-19,和“英語專業課程必須徹底改革———再論‘思辨缺席’”;[5]1中進行的跨度十余年的考察的結果仍然是“思辨缺席”;,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黃教授指出目前“思辨缺席”;不僅是英語專業生的痼疾,甚至是一部分英語專業教師的痼疾,并探討了一些解決方案。王寧教授針對中國的語言文學研究在國際學術界處于“失語”;狀態的說法,指出“這絕不是一個語言表達的問題,而是我們學會了如何說話和寫作,但卻不知道說什么和寫什么的問題。……所以,我們決不能滿足淺層次的教學工作,而應致力于培養創新人才。”;[6]1-2
目前對本科畢業論文的研究多圍繞形式展開,針對如何提高論文的思想含量的研究較少,而針對地方院校英語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體現出來的思辨缺席現狀的實證研究和相應的教學改革措施的研究就更少了。探究造成這一現狀的根源,發現存在著中學與大學英語教學銜接不當,英語教育理論與實踐斷裂的現象。隨著英語學習起始年齡的降低和對英語學習的重視,大部分學生在小學甚至是幼兒園就開始學習英語,經過十多年的英語學習,進入大學后可以說基本解決了英語聽說讀寫的語言技能,特別是英語專業生,入學的口語測試要達到一定水平才能錄取。那么,大學階段的培養目標還是僅僅定位于語言技能的訓練,那豈不是重復勞動?無形地延長了學生的學習周期。大學生英語學習和中學的根本區別不是聽說讀寫的流利和準確的程度差別,而是如何表達更深層的思想和更廣闊的視野,所以大學英語教育應該把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新思維放在首要的位置。
受主流語言學的影響,目前我國的外語教學仍以語言形式為主。主流語言學強調對能指,即語言形式的研究,而忽略了對具有豐富內涵的所指,即意義的研究。“語言意識”; (即關注語言形式的意識)已得到充分的重視,而對“批評語言意識”;(即關注語言的社會性和思想性)的強調不夠[7]3。在大學階段,學生外語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就體現在思想的深度和廣度,在這種狀況之下,學生的思辨性寫作問題就凸現出來。目前通過一系列有效措施,基本解決了學生的論文格式和規范方面的問題,大部分學生的論文語言流暢,沒有語法錯誤,符合格式,但都是一些綜述性的文章,沒有新意,整齊劃一,給人一種新八股文的印象,走向了以文害意的極端。語言哲學家塞爾說過:“沒有感受性的嚴格是空洞的,沒有嚴格性的情感只是浮華的廢話”;[8]155。如何把標準和客觀與批評意識有效地結合起來,如何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學術意識成了問題的焦點。
二、幾點建議因為本科畢業論文不是單純的一門課程或某一個教學環節,而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系統工程,是把知識片段進行橫向聯合而且付諸實踐的一個有效手段。因此改革內容與方法應該從宏觀考量,應從人才培養理念、課程設置以及師資培訓和整合等幾個大方面入手。
這,是我讀完大夏書系中李鎮西的《聽李鎮西老師講課》、魏志淵的《語文課》和王開東的《深度語文》之后的感受。教育類的書籍常常是枯燥而乏味的,但是讀《聽李鎮西老師講課》《語文課》《深度語文》,我感受到的是崇高情感的熏陶,是人類智慧的洗禮,是生命的深度挖掘。
語文的情感,生命的美
朱光潛說過,所有的純文學都是詩意的。《聽李鎮西老師講課》即給你詩意的感受,詩意的文學在李鎮西詩意的課堂上得到了精美的綻放。那是一種生命的美,是一種至真至純的美,這種美,需要師生用生命去體悟。
李鎮西老師的課堂的基本結構簡約而大方,即讀——問——答——結,即學生閱讀——學生質疑——師生釋疑——教師補充。用李鎮西老師的話來說,更為精練,就是讀出自己——讀出問題,讀出自己是欣賞,讀出問題是研究。
課堂結構看似簡單,其實不簡單,對教師有很高的要求,是以教師充分的知識儲備和對教材的深入研究為基礎的,整個課堂學生情感在碰撞在交流,學生的感悟在逐漸深化、生命體驗在逐漸豐富。他的一句話就能表現他對于學生生命地位的尊重:“我不追求我講了多少,而追求我引導學生悟出了多少。”“哪怕學生只領悟了五分,也比老師灌給他十分強。”
的確如此,所有生命中的美好情感是需要個體自己體悟的。誠如韓軍所言:“教師立于腳下土地,立于人類博愛,立于深厚的文化積淀,用自我人生,體悟文本中人物、民族、人類的命運,感受與咀嚼文本中的個體與人類的苦難,與大地上的同類血脈相通,有悲天之情,憫人之懷……這,是語文教育的人文根本,人文血脈,是語文教育真實、自由、個性的本然所在。”
而在悟的方面,除了語文的理解能力外,他特別注重語文的人文,這也體現了教育的真正目的。赫爾巴特指出:“道德普遍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但是,他的語文既不是純粹的修養,也不是簡單的品德,而是以語文修養為核心的融合了崇高而美好的情感與深邃而健康的思想的精美的多面體。
李鎮西老師注重語文的思想深度,他的課堂如行云流水,無限飄逸,有許多無法預約的精彩細節,讓人嘆為觀止。李鎮西老師還經常變換課堂的預設,設計是三節課的可以上成四節課,而他的回答是“當學生的思想正在熊熊燃燒時,教師不能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而撲滅學生的思想火焰。”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思維是很活躍的,思想也會得到深度拓展。比如李鎮西對《孔乙己》的副標題是“一個人和一個社會”,實際上就表現了他對文章的獨特理解。而學生在他的引導下,居然想出了“無望的社會造就了無望的人”作為副標題,有的學生能用魯迅的原話“一般社會對于苦人的涼薄”來理解。這些無法預約的精彩實在讓人眼花繚亂。
即使是課文中看似不很重要的文字,他也能從中發現背后的精髓,比如《荷塘月色》中對于采蓮場面的描寫,他認為是反襯出作者對現實生活的失望,他對文本的解讀能力是一般的老師望塵莫及的。因為這種微觀個案分析,需要淵博的學識和深厚的文學功底。李鎮西老師豐富的文化積淀,對現實的詼諧調侃,使課堂隨處洋溢著思想的精美花絮,妙不可言,豐富了語文課堂的文化底蘊,極大地提升了語文課堂的質量和品位。
如果把李鎮西的課比作小說,那也應該是第一流的小說,就如朱光潛先生所說的:“第一流的小說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樹搭成的花架,用處只在于撐持住一園錦繡燦爛生氣蓬勃的葛藤花卉。”他的課堂結構就是花架,細節就是滿園的葛藤花卉。
注重人文并不是以犧牲語文的工具性作為代價的,對于語文的語法,他并不忌諱,而且在深入淺出闡釋的同時,也讓學生感知到語文的趣味。比如對于通感的闡釋,他先告知學生錢鐘書先生把這種特殊的比喻叫做通感,然后用“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的句子來例證,又說“某位同學的聲音很粗,難道他的聲音是有直徑的嗎?”當學生笑的時候,他又說“看,每個同學臉上都呈現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們決不認為我是在說你們的笑臉是抹了糖的吧。”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通感的這種修辭手法學生就理解了,實是舉重若輕。
李鎮西老師也注重讀書方法的傳授,比如“厚書讀薄”。在他對《世間最美的墳墓》一文的教學中,他對“什么叫做讀懂了”做了詳細的闡釋:
什么叫做“讀懂了”?讀出自己,讀出問題。
或讀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熟悉的生活、時代……
或讀出問題:不明白的地方,不同意的觀點……
讀出自己,是欣賞,是共鳴,是聯想,是審美。
讀出問題,是質疑,是追問,是研究,是批判。
但是歸根到底,語法和讀法不是他的課堂的最為重要的內容,他的語文還是人文的、唯美的,其中還包括深刻的思想、深沉的情感。從語文課堂上流淌的激情揣測李鎮西也應該是性情中人,是一個具有詩人氣質的人,所以他的課堂是真正詩意的語文課堂。愛心和民主,是他教育思想的靈魂。
因為這種唯美的傾向,所以李鎮西老師的課堂上所選實錄以散文、小說、現代詩等純文學的作品居多。他的課堂如一位秀外慧中的妙齡女子,有著曠世的才華和絕代的美麗。在這樣美麗的課堂里熏陶出來的學生也是既有激情又有深度的人才,書中摘錄的學生發言,實在文質兼美。
語文的智慧,生命的智慧
李鎮西老師的課很少有文言文,文言文教學案例相對比較少(僅有《師說》一文,而《沁園春·長沙》雖是詞,到底是今人所創),與之相反的是魏志淵的《語文課》,其中收錄的多是古文教學的實錄。
《語文課》收錄的是魏志淵文言文的課堂實錄。相對于李鎮西老師大致統一的結構而言,魏志淵的課簡直就是天馬行空,無拘無束。“每一節語文課,都是一次奇妙的語言之旅、思維之旅。沒有人擁有真理,我們從各自的理解出發,走向精神的共鳴;我們越過喧嘩與騷動,走向更廣闊的未知之境。”這是《語文課》封頁上的話,這句話也充分印證了他的課堂教學特色兩個關鍵詞:思辨與智慧。他的課堂流淌的更多的是理性,學生思維的理性在碰撞,在交流。
以《六國論》的課堂實錄為例,實錄名為《黯淡了刀光劍影》,醒目的題目就讓我們感知到鐵皮鼓的智慧。這堂課,他先讓學生改寫《六國論》,通過與自己的寫法比較,引導學生思考文章寫了什么,進而思考為什么要這樣寫。然后引入了“囚徒困境理論”,引領學生跳出文本,認識六國“互喪”的原因,這種分析已經不僅僅是語文層面了,已經升華到了哲學層面。再結合當前實事——,帶動學生進一步思考現實話題:大陸如何走出囚徒困境,這又到了社會學的層面。這一系列的設計穿越古今,別具一格,學生的回答讓人震驚,拍案叫絕。引入囚徒困境理論,從哲學的角度觀照課文與現實,既激發了當代學生的責任感,提高了學生的思辨能力,更重要的是學生思維結構的改變,這就是智慧。難怪錢夢龍老師到成都鹽道街實驗學校借班上課時,學生說,他們有兩個語文老師,李鎮西老師教給他們道德,鐵皮鼓老師教給他們智慧。他充分證明了這樣一個道理:語文可以是思辨的、哲學的、社會學的。
如果說《六國論》只是告訴學生可以哲學的分析語文的話,《人生的境界》則直接走進哲學的殿堂。魏老師先用一個個妙趣橫生的小例子,深入淺出地讓學生們真正理解了馮友蘭所說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內涵。然后又針對儒家哲學里的義利觀辨識現實生活中的義與利的統一,通過分析“王海打假”的例子指出馮友蘭“動機論”的局限。他在課堂談古論今,引經據典,給學生裝上智慧的翅膀,我幾乎看得見師生的思想在飛揚。
因為愛好哲學,他閱讀了大量的哲學書籍,從叔本華到尼采,從康德到黑格爾,他的課堂閃爍著哲學的色彩,所以他選擇的課文多是充滿思辨的議論性文章。比較、聯想、想象這些思維的方法是他的課堂常用的手法,他的課堂也沒有一個大致統一的框架,但每節課都切入獨特,波瀾起伏,在此起彼伏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哲學的思想方式逐漸凝聚成珠貝,成為學生終生的寶藏。
他的語文課堂閃爍著理性的光芒,并不是說他的課喪失了情感的魅力,他喜歡讀詩,他與李鎮西老師一樣有著詩人的氣質和學者的機智,他對詩歌的比喻都既有理性的內涵又有文學的詼諧:“如果說《詩經》是天真無邪的小女孩——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思無邪——當然這個無邪不是現在所說的無邪,那么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詩歌則仿佛少女,素衣垂手,‘羞顏未嘗開’,‘猶抱琵琶半遮面’。而唐詩則是,風情萬種,宋詩像是更年期的婦女,絮絮叨叨,因此宋詩以說理見長,什么‘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而明清詩歌就是老太婆,靠回憶打發時光,所以明清詩歌喜歡用典。”大概沒有人能夠如此既尖銳又貼切地比喻中國詩歌的發展歷程了。
大多數的公開課賽課上,一般的老師都不會選擇議論文,因為議論文的魅力在于思辨,而這種能力的培養是極難的,對于多少有些作秀的公開課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而《語文課》充分說明了議論文的課堂不是枯燥的,議論文的教學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面,拓展議論文教學的深度是非常必要且有意義的。
不張揚語文的人文,而張揚理性,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對語文課堂和語文教學理念的一種叛逆。這種叛逆來源于魏志淵對急功近利的教育現狀的叛逆。魏志淵不是一帆風順的走到今天,他是新教育研究中心的核心人物,可是他至今都沒有高級職稱,他率真地對抗著我們這個社會里種種俗氣的功利的框框,他睥睨那些帶著有色眼鏡看出身的人,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對當今臃腫、無聊而蒼白的教育評價的叛逆。正因為這種叛逆,他承受著“兩間余一卒,荷戟獨彷徨”的孤獨寂寥和艱苦卓絕,終于站成了一座豐碑。如果說,斷臂的維納斯呈現的殘缺是一種刻骨銘心的美,魏志淵呈現的也是一種曠世驚俗的美,我們相信這種美還將繼續傳遞給我們勇氣和智慧。
語文的深度,生命的深度
如果說李鎮西的語文課是一位激情澎湃、活力四射的青年詩人,魏志淵的課堂是一位傲然獨立、滿腹經綸的中年學者的話,王開東老師的課堂就是一位屢經風霜、沉穩儒雅的智者了,他詮釋的是生命的深度。
《深度語文》一書并沒有具體地闡述什么是深度語文,但我明明感受到語文的深度:一是語文老師知識的廣度和思想的深度,這具體體現在對語文課程資源開發的深度;一是學生思維的深度,這具體體現在課堂拓展的廣度和深度。
王開東的教書歷程寫滿了勤奮和執著,除了大量的哲學著作外,他還閱讀了大量的教育學專著,我還為他的文學素養折服,他的課堂語言根本就是一首精致的詩歌,抒寫生命的深度。
最讓人欣賞的是他的《文本解讀》的深度。文本解讀能力是語文教師最重要的一種能力,也是最難得的一種能力。記得我很敬重的一位老師這樣說:“文本解讀是一件十分驚險而有趣的事情。”我想,驚險在于一個人兀兀窮年也不一定有新發現,它要求獨辟蹊徑卻又不偏不倚,因而顯得舉步維艱;有趣在于它是一種獨自深入幽暗昏惑的旅途,往往能見世之奇偉瑰怪之景,見人之所未見。
而王開東就發現了高踞險峰的無限風光,他十分擅長于分析把“人物打出正常的軌道”時人物的內心。他對《和氏璧》的和氏獻玉的心理分析就讓人耳目一新,他說:“卞和的執著其實是一種病,其實質是封建的奴才思想,他以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大概沒有人會如此評價這因為忠誠而失去的生命。
他似乎戴上了一雙透視的眼鏡,能深入人的血液、社會的骨髓。他認為夏洛克的殘忍是一種反抗,是對于不公平的民族歧視的悲劇性抵御。他還認為魏征和唐太宗是雙方互相成全了對方,他說魏征不是個從一而終的人,先是降唐,又歸順了竇建德,再是李建成,最后才是李世民,他說魏征是個良臣不是個忠臣。他就是這樣如海潮一般沖擊著歷史的定論。
除了對個人形象的透視讓人叫絕外,他對中國全體文化人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狀態的剖析也是“真實而又醒目”,讓人心生慷慨和悲涼。他說:“從某種層面來看,整個中國的王朝史,就是一部文人的失意史。他們都在卞和的身上找到了自己,撫摸到了自己的辛酸苦辣,照見了自己的枯槁形容,復制了自己的希望和絕望。……然而,特別遺憾的是文人買家只有一個……卞和的泣血,實際上是文人的吶喊,和氏璧散發的光芒,也只是黑暗中的星火一點,它或許是一個巨大的偶然 甚至是一個騙局,但卻能使文人拾掇好自己的心靈,把沉甸甸的‘治國平天下’揣在懷里,繼續朝著他們的夢想朝圣。無才不可補蒼天,有才不許補蒼天,而讀書人又以補天為己任,所以獻寶,所以泣血;所以嶄露頭角,所以毛遂自薦……甚至玉碎宮傾,直至殺身成仁,這就是古代讀書人永恒的悲劇,真實而醒目。”
的確,中國的文人承受了太多的精神風暴和思想分裂,承受了太多的錐心的苦痛,更可悲的是這種苦痛幾乎是不可解救的,因為期待明主幾乎是一個荒唐而不切實際的夢想。所以,只要歷史還在,這種苦痛就會延續,永無終期。
除了對人,王老師還傳達了他對文學、社會等的理解,他這樣傳達對悲劇的理解:“所有脫俗的美好,定是一場煙花的美麗,它脫離了我們的空間,在另一個領地短暫的開放,然后歸于黑暗的虛無。” 他的諷刺,也是一針見血:“農人不懂得戰爭,戰爭是高等人的事情。”關于教師的自我修養,他的表達是如此奇崛:“老師沒有獨創,就會倒在課本下。”對當下教育的實質,他一發言就震聾發聵:“把沒有文化的奴隸培養成有文化的奴隸。”
這哪里是在上語文課啊,分明是在呈現生命的喜劇與悲劇,呈現世界的本質。周國平說過這樣的一句話:無論做什么事情,一定讓自己的精神和靈魂在場。而王開東的每一堂語文課堂的每一分鐘都有他的靈魂在場,所以他傳達的不只是語言文字的深度,更是文化的深度、社會的深度,是生命的深度。
語文是什么?“語文就是思想,語文就是生活,語文就是你這個人。”這是孔慶東教授說的。語文教學是什么?李鎮西、魏志淵、王開東用他們的課堂告訴我,語文教學是情感、是智慧、是生命。他們對于語文生命的那種永不觀望和停歇的生命行走狀態將融化成一股股暖流,融入我的血液,在應試猖獗的當代,在模式橫行的今天,給我許多的溫暖和慰藉。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人的存在所需的自由理性進行探討,引出博雅教育對塑造人的自由理性的作用,以及博雅教育的自由理性的特點。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源自拉丁文Liberalitereducatione,其在法語中的對應概念為良好的教育(the belieeducation)。
兩千多年前,柏拉圖給密友狄翁的支持者們寫了一封書信,這就是著名的《第七封信》,柏拉圖在書信中指出,有理智的人只有在“自由的教育”(eleutheras paideias)中才能取得自信,“自由”的教育使志同道合者結成友誼,而且是一種高貴的友誼。柏拉圖在書信中所說的eleutheras paideias,也即英文中所謂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這是博雅教育概念在西方歷史上的首次現身。古希臘是博雅教育的發祥地,希臘人作為自由理性的倡導者把我們帶入另一個世界。阿那克里翁的詩歌說:“自然賦予牛以犄角,賦予馬以四蹄,賦予野兔以速度,而賦予人以思想。”在柏拉圖看來邏輯力量是人之靈魂最高的屬性,亞里士多德和斯多葛派也這樣認為。紐曼認為,大學應該提供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又譯作自由教育),而博雅教育存在于文化之中。
二十一世紀的美國風行博雅教育,博雅學院的建立。博雅教育的中心原則是它更關注個人的發展而不是為具體的職業做準備。它認為對學習的愛好、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和有效交往在學生的一生中要比某一學科的知識深度更有價值。
不論是對博雅教育課程的探討,還是多博雅教育制度的探究,本文認為博雅教育中的自由理性是其靈魂所在。那么什么是自由理性?二者之間的聯系在哪里?這就是本文主要要探討的問題。
一、博雅教育之自由
人存在于社會中,作為文化者而存在,必然受到文化的影響,進而反影響文化,創造著文化。人在這個創造的過程中是自由的,一方面在本能的統治下“獲得自由”,另一方面又在趨向創造性地自我決定中“走向自由”。
塞涅卡在否定了幾何、天文,音樂等學科可以使人自由后,指出了一條通往真正的自由的道路即對美德的追求。只有對美德的追求才能夠使人獲得自由,或者可以理解為只有美德的知識才能使人道德上自制,無所畏懼,無所欲求。在塞涅卡看來,一個真正自由的人,不僅要具有自由的出身,而且,更重要的,要善于控制憤怒、嫉妒等破壞性的激情,成為自己的主人。
紐曼認為,自由是因其自身為目的所致。因此高度肯定了自由教育的價值,雖然排斥專業科學教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對于教育的價值而言,強調教育本身即目的的理論是具有時代意義的。
博雅教育強調人的自由的存在,以及人自由創造,不止是靈魂的思索,還包括所有自然所指出的目標的選擇與實現。就像海德格爾要求的,我們“設計”自己。而教育所要實現的不是給我們以模式或者先前的經驗框架,還有那些事先給予的事實的限制。如柏拉圖所言,教育在于給予人以心靈的轉向。
柏格森已經告誡過,我們生活在世界上,世界因此成為我們思想范疇體系的主要決定因素,我們不能以這個世界上的客體的標準來理解我們自己的心理學,因為這些東西不可改變的受到了限制,它們被衡量和被計算。
倘若我們的靈魂是封閉的,是未被開啟的,我們如何避免被限制,我們必然被束縛。所以我們需要教育,需要智慧,需要哲學的力量。博雅教育的自由正是它的光輝所在。知識經濟的到來,高科技的層出不窮,使得我們再也無法一勞永逸,知識的陳舊速度變快,我們必須時刻學習。僅僅依靠學校的所得已經無法滿足生活工作研究的需要。我們需要的是熱愛學習的精神,需要會學習的能力。而傳統教育使得我們看似所得頗多卻沒有太多的力量來迎接未來的生活。沒有懂得自由,就無法自由的選擇,無法自由的生存。因此我們必須學會自由地決定我們的存在。我們必須像雅斯貝爾斯所要求的那樣,不使我們的自我理解客觀化,只有那時,我們才能把我們自己看成是開放的、沒有偏見的可能性。
二、博雅教育的理性
理性是杰出的人類特征,唯有靠自己的理性生活的人,才是真正有個性的人。對多葛斯派來說,理性——它擁護人的全部內在價值——不僅給人以自主,而且也使人自給自足。生活并非一件“世俗瑣事”,而是一個人自己靈魂的事,以及凈化靈魂的過程。
我們的認識,并非總是已經擁有了對其對象的所有權,認識的范圍和深度才可以增長。認識力求領悟事實。想象卻上升到事實之上,并探索非真實。然而正是因為理性,想象才為認識產生出一種豐富性,因為想象通向新的事實。
諾克斯是英國式的公民自由(civil liberty)的堅定支持者。諾克斯所理解的博雅教育是對紳士的教育,這種教育既是一種理智的教育,也是一種德性的教育、品格的教育。不存在完全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在德行的高度自制的情況下才擁有的。不存在完全的狂妄不羈的自由,在某種意義上講這種自由不能稱為真正的自由。理性對于自由的寬泛程度具有限制作用,具有較高理性的人,更容易享有更多的自由。
博雅知識是一種哲理性的知識(philosophicalknowledge),博雅教育是一種哲學性的育(philosophicaleducation)。博雅知識是一種“自為目的”的知識,為了最完滿地實現這“自為目的”的理念,博雅知識必然采取“哲學”的形式。這里的哲學指的不是某一個具體的學科,而是指紐曼所說的“理智的完美或德性”,這里的哲學指的并不是啟蒙運動之后學科化的哲學學科,而是指哲理性的知識。這里的哲學不是指康德哲學、洛克哲學、黑格爾哲學,等等,而是指對萬事萬物的一種統攝性的、百科全書式的認識。這種哲學性的知識也是一種“解放性的”、“自由的”知識,“哲學的”知識使我們從“奴性”或“兒童”般的無知狀態中解放出來。作為哲學性的知識,博雅知識是一種內在化的知識。由于博雅知識指向心智的培養,因此博雅知識一旦被知識主體掌握。便永遠存留在知識主體的心靈深處,不再失去,成為“一種后天獲得的啟悟,一種個人的擁有,一種內在的稟賦”。任何學習的行為,都應該是積極的,而非消極的。學習的目的不是掌握一堆雜亂無章的材料,背誦一些五花八門的事實,學習者必須用整體的、聯系的觀點去看待知識,使知識成為一種能力。學習應該是一種積極的對話,無論是讀書,還是聽講座,都應當包括學習者與傳授者之間的“對話”。
博雅教育中心原則是它更關注個人的發展而不是為具體的職業做準備。人的自由與理性的培養對于更好的生存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也是博雅教育不同于職業教育、傳統教育的地方。關注學生對學習的愛好、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交往能力的培養,正是對學生今后自由理性的關注。
博雅教育,或稱為自由教育,通才教育,不只是培養學生某方面的知識水平,而是關注學生個體更好的成長,更好的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博雅教育追求自由理性。教育賦予人類以善的理性,從而更好的駕馭自己的情感欲望,發揮自己的能力,不斷學習,獲取盡可能大的自由。
參考文獻
1 [德]M蘭德曼,哲學人類學
2 舒志定,論教育與價值教育研究
3 張燕,淺析“博雅教育”
一、中國哲學課的意義與目標
為什么要開設一門針對留學生的中國哲學課?調查顯示,促使世界各國的留學生來到中國學習漢語的很大一個原因,是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濃厚興趣。然而本科階段開設的中國文化、中國概況等課程,只是讓他們對中國文化的各方面如政治、經濟、歷史、地理、風俗等有了一個表層的大致的了解。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生活習俗及其他各類文化現象的根源,不了解這些哲學思想就無法深入了解各種孤立的文化現象。另外,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中蘊含著一些對現代社會、對人生極具啟發性的瑰寶,學習并體悟這些智慧不但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和心胸,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應用于現實生活,幫助學生更好地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更好地處理與他人、與自己、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此外,通過課堂上引導學生對各種哲學思想進行開放的討論思考,或與自己國家思想文化對比,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及平等對話交流的能力。在不同思想文化的碰撞交流中,可以讓學生們逐漸發展出較為理性的思維方式,學習以平等的開放的心胸對待不同的思想與文化。
二、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
針對留學生的中國哲學課與針對哲學專業的哲學課有很大不同,經過三年的漢語學習,這些學生大部分已通過HSK(漢語水平考試)五級,已具備一定的聽說讀寫能力,但是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了解還有限,理解專業的哲學詞匯更為困難。所以首要的問題是如何選擇一本適合學生的哲學教材。目前公開出版的哲學教材基本都是針對哲學專業的學生,難易程度和內容不太適合留學生。最終,筆者選取了一本北京大學留學生哲學專業預科教材《中國哲學專業漢語教程》,這本教材將語言學習與專業學習相結合,語言較為簡單,且對一些哲學專業詞匯有注音和解釋。根據學生反饋,教材難易程度較為合適。
但是,要將哲學課開展得較為生動活潑,僅靠教材還遠遠不夠。因此,筆者只是將這本教材作為參考,在征求學生意見的基礎上,增加了很多緊密聯系現實社會和生活的內容,并組織學生針對不同的專題進行課堂討論。作為一門針對來華留學生通識選修課,本課程在介紹中國傳統的儒釋道哲學思想時,不具任何宗教性,同時盡量做到避免中國文化本位思想,鼓勵不同文化間平等對話溝通。課程的內容力求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和現實性,教學方法力求輕松活潑,緊密聯系現實生活。具體的課堂教學內容與教學設計如下:為了建立一種能夠自由平等交流的氛圍,建立一種多元理解的文化態度,筆者做了如下嘗試:
1.在第一堂課首先簡單介紹這門課的內容及教學方法,并就授課內容、方式方法、課外作業等內容廣泛征求學生意見。大部分學生反映因面臨撰寫畢業論文及就業壓力,希望可以通過較為輕松愉快的方式學習哲學課,能夠聯系自己的生活,可以學以致用。根據學生的建議,筆者在授課的內容和形式上做了調整。首先,在內容上,參考《中國哲學專業漢語教程》,將第一課中國哲學的精神與第二課中國的哲學家及其理念改為東西方哲學思想對比,從哲學的起源、發展、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等方面簡單介紹東西方哲學的主要差異,同時也讓學生對中國哲學的精神特色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其次,在授課形式上,為了讓學生更直觀體會中國哲學的精神,采用了較為生動形象形式多樣的講授方式。如在學習道家的無為思想時,學生很難理解無為的深意。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深奧的哲學理念,筆者給學生播放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視頻。這樣,學生就可以體悟到無為不是消極地旁觀或等待,而是極具智慧、力量和遠見的思想。一些精彩的電影也蘊含深奧的哲學精神,鑒于學生非常喜歡中國的功夫電影,在學完先秦道家哲學和法家哲學之后,帶領學生觀看李連杰主演的《太極張三豐》,討論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在這部電影中的體現。為了幫助學生理解佛家思想中無我的概念,讓學生去思考眼前的一張紙或是自己身上的一件衣服的制造過程,與哪些因素有關。這樣,學生就會直觀地感受到一切都是相互聯系的,不能孤立地存在。
除了教師講授,課堂討論也是哲學課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philosophy一詞本義即是愛智慧,而通過營造一種可以寬松和諧暢所欲言的討論氛圍,讓學生就某些專題或觀點展開談論,在這種自由的開放的討論中,通過各種觀念的碰撞交流,可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可以不斷地拓寬學生的視野,打破一些僵化的觀念,逐漸學習以一種更平等更包容的心胸對待不同的思想觀念。筆者嘗試通過一些游戲營造這種開放的平等的討論氛圍,如在授課之初將一些不同文化的名人蘇格拉底、耶穌、孔子等的名言放在一起請大家歸類。這個游戲可以讓大家體會到不同的文化之間既有不同,又有一些共通之處,可以彼此交流學習。在暢所欲言的討論中,有些學生對某些傳統的哲學觀點提出質疑,有人開始質疑由父母、國家甚至宗教灌輸的價值觀,開始依據自己的觀察、體驗和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這也正是哲學課努力達成的目標之一。
為了鞏固課堂教學成果,同時也為了將所學內容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通過與學生溝通交流,筆者設計了一系列緊密聯系現實生活的課外作業。在學習某種哲學思想后,在生活中觀察這種哲學思想在各方面的表現或應用,2~3人一組,通過制作PPT課件向大家展示。如在學完道家哲學思想后,為了讓大家體會道家哲學中道法自然的深意,讓學生觀察大自然的智慧,體會人類可以從自然中學習到什么,用自己拍攝的照片制作PPT向大家解說。這樣的作業可以讓學生去仔細觀察自然,體會自然的奧秘與智慧。每個小組探索觀察的角度不盡相同,但是都有獨特的視角和觀點,講解作業的過程也變成了老師和同學們共同學習的過程。
三、教學效果與反思